小学有效对话教学

2024-10-31

小学有效对话教学(共8篇)

小学有效对话教学 篇1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对话

于 农

(南京晓庄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小学教育专业 05本)

指导教师:钟名诚

[摘要] 对话,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一种体现全新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效率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对话过程的有效程度。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有效对话,笔者从认识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话存在的问题;了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有效对话的意义;了解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如何有效的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有效对话四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从而让有效对话真正走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 阅读教学;有效对话;师本对话;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对话,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一种体现全新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语文课程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一是学生与文本教材的对话,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欣赏和批判;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是师生双方敞开心灵、人格对等的精神交流;三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自我的对话,是学生之间的相互启迪和欣赏,是自我认识的不断提高,对自己的不断超越。阅读教学效率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对话过程的有效程度。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有效对话,笔者觉得应该首先认识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话存在的问题,其次了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有效对话的意义,再次了解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如何有效的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有效对话四个方面,从而让有效对话真正走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一:目前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研究现状综述

(一)、理论研究:国外对“对话教学理论”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有德国的克林伯格,他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雅斯贝尔斯则称颂“对话是真理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前苏联的巴赫金认为对话是“同意或反对关系,肯定和补充关系,问和答的关系”,是一种“在各种价值相等、意义平等的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认为,在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不是一种远距离的“我―他”关系,而是一种近距离的“我―你”关系。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也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应是对话式的,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在国内,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话教学理论”的研究也蓬勃发展起来。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如《西南大学学报》2005年刊登的张增田、靳玉乐的《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对话教学》;《教育科学论坛》2005年03期刊登的陈雄飞的《对话教学:意义与问题》;人民教育出版社主办的《教育评论》在2003年登载的林佩燕的《对话教学•21世纪学校教育的新理念》以及山西大学的刘庆昌老师的文章《对话教学初论》,他们从不同的侧面论述了对话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态的特性,具体内涵,以及对话教学的革命意义和存在的问题。可以说,对话教学的理论研究是比较丰富而有现实指导意义的。

(二)、实践研究: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心,中国语文教育网信息报道,2005年我国语文教育研究的动态聚焦在“创造性、自主性阅读教学研究”和“对话式阅读教学研究”上。“对话教学理论”在实践层面上也得到了初步的运用。一部分一线教师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论文。如《让对话生成课堂教学的精彩》《对话——课堂教学的导航灯》《对话式问答行为的具体策略》《新课标下对话教学模式试探》《小学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建构的研究》等,阐释了对话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极意义和一些具体的实施策略,为进一步开展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话存在的问题

一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对话。在这种对话中,问题由教师预设,内容由教师掌握,结果由教师控制,对话的方式也大多采用我问你答,师与生之间一一对应的单向交流,没有生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教师成为了对话的核心人物,充当绝对权威的角色,教师的语言就是真理,学生说什么、怎么说都受到教师的控制。这种对话完全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成了教师思想和教参标准答案的代言人。所以课堂上教师把设计好的一连串问题一一甩出来让学生回答,问题回答出来了,认为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这样的课堂听起来很热闹,师生对话频率很高,但这样学生疲惫地跟着老师跑,跟着问题转,哪有时间自己去阅读、理解、感悟?

二是以少数学生为中心,多数学生当听众的对话。在这种对话中,充当对话主角的是少数善于思考、能言善变的学生,多数学生是听众,特别是那些基础不好、思考速度缓慢、不善言谈、缺少自信的学生,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成了对话的旁观者。

三是没有中心,没有主题的对话。在课堂里常常听到老师这样一句话:读了这一节,你知道了什么?当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后,教师对学生的发言或复述一遍,不作任何评价,或一个劲地说“好、好„„”剖析这一现象,教师能遵从新理念,从学生出发,让学生去阅读,去理解感悟,并给学生充分“说话”的机会,但由于教师备课不到位,在学生与文本对话时不积极、正确、智慧地引导学生与文本交流,就会出现理解浮于文章表面的,甚至游离文本的现象。这种对话表面上看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个性化表达,但却极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领悟,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施有效对话的意义

(一)、践行新课程理念,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的需要。

21世纪是对话精神的时代。对话哲学的蓬勃发展掀起了世界范围内学校教育从“传递中心教学”到“对话中心教学”的转换。我国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便是对话教学理论。《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样,“对话式阅读教学”便成为语文课程改革及其实践研究的重头戏,研究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对话,对践行新课程理念,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意义重大。

(二)、改变以“知识为中心”的传递式学习,实现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需要。

“对话教学”的理念是先进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目前,“对话教学”更多的是一种理想追求,还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语文学科的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和传统的语文教学法的束缚,在现行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课堂教学中“主体与文本的对话”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出现了忽视文本甚至丢弃文本的倾向。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通常被喋喋不休的教师讲解,被反反复复的师生问答,被热热闹闹的“小组合作”所阻隔;有的课堂,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不敢讲授,少有分析,浅显无聊的讨论和言说充斥课堂„„课堂教学效益得不到保障。因此,加强对教育教学的过程研究,立足于课堂教学,探究语文阅读教学有效对话的研究对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意义重大。

(三)、为小学语文课程的实施提供阅读教学有效对话的基本模式和各种有效策略,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的需要。

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教学目前还处在理论探究和模式研创阶段,对话教学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突破。一方面,教育研究者的理论研究在吸纳各国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教学实践得到了不断的修订和发展;另一方面,教学实践的研究却显得成效不足,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因此,从教师研究的角度出发,立足于课堂,以教学的实践、观摩和评论为主要手段,开展阅读教学有效对话的研究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将为小学语文课程的实施提供“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和各种有效策略,为教师教学提供有价值的指导。

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有效对话的途径

(一)、师本对话

所谓的师本对话,就是指“教师与作者的对话”。在这一对话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地探询“作者的笔法特点、写作思路及表达的情怀”。

首先,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参的提示作用。虽然语文教师接受过正规的教学培训,有相当的文学积累,也有相当的教学经验,对各种文体的特点已有相当的认识,教师在初读课文后已能掌握文章大意、了解课文篇章结构及作者大体的思想感情等粗线条的内容。但尽管是这样,也没有哪位老师说可以完全靠自己的理解力来搞清楚文章的所有细节。教师依然需要教参的辅助,以此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参里除了有文章思想内容分析、篇章结构讲解外,还直接地点出了课文中起点睛之笔的重点词句,并对这些重点词句进行了分析,说明其在课文中的作用与地位。教参也指出了课文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提示需要注意的问题。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突破口。这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础,也是促进生本、师生、生生对话的基础。

(二)、生本对话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由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还处于比较低的阶段,学生单凭自身的理解能力难以完成与文本的有效对话,这就需要有教师的引导。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中,主要也是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的过程。

既然“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那么,在阅读课上,学生的第一要务便是与文本对话,即通过自主的读书实践,与课文的作者交流,从而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极其丰富的内涵并学会阅读。该怎么办呢?我觉得朗读是一个最好的教学手段。首先,作为教师,必须翻来覆去地读,先学生之前与文本对话,取得亲身体验,然后才能再借助文本与学生“对话”,指导“对话”。其次,作为学生,在与文本进行对话时,就应先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好,除了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外,还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只有通过熟读课文,有了自己的感情和见解,才具备与同学、老师进行对话的“底气”,才能与文本展开心灵的对话。同时,朗读对语言的积累也为长效对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第一次抱母亲》第三部分四、五两个自然段,这部分写了“我”突发奇想,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这部分蕴含着浓浓的母子亲情,如果仅靠教师的说教,传话,告诉他们“我”是多么多么地爱自己的母亲,回想起以前母亲为我们付出的辛劳,“我”是多么多么地感动,那是远远不够的。我是这样设计的:

1、自由地轻声地把课文朗读一两遍,想一想,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2、哪些语句最能反映母子间的亲情?怎么读?读给大家欣赏。

3、这是什么样的泪水呀?(欣慰、激动、快乐、满足、幸福„„)老师也想读一读。(教师范读)

4、让我们怀着这样的心情一起来读。(配上音乐)学生一遍一遍地朗读,咀嚼语言文字,一遍一遍地与文本对话,不仅得“意”,而且得“文”。要“意”“文”兼得,那最好的办法就是朗读了。讲解只能让人知道,朗读却能让人感受,朗读也富于了作品生命。学生通过朗读,内化语言文字,消化、吸收最后可以增加到自己的阅读储备中去。写作的时候,想用某些词语、方法、句式也会左右逢源了。

(三)、师生对话

在长期的阅读教学中,师生对话都是建立在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上,教师是权威者,学生是服从者,师生间的对话存在着明显的主从关系。但是,真正的师生对话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而且真正的师生对话不但有传统的问答形式,也有教师引导、学生质疑的环节。

在有效的阅读对话中,教材是凭借,是对话的资源,学生才是主体,学生的发展才是中心。因此,为了刻意突出“人文性”,刻意突出“主体性”,刻意突出课改的精神,教师该问的不问,该讲的不讲,该引导的不引导,片面地理解了对话的实质。让我们回顾一下现时的阅读教学,对话可谓轰轰烈烈,课堂上讨论、争论、辩论不绝于耳,课堂热闹非凡,可是有意义、有价值、能启迪智慧的对话却捉襟见肘、少的可怜,这种对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它是肤浅的、缺少感悟的、轻率的、甚至是缺乏正确的价值导向的,它不是有效的对话。所以,我们要正确理解对话与引导的关系。在对话中,教师依然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这意味着只有充分发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组织、点拨、引导的作用,才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对话,才能构建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对于文中精彩句段,教师应引领学生细细品味,咀嚼语言文字的精妙。对于学生不理解之处,教师应引导、点拨,使其茅塞顿开。对于学生有精彩的发言、有独到的见解时,教师应作精辟的点评,使学生的认识向远处延伸。如《天鹅的故事》一文的学习中,抓住文中描写老天鹅动作的比喻句来展开对课文的感悟。对“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这个比喻句的理解设为一个对话场景。师:读好这段中的长句子(第五自然段),师范读。

有个打比方的句子找出来。

学生很快找到了。师:把什么说成了什么? 生:把老天鹅说成了石头。师:为什么说像石头?

生:因为老天鹅下落的速度快。生:因为老天鹅个儿特别大。生:因为老天鹅重重的。师:速度快,为什么不用箭?你也很重,为什么不说是石头呢? 生:因为老天鹅拼命地连命也不要,很“硬”。

生:因为老天鹅有决心,所以课文中说老天鹅是“破冰勇士”。生:因为老天鹅用力之重,简直是奋不顾身。生:因为老天鹅不怕疼痛,不怕牺牲,很顽强。

这番围绕文本的对话,通过对老天鹅破冰的描绘,让学生体验了老天鹅用力之重,简直是奋不顾身,老天鹅不怕疼痛,不怕牺牲,顽强地用自己的身体和生命连续不断地扑打冰面,是一位“破冰勇士”。由此感悟到生命的不屈与伟大的力量。这一片段中,由于教师的适时点拨、引领,使学生在对话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提升了对文本的理解,获得思想的启迪,这样的对话开启了学生的智慧,学生的认识有了升华。

(四)、生生对话

有效的生生对话是在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完成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除了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也要留给学生足够多的合作交流的时间。学生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不仅要说明自己思考的结果,而且往往为了说服同伴,还伴随着想要说明自己思考的过程、方法和策略的欲望”,虽然合作交流的内容应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挑战性,但是学生会在这种说服说明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对话过程的有效程度。热闹的课堂不一定会有有效的对话,但有效的对话却往往驻足于热闹的课堂。让我们处理好师本对话、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让有效对话真正走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 孙春成.《新课程语文教育随笔》.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12).第1版

[2] 李争平丁志鹏.《小学新课标资源库*语文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编辑部,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9).第1版

[3] 戴宝云.《新课程小学语文实用教学90法》,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3).第2版

小学有效对话教学 篇2

一、以兴趣激发对话,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学生便会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就会将学习变成一种习惯.在小学阶段,学生普遍认为数学枯燥乏味,难度较大,如果学生们一直被这种负面情绪所影响,势必会对数学学习不利.小学生都喜欢生动形象的事物,那么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

如在讲授“生活中的数”这一教学内容时,我以贴近儿童生活的童话故事引出话题.我先在黑板上贴上一只可爱的小猴子,并且对学生们说:“因为小猴子爱学习,所以猴妈妈奖励它两个大桃子.”与此同时,在小猴子面前贴上一个大盘子和两只新鲜的桃子.这时学生聚精会神地看.借此机会,我接着讲故事:“同学们请看,小猴是不是十分开心?”随后,小猴开始“吃”桃子.

我先从盘子中“拿出”一个桃子,这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呢?”这时学生们都说出了盘子中只剩下一个桃子的情况.我接着问:“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学生回答“用1来表示”.然后我又“拿出”一只桃子,并且说:“小猴又吃了一个桃子,这回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小猴不知道了,同学们能不能帮助小猴解决这个问题呢?”这样,在我创设的情境下,学生的探索兴趣明显增强,借助有趣故事情境,我将学生带入童话般的氛围之中,唤醒学生对数学的喜爱之情,开启了学生的智慧.

二、以提问生成对话,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亚里士多德曾言:“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想创设一种对话氛围,必须要以有效提问引发学生思考,使得对话紧紧围绕着学生的学习内容,从而使他们不断深入思考,一步一步解决数学问题.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创设难度较大的问题,因为低年级的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弱,需要一种循序渐进式的问题作为引导,他们才能有动力去解开数学奥秘.

如在讲授“认识钟表”这一内容时,笔者与学生通过十分精彩的一问一答形式,促使师生通过对话完成了教学任务.首先,我向学生们展示了一个空白的钟面,然后向学生提问:“钟表上面有什么?”学生很轻松地答道:“有数字,是1、2、3……12.”接着我问:“那老师写到钟面上,要先写什么呢?”这时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先写12.”我故意借此提问:“哦,那12的对面该写哪个数字呢?”学生们又给出了统一的答案“6”.

这时我给予学生鼓励:“同学们真聪明,12和6把这个钟面分成相等的几份呢?”学生说:“2份.”我接着说:“真像是切蛋糕呀,还能用其他的数来把钟面平均分一分吗?”学生说:“添上3和9就把钟面分成4份了,再添上其他的数就把钟面分成12份了.”我又提出问题:“现在钟面上面有什么呢?”很多学生都说:“看到有12个数,有12个大格.”最后,我鼓励学生说:“你们知道的可真多,真聪明,都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是这样的吗?我们一起来数一数,l、2、3……12.”通过这个对话小环节,我与学生们一问一答地认识了所学知识,认识了钟面特点,几句简短的对话解决了教学任务.可以说,提问是对话氛围产生的不竭动力,只要运用得好,学生自然会与教师沟通交流,从而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三、以幽默推动对话,注重教师幽默语言

著名教育学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助手是幽默.”可见,幽默的话语风格对教学是多么重要.以往教师只注重知识是否讲授清楚,并不会过多地体会学生的感受.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越发受到推崇.小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维持较长时间,特别是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一年级学生,对新校园、新教室都充满了好奇心,总是喜欢到处看看.那么,如何让学生们的心收回到课堂教学中来,做到专心听讲,这是令很多数学教师头疼的难题.其实,教师的语言极其重要.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能够唤回学生的注意力.

四、以氛围创造对话,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传统数学课堂注重灌输教学,教师是中心和主体,学生只是受支配的听众,这种教学方式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新课程改革倡导师生对话,以互动的方式展开教学.对话式教学具有平等性特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两者的沟通、交流能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营造一个良好的平等对话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当然,数学对话式课堂的生成离不开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应该放低姿态,俯下身体,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倾听学生的心声,与学生们成为真正的朋友与伙伴,只有这样,数学教学才能创设出一种民主、平等、宽松的氛围,学生才会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才会积极主动地与教师交流.教师还应注意那些比较内向、腼腆的学生,要多关心他们,看到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也要鼓励他们,从而构建一个平等的对话平台,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

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有效引领 篇3

那么,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引领才能使对话成为拨动学生心灵之弦的知音、走进师生内心世界的通道、折射精神光芒的圣地呢?笔者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努力探索出一些教师在对话教学中有效引领的策略。

一、 创设氛围,蓄积对话场域

对话,首先要建立起师生之间平等的关系,教师在课堂中要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还学生对话的主动权和参与权。更为关键的是,生生之间也应是平等的,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用智慧引领,使所有学生都有对话的欲望,享受到交流的权利。其中,利用对话教学的人文环境来熏陶就是切实可行的办法。

1.甜蜜“演变”,激发对话情趣

在教学中,我们要学会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听出他们的情绪、好恶、心情。用赏识的目光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大胆表达,用宽容的心理解他们、赞赏他们。使学生在甜蜜中前进,从而开放心态,充满交流的欲望,为对话蓄积饱满的感情。让我们走进特级教师孙双金的课堂,聆听他的片言只语:“你真会提问题!我们不仅要会提问题,还要提有价值的问题。你这个问题很有价值,请你把它写在黑板上,并署上你的姓名,这是你的专利。”对于一个读得流利却没有感情的学生,他这样说:“读得真流利,声音响亮,口齿清楚,而且没有一个字读错。如果你能读得让我感到累就好了。”试想,那位听了孙老师第一次评价的学生怎能不自信满满,那上台时小眼发光的样子就是一个证明。学生在得到温暖、产生自信后就会有精彩的“下一次”。同时孙老师的肯定也变成了对其他同学的无痕暗示——那就是得提有价值的问题。孙老师的第二次评价非常真诚,既肯定了优点,又巧妙地指出了努力的方向。学生受到这样的鼓励、鞭策、鼓舞,心态开放、充满活力,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怎能不产生一吐为快的强烈的对话愿望呢?

2.逼上“梁山”,捕捉对话契机

学生的个性不同,每个班级总会出现几个精神爱“出游”的学生,对于他们, “逼一逼”往往效果更好。教学中,笔者会及时捕捉对话的契机,打开对话的通道,为他们搭建对话的平台。当学生初读课文后,让他们自由说说读完课文后自己的感受,这时候,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往往会自然表达。对于那些爱走神或不愿开口的同学,截断他们“越轨”的思想,创设对话情境、进行小组交流、开展竞赛,“逼”着他们说,学生会不知不觉走进文本,走进学习的“场”。在此基础上学生感受能力会日趋敏锐,不发言的学生经过锻炼后“脱颖而出”,积极参与进来,从而使对话真正地平等进行。

二、 精心预设,拓展对话空间

孙悟空纵然有翻越十万八千里的本领,没有广阔的天空又如何施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为“孙悟空”们提供广阔的自由学习空间,让学生敞开封闭的心门、开放胆怯的心态,解放他们禁锢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位授课者在文本设计时要充分预留给学生对话的时空,激发学生的对话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对话,使对话的过程成为学生语言发展和思维发展的过程。

《三顾茅庐》是苏教版语文第八册中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一篇课文,故事较为简单,但所涉及的历史文化却很丰厚。经过反复琢磨,我把目光集中在刘备的人物形象上,确定以突出人物形象为主线,课堂设计为四个环节:看录像,整体感知形象——默读课文,初步包装形象——再读课文,立体丰满形象——深化感知,自我迁移形象。

在这几个环节中,分别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环节:初次见面,他们分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第二环节:结合课文,说说他们的身份?第三环节:你最想和谁结交?结合课文谈谈理由。第四环节:当今社会还需要三顾茅庐吗?

第三环节中,笔者精心预设问题,抓住刘备的“我得到诸葛亮,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引导学生充分解读、循循善诱、层层剥笋。“这句话可真妙,妙在哪里呢?”“想象一下他们亲密的情境。”“刘备说这句话也是强调这个意思吗?”使人物形象由陌生变得亲切、由平面变得立体。特别是“再往深一点思考,这句话还有什么潜台词?”促使学生打开思维,到达一个精神自由飞翔的境地。正是由于前面的铺垫,才有了后面学生精彩纷呈的表述。这样的设计搭建起了学习主体和作品沟通的桥梁,从而使学生对人物多了一份亲切,表达中也多了一份激情。

三、 捕捉生成,提升对话质量

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角度、不同思路、不同方式、不同答案甚至错误的话语,都是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地抓住这些生成性资源并加以开发和利用,就能实现师生双方高质量的互动,实现学生的语言发展。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抓住课堂生成性资源,做一个推波助澜的“弄潮儿”,使对话逐步走向高潮、走向深刻。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材《花瓣飘香》说的是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事,表明了她是一个敬重父母的孩子。感知课文大意后,有学生质疑:小女孩不爱惜花草树木,乱摘花,这种行为是不对的,她不能为了母亲就摘花,作者也不应该送一盆花给她。我感觉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对话资源,能够触摸到人物的精神世界,感受人物心灵的美好,应该及时引导学生对话,提升学生对人物的认识。教学时,笔者趁势引导学生讨论:女孩这样做到底对不对?能不能联系课文相关内容来谈谈自己的认识?于是要求学生再读课文相关内容,谈谈自己的认识。交流中,他们联系课文,逐字逐句地品读,课文中反映人物品质的字词不时蹦出嘴来,如从小女孩摘花时的小心翼翼,摘花后的“跑”字等词句体会到她的丰富情感。通过对话,学生们都认为,这个女孩应该是一个懂事、体贴母亲的孩子。她不仅爱花,也爱妈妈,这样做是她爱妈妈的唯一方法,女孩的行为值得我们理解和尊重。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能紧紧抓住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并加以利用,引导学生再次与文本对话,在自读中自悟,提升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和对人物的鉴别能力,学生也在思辨中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四、 因势利导,开辟对话路径

在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能够基于课程标准,想方设法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展开对话,但由于个人经验以及其他因素,在操作层面上又不知道从何处着手,阻碍了课堂对话交流的进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取适当的措施,畅通课堂对话的渠道。

1.打开思维之“窗”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在课堂对话交流中由于受生活经验的局限,容易受他人的影响和干扰。因此,教师在引导对话时要基于学生的既有经验和知识水平,打开对话的思维窗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倡首创问题。对话时引导学生联系文本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使文字与画面相连,这样,学生的对话就会畅通起来、内容就会丰富起来。

2.开启自读之“锁”

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是最基本的环节。学生只有在自主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才有与文本对话的底气、与他人对话的筹码。但在阅读教学中,因为学生个人学习基础、理解能力等的差异,有部分学生不能顺畅地参与课堂的对话。因此,教师应带领引导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走进文本,深入文字,学会与文本对话,在理解的基础上开展对话交流。

3.激活言说之“码”

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对话如果走入死胡同,对话就无法展开。在此,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激活话题,找到学生言说的密码,巧妙地引导。如:“我们不妨换一种思路来想。”“大家都来说说他的观点是否正确。”“如果把你们两个人的说法做比较,你会有什么发现?”……这样的引导既保护了学生的兴趣,又把学生拉了回来,可谓一箭双雕。

4.体验文本之“境”

文本内容由于受作者所生活的年代以及生活背景和经验的不同,与学生有很大的距离,因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就会产生障碍。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学习实际,简要介绍作者生平以及写作背景,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积极创设与文本相近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体验文本角色,想象文本描述的画面,与文本中的人同呼吸、共悲欢。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对话,对话的质量会有很大的提高。

语文教师既要有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意识,更要讲究对话的有效性,真正发挥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引领作用,从而使对话教学进入“相荡乃生涟漪,对击而发灵光”的美好境界。

小学有效对话教学 篇4

效对话法

在美术欣赏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师生与美术作品之间不再是一种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而是在“对话”中建立在处于平等地位进行多维度的交流关系,学生、教师和作品三者间彼此的精神敞开而达到的心智启迪的这一基础上的欣赏教学形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步一步地从对作品最初的直觉印象到对作品的形式美的感受,进而深入体验作品的内在涵义。需要进行有效的对话引导,帮助他们有效的欣赏美术作品。

关键词: 师生 文本 对话 自主 欣赏

一、学生与文本(作品)之间感受式的对话

引导自学,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美术课有着很强的直观和指导向性,学生与作品之间的对话可能是通过语言进行的,也可能是非语言的信息沟通。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张张精美的图片,都可以让让学生直接接受到视觉冲击,获得初步的审美体验。在艺术课本中有许多可以利用的文本、插图,引导学生在文本、插图、范画中吸收养分,就要充分利用学生人手一本的艺术课本中的资源。

如执教《彩色的乌鸦》本课中,让学生边阅读彩色乌鸦的故事(文学作品)边欣赏精美的插图的环节。通过阅读文字的内容,通过色彩与色彩之间的对比,来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与文本对话,初步感受精彩的文章与画面的完美结合。引导学生有效的欣赏文学、连环画后发现“乌鸦都认为自己是唯一正确的颜色”是错误的观点。并渗透“答案是多元化,只要言之有理”的这个道理,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对话

因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与作品的对话也是深浅不同。所以教师应创设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与学生在认识的过程发现各有千秋,相互提出问题,学会从相关的事物中找出差异性,不相关的事物中找相关,从而实现学生对文本的深层对话,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式的对话。

在安排学习任务环节中,分别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在各自特长的方面表现其领先的优势,让他们有机会“露一手”,并相互学习,教师给予积极的评价,以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如在教学《彩色的乌鸦》的作业练习中,让学生有 4种不同形式的作业选择,分别是:

1、选择一只静态的乌鸦造型进行绘画表现;

2、选择多只不同动态的乌鸦进行黑白线描画;

3、喜欢色彩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色系(红黄渐变、黄绿渐变、蓝绿渐变)领取乌鸦的底稿。

4、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画连环画临摹。学生不用再为一道不愿做的作业烦心,他们可以自由选择难度大还是难度小的作业,心情肯定愉快而又轻松与同学交流自己的作品。

三、学生与教师之间交流式的对话

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如在执教二年级第八单元《飞呀飞》的这课中,通过学生们自主讲述飞天的由来,让学生们理解古人用飞天表现超脱凡尘的追求和对自由的向往。设立交流空间,提高审美能力。欣赏感悟后的交流环节,是师生共同研究、共享资源、共同提高的过程。通过学生间的交流,教师的评价,图片展示,让学生体会飞天的艺术特色,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飞天艺术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和评述能力。

1、有目的的欣赏作品。(1)、欣赏《敦煌》片断时,带这问题:飞天美吗?美在那?(2)学生谈对飞天的描述(他们课前收集飞天由来的材料)。学生1说:飞天是从古印度传来的佛教艺术形象。飞天在我国石窟艺术中,他们是优雅、美好的化身。学生2说:敦煌飞天,经历了千余年的岁月,展示了不同的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学生3说:优美的飞天形象,欢乐的境界,不断地给人们以启迪和美的享受。学生4说:我们中国的飞天是不带翅膀,借助云彩而不依靠云彩,而是凭借人物的动态,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的。

2、在对比中欣赏作品。比较古今中外的飞天图,欣赏外国飞天的图片让学生做比较分析和观察丝带飞扬的动态线条美。进一步感受丝带摆动的幅度大它飘扬的曲线就有动感,相反摆动的幅度小丝带飘扬的曲线就比较没有那么动感了。(通过这样的分析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丝带的变化)

3、欣赏与思考(小组交流)讨论主题:飘带与人物动势有什么关系?(1)、小组长汇报讨论结果,飞天动作的表现就是靠几条临风飞舞的彩带,灵动轻盈的身躯,才显得飞翔与空中的人形是这样自然生动。师问:同学们假如你可以飞翔,你会怎样飞?(2)、请每位学生演示(用不同的力气摆动丝带),通过学生演示可以让同他们更深刻地理解。(3)、演示后让全班的学生通过对观察丝带的摆动画出线条。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这样就更多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发展。

总之,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很重要,但是教师的指导地位更是举足轻重。引导全体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欣赏、体验感受、探索、想象、创作、评价等对话的过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感受美术作品的美,深入体验作品的内在涵义,激发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对话 篇5

宽坪小学 刘振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误区:

一、数学课轻了“数”;

二、由“满堂灌”走向“满堂问”;

三、空洞的热闹;

四、课堂教学的虚化。这些实际问题的存在,使有效学习、有效对话的研究与学习十分必要。真正对话: 一是少一点权威,多一些尊重,在平等中对话。对于教师而言,真正有利于双方发展的关系,既应是朋友,更应是严师。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学生需要被理解被尊重,也需要被管束被要求,宽而有限度,严而不苛刻。二是少一点预设,多一些生成,在创造中对话。课堂教学不应是预设的一尘不变的僵化程序,应该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在预设中生成,在创造中对话,在对话中发展。教师必须根据交流中的这些不确定因素,进行即兴设计,随时能够接住学生抛过来的这只球,或回应,或反击,或再击、组织、参与、引导。三是少一点批评,多一些赞美,在欣赏中对话。

对话理论的始祖、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指出:“一切莫不都归结于对话,归结于对话式的对立,这是一切的中心。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从此可看出,学生和文本这一特殊的对话活动,无疑是课堂阅读教学活动的主体。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对话呢?我在近几年的阅读教学中,通过不断的尝试,以为至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蹲下身来平等对话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国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魏书生说道:“当老师的,俯下身子为学生服务,让学生一寸一寸朝前走。”“俯下身子”一语道出了对话的前提。记得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一个小孩每次妈妈带他逛超市,他都不肯,哇哇大哭。母亲为了哄小孩,便蹲下身了,这时她看到的只是一条条如柱子的腿。她明白了小孩哭的原因,不再责怪孩子。其实教学也一样,在教师们眼中不值一提的小问题,对学生来说却怎么也无法理解。这时作为教师就应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断变观念更新自己。因为语文教师的目的是为学生服务,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要努力去研究我们的服务对象——学生,他们的学习心理、原有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等,以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个性需要和发展需要。

二、预习质疑重点对话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而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是多元的。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形成应是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自我理解,并与教师同学展开平等对话后,才有可能通过自主选择、深化,提升自己对文本的把握和理解。因此,学生主体的个性必须得到尊重且得到充分、能动的发挥,才能使每一个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个体,真正得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课前做好预习质疑,用一本本子做,每一新课上课前由小组长负责检查并整理,用报告的形式交给我。这一措施既帮我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难易、多少等掌握程度,又有利于我有针对性对语文教材知识重难点的设立与处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如教学《老王》一课时,我们常常确定的重难点是:感受老王的形象,我为老王作了些什么?而在教学中学生反映出的情况显示,学生通过自读这两问题基本上都明白了。而对于才老王的贫穷和死去却存在很多疑问。如“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总不见好”这句话无法理解,病讲究对症下药,老王这看的什么病!是“我”的漠不关心,还是其它原因?又如老王最后给“我”家送香油和大鸡蛋,“我”对老王的描写很“冷血”使人想发笑,却又无限心酸,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等等。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这些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对话,学生在讨论中进一步理解的老王和作者,收获了自己的一份“理解”。课堂教学因学生的疑问而确定重点,使学生在积极的思考中解决疑惑,收获一份成功的喜悦。既提升了能力,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科学设问深度对话 在了解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情况的基础上,我们作为教师要深度挖掘文本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文化知识、接受能力精心设计好问题,让学生积极对话,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涵,感悟人物形象。如《风筝》一文,要让学生理解“我”那“无可把握的悲哀”之沉重实不易。

“对话式”小学作文教学 篇6

【摘要】本文通过探索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以及基本特征,提出“对话式”小学作文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对话式”;小学作文教学

一、小学作文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进行创造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乐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然而在当前的小学作文教

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着”重指导轻练笔,重形式轻内容,重课内轻课外结合,重共性轻个性”的现象。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缺乏兴趣和自信心,缺乏自主性,依赖性强,说假话、空话、套话,没有真情实感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这些现象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影响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有人曾这样概括:“说假话,虚张声势;说大话,不着边际;说空话,向壁虚造;说套话,人云亦云。”钱理群先生也在他的一篇文章里写道:“近来看学生的课堂和考试中的作文,又发现了另一类型的写作,我称之为伪作文:即假抒情、假天真,以致假叛逆

二、“对话式”小学作文教学的基本特征

(一)营造“对话”的氛围

学校作文教学要形成真正的“对话”,关键在于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而要营造这种氛围,教师就应该在学生生活中,真正成为学生的益友,与学生一起学习、游戏,一同活动、畅想,一同欢乐、悲伤,平等、和谐的对话“教育情境”,发生了师生问真正的精神层次上的相互交流的作用,在语言交流中,双方都交流了收集的信息,敞开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接纳对方,同时又把自己投向了对方,获得理解与沟通。

(二)架设“对话”的平台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小学生平时基本上在“学校――家庭”这两点一线上运动,空同的狭小严重制约了他们的见闻。再加上有些教师、家长不善于引导孩子读书、积累,不少学生成了“井底之蛙”,常为没有米下锅而犯愁,习作常常是言之无物,胡编乱造。

我们组织的活动从时间指向上分三类:

1.“过去进行时”。即重在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体验那难忘的情感历程。如《――的回忆》,引导学生打开记忆的闸门,像放电影一样回忆过去的岁月里所经历的快乐或悲伤的事情,或叙述自己站在领奖台上自豪的情景,或描绘自己因逞能而搞得狼狈不堪的样子,或讲述失去亲人那悲痛欲绝的场面......2、“现在进行时”。即让学生亲自参与、体验真切的活动过程,从而抓住时机,捕捉作文的素材。

3、“将来进行时”。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勾画未来美好的生活图景。

三、“对话式”小学作文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活动先行

(二)充分对话

(三)自主命题

(四)自由倾吐

(五)评改赏析

四、“对话式”小学作文教学的策略

我们应在“对话式”作文教学中大力改革,实现以下“五个转变”:

(一)变“先导后作”为“先作后导”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作文教学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学生对写作的束缚”。

(二)变“详细指导”为“独立习作”

担心学生作文写不好作文是教师的普遍心理。因此,教师指导学生习作不仅指导学生写什么,怎样写,甚至连文章中间怎样写,文章的结尾怎样写也都加以指导,学生的习作完全被纳入了教师预设的轨道。学生还没写作文,便已经知道结果了,所以写出来的文章大同小异。教师只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尽可能让学生独立习作,学生的习作的积极性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他们的创作才能也就能得到充分的施展。

(三)变“课内习作”为“课外结合”

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习作课一般在课堂上进行。学生面对的是黑板墙壁,作文空间受到极大的限制。为了完成习作任务,学生只好胡编乱造,写出来的文章有的让人啼笑皆非,有的空洞乏味。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应当注重课内外结合。

小学有效对话教学 篇7

一、设置情境, 问题设计能将文本与课外活相对接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问题的设计往往与要与情境的设计相吻合, 学生才易产生丰富的联想, 联想到生活, 由所上课文想到另一课或几课的内容, 在丰富的联想中, 打通知识的联系, 丰富了文本本身的内涵。情境的设计, 可以通知语言的描述, 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引入, 可以通过文本插图一类的点拨, 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验, 可以将学生的课外生活通过照片、录像等手段搬进课堂, 在上到课文的重点处, 寻找桥接点, 教师在备课中, 多设计几个不同的问题, 然后进行筛选, 通过筛选比较找出最佳问题, 然后将问题带进课堂和学生共同讨论。如《东方之珠》提问片断:

(1) 出示浅水湾、海洋公园、铜锣湾三幅图, 问:你们在哪里看过类似的画面?

这个问题,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 他们之中很少有人去过香港, 但他们见过其他的城市, 见过类似的风景, 让他们说出类似的风景, 意在勾起学生的联想, 联想他们所看到的景物、人物和事情的过程, 便于打通和文本的联系, 为习作铺垫。在回答这个问题时, 有的同学想到了他们所逛的超市, 有的想到了他们所去过的公园, 有的想到了小河, 有的想到了他们去看过的海边, 有的想到了电影院, 答案是开放的, 而且都是正确的, 每个人的思维打开了, 学生就会很自然地进入课文情境。

(2) 分段朗读, 读后, 各组推荐小导游, 为香港的浅水湾、香港的海洋公园和铜锣湾作导游。

在解答这个问题时, 有的同学看图解图, 有的同学复述了课文的片断, 这种解答, 对强化课文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也有一部分同不将课文内容加上他们生活所见加以想象, 介绍了他们心中的风景, 对于这种解答, 我们不必要求统一, 笔者在教学中, 以变通的方式, 通过游客的提问和质疑的形式, 加以调整, 有效地圆融了实景和虚景的统一。

(3) 刚才, 我们学习了《东方之珠》, 谁能模仿课文的写法, 说一段你见过的风景 (出示课前调查学生的资料, 出示相关的照片和图片当场演示) 。

在讨论这一问题时, 有的同学说北京之行, 有的说在南京看到的水魔方, 说到了其中的海啸冲浪, 讲到了白茫茫的沙滩, 讲到了沙滩上孩子们欢快地追逐、戏耍, 喇叭口形的海啸造浪区是勇敢者的天堂, 说到了时而拍击水面, 时而左右摇摆, 间或配合指挥发出阵阵震耳欲聋的吼声, 人们畅快地笑着、闹着。写到了3米高的海啸冷不丁地狂奔而来, 调皮的海浪又一波接一波地追来了, 浪花时而把人抛向云端, 时而把人埋入海底, 时而让人360度大翻转, 时而让人摇摇欲坠的情形……

二、渐次推进, 由浅入深地设问而接触问题的核心

在苏教生版小学语文课本中, 有许多逻辑性很强的课文, 如《学会合作》《谈礼貌》《读书要有选择》《读书莫放“拦路虎”》《说勤奋》等, 面对这类的课文, 我们在设计问题时, 要有一种纲举目张的意识, 让学生明白这类的文体写作的思路, 会自去设问, 自找答案, 进而推到习作, 在习作中能展现清晰的思路, 并围绕重点问题进行重点分析。《学会合作》提问设计:

(1) 什么是合作呢?在讨论这一问题时, 有的同学用举例的方法来说明合作的外延, 有的用定义的方法来概括“合作”的内涵。通过归纳, 让学生明白, 明确概念的途径。

(2) 为什么要合作?在讨论这一问题时, 有的同学能结合《古今贤文·合作篇 (上) 》“人心齐, 泰山移……一个篱笆三个桩, 一个好汉三个帮……”来言说, 有的举了班级参加全校拔河比赛时的配合情况来说明取胜的关键在于心向一处, 力往一方。然后结合《学会合作》最后一段, 反观全文, 对合作的重要性, 就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了。

(3) 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呢?这个问题是全文的核心内容, 写一篇文章总要告诉人家一点什么, 读者最想知道的是什么, 是实践操作, 而不是说教, 所以, 怎样合作, 很自然地便成了文章的核心。

(4) 以此类推, 请你为《谈礼貌》《读书要有选择》《说勤奋》中的任一篇课文设计一下写作的思路, 并验证一下, 我们设计的是否与原文吻合。

(5) 自由命题, 写一篇同类型的习作, 试试自己的文笔。

在讨论这一问题时, 学生更多的是讲了班级干部公正竞选的演讲过程, 每个都很自然地把重点放在了如何做好班干部的方法策略上, 找准核心, 演讲时, 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小学有效对话教学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对话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7-0059-02

[作者简介]黄燕芳(1984—),女,江苏苏州人,本科,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宝带实验小学教师,小学二级。

小学生接受能力极强,但是理解能力有限。在学习小学数学的过程中需要学生提高自身的理解力,以提高对新知识的吸收程度。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与学生进行对话,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创新思维。

一、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是开拓学生思维的前提,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敢于提出自己的疑惑。良好的课堂气氛必须建立在教师改变传统观念的基础上,教师需要摒弃自己的传统思想,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驾驭课堂,放弃原有的家长式教育,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这样师生才能顺畅地沟通。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为学生树立信心,树立起自主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巧设问题提问能让学生主动对教师敞开心扉,加强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提问方式,根据教学内容巧妙选择问题,让学生有感而发,说出自己的想法。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导入,也可以在关键的环节提问。通过巧设提问可以让学生在教师指点下积极回答问题,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的趣味。

二、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分组讨论方式促进师生交流

教学活动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新课标要求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充当教学过程的领路人。教师应该摒弃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增加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提高教学的默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置问题辨析与学生展开讨论,以此带动学生的思维,教会学生使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并培养其良好的解题习惯。例如解答如下问题:一个人站在原地首先向北走了100米,之后再向东走了100米,再向南走了100米,最后向西走了100米,这个人最终位置离最初位置的距离是多少?学生开始在脑海中勾画出行走路线,此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生在讨论中开始动手画出行走路线,并得到最终的答案。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学生尝试动手画出轨迹图,在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学生不会漫无目的地想象,而是首先画出人的行走轨迹,提高解题效率。在此过程中教师并未给学生任何有关答案的提示,只是通过适当的引导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互动,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三、利用小学生心理进行引导交流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加深对新知识的吸收程度。久而久之会逐渐对学习形成排斥,如果教师仍旧采用传统填鸭式教学将使学生彻底失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的最佳方法就是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新鲜事物都充满兴趣,在教学中加入一些与众不同的因素会让小学生有新鲜感,其学习积极性必然提高,有助于师生间展开对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进行教学引导,寻找师生间交流的切入点,当教师掌握学生喜欢的东西后便能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例如小学生普遍对故事十分感兴趣,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故事的形式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出问题,利用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准确理解问题的含义。例如当下在小学生中最火的动画片《熊出没》,教师可以将其利用到教学中。在进行乘法教学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比较大小的算式,例如比较3×5和4×5的大小,比较3×5和4×6的大小。若题目以这样的形式给出,难以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讲故事的形式:光头强追捕熊大、熊二,刚开始光头强与熊大、熊二在同一起跑线上,熊大、熊二以每秒4米的速度逃跑,光头强以每秒3米的速度追赶,5秒后光头强能抓住熊大和熊二吗?将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加入数学题目中能够引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解答该题,学生会列出算式3×5=15,4×5=20,20>15,因此光头强无法抓住熊大、熊二。教师在学生得出答案后可以讲解乘式比较大小的规律,教学效率必然得到提升。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加入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更加踊跃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四、利用生活化教学和学生展开交流

小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薄弱,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理解一些数学知识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采取一些引导措施帮助学生理解,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在教学过中可以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学生再熟悉不过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即数学知识的生活化教学,这样的教学引导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还能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无处不在。小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有着自己的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生活化教学中的生活因素将自己和学生联系起来,便于和学生间展开对话式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营造情境,让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感受到课堂以外的因素。例如在进行分数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生日快乐歌,然后让学生描述自己过生日切蛋糕时的场景,并利用投影仪播放过生日画面,最后停留在切蛋糕的画面。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蛋糕,向学生讲解从中间将其切开,每一份就是[SX(]1[]2[SX)],再将其均分每一份就变成了[SX(]1[]4[SX)],并通过多媒体播放切蛋糕的画面,加深学生的理解。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学的作用日益明显。教师采用对话式教学,容易为小学生所接受,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成绩,还能帮助小学生提高数学的学习兴趣,为以后更高深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孙溶清.小学数学对话式教学开展策略探讨[J].小学时代,2014(8):11.

上一篇:大学总规下一篇:《妈妈的牵挂》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