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有效

2024-10-14

小学数学教学有效(共12篇)

小学数学教学有效 篇1

摘要:改变教学理念和革新教学策略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也是进行课程改革需要坚持的方向。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掌舵人。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情况是决定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有效地教学实践呢?这也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要实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 教师就要以新的课程观和新的视角来审视教学, 并且需要仔细揣摩新课程理念的内涵和思想精髓, 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教学理念。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除了要有新课程理念的支撑和指导以外, 教师还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只有理念和策略相辅相成, 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获得最大的效益。

一、运用启发式教学, 促进师生互动交流

课堂教学不是教师的自导自演, 而是师生共同表演的舞台。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显然缺少了师生互动的环节, 违背了课堂教学的本质, 也不利于师生间的交流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热情的提高。要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 教师就要运用好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提出疑问让学生来回答, 这样能够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有利于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比如, 在讲授方程概念时, 教师可以把天平带入课堂, 以数学书的质量为题, 请学生到讲台来做实验。在逐一添加砝码的过程中, 可以问学生为什么天平一边下沉, 一边上翘, 学生会说, 因为两边不一样重。而在天平达到平衡时, 学生会说, 两边相等了。这时教师可以趁机为学生讲授方程其实也和天平一样, 就是要让两边平衡。学生们在这一过程中会兴趣高涨, 在教师提出问题后能够积极地思考。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强化个性化的体验

小学生的思维, 离不开形象和动作,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因此, 我们的教学应为学生提供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的机会和条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等活动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让他们在探索中发现知识的奥秘, 强化他们自身的个性化体验, 使其养成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数学意识, 教师把问题交给学生, 放手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 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发展了思维, 同时在同伴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拓宽了视野, 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

三、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 学生能够:获得对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所以教师要传授学生基本的数学知识, 更要注重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思维的高度, 也可以帮助他们梳理所学的数学知识, 让知识更加系统化和理论化。比如, 在《字母表示数》的授课中, 教师让学生通过用字母表示一个数、表示数量关系、表示运算定律和公式等一系列活动, 亲历“字母表示数”的过程, 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学习内容蕴涵丰富的代数思想, 在活动中学生体验到了一一对应的函数思想;在活动中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符号语言的简洁、准确、感受“符号化”思想。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其中, 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让他们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来分析解决问题。

四、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始终坚持因材施教

由于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 学生会呈现出不同的个性差异。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会有所不同。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安排学习内容和提出学习要求。另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性格和心理特点给予学生最体贴的关怀, 理解尊重他们的所思所想, 多一些鼓励和支持。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温暖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在和谐温暖的环境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坚持以学生为本, 做到教育无痕, 对于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和内心情感的丰富也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需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开拓创新, 努力把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恰如其分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从而让我们的数学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也让我们的学生发现更多的潜藏于数学王国中的奥秘和乐趣。

参考文献

[1]马捷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途径[J].现代教育, 2009.

[2]俞晓燕.小学数学教学要重视多元化评价[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0, (8) .

[3]傅国娣.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浅论[J].教学天地, 2008 (6) .

小学数学教学有效 篇2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因此,教师要从“以学论教”的理念出发,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

1.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它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

新教材非常注重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师要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识规律来设计、组织操作活动,并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首先,不能把操作流于形式,要让每个学生都必须经历每一个操作活动。第二,引导学生把直观形象与抽象概括相结合,采取边说边操作,边讨论边操作等方式,让手、脑、口并用,在操作和直观教学的基础上及时对概念、规律等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

2.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形式走向实质。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这些重演或再现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索,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自主探索的情境,而且要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对于那些估计学生通过努力能探索求得解决的问题,应大胆地放,放得真心、实在,收要收得及时、自然。如果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的热闹,收效甚微。如果失去教师有价值的引导,学生的主体性也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初探 篇3

一、有效地创设情境

教师是教学情境的创造者,好的情境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尽快融入教学环境。为了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教师就应积极为学生创设与生活内容有关、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活动探索的动机。例如,我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通过讲述“孙悟空与猪八戒分饼”的故事进行课堂导入:唐僧师徒四人在前往西天取经路上,一户人家用四张同样大小的烙饼热情地招待他们。猪八戒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份,并快手快脚地吃了其中的一份,而孙悟空也把另一个饼平均分成四份,吃了其中的两份。这时,猪八戒见孙悟空吃的份数比自己多,就大声嚷道:“猴哥,你吃了两块饼,而我只吃了一块,我也要再多吃一块。”学生的注意力被这个故事吸引了。故事讲完后,我进行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猪八戒的说法正确吗?究竟谁吃得多?”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都争相回答,在这种氛围下,我把问题引入到“分数大小的比较”中来。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有效探究的过程

小学生的注意力具有易转移、易分散,保持时间短的特点,所以,教师在新授环节必须抓住这一特点去精讲知识。关于有效探究,我经过这些年来的一线教学实践,认为有以下三方面值得注意:第一,必须给学生真实的探索环境,经历一波三折的过程,才能将结论深深扎根在学生心里。第二,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不必急于给出方法,要留足探究的时间。第三,太顺畅的探究过程背后的隐忧。一帆风顺的课堂会掩饰许多的问题,可能有一部分学生根本就没有参与探究,对于这样的课堂,即使学生没有出现差错,教师也要善于“兴风作浪”,寻机质疑,不要追求一问一答式的顺畅。

三、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

学生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机会,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动眼、动耳,而且还要动手、动脑、动口。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己做、自己想、自己说进行积极探索、发现,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主动参与学习,体验成功。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动手实践的氛围,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养成动手实践的习惯,培养动手实践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活动课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快乐地学习,会使他们的思维更灵敏,学习更主动。教师在利用活动课作为教学辅助的同时,不要片面夸大活动课的作用,一味利用活动课来进行数学的学习,这样做会适得其反,学生只顾着玩,学习效率大大降低。教师要正确认识到活动课在数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合理利用活动课进行数学教学。动手操作会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探求欲望,教师要在教学中合理组织一些动手操作课,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提高教学效率。

四、有效的教学要为合作交流提供机会

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互帮互助,充满竞争的氛围中,把自己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到最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可以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为他人考虑。通过小组讨论,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点能从多角度、多维度思考,开阔了他们的思维方式,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习“圆的认识”时,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并通过动手操作来弄清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这一道理。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真正使学生“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五、联系生活实际

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数学知识,取得了多好的成绩,而是看学生是否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在实际中,是否能用数学知识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是否具备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是否具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

六、有效的设疑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知识水平进行分层次提问,使提问范围覆盖整个班级。通过面对全班范围的提问,以达到了解学生的整体水平,为进行下面的教学提供方向。对中差生提问时,要以简单为主,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对优等生提问时,要以能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为目的。教师提问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提问设计上,要把握学习起点,使问题成为“跳一跳,够得着”的问题,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而不至于出现因提问简单,使学生无浓厚的兴趣;或因提问过难,使学生失去信心的现象。

2.课堂提问时,教师要做到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在他们的能力范围之内提出问题,使学生经过自己的认真思考能得出问题的答案。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感到满足,能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更自觉主动地进行探索,使自己从宽度和广度上提高对知识的掌握。

3.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根据小学生的性格年龄特点,通过课堂质疑激发学生对所要学的新知识的好奇心,以引发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问的方法要灵活多变,注意角度转换,使其具有新鲜感,可以从不同角度设问,引导学生经历尝试、概括的过程,让学生得到的是自己探究的成果,体验的是成功的喜悦。

七、有效地做好课后反思

有效教学是通过有效的反思来实现的。反思,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是对教学结果的总结和探究过程,是对出现的问题进一步解决的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后要注意进行教学反思,通过反思,寻找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自身的综合素质。在不断的反思中,可以有效了解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在改正和探索过程中,可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追求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我们要立足于课堂教学,不断地去探索和研究,去寻找最有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终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刍议 篇4

一、用好教材, 打造高效的课堂

1.认真钻研教材是“用教材教”的基础和前提.新教材是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 是一个载体, 需要老师去认真研读、感悟、领会, 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 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 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生活动的科学内涵, 唯有如此, 才能体会新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 也才能备出高质量的课.

2.“用教材教”讲究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实.用好, 就是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 能根据学生的实际, 或根据教学的需要, 或针对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处, 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 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用活, 体现在解放思想、勇于创新, 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用实, 就是使教材更加切合本地实际和学生的实际,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 富有成效.

3.“用教材教”并不是无视教材或漫无目的地“创新”和“开发”, 使简单问题复杂化.教师要以客观、严谨的态度去审视新教材, 实践新教材, 促进教材的建设和发展.

二、创设问题情境, 打造高效课堂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愿意提出问题就意味着对学习有积极的态度, 而善于从教学情境中提出问题则意味着学生有良好的数学学习意识.为了能有效地开展教学, 我们教师就应积极为学生创设与生活内容有关、愉悦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活动探索的动机.

1.创设故事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创设富有童趣的问题情境, 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点燃探索的欲望, 自然而然就会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主动、自觉地参与学习过程, 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 教学“年、月、日”时, 有一位教师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老大爷, 今年63岁了, 可是他只过了15个生日.同学们, 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中有的说, 老大爷今年63岁, 一年过一个生日, 至少也应有62个, 怎么只有15个呢?是不是老师弄错了……教师适时引出课题, 让学生在书中寻找答案.学生打开课本, 急切地阅读起来.“原来他的生日是2月29日.”“原来时间也这么有趣.”学生们感慨.将单纯的学习融入有趣的生活实际中, 了解的“渴望”便化作一种热情, 让学生习得了知识.

2.创设冲突情境, 诱发探究欲望

“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 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

例如, 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 老师先出示一个长方形.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 学生把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依次摆放在长方形上, 看摆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 那样就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数.老师为这一举动叫好.接着再问:“学校的操场 (长方形的) 用摆一摆的方法行吗?简便吗?”有的同学互相看看, “不简便, 很麻烦!”大家的意见很一致.“怎样做简便呢?”一石激起千层浪, 大家的好奇心一起迸发出来.这种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做法, 不仅能使学生产生心理效应, 而且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提高教学效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探究动机

数学现象源于生活实际,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为学生提供可探索的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越贴近学生的生活, 能见度越高, 问题激活思维的过程就越好.

记得在教学按比例分配时, 笔者出示了下列生活片断:“张三父子俩和王五合伙做了一个月的煤生意, 赚了1 000元钱, 可是在分配钱时, 他们犯难了, 请你帮他们想一想按什么方法分配这1 000元钱?”学生围绕着合理与不合理展开讨论, 想方设法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自然而然地就被引入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探究中.

三、强化自主学习, 打造高效课堂

1.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

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仅仅教师有“学生是主体”的认识还不够, 还要对学生进行自主的教育, 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 让学生明白怎样听课、复习, 怎样思考、讨论, 怎样完成作业, 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2.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 在教学中, 学生能独立思考的老师决不能暗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老师绝不能代替;学生能独立解决的老师决不参与.一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给学生留有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

如讲三角形面积计算时, 我让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请同学们动手拼一拼, 拼成以前学过的图形.有的同学拼成平行四边形, 有的拼成三角形、矩形.我问:哪些图形的面积我们学过?同学答:平行四边形, 矩形.那你能利用以前的知识来解决吗? (小组合作, 动手操作) 虽说同学们在推导的过程中费了些时间, 但他们真正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明白了公式的整个推导过程, 理解了公式的真正内涵, 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

为了能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必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语言、动作、神态不但要亲切, 更要有一定感染力, 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激励学生勇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到紧张, 又感到轻松愉快.

四、精心设计提问, 打造高效课堂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万, 起点是一问.”所以好的提问能引导学生获取知识, 提高能力, 积极思维, 是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 要有启发性, 要有一定的层次和坡度, 要把握恰当的机会, 还要面向全体学生.

1.提问一定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 老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要乏味地问些“对不对”、“是不是”这样呆板的问题.如教学面积的初步认识时, 我拿了张相片问同学们:老师想给这张相片装个相框, 要想知道这个相框有多大应该求什么?同学们都知道是求周长.我接着问:那为了让这张相片更加漂亮, 再安块玻璃, 要想知道这块玻璃有多大, 还是求周长吗?那应该求什么呢?这样的提问就能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使学生积极投身到问题解决的情境之中.

2.提问要有一定的层次和坡度

提问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窄到宽、逐步拓展的原则, 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高度.

如教学方程的认识这节课, 我先出示一组式子:2+3=5, 15-7>6, 2+x=6, a+9=17, 45-8, 2y-3<6, 请同学们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它们分分类.同学们按照等式和不等式分成两类.老师再追问下去, 在等式中还能不能按一定的标准再分一分?学生通过观察发现, 有的有未知数, 有的没有, 自然而然地就分成了两类.这时老师就可以指出: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方程.这样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和激励学生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之中,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中获得新知.

3.提问要具有全面性

通过教学我发现, 有时问题一提出, 思维活跃的同学立刻举手, 还有一部分同学可能还没来得及思考, 或是缺乏自信不敢举手发言.这时如果老师只叫那些积极举手发言的同学, 另一部分学生可能就被忽略了.遇到这种情况, 教师应把一些简单的、好回答的问题留给后进生, 也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让同学们都能学到知识, 掌握本领, 得到锻炼.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心得 篇5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及教研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部分教师课堂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不能很好地把握提问时机;提出的问题不够精准;缺乏提问的艺术、和技巧;或者提出的问题价值不高;缺乏对生成性问题的预设;导致课堂“低效提问”的现象时常出现。针对以上现象,我参加了南京市规划个人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策略研究》,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实践与研究,笔者认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准确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和学生思考的时间

研究表明: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准确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却非常重要。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教师课前一定要设计好。若能在恰当的时机和火候提问,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能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等。研究中还发现,课堂提问的时机通常产生于下列情况:一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达交流时;二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发问质疑时;三是学生学习情绪需激发、需调节、意欲表达倾诉时;四是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信心倍增时。教师若能准确把握好以上的提问时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将会大大提高。

此外,在提问后教师应注意停顿一会儿,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我们在听课中经常看到: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立即降低难度,甚至叫其他的同学来“帮忙”,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实验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变化:学生的应答兴趣就会加大,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回答会更完整、更准确、更精彩,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明显增强。

如:教师在教学《平行线》时,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三个问题:在创设了“学生在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的情境以后,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能根据两条直线的关系把自己画出来的图形分类吗?”稍作停顿,在学生分类之后引出平行线,教师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能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在多数学生得出平行线概念之后,教师又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线?”……课堂教学中教师较好地把握了提问的时机,紧紧围绕着这三个问题,组织了相应的活动,且保证每个环节的活动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充分地探究和交流,促进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及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二、要注意课堂提问的“精”与“准”

所谓课堂提问的“精”“准”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求精确、正确、准确,力求精巧、精致、不随意。研究表明,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多做提问设计的思考,并以此作为问题设计的依据,使设计的问题既简明准确,又能突出重难点。在关键性的问题和小结性的问题设计上更要斟字酌句、反复推敲。另外,课堂提问还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问题的切入点,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精彩来,问出实效来。为此,要实现课堂提问的“精”“准”,教师还要把握好提问的“三度”:即难(易)度、精(准)度、适(量)度。

1、要把握问题的难易,做到适合适中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问题既不能太难又不能太易,尽量设计让学生“跳一跳能够着”的问题。因为问题太易会使学生提不起数学的兴趣,问题太难又会使学生失去信心,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久而久之,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要注意提问的语言,做到精确准确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要求教师:课堂提问语言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和准确性。教师要善于精心设计和提炼富有启发性、准确性、挑战性的数学语言,提问语言要严谨、简洁、精巧精致,不能含糊不清。

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口算》时,教师在出示了“小卡车、小轿车、大客车”及各有多少辆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这时第一个发言的学生提出“谁比谁多多少辆?”,紧接着,其他同学受到启发也提出了“还有谁比谁多多少辆?”、“谁比谁少多少辆?”等一大串问题。显然学生的回答不是老师所期望的,但根本问题却是教师的提问不够精确和准确所造成的。

3、要注意提问的“数量”,做到精问巧问

实验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的提问如连珠炮似地射向学生,问题的量多而散,尽管有的问题设计的还比较好,但由于太密集太频繁,学生不能静下心来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效果当然不佳。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抓住数学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运用归纳和综合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定位准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密集,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两位教师设计的问题如下:

甲教师: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底和原梯形的高、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梯形面积?

乙教师: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原梯形面积的几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梯形面积又怎样计算?梯形面积为什么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还要除以2?

比较之下,前者的问题所包含的思考容量较大,突出了“平行四边形与梯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与联系”这个重点和难点,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逻辑性,达到了教师问得精、问得巧,学生想得深、想得准的效果。而后者的问题设计显得杂乱、琐碎、过于直白,没有太大的思考价值,缺乏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概括和总结。

三、要处理好“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之间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预设问题”和教学过程中的“生成问题”,对学生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预设问题”的设计,既要考虑对教学活动的引领作用,又要考虑到能否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同时还要注意“预设问题”会诱发“生成新问题”的出现,而这些新的“生成问题”会因学习主体的特点、思维方式及个体差异而很难预料;针对课堂呈现出的丰富、多变和复杂的“生成问题”,教师应当首先不拘泥于课前的预设,应该灵活调整、整合乃至放弃预设的问题,机智生成新的问题方案,伺机而动,随机应变。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生成的新问题,多做预设;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这既是教师教学经验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机智的显现。

由此可见,课堂“预设问题”和“生成问题”不是截然分割的两个部分,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我们应正确理解“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的不同作用,恰当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并善于抓住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实现课堂“生成问题”对加深知识理解的积极作用,真正发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 篇6

【关键词】小学 教学 有效 数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帮助下,继承人类知识财富,开发智能,完善人格,提高综合素质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提倡有效教学,而有效教学则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教师完成较多的教学任务、又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切实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教学。根据教学实践,笔者谈谈几点体会和做法。

一、还原知识的生命形态

知识一般都是他人生命实践的结果。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外在于自己的符号化知识和显性化经验,更要让学生用特殊的方式认识和体验人类创造知识的生动过程,使学生与生产知识的人和历史进行对话,从而把他人生命实践的结果转化为自己生命实践的体验,把他人生命实践中的经验和智慧,通过自己的体悟和践行,转化为自己生命成长的重要资源和精神能量。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在教学中实现知识对学生而言的由“外”向“内”的真正转化。

以“圆的初步认识”为例,来还原知识的“生命形态”是:第一环节,感悟画圆原理,形成圆的核心概念(如:在不同情境中画圆,感悟事实,积累体验)。第二环节,运用画圆原理,创造画圆的工具(如:图钉,绳子等)。第三环节,理解圆心和半径的作用,认识圆的基本性质等。

二、组织有效的交流,提升情感与认识的有效参与

有效交流、有效参与,注重在“有效”上。这种“有效”表现在:1、在展示体验中激发交际欲望;2、在交流体验中分享表达乐趣;3、在自说体验中感悟数学之理。

有这样一个案例,教学三位数中间有0的退位减法时,学生出现了如下几种答案:

506–348=68 506–348=168 506–348=158 我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谈谈自己的想法。

生1:个位6减8不够,就从十位退,十位没有数,就从百位退,个位变成16减8得8,十位从百位退1后就是10减4得6,而百位因为退了两次1,变成了减3得0,所以得数68。

生2:个位6不够减8,就从十位退,十位没有数,就从百位退,个位变成16减8得8,十位变成10减4得6,百位退了1,变成4减3得1,得数是168。

生3:我觉得上面两种算法都不对,如果百位退1,在个位应该当作100。个位不够减,需要从十位借1,十位就要少1,不能当作10减。所以两个答案都不对。可以这样算:个位6减8不够,就从十位借1,十位为0,无法借,就从百位借1,先在十位当作10,十位再退1给个位,这样个位是16减8得8,而十位剩下9,9减4得5,而百位退1后是4,4减3得1,所以最后答案是158。

在交流验算方法的过程中,当学生错误的思路或方法需要改变时,怎么办?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先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让大家正视它,然后运用已有的认知,在互动交流中促进学生情感与认知的有效参与,相互理解,相互启发。

三、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制定目标

现代学习论指出,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是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的唯一标准。由于“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独特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因此,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既要有整体性,使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又要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在教学进度、时间都一定的情况下,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可以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来组织教学。

四、寻找生活思维与数学思维的节点

人学习数学是从生活经验开始的,并于生活中养成了生活思维的习惯。在他们学习数学的时候,需要养成数学思维习惯的时候,却仍然保留着生活思维。这时,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与学生对话去找寻那个节点。

课堂教学中,曾发生过这样一段对话:

“你每天吃两个大饼,5天吃几个大饼?”我问。

“老师,我早上不吃大饼的。”他答道。

“那你吃什么的?”

“我经常吃粽子。”

“好,那你每天吃两个粽子,5天吃几个粽子?”

“老师,我一天根本吃不下两个粽子。”

“那你能吃几个粽子?”

“吃半个就可以了。”

“好,那你每天吃半个(小数乘法没学)粽子,5天吃几个粽子?”

“两个半。”

“怎么算出来的?”

“两天一个,5天两个半。”

这位学生的问题出现在哪里呢?出现在他的生活思维上:他关注的是材料的合理性,而未进行数学思维——将材料抽象为一个“量” ,从而进行形式化的演绎思考。找寻到了这个节点,我们做到了《圣经》上说的“治一个人的病,先抚摸他的心” ,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对症下药了。

五、突出重点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教师要抓住教材中本质的、主要的东西,对其进行加工处理,然后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出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方面上去,同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对于课本中相对次要或起辅助作用的教学内容,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以适应教学的需要,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三单元“看电影”一课,教材中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看图说一说、算一算;例2是画一画、填一填。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有趣的情景中学习有关“8”和“9”的加减法。我们可以以例1为重点,师生共同探讨得数是“8”的算式。对例2(教学得数是“9”的算式),老师要大胆放手,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通过涂一涂,说一说,让学生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做,学生不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更会增强学习的信心。在抓好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也要从整体着眼突出单元的教学重点。

【参考文献】

①黄莲花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有效性》 福建教育 2005.1A

②俞正強 《教学应该发生在恰当的地方》 人民教育 2009.11

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 篇7

一、预习

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预习的重要意义:只有认真预习, 才能在课堂上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才能与大家讨论、交流;否则, 便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另外, 当学生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答案或错误答案时, 教师必须引起重视, 也就是说, 教师务必关注观点独到的学生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针对观点独到的学生, 教师应给予鼓励;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教师要热心帮助。

二、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有三点。其一, 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知识、获得技能, 更在于让学生增长智慧, 从而具备创新能力, 最终对学习和生活具有责任感与使命感。其二, 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 当实际情形超出预设时, 这样的课堂是对学生和教师的双重考验。只有双方共同探究、并肩前行, 才能缔造丰富而美妙的课堂。其三, 帮助学生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使学生善于发现事实和鉴别真相, 并坚持对事物进行严谨的分析, 从而理性地认识现实问题和道德问题, 最终在数学学习中变得坚毅而果敢。

三、注意事项

作为教学环节的设计者和教学过程的组织者, 教师须注意四个问题。其一, 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 以激发他们数学学习的兴趣, 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最终实现有效教学。例如, 在教学“圆柱的认识”这一内容时, 教师先让学生通过触摸和观察, 回答圆柱底面的形状和个数;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回答圆柱侧面的形状。其实, 这一过程只是学生按照教师的指令, 机械而接部就班地经历数学知识的过程, 也就是说, 学生缺乏好奇心的驱使、思维的探险以及批判性的质疑, 因此, 教师既要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活动) , 又要注重活动的质量, 力求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 在活动中感悟。其二, 灵活处理教材, 精心设计问题, 并用问题引领课堂教学, 最终在反复的比较与认识中,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其三, 在教学中, 既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又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努力引导学生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研究问题和深入思考。其四, 注重教学的实质, 也就是说, 活跃的课堂, 学生的思维未必积极;沉闷的课堂, 学生的思维未必不积极。其实, 形式上的东西不必过于关注, 关键在于:教学是否有效进行, 学生是否真正思考。

四、教学评价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 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可见, 注重过程和结果的激励性评价才是更为有效的评价, 它既能使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又能使教师改进教学。激励性评价有两个原则。其一, 客观公正的原则, 也就是说, 要正确对待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出现的错误, 并认真分析他们的解题思路, 最终努力帮助他们寻找错误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 如果学生在解题中, 有一些蕴含创新思维的想法, 教师应给予表扬和鼓励。总之, 在评价中, 教师应注意:既要正视学生的错误, 又要肯定学生的创新思维。其二, 评价语言须锤炼。具体有四个关键:一是用准确的语言评价, 以使学生接受正确的信息;二是用富有情趣的语言评价, 以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三是用具有启发性的语言评价, 以引发学生思考;四是用独特的语言评价, 以照顾学生的差异性。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初探 篇8

一、有效的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应努力从日常生活入手, 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方程的意义》时, 首先把教棒放在食指上, 再让学生把铅笔放在手指上, 做一做实验, 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态, 学生兴奋地做起了实验。学生说, 不处于平衡状态, 说明左轻右重或左重右轻;处于平衡状态说明教棒左右两边一样重。我因势利导, 简介天平。创设这一情境, 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 完成预定的学习任务。

二、有效的数学教学应选择有价值的学习材料

合理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数学结构的学习材料, 有挑战性的、变式的、思考性的练习, 可进行多次教学创作的学习材料都可以称之为有价值的学习材料。“有效教学”历来是教育界人士的不懈追求。只要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多做一些务实的探究, 把研究教材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不断积累和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 我们的教学就一定会充满勃勃生机。

三、还原知识的生命形态

知识一般都是他人生命实践的结果。小学数学教学, 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外在于自己的符号化知识和显性化经验, 更要让学生用特殊的方式认识和体验人类创造知识的生动过程, 使学生与生产知识的人和历史进行对话, 从而把他人生命实践的结果转化为自己生命实践的体验, 把他人生命实践中的经验和智慧, 通过自己的体悟和践行, 转化为自己生命成长的重要资源和精神能量。唯有如此, 才有可能在教学中实现知识对学生而言的由“外”向“内”的真正转化。

总之, 要实现有效教学, 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 就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老师不仅要研究教学方法, 还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 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学;凡是学生能自己动手做的, 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做, 尽量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展示能力的机会。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探讨 篇9

一、准确把握教材,合理定位目标

新教材是在新的课程价值取向指导下开发出来的一个大型信息和工作平台,在这里,学生和老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共同学习和发展;是对新的课程价值取向的具体化和物质化。新课程使我们明白教材只是一种资源,并不需要我们照本宣科,但也不等于我们就可以天马行空,完全弃之不顾。教师应如何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在充分理解、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重组、创造,并在实践探索中实现对教材的超越,促进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只有认真研读教材,领会教材,整合教材,让资源贴近学生,才能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做到用教材教学,而不是教教材。

二、创设有效情境,实现有效合作

1.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

所谓创设教学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出于教学目的的需要,依据一定的内容,营造出师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高度统一、融洽和步调一致的情绪氛围。它对于课堂教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情境创设应贴近生活。情景不仅应是现实的,还应是承载数学知识的平台,是改变枯燥、抽象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用好“创设故事情境”、“创设生活情境”、“创设动态情境”等教学方法。 教学应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用儿童的眼光寻找那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并且与儿童的生活背景密切相关的素材, 创设使他们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有效的情境创设能促进学生进行较深刻的数学思考,有利于解决问题。情境创设应重在启迪思维,教师只有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具有“数学味”的情境,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在不断碰撞中得到提高与升华, 让他们始终处于积极有效的思维活动中。

2.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活动

教师对全班同学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 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流制,如组长、纪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纪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纪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开展有成效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 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小组合作学习在低年级教学中的运用, 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培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教学是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每堂课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学困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

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学习方式, 但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不一定每节课都要小组合作才能完成。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必须把握合作学习的契机才能确保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三、关注学生情感,进行有效评价

1.评价形式应具有民主性和多样性

要使评价具有实效性,首先要营造民主评价的氛围,让学生敢于评价、善于评价;其次,评价形式多样化才能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可采用单向评价,即师评生、师评组、生评生、生评组;双向评价,即生生互评、组组互评、师生互评;自评,即生自评、师自评。教学民主能给学生提供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学生的心情愉悦,乐于接受知识。在这种气氛下,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这样会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提高对数学的热爱之情。在教学中师生应处于平等地位,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心理。总之教师应充分尊重信任学生,做学生的朋友,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地发展。

2.评价方法应具有客观性和针对性

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主要针对教学活动中师生参与的主动性和活动质量等情况进行评价,为了使评价具有针对性、客观公正性,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一些评价方法,如评价学生参与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倾听别人意见是否认真,表达是否流畅能否有礼貌的质疑、解难,能否主动交流自己的想法,能否主动参与讨论,是否有较好的领悟、归纳别人观点的能力等。

3.评价语言应具有激励性和发展性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要彰显表扬性和鼓励性。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教师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要予以表扬鼓励,这样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诱发出对数学的内部情感动力。

课堂评价教师应使用丰富的、激励性和发展性的语言,师生的交流也是彼此情感的交流,教师一个亲切、鼓励的眼神细微有效的动作,热情洋溢的表扬语言,能缩短彼此的距离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当然,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一定要认真指出来,只有客观评价才能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这样的评价方式才恰当有效,才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总之,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有效策略,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爱学,使学生能学,提升课堂教学效益,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教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准确把握教材,合理定位目标;创设有效情境,实现有效合作;关注学生情感,实施有效评价”等有效教学策略,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爱学、能学,提升课堂效益,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篇10

一、有效教学的概念和特征

1.有效教学的策略是指引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和手段。有两个含义, 一个是要引起学生的有效学习, 一个是指方法和手段, 即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 运用的教学工具。

有效教学的基础是探究学生的学习过程, 学生有效学习的过程有如下特征: (1) 学生能够发挥积极性与主动性。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学生明确目标, 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怎么做。 (2) 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按照学生的具体情况, 让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 (3) 学生能对学习过程进行调整。学生能经常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想一想, 能够进行反思。 (4) 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得到帮助, 因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 学生特别期望能得到教师的帮助。 (5) 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启发与激励。

2.有效教学的特征。有效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其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数学的角度讲, 我们要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提高, 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要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特别是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有效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 组织策略

教师应该精心组织课堂教学。组织策略首先要研究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要具有一定的弹性。我们将目标分为两个层次, 基本目标和弹性目标。弹性目标应该抓住本节课的最有难点的一条或两条。我们要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习惯, 把教师对课堂的管理变成师生共同交往的过程。

(二) 备课策略

目前备课、教案的写作方法都需要改变。现在的教案, 基本来源于苏联凯洛夫的课堂教学环节, 主要讲授, 是从老师讲的角度来设计的。新课程标准中, 明确强调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 是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因此, 备课要考虑怎么组织活动, 要从怎么讲过渡到怎么组织活动。

提倡课前备课与课后备课相结合。反思的基础是课堂的观察, 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反思, 在反思的基础上作记录, 记录的目的是积累资料, 同时思考怎样能更好的教学。这就是一个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

(三) 上课策略

上课策略主要包括教师运用语言的策略, 教师引导学生活动的策略、建构课堂教学环境的策略和运用现代技术的策略。

教师运用语言的策略。主要包括教师怎样讲, 一个是教师怎么问, 即讲授的策略和提问的策略。对于讲授的策略, 我们提出讲授要“精、准、活、趣”。要通过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活动, 同时老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 了解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有什么创意和困难。在这个基础上, 教师有的放矢。这样才能做到“精、准”, 这才是有效的教学。这实际上是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由“教师讲学生练”的模式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 而且发展了思维。提问的策略, 我们认为提问是课堂的骨架。那么是小步提问还是大步提问好呢?有一个研究发现, 我国的老师比较喜欢小步提问, 美国的老师比较喜欢大步提问。如果只有大步提问没有小步提问也是不行的, 应该把二者有机结合。怎样提问实际上反映了怎样引导的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活动的策略。第一, 组织讨论的策略。讨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策略。怎么组织讨论, 我们觉得有效的讨论应该包括这样几个要素:有效的组织形式;有趣的研究问题;具体的工作任务。第二, 激发学生思考的策略。这种策略就是指“思考的教学”。主要是指将思考教学溶入其他活动中, 在数学教学中, 进行一些思考训练。这样的训练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将思考训练作为一个课程内容来教;如西师版小数第四册中的探索规律;另外一种是将思考教学溶入其他知识的教学过程之中;如解决问题的教学。第三, 布置作业的策略。我们把作业分为及时作业和长期作业。在“动手做”活动中, 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 而且经历了研究的过程, 学会了探索的方法, 也有利于学生开展合作交流。

建构课堂教学环境的策略。教学环境有三个层次的含义, 第一是思考的环境, 也就是一节课的思考度;第二是情感环境, 学生是否兴奋;第三是人际关系环境。建构教学环境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另外是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刻意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通过教师的语言, 使学生敢思、善思。

运用现代技术的策略:现代信息教育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恰当运用现代技术可促进有效教学。

(四) 评估策略

例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 篇11

下面我就以《认钟表》一课中的几个片段为例,谈谈有关有效教学的一些感悟。

时间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学习离不开时间;陌生的是他们认时间、看钟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体的,这就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升、概括科学的认钟表的方法。因此在设计本课时,要充分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入手进行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片段一:情景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你们看,它来了。

(画面上跳出一个小熊,嘿,大家好,今天我准备帮我叔叔照看一下钟表店,跟我来看看吧!)

师:大街上的店可真多啊!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哪个店才是小熊叔叔的钟表店吗?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钟表店里有好多钟表。

师:小朋友都是在哪儿见到过钟表呢?

生1:我家的墙上有一只钟。

生2:我以前看到有一幢很高的房子上有一只很大的钟。

生3:我的床头有一只小闹钟。

……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钟,钟的作用可大了!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

事实证明,有效的数学教学能激起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动机,形成数学学习的认知冲突。而创设富有现实意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总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

片段二:认识整时

师:钟面上用时针和分针来表示时刻,那么这个钟面表示的是几时呢?有谁知道吗?(出示7时整钟)

生:是7时。

师再点击出示一组钟(1时、4时)让学生认。

师:唉呀,你们真聪明啊!怎么一下子就认出这些时间呢?是不是有诀窍呀?把你的方法向其他同学介绍介绍吧。

学生都争着举手。

生1:我看到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就是7时。

生2:我看到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1就是1时。

生3:我看到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5就是5时。

师:你们说得真棒!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板书)

……

教师用智慧的手法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既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又能实现数学教学目标的基本控制,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师借助课堂,智慧性地层层设疑提问,能促思益智,使学生觉得数学学习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趣味无穷的。

片段三:帮小狗修一修

学生学会了在学具钟上拨时间之后,创设了以下情境:

师:看着小朋友又说又拨的,小狗有点急了,它说:“我也要拨一个3时,可是我,我,我怎么拨啊?”我们来看看它的钟怎么啦?(老师展示一只缺少时针,分针指着12的钟)

师:看这只钟怎么啦?(生,缺少时针)应该如何添呢?

请同学到黑板上为它添上时针,(出示2根针,一根比分针长,一根比分针短),让学生在展台上贴针,我们书上也有像这样的缺少分针或时针的钟,同学们也来帮忙添一添吧!

师:你为什么选择那根短的针呢?

生:因为我知道时针要比分针短。

……

有效的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现实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并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的自尊心,以此来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使整个教学获得良性循环。在这一片段的教学中教师通过“修一修”这一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到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的重要性,同时对“分针要比时针长”这一知识灵活运用,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内化。

片段四:认识大约几时

师:小朋友们已经学会了看整时,不是整时的时间又怎么看呢?观察一下这三个钟面的针,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悄悄地告诉同桌。

师:把你的发现大声地告诉大家!

(这时,非常多的小朋友都踊跃地举起小手,欲与大家一起分享发现的快乐。)生1(很自豪、很响亮地):三个钟面的时针都指着7,第一个钟面的分针正好指着12,第二个钟面的分针在11和12的中间,第三个钟面的分针在12和1的中间。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2:不同意,第一个钟面的时针是正好指着7,后两个钟面的时针应该是差不多指着7,而不是正好指着7。

师:为什么呢?

生2:因为第二个钟面的分针还差12一点,时针肯定也差7一点;第三个钟面的分针刚过12一点,时针肯定也刚过7一点。

师:也就是后两个钟面的时针都是大约指着7。你可真不简单!把最响亮的掌声送给他!(学生鼓掌祝贺。)

师:每一个钟面的时间是多少?

生:第一个钟面的时间是7时,第二个钟面是7时不到一点,第三个钟面是7时刚过一点。

师:像这样,7时不到或刚过7时,都可以看成大约7时。(出示大约7时)

在片段四的教学中,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判断大约几时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充分观察,对比三只钟面的异同点,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引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情境中体验、感悟到判断大约几时的方法。教师只是进行及时的点拨和引导,这正式教学机智的具体体现。

总之,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能够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潜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十分关注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增强小学生的感性认识、直接的活动经验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并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不断探索和研究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及时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的反思,采取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最终实现学生在数学上的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新探索 篇12

一、学生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是评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标准

教学有没有效益, 并非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 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以及技能有没有得到提高与发展。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是学了没有收获, 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 但知识和技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也是低效或无效教学。因此, 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课堂教学有无效益的唯一标准。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1. 课堂导入的有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的起点, 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从心理学角度讲, 兴趣是认识事物过程中产生的良好情绪。这种心理状况会促使学习者积极寻求认识和了解事物的途径和方法, 并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旺盛的探究精神。可见, 如果课堂导入充满趣味性, 学生就会对整堂课充满期待, 他们会把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 因而能更加自觉积极地学习。面对40分钟课堂, 如何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是我们课改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和反思的问题。

课堂导入的方法很多, 我常用情境导入法。在教学《乘法估算》时, 我是这样情境导入新课的:王叔叔是一位打字员, 他每分钟可以打112个字。一天王叔叔正在打一份稿件, 突然编辑部有人说有一份2000字的急稿需要20分钟打出来。王叔叔想了一下自信地说没问题。你知道王叔叔为什么这么自信吗?问题一出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他们饶有兴趣地开始了思考。教学实践证明:情境导入不但可以吸引学生, 引起学生思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并对课程展开深入学习起了导向作用。

2. 积极创建自主合作活动化有效课堂教学。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 教师应把课堂营造成学生的数学活动场景, 把数学知识的学习设计成一定的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索, 在活动中发展创新。如教学“千米的认识”这一内容时, 在课堂上讲不清什么是1千米, 我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每组带好米尺和卷尺, 来到学校的操场上, 先要量出1米的长度, 再量出10米的长度, 让学生体会, 再用卷尺量出100米的长度, 让学生从100米的这头跑到那头, 感受100米的长度, 再告诉学生1千米的长度要是10个100米那么长, 再让学生感受, 从校门口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再测一测每名学生每分钟走多少米, 问:你要走几分钟是1千米?学校的操场250米是一圈, 跑几圈是1千米?你还有其他办法知道1千米有多长吗?有学生回答说通过看摩托车的里程表可以知道1千米的长度等等。通过让学生到操场来量、测、算、估的方法, 使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地探求知识, 并有自己有效的学习方法, 这样的教学是扎实有效的。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机会, 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不仅让学生动眼、动耳, 而且还要动手、动脑、动口, 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己做、自己想、自己说进行积极探索、发现,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 主动参与学习, 体验成功。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动手实践的氛围、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养成动手实践的习惯、培养动手实践的能力、让学生在自己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 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实践活动, 凸显活动性学习的科学内涵和外在表现, 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自主建构过程中获得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各方面素养。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 我让学生动手用硬纸条做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在讲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时, 让学生拉一拉, 比一比, 看有什么发现。通过对比, 不用教师过多讲解, 学生便一清二楚了。

3. 积极开展信息化网络化多媒体有效教学。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 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数学教师需要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 要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地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小数学科教学中;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网络资源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 教师采用“Flash”设计出有趣的动画情节来引入新课, 将它播放到学生机上:烈日炎炎, 口渴难忍, 猪八戒找来一个大西瓜解渴。悟空说:“咱们四人平分, 每人吃四分之一吧。”八戒很贪吃, 不高兴的说:“西瓜是我找来的, 应该多吃一点吧, 我至少要吃六分之一或七分之一吧。”其余三人听了哈哈大笑。教师适时提出有利于学生探索的问题:“你知道大家为什么取笑八戒吗?”在这个情境中, 火红的太阳, 干枯的大地, 翠绿的西瓜, 滑稽的人物表情, 幽默的人物对话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感觉, 适时提出的问题, 自然就能创设出最佳的学习情境, 唤起学生思考的兴趣, 大大地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利用多媒体营造的“探索场”, 使学生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充满好奇和乐趣, 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益。

上一篇:疏散问题下一篇:医学序列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