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的有效教学

2024-05-23

小学数学中的有效教学(共12篇)

小学数学中的有效教学 篇1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 更多地需要教师利用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使其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新课标要求, 教学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更多地发挥引导者的作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教师便要保证其引导方式的有效性,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并构建其自身的知识体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其对学生的有效引导。

一、教学中注重情境的创设,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数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 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及其教学内容, 设计适宜的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促进其对知识的理解, 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根据教学的内容, 教师在创设情境的同时, 采取有效的引导措施, 以巧妙的引导与情境相结合,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其能够主动地探索、学习, 并积极引导其思考, 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这样一种情境教学方式的应用, 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使其求知的欲望被激发, 更为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保证教学的效果。

二、教学中注重知识点的概括提炼和及时的教学总结

新课标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贯彻新课标的要求, 为学生营造一种较为自由的学习氛围, 要注重课堂知识点的概括及提炼, 并通过及时的总结来实现课堂教学的提升。

小学数学教学知识点内容较为零散, 在教学中, 教师要对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 使数学教学能够以一种有序的方式推进。教师在上课之前, 要对教材内容有充分的了解, 做好备课准备, 理清知识脉络, 从而使数学课堂更具条理性和有效性。通过教师的概括总结,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深化其对基础数学知识的理解, 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及时的总结,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概括总结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师以举例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知识迁移, 使其更为灵活地应用数学知识, 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概括总结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到课堂中, 从而使其更为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注重多种资源的综合应用

小学数学有效引导的实现, 要及时发现各种有利的教学资源并对其进行综合应用。例如, 教学实践中, 学生会存在一些理解错误, 这些对于教师而言也是有效的资源。教师要对这种“错误”充分利用, 引导学生认识到错误的原因, 并从错误出发进行必要的引导和知识梳理, 使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思维和认识, 使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提高。教师在课堂中, 关注学生出现的错误, 也是对其教学的一种反思和检验, 使其更好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思考理解错误原因的同时也对其教学进行全面的反思, 提升其教学水平。教学是一个不断发现错误和纠正错误的过程, 教师对于学生的各种错误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正确的纠正措施的应用能够使学生获得更为丰富的知识, 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并且使其得到一种情感体验。教师应该捕捉学生出现的各种差错, 发现其背后所蕴含的教学价值, 将学生的错误作为有效的教育资源, 通过教师的点拨等引导形式,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

四、正确认识学生理解上的偏差, 进行及时的点拨和深化讲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对于学生出现认识上的失误或者理解上的偏差时, 教师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教师的课堂引导, 能够使学生回忆起已学知识, 并将其与新知识点相结合, 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 在教师引导的过程中, 针对学生的理解偏差, 能够以思维方式的渗透或者解题方法的借鉴等, 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教师通过巧妙的引导来解决学生的难题, 使得学生的自尊心不被破坏的同时也锻炼其逆向思维能力, 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而这种问题也反映了课堂教学的多样性, 教师要具备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针对教学实际及学生的具体情况, 进行有效地点拨,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实现能力的全面提升。

五、避免引导的空泛, 提高教学的灵活性

小学数学是一种抽象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的课程,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引导时, 应该注重多种方式的灵活运用, 避免空泛的引导, 使其点拨和思考的引导都有针对性, 并且其引导的时机恰当, 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对课堂教学的积极推进作用。

小学数学中的有效教学 篇2

时间:2014-04-21 10:25来源:福星小学 作者:李义胜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在增效,而绝不是减效或失效。而我们有些课堂中,把一些合作学习变成了无效的玩耍,一些自主探索变为了“放养”,一些情景教学消减了学生的独力感悟,一些启发式教学多了不少无聊的提问,把课堂变成了随堂。新课程改革需要有效教学,怎么样才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在增效,而绝不是减效或失效。而我们有些课堂中,把一些合作学习变成了无效的玩耍,一些自主探索变为了“放养”,一些情景教学消减了学生的独力感悟,一些启发式教学多了不少无聊的提问,把课堂变成了随堂。新课程改革需要有效教学,怎么样才能实现有效教学呢?现结合我从教数学十余年,就“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实施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谈点我自己的看法,权作引玉之“砖”。

我认为教师要实施有效教学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业务水平,有效地备课,有效地指导,有效地互动,有效地布置作业,有效地反思。

一、有效备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上课,教案的准备非常重要。有效备课需:备而能用,有利于教,有利于学。课堂的预设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 1.备目标———明确要做什么。在备目标的过程中,应兼顾知识与技能、态度与方法、情感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并对上课时的重点和难点有一定的预测。目标定位的准确直接决定着备课的质量。备核心环节———明确要怎么做。在备核心环节时,围绕教学目标,教师要通过核心问题由浅入深、层次分明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与发现,合理地安排学习活动。

2.备练习———精讲精炼,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练习应该有目标、有层次、有重点、有拓展。备板书———板书能使课堂教学的主线清楚地呈现出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3.备学生———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在现代社会中,孩子们接受着来自不同渠道的信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积淀,教师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备课,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4.备应变———要对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一定的预测,做出应对的预设。

二、有效指导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效指导下逐步发展的过程,教学的本质特征不是行为主义者所认为的„刺激———反应‟,而是代写论文激发学习者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课堂的中心应该在于学生而不在于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是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有效指导要做到适时、适度、适当、适合、适应。下面我选取有效讲授、有效提问等几种具体的有效指导行为,作一简单阐述。1.有效讲授

步骤一:用一个清晰的、描述此概念特征的定义作为开始:“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步骤二:提供关于此概念的例子,并将此概念与定义联系起来:“比如像2,3,5,7这样的数,它们的约数就只有1和它本身。所以2,3,5,7都是质数。”步骤三:提供反例:“比如4,9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所以4,9都不是质数。”步骤四:对学生的理解进行检查:“下面哪些数是质数:11,7,12,13,10。为什么?”从本例可以看出:清晰明了的讲授必然是有条理性的,易于学生理解的。2.有效提问

新课程大力倡导教学互动、师生对话,于是“满堂灌”的现象少了,但我们的课堂却有遭遇了“满堂问”的尴尬,教师用一些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诸如:“对不对?”“是不是?”及相应的“对”!“是”等对话充斥课堂。或者为提问而提问,故弄玄虚,结果当然是“启”而不“发”。有一个流传颇广的笑话:有一位数学教师将一计数器(学生还不认识)放于讲台上,欲开讲前,问:“同学们发现我们的教室多了一样什么东西?”生前后左右顾盼之后,发现教室后面坐着来听课的校长,遂答道:“多了校长”。老师斥责道:“校长又不是东西。”……这些形式上的师生对话实质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因为其目的不在于启发学生思考或检查学生是否理解以此指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习。

要使提问真正成为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应力求做到:A、清晰。提问必须清晰明了,学生一听就知道问的是什么,以及期待回答。B、有价值。问题必须有学习价值,能引发思考和探究。C、趣味性。提问必须考虑趣味性、挑战性,引人入胜,深入浅出,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D、大众性。提问能引起大多数同学的思维共鸣,学生跃跃欲试,争先恐后要求回答,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E、广度和开放性。好的提问能激发不同角度的思维,因而也有各不相同的回答,涉及的知识面广,综合性强。

三、有效互动

现代教育理念下的有效互动应是在一定的组织形式下,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各要素之间产生的一种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体现学生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行为。是一种积极的、真实有效的课堂互动。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节时,师生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等具体操作和对话交流,逐步认识了圆心、半径、直径等相关概念和知识。这样在师生互动中形成学生的体验和收获,才是学生乐于接受的。

四、有效练习。

练习设计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它起着监控、巩固、反馈的作用,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常听到数学教师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学生做过练习反复出错?反思后的结论是:在传统教学中,我们的练习设计重复、单调,训练机械,缺少趣味性、创造性,抹杀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成绩优异者品尝不到创造的快乐,成绩落后者体会得最深的却是挫败感。于是,作业就成了“负担、累赘”的代名词。练习设计分为课堂练习和家庭练习两种。都应力求做到目的明确、数量适当、紧扣教学内容、有趣味性,难度适中,必做和选做相结合。如学习了“圆的认识”这一课后,教师布置了这样的作业:①请用圆规在纸上不同的地方画出大小不同的圆,你发现了什么?②请用圆规在纸上画出精美的图案,拿给爸爸妈妈欣赏,说说它像什么?③请你大胆试一试,不用圆规,用你找到的工具画个圆吧!这个案例就利用了小孩喜欢“显摆”的心理,给他们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使作业犹如磁石把学生深深吸引,让他们在快乐中去完成作业。

五、注重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反思的主体是教师,对象是教师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自己去观察、发现和内省,课后反思不在多,贵在精。我认为记录这些内容为重点: 1.记下精彩。在课堂教学中的精彩之处应有批注与勾画,可与师生共享。

2.记下败笔。有成功,就有失败。失败并不可怕,但须及时发现并总结,避免下次重蹈覆辙。对课堂教学的中的败笔进行回顾、梳理,并探究剖析其根源,有利于自身快速成长、迅速成熟。3.记下灵感。在课堂教学中,随着师生思维火花的碰撞,有时教师会从学生那里得到灵感,甚至产生顿悟。这时一定要将这些“智慧的火花”记录下来,这些宝贵的资料会为教师自身的成长提供新的动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篇3

关键词:数学教学;有效提问;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373-01

众所周知,课堂提问是师生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引领学生探究知识、发现规律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数学中,提问与追问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为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拓展学生的思维以及强化学生的认识。另外,它能够使学生更积极的参与学习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日本著名教育家斋腾喜博甚至认为,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显然,没有提问的课堂是苍白的,没有提问的课堂是不完整的,没有提问的课堂是没有生命的。鉴于此,笔者认为教师的有效提问赋予了数学课堂的生命,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一、有效提问的基本内涵

有效的基本释义为有成效的,有效果的;提问的基本释义为提出问题要求回答;有效提问顾名思义就是有效的提出问题要求回答,前提是指这个问题必须是有效的。在数学教学中,有效的提问是一种提出数学问题以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教学方式,凡是提出的问题能引发学生产生心智活动,皆可称之为有效提问。有效的提问要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提供适宜的数学问题来引导学生,以此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使得认知得到成长;有效提问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问题的提出应该考虑学生之间的认知差异,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加思考。

二、如何实施有效提问

1、在新知识的生长点处提问

《新课标(2001版)》曾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新课标(2011版)》也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可见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知道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知识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新知是旧知的延伸和发展,于是每个新知识的形成都有其生长点,因此只要我们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找准新知识的生产点去设计数学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就会得到知识的正迁移。例如,在人教版五上《分数的意义》一课中,教师首先出示一个分数 ,然后问学生:“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来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接着进一步问:“关于分数,你还想知道什么?”这里是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出发点进行提问,这样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点,为分数意义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2、在知识的重难点处提问

一节课成功与否,主要还是看在教学中有没有突出本节课的重点以及突破本节课的难点。知识的难点是学生认知上的障碍,教师要引导适当,学生才会突破难点获取新知,所以教师应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精心设问,给出的问题要问到知识的要点上或能问到解决问题的支撑点上,这样学生就会在问题的引领下充分的思考与自主的探究,从而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获得基本活动经验和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三下“烙饼问题”时,演示3张饼的烙法过程中,提问:“第二次应该怎么烙?”演示完后再提问:“这三次,你认为第几次烙是最关键的?为什么?”3张饼交叉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而3张饼交叉烙的关键就是第二次怎么烙,学生理解了第二次的烙法,就会掌握交叉烙法的原理,从而就掌握了这种方法,进而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也就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3、在学生思维的悬念处提问

我们都知道“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因此有疑问才会思考,在不同知识点的衔接处去设计数学问题,适时抓住学生的疑问点和问题的本质,进行有效的提问,就能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突显本质,开拓思路,帮助学生完成思维的再创造。当学生把自己疑问解决掉了,就会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满足,就能增强自己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从而激发起进一步探究数学问题的欲望。例如,三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课中,教师让学生体验完“一定”和“不可能”后,就设疑:“同样是一袋球,为什么一个袋里摸出的一定是红球,另一个袋里摸出的不可能是红球呢?”通过这样的提问,让学生明白袋子里都是红球的时候,摸出的一定是红球,而袋子里没有红球的时候,摸出的不可能是红球,从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一定”和“不可能”,也进一步让学生感知有些事件的是确定的。

参考文献:

[1] 加里•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 吴新惠.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2(12)

[3] 孙保华.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有效追问[J].中小学数学.2009(12)

[4] 唐建平.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探究[J].中小学数学.2012(3)

小学数学中的有效教学 篇4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引导的意义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处于主角地位, 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 学习积极性差, 不会主动把没有听明白的知识点弄清楚。然而数学是一个逻辑性很强的科目, 前一节没有听懂会影响后面的学习, 因此学生学习效果差, 容易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厌恶心理。在小学教学中适当运用引导策略, 让学生在被动学习的地位中解放出来,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导教学的过程中, 师生进行积极互动, 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从而改善学生数学学习效果,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引导的策略

1.创设有趣的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处于一个好奇心、求知欲比较强烈的年龄阶段, 兴趣是学习的主要动力。所以教师要想进行有效引导, 必须通过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创设情境要根据课本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水平, 结合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中“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节为例, 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习过的三角形知识创设情境, 从而导入新课。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 让学生思考生活中都有哪些角或者利用提前准备的教具让学生观察角的特点。运用这种方法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提高教学质量。

2.巧妙设疑, 引导思考

巧妙设疑是小学数学引导教学中有效的手段, 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 从而使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规律。小学也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教师通过巧妙设疑引导思考还起到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为学习其他科目奠定扎实的基础。

例如, 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挑选木棍制作三角形, 同时提问:“为什么有些木棒可以组成三角形, 有些却不能呢?”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教师的引导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和大于第三边, 任意两边差小于第三边”的规律,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还提高了教学质量。

3.错误“资源”的巧妙利用

每个人都会犯错,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同样如此。然而学习中的错误往往可以作为一种教学资源, 帮助教师更好地教学。所以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 教师需要正确看待而不是一味批评。教师可以利用这种“错误”引导学生思考, 避免类似错误的发生。因为小学生认知能力还没有发育完善, 导致学生学习错误主要包括知识上的错误和理解上的错误两种类型, 教师只有在正确判断学生错误类型的前提下, 才能有效利用这种资源。

例如, 人教版“分数的初步学习”这一节, 等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知识后, 向学生提出“一根绳子对折剪断, 每一段是总长的几分之几?”和“再把其中的一条绳子像上次一样剪断后, 得到的绳子是总长的几分之几?”学生在理解第二个问题的时候很容易产生错误, 教师需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并针对错误进行引导, 加深学生对分数知识的理解。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原则。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策略的运用, 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 有效引导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了有效引导的意义, 并针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具体的引导策略, 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引导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中的有效教学 篇5

● 孙正刚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互动,是实施新课程的基础,只有在教学活动中实现真正有效的互动交往,才能促进教学相长,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形成,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充分地显示学生的创造精神、情感态度和自我价值。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制约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的因素。那种教师权威式的讲解与“独白式”的教学不可能产生有效的互动,有效的互动需要宽松的外部条件和良好的心理环境作支持。而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课堂气氛,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低下身子和学生一起学习,努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1.爱学生。尊重学生是爱的前提。在尊重学生、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去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过失,才会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也才可以赢得学生的爱戴。要做到真正尊重学生,只有尊重学生并与之平等相处,学生才会有言敢发,有话敢讲;只有真正做到用真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才能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理相济的目的。为此,教师要改善自我,不自高自大,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心胸豁达,炽热认真,一视同仁。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同他们交朋友,尊重、理解他们。

2.重交往。教师应明确地认识到,师生之间不仅仅是教与学,授与受的关系,而且是人与人,你与我的平等关系。在课堂上,教师不要一味地强调教的权威,而应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课堂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主动地加强与学生的交往与学生打成一片,教师关爱学生,学生信任老师,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

3.勤勉励。赏识学生,认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发现他们的长处,同时也要不断地反省自身的行为和态度,不要由于自己的不公正而延误了学生的发展,不能仅仅以分数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而忽视了学生的其它方面,如品格修养、文明习惯、劳动态度等。

4.作表率。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于律已。教师不应该刻意地去针对某一个学生,制造冲突矛盾。特别是在师生之间发生某种隔阂,冲突矛盾时,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已的情绪,主动地,妥善地消除提高自已的素质,完善和发展自已。

二、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新课标指出,“互动”就是要彻底改变单

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高度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动手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更好的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为了使“互动教学”扎实有序的进行,在教学中收到实效,我将其分为两个方面,首先着眼于“师生互动”,打破那种旧有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然后创设“生生互动”的情景,加强生生合作与交流,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师生互动”是互动教学中的主要环节,也是改善师生关系,更新传统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改变过去的那种教师一言堂的做法,将学生充分调动起来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新型学习关系中的主人。

1.课前互动,营造和谐氛围。在师生互动的活动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一种情况,就是师动生不动,这里面的原因很多,但首要的原因是教师没有注意到互动首先是一种情感、情绪的互动,教师没有创设一种安全、和谐的课堂气氛。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教学是师生双方感情和思想交流的过程,学生对老师的喜爱,可以激发学生对老师所教学科的喜爱,这也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很多名师在上课之前都非常注意与学生进行课前几分钟的互动,创设和谐、安全、活跃的心理气氛,为课堂教学开展奠定基础。要较好地实现情感互动,需要教师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的思维就容易被激活,课堂教学效果就好。反之,如果师生不能产生情感互动,学生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也就根本谈不上有效的教学,学生甚至放弃学习,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2.课中互动,激发学习热情。课堂是教学工作中的主要阵地,要实现“互动教学”,就必须将“课堂”这一主阵地充分利用起来,要想真正见到实效,仅凭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各环节是不够的,它只是学生的表象反映,我觉得的更重要的是要从学生的内心出发,让学生从心里上与你贴近,让学生从内心萌生学习的热情,只有这样,他们才会自觉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实现真正的“互动教学”。

课堂中的师生互动绝不会自然产生,而应建立在师生间的平等、尊重、理解的基础上,要实现师生的交往互动,教师首先要摒弃“师者为尊”的传统意识,与学生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轻松、愉悦地学习氛围,这样,学生才能放下包袱,主动、大胆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做良师,先要做益友,才能将互动教学推到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上来。

三、建立有效的小组互动活动

小组活动是进行生生互动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教学中,小组活动的实际效果往往不是教师所期望的那样,有时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首先要理解什么是交流。交流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即“想说”,二是会倾听别人的诉说,并能听懂从而积极响应,理解与辨析,给予正确评价,即“会听”。交流中能有机会说的同学是少数,大多数同学在大多数时间是以“听”的方式参与交流的。教师应彻底转变观念,放下权威,下大力气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在小组交流时别做闲人,而是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及时加以指导。在全班交流时,要确保发言人的发言能代表本组成果,形成“想说”、“会听”的良好局面,让学生体验到:表达给大家听是一种享受,得到大家的评价是一种进步,质疑同学的发言是最大的收获。惟有这样日积月累,教师才得以解放,学生才得以发展,一言堂才变成真正意义的群言堂,学生才会有收获,有发展,有提高。

四、生成积极的激励性评价

激励成就互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评价,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活动的导向、反馈、诊断、激励等功能。教师真诚的赞美,恰当的评价会让学生如沐春风,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从而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所以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以激励为主,而且更应该注重因材施教,在了解学生个性的基础上采取具体的激励措施,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学生成功时,教师的“你真棒!”带给学生的是莫大的光荣;当学生失败时,教师的“换一种思路试一试!”带给学生的是莫大的信心;当学生进步时,教师的“我发现你比以前更加优秀了!”带给学生的是最好的鼓励;当学生出错时,教师的“你真勇敢,下一次肯定会更好!”带给学生的是一种多大的信任。教师的评价能满足孩子内心的需要,更能促进学生快乐的成长。除了语言性的评价,还可以书面评价。一节课完就当堂来评今日的数学之星并在书的封面盖上卡通以示奖励。让学生在评价中得到鼓励和尊敬。教师在课堂中应该表扬学生,鼓励学生,尊敬学生,热爱学生,佩服学生„„这一切我觉得主要运用在对学生的评价中。教师的评价能满足孩子内心的需要,更能促进学生快乐的成长。“老师,我不同意这种解法,我认为„„”“老师你说的这种解题方法我还是不理解,我觉得我有道理!”这样的积极互动,势必能完全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积极投入到学习状态中,就可形成师生平等、共享知识的精彩课堂。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的师生互动能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积极思维,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能真正体现课堂的高效性,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动”出学生的思维,“动”出学生激情,“动”出学生的创造,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真正有效。

(孙正刚

小学数学中的有效教学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引导

在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教学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数学教师要响应改革号召,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思维和能力,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积极思考的课题。

一、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中的主人是学生,教师充当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指导者,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本上的知识,并能将这些知识合理运用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去,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开展好主题式教学,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内容,并结合生活中的数学应用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凸显出数学学习的价值。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一般都比较活跃,但是很难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所以就影响了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利用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创设有效的情境,让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生活知识进行学习,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知识的时候,教师要利用生活中的文具盒、桌子、衣柜、教师尺子等物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并引导学生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拆装、测量出发,有效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公式,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融合课堂有效提问

小学数学教师要想有效发挥自身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就要创设问题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允许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利用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从而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将教授的内容做好分配,在难点上设置疑问,在学完所有知识后设置疑问,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内容,提高他们的总结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采取逐步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有所思考和逐渐消化,如果问题设置得巧妙,学生会主动发言,学生就会爱上课堂,喜欢上数学课。那么,如何设置出巧妙的问题呢?首先,教师应该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和个体差异,在设置问题时兼顾基础一般和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注重问题的层次性,既满足一般学生了解知识的需要,也满足较好类学生提高能力的需要。其次,教师应该设置出有针对性、生动性和趣味性的问题。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含糊不清、枯燥无趣,学生不知从何入手,自然会缺乏兴趣,当然也就谈不上问题设置得精妙了。

三、建立互动体系教学模式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气氛比较严肃,学生在课堂中只是听讲和回答问题,缺乏一些多样化的互动活动。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在进行有效引导的时候,要多设置一些互动交流的活动,如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等等,通过这些设置,不仅可以活跃气氛,还能促进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思考问题,保证全体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和发言,确保得出有效的结论。当然,在互动教学模式中加强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为了促进学生讨论方向不会偏差,教师要加强引导。首先,在讨论之初要将讨论的范围做出界定,让学生尽量围绕话题展开讨论,并在讨论之时做好观察和引导,及时让学生转回偏离主题的话题。其次,教师在讨论之后要组织小组代表发言,在发言之后要进行鼓励性评价,还可以充分发挥其他小组的作用进行补充发言,确保每一个发言的学生都能认真倾听和思考,最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及时巩固讨论效果。

四、有效利用错误“资源”

小学生由于知识水平较低和生活经验较低,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理解或者解题方面的错误。这些错误并不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禁区”,如果放弃这些错误就是放弃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可以将这些错误看做一种课堂教学“资源”,将这些错误资源有效利用起来,促进出错的学生积极思考和改正,这样不仅能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感情,还能避免学生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出现类似错误,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益处的。例如,“鸭有9只,鹅有7只,鸡有8只,鸭和鸡共有几只?”这样一道应用题,题目中有一个多余的条件,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这一道题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些困难,学生列出了9+7、9+8、8+7、9-7、9+8+7等等算式,这些算式中显然很多是错误的,聪明的教师应该结合这些错误资源引导学生交流分析,慢慢地引导学生分析每一个算式代表的是什么,而不是直接判断谁对谁错,当学生一一分析完之后,学生自然懂得了错误所在。

参考文献:

刘清泉.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3(03).

小学数学中的有效教学 篇7

⒈提出情境教育,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学生处于学习的启蒙阶段,新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和抽象, 如何使学生能够更快地接受和学习是许多老师共同关心的话题。情境式教学是教师根据大家在生活中的经历与书 本上的知识相结合所产生的教学模式。情境式教育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课本上的知识,而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俗易懂,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乐趣, 又能够很快地使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小学教育时期的学生对许多事情都好奇,在情境教育中教学能使孩子对许多新鲜事物处于求知状态,适当的教育引导就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对未知事物思考分析时,老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语言辅助,能够使他们更快地进行自主学习和分析,创造适合自己的问题情境,从而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全面地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究。兴趣是最好的老 师,小学教学中老师应更多地对学生进行兴趣教育,而情境教育模式就是运用引导教育策略来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 增加其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⒉老师对学生学习的引导

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需要中去,更好地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服务。小学数学教育中, 许多学生学会了书本上的知识,却不懂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引导教育,使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为生活服务。适当的引导教育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 掌握,更有利于学生对问题更深入地学习和分析,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在问题设计、假设、问题拓展以及问题的质疑过程中更加深入地掌握知识。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 用, 能使学生更加快速地学习数学知识,也能引导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更好地为生活服务,为学生自己服务。

⒊引导学生培养合作交流意识

在我国有句俗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引导学生增强合作交流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更加全面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鼓励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合作探讨,三四个学生一组,同组的学生每人发表对老师提出问题的看法和理解,小组学生通过一起讨论、分析,总结出问题的答案,这种方法能够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增强自主思考的意识,这对以后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时, 老师可适当地进行引导,言语性地提示学生思考的方向和关键点,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思考问题,进而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引导学生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快速地学习 新的知识,增强学习的兴趣。同时,增添同学之间交流沟通的机会,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也增加师生之间交流的机会,增强师生间的感情,让学生更加快乐地学习新的知识。

⒋对学生学习实施点拨教育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错误。教师可以对学生学习出现错误或者理解不到位的地方进行适当的点拨教育,指出问题的关键点,让学生整理出自己的思路,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分析能力,让学生建立属于自己的思考体系。同时,教师也可以在学生遇到新的问题时,进行适当点拨,唤起学生以前的学习经验,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能与旧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通过适当点拨,对回答问题正确或者思考正确的学生, 教师可根据适当情况, 进行鼓励和表扬, 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增加学生今后学习的热情。点拨教育能够让学生对这个问题印象深刻,在今后能够避免学生在同一个问题处犯同样的错误。这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认识, 也帮助学生复习了旧知识,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小学数学中的有效教学 篇8

一、基层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近年来, 学校教育改革事业不断深入, 特别是小学教育工作更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有效变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 研究科学的教育方法,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 教师进行某章节的教学时,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和学生的特点设置问题, 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降低了知识的难度系数, 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好奇心, 活跃了课堂气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高涨的学习热情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而且还可以改善整体的教育面貌,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从现在基层小学教育现状来看, 仍存在不少问题, 比如, 教师主要采用问答方式进行授课, 教学形式呆板,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由于缺少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有时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知识, 却跟随老师的思路和明显的提示语说出答案, 从而造成了“滥竽充数”的尴尬境况。另外, 部分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 往往以正确答案评价和限定学生的答题范围, 或者在学生答题的过程中急于“纠正”学生观点, 未给学生留置必要的思考和答题时间, 学生始终无法进行认真思考。

二、“有效引导”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引导式教学是快速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首先, 引导式教学模式能够优化学校管理结构, 提高基层小学的教学品质, 同时还可以起到巩固“普九”成果, 提高义务教育水平的作用。小学数学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的基础步骤, 各级教育单位要充分贯彻教育体制改革的基本精神, 及时更新教育观点, 确定孩子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发挥老师的导向作用, 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技巧和方法。其次, 引导式教学是节约教学资源的重要举措。基层小学教学质量相对偏低, 容易致使学生留级, 浪费义务教育资源, 妨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另外, 不合格的小学毕业生进入中学以后, 因知识难度增加, 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因此, 做好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能够提升后期的教育质量, 扩大“普九”的影响力。最后, 引导式教学是保障教育公平的重要环节。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初级阶段, 若基层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较低, 则有可能影响学生以后受教育的权利, 加大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在学习成绩上的文化差距。总之, 引导式教学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扎实推进小学素质教育的关键。

三、提高基层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策略

1. 做好预习引导工作。

课前引导要能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 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松绑, 让学生自主学习, 更为重要的是,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还没有开始之前, 就要让学生抢先进入角色, 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自主学习。预习引导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安排的课前准备。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 在已有学习能力的基础上, 围绕教学目标, 借助学习工具和学习资料, 对教材内容进行初步的阅读理解。引导和鼓励学生尝试预习, 能够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例如, 在讲解“利率、利息”章节之前, 教师可以给学生编制一个题目:“爸爸打算在12月1日将3000元存入银行, 如果采用定期存款的形式, 共存入3年, 那么三年后的12月2日, 爸爸可以取回多少元呢?”通过设计问题, 做好对学生的课前引导工作。导入案例应尽量结合生活实际, 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理解, 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设置的课前问题应具有实践性, 小学生本身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活动能力, 课前实践引导活动在丰富其课余生活的同时, 还能促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容易得到学生和家长的支持。

2.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 要以学生为主体, 灵活变通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机和活力。基层学校受师资力量和教育理念的影响较大, 学生基础普遍较差, 因此, 必须转变教师的教学模式, 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 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基层小学数学的教学面貌。情境教学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方式, 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增加学生的理解能力, 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方法。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以教师应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增加知识的灵活性。例如, 在教学《乘法应用题》时, 教师创设如下情境:“妈妈让给芳芳20元钱, 让她买1瓶酱油和1瓶醋, 剩下的钱可以买铅笔和棒棒糖, 酱油6元1瓶, 醋5元1瓶, 铅笔1元1支, 棒棒糖1元1个, 芳芳除了买酱油和醋, 还可以到几支笔和几个棒棒糖?”教师让学生以组为单位, 进行分组讨论, 学生经过思考后, 纷纷进行抢答, 有的说可以买到5个棒棒糖和4支铅笔, 有的说可以买到3个棒棒糖和6支铅笔, 还有同学们说可以买到8个棒棒糖和1支铅笔等, 随着学生活跃程度的增加, 课堂气氛逐渐高涨起来。通过调动学生对问题的探讨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此外, 在课堂上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 还能增加班级的凝聚力和个体的团队合作意识。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过程也是其进行思维的过程, 问题被解决后, 学生将会产生愉悦感和成就感, 这些积极的心理倾向有助于学生开展深层次的问题研究活动。

3. 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小学生的学习状态受学习习惯的影响较为明显, 良好的习惯能够促进孩子快乐学习, 不良的习惯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能够使学生终生受益。因此, 教师要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工作, 让学生明确预习程序, 理解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是教育的关键时期, 小学生处于认知事物的初级阶段, 正式培养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机会, 从低年级开始, 教师应不断地强调正确的学习方法, 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使学生养成勤学、勤思、好问的学习习惯, 同时帮助其改正不良的习性, 在学生遇到困难时, 应给予及时的指导和纠正。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 以下对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自觉学习的习惯给出几点建议。第一, 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强调认真、刻苦读书的重要性, 例如, 可以通过为学生讲解伟大人物的求学故事或者学习态度的益处等, 帮助学生了解学习态度的作用和意义, 以更好地促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 形成独立、认真和严格的学习态度。第二,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充分重视课堂的作用, 尽可能地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锻炼其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第三,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 也最终服务于实践, 教师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解答问题, 保持解题思路的独创性。

4. 做好学生的教导工作。

学生成绩有高低之分, 但学生绝无好坏之别。成绩差的学生并非智力欠佳, 而是由于缺乏学习兴趣、不良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落后等因素导致成绩相对较差, 对于这类学生, 教师应给予特别关注。通常导致后进生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无学习动力、学习方法不正确、外界因素的影响等。一般情况下, 后进生较为敏感, 与其他学生相比, 他们更渴望教师的关心。所以教师应重视“温暖式”教学。首先, 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 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导计划。例如, 在课堂上尽量给所有学生创造发言机会, 对于欠妥的答案, 教师要进行客观分析, 同时也要赞赏学生的独到见解, 以增强学生信心。其次, 精心设计课堂问题, 按照知识的难易程度, 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 既给成绩好的学生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 又可以照顾后进生的情绪。另外, 还要肯定后进生的微小成功之处, 逐渐消除他们对数学的恐惧和抵触心理。最后, 教师要鼓励学生之间发扬互帮互助精神, 让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帮助成绩落后学生, 增加学生间的互动, 增进学生间的感情, 为全体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正确的教导工作不但帮助更多的学生取得学习上的进步, 而且还能教会学生许多做人的道理, 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结束语:综上所述, 文中通过“做好预习引导工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好学生的教导工作”四个方面, 分别从课前、课中、课后等角度详细论述了改善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方法, 以提高基层数学教学水平。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日新月异, 要求现代化教育模式与之相适应。数学教育是小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基层教学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如何加强基层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是教育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本文主要针对基层的小学教育状况及教学模式进行分析, 论述“有效引导”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并提出提高教学质量的相关策略, 具体阐述如下。

关键词:基层,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卫星.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教学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 (小学版) , 2011, (08) :78-82.

[2]陈惠芳.问题导学:开展“对话式教学”的应然之道——以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 2013, (8) :88-93.

小学数学中的有效教学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引导,策略

一、创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切活动的原动力,只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和求知兴趣,小学课堂教育才会达到理想的结果。与此同时,教师应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来设置相应的情境,并引导学生融入到情境中,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对教师的各种教学问题进行探索与思考,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二、善于概括总结,理清学生的思路

在进行课堂教育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的主观思维,使学习氛围自由化,构建一种人性化的课堂教育模式。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学生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来获得一部分课堂知识,但这些自主获得的知识是不全面、不完善的,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对其进行积极引导。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善于发现课堂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和学生对知识的错误理解。通过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讲解,可以理清学生原来混乱的思维,使学生理解整个知识框架。这样学生就能在自己理解和教师引导的情况下掌握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引导时,不能仅仅以解决这一个问题为目的,而是要从这个问题向另一个问题进行引导,这样学生才能获得更深层次的课堂知识。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育时,教师不能仅仅使学生掌握课堂基础知识,而是要通过对学生进行引导、提出相关的问题、拓展教学内容等方式,让学生在发现新问题、探索新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和表达能力来使学生在吸取知识的同时各项身体素质都能得以提高。

三、善于发现学生的错误,利用错误对学生加以引导

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育中要善于利用各种手段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其中就包括利用学生对知识错误的理解。对知识错误的理解是学生在获得知识过程中的一种反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种错误理解,掌握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情况。所以,教师在发现学生的错误时,不能对学生进行否定及批评,这样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变得不自信。应该对学生的这种错误理解进行引导,通过小提示,将学生的思维往正确的方向进行引导,在这个引导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改正错误,还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使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

知识的另一个获得渠道就是犯错,学生从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学习原本就是一个犯错———发现错误———改错的过程。学生在众多的学习错误中改正错误,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当然,这个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

四、巧妙引导,帮助学生脱离理解偏差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当发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有偏差时,教师要利用有效的方法来使学生的思维清晰化。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以往获得知识,来掌握更多的知识内容,从而走出错误的思维。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是相互渗透的,教师可以让学生掌握这种学习方法,利用原有知识的引导来获得新的知识。

所以当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偏差时,教师要用合适的方式进行引导,切不可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在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时,既要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又不能让学生的信心受到打击。小学数学课堂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主要场所,教师在进行课堂教育时不必非得呆板地按课前计划好的进程,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出现偏差时,应灵活改变课堂教学,通过对学生有效的引导,使学生走出理解上的误区。

五、引导学生再创造

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具体做法是: 先假设这个知识点还没被前人发现,通过这个假设,让学生按照前人的方法自主地去进行探索,最后获得知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是学生自我独立的思考与探索,所以很容易发生理解上的偏差,这时候教师就要正确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走出思维误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效地进行再创造。

六、结束语

小学数学中的有效教学 篇10

一、积极引导, 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的注意力无法在长时间内保持集中, 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断对学生进行引导, 使其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升课堂质量。教师在备课时就要保证对所授内容的深入理解, 从而保证在正式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把最核心的知识放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段内进行讲解。在授课时还要做好课前的引入, 特别是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就只是来引入新知识, 降低学生新的数学知识的接受难度。教师和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创设情景, 将数学课堂也变成语文课堂那样丰富多彩。

例如, 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关知识时, 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先解决有关长方形的问题, 再利用长方形引入正方形, 让学生明确理解可以将正方形看作特殊的长方形, 并通过对长方形的转换对正方形的相关知识进行自学。为了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化, 吸引学生的注意, 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常见的张方形与长方形物体对学生进行引导, 使学生在观察自己熟悉的物体时能够从中发现和理解相关数学知识, 为学生创设一个相对轻松的学习环境。这样教师通过积极的引导, 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推动“有效引导”教学策略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实施。

二、巧妙引导, 理清学生思路

小学生由于接触数学这门学科时间较短, 逻辑思维能力也不足, 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容易存在思路混乱的情况, 教师需要对这种现象予以重视, 通过巧妙的引导, 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在数学课堂上运用“有效引导”策略, 会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但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往往不够全面和系统, 教师要做好对学生自学工作的监督与总结工作, 及时发现学生在自学中的问题, 并对学生自学的结果进行总结, 帮助学生梳理出重点与难点, 并进行强调。要注意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并不是无限制的将整个课堂交给学生, 要保证学生在教室的引导下对数学知识进行自学。教师还要注意在引导学生时不能把着眼点放在一个问题上, 而是帮助学生进行思维的发散, 让学生从新的知识联想到所学过的旧的知识, 从而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形成一个系统。

例如, 在学习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时, 教师在进行简单的讲解之后, 可以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找出三角形的特征, 并对三角型进行分类。而教师在学生进行讨论时要注意学生是否能够真正理解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出现偏差时要进行及时的纠正。在学生讨论出结果之后, 教师要帮助学生对三角形的特征与分类进行整理, 让学生找到自己在自学过程中存在理解偏差的部分。在进行三角形知识的讲解过程中, 教师还可以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知识点穿插进去, 帮助学生建立一种数学知识是可以融会贯通的思想, 也起到了巩固旧知识的作用。

三、正确引导, 利用学生错误

学生在学习数学中难免会犯错误, 将所学知识点混淆, 或者不会合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而学生出现问题的地方正好是学生知识掌握薄弱的地方。教师就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 并对其进行合理运用, 引导学生正确掌握与运用所学知识。

首先, 需要教师注意学生在授课过程中出现的理解上的错误, 从中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 也能够找出所授知识中易出现混淆以及难以理解的部分, 作为重点内容进行更为详细的讲解。其次,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自新整理错题, 并发现自己的易错点, 从中找到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深入发掘自己所犯错误的原因, 从而不断巩固所学知识, 并帮助学生实现积累与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有效引导”策略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理利用能够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教师可以从激发兴趣、理清思路以及合理利用学生所犯错误几方面进行引导, 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能力, 落实教学目标。笔者希望本文的探讨, 能助力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引导”策略的实施。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 小学的教育方式也在针对小学生固有的特点不断完善。小学数学教育对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积极巧妙的引导, 激发其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合理利用学生的错误, 从而实现“有效引导”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不断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成绩, 落实教学目标。以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为主题, 展开了探讨与分析, 希望能给大家带来若干的思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引导,策略

参考文献

[1]李灿, 吴红波.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2015, (26) :3.

[2]朱木兰.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及其运用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 2015, (29) :109.

[3]张艳, 张玲云, 范素花.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 2015, (08) :151-152.

小学数学中的有效教学 篇11

【关键词】有效引导 小学数学 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27-01

近年来,我国小学数学教师逐渐对怎样改善课堂气氛及教学方式引起了重视。自“有效引导”概念提出以来,其迅速成为了小学教学领域,特别是数学教学领域中的关注焦点。随着有效引导教学策略在数学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其有效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教师教学效果的提升。研究有效引导策略,对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有着重大意义。

一、小学数学教学实施有效引导的必要性

随着新课标理念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也逐渐开始重视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引导就是注重有效性的一种引导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有效的教学引导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小学时期,对于学生智力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这一时期的孩子对外界任何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怎样将其对外界的兴趣引导转移到数学学习上来,是教师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需要教师们不断提高有效引导认识,积极更新有效引导策略。在思想方面,教师必须摒弃传统思想,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不能将数学教学简单地理解为对课本知识的复读,这种教学课堂没有活力,也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还要重新审视教学引导的作用,在引导时不能一味强调教师的“教”,更要重视学生的“学”。

二、有效引导的实施策略

(一)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与教师的教学引导相比,兴趣的引导更为有效。在数学课堂中,若能在一开始就吸引到学生,先声夺人,使之产生想学的欲望,在学生产生渴望了解新知识的心态时,那么这堂课就成功了一大半。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当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并巧妙引导,以激发学生兴趣,将学生的思维、注意力自然地从教学情境过渡到教学知识上来,这也会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积极地参与探究,激发了其探究欲望。

以《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为例,笔者拿着一个牙膏盒走入教室,将其放在讲台的显眼位置,这时学生们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好奇心,眼光齐刷刷地盯着牙膏盒,眼中流露出了强烈的求知欲。此时我拿起牙膏盒问学生:“做这个牙膏盒要多少块纸板呢?”学生们都积极地猜测、讨论起来。他们的回答中有“4块”、“5块”、“6块”,为探究到底要多少块纸板,笔者将牙膏盒拆开来,抽1名学生上来数一数。学生都觉得很有趣,本堂课也在这样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巧妙地将实际问题与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通过概括总结理清学生思绪

在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思绪可不受拘束,任意畅游。但是对于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很多都是不成系统的零散知识点,虽然可能有一些学生理解了解题过程、原理,但是绝大部分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是不成体系的,此时就需要教师对知识进行总结、梳理,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让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条缕分析、主次分明,便于掌握。教学引导不是终结某一问题,而应当是引领学生进行知识过渡,挖掘更深层面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受学生理解、认知能力所限,要合理应用拓展、提问、引申、质疑等方法,不断抛给学生新问题,激发新灵感,提高认知能力和学习水平。

(三)重视并充分利用错误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错误其实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错误本身其实也是一种创造,学生所犯的理解性错误其实是学生思维的具体反映,教师在课堂上若仅是简单否定,而不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不仅无法纠正学生的思维误区,同时也会打击其学习积极性。因此,针对犯错学生,教师应当在短时间内,对其进行有效引导,让犯错学生及其他学生积极思考出错原因,这会有效地促进教学效果、学习效果的提高。学生的理解性错误是具有教学价值的,重视错误,既是重视错误的产生原因,也是重视其教育价值。从本质上来说,学习就是一个“尝试、错误、改错”的不断循环过程,正是这一过程让学生增加情感体验,不断掌握知识、增强学习能力。

以《分数应用题》一课为例,笔者给出了判断题“A比B多1/4,则B比A少1/4”,对于该题的判断,多数学生都认为是正确的。此时,笔者及时对学生们进行了引导:“它们都是以什么作为标准量的呢?”“A比B多1/4,标准量是哪个?”,“B比A少1/4的标准量是哪个?”通过这样的引导,很快就有学生指出“A比B多是以B为标准量计算得来,B比A少的标准量则是A,二者标准量不同,所以此题是错误的。”这种点拨式引导,可引导学生自己找到错误,有助于加深印象。

(四)巧妙引导理解偏差

在数学课堂中,在学生出现理解偏差、认知错误时,数学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其加以引导,使之理清思路;首先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经验,巧妙引导,唤起知识经验以实现知识迁移;在方法方面,可适当渗透思想方法,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借鉴;适当复习、铺垫旧知识,让学生了解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可通过合理应用这些方法,来纠正学生的理解偏差。

三、结束语

小学生本身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决定了有效引导的必要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加强有效引导,以增长学生知识、提高教学质量。数学教学应当在鼓励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关注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应当通过引导艺术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抽象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理解偏差、错误的有效引导,以帮助学生走出思维误区,最终达到提高学习效果、教学效果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振良.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J]. 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2,09:39.

[2]张永艳. 刍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J]. 考试周刊,2012,79:81.

[3]李雪娇. 探析小学数学精彩课堂的有效引导[J]. 考试周刊,2013,21:80-82.

小学数学中的有效教学 篇12

一、因势利导, 肯定中带幽默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在数学课堂上要激发小学生的数学情感, 进而优化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因此,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当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正确时, 教师要以此为契机进行激励性理答, 从而有效地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在小学数学课堂上, 教师对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正确的回答进行肯定性激励理答时, 要善于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数学学习情况进行, 要用肯定性的语言和幽默化的方式进行因势利导, 这样, 不仅能够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 更能够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提高。

例如, 一位教师在教学《升和毫升》一课时, 当小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升和毫升的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进率以后, 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生:老师, 您讲台上的这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呀?

师:老师这个杯子的容量是0.5升, 你们算一算看, 化作毫升作单位应该是多少毫升?

生:应该是500毫升, 因为1升等于1000毫升。这个杯子的容量应该和一瓶百事可乐的容量差不多大。

师 (理答) :你算得真快。看来平时你没有少喝可乐呀, 对升和毫升两者之间的关系理解很到位。

以上案例中, 教师的理答是智慧的。这样富有幽默性的理答不仅肯定了小学生的数学学习, 而且能够使学生借助一个杯子、一瓶可乐的容量对升和毫升这两个数学概念进行直观化理解, 从而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二、将错就错, 宽容中带鼓励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 其实错误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当学生出现错误时, 教师要用敏锐的眼光去捕捉, 用将错就错的理答方式使之成为课堂教学资源。这样的理答方式由于宽容中带鼓励, 因此, 能够有效地促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

例如, 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的周长与面积计算练习”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 一课时, 其中的一道练习是让学生根据已知圆的半径求周长与面积, 组织学生反馈计算结果时, 有这样一个片段:

生:老师, 我在计算半径是2厘米的圆时, 发现这个圆的周长与面积是相等的, 都是12.56。

师 (理答) :你不仅会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个数学结论。来, 你在黑板上把这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的周长和面积画出来, 看看它们是不是真的是相等。

这位学生高兴地在黑板上画着, 但画到一半的时候他说:“老师, 我觉得我发现的这个结论错了。”

师:那你能说一说错误的原因吗?

生:因为面积和周长是不能够比较的。虽然计算的结果都是12.56, 但表示的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

以上案例中, 学生出现错误时, 教师的理答方式有效地让学生进行了自主纠错, 在这个过程中, 小学生自然而然地对周长与面积的概念进行了区别,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理而不答, 微笑中留时间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价值追求之一。小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 对于一些数学问题或者数学现象会存在肤浅化的认识与理解, 这往往是由于小学生缺乏足够的思考时间导致的。因此, 教师要善于通过延时性理答给小学生留足数学探究的时间与空间。教师在课堂上的理答, 言语理答是主要方式, 但在有的时候, 采取理而不答的方式能够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教师在课堂上有时候给小学生一个微笑, 往往便能留给他们数学探究的时间。

例如, 一位教师在教学《质数与合数》一课时, 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用12个小正方形可以拼成几个长方形?

生:3个。

师:如果老师给你的小正方形越多, 拼成的长方形的个数就会 () ?

生:也越多。

显然, 这是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对数学现象肤浅化的认识, 此时, 教师只是微笑着看着学生, 教室里瞬间变得很安静。过了一会儿, 一位学生突然发言。

生:我觉得不一定。

师:是吗?那么你有依据吗?

生:如果是13个小正方形, 就只能拼成一种长方形, 这比12个小正方形可以拼出3种的少呀。

同学们恍然所悟, 一个个动起笔来, 此时, 小学生在课堂上显得无比安静, 自主地去探究起了在几个正方形的情况下只能拼成一种长方形的情况来。

以上案例中, 教师通过理而不答的延时性理答方式, 有效地给小学生的数学探究留下了时间, 这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大有裨益的。

上一篇:重庆户籍制度改革下一篇:民办高校规范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