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精选12篇)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 篇1
数学家波利亚曾指出:数学教学的任务是要加强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其次才是传授系统的数学知识。这一观点对于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具有很大的启迪和借鉴:小学数学教学必须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1. 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倾向, 是推动学习和创新的潜在动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数学教育应强化儿童对公众模式本能的好奇心。学生对科学有了好奇心, 就能主动地去钻研, 这种好奇心如不培养和扶持, 就会逐渐衰退和枯萎。因此, 当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提出各种古怪的问题或做出某些荒唐的事情时, 作为教师, 应该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给予鼓励, 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给予指导。数学老师应鼓励儿童去了解他们周围世界中的数学。比如, 可以给学生一份最新的体坛周报, 让他们将某一段中的所有数学用语全部找出来。小学生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 产生疑问。如为什么老师一下就能判断随意一个数能否被2、3、5整除呢?学生的这种好奇心, 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只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去观察, 他们就会发现各种各样的形、数、几何、概率的基础。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才能真正学好数学。要做到这一点, 最好采取讨论、交流的方法。
2. 营造和谐氛围, 合作交流。
就数学课堂教学中那种常见的师生间一问一答式的教学形式, 既有其明显的优点, 如有明确的对象性与目的性, 但其缺点却是显然的:学生参与者寥寥, 常常是不经意中弱化为一位教师与极少部分好学生的舞台剧, 而其他学生只能作为旁观者, 这样的形式束缚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也不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而创新教育不是只针对个别好学生才进行创新, 其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 这才符合现代教学所提倡的“以人为本”。只有改变这种教学模式, 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合作、交流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别人意见, 甚至是激烈地争论, 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逐步形成一种以创新意识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性格特征。合作学习常见的形式是小组讨论, 它最有助于使学生处于“放松的警觉状态”。讨论时, 学生间是平等的, 学生的情绪比较放松, 容易各抒己见, 甚至从各个角度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思维摩擦与碰撞往往会启发创造的火花。小组讨论前学生的独立思考是必要的, 因为经过独立思考, 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有了自己的见解, 学生看到的不仅仅是问题的表面现象, 于是他有话可说, 并且有助于把问题讨论深刻, 提高讨论效率, 也可以克服讨论中学生的从众心理。
3. 挖掘教材中潜藏的创造因素。
有人认为开展创新教学, 没有创意内容的教材, 很难开展好课堂创新教学。依赖教材的消极认识, 也是课堂创新教学开展之障碍。小学教材是根据教学编排的, 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从科学的角度讲, 教材应该说潜藏丰富的创造因素。但教材也有它的局限性, 不可能适应每一层次的所有学生, 如有的数学, 关键是教师要钻研教材, 挖掘教材中潜藏创造因素, 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活动。例如教“高矮的比较”这节课, 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如何挖掘教材, 把教材内容转化成学生身边生活中的问题情境,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点, 设计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富有挑战的问题, 调动学生主体作用, 发挥学生创造潜能。教师不依赖教材安排, 设计以下问题:说出你认为最高和最矮的同学 (每个同学都能说出, 发挥其主体性) ;各小组长负责选出本组最高和最矮的同学 (让同学在走廊选, 参加实践活动) ;在各组选的基础上再选出全班最高和最矮的同学 (请同学上台操作) ;二人比高矮, 三人比高矮怎么办? (建立概念) 看图形, 三只小兔分别站在不同高度的领奖台上, 你认为谁高?说出理由 (发挥学生创造潜能) 。教师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创设创新意识的情境, 让出充足课堂时间给学生相互讨论、探索实践、比较说理等活动为学生打开创新活动的智慧之门。课堂呈现学生踊跃参与, 高潮迭起, 创意不断。可以说, 开展创新教学。挖掘教材潜藏的创造因素, 创设问题情境是最关键的一环。
4. 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形式, 必须有他们的时间和空间。没有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也就没有思考的存在, 当然也就不会有创新意识。所以,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太简单、太直接, 学生不加思考便可答出, 而要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凡教师提出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都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 设计这样一个题目:“把一张长方形纸剪掉一个角, 看还剩几个角, 比一比, 看谁的剪法多?”
总之, 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需要一种宽松、民主、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 这样学生才能大胆质疑、善于发现问题, 敢于提出问题, 学会研究问题, 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广大教师只有树立创新观念和运用创新教学策略, 才能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学, 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从而使学生获得有效、持续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 篇2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主张:“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从世界的发展看,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而人的创新素质的培养应从小抓起,从基础教育抓起。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教学的热点问题,下面仅就小学数学学科实施创新教育谈几点基本的想法:
一、激发主观能动性
教师必须尊重受教育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此要尽一切可能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刚入学的儿童具有好奇、爱动、争强、好胜的特点,他们的求知欲强,愿意参加形式多样的活动,喜欢研究新问题发现新规律。我在“口算、笔算相结合”教学中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一入学就把学具引入课堂,使学生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我首先教会他们如何操作。对于他们来说,小棒、图形不仅是一种学具和算具,还是一种“玩具”。当他们得知这些学具可以帮助学好数学,深深地为它们所吸引。课堂上的自由摆、集体摆、小组比赛摆,既具有游戏的色彩,又富有比赛的气氛,学生摆小棒、摆图形,行动迅速,兴趣很高。时而看数摆小棒,时而听数摆图形,时而动口陈述操作过程,眼、耳、手、口、脑多种器官协调活动,符合儿童单项注意力不易持久的心理特点,从而形成了广泛的信息通道,使其思维处于异常兴奋的状态。同时,三种计算方式的结合,相互交替的学习、练习和运用,使儿童的脑神经的兴奋与抑制相互调节,学习情绪高涨,气氛活跃,寓学于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儿童的心理要求,从而激起他们浓厚的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活跃起来,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我采用线段、图像、实物(自制教具)等直观形象教学。如,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在教学“34+28”时,我按以下步骤:(1)动手操作小棒练习,学生摆小棒;(2)先摆34根小棒,再在它下面摆28根小棒,并注意整捆和整捆对齐,单根和单根对齐;(3)启发学生,先把单根小棒合起来有12根小棒,把10根捆成一捆,放在整捆小棒下面,这时还剩2根小棒。
教学中由教师讲,再由学生跟着摆,小棒算式对照,使学生理解笔算竖式和计算法则,最后通过计算强化练习,形成计算技能。在这一过程中,由实物操作——揭示算理——巩固练习,促进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使学生容易接受。
二、启迪创造思维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就必须将基础知识学深、学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扩大思维的覆盖面,产生丰富的联想,使思维深刻,认识升华,进而达到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例如:对分数应用题中乘除法意义的理解是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这样的基础知识,教师就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深入理解。如:“弟弟比哥哥矮1/6,弟弟是哥哥身高的()/()?”我首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即条件、问题),用线段图或实物表现出来,然后根据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列出算式,得出结果。在学生深入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对于中等以上的学生我还让他们进一步分析、推理,进行如下联想:弟弟比哥哥矮1/6,哥哥比弟弟高1/5,弟弟是哥哥身高的5/6,哥哥是弟弟的6/5倍,弟弟是兄弟俩身高之和的5/11,哥哥是兄弟俩身高之和的6/11。
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分数意义、单位“1”的概念和分数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为灵活解题打下了基础。
三、发挥想象力
想象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因此,我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应用题的教学中,针对数量关系抽象、隐蔽、条件变化等特点,我既让学生掌握一般分析方法,还教学生应用转化、假设、逆推等推理方法开拓解题思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启发鼓励学生有创见地解答问题。当学生掌握了多种推理方法就可以广开思路,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例如:1.理解表面积的意义,(1)学生通过触觉,感知长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实物的六个面,并标明“上、下、前、后、左、右”。(2)学生通过视觉,观察了解表面积的意义。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出示长方体模型,沿着棱剪开,再展开,并贴于黑板。(3)学生动手操作,理解表面积的意义。(4)学生独立动手操作正方体模型,巩固表面积的意义。(5)教师引导学生看两个展开图得出结论。2.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1)让学生分组讨论、动手操作,探索各种求法,教师再用电脑演示验证。(2)借助学生熟悉的教室,引导学生弄清长方体六个面与长、宽、高的关系。让学生尝试计算,然后对照课本自我检查,最后引导学生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当学生回顾探究的过程,寻找自己的发现,欣赏自己的“杰作”时,脸上都表现出喜悦的神情,在自主探索中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感受到了自主探索的乐趣。
四、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动手实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表现方式,也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机,要主动创设情境来吸引学生动手操作,养成学生动手实践的习惯,还要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活动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在实际教学中,我常常根据教学的需要,精心地设计一些开放性习题运用于教学之中,让学生自由讨论、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教师要深入分析,并把握知识间的联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依据数学思维的规律,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典型问题的开放性习题,或就地取材,将原有的习题稍作变化,改成开放题,穿插于数学教学过程之中,鼓励学生自由地设想,并从中感悟创新,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因而,数学课堂教学就应营造出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他们主动思考,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发展,从而保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高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五、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关系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它将对教学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小学生的心智还没完全成熟,所以和教师的关系对于他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发展个性的土壤,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保证创造成功的重要条件。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心地对待每一名学生,要把每一个学生都看作自己的孩子,要用对待自己孩子的方法来对待他们,对待学生要平易近人。在教学中,要放下师者的“尊严”,不要高高在上,要和蔼可亲,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慢慢对你亲切起来,当然爱屋及乌的力量也会慢慢显示出来的。其次,教师还要转变以往的旧观念,要用全新和发展的眼光看学生,要切实地理解和信任学生,要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都需要信任、关心、理解、帮助,都有极大的可塑性,都隐藏着极大的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研究 篇3
一、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当前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欲。鉴于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中,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才能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二、鼓励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首先应该让学生思考,发现什么?让学生经过观察、比较、归纳、提出猜想的过程。教学中,不要仅注意学生是否找到规律,更应注意学生是否进行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就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还可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三、注重开放题的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沿袭以久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
四、尊重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开展积极评价
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认知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由此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
课程改革以轰轰烈烈地在全国范围展开,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方式,成为在新课改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课题。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创新教学 篇4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是社会发展的活水源头。而创新能力的培育在学生的幼少年则显得至关重要, 作为数学教师, 创新教学的有效落实不仅需要教师与时俱进, 摒弃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 更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当今小学数学的创新教学至今仍面临许多问题, 需要引起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和注意, 现笔者就小学数学创新教学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些见解和观点。
一、创新教学方法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过去的课堂中, 教师拿着课本, 在讲台上讲, 学生在下面听, 这种满堂灌式的传统教学占据着重要的角色, 教师也是说一不二, 学生奉教师之言若圣旨, 可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学生总体素质的增高, 新时代也要求教学方式做出新改变, 过去的教学方法对于各样的学生而言已是供不应求, 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综合特点, 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探索。这里举出一个情境教学法, 就是在教学中有目的的引入或者创设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感知和体验教学内容, 这对低年级的学生而言, 具有很好的引导和形象感知效果。只有学生好奇心被调动了起来, 学习动力足了, 自主学习之下会比强行灌输更有效果。
在教授物体体积时, 我拿出了几个学生常见的物体, 篮球、黑板擦、文具盒。最后在这个实验的引导下, 学生对体积有了这样的感性认识:物体不仅要占空间而且有大小之别,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体积的概念。学生在实际观察感知当中, 才能得到真正的数学知识, 此时学生的活动要比教师灌输给他们的印象要深,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个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学生才是实实在在的学习的主人。数学思想指导着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表现。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 很多教师直接省略必要的引导和案例讲解, 直接给出公式和方法, 让学生反复练习, 记忆掌握。这无疑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降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 故而在后期的教学中, 教师既要注重课本上知识的传授, 更要通过课程初期的引导和情境创设, 让学生联系生活,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思想方法的指导。
二、创新师生关系
数学相比于其他学科, 任务比较繁重, 内容比较杂多。很多教师一堂课上完, 都是慢慢的数学公式和题目, 师生之间的互动空间也被挤占, 教师的形象也变得严肃呆板, 数学也变得枯燥乏味了起来。要建立创新的师生关系, 一定要改变这种状态, 转化传统的教师角色, 教师放下身段, 和学生做朋友,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像以前我曾经碰到这样一个学生, 他在课堂中指出了我书写的一个错误, 事后这个学生反而给我道歉, 说让老师课堂上尴尬不好意思了。第二节课我就在课堂上公开表扬了这名同学, 也鼓励学生要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和老师交流, 这对学生的知识学习和创新人格培养都是尤其重要的。
同时这里引用一个“相机诱导”的教学理念, 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 学习就象呼吸一样自然, 好为人师的我们往往会做出一些费力不讨好的事, 弗雷登塔尔说: 泄露一个可以由学生自己发现的秘密, 那是" 坏" 的教学法, 甚至是罪恶, 而" 相机诱导"也并不是一时半刻就会的, 需要我们有深厚的功底。对于课的处理, 离不开教师个人的见识, 而要形成见识, 则要靠数学的功底, 更要靠教师的使命感、职业意识和责任心。我们的责任不在教, 而在教学, 而在教学生学。让学生在对概念与原理的深刻理解中学习技能, 而不是单纯的记忆与模仿。
三、创新评价模式
数学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重要方式, 同时对于教师感知自身教学效果有个更客观的认识, 在应试教育阶段, 考试可以说是唯一的教学效果评价, 这种片面的学习评估实则不能完整的反应出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师更应该结合考试和课堂表现综合考量一个学生。制定合理的评价模式, 这种模式应该是立体成体系, 客观多方面的评价模式。我在数学教学中曾经引用过2—2—6 的评价体系, 就是学生课堂表现占二成、平时课堂作业完成占二成、阶段性考试测验占六成。这对于评价学生学习成果无疑更加全面客观。
学习效果评估作为教学质量的检验手段, 具有对师生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既能让学生感知薄弱的知识环节, 激发学习动机, 强化竞争意识。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注重鼓励性评价, 从尊重、爱护、平等的原则出发, 对学生实施积极的、适度的和科学的鼓励性评价, 强化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内驱力, 体现出教师评价的创新。对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差错的学生, 要以宽容、谅解、和谒的态度对待他们, 允许他们再想一想, 既使是重复别人正确答案, 也应给予肯定, 使他们从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陈国良.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创新能力[A].中国名校卷 (广东卷) [C].2013年.
[2]罗伯高.浅析小学生数学创新精神的培养[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 (第三卷) [C].2012年.
[3]武改珍.教学艺术在小学数学创新教育中的应用[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 (第3卷) [C].2010年.
[4]李美燕.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意识[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 (第3卷) [C].2010年.
教学模式创新中的小学体育 篇5
一、传统小学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
随着我国大部分学校都已经全面开始实施课程改革,但很多学校的教学改革只是表面形式,并没有实质性改变,学校教师目前还没有完全理解并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尤其是针对小学体育教学,学校认为体育课程是“豆芽课,副科”,教学质量并不做要求,教学改革步伐缓慢,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仍然是课堂上的主体,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教学模式属于一种单向直线型的知识传导,很多教师仍然以学生的体育运动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教学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自然下降。
2、教师模式单一化
目前小学体育教师大部分都由体育教育专业出身,这些教师一直都接受高单一的体育竞技训练,受到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会效仿自己体育训练以及学习时候的竞技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课堂上过于强调体育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解传授以及体育动作的示范和技能的练习。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极大的扼杀了小学生乐于思考的积极性,小学生的年龄尚小,正处于智力、身体发育成长的大好时机,科学的体育教学不仅可以锻炼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还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勇敢、积极向上等优良的品质。但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的思维逐渐局限化,仅仅限制在教师所教的体育内容中,学习能力无法提高。
二、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途径与手段
1、创新体育教学理念
当前小学体育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创新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努力提高教师的体育教学素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体育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自身要有不断发展、进步的意识,不断提高自身体育素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培训活动,做到知识不断更新,打开教学视野,提高体育教学水平。平时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不断探索适应学生发展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可以与其他同类型的学校教师多进行横向交流、沟通,相互交流教学经验和心得,共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能够“取之所长、补已之短”,共同提高体育教学水平。其次教师应积极进行教学反思,每一堂体育课程结束后,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思教学的可取之处以及不足之处,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角色扮演体会情境是情境教学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手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入角色或者扮演情境中的某一个角色,让学生带着角色转换渗入自己的情感,真切的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体会情境常用的载体可以是故事、寓言或通话,小学生一般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比较强烈,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学生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故事形式,给学生最大的心理刺激,产生较大的角色效应。比如在练习立定跳远过程中,教师采用“青蛙跳”的形式,教学中需要突出双脚起跳、落地以及肢体协调用力的特点,便于学生快速掌握动作要领;又比如在传授快速跑的内容时,传统的教学形式仅仅是跑动练习,不仅教学难度较大,且训练过程非常枯燥,教师可以以“鸡毛信”为主题设计情境,充分激发小学生想要当小英雄的想法,使学生内心有情绪体验,有助于学生自己在遇到困难时坚持走下来。
3、分组教学法
分组教学主要包括兴趣分组以及性格分组两种,主要目的是遵循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兴趣分组主要是将学生兴趣类同的学生组织在一起,组成各教学小组,因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教材感兴趣的地方也有所差异,为了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小学生的个性,同时也要保证教学质量,首先可以自行制作一个学生兴趣调查表,全面了解学生对哪些体育运动项目感兴趣,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某种运动项目相同或者运动项目类同的学生分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建立学中玩,玩中学的欢乐课堂氛围。性格分组是主要是将学生分成内向型还是外向型,根据学生的实际运动水平进行分组,一般而言,外向型学生活泼开朗,身体素质较好,反应能力较快,运动水平以及能力相对较高;为内向型学生恰好相反,性格内敛、孤僻,体育素质较差,反应能力较慢,运动能力低下。因此性格不同学生的运动强度以及运动量需求有很大区别。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性格分组,合理安排运动量以及运动强度,适应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免意外事故发生。
4、变换教学法
变换教学法主要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教学目标下,教师利用不同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组织体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比如在训练速度时,教师可以进行追逐跑、高抬腿跑、一级一级跑台阶、变速跑、下坡跳以及计时跑等多种训练方式;又比如训练走步练习的内容较枯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前脚掌着地走、两臂加动作走以及拍手走或者在听音乐的氛围下行走等各种形式,每一次都变换不同的训练方法,而不是让学生一遍一遍的机械重复式训练,且每一次训练都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5、利用现代先进的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以计算机为核心技术的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教学活动中,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利用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种组合形式给学生展示各型各色的形象、生动的材料,给学生视觉、听觉上带来最大的感观刺激,有利于加强学生记忆,易于学生快速理解、记忆体育运动动作要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解“前滚翻”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的演示前滚翻的整个技术动作,并提前做好相应的分解示范动作,包括蹲撑、两手撑垫屈臂、低头、两脚蹬地、提臀收腹、重心前移、团身滚动、背臀、肩和后脑触垫,抱小腿蹲撑起立等一系列动作,同时应在每一个分解动作下配上相应的讲解文字。重复的演示给学生观看,有利于学生在自己的脑海中构建一副完整的技术动作图,有利于学生的练习。
三、结语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6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创新教育 创新兴趣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
一 、营造数学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1、教师应首先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线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
2、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法。传统教育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采取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培养学生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
(二)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
1、注重营造有利于激发创新意识的氛围。
要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必须让学生置身于有着浓厚创新意识的氛围之中,注重发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把看来似乎是枯燥、抽象的数学问题通过创设情境、变换形式,使其具有趣味性、思考性应用性和开放性。而且 ,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
2、放手让学生在自己活动的天地里自主参加实践活动。
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养成过程中离不开一次次的实践活动,教学时要防止对学生太多的“干涉”和过早的“判断”。学生的创新正是在不断尝试、不断纠正中逐步发展的。教学中应给学生创设一些易“犯错”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发挥智慧和潜能。
3、要完善教学评价标准。
传统教学评价偏向以课本知识为唯一标准,往往要求十分细碎,偏重速度和熟练,很少鼓励创造。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评价要鼓励拔尖,鼓励专长,鼓励创见。 教师在讲评作业或试卷时,对有创新的学生要提出表扬,使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班风乃至校风,促进全体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它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引导学生不怕失败,勇敢创新。
3、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4、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法国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曾经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有一个现在流行的说法:当黑板上出现一个圆圈时,幼儿园的小朋友回答是包罗万象的有说像苹果,有说像月亮,还有脸蛋;小学的孩子答案明显的少了,但仍很丰富;中学生只会说数字0或英文o;大学生哈哈一笑不屑一答;而成年人故作思考状,谁也不会先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的传统教育就是如此剥夺学生的想象力,当答案趋于一致时,再也见不到创新的火花闪亮了,研究性学习理念的出现是维持学生积极创造力的源泉,保持一种本原的探索未知的理想。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7
一、着重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由被动性学习变主动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抓住刚入学的儿童具有好奇、爱动、争强、好胜的特点, 在“口算、笔算相结合”教学时引入学具。我首先教会他们如何操作。对于他们来说, 小棒、图形不仅是一种学具和算具, 还是一种“玩具”。课堂上的自由摆、集体摆、小组比赛摆, 既具有游戏的色彩, 又富有比赛的气氛, 学生摆小棒、摆图形, 行动迅速, 兴趣很高。时而看数摆小棒, 时而听数摆图形, 时而动口陈述操作过程, 眼、耳、手、口、脑多种器官协调活动, 符合儿童单项注意力不易持久的心理特点, 从而形成了广泛的信息通道, 使其思维处于异常兴奋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儿童的心理要求, 从而激起他们浓厚的兴趣, 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中由教师讲, 再由学生跟着摆, 小棒算式对照, 使学生理解笔算竖式和计算法则, 最后通过计算强化练习, 形成计算技能。在这一过程中, 由实物操作———揭示算理——巩固练习, 促进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使学生容易接受。
二、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启迪创造思维
日常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给足学生时间去发现和探索知识的内在规律, 让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就必须将基础知识学深、学活。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扩大思维的覆盖面, 产生丰富的联想, 使思维深刻, 认识升华, 进而达到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例如:分数应用题“妹妹比哥哥矮1/6, 妹妹是哥哥身高的几分之几?”我首先让学生根据题意 (即条件、问题) , 用线段图或实物表现出来, 然后根据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列出算式, 得出结果。在学生深入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 对于中等以上的学生我还让他们进一步分析、推理, 进行如下联想:妹妹比哥哥矮1/6, 哥哥比妹妹高1/5, 妹妹是哥哥身高的5/6, 哥哥是妹妹的6/5倍, 妹妹是兄妹俩身高之和的5/11, 哥哥是兄妹俩身高之和的6/11。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分数意义、整数“1”的概念和分数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为灵活解题打下了基础。
三、创新离不开想象
想象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 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因此, 我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应用题的教学中, 针对数量关系抽象、隐蔽、条件变化等特点, 我既让学生掌握一般分析方法, 还教学生应用转化、假设、消去、逆推等推理方法开拓解题思路,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启发鼓励学生有创见地解答问题。如教长方形的周长时, 我发给每位学生一根50厘米长的铁丝, 让每个学生用这条铁丝围成各种不同的长方形 (没有剩余铁丝) , 比比看, 谁围的长方形多?同学们兴趣倍增, 人人动手、动脑、摆弄、计算、议论……变换思维方式和角度想出了许多不同的答案, 并悟出了不管长方形的长、宽如何变动, 其周长都固定是50厘米, 这种一题多解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 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特别是对学生的新发现、新创造, 我总是给予充分肯定, 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与体验 篇8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 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 挖掘创造的潜能, 让数学教学充满创新的活力.为此,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 创设良好情境, 激发学习主动性
按照新课标“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的要求, 教师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 教师如能结合实际, 巧妙设置悬念性问题, 将学生置身于“解决问题”的环境中, 激发学生好奇心, 带着问题去学, 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在“面积大小的比较”教学时, 教师先让学生从准备的学具中找出两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四人一组, 用自备的直尺、单位面积的方格、剪刀等进行实验操作, 找出比较面积大小的不同方法, 各小组分工协作, 动手、动脑、动口, 发现了目测法、方格摆量法、学具拼摆法、直尺量和计算法等方法, 学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 使学生进一步领悟知识.
2. 鼓励自主探索, 发展创新思维
教师的创造性不在于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在于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学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观察、验证、推理, 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 变化规律的过程, 最后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自己的方法, 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如在上“生活中的负数———温度”时, 教师首先问学生滦县当天的气温, 从而引出用“+”表示零上的温度;然后又举沈阳的例子引出“-”表示零下的温度, 在比较正负数大小时我请学生上来表演“20℃, 10℃, 0℃, -10℃”的情景, 搞得学生哈哈大笑, 记住了怎样去比较正负数之间的大小.最后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负数的历史, 认识并掌握了负数.
3.尊重个体差异, 展开积极评价
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建立起平等、互信的和谐师生关系, 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可以尝试分层教学, 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 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 就立即加以表扬;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 提高训练要求, 让学困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 体验成功的快乐.
在创新之外, 还要体现新课标“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 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 获得一些体验”的要求, 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实践操作、合作意识、联系生活, 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1.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数学
实践证明, 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 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 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 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 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 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去发现, 在自主探究中体验知识的乐趣.如学习《元、角、分》, 教师让学生自己到商店购物, 直接将元、角、分知识用于生活实际;学习体积后, 教师布置作业:用你学过的知识测量一个不规则的土豆体积, 并写出测量的过程.通过这种具有挑战性的练习, 学生学会了运用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去主动探究, 培养了知识的“再创造”能力
2. 通过实践让学生体验数学
教师要善于从实践出发, 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实践活动, 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快乐,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的感性认识,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求知欲.比如, 教师让学生参与家庭管理活动, 让他们回家了解家里一周的油、粮、副食、水、电、气等基本生活的各项开支情况, 再将搜集的数据在老师的指导下加以整理, 并提出有关的问题:你家一周共需开支多少钱?照这样计算, 一个月的基本开支是多少?家里每月的收入是多少?家里每月的结余是多少?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学习数学, 认知数学, 体验数学.
3. 在合作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课堂上,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 能够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 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 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如学习“分数化成小数”, 首先让学生把分数一个个地去除, 得出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可以先让学生猜想:这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 是什么原因?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们思考并展开讨论, 在合作中充分表达、争辩, 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4.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 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师要创设条件, 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 感受数学的魅力所在.如简便运算125-98, 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25元零钱, 买一件98元的上衣, 他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 营业员找给他2元, 爸爸最后的钱是25+2=27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
浅析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学 篇9
一、小学教学创新教学的背景
1.音乐的教学不够重视
纵观音乐的发展史, 我们不难发现, 先贤们对于音乐的重视程度已达到了一定高度, 孔子对于其弟子的要求是“六艺”, 其中就包含音律这一条, 由此可见先贤对于音乐的重视, 因此在当前的个人自身素养的培养中, 也就不难理解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将音乐这门课程的学习列入小学生的学习范围中。 但是随着应试教育在我国逐渐推广, 一些地方教学工作者片面地重视学生对主干课程的学习, 将音乐课程的教学时间不断地人为缩短, 导致学生无法享受基本的音乐学习, 甚至在一些学校根本就没有音乐这门课程。 所以在当前的音乐教学中, 要将音乐教学的有效教学时间和教学方式加以改进, 否则音乐教学就会很难得到改变。 另外, 音乐教学的师资力量在一些地方比较缺乏, 这对于音乐教学来说也是不利的, 音乐创新教学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及学生的主动学习共同承担, 并不是改善教学环境就能够取得成效的。
2.音乐教学方式过于传统
在小学音乐学习中, 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 学生对于基本的音乐乐感的感知能力和相关理解力相对于教师而言必然是比较差的, 但是在当前的音乐教学中, 教师对于音乐的教学还是主要围绕音乐教材传授相关知识,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能说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 主要是因为这样的音乐教学没有充分认识到音乐作为艺术范畴的一部分, 始终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状况息息相关, 所以教师如果只是单一地按照教材向学生传授音乐知识, 就会限制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想象空间, 这对于部分具有音乐天赋的学生而言是不利的。 当前的小学音乐教学方式需要从教学理念及音乐的基本属性出发进行相应调整, 这也是小学音乐教学需要创新的重要因素。
二、小学音乐创新教学的主要方式
1.音乐教学主要遵照音乐的基本属性
小学音乐的教学范围虽然只是基本的音乐乐理的讲解, 但是哪怕是简单的乐理知识都包含了音乐先贤们的智慧和善于发现的精神, 因此在具体的音乐教学中, 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善于发展生活、探索自然的基本意识,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地了解音乐的起源和音律的基本规律, 还能够让学生很好地理解音乐歌曲谱曲和作词的基本背景, 这是小学音乐教学在具体的音乐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一大要点。 另外, 在具体的音乐教学中, 需要教师不断向学生强调主动学习的意识, 由于小学生群体自控力在该阶段本来就比较弱, 其自身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 因此教师在课堂内外需要督促学生抵制一些消极因素, 并且能够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显然对于音乐本身而言, 其毕竟是人为创造出来的艺术表现形式, 因此只有教师和学生充分地认识到音乐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中的重要产物, 并且基本了解其基本属性, 才能很好地进行相应的创新教学。
2.音乐教学创新教学需要学生有一定的音乐理解认知能力
学生在音乐学习中, 首先需要具有一定的整体认知能力, 具体来讲, 学生对于一首歌曲的词、曲及演唱方式能否快速地记忆并且基本理解是音乐学习中的核心问题, 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力直接决定了教师在具体的音乐教学中能否快速、有效地将课堂音乐课重点传递到学生那边, 因此学生对于教学信息的反馈内容和基本的学习态度将会是教师在音乐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 显而易见的是, 对于小学生而言, 教师并不可能完全要求学生在每一堂音乐教学中都能够很好地理解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理念, 但是对于学生而言, 能够准确地获取一些必要的音乐知识对于其后续的音乐学习的信心而言十分关键, 因此教师需要在具体的音乐教学中不断地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 比如对“1、2、3、4、5、6、7”这七个音符的掌握就是音乐教学中需要重视的教学内容。 因为这几个音符可是说是所有音乐谱曲的最为基本的要素, 显然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 如果能够很好地掌握其中的奥秘则对于音乐教学的学习将十分有帮助。
总体来看, 小学音乐教学需要教师从音乐特性和音乐的发展史出发进行基本的教学思维的转变, 而对于学生而言, 音乐的学习需要自身具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良好的乐感, 更为重要的是小学生自身对于具体的音乐元素的把握和分析是否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和延伸性, 也就是说, 学生对于音乐词曲的认识理解能力可以进行利用甚至自身能够灵活运用再加工, 这也是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希望看到的局面。 其实小学音乐的学习的重要教学方向应该是塑造学生在音乐上的创造力, 特别是对某一种音乐类型的把握在该阶段可以基本实现, 这样小学音乐教学才会充满创新, 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 音乐教学的创新其实是教学的主客体之间相互合作及各自责任体的再出发和良好的本质循环, 而音乐的学习只是这种模式的基本体现。
参考文献
[1]童琳.从人本主义教育角度探析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措施[J].戏剧之家, 2016 (04) .
[2]赵丹萍.提高小学音乐教学有效性的五大策略[J].学周刊, 2016 (10) .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学策略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根本是提高所有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语文是小学的基础学科, 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主要阵地。因此, 我们在对小学生进行语言文字教学的同时, 还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 来谈一下对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看法, 如果有不妥的地方, 欢迎同行指正, 共同交流。
一、构建和谐、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
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 幼儿园的环境往往是比较宽松的, 当孩子进入小学后, 因为学习的关系, 就会受到来自教师各方面的“束缚”, 所以刚刚进入小学的孩子往往是不适应的。对于教师的管理, 学生在很多时候都是心存畏惧。因此, 在课堂教学的时候, 很多学生都怕教师, 也怕参加课堂互动。语文教师要善于观察这些问题, 要通过和小学生拉近关系, 和学生做朋友来打消他们心中的顾虑, 让他们能够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没有压力, 没有心理负担地参与教学。
心理研究表明, 只有当一个人处于潜意识吸收的时候, 他的学习效率才是最高的。所以, 我们构建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根本目的也在于此。所以, 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激发他们学习上的灵感, 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推广, 灌输式学习方式已被我们广大教师所摒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积极创设条件,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而不是被动地在课堂上听我们读, 听我们讲。教师要努力使学生能够主动获取知识, 启发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比如, 在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中, 小女孩本是冻死在街头的, 如果我们在课上时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第二天早晨小女孩被冻醒了, 有一个善良的老奶奶发现了她, 把她带回了自己的家中, 然后小女孩的命运会怎么样呢?这个问题就帮助学生构建了一个想思考的基础, 启发他们完成创造性的思维, 锻炼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加强分组学习的有效性
和传统教育不同的是, 素质教育还有一个非常实用的提倡, 那就是小组学习。同时, 进行分组学习也是“EEPO有效教学”中大力倡导的。通过小组学习, 我们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其他同学的一些思维和方法和一些解决问题的角度等等, 能够博采众长, 取长补短。比如上述故事中, 小女孩的命运到底怎么样了呢?由学生在小组内部进行讨论, 这样可以实现知识共享, 完成创新学习。同时, 在进行小组学习的时候, 教师一定要注意分组不能太随意, 学生之间的“梯次”一定要拉开距离, 在学生的性格上也有所考虑。小组内部的人数也不宜过多或过少, 6到8个人比较合适, 人太多不容易形成统一意见, 人太少也起不到对知识探究的目的。一个小组内部, 一定要有好学生, 也要有成绩一般的学生, 这样容易形成互帮互助的良性循环。小组成员自己选择一个组长, 负责整个小组的学习。教师还要举办小组竞赛, 小学生的荣誉感强, 都爱表现, 都不甘落后, 他们会为了自己小组拿第一而积极参与教学的。
加强分组学习的过程中, 我们要注意一点, 就是不能本末倒置。笔者曾经发现, 有很多教师为了体现新课改的“学生为教学的主体, 教师只是起辅助、协调和组织的作用”这一原则, 在上课的时候, 把很多的时间都分配给学生自己支配, 其实这是不对的。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比较有限, 有很多都需要经过教师的引导才能正确地理解和学习。如果我们把更多的时间交给他们自己, 那样反而不能实现创新教学的目的。笔者认为, 小组的讨论教学时间不宜过长, 每节课有一刻钟的时间就够了。教师要进行巡视, 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正确学习和探究。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近年来, 多媒体教学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来, 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 学生对多媒体教学这种方式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在语文教学实行创新教学的过程中, 考虑到小学生的感性思维比较强, 还占据主要的理解地位, 所以正确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多媒体具有集视频、图片和声音于一体, 可以最大限度地来营造情境教学中的特定场景, 也可以把抽象的内容展现得非常具体和形象化等的优点。对于小学生而言, 因为他们感性认识很强, 理性理解能力较差, 运用多媒体教学恰恰弥补了学生这方面的不足, 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创造性思维的环境和机会。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
近几年,随着我国不断推进、深化教育改革等工作,使“素质教育”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陈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教学要求。小学数学学科,作为义务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自身能力的培养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在所有的学科中,数学对学生的逻辑思维以及自主思考能力要求较高,这也是小学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难点之一。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小学数学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进行适当的改进和创新。
一、素质教育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
1.小学数学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逻辑意识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逻辑意识当作主要教学目标之一,这也是小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之一。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小学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能有效地对学生各方面能力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小学生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活动中,能够利用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分析,成功将所掌握到的数学知识加以实际应用。
2.数学教学要注重与实际联系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数学与实际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实际生活中,数学的应用随处可见。这也就使得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到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教学可利用的教学素材,将其成功运用到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例如超市出现促销或者打折的活动时,教师可以将这一类型的活动运用到数学教学中,增加学生对小学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小学数学中应采取的创新教学方式
1.教师要适时转变教学理念和方法
我国的教育改革工作中明确提出,一切教学活动中都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小学这个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也要做到。这就要求小学的数学教师,要按照教材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来设计、制订教学计划,整个教学计划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教学重点目标,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只有教师转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对人教版数学教材有充分的了解,准确对教材进行把握,领会到教材编写者的真正目的,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计划的制订和执行。现阶段很多教师虽然意识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但在具体的教学计划中还没有完全地体现出来,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已经使得学生习惯被动接受教育,而不是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更没有形成对小学数学的学习热情。在这种情况下,很难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无法有效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小学数学教师要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落到实处,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利用多样的教学辅助工具,让学生不再将数学看做是枯燥的公式和数字,使得学生能够全身心、自主投入到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
2.营造恰当、生动的课堂氛围
之所以要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提倡“创新”,是因为创新能够促使学生不断地发现未知的知识,并通过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学习。在小学的数学课堂中,学生是创新教育的主体,;如果没有学生参与其中,那么所谓的创新教育根本无从谈起。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氛围是十分重要的,恰当、生动的教学氛围能够成功将学生带到教学情境中来,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为学生建立恰当、生动、和谐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积极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拓展思维,增强逻辑性,进一步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第一,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被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全新的、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小学数学教师要给予学生相应的尊重,打造全新、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恰当、生动的教学氛围中,学生能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主进行学习。第二,教师要为学生预留出足够的思考空间以及时间。创新教学下的小学数学活动,要求教师要预留出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时间。作为一名指导者,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工作的推进和深化,我国小学的数学教育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之中。创新教育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有着重要意义。小学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和方法,建立恰当、生动的教学氛围,更有利于促进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12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创新教育,研究
创新教育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培养,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不仅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还要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积极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传统的教学中,数学教师采取教学方式不利于挖掘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积极性较低,因此,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积极地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例如,在小学数学二年级的《 长度单位》 的认识时,数学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对生活中的长度进行比较,如,对书桌、 讲台的边缘、教师的尺子、教师的长度等,这些都是不同的长度,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利用教学工具对这些长度进行度量,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学习长度的转换,挖掘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创新性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许多的公式和法则,如,乘法口诀表等, 因此,在学习这些公式的时候,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同时,在课堂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大胆提问的能力,对于不懂的知识要大声地说出来。 例如,在学习乘法口诀表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对乘法口诀表转换为加法运算, 通过不同的算法,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口诀表的运算规律。
三、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
数学教学重视的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数学教师要设计一个创造性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在学习角度的时候,数学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个圆形的转盘,转盘上有着几种板块,让学生通过对转盘的速度以及角度的观察,认识不同的角度,同时转盘上写着对学生的奖励,因此,通过这种鼓励式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中的创新教学08-22
创新小学数学教学12-02
小学数学创新课堂10-20
小学数学的创新教学06-03
小学数学创新教学策略08-17
创新小学数学教学刍议10-09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教学10-24
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07-11
小学数学教育需要创新09-25
创新小学数学作业批改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