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美

2024-10-26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美(共11篇)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美 篇1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美

鹰潭市第九小学:倪灵芝

数学中的美无处不在,自古以来就被世人们青睐。一提到数学美,人们就自然而然的想到优美和谐的黄金分割,欧几里得的平面几何,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小学数学是关于整数,分数,小数与几何图形的基础知识,根本谈不上美。但古希腊数学家普洛克说过: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在我的数学教学中,我便寻求与开拓一条与孩子们共同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道路。

一,情境中发现美,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参与观察、推理、交流等活动。而我认为,创设的情境不仅应是生动有趣的。而且也同样应该是体现着数学的美。

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时,我抓住学生特有的审美能力,精心设计了师生共同欣赏生活中的对称图形的活动,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课件动态演示生活中的对称图形,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从而引入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我首先放映学生喜欢的动画片,并伴有录音:“秋天来了,秋高气爽,蓝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白云下面有一条清清的小溪,旁边有一座漂亮的小房子,那就是兔子温暖的家。你瞧,兔妈妈带着6只兔宝宝正在草地上做游戏呢。”通过6只活泼可爱的小兔的出现,把学生带进一个美的意境,同时,以恰当的问题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你能帮兔妈妈把六只小兔分成2组,并且每组分的同样多吗?”一个帮字,给了学生助人为乐的成就感,给了他们一个展示自主能力的平台,他们一个个踊跃参与。根据学生的回答,再运用多媒体形象的演示,使学生更清楚地看到是如何平均分的,帮助学生学学习习近平均分,在此基础上引出“平均分的概念”。这样导入课的设计达到向学生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的教育目的,这也正是数学的魅力所在。

二,在枯燥的练习中感悟美

枯燥的数学练习根本无法吸引学生的眼球,更谈不上感悟数学的美。因此,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多种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的练习形式,有助于保持学生的数学兴趣。如练习中我精心设计的数学游戏“喜洋洋大战灰太郎”、五子棋”、“寓言故事”等,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激情引趣,烘托氛围促使学生积极动脑思考,主动探索,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使得学生乐意学。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感能激发人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怎样挖掘数学的内在美,用数学固有的美去感染熏陶学生,使他们以愉悦的心情投入到尝试中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我努力在教学设计中体现这一点。如在学习了千以内数的认识以后,让3个学生一组做猜数游戏,其中生1是裁判,生2把想好的一个十几的数报告给生1,生3开始猜数。

生2:“我想了一百多的数,你猜猜是多少?”

生3:“这个数比200大吗?”

生2:“不”。

生3:“这个数有什么特点”

生2:“遇到困难我们都会拨打它”。

生3:“我猜出来了。是110。”

通过这样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建立良好的数感,在体会数的大小的同时,感受数学的内在美;既培养了注意倾听别人的好习惯,又学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三,在实际操作中享受美

在学生动手剪对称图形,画对称图形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感悟图形的美,数学的美。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学会欣赏数学美,体验数学的价值。又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学生们自己用长方形的纸折,利用分一分、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发现同样是表示长方形纸的4分之1却有大有小。促进学生进一步主动探索、体会单位“1”的美,理解分数的意义,并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情。问题的解决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探究能力,克服难题的喜悦成为学生不断进取、积极思考的动力,整个过程中都在感悟美享受美。数学活动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但是,我觉得小学数学课堂更是师生共同发现美,感悟美,享受美的过程。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正是遵循了学生的认识规律,使他们的思维从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感染,受到美的熏陶,提高他们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我认为这样的数学课堂教学不仅学到了知识,能力也得到了发展,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美 篇2

教学中的美以各种形态存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中。教学中美的形态形成了师生之间复杂、微妙的审美关系的物质基础。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美的基本形态有:教师的服饰美、教师的教态美、教师的语言美、教师的板书美。它们形成学生在知识接受过程中的审美中心。当教师运用自身的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创造美的过程。而学生的学习过程, 就是对教师的教学美的发现、体验、享受、陶冶的过程。学生美感的获得要靠他们的审美经验, 而审美经验则是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 所产生的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的服饰美、教师的教态美、教师的语言美、教师的板书美的展现与教师的智能结构、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知识的丰富、能力的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

1. 教师的服饰美。

教师的服饰美, 是体现课堂整体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教师服饰的审美活动, 是在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评价过程中进行的。教师服饰的美能在学生心目中留下美好的印象, 能激起学生第一个优势兴奋中心, 使学生产生愉悦感, 为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深入创造有利条件。例如, 有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在教学《嘀哩嘀哩》时, 为了使学生感受春天的气息, 她穿了一件花绿色的连衣裙, 长发披肩, 略化淡妆, 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一起随着音乐又唱又跳,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反, 例如有一位年轻的男教师上数学公开课, 他穿一件印满各国国旗的T恤衫去上课。课堂上, 学生没有被他生动幽默的语言所吸引, 而是忙着数他衣服上有多少个国家的国旗。当然, 我们不能简单地评价这种服饰美, 那种服饰丑。教师的服饰应遵循实际原则, 它是教学功利性、文化大众性及学生一般审美要求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和谐统一, 是教师自身的爱好、气质、性格等个性因素的和谐统一。这两种因素奇异而和谐、多样而统一地有机结合, 才是教师服饰美的基本原则。遵循这个原则, 教师的服饰才能与课堂环境和谐统一, 青年教师焕发蓬勃的朝气, 体现时代风貌;中老年教师富有青春活力, 给学生亲切振奋感。

2. 教师的教态美。

教师的教态美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处的状态, 是教师表情系统的综合体现, 主要包括教师的形体动作和教师的语言、语调、脸部表情等。教态美能给予学生综合的美感, 是教学美中的重要环节, 是师生情感沟通的桥梁。培根说:“相貌美高于色泽美, 而秀雅合适的动作美又高于相貌美。”教师教态中美的动作举止, 是教学功利性与教师自身合适动作高度的和谐统一, 也是教师个性特征、习惯、修养、阅历等因素的有机组合。例如, 有的教师喜欢运动, 性格直率而刚毅, 其动作是洒脱、灵活、敏捷。而有的教师由于生活阅历很丰富, 在人生道路上经受过许多挫折, 性格上沉稳、老练, 常常喜欢默默地思考问题, 其动作则表现为稳重、严谨、有条有理。这就是教师动作举止“合适”的美。若教师简单地模仿别人的动作, 却与其性格、气质、习惯等不相符, 这往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得到相反的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的教态美中还有一个重要内容:脸部表情系统。它比动作举止更易体现出教师的情感, 是教师内心世界最直接的外现, 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重要基础之一。综观优秀教师的课, 脸上体现的几乎都是亲切而自然的微笑。教师的微笑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它对学生正确或错误的行为, 都可作出无声的肯定和否定, 如给予肯定的赞扬的微笑, 则学生会得到鼓励而喜形于色。教师的微笑, 似春风, 可以吹开学生心灵的蓓蕾;似栈桥, 可以沟通师生的心灵;似军号, 可以给予学生力量。

3. 教师的语言美。

这里所讲的语言美, 是指教师的有声教学语言。它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自己观点以及情感向外传播的最直接、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同时又是课堂上教师传播知识最主要的手段和知识信息的重要载体。正如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教师的嘴, 就是一个源泉, 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听优秀教师上课, 像是观赏一幅名画, 令人心旷神怡;又如欣赏一首名曲, 曲虽终却余音在耳, 写在学生脸上充实和满足的神情, 充分显示了教师语言美的力量。

综观优秀教师的语言美, 都具有语言的准确性与逻辑性、交流性与节奏性的特征, 这种多样性的统一与教师的个性风格构成一种和谐之美。教师语言的准确性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 使教学内容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系统中最有效地内化。而有逻辑性的语言, 能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化、主体化, 使学生的知识具有能量, 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这也是学生对教师语言美的体验。教师语言的交流性与节奏性是和谐统一的, 它是通过教师语调的抑扬顿挫, 句子的长短错落以及句子间的合理停顿来体现的, 从而感染学生, 使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优美的教学语言, 能使学生的求知需要不断地得到满足, 同时将伴随着产生学生精神上的“愉悦”反应, 进而得到美的享受与陶冶。

值得一提的是, 有的教师不太注意语言的修养, 课堂语言比较生硬、语粗气重、平板冷淡、少情寡味, 既不能引起学生的听课兴趣, 也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托尔斯泰说, “为了使儿童对人们教给他的东西能够理解和感兴趣, 你们要避免两个极端:不要对儿童讲那些他们不能知道和不能理解的东西, 也不要讲那些他知道并不次于教师, 有时甚至胜过教师的东西”。因此, 要做到教师的教学语言美, 就要求我们教师注意揣摩语言, 尽量做到准确性与逻辑性、交流性与节奏性的多样统一, 形成具有教师个性风格的教学美的语言。

4. 板书美。

教师的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师的微型教案, 是无声的语言, 是教学中的“眼睛”。板书美是教学内容美、形式美以及书法美的和谐统一。内容美要做到:用字用词准确无误, 内容精当;从整体上看, 线索分明, 重点突出。形式美则是:布局合理, 排列有序, 条理清楚, 是立体美、对称美、奇异美、多样美、和谐美和造型美的体现。书法美则要求:字迹工整, 一丝不苟, 合乎规范, 美观大方, 使学生感受书法之美。

好的板书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 给予学生美的享受, 又好似一首美妙的乐曲, 撼动学生的心弦, 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还能加深理解, 增强记忆。例如, 有一位教师在给一年级新生上第一节课时, 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地写上了“开学了”三个字。那潇洒、隽逸、刚劲的字, 就像黑绸子上印的白牡丹花那样美。看着这么漂亮的字学生已经陶醉了。接着又要求老师画画。老师又用粉笔画村庄、田野、白云……惟妙惟肖, 就像魔术师的口袋, 精妙莫测, 应有尽有。学生的心似乎全系在他那粉笔上, 好奇地欣赏, 认真地思考着, 反复地模仿着……又如, 我校有一位年轻的教师在教学人教版第二册课文《荷叶圆圆》时, 从课题入手, 抓住荷叶圆、绿的特点来设计板书。在指导学生朗读时, 提出中心问题:有谁喜欢圆圆、绿绿的荷叶?以问题为主线引出:小水珠把荷叶当摇篮, 小蜻蜓把荷叶当停机坪, 小青蛙把荷叶当歌台, 小鱼儿把荷叶当凉伞。老师则用红、绿的粉笔配以图文并茂的板书。这样为学生复述课文, 背诵课文作好铺垫, 也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著名教师崔峦对教学板书指出:廖廖数行, 包容全篇, 以简驭繁, 鲜明直观。由此可见, 板书美能吸引学生注意, 加深印象, 帮助学生掌握教学重点, 突破难点, 示范理解课文的方法步骤, 培养自学能力;提示怎样把一篇文章概括成一个提纲, 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好的板书就像一溪活水, 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 一点一滴汇聚而成;又在教学中, 引导学生经历探究、理解课文的过程, 由局部到整体, 由内容到思想, 向前流淌。

让数学课堂焕发灵动的美 篇3

一、精心预设是前提

生成性课堂如何才能精心预设呢?我认为最重要的工作是课前精心准备预案。俗话说:不打无准备的仗。教师要尽可能多地预想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并设计好相应的对策。

例如,我在教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有过这样一次经历:

新课伊始,我谈话导入:“我们已经知道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那么圆锥的体积又应该怎样计算呢?”

话音刚落,立刻有一些学生说:“圆锥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除以3。”“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面对这一状况,我没有回避,而是充满惊喜:“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从书上看到的!”学生很自豪地回答。

我及时肯定并巧妙引导:“你们能提前预习,这种主动学习的精神值得肯定。可是这个结论的得出,并没经过我们自己的亲身实践。再者,你们能确定所有圆锥的体积一定就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吗?大家想不想自己动手实验,来验证一下结论是否正确?”

“想!”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

这样的做法,既保护了一部分“先知”学生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全体学生的探索热情,同时又给大家提了个醒:学知识不仅是要知道结果,更要关注知识的来龙去脉。

二、有效调控是关键

布鲁姆曾经说过:“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拥有一双慧眼,及时将富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理智地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呢?

1.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只有师生同为主体、相互平等地交流对话,学生才会如坐春风,才能敢于直言、畅所欲言,这是课堂教学所期盼的一种境界。

以《平均数》一课为例:

条形统计图展示三年级某小组4位同学一分钟跳绳的个数。

①看图估计:这4位同学的平均每人跳多少个?(板书各种猜测的结果,可能猜出130个与138个之外的。)

对黑板上的各种猜测结果,你们认为合理吗?(经过学生评析后,擦去不合理的估计结果,余下的在130个与138个之间。)

②验证:自己想办法验证一下,这4位同学跳绳的平均个数到底是多少个?(独立思考,同桌讨论,集体交流汇报。)

生1:4位同学跳的总个数除以人数等于平均每人跳的个数。

生2:假设4位同学平均每人先跳130个,把多的8+6+2的和除以4,平均每人得到4个,130个加4个得134个,4位同学平均每人跳134个。

生3:我是“移多补少”,从138个移4个到130个,从136个移2个到132个,结果都是134个,4位同学每人都跳134个。

……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移多补少法、假设法、总数÷人数=平均数。

教师面对生成,或顺势推进,或调整预设,都应是适应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将课堂生成作为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对于“意外”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当准确把握,及时捕捉并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的智慧散发出光彩。在《“圆柱的体积”练习课》中有这样一道题目:“一个圆柱的侧面积是75.36平方厘米,底面半径是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学生们都这样计算:先求底面周长3.14×3×2=18.84(厘米),再求高75.36÷18.84=4(厘米),最后用3.14×32×4=113.04(立方厘米)求出体积。

然而有一名学生仅用了一分钟都不到的时间就早早地举起了手,我走下去一看,他的算式是这样的:75.36÷2×3=113.04(立方厘米)。我让他把算式写在黑板上,下面的同学几乎没有一个人看明白。于是我让这位同学向大家解释,他向我要了一个圆柱体积公式推导的演示器,边演示边向大家解说:大家还记得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倒过程吗?圆柱经过若干等分之后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由此我们知道圆柱的体积和长方体一样用底面积乘高计算。可是,如果我们把这个长方体这样摆放(他把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平躺下),此时的长方体底面积是原来圆柱侧面积的一半,此时的高就是原来圆柱的半径,因此,圆柱的体积也可以用侧面积的一半乘半径来计算。和你们相比,我这种方法简便多了,计算时连计算器都用不着。下面的同学恍然大悟,脸上的神情由之前的困惑转为惊叹,他们对这位同学佩服得五体投地。

3.实施灵活、开放的教学评价

生活中的美小学作文450字 篇4

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着许多感人的事情,就像沙滩上散落的贝壳,只要你有发现美的眼睛。

一天早晨,大家匆匆忙忙来到学校。呀!楼道里积满了水,原来是我班室内卫生区的暖气管漏水了。地面被同学们踩的又黑又脏,路过那儿的人都要踮着脚,皱着眉,嘴里还不停地咒骂着。地太滑,有的.小同学还摔倒了。唉,这可怎么办呢?

这时我们班的于阅来了,她正准备回教室读书,看到了这一切,立刻和旁边的张怡然商量了一下,两个人拿起扫帚,打扫起来。水弄得满地都是,她们想了个办法,到班里拿来了盆。两个人使劲把水扫到一起,用簸箕搓起来,一点一点倒进盆里。王汉功看见她们忙碌的样子,也赶过来了帮助她们。污水很不容易扫到一起去,于阅那小小的身体舞动着和她差不多高的大扫帚,张怡然弯着腰小心翼翼把水接进盆里,王汉功使劲把盆里的水倒在外面的池子里,三个人忙的热火朝天。一会儿地面打扫干净了,同学们再也不用皱眉,踩着污水走来走去了。这时他们三个人手黑了,腰疼了,但谁都没说什么,一声不响地回到教室继续读书。

生活中的美小学生作文600字 篇5

鸡的啼叫,炊烟袅袅,残月预示着新的一天。从远处看,从杨柳岸吹来的小风伴随着断断续续的鸡群。在缓缓升起的烟雾中,不同大小的露珠混合在一起。当高高挂在空中的残月逐渐退出不属于他的舞台,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突然从天而降,满天晶莹的露珠再次折射出光影,这转瞬即逝的美渲染了这一切的朦胧与温暖!

仲夏,天空晴朗,阳光灿烂。附近山林里断断续续的蝉鸣声让整个山林都昏昏欲睡。阳光透过浓密的树叶照射在一些蝉身上,突出了它们高大的一面。那不是很美吗?突然,暴风雨来了,让人意想不到,无法逃脱。但是当你静下心来倾听时,你也能感受到雨的美丽。

一抹夕阳把稻田变成了金色的,金色的阳光洒向大海。微风轻轻地拂过稻田。稻田里的水稻随风摇摆,非常美丽。海面上的波浪起伏,波光粼粼;烧云追赶黄昏的乌鸦,海和天空融合成一种颜色,难道不美吗?

宁静的夜空中有许多星星。如果是在宁静的夏夜,会有成群的萤火虫在茂盛的草丛中唱歌跳舞,闪烁着迷离的光芒,让人陶醉。一轮明月在半空中升起,给大地投下柔和的光。在她周围,一个彩色的光环和几朵彩色的云彩追逐着她,增添了一些梦幻般的神秘和羞涩。

夜不情愿地消失了,留下一轮残月。晨光悄悄地侵入。当第一缕阳光到来时,它会带来新的机会。新的一天将会到来,美丽将会重现。法国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美无处不在,但对我们的眼睛来说,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

美国诗人雪莱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但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是这样认为的,在生活中,哪怕是一朵花或一片叶子都是美丽的!

我还发现了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美”。

那是一个夜晚,黑暗的天空中没有光亮。我坐在阳台上,凝视着天空。突然,在夜空中,渐渐出现了一颗相对较大的星星,仿佛在一条黑色的毛巾上,绣着一朵美丽的花。

“多美啊!”我很惊讶。然而,这颗恒星突然失去了它的影子。我悲伤地低下了头。这时,我发现在没有任何破绽的黑色夜空中,有一群芝麻般的星星,在夜空中,努力发出微弱的光。

我瞪大了眼睛:那些星星真的很小!但是他们太强大了。即使有一些不怀好意的乌云试图遮住它们,星星也不会消失,而是继续努力发出美丽的光。

这些星星是从哪里来的?去哪里?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们在那个漆黑的夜晚装饰了夜晚。他们再次照亮了飞机的飞行路线。它们可以在宇宙中行走,或者像刚刚出现的更大的恒星一样消失,但是它们的本性让它们留在了夜空中。这些星星真的很美,虽然我觉得它们在我心中很美。这时,我想起了美国诗人雪莱的一句话:“生活中并不缺少美,但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是的,不管夜空中出现多少颗星星,不管乌云如何遮住星星,芝麻大小的星星永远不会消失。他们选择帮助别人,但他们并不为人所知。他们所代表的精神是全中国乃至全宇宙最缺乏的——无私奉献。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教学 篇6

黄全章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教学”已成为广大教师积极追求的目标。所谓有效,是指学生在三维目标上能够获得真正的发展,这是课堂有效与否的唯一指标。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达成最有效的教学?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合理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中选取素材,合理创设有趣味性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状态。但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应该是有价值的、有效的,应蕴涵一定思考深度的数学问题,即能让学生“触景生思”,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或挖掘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数学问题。

二、进行有效互动,引导学生参与活动

学生有了参与意识之后, 教师应及时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这时必须突出教学的过程。教师要精心组织新授课程, 提供参与机会, 努力诱发学生积极思维, 促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结构来学会新的知识。这时就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这些“多一点”告诫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时间、空间,保证学生的参与机会。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对于一个问题也爱多问几个“谁还有不同意见或想法?”“谁还能补充?”“再仔细想想还可怎样做?”等等,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多创造机会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三、进行激励性的课堂评价, 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只有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它才会乐于学习。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及时肯定、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欢乐,让他们心中唤起自豪感和自尊感。对学生进行评价是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不断实现预定发展目标。在课堂评价中我主要采用了真诚的言语鼓励评价:如很好,很棒,不错,真精彩等;多彩的视觉刺激评价:如在黑板上评红旗,画笑脸娃娃,在黑板上画苹果等;温馨的体态暗示评价:如对表现好的孩子竖起大拇指无声的示意;孩子回答完问题后摸摸他的头、对他进行肯定或安慰。通过评价,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回答

在数学课堂中,碰到学生有错的、有误的回答是最平常不过的事了,老师不要马上更正或否定,而要让学生充分展现思维过程,发挥老师的教学机智,对症下药,灵活地处理,引导学生自己感悟,把这些错误变为有助于课堂教学的生成资源。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错误是正确的先导,错误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学生犯错的过程应看作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错误”这一资源。教学不仅仅是告诉,更需要经历。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本来就应该在不断地探索和交流等活动中进行,而每个人的思维方法可以说是不尽相同的,在这样的探索学习过程中,出现偏差和错误都是正常的。对此老师都不应该粗暴的否定或不加理睬,而要耐心地听学生讲讲他的想法,让学生把思考问题的思维过程展现出来,老师再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感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时纠正。其实,数学课堂中的精彩很多时候并不是事先设计好的,因为学生的思维往往会出其不意,是我们在备课时很难预料到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给学生一个自由、民主的空间,充分展示学生思考、探索、交流的过程,使数学课堂中的错误转变成精彩一幕的“催化剂”,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成长和成功的场所。

总之,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教师要千方百计搭建一个适合学生发展的平台,自己只做这个平台的一块砖、一片瓦。课堂教学中要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要把更多的话语权还给学生,要把更多的表演机会留给学生,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那么我们的学生将学得更自信,生活得更精彩。

如何感受课堂中的美 篇7

一、抓性格特点感受人格美

在我们语文课本中, 有许多美的人物形象, 《我的老师》让我们认识了莎莉文老师, 她因势利导, 循循善诱, 而且善于抓住教育时机, 开启海伦的思维、智慧和情感, 让双耳失聪、双眼失明的海伦体会到了爱, 懂得了爱, 唤醒了爱, 从而拥有了“光明、希望、自由和快乐”, 莎莉文老师是让“海伦”生命重新开始的人, 是让人钦佩不已的人, 无论是胡适的母亲, 还是海伦·凯勒的老师, 她们身上都彰显着人性美。

人物的欣赏, 可以借助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让作品中人物形象在头脑中活起来, 人物的外貌特征、言谈举止都历历在目,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而后通过欣赏其肖像美、语言美、动作美等感知人物性格特征, 并由此了解人物形象所蕴含的社会意义。

在我们的课文中, 也有一些我们所唾弃的形象, 《皇帝的新装》中那些愚蠢、昏庸、虚伪以及为了保全职位不惜自欺欺人的皇帝大臣, 《变色龙》中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沙皇专制统治的忠实走狗奥楚蔑洛夫等。通过与作家一起对“丑”的揭露、嘲讽、否定, 更加激发了学生对丑的憎恨, 从而使其更加真切地追求美。

二、运用情感体验法感受情感美

课文的字里行间总会让我们感受到作家的情感, 仔细阅读便会与作者的情感发生碰撞, 生出火花。

情感体验的方法常常受到个性差异和生活体验等方面的制约,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中, 要通过表层意向深入其作品所蕴含的深层含义。这样, 才能进入语文创造的意境中, 真正做到学有所得, 学有所乐。

三、用诵读法体会文章的神韵美

许多优美经典诗文都被收纳在语文课本中。这些古诗文语言精美, 意境深远, 读起来韵味十足。在诵读中理解诗文的思想内容、精神实质, 领会其气势、节奏、神韵美,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章的美固然重要, 但只有通过朗读, 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种美, 从而进入到一种可见可感的意境美中去。

四、运用多媒体课件感受情境美

教师在课堂上可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 配以声、像来刺激学生, 如讲授《归园田居》时, 可将全诗投影, 再配上“高山流水”或“二泉映月”等名曲朗读课文, 悠扬的乐曲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 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抒发了陶渊明热爱田园生活的高尚情感。

浅谈感受数学中的美 篇8

【关键词】数学 美 感受

毕达哥拉斯将自然界的和谐统一于数。他认为,数本身就是世界的秩序。他的名言是:凡物皆数。但在一次集会上,一位学者提出了他的疑问:在我结交朋友时,也存在着数的作用吗?“朋友是你灵魂的倩影,要像220与284一样亲密。”望着困惑不解的人们,毕达哥拉斯解释道:神暗示我们,220的全部真因子1、2、4、5、10、11、20、22、44、55、110之和为284;而284的全部真因子1、2、4、71、142之和又恰为220。这就是亲密无间的亲和数。真正的朋友也像它们那样。学者们为毕达哥拉斯的妙喻折服了,更为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美妙的亲和数惊呆了,震撼了。人们惊叹道:亲和数的关系太微妙了。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又发现了更奥妙的高阶亲和数——联谊数。于是狭隘的两人的天地扩展为多人的世界。似乎它们也懂得“再完美的两人世界也不能代表人世间所有的美丽”的道理呢。另外,勾股数、质数……所具有的美妙性质,也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审美实践告诉我们,人们对美的感受都是直接由形式引起的。但数学的形式美还不单纯表现在自然数所玩弄的这些许花样上,和谐的比例与优美的曲线或图形,都能给人以强烈的形式美的享受。和谐的比例中最负盛名的是被开普勒称为欧氏几何学两颗明珠之一的黄金分割。它成为人们普遍喜爱的美的比例,并为广泛应用。艺术家利用它塑造了令人赞叹的艺术珍品,科学家利用它创造了丰硕的科技成果。象征黄金分割的五角星在欧洲也成为一种巫术的标志。这神圣的比例值也被抬高了身价,而被称为黄金数了,成了宇宙的美神。人体最优美的身段遵循着这个黄金分割比;令人心旷神怡的花凭借的也是这个美的密码,就连芭蕾舞艺术的魅力也离不开它。真是:哪里有黄金数,哪里就有美的闪光。优美的曲线同样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如得之于自然界的四叶玫瑰线、对数螺线及应用于建筑中人为设计的超椭圆曲线等。更有那久负盛名的茂比乌斯曲线。华盛顿一座博物馆的门口,有一座奇特的数学纪念碑,碑上是一个八英尺高的不锈钢制的茂比乌斯圈。它日夜不停缓缓地旋转着,带给人们美感享受的同时,又昭示出人类正如它一样永无休止地前进着。

罗丹说:自然总是美的。伽利略则宣称道:自然这本书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学总是美的,数学是美的科学。数学中的美,不是以艺术家所用的色彩、线条、旋律等形象语言表现出来,而是把自然规律抽象成一些概念、定理或公式,并通过演绎而构成一幅现实世界与理想空间的完美图象。只有数学内在结构的美,才更令人心驰神往与陶醉。它的博大精深与简明透彻都给观赏者以巨大的美的感染。

数学内在美的标准在于它的真实、准确、简洁、和谐与普遍。

真中见美,是数学内在美的重要特征之一。真与美总是紧密相连的,而数学堪称真的楷模。正确性是数学中绝对的准则。这种真,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如从实践中得到的点、线、面,就是高于生活的完美的、理想化的图形——理想直线只具有长度,两条理想的、完美的,准直的理想直线,相交于一个理想的、完美的点,而这个点除了位置以外竟压根儿就没有大小;数学中所定义的圆,比任何画家和文学家所能描绘的都更加完美无缺。正是这种真实与正确,使数学显示出它特有的美的魅力,使它能延续几千年乃至永久。

简洁性、和谐性与普遍性三者的统一,是数学内在美的另一重要特征。简洁是数学中引人注目的美感之一。通行世界的符号可算是最简洁的文字,精炼准确的数学概念和定理的表述,可算是最简洁的语言。数学以其简洁的形式,从一组简洁明了的公理、概念出发推证出各种令人惊叹的定理和公式,使人们洞察到其内在的和谐性和秩序性,从中产生一种崇高、博大、妙不可言的审美感受。正如绘图时用三种原色绘制出各种色彩缤纷的图画或简谱中凭借七个音符谱写出各种令人心醉的乐章所带给人们的艺术美的享受一样。从这一组定义、公理出发,演绎出一套逻辑体系,从而建成一座巍峨的数学大厦,这是众多数学家乐意玩的游戏。而欧几里德正是玩弄这种游戏的第一位大家。当他把欧氏几何的逻辑体系呈现在世人面前时,世人为这一壮举所折服了、迷住了。爱因斯坦感叹道:这是人类一个可赞叹性的胜利。更有人断言:能觊觎美神真面目的,唯欧几里德一人而已。

无数实践证明,数学美对于人们进行数学创造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对数学美感的追求是人们进行数学创造的动力来源之一。其次,数学美感是数学创造能力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第三,数学美的方法也是数学创造的一种有效方法。数学教材中的正方形的对称、圆的和谐、曲的变化、数和形的协调无不给人以美的感受。

总而言之,数学本身处处充满了美的韵律,教师应充分展示教材的数学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认真体会教材中美的内涵,引导学生去发现、欣赏、创造数学美,培养学生的美感和良好情操,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易南轩.《数学美拾趣》,科学出版社.

[2] 张楚迁.《数学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

[3] 高隆昌.《数学及其认识》,高等教育出版社.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核心问题教学 篇9

【关键词】核心素养 核心问题 探究学习

核心问题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S多专家的研究更偏向于理论探讨,我们一线教师则应该重点关注核心问题的教学策略,呈现分析与提炼核心问题的具体做法。“用核心问题引领探究学习,培育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是当前数学课堂的首要任务。

一、数学核心素养、核心问题是什么

数学素养是人们通过数学的学习建立起来的认识、理解和处理周围事物时所具备的品质,通常是在人们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核心素养、探究学习、核心问题”是数学核心素养的三个关键词,这三个关键词的含义不难理解,但若能真正地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将对新课程改革的“再出发”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看出核心素养的培养来源于核心问题的探究,核心素养是数学教育的最高目标,探究学习是培育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核心问题是有效探究的重要前提。也就是说,我们一线教师要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如何用核心问题引领探究学习”上。

二、数学核心问题来源于哪里

“用核心问题引领探究学习,培育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是当前数学课堂的首要任务,那么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要从什么地方入手,核心问题从哪来?从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来。一个好的情境,它应该能唤起兴趣、激活已知、产生冲突、激发创造.而这样的情境,它来自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度发掘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来自于教师对班级不同学生认知特点的充分了解;来自于教师让学生先行的课堂教学活动;来自于教师对学生想法的倾听、敏感和捕捉;来自于教师教学实践、反思所生成的教学智慧……即来自于教师。

三、数学核心问题如何引领探究活动

数学核心问题如何引领探究活动,我认为,一定不是教师的“强行引领”(即教师用一个个小问题将学生的思维预设的轨道),而是学生为解决核心问题又产生系列的子问题,以不断地发现问题、进行探究,再发现问题、再进行探究的方式,使探究活动层层展开,学生的思维也随之不断地拓展、深入。

例如,在学习《小数乘小数》时,通过学生的分析,并提出了问题“买肉花了多少钱?”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教师给出探究提示:

①想一想,你能列出算式吗?说说你的理由。

②看一看,你列出的算式有什么特点?

③估一估,这个算式的结果是多少?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④试一试,你能用整数相乘的方法计算出结果吗?记下你的方法并交流。

⑤议一议、猜一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开始探究,并收集有价值的资料,教师巡视并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班内交流,小组展示,在分享的同时相互评价、质疑。

这里渗透一个转化的数学思想:

25.6×0.9――25.6×9――256×9;让学生经历一个转化的过程,由小数乘小数转化成小数乘整数,再转化成整数乘整数去做。

我这样做的目的是:情境中尽可能让学生发现并提出核心问题;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形成自己对问题的想法;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捕捉冲突点,引发思维碰撞。没有思维碰撞,教育就无法完成。

四、如何以“核心问题”引领的课堂教学

以“核心问题”引领的课堂教学,教师要认真解读教材,明确教材重难点,确立核心问题,并以“核心问题”为主线,引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以“核心问题”引领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和老师都要学会“变”。

1.教师的备课方式要改变

一直以来,教师在备课时着重要做到“六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案、备习题、备方法、备手段。在实施“核心问题”教学后,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做到“六备”,而且还要从许多问题里筛选、整合、并提炼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并以“核心问题”为引领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师:

首先,要认真分析教材,在解读教材中,提炼“核心问题”。必须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也就是要弄明白“教什么”。要弄明白“教什么”,需要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形成哪些技能,感悟哪些数学思想方法等。要明确教学重难点,教师在了解知识点之后,需要对多个知识点进行分析,尤其是从班级学生情况的实际出发,合理地确定教学重难点,从中提炼出教学的核心问题。

其次,要精心进行预设课堂教学方案,即如何呈现核心问题、如何组织课堂活动、何时指名小组上台汇报、如何引导学生再提出问题等,这些都需要我们教师在备课时精心预设。可以看出,以“核心问题”为引领的教学,教师在备课时需要用“心”备课,不仅要备核心问题,而且还要备核心问题如何呈现;不仅要备活动组织,而且还要根据不同课型而安排、组织不同活动的形式.这样,虽然教师备课方式发生了转变,但是教师的备课变得更有针对性,突出重点,从而让教师学会把握教材、吃透教材、科学预设、条理清晰,便于施教,从而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

2.课堂教学的组织方式要改变。

以“核心问题”为引领的课堂,需要改变课堂的组织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往往提出许多问题,多是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或是自主学习、独立完成去解决问题。这样,在教师的提问下学生被动地回答问题或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学习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抑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而“核心问题”教学,是以一两个“核心问题”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由于一两个“核心问题”思维含量大,并具有探究性、开放性,不是学生一下子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再进行合作交流,共同探讨才能解决的。这样就需要我们教师改变课堂教学的组织方式,采取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小组汇报等课堂教学组织方式。那么,以“核心问题”为引领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流程通常应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组交流,分析问题――指名汇报,解决问题――引导质疑,再提问题――实际应用,深化问题”五个基本环节。

3.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改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多用单干方式,单独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单独完成所要解决的问题,很少开展合作交流,小组汇报。而以“核心问题”为引领的课堂,推动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大力提倡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学生由传统的配合者、接受者和服从者转向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问题发现者、探究者、合作者。

(1)注重自主探究。如在教学“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大小有关,与角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知识点时,教师为每组学生提供四个不同的活动角,分别是:角的两边很短;角的一条边长一条边短;角的两条边都较长;角的两条边更长.让学生自由地转动角边、比较角的大小,观察思考后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并随机出示两个问题:

怎样才能把角变大?怎样才能把角变小?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摆弄活动角,然后在组内进行交流,并在探究与交流中感悟到“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边画得长短无关”。这样,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探究与实践能力,而且因为规律是学生自主发现,结论由学生自己得出,所以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也就更为深刻,学得扎实、记得牢靠。

(2)注重合作学习。由于“核心问题”通常具有探究性、开放性,问题比较大,学生单独完成需要较长的时间或单独完成不了,需要开展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将自身的学习行为有机融入到小组或班集体学习活动之中,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开展帮教活动。而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需要学生有足够的集体意识,必须有明确的分工,即组长(负责组织)、记录员(负责整理记录)、资料员(负责学习材料收集)、报告员(负责反馈本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

如在学习《因数和倍数》时,教师出示情境图:这12个同学做球操表演,如何排队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

方法一:每排6人,排2排;

方法二:每排4人,排3排;

方法三:每排12人,排1排。

教师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探究。在操作中得出乘法算式。

教师提出要求:同学们用手里12个圆片,代替12个同学,摆一摆,你是如何给这12名同学排队的?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表示出来,并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操作,教师指导学困生。汇报展示,教师提出要求: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表示出来课件展示:

方法一:每排6个,摆2排,算式:6×2=12;

方法二:每排4人,排3排,算式:4×3=12;

方法三:每排12人,排1排,算式:12×1=12;

通过学生的探究,怎样拼摆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拼摆。如:每排1人,排12排,每排2个,排6排,每排3人,排4排,每排4人,排3排,每排6个,摆2排,每排12人,排1排。教师小结,在实际操作中,只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拼摆,才能保证把所有的方法找到,还能做到不重?汀?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美 篇10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二节“黄金分割”。

教学片断:

(多媒体课件演示)

片断1:

教师:“同学们,这是上周学校艺术节文艺演出中的几个片断,请仔细观察并看一看哪个节目舞台整体效果和音响效果好一些呢?”马上就有学生举手回答:“只要站在舞台中央就行,”同时我也观察到许多学生满脸疑惑,这时一名学生回答:“我平时看电视节目注意到,主持人并没有站在台中间,而是偏左或偏右一些,所以那位主持节目的同学每次出台的站位要比独唱的那位同学站位效果好一些”,马上另一位同学说:“九年级二班的小合唱比我们班的小合唱感觉好,实际上整体效果就像我们照相取景,将景物放在偏离中间适当的位置时效果更佳.”学生的回答真出乎我的意料,既有观察能力,又能与实际生活的体验联系起来.我紧接着问:“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效果,这里蕴涵着什么样的数学知识呢?”这样学生的思维被引导到数学探究中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片断2:教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五角星(每名学生的大小不同),测量五角星上点C到点A、B的距离,再计算和的值分别是多少,它们是否相等?不一会儿学生们回答:“约0.6,它们相等,”然后根据这个结果得出“黄金分割”的定义,并指出:“我们可以计算出黄金分割比是”话音刚落,有学生就问:“为什么会是呢?怎么计算的?”于是其他学生也用疑惑的眼光看着我,我想虽然要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但我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解,“我们已经知道,大家试一试,如果设AB=2,AC=x,那么BC=2-x,则有x2=2×(2-x),x2+2x=4,x2+2x+1=4+1,(x+1)2=5,两边开平方得,舍去,取,即:黄金比.”然后再提问:“知道了黄金分割的意义,计算了黄金比,那么怎么作出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

有学生说:“老师前面不是设了AB=2吗?那就作一条线段AB为2 cm,然后在线段上构造()cm长的线段就可以了,”我赞许地说:“你的想法很好,可是怎么找()cm长呢?”这时给学生充分思考和讨论交流的时间,有一组的同学发言:“既然有,那么就利用在数轴上表示一个实数的方法,构造直角三角形,使两直角边分别是1和2,则斜边为,再在斜边上减去1.”还将他们在练习本上的构造图拿给我看.

片断3:借助多媒体展示线段的“黄金分割点”的作图方法和课后随堂练习中找黄金分割点的另一方法.(边演示边讲述同时让学生动手做)让学生回答这种做法的道理.学生开始思考交流,接着就有人举手,我叫了其中的一名学生上台讲讲他的思路.结果这名学生精彩的回答赢得了大家的肯定,同学们都鼓起掌来,课堂气氛一下子又活跃起来.

片断4:借助多媒体展示一些世界有名的建筑,植物叶片、人体等图片,学生看得惊讶不已,当我说完“黄金矩形”时,体育委员站起来说:“老师,下次运动会我们班的班牌我知道怎么做了.”作为班主任的我没有想到学生能将所学知识与自己的工作责任联系起来.然后让学生展示自己预习时收集的一些有关黄金分割的资料,并说一说生活中的黄金分割,跟学生一起分享,学生都踊跃参与,把讲台交给学生,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通过交流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以愉悦的心态在数学美的山光水色中去欣赏去感受,改变学生对数学枯燥抽象无味的成见,增加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并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美.

教学评析:

成功的教学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数学家徐利治认为,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审美能力,即能增加学生对数学美的主观感受能力.数学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而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特殊审美过程.而“黄金分割”是古希腊人爱追求美感产生的数字化规律,体现了人类对美的追求,是美的原则.

一、源于生活中的数学美

教学中从学生亲历的活动,生活实例来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再现活动中美的体验,也正是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让学生联系到电视节目,照相,直到后面的图片和学生的资料展示以及讨论交流都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体验生活美的同时感受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密切联系.

二、艺术美与数学美的联系

通过测量五角星来让学生经历了尝试、操作、探索等体验过程,调动学生积极学习,使学习数学成为每个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内在需求和追求,力求做到课堂的结构美;在教学方法的形式上,主张千变万化,给学生神美形皆美的感受,从动手体验操作到学生的主动探索到最后的学生相互交流.在教学手段上利用了多媒体平台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如“黄金分割”这节课的引入,利用flash课件就可以让学生再现生活情景使得课堂教学更加形象,更加直观;另外,在学生的“说说生活中的黄金分割”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快速地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大家,一些漂亮的图案都能很生动地演示出来,使得同学们的讲解更加精彩.

三、意想不到的数学美的效果

数学史家M.Kline说过,一个精彩巧妙的证明,精神上近乎一首诗.教学中,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如果教师能因势利导,巧妙地化解矛盾,将会使教学魅力平添,美不胜收.在本课的教学中就有意料不到的问题:一个是在教学的开始,学生将数学与电视、照相联系在了一起,很好地达到引入的目的;另一个是在讲黄金分割作图时,学生提出的想法,为后面深入思考讨论作图方法起了引领作用;还有后面展示图片、理解“黄金矩形”后,文体委员的回答,这些课堂上意想不到的收获也是一种美.

教学反思:

1. 学生学习黄金分割兴趣很浓,因此课前的准备充分,而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让每名学生或者大部分学生都来介绍他们的资料,又不能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怎么办?建议他们把资料让课代表贴在教室的“学习交流园地”课后交流,增加知识面,《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给学生创设不同的平台让学生得到充分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2.教师自身改变观念,数学教学中加强美育教育,并不是只有语文、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中才能感受到美的韵味,而数学中也可以体验到简洁美、对称美、相似美、统一美、和谐美等“与众不同”的美感.

3.教材中有关数学美的介绍很少,除“艺术作品中的对称”、“耐人寻味的0.618”和“美丽的圆”基本再找不到关于数学美育的内容.其实这些知识,它不仅出现在数学教材中,也存在于日常生活中,能在文学意境中感受它,也能在建筑物、绘画艺术、日常生活用品中看到它,更存在于大自然的深刻结构中.如果把这些联系在新教材中表现出来,学生对于数学一定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于数学会更加热爱.作为知识的载体——教材应该从多方面展现数学的美,才能吸引学生,进而使学生能够欣赏到数学的美,“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的箴言才能更好地体现。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美 篇11

摘要:信息化教学资源还可以把微观的、不易观察的数学问题及其本质动态地展示给学生,给学生创设一种生动、具体、现实的教学情境,创造愉快、和谐、乐观的教学氛围,充分挖掘数学与外部事物之间的联系与潜在美,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信息化;趣味性;有效教学;生机与活力。

数学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教学过程中如果采取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的方法,会使课堂沉闷、缺乏活力而效率低下。因此,新课程环境下,教师应积极转变角色,让学生动起来,使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全方位地开启学生灵动的数学智慧。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这也就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要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从而促进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地、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起学生兴趣和注意的动因往往是那些具体、直观的事物,而数学本身是枯燥无味的,很多学生怕上数学课就是因为数学课太单调,而新课程中的数学例题一般都有情境图,利用多媒体技术后,把我们的这些情境图变成“图、文、声、像”融为一体的生动画面,使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其教学应用的不断深入,信息化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通过网络传输和呈现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可以让学生实时、逼真地将生活与数学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有利于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数学知识本身比较抽象、枯燥,小学生自身知识贮备有限,缺乏生活经验,他们往往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行概括和判断。对于小学生来说,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的抽象思维过程。仍然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信息化教学资源能够使用小学生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授递与互动结合,使学生乐学、易学。由于数学知识内容的深度、广度与小学生接受能力之间的差异所构成的教学中的难点,可以由信息化教学资源生动、形象、直观、图文并茂的呈现,也可以多角度演示事物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教师运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如果合理利用,可以突破教学中的这些难点。另外,信息化教学资源还可以把微观的、不易观察的数学问题及其本质动态地展示给学生,给学生创设一种生动、具体、现实的教学情境,创造愉快、和谐、乐观的教学氛围,充分挖掘数学与外部事物之间的联系与潜在美,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上一篇:纪律片《中国有故事》观后感下一篇:大阳泉公司领导班子成员民主生活会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