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小学数学课堂

2024-09-17

把握小学数学课堂(共12篇)

把握小学数学课堂 篇1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精心设计的, 是传授知识的媒介.一个优秀的课堂提问, 不但体现其问题的设计质量, 还与提问的切入时间密切相关, 即能否准确把握提问时机.虽然说提问可以在课堂教学内任何时刻进行, 但在不同时机提出相同的问题, 取得的教学效果是有较明显差异的, 换而言之, 课堂提问有一个最佳提问时机的把握问题, 在一堂课40分钟的单位教学时间内, 只有几个时刻是提问的最佳时机.任课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 注意学情的反馈, 及时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最佳提问时机.

提问的最佳时机把握可以从许多方面入手: (1) 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提问; (2) 在教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处提问; (3) 在学生思维发展的转折处提问; (4) 在事物规律的探求处提问;在学生的疑惑处提问; (5) 在教学环节的关键处提问.下面以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提问为本文的阐述重点, 谈谈如何把握数学课堂提问的最佳时机.

一般来说, 在新旧知识的联接点上提问, 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 点燃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渴望与追求.而新课导入的就是承前启后的新旧知识的联接点.此时的提问是开启课堂的催化剂.

一、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处提问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时,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因此, 数学教师要善于将数学知识和学生生活实际有机地联系起来,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切入, 用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作为提问设计的依据,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深入探究.

例如, 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时, 可以用视频播放“小动物骑车比赛”的动画片, 草地上, 四个小动物骑着车子, 准备赛车, 它们车轮的形状分别为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椭圆形.教师问:它们同时出发, 谁可以获得冠军呢?这样的问题生动活泼, 形象直观, 富有情趣.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 轻易回答.教师的提问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 唤起学生已有经验, 让学生在笑声中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体验到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二、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处提问

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程度和面对新问题所具有的可扩展的程度, 从而使课堂提问的延伸性得到合理的拓展, 增强有效性.这种基于知识生长点的提问, 可以极大地开拓学生的思路, 丰富想象力, 使学生可以由一个知识点延伸出更多的知识来, 在新旧知识对比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教师可以先安排一项游戏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手指头表示每名同学分到香蕉的数量.然后根据老师的步骤提示做:如果将4根香蕉平均分给小明和小乐, 请用手指头数表示他们每人分到的香蕉根数, 大家很快都伸出了2个手指.接着, 教师又提示说:如果现在只有一根香蕉, 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乐, 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香蕉根数, 这时, 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 问他什么意思.回答说, 是分到的半根香蕉, 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 一种新的数 (分数) 的学习, 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 创设了一个较好的教学情境,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三、在学生新旧知识的联接处提问

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非常紧密, 每一个新的知识都是建立在旧的知识基础上的.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 教师的课堂提问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旧知识, 准确把握新旧知识的联接点, 将新的学习内容放在整个旧知识的背景中去思考, 去提问.在每一堂新课讲授之前, 教师要对学生的原有的认知水平和经验基础进行了解, 探索新旧知识的内在规律, 抓住新旧知识的有机联系, 从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寻找新知识的认知生长点, 设计出富有导向性的问题, 为学生架设认知的桥梁, 促使新旧知识间的渗透和正迁移, 逐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提出问题, 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内动力, 更全面地理解新知识.可以促使学生由此及彼, 举一反三, 化未知为已知.

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 根据与之有关的旧知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师先后提出几个问题:1.分子和分子能直接相加吗?为什么?2.你能想办法把两个分母不同的分数变成同分母分数吗?3.变成了同分母分数, 现在你知道怎么做了吗?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思考与讨论, 学生就可以运用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自己进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了.

四、在新旧知识的矛盾处提问

客观世界的知识都是相通的.学生在进行新知识学习时, 需要旧知识的支撑, 旧知识可以为新知识奠定基础.“温故知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等, 说的都是这个道理.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以故引新, 以旧启新, 不断拓宽数学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当新旧知识产生了矛盾时, 思维的机器就启动了.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时, 要善于利用旧有的知识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性, 或者新旧知识之间产生的矛盾现象, 充分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与追求,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积极进取.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求积的近似值”时, 课本中的例题要求计算要付多少菜款.学生计算结果是一个有三位小数的数值.然而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 是以元为单位, 计价时一般都是算到角, 分币已经不流通了.在这种情况下, 大多数学生都会想到取近似值.但到底要保留一位小数还是两位小数呢?学生们意见分歧.教师这时适时加以点拨, 说明付款必须精确到百分位, 即保留两位小数, 这是计算的需要.然而, 在实际生活中, 销售方计价往往只保留一位小数, 这是为了收款方便, 省得找零.通过新旧比较, 大家明白了求积的近似值要看实际需要.

总之, 只有在课堂提问中遵循教育规律, 依据教学原理, 在最佳时机相机提问, 才能有效发挥课堂提问作用, 使课堂提问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脚手架.

摘要:提问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 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有效时机, 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高教学效果.本文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时机把握的问题, 提出最佳提问时机的切入点.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时机

把握小学数学课堂 篇2

教学系统论原理告诉我们:数学课堂教学是由多种要素协同构成的综合体。这些要素有教学主体方面的,如“教师”与“学生”;有教学内容方面的,如“教材”与“资源”;还有教学策略方面的,如“教法”和“学法”……课堂教学的这些丰富的结构组成,需要数学教师进行理性的思考,以促成各种要素的平衡互动,充分彰显课堂教学的整体张力,构建一个有效、充满灵性的课堂教学平衡体。

一、教学素材视角:在“教学情境”和“数学思考”间寻找平衡

我们提倡现实的、有教育价值的数学,然而,审视我们呈现的教学素材,过于追求现实和有趣,导致学生必须花大量的时间理解学习素材,不利于数学的抽象概括和提升,不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在费尽心思假设情境的时候,不要忘记情境背后所蕴含的思维含量,数学情境应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向纵向发展,这才是情境的价值所在。

二、教学行为视角:在“学生建构”与“教师传授”间寻求平衡

在实际实施中,很多数学教师受新课程理念的影响,将“讲授”视为课堂教学的大忌,不管是什么知识点,都希望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自主建构而得。这样的课堂,忽略了学生思维参与的质量和效度,学习效率极低,数学课堂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潭。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是不可分割的互动过程,故只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平衡,架起“学生建构”与“教师传授”的平衡之桥,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领与“讲授”,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个性化发展才成为可能。

以下是一位老师执教“有余数的除法”时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怎样用竖式来表达15÷5=3(组)?

(五名学生上前书写。)学生第一次学习除法竖式,在之前学过了加减法的竖式,老师估计到学生有现有知识水平下会写出类似于加减法般的竖式,但是这并不是没有价值的让其乱写的,他们至少已经实施了他们自己的探究方式,把所学的都能用上了,实现了一次自身的探索过程。

师:大家认为谁的竖式最正确?

生:陈××的最正确。

师:到底怎么列除法竖式?我们一起来看书!

师:你能找到竖式里表示除号的符号吗?

生:“厂”字部分。

师:和除法横式对比,你能把横式里的部分从竖式中一一找出来吗?

(学生同桌合作找。)

反馈:学生阐述对比结果,说出各部分表示的含义。 许多老师在教除法竖式时都是采用直接呈现与告诉的形式,而这位教师是引导学生自己试着去列竖式,自主探索与发现,然后再与书中的竖式进行比较、体会、反思,采用了先探究后告诉的教学方式,既有快速接受的效率也有探究学习的效果,体现了“学生建构”与“教师传授”的平衡依存。

三、教学方式视角:在“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间寻求平衡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课改后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方式,这其中老师们对合作学习的运用更加情有独钟。在数学学习中学生需要动,但更多的时候需要静。独立思考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同时也为合作交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都是学习的不同形式而言,没有优劣之分,需要我们在表层的热闹活动和深层的思考之间追寻一种平衡。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达到既发挥个体作用又发挥群体效应的效果。

四、教学空间视角:在“课堂学习”与“课外延展”间寻求平衡

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小学生总是充满着好奇心和疑问,他们走进教室的时候总是带着满脑子的问题。然而,我们的数学课堂却总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导”成没问题,学生在课前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课后更没有数学思维的延伸与拓展,可以想象,这样的数学教学必定会扼杀学生与生俱来的学习天赋和创造能力。

以往,我们非常重视课堂教学,能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领着学生掌握新知,但忽视了学生课后独立数学思维的发展,忽视了课后留给学生一定的数学思维空间。因此,教师要在引导学生扎实掌握课堂所学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考的同时,引领学生走向更为广泛的课外时空,让学生在课外的天地中学以致用,获得亲身经历、体验、思索、感受和领悟,使其对数学知识能够融会贯通,充实数学学习的内涵。在数学教学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之时,学生的数学课内学习和课堂以外的数学实践运用形成了最为和谐有效的平衡。

把握小学数学课堂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中国分类号:G623.5

那么,怎样才能创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呢?下面,我就结合自身教学总结得出的教学经验-----"四个有效",来说一说我心目中的高效课堂。

一、有效的课前备课是前提

一节完美高效的课堂,离不开教师课前的精心备课。每一位教师必须对教材中即将要教学的下一章节中的教学目标(含情感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设施设备与教学资源,以及教学过程等几大环节有充分的预设,对教材要轻车熟路,对教学过程要了然于心。同时还要做到"两个吃透",即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紧紧围绕课题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而我心目中的备课则分为"备教材"和"备学生"。

(一)、备教材

备教材时,我从以下几方面去思考:这节课的知识是属于那种类型?是概念,还是计算?是找规律,还是解决问题?这个知识的生长点在哪里?这节课的知识与教材前后知识点有什么联系?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适合这种类型的教学?这些问题都像家常便饭一样,时时都会在脑中浮现。等把这些问题的答案一一剖解出来,我的备课也就完成了一半。

(二)、备学生

备学生时,我则会从以下几方面去思考:学生对这类型的知识掌握如何?学生可能最难理解的知识是什么?学生最爱错的是哪里?学生怎么才会更轻松地接受知识?怎样才能发散学生的思维?......结合班上孩子的实际情况,根据孩子认知的规律,设计出适合自己班上孩子的教学活动。

只要这样"备好教材"、"备好学生",全方面多角度去思考设计教学,才算名副其实的做到有效备课,为实现高效课堂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有效的教学策略是途径

(一)让学生学会预习

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自主构建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的过程。"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让学生经历自己"学数学"的过程,而数学预习活动正是给学生提供了这样的一个机会。如教学《角的度量》,课前,我首先让学生自主预习什么是角,形成数学概念;其次通读这一章节的内容了解数学知识;最后让学生根据书本中讲述的步骤方法试着量角、画角,并尝试计算角的度数,并适当要求能力较强的孩子运用数学本章节中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正式上课时,再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自己在预习中的收获,探讨预习中的疑惑。

(二)把握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我把"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关爱"这些人文因素注入课堂中,让学生主宰课堂,让学生"动"起来了,把握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变被动接受为自主学习,变教师讲述为学生操作,变个人学习为合作交流,变统一模式为发展个性。

三、 有效的多元教学评价是关键

高效的課堂已改往日传统教学模式中倡导的以"教师"为唯一评价主体,把学生的评价也作为教学评价的主体之一。课堂上,我从三个层面去评价学生:

(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选拔出优等生,摒弃后进生而产生,而真实的目的则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高效课堂是一个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对学生的评价也应体现民主性原则。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得失时,也应给予不同层次的评价。教师应即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适时给与认可,让他们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以此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但需要提醒的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一定讲究实事求是,摒弃恶意嘲讽。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打心里接受评价。

(二)学生之间相互评价

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决定了在评价时往往只能看到自己或优秀学生的"闪光点",忽略了其他学生的"闪光点",这就要求学生在互相评价时尽力先找到同学的"闪光点"再指出不足之处,提出希望和改进的办法。并把同学当成一面"镜子",取长补短。通过生生互评,不仅增强学习动力,还能锻炼自己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思维能力。

(三)学生自评

不论生生互评,还是学生自评,都是学生参与、实践和体验学习的一个过程。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教师主动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我评价,主动分析自己学习中的得与失情况,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此举行为,既培养了学生自我意识,还促进学生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

学生在评价别人成功和在被别人评价为成功的过程中满足的好奇心,获得了探求新知识的激励,对那些敢于发问,敢于表达不同见解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充分的信心和肯定,以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同时作为教师的我们,不应只关注学生学习知识方面的评价,更应关注他们知、情、意、行的综合评价。

四、有效地教学反思是保障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我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或一节课结束后,都会坚持记录自己课堂上种种问题的体会和感受。每每自问:我的教学步骤流畅吗?课堂中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了吗?所以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了吗?如果没有又是为什么?有什么地方可以改进吗?那又如何改进呢?学生学习后效果怎样?......一连串问题萦绕于心,我认为:这种反思方式使教学向优质高效进行,使教学经验理性化,促进我的教学成长。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艺术性。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不能光靠老师们的战斗,这必须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课堂时间尽可能多地还给学生,让他们主宰课堂、体验课堂、感悟课堂、享受课堂,将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将课堂效率最大化。只要我们有"心",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小学数学的高效课堂,不再是什么难事。

参考文献

[1]潘为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讨[J].新课程(小学)2010年09期

[2]曹青.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1年14期

把握小学数学课堂 篇4

一、小学数学课堂追问的重要性

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心脏。所谓“追问”,其本质目的是教师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回答灵活及时地进行调整,再次补充和深化,使学生能够理解透彻。“追问”是课堂教学中对话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课堂追问可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深化学生对问题的认识。

二、对于正确把握小学数学课堂追问时机的探索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课堂教学中追问的时机,利用一切可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及时追问,活跃学生的思考能力,生成课堂的精彩。

1. 顺应学生思路,在回答停顿时追问

学生回答问题时,经常会因为一些原因而导致回答中断,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不应该催促学生尽快给出答案,而是应该根据学生已给出的回答,推测学生的回答思路,以问题为导引,帮助学生进入下一步的思考。如《倍数的认识》教学中:

师:对于一个自然数来说,它的因数与倍数的个数是不是一样的呢?

生:我认为不是,就好像8的倍数有16、32……而8的因数只有1、2、4、8

师:那你能由此归纳出因数与倍数的规律吗?

生:思考了一会

师:其实也可以这么想,为什么我们在形容倍数的时候通常会用一个省略号呢?省略号又代表了什么?

生:无限,是无限的意思。

生:对于一个数来说,倍数是无限的,是数不尽的,而因数却是有限的。

以上课堂案例就充分展示了在学生的回答出现停顿之时,教师在一旁起到的帮助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学习经验不足,在思考问题方面还没有足够成熟的思维体系,对于一个数学课堂问题,很有可能在自己的思路上遇到瓶颈,在这时如果老师只想以得到最终答案的教学目的去催促学生的话,很有可能让学生在扩展思路的过程中丧失信心。教师要对学生有足够的信心,相信学生是有能力自己探索数学问题的,合适的追问,则真正给予学生自我成长的机会。

2. 关注学生学习弱点,在回答错误时追问

在数学课堂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回答错误的时候,如果教师在学生答错的时候直接予以否定,将会打击到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但是,如果通过追问来提醒学生的错误,使学生实现对自己回答的反思,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考的完整性。例如《圆的周长》教学中,假设学生在计算一个半径为6cm的半圆周长时,给出了与正确答案不同的数字,那么教师应该先询问其做题过程,在学生描述的过程中纠错,并在错处给出建议,这样才能让学生避免出现下一次相同的错误。而每一道数学题只要数字一变答案就发生变化,所以,最终答案并不是最重要的,在思考、解答过程中出现的学习弱点才应该是教师最应该关注的地方。

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能够使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得到正确的答案,但是正确的答题并不是课堂教学的全部目的,适当利用追问这一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思维过程中的漏洞,及时进行补漏,才是引导学生进步的重要方法。

3. 调整课堂节奏,在回答引发争议时追问

在数学课堂中,当某一个学生的回答引发其他学生争议时,教师不应该急着维持课堂秩序,而是应该在学生的争吵中适当的提出追问,这样的追问之下,学生能够对当时自己讨论的论据进行思考和审视,并发现自己的问题。这样一来,不仅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会在讨论中被激发,教师也可以收获学生在思考问题时经常出现的错误之处。而且一般学生会对自己参与讨论的问题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小学生,与同龄人之间的争论能够激发起他们对问题的兴趣。

因此,在课堂产生因数学问题引发争论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追问来调整整个课堂的节奏,给以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和想象空间,在学生自由的讨论之后,以一个问题来重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给出思考的方向,在这样的方式下,学生就自然而然的得到对问题的正确理解,并在讨论中得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乐趣,从而对以后的学习产生一种良好的影响。

小学数学课堂相对来说还是以教师为主,教师的引导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面对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疑惑,教师应该多运用追问的方法,把握好时机,不断引导学生去进行自我思考和自我探索,从而实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卫霞.例谈小学数学课堂中追问时机的把握[J].小学教学参考,2015.

把握小学数学课堂 篇5

一、整合教学资源--动态生成课堂的基础

叶澜教授曾指出: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要重新“激活”书本知识,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状态”。在“多向互动”和“动态生成”的教学中凸显知识的活性。现行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游戏、卡通情境图等主题图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主题图中提供的教学资源,需要教师去挖掘、去领悟、去创造性地使用,同时,还要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激活课堂教学。

教学图形面积的计算后,我们给学生安排了这样一道题:一张正方形纸,边长66厘米。要用它做成底33厘米,高是22厘米的三角形小旗,最多可做多少面?学生通常想到的方法是:用正方形的面积除以三角形的面积。但也可以结合画图思考,长里有多少个33厘米,宽里有多少个22厘米,这样先求出有多少个长方形,再求出有多少个三角形。由于正方形的边长66正好是33和22的倍数,所以两种解法都是正确的。接下来,我将题目中正方形纸的边长改为70厘米,学生调用旧知解决问题发现能做13面,而实际却只能画出12面,令学生遭遇新的认知冲突,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此,课堂展现出了灵活的动态生成。

其次要合理整合各种资源。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生活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机智也是一种资源;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师生间的交流启发,乃至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也都是有效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开发各种教材以外的文本性课程资源、非文本性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的平台,也为动态生成的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全面了解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时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如何处理,并事先作出相应的教学安排,要求教师形成“弹性化”方案,这种方案,不要过于具体和详细,要给学生留足自主自由思维的空间。

二、精心设计预案--动态生成课堂的前提

教师精心设计预案,为学生生成性资源的重组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新课程理念下未知的、随机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应当为实施动态生成的课堂去充分预设,精心设计灵活的预案,改变以往为教而写教案的意识。应将主要精力用在服务于学生主体学习的预案设计上,对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从多方面进行预测更为丰富的学情、预测更多的可能,并准备应对策略,以便在课堂上生成相关问题时能够及时灵活合理调整教学预案,让预设真正服务于课堂的有效生成,基于这一理念,教学的每个环节教师都应精心预设。例如,在教学《认识公顷》一课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我采取的学习方式是让学生自学。在进入自由讨论环节时,为了凸现公顷这个面积单位的特殊性,我特意安排了友情提醒这个环节。果然在我的预设之中,学生说: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但公顷和平方米这两个相邻面积单位的进率却是10000,也就是说并不是任何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正想表扬一番,一个不曾预约的生成出现了,平时很爱思考的学生马上提问: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但公顷和平方米的进率却是10000,100×100=10000,我猜想它们之间肯定还存在着一个面积单位,使得相邻两个面积单位的进率都是100。多好的猜测!完全在我的预设之外。我当即决定马上解决这个精彩的猜测。我让学生马上拿出新华字典查询,果然在后面的面积单位进率表中赫然写着1公顷=100公亩,1公亩=100平方米。学生的猜测完全正确!课后这位教师在教学后记中兴奋写下了这样一句话:生成,需要精心设计预案。这样预设,以便课堂教学的及时调控,适当删减或调整,保证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三、遵循以生为本--动态生成课堂的关键

在课堂教学双边参与的动态进程中,教师应准确洞察学生心灵的秘密,敏捷地捕捉学生在课堂稍纵即逝的变化,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对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应及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适时调控,充分利用,激活课堂教学,促进课堂动态生成。

教学《一个数乘分数》时,分数的意义的理解是教学难点之一。我设计了一道题:“老师有半个苹果,把半个苹果的一半给小红,给小红多少个?”如何列式?表示什么意思?有的学生说:用1/2×1/2 ,表示求半个苹果的一半是多少。还有的说:我的算式是1×1/2×1/2。我迟疑片刻,追问道:这两个1/2的含义是不是一样的?学生说:可以画图来说明。先画一个长方形表示这个苹果,再平均分成两份,涂色的就是这个苹果的一半,把涂色部分再平均分成两份,网状部分就是那半个苹果的一半。多好的“画图来说明” 哇!教师把握住了这一生成性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经历了动态的知识形成过程,抽象的知识就在原有的基础上建构起来。

以往的课堂教学很多老师由于受教学活动计划性、预设性的影响,学生的思维与活动总是被限制在教案的束缚中,很难形成动态生成的课堂。而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促进动态生成的课堂。

把握小学数学课堂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情境;关系

一、情境创设的形象直观性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之间的关系

【案例】五年级下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体的模型,闭上眼睛摸一摸,睁开眼睛看一看、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有几个顶点?(学生按要求操作并回答)

【分析】

案例中的操作情境,如果用在小学低年级“认识物体”的教学中,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数一数的体验,使学生初步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简单特点,是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但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样直观性的操作情境,将会抑制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小学高年级空间与图形教学中,要逐步训练学生眼前无物体,脑中有物体,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如上例,当教师提出长方体有几个面的简单问题时,学生脑中应构架出一个长方体模型,通过想象,再现,得出长方体有6个面的结论。只有当有些学生想象受阻时,才引导他们观察长方体的实物,通过看一看、数一数的直观操作来完成。

【思考】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思维特点,的确需要创设形象直观、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但情境创设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难易程度的学习材料,不同学段学生的思维水平来确定。

二、情境创设的趣味性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案例】二年级上册的“8的乘法口诀”

教师设计了一个应用巩固的游戏情境——“舞大龙”。戴上威武的“大龙”头饰的老师自己当“龙头”,手里拿着许多口算卡片,“龙头”舞到哪儿,就指定身边的一位学生回答。回答对了,这位学生就可以拉着教师的衣服跟在后面做“龙身”,下一个学生则接着拉着前一个同学的衣服。“大龙”一直在教室里舞着,场面越来越大,气氛越来越热闹。这时,我们发现拿到卡片的学生已经不再倾听思考,而是交头接耳,嬉戏玩闹。没有轮到的学生明显分为两种:一种在等待,另一种却放弃了,“我才不稀罕呢!”

【分析】

以上教学情境符合低段孩子活泼好动的特点,练习活动很有趣,起初孩子们热情高涨,都在倾听思考,争取加入游戏。但随着活动的推进,活动变成只针对一小部分学生,大多学生没有参与。从另一角度看,这一情景形式单一,耗时较长,效率不高,学生知识和计算技能的训练不足,有的学生已注意力分散,产生了消极情绪,不易达成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

【思考】

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情境时,不仅要体现童趣,更关键的是要紧扣教学目标。应针对三维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创设情境,创设的情境既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节课我们不妨设计一些练一练、说一说、做一做、辨一辨、争一争等丰富多样的情境,来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使情境创设更好地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

三、情境创设的“生活味”和“数学味”之间的关系

【案例】一年级的“分类”

教师为了很好地引入分类知识,精心准备了琳琅满目的生活物品,俨然一个小型超市,让学生进行物品分类。这节课学生的热情非常高涨,教师也忙得不亦乐乎。

【分析】

学生一直处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很踊跃地参与和投入,并能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解决现实问题。课堂的“效果”似乎很好,但是冷静想一下,学生有没有学习到相关的数学知识?有没有运用数学方法去解决现实问题?学生的认知水平仍然停留在已有的经验水平上,既没有效率,也没有得到新的知识,课堂教学低效化。从另一个角度讲,如果每节课都这样去准备肯定是极不现实的。生活情境的创设只是帮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一个辅助工具,若一味地突出数学知识的“生活味”,必定把数学本质化的“数学味”冲淡了。

【思考】

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学习数学,可以使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形象具体化,增进孩子亲近数学的积极情感。但我们必须明白:情境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的,我们创设的情境必须淡化过浓的生活味,把情境的数学味凸显出来,切忌舍本逐末,要努力做到二者的平衡、调和,创设“生活化”与“数学味”相结合的问题情境。

四、情境创设的开放性和指向性的关系

【案例】五年级下册的“相遇问题”

开课先请两位学生从教室的左右两边走到中间,模拟演示相遇问题。学生演示完后,老师问全班:“从刚才的演示情境中,你发现了什么?”生1:两人走路,一人慢,一人快。生2:一人走的多,一人走的少。生3:他们边走边笑。生4:他们的态度不够大方……

【分析】

教师安排此情节,主要是想由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和发现数学现象,让学生真切感受和体会运动物体“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面对面走),走完全程,直到“相遇”,初步感知相遇问题的特征。但这样缺乏指向性的情境难免会导致学生漫无目的的回答。由此我想起了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常常遇到的令人尴尬的局面:让学生说从主题图里看到了什么?学生说得天花乱坠,但没有一个切中主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情境只注重了开放性,而指向性不明。就上述案例而言,不妨有针对性地演示,先让两学生分站两地,在老师的指令下面对面同时出发,一直到走完全程,即(相遇),这样分步骤演示,帮助学生建立相遇问题的特征。

【思考】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等理念。这说明了数学课堂应该具备开放性,即,开放的教学环境、开放的教学内容、开放的思维方式。这决定了小学数学情境的创设应把数学内容与数学现实联系起来,增强数学的现实性。我们在关注情境的开放性的同时,更要关注它的指向性,所谓“形散神不散”以情境为依托,直指数学问题,通过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

五、情境创设的新颖性和实效性的关系

【案例】五年级上册的“最小公倍数”

在最近一次的青年教师赛教活动中,一位教师执教“最小公倍数”一课。她为了体现情境的新颖性,创设了一个经典的故事情境:阿凡提的朋友是巴依老爷家的长工,巴依老爷是个吝啬鬼,总想着拖欠工资刁难长工。他说:“我的账房先生出去收账每过2天回来一天,我的管家外出管理牧场,每上3天班回来一天,要管家和账房先生都在家,才能发给你工资,你去等着吧。”这可难坏了长工,他找阿凡提出注意,阿凡提眼珠一转,有办法了,你们猜猜,阿凡提想到什么办法了?问题抛出,学生都傻了,没有一个回答的。这位教师就此打住,草草收场,赶紧转入了下一环节。

【分析】

对老师而言,这是一个“旧”的故事情境,但对每一届的学生而言,依然是一个新颖有趣,颇具挑战性的故事情境。创设此情境,既可激趣激思,又可体现数学知识的应用性,理应是个不错的设计。学生不会回答的原因主要是没有读懂故事情境中的数学信息,需要教师指点引导,而这位教师没有及时发挥主导功能,致使很好的情境丧失了它应有的价值。这位教师不妨在这里做细做实,先引导学生弄懂故事情境承载的数学信息,然后提供日历,让学生动手分别圈出账房先生和管家的在家日期,再引导发现是3的倍数和4的倍数,可以领工资的日子是3和4的公倍数……

【思考】

教学中,老师总是会挖空心思地创设一些新颖的情境,尤其是赛教课上。情境创设并不是越新颖越好,主要看它是不是具有实效性,能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和欲望,能不能发挥情境的最大价值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总之,创设情境关注的焦点落足在情境是否有效,而不是这个情境本身是什么。情境创设应以合理选取情境材料为前提。以面向全体,符合学段特点为基础,以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为目的,以激发数学问题意识为导向,以能否承载数学知识为标准。创设情境时,只有重视课程资源开发、紧扣教学目标、寻找“生活原型”并挖掘“数学味”,才能避免现存问题的重演,才能提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把握小学数学课堂 篇7

在新课程改革观念的引领下, 各学校也在逐步落实相关的理念, 特别是对引导学生学习方面有了具体的要求, 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 勤于动手、乐于探究, 掌握一定的能力和方法成了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所要密切关注的重点。教师提问对于引发学生思考, 促进学生意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发展方面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但很多教师对于课堂提问不够高度重视, 只是把它当做一种简单的教学形式, 而没有深入地对自己的课堂提问进行精心设计, 更没有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技巧, 这样的提问往往随意性较大, 缺乏针对性, 效果也不是很理想, 学生思维的发展也受到了抑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精心设计问题, 把握好提问的“度”。

一、教师要掌握好问题的难度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并非千篇一律, 应该有难易差别, 其设计的根据是以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为基准的。数学课堂提问难度要适中, 如果设计的内容过于简单, 则起不到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如果难度系数较大, 也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自信。为此, 设计课堂问题应该以学生所具备的认知水平为出发点, 并且问题还要能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引发学生思考,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课堂提问问题的难度一定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做到难易适中, 重而不至于出现学生无所适从, 或者提问价值不大, 激发不了学生兴趣的现象。而问题的设计是否难易适中关键还在于教师在备课前要注重认真研究教材,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熟知新课标, 进而在课堂上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 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师要注意调节好问题的密度

虽然说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常规教学模式, 但是问题的设计并非越多越好, 关键还是要看所提的问题对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是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是否对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进而对实现思维的飞跃起到了促进作用。事实证明, 在课堂上教师如果提问过多, 学生就会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应付教师的问题, 精神过度紧张, 这样极易造成学生的学习疲劳, 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 但是如果提问过少则又不利于师生间的交流互动, 也不会了解到学情。因此, 课堂提问要贯穿始终, 把握好度。

摘要:课堂提问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普遍存在, 也很重要。如何把握好课堂提问中的“度”是每一个教师要面临的问题。恰到好处的提问, 可促使学生深入思考问题, 减少学习疲劳。

把握小学数学课堂 篇8

课堂讨论效果的优劣与讨论的时机把握是否恰当密切相关。时机把握得好, 则讨论会很顺利地展开,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 如果时机把握不当, 必将影响其讨论的效果, 甚至于事倍而功半。如此看来, 讨论时机的把握非常重要, 一定要注意把握好讨论的时机。

根据我从多年从教的经验来看, 我认为组织学生讨论应把握以下几个时机。

一、学习新知时

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有强烈的新鲜感, 在教学新课时, 就及时组织学生讨论, 学生就会怀着愉快心情积极参与。

例如, 教学“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时, 教师谈话引入:运用运算定律可解决哪些实际问题?运用运算定律还可化难为易, 使我们的计算又对又快。比如:58×25×4, 125×16等, 如果按照顺序计算, 计算数字太大, 算得较慢。那么怎样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呢?请大家边看书边讨论怎样计算才简便, 此时学生对新知识充满好奇, 讨论起来兴味盎然, 气氛非常活跃。

二、出现认知模糊时

学习过程是认知逐渐清晰明朗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 如果学生对新知识的本质认识不清时, 就组织他们展开讨论, 他们就会很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

如教学被除数和除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时, 有的学生对这种简便方法计算出的余数理解不透, 出现像“4300÷700=6……1”这样的错误。引导学生讨论:被除数除数末尾都去掉两个0, 就表示43个 () 除以7个 () , 那么余下的1应该表示1个 () ?

三、当理解出现疑难时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学生如果对新知识理解出现疑难时, 往往就有一种讨论的欲望, 处于讨论的“待发状态”, 这对讨论非常有利。教学中一但发现这样的征兆, 就应该及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我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 突然有个学生打断我的讲课, 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在小数点的后面或中间添上0, 小数大小会怎样呢?”我没有继续再讲下去, 而是及时抓住学生这一疑问, 因势利导地组织学生们展开讨论, 结果学生们纷纷投入了讨论之中, 不需要我去发动, 不一会就帮助这位同学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 他也反映理解得非常透彻。

四、当认知结构初成时

学生初步掌握了一种新知识时, 往往急于运用新知识去展示自己的新本领。这时组织讨论, 等于是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应用知识的舞台, 他们一定会乐于参与其中。

把握小学数学课堂 篇9

一、找准“焦点”, 为课堂画龙点睛

【案例】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 (下册) “近似数”一课中, 探索、建构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这是教师必须要重点考虑的“焦点”问题。很多教师由于一时无法解决这个难题, 就在教学过程中侧重求近似数方法的指导, 而忽视学生主动建构求近似数方法的过程。这样做, 虽然能完成该课的教学任务, 达成知识目标, 但是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的建构总会形成无法弥补的缺失。为了弥补这一缺失,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数轴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师:想一想, 男性和女性的人数各接近三十几万?你能写出它们的近似数吗?

学生拿出草稿本独立写一写, 同桌两人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屏幕显示数轴:

生1:384204不满385000, 所以接近380000;386685超过385000, 所以接近390000。

生2:384204小于385000, 所以接近38万;386685大于385000, 所以接近39万。

师:刚才同学们都提到了384204不满385000, 我们一起来看385000在数轴上的位置, 它位于380000和390000的?

生:正中间。

师:384204的位置在哪里呢?

生:在385000的左边。

师:所以384204比较接近380000, 它的近似数是380000, 写作384204≈380000。

师:386685的位置呢?

生:在385000的右边。

师:所以386685比较接近390000, 它的近似数是390000, 写作386685≈390000。

师:请你在草稿本上任意写出一个380000和390000之间的自然数, 你能很快地说出它接近四十几万吗?试一试。

师:384204≈380000, 386685≈390000, 38万后面的4204, 38万后面的6685, 叫做尾数。

师:现在, 请你仔细观察, 38万后面的尾数的变化, 并说说这个数约等于三十几万?出示:38□□□□≈□□0000

依次出示:380178380378380578380978

生依次抢答:约等于三十八万。

师:为什么38万后面的尾数变得越来越大, 你们还是认为它接近38万呢?

生1:都没有超过381000。

生2:都很接近380000。

师:所以, 关键要变化尾数中的哪个数?

生:变化千位上的数。

师:这个千位就是尾数的最高位, 关键就要变尾数最高位上的数。变成几, 就接近39万了?

师:说得真好!现在, 我们来总结一下, 求38万多的近似数, 关键看?

生:尾数的最高位。

师:哪一位后面的尾数?

生:万位。

师:所以我们要先找到万位, 再看尾数的最高位。如果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是4或比4小, 约等于380000;如果是5或比5大, 约等于390000。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 叫做“四舍五入”法。

【分析】教师将引导学生探究求近似数方法的过程分为三个环节:首先, 把数轴引入例题教学, 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有助于学生初步建构求近似数的方法;接着, 教师引导学生将知识进行迁移拓展, 自己写出一个380000和390000之间的自然数并求出近似数, 深化学生对方法的感悟;最精彩的是第三个环节, 借助媒体的数字快速变化把静态的教材活化为动态的演示, 数字的快速变化引发了学生思维的快速升华, 使学生把数学问题集中到数学思想方法, 自然而然地归纳总结出求近似数时看尾数的最高位的方法。数轴的巧妙应用, 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初步探索近似数求法时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而且解法直观、明快, 蕴含着数形结合的思想, 充分展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从而使难点有效化解。

二、做亮“细节”, 为课堂增光添彩

师:如果做5朵这样的绸花, 一共需要几分之几米的绸带?你会列式吗?

师:你会计算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

师:说得好!对于这个计算结果, 大家都同意吗?

师:如果要做20朵这样的绸花, 需要多少米的绸带呢?请你列式计算, 要求在计算过程中先约分, 再算出结果。

(学生独立列式, 集体校对)

师: (呈现两位同学的作业) 比一比, 两个同学的计算过程正确吗?计算结果呢?

生2:而且都能先约分。

三、用透“资源”, 为课堂锦上添花

练习是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 习题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载体。习题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占很大的比重, 如何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习题资源, 最大限度地开发习题的价值是“用教材教”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要有习题资源的意识, 将教材中的习题拓展为一个个值得学生探究的数学问题, 以利于拓展学生的探索空间。

把握小学数学课堂 篇10

一、用于帮助学生建立表象

在空间与图形知识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理解内容,往往要求学生掌握一些作图的方法。而在常规教学中,教师常用的作图工具无非就是三角板、圆规等,这些教具在黑板上使用时,常常受到教师手的阻碍,或是因为粉笔的不同而形成视觉上的差异。如果我们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备课时将这部分教学内容制作成课件并运用多媒体模拟演示。在模拟作图的过程中,条分缕析地讲授各个知识点,这样既没有视觉的阻碍,又能产生强烈的形象感,并且还可以轻易地重复演示和讲析,很容易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深刻的感性认识,从而为进一步掌握知识提供便利。

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一节后,安排这样一道题:“把一长方体木块平均分成3块后,木块的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厘米?”教学时,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展开想象,再通过课件验证,让学生清楚地看到长方体分割后增加的4个面,最后追问:“增加的每一个面的大小与原木块的哪个面相同?”这样,学生在自主实践中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既帮助学生解决了空间思维上的困难,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二、用于渗透数学思想及方法

数学思想的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它是在多次理解和应用数学概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为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渗透“数学思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数学思想”。多媒体技术在某些渗透“数学思想”的教学中可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导入“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教学内容时,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演示一个有趣的故事:“兔妈妈有3个可爱的兔宝宝,一天早晨,兔妈妈给3个宝宝准备了3个一样大的红萝卜,要分早、中、晚三顿吃。兔妈妈先把一个萝卜平均分成3段,其中1段给了老大;老二看到了,觉得1段太少了,想要2段。于是兔妈妈把第二个萝卜分成6段,给了老二2段,老二很开心;三宝宝觉得2段也少,要3段。兔妈妈把第三个萝卜平均分成9段,给了老三3段,满足了老三要求。”这时打出文字:“故事中三宝宝吃了3段,吃得最多,是吗?”故事很吸引孩子,激起他们讨论并在教师引导下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 (0除外) ,分数的大小不变。

三、用于阐明概念

在概念教学中,多媒体计算机可以利用其强大的模拟功能和丰富多彩的图文声像功能,为学习者提供直观、生动、形象、充足的感性材料;还可以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习者感受、理解概念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讨论概念的特征信息,界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可以保证个别化的学习进程,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和应用概念中逐步深化和发展概念,建立概念系统。

为了帮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周长与面积两个概念,充分利用动画生动直观的特点,精心设计了课件进行演示,首先是一名学生绕大操场跑步一圈,学生跑过的痕迹同步改变成红色;其次是将操场中间铺上绿草坪。这样,不用讲解,学生很快就厘清了周长与面积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四、用于解答难点

多媒体系统可储存和处理大量的信息,集语音、图形、文字、数据、动画等为一体,与学生在学习中眼看、耳听、手脑并用做练习的学习方式相一致。生动、形象的图像、声音、文字、动画,能全面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极具感染力,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的技能训练和智力发展;多姿多彩、变幻莫测的多媒体技术能将空洞抽象的概念转化成影像,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

在制作《相差关系应用题》课件时,设计了将相关内容“闪烁”几下的方法。“闪烁”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能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例如在教学“相差关系应用题”知识点时,理解“同样多”和“差”是其重点又是难点。笔者进行了这样的设计:首先选用色彩鲜艳、学生喜爱的蜜蜂和蜻蜓作为对比的对象。上课时,先在计算机上显示6只蜜蜂,同时附加问题:“蜜蜂有几只?”再在下面一行显示4只蜻蜓,同时附加问题:“蜻蜓有几只?”然后提问:“蜻蜓和蜜蜂相比,谁多、谁少?”在学生思考这一问题时,教师有意识地让蜻蜓和蜜蜂上下对应的“4只”同时闪烁几下,再让蜜蜂多出的“2只”闪烁几下。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和思考,有利于突破难点。

五、结束语

把握细节,打造数学高效课堂 篇11

关键词:高效课堂;小学数学;预习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4-0220-5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4.042

高效课堂是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课堂富于活力和效率。那么,如何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呢?

一、了解学生,因人而教

如何让学生更加愉快地融入自己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用心,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做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因此,课堂上经常开展一些小型竞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竞争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口算比赛、开火车、夺红旗、闯关等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在竞争中共同前进。

面对后进生,作为教师,更要尊重他们、热爱他们,了解他们,以平等的姿态走进他们的生活,与他们平等相处,做到心与心的沟通。经常主动地和这些学生沟通,多找机会去接近、亲近他们,从而增进了解。让这些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是喜欢他们的,也是爱他们的。学生就会信任教师,相信自己的教师是人生最亲密和可靠的朋友。这样,不但密切了师生关系,而且他们还会把教师的关爱当做一种动力,会更加努力地学习,所以取得的教育效果是令人满意的。

二、注重预习,认真倾听

要创造高效课堂,充分用好这四十分钟,课前预习就显得非常重要。

预习不只是把书本看看、读读,还要思考一些基本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行吗,跟以前的知识有什么联系等。还要准备一些必要的教具、学具,这样,听课就有的放矢,会抓住重点、难点,课堂自然就有效了。

要打造高效课堂,还要转变“发言热闹的教室”为“交流倾听的教室”,只有认真倾听,用心思考,积极讨论交流,才能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因此,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在自己发言之前用心倾听,用欣赏的目光对待每一个学习伙伴,不但听同伴发言的内容,而且听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感受,与自己的想法、看法是否一致,是否赞同。

三、 给学生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小学生的学习是基于情境的,教师要努力创设有趣、宽松、和谐、蕴涵数学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情境,以多样性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

比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快乐的午餐”,主要是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大小。教科书上没有满足于仅让学生根据数的顺序进行数的大小比较,也没有急于引入“=” “﹥” “﹤ ”,而是在充分经历“一一对应”的活动过程中,帮助学生直观认识两个数量之间的相等和不等关系。书中创设了学生非常喜欢又熟悉的“午餐”情境,情境中包含了需要“比较”的数学信息,如动物数、盘子数等,而且都是一一对应,这样,学生学起来就会感到亲切许多。

四、给学生主动探究的机会

高效课堂来自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设置,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鼓励、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发现问题,质疑问难,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

例如,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时,提前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些实物,如长方体形状的纸盒、玩具,正方体形状的魔方、积木,圆柱形的笔筒、茶杯,及皮球、乒乓球等,将它们带到课堂上来,课堂上先想一想,如果把这些物品分类,可以怎么分?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可以按什么样的标准分类?再动手操作。教师对按颜色分、按材质分、按曲面和平面分等多种不同标准的分类方法给予鼓励。分类之后,让学生交流一下各类实物的特征,同时寻找相应的同类实物,学生都很积极参与,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又如,教学“长方形周长”时,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了一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彩纸,这种彩纸在生活中经常用到。有了上节课对周长的认识,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测量、计算,很快就能算出长方形的周长。在集体展示、交流中,常见的几种计算方法都一一出现,最后教师引导大家总结出一种最简便的方法。教学“土地测量”后,让学生一起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回家测量家里客厅的长和宽,在量量一块地砖的长和宽,最后算一算客厅里的地砖需要多少钱;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后,让学生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去修教室或家中的坏桌椅;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让学生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这样,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引刃而解。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印象深刻。

五、 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好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富于思考的,而教师的责任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为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我们会首先对某些问题进行预设,预设归根到底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但千万不要把课堂的学习预设太满,不留一点余地。有时学生没有回答,并不代表结果是0,只是在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型,或者还未与原有经验建立连接而已,这就需要时间。教师在教学中要舍得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实践,去探索,去发现,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机会绽放智慧火花。

把握小学数学课堂 篇12

正确的课堂评价始于相互尊重。人是感情的动物, 需要平等、民主和理解。民主平等、相互信任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友好关系的开始, 是落实好课堂评价的前提和基础, 老师应该创造这种关系。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认识到,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体, 有自己的认识、思考的方式, 教师应该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彼此相信的友好师生关系, 使学生感到平等, 感受到民主与尊重, 理解与宽容, 这样才能真正开展有效的评价。因此, 教师应该努力站在学生的位置理解学生, 激发学生对老师的信任, 实现与学生的共鸣。

比如学习“分数的认识”, 我问:“把一个圆纸分为两部分, 其中的一个占二分之一, 这句话对吗?”同学们看法不一, 对于学生的不同看法, 我不只是单纯地进行肯定或否定, 而是会鼓励双方直接评价,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讲述自己的观点, 说理由。在这个过程中有效沟通, 逐渐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 明确看圆纸“平均”分开的问题。

教师应正确看待学生的个性差异, 对学生注意区分, 分类评价。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 使学生得到心理满足, 体验成功的喜悦。例如, 在学习“统计和概率”时, 我让学习差的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在一个有白正方体和一个黑正方体的盒里, 拿出一个正方体, 是一个黑正方体可能吗?”中级水平的学生有问题是:“5个白球和1蓝色球的球袋里, 得到什么颜色的球可能最大?”对于学优生出较难的问题:“一个高130厘米的孩子过河, 水平均深度120厘米, 孩子不会游泳, 可以安全过河吗?”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回答时, 都要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激励, 让落后的学生看到了希望, 使他们产生向上的动力, 从而实现所有学生共同开发。

评价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及时和有效。在课堂上及时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肯定, 是调整学生学习情况的手段, 是诊断学生学习成果的措施, 是让学生调节学习状态的重要方面。及时评价会使学生心领神会, 但教学中应注意把握好评价。现在, 切忌千篇一律和小事大的赞美。评价应该根据问题容易程度和学生的个性是否有层次的差异。当学生听仔细了, 回答的水平较高, 老师的评价语言应该以表扬为主。教师的评价可以树立他们的信心, 同时也起榜样作用, 熏陶感染其他人。如:“嘿, 你回答的真的很好, 考虑很全面。”“你听课真认真, 真是个会听课的孩子, 希望孩子们学习她啊。”当小学生听老师讲课时, 老师应该以激励为主,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然后改变自己。如:“你的眼睛告诉我, 你没听懂, 是吗?想要我再说一遍吗?这次可要仔细听了。”差的学生平时学习, 如果能积极回答问题, 回答的这个问题即使稍好一点点, 也要给具体的指导, 指出这个问题所在。如:“老师真高兴见到你举起手, 别着急, 再想一想, 你会说好。”当一个学生在同学回答问题时大声抢答, 老师要及时评估他们的不良行为, 如:“某某同学请记住, 尊重他人, 你将得到别人的尊重。”这样, 还不至于压制顶尖学生积极回答的热情, 还不容易造成后进生心理压力。教学生敢说话, 还告诉学生要互相帮助, 做到评估到位。因此, 教师应注意恰当做出评价, 对评价对象进行筛选和选择恰当的方法。只有用这种方法, 评价才可以有效。

课堂教学评价是随机的, 所以把握评价的时机很重要。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利用评价体系, 找到恰当的机会进行评价。当学生在学习态度、习惯方法上有进步时, 就要及时激励。当学生在一些方面存在缺点时, 老师也不要跳过, 可以采用延时评价, 根据学生的情况补充问题, 使学生体验到自满和感受启示。这样可以实现准确、实时, 评价优化, 真正发挥评价的作用, 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上一篇:异地医保报销下一篇:物理拓扑自动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