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策略

2024-06-06

把握策略(精选12篇)

把握策略 篇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之中, 采取多种形式的阅读策略, 有效地拓展学生阅读思维空间, 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多角度研读, 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获得独特的阅读感受, 实现个性化解读, 培养了学生阅读实践能力, 促使学生形成语文阅读综合素养。

一、以读促悟, 深化体验

在阅读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以读为基础, 引导学生有目的、有层次朗读, 结合文本中感情强烈的语句, 有针对性地进行朗读训练, 采取多样化的朗读策略, 推行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朗读过程,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促使学生的阅读情感与文本作者的情感相互共鸣, 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深入文本, 深化阅读体验, 把握文本的整体内涵, 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 使学生感悟与体验文本语言的独特魅力, 积累和丰富学生的语言素材, 展示了个性化的阅读见解, 形成独特的阅读能力, 提高个性化阅读课堂教学实效。例如,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教学设计片断:

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第五自然段进行朗读, 这一自然段采用了第二人称写“我”与“山中的朋友们”打招呼, 把“我”与“山中的朋友们”之间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教师针对根据文中的特点, 为了让学生深入体验“我”与“山中的朋友们”的情谊, 教师可以创设情境, 先让学生欣赏山中美丽风光的图片, 并辅以娓娓叙说, 让学生进入一种与友人交谈的境界;接着引导学生采用默读、轻声读、高声朗读、分角色朗读, 也可以采用指名读、男女生对读、配乐美读等多种形式, 充分调动学生眼、口、手多种感官协调运作, 促使学生沉浸于跟山中的“朋友”打招呼之中, 对文中的“清凉的山泉”、“梳妆”、“汩汩的溪流”、“唱和”、“飞流的瀑布”、“气势”、“陡峭的悬崖”“宁静”、“湛蓝”等这些词句, 教师应详细地引导学生对哪些字词应该读重音, 哪些应该读轻声, 哪些应该读得轻快些, 哪些读得抒情些, 学生在教师这种有目的、有层次的引导下, 自然产生了一股急切想专注、充满感情朗读的愿望, 学生一旦朗读起来就会倍感亲切、热情。通过学生深入朗读之后, 教师可以适时提出:“为什么说这山中的一切, 哪个不是我的朋友?从中你能体验到作者与山中‘朋友’怎样情怀?”此时, 学生品读课文内涵的愿望就会更加强烈, 从而使教师达到培养学生语感, 实现让学生进行充分表达的目的,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揣摩课文重点词句, 让学生再一次模拟当时情境与山中“朋友”打招呼, 学生就会充分进入文章所描绘的如诗如画的意境中, 强烈体验到那种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 感受了作者描绘的美好境界。

二、揣摩品悟词句, 建构个性研读

教师引导学生立足于文本, 深入文本之中, 让学生多角度地解读文本内涵, 紧扣文本重点、传神的词句进行反复品味、揣摩和研读, 细读文本语言的精妙之处, 让学生从文本字里行间感悟深刻的思想内涵, 激发学生积极发表个性化见解, 形成个性化的阅读品悟, 体验作者运用优美的语言进行表达以及采用的表达方法, 理解和掌握作者运用语言的高超技巧, 实现个性化的阅读教学目标, 同时,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敏锐感悟能力, 达到深入文本、探索文本的意蕴和真谛, 培养学生阅读情感、思维以及探究的个性能力。

例如,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教学案例片段:

师:大家初步熟悉课文之后, 你们认为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生1:老汉是个沉着冷静、临危不惧的人。

生2:老汉是个无私无畏、不徇私情的人。

师:你能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老汉在凶猛的洪水面前沉着冷静、临危不惧?

生3:文中的“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 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这句话概括了老汉在危险面前镇定自如地指挥群众转移。

师:为什么把老汉比喻成“一座山”呢?

生4:这时把老汉比喻成“一座山”表现出老汉的威严冷静, 与乡亲们在山洪面前“惊慌”“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那种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 突出了老汉在乡亲们心中的地位。

生5:此时的老汉是人们的靠山, 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生6:文中的“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 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这句话也表现了老汉在人们心中威严的的地位。

生7:对, 在这句话里老汉的口气十分果断, 在危险面前临危不惧。

师:老汉是个沉着冷静、临危不惧的人, 也是个无私无畏、不徇私情的人。他的不徇私情表现在文中哪些词句?

生1:老汉突然冲上前, 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 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师:此时的老汉给你什么印象?你从哪看出?

生2:老汉很凶, 从文中的“冲”、“揪”、“吼”、“像一只豹子”这些词句可以看出。

师:他为什么这么凶?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

学生抓住文本重点词句研读与品味中, 体验与感悟文本思想内涵, 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掌握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积累和丰富语言储备, 在阅读实践中提升个性阅读能力。

三、利用阅读实践, 深化个性阅读

教师引导学生品读文本过程中, 充分注重阅读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张扬阅读个性, 发展阅读思维, 有效地发展学生个性阅读能力。学生研读文本时, 教师要借助文本阅读思维训练点, 激发学生参与阅读实践活动, 引发学生进入深层次思考, 获得独特的阅读见解。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时, 学生品读第三、四自然段后, 教师提出:“学习这两个自然段后, 你看到的地球是个什么样子的?”学生在交流中认为地球已是伤痕累累、沙漠化, 人类滥用化学药品、乱排废气, 许多动植物的种类灭绝。教师接着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积累以及人生经历, 举例说一说地球环境发生的生态灾害。学生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 进一步体验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教师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时, 利用文本内容采取分角色演绎活动, 增进学生对文本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体会, 深化对文本内容的解读, 把枯燥、平淡的语言文字转化成直观、丰富的立体形象, 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 促使学生积极自主地对文本进行揣摩、品味, 对文本的人物形象进行想象、推测, 结合自己的语言、动作惟妙惟俏地进行表达, 锻炼学生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拓宽了学生的阅读思维, 发展学生个性阅读能力。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杨氏子》、《晏子使楚》、《半截蜡烛》、《打电话》时, 教师利用文中人物对话, 让学生扮演角色进行演绎, 先引导学生探讨应该如何演好角色的对话及动作神态, 演绎结束后, 教师让学生对演绎过程进行评价, 指出演绎中的优缺点, 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这种阅读实践填补了文本的空白处, 丰富了文本的内涵, 学生在演绎中把自己与文本的人物融为一体, 以富有个性化的语言进行表达, 深化了文本的解读, 培养了语文素养。

把握策略 篇2

一、以“朗读”作为基础

“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要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最基本的方法。教师可根据文章的特点,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沉浸到文本之中,引导学生读出情味,读出美感,读出自己的独特理解和感受,这样就能从整体上很好地把握文章的灵魂和意蕴。并且要力求在诵读涵咏中让学生感受文字的精当,语句的优美;感受节奏的跌宕,音韵的和谐,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从而高效地走进文本的局部。

教学片段一:如笔者教学《夏感》的教学片段:

师:朗读是开启语文殿堂的金钥匙。本文是一篇文情并茂的优美散文,情景交融、意境优美,同时字里行间又充满了阳刚之气、磅礴之势。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在诵读文章的时候,要在脑海里想象文中的画面,要读出轻重缓急。

(学生自由朗读)

师:根据刚才的朗读,你觉得你比较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这些句子写出了夏天的什么特点?说说你的理由。可以从写了什么(内容),怎么写的(词语、句子、修辞),表现出什么(情感、效果)等方面进行考虑。

生:“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句中,“涌”写出了麦浪翻滚的动态美。作者把“麦”说成“海浪”,“汽车”说成“船”。说明了麦子多,车开得快。突出急促、紧张、热烈、壮观的气氛。

生:“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这句中,“沸腾”二字让人体会到夏天的热烈,此句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并且虚实结合,形象地写出从春到夏的过程。

生:“金色主宰了世界上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这句话,从色、味几方面描写麦浪、表现了夏天的热情。

生:“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用白描的语言来描写质朴的农民,把农民弯腰收割,汗流浃背的劳动场景展现在读者面前,四个“快”字突出了农民渴望收获的急切心情。

„„

分析:这篇文章所在的单元教学说明指出:“要在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通过朗读,学生不仅体味到作者说了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这个教学片段,教师紧紧地抓住本文语言优美的特点,通过引导学生自由朗读,完成了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品析他们喜欢的句子,从而达到对夏天特点的把握,直接进入到文章内容、情感的内核,有效地实现局部突破。

二、以“复述”作为跳板

复述就是用自己的话来把自己或别人说过的话重复说一遍。但复述不是背诵,而是要求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文章的主要情节。复述能够较好地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整体理解,有助于学生理解、积累、内化语言,提高思维能力和形成良好的语感。在阅读教学中,有时恰当地运用复述,能够把整体把握与局部品味进行有效地穿掇。

教学片段二:下面是笔者执教《智取生辰纲》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认真浏览课文,准备复述。)

生:复述课文。

师:根据刚才这位同学的复述,大家觉得吴用、晁盖他们智不智?(智)那你觉得吴用、晁盖等的“智”体现在哪些地方?他们利用了哪些条件?

(学生进入文本局部的学习,寻找归纳表现吴用、晁盖他们“智”的语句加以品析。)

分析:复述产生的作用决不仅仅是复述。复述直接体现着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同时也是促使学生更为深入理解课文的重要途径。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复述”课文的内容,让学生完成了对课文的整体把握,然后引导学生以谈感悟的形式巧妙地过渡到对文章局部的分析,实现了整体把握与局部品味的有机衔接。

三、以“概括”作为引导

“概括”就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思想情感进行归纳表达。概括,必须建立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之上,概括,必须建立在对文章的初步理解之上,它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强弱的重要表现。概括能使读者更明确地把握作者所写的内容,能更准确地找到作者的写作思路,从而更好地进入文章的文本。

教学片段三:如笔者教学《孤独之旅》的教学片段:

师:速读课文,试用一句话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在快速浏览后)

生:文章写了杜小康跟随他的父亲去放鸭的过程。

生:文章写了杜小康在随父亲放鸭的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杜小康的成长历程。

生:文章通过记叙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的经过,展现了杜小康从孤独害怕到逐渐懂事、坚强的成长过程。

师:三位同学的发言中都谈到了本文的主要事件:放鸭。那我想问一句,杜小康为什么有这段放鸭之旅呢?

生:他的家庭突然遭到了变故,他家原来是油麻地最殷实的一户人家,突然之间跌落到另一番境地里,杜家的独生子杜小康失学了。

师:他家遭遇了怎样的变故,请同学们课外有时间阅读一下曹文轩的小说《草房子》,了解一下究竟是怎样的变故。谈到这次去放鸭,杜小康愿意吗?第一段中是否有相关的信息。生:不愿意。“只好”可以看出来。

师:“只好”是什么意思?

生:不得不,无奈的意思。

师:这说明杜小康是不愿意跟随他的父亲去放鸭的。既然他不愿意,那他在这趟旅途中的心情就可想而知了,找一找,杜小康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

(学生认真跳读课文,勾画有关的词语和句子。)

分析: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以“概括内容”作为手段,很好地把“整体把握”与“局部突破”结合起来。教师在“整体把握”中要求学生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更重要的是巧妙地结合学生回答的“放鸭”导入文章的局部分析:杜小康为什么有这次放鸭之旅?杜小康愿意跟随他的父亲去放鸭吗?杜小康在放鸭的旅程中心情经历了这样的变化?通过这样的引导,巧妙地引导学生走进了文本的深处。

四、以“换题”作为切入

文章的题目,或者是全文的线索,或者是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或者借物喻人,象征某种事物„„有时,我们可以利用“题目”为教学导航:或者是要求学生对这些题目进行重新改写,或者是要求学生对题目加一定的修饰限制词语,换题,能够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实现从整体把握到局部品味的突破。

教学片段四:下面是宁鸿彬老师执教《我的叔叔于勒》[1]的一个教学片段:(案例有删改)

师:下面大家准备一下读课文前我布置的作业,可以只拟标题,能解释一下这样拟题的理由当然更好。

生:我拟的标题是《家里人与于勒叔叔》。因为小说主要反映了家里人对他的不同看法,于勒有钱时说他好,没钱时说他不好。

师:家里人都指谁?

生:指父亲、母亲、两个姐姐和弟弟。弟弟就是文中的“我”,“我”叫若瑟夫。

生:我拟的标题是《期望》。因为课文一开始说于勒糟蹋钱,家里人期望他不要乱花。又期望他离开家人的身边;还期望有钱的于勒能改变家里人的生活状况;在船上看见沦为穷水手的于勒,又期望那个穷水手不是自己家里的那个于勒。

生:我拟的标题是《于勒的变化》,因为课文几次写到于勒的变,家里人对他的看法也几次改变。

师:正是因为于勒的变化,才引起家里人对他看法的变化。

生:我加的标题是《记一个生活不会计划的人的遭遇》,因为于勒一开始就不会计划着花钱,后来才沦落到被人看不起的地步。

生:我加的标题是《可悲的于勒》。因为于勒在美洲有钱后,曾给家里人写了一封信,当时家里人很势利,见他有钱,就希望他回来,后来在船上看到了穷于勒,却骂他,不关心他,说明于勒的处境很可悲。

师:你再进一步说说他还可悲在什么地方?

生:可悲还在于勒所处的社会环境,那个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就是钱的关系。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但是刚才你们拟的标题大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了于勒身上。课文除了写于勒,还写到了好多人。你们还可以打开思路,从别人的角度拟题,使标题更加丰富。

生:我拟的标题是《变色的世界》。读了这篇文章,我想到了《变色龙》一课,那篇文章写的是人对狗的态度的变化,这篇文章写的是人对人的态度的变化。

师:人对人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

生: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当于勒胡花钱时,人们就讨厌他;当于勒有钱时,人们就说他是好人;当于勒最后成为卖牡蛎的老水手时,人们又骂他是骗子。这是以一个家庭的情况反映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六亲不认的情况。

师:你拟的标题很好,解释得也很深刻,揭示了那个变色的社会中的变色的人的灵魂。这个标题很精彩!

生:我拟的标题是《贫穷与阔绰》。因为小说中的人们对贫穷的于勒和阔绰的于勒态度不同。于勒的“贫穷与阔绰”又是本文的线索。

师:你不但给文章拟了一个不错的标题,而且又指出了文中的线索,对课文的理解有一定的深度。

师:刚才大家拟的标题都很好。有人从于勒的角度拟题,有人从家里人的角度拟题,这些标题交代清楚了文章记叙的事件,有的还触及了事件的本质。这样的标题不仅在内容上丰富多彩,而且有深刻的思想意义。我们通过这项活动知道了这篇小说写了一件什么事,写了几个什么样的人,反映了当时社会什么样的问题。请同学们思考:本文的故事情节是围绕着哪一个字展开的。

生:“变”字。因为故事不但告诉了我们于勒的变,还告诉了我们别人对于勒的态度也在变。

生:我认为应该用“钱”字。因为于勒没钱就被人看不起,而有了钱才使得大家盼他盼得望眼欲穿。

师:现在同学们有两种意见。那么哪个字能够揭示问题的本质呢?

生(齐):钱。

师:对。小说就是围绕一个钱”字展开的。于勒有钱时,大家都盼他;没钱时大家就躲他,骂他。正因为于勒对钱占有的多与少,才引出了他的亲属几次对他态度的变化。那么,文章是怎样围绕一个“钱”字展开故事的呢?

分析:文章的题目犹如人的眼睛,透过“题目”这个眼睛,我们就能透视文章的深处。通过对题目的拟改,我们可以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这对我们迅速地阅读分析文章帮助很大。这个教学片段,宁老师通过让学生“换题”(也包括补充题目等形式)实现了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而且在阐释换题的理由中,教师因势利导的引导归纳,巧妙地切入了文章的局部。

五、以“猜想”作为比较

猜想,是一种学习方法,一种有情有趣的学习方法;猜想,是一种思维过程,一种有根有据的思维过程;猜想,是一种体验过程,一种有滋有味的体验过程。猜想,能够吊起学生的阅读胃口,让学生带着期待读书。学生在验证猜想的过程中,也就初步读懂了课文内容,完成了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再结合学生的“比较”,巧妙地实现局部突破。

教学片段五:如笔者教学《风筝》的教学片段:

师:这篇文章的题目是《风筝》,现在请大家不要忙看书,思考一下,如果你就是鲁迅,你会写些什么内容?

生:可能会写他小时候和伙伴们放风筝的事情。

生:可能写风筝是怎样做成的,有多么漂亮。

生:可能会写他放风筝的时候出现断线等意外的事情。

„„

师:你们都很富有想象力,放风筝确实是我们童年时代一件非常有乐趣的事情。但鲁迅先生的这篇《风筝》,是不是这样写的呢?他要表现的东西是否与我们猜想的一致呢?现在请同学们翻开书,迅速阅读课文。

(学生速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表现的思想。)

师:这篇文章所写的内容与你猜想的有什么不同?

生:这篇文章主要是写“我”折断弟弟心爱的风筝,表现了“我”的忏悔心情。

生:这篇文章写作者由眼前的风筝联想到他儿时踏毁弟弟的风筝的事情,表现了他严于律己,勇于解剖自己的精神。

师:那“我”是怎样踏毁弟弟的风筝的呢?“我”对放风筝有怎样的认识上的转变,让我们走进这些段落。

分析:猜想,是发现的设想;猜想,是探索的动力;猜想,是创新的前提。在阅读教学中巧妙地运用猜想,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和探索欲望,有效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这个教学片段,教师用“猜想”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猜猜课文会写些什么,这将对课文的阅读起到很好的“定向”。再在学生阅读原文的基础上,与开头的设想进行比较,从而完成了文章的整体把握。在此基础上,抓住“我”“踏毁风筝”这个事件,直接进入文章核心内容的学习和品析,完成了从整体到局部的突破。

六、以“体会”作为铺垫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发表个人的阅读体验,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和主张。尤其是在“整体把握”阶段,引导学生谈一谈初读课文的感受,产生的感想,获得的体验,能够为引领学生深入文本的细部打下很好的铺垫,有利于打通整体把握与局部品味的通道。

教学片段六:下面是一位教师执教《散步》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先听老师读课文,边听边想,从字里行间,你看到了怎样的一个家庭?

(教师有表情地背诵课文,背景音乐响起。)

师:从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生:我看到了一个和谐的家庭。

生:我看到了一个温馨的家庭。

生:我看到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生:我看到了一个融洽的家庭。

生:我看到了一个互敬互爱的家庭。

生:我看到了一个尊老爱幼的家庭。

师:对,这是一个和谐的家庭,这是一个幸福的家庭,请同学们把文章齐读一下,读出这种和谐,读出这种幸福。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听着大家这么投入地朗读,我也融入到了文中那和谐的氛围里,我想问一下,这个和谐的家庭,难道就没有一点矛盾吗?他们在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分歧?

生: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

师:这个分歧主要集中在文中的第几段?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

分析: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让学生“谈体会”的形式完成了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学生读了文章,一定有很多话可以表达。通过这个表达,学生的学习热情迅速被激发出来,而且教师就抓住学生的表达“和谐”这个关键词入手,引导学生思考,既然这是一个和谐的家庭,但他们在散步的过程中有没有分歧呢?既然有,那是什么分歧?这就很巧妙地进入到了文章的局部。

七、以“活动”作为载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语文教师可以精心设计活动,利用活动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在活动情境中的体验完成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教学片段七:下面是一位教师执教《变色龙》的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文章,下面有没有同学自愿上台来表演一下这个故事。

(根据文中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要求尽可能地模拟人物的语气语调。几个学生上台表演,课堂气氛一开始就很活跃。)

师:大家来说一说,谁表演得最形象逼真?

(学生争论评议,普遍认为是扮演奥楚蔑洛夫警官的xxx同学。)

师:看来大家对奥楚蔑洛夫这个主人公已经有了初步的把握,我想问一下,奥楚蔑洛夫前后一共有多少次“变化”?具体是怎样变化的呢?

(学生开始细读文本,探寻奥楚蔑洛夫前后的变化。)

生:奥楚蔑洛夫前后一共变化了六次。不是将军家的狗时:狗是疯狗、下贱胚子、野狗;是将军家的狗时,狗是那么小、名贵的、娇贵的、怪可怜的。

分析:创设有趣而有实效的场景活动才会有学生的激情互动,才会有课堂上的精彩频现,高潮迭起。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以“角色扮演”的活动形式来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又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习热情。并通过对这个活动表演的玩味评议,引导学生进入品析奥楚蔑洛夫前后的变化,进入到文本的局部品味。

汪潮教授说,整体决定成败,细节体现精彩!总之,“整体把握”是“局部品味”的先决条件,“局部品味”是“整体把握”的必然要求。没有的精当巧妙的“整体把握”,“局部品味”就会“入”而无依,教师的“教”就会虚无所托;没有扎实细腻的“局部品味”,“整体把握”就会“悬”而无靠,学生的“学”就会浅尝辄止。因此,恰当处理整体把握与局部品味的关系,真正实现他们之间衔接过渡的自然、巧妙、新颖,才能达成课堂教学的流畅,才能达成课堂教学的高效。

[1]《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7/1-2 p64―67。

把握变化脉络 寻找教学策略 篇3

总体来看,新教材和实验教材单元总量保持不变,实践活动由2个减至1个。由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移来“位置”单元,“观察物体”则移到修订版五年级下册,“可能性”和“综合与实践·掷一掷”由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移来,对“简易方程”单元的结构进行调整,“数学广角”由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移来,并在内容上进行调整。

“位置”单元原本在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但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过于简单,新教材移来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可能性”单元从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移来,并根据新课标要求进行调整。实验教材分两次进行编排,第一次是在三年级上册,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第二次在五年级上册,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学会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但实践表明,低年级学生对不确定现象理解有困难,《标准(2011年版)》对这部分内容也进行了调整,第一学段不再学习概率的内容,将“可能性”的教学移到第二学段。

变化较大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单元。

一、“小数乘法“单元

1.重视数学运算方法的呈现与发现。例2、例3通过讨论,详细给出了将小数转化为整数的运算过程,更加清晰直观。实验教材把小数转化为整数的过程称为扩大到它的多少倍,缩小到它的多少分之一。为了方便学生理解这样转化的本质意义,新教材在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中,利用乘以100、除以100等进行直观说明。最后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中说明,乘几就是扩大到它的几倍,除以几就是缩小到它的几分之一,知识的呈现过程更加清晰。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准确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重视知识的自主归纳过程。

新教材例7与实验教材例8本质相同,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准确呈现乘法分配律,新教材将“0.65×201”改为“0.65×202”。“0.65×201”运用乘法分配律后有“0.65×1”,实验教材直接写成“0.65”,影响了部分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无形中加大了难度,因此在新教材中进行了改动,更完整地呈现分配律的运用过程。

2.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教材新增两个紧贴生活实际的例题:例8、例9。例8为了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快速运算的能力,引导学生采用估算的方法,并以文字完整呈现“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的问题解决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小数的除法”单元

1.“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相关例题强调商的意义。例1通过竖式计算重点阐释小数点后的商的实质意义,把2.4÷4看作24个十分之一除以4,得到6个十分之一,所以小数点后商6。同时,例1还强调了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规律。于是,在例2中,遇到除不尽的问题,添加0继续除就变得容易理解了。例3则重点强调“为什么要商0?”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每个数位上数的意义来说明:把5.6看作56个十分之一,56个十分之一除以7等于8个十分之一, 8写在十分位上,所以根据小数点对齐原则,个位用0补上。从例1到例3,整个教学过程循序渐进,环环相扣。

2.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例4、例5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如何运算,例4让学生学会将除数转化为整数,例5则展示了被除数与除数小数位数不一致时加0的处理方法。在实践探索之后,教材出示不完整的计算法则文本,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三、“简易方程”单元

1.突出方程的等式性质。过去,在小学阶段教学简易方程,实际上是用算术方法求未知数,学生容易理解,但是对衔接中学代数教学不利。新教材通过插图演示天平平衡的实验来探究并正式总结出等式的基本性质,学生从直观感知只含有数字的等式,到含未知数的等式,从而构建方程的概念。在解方程过程中,新教材回避了办法的多样化,直接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以便学生深刻理解方程的等式性质。

2.突出列方程解决问题对分析数量关系的优势。从“用字母表示数”的引入中,新教材就不再从用字母表示特定的数、一般的数起步,直接切入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方便简洁,并新增例3、例4和例5,即用字母表示各种运算律、两级运算式。

在“实际问题与方程”中,例5以解决问题的形式进行编排,总结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突出了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路程=速度×时间”的公式迅速领会方程的优点。同时借助线段图来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让学生体会通过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直观优越性,建立用线段图模型分析问题的思维。

四、“多边形的面积”

1.新教材特别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教学中都增加了自主探究的内容。在探究过程中,新教材利用人物对话给出相应的引导,帮助学生思考,将不熟悉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来解决,并增加了详解转化过程的示意图,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面积计算公式。

2.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增加了不规则图形面积计算的内容。

(1)培养估算意识。新教材安排了借助方格纸估计树叶面积的内容,这是估算思想在图形与几何中的应用。

(2)培养估算策略。不规则图形和规则图形不同,我们只能估算出它的面积。而估算策略最重要的是根据要估计的事物找到一个适合的测量标准。这里根据树叶的大小,选择了每个小方格面积为1cm2的方格纸,学生也可以利用其他熟悉的测量标准来估计,比如利用一个已知面积的图形(物品)来估计。教学时可通过交流体会选择测量标准的重要性。

(3)体会估算方法多样。教材以问题解决的方式,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采用数格子或者转化为熟悉的图形等自己的方式,以多元化的方法解决计算树叶面积的问题。

五、“数学广角”单元

1.关注模型、归纳等数学思想的培养。例1以问题引导学生验证计算的正确性,重点培养学生借助线段图建立数学模型的抽象能力。同时化繁为简,将100米简化为20米、25米,分别计算需要种下的树木总数,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找出一般规律来解决问题,初步渗透归纳的数学思想。

2.强化应用能力。例2设置了新的背景,就是两端不需要栽树,并且道路两边都要栽树的问题。例3则更加复杂,是鱼池类封闭图形栽树问题,教材渗透转化思想,引导学生经历建模的过程,体会画图策略的价值,并在最后总结规律,回到生活应用之中。

责任编辑 林云志

把握学情调整教学策略 篇4

一、“以学定教”,深入研究学情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拘泥于展示课前预制的教案,全然不顾学生生命活动的情感、体验、需要、兴趣,不顾学情的可变性、复杂性,那么即使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头头是道,也无法生成出亮点闪烁、异彩纷呈的课堂。

普陀区中山北路第一小学的陈燕老师是一个非常善于研究学情的教师,中山北路第一小学坚持实施一纲多本的教学制度,在学生学有余力的情况下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前提对每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使学生在听说读写各方面有所提高。陈燕老师根据学情,大胆尝试再构文本,将学生已学的相关知识内容予以复现,根据学生认知能力和语言水平,渗透相关知识内容,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目的,构成相对丰厚的语言材料,提高学生学习品质,给学生提供理解语言、获取信息、使用语言的基础。在5B Module3Things Around Us中Unit 3 The Weather Report教学中,她在复习环节就使用有着特色气候的城市的图片及文本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复习旧知,为新授埋下伏笔。四季气候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话题,让学生谈论熟悉的城市天气情况,话题源于生活,学生有话可讲;而且这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通过这一话题对weather为主题的内容进行了巩固训练,同时为本课新授内容作了充分的热身。教师运用生活情境是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而设计的,学生无需准备或课内稍作准备就可以进行。因此,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一定要做到研究学情“以学定教”,按照学生能力发展要求来制定教学内容。

二、“以学定教”,关注学生最近发展区

前苏联的一位心理学家指出: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第一种称为现有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独立完成任务;第二种称为最近发展区,是一种准备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自行完成任务,需要教师的帮助,但是经过启发也许明天会独立完成任务。教学就是要把最近发展区水平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

1. 精选课堂游戏活动,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

在小学英语课堂上什么样的游戏活动更能增强有效性呢?这就要求我们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角度考虑。比如:在教授“meet my family”这个单元时,很多教师会找一些family photos来引入教学,但若能从孩子的最近发展区的角度出发,引用学生感兴趣的动画人物(樱桃小丸子、机器猫、多啦A梦、蜡笔小新、哈姆太郎等)来学习,可能更能吸引学生,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增强课堂学习有效性。再比如:在英语教学的单词拼背中,利用“擦擦克林”的方法,通过填字母、删字母、加字母、变字母、换字母顺序等方法来加强学生能力,更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2. 利用多媒体引入最近发展区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引导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教师的正确引导,必须把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引入最近发展区。多媒体的运用和体态语(body language)的示范,最能把学生引入最近发展区的,以下是利用最近发展区进行的几个热身活动。

(1)课前扭扭腰:

金州小学陈晓老师在课前做“小鸡操”,动感的音乐、滑稽又逼真的动作无不吸引着学生们,让学生们一起来扭扭腰,能很快地激发学生的快乐神经,引入最近发展区。

(2)猜一猜,动一动:

普陀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黄维老师的课件通过声音和处理过的图片,以闪烁、移动、代替等方法紧紧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拓展孩子的思维,可以提高“guessing game”的有效性,提高引入和复习的教学质量。

(3)一惊一乍:

在教学“I love animals”时,真如镇第三小学的何彬老师精心设计了一个恐怖眼镜蛇的画面,给了孩子们“一惊”,然后再通过眼镜蛇的变化,又给学生“一乍”,让孩子们可以联想到其他很多动物,扩大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范围,教学有效性也随之提高。

3. 善于打破最近发展区,向更高层次发展

学生达到最近发展区以后,很快变为现有发展水平,因此,教学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向高层发展,建立新的最近发展区。如学生掌握了身体各部位的英语单词后,他们产生了新的最近发展区,这时我们可以出示蜘蛛和青蛙等图片,以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由于各种动物的身体部位和人体不同,让孩子通过对其他动物的身体部位探索,既增加了科学知识,也训练了语言,每个孩子的最近发展区都向更高层次递进了一步,把英语知识和能力延续到了课外。

三、“以学定教”,用好学情实现高效教学

1. 课前预测学情

课前预测学情指教师根据已掌握的学生的知识经验、学习习惯、心理规律等宏观的、共性的、静态的学情,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一个预先推测。比如:学生对本课内容是否感兴趣?学生学习本课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可能会在哪些地方感到困惑?学生会对哪些内容理解不透彻?是否愿意按教师的设想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索、去交流?然后,针对这些预测制订相应的应对措施或策略,以便对学情做出及时调整和引导。洵阳路小学蔡琼燕老师在教学五年级第二学期Module 2 Unit 1时,充分关注学情,她的学生已具备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擅长综合运用语言介绍不同的事物。就本课的学习内容来说,学生已经能够从各方面对一些动物进行描述。譬如包括颜色、大小、喜欢的食物,习性等,学生还能就一幅或几幅图进行合理的想象、介绍和描述。此外,学生自编对话的能力也较强,能够就各种提供的素材进行自编对话的练习。

2. 课中关注学情

小学英语特级教师朱浦认为一堂好课要上得儿童“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也就是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把每一个学生都调动起来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把智慧的火花点燃,把情感的闸门全部打开,争先恐后地把小手高高举起,充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疑、所问、所感。例如,平利路第一小学朱寅峰老师执教《sports and health》一课,发现学生对教师提供的文本sport in different countries不感兴趣,表情木然,无法深入体会到sports和health之间的关系。这时,教师调整了自己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谈身边的sports,列举学生所熟悉的人物,并在课堂上将这些人物经常做的一些sports让学生直接模仿,活跃了课堂的氛围,语言点也及时得到训练。

3. 及时调控学情

对学生在课堂上良好的表现、积极的态度、机智的回答、主动的问难、新颖的思路给予鼓励,促使学生学习更加投入,同时为全班学生树立榜样;对消极的学情加以巧妙化解。如对学生在课堂上无心的错误给以巧妙的提示、贴心的安慰、真诚的期待、极大的宽容,以幽默、委婉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引和疏导。

把握策略 篇5

高考一轮复习10大误区 你踩中几个

1、埋头题海战术,忽视思考

题海战术是大家最容易落入的“陷阱”!很多同学认为成绩提高不了,是因为题目做得不够多!古人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以埋首于题海自然是没错的,但是请问,你做得到高三一年破万卷书吗?

如果,题海战术真的有用的话,那学校干脆直接一人发100斤的测试题卷纸,大家回家做题去好了,为什么要听三年的课?想要学会知识,必须通过老师的“点拨”和学生的“思考”,做题只是为了提高做题的熟练度和综合应用。

所以,盲目做题没有针对性,更不会有全面性。一定数量的题目是需要做的,但做题的同时也要思考出题者的意图,通过其他方式如何考到同一知识点等等。

2、否认老师,忽视课堂

尖子生很容易犯这个错误,因为尖子生已经领先于很多人,而老师的课堂讲解多针对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进程,所以尖子生理所应当地认为老师的讲解已经不适合自己了,其实不然!

据调查发现,90%以上的高考状元最注重的都是课堂的听讲,而不是为赶进程在课堂上做其他科目的习题。

为什么呢?因为老师的授课有明确的目的和策略,既可能在引导你联系不同的知识,也有可能在反复强调易混易错的知识点。

所以,在课堂45分钟内要时刻保持着跟老师的思想交流,同时听课过程中不要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对于自己在预习过程中已经掌握的知识也应该仔细地听老师讲一遍,也许老师的理解更到位,或者你自己的理解有出入。

3、熬夜补时间,忽视零碎时间

熬夜是每个高中生都不可避免的, 白天要上课,晚上回到家写完作业还要自学到很晚。但有这样一群同学,他们很有效率地完成了作业、预习,然后及时睡下了;但有的学习熬夜到很晚甚至凌晨。

可是你知道吗?熬夜并不可取,不仅影响睡眠,容易疲劳,也会导致第二天上课精力不集中,反而得不到你想要的结果,成绩也可能会下降。

所以,既然一天24小时的时间不能变成25小时,那么就只能把琐碎时间善加利用,比如乘坐地铁、公交车时,无法安静地思考一些问题,这时可以借助MP3、手机等工具听些英语听力或其它音频资料。

4、特立独行,忽视团队

作为社会团体中的一部分,我们不能把自己从整体中摘除,如果因为高三时间紧张、任务繁重而把自己圈在厚厚的围栏中闭门造车,不与外界交流,势必会为自己增加压力,无处排解!

所以,跟同学放学一起等车或者回家的时候,可以针对某一知识点或热门话题,互相提问和探讨,这样不但能碰撞出不同的观点还能帮助加深记忆,更有助于压力的排解。

5、拼命三郎,忽视劳逸结合

很多同学用于学习的时间非常多,甚至牺牲了娱乐和休息的时间,但是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和针对性的方法,收效甚微。

高三本来就是学习新知识和复习旧知识的一年,如果不分先后顺序和轻重缓急,就会手忙脚乱、丢三落四,复习也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而且,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如果一味紧绷着学习这根弦,势必会为心理和生理增加重负。

所以,在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心理上轻松、愉悦的感觉,只有为自己不断加油,才可以充满信心地继续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复习中。

6、沉迷得失,忽视测试本身的意义

高考之前的所有测试,不论月考还是期中考都是为高考做准备的!最终目的在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高考减少问题。

如通过阶段性测试,你可以发现现阶段复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这些问题可能是知识方面的、应试技巧方面的,或者应试心理方面的。如果一味地沉迷于分数的多少,势必分散精力,浪费时间。

所以,要明确测试的目的是为了分析问题所在。在之后的复习中,更有针对性地弥补不足。

7、重视疑难怪题,忽视基础题

高考试卷中,70%是基础题,20%是中档难度题,只有10%是基础题衍生的难题,如果把绝大多数精力投于疑难怪题,就会因小失大了!

很多高考尖子生说,高三一轮复习时,注重的是基础,重点知识点要无一遗漏,而到了第三轮复习时,那也已经是最后的时间了,该做的题都已经做过了,就不要做太多的题,尤其是难题刁题,不要去做,要不然会打击信心,反而更加容易紧张。

8、只抓个别知识点,忽视全局

所有高考的知识点都是相互关联构成的知识网,特别是文科知识。文科有一些主观题,万一知识点没背熟可以通过知识体系来引出,这样还是有可能得分的。

而理科是纯客观的,所有的知识点是由不得任何主观发挥的,整体的关键词把握了,还有可能根据公式导出。

所以,把握宏观知识体系更加有利于知识点的记忆。

9、照搬参考书,忽视课本

参考书是对课本知识的补充和加深,而有些同学把参考书当成圣经,大部分学习时间花在参考书上,而用在课本上的时间却很少,本末倒置。

大家要记得:参考书是用来参考的!虽然有些质量高的参考书归纳总结得不错,但同学们只能用它来进行查漏补缺、启迪思路,最终自己思考形成解题思路才能考出好成绩。

10、急于求成,忽视学习计划

在第一轮复习的过程中,心浮气躁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很多同学会遇到这种情况:平时复习觉得没有问题,题目也能做,发现考试就是拿不了高分,甚至考试题比平时训练的题目还要简单。那么,问题出在哪里了呢?

因为你太心浮气躁了,没有踏踏实实地思考问题。

所以,高三的复习一定是有计划,对于所有知识点的地毯式轰炸,就要做到不缺不漏。

高考数学复习指南:把握两大复习策略,不丢冤枉分

备考期间,学生要把数学课本中各个章节的基础知识、基本题型等内容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复习,牢固掌握基础,进一步强化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小编希望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讲究方法和策略,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的知识,有效地开展数学的复习工作。

一、突破计算关

计算对一些成绩中等或者中等偏下的学生来说特别重要。小编经常能看到学生抱怨说:“这道题目我会做的,就是计算错误了”、“气死我了!这一道题目不应该被扣分的”等等。有些学生在认真检查题目之后,会发现做错是因为自己把简单的计算过程复杂化了,或者是因为粗心大意写错一个数学符号等等。要知道每一道题目的做题过程都有其规律,该写的步骤一定要写出来,不该写的内容如果写出来,学生就会绕弯路,甚至给自己增加出错的几率。

不管学生是因为粗心大意、计算错误等等原因导致做错题目,归根究底就是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应用不够熟练,做题技巧还未能运用好。学生要清楚认识到自己扣分的地方、错误的步骤在哪里,明确错误的原因,把各个章节的公式定理都细细地整理一遍。在做题的时候,学生一定要认真和细心,在做完题目的时候要检查一遍,保证做题的正确率。

二、多做经典题,善归纳总结

学生想要学好数学,做题很关键。但是多做题并代表学生可以滥做题、盲目做题,而是要多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题目,专门针对自己薄弱题型进行专项强化训练。数学的题目多,学生要通过合并,把各类的题型各自做一定数量,细细领悟和研究问题,发现做题规律,进而归纳和总结出不同类型的题目。

在复习过程中,不仅要多做典型的题目,而且还要善于归纳总结,总结各类题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总结出知识点之间的差异和练习。有些知识点之间有区别但是又有联系,在做题的时候,学生经常会混淆,所以就要归纳和总结知识点各自的特点,归纳和总结它们所包含的典型题、相关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学生要提高自身计算能力,多做一些经典题,并进行归纳总结。在考试复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对课本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也要把题目进行归类、做题技巧进行整理,努力提高自身做题能力和学习成绩。

数学 查缺补漏 把握技巧

一、再现真题、找准方向

高考复习到现在同学们已经做了大量的试题,该静下心来梳理知识结构、静下心来思考天津试题的特点,深刻分析近5年甚至近8年的天津真题,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哪些是必考点?哪些是常考点?哪些是送分的容易题?哪些是甄别能力的拔高题?对于那些应该能得分的题,必须熟练掌握;而那些自己能力达不到的题要勇于舍弃。要结合自己的水平做针对性训练,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在最后的一周里还是能长分的。

今年的高考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和以往都有些变化,比如文科的应用题、理科的三角题,文理一样的立体几何小题。应该比对近5年的试题后,更加关注的试题,新的课程标准对函数的学习加大了力度,无论是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函数图像,还是指数函数、对数函数都应该重点复习,再比如理科生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小题见的比较少,再专门找几个这样的题练一练。

二、珍视错误、查漏补缺

有的同学常常说自己平时做题挺好的,一到考试就算错;考场上想不出来的,一考完就想起来了,并把它归结为考试紧张或粗心大意,事实上这是能力问题。应该说高考不是简简单单对知识的考查,更是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验,我们常说艺高人胆大、腹有诗书气自华。因此要复习到位,考场上可能会遇到的问题都要有预设,比如遇到一个选择题,明明是会的你得到的结果就是没有选项,再比如理科概率题得到的概率分布列其和不等于一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在考前都要有预案,想好应对策略,万一自己遇到了也能从容应对。

要针对自己容易犯的错误,查明原因。将自己近几次考试卷中的错误归纳出来,拿着卷子思考当时考试时怎么就误答了,即我们常说的“再现考场”,总结失分原因是以下哪一类:审题不清、概念不明、公式不熟、运算不准、思路不畅,还是时间不够,抑或是思考问题不全面。分析了原因后争取下次不再犯类似的错误,属于知识漏洞的要及时补上,属于运算的问题要查一查是哪一步算错的,属于没有思路或思路不对的问题,再找一些类似的题做专项训练,要针对自己的问题查漏补缺。

三、应试有技巧、得分有策略

数学试卷中的三种题型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各有应对策略。选择题方法最活,它对速度有较高要求,有时关注选项、借助图形、极端逼近等方法就能避免繁琐的运算。填空题最容易丢分,如开闭区间,一解两解,集合形式等问题最容易出错,因此要小心谨慎。解答题是按照步骤给分的,有时即使算错了但公式也是给分的,因此要规范仔细。

对于解答题的前三道,同学们都能熟练掌握,但后三道题对于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同学也是有提分空间的。也许你不一定能完整的做完它,但如果能把相应的已知条件转换成数学式子也是能得一些分的。解析几何题运算量大,但方向明确、思路清晰,数列和导数题重点考查思维能力,往往比较灵活,要总结一些解题思路,学会寻找解题切入点,如果思路顺畅数列题也是能得大分的。

徐秀清

耀华中学的数学组组长,高级教师

● 获全国第九届苏步青数学教育奖、天津市第二届播种太阳奖、丘成桐数学论文比赛指导教师奖。

把握共性特点 探索教学策略 篇6

一、事件线索类课文的共同特点及教学策略

事件线索类课文主要指记实文中以记事为主和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这类课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三个基本要素。其共同特点是:线索清楚,事件明白,人物特点鲜明,表达主题突出。

1.以记事为主的记实文

教学这类课文一般按照“初读课文,粗知事件→再读课文,理清线索→深读课文,感悟内容→互动探讨,理解主题”的基本模式(环节)。教学的基本策略有:抓住事件线索,弄清故事的基本内容;顺藤摸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明白事件(故事)中体现了(反映了)什么主题。

【课例感悟】三年级下册第4组第15课《争吵》围绕“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这件事,重点讲了“我”的心理变化以及“我”对整个事件的感受,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为有效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基本要素,弄清文章记叙线索,理解文章表达的基本主题,教学时,教师可以采取从课题质疑入手的方法,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以下问题:谁和谁争吵?在什么地方争吵?为什么争吵?怎样争吵?争吵后怎样了?在学生初读感知、弄清梗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感悟重点句子、段落,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并通过组织学生交流探讨,把握课文内容,明确表达主题。

2.以记人为主的记实文

一般按“初读课文,感知形象→再读课文,感受形象→深读课文,感悟形象→感情朗读,升华形象”的基本模式(环节)实施教学。教学的基本策略有:引导学生把握重点内容,在“读”中层层深化对人物的认识和情感;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行动、心理以及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推敲、感悟,使有肉有血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浮现眼前,从而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达成“工具”与“人文”双赢的目标。

【课例感悟】六年级上册第5组第17课《少年闰土》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这篇课文人物特点十分鲜明,充满童真童趣。教学时,可以采用“四步读”的策略。一读,让学生在读通课文、画出不理解词句的过程中,对人物的形象、内心活动和情感等产生初步的印象;二读,让学生重点弄清少年闰土给“我”讲的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四件事,达到感受形象、大致读懂课文的目的;三读,着重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怎样写出闰土这个聪明能干、见识丰富、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的,让学生明白,作者通过刻画闰土的外貌、动作、神态等,使他的形象不仅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四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地朗读重点段落,把“盼”“赞许”“分别时的难受”等情感表达出来,在读中“体会情感,升华形象”。

二、景美情深类课文的共同特点及教学策略

景美情深类课文主要指部分古诗词和抒情散文。这类课文的共同特点是,既描写景物优美,又在景中(或事中)寄情。散文《荷花》《黄山奇石》《高梁情》等,古诗词《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等,作者都是借赞美自然景观抒发爱祖国、爱家乡的强烈情感,以及追求纯洁、和谐、美满、幸福等美好的思想境界。

1.景美情深类古诗词

这类古诗词涉及的主题丰富多彩,主要包括青山(如李白的《望天门山》、杜牧的《山行》等),碧水(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白居易的《忆江南》等),蓝天(如李商隐的《霜月》、杜牧的《长安秋望》等),绿树(如贺知章的《咏柳》、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等),鲜花(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等)和四季。四季中包括春之声(如杜甫的《春夜喜雨》、王勃的《登城春望》等),夏之韵(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王维的《临湖亭》等),秋之色(如杜牧的《山行》、马致远的《秋思》等),冬之语(如柳宗元的《江雪》等)。教学这类古诗词一般按照“情境引入,做好铺垫→初读感知,解析词句→美读体会,想象意境→诵读积累,适当拓展”的基本模式(环节)。

【课例感悟】教学以“景与物”为主题的古诗词,教师在适当介绍背景之后,要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读,在诗中看日出、日落、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绿树、鲜花,倾听小鸟歌唱、溪水流淌;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想象自然、欣赏自然、体验自然、感悟自然,并辅之以唱一唱、演一演、画一画、朗诵赛等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教学以“四季”为主题的古诗词,教师要创设生动逼真的情境,让学生从诗中充分享受春听鸟声、夏听蝉鸣、秋听虫唱、冬听雪落的情趣,在诵读、想象、体会中走过烂漫的春、缤纷的夏、金色的秋、绚丽的冬,从而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美好的向往之情。

2.景美情深类散文

这类课文在教材中不仅数量多,文质优美,而且编排上也很有规律,大多体现了时令特点,一般编排在上册(秋季)和下册(春季)的第一组。比如,二年级上册第一组编排的是《秋天的图画》,下册第一组编排的是《找春天》《笋芽儿》等。鲜明的时令特点为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感受、欣赏不同季节的美景提供了便利,因而教学这类散文可以参照“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激情导读,调动情感→图文结合,美读感悟→诵读积累,实践运用”的基本模式(环节)来实施。

【课例感悟】二年级下册第1组第1课《找春天》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根据课文特点,教师可以采用课前布置学生观察春天或用课件展示春天美景的方法引入课题,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在学生认识生字、基本读通课文之后,教师可以采用激情导读、图文结合读等方法,使学生感知内容、理解词句、获得美感。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积累语言,升华情感,并在“画春天”“写春天”等活动中迁移运用。

三、蕴含哲理类课文的共同特点及教学策略

这类课文主要包括寓言、文言文、童话、成语故事和部分哲理性古诗词、散文等。其共同特点是托物言志,以事喻理。教好这类课文既有利于为学生打下母语基础,又有利于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

1.托物言志类课文

这类课文在教材中较多,如哲理古诗《竹石》《石灰吟》等,表面看是写物,实际是赞颂人的一种精神;散文《白杨》,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教学这类课文一般采用“初读,整体感知→再读,重点感悟→思议,所言之志→总结,深化认识。”的基本模式。

【课例感悟】教学五年级下册第1组第3课《白杨》,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教学重点应转移到理解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语言方面来。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理解字面意思,再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意,即引导学生在读、悟、思、议中“知其志,抒其情,明其法”。这样教学既体现了课文特点,又突出了教学重点,自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以事喻理类课文

教材中编排有成语故事《画蛇添足》《胸有成竹》《惊弓之鸟》等,寓言《亡羊补牢》《南辕北辙》《揠苗助长》等,文言文《学弈》《两小儿辩日》等,童话《狮子和鹿》《风娃娃》《酸的和甜的》等。教学时一般采用“初读,了解故事→设问,研读重点→探讨,所喻之理→拓展,联系实际”的基本模式。

教学这类课文的关键是讲清“事”,使学生通过“事”悟出“理”,然后再联系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延伸拓展。学生在阅读中面临的困难往往是难以弄明“事中之理”。突破的方法是在学生真切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反映“深层意蕴”(事中之理)的问题,让学生认真品读关键段落及关键词句,在讨论、交流互评中悟出“事中之理”。

【课例感悟】教学二年级上册第4组第17课《酸的和甜的》一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并思考和议论小松鼠和小白兔提出的问题:“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接着,以探究、议论“硬说”一词的含义为突破口,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明白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四、观察状物类课文的共同特点及教学策略

这类课文主要包括部分古诗词和散文。其共同特点是,刻画人们观察到的自然和事物的显著特征,说明所发现的事物与事物之间、人与自然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联系的主要手段。因此,有效教学这类课文,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和能力,促使他们养成留心观察自然和事物的习惯。

1.观察发现类课文

教材中编排了一些比较典型的文章,如古诗《题西林壁》《游山西村》不仅写了诗人观察时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的事物中所得到的深刻启示;散文《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分别细致刻画了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学生读后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学这类课文可以参照“课前观察,激发兴趣→引入课题,整体感知→重点感悟,领悟方法→归纳点拨,指导运用”的基本模式(环节)来实施。这类课文的教学难点是学生难以领悟作者的观察发现方法和语言描写的准确生动。突破难点的策略:第一,把解读文本与直观感知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连续地观察事物的,运用了哪些观察方法和手段,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兴趣、习惯和能力;第二,把研读重点句段与领悟表达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启发学生学习作者按一定的顺序把观察发现到的事物特征具体生动地写下来的方法,从而提高观察表达能力。

【课例感悟】四年级上册第2组第6课《爬山虎的脚》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教学时,为激发学生的观察和阅读兴趣,教师可以提前指导学生实地观察(也可以运用其他直观手段指导学生观察);然后将获得的感性认识与解读文本有机结合起来,在自读自悟理清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之后,重点指导学生研读爬山虎各部分的特点及爬墙的过程,从中领悟、总结观察描写的方法;最后引领学生迁移实践,在课外勤观察、勤记录。

2.写景状物类课文

这类课文在教材中编排较多且相对集中,目的是便于师生开展比较式的“教”与“学”。如,四年级上册第1组以“自然奇观”为主题安排的《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火烧云》四篇写景类课文,是陶冶学生审美情操,培育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情感的极好资源。第4组以“作者笔下的动物”为主题,安排了《白鹅》《白公鹅》《猫》《母鸡》4篇状物类课文。在中外作家笔下,高傲的白鹅、古怪的猫、尽职的母鸡特性鲜明,栩栩如生,可亲可爱。

教学这类课文可采用“课前观察,搜集资料→课始交流,激发兴趣→图文结合,感知内容→重点研读,领悟方法→实践运用,增强能力”的基本模式(环节)。教学重点在于指导学生学习定点、换点、比较、反复、全面等观察方法,运用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从整体到局部等顺序观察事物,并将观察到的特征进行分析、比较、综合等处理,使材料的特征与表达的主题协调一致。

【课例感悟】教学《观潮》《火烧云》等课文,要让学生感知作者有顺序的观察和有重点的表达的方法,感受到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及火烧云的栩栩如生、绚丽多彩,从而产生向往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白鹅》《白公鹅》《猫》等课文,要让学生通过重点感悟、比较阅读,学习全面、反复、动态等观察策略和不同的语言特色与表达方式,从而产生对动物的喜爱、赞美、保护之情。

笔者之所以引领教师开展分类研究,目的在于促使大家更加注重研究如何将新课标理念转化为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更加注重研究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编排体系,更加注重研究教科书中选入课文的类型和特点,更加注重研究阅读课堂教学的实施细节和有效策略,以切实增强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把握策略 篇7

一、奠定情感基础, 趣味贯穿课堂

研究表明, 积极的情感是认知能力提升的基础, 只有在积极的情感激励下, 学生才能达到最佳学习状态, 更好地发挥创新潜质。因而,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用积极的情感来引导课堂教学。在多年教学实践中, 笔者一直秉承“课始趣生, 课终趣留”的原则, 让趣味性贯穿整个课堂, 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情感驱动下高效学习。

“课始趣生”要求教师做好课堂导入,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的同时要激发学习兴趣。真实的生活实例、生动的教学情境、有趣的小故事、多媒体资料或者名人轶事等都能够成为学习兴趣的诱因, 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 合理选择课堂导入方式。例如在学习《信息的智能化加工》时, 笔者首先给学生播放了卡斯帕罗夫和“更深的蓝”比赛的资料, 讲述人机大战的历史, 听罢, 学生纷纷表示难以置信, 好奇心顿起, 也禁不住开始思考人与计算机哪个更加智能的问题。在此基础上, 笔者展开本节课的教学, 带领学生探索人工智能的奥秘。

“课终趣留”就是在课堂结束前, 教师要给学生布置趣味性强的实践小作业, 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体会在课后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例如在学了《因特网信息查找》这一节内容后, 笔者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实践作业:暑假就要到了, 请根据自己的出游打算, 制定一个详尽的出游计划, 内容包括天气情况、出游路线、所需费用、所带物品四个方面。这个作业不仅能够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综合应用能力, 还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 他们也不自觉地在作业的诱导下将课堂学习的热情延续到课外。

二、注重分工需要, 教师准确定位

小组是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基本单位, 要圆满完成学习任务需要小组成员间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在一个平衡、合理的合作小组中, 每个成员都要承担相应的任务, 这便要求各个小组能将一个总任务分解为不同的小任务, 发挥组内每个成员的优势, 组内既合作又独立, 每个人都能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更是学习方向的引导者、组间关系的协调者。在设计教学任务时, 教师不仅要考虑各组的水平, 还要考虑组内成员间的分工合作, 让学生能够各取所需, 切实提高计算机水平。不仅如此, 教师还要密切关注各个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 对学生遇到的难题和思维困惑要及时疏通引导。

例如, 在学习《视频、音频和动画信息加工》时, 笔者请学生分组制作一个能够反映本小组个性的音像文件, 文件至少包括音频、视频和动画这三个部分中的两个。在任务开始前, 笔者提醒学生可根据各人特长分解任务、同步进行, 缩短制作时间。学生很快便明确了自己的具体任务, 有的学生搜索、下载歌曲, 有的学生唱歌、录音, 有的学生采集视频, 有的学生制作动画、有的学生进行资料的汇总与合成, 很快完成了任务。

三、设置开放问题, 鼓励发散思维

良好的思维习惯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交给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 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训练。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案, 达到活化思维的目的。首先, 开放性的问题是发散思维的保障。封闭式的问题, 答案确定, 方法单一, 学生的思维难以自由发展。而开放式问题, 答案不确定, 解决方法也多种多样, 可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可帮助学生有效突破定式思维的束缚, 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 因而教师要多用开放式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之上提升思维水平;其次,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猜想, 并通过动手实践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例如, 在学习了《利用Frontpage 2000制作网页》后, 可请学生分组制作班级网页。而网页主题、风格、内容、布局等都由学生自己来确定, 而且所用的软件也不局限于Frontpage, 如果学生对Photoshop等软件比较熟悉, 也可以自主选用其他工具。这次几乎不设任何限制的任务, 给学生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他们纷纷开动脑筋, 用无尽的创意完成了任务。

总之, 小组合作学习顺应了当今的课改潮流,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还能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提高了学习效率。

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把握 篇8

如果仅仅说读书的话,只要学生到了一定的语词积累水平,就可以读通文章,但是不是可以读懂,就不一定了。就像看戏一样,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教学生读,然后告诉他们应该懂些什么,对这篇文章应该记住些什么,甚至要求背诵下来。对于一些经典篇目,也许有这个必要,但学生究竟知不知道这些知识是怎么得来的,应该如何掌握,应该如何理解,这些也许未必清楚。也就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一旦学到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或同一风格不同作者的文章,就像双方初次见面一样,陌生得很,以前学的任何文章就如同过往云烟一样消散了,学了这篇,忘了那篇。以至于老师每次教新的课文时,学生就如同给洗脑了一样,白纸一张,从头开始。这样不但不利于老师的教学,而且达不到教学的基本要求:使学生学会自己学习。“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就是说在强调老师应该传授的是学习知识的方法,而非知识本身。知识何其之广,仅仅几年、十几年的学习生涯,怎能“博览”?

就语文这门学科来说,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掌握一定的阅读策略,并恰当地运用策略,就是初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教的内容。

阅读策略就是指读者用来理解各种文章所用的可灵活调整的具有广泛的适应性的认知活动计划。教师所要进行的策略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意识,掌握运用一定的、适当的策略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的的一种能力。好的策略教学不是死记硬背,学生不应该只记住策略的基本操作步骤和简单地执行这些步骤,而应该让学生认识到这些策略的使用范围、使用目的及使用时间。

从阅读教学实践的角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教学。

一、把握中心内容的策略

对于要学习的文章来说,能否迅速、有效地把握它的中心内容,是作为一个熟练的读者应该具备的素质。正确理解文章内容,必须先把文章中重要的和次要的内容区分开来,这样不至于一叶障目。好的策略有:1.运用已有知识和阅读经验拟定文章的中心;2.通过对作者的了解,写作背景的掌握明确文章中心;3.凭借对文章结构的知识,纠正、确定中心。

语文八年级上册中的朱自清的《背影》,在教学中,首先在浏览文章时,根据已有经验,知道是写父亲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其次对朱自清文风的了解,他笔调细腻,以前学过他的《春》,知道散文的所谓“神散形不散”,必是以人写情;最后,文中前后出现四次“背影”,明确“背影”这一细节是散文的线索(散文一般都有一条明确的线索),贯穿全文,是抒情的主要依托,明确作者以“背影”抒情,对照标题,使文章浑然一体。

我们要注意,有时候读者的认识未必就是作者的认识,在利用自己的经验的同时要考虑的更多的是作者的感受,而非仅仅是自己这个旁观者的。在这篇文章中应考虑作者回忆父亲的初衷不仅仅写父亲的爱子之情,更是寄托自己的爱父之情。

二、概括信息策略

在学生阅读之初,教师往往会要求学生概括文章的内容,包括概括句子、段落、部分内容和整体内容甚至概括中心内容。这需要长期的训练,循序渐进。

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实际上是对文本进行深度认知、加工的过程。要概括文章内容,需要对句子、段落等进行内容取舍,提取精华,浓缩成形。把看似分散、凌乱的内容提炼为集中、简明的认识。首先需要从作者的角度概括,然后从自己这个读者的角度,加入自己的理解去表述。

邹韬奋的《我的母亲》在教学时,学生能比较容易地掌握中心:母爱。文章写了几个零散的片段,没有顺序性,如何把握呢?我就让学生分别概括几个段落的内容。结果是分别写了四个片段:元宵夜的“巡阅”,讲故事流泪,丰富的内心世界,劳碌的身影。看则凌乱,但综合最后一节来看,恰恰表现了母亲的各个精神、性格方面:她的慈爱、善良、不溺爱、能干、奉献。这样才形成了作者心中那个丰满、立体的母亲形象。正是通过这样的概括,我们才深刻认识到了文章的主旨:不仅仅是对母爱的颂扬,更多的是对母亲的可爱性格和能干的表现,为母亲在旧社会中被压抑和埋没的命运的同情和深切思考。

三、联系信息质疑、探究主旨策略

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能通过题目、内容简单地理解主旨,这样的文章,需要我们在掌握文章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质疑,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我们说的提出问题,不是教师的提问,而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具体来说:1.在阅读之初,学生应该为自己设疑,与主旨有关的,与题目有关的一些设想。这样设疑可以使学生在阅读时明确阅读目标,重点阅读对解答疑惑有用的部分,忽略无关的内容,提高阅读的效率,使阅读不至于“偏题”;2.在阅读过程中,对于不理解的句子或段落提出一些适当的问题,运用已有知识或生活经验来理解、释疑;3.在阅读完成时,提出一些综合性的思考性的问题,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阅读习惯。

阅读季羡林的《幽径悲剧》时,首先就题目提出一些问题,导向接下来的阅读。例如:幽径上有什么事发生?悲剧指什么事?作者与此关系如何?他想到了些什么?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有助于学生一直往中心“悲剧”去理解,不会偏向对古藤的描写这些次要的内容。其次,在对句子“……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决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的理解时,也可以提出类似的问题:人生的“玫瑰花”指什么?“荆棘丛”是什么?二者是什么关系?在文中指什么?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玫瑰花”是美好的,“荆棘丛”是痛苦的,二者明显是个对比的关系,在文中,美好的是作者能感受到古藤的生机,痛苦的是古藤被毁。那么这两个暗喻句也就理解了。最后,在阅读完全文之后,认识到作者不禁感叹古藤被毁,还提到了无人关心、过问古藤的生死。最后回到主题,幽径的悲剧到底是什么,是古藤的被毁,还是无人关心呢?我们可以意识到,与先前古藤也一度在十年浩劫期间被毁相比,更让人心痛的是现在在北大的燕园,这个全国的最高学府,在改革春风吹了十几年后,仍有愚氓的灭美现象,而且有民众对这种现象漠不关心,如若不见的情况发生,这才是真正的悲剧。因此,文章的主题应上升到作者呼吁提高民众素质的高度上,呼吁人们维护真、善、美的高度上,而非仅仅讨论“悲剧”而已。

四、选择、监控、评价策略

在整个的阅读过程中,效果取决于学生对策略的选择、监控、调整。首先是选择策略。在阅读之初,根据阅读对象、任务、个体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策略,导向正确的阅读方向,有目的地阅读。例如阅读小说,就要注意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把握和环境的烘托作用;如果是散文,就注重景物的描写、情感的抒发、线索的寻找;略读的文章,关注主题的把握;精度的文章,注意细节的描写等。其次,在阅读过程中,要监控策略的使用,看所使用的策略能否理解文章的内容。如果说出现不能理解或理解错误的情况的话,就要调整阅读策略,改变注意水平和阅读速度。也就是说,在发现阅读困难时知道采取什么补救措施。例如:查查其他相关资料、多读重点段落、联系写作背景等。最后,阅读结束后评价自己的理解程度,了解自己使用策略的效果,看看是否达到了目的,从而获得反馈信息。例如与老师给出的理解或同学的理解做比对,与作者自己或其他书评的人的观点对比,使自己对以后阅读使用的策略有一个依据。

阅读是一种读者与文本、作者具有交互性的交流与理解。所有的读者,不管是初学的还是熟练的,都在运用自己本身具有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结合文章所提供的线索及阅读情境的暗示重新建构文章的意义。因此,对于阅读来说,除了原有知识以外,还应该应用一套灵活和广泛适用的策略对文章进行理解。这样的理解是主动的、积极的,学生运用阅读策略理解文章的过程就是培养阅读能力的过程。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把阅读策略教学作为一种主流教学传播开来,为学生形成新的阅读观服务。

参考文献

[1]章熊.谈谈现代阅读的能力要求.中学语文教学.第1期.

[2]彼得.A.瑞德帕兹著.查勋远译.阅读的革命——怎样读难懂的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3]金振邦.文章解读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把握策略 篇9

关键词:倾听,交流,表达,实践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 重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 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 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要加强教师在各环节中的指导作用。”教师要优化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策略, 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 激发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参与和探究, 内化学生掌握的知识, 培养学生分析与概括能力, 逐步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一、学会倾听, 激发参与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时, 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实际的热点问题, 或挖掘文本的深刻内涵, 创设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交流探究情境, 在运用言语交流的活动过程中, 有效地搭建进行说话、倾听、交流的活动平台, 培养学生学会认真倾听, 在不同的语境中感受语言精髓, 体会语言的表达方法, 积极运用语言表述自己的观点。同时, 引导学生运用专注的神情激励对方充分地表达, 从表述者的反应中学会应该怎样倾听, 听懂别人表达的话语, 从中体验倾听的快乐, 逐步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 发展学生的言语思维判断和倾听能力, 以及语言表现力和应对能力。例如, 《轻叩诗歌的大门》的“与诗同行”综合性学习活动实例, 教师利用唐诗《赠汪伦》的内容, 创设了诗意情境, 运用多媒体屏幕出示:李白站在岸边, 依依难舍送别汪伦, 深情地吟咏诗句:“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学生观看屏幕画面, 聆听教师点拨:“古代的人们运用吟咏的方式, 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创作了优美的文学作品, 请同学们搜集课外的古今诗歌、民歌、童谣, 了解古代和现代的人们如何运用诗歌表达情感?”通过实践活动后, 学生在小组里展示搜集到的诗歌, 并讨论怎样将这些诗歌分类?如何了解诗歌的大意, 体会诗人的情感?在交流活动时, 教师鼓励表述的学生积极表达, 其他学生认真倾听, 尊重表达的学生, 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表达, 然后再提出补充意见, 共同讨论表述的学生是否深刻感受诗歌的内涵?综合性实践活动结束后, 教师引导学生讲讲参与活动的感受, 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魅力, 要求学生积极表达和认真聆听。教师采用循序渐进的活动策略, 激发学生乐于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会积极表述与认真、细致地聆听, 逐步提升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素养。

二、注重交流, 共同发展

根据综合性学习目标, 教师注重运用引发学生好奇心的活动策略, 采取有效的交流方式, 结合生动具体的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综合性学习活动,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自主参与对话交流等实践活动, 充分地开拓学生的语文知识视野, 扩大学生的阅读思路, 丰富学生的信息资源, 促使学生构建新的思考空间和话语系统。例如, 《走进信息世界》综合性学习教学案例, 教材中有三则阅读材料, 即《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 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 结合阅读材料中的故事内容, 把三个故事制作成动画, 动画的画面呈现了古人怎样传递信息, 在娓娓叙说中的同时, 画面上出示思考题: (1) 古代人们运用烽火、漂流瓶等传递途径, 它们传递的信息多吗?传递速度如何?运用这些信息传递途径会不会出现失误? (2) 现在已处于信息时代, 大家是怎样搜集和传递信息的?教师组织学生独立思考, 再在小组中合作交流, 学生通过相互交流, 体验并感悟到古代人们信息传递途径差, 传递信息量小, 速度慢, 经常发生误事;现代社会获取信息的途径十分广阔, 信息量越来越大, 信息传递速度十分神速。屏幕继续出示问题: (3) 现代社会的信息传递是否影响人们的生活?又是如何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4) 同学们怎样才能了解信息传递影响人们的生活?学生又进入讨论探究活动中, 交流总结了要深入了解信息传递影响人们的生活, 就必须进行实践调查活动, 搜集和分析有关信息传递资料, 了解了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 以及这种变化怎样影响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在小组交流活动中, 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探究怎样制定活动计划?如何组合活动小组?通过怎样的途径搜集有关信息资料?应该怎样整理搜集到的资料?如何分析讨论资料和撰写活动报告?教师构建活动交流探究平台, 引发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活动, 在共同语文实践中, 学生做到了取长补短, 实现了共同促进、共同发展。

三、关注表达, 张扬个性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 教师要拓展综合性学习的时空, 引导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开展活动, 让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表现自己、展示自我, 发表各自对活动探究中的见解, 学会了如何搜集材料、整理数据、撰写调查报告等实践能力, 努力做到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协调发展, 完成探究任务, 既张扬学生个性表达, 培养学生实践活动能力, 又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例如, 《走进信息世界》综合性学习教学实例, 学生初步解读了这次活动的基本内容, 教师放手, 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 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信息传递知识的资料, 在课堂活动的讨论交流探究时, 学生带着资料各抒己见, 取长补短, 每个学习小组确定了活动主题, 并制订了详细的活动计划, 如一小组进行《影响琯溪蜜柚产销量调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针对这一联系生活实际的主题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分工, 让做事细致的学生通过互联网和图书馆, 查找琯溪蜜柚品质优劣对产销量影响的资料;擅长多媒体技术的学生整理搜集到的数据;口语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到田间地头、蜜柚基地, 采访果农、农业科技人员, 并作好记录;所有的资料汇集后, 活动小组成员对资料进行分析、筛选, 让写作能力强的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在整个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各自的长处, 使每个学生有更多的表达、表现和发展的机会, 凸显和张扬学生的个性,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四、重视实践, 交互情感

投资化工行业把握差异化策略 篇10

行业周期向下

基础化工行业经历了6年左右的景气期之后, 除2006年增幅较低外, 行业保持了30%的增长速度, 但从2007年开始, 行业产量增速趋缓, 价格出现瀑布式下跌, 周期掉头向下。自2008年8月份以来, 产值增速明显减缓。

景气下滑造成行业开工率大幅下降。首先, 由于需求锐减, 销售受阻, 造成产品大量积压, 尤其是大型重点企业积压严重, 高价时购进原料, 现产品价格又暴跌, 占压资金严重。以硫磺为例, 2008年上半年700多美元/吨购进, 10月底降至55美元/吨, 磷肥企业仅硫磺库存就达150万吨, 损失资金66亿元;其次, 流动资金紧张, 企业被迫停产。据不完全统计, 氯碱行业开工率下降30%, 国内最大氯碱厂之一的天津化工厂已停产1/3, 聚氯乙烯企业停产30%, 全国电石开工率只有30%。

尽管投资额较快增长, 但是由于国际经济形势发生逆转, 国内外市场需求下降, 产品销售不畅, 新建项目增速放缓。

税率调整利好

2009年增值税转型直接利好行业发展, 提高出口税率间接利好。国务院决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 这将减轻企业税负共约1200亿元左右。对于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大的石油化工行业, 此举有利于鼓励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 有助于企业增加现金流, 应对目前的行业危机。石油和化工行业中的企业近6万家, 其中规模以上的企业有2.9万家, 这意味着近6万家石油和化工企业中有50%左右的企业都能够享受到这一政策。

同时, 政策将进一步提高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和其他受影响较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这次调整总共涉及3770项产品, 约占全部出口产品的27.9%。由于所有出口的商品都离不开化工产业, 关税调整会刺激这些产品出口, 也就必然进一步带动对化工产品需求的增长, 对化工行业形成间接利好。由于生产、运输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 因此这一政策效果存在延迟性, 估计2009年一季度开始, 政策效果将会显现。

农药:看好制剂和有机磷农药

农药行业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杀虫剂比重下降, 杀菌剂比重提高;甲胺磷等五种高毒农药已于去年底全面停产, 高效环保的水性剂型品种快速增长, 产品质量稳步提高, 一批品牌产品脱颖而出。

2008年农药表现最优异的是草甘膦, 但是由于产能过剩, 草甘膦子行业在2009年辉煌难现, 总体趋于平稳, 毛利率在10%~15%之间, 巅峰已过。随着国家对农产品收购价格的保护政策以及对农民补贴力度的加大, 2009年农药行业仍然存在机会, 有可能集中在产品具有一定议价能力和技术优势的行业和生产企业。因此, 看好以诺普信为代表的制剂行业和沙隆达A为代表的磷化工行业。

民爆:4万亿政策提升行业景气

民爆行业是基础建设的先行行业, 增加固定资产投资会极大刺激民爆产品需求, 两者存在正相关关系。“十五”期间,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迅速, 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额也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拉动下, “十五”期间民爆行业发展态势良好, 保持年均15%的增长速度。“十五”期间, 民爆行业的主要产品工业炸药年产量由128万吨增长到240万吨, 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7.02%;工业雷管年产量由21亿发增长到32亿发, 年复合增长率达了11.10%。同时行业还具有原料价格优势, 硝铵等原料价格近期大幅下跌30%, 企业成本随之回落, 而民爆产品执行国家指导价格, 相关企业将获得较高利润。

玻纤产品:需求依然旺盛

发达国家受资源禀赋、环保以及劳动力等成本上升的影响, 与我国相比竞争优势减弱, 因此, 玻纤产业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产能增长缓慢, 2001年~2005年世界其他地区的玻纤产量复合增长只有5%左右, 但全球玻纤产品需求依然旺盛, 这为我国玻纤产品的出口提供了战略性机遇, 有可持续性。

随着国家节能减排、产业升级等宏观调控政策出台, 国内对玻纤产品的需求也逐步释放出来。保守估计2010年国内需求达到159万吨。2006~2010年间, 我国国内领域对玻璃纤维的需求预计实现18%的增长, 达到159万吨, 占2010年总产能230万吨的69%。国内需求成为我国产能释放的主要吸收者。

预测, 2009年玻纤行业将受益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利好刺激, 下游电力等行业需求增加, 行业维持景气周期。

重点公司推荐

1.久联发展——区域性民爆龙头

2 0 0 8年8月国家民爆器材产品基准价提高30%, 上下浮动区间扩大为15%, 公司相应各类民爆器材产品价格提价30%, 而主要原材料硝酸铵的价格自2008年10月以来已经回落约30%, 公司盈利能力得以扩大。

考虑到2009年、2010年国家大规模新增基建投资计划的执行, 民爆产品需求将显著放大, 公司在甘肃、贵州等区域处于龙头地位, 整合基本完成, 区域优势明显。同时公司有两条各12000吨/年规模的炸药生产线已于2008年底投料生产, 产能提高。我们预计公司未来两年业绩将保持稳定增长。

2.中材科技——技术壁垒支撑公司业绩

中材科技主要从事特种纤维复合材料及其制品的制造与销售业务, 并面向行业提供技术与装备服务。公司的主营业务包括风电叶片、覆膜滤料、天然气压缩气瓶 (CNGC) 。

公司5项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基本在2008年12月左右竣工验收, 为2009年业务发展提供了新的利润来源。

有效把握课堂交流的策略 篇11

一、合理设计,激发学生参于交流的欲望

如在《猜数游戏》中,我就运用了“猜一猜”的形式设计了三个活动:

片断一:

活动一:猜豆豆

我用两手捂住6粒豆豆,打开一只手,露出2粒,然后提问:这边有几粒,谁来猜一猜?学生纷纷猜出是4粒,我再让学生说一说怎么想的。然后再让同桌小朋友一起玩,一个小朋友捂豆子,另一个小朋友猜,并且把算式记录下来。

活动二:猜土豆

我在屏幕上显示出一个小老鼠偷土豆的画面。画外音:我背回了7个土豆,再显示一个土豆从袋子里漏下来。

我接着提问:小朋友,袋子里还有几个土豆啊?你是怎么知道的?还可能会有什么情况发生?能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活动三:猜数字

我用卡纸剪出了若干个小动物,每只小动物背面写有一个数字,让学生猜是多少,当学生说出一个数学时,老师评价说是大了或小了,让小朋友们第二次猜数,再提示加几或减几就对了,提示到小朋友们猜对为止,最后就把小动物奖给猜对的小朋友。

教师应在课堂上创设了一系列有趣的问题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思维,积极交流。

二、关注差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我们的课堂上许多教师都在提出问题之后马上要求小组合作交流,看上去教师给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自主探究的机会、发表见解的机会,然而这样的机会是形式上的,是不完美的。

如我在教学《有几瓶牛奶》这一课时,不同的处理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片断一:在创设情境得出“9+5”之后,我提出问题:“可以怎么算呢?你是怎么想的?请同组的小朋友一起交流一下。”交流之后出现的结果就只有一种:9+1+4=14。尽管我再三提问:“还有别的方法吗?”学生中已经没有人再举手。无疑这是那些尖子生的作品,学困生并没有好好地展示自己的思维,当下一个环节讲解算理的时候,一部分学生无法理清自己的思路,尽管在老师的指引下把这两种做法强行地消化后,却没有真正地吸为己有。在课后一些学生仍旧是伸着手指头数,而更有一些学生不知如何下手。

认真进行课后总结后,我在另一个班的课堂中加以了改进。

片断二:同样创设情境得出“9+5”之后,我的问题是:“老师要求每个小朋友独立思考,这道题可以怎么算呢?你是怎么想的,还可以借用工具来证明你的想法。”在交流这个程序中,我舍弃了小组合作,直接进入了全班交流,并且请几个学困生先来交流他们的想法,这样一来,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不同的思维方式也出现了:用小棒摆、从9往上数、9+1+4、5+5+4等。在交流算理的环节,正是因为有了自己对解决问题的一种独立的看法,每个学生不断地将自己的思维与别人进行交流,在交流中进行比较、进行辩别,真正地理解了“凑十法”的优化。课后学生的计算的正确率与前个班比较有了极大的提高。

三、巧妙引导,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

课堂上学生交流的过程,往往是个体思维结果的呈现。这些思维结果往往是杂乱,对于学生只是量的累积,而不能成为质的建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学生交流中产生的有价值的信息和问题,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重组、整合各类信息,帮助学生在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感悟深化,形成知识体系。

在教学《买牛奶》一课的交流算理的环节中

生1:我是用小棒数的,一边放9根,一边放6根,然后全部数出来是15。

师:他的想法对吗?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2:对是对的,不过太烦了,我是不用小棒,从9开始往上数6个就可以了,10、11、12、13、14、15,那就是9+6=15。

(在这个环节我选择的是两个中等生,听了他们的说法,下面的小手举得更积极了,许多学生都想把自己的好办法告诉大家)

师:下面的小朋友还有很多方法想说,我们来听一听他们是怎么想的?

生3:我觉得他们的办法都太烦,我的办法不用数,9先加上1等于10,然后再加上5,也是15。这是我妈妈教我的。

师:为什么要先加1,再加上5呢,1和5又是怎么来的呢?

生4:我也是和他一样想的,9+6超过10了,我们已经知道9+1=10了,那就从6那里先拿1和9先凑成10,那么6还剩下5,10再加上5就是15了。

师:能把我们以前学会的知识用到这里,你真不错。你能用小棒来摆一摆吗?

(生上台摆小棒,形象化展示9+1+5的算理过程,以便学困生进行理解)

师:你们看明白了吗?请小朋友一边摆一边把道理说给同桌听一听)

生5:老师,我有不一样的想法:6+4+5=15。

师:谁看懂他的方法了?

生6:他是从9那里拿出4和6先凑成10,9还剩下5,10加5还是15,这种也是对的。

师:你们能用小棒来摆一摆这种算法吗?同桌小朋友相互交流一下。

(交流之后请一个学生上台演示)

师:刚才我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最方便。

(生选择了9+1+5、6+4+5这两种方法)

师:小朋友们请你们仔细地观察一下,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呢?

生7:他们都是10+5的。

生8:他们都是先凑成10,然后再加上剩下的。

师:第一种方法把6先分成1和5,9+1先凑成10,10+5=15;第二种方法把9分成4和5,6+4先凑成10,10+5=15。他们都是先凑成10,我们把这样的方法叫做凑十法。

把握策略 篇12

怎样运用有效的评价策略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营造安全感

安全感指保证学生上英语课时不胆怯,不感到拘束或沉重。它有两个根据:(1)教学过程不但是认识过程,而且是心理变化的过程;并且认识的效果常取决于心理的变化。(2)认识活动以积极的智力活动为前提,积极的智力活动来自于创造性的思维;要进行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富有安全感的心理环境。学习英语若无安全感,自然会束缚创造性而影响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掌握一些营造安全感的技巧。

英语教师要特别讲究纠错艺术和策略,纠错不仅是对学生操练听、说、读、写的一种干扰,并且因它具有评价性质还起着一定的惩贬作用。但英语课纠错的机会特别多,因为学生是尝试着进行言语操练,出错的可能性很大,所以教师必须慎重对待纠错。见错就纠的做法,常常会使学生说不完一句话,读不完一段书,以致一接触英语,首先是设法避免错误,进行言语活动,也是战战兢兢。这当然不可能有安全感。如学生在复述课文时,或对教师的提问作较复杂、长时间的回答时,由于紧张、口误出现的错误,教师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尤其不要当即指出来打断学生的思路以致加剧其紧张程度。有些错误是不熟练造成的,教师可稍加提示,由学生自己改正,改正后应给予鼓励。对于那些必须纠正的错误,如严重的语法错误或不符合言语表达习惯的错误、典型和带有普遍性的错误等,教师可以采取先表扬做得好的地方,后纠正错误的做法。教师不能着急埋怨学生不努力,更不能讽刺挖苦学生,应避免频繁纠错而使学生产生受挫、失败等消极情感并由此产生失败感。

二、适度的情感交流

长期以来,在“重知轻情”的影响下,很多英语老师在对学生评价时,侧重向学生提供认知方面的信息反馈,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情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遵循以下原则进行评价。

1. 发自内心。教师要用心对待学生和教学,倾听、关注学生。

2. 精心预设。

课堂上精确而恰如其分的评价语能自然地承上启下,引导学生拾级而上,当然,前提是教师要熟悉了解学生。

3. 客观公正。

避免夹带个人情感喜好,努力做到客观公正。

4. 注意方式。

善于用商量的口吻或委婉的口气提出改进建议。记得有一次公开课上,我为了引出“likes and dislikes”这一话题,就问学生:“Can you guess what Miss Sun likes doing?”其中一个学生说了一个令我吃惊的答案:“You like eating biscuits.”我带着好奇的口吻问:“Why do you think so?”她回答到:“Because I always see you eating them in the office.”对于这样的答案,我哭笑不得,但转念一想,说明学生还是十分关心我的,于是我就说:“I know all of my students care about me very much.Thanks for your care.I eat them because my stomach isn’t very good.It’s harmful for me to feel hungry.”没想到学生听了之后说到:“Oh, Miss Sun, you are too hard-working, you should take care of yourself and keep healthy.”短短的一番与学生真诚的情感交流,让我觉得整个课堂暖意融融,而且学生也因为我对他们发自内心的评价积极性大增,听得特别认真。

三、激励启发学生

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中激励性的语言来调动他们“我能行”的内驱力,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英语学习活动,使整个课堂评价过程成为一个“激励启发—提高—再激励启发—再提高”的良性循环过程。

1. 评价语应准确、得体,富于指导性。根据学生的回答,应客观、准确地指出学生的长处与不足。

2. 评价语应生动、巧妙,富于启示性。教师的启示性的评价语如同一把金钥匙,能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

3. 评价语应多样、亲切,富于激励性。激励性的评价语就像学生的学习情绪催化剂,给学生学习的新动力。

4. 评价语应及时、有效,富于适时性。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从传递到反馈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师肯定正确和纠正错误要看准时机,评价太迟会引起学生的误解,浪费时间;评价过早,有时也不利于学生的深入思考。

5. 评价语应独特、创新,富于新颖性。

教师的口语表达形式要求多种多样,教师的评价应该具有独特性、创新性。教师适时的评价,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但长期使用一种方法就会失去其作用,所以对学生的评价应不断推陈出新。而且因为场合的不同、年龄段的不同,学生都有其各自乐于接受的方法。总之,教师要因课制宜、因人制宜。

四、让学生学有所得

马斯洛心理学所验证的动机激发理论,成就感是最好的内源性动机,教师的评价语也应该实现让学生能力无限发展的功效。

例如:在学习形容词、副词比较级、最高级的时候,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激情和掌握知识的效率,结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我对学生的评价语就增添了如下内容:“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事实胜于雄辩。)”,“It’s easier to say than to do.(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More haste, less speed.(欲速则不达。)”,“Better late than never.(迟做总比不做好。)”等。这些不脱离书本但又别具一格的评价语让学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这些成语、谚语说起来朗朗上口,学生不仅在课上表现出明显的兴趣,课后也不时说上一两句,不少学生还主动向我询问一些成语、谚语的说法,这件事让我深刻体会到“外语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教师完全可以在课堂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发挥评价语的增值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评价已经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它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越来越重要。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正确认识现状,明白恰当的课堂评价语言需要我们付出长年累月的坚持、水滴石穿的执着,唯有如此,恰如其分的课堂评价语言才会起到春风化雨般的作用,从而使英语课堂教学充满师生互动的活力、情感交流的智慧和心灵碰撞的火花。

摘要:教师要从营造英语课堂中学生的安全感、与学生加强情感交流、激励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所得等方面优化课堂评价语言, 运用有效的评价策略, 点亮学生的眼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评价策略,安全感,情感交流,激励启发,学有所得

参考文献

[1]张春洞.外语教学技巧新论.科学出版社, 1999.

[2]张英.教师恰当的课堂评价语是学生前进的风帆.云南教育 (继续教育) , 2006.

上一篇:作文过渡的方法下一篇:广西灵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