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把握(精选12篇)
全面把握 篇1
特种设备品种繁多、范围广泛, 覆盖了工业生产、工程建筑、交通运输、军事装备、科学研究、民用设施、休闲娱乐等多个领域。近年来,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 特种设备数量持续增长, 特种设备的安全已经关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多年来,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依据的国务院行政法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必须制定专门法律, 将特种设备领域的安全保障上升到国家法律层面。
《特种设备安全法》的诞生, 奠定了特种设备安全法治建设的基石, 标志着特种设备安全工作向科学化、法制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更重要的是一些新思路、新观念的提出, 给特种设备安全工作在新的改革开放时期如何发展指明了方向, 也使基层特种设备监察人员开展工作有了“定心丸”、“斩魔剑”。
特种设备安全法的新变化
笔者在认真学习了法律释义基础上, 结合多年在基层从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的经验, 认为只有把握住《特种设备安全法》中宏观政策方面的新规定, 才能更好地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
1. 特种设备的法律适用范围实现了整体全面升级
该法第二条明确指出, “特种设备是指对人身和财产安全有较大危险性的锅炉……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使用本法的其他特种设备”;在第一百条中明确规定了“铁路机车、海上设施和船舶、矿山井下使用的特种设备以及民用机场专用设备安全的监督管理, 房屋建筑工地、市政工程工地用起重机械和场 (厂) 内专用机动车辆的安装、使用的监督管理。由有关部门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的规定实施”。
这两条的变化一方面是拓宽了特种设备的外延, 将来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 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还可以将八大类以外的其他特种设备纳入本法的调整范围, 避免将来每出现一种特种设备都要单独立法, 破坏本法作为特种设备安全领域的基础性法律的地位。有利于逐步解决不同领域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不统一、不规范的问题, 有利于逐步解决立法不完善、甚至无法可依的问题, 也有利于满足特种设备品种范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可能出现的新变化。变化二是考虑到我国当前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实际分工, 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并非完全由质监部门一家负责, 国家有关军事管理、核设施、铁路、交通、民航、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对各自领域的特种设备安全也承担相应的监督管理职责。也就是说, 在不同领域使用的特种设备的安全由不同部门管理, 但要适用统一的法律。
2. 首次以立法形式确立了新的特种设备安全工作模式
过去从生产到使用, 从经营到检测、从维护到报废各个环节由政府职能部门“保姆式”包揽全部责任的监管模式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 特种设备安全过多倚重于政府监管和检验的现状已经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种设备安全法》总结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工作的实践经验, 首次提出了企业承担安全主体责任、政府履行安全监管职责、专业机构担负技术监督职能和社会力量发挥监督作用四位一体的特种设备安全工作模式。
《特种设备安全法》重点强化了特种设备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的安全主体责任。该法第二章篇幅最大、条目最多、内容最丰富, 突出了企业在特种设备安全中的主体地位。在生产、使用环节基础上增加了经营环节的管理, 提出了设计使用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理念, 明确了制造单位主要承担电梯等特种设备安装、改造、修理、维护保养, 并对质量安全终生负责的基本制度;建立了缺陷特种设备召回制度, 明确了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对不再符合安全要求的特种设备报废责任和义务, 明确了共用特种设备使用的责任主体, 强化了使用单位自行检测的责任等。
今后政府职能部门对特种设备安全的监管, 不应是“保姆式”监管, 越俎代庖式包揽企业的安全责任;而是要实行“警察式”的监管, 我们基层特种设备监管部门的工作是做好市场经济特种设备领域内的“路灯”、“红绿灯”。监管部门就是要按照法律规定的职责和权限, 依法督促特种设备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和检验、检测机构认真落实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和要求, 一旦发现违法行为, 坚决予以查处。
3. 确立了社会组织在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特种设备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在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加强政府部门监管、发挥专业机构的技术监督职能的同时, 《特种设备安全法》第九条规定了特种设备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推进行业诚信体系建设, 提高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水平”的主要任务与职责。在该法后续的其他条款中, 也留下了多处行业协会能够发挥作用的空间。通过加强社会监督, 充分发挥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等各方面对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的监督作用, 形成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局面,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旨在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该法对准入制度有区别地提出了对单位实施行政许可和对人员实施资格管理的规定, 且对单位实施行政许可未予明确实施行政许可部门的级别, 为转变政府职能留下了改革的空间。该法还明确了检验与检测的不同性质和作用, 这既有利于做强政府实施的监督检验, 又有利于培育、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体系, 为特种设备检验检测体制改革留下了空间。同时, 该法还增加了特种设备安全教育、普及安全知识、信息公开以及定期向社会公布特种设备安全总体状况等内容, 为政府全面履行监管与服务的职能作出了必要规定。
5. 着眼于提高工作效能
从立法效能的角度, 提出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节能环保、综合治理”的原则, 在具体内容上, 兼顾了安全与节能的统一规定。该法还提出了国家实施分类监督管理的原则, 特种设备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完整的监督管理档案和信息查询系统, 为政府部门多年来一直推进的动态监管体系建设提供法律支撑。
6. 突出了安全技术规范的法律地位
《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是在法律法规框架下, 实现制度具体化的一种表述形式, 它体现了政府管理的意志。是指导特种设备监管的一个很重要的文件, 规范作用非同小可。但在《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中由于没有赋予此规范法律地位, 造成发生民事官司时, 此规范不具备法律效应。《特种设备安全法》突出了安全技术规范的法律地位, 全文表述安全技术规范多达34处, 覆盖了生产、经营、使用、检验、检测和进出口等多个环节, 并将安全技术规范作为许可和监督检查的主要依据。该法的出台将有力推动我国以法律为依据、以规范为主干、以标准为基础的特种设备法律体系的形成, 从而为保护国家利益、维护公共安全、促进企业发展发挥重大作用。
7. 强调了检测机构的定位
该法确定检测机构是为特种设备生产、经营、使用提供检测服务的, 严格遵循“安全、可靠、便捷、诚信”的服务宗旨, 并指出提高检测服务质量水平、提升社会公信力、增强国际影响力的发展方向。
山西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着力实现新突破
截至目前, 山西省登记在册的特种设备有154 373台 (套) , 其中锅炉16 658台, 压力容器55 463台, 电梯35 156台, 起重机械41 768台, 场 (厂) 内专用机动车辆4 927辆, 客运索道24条, 大型游乐设施377台 (套) 。另有气瓶300余万只, 工业压力管道一万多千米。设备总量比2012年增加20%, 尤其电梯增加达36.5%。
1.加强组织领导, 明确各方责任
近年来, 每年年初山西省政府都要组织召开全省特种设备工作会议, 分管质监工作的副省长对全年特种设备监管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并与11个地市、相关厅局签订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各级政府也层层签订特种设备安全责任书, 组织保障、经费保障。
行业主管部门落实“一岗双责”, 坚持一手抓业务, 一手抓安全, 把特种设备安全摆上重要议程, 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要求、同检查、同考核, 齐抓共管。
山西省质监局成立了以局长为主任的安委会, 各市、县局建立完善了“一岗双责”体系。按照省政府安全生产十项制度的建设要求, 制定了特种设备安全工作制度, 并在日常的检查、督查中注重各地制度的健全与落实。
推行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法人代表安全生产承诺制。各市质监局还将承诺书在媒体上予以公布或在企业显著位置张贴, 便于社会和企业职工进行监督。
2.开展专项整治, 严格行政执法
近年来, 山西质监部门每年都要开展特种设备安全大检查大整治活动。同时结合实际, 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项整治:小型锅炉、快开门式压力容器专项检查;燃气行业特种设备的专项整治;危化品使用领域尤其是涉氨制冷企业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特种设备专项整治;电梯紧急排查整治、工程建设领域预防施工起重机械坍塌事故专项整治;商业公共场所电梯专项整治等。
2013年特种设备执法监督检查出动62 568人次, 检查单位28 380 (家次) , 责令整改问题21 632个, 下发安全监察指令书4 273份, 立案697件。
3.坚持打非治违, 加强基础建设
不断引深以往“打非治违”专项行动, 巩固“打非治违”成果。积极推进分级分类监管, 全面推进特种设备使用单位标准化建设, 督促使用单位健全安全管理机构,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全面实现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
不断深化特种设备安全知识“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等宣传活动, 通过主题宣传、开辟专栏、案例警示、公益广告、张贴海报、短信宣传等多种方式, 利用“质量月”、“安全月”等, 普及特种设备安全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结合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的颁布实施, 省、市、县三级分别进行了百家企业“送法上门”宣传活动。
组织督查督导组, 领导包片, 加大行政督导力度, 同时创造性地开展了技术督导, 定期不定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专门的技术督查队伍, 深入各特种设备使用现场, 从技术层面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确保安全隐患消除到位。
4.完善应急管理, 开展救援演练
各单位都制定了完善的特种设备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加强应急值守, 成立应急救援队伍, 开展应急救援演练, 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完善国家质检总局、省质监局两级事故警示通报和定期风险分析报告制度, 加强对设备安全风险、工作风险和队伍风险的分析研判, 针对不同种类特种设备事故发生的特点, 开展事故易发设备、存在严重缺陷设备的风险监测和风险预警通报;建立健全事故处置工作机构和专家队伍。
5.加强队伍建设, 严肃行风政风
加强安全监察队伍的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2013年, 山西省质监局投入300余万元, 对全省各级从事特种设备安全的监管、检验人员, 进行全员培训。对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的技术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进行特种设备法律法规学习宣贯, 培训考核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和管理人员近20万余人次。制定出台了《质量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办法》, 对安全违法行为的举报有功人员最高给予10万元奖励, 充分发动人民群众参与特种设备安全监管。
全面把握 篇2
1.中央提出通过“五个一批”的扶贫方式解决7017万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关于“五个一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单选题3分)A.易地搬迁脱贫一批 B.生态补偿脱贫一批 C.发展生产脱贫一批 D.社会保障脱贫一批
2.精准扶贫最主要的含义实际上是()。(单选题3分)A.扶贫要上升到国家战略 B.扶贫要到村、到户、到人 C.扶贫要多给政策支持
D.扶贫要由地方政府一把手负责 3.精准扶贫的基础是()。(单选题3分)A.精准考核 B.精准帮扶 C.精准脱贫 D.精准识别
4.在扶贫中实施精准管理,首先要()。(单选题3分)A.给所有识别出来的贫困用户每人一个脱贫项目
B.把所有识别出来的贫困户集中到一个自然村进行统一管理 C.对所有识别出来的贫困户建档立卡
得分:3分
得分:3分
得分:3分
得分:3分 D.为所有识别出来的贫困户发放困难补助
5.在扶贫移民搬迁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单选题3分)A.差异化补贴 B.渐进式搬迁 C.集中搬迁到城镇 D.住房成本控制
6.关于医疗扶贫,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单选题3分)A.要推进新农合的全面覆盖 B.要推广大病保险和大病救助 C.要实现所有贫困家庭无差别化补贴 D.要降低贫困人口的就医门槛
7.精准脱贫的基本标准是()。(单选题3分)A.两不愁、三保障 B.实现共同富裕
C.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D.降低地区贫富差距
8.精准扶贫是总书记2013年11月在()考察时提出来的。(单选题3分)3分
A.山西 B.湘西 C.陕西 D.广西
9.资产收益扶贫项目实施的主要对象是()。(单选题3分)
得分:3分
得分:
得分:3分
得分:3分 得分:3分 A.养殖大户 B.失能和弱能贫困户 C.专业合作社 D.刚毕业的大学生
10.最主要的负责具体精准扶贫项目实施的政府层级是()。(单选题3分)分
A.县级政府 B.省级政府 C.乡镇政府 D.市级政府
11.公司加贫困户或者公司加合作社加贫困户的扶贫模式中,贫困户受益的方式有()(多选题4分)得分:4分
得分:3A.入股分红
B.技术/资金服务加订单生产 C.为贫困户提供税收优惠 D.土地流转加就业
12.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地方政府扶贫部门存在的思想和观念问题有()。(多选题4分)得分:4分
A.认为精准扶贫主要是扶贫部门的事情 B.将扶贫资金挪作他用
C.扶贫工作的能力不足,知识匮乏
D.没有充分认识到扶贫工作的综合性和艰巨性
13.“六个精准”中,与精准帮扶有关的有()。(多选题4分)A.措施到户精准
得分:4分 B.资金使用精准 C.因村派人精准 D.项目安排精准
14.下列选项中,扶贫到户的方式过于简单化的有()。(多选题4分)A.很少进行综合扶持,导致扶持的效果和可持续性不佳 B.过分关注贫困家庭当年的收入,不注重资产积累 C.让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做同样的产业项目 D.直接给所有贫困户现金补贴
15.精准考核包括的内容有()。(多选题4分)A.工作考核
B.主要领导的政绩考核 C.总体扶贫成效考核 D.扶贫成本考核
16.在教育扶贫方面,重点要做的工作有()。(多选题4分)A.免费高中教育并提供生活补贴 B.免费大学教育并提供生活补贴 C.普及学前教育并对贫困家庭提供补贴 D.免费职业教育并提供生活补贴
17.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中最主要的问题是识别标准在基层无法可靠地实施,这是因为()。(多选题4分)得分:4分
得分:4分
得分:4分
得分:4分
A.精准统计农户的收入是一件复杂的事情,通常由专业机构(如统计部门)通过抽样的方式进行并且成本很高
B.以收入标准判断,民主评议识别的准确率只有50% C.基层在民主评议中使用的是综合标准。除了收入外,还会考虑健康状况、家庭负担、财产状况、人际关系等,是一种多维贫困的概念
D.在没有准确家庭收入的情况下,对建档立卡户的识别通常只能依靠民主评议的方法来进行
18.在金融扶贫方面,政府需要做的工作有()。(多选题4分)
得分:4分
A.金融部门与地方政府协作金融部门在基层能够有更多的服务机构 B.综合性农村金融改革
C.全面普及农村商业银行和地方商业银行
D.推进农村金融市场开放和普惠性金融机构的发展 19.资产收益扶贫的资产类型包括()。(多选题4分)A.自然资源
B.农户和村集体自有资源或权益 C.扶贫或其他资金投资生产设施和不动产 D.扶贫或其他资金直接投资
20.就业扶贫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多选题4分)
得分:4分 得分:4分
A.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贫困家庭劳动力的意识和技能 B.帮助贫困家庭的劳动力找到稳定的就业机会 C.权益保障和法律援助
D.提供基本的社保保障以及城乡一体化衔接
21.在产业扶贫中,应尽量用大量资金直接扶持企业而非农户。(判断题3分)正确 错误
22.为实现社会保障兜底,贫困线的设定要高于低保线的设定。(判断题3分)
得分:3分
得分:3分 正确 错误
23.在联户合作生产的扶贫模式中,政府可以对联户生产提供基础设施、技术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判断题3分)正确 错误
24.给贫困家庭提供公益性岗位,可以为贫困户带来稳定的就业机会。(判断题3分)得分:3分
正确 错误
25.致贫原因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要求精准扶贫有高度的针对性,即需要什么扶持什么。(判断题3分)正确 错误
26.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人的能力非常关键,而能力的发展中教育又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发展教育特别是对孩子的教育是我们解决贫困人口代际传递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判断题3分)正确 错误
27.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2013年25号文“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将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作为6项扶贫机制创新之一。(判断题3分)正确 错误
28.在资产收益扶贫中,公共资产不可股权化。(判断题3分)正确
得分:3分
得分:3分 得分:3分 得分:3分
得分:3分 错误
29.为加强扶贫资金监管,中央政府应制订具体的扶贫项目并划拨专项资金。(判断题3分)得分:3分 正确 错误
30.精准识别需要改变单纯以收入为基础的识别标准,从多维贫困(包括教育、健康、资产等)的角度看待贫困问题。(判断题3分)正确 错误
创新思维、突出关键、把握全面 篇3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教学模式
历史是常与变的结合,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是学习历史的精髓所在。在面对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上,我们应该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创新思维,突出关键,把握全面。
一、看高考《历史课程标准》体现出的新理念
1.课程观取代教材观,真正发挥了材料题应有的功能。
2.用专题史取代完整的学科体例,历史智慧比历史知识重要。
3.问答题的材料化倾向;与热点的联系在于思想观念,而不是低层次的内容联系。
4.研究性学习引入高考。
二、适应新课标、新教材的变化--明确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在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师应如何处理“课标-教材-备课”三者的关系。 认识到课改所带来的三方面的变化,对于创新思维十分重要。
第一,《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功能是不一样的。
第二,课改后教材的性质发生了转变。
第三,课改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转变。
课堂教学首先要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讲清课标要求的内容。 大力发挥课标的主导作用,正确对待教材的辅导作用,摆脱把教材奉为《圣经》的教学思想,对教材内容的处理一定要做到“抓住核心精神、大胆予以取舍”。
其次是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能力。 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及其成就”这一内容,尤其是对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讲述中。结合高中学生大都为农村孩子,他们更了解自己家乡的变化的情况,首先介绍了安徽凤阳县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设计了一系列问题:我们各位同学的家乡有没有进行经济改革?我们家乡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实行的主要方式是什么?能不能讲一下自己家乡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或发展乡镇企业的情况及取得的成就?介绍自己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生活有什么样的变化。同时结合实际,谈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什么不足之处,今后应向何方向发展?
三、突出两个关键
目前高中历史教师的备课观念还存在着高低不同的层次,个人认为突出四个关键,能够很好地体现课改的理念。
关键之一:抓住中心,突出主体。
这个中心就是学科主干知识。从高考考查的知识内容看,文科注重基础主干知识,所以说,历史的主干知识在学科体系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对历史主干知识掌握程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其在历史复习中处于中心地位,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建构合理、完整、灵活、有序的知识体系基础上,应该突出关键,立足主干知识,突出复习重点。 历史复习中,我们帮助学生把大量分散的或相对孤立的历史史实、历史概念、阶级特征等纳入到完整的学科体系中,变为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的主干知识网络。
关键之二:三种关系处理好。
第一,纲与本的关系。《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主要依据,课本是师生复习备考的主要依据 。二者有联系,有区别,不能相替代。只有认真研究和解读了《考试说明》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紧扣课本,万无一失。通过对大纳、教材、考试说明和历年考试命题的比较性研究,做到了两个明确:一是明确近几年考试题与《考试说明》的对应点;二是明确了近几点考试题在《考试说明》、教材中的着力点、渗透点、辐射点和拓展点。
第二,讲与练的关系。 题海战术是当前许多人应对高考使用最多的战术。这种做法,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也降低了复习的效率,根本达不到应有的目的,往往事倍而功半。为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复习中,我们讲例题就着重讲高考题,把以往的高考题作为我们平时训练的例题。这不但能使我们更好地把握答题思路、组织答案,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研究和训练高考题,减少了许多复习的盲目性。在备考中,不反对适当的作题训练,但不能以练习代替复习。应该“精讲”、“精练”,讲练结合,重点知识重点讲,反复讲,一般知识渗透练,重在落实。
第三,内与外的关系。 高考命题的综合性,首先体现在学科内的综合上。因此,我们在复习中必须首先抓好学科内基础主干知识。即便是要与其它学科进行迁移,或与现实的重大社会问题进行联系,也应自然合理,不能因小失大,舍本逐末。 同时,高考文综具有综合性,注重能力考察,学科界限趋向模糊,三科融合日趋合理自然,这既是高考改革的趋势,也是历史教学本身发展的方向所在,更是当今知识经济对人才素质全面提高的客观要求。
有鉴于此,在抓好学科“内”综合的同时,还须适当关注一些学科“外”但又与学科相关的知识内容。 我们在复习中树立了“大文科”教学观,将文、史、地、政融合在一起,使原来孤立的四个模块至今架起协作的桥梁。尤其要强调的是,高考前两个月,合作的力度更要加大,除了知识方面的互相商讨研究,在考试后统一阅卷、讲评,在答题方法、知识之间的自然渗透方面,更是引导学生注意三科之间的融合。
全面把握 篇4
一、认清形势,加强对财经政策的重视
首先要认真把握好党和国家、市委市政府对严格财经纪律、加强财务管理的要求。中纪委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严格遵守党的组织纪律,特别强调要严格遵守财经纪律。李克强总理也明确提出要将严肃财经纪律作为政府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财经纪律是规范社会经济行为必须严格遵守的重要准则,严肃财经纪律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措施,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新形势下必须进一步突出重点,领导干部和财务人员要带头执行各项财经纪律,必须通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强化能力、素质和水平,建立财务规范化建设长效机制,全面推进财务科学化管理,以不断适应新形势任务需要。
二、加强制度建设与制度的执行力
中心自2014年以来,一是认真梳理和查找财务管理盲区和薄弱环节,针对不完善的部分财务制度进行补充,对不适应的进行修改。结合国家、市主管部门下发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管理条例》《公务卡结算管理办法》等文件,与时俱进,从中心实际出发,制定了符合中心特点的《资金审核和财务报销管理办法》《物资采购管理办法》《会议培训费管理暂行办法》《差旅费管理办法》和《公务车辆运行费管理办法》等多项内控制度。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始终围绕中心的重点工作来进行,针对资金资产管理中容易出现不规范管理问题的薄弱环节重点进行风险防范,强化制度的执行力。二是建立集体研究、民主决策、科学有效预防腐败的运行机制。对购买大宗物资、试剂耗材有经过资质认定的供应商采购目录;涉及“三重一大”事项和设备购置、基建项目改造、5万元以上的大额资金支出均须经过领导班子会议研究决定,以政府采购招标方式确定,签订相关协议或合同,并以会议方式记录记载,从而有效避免决策风险和体制制度上的不健全或不到位。
三、健全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突出重点环节控制
各项经费本着“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突出重点”的原则,合理确定年度收支预算,严禁无预算、超预算支出行为。预算支出合理细化,落实到每一个项目和每项支出的每一款,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用款计划编制的科学、合理与使用。疫控中心每年财政专项预算都必须经过全体职工大会讨论通过。
各项收费全部纳入预算管理。严格依照国家规定的收费范围、收费标准,认真做好收费管理工作,使用合法票据,规范收费行为。自筹资金纳入中心财务集中核算,统一管理。
对部市级公益性专项资金及各类科技专项经费,严格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项目负责人要保证专项经费的开支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项目经费使用范围。坚持“副职分管、正职监管、集体领导、民主决策”的原则,所有财务支出严格审批程序,逐级审核签字。对专项资金实行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专人管理,杜绝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的违规现象。
规范设备采购及招投标管理,确保公开透明。凡用专项资金购置仪器设备,均按照政府采购程序进行招标采购,编制计划、签订合同,履行相应手续;对未列入政采计划的小型仪器,也要货比三家,按照经济适用、性价比高、售后服务好的原则选购,有效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购置的仪器设备及时办理资产入库,纳入固定资产管理,做到账外零资产。对于重大资产购买或是涉及基建项目维护修缮的支出,都附有合同(协议)、结算表和验收等相关材料。
总的看来,随着财务工作逐步规范,中心财务管理工作有了一定程度提高,所有干部职工能够遵守国家财经法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中心的各项财务规定,能够认真执行国家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制度,在容易出现不规范的环节上都采取了相应措施,法律意识不断增强,财务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明显提升,为促进中心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财务报障。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规范财务工作是大势所趋,而且也越来越规范。至此我们对今后财务工作也提出几点想法:
一要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建设要紧跟形势,严格执行国家、市财政局的要求,结合预算、决算“三公”经费等信息公开,主动接受监督,厉行节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要重视预算的执行,要按照规定对“三公经费”、财政专项经费、科研项目推广经费加强管理,严格按预算执行。
三要加强审计工作,严格内控制度要求,抓实抓好抓规范,严格财务工作的规范要求,加强培训,提高法律意识,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
科学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篇5
摘要:2014年12月,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强调,要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总书记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总体布局。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正是中国“发展起来以后”,更加注重发展和治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 内在关系
一、“四个全面”的提出与形成过程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小康之家”的设想。2002年,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2007年,十七大要求: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12年,十八大将“建设”改为“建成”,进一步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
(二)全面深化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实际上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两个基本点其中一个就是坚持改革开放。2012年,十八大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问题作出重要决定。总书记说,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
(三)全面依法治国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包括我们建国以来,实际上我们的法制建设一直不断加强。1997年,十五大要把依法治国提到治国方略的高度,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2012年,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把法治建设作为中央全会的专门议题,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全面的战略部署。
(四)全面从严治党
1994年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2002年的十六大和2007年的十七大,都提出了党的建设的基本格局。2009年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命题和任务。2012年,十八大提出了以改革创新竞争,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并再次强调要从严治党。2014年10月,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进一步提出了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要求,并对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了部署。现在,又直接使用了“全面从严治党”的表述。
综合来看,“四个全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治国理政思路的高度概括。“四个全面”的形成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一个全面”到“两个全面”。
在十八大之前,2002年十六大提出了“一个全面”,即“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2007年,十七大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把“一个全面”扩展为“两个全面”。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简化为“全面深化改革”。
第二个阶段是从“两个全面”到“三个全面”。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样,就把“两个全面”进一步扩展为“三个全面”。
第三个阶段是从“三个全面”到“四个全面”。
十八届四中全会闭幕后不久,2014年12月14日,总书记在江苏考察调研时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至此,把“三个全面”首次扩展为“四个全面”。而且在这次对江苏考察中,总书记首次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并且是同其他三个全面一起结合起来,首次提出“四个全面”,这是第一次提出来。
二、“四个全面”之间的内在关系
总书记讲,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伟大目标。“全面”一词充分说明这个小康社会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诸多方面的小康社会。“四个全面”是一个大系统,每一个“全面”是一个小系统,彼此之间相互依存、关联递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指向,其他三个全面则是实现目标的战略举措;全面深化改革是“关键一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强大动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根本保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驾护航;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新常态下波澜不惊、破浪前行的压舱石。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作为三大战略举措,都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也要体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三大举措实施得不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就要受到影响,目标就不能保证实现。三大战略举措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必须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互相渗透,共同推进。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由党来领导,因此,就必须从严治党。
“四个全面”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是简单并列关系,而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具有总分总的逻辑结构。之所以在这些施政方略前面加上“全面”,一方面是一种延续性,是对以往方向、路线的一脉相承,表明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没有另起炉灶,否定过去;另一方面,“全面”就是要覆盖面更广,不可能留有死角、达不到的地方,而且加强了力度深度广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奋斗目标,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具有战略统领和目标牵引作用。其他三个全面分别是我们的基本动力、基本保障、基本支撑。改革既是驱动力,也是凝聚力;既是方法路径,也是精神内核,是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强大动力、根本路径。法治是框架和轨道,也是理念和方法。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其他三个方面的基本方式和可靠保障。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核心,全面从严治党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只有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才能使我们党坚强起来,才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因而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前三个全面的坚强保证。总之,“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成为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全新布局。“四个全面”的提出,使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更加完整,趋于成熟。
“四个全面”是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四个全面”作为相辅相成、相互支撑、内在统一的整体。
一是统一于“四个伟大”。“四个伟大”: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梦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加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开展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都离不开“四个全面”的协调共进。抓好“四个全面”,就能形成“四个伟大”联动的时代洪流。
二是统一于党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四个全面”涵括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就统揽了治国理政的全局。
三是统一于中国与世界的深刻互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既是进一步形成中国特色、打造中国优势的大棋局,又是中国进一步拥抱世界、引领时代的大棋局。统筹好“四个全面”,“中华号”巨轮必将在世界大潮中行稳致远,驶向胜利彼岸。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意义
“四个全面”,是习近平同志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在坚定中国自信、发展中国道路、优化中国模式、总结中国经验,带领人民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提出来的,既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又是实践创新的巨大飞跃。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开拓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
不断开拓治国理政的新境界是我们党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升的标志。“四个全面”廓清了治国理政的全貌,抓住了治国理政的关键,拎起了治国理政的总纲,集中体现了党治国理政的新思路、新方略,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成为我们党新的历史时期指导思想,为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二)确立中国由大向强发展的总方略
由大向强,不仅是量的积累,更是质的飞跃。如何实现这“关键一跃”,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核心课题。由大向强是件好事,但是另一方面是“树大招风”,原来我们是边缘,现在我们在放大镜里工作,人家就用显微镜来看我们。越是靠近世界舞台中心、越是接近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遇到的阻力和压力就越大。同时,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攻坚期、深水区,要用几十年解决西方在几百年的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还要解决自身特有的突出矛盾问题。国内外安全风险叠加交织,面临“中等收入陷阱”“西化分化陷阱”等,这些都给党治国理政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更高要求。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就能更好统筹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实现中国梦的统一,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统一,以全面深化改革来破解民族复兴和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各种深层次矛盾问题,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来确保发展风险有序可控,以全面从严治党来强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
无论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继续推动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还是以“中国奇迹”的升级版实现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核心都在于完善“中国模式”,打造和增创“中国优势”。“四个全面”是将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之中的大手笔,特别是明确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意味着中国模式的核心之一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四个全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将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三)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施,表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方略更加完善,标志着我们党对党的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党带领人民向着宏伟目标的伟大进军又迈出重要一步。“四个全面”总方略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今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到“五位一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到“全面从严治党”——正是党治国理政方略的不断完善中,党和国家事业不断走向兴旺发达,中国以势不可挡的雄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全面把握 篇6
根据多年来学校管理工作的体验,本人认为“思想育人、知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四维度”的管理涵盖了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既能让教师理解管理者的目的和意图,又能明确管理的操作规程和环节,更重要的是理解管理的理念和思想。因此,倡行“四维度”管理,能从根本上把握管理的关键,使管理工作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实践表明,管理是一门科学。这门科学需要领会,需要探究,需要运用,更需要践行。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那么,作为学校校长应如何从宏观上驾驭学校,统率学校工作呢?又如何从微观细上指导教师开展有效的教育、教学工作呢?
一、思想育人乃立校之灵魂。思想育人包含着思想引领、心灵启迪。用先进的办学思想和理念来引领学校,用高尚的品格和修养来塑造师生的形象,方能展示教育风采。思想决定行动,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精湛的业务水平来源于过硬的政治素质、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如果一所学校校长缺乏正确的办学理念和思想,缺乏前瞻的构思和目标,缺乏敢于担当的开拓创新精神是办不好学校的;如果教师思想落后、意识陈旧、缺乏斗志和开拓创新精神,且没有拼搏精神、团队合作精神、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那么这所学校肯定没有活力和动力,学校终将成为一潭死水;如果学生缺乏朝气蓬勃、乐观向上、勤奋好学的精神,没有美好的愿景、梦想,那么这所学校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和精神支柱。因此,倡导思想育人尤为重要,它是四维管理之根,管理之魂。
近年来雷州二中确立了“知行合一、至善至上”的办学理念,确立“安全、和谐、跨越”的办学目标,在践行目标和理念的过程中赋予新的思想内涵,如德育工作,提出“树理想、抓纪律、促学风、提质量”的工作思路,教学工作上提出“严、实、精、活、新”五字要求。在实践过程中使大家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工作职责和目标。如教要达成何种境界?教与学、教与导、教与行应如何落实?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目标如何达成、知情与意行如何统一?班主任又根据学生实际细化管理目标,且融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行为准则和元素,学生心灵得到净化,品行得到熏陶。近年来雷州二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为抓手,组织阳光大跑操等系列活动,既能在思想、灵魂深处教化、引导,又能在行动中得到践行;既能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传统美德,又能充分研读吸纳中华文化的有益营养;既养成学生的时间观念、纪律观念、集体观念,又能得到体育锻炼,增强了体质。两年来成效显著,学生的纪律观念增强了,迟到、早退、缺课大大减少了;上网、攀爬围墙、打架斗殴、违纪违法现象没了;校园整洁了,学校公物破坏现象没了、文明语言多了、校园秩序好了。因此,学生品行的塑造、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评价事物的美丑、善恶标准;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乃至行为习惯的养成等都离不开思想的引领。学校教育离不开思想育人,任何时候放松了、弱化了,学校教育就会失去活力,就会失去精神动力。
二、知识育人乃办学之生命。学校是传播知识的殿堂,它的功能和作用是其他机构所无法代替的。而中学教育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黄金时段,中学阶段知识教学学习又尤其重要,中学“三基”教学是有效提高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关键。教学是学校的核心,教与学,学与用要融会贯通,以教促学、以学定教、教学相长是教学的基本要求,但创新思想和行为更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的因素。
学校作为知识传播,心灵引导的高地,首要任务是要确定办学的目标。如初中阶段要达到什么目标,高中阶段要实现什么目标,让老师、学生都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每个人、每个时期都应设计好目标,不断地促使他们为实现目标而努力,作为学校要紧紧地抓住目标定位,不断地激励,鼓励他们为实现目标而奋斗。作为构建学校育人的目标和规划的校长及教师要成为目标达成的第一个追寻者、引领者和践行者。校长、老师除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之外,还要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探索和研究,积极探索、总结教育教学规律。雷州二中倡行“以人为本,攻坚克难,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办学精神充分表达了二中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时代主题。作为一所学校没有一定远景的办学目标,无须一番努力,就唾手可及的目标是没有内在驱动力和生命力的。要超越自我,追求卓越,就必须攻坚克难,突破一个又一个困难,敢于作为,勇于挑战。
课堂教学是知识育人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改革,关系学校的办学质量,创新是提高质量的关键。雷州二中在开展学洋思、东庐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又尝试开展生本教育活动,并且提出“严实精活新”五字课堂教学要求,不断深化课堂改革、提升课堂效能、努力践行“轻负担高质量”的理念要求,因而近年高中考连创佳绩。质量是立教办学的生命线,任何时候都不能懈怠。
三、管理育人乃治校之根本。一所学校管理工作如此重要,必须解决好三个问题,即什么是学校管理?为什么要管理?如何管理的问题?学校管理是管理者借助一定的工作机构,依据学校的规章制度,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整合优化教育资源,从而有效地实现办学目标的活动。常言道“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即便如此。
为什么要管理?这是由于学校办学任务和目标、方向决定。学校工作的目标应当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以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和塑造为根本,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基础,以学生的知识能力的提升为主导,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补充,以促进学生友爱互助、文雅乐学,健康和谐发展为目标。依法办学,科学管理,倡导儒雅的师风,严谨的教风,扎实的学风,稳定的校风,以优雅的校园环境,真诚的态度整合教育力量,提升办学品质,以赢得社会的信赖、家长的满意。学校管理的核心工作就是完成好预定的目标,要实现目标,就必须明确学校管理的内容。在学校工作中,管理的门路很多,以育人为核心的多种管理要素需要共同协作才能实现管理目标,完成管理任务。而管理方法的采用和管理制度的落实是学校管理过程中务必高度重视的问题。没有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系统的管理制度,一间学校将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学校管理工作要讲究方法,才能确保目标的实现;同样学校是有目的、有组织、有领导的人群集合体,要维护人群,协调各种活动,必须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切合自身办学实际的组织制度,否则学校工作就会一盘散沙,甚至陷入混乱。近年来雷州二中结合学校实际讨论制定了十多项管理章程和制度,如《雷州二中工作管理条例》《教职工工作量化及绩效考核方案》等,对推动学校工作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学校管理工作最为本质和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管理。这关系到提升办学的质效问题?从事管理工作多年的体会是管理者要实现管理目标、任务,必须以人为本,人是主体。雷州二中推进“思想育人、知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四维度管理,以 “修德立信,知行合一”作为校训,正是把人放在核心地位,尊重人的个性,挖掘人的潜能,激发人的动力。学校管理工作方法相当广泛,既有教学管理,又有德育管理;既有教师管理,又有学生管理;既有后勤管理,又有服务工作,林林总总,方方面面,但归结起来,无非是解决好教与学矛盾、解决好师与生的问题、解决好安全与健康、学校与社会关系等。首先要规范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能,必须做到规范管理、科学管理,实行有效管理;必须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主动性和潜能,必须考虑主客观因素。具体落实上要考虑到工作上分工精细,切忌笼统;工作过程要有系统的管理,坚持职、责、权、利的统一;实行激励性的考核评价,加强工作过程的监控。同时上下协调要统一,不能各自为阵。其次,着力培养一支具有优秀品格的管理团队。第三、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和教风。第四、校长及班子成员要以身作则、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担当,才是学校的灵魂所在。学校的平稳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跟我们倡行的“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智为本、育人为先”的管理思想分不开。
四、服务育人乃办学之保障。服务工作如何开展?首先建立一套完整的服务制度和操作规程,必须完善和健全各部门、各部分的工作职责、岗位职责、规章制度,使所有服务部门都知道自己的工作职责、服务对象、服务的范畴、服务的主体,才有利于服务工作的开展,保证各部门、各部分运转自如,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其次,要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从目前学校机构的设置来看,办公室是学校服务工作的中枢神经,政教处是学生管理的窗口,教导处是教学工作运转的中枢,教研室是教学方向的指向标,总务处是整个学校服务的中心,做好各部门后勤保障工作就能确保学校各项工作有序、有效地开展,必须切实地抓好服务团队人员的思想作风和能力素质建设。不断倡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奉献精神。
目前,从中小学服务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科学管理机制相对滞后,人员素质素养参差不齐,服务团队的思想、观念、意识以及业务能力水平需要进一步的调动和提升。机制是根本,素质是关键,没有制度机制,开展各项工作无法无章,混乱不堪,更谈不上高效;而人员素质高低,工作精神状态又是制约工作开展的主观因素。从学校目前创强、创均的系列活动中深深体会到加强这两个方面工作的必要。第二,工作表面化、效益低下,管理方法陈旧、单调,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协调性。这方面既有工作责任心、敬业精神、奉献精神不足的问题,也有机制、体制存在问题。一所学校服务工作弱化了、滞后了,其他工作必然会受到影响,作为管理者及管理团队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示范,真正分析服务工作的存在缺失问题,充分调动服务团队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建立健全一套切合自己学校实际的、又行之有效的管理章程和制度,从而推动学校服务工作的高效提高。
总之,一所有质量、有特色、有思想内涵的学校是通过思想引领,知识启迪,服务保障,管理来实现的,离开“四个维度”的有机揉合,教育宗旨、办学目标终将无法实现。
全面把握 篇7
一、课堂内外灵活应对, 全方位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1.“堵”“疏”结合, 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
上信息技术课前很多学生会问:“老师这节课上网吗?”听到这个问题, 相信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心里百感交集:不让学生上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会大打折扣, 而让他们上网, 不少学生又不听从安排, 聊QQ、玩游戏、看新闻……干什么的都有, 课堂任务不能很好地完成。面对学生的这些行为我们不能强硬地制止, 毕竟网络的应用是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新课程改革理念中也不提倡这种做法;而将计算机房完全开放, 任学生在网上自由遨游更不是可取的做法。那么怎样做更好呢?
一方面要保证我们正常的教学计划能够完成。机房里一般都装有计算机房管理软件像极域电子教室等, 讲授新课时利用这类软件可以控制学生的机器, 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上, 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为了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要进行合理的疏导。比如学生一般都喜欢上QQ, 我们就每节课留一点时间和他们讨论一下QQ的功能、如何使用等相关问题, 也可以利用QQ交流一下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 改变一些学生“网络=游戏+聊天”的不恰当观念。
2. 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
信息素养的培养不仅仅是信息技术课的任务, 其他学科也应注意信息素养的培养, 那么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上就要教给学生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平时学习的基本能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强调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 而我们在上课过程中如果能够加入学生正在学习的其他学科的知识、让学生感觉到信息技术可以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也是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的一种途径。
另外平时学校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 这也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好机会。比如学校每年开元旦晚会时, 都会有不少学生来求助, 学生会的同学要设计、制作海报进行宣传;表演节目的同学要查找、编辑伴奏音乐;还有些服务的同学来请教一些设备的使用方法。这时候, 我们就要耐心地给予指导, 但不要“越俎代庖”, 而是让他们自己亲自动手达成目标。
3. 潜移默化, 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包含很多方面, 要求学生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能够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 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信息道德的教育忌直白说教。高中生的逆反心理普遍较强, 如果专门拿出几节课来灌输信息道德知识, 大部分学生肯定听不进去, 更会有一部分学生出于逆反或好奇的心理去试一试, 这样只能适得其反。怎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呢?在信息技术的整个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不动声色、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介绍信息道德方面的知识, 使学生遵守信息道德成为一种习惯。如在讲《信息与信息技术》时告诉学生信息技术具有两面性, 要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在《信息的获取》中, 介绍从网络上下载文件的方法自然地说到要注意版权法规、防止病毒黑客的破坏;在《信息的交流与发布》一章, 要提出网络道德和网络个人信息安全等问题。
二、关注学生水平差异, 提高全体学生的信息素养
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普遍存在较大的差异, 有些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工具, 并能很好地应用到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有些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聊天娱乐中, 而有些学生连基本的计算机操作都不会。面对学生的差异, 我们要采取多种方法, 使所有学生经过学习, 信息技术水平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1. 了解学生水平差异, 合理设置学生分组
分组策略有同质分组、异质分组和交叉分组。同质分组是将水平层次和兴趣爱好相近的学生分在一个小组内;异质分组是将水平不同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小组, 组内既有基础好的学生, 可以帮助别人, 也有基础差的学生需要接受帮助;交叉分组是在教学时是同质分组, 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学习不同内容, 评价时是异质分组, 将层次高的学生和低的学生捆绑起来评价, 以达到以好带差的目的。
在给新生上课之前, 可以先做个问卷调查, 了解学生现有的信息技术水平, 然后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组。在目前学生水平差异比较大的情况下, 采用交叉分组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层次高的学生既可以在课堂上学到新知识, 也可以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巩固已有知识, 而层次较低的学生在层次高的同学的带动下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掌握基本技能, 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
经过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的学习, 我们可以再做一次问卷调查, 看看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有了哪些提高, 信息技术水平达到了什么程度, 然后再根据调查结果调整学生分组和下一步的教学进度、教学策略与方法。
2. 创建学习辅助网站,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信息技术课学生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操作水平上, 在课堂上我们一般选取难度适中的教学内容, 面向大部分中等层次的学生, 这样层次较高的学生不满足所学的东西, 而层次较低的学生又不能完全听得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建立一个辅助学习网站是个不错的选择。
首先, 利用辅助学习网站我们可以做问卷调查, 并对调查问卷进行快速的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将学生合理地分组, 这样要比传统的问卷调查效率更快、质量更高。
其次, 我们的教学内容可以放到学习网站上。此处的教学内容不仅仅包括我们上课要讲的内容, 更包括一些基础知识和拓展提高的知识, 学生在练习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来学习。如在学习《Flash动画制作》时, 可以设置几个模块:基础篇, 介绍Flash软件的基本界面组成、工具的使用、面板的功能等;普及篇, 包括简单动画的基本原理、简单动画的制作、动作动画和形状动画的区别等;提高篇, 介绍较复杂的动画制作知识, 如遮罩动画、引导动画的制作等。
再次, 根据每节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差异情况, 设置不同的任务发布到网站上, 并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作品上传到网站, 根据评价标准展开自评和互评。在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同时,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 互帮自助, 充分发挥不同个体的作用
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 教师走下讲台多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耐心地引导、点拨他们, 需要时, 可以将图形用户界面的一般特征告诉他们, 如界面组成、“选择对象—操作对象”、常用菜单及功能等。有些学生水平较高、新知识掌握较快, 在他们完成任务的基础上, 让他们帮助指导本组学习有困难的同学, 但要保证基本的课堂纪律。还可以利用电子教室的屏幕录像功能, 将操作的具体过程录制下来放到网站上, 遇到问题时学生可以自主观看。
4. 合理开展兴趣小组, 培优与补差同样重要
目前的计算机兴趣小组只限于有一定信息技术水平的学生, 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参加各种竞赛, 同时有一些学生即使对信息技术很有兴趣但由于基础较差, 也不得不放弃提高自己的机会。而且信息技术课一般一周一节, 很多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不能完全掌握教学内容, 他们也需要我们在课外提供机会接受辅导继续练习。所以我们的建议是:兴趣小组也要分层, 在课外活动时间开放学生机房, 给所有的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提高机会。
三、提高信息素养, 师生共成长
全面把握 篇8
“十一五”期间, 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加强节能减排工作,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万元GDP能耗降低了19.1%, 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分别下降了14.29, 为应对气侯变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十二五”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时期,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人们需求将从刚性增长, 2011年能源消耗总量已达到34亿8, 800万吨标煤, 受环境容量制约以及全球性能源安全和应对气侯变化的影响, 资源环境要需日趋强化, 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为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 我们必须采取更加有利的措施, 将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重大方针落实到我国经济结构的方方面面, 我想要做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调整经济结构, 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目前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新产业, 发展现代服务业, 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要避免盲目扩大再生产, 防止产业结构粗放型增长方式的回归。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是我国政府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是深化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的变革, 建设资源的节能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又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面对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 以节能减排为重点, 早落实低碳发展道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是增强自主创新和科技创新能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提高能效是减少碳排放最为有效的方式。加大对节能、清洁能源和产业化的投入, 加快建设以节能低碳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 以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抢占发展制高点, 找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兴工业化的道路。
三是实行强有力的节能减排低碳发展政策。通过税收、价格、信贷以及财政支付等政策的手段, 对环境友好新兴产业集群倾斜和优惠,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提高产业核心的竞争力, 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 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 完善节能法规和标准, 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和对企业的激励, 实施重点节能工程, 扩大示范, 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 推进能源管理, 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的节能, 实行节能目标责任制和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四是开展节能减排执法检查和督促。组织开展节能法等法律法规政策, 标准的执法和执行情况要监督检查, 并激励全社会参与建设的机制。
五是全民行动, 提倡低碳消费。我国是人口大国, 每个人能源消费和碳排放, 碳的基数是小, 而人数相乘就是巨大的数量。所以, 我们必须要改变消费观念从生产方式入手, 低碳行动成为我们新生活的时尚, 深入开展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的宣传教育活动, 促使广大消费者接受低碳消费的理念, 并积极的实践大力的推广。
六是发挥中介和民间组织的推动作用。中介组织节能减排、低碳方法起着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 通过为政府决策提建议, 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节能产品, 表彰节能先进, 举办节能讲座等一系列活动, 促进节能减排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全面把握 篇9
1 认真总结、充分肯定2009年农机化发展取得的成绩
2009年, 全省各级农机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四川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农机化发展的决策部署, 紧紧围绕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的战略目标, 以加强自身建设为基础、以推进项目建设为重点、以强化党的建设为保障, 全省农机化在机遇与挑战中持续发展, 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年完成投资37.49亿元, 其中:主要粮食生产机械化14.1亿元, 乡村机耕道建设18.76亿元, 农村机电提灌站建设4.63亿元。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
一是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全省农机总动力达2 947.71万千瓦, 比上年增长9.68%;大马力、高性能作业机械有所增加。全面实施农机购置补贴项目, 中央安排四川农机购置补贴资金6亿元, 在21个市州的175个县实施, 补贴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农业机械18.78万台, 受益户达17.79万户, 全省农机购置资金总投入达14.1亿元。
二是农机作业水平进一步提高。全省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28.46%, 比2008年提高2.8个百分点。全面开展农机化生产作业, 全省投入联合收割机3万多台次, 650多个跨区机收服务队开展机械化收获作业服务。全年完成机收面积75万公顷, 比2008年增加5.7%, 其中机收小麦21.6万公顷, 机收水稻53.8万公顷;机耕作业173.5万公顷。全年为农民人均增收20余元。
三是农机灾后恢复重建进展顺利。积极争取落实农机灾后恢复重建资金, 强化了技术指导。全省修复、重建机电提灌站1 947处, 修建机耕道路2 929.62公里, 修建农机库房7 120平方米、服务体系业务用房11 250平方米, 购买仪器设备118台 (套) 。
四是农机化新技术新机械示范推广力度加大。开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培训2.6万人次, 推广插秧机922台。全省插秧机总量已突破2 000台, 机插秧面积达2.1万公顷。围绕秸秆禁烧, 大力推广机械化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完成小麦、油菜等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直接和间接还田14万公顷;推进“南方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前期试验示范”、开展草业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太阳能开发利用相关技术前期示范;结合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 完成各类农机化技术培训5万余人次。
五是农村机电提灌和乡村机耕道路建设加快。全年修复提灌机械8.6万台次/95.9万千瓦, 新建及改造农村机电提灌站2 952座/113.8万千瓦, 提水35.5亿立方米, 新增提水控灌面积0.76万公顷。积极推进乡村机耕道路建设, 全省新建乡村机耕道路5 369公里, 硬化乡村机耕道路3 386公里。
六是农机服务社会化产业化程度提高。全省拥有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协会、农机服务队等农机服务组织1 635个, 农机大户6 120个, 全年农机化服务经营收入达186亿元。
七是农机市场监督和安全生产成效明显。加强农业机械生产、流通、维修行业质量监督管理, 组织开展农机质量投诉监督、保障督导和跟踪调查, 开展春秋两季专项整治活动, 依法查处农机市场中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 促进了全省农机工业和农机流通业健康发展。全年全省列入支持推广目录的农机产品生产企业工业总产值达40.84亿元, 增速达31.89%, 比全国农机工业增长速度高出9个百分点。加强农机安全生产工作, 全省发生农机事故4起、重伤1人、死亡3人、直接经济损失9.2万元, 四项指标均在省政府下达的控制指标之内。
八是农机系统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2009年, 四川农机化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这既是四川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体现, 也是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合力推进的结果, 更是全省农机系统广大职工奋力拼搏、广大农机手辛勤耕耘的结晶。在认真总结2009年工作的基础上, 结合改革开放30年来四川农机化发展历程, 可得出以下经验和体会:一是要坚持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二是要坚持市场引导, 政府扶持;三是要坚持鼓励创新, 完善机制。
2 客观分析、正确认识当前农机化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是政府机构改革, 为农机化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一定要从讲政治的高度, 充分认识到这次机构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上来, 把行动统一到省上的安排部署上来。机构改革后, 原四川省农机局职责划入省农业厅, 农业厅挂农业机械管理局牌子, 不再保留省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农业机械事业局。这实质上是把农机化事业纳入政府序列部门管理, 提升了发展平台, 将更加有利于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新的农业厅组建后, 进一步整合了农业和农机部门的资源, 减少了在职能上的一些交叉, 农机职能集中性的特点更突出;通过对农业和农机部门职能的整合, 能更好地理顺职责关系, 协调职能机构统一和专业分工的关系, 有利于协调部门关系;通过优化部门内设机构设置, 将进一步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通过这次机构改革, 将进一步促进农机与农艺的紧密结合。农机和农艺都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技术手段, 是彼此离不开的关系。机构改革后, 农机和农艺将相互融合, 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 从而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有利于四川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是各级领导的重视关心, 为做好农机化工作增强了信心。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继续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 适当增加补贴资金规模;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 回良玉副总理强调, 要抓好农业机械装备建设。中央领导对农机化工作的关怀, 使我们倍受鼓舞。在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 韩长赋部长强调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主攻方向, 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能力建设。在全国农机化工作会议上, 张桃林副部长强调要深入贯彻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 在工作中正确处理好“农机装备数量增长与装备结构优化”等六个方面的关系。韩长赋部长和张桃林副部长的讲话, 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机化工作指明了方向, 明确了任务。
三是各项政策措施的完善, 为农机化营造了良好发展环境。党中央国务院多次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要求和措施, 各级政府积极创新农机化扶持政策, 农机化法律法规体系日趋完善。最近, 温家宝总理和李克强、张德江、回良玉副总理对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执行情况予以充分肯定, 并要求宣传报道。这些年国家实行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 不断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 扩大补贴机具种类, 完善操作办法, 必将进一步促进农机化发展。
四是市场内在需求的加大, 为农机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当前, 农机化在夯实农业农村基础中的物质支撑作用更加突出。生产环节机械化程度日益成为影响农民种植意愿进而影响到大宗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因素;农机专业户和服务组织日益成为粮食生产的主力军;先进适用农机装备日益成为吸引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投入农业和开展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纽带;农机服务日益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中最活跃力量并有力推动着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农业机械日益成为引领农艺制度深刻变革、促进农业科技集成应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载体;农机手日益成为新型农民的中坚力量。
五是各项物质基础的夯实, 为农机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四川省农机化经过几十年发展, 形成了包括科研、教育培训、生产、销售、维修、安全监督和使用管理的完整体系。农机产品质量加快提高, 粮食作物各主要环节机械化装备基本成熟, 各类农机装备和技术创新日趋活跃, 推进农机化的装备及技术基础进一步夯实。同时, 农机社会化服务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农机合作社等新型服务组织不断涌现, 农机利用率和经营效益不断提高, 为立足家庭承包经营加快推进农机化创造了条件, 必将推动四川农机化向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发展。
在正确看待农机化发展有利形势的同时, 我们还要清醒看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主要体现在:农机化水平依然较低。全国农机总动力已达8.75亿千瓦, 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48.8%。横向比较, 四川农机化水平明显滞后, 农机操作人员技能水平较低, 农机产业集中度和产品质量还需提高, 农机科研、开发和创新能力不强, 农机制造业、流通业发展滞后。这些都需要在今后工作中认真探索, 并逐步加以解决。
3 把握机遇, 全面推进2010年农机化各项工作
2010年农机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全年力争完成农机总投资31亿元;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3 110万千瓦, 比2009年增长6%;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1.2%, 比2009年提高2.8个百分点;全年为农民人均增收节支25元。
1) 加快推进农机灾后重建步伐, 确保灾后重建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一是加快推进农机项目实施, 确保在2010年9月底前完成灾后重建85%的目标任务;二是严格按“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责任追究制”组织实施农机项目, 确保工程经得起历史和群众的检验;三是加强对灾后重建项目的督促检查, 加强信息反馈, 及时研究解决项目实施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 认真组织实施农机购置补贴项目, 为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提供动力支持。全省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力争完成投资14亿元, 通过农机购置补贴项目的实施, 充分调动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购买使用农机的积极性, 实现农机拥有量不断增加, 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为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提供动力支持。一是积极谋划。做好适合各地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农机推广调研和市场需求分析, 在调整结构、加强薄弱环节等方面下工夫, 促进全省农机拥有量不断增长。二是规范程序。认真贯彻《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试行) 》, 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规范程序, 阳光操作, 严格管理。三是加强监管。严格执行国务院“三个禁止”要求, 坚持“五项制度”, 做到“八个不得”, 发现违规违纪问题, 将严肃查处。
3) 全面提升农机化综合水平, 充分发挥农机在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积极作用。全年主要完成机耕180万公顷, 机收90万公顷, 机电提水35亿立方米, 农机运输量90万吨公里。一是加大农机化新技术新机械推广力度。以机械化播种 (栽、插) 薄弱环节为突破口, 狠抓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和小麦、油菜播种机械化技术, 推动全省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二是开展农业生产耕播收等关键环节机械化作业。引导平原地区发展大中型耕作机械, 在丘陵和盆周山区推广使用小型、微型耕整机, 扩大机耕作业面积;大力推广小麦机械化播种,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有新的突破;开展小麦、水稻机收作业, 组织省内外联合收割机跨区收割, 确保小麦机收水平稳中有升、水稻机收水平明显提高、玉米和油菜机械化作业有新的发展。三是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基层农机推广机构、队伍、运行机制和条件建设, 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能力;鼓励和扶持农机合作组织、农机专业户的发展, 加大农机化主体培育和扶持力度;创新服务模式, 以跨区作业等服务形式为主线, 延伸扩展农机服务领域。
4) 加强农村机电提灌站和乡村机耕道路建设, 充分发挥农机的积极作用。一是加快推进农村机电提灌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 积极探索融合全省重大规划和项目的切入点与结合点, 推动农村机电提灌建设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全年修复改造提灌机械6.6万台次/65万千瓦, 新建提灌站500处。二是加强乡村机耕道路建设。按照《四川省乡村机耕道路通用技术条件》要求, 规范设计和建设, 抓好技术人员培训, 强化队伍建设, 增强技术保障能力, 积极探索乡村机耕道路的使用和维护管理制度。全年新建乡村机耕道路2 000公里, 硬化2 000公里。
5) 围绕保证粮食安全、加快实现“大农业、大农机”格局, 强化农机科技教育对农机化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着力构建新型农机化科技教育体系, 积极推进农机化发展方式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创新驱动型转变;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并举, 提高队伍能力素质, 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有效供给;积极支持创新开发水稻栽插、玉米收获、小麦和油菜播种等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关键技术, 推进节约水、肥、地、种、药、油技术和农作物秸秆、畜禽养殖废弃物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技术的研究、引进、试验示范。以设施园艺和设施养殖为重点, 促进设施农业装备技术的推广应用。继续深入开展农机化教育培训大行动, 建设管理、技术、作业服务三支保障有力的农机化人才队伍;加快构建以企业和科研院所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推有机结合的新型农机化科技体系, 深入推进农机化省际和国际交流与合作。
6)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为农机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加强监督体系建设, 为规范农机市场提供有力保障。二是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为农机化快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三是积极争取各级投入, 为农机化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四是切实加强自身建设, 为顺利推进农机化事业提供有力保障。
全面把握 篇10
关键词:四个全面,全面从严治党,规律性,价值性,主体性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辟了党对治国理政认识的新境界,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方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结构是复调性的,犹如四个同时进行、相关但又有区别的声部所组成,彼此各自独立,彼此又和谐统一,形成和声关系。如果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是中高音声部,“全面从严治党”则可以说是低声部,为其它“三个全面”提供支持和保证,因此“全面从严治党”是深刻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方法的重要切入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凝心聚力、直击积弊、扶正祛邪,党的建设开创新局面,党风政风呈现新气象。从严治党的实践,已经试出了人心向背,必须坚持不懈抓下去,使管党治党真正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全面从严治党基础在全面,要害在治,关键在严,一个“严”字体现着我党在新时期的执政理念,其内涵有着丰富的方法论底蕴,因此尝试通过对从“严”的解读可以为理解和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蕴含的思想方法提供一个有益的视角。
一、通过全面从严治党的第一个维度(规律性)来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统一性
在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全面从严治党的表述中,可以将“严”的解读为“规矩”,“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就要靠严明的纪律和规矩。”“规矩”本身的外延要宽于“法律”,党的规矩总括之,有四个层面:其一,党章,这是总规矩;其二,党纪,这是刚性约束;其三,国家法律,这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其四,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就约束主体的范围而言,“规矩”则窄于“法律”,法律是一切公民和组织都必须遵守的准则,作为一政治组织的中国共产党当然也不例外,因此“从严治党”必然包含依法依规治党这一维度。但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我们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和当今中国最大的政治力量,就理应受到更严格的约束,除了法律外在的约束,也需要组织内在的约束,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从“规矩”来解读“从严治党”所反映的是党对于执政党自身建设规律的深刻理解,这是“从严”的一个本质性特征,即规律性,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第一个维度,也是我党对于执政规律的最新理性认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按客观的规律科学地进行党的建设,才能提高我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才能坚实地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最终才能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在一定意义上,全面是‘四个全面’最鲜明、最显著的特征,规矩是“四个全面”最内在、最本质的要求。全面的背后是规律、规矩,是立规矩、守规矩,是按规律办事、按规矩办事。”所以按规律办事、按规矩办事是四个全面的一个本质特征,也是把握四个全面内在统一性的一个关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即是要尊重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全面依法治国”即是要尊重法治规律,“全面从严治党”即是要尊重执政规律,总括之即是要尊重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三大规律。如果再深入分析,会发现共产党执政规律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两大规律之间有着侧重点的区别,共产党执政规律更多的是关涉到主体,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关键主体,最根本的政治力量;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侧重的是客体。“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能否真正尊重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要看关键主体———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水平和执政水平,这就要求首先把握执政规律,按执政规律科学建党、治党,因此“从严”治党是理解四个全面内在统一性的关键所在。当然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是历史唯物主义跟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的区别所在。
从“严”的实质便是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从“严”正是我党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对党建的客观条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作出科学论断的体现。从“严”便是牢牢抓住“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它根本上保证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整体的内在统一性,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之间一脉相承、一气相通。
二、通过全面从严治党的第二个维度(价值性)来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方向性
在汉语词典中由“严”字构成的词汇除了严格、严厉,还有严正、严明、严谨等等,我们发现“严”字的涵义更多地带有情感色彩,以至可以直接来形容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严父”。全面“从严”治党作为一个政治词汇,是不是应该彻底排除这种情感色彩呢?我们认为不是的,我们恰恰应该继续追问这种情感色彩,从而去深入全面“从严”治党的另一个维度。“从严”除了规矩、规律性这一内涵,还包含着深刻的政治伦理在里面。为何治党要“从严”?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伦理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很好地作了诠释:“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正所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也就是说党如果失去了人民立场就等于失去了自身执政的合法性,要保持这种合法性,就必须保持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这种血肉联系使得党与群众有着深厚感情,我们总是用鱼水情来形容这一点。所以情感性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另一维度,这是理解全面从严治党在“四个全面”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另一个关键所在。情感往往意味着主体的价值取向,好之则喜,恶之则怒。“从严”之“严”的情感性,实在是指其价值性。其价值性的根源何在?这是我们应该进一步追问的。“从严”的价值性源于党性,党性根于人民性,人民性即是阶级性。历史唯物主义从来是坚持规律性与阶级性的辩证统一,只有从规律性和价值性来理解全面从严治党的从“严”才能说是深刻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指出:“1921年,五四运动之后,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一刻开始便自豪地宣传自己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先锋队是引领方向的,对于中国的事业方向是根本,方向对了,事半功倍,不忘初心,方向对了,才能战胜前方险阻,方向错了,则可能前功尽弃。我们的党是方向感绝对明确的政党,习近平总书记底气十足地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
因此,全面从严治党在“四个全面”中在政治方向上是引领性的,是其他“三个全面”的政治保证和价值引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方向是明确的: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十八届五中全会有了新表述,但方向是不变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发展的目标;全面依法治国的方向也是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不管是哪一个“全面”的具体战略布局,方向感始终是如此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个“严”字,强烈地透露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鲜明价值立场和政治方向,方向的一致性使得“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整体协调一致。如果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大系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则可以视为四个子系统,方向的一致性,使得四个子系统之间的功能发生和谐共振,从而形成叠加效应,释放出巨大的力量。
三、通过全面从严治党的第三个维度(主体性)来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践特征
全面从严治党之所以从“严”是因为社会活动的本质是实践而不是自然过程,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发挥了不可代替的能动性作用。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其他三个全面相比,全面从严治党更加注重的是主体性问题。在我国的整个现代化实践中,人民是根本主体,党则是关键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党的建设正是当代中国进行一切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的关健所在,全面从严治党正是要解决这一关键主体的一系列问题:信仰、作风、团结、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等。
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由此,我们可以说主体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实践的问题。全面从严治党面对的主体性问题并非凭空臆断,而是在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中总结而来。
通过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性维度去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利于我们去把握其实践特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是植根于中国的现代化实践语境之中:处于现代化过程中改革的深水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并非是为了理论而理论,它是一整套系统的现实的实践解决方案。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新的状态便会以问题意识的方式反映给主体,主体通过自觉调整实践方案从而顺利实现实践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提到了改革倒逼,正是有了硬骨头,我们才去啃,这是一种充分体现共产党人不怕艰难的实践精神。这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正是改革到了关键性的时期,正是改革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才有了深化改革的必要,问题出现了,主体必须通过调整实践方案,才能顺利实现实践目标。我党充分尊重实践的本质要求,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正是为了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顶层制度设计,从而提供正确的实践方案。从这一点而言,这正是我党将“四个全面”定位为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的原因所在。
一个“严”字可以看出我党是具有敢干、实干的实践精神的执政党,这也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历史唯物主义的集中体现,历史唯物主义超出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地方正是实践。被恩格斯誉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指出整个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并提出哲学任务不在于解释世界而是改造世界的革命性观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秉承着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根本原则,从我国发展现实需求中得出来,又回到现实中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同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践特征保证了它的科学性,正如毛泽东同志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所指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践特征说明它不是一个封闭的理论体系,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探索新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充实和完善。
四、结论
“严”是全面从严治党始终贯彻的主线,从“严”字可以看出我党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坚定决心和信心,从“严”字可以看出我党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政治立场,从“严”字可以看出我党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科学态度。
全面从严治党的从“严”是深刻理解、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蕴含的思想方法的关键所在。国内学界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着有趣的比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如鸟之头,“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有如鸟之双翼,对于“全面从严治党”我们则可以说如鸟之神经。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可以有不同的视角,但是立足于“全面从严治党”是重要的切入点,可以起到窥局部而见整体的作用。通过全面从严治党的第一个维度(规律性)我们看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统一性,这种内在统一性是我们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内在逻辑的起点;通过全面从严治党的第二个维度(价值性)我们看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方向性,方向性是我们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功能协调性和最大化的前提;通过全面从严治党的第三个维度(主体性)我们看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践特征,实践特征则从根本上说明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蕴含的思想方法之根基所在:历史唯物主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打铁还需自身硬——关于全面从严治党[EB/OL].共产党员网,http://news.12371.cn/2016/04/28/ARTI1461795433665492.shtml.
[2]李文阁.规矩:把握“四个全面”的一个维度[N].北京日报,2015-06-15.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共产党员网,http://news.12371.cn/2016/07/01/ARTI1467383240864582.shtml.
[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2.
全面把握 篇11
关键词:精准把握;全面依法治国;方位;走向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全面依法治国”为主题,鲜明地指出了我国当下处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历史方位,为未来中国建设法治国家,最终走向法治中国描绘了清晰的路线图。
一、精准把握全面依法治国的“来时路”
要想精准把握全面依法治国的来龙去脉,必须首先要了解它的探索发展历程即“来时路”。简单地说,全面依法治国是依法治国发展的新阶段,是依法治国17年来发展的总结和提升,也是17年来发展的必然结果。
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正式把它作为治国方略,使我国从传统的“刀制”开始变为“水治”、“人治”迈向“法治”轨道,具有里程碑意义。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这一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总原则,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写入报告,并明确提出了“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将这三大执政原则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实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依法治国理政方式的一个重大转变。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十五大报告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础上,分别加上了“全面推进”和“加快”的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国家,“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并在《决定》第九章政治体制改革任务中,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最终目标。这就是依法治国走向全面依法治国的探索发展历程。
二、精准把握全面依法治国“处何地”
(一)精准把握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征程
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全面依法治国为主题,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次会议开启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征程,使依法治国升级到一个新的层次,是依法治国的继承与创新。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精准把握:一是“全面”,从定义可以看出有5个体系、2个“三位一体”、4个层面法治建设内容;《决定》还提出了6大任务,不可谓不全面。二是创新,由原来的法律体系改为法治体系,虽仅一字之变,却把静态的规范体系上升到动态的立体体系,并创造性地把党内法规纳入到法治体系之中;仅法治领域改革就多达到190多项。总之,有许多创新。
(二)精准把握全面依法治国的空间逻辑结构
从空间逻辑结构上,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姊妹篇,构成全面建成小康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紧密的逻辑结构关系。全面依法治国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应有内容,同时,又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保障手段,服务于目标。从中可以得知,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联系,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历史方位。
(三)精准把握全面依法治国有利条件和问题导向
全面依法治国具备了必要的有利条件,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奠定了有利的经济环境;由基层民主选举探索成功,从集权政治走向民主政治,为法治奠定了良好政治条件;随着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为全面依法法国奠定了精神文化支柱。但在看到各方面有利条件的同时,也要正视相应问题的存在。特别是要精准把握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监督等各环节存在的问题,要以问题为导向,形成倒逼机制,全面推进法治建设。
总之,要精准把握全面依法治国当下方位,就要明确这一新的历史征程所面临的任务和方向、以及现实有利条件和问题导向。
三、精准把握全面依法治国“去何处”
全面依法治国是个历史建设过程,不是终点,而是法治建设承上启下的阶段性目标。与近期与远期奋斗目标相联系,相对应的去向也就不同。
(一)建设法治国家
从逻辑结构上看,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相联系即近期目标,就是要建设法治国家,时间指向是2020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时,“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十八届三中全会勾勒了一张全面深化改革的时间表“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当然包括法治制度。
(二)建成法治中国
从战略布局上,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形成治国理政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是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联系即远期目标,就是要建成法治中国,时间指向是2080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法治中国比法治国家内涵更加丰富,既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眼光,又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了中华民族高度自信;它是中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升级版和最终走向。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就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具体落实。中国梦的实现要经过三步即:第一步建党10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初步复兴;第二步建国10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基本复兴;第三步那就是到2080年前后,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00周年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进入发达国家前列,实现全面复兴。到那时,中国将会以法治中国,屹立在世界东方,这就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走向。
以上围绕论题,回顾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来时路”;了解了当下全面依法治国新征程“处何地”;指明了全面依法治国的近期目标“去何处”。文章以全面依法治国为考察对象,其逻辑结构就是分析了它是“怎样来的——现处何处——将去何处”。
作者简介:
全面把握 篇12
1.1 信息化条件下的图书馆建设中, 人依然是决定因素
如何看待人的因素, 是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随着大量的现代高科技和信息化不断运用到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中, 高效快捷成为常态。一方面, 计算机管理的科学高效, 似乎成为图书馆工作的主角。另一方面, 以单纯靠人的手工操作业务在骤减, 似乎要退出图书管理的舞台。人们对“信息化条件下人仍然是图书管理工作中的决定因素”产生了前所未的困惑。事实上, 信息化条件下的图书管理工作中, 人只是其发挥作用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减少作用和失去作用, 其变化有三:一是人的作用的地位从管理的“主体”向“主宰”转变;二是通过计算机等高科技手段向服务对象提供人文关怀;三是人与书的关系从“分离’向“融合”转化。图书馆从传统意义上的藏书机构转变为情报信息机构, 把人获取的信息、知识和智慧通过图书馆平台变为最有效的咨询、引导和服务。这使得人的科学素养和知识水准, 成为图书馆建设的新的着力点, 人的因素更直接地决定了信息技术效能的发挥。
1.2 推动图书馆建设的主体力量是图书馆员
谁是推动图书馆建设的主体力量, 是信息技术设备还是广大图书馆员?有人怀疑, 在现代图书馆建设中, 图书馆员还能不能发挥重要作用, 人的因素到底还有多大效力?从而忽视图书馆员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实际上, 就图书馆建设而言, 图书馆员既是实践的主体, 又是现代图书馆建设的主力军。实现图书管理的信息化宏伟蓝图, 离不开图书馆员的勤奋实践;驾驭先进的图书管理设施, 离不开图书馆员的科学操作;创新管理模式、完善管理方法、组织文献资料、开发情报信息等都离不开图书馆员的不懈努力。
1.3 任何时候都必须尊重馆员的创新精神
馆员的创新精神是改革年代所特别青睐的。尊重这种精神, 既是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原则, 也是顺应现代潮流的要求。可是有人错误认为,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 图书管理手段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 馆员仅仅是命令的执行者、设施的使用者、管理的受控者, 因而轻视了对馆员创造精神的挖掘和运用。以人为本的建馆理念, 正是对这种“见物不见人”的批判。必须尊重馆员的首创精神, 把图书馆建设的希望寄予依靠人、尊重人和为了人。应看到馆员中蕴藏着的巨大的创造潜能:一是馆员能力素质不断提升, 主体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馆员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和创新素质已经极大地提高;二是随着馆员教育培训的转型, 创新体制正在完善, 创新文化逐步形成;三是创新成果日益丰富, 并转化为新技术、新理论和新的方法。
2 紧紧抓住落实以人为本的关键环节
2.1 加快培养新型高素质馆员队伍
无论是完成图书馆本职工作任务, 还是建设信息化图书馆的目标, 以及加速推进中国特色图书馆建设, 都要依靠高素质人才。而以人为本的核心就是促进馆员的全面发展, 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图书馆员, 这成为图书馆建设中最根本的战略任务。我们必须把工作重心聚焦到培养人才上来, 着力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馆员队伍培养体系, 抓好图书采编队伍、图书情报队伍、图书流通队伍、图书馆技术保障队伍等的建设。
2.2 着力提高馆员履行本职工作职责的能力
从根本上说, 搞好图书馆建设的目的, 就是维护广大读者的根本利益, 为广大读者提供文明优质的服务, 这是馆员的服务宗旨, 也是以人为本的最高要求。这一要求体现在图书馆建设中, 就是馆员能够忠实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 做好为读者全方位的服务工作, 贯彻以人为本, 履行馆员的历史使命, 所以馆员的自身的工作能力尤为重要, 因此应该切实提高。
2.3 切实加强图书馆的民主建设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贯彻以人为本, 必须把加强民主建设作为图书馆正规化管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针对新时期馆员文化水平高、思想活跃、求知欲强的特点, 图书馆应不断丰富民主建设的内容, 拓宽民主生活的渠道, 切实维护馆员的正当民主权益。全面加强新形势下图书馆内部的决策民主、管理民主建设, 充分发挥馆员的聪明才智, 调动馆员的积极主动性, 推动图书馆建设的又好又快的发展。
2.4 不断改善馆员的物质文化条件
对图书馆而言, 馆员是图书馆建设的基础, 是完成任务的根本保证, 是图书馆不可替代的灵魂。贯彻以人为本, 就是把改善馆员的物质文化生活, 保护馆员的正当权益, 作为增强工作能力的基本条件。通过实现馆员的整体价值与自我价值, 调动馆员爱岗敬业的积极性, 增强图书馆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尽可能地解决馆员的实际问题, 改善馆员的工作、生活、学习条件, 营造“栓心留人”的良好氛围, 使馆员真正感受到工作的愉快、图书馆的温暖, 最大限度地调动馆员的工作积极性。
3 坚持以人为本, 必须处理好若干关系
3.1 尊重创造精神和从严治馆
馆员的创造精神是图书馆发展的活水源头, 而从严治馆又是图书馆的命脉。有人认为两者的关系是“非此即彼”, 只能择其一而为之。事实上, 从严治馆是基础, 从严施治, 严得合理, 严得科学, 馆员发挥创造精神就有了环境和土壤。
3.2 改善物质条件与提倡艰苦奋斗
艰苦奋斗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有些人认为, 在图书馆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仅仅提高馆员的生活待遇, 改善馆员图书馆的工作和物质生活条件, 人为地把其与艰苦奋斗对立起来。这是对以人为本的误解。说到底, 不断改善馆员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与艰苦奋斗并不矛盾,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随着我国生产水平的快速发展, 物质财富不断积累, 馆员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应该不断得到改善, 这当然是在合理的范围内。然而在这种情况下, 一些人艰苦朴素的观念趋于淡薄, 不思进取, 追求享乐, 浪费严重, 这严重地损坏了广大馆员的形象。我们提倡艰苦奋斗, 就是反对浪费, 勤俭办馆, 把有限的经费用在提高工作效率, 提高馆员的待遇上。
3.3 提高馆员文化素养与强化理想信念
科学的人才观, 强调德才兼备原则, 既看能力和业绩, 更看思想道德水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是奋发向上的精神支柱, 是履行本职和完成任务的强大动力。信息时代,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知识经济飞速发展, 提高馆员的科学文化素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紧迫。在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经济成份和利益主体多样化这一特殊背景下, 馆员的理想和道德规范容易受到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 更加迫切需要加强理想信念和道德建设。只有坚持把提高馆员的科学文化素养与加强理想信念和道德建设结合起来, 才能真正培养出新型的高素质的图书馆员队伍。
参考文献
【全面把握】推荐阅读:
认真学习 全面把握四个全面“战略部署06-05
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专栏07-05
2简述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06-30
在在《“整体把握‘数和字母的运算’,全面提升学生运算能力”主题总结》这门课中05-30
环节把握07-15
风格把握07-19
把握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