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学习 全面把握四个全面“战略部署

2024-06-05

认真学习 全面把握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精选9篇)

认真学习 全面把握四个全面“战略部署 篇1

认真学习、准确把握“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

“四个全面”是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科学思维,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坚定中国自信,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难题提出来的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总纲。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要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是要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全面从严治党是要建成一个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

今天我们讲的题目是《认真学习、准确把握“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四个全面”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四个全面”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的推动我们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总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从党的十八大以后,在总书记若干次重要讲话里面,都得到充分的阐述。党的十八大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和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和部署全面依法治国,去年召开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提出全面从严治党。这“四个全面”陆续的提出和论证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科学思维,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坚定中国自信、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难题提出来的,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的战略布局。这是统领中国发展的总纲,对于我们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前进,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长远的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今天着重就如何认真学习和准确理解“四个全面”的内涵讲两个问题:第一个大问题关于“四个全面”的定位,也就说我们如何认识这“四个全面”。

一、如何认识“四个全面”

“四个全面”本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布局中的重要任务,但是“四个全面”整体来讲,它是一个什么?我们可以用以下四句话来明确它的定位,从整体来认识“四个全面”的意义所在。定位一:“四个全面”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新成果。

我们党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的新时期,每次提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和国家工作的战略部署,都是依据党所处的历史条件、面对的历史任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做出的正确判断。那么这“四个全面”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总体部署提出来,我们想它也是把“四个全面”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总的部署、总的布局,是来源于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来分析当代中国所处的时代背景、国情特点,分析我们党面临的历史任务得出的科学认识。第一点,从“四个全面”的内容来看,“四个全面”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独具特色、勇于创新的系统思想。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的提出到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里面每个“全面”的部署都是一整套继往开来、独具特色、勇于创新的系统思想,它不是一个单方面的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全面依法治国的任务和全面从严治党的任务都没有一个单方面的任务要求,都是全方位的、系统性的。而且每个全方面的任务都是和我们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三十多年改革的基础上,提出的独具特色的继往开来的任务。每个方面的任务,都和我们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这方面进行的伟大实践紧密联系,相互衔接,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

第二点,“四个全面”相互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每个“全面”相互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比如从改革的各项任务来看,改革是为了干什么?改革是为了让我们的社会主义各项制度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充满生机和活力是为了干什么?更好地实现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的各方面的目标任务。法治建设、党的建设也是这样,我们为什么要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法治建设,这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内容,把党建设好,把国家建成法治国家,把政府建成法治政府,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以规范的成熟的法治、坚强有力的党的领导来确保我们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前进。所以,这“四个全面”相互之间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它们不是彼此孤立的,也不是说某一个“全面”有自己单独的独立的目标、独立的工作价值,不是这样的。

这“四个全面”应该说是全面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全部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无论从内政外交,无论是从党的建设、军队和国防建设,乃至“一国两制”统一祖国等所有任务,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五位一体”的布局等,如何进行,“四个全面”都已经全面地回答了,并且是正确的回答。所以我们说“四个全面”是一个治国理政的总体思路。以上就是我们关于“四个全面”的定位的认识的第一句话。

认真学习 全面把握四个全面“战略部署 篇2

关键词:四个全面,全面从严治党,规律性,价值性,主体性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辟了党对治国理政认识的新境界,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方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结构是复调性的,犹如四个同时进行、相关但又有区别的声部所组成,彼此各自独立,彼此又和谐统一,形成和声关系。如果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是中高音声部,“全面从严治党”则可以说是低声部,为其它“三个全面”提供支持和保证,因此“全面从严治党”是深刻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方法的重要切入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凝心聚力、直击积弊、扶正祛邪,党的建设开创新局面,党风政风呈现新气象。从严治党的实践,已经试出了人心向背,必须坚持不懈抓下去,使管党治党真正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全面从严治党基础在全面,要害在治,关键在严,一个“严”字体现着我党在新时期的执政理念,其内涵有着丰富的方法论底蕴,因此尝试通过对从“严”的解读可以为理解和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蕴含的思想方法提供一个有益的视角。

一、通过全面从严治党的第一个维度(规律性)来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统一性

在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全面从严治党的表述中,可以将“严”的解读为“规矩”,“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就要靠严明的纪律和规矩。”“规矩”本身的外延要宽于“法律”,党的规矩总括之,有四个层面:其一,党章,这是总规矩;其二,党纪,这是刚性约束;其三,国家法律,这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其四,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就约束主体的范围而言,“规矩”则窄于“法律”,法律是一切公民和组织都必须遵守的准则,作为一政治组织的中国共产党当然也不例外,因此“从严治党”必然包含依法依规治党这一维度。但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我们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和当今中国最大的政治力量,就理应受到更严格的约束,除了法律外在的约束,也需要组织内在的约束,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从“规矩”来解读“从严治党”所反映的是党对于执政党自身建设规律的深刻理解,这是“从严”的一个本质性特征,即规律性,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第一个维度,也是我党对于执政规律的最新理性认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按客观的规律科学地进行党的建设,才能提高我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才能坚实地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最终才能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在一定意义上,全面是‘四个全面’最鲜明、最显著的特征,规矩是“四个全面”最内在、最本质的要求。全面的背后是规律、规矩,是立规矩、守规矩,是按规律办事、按规矩办事。”所以按规律办事、按规矩办事是四个全面的一个本质特征,也是把握四个全面内在统一性的一个关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即是要尊重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全面依法治国”即是要尊重法治规律,“全面从严治党”即是要尊重执政规律,总括之即是要尊重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三大规律。如果再深入分析,会发现共产党执政规律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两大规律之间有着侧重点的区别,共产党执政规律更多的是关涉到主体,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关键主体,最根本的政治力量;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侧重的是客体。“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能否真正尊重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要看关键主体———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水平和执政水平,这就要求首先把握执政规律,按执政规律科学建党、治党,因此“从严”治党是理解四个全面内在统一性的关键所在。当然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是历史唯物主义跟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的区别所在。

从“严”的实质便是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从“严”正是我党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对党建的客观条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作出科学论断的体现。从“严”便是牢牢抓住“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它根本上保证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整体的内在统一性,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之间一脉相承、一气相通。

二、通过全面从严治党的第二个维度(价值性)来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方向性

在汉语词典中由“严”字构成的词汇除了严格、严厉,还有严正、严明、严谨等等,我们发现“严”字的涵义更多地带有情感色彩,以至可以直接来形容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严父”。全面“从严”治党作为一个政治词汇,是不是应该彻底排除这种情感色彩呢?我们认为不是的,我们恰恰应该继续追问这种情感色彩,从而去深入全面“从严”治党的另一个维度。“从严”除了规矩、规律性这一内涵,还包含着深刻的政治伦理在里面。为何治党要“从严”?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伦理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很好地作了诠释:“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正所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也就是说党如果失去了人民立场就等于失去了自身执政的合法性,要保持这种合法性,就必须保持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这种血肉联系使得党与群众有着深厚感情,我们总是用鱼水情来形容这一点。所以情感性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另一维度,这是理解全面从严治党在“四个全面”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另一个关键所在。情感往往意味着主体的价值取向,好之则喜,恶之则怒。“从严”之“严”的情感性,实在是指其价值性。其价值性的根源何在?这是我们应该进一步追问的。“从严”的价值性源于党性,党性根于人民性,人民性即是阶级性。历史唯物主义从来是坚持规律性与阶级性的辩证统一,只有从规律性和价值性来理解全面从严治党的从“严”才能说是深刻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指出:“1921年,五四运动之后,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一刻开始便自豪地宣传自己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先锋队是引领方向的,对于中国的事业方向是根本,方向对了,事半功倍,不忘初心,方向对了,才能战胜前方险阻,方向错了,则可能前功尽弃。我们的党是方向感绝对明确的政党,习近平总书记底气十足地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

因此,全面从严治党在“四个全面”中在政治方向上是引领性的,是其他“三个全面”的政治保证和价值引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方向是明确的: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十八届五中全会有了新表述,但方向是不变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发展的目标;全面依法治国的方向也是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不管是哪一个“全面”的具体战略布局,方向感始终是如此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个“严”字,强烈地透露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鲜明价值立场和政治方向,方向的一致性使得“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整体协调一致。如果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大系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则可以视为四个子系统,方向的一致性,使得四个子系统之间的功能发生和谐共振,从而形成叠加效应,释放出巨大的力量。

三、通过全面从严治党的第三个维度(主体性)来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践特征

全面从严治党之所以从“严”是因为社会活动的本质是实践而不是自然过程,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发挥了不可代替的能动性作用。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其他三个全面相比,全面从严治党更加注重的是主体性问题。在我国的整个现代化实践中,人民是根本主体,党则是关键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党的建设正是当代中国进行一切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的关健所在,全面从严治党正是要解决这一关键主体的一系列问题:信仰、作风、团结、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等。

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由此,我们可以说主体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实践的问题。全面从严治党面对的主体性问题并非凭空臆断,而是在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中总结而来。

通过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性维度去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利于我们去把握其实践特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是植根于中国的现代化实践语境之中:处于现代化过程中改革的深水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并非是为了理论而理论,它是一整套系统的现实的实践解决方案。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新的状态便会以问题意识的方式反映给主体,主体通过自觉调整实践方案从而顺利实现实践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提到了改革倒逼,正是有了硬骨头,我们才去啃,这是一种充分体现共产党人不怕艰难的实践精神。这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正是改革到了关键性的时期,正是改革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才有了深化改革的必要,问题出现了,主体必须通过调整实践方案,才能顺利实现实践目标。我党充分尊重实践的本质要求,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正是为了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顶层制度设计,从而提供正确的实践方案。从这一点而言,这正是我党将“四个全面”定位为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的原因所在。

一个“严”字可以看出我党是具有敢干、实干的实践精神的执政党,这也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历史唯物主义的集中体现,历史唯物主义超出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地方正是实践。被恩格斯誉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指出整个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并提出哲学任务不在于解释世界而是改造世界的革命性观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秉承着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根本原则,从我国发展现实需求中得出来,又回到现实中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同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践特征保证了它的科学性,正如毛泽东同志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所指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践特征说明它不是一个封闭的理论体系,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探索新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充实和完善。

四、结论

“严”是全面从严治党始终贯彻的主线,从“严”字可以看出我党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坚定决心和信心,从“严”字可以看出我党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政治立场,从“严”字可以看出我党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科学态度。

全面从严治党的从“严”是深刻理解、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蕴含的思想方法的关键所在。国内学界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着有趣的比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如鸟之头,“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有如鸟之双翼,对于“全面从严治党”我们则可以说如鸟之神经。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可以有不同的视角,但是立足于“全面从严治党”是重要的切入点,可以起到窥局部而见整体的作用。通过全面从严治党的第一个维度(规律性)我们看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统一性,这种内在统一性是我们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内在逻辑的起点;通过全面从严治党的第二个维度(价值性)我们看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方向性,方向性是我们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功能协调性和最大化的前提;通过全面从严治党的第三个维度(主体性)我们看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践特征,实践特征则从根本上说明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蕴含的思想方法之根基所在:历史唯物主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打铁还需自身硬——关于全面从严治党[EB/OL].共产党员网,http://news.12371.cn/2016/04/28/ARTI1461795433665492.shtml.

[2]李文阁.规矩:把握“四个全面”的一个维度[N].北京日报,2015-06-15.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共产党员网,http://news.12371.cn/2016/07/01/ARTI1467383240864582.shtml.

[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2.

认真学习 全面把握四个全面“战略部署 篇3

东莞是一座比较典型的城市:她位于广州、深圳和香港这几座“巨型”城市之间,她是我国少有的几座不设县(区)即市直管镇的地级市,她是一座本地常住人口为本地户籍人口四五倍的城市。当然,更加引人注目的是她的经济,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这座城市2014年的生产总值,如果与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相比,可以排到第27名,“富可敌省”。各种关于城市综合实力排行榜上,东莞总是排在12名左右,超过我国多数省会城市。

如何管理这样一座城市,是很多读者感兴趣的话题。近日,东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建华接受《小康》记者专访,就新形势下东莞的经济发展、制造业转型、镇域经济发展、依法治市、如何配合“一带一路”大战略等热点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细致地阐述。以下是专访的主要内容。

三大举措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

《小康》: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东莞作为先行一步的地区,面临经济总量大、增速放缓、竞争加剧等内外环境,如何适应新常态,做好新时期的经济工作?

徐建华:东莞对外开放早、改革起步早、经济发展快,与此相应碰到各种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也比较早,新常态在东莞市的表现具有先导性、典型性。随着发展进入新常态,东莞市既面临着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等与全国一样的共性问题,也面临着先行优势有所弱化、人口红利逐步消减、资源要素日益趋紧等个性问题。如果应对得好,东莞经济将步入平稳健康发展、质量效益提升的新轨道;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掉入“城市发展陷阱”。为此,我们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辩证认识经济运行的起伏、增长速度的快慢、结构调整的进退、综合改革的得失,坚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依靠转型发展、创新驱动,依靠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真正使经济发展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增强后劲。

一是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走在前列。以“机器换人”和“两化融合”为重点,积极推动新一轮技术改造,力争三年内一半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都开展技术改造。

二是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在推动重点领域改革突破上走在前列。围绕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打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构建创新驱动新机制、共享发展成果的机制建设等领域,深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外商投资管理服务改革、基层社会治理综合改革、集体经济管理制度改革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发挥改革在激发市场活力、扩大社会投资等方面的作用。

三是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努力在实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上走在前列。加快外经贸发展方式转变,深入推进外经贸稳定增长,争创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的先行优势。大力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打造一批跨境电子商务基地和集聚区。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全力办好海博会,积极探索参与沿线港口城市联盟建设,与沿线国家共建产业园区,深化与沿线国家特别是东盟成员国的经贸文化合作。主动对接融入广东自贸区建设,进一步深化莞港澳、莞台合作。

“一号文件”专门谈制造业升级转型

《小康》:制造业是东莞的优势产业,也是支柱产业,“机器换人”计划近年进展迅速。请介绍一下制造业在转型升级、提高质量、开拓市场方面的最新举措。

徐建华:制造业是东莞的立市之本、发展之基、腾飞之源,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东莞市在新常态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抓手和重要支撑。近年来,我们坚持增量优化与存量提升两手抓,通过推动“三重”项目建设、推动传统特色产业换芯换线、培育大型骨干企业、实施“机器换人”行动计划等重点工作,大力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取得阶段性成效。今年,东莞市以市政府一号文制定出台《关于实施“东莞制造2025”战略的意见》,提出将坚定制造业强市方向,把“东莞制造2025”作为新常态下争创发展新优势的重大战略来抓,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着力提高东莞制造的硬实力和影响力,争创中国制造样板城市,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率先探路。

为推动“东莞制造2025”战略落实,东莞市将重点实施“六大工程”。

一是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快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主要包括深化“机器换人”专项行动,加速开启“机器换人”时代,全力推行“数控一代”示范工程,以融资租赁助推新一轮技术改造,有序推进数字化智能工厂建设,推动智能装备制造产业上规模上水平等。

二是实施服务型制造工程,从纯生产制造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经营延伸。主要包括全力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信息惠民城市,引导企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三是实施创新制造工程,最大限度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主要包括加快大学创新城建设,创新新型研发机构体制机制,促进规模以上制造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构建政产学研资一体化创新体系,加速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开展发明专利提升计划,强化基础制造攻关等。

四是实施优质制造工程,让质量因子渗透到产品制造服务全链条。

五是实施集群制造工程,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企业群体。

六是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实现制造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主要包括实施电机能效提升及注塑机节能伺服改造,构建制造企业节能减排激励和管理新机制,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适应产品更新频率加快的趋势,发展再制造工程等。

努力建设“一带一路”先行市

《小康》:东莞如何配合“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发展外向型、全球性经济?

徐建华:东莞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上占据先发优势。我们将以建设“一带一路”先行市为目标,充分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和两类规则,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积极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努力在广东实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上走在前列。主要从五个方面着手:

一是努力构建对外开放大通道。重新规划设计东莞火车站的功能作用,不断增加“粤满俄”、“粤新欧”集装箱铁路班列的班次和停靠站点,打通往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进出口双向铁路货运通道,打造成为省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节点。目前,该班列已经由原来的每周1班提高到每周2班。构建国际航运大通道还包括以虎门港为航运节点,打通与沿线国家港口直航通道,探索参与沿线港口城市联盟建设,推进互联互通,打造海上合作战略支点。

二是不断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实施会展业国际化跃升工程,继续办好广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加快推动海博会市场化运作,探索与沿线国家共办展会,不断提升展会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加快建设好“海丝网”,推动展会线上线下一体化融合发展。目前,我们已支持东莞市品牌创新推广服务中心在迪拜设立5000平方米的东莞品牌展销中心,着力打造永不落幕的展贸会。

三是大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围绕东莞产业发展需求,依托重大平台和重点产业园区,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精准招商,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努力把东莞打造为“硅谷先进制造中心”。

四是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深入实施“加工贸易增效计划”,扎实推进大朗毛织、厚街家具、长安五金模具等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建设,不断促进加工贸易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从资源密集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持续增强外贸发展后劲。

五是完善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主动对接融入广东自贸区建设,紧密结合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积极探索在自贸区外的外商投资管理服务改革,争取将自贸区先行先试政策延伸到东莞市。

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

《小康》: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东莞的法治建设有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就?

徐建华:近年来,东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坚持把法治贯穿于“五位一体”建设的全领域,坚持在法治引领下加快发展、转型升级,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开放,在法治框架中维护稳定、促进和谐,探索实践了行政执法评议考核、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基准制度、诉前联调工作机制、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等一批在全省、全国有影响的特色品牌,有力促进和保障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加强党委依法执政能力建设。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党的自身建设,从制度上、程序上规范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和人民团体的关系,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确保各级各部门依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负责、步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切实做到依法管权、依法管事、依法管人。不断完善民主科学决策机制,全面清理市委规范性文件,大力推行党务公开,加强党内监督和反腐倡廉,进一步增强了党委依法执政能力。

二是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不断完善行政决策机制,深入实施行政审批制度、“简政强镇”、商事登记制度、综合执法等全方位的改革,全面深化政务信息公开,建设廉洁高效的法治政府初见成效。在北京师范大学发布的2014中国地方政府效率排行榜上,东莞在全国54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一。

三是大力推进阳光公正司法。稳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以司法工作机制创新为根本,全面推进阳光审判、阳光执行、阳光检务、阳光警务建设,坚决防止和杜绝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不断加大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力度,打造了“调解速裁中心”、“司法公开培育基地”、“另案处理人员信息管理平台”等法治工作品牌。

四是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以法律进机关、校园、企业和社区为重点,加强普法方式方法创新,建立健全市、镇(街)、村(社区)三级法制宣传网络,开通“东莞普法”微博和手机普法短信平台,建设“普法候车厅”、“香市法治公园”、普法绿道、法治涂鸦长廊等,大力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创建法治文化示范点,推动形成依靠法律、尊重法律的社会氛围。

五是积极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大力推进平安东莞建设,围绕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公共安全管理、社会组织发展、“虚拟社会”建设管理等重点领域,大胆探索,创新方法,形成了石龙镇企业风险预警系统建设、南城街道基层警务运行机制改革、中堂镇江南社区“平安社区”建设等经验。2015年,我市顺利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莞版’改革30条”获“2014年中国十大社会治理创新”奖。

全市所有镇街都是全国“千强镇”

《小康》:镇域经济特别发达是东莞经济的一大特色,新时期东莞市如何继续做大做强镇域经济?

徐建华:作为东莞“市辖镇”特殊行政架构和特殊产业结构的结合,镇域经济是东莞经济的一大特色,也是东莞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市以外向带动起步,以镇域经济为支撑,迅速从一个农业县跃变为一座新兴制造业城市,初步构建了以电子信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等五大支柱产业,和玩具及文体用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化工制造业、包装印刷业等四大特色产业为支柱的现代产业体系,并形成了以产业特色专业镇为代表的镇域经济体系。目前东莞市32个镇街中有27个是专业镇,2014年专业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52.56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74%,有16个专业镇地区生产总值超百亿元,各专业镇基本上成为该产业领域的全省乃至全国的“单打冠军”,形成了较强的产业集群优势。全市32个镇街都进入全国千强镇行列,基本上达到了小城市的规模,有的达到了中等城市规模。

作为东莞经济的重要构成,镇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是东莞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其转型升级的成效,直接关系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成败。我们将具体抓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积极引导创新发展模式。以标准化、品牌化为方向,加快专业镇转型升级步伐。

二是积极培育引进龙头企业。结合“三重”建设工作,引导各专业镇用好用足省市招商引资、培育发展大型骨干企业等政策,积极培育引进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增强产业凝聚。

三是积极培育新兴产业集群。

四是强化机制保障。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构建“一中心四组团”的城市格局,推动城市空间从分散到集聚、从多组团到大组团、从“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为各专业镇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在更广阔的范围内配置资源、分工协作提供制度保障。

招引投资250亿元帮扶粤东西北

《小康》:“对口帮扶”是广东振兴粤东西北的战略举措,东莞作为广东经济发达地区,在对口帮扶方面如何发挥优势、做好帮扶?

徐建华:近年来,按照全省对口帮扶工作安排,东莞市先后承担了对口帮扶韶关、揭阳、云浮市共12个县(市),235个贫困村,27399户贫困户,11万贫困人口的任务。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东莞市充分发挥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利用帮扶地区资源、生态、劳动力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以扶贫开发“双到”和共建产业转移园为载体,全面推进产业、劳务、旅游、市场等各方面合作,着力推动帮扶地区稳定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主要围绕以下方面做好对口帮扶工作:

一是以加快发展为根本。注重因情施策,精准帮扶,着力推动帮扶地区加快发展。截至去年底,莞韶园、七组团(东莞七个镇街与韶关七个县市“一对一”结对形成的帮扶组团)共引进落实项目103个,其中超亿元项目47个,总投资250多亿元,极大增强了韶关的发展潜力。

二是以改善环境为基础。加强道路桥梁、卫生、环境绿化、群众休闲、农田水利、安居、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帮扶地区人居和发展环境。

三是以民生建设为先导。大力实施“民生工程”,推进保障、助学、培训就业、扶助特困等民生项目,推进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和扶贫开发有效衔接,保障贫困群众基本生活。

四是以深化合作为抓手。加强在产业、旅游、文化、教育、卫生、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帮扶合作,助推帮扶地区全面发展,形成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

五是以健全机制为保障。建立健全对口帮扶和扶贫开发长效机制,特别是不断健全资金安排、社会募捐、沟通协调、项目管理、检查考核、干部交流挂职等方面的工作机制,确保对口帮扶工作举措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除了省内帮扶,东莞还承担着巨大的国家扶贫任务,抽出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援疆援藏、对口帮扶广西河池、重庆巫山等,为边疆或我国贫困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每年投入200多亿元普惠民生

《小康》:近年来政府主导的民生大事与民生实事有哪些?成效如何?

徐建华:一直以来,东莞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解决好群众关心的各类热点难点问题,努力让人民群众更好地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近年来,市政府每年都向市民承诺十件民生实事,市财政每年投入超过200亿元用于民生事业,有效促进各项民生工作的开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全力整治社会治安。连续九年把改善社会治安状况作为十件民生实事之首,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两抢一盗”等多发性和恶性违法犯罪行为,强力扫除“黄赌毒”,推动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特别是去年通过深入推进“扫黄”专项行动,娱乐服务场所“涉黄”违法犯罪现象得到基本遏制,有效净化了社会风气,提升了城市文明程度。

二是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在解决好户籍人口教育问题的同时,在全国率先采取积分制方式,为广大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公办义务教育学位。目前东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86万人中,外市户籍学生达68万人,超过北京、上海和广州,居全国第二位。

三是努力提高社保水平。连续十年提高基本养老金标准。2013年,率先在全国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多层次医疗保险制度。

目前,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民,每年只要缴纳几十元(不同险种参保费率有所不同),就可以享受一样的医疗保障,住院及特定门诊基本医疗费用年度支付限额最高达20万元。从2013年开始,还增加了“大病险”,参保人在不增加缴费负担的同时,最高报销额可达50万元,在全国处于前列。

四是切实加强环境治理。大力实施清洁空气行动、南粤水更清行动、重点流域整治、重金属污染防治、农村环保行动等“五大行动计划”,以及水乡地区“两高一低”企业全面整治与引导退出,大力推进大气、水、重金属、固态废物、土壤等环境污染治理,推动全市环境持续改善,近年来全市水、气环境质量呈现稳步改善态势,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五是深入开展扶贫帮困。在完成市外大量艰巨而繁重的帮扶任务的同时,针对东莞市还存在不少欠发达镇村、困难群众的现实情况,切实将扶贫开发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集中精力、集中资源、集中优势,打好扶贫攻坚战。截止去年底,全市欠发达村(社区)村组两级集体经营性总收入、纯收入分别比2013年增长15.3%和30%,增幅分别比全市同期平均水平高10个、20个百分点。

东莞未来:“长风破浪会有时”

《小康》:徐书记在省内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作过,又在省政府宏观职能部门做过主管,现在主政经济发达的东莞,请书记评价一下东莞的现在和未来?

徐建华:这里,我想借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用的两句诗,来分别概括东莞的现在和未来。

一是“人间正道是沧桑”。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30多年来,东莞始终坚持走正道、办实业,以外向带动起步,以制造产业立市,迅速从一个传统农业县发展成为新兴制造业名城,创造了经济发展的“东莞奇迹”,被誉为我国改革开放精彩而生动的缩影。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东莞也积累了一些问题和矛盾。随着我国发展进入新常态,东莞经济发展也进入了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新阶段,东莞市原有区位优势、先行优势逐步弱化,长期高速增长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日益凸显,土地、资源、人口和环境约束进一步趋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更加突出。这些表明东莞过去形成的传统发展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二是“长风破浪会有时”。尽管当前东莞的发展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但是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东莞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制度、相对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和较强承载力的城市发展平台。近年来,中央和省在经济社会建设等诸多领域,赋予了东莞很多先行先试、率先探索的难得机遇。

另外,东莞领思想文化解放之先,形成了“厚德务实、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形成了“敢为人先、锐意创新”的良好人文氛围。这是我们做好今后工作的重要支撑。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胡春华书记的有关讲话精神,准确把握“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落实好中央、广东省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推进结构调整、创新驱动,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激发动力,深入推进法治建设、夯实保障,深入推进民生改善、社会治理,深入推进从严治党、改进作风,努力开创高水平崛起新局面。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弘扬实干精神,凝心聚力、扎实工作,就一定能够实现既定目标任务,再创东莞发展的新奇迹。

编辑/余弘阳

人物履历

徐建华,男,汉族,1958年9月出生,江西乐平人,1975年10月参加工作,198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华南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铸造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工学学士。

1975.10 -- 1978.03,广东省翁源县铁龙林场知青;

1978.03 -- 1982.01,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机械系铸造专业读书;

1982.01 -- 1985.10,韶关地区计委、韶关市计委科员;

1985.11 -- 1988.10,韶关市计委工交计划科副科长;

1988.11 -- 1990.03,韶关市计委外经计划科科长;

1990.03 -- 1992.06,韶关市计委副主任、党组成员;

1992.06 -- 1997.08,韶关市计委主任、党组书记;

1997.08 -- 1998.04,韶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兼市计委主任、党组书记;

1998.04 -- 1999.05,韶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1999.05 -- 2001.03,中共韶关市委常委、副市长、市政府党组副书记(其间:1999.12 -- 2000.12,参加广东省第一批高层次管理人才出国培训班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进修学习);

2001.03 -- 2001.04,中共韶关市委副书记、副市长、市政府党组副书记;

2001.04 -- 2006.10,中共韶关市委副书记,市长、市政府党组书记;

2006.10 -- 2007.01,中共韶关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

2007.01 -- 2010.11,中共韶关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

2010.11 -- 2011.03,广东省发改委党组书记;

2011.03 -- 2011.12 ,广东省发改委主任、党组书记。

2011.12 -- 中共东莞市委委员、常委、市委书记,东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认真学习 全面把握四个全面“战略部署 篇4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一个全面”到“两个全面”。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一个全面”,即“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2007年党的十七大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八大提出了“两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

放,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简化为“全面深化改革”。第二阶段是从“两个全面”到“三个全面”。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从而把“两个全面”扩展为“三个全面”。第三阶段是从“三个全面”到“四个全面”。2014年12月,总书记在江苏调研考察期间,强调“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首次将“四个全面”并提,把“三个全面”扩展为“四个全面”。值得注意的是,最初“四个全面”是作为全面完成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任务和要求提出来的。2015年2月初,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首次把这“四个全面”定位于党中央的战略布局和战略思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也再次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活力、张力以及承载使命、与时俱进的品格。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科学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背景,以探索和回答“什么是民族复兴、怎样实现民族复兴”这样的基本问题为主线,形成了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四个全面”中的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直面现实、承前启后、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 光辉。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科学回答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诸多重大问题,全面小康核心在全面,“全面”体现在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体现在涉及的领域是全面的,体现在关联的战线是全面的,其着眼点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总书记的系列讲话,明确指出了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改革,用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改革,把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正确推进改革、准确推进改革、有序推进改革、协调推进改革,要充分考虑各项改革举措之间的关联性、耦合性,努力做到眼前和长远相统筹、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渐进和突破相衔接;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反复强调了让全面依法治国成为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回答法治协调性的问题,从参与主体的角度,回答法治系统性的问题,特别是回答了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关系这一根本问题;总书记的系列讲话,深刻诠释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内涵和要求,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是基础,是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紧密结合,是建章立制和执行落实的有机统一,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互动,“从严”是关键,包括教育要严、标准要严、执纪要严、惩治要严、制度要严,“严”是贯穿始终的主线。在“四个全面”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相辅相成,共同为这一战略目标提供基本动力、基本保障、基本支撑。可见,“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是一个科学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三大理论成果。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坚持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坚定中国自信、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难题,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一步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民族复兴、怎样实现民族复兴”这样的基本问题,从而在整体上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第一次把全面小康放在中国梦的大格局中审视,把全面小康目标升华成民族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次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形成“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 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锻造我们事业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它使得我们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使得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更加完整、日臻成熟。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将在我国今后更加壮阔的改革开放大业中逐渐展现其导航和引领作用。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目标又有举措,既有全局又有重点,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四个全面”蕴含的丰富战略思想,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布局,又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我们只有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和理解这个战略布局,才能在实践中提高贯彻落实好这个战略布局的自觉性坚定性。要深刻认识“四个全面”的重大现实意义。

要认识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提出“四个全面”,针对的是当今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时代特点,直面的是改革深水区攻坚期的特殊阶段,回应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要求。这一战略布局,统一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中国和中国人民阔步走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抉择。要深刻把握“四个全面”的内在逻辑关系。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只有以全面深化改革破解民族复兴进程中的深层次矛盾问题,以全面依法治国确保现代化建设有序进行,以全面从严治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才能绘就全面小康社会的宏图,才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因此,对“四个全面”必须全面把握、全面坚持,不可偏离和偏废。要统筹协调“四个全面”的贯彻落实。深入研究和科学把握“四个全面”的关联性、耦合性,注重统筹谋划、协同配合,做到同频共振、形成合力。还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关系,只有始终坚持这样的统筹协调推进,才能把“四个全面”贯彻得更加自觉、落实得更加到位。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重大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三大理论成果。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民族复兴、怎样实现民族复兴”这样的基本问题,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学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心得体会 篇5

“四个全面”作为党治国理政的总纲领,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准确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辩证关系,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四个全面”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思想系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指向;全面深化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关键一招”,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强大动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可靠保障,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驾护航;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支撑,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总的来看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统领地位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实现战略目标提供强大动力、可靠保障和根本支撑。

认真研究“四个全面”的内涵实质,准确把握“四个全面”相互关系,深入落实“四个全面”基本要求,积极探索有效推进的方法路径,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整体提高的客观需要。只有正确认识理解每一项战略举措的战略意义,把“四个全面”总要求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各环节,使之同频共振,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难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更为强大的推动力量。

贯彻落实“四个全面”,系统全面地看待问题是重要方法。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四个全面”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每一个“全面”都互为动力,互为条件,共同构成了逻辑严密的体系,不可分割、不可偏废。回顾中国发展历程,正是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引领和党的坚强领导,才保证了社会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正是法治与改革的相互配合、并驾齐驱,才推动了社会的协调发展,始终坚持系统全面、整体推进的科学方法论,是我们稳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宝贵经验。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改革、法治与党的领导等各个方面的关联性和互动性进一步增强,每一个方面的进展都会对其他方面产生重要影响,每一个方面又都需要其他方面协同配合。中国改革发展稳定的这种整体性特征,决定了我们的各项决策部署,必须更加注重“四个全面”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不着眼全局、统筹兼顾,不相互配套、相互促进,很多单项突破就很难完成。深刻把握“四个全面”辩证统一关系,就要求我们讲战略、谋全局,思路上想全,方法上抓全,兼顾方方面面,统筹协调运作,注重加强各方面的配套和衔接,为全面推进“四个全面”打下坚实基础。四个全面心得体会

贯彻落实“四个全面”,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是关键。整体推进,统筹协调,才能把握改革发展大局;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才能形成改革发展的带动力量。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一些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具体问题,涉及面广、利益关系复杂,大多都是涉及全局的改革难题。比如,深化改革行政审批制度,重新界定政府权力边界,突破了原有利益格局,又为下一步的强化依法执政,构建新的治理构架打下了基石;“打虎拍蝇”,惩治腐败,事关依法治国和从严治党全局,事关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有利于为改革发展稳定塑造更为健康的政治生态环境。

认真学习 全面把握四个全面“战略部署 篇6

党的以来,以同志为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同志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方略。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我们所有奋斗都要聚焦于这个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一个都不能缺,要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同志强调,要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自觉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一思想、引领工作。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全党同志以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继续书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 篇章。认真学习这些重要论述,对于深入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意义、系统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科学内涵和总体要求、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到实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共分6个专题,收入287段论述,摘自同志11月15日至9月3日期间的讲话、报告、批示、指示等110多篇重要文献。其中部分论述是第一次公开发表。

认真学习 全面把握四个全面“战略部署 篇7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一个都不能缺,要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习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自觉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一思想、引领工作。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全党同志以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继续书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 篇章。

认真学习这些重要论述,对于深入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意义、系统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科学内涵和总体要求、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到实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认真学习 全面把握四个全面“战略部署 篇8

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围绕着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目标而产生的,“四个全面”科学地阐释了我们党在全面深化改革历史新时期对于自身建设和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前进方向和丰富内涵,为处于发展中的中国铺就了前进的道路,四者互为依托、缺一不可。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四个全面”中的重中之重,既是其他三个“全面”实施的前提,又与其他三个“全面”彼此协调,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为民谋利的坚定决心、为国谋发展的战略规划和为党谋长远的高度智慧。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中都必须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好“跟我上、我先来”的优良作风,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政治组织基础,带领人民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一、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强领导保障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意味着我们党更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改革的大方向,把握了最广大人民的深切期望,彰显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于自身执政能力的强大的信心。只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把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成果最大化地凸现出来。然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需要一个具有先进性的、敢于直面自身发展问题的政党去引领。新中国几十年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梦不再是虚无缥缈的梦,而是一个民族腾飞、全民动员的美好愿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不再是羸弱的东亚病夫,中国人不再受到国际社会的歧视,中国人民可以在公正、平等、自由的新气象新环境中谋求自己的幸福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首要政治任务,没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没有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这一奋斗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也就是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不断加强党的领导,必须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来确立高度的政治保障。打铁还需自身硬,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只有这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指导下,我们才能在安定的环境中一心一意谋发展,我们的人民才能过上安定祥和的好日子,中国历史的发展才会进入崭新篇章。

二、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政治前提

改革开放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打开了关键之门,历史的经验一次次告诉我们,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凝聚全体中国人民的集体力量,不断探索全面深化改革的前进道路,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强国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道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集聚全体中国人民的力量是根本前提,也是必要条件。中国共产党是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领头羊,更是改革的先行者。改革必须正本清源。我们党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必然会遇到各种矛盾、困难、风险、挑战,这是任何一个政党都不可避免的问题,但是能不能正确地认清客观事实、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开拓创新,这对于一个政党的先进性有着很高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首先从自身做起,精简机构、反腐倡廉、走群众路线、不断地发现并解决问题,为全面深化改革开了好头。今后,全面深化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很大程度在于能不能管好我们的党;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深化改革题中应有之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政治前提和重要任务目标。中国需要一个能够全心全意为民的党带领人民谋发展、创未来,这样的党才能得到人民拥护,在这样的党治理下的社会才能繁荣,这样的党执政的国家发展才能加速、这样的党领导下的人民生活才能幸福。全面深化改革,走好第一步是关键,做好党的深化改革,才能更有底气、有信心地开展后续改革工作。总之,全面从严治党能够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进而会有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

三、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核心标杆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依法治国在我国推行了几十年,一直在不断探索前进。然而,随着近年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法制建设方面也不断出现了新的问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没有健全的法治体系定然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这会对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几十年来,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部分党员干部产生了安逸享乐思想,背离了群众路线,背离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给党的形象造成了严重损害,使党的公信力受到了消极影响。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只有政党内部团结一致向前看,才能带领人民群众搞好建设事业。全面从严治党战略的提出,《党章》《条例》等党规党法“硬件”的健全和发展,使我们党的战斗力、先进性不断增强。“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切实解决好我们党自身存在的问题,管好、管住党员干部,保证党的建设法律化、制度化,才能更好地推进依法治国,才能更有实力、更有底气去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全面从严治党就为全面依法治国打造了核心标杆、树立了榜样典范。全面从严治党给了人民自信、给了人民希冀、给了人民定力,让人民看到一个敢于直面改革难题、敢于承担改革风险、敢于解决改革过程中的各项难题,并且有能力不断推进改革进程、锐意进取的执政党,跟着这样的党走,人民才能踏实肯干、不畏困难挑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也会尽早实现,社会主义法制社会也必将建成。

总而言之,全面从严治党是“四个全面”的领导核心和政治保障,是新时期我们党执政的关键。抓住了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会迎刃而解。毋庸讳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没有一个优秀的政党,人民的期望就不会实现,中华民族就会在伟大复兴的发展之路上踟蹰不前。我们在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同时,要把握好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刻内涵,坚持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有序、有效、有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使我们党不断做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贡献。

认真学习 全面把握四个全面“战略部署 篇9

韩庆祥 中央党校副教育长兼哲学部主任

2015-05-06 13:27 人民网

核心提示:“四个全面”是总书记运用战略思维和辩证思维对治国理政实践加以分析概括而提升出来的。在哲学基础和方法论上,可运用战略思维,把“四个全面”置于“新三步走战略”框架中来把握其定性、定位与实质。

【内容摘要】

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 “新三步走战略”的伟大征程

二、在“新三步走战略”框架内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第一,从“第一步”战略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看,“四个全面”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施政纲领。

第二,从“第二步、第三步”战略目标来看,“四个全面”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总体方略。

三、运用辩证思维把握“四个全面”中的矛盾关系 第一,“四个全面”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思想”的关系。第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关系。第三,“四个全面”与改革发展的关系。第四,“四个全面”之间的关系。【讲座全文】

从2012年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阶段。该阶段,从时间上看,已不足5年,时间紧迫;从地位和作用上看,它承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战略,是中国社会从小康走向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关键一步,意义重大。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全面从严治党”总根基,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全面深化改革”,一手抓“全面依法治国”,逐渐形成了新时期“四个全面”的战略总布局。这一布局,从逻辑上,有目标,有根基,有抓手,层次清晰;从实践上,针对问题,切中要害,抓住根本,既系统全面又聚焦重点,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治国理政所做的顶层设计。

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 “新三步走战略”的伟大征程

上个世纪80年代,党的十三大提出中国社会发展的“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进入小康阶段;第三步,用50年左右时间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

上个世纪90年代,党的十五大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提出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三步走”设想。即:第一个10年,全面建设小康;第二个10年,达到富裕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思想与实践中,蕴含着“战略辩证法”的哲学思维。战略在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强调从根本、全局、长远上把握各种本质关系,并制定战略策略。这种思维方式与辩证法有着本质的天然联系。习近平既注重从战略上思考和把握治国理政,又注重运用辩证思维来处理和化解治国理政中的各种复杂的矛盾关系。这种战略辩证法在治国理政中的根本体现,就是确定好治国理政的战略目标。这种战略目标,既包括新一届中央任内所要实现的战略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包括更为长远的奋斗目标,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二者有机统一,构成了“新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到建党一百年周年的时候,即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步,到建国一百年周年的时候,即到2049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步,在前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至此,十八大以后,“新三步走战略”的框架基本形成。在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蕴含着“新三步走战略”。习近平为总书记特别强调“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国梦”,指出要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实现“中国梦”。这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它为实现“中国梦”铺平了道路。

自从提出“新三步走战略”,意味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既考虑其任内的根本问题,要承担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直接责任;也思考更为长远的战略问题,要肩负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历史使命;还要把治国理政的一系列根本问题置于“新三步走战略”的框架内来把握,并开启新的伟大历史征程。

二、在“新三步走战略”框架内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是总书记运用战略思维和辩证思维对治国理政实践加以分析概括而提升出来的。

在哲学基础和方法论上,可运用战略思维,把“四个全面”置于“新三步走战略”框架中来把握其定性、定位与实质。

第一,从“第一步”战略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看,“四个全面”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施政纲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任内要实现的战略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其治国理政首先必须考虑的根本性、全局性问题。如何才能真正实现这一战略目标?这就既要破解发展进程中的种种矛盾、问题和难题,通过“破”以消除障碍,还要建立健全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通过“立”来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开辟道路。前者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后者需要全面依法治国。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都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打得坚硬的“铁”。作为打“铁”的主体的中国共产党人,其自身必须要“硬”,即必须全面从严治党,从而为打好“铁”提供强有力的领导主体。由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所要实现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两条根本路径或抓手,全面从严治党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要为顺利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领导主体。这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就构成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 政的施政纲领。这一纲领具有根本性、全局性、整体性、系统性和逻辑性。抓住“四个全面”,就抓住了治国理政的根本、全局和整体。

第二,从“第二步、第三步”战略目标来看,“四个全面”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总体方略。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还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中国共产党人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更为长远的战略性目标。为此,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就必须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提供一种总体方略。严格来讲,这种总体方略必须具有“目标、动力、保障、主体”四个核心要素,而且这四个核心要素能构成一个严密、有机的整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提供战略基础,是关键的一步,对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动力,是关键一招;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提供强有力的领导主体。显然,这一总体方略也具有根本性、全局性、整体性、系统性和逻辑性。抓住“四个全面”,就抓住了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根本、全局和整体。

三、运用辩证思维把握“四个全面”中的矛盾关系

在实现“新三步走战略”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过程中,会遇到诸多矛盾关系尤其是一些根本性的矛盾关系。唯物辩证法及其辩证思维本质上就是一种化解事物各种矛盾关系的根本方法。因而,在哲学基础和方法论上,可运用辩证思维来把握“四个全面”。

第一,“四个全面”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思想”的关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思想中具有什么样的地位?从总体上看,“四个全面”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思想”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思想”是整体,“四个全面”是部分,“四个全面”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思想”在实践层面的一个具有总体性质和战略意义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思想”在实践上的战略布局和总体方略。我们既不能以局部代替整体、又不能以整体代替局部。

第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关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包含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又超越和提升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它是“五位一体”中的根本、核心和精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五位一体”的实现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五位一体”的强大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五位一体”的基本方略;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五位一体”的政治保证。

第三,“四个全面”与改革发展的关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集中体现着中国改革发展中的根本问题和工作重点,它直指症结,切中要害,抓住了“牛鼻子”。就是说,我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根本矛盾、问题、难题与工作重点、核心,都聚焦到“四个全面”之中,都要到“四个全面”中去寻找。总书记强调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其意义既在于把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某些无谓之争引导到需要人们集中精力破解的重大矛盾、问题和难题上来,集中到实 现我们的战略目标上来,又在把目前一些地方在工作中的短视化、碎片化和枝节化倾向引导到注重整体性、根本性、长远性和战略性问题和任务上来。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其根本问题和工作重点,一是“全面性”,二是“完成性。”全面性,决定着小康社会是否覆盖全中国,是否涵盖各群体,是否解决好各种关系尤其是人与物的关系;完成性,意味着小康社会的指标是否完成,是否达到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小康社会战略的最后一步,能否完成,关系着下一步我国现代化和民族复兴进程能否顺利开启。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其根本问题和工作重点,是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和利益固化藩篱。1978年以来,我国改革是沿着“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路径展开的。“农村与城市改革”是一种空间性切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一种结构性切入。中国改革在进行空间性、结构性开展之后,必将面临“整体性和核心性”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这种推进的必然选项。如果说,农村和城市改革是一种压力性应对,旨在解决生存性危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一种社会结构转型,旨在实现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换和发展;那么,在应对生存性危机、完成结构转型之后,中国就要解决真正阻碍社会发展的深层体制机制弊端和利益固化的藩篱。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就是以全面性和深化性触及当今我国改革的新进程及其根本问题、工作重点。

在“全面依法治国”中,其根本问题和工作重点,是由人治走向法治,建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新秩序。全面依法治国是由社会结构转型决定的,体现了中央对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自觉应对。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层,是社会结构的总体性变革。本质上,前市场经济社会是基于种地的传统社会,依赖于人治;市场经济社会是基于交换的现代社会,依赖于法治。市场经济的确立,标志着现代社会的到来。这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的流动性增强,人们工作空间越来越陌生化;二是住房的商品化,人们生活空间越来越陌生化。一个人,生活的场景共有3个8小时,工作和生活的16个小时逐渐陌生化,这意味着现代社会的特质基本形成,即“熟人社会”被“陌生人社会”扬弃。在一个陌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通过基于契约的游戏规则实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异议和冲突是通过该社会所认同的规则进行裁定的。前者,即强调社会对游戏规则的依赖性,后者,即强调游戏规则在社会中的权威性,二者共同构成现代社会的基本要义,其实质和目的,都在于由人治走向法治,建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新秩序。而这,就是法治的基本精神。在这种意义上,中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既是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必然要求,也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建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新秩序的旨趣。

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其根本问题和工作重点,是解决好国家政权的控制模式与执政党自身硬的问题。这是由中国道路决定的,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性把握。在当今我国,正处于马克思主义所指出的商品经济历史区间。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该历史阶段,社会的深层次矛盾是商品后面两大主体—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博弈。这一矛盾从根本上决定了当今我国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或者以资本为主导,建立基于 金权政治的资本主义道路;或者以劳动为主导,建立基于政党政治的社会主义道路。两大道路的基本逻辑是:资本的优势是“有钱”,若资本主导国家政权,其核心制度设计为:军队国家化且基于权力分立制衡的资本控制政权模式;劳动的优势是“有组织化”,若劳动主导国家政权,其核心制度设计是:党指挥枪且党管干部、党管媒体、党领导统一战线,简称党的领导。由此可见,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核心分野是对国家政权的控制模式:前者是金权控制政权,后者是政党领导政权。这也是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所在。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该道路,实质是政党政治,即“党指挥枪、党管干部、党管媒体、党领导统一战线”,这构成党的领导的基本内涵。基于这一内涵,中国道路的核心要义在于党的领导。党的领导能否加强,关键在于党自身的建设。打铁还需自身硬,只要自身强大了,才会有党的坚强领导。当今,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打得“铁”比较坚硬,而作为打“铁”主体的中国共产党人自身还不是很硬,还存在着胡锦涛同志所讲的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种危险。”因此,全面从严治党,不仅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应有之义,更是解决“铁”很硬而打“铁”主体还不是很硬之矛盾的必然要求。

上一篇:第一章数字逻辑概述下一篇:摘录式的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