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数字逻辑概述

2024-06-05

第一章数字逻辑概述(共6篇)

第一章数字逻辑概述 篇1

1、反码是(1011101)反,其对应的十进制数是(2)。

(1)—29

(2)—34

(3)—16

(4)+22

2、与8421BCD码(01101000)8421BCD等值的十进制数是()。

(1)68

(2)38

(3)105

(4)24

3、二进制码(1110101)2对应的格雷码是(1001111)。

4、已知某符号二进制数的补码为1.0110,则其原码为(B)。A.1.0110

B.1.1010

C.1.0101

D.– 0.1010

5、将8421BCD码为01000101的数转换成其十进制描述为(A)。A.45

B.69

C.37

D.54

6、(53.69)10的余3码表示为1000 0110.1001 1100。(每四位都加3)7、8421BCD码具有奇偶特性。(√)

8、格雷码的特点是任意二个相邻码组间只有一位变化。(√)

9、一个数的补码是1010110,则其对应的十进制数是(1)。(1)—42

(2)—41

(3)—14

(4)+86

10、与8421BCD码(01101000)8421BCD等值的二进制数是(4)。

(1)01101000

(2)10010111

(3)10011000

(4)01000100

11、二进制码(1110101)2 对应的格雷码是(1001111)。

12、在奇偶校验码中,奇校验的含义是数据本身含有奇数个1,则校验位为1,否则校验位为0。(×)(包含加入的校验位后的奇偶)13.十进制数68的8421码为(A)。

A.01101000 B.10000110 C.10011011 D.1000100 14.二进制小数-0.0110的补码表示为(D)。

A.0.1010 B.1.1001 C.1.0110 D.1.1010

15、表示任意两位无符号十进制数需要(C)位二进制数。

(A)6

(B)7

(C)8

(D)9

16、与余3码(10001000)余3码等值的十进制数是(A)。

(A)55

(B)66

(C)77

(D)88

17、十六进制数(3A.B)2 对应的八进制数是(72.54)。

18、与二进制数(10001000)二进制对应的格雷码是(D)。

(A)01011000

(B)10000101

(C)11101110

(D)11001100

19、欲对100个对象进行二进制编码,则至少需要()位二进制数。20、十进制(0.7875)10转换成八进制数是(0.623),十六进制数(1C4)16转换成十进制数是(452)。

第一章数字逻辑概述 篇2

数字化医疗影像设备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与传统医疗影像学相比较, 数字化医疗影像在成像方式、成像原理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 医疗影像质量管理的技术与流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 数字化医疗影像质量管理的基本含义

数字化医疗影像质量管理是以基本的医学知识为基础, 应用管理学的理念与方法将成像过程的各个环节统筹形成一个有机的链条, 以此来达到最佳影像质量。从技术与理论的不同层面, 可以将其分为影像质量评价、影像质量控制与影像质量管理三个层面。

医学影像质量评价的确切含义是技术层面上的, 仅考虑图像本身的评价, 它不属于质量管理范畴, 仅考虑所生成的图像质量是否优异、是否符合医疗实践的实际需要。

医学影像质量控制考虑的是不同成像链的管理, 它应用管理学的理念与方法将成像过程的各个环节统筹形成一个有机的链条, 以此来达到最佳影像质量, 重点在于如何以管理学的理念更清晰、流畅地将各种技术因素合理应用于成像过程的各个阶段。

医学影像质量管理, 在《影像质量管理》一书中, 定义放射科全面影像质量管理为:为了以最低辐射剂量, 获得最高图像质量, 充分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的符合质量标准的照片, 在放射科内进行的设备引进、质量保证、质量开发、改进所付出的努力统一、协调的组织管理活动[1]。

从上面这些阐述可以看到, 全面医学影像质量管理包含三方面的技术要求: (1) 最佳影像; (2) 最小剂量; (3) 满足临床诊断需要。为了达到这样一个目的所采取的各种方法即为全面影像质量管理。在全面影像质量管理中, 它是以对医学影像科室的人、财、物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管理为基础, 以整个科室的良好运转为前提, 进而达到对医疗设备与医疗影像质量的管理, 重点在于科室的全面建设。

在医疗影像科室中, 人与设备是医疗活动良好运转的两个基本要素, 是进行所有医疗影像学活动的基础, 对它们二者的医疗质量进行管理是整个医疗影像质量管理的决定性因素。在这中间, 人员因素又包括患者和医护人员两大类别, 为了得到优质的医疗影像, 必须保证患者的最佳配合、设备的良好运转以及医护人员合理恰当的技术应用。

2 影像质量管理的流程管理

医疗影像质量管理包含影像输入, 影像处理, 影像存储与输出, 科学阅片四阶段流程。

2.1 影像输入

影像输入流程指图像经过采样和量化后, 形成数字信息之前的所有医疗活动。如上所述, 影像输入流程需要对人和设备两方面进行质量管理, 因此医疗工作人员的投照技术、设备应用水平、患者配合程度、设备基本状况和干扰因素等方面组成了此流程的控制环节。

2.2 影像处理

影像处理指对数字图像信息加工和修改, 使医护人员能够在大量的信息中发现可以利用的信息。它建立在特定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而处于编制的程序 (软件) 控制下, 其发展取决于硬件的研制、软件的开发、必要的科学储备以及对图像处理控制人员的培养。数字图像处理包括图像变换、图像增强、图像复原、图像压缩编码、图像分析等。

由于不同的设备制造商均有不同的设备制造与图像处理技术, 目前还无法对此进行完全的统一与解释, 因此目前对于数字化普通摄影技术的临床评价标准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2.3 影像存储输出

数字化医疗影像与传统模拟医疗影像最显著的区别之一:传统模拟医疗影像的存储与显示由同一种物质, 即胶片来表现;数字化医疗影像的存储与显示由不同的个体所完成, 即存储由磁盘等介质来完成, 而输出则由软输出的显示器和硬输出的胶片来完成。数字化时代, 总“输入输出曲线”是由激光相机的“特性曲线”、胶片的“特性曲线”, 以及后处理对“输入输出曲线”的调节等多方面所决定的。所以如何将各条“特性曲线”最佳的结合起来, 更清晰准确地提供出诊断信息是影像质量管理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

2.4 科学阅片

科学阅片是医护人员经常会忽略的一个环节, 需要注意它主要包括的相互影响的三方面的因素: (1) 阅片时的环境因素; (2) 阅片者的生理特点; (3) 阅片者的心理状态。在人视觉系统中所看到的图像是各种光的综合体, 所以光环境 (包括光的温度、光的亮度、干扰光等因素) 是阅片环节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所有医疗诊断必须由人来完成, 因此人的心理状态对诊断正确率也有着很大的影响。此外, 阅片人员的理论水平、经验积累、专业方向、心理因素等方面, 以及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阅片人员数量均对诊断正确率有着很大的影响。

3 数字化医疗设备影像质量管理体系的学术理论发展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 传统模拟医疗影像不可避免地将被数字化医疗影像所取代。如何转变固有的传统观念以适应数字化医疗影像的新特点已经成为医疗影像学领域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3.1 传统医疗影像学与数字化医疗影像学的基本区别

图像可以定义为通过某种介质再现的景物信息。从中可以分析出其中的关键词为“介质”与“再现”。因此, 我们可以得出模拟影像与数字图像的基本不同在于二者的成像方式与成像介质的差异:第一, 模拟影像的形成方式为连续的成像动作所产生, 数字化图像是由采样和量化的成像过程所产生;第二, 模拟影像的存储和显示为同一介质, 数字影像由磁盘的存储设备进行存储, 而由显示器或胶片等另一介质显示;但在更微观的层面, 磁盘阵列等设备在进行数字信息存储时, 却是应用磁颗粒等模拟手段进行存储。

此外, 二者在图像显示的动态范围、空间和密度分辨力等很多方面均有自己的特性。

3.2 传统医疗影像学与数字化医疗影像学的学术理论变迁

传统模拟医疗影像与数字化医疗影像在创建与存储方式上有根本区别, 因此二者在学术理论基础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尤其体现在医疗影像技术学上。影像技术学中, 一种是与“物”密切相关的基础学科, 一种是由“人”决定的应用学科。随着数字化研究的逐步深入, 它的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均发生了一定的进展与变化。

从图1可以看到, 传统模拟成像系统中, 图像在胶片形成“潜影”之前以物理变化为主, 可以称为医疗影像物理学。图像对比度和密度的形成是在冲洗加工的过程中形成, 与胶片的特性曲线密切相关, 以化学变化为主, 可以称为医疗影像化学。

数字化成像系统中, 初始阶段与传统模拟成像系统相同, 在探测器上形成与增感屏上具有相似特性的模拟图像, 也是以物理学变化为主。随后的变化中, 数字化图像对比度和亮度 (密度) 的形成是在数字化图像后处理中形成, 二者具有根本性的差异, 其成像系统的特性由一定的物理变化与数学运算来决定, 可以称为医疗影像物理学与医疗影像数学。

3.3 数字化医疗设备影像质量管理的学术理论组成

优质医疗影像是进行一切与医疗影像相关的医疗活动的基础, 它不仅仅为临床影像诊断服务, 还更进一步的为医疗活动中的治疗和康复提供最基本、最直接的帮助, 因此如何获取并应用优质的医疗影像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课题和研究方向。

优质医疗影像包括两方面的因素 (如图2) , 一个为医疗影像工程技术范畴的医疗影像的捕获与生成, 它由影像生成的不同阶段和工作流程的不同学术理论所组成;另一个为医疗影像文化范畴的医疗影像评价标准, 它由医疗活动需求特性和人与社会的文化因素所组成, 在随后的文章中将逐步介绍数字化医疗影像质量评价和影像生成的理论与方法。

3.3.1 数字化医疗影像的成像流程与相应学术理论

以成像阶段和工作流程的视角来分析数字化医疗影像学的学术理论, 可以概括地分成四阶段与相应学术理论。

第一阶段为数字化医疗影像的采集阶段, 此阶段的工作是光学与电子学的转换和传输, 因此可以称为光电子学。

第二阶段为对采集信号进行图像分析与处理, 应用的手段主要为数学和物理学变化, 因此可以称为数字医疗影像物理学与数学。

第三阶段为图像的输出阶段, 此阶段包括硬输出与软输出两种方式, 它将数字信息转换后, 通过某种介质, 利用化学或物理变化, 以密度或亮度的特性进行输出, 最终以光学的特性投射入人类的视觉系统, 因此可以将此阶段称为光物理化学。

第四阶段是医护人员的阅片过程, 医疗影像学信息以光学特性被人类识别后, 经过一系列的神经传导与生理信息转换后, 由人类得出相应的图像信息, 并对此信息做出具有临床价值的诊断结果。在此阶段中, 是生理学与光学的联合作用, 因此可以称为光神经生理学或人类组织行为学。

3.3.2 数字化医疗影像的临床学术理论分析

医疗影像诊断学与医疗影像技术学从医疗临床工作职能方面, 描述了医疗影像学的学术理论组成情况。但在医疗影像学活动中, 如何使医疗影像技术和医疗影像诊断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却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尚待提高解决的问题。它的研究内容是各种医疗活动的最佳执行手段, 目的是提高医疗质量。因此, 我们可以暂且将这方面的研究称为医疗影像辅助学 (如图3) 。在医疗影像辅助学中, 其根本在于研究各种与医疗相关的基础学科, 如数学、化学、物理学、工程学等学科与医疗活动的相关性。

在医疗影像辅助学中, 人类在医疗活动中面对各种医疗信息时所做出的各种不同反馈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研究课题, 这是因为所有的医学活动必须由人类来完成。在人类的各种特性中, 人类视觉系统生理特性与人类心理系统具有极其关键的作用[2]。人类对医学影像的各种生理、心理反应特点往往对医学诊断的正确与否具有决定性作用。这两方面一直是我们医学影像学工作者较少涉及的领域, 也是我们未来研究的一个方向。

4 以管理学视角理解医疗影像质量管理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在哲学中非常经典的一句话。在医疗影像学中, “现象”就是影像设备所照出的一定质量的图像, “本质”就是对疾病的正确诊断, 这也是评价图像质量的“黄金标准”。因此, 所有医疗影像工作的最根本目的就是以优质的影像质量来提高诊断正确率。

看到了医疗影像质量管理的本质, 还要找到产生这个本质的源头和基础。这与营销管理学中的“4Ps与4Cs”的关系非常相像。4Ps指产品 (product) 、价格 (price) 、地点 (place) 、促销 (promotion) 。它主要描绘了产品端的各种组成情况, 更多地从销售者的角度考虑如何能影响顾客。4Cs指顾客需求和愿望 (consumer) 、顾客的成本 (cost) 、方便 (convenience) 、沟通 (communication) 。它主要描绘了客户端的各种组成情况, 更多地考虑如何应用每一种营销工具来传递顾客利益。

如果将医疗诊断看作客户端, 那么医疗影像就是产品端。医疗影像作为一个销售者, 它要将它的图像产品以最佳质量, 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 以某种方式提供给医疗诊断。同时, 医疗诊断作为一名客户, 它将其对图像的需求, 以及获得图像的付出和其便利性与相关性也向医疗影像提出。与此类似, 如果医疗影像是客户端, 那么产品端就是医护人员所进行的各种成像工作;如果将各种成像工作看作客户端, 那么产品端就是各种成像设备;以上各种“产品端与客户端”的渠道就是医疗影像工作人员和患者, 这样就完成了成像环节的整个链条。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 医疗影像的整个过程是一个整体。它是一个大的“产品端与客户端”, 但其中由许多小的“产品端与客户端”所组成 (如图4) 。因此, 必须将影像质量管理的全过程看作一个整体, 从中认真分析整体中的各个细微环节, 来真正把握影像质量管理的最佳流程。进而提高影像质量, 为医疗活动提供最佳的医学信息。

5 数字化医疗影像设备质量控制检测与保证实施

医疗影像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是对医疗影像学设备进行质量控制 (QC) , 以确保成像系统处于稳定的高质高效的运行状态, 这一要求适用于所有医疗影像设备的质量控制。

质量保证由WHO (1982年) 定义为:确保一个组织, 系统及其组成部分良好运行的所必须的计划和系统措施。良好的运行指整个诊断过程的质量最佳化。在诊断过程中, 质量控制涉及监测、评价及使所有性能特征保持在最佳水平, 即使其可确定、可测量、可控制。如, 在病人和工作人员的辐射剂量最低条件下, 提供稳定的符合临床诊断要求的影像。

质量保证 (Quality Assurance, QA) 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其主要思想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使得医院使用的医疗设备的各项性能技术指标达到正常发挥其临床功能的要求。

对医疗影像学设备的检测评估和质量控制的方法应遵守测定和评价独立于使用系统的类型和品牌的原则, 测量方法一般基于从已知的物理测试体在确定曝光条件下产生的图像中提取的参数进行测定。

在新的设备安装完毕或较大规模的维修移机后, 必须立即作验收检测或状态检测。只有上述两种检测合格后, 再进行初始稳定性检测, 建立所测参数的基线值;如果不做验收检测或状态检测, 所建立的基线值有可能是偏离正常值的值。

5.1 质量控制检测与保证实施的目标

影像诊断系统投入临床使用前, 必须进行验收实验, 确保运行状况达标。系统完成验收后, 所有装备的运行须保持在高于最低标准且尽可能最高的水平状态。在设备临床实际使用的过程中, 必须根据临床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设备的状态检测与稳定性检测[3]。

检查技术的QC必须保证达到以下目标:

(1) 确保采用适当放射技术时得到可提供丰富诊断信息的高质量图像, 图像符合临床要求标准, 可检测出小的病变。

(2) 图像质量在信息附载量和光密度方面达到目前行业内的普遍标准。

(3) 在符合诊断信息量要求的前提下, 确保辐射剂量最低 (ALARL) 。

5.2质量控制检测与保证实施的基本概念

质量控制检测包括验收检测、状态检测和稳定性检测[4]。

5.2.1 基线值 (baseline value)

基线值是医疗影像设备功能参数的参考值。它是在验收或状态检测合格之后, 由最初的稳定性监测得到的数值, 或由相应的标准给定的数值。

5.2.2 验收检测 (acceptance test)

验收检测是医疗影像设备安装完毕或重大维修后, 为鉴定其性能指标是否符合约定值而进行的质量控制检测。

医疗影像设备安装后, 应按照行业内公认的标准或按照购买合同所约定的技术要求进行验收检测。设备大修后, 也应进行验收检测。

新安装的医疗影像设备的验收检测结果应符合随机文件中所列产品性能指标、双方合同或协议中的技术条款, 但不得低于行业内公认的被普遍执行的标准 (如国家标准) 。

5.2.3 状态检测 (status test)

对运行中的设备, 为评价其性能指标是否符合要求而定期进行的质量控制检测。验收检测合格的医疗影像设备在一段运行期后进行状态检测, 并建立相关参数的基线值。

医疗影像设备应根据设备情况和临床实际工作情况定期 (建议每年) 进行状态检测。另外, 当稳定性检测结果与基线值的偏差大于控制标准, 又无法判断原因时也应进行状态检测。

5.2.4稳定性检测 (constancy test)

为确定医疗影像设备或在给定条件下获得的数值相对于一个初始状态的变化是否仍符合控制标准而进行的质量控制检测。状态检测合格的医疗影像设备, 在使用中应按照规定进行定期的稳定性检测。

每次稳定性检测应尽可能使用相同的设备并作记录, 各次稳定性检测中, 所选择的曝光参数及检测的几何位置应严格保持一致。

应遵循X射线成像设备制造商在随机的各种说明书中提供的稳定性检测方法与周期的建议。

总之, 在日常工作中, 如果深深地陷入影像质量控制的某一项技术手段、某个环节中, 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片面性。因为任何技术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必然会与其它的相关学术理论和技术相关联。对于影像质量控制的整体项目而言, 须将其视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分析, 探究成像过程的各个环节, 发现各环节的传递“节点”, 进而以这些节点来传递成像过程中影响影像质量各因素的“影响力”与“控制力”。所以, 如何探寻和研究“节点”的特性与本质是实现影像质量控制的关键, 如何将“影响力”与“控制力”最大限度地合理传递是决定影像质量控制项目完成情况优劣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待续)

一些思考:

1.数字化医疗影像质量是否可以分为评价、控制与管理三个层面?

本文认为评价、控制与管理为影像质量不同层面的技术实践。

2.医疗影像技术学的基础学术理论是否发生变化?

本文认为在传统模拟医学影像技术基础学术理论第二阶段的医学影像化学为主已经转变为医学影像物理学与数学的结合为主。

3.影像质量控制链的基本组成与相关学术理论?

本文认为, 应包括影像输入、影像处理、影像存储与输出、科学阅片四阶段流程, 并且每个阶段均有不同的学术理论基础与实践需要研究。

4.医学影像辅助学的学术理论理解?

本文认为, 为了更好的提高医疗影像临床质量, 所进行的对各种医疗活动执行方法的研究, 即为医学影像辅助学。其重点在于研究如何更加合理、准确的应用影像技术学和影像诊断学来进行医疗活动, 影像质量控制与实施保证也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5.数字化医疗影像质量控制技术的实践问题?

本文认为, 从技术层面来看, 数字化医疗影像的成像方式、成像原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因此一些新的技术实践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如光干涉效应与固定滤线栅频率匹配问题所引起的影像伪影, 遮光器对图像后处理感兴趣区选择的应用问题, 如何恰当的选择摄影的kV和mAs等技术参数以及腰椎侧位影像是否可以采用站立的功能位进行摄影等。

6.数字化医疗影像质量控制的流程管理?

本文认为, 任何项目都需要以管理学的理论实践来指导项目的实施, 影像质量控制作为一个影像科室医疗管理项目, 也必然要深入地理解并应用各种管理学的方法和手段。

参考文献

[1]戴建平, 祁吉.医院管理学-医学影像管理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81.

[2]Sheikh, H.R.Bovik, A.C.Image information and visual quality[J].IEEE Trans Image Process, 2006, 15 (2) :430-444.

[3]S.J.Shepard et al.Quality Control in Diagnostic Radiology[R].American:AAPM Task Group No12, Diagnostic X-ray Imaging Committee, 2002.

第一章公文概述 篇3

1·了解文件的概念,了解公文的特点,能正确界定公文与非公文。2·了解公文分类的基本情况,明确各类公文的内涵。

3·了解公文的功能及其表现形式,明确认识公文的有效作用领域。

4·了解公文的效用等级与效用范围,掌握公文生效的主要条件。

5·了解公文处理的性质与地位。

学时分配:4小时

教学环节:讲授写小论文

主要内容:

第一节公文

一、文件的概念

文件是人类社会活动中为处理事务的需要,而直接形成并使用的具有规范体式和法定效用的信息记录。

二、公文的特点

公文是国家机构及其他社会组织在公务活动中为行使职权、实施管理而制作的具有法定效用和规范体式的文件。公文的特点是:由法定作者制发;具有法定的现行执行效用;具有规范的文体、结构、格式;需要履行法定的程序。

 第二节公文的分类

通用公文、专用公文、对外公开的公文、限国内公开的公文、内部使用的公文、秘密公文、机密公文、绝密公文、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规范性公文、领导指导性公文、公布性公文、陈述呈请性公文、商洽性公文、证明性公文、平件、急件、特急件、收文、发文。

 第三节公文的功能与效用

一、公文的功能

公文的功能在于,能够逾越时空的限制,有效地传递公务活动所需的信息。公文可用于传达贯彻方针政策和有关指令;沟通上下级机关;发布法规和规章;沟通机关之间的横向联系;教育干部和群众;印证有关事实。

二、公文的效用

公文的效用就是指公文的实际效力和功用。公文有两个方面的效用,第一是现行执行效用,也就是公文对受文者以及其他机构、组织和个人有关行为的强制影响;第二是历史效用,是指公文在记录和印证历史事实方面的权威性作用和影响。

公文的效用范围、效用等级。

第四节公文处理工作的基本内容

(一)创制公文,即由从事公务活动的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以下统称为机关),对有关的信息材料进行系统的收集、加工、整理,创造出适用的信息,然后将其记录下来撰拟成文稿,经完善并确认其正式效用之后,再经印制等工作环节最终形成正式公文。

(二)传递公文,即将创制完毕的公文,根据一定的规则以多种通信方式递送给收受机关。

(三)办理公文,即根据法定的职责权利,收受来自各有关方面的文件,经过分办、批办、拟办、承办、传阅等工作环节,对文件进行阅读、加工,从中提取有用信息,了解有关事物的面貌,解决公文所针对的工作问题(包括以创制新公文的方式)。

(四)处置办毕公文,即根据一定的标准分别对已办理完毕的不同公文的归宿作出安排:立卷归档、清退、销毁、暂存。

(五)管理公文,即为使上述四项任务能有效完成,而对公文所实施的科学、系统的保管料理措施:公文的收发、传送、登记、清理分类、用印、签注,建立检索体系,提供查阅;对公文运转过程的组织与监控,以及对公文机密与安全的维护等。

第五节公文处理工作的性质

公文处理的基本性质是机要性、分布性、技术性。

机要性是指公文处理涉及事关国家、民族和团体根本利害得失的机密、要务,从而须注重保密与安全的特点和要求;分布性是指公文处理由各级各类工作人员共同参与、分散承担任务的特点;技术性是指公文处理已经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应用性的知识、程序、方法和技巧,有关管理技术、信息技术得到普遍应用,因而需要遵循特定技术规律的特点和要求。

第六节公文处理工作的地位

将公文处理活动分别放在机关和社会文化事业的大环境中去考察,得出的结论是:在机关内部,公文处理是机关实现管理职能的必要条件;在社会文化事业中,公文处理是国家档案事业的基础。

思考题:

1·公文的特点是什么,怎样正确界定公文与非公文?

2·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公文的功能效用?

第一章 丝网印刷概述 篇4

第一节 丝网印刷原理

丝网印刷是一种古老的印刷方法。其印刷的基本原理是:丝网印版的部分孔能够透过油墨,漏印至承印物上;印版上其余部分的网孔堵死,不能透过油墨,在承印物上形成空白。传统的制版方法是手工的,现代较普遍使用的是光化学制版法。这种制版方法,以丝网为支撑体,将丝网绷紧在网框上,然后在网上涂布感光胶,形成感光版膜,再将阳图底版密合在版膜上晒版,经曝光.显影,印版上不需过墨的部分受光形成固化版膜,将网孔封住,印刷时不透墨,印版上需要过墨的部分的网孔不封闭,印刷时油墨透过,在承印物上形成黑迹,如图示1-1所示。

誉写版印刷原理与丝网印刷一样,所不同的是誉写版不采用丝网做版。织物印染则同丝网印刷一样采用丝网做版,图像复制过程也几乎是相同的,只是印染不使用印刷油墨而采用印花浆。

二、手工底版制作工艺

手工制作底版的方法一般有两种,即描绘法和刻膜法。

1.描绘法。采用手工,把原稿上的图文描绘到透明薄膜(如涤纶片基)或绘图纸(硫酸纸)上制成底版的方法,称为描绘法。描绘法制作底版时,把原稿或草稿放在平台上或看版台上,然后在其上面加上透明软片并予固定,用墨在软片上绘制成图像。描绘时涂墨要均匀,应完全把光遮住。如果照相原稿及绘制在软片上的图像是同一颜色,容易出现漏涂,因此在涂墨时要随时认真检查。用毛笔或钢笔所描绘的线或文字应是均匀的全黑色的,干燥后不能有裂纹或针孔。为防止干裂可在墨汁中混入少量的砂糖,为了消泡可加入少量啤酒。如果使用市面上出售的红褐色的软片的话,就不用担心干裂,而且干燥也很快。总之所描绘的图形部分最重要的是要能充分遮光。这种方法适于制作大型的精度要求不太高的图案和文字。

描绘图案一般用直尺、鸭嘴笔、圆规等工具,手工描绘,精度可达0.2毫米。如要求再高的精度,就需用制图仪或照相法制作。

要求尺寸精度高的图案,应当把使用无伸缩性软片,或把软片贴在玻璃板上制作底版。但必须把无伸缩性的聚酯软片进行单面消光处理。描绘软片市场有出售,可以购买使用。

对于高精度(要求变形小于1×10的线性长度)的图件,应将涤纶片做加热定型处 理后,再予使用。涤纶片的化学极性低,一般水性墨汁粘结不牢,须用涤纶专用墨水,或用涤纶油墨绘图。这些墨料,均因流动性差,难以绘出精细(小于0.2mm)的线条对此,可以使用优质墨汁加重铬酸铵调匀后,专门用于绘制细线。

涤纶片易带静电而吸附灰尘,亲水差而感脂强,易遭油污,这些都会影响墨线的粘附牢度。为此应注意去指清洗和图面的清洁保护。

绘图纸亦称透明纸、硫酸纸。其优点是绘图性能好,能用各种墨水绘图。缺点是变形大,约达15%。其湿变形最为严重,常因绘制大面积图像而引起纸张皱曲;另外纸质脆,易产生折缝,折缝处的透光率变小,影响晒版质量;绘图纸日久易变黄,影响蓝紫光的透过。因此,此种阳片,只适用于做精度要求不高,图面不大的底版。

2.刻膜法。把剥膜片蒙在原稿上,用雕刻刀依照原稿图案的轮廓挖剪,去掉不必要部分,只留下需要部分的制取底版方法,称为刻膜法。这种方法作业快,切边齐,图案准确。其所使用的剥膜片,是透明片基上复合了一层能遮挡红光的薄膜制成的,俗称红膜。刻膜的另一种方法是在一块硬透明塑料片上,涂一层透明纤维素胶膜,成为一块刻膜板。将它蒙于原稿上,用刻针刻绘(而不是切刻)图像。刻毕后,用适当的油墨涂察版面,使刻线着色不透光,刻线外的油墨能被抹净,保持透明,成为一块阳片。此法刻得的线条十分精细,但是不便作面积刻绘,故只适用于细线作业。

4以上所介绍的是用手工制作阳图底版的方法,它适用于精度要求不太高的底版制作,高精度的底版可用机器制作。如果印刷品要求阶调、彩色、放大与缩小时,就必须采用照相法制作底版了。3.压敏转印法。它是在透明片基上预制有标准的字体及常用符号,且涂有一层特种压敏 胶制成的。在压力作用下字符能与图面粘牢,而与转印片基脱离,达到转印的目的,使用十分方便。

4.绘画法。在制作底版时,还可采用绘画法,在软片上直接设色绘画。制版后进行多色 套印,套色印刷时要随时观察色调情况,及时校色,可对照原修改。若画家本人亲自印刷时一般问题不大,若委托外人印刷时,作者最好在现场观察印刷情况。

三、丝印底版照相制版工艺

照相制版是现代丝印制版的主要方式。它是通过照相设备,把要复制的文字、图案按要 求,拍摄在感光片上,以此获得丝印制版用的阳图底版。由于照相技术被应用于丝印制版,从而扩大了丝网制版和丝印的应用范围。照相制作底版,不仅可以提供非常精细的线条,文字底版,还可以复制色彩、阶调复杂的图案,制出符合丝印制版要求的分色底版。因此,照相制版在丝印制版工艺中占有重要地位。丝印照相制版工艺可分为线条、文字稿照相;单色网目调照相、彩色网目调分色照相三大类。

下面简单介绍照相制版的各工艺环节的具体内容:

①整稿。整理原稿、确定春风格比例、确定规矩线。

②照相。使用照相设备、器材,拍摄原稿的单色片或分色片。

③显影。把曝光后的底片放入显影液中显影。感光胶片曝光后,乳剂层的卤化银受光作用形成潜影,经显影液的化学处理,潜影即变成可见的清晰影像。常用显影液由显影剂米吐尔(又名依伦)、几奴尼(又名海得尔,学名对苯二酚);保护剂亚硫酸钠;促进剂碳酸钠;抑制剂溴化钾等组成。

④定影。定影是为了使显影后的银像长久保持不变,其原理是将感光胶片上未感光的残留卤化银溶解除去,从而得到固定的影像。定影液一般为硫代硫酸钠(大苏打)溶液。为了防止感光胶片在定影液里发生显影反应可在普通定影液中加入一定量的弱酸制成酸性定影液,酸性定影液的pH值应保持在4~6之间。为了加强感光胶的机械强度,可在酸性定影液里加入一定量的钾矾、铬矾、等坚膜剂,制成坚膜定影液。

⑤水洗。水洗分为中间水洗和最终水洗。中间水洗在显影后、定影前进行,可起到停显和保护定影液的作用;最终水洗在定影后进行,其作用是冲洗掉定影过程中在感光胶片上生成的可溶性复盐。水洗用水以流动水为好,水温应保持在16~24℃。

用照相方法制取底版,操作简便,速度快。近年来,自动显影机和自动定影机的出现,使照相制版工艺逐渐走向机械化和标准化。

1.线条、文字底版的制作。线条、文字原稿的基本特征是黑白分明,无阶调变化。这种 原稿包括表格、文字、线条画、色块图案等。采用丝网印刷复制这类原稿,除用手工方法制取底版外,目前多使用照相方法制取底版。

①工艺过程。线条、文字底版的制作工艺过程大致如下:

整稿(工艺设计、检查原稿、计算缩放比例等)→放置原稿→对光→调节光圈→计算曝光时间→放置感光片→曝光→显影→定影→水洗→干燥→检查→修版→翻拷阳图

整稿时要注意的问题是:首先检查原稿质量,不能缺笔断道,墨色要黑,稿面要清洁。如果不符合要求,能修的应修整后再照相,难以修整的,则可建议换稿。其次是鉴别原稿的色彩,如果原稿是带色彩的,就要搞清原稿对什么色感光,对什么色不感光,以便选用合适的感光材料进行拍照。

放置原稿时必须注意将其置于原稿架正中央,如果原稿剪贴过多,最好使光源照射方向和剪贴字条长边平行,以避免阴片影过多,减少版版工时。

对水洗、干燥后的阴图底版要认真检查,检查内容一般为尺寸是否正确,版面图像是否齐全(有无挡掉和遗漏),密度是否符合要求,版面感光是否一致,线条、文字、色块是否清晰透明、符合原稿要求。

检查、修正过的阴图底片即可交付翻拷阳图版,以供丝网印版晒版使用。

翻拷阳图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阴图版装在照相机的原稿架上翻拍,这种翻拍方法,可以把阴图底版的图像尺寸放大或缩小;另一种是接触拷贝法,这种方法只能得到原大图像。

接触拷贝法翻制阳图,要使用拷贝机,拷贝时要将感光片的药膜面与阴图底版的药膜面相合。

②作业室。照相作业最主要的作业室是暗室,一般在暗室外也需要相当大的作业场地。

暗室的面积应根据照相机的大小而定。暗室照相机的工作场地应考虑对焦毛玻璃和暗盒的开闭、显影作业、水槽、作业台、工作桌、网框等物件的放置,并留有余地。如果相机用的是50厘米见方的调焦毛玻璃,那么相机所占的标准面积应为3×8米。若设备中附有密封晒版机、放大机时,就需要与之相应的更大的场地。

暗室出入口只设一道门时会进入有害光线,所以应设两道门,门与门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并且要有黑色的门帘,如图2-62所示。

四、绷网工艺

1.绷网的工艺过程。绷网要首先按照印刷尺寸选好相应的网框,把网框与丝网粘合的一 面清洗干净。如果是第一次使用的网框,需要用细砂纸轻摩擦,使网框表面粗糙,这样易于提高网框与丝网的粘结力。如果使用过程的网框也要用砂纸摩擦干净,去掉残留的胶及其它物质。清洗后的网框在绷网前,先在与丝网接触的面预涂一遍粘合胶并晾干。

绷网时,用手工或机械绷网,丝网拉紧后使丝网与网框贴紧,并在丝网与网框接触部分再涂布粘合胶,然后干燥,注意粘合胶不宜涂丰得过厚或过薄,在干燥时,可用橡胶板或软布,边擦拭粘结部分,边施加一定的压力,使丝网与网框粘结得更牢固。待粘合胶干燥后,松开外部张紧力,剪断网框外边四周的丝网,然后用单面不干胶纸带贴在丝网与网框粘结的部位,这样可起到保护丝网与网框的作用,还可以防止印刷时溶剂或水对粘合胶的溶解,以保证丝网印版的有效使用。

2.手工绷网。手工绷网是一种简单的传统方法。通常适用于木质网框。这种方法是通过 人工用钉子、木条、胶粘剂等材料将丝网固定在木框上。手工绷网的张力一般能够达到要求,但张力不均匀,操作比较麻烦、费时,绷网质量不易保证。这种方法多用于少量印刷和印刷精度要求不高的场合。

第五节 丝网印刷工艺概要

无论哪种印刷方式,印刷工序的最初阶段都是整稿。丝网印刷也不例外。与此同时,承印物的质地、形状、印数及制品的使用目的等都需明确。根据使用目的不同,印刷图案的精度图像的质量要求也将有变化。对于室外展示物将特别要求其耐气候性及耐用性等。丝网印 刷工艺如图1-3所示。

如上所述,丝网印刷的工艺既复杂又富于变化,在众多的方法中怎样选择最适当的方法,需要有丰富的技术知识。可以设想,今后的丝网印刷应用范围将更加广泛,更加多样化。随着机器、材料的进一步革新,将会产生更多、更新、质量更好、更具特点的产品。但是无论如何变换,丝网印刷的基本技术是不会改变的。

六、拼版工艺

拼版是制版照相工艺中的一个重要工序,其技术性虽然要求不高,但要求准确,责任大。要做到:

①台纸正确,与出版社的版式完全一致。

②各色版的图像、文字位置、花边地色要拼准确,不然就容易造成事故差错。

拼版工艺随着电子分色和照相直接加网工艺的普遍推广使用而不断变革,出现了多种拼版方法。但是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绝大多数还是以手工拼版为主。近年来国外相继推出各种类型的电脑控制拼版机和电子分色与拼版一起进行的电子分色机。但因这类机器效益不佳未能推广。最近德国又推出最新型的彩色拼版系统。我国已有引进,但由于工艺操作复杂和价格昂贵,仍在试用阶段。所以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拼版工艺仍将以手工为主。

1.拼版的目的。

①将数张或几十张彩色的稿件和花边、底色、文字,按照客户设计的版式要求,拼制在一幅版子上称为拼版。由于各张原稿缩小与放大的比例不一,需待电子分色或照相分色的比例缩放合适后,再作软片的拼版工作。客户设计的图形种类多,有的要圆形,有的要方形,有的要图中套图,有的要图中套字,这就要求在拼版时一一解决,以达到版式设计要求。

②为了提高晒版、印版的效率和质量,要根据印刷条件拼制大版。即对开印刷拼制成对开版面,三开印刷拼制成三开版面,四开印刷拼制成四开版面等,这样可以避免因原版小,晒版要经多次套晒,往往套晒不准而影响印刷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也减少了晒版交,提高了晒版的质量和效率。

综上所述,通过拼版工艺,把所需的各个图像、文字、底纹、花边等,按版式设计要求和印刷条件,拼在一副对开、三开或四开的版面上,这就是拼版的目的。

拼版工作随着客户设计的多样化和电子分色工艺的普遍采用而更加复杂,任务更加繁重。因此,必须十分重视拼版工作和推广使用先进的拼版方法。

2.套图拼版。图套图拼版是近年来采用的新方法,拼得既准确又迅速,已被广泛采用。图套图拼版有几种方式,可根据各单位的条件分别选用。分别叙述如下:

①用定位条的套图拼版。用定位条、打孔套图拼版,是最准确、最迅速的一种拼版方法。其方法是先用一张四开(或对开)的涤纶透明片基,按客户规定的版式做一张反方向的阳图台纸,然后用定位机打孔,套上定位条,固定阳图台纸。取SO软片一张,打孔套上阳图台纸,拷出正方向的阴图台纸版,即可拼版。

拼版前首先考虑:如果原稿是风景图片,就先拼先拷青版阳图,这样对下一步拼黄、品红、黑版套图比较方便。若原稿是人物,就先拼先拷品红版阳图。总之,要根据原稿主色调,决定先拼先拷出哪一张阳图版。

以风景片为例,先拼出拷出一张青版阳图,快干处理后,套上定位条,加以固定。再将青版阳图软片膜面朝下放于看版台上,然后将SO软片台纸版上的青版阴网揭去,和阳网的规矩线套合。接着将第二色的阴网,用阴图像套阳图像的方法,逐一拼贴后拷贝阳图。第三色、第四色依次进行。操作程序如图2-87所示。

二、丝网印刷机工作原理

1.平网平面丝网印刷机工作原理。

①平网平面丝网印刷机的工作循环程序。以平形网版平台式单色半自动手面丝网印刷机为例,它的一个工作循环是:给件→定位→落版→降到墨板、升回墨板→刮墨行程→升到墨板→降回墨板→抬版→回墨行程→解除定位→收件。

在连续循环动作中,只要能实现功能,每个动作占用的时间应尽量短,以缩短每个工作循环同期,提高工作效率。

③压印线。在印刷行程中,到墨板挤压油墨和丝网印版,使丝网印版与承印物形成一条接触线,称为压印线。这条线在刮墨板刃口处,无数条压印线构成印刷面。实现理想的压印线是很困难的,因为印刷行程是一个动态过程。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的概述》 篇5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与作用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研究趋势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内容和作用

一、教育心理学的对象: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 学习心理

 教学心理

 学生心理

 教师心理

二、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五要素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三过程

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杜威的现代教育“三中心“与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三中心”

传统教育:教师、课堂、书本

现代教育:学生、活动、经验

《鱼就是鱼》李欧〃李奥尼

美国儿童文学作家、画家,出生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尽管李奥尼开始创作绘本时已经49岁,他却开创了一个绘本的新时代,他笔下的故事生动有趣又富含哲理,被誉为“二十世纪的伊索”。

(一)五要素

1.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教学方法都必须通过学生起作用。

学生的群体差异: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

学生的个体差异: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学习兴趣和需要等。

2.教师:

教师的作用:权威?主导?辅助?指导?

教学、学习和反思

3.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知识、策略、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最近发展区

中日美历史考题比较:

日本:日本和中国一百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我们叫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我们叫做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和中国开火,你认为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方面?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分析之。

其中有个高中生是这样分析的:

我们跟中国很可能在台湾回到中国以后,有一场激战。

台湾如果回到中国,中国会把基隆与高雄封锁,我们的油轮就统统走右边。这样,就会增加日本的运油成本。我们的石油从波斯湾出来跨过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上中国南海,跨台湾海峡进东海,到日本海,这是石油生命线,中国政府如果把台湾海峡封锁起来,我们的货轮一定要从那里经过,我们的主力舰和驱逐舰就会出动,中国海军一看到日本出兵,马上就会上场,那就打!

按照判断,公元2015年至2020年之间,这场战争可能爆发。所以,我们要做对华抗战的准备。

中国: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公元哪一年死?最远打到哪里?

美国: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当初如果没有死,欧洲会发生什么变化?试从经济、政治、社会三方面分析。

我们需要改的不是反对或者取消纸笔测验,真正需要引起我们重视、反思、变革的是:纸笔测验的内容和目的。

4.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如实物、文字、口头语言、图表、图像以及动画等。

5.教学环境:

物质环境:课堂中的自然条件(课桌均左侧采光)、教学设施、空间布置(三八线)等。社会环境:课堂纪律、课堂氛围、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照明不足,中小学近视率高

K12教育论坛2000-03-20教育家

教室采光不合理,照明不足是中小学近视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室内采光、照明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视力。教室内采光、照明的基本要求是:保证桌面、黑板能得到良好的光照度,而且光线均匀、不产生眩光现象。自然采光的要求:教室内应左侧采光,即光线从左前方射来,黑板和课桌面都不应有直接阳光出现。

人工照明的具体要求:(1)教室均应安装人工照明设施。照明光源应采用白炽灯或荧光灯。桌面上的照明度应不低于100勒克斯。一般54平方米(宽6米,长9米)的教室至少应安装40瓦荧光灯8只或150瓦白炽灯泡8个,黑板前还应安装1或2支荧光灯。灯距地面应不低于2.7米,黑板灯距地面不低于3米。灯具应有灯罩。灯管排列宜采用其长轴垂直于黑板面布置。(2)灯管要及时更换。(3)灯具应经常擦净。但是,在笔者调查的学校中,有一部分存在着教室设计不合理,自然采光从右侧采光;有的课桌面有直接阳光照射。阳光直接照射在课本上,看书时感觉非常刺眼。中午的阳光照射在学生身上,让学生昏昏欲睡。学生说:“中午三、四节和下午一、二节让人无法上课!学校也不想着给我们挂个布帘什么的!”

人工照明的差距很大:绝大部分教室只有6只荧光灯(还是平行于黑板面悬挂的),黑板前也没有黑板灯。就是这6只荧光灯也不能保证质量,及时更换。有的教室坏掉2-3个,有的荧光灯闪烁,让学生无法忍受。

(二)教学的三个活动过程

1.学习过程:学习产生的实质、条件和动机;学习的迁移;学习的策略;不同种类的学习。

2.教学过程:教学设计、组织与管理。

3.评价/反思过程:教学的监控与分析,评价与反思。

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教育心理学是教育职业发展和创新的重要科学基础

(二)教育心理学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的重要专业基础

(三)教育心理学对教学实践发展和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基本范式:

量化研究:自上而下

1明确研究问题——2确定研究变量——3提出研究假设

4选择研究样本——5采集研究数据——6检验研究假设

例子:家庭教养方式对学龄前儿童SID训练效果的影响研究

质性研究:自下而上

例子:北京大学陈向明教授的研究课题“知识转化与身份获得———实习生与重要他人的互动模式研究”

二、研究的具体方法:

(一)问卷法(questionnaire)

1.研究者利用统一的、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研究对象的有关心理、行为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1)问卷编制或修订(2)问卷发放(3)问卷回收(70%)(4)问卷处理

(二)实验法(experimentation)

1.创设一定的情境,对某些变量进行操纵或控制,以揭示教育、心理现象的原因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2.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

(三)观察法(observation)

1.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的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记录、描述客观对象的表现来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2.自然观察、参与式观察

(四)访谈法(interview)

1.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来收集有关的心理和行为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2.结构式访谈、非结构式访谈、半结构式访谈(访谈提纲)

三、研究方法的新思路

设计型研究(类似行动研究范式)

过程:

1.设计的实施

2.实施中修改

3.多侧面评价(认知、人际互动、群体参与、资源利用、外部支持、设计方案)

4.确定因变量

5.确定自变量

6.研究的结果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研究趋势

一、中西方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学记》摘

1.学习的重要性: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2.教与学的关系: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惑)。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促进)也。——学学半

3.学习效果的评价: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坚强的意志)而不反,谓之大成。

4.作业、时间安排: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5.施教顺序:

示敬道——尊师

官其始——学而优则仕思想

孙其业——严肃学习态度

收其威——惩罚方法

游其志——自由、主动学习

存其心——主动、用心思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不躐——循序渐进

6.施教方法:禁于未发之谓豫;

当其可之谓时;

不凌节而施之谓孙;

相观而善之谓摩。

豫时孙摩:预防、及时、循序、切磋。

7.教的误区: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8.师生与同伴影响: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9.优秀教学的标准:

道而弗牵则和——师生关系

强而弗抑则易——乐学

开而弗达则思——会学、善学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约而达——简洁、通达

微而臧——精微、完善

罕譬而喻——举例不多,但能说明问题

10.教学失败的原因:

发然后禁,则扞hàn格而不胜——防患于未然

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关键期

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按照规律教学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合作、切磋、榜样

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友谊的作用

11.学生差异: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易后难

不善问者反此。

善待问者如撞钟——答其所问、从容等待

不善答问者反此。

12.学之四失:多:贪多—博

寡:知识狭窄—专

易:见异思迁—新

止:半途而废

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发展历程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

1.1903,《教育心理学》,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人类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及原因*1877年 卡普杰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二)发展时期(20年代到50年代末)

1.20年代,吸收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2.30年代,学科心理学发展;

3.40年代,儿童个性和社会适应、生理卫生问题(弗洛伊德)

4.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

(三)成熟时期(60年代到70年代末)

1.内容体系出现某些变化

(四)深化拓展时期(80年代以后)

(布鲁纳,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

1.主动性研究: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2.反思性研究:学生对内容意义的内部理解和学习的自我调节

3.合作性研究:充分利用资源,同伴辅导、合作学习和交互式学习等

4.社会文化研究:社会文化背景如何影响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三、教育心理学在中国

(一)20世纪上半叶,教育心理学的引入与早期研究

1.引入

(1)1908年,房东岳翻译的日本小原又一的著作《教育实用心理学》;

(2)1924年,廖世承编写的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3)1926年,陆志韦翻译的美国桑代克《教育心理学》;

2.研究

(1)语文学科心理的研究(2)教育心理测验的编制与应用

(3)教育试验探索:20、30年代,陶行知的“生活教育”

扩充:陶行知打油诗系列

《人有两个宝》:“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

《自力歌》:吃自己的饭,滴自己的汗,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都不是好汉。

《小孩不小歌》: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

《小先生》:有个学校真奇怪,小孩自动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学如在。《糊涂先生》: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每事问》: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问到底》:天地是个闷葫芦,闷葫芦里有妙理。您不问它您怕它,他一被问它怕您。您若愿意问问看,一问直须问到底!

《努力》:努力,努力,努力向前进,努力向上进。先把脚跟儿站稳,再把方向儿认定。一步,一步地走,一步,一步地近。千万不要转身回过头,别人的闲话也不要听。前进道路崎岖不平坦,战胜困难全靠有自信。努力,努力,创造个好命运,自己的力量要尽。

(二)1949年至文化大革命,教育心理学的改造、发展与曲折以马克思主义改造教育心理学理论,开始向苏联学习

(三)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的恢复与发展

(1)1980年,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修订后正式出版;

(2)1981年,冯忠良出版《学习心理学》和《智育心理学》;

(3)1982年,高觉敷翻译出版《教育心理学》

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一)学习观上重视学习者的主体性

(二)研究领域上日益纵深发展

(三)研究方法上呈现多元化趋向

第一章管理概述习题答案 篇6

一、简答题

1.简要分析管理学的主要特征

答:(1)综合性。管理活动的复杂性、多样性决定了管理学内容的综合性,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2)科学性与艺术性。管理学具备科学的特点,是一门反映了客观规律的综合的知识体系。有效管理活动需要灵活的运用管理技能,具备艺术性的特点,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3)不精确性。由于管理对象人的不确定性和环境的不确定性,管理是一门不精确的学科。

2.简述管理的必要性

答:1.通过管理实现组织目标;2.通过管理发挥组织功能;3.通过管理提高组织工作效率;

4.现代化大工业生产需要管理;5.没有管理组织无法进行有效活动;6.没有管理人类就无法征服自然;7.没有管理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发展。

3.简要分析经营与管理的区别

答:经营与管理既有一致性,又有所区别。从产生过程来看,管理是劳动社会化的产物,而经营则是商品经济的产物;从应用范围来看,管理适用于一切组织,而经营则只适用于企业;从要达到的目的来看,管理旨在提高组织效率,而经营则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从两者的内容构成看,企业经营包括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管理活动。从企业的角度看,管理不包括经营,而经营包括管理。企业经营比企业管理范围更广、内容更复杂,层次也更高。

二、填空

1.任何一种管理活动都必须由以下四个基本要素构成,即(主体)、(客体)、(目的)、(载体)。

2.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客体是(所有资源)、载体是(组织)、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

3.管理学的特点(综合性)、(科学性与艺术性)、(不精确性)。

4.管理的基本职能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5.管理学首先是一门科学,这是因为它确实具有科学的特点(客观性)、(实践性)、(理论系统性)、(真理性)、(发展性)。

三、选择

1.为了保证目标及为此而制订的计划得以实现,就需要有(ABCD)职能。

A.计划 B.组织 C.领导 D.控制 E.创新

2.管理人员与一般工作人员的根本区别在于(ABCD)。

A.需要与他人配合完成组织目标 B.需要从事具体的文件签发审阅工作

C.需要对自己的工作成果负责 D.需要协调他人的努力以实现组织目标

第二章 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习题及答案

一、概念题

1.管理的基本原理

答:管理的基本原理是对管理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分析总结而形成的基本理论,它是现实管理现象的抽象,是对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高度综合与概括,因而对一切管理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2.系统原理

答:系统原理是指系统各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存在着各种形式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为了达到管理目标,就必须对系统各要素进行全面的系统分析。

3.责任原理

答:责任原理是要明确规定部门和个人相应的权责,职责到位,权责对等,权责明确。

4.行政方法

答:管理的行政方法是指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运用命令、规定、指示条例等行政手段,按照行政系统和层次,以权威和服从为前提,直接指挥下属工作的管理方法。

5.经济方法

答:管理的经济方法是根据客观规律运用各种经济手段,调节各种不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以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管理方法。

6.法律方法

答:管理的法律方法是指国家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通过各种法律、法令、条例和司法、仲裁工作,调整社会经济的总体活动和各企业、单位在微观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关系,以保证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管理方法。

二、简答题

1.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

答:客观性、概括性、稳定性、系统性。

2.封闭原理

答:任何一个系统内的管理必须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

3.管理的人本原理

答:管理活动以人为本,一切以人为核心,以人的权利为根本,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人的智慧和潜能,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4.管理的权变原理

答:经营管理没有固定模式,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在不断变化,应根据组织具体情况和环境特点及时调整管理方法。

5.管理的基本原则

答:依据管理的基本原理,从管理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用以指导管理活动的规律性原则,是处理各种管理活动的基本行为准则。

6.管理的基本方法

答:是在管理活动中为实现管理目标保证管理活动顺利进行所采取的工作方式,是管理理论、原理的自然延伸和具体化、实际化,是管理原理指导管理活动的必要中介和桥梁,是实现管理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三、思考题

1.什么是“以人为本原理”?掌握这一原理应坚持什么原则?

答:管理活动以人为本,一切以人为核心,以人的权利为根本,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人的智慧和潜能,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管理活动中人是最活跃、最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的要素,以人为本原理应坚持的原则是:在管理活动中,人处于管理的主导地位,促进人性的完善与人性的升华,员工与参与管理过程,以激励为主要管理方式,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什么是系统原理?系统原理有哪些基本特征?管理者可从系统原理中得到哪些启示?

答:系统原理是指系统各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存在着各种形式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为了达到管理目标,就必须对系统各要素进行全面的系统分析。系统原理的基本特征是:集合性、结构性、目的性、全局性、层次性。

系统原理的启示是:系统是一个整体,局部服从整体,使整体效果为最佳;系统作为一个运动着的有机体,其稳定状态是相对的,运动状态则是绝对的;系统是开放性的,是不断与外界发生联系的,要充分利用外部环境与本系统的联系,从外界吸收能量和信息;把系统的各部分各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系起来,考察其中的共同性和规律性,从而提高管理效率。

3.为什么说在管理中要保持足够的弹性?

答:管理面临的是复杂问题,随机性大,变化莫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众多因素

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蛛网交织。要掌握全部因素是不可能的,百分之百的正确的管理是不存在的。从来没有完全正确、绝对正确、永远正确的管理决策。事物复杂,存在部分不可控因素,再加上领导工作经验有限。管理人员在管理活动过程中,有许多因素是难以控制的,国际风云突变的环境中,更是难以控制。所以管理必须留有余地,把握其伸缩性,注重随时调节。

4.如何理解责任原理?责任原理的本质是什么?管理者可从责任原理中得到哪些启示?

答:责任原理是要明确规定部门和个人相应的权责,职责到位,权责对等,权责明确,其本质是权责对等。

责任原理的启示是:每个人的职责要明确,职位设计和权限委授要合理,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要明确工作绩效的考核标准,使奖惩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5.管理的法律方法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有何特点和作用? 如何正确运用?

答:管理的法律方法是指国家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通过各种法律、法令、条例和司法、仲裁工作,调整社会经济的总体活动和各企业、单位在微观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关系,以保证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管理方法。法律方法的实质是实现全体人民的意志,并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人民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实行强制性的、统一管理。

管理法律方法的特点:严肃性、规范性、强制性。其作用是其它管理方法的补充和完善,法律方法和管理的其他方法综合使用,才能达到最有效的管理目标。

法律方法的运用:法律方法不仅要求企业掌握和运用企业法以及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直接相关的经济法律,而且也要掌握和运用民法赋予的权利和义务,企业应根据国家、政府的有关法律、法规制订自己的管理规范,避免与法律、法规有悖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6.管理的经济方法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有何特点?如何正确运用?

答:管理的经济方法是根据客观规律运用各种经济手段,调节各种不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以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管理方法。实质是激励和竞争。

管理的经济手段主要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利润、工资、奖金、罚款等。

经济方法的特点是利益性、关联性、灵活性、平等性。

经济方法的应用要和其它管理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经济方法的综合运用和不断完善,既要发挥各种经济杠杆各自的作用,更要重视整体上的协调配合。

四、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1.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对(A)。

A.人的管理B.物的管理C.目标的管理D.系统的管理

2.从根本上看,管理效益是由(A)决定的。

A.管理者B.管理对象C.管理环境D.生产方式

3.建立在权威与服从关系基础上,表现为一种权力支配关系的是(C)。

A.法律方法 B.经济方法 C.行政方法 D.心理方法

4.法律手段的最主要特征是(A)。

A.强制性 B.可预测性 C.概括性 D.稳定性

5.“一招不慎满盘皆输”体现了管理的(A)。

A.系统原理 B.人本原理 C.弹性原理 D.能级原理

五、论述题

1.简述整分合原理。

答:整分合原理是指任何一个系统,都必须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综合。管理者把握整体,科学分解,组织综合。作为系统的整体,必须有整体的活动目标、运动规律和要求,才能保证系统内各部门、各层次的协调一致,充分发挥系统内各部门、各

层次新形成的配合功能和效率,使系统功能获得最佳的活动效果。

在分工过程中,将整体分解成一个个基本要素,进行明确的分工,明确其职责范围,建立责任制,使之规范化,是系统内各部门各层次活动特殊性的要求。必须从系统的目的出发,进行强有力的组织管理,使各个层次和环节同步协调,平衡发展。系统内的各项分工,要形成合理的结构,保持各部门、层次间最有效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使系统具有更大的功能,形成新的更大的结合生产力。整分合原理中的整体观点是大前提,要充分了解整体及其运行规律,才能合理分工;但分工又是关键,没有分工的整体就谈不上合作,就构成不了职责清晰的现代有序的系统。在整体规划下合理分工,又在分工基础上进行强有力的组织综合。

2.简述效益原理的基本思想。

答:组织的管理是为了获得某种效益,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于利用最小的投入或消耗,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效益,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对社会作出贡献。管理效益的直接形态是通过经济效益而得到表现的,追求局部效益与追求全局效益必须协调一致,管理应追求长期稳定的高效益,确立管理活动的效益观。

3.怎样理解人本管理的基本思想?

答:人本管理的基本思想是管理活动以人为核心。

管理活动中的一切工作都离不开人,人是管理系统中最活跃、最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的要素,是其他所有构成要素的主宰。做好人的工作是管理的根本,注重人在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做到人尽其才,注重开发人力资源,提高管理水平。“人本管理”思想强调以人为中心,人本管理的基本的思想表现在,企业是由人组成的,要靠人来管理,办企业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

4.试述人本原理的主要观点。

答:人本原理的主要观点有科学管理学派的“经济人”假设,行为科学学派的“社会人”假设,决策理论学派 “决策人”假设,权变理论学派 “复杂人”假设等。

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目的只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1.每个人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2.人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它是个体行为的基本动机,理性选择是指个人在选定目标后对达成目标的各种行动方案根据成本和收益作出选择;3.人作为个体,无论处于什么地位,其人的本质是一致的,即以追求个人利益,满足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基本动机;4.当一个人在经济活动中面临若干不同的选择机会时,他总是倾向于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经济利益的那种机会,即总是追求最大的利益。社会人假设认为:人们最重视的是工作中与周围人友好相处,物质利益是相对次要的因素。社会人假设的主要观点有:1.交往是人们行为的主要动机,社会人交往是人们行为的主要动机;2.非正式组织通过人际关系的影响比正式组织的管理措施和奖励对具有更大的影响;3.组织领导者应当满足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交往和友谊的需要,工作效率会随着职工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而提高。

决策人假设是把人的行为放在特定的组织背景下并充分考虑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来进行分析。它不对人的活动目的及相应手段作永恒不变的先验设定,而把目的和手段看成可在一定范围内加以调节的变量。它的着眼点不是单个人的效率因果链追溯,而是群体合理决策中的行为协调。

决策人假设主要观点有:1.人具有有限理性。组织成员执行任务的能力有限,正确决策的能力有限。2.寻求满意解。个人的欲望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可以随着体验的变化而升降。在良性环境下,欲望提高;在恶劣环境下,欲望下降。3.组织是一个“诱因和贡献”平衡系统。组织成员的协作意愿取决于由协作而得到的诱因和为协作而做的贡献之间的比较结果。只有当贡献小于或等于诱因时,组织成员才愿意协作,组织才能得以存续和发展。复杂人假设认为:人的需要和潜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地位的改变,环境的改

变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变而各不相同。复杂人基本观点有:1.人怀着各种不同的需要和动机加入工作组织,但最主要的需要乃是实现其胜任感。2.胜任感人人都有,它可能被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去满足。3.当工作性质和组织形态适当配合时,胜任感是能被满足的。4.当一个目标达到时,胜任感可以继续被激励起来,目标已达到,新的更高的目标就又产生。

5.试述系统原理有何实际指导意义?

上一篇:同一个名字(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下一篇:认真学习 全面把握四个全面“战略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