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把握

2024-10-05

内容把握(精选12篇)

内容把握 篇1

黑格尔说过:“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手。”一篇文章之所以能够称作文章,是因为构成文章的各个部分相对于文章这个整体而言,都是作为“有生命的手”出现的,互为贯通,才臻于完美。文本的整体性是美的第一要素。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出发,形成对一篇课文完整的鸟瞰式的全景图,从而“知道文章之大概”,实现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

一、筛选词语,串联主要内容

根据文本的内在意义,从文中筛选有联系的词语组成词块,形成网点,进行创造性的阅读,让潜在的文本内容浮出水面,并逐渐清晰起来,这是一种高效梳理文本,整体把握文本的策略,能有效地让学生透过语词感知文本内容。

1. 运用词语讲述。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再恰当地运用文本内容将词语串联起来,使学生快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达到理清课文思路的目的。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一课时可以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选出两组四字词语:

第一组词语描写敌人:大举进犯 坠落山涧 粉身碎骨 叽里呱啦 纷纷滚落

第二组词语描写战士:全神贯注 昂首挺胸 居高临下 斩钉截铁 热血沸腾惊天动地 气壮山河

然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词语,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运用其中的部分词语讲述课文主要内容。(1941年秋天,日寇集中兵力对狼牙山地区大举进犯,七连六班的五个八路军战士,负责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完成任务后,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他们斩钉截铁地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狼牙山峰顶。五个战士在山顶居高临下,把一个个敌人打得坠落山涧,粉身碎骨。在子弹打光后,他们昂首挺胸地跳下了悬崖。)

2. 运用词语填空。

教师预先提炼出课文主要内容后,留出关键词的位置,让学生填空,也是一种有效的整体把握文本的形式。如教学《慈母情深》(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一课时,让学生不看课文,凭着预习的记忆,把课文中出现的关键词工工整整地填写下来:我一直想买《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于是,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那里的噪声(震耳欲聋)。我发现母亲极其瘦弱,当知道我来是要钱买书,母亲用(龟裂)的手将钱塞给了我,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这样,通过串联词语,把复杂的文本读简单,把丰厚的文本读薄。这是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的理想境界。

二、扣住句子,提炼主要内容

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它由词、词组构成,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每一篇文章都是由一个个句子组合而成,并凸显主题思想。因此,课文中的一些关键句子和重点句子往往就是文章的核心内容,只要抓住这些句子进行提炼,就能准确地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如教学《巨人的花园》(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一课时,可引导学生先抓住几次描写巨人花园不同景象的句子:1.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2.春天终于来了,村子里又开出美丽的鲜花,不时传来小鸟的欢叫。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3.好几个月没见过这么明媚的阳光了。巨人激动地跑到花园里,他看到花园里草翠花开,有许多孩子在欢快地游戏……4.与此同时,鲜花凋谢,树叶飘落,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5.从那以后,巨人的花园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然后引导学生加上促使巨人花园景象变化的条件就能提炼出课文主要内容。(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就筑起了高墙,将孩子们拒于墙外。从此,园里花不开,鸟不语,没有春天、夏天、秋天,只有冬天永远留在这里。一天,孩子们从墙洞爬进来,花园里立刻变得阳光明媚、生机勃勃。可是巨人却又把孩子们赶出去,花园就又被冰雪覆盖了。后来,在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拆除了围墙,花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巨人也感到无比的幸福。)

三、理清结构,概括主要内容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一些篇幅长的文章,要从理清思路入手,帮助学生认清结构后,先部分概括,后整体融汇,最终让学生把握文本主要内容,实现一举多得的目的。如《最后一头战象》(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一文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记叙了嘎羧生命历程当中最后的辉煌和庄严,用充满深情的笔触歌颂了嘎羧的高尚情怀。在教学时,先引导学生以时间为顺序,概括出课文的四个感人场景:“英雄垂暮”“重披战鞍”“再回战场”“光荣归去”。有了这样的铺垫,再抓住人物事件整体融会贯通,就可以把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了。(嘎羧,抗日战争后唯一幸存的战象,26载的岁月催它年迈,当知道自己已是英雄垂暮之时,它毅然重披当年的战鞍,告别村寨,再回到昔日战场凭吊,又来到战友们的百象冢,自掘坟墓,最后庄严地将自己埋葬,光荣归去。)

四、问题导引,整合主要内容

问题导引是指教师在深入解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前预设好几个问题,教学时让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快速筛选课文的重点内容,并围绕这些重点内容清晰地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如《鸟的天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一文篇幅较长,为了帮助四年级的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可以设计两个问题帮助学生筛选信息:1.作者第一天看到的鸟的天堂是怎样的?它指向的内容是:“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再抓住关键词进一步筛选明确:作者第一天看到的鸟的天堂就是那株枝干不计其数、充满生命力、美丽的大榕树。2.作者第二天看到的鸟的天堂又是怎样的?它指向的内容是:“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再抓住关键词进一步筛选明确:作者第二天看到的鸟的天堂就是大榕树成了无数只鸟热闹的乐园。有这两个问题的支撑,就可以把课文的主要内容整合出来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了不同的景象,第一天看到的是那株枝干不计其数、充满生命力、美丽的大榕树,第二天看到的是大榕树成了无数只鸟儿们热闹的乐园。)

唐代诗人李商隐有名句曰:“倾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德国美学家谢林也曾说过:“真正的艺术作品中个别的美是没有的——唯有整体才是美的。”关注文本的整体才会赋予文本以生命。任何部分只有在整体中才是有作用的,才是有存在价值的。把文本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不仅是艺术思维、艺术创造的基本规律,也是文本解读应遵循的一个规则。

内容把握 篇2

教学目标:

1、分析近几年长沙中考题型,了解诗歌思想感情鉴赏题题型。

2、掌握快速把握诗词思想情感的基本方法。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作为一个生活在诗歌之国的中学生,我们不仅要背诵积累大量的好的古诗词,而且要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我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因此,近几年来各地中考中考都涉及到古诗词的赏析。今天,我们就针对古代诗歌内容情感的把握做一梳理与复习。(板书:古代诗歌内容情感的把握)我们先来看一些中考例题:

二、考题呈现:明确怎么考。

(2013年)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3分)

(2014年)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①边,寂寞开无主②,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③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④群芳妒,零落⑤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释】①[断桥]残破的桥。②[无主]无人过问。③[更著]又遭受。著,同“着”,遭受的意思。④[一任]任凭。⑤[零落]凋谢。

【背景资料】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一生志在恢复中原,但却受人排挤,晚年隐居山阴,始终保持昂扬的爱国热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此词可以看成他的身世的缩影。

词的上阕通过驿站、断桥、黄昏、风雨等意象,营造了

的意境。下阕则写出了梅花、的品质。(3分)

(2015年)醉花阴①

李清照

②③④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⑤,半夜凉初透。东篱⑥把酒黄昏后,有暗香⑦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⑧瘦。【注释】①词牌名,选自《李清照集校注》。这是词人重阳节写给丈夫赵明诚的一首词。②永昼:漫长的白天。③瑞脑:一种香料。④金兽:兽形的铜香炉。⑤纱橱:纱帐。⑥东篱:采菊花的地方。⑦暗香:菊花的幽香。⑧黄花:指菊花。10.古诗词中,一些物象常常被赋予特定的情感,成了情感的象征。例如,本词中“东篱把酒黄昏后”中的“酒”,被赋予了 的情感,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酒酣胸胆尚开张”中的“酒”则被赋予了 的情感。

11.古诗词中经常有语意双关、形神具备的字词,例如本词中“半夜凉初透”中“凉”字一语双关,既指天气之凉,又指词人 内心感受。(2016年样卷)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古诗词中,诗人常常借助一些物象来表达特定的情感,本诗歌中借助了哪些物象来表达情感?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中有一句“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与本诗中的“断肠人”,在情感上有什么共同之处?(4分)

预计2016年:选材,向课外拓展;考点,课外与课内的有机衔接

三、复习: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感情有哪些?

忧国忧民 建功报国 怀古伤今 蔑视权贵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寄情山水 归隐田园 登高览胜 惜春悲秋 思乡怀人 长亭送别 思乡念亲 相知相思 别恨离愁 „„

四、探讨把握古诗词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例题一: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的感情?

归纳:方法一,借助标题把握内容情感。

【练习巩固】山中留客

[唐]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的感情?

答:喜爱山林的情感和山中迷人美景挽留客人的热情。

例题二: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中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西湖美景图,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归纳:方法二,借助关键词把握内容情感。

【练习巩固】春 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这首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思乡之情

例题三: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答:这首小令,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的异乡人的孤寂悲苦之情。

归纳:方法三,借助意象把握内容情感。

【练习巩固】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孤寂(离愁别怨)

在中考中,为帮助考生理解诗歌内容,出题人往往在原诗后面附有小注,这些注释对做题大有帮助。考生在解题时,参考小注可以更迅速更准确地把握诗作内容。

例题四: 东 坡

苏 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石大貌。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参照小注,我们不难看出,作者通过描写雨后月夜行路的情景,表达自己逆境中,坚守信念,乐观豁达的情怀。

归纳:方法四,借助注释把握内容情感。

【练习巩固】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白

一为迁客②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③。

注: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年)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迁客,指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到长沙。③古曲有《梅花落》。(1)诗歌前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诗人被流放的凄凉之感和眷恋朝廷,思而不得的苦闷

【方法小结】方法一:借助把握内容情感。方法二:借助把握内容情感。方法三:借助把握内容情感。方法四:借助把握内容情感。

三、临阵磨枪。

送沈子福归江东(唐)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好友的依依惜别之情和无限惆怅之情。

江上渔者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注释】①渔者:捕鱼的人。②但:只。③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鱼。

联系《岳阳楼记》的名句,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表现了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是什么?这首诗寄托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台城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①台城: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以奢华著称,就是今天的南京。

本诗是一首怀古诗,试结合诗歌最后两句,简要分析:诗人通过“怀古”,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通过陈后主因《玉树后庭花》而亡国亡身的历史悲剧,(分析诗句1分)批判了其作为国君却奢侈荒淫,纵情享乐,不理朝政(1分);同时,怀古伤今,希望当政者能吸取这一惨痛的历史教训,(1分)言语之间融入了诗人深深的忧国伤时之情怀。(1分)

四、课外复习巩固练习题

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答: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抱膝灯前影伴身”,这句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

夜雪

白居易

把握图表内容 挖掘隐含信息 篇3

由近几年的中考语文试题可以看出,命题人更加注重对考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考查,注重发掘考生的创造能力,在设计试题时注意设置情境,使试题内容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因此,能较好地体现这一宗旨的表格分析题越来越受到中考命题者的青睐。这类试题要求考生根据图表内容,挖掘某些隐含信息,分析相关材料,或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

【解题策略】

解答表格分析题要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1. 注重整体阅读。对这类考题,应当先对文字、图表等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主题。要通过整体阅读,搜索出有效信息。2. 重视数据变化。数据的变化往往说明了某些问题,而这可能正是这一材料的重要之处,也是提炼出观点的关键。3. 注意图表细节。不能忽视图表中的一些细节,因为细节往往起提示作用,如图表下的“注”等。4. 把握考题要求。根据考题要求回答问题,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而且考题要求往往对我们思考问题有一定的提示作用。5. 简要归纳概括。解答表格分析题一般都需要归纳概括。要在认真分析图表中所列内容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最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典例解析】

【例1】(2007年福建省泉州市中考题)根据下面对100位初中生的课外名著阅读情况调查的结果,按提示完成问题。

该表格的内容反映出同学们在阅读名著中存在的问题有:其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针对这些问题,请你提一点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表格反映的是初中生课外阅读名著的情况,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试题的考点主要有两点:一是分析表格中的数据所反映出的问题;二是针对问题提出建议。分析表格中的数据所反映出的问题,要根据数据规律,发现存在的问题。“建议”要根据发现的问题提出。

存在的问题有:①对于中国古典小说,读过原著的人少,看过影视作品的人多。 ②对于外国名著,读过原著的人多,看过影视作品的人少。 ③读过外国名著的人多,读过中国古典小说的人少。 ④看过由中国古典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的人,多于看过由外国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的。 ⑤由读原著的人少可见初中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不尽如人意。建议示例:老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中外名著。

【例2】(2007年重庆市中考题)阅读下面的表格,你从表格中得出了什么结论?

重庆市普通中学在校学生人数阶段统计表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这道表格题的关键是在整体阅读表格后,通过对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这几组数据反映出的共性与差异。

结论示例:1997年至2006年重庆市普通初、高中在校学生人数均有较大增长;高中在校学生人数的增幅远高于初中在校学生人数的增幅。

【实战演练】

1.分析下面表格的内容,将其传达的主要信息补写完整。

世界城市化进程:拥有8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数量。

1995年全世界拥有8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数量,由1975年的11个发展到23个,其中增加的12个全都来自发展中国家。预计到2015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见,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城市化进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暑假到了,同学们准备做些什么?”暑假前,某中学学生会就此问题在校园里开展相关调查。他们共调查了 313 名同学,请仔细阅读他们统计的数据,按要求答题。

选项 人数比例

做作业 139 44.41%

旅游31 9.9%

参加夏令营28 8.95%

参加培训班57 18.21%

参加社会实践30 9.58%

没有安排28 8.95%

①请用一句话概述图表中的主要信息。

②转眼间寒假又要到了,寒假中你将做些什么呢?并请简要说说你这样做的理由(或原因)。

3. 仔细观察下面这个有趣的表格,想一想其中的数字排列有何特点?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出来。(不超过30个字)

438

951

276

4. 根据下面表内的资料,在后面语段的空白处续写句子,续写内容要与上文衔接。

某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查表

兴趣调查表显示,学生对文学、语文、语文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文课是教语文的,而语文又离不开文学,因此要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必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下面是一份对200名初中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统计表,请根据表中内容,回答后面的问题。

初中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统计表

阅读内容人数百分比

卡通画11256%

时文杂志32 16%

武侠小说30 15%

文学名著26 13%

①从表中数据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看了这一统计结果,你对同学的建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1:2007年5月19日嘉兴市的电话号码升至八位(在原七位号码前加8),与嘉兴同时升位的还有绍兴、金华、台州等城市。此前,杭宁温三地的电话号码已于2001年5月18日升至八位。

材料2:部分城市电话号码升至八位的时间表

城市名称升位时间城市名称升位时间

上海1995.11.25深圳2002.6.29

北京1996.5.8大连2004.3.21

广州1996.6.8无锡2005.12.10

①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嘉兴已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②嘉兴的小华欲打电话告诉远在深圳工作的表叔电话号码升位的消息,小华该怎样说?请把这些话写出来。

7. 小方搜集到下面这个有意思的图表,并和大家一起进行了探究。他说:“从图表中可以看出,随着事业成就由小到大,记忆能力在其中的重要性逐渐下降。”你就理解能力或创新能力对事业成功的重要性也发表了一点看法,你说:“从图表中还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新闻内容来源的把握 篇4

当前我国新闻内容的主要来源

根据我国新闻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当前我国各大媒体电台的新闻根据来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第一手消息组成的新闻,称为原创新闻,一手新闻, 或者源新闻;第二类就是通过互联网或其他媒体报道之后转播过程中形成的新闻,称为转载新闻,二手新闻或者再述新闻。

1.原创新闻内容来源

对于一手新闻来说,内容的新鲜度极为重要,所以这类新闻内容的一般来自于新闻记者的新闻采集或者是社会人员的新闻反映。这类来源下的新闻一般随机性强,新闻内容的逻辑性也不高, 需要更多的编辑人员的整理加工工作, 但这些来源下形成的新闻往往因其新鲜,真实更能吸引受众。

2.转载新闻内容来源

转载新闻,顾名思义,就是对于其它媒体的新闻进行转载转播,转载转播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在加工而形成的新闻。转载新闻的来源就是对于其他媒体中有自身所需要的价值的新闻的整理。 随着网络和媒体的发展,每天出现的新闻数量是非常庞大的,这就为不同媒体之间转载新闻提供了便利,转载新闻的数量也就不断增加。

编辑人员对于新闻内容来源的把握的意义

对于新闻来源的把握是编辑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每天出现在编辑人员面前的新闻数量是很大的,特别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科技的发展,对于信息的传播变得异常容易,这样一来,编辑所要处理的新闻就更多。编辑人员对于新闻来源的把握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对于新闻内容来源的把握有利于保证新闻内容的质量

新闻内容的来源直接决定新闻内容,新闻内容的来源是否健康真实直接影响新闻是否健康真实。编辑人员通过日常工作对于新闻内容来源进行把握, 可以有效的去处虚假等不适合播报的新闻,这样受众获得的新闻就得到了过滤。所以,编辑人员对于新闻内容来源的把握保证了新闻内容的整体质量。

2.对于新闻内容来源的把握有利于国家对于信息的监管

每天出现在各大媒体上的新闻构成了国家信息的重要内容,最近几年,信息传播渠道的增加,信息数量的增加, 使得一些虚假不良信息不断扰乱人们的视野,这就为国家信息监管提出了更多的难题。编辑人员对于新闻内容来源的把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新闻信息的质量,进而为整个国家信息监管做出了一定贡献。所以说,对于新闻内容来源的把握有利于国家对于信息的监管。

编辑人员对于新闻内容来源把握的几项原则

根据对于当前我国新闻内容的来源情况以及对于新闻内容来源的把握的意义分析,编辑人员对于新闻内容来源的把握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注意新闻内容来源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对新闻内容最基本的要求,对于事实的真实反映也是新闻的本质。信息传播的便利使得越来越多的虚假新闻出现在大众面前,同时,媒体之间竞争的加剧使得一些新闻报道单位为了获得听众而故意选择有吸引力的新闻以博得眼球,新闻的失实最终会造成新闻市场的混乱。因此,编辑人员在对新闻内容来源进行把握的过程中,要把来源的真实性放在首位,保证新闻内容的真实可靠。

2.注意新闻内容来源的健康性

营造健康的信息环境是目前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而新闻内容来源的健康又直接影响着国家信息环境的健康。国际环境的影响以及不断增长的经济,使得一些人变得浮躁,这样,不健康的新闻就有了很大市场,对于编辑人员来讲,面对众多的新闻来源,必须要保持正确的立场,不能为了暂时的利益而使用不健康的新闻内容来源。坚持新闻内容来源的健康性原则才是新闻事业发展的长久之计。

3.注意新闻内容来源可能产生的影响

在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新闻实事,新闻的受众在不断增加,为此,新闻造成的影响也就在不断的加大。所以,编辑人员在对新闻内容的来源进行把握的过程中,要注意这种新闻来源下获得的新闻可能产生的影响,注意积极向上的新闻的收集,以及对于可能产生恶劣影响的新闻的摒弃。

4.注意新闻内容来源可能产生的效益

对于新闻人员来讲,新闻播报的一个目的就是获得效益,所以,在保证新闻内容来源真实性,健康性,不会产生不利影响的前提下,要把新闻内容来源可能产生的利益考虑进去,保证新闻业的盈利,进而维持新闻业的长远发展。

结束语

确定德育内容应着重把握的原则 篇5

确定德育内容应着重把握的原则

德育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决定着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确定德育的内容应遵循先进性与普遍伦理相结合,优秀传统道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系统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原则.

作 者:董淑平作者单位:淮南工业学院党委宣传部,安徽,淮南,23刊 名: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IN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年,卷(期):4(1)分类号:B82-051关键词:德育 内容 原则

把握教学内容,提升课程能力 篇6

前段时间,笔者参加了连云港市一个中小学“青蓝工程”展示活动,一上午听了三节课,授课的教学内容大致如下:

1.《故乡》:品读人物,探究文章的主旨。

2.《我的叔叔于勒》: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感悟人性的丰富与复杂。

3.《伟人细胞》:体会个性化的人物描写以及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语言特色。

下午评课时,大家关注的几乎都是教学方法问题,即“怎么教”,很少有人评议教学内容是否有问题。其实,教学方法是服务于教学内容的,如果教学内容不正确,那么教学方法不管琢磨得多么精湛,其价值也相当有限,有时甚至是缘木求鱼。我们主张首先从教学内容角度入手备课观课评课。

这次评课让我感觉语文的教学内容至今仍是“模模糊糊一大片”。语文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课文不等于教语文。譬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仅仅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菲利普一家人如何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这就是常见的“教课文”,老师带着学生在课文内容里走了一遭,除此之外别无其它,这远远不等于“教语文”。

语文“教什么”?要教作者“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还有“怎么读”(指阅读法)等等,这些观点语文老师已渐渐认同,只是囿于理解课文内容难以“转身”。

例如教鲁迅的小说《故乡》一文,我们首先要知道这篇小说写了什么?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写了“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故事情节。在这三个情节中,作者又重点刻画了杨二嫂、闰土两个人物及二十年前的故乡和眼前故乡的巨大变化,以达到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双重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导致农村衰败落后这一中心。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大量的时间用来品读人物。人物是怎么刻画的?这就涉及到“怎么写”的问题。这时我们就要引导学生从肖像、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描写手法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以此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至于为什么要写闰土和杨二嫂的变化、故乡前后的变化,那就是由文章的主题所决定的了,即小说“为什么这样写”的原因。并由此推知小说主题的鉴赏方法,还能模拟运用“对比”手法进行写作,这样可谓理解阅读、写作,一举两得了。

又譬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为什么不能仅仅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菲利普一家人如何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理解了故事情节就完事了么?因为重要的是我们应该通过朗读、圈画,找出菲利普夫妇及小若瑟夫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描写来品读人物的性格,通过对菲利普夫妇的描写的品读,体会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金钱至上的观念,通过对若瑟夫的动作、心理的描写的品读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人与人之间不仅仅是金钱关系,更重要的是亲情,进而让学生树立起一种正确的人生观:金钱固然重要,但金钱也不是万能的。由此我们还可以联系到当今的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该怎样不失去方向,如何珍惜亲情、友情,正确处理它们与金钱的关系等等。这样,我们就不仅教了课文,更主要的是我们还教了语文。

二、知道怎么教“这个内容”

明确了这节课我们要教“什么内容”,然后才能谈得上“怎么教这个内容”。

有的老师上《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目标是: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2.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各种方法。3.探究文章的主旨。但是分析人物的时候顺序是这样的:朗读课文:1.找出文中描写于勒的语句,分析于勒的人物形象。2.圈画出文中描写小若瑟夫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说说小若瑟夫的人物形象。3.找出描写菲利普夫妇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描写来分析人物的性格。

这样一个课堂流程,不但让我们感觉到上课形式的单调乏味,而且让我们感觉到上课老师对文本解读流于肤浅。分析人物,我们也得分清主次,有个详略。我们都知道,菲利普夫妇是文章的主人公,重点分析他们,通过他们的形象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多好!其他人物略作分析,比如小若瑟夫的形象与菲利普夫妇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文章的主题,读读他的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就知道了;至于于勒的形象,因为文中没有直接描写,我们通过船长的话略略了解即可。但是我们这位老师把四位人物都做了非常详尽的分析,时间几乎是平分秋色,这显然不合理,说明文本解读是很不到位的,导致老师知道“教什么”,而没有把握好“怎么教”。

例说把握数学内容的特征 篇7

【案例1】

师:你能作出面积是8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吗?请同学们相互交流讨论。

师:现在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按照下列步骤操作。

(教师提出挑战性问题, 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并为探索无理数奠定基础;师生共同活动,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操作过程略。)

师:面积为8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它的边长是多少呢?也就是解决 (?) 2=8问题, 它的边长是整数吗?

生1:由于2 2=4, 3 2=9, 因此, 它的边长是在2与3之间的一个数, 不是整数。

师:嗯, 判断的非常对!谁能给出边长的近似值?也就是哪一个数的平方近似等于8?同学们可以用计算器算一算。

生2:大约是2.8, 因为2.82=7.84, 接近8这个数。

生3:大约是2.9, 因为2.92=8.41, 也接近8这个数。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想法?

生4:这两个数一个较小, 一个较大, 应大约是2.8与2.9之间的一个数。可以这样想, 2.8与2.9的平均数是2.85, 而2.85 2=8.1225更接近8这个数。

师:很好!请同学们再算一算。

生5:老师, 2.83 2=8.0089更接近8, 是不是?生6:2.82 2=7.9524也更接近8, 不是吗?

师:嗯, 也就是说, 正方形的边长是在2.82与2.83之间的一个数。能不能采用类似的办法再往下探索呢?

生1:老师2.8282=7.997584, 2.8292=8.003241, 它们更接近8, 也就是说正方形的边长是更接近2.828与2.829之间的一个数!

师:其他同学也试试看, 从以上的探索你看出了什么?正方形的边长是一个分数吗?请同学们交流讨论。

生4:边长这个数比2.8大, 比2.9小;…比2.828大, 比2.829小;…。它应该不是个分数吧!

师:根据以上探索与分析, 它既不是整数, 也不是分数, 即不是有理数, 那它是一个什么数? (学生又遇到“数不够用了”的困境) 请同学们猜一猜。

生2:这个数应该是小数点后有很多位数位。

师:也就是说有无限位了。那么这些数位有什么特征呢?

生7:这些数位没有规律, 不像那样后面都是3, 就是说不是循环小数。

师:归纳概括无理数的概念。

这是一段很精彩的“对无理数意义认识”的教学片段, 师生间的参与、讨论很具有启发性。教师对学生探究活动的设计和课堂上的引导精心到位, 学生通过探索活动, 不仅认识了无理数的意义, 加深对无理数的理解, 而且从另一个角度对有理数意义进行了重新认识 (无限循环小数是有理数) 。学生在自己构建概念的过程中, 培养了数感、理性精神和创新能力。

【案例2】

1. 在情境中猜想。

师: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之和等于直角, 而两直角边的和等于斜边吗?请同学们画一个直角三角形, 使它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cm和4cm, 如图 (1) , 并量出它的斜边的长度。

生:度量斜边等于5cm, 而不等于3+4=7 (cm) 。

师:嗯, 请同学们进一步分析3、4、5有什么关系?

生:32+4 2=52, 对于这个三角形有“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师:这个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呢?即任意作Rt△ABC, ∠C=90°, BC=a, AC=b, AB=c, 如图 (2) , 那么a 2+b2=c2是否成立呢?

2. 在观察中验证。

师:由a 2联想到什么图形的面积?

生:联想到正方形的面积。a2+b2=c 2实质上是表示以两直角边长的两个正方形面积之和等于以斜边长的正方形面积。

师:请同学们观察格子纸, 如图 (3) , 思考A、B、C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关系 (多媒体显示)

生:A+B=C (学生观察后, 进一步感知结论的正确性) 。

3. 在操作中探究。

师:请同学们作八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如图 (4) , 再画两个边长为a+b的正方形。

师:同学们拼一拼, 摆一摆, 将这八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分为两组分别放入边长为a+b的正方形内, 看能否得到含有边长分别为a、b、c的正方形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拼图、思考、交流, 对于有困难的学生, 教师要给予适当引导) 。

生:一部分学生拼出了图 (5) 、图 (6)

4. 在推理中证明。

师: (多媒体显示图 (5) 、 (6) ) 请同学们用不同的表达式表示这两个正方形的面积, 它们相等吗?你能证明结论吗?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进行独立思考, 鼓励学生交流合作。教师巡视启发点拨, 引导学生, 让学生对证明方法进行讲解、板演、叙述。最后, 多媒体显示证明过程, 教师做点评。)

5. 在反思中理解。

师:问题1, 你能不能只用图 (5) 来证明勾股定理呢?

问题2, 你知道关于勾股定理的哪些历史故事?

问题3, 从勾股定理的证明你学到了哪些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

内容把握 篇8

笔者认为, 在目标精准的前提下, 关键是让学生掌握方法。然而方法的运用不是机械操作, 文本自身也有不同的体裁, 学生在把握文本主要内容的能力形成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 总结方法, 最后形成能力。为此, 笔者在教学中依托文本, 重视方法的引导, 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训练, 为切实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进行了一些实践与研究。

一、文本题目用一用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大多数文章的题目或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或是揭示文章的精神实质, 或是给人以想象的空间。透过题目往往能捕捉到很多课文信息, 给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提供一定的帮助。因此我们可以从文本的题目入手, 再结合课文的具体叙述来推想、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于学生来说, 这是一种既准确又简便易行的好方法。

(一) 概莫题外

以中段为例, 不少文本的题目, 本身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如《爬天都峰》《盘古开天地》《孔子拜师》《找骆驼》等。像这类文章, 读题之后, 可以让学生根据课题猜想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 再通读全文, 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在正确的基础上, 再引导学生更为准确详细地概括。这样反复地训练, 学生就会发现题目与文本的密切关系, 掌握其中潜在的规律, 灵活地运用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的方法, 形成准确迅速地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技能。也可以先读懂字面上表达的意思, 根据课文内容把课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 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丰满, 使表达更加完整, 更加全面。这其实类似于原来浙教版中的课题扩充法。

(二) 质疑问难

上个学期, 学校组织年轻教师评优课活动。笔者听了许慧韵老师执教的《全神贯注》一课。许老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问: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学生很快提出:课文讲“谁”全神贯注?他做什么全神贯注呢?怎样全神贯注?教师相机把这些问题写在黑板上。然后就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初读课文。这些问题调动了学生的阅读预测并指向明确。随后运用问题串联法完成了对全文的整体把握。

以三年级为例, 纵观课题, 这样的文章很多,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孔子拜师》《女娲补天》等。这些课题我们都可以采用质疑问难的办法进行训练。长此以往, 学生形成了习惯, 整体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二、文本词语连一连

(一) 从文本中择要词暗示

如有一教师执教《可贵的沉默》一课, 引导学生把握文本主要内容的方法令我印象深刻。学生在初读课文后, 教师出示两组词语让学生认读:第一组, 异口同声、神气十足、左顾右盼、迅速兴奋;第二组, 霎时、安静、沉静、寂然无声、躲闪的目光, 然后根据这两组词语, 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回答之后, 教师告诉学生谁能把刚才的话连起来, 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可贵的沉默》这篇课文是以变化为线索的, 教师把词语进行了集中重组与“打包”, 形成了板块出示, 并且充分利用与课文叙述相应的插图, 依据课文本身的特点, 以词语暗示, 巧妙地理清文章的思路, 实现了整体把握。三上的《掌声》以及三下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等课文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整体把握主要内容。

(二) 从线索中选词入手

笔者以前听过《颐和园》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教师首先让学生说说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并相机在黑板上写下“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等词, 然后请学生说说作者先游览了哪个地方接着又游览了哪个地方, 并画出文中表示游览顺序的句子。交流后引导学生分别读文本首尾段, 感受课文总—分一总的结构形式, 说说开头、结尾各写了什么。最后, 让学生给能表示游览顺序的四句话加上开头结尾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根据这条脉络, 把握主要内容就轻而易举了。

中段教材中, 有的是以移步换景的顺序来布局谋篇的, 如四下《七月的天山》《记金华的双龙洞》等课文, 这样的文章就可以像这位教师一样, 依据教材的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来整体把握主要内容。

三、文本句子摘一摘

有的文章结构上有总起句、过渡句等等, 这些句子往往提示了文本的主要内容。还有的文章有直接概括全文内容的中心句。教学时我们只要引导学生把这些句子摘录下来, 稍加改动, 就是全文的主要内容了。

(一) 总起句串一串

不少文本在构段上很有特点,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就是其中之一。它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安排材料。因此, 我们依据这个特点引导学生发现这样的构段规律, 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从而轻松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秋天的雨》等课文都可以采用此法进行训练。

(二) 过渡句变一变

过渡句在课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使课文结构更严谨, 让读者更清晰明了。教学中《赵州桥》一课, 关注到“赵州桥不但坚固, 而且美观”这个重要的资源, 就可以进行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有效训练。又如《白鹅》, 抓住独立成段的过渡句——第二段, 主要内容的把握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四、文本思路理一理

(一) 排序

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在教学《太阳》一课时,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极具特色。

首先让学生初步感知——“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在整体感知后, 将感受板书于黑板。在零零散散的书写中, 整合出学生对文章的整体印象。

接着进行排序与归纳。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整理出顺序。接着教师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用“队员”“小队长”“中队长”“大队长”这样的层级关系为例, 帮助学生理清黑板上各句之间的关系。

最后通过设置“如果……就……”等几组关联词, 层层深入, 引导学生有序、完整、通达地把握住文章主要内容。

(二) 提示

(1) 借助小标题

《夜莺的歌声》叙述了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 一个男孩子协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 充分表现了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这篇课文长达6页, 共37个自然段, 因此可以用小标题提示学生全面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小英雄雨来》的教学中, 同样可以采用此法。

(2) 借助人物之间的关系

有些文章里有几个关键的人物, 可以抓住这几个关键人物, 利用人物之间的关系, 理清行文顺序,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如教学《普罗米修斯》一文, 一位教师让学生读课文后, 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 并出示文中几个神的名字:普罗米修斯、太阳神阿波罗、众神之王宙斯、大力神赫拉克勒斯, 指导学生读好他们。接着问学生:普罗米修斯和众神发生了什么事?出示人物关系示意图, 让学生根据人物之间的关系来说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评价。接着在人物关系示意图的箭头边添上关键词, 让学生根据图简要地说, 学生就能把一些不重要的信息删去, 从而更好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以中年级为例, 许多课文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可以运用提示法进行训练。如《我们的民族小学》《卖木雕的少年》《小木偶的故事》等。

内容把握 篇9

一、在水平、学期、单元计划设计时应突出“目标统领内容”

根据笔者的理解, 现行课程标准的“目标统领内容”理念, 在课程实施时除课时教学设计外的各类体育教学设计, 即水平教学计划、学年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模块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等教学设计中, 目标统领内容的说法是正确的, 也是十分重要的。在进行这些教学计划设计时, 我们首先要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具体目标以及内容标准等结合学校、学生实际情况, 对这些目标进行细化、具体化, 然后再进行选择、确定教学内容。

与以往体育教学计划制订相比, 现行课程标准在进行水平、学期、单元计划等层面的教学计划设计时, 最大的差别在于“目标统领内容”理念的体现。以往体育教学计划在制订时, 是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然后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手段和策略。而现行课程标准在这些层面的教学计划设计时, 是根据现行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和内容标准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的。

左图就是为我们在现行课程标准理念下, 进行各层面教学计划设计时, 提供的一个思维框架。在这个框架下理解“目标统领内容”, 并应用于具体的教学设计, 就不会产生偏差。在这个框架中, 从课程总目标、具体目标到单元目标均体现了“目标统领内容”的现行课程标准理念, 每一个下位的内容同时又是上位的目标, 而具体到一节课时, 课时的目标是根据内容确定的。以高中体育与健康运动技能目标为例, 在水平、模块、单元计划层面教学设计中“目标统领内容”理念的体现在:

1. 水平计划设计

课程总目标、具体目标中关于运动技能目标提出“提高运动技能的水平、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 那么要达成这个目标, 可以通过对很多运动技能的学习来达成, 如球类、体操、田径等运动项目。在设计水平五计划时, 首先根据“目标统领内容”理念, 可以选择球类这一内容为达成目标服务;而球类又有很多种, 选择哪一种作为内容载体实现掌握球类运动技能呢?这时的内容“球类”就变成了目标, 即内容标准中提出的目标“较好地掌握球类项目中某一项目或某些项目的技术与战术”, 根据这个目标我们可以选择排球这一内容。

2. 模块计划设计

接下来在设计模块 (1) 教学计划时, 教学内容“排球”成为教学目标, 即较好地掌握

排球的基础技术。排球技术有很多, 这就需要结合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 根据这一教学目标统领学习内容, 如进行垫球、传球、发球等技术练习。

3. 单元计划设计

再接下来进行单元教学计划设计时, 垫球、传球、发球技术等教学内容同样以教学目标形式呈现, 即基本掌握排球垫球、传球、发球基本技术。同样, 这些基本技术包括很多种, 也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 按照这些教学目标统领学习内容, 如进行双手正面下手垫球技术、双手正面上手传球技术、正面下手发球技术等练习。

二、在课时教学设计中应落实“内容统领目标”

在现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 由于受到“目标在任何一个层面上始终引领教材内容”这一论断的影响, 使得广大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 特别是在教学设计中出现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偏差。主要表现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 究竟是先确立目标, 然后根据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还是应先选定教学内容, 然后根据内容制订教学目标。笔者认为, 在课时教学计划设计这一环节, “目标统领内容”的说法不一定对, 如果一定要说目标统领内容, 那也只是目标统领教学方法、手段和策略。

1. 课时计划设计

在“目标统领内容”理念指导下完成了水平、模块、单元教学计划设计后, 到课时教学计划设计这一环节, 教学内容已经在单元计划中被确定, 教学设计是根据已定的教学内容结合技术重难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的教学目标。如双手正面下手垫球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能正确理解移动的重要性, 体验击球前身体移动到正面对准来球……根据这一教学目标统领内容, 制订实现这个目标的教学方法、手段和策略, 如听信号脚步移动练习、击不同方向来球练习等。

2. 就具体一堂课来说, 教材的内容是根

据单元目标选定后不变的, 这个内容是由多个课时组成一个单元的其中一个课时, 在这堂课中要让学生掌握什么, 即教学目标是根据内容、重难点和学生基础等因素确定的。如某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排球正面下手发球, 教学目标为初步掌握排球正面下手发球、抛球和击球的技术动作。这里的教学目标, 是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对排球正面下手发球技术动作的分析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的, 体现的是“内容统领目标”, 因此在这一层面上现行课程标准的“目标统领内容”说法就不一定正确了。

三、在课堂教学层面应避免“目标统领内容”

在现行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 如果一味贯彻“目标统领内容”这一理念, 从课程编制至课堂教学“一统到底”, 也就是说在课程实施的各个层面都必须先制订目标, 然后再根据目标选择教学内容, 其结果不仅肢解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 也会导致教学实践的随意性与无序性。

1. 影响运动技术传授的系统性

每个动作技术的传授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性。要学会一个技术动作, 除了要合理分析确定该技术动作的关键点, 即我们所说的技术重点和难点, 还要了解学生的基础, 综合分析后, 最后确定传授的课时数和先后顺序。这样就能保证该技术传授的系统性。如果在传授动作技术时, 不遵循这一规律, 而是根据目标确定内容, 众所周知, 体育运动项目与身体练习具有多功能性与多指向性的特点, 即具有相近功能的体育运动项目与身体练习非常多, 而且体育运动项目与身体练习具有明显的可替代性, 这样一来, 为达成同一目标确定内容时就不一定必须选择同一个技术动作, 这就会导致某项技术动作传授无系统性, 影响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和提高。

2. 在内容书写顺序上会出现概念混乱

根据图1的思维框架, 在不同层面教学计划设计时, 在内容书写顺序上与以往体育教学计划有所不同。课时计划设计书写顺序相同, 按照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手段和策略等顺序;水平教学计划、学年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模块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等设计的内容书写顺序就不一样, 以往是按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手段和策略等顺序书写, 在“目标统领内容”的理念下, 根据上图的思维框架, 就应按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和策略等顺序书写。如果课时计划也按照一样的顺序书写, 就会造成教师概念混乱, 即究竟是先有目标还是先有内容?

3. 为“放羊”教学提供便利在常态教学中, 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

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自行组合学习同伴, 课堂上更多的是大家一哄而上, 首先关注的是球和场地, 再自由分组比赛;教师课堂组织则一放到底, 只在旁边观察, 没有任何的指导和评价, 以活动、玩为主体形式, 不求技能的达成和身体素质的训练等等。而当我们对这种“放羊”教学提出质疑时, “目标统领内容”的理念就成为了很好的借口。

总之, 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统领内容”的理念, 坚持课堂教学层面应是“内容统领目标”, 有利于提高教师实践现行课程标准的能力,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有利于教师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内容, 有利于保证教师教授运动技术的系统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3]毛振明, 赖天德.论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教学内容的关系[J].中国学校体育.2005, 6.

快速把握记叙文内容的阅读方法 篇10

一、根据题目快速把握。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题目常常可以帮助读者推测记叙文内容,迅速在文中找到相应文字,进而迅速把握文章内容。读朱自清的《背影》,可以先分析题目:“谁的背影”、“写了几处背影”、“为什么写背影”。然后速读全文,找出文中体现这些问题的文字,文章内容的把握也就迎刃而解了:写的是父亲的“背影”,“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四次(第一次开篇点题,第二次是买橘子的背影,第三次是离去的背影,最后一次在“晶莹的泪光中”再现父亲的背影),刻画“背影”是表现父子深情。

二、根据表达方式快速把握。

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叙述和描写。为了更鲜明地表现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有时在记叙中也夹一些抒情和议论,使文章文情并茂,所记叙的人物血肉丰满,栩栩如生,所写事件细致生动,文章的思想感情更鲜明突出。阅读中如果能迅速准确把握文中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内容,对记叙文内容的把握也就能迎刃而解。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从表达方式来看,开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是议论,结尾“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也是议论,中间部分属描写,这样一分析,其结构就显而易见了。

三、根据人物出场快速把握。

刘鄂的《明湖居听书》,把握住了文中人物(看众、琴师、黑妞、白妞)的出场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层次结构。鲁迅的《故乡》写了少年闰土、中年杨二嫂、中年闰土等,一个人物一段故事,把握住了这些人物,也就把握住了课文内容及结构。

四、根据时间、地点变换快速把握。

都德的《最后一课》写了课前、课中、课后的事,地点也随上学路上变换到课堂,由课堂的语法课到习字课,再到历史课,这些都展现了作者的写作顺序,阅读时抓住它们,文章内容的把握就会很轻松。贾平凹的《月迹》分别写了月亮在竹帘上、在院子里、在酒杯里、在水中、在心中,找出这些地点,分析在这些地点发生的事,也就把握住了文章内容。

浅谈如何巧妙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篇11

[关键词]思想内容 诗歌类别 作者生平背景 题中注释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是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之一,但是如何通过准确地理解诗歌的含义从而达到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这对大部分同学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那么有何方法和技巧能帮助我们准确地评价一首诗歌的思想内容呢?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

首先可以根据诗歌的类别来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如果学生在读完一首诗歌后就能把握它的类别,那么就可以根据诗歌的类别去推测诗歌的思想内容。比如写景诗中的“山水田园诗”,这类诗歌基本上是抒发作者对自然风光、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以及置身其中的闲适恬淡之情,还有的诗歌表达了对污浊官场的厌恶之情。再如“边塞战争诗”主要表现的是边疆战士的艰辛生活、表现他们对家人的思念、对战争的控诉以及对和平的渴望。如李白的《子夜吴歌》:“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就借征夫之妻抒发了这些感情。如“怀古咏史诗”是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迹、历史古迹的咏怀或评价抒发一种壮志难酬的苦闷或是表达一种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慨或是借古讽今。又如“咏物诗”,它或是通过细致描摹某个意象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寄寓一定的生活哲理,如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诗中通过描写柳树的风姿,歌颂了春风的神奇力量,透露出诗人对春光的热爱之情;或是托物寓志,借物说事,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意象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如骆宾王《在狱咏蝉》中的“蝉”即是作者的自况,直接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蒙冤不白的悲愤之情。诗歌类别还有送别诗、思乡詩等等,我们同样可以根据它们的类别来推测它们的思想内容。当然有些诗歌的题材类别并不是单一的,可能既包含这一类的内容,又包含另一类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多方面去考虑。总的说来,通过把握诗歌类别来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

其次,我们在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时候还要“知人论世”,要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这样才能更为准确地把握一首诗歌的情感内容。比如王安石、陆游、毛泽东都写过咏梅诗,但是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生活态度不同因而决定了他们的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王安石的《梅花》写作的背景是自己积极推行新法遭到保守派的反对,被迫离职回到江宁,因此作者在这首诗中,借严寒中独自开放在墙角的寂寞孤傲的梅花,展现了自己虽然变法遭到失败,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却依然保持高洁坚定的品格的情怀。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写作的背景是作者在宋、金斗争中力主抗战,却屡遭求和派的反对,晚年退居家乡,因此作者以梅花的处境“断桥”、“黄昏”、“风”、“雨”比喻自己人生处境,表现了遭遇打击后的凄凉与无奈,以梅花“只有香如故”的品格表现自己不愿苟合于流俗的坚贞孤傲。一代领袖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作者一改以往文人士大夫笔下梅花凄凉寂寞、孤芳自赏的形象,展现了梅花积极乐观、无私奉献的品格,梅花成了革命者的象征,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乐观的革命情怀以及默默奉献的高尚品格。又如,近几年许多省的高考题考到了南宋诗人的作品,南宋特殊的时代背景决定了诗歌抒发的感情一般都是对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求收复失地的痛斥,对北方故土、亲人的思念以及无法收复中原的苦闷,我们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时可以从这些方面考虑。可见,我们要准确地把握一首诗歌的感情一定要做到“知人论世”。

最后,我们在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感情的时候还要注意题中的注释。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如2007年高考全国卷苏轼的《望江南》,通过注释“寒食节,在清明的前一二日”,可以想到这首诗有思乡之情,因为清明节有回乡扫墓的习俗,作者却无法回到故乡,只有思念的痛苦,理解了这些对我们解题有很大的帮助。可见,细读注释很重要。

可见,以上三种方法的掌握必将有助于学生解答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这类题。

故诗歌鉴赏题是高考试卷中比较难的题型,但是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长期积累知识,并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那么得分是必然的。

参考资料

如何准确把握边塞诗的思想内容 篇12

边塞诗从汉魏六朝时期开始发展,到盛唐时到达高峰。高中阶段所碰到的边塞诗大多是盛唐时期的,所以我们以盛唐边塞诗为研究的主要对象。

边塞诗歌往往是多种情感的载体。以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为例,七首诗有对亲人的思念,有对将士凄凉生活的感叹,也有对将士英勇的歌颂。可见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是很复杂丰富的,这给学生把握边塞诗的思想内容增加了难度。高考中多次出现边塞诗,思想内容正是其考查的重点。如何把握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我提一些看法。

想要把握边塞诗的思想内容,首先要弄清楚一个问题:盛唐时期边塞诗为何会繁荣?这个问题也可以这样问:诗人为何要写边塞诗?关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我们现在所推崇的边塞诗多半是盛唐时期的。盛唐时期,国家幅员辽阔,国界线漫长,戍边将士众多,为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盛唐时期,文人普遍有着建功立业的思想。如何建功立业?作为文人,首先得弃笔从戎,这就为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人才储备。杨炯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最能说明问题。为什么要写边塞诗?答案很简单:文人看到部队中的生离死别,看到大漠边关的壮丽之景,想到千里万里外的闺中爱人,心中就有了感触,就想写出来。所以,研究边塞诗的思想内容,就是研究边塞诗的作者在那个时候心里有什么样的感触。

想要准确把握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我们还需了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是如何分类的。边塞诗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思乡怀人类

文人离开家园,奔赴边关,时间依旧,难免思念家中亲人,于是就借助诗歌表达出来。例如王昌龄《从军行(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二)歌颂赞美类

文人初到军营,看到武人的豪放豁达、笑谈生死,难免心生敬意,于是借助诗歌赞美一番,就很自然了。例如王昌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三)寂寞愁苦类

边关生活枯燥,且时时处于危险中,身体上的疲劳、精神上的紧张让脆弱的文人开始感慨边关的生活。例如王昌龄《从军行(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四)忠君报国类

古时,忠君报国的思想支撑着戍守边关的将士。这些人誓死保卫边疆,值得歌颂。诗人就用诗歌赞美他们,例如王昌龄《从军行(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五)其他

还有控诉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抒发怀才不遇之情的等,不一一细说。也有些边塞诗思想内容复杂,一首诗中往往包含多种情感,大家需要注意。这样,在了解了边塞诗思想内容的分类后,我们在鉴赏时就能对号入座进行分析了。

在分析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时,我们还应掌握一些小技巧。这样便于我们快速准确地把握该诗的思想内容。

(一)抓住关键词

例如柳中庸《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该诗题眼为诗题中“怨”字。抓住这个“怨”我们就能很快地把握该诗的思想内容了: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二)抓住意象

边塞诗中经常有边关景色的描写,会有一些能寄托情感的意象,我们可以抓住这些意象去分析,把握该诗的思想内容。例如王昌龄《从军行(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诗中狂风、尘土、昏暗的天色、半卷的红旗营造了一种战事欲来的紧张气氛,为后文写到生擒敌首做了铺垫,也为抒发得胜后的激动高兴之情做了铺垫。

(三)知人论世

在把握诗歌思想内容时,作者的人生经历和诗歌的创作背景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王昌龄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他曾经被贬至边塞多年,在这段岁月里,他用诗人的眼光审视着边关的种种生活,从各个方面去挖掘守关将士的内心。正由于他贴近将士,关注将士的生存,因此他的诗流露出的便是将士的真情。我们在鉴赏他的边塞诗时,就必须考虑到这一点,这对于我们准确把握思想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四)了解创作背景

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也有助于对诗歌的思想内容的把握。我们在做题时,需要关注注释,因为在注释中会有对该诗创作背景的介绍。

总之,边塞诗均是诗人有感而发之作,其思想内容也和大多数诗歌一样,只不过多了一丝军旅色彩,鉴赏时要多考虑军旅生活,特别是边关生活。边关的生活条件是比较恶劣的,特别是当时和北方少数民族的交界之地,条件尤为恶劣。所以盛唐边塞诗中将士的生活是很苦的,精神上是有苦有乐的。我们在把握其思想内容时,要多看关键词,抓意象,做到知人论世。做到这些,准确把握其思想内容就不难了。

摘要:盛唐边塞诗在唐诗中独树一帜,思想内容非常丰富,想要准确把握其思想内容并非易事。边塞诗多次出现在高考试卷中,其思想内容是重要的考点。作者将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些方法与大家分享,以便大家把握边塞诗的思想内容。

上一篇:工程桩基下一篇:科学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