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标准

2024-10-05

科学标准(共12篇)

科学标准 篇1

科学的发展给人类带来很大的影响, 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科学研究已经是人类的一项崇高事业。但伴随科学发展的同时, 还有一些人从事伪科学活动。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耳朵识字”以来, 出现了如“超浅水船”、“水变油”、“法轮功”等一系列伪科学活动。

1995年以后, 中国政府及社会各界开始全面反击伪科学活动, 在中国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 在学术界对伪科学进行不断深入研究的情况下, 人们对伪科学的本质、特征等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一、科学的划界标准

人类必须要搞清楚科学与非科学或伪科学之间的界限, 而要做到这一点, 就要建立一个科学的划界标准, 但学术界难以形成一致的标准。历史上出现了不同学派的学者关于科学划界标准的争论。

实证主义创始人孔德、休谟等人相信经验的判断, 提出以“经验验证原则”作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 即立足经验论。“实证主义者认为, 只有与感性经验相关的知识才是科学的;超经验的、与人们经验没有联系的命题则属于非科学的范畴”[1] (p392) 。由于感性经验的判断要受到认识主体能力的限制, 认识主体掌握知识的多少、实践经验的丰富程度等都会影响到个人对感性经验的判断。因此, 与感性经验相关的知识带有很强的个别性。科学应该具有凌驾于主观性之上的客观性。科学的本质就是求真, 也就是要追求不受主观限制的客观规律。

实证主义遇到了不可克服的困难就是通过“经验证实原则”无法确认客观存在的普遍真理, 换句话说, “经验证实原则”不能成为科学划界的标准。“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詹姆士等人则提出工具主义的划界标准。实用主义提出‘去看最后的事物、收获、效果和事实来判断知识的真伪’, 认为有用即真理、科学”[1](393)。有用或者说有价值就是科学的吗?非科学的东西同样具有价值, 如魔术, 魔术师的精彩表演能给观众带来极大的愉悦, 但我们知道, 魔术不是科学的。这样一来, 我们用“有用”并不能把非科学排除在科学之外。

实用主义者也没有解决科学划界的问题, 批判理性主义者波普尔指出可以通过经验证伪个别陈述来否定理论的普遍性和真理性, 理论的正确与否可以通过观察、寻找个别事实来检验, 提出理论检验的“经验证伪主义”原则。“从逻辑的观点看, 显然不能证明从单称陈述中推论出全称陈述是正确的, 因为用这种方法得出的结论总是可以成为错误的, 不管我们已经观察到多少只白天鹅, 也不能得出结论: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2]。波谱尔指出:由真的单称陈述不能推出真的全称陈述或命题, 但是从单称陈述之真可论证全称陈述之伪。无数个单一的例子无法证明一个自然规律的正确性, 但一个相反的例子却足以推翻它。比方说, 只要找到“一只非白色的天鹅”, 就能推翻“所有天鹅都是白的”。波普尔的发现逻辑强调了科学事实的重要性并给予其恰当的角色定位:科学事实不能推导出科学理论, 但足以能推翻一个“科学理论”。科学理论的发展就是在科学事实的“反驳”过程中得以前行。一个科学假说一经科学家提出, 就会接受无数的科学事实的检验和挑战, 哪怕只有一个科学事实与该科学假说相矛盾, 并且这一个科学事实成为在科学界“普遍认同的”, 那么这个科学假说就遭到了“反驳”, 紧接着, 它只有两条路可走, 一条是被彻底放弃;另一条是需要加以修正或补充, 并继续接受科学事实的检验。

在历史主义代表人物库恩看来, 科学理论真伪的评判受非理性因素的影响。“科学家所处的文化环境、宗教信仰、知识背景, 甚至是兴趣爱好都可影响他对一个理论正误的评判。因此, 理论检验和科学划界问题, 实质上是科学共同体面对相互竞争的理论和范式进行选择的过程”[1] (P394~395) 。

在库恩以后, 专家们对科学哲学中的划界问题研究朝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努力。一类是试图消解划界问题, 如费耶阿本德等人。另一类是试图给出实用的综合划界方案, 如加拿大科学哲学家萨加德 (P.Thagard) 和邦格等。

费耶阿本德在《反对方法:无政府主义知识纲要》中认为, 科学的划界问题是没有意义的, 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努力是徒劳的, 它是无法实现的, 人类也不需要为此而努力。非科学的方法和成果对科学的发展很有帮助, 不应该硬性将它与科学分开[3]。费耶阿本德试图否定科学划界的必要性, 用实用主义的价值观消融科学与伪科学的差异, 这并不符合人类对科学精神的价值认同, 也不符合科学的本质要求。

萨加德给出了一个多元化界标准 (见表1) , 当然要强调的是他给出的科学或伪科学的特征并不是科学或伪科学充要条件。

这两组特征中的某一项可能并不能严格区分科学与伪科学, 但合起来则基本上能区分, 至少可以使大部分问题得到解决。

邦格 (Mario Bunge) 的划界更加复杂和精确, 他首先澄清了几个元哲学问题: (1) 伪科学是有害的, 划界问题是重要的。 (2) 不能依据一两种特征进行划界。 (3) 科学划界的单元是“知识域”, 不是个别的问题。 (4) 科学划界的标准是精确的, 可以给出充要条件。他具体列出了19种特征来区分科学与伪科学[5], 其相对应的科学家与伪科学家具有典型不同的态度和活动。如科学家欢迎新的假说, 通过提出和解决问题取得进展, 承认自己无知, 需要不断做研究, 认为自己的研究领域充满困难和漏洞, 寻找相关的例证, 通过实验或计算解决争论, 发明或使用客观检验方法, 等等;伪科学家则相反或有所区别[5]。

邦格和萨加德的综合划界考虑了科学共同体的因素, 吸收了20世纪中科学哲学的历次进展, 并且在有些方面冲破了科学哲学的范围。他们给出的标准是实用而全面的, 是科学哲学领域的一项重大贡献[6] (P74~75) 。邦格和萨加德的综合划界体现了他们对于科学与非科学的深刻认识, 但是, 他们对科学与非科学的特征的把握并不能穷尽科学与非科学的所有特征, 科学与非科学也不会同时表现出它们的所有特征。研究科学与非科学的特征差异是有意义的, 也是有价值的, 但反过来说, 用科学与非科学一般性的表现特征去划分科学与非科学, 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

虽然学术界存在有多种科学的划界标准, 不完全统一, 但科学理论即“真理”一直以来都为人类所追求。无疑, 人体特异功能、伪气功、“水变油”等等都被人类公认的科学理论或实践证明是谬误的, 并被打入“伪科学”之列。宗教、魔术等等也没有任何科学的成分, 只是因为它们有自身的价值, 才被人类所接受, 但它们依然被排除在科学之外, 属于“非科学”的范畴。因此, 科学与非科学或伪科学还是存在一道很明显的界线。尽管学术界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科学划界的标准, 但是在人们的价值观里早已存在一种能够被绝大多数人认同的标准, 这个标准就是实践或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得出的人们公认的理论和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但这种反映必须通过实践。因为只有实践, 才可以确定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并实现客体向主体的转化, 从而产生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事物的性质只有在与其他事物相互作用中才能表现出来, 而实践的过程就是主体借助于物质工具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通过相互作用, 暴露客体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使主体能把握客体的本质[7] (P159~160) 。另外, 人们公认的理论和规律也是实践检验的结果, 而且还是经过长期检验得出来的。当然, 有时候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人们去判断一个理论正确与否, 并不一定非要直接经过实践去检验, 这时候就要看该理论与人们公认的理论或规律是否相违背。如果所谓的“理论”违背了经过实践检验证明了的理论或规律, 那么, 该“理论”就是错误的;如果该“理论”是靠现有的理论或规律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的, 那么该“理论”就是正确的、科学的。

二、正名伪科学

很多学者和专家都对“伪科学”的概念作过界定,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因此, 得出的结论也是不一样的。龚育之先生从操作的层面给伪科学下了定义:“我们反对的就是用科学的名义, 违背基本的科学事实和规律, 来宣传迷信和进行诈骗的学说和行为。在反对迷信和诈骗的斗争中, 这样来严格界定伪科学, 目标和界限都很明确。”[8] (P2~7) 何祚庥对伪科学的定义是:“凡是假借科学的名义大搞封建迷信、诈骗钱财、坑害百姓、祸国殃民的活动都属于伪科学。”[9] (P2~3) 严金海认为, “伪科学是指那些不符合科学活动的基本规范与程序, 但自称是科学的、客观的、确实的、正确的、先进的、有效的活动, 给人以科学、先进的印象, 诱导社会和公众将其误认为是科学、科学活动, 以谋取特殊的利益。”[1] (P385) 郝伯林院士认为, “科学与非科学的观念共存相争, 乃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伪科学一词对应英文pseudoscicence。希腊文前缀有伪、假、赝等意义, 也可以译成“赝科学”, 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 笔者建议使用‘伪科学’和‘赝科学’两个词, 并赋予它们不同的涵义。”[10]刘华杰给出一个关于伪科学的元定义:“把非科学的东西说成是科学, 则此种声称是伪科学。”但他后来使用“类科学”的概念, 他认为, “伪科学只是其中的极端部分”, “伪科学一词的意识形态特征和斗争意识太强, 经历了‘文革’的中国民众对这样的用词容易心生反感”[6]。

给伪科学一个合理的界定,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着眼, 一个方面是看理论、观点或方法的提出是科研人员研究得出的结论还是炮制者主观臆造的, 这两种情况要注意区分。虽然有的理论是错误的, 经不起合理的推敲, 但它的确是研究者潜心研究得出的, 只是由于自身的能力有限以及推理的逻辑不严密导致出现了错误的结论;另一种情况是有些理论是由一些不怀好心的人主观臆造的, 没有任何科学成分, 是故意骗人的。另一个方面是看, 该理论、观点或方法能否经得起当时实践的长期检验或是否违背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得出的人们公认的理论和规律, 也就是看它是否符合普遍性的科学划界标准。当然, 这里面有一个前提, 就是它们都打着科学的旗号, 声称自己的理论、观点或方法是科学的。显然, 那些炮制者把捏造而来的谬论当作科学, 有些研究者把经过了研究但经不起当时的实践检验或者违背了科学理论与规律的观点当作科学, 这些显然都是伪科学。表2是笔者构思的四种情况, 其中B、C、D三个区域都是伪科学的范围。

在表2里, A这个范围被界定为非“伪科学”, 当然它是指“伪科学”以外的部分, 包括科学和非科学。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托勒密都提出过的地球中心说, 这一学说曾流传了十几个世纪, 它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在科学思想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它的错误。但是它是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 是由主观认识造成的, 并不是故意欺骗。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有时会失误, 甚至会犯错误, 但他们是在研究科学、探索奥秘, 有时他们的理论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 也没有直接违背人们公认的理论和规律, 但也没有被证实, 因此, 不属于伪科学的范畴, 有的还是科学的, 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在科学发展史中, 很多科学理论在今天看来是错误的, 但它是科学的, 因为它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今天的科学理论在未来某一天也可能被证明不正确, 但这不影响它的科学性, 这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B这个范围被界定为伪科学, 如金字塔神秘学和“百慕大魔鬼三角”等, 它们是由一些炮制者主观臆造的, 虽然有的现象很奇怪, 甚至这些观点不能直接用实践或人们公认的理论和规律证伪, 但它们却也不能被证实, 因此属于伪科学的范畴。

C这个范围被界定为伪科学, 如核酸营养、李森科的遗传学等, 他们是由研究者提出的结论, 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但能够被当时的科学技术完全证伪, 违背了经过实践长期检验得出的人们公认的科学规律。因此, 这些也属于伪科学的范畴。

D这个范围被界定为伪科学, 如“水变油”、“巫医胡万林”、“超浅水船”等等, 它们是炮制者主观捏造的, 声称是“科学”的, 但能够被当时的科学技术完全证伪, 是根本经不起实践的检验的, 这个部分也属于伪科学。

三、结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科学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伴随科学发展的同时, “伪科学”也打着科学的旗号不断出现。

学术界对“伪科学”的解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 其原因可能归咎于人们对科学的划界标准还没有达成一致, 但“伪科学”这个词已经被广泛的使用。笔者归纳总结了历史上学者们提出的不同的科学划界标准, 并引出普遍性的标准即实践和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得出的人们公认的理论或规律, 还运用这个标准对“伪科学”进行了重新界定。笔者将人体特异功能、“水变油”、超浅水船、巫医胡万林的所为等等都归为“伪科学”的范畴并对它们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要想“消除”伪科学必须能够清楚地界定出伪科学, “伪科学”在一定时期内还将继续存在, 因此, 研究“伪科学”是一件十分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情。希望此项研究能帮助人们更清楚地认识“伪科学”的本质, 也希望以此来帮助人们与“伪科学”划清界限, 并有助于最终消除“伪科学”。

参考文献

[1]严金海.中国20年伪科学现象透视[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

[2][英]K.R.波泊.科学发现的逻辑[M].查汝强, 邱仁宗, 译.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6.

[3]费耶阿本德.反对方法:无政府主义知识纲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2.

[4]P.Thagard, Computational Philosophy of Science[M].TheMIT Press, 1988:157.

[5]陈健.科学划界的多元标准[J].自然辩证法通讯, 1996, (3) .

[6]刘华杰.中国类科学:从哲学与社会学的观点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

[7]张洪波, 汪青松, 等.科学与伪科学的分野[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6.

[8]何祚庥.伪科学曝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9]何祚庥.我不信邪[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9.

[10]郝伯林.伪科学与赝科学[J].科学, 2002, (2) .

科学标准 篇2

科学作业检查评分标准1、2、3、4、5、6、7、8、9、科学作业形式为基础训练和实践作业 检查评分以100分计 基础训练页面整洁干净,无损坏涂画现象。5分 学生书写认真,无错字,无涂改现象。5分 学生做题科学准确,能体现教学辅导。10分 教师批阅认真,每空一批,符号规范,能该出错误。30分 学生有二次订正,教师并及时批阅。20分 作业评价为“等级+日期”,鼓励使用激励性评语。10分 错批、漏批,每处扣2分。

10、作业量,按进度每少一次扣5分。

11、每月或每单元至少一次实践作业(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作品新颖、科学、质量好。20分

让《标准》为学生的成长科学领航 篇3

关键词:《标准》;科学领航;困惑;建议;体质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9-067-2

困惑一:《标准》测试的时间过早

根据以往《标准》文件精神,要求各学校在十二月底前必须完成数据的测试、统计、上报工作,实际上今年测试、上报时间提前到十月中旬,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必须在九月份就开始着力准备测试,而学生九月份开学,六月底学期结束,这就意味着每位学生刚升入高一个年级不到一个月就参加该年级《标准》的测试。测试的数据是反映该学生在这一年级的体质健康情况、体育成绩考核情况,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情况、体育教师在这一年的工作成绩,教学情况等。笔者认为以往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犹显得有些仓促,更不要说今年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由于测试时间紧,学生的练习时间短,从而导致测试的数据不能更准确地反映该学生的这一年龄段真实的体质健康水平,同时也容易导致测试过程中的急于求成,测试成绩的不真实。学生也会因此挫伤锻炼积极性。就拿小学一年级来说吧,学生刚刚从幼儿园到小学,角色还没来得及转换,简单的动作技能还没形成就参加《标准》的测试,如25米往返跑,成绩可想而知。为此,笔者做了如下实验,小学选择一年级和四年级作为实验班,一年级总共42名同学,四年级总共43名同学,测试项目一年级为身高、体重、25米往返跑、坐位体前屈,四年级为身高、体重、坐位体前屈、50米、立定跳远。测试分别为两个时间段实施。分别为十一月份和六月份,测试条件相同,根据测试的数据得出实验结果如下表:

通过以上两个年级前后对比的数据不难看出,六月份的良好率、优秀率和合格率都明显高于十一月份。教师可更真实地把握学生的身体状况、健康状况、技能掌握情况。教师也就完全没有必要弄虚作假,谎报数据。今年一年级测试项目在以往的基础上又增加一分钟跳绳,对于一年级新生而言,跳绳技能的熟悉和掌握有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根据学生动作技能形成规律和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短时间仓促测试会增加学生的心理、生理负担,继而会对该项目失去兴趣,产生厌恶情绪,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建议】 1.把测试时间推迟到第二学期的五月或者六月份,因为除了上述等原因外还考虑气候条件,十月份往后全国气候普遍渐冷,小学生准备活动不易充分,身体难以完全活动放开,故而容易发生伤害事故。而五、六月份气候渐暖,正是学生测试的最佳时间段,能够达到学生真实的测试水平。2.体育教师组织测试前可以在班级先进行预测,让学生先了解自己的体质健康情况,而后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利用接下来的时间有过程性的、针对性地进行锻炼,以不断提高自身的体能,保证测试中发挥出最佳水平,同时体育教师应该与家长取得联系,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互相督促。

困惑二:《标准》组别的划分过粗

《标准》将测试对象分为以下组别:小学一至二年级为一组,三至四年级为一组,五至六年级为一组,初、高中每年级各一组。就小学而言两个年级为一组,用同一个《标准》去测试,笔者认为有失公平,两个年级为一组,时间跨度将近一年,身高、体重或许可用同一个《标准》,可体能性的项目如跑、跳等应该是不适合的。参照《标准》,一年级女生跳绳满分为每分钟145次,二年级女生跳绳满分同样为每分钟145次,由此可见,《标准》对于某个年级定的过低或过高。为此,笔者做了调查,五年级学生总共42名同学,同一年出生的学生有29名,占学生总数的69%,非同一年出生的学生有13名,占学生总数的31%,同一个年级相差这么大,有的班级外来学生多,差别还要大。由此不难看出,一个年级就有两个年龄段的跨度,而两个年级几乎就有三至四个年龄段的跨度,所以《标准》组别的划分很是值得商榷。《标准》的内涵是测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锻炼效果的评价标准,是国家对不同年龄段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基本要求,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如果按照两个年级为同一组别进行测试,学生的个体评价如何能得到真实的反映?学生的锻炼积极性如何能得到提高?《标准》的客观性原则、连贯性原则也就难以体现。

【建议】 1.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当针对每个年级的学生分别制定相应的《标准》,以保证健康水平测试的公平性。在制定具体《标准》之前,可以对相应年级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统计客观数据,为《标准》的制定提供第一手的原始信息。2.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年龄来划分《标准》组别。体质健康水平测试是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而实施的,而相同年级的孩子或许年龄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如果单纯按照统一的年级《标准》衡量学生,那自然对小龄的孩子是不公平的,因此笔者提出这一建议,不仅大大地缩短了《标准》的差距,而且使得《标准》的实施更加合理、科学。

困惑三:《标准》项目的选择过僵

根据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特点,《标准》增加了选测项目,旨在为各级各类学校结合学校特色和地域特色,选择适宜的测试项目提供方便,也为扩充学生课余锻炼项目,引导学生积极、科学地参与健身活动提供指导。如此看来,学生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测试项目的机会,体育锻炼的范围拓宽了,体育锻炼的均衡性和全面性得到了保证,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而事实上又如何呢?如果某学生在《标准》实施过程中立定跳远不合格,可跳绳接近满分,那么,该学生能否拥有选择跳绳项目的机会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标准》测试项目的选择权利依然在于教育主管部门,不在于学校和教师,更不在于学生自己,增加了选测项目非但没有为学生减负和提供更多的机会,相反增加了学生锻炼的压力,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接下来会测试哪些项目。学生在测试中很难拿到高分,甚至有的会不合格,选测项目也就失去了应有的积极意义。

【建议】 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生为本”,因此我们在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测试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校制宜,因生制宜,让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选测项目,使《标准》能够兼顾到个体差异,这样才有利于减负增效,激发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否则,以框定的项目作为衡量学生水平的唯一标准,显然有悖于客观性,对大多数学生而言相对都是不公平的。《标准》的实施应当尽量去适应和满足学生,灵活地安排可供选择的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而非反其道而行之。

困惑四:《标准》评价的运用过急

《标准》规定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测试成绩达到良好及以上者,方可参加三好学生、优秀学生的评选。《标准》成绩不及格者则学年《标准》成绩为不及格。然而根据新课标,小学、初中每学期必须完成两项技能考试和三项体能考试。在实施中,体育教师究竟以《标准》作为学生的最终评价,还是以新课标规定的考核要求作为学生的最终评价,显然很矛盾。据了解,大多数学校体育教师都以《标准》的成绩为学生最终的成绩,《标准》登记卡上也清楚标明学年总分、等级评定等。如果按照《标准》来进行最终评价,那两项技能考试和三项体能考试对于学生而言就显得举足轻重。然而,评价的目的其实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体质健康水平的状况,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确定今后努力的方向,单凭《标准》中的一两项成绩就对学生进行最终评价似乎太过草率,同时也难以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笔者以为,学生的评价应走向多元化,部分学生由于客观原因,成绩与《标准》有一定的差距,甚至相差较多,但他们具有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态度,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成绩进步明显,但还是达不到《标准》所规定的要求。面对这些学生,我们是绝对化地以《标准》进行评价,还是灵活性地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予以评价呢?

【建议】 体育教师不应完全以《标准》衡量学生的体育水平测试成绩,而应灵活地与学生参与锻炼的态度、意识、行为以及学生相对于自身原有水平的进步与否综合性予以评价,这样更有利于保护学生投身体育锻炼的热情与自信,促使学生走向更高的起点。切记,评价只是一种激励的手段,而非最终的目的。

总之,《标准》是我们体育教师心中的导航灯,但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灵活地实施。我们应当让《标准》成为一把双刃剑,既能够促使学生客观地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不足和与同龄人之间的差距,又能推动自己积极地投入体育锻炼,持之以恒,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相信在《标准》的科学领航下,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小学体育新课程的实施也一定会乘风破浪,直挂云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

科学标准 篇4

此次优秀论文评选为中国标准化杂志社合并重组5周年系列活动之一。中国标准化杂志社组织专家对5年来刊登于《中国标准化》《标准科学》上的论文进行评审。李春田撰写的《事关国家兴衰的标准化领域》等10篇论文受到了评审专家们的一致好评。获奖论文名单如下: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修订说明 篇5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组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9月,初中科学课程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在浙江省以及广东深圳南山区、湖南长沙开福区、山西临汾曲沃县等七个区县开始了新一轮实验,至今已经十年。

2003年,根据教育部基础司的要求,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研制组开始课程标准修订,主持人袁运开(华东师范大学)、赵峥(北京师范大学)、余自强(浙江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2004年6月完成了第一次修订稿。2007年4月,重新组建的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组开始第二轮修订工作,主持人陈佳圭(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陈受宜(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赵峥(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修订工作组成员有(以拼音为序):方红峰(浙江省教研室),郭玉英(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何力千(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刘炳昇(南京师范大学物科院),刘洁民(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罗星凯(广西师范大学教科所),王顺义(华东师范大学),余自强(浙江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2009年底,由于修订工作需要,增补陈胜庆(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王运生(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为修订组成员,并特邀胡久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刘健(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王能智(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参加修订工作。2011年2月,修订工作基本完成。2011年4~7月,根据课程标准审议组的意见,修订组又对修订稿做了相应的修改。

一、指导思想和修订原则

修订工作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为指导,立足于发挥科学课程的固有优势,充分体现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修订工作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 2.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更好地体现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价值; 3.参照科学教育国际比较结果,反映科学教育的新观念、新进展; 4.反映科学各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5.充分考虑实验区的调查结果和反馈意见;

6.充分考虑初中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尽量减轻学生负担;

7.充分考虑科学家意见,同时体现修订组几年来的思考和讨论。

8.与小学科学课程相衔接,与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相协调;

二、标准修订过程中关注的若干重要问题

(一)对初中科学课程的总体认识

国内外广泛调研的结果表明,科学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内容和结构基本符合国际科学课程的发展趋势,适合我国初中科学教育的需求。特别是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反映当代科学成果等课程理念,得到了广大教师的普遍认同。虽然初中科学课程在实验区的推广过程中遇到很大困难和阻力,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初中科学课程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框架和内容是值得肯定的。

(二)关于科学本质的认识和表述

科学课程标准的研制建立在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基础上。科学本质是当代国际科学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之一,在发达国家的科学课程标准中都有体现,但在我国的科学教育中关注较少,教师对科学本质缺乏认识。科学课程标准是我国第一个将科学作为整体课程设置颁布的国家标准,需要对什么是科学做出清晰准确的说明。修订稿前言部分细化了对科学本质认识的表述,既方便教师了解相关内容,也为在教学实践中深化科学教育提供了依据。

(三)关于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我国传统科学教育中的薄弱环节,2001年启动初中科学课程实验后,由于一线教师初次接触科学探究,在实践中出现了形式化倾向。为了克服这种倾向,对课程理念和目标都进行了较大程度的修改,实事求是地提出明确和具体的目标要求。

(四)关于科学知识和技能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科学课程标准对具体知识的要求非常详细,知识点的数目很多,但对技能和能力发展的要求不明确,实验区也反映教学时间紧,知识内容偏多。因此,本次修订关注重要的科学概念和不同学科共同的科学观念,如物质、能量、系统等,帮助学生形成对自然和科学的整体认识。对部分知识内容进行了整合,减少了不重要的知识点,明确提出了对学生相关技能和能力的要求。

三、对修订内容的具体说明

修订稿充分坚持了实验稿的基本方面,立足于更准确、全面地阐述课程性质、理念和目标,突出科学课程的特点和固有优势。课程内容总量与实验稿基本持平,但有大约7~8%的内容降低了难度或缩小了范围,具体内容的表述力求清晰、准确,便于理解和实施。适当细化了实施建议,使之更为明确和具有可操作性。

(一)前言的修订

导言部分概述了当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成果、发展趋势和文化价值,强调“科学和技术一方面以不断分化的方式向纵深发展;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综合的统一整体。面对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深刻影响,人们迫切需要提高科学素养,以适应社会的要求和获得自身的发展。与此同时,人类还面临着资源、环境等一系列新问题,这些都对科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为综合性的科学课程的设置提供了现实依据。

对课程性质的表述突出了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为基础和综合性三个基本方面,增加了对科学素养的界定,对科学知识的构建过程、科学探究过程、科学伦理等问题也有更为明确和细致的表述。

修订稿坚持了实验稿的课程基本理念,主要变化是将第四条“突出科学探究”调整为“体现科学探究的精神”,这主要是为了纠正教学中科学探究表面化、八股化的倾向,强调在教学中要更加关注科学探究的实质,也更有弹性。这个意图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中都有明确的体现。课程设计思路仍然强调“整合”与“探究”两个特点,强调“通过对内容的整合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理解科学,并不刻意追求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程度”。明确指出课程应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统一的科学概念与原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自然科学中最基本的事实、概念、原理、观点和思想;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内容;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内容;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以及科学技术社会之间关系的内容。

(二)课程目标的修订

对总目标作了三方面修改:总体要求适当降低,更为切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增加了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目标;与分目标相对应分条目表述,使之更明确、清晰。

为防止对科学探究的机械理解,避免与内容标准中的具体目标重复,将科学探究6条目标整合为3条,分别对应认知目标(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过程目标和能力目标。

“科学知识与技能”的主要变化是增加了两条技能目标,即:“5.具有初步的观察技能、实验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技能、用科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的技能。6.具有初步的应用科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周围世界的能力,以及初步的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主要变化是将原来的4条目标整合为3条,第一条是对自然和社会的态度,第二条是对科学的态度,第三条是学习科学、处理事务与人际关系的态度。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调整为“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增加了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伦理问题的认识,增加了环境教育的内容:“5.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

(三)内容标准的修订 1.科学探究

为避免表面化、八股化的理解和做法,修订稿明确指出:“科学探究的方式和过程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并将实验稿中明确概括的六要素改以举例的形式表述。修订稿还明确提出了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要求,特别是对观察、实验获取信息能力的要求,力求避免忽视基本技能培养的倾向。

2.生命科学

(1)调整、合并了部分内容,使之更科学、准确。例如原主题2“生物的新陈代谢”修改为“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换”,其中专题三“其他生物的新陈代谢”其下的条目1-3中涉及各种生物形态结构特点的内容,归入主题1下专题一“观察多种多样的生物”中。而细菌真菌的繁殖归入主题4下新增的专题一中。

(2)删除了部分对学生认知和教学条件要求过高的条目。

(3)修改了部分目标行为动词,使之更加明确、具体,符合中学科学教学实际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4)部分条目进行了合并或拆分,使表述更加条理化,更有层次。(5)活动建议中删除了部分过于具体的描述,为不同地区的教学留下更多的自主空间。对部分活动建议作了整合,去掉了活动建议中不易实现的内容。活动建议中还增加了部分关注科技最新进展的内容。

3.物质科学

(1)将主题4“能量与能源”改为“能与能源”

(2)调整、合并了部分知识内容相关的条目,使之更简洁、准确,避免重复,例如,将常见的有机物合并到常见的化合物中;

(3)增加了部分动手实验、联系实际、应用性强、反映现代科技内容的条目,如:增加了“观察琴弦、鼓面的振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演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演示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了解分子运动的特点,列举支持分子运动的证据;知道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存在”、“了解对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关注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新进展”等条目;

(4)删除了部分对学生认知和教学条件要求过高的条目,如:删除“了解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微粒大小的数量级,了解纳米材料及其应用前景”;将“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中子由夸克构成”改为“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

(5)目标的文字表述更加明确、具体,符合中学科学教学实际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对一些核心概念的要求也更为明确,如,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变化的特点,如水的沸腾、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能用图像描述这些特点,知道物态变化伴随吸热和放热。知道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了解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知道简单机械(杠杆、滑轮、斜面等)的原理,用简单机械原理解释一些生活实例。知道简单机械(杠杆、滑轮、斜面等)的原理,用简单机械原理解释一些生活实例。以汽油机为主例,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知道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6)内容目标中部分活动性强的条目移入活动建议,原来活动建议中的实验内容明确标为实验,增加了部分必做实验和关注科技最新进展的内容,对部分活动建议作了整合,删去了活动建议中不易实现的内容。

4.地球和宇宙

(1)将实验稿中的“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改为“地球和宇宙”。

(2)删去某些较为困难的内容,对一些内容降低要求或缩小范围。如:删去了“日界线”和“时区”等内容,删去了“了解人工降雨的主要方式”将“说出阳历(包括节气)和地球公转的关系”改为“说出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知道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将“知道农历与月相的关系”改为“知道阴历与月相的关系,知道朔、望、上弦、下弦的月相”,即把“节气”限定为4个主要的节气,把“月相”也限定为4个主要的月相;将“知道宇宙是均匀的、无边的、膨胀的”改为“知道宇宙是有起源的、膨胀的、演化的”。

(3)某些修改主要依据学术界公认的最新研究成果,如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通过新的行星定义,把冥王星列入“矮行星”,于是太阳系只有八颗行星。修订稿相应地将“了解九大行星、卫星及小行星带”改为“了解八颗行星、卫星及小行星带”。

(4)由于一些具体原因,增加了少量内容。例如,在“地壳运动和地形变化”中增加了“知道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是组成地壳的三类岩石”,此内容虽然小学科学课程简单提到过,但初中科学课程中的一些内容需要以此为基础,而且需要比小学的相应内容适当详细和深化。又如,考虑到我国西部山区的地质灾害中,泥石流的危害很大,许多山区存在泥石流的潜在威胁,在“地壳运动和地形变化” 中增加了“知道泥石流发生的条件和危害”。

(5)长期以来,地理课程中的天文学内容被安排在高中阶段学习,内容也较少。这种情况在课程改革后并未改变,高中地理课程的必修部分天文学内容仍然很少,而选修部分很少有学校开设。与此形成明显对比,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及亚洲许多国家在初中科学课程中都对天文教育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天文学是以宇宙中各种天体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是自然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在探索自然过程中较早形成的知识领域,它的发展过程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不断深化,基本的天文知识是现代公民科学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学习天文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科学的兴趣,陶冶性情,学习科学方法,培养科学世界观,了解天文学家的探索历程,有助于培育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因此,虽然一些地区的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对天文学内容感到一定困难,但修订稿仍然基本维持了实验稿中天文学部分的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

5.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1)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调整为“科学、技术、社会、环境”。(2)增加了主题“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在其中增加了环境教育的内容,并对四者关系给出了较为具体的表述。

(3)将“科学史”调整为“科学技术史”,参照“科学的本质”改写了“科学技术史在科学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使其更为具体并有所深化;将“科学史进入科学课程的基本方式”改写为“科学技术史融入科学课程的若干建议”,使之具有更明确、更具体的指导意义;删去“科学史料举例”,因其已包含在内容标准的有关部分。

(4)增加了对技术素养的界定,重新表述了技术设计部分的内容及要求,使之更为具体、确切和具有可操作性。

(5)重新设计了“当代重大课题”,对设置这部分内容的意图作了更明确的表述。由于具体课题的内容目标和活动建议实质上已出现在内容标准的前几部分,故删去细节,仅列举若干重大课题。

(四)实施建议的修订

增加了导语“科学课程的实施,应在教学、评价、教材的编写以及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体现本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整合与探究的特点”,为实施建议确定了基调。

1.教学建议

教学建议在结构和内容上都作了较大调整,以突出科学课程自身的特点,体现新的教育理念。在导语中进一步强调课程理念,根据课程目标将具体建议整合为五个方面:注重引导学生形成对自然和科学的整体认识;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注重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联系;优化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

2.评价建议

根据近年来国际科学教育评价的最新成果和实验区的教学实践,对评价建议做出较大修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进一步明确了评价目的;增加了评价原则(导向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多元化原则,公平性原则);将原来分列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改为“评价内容和方式”统筹处理。

十年来初中科学课程实验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在各级各类学生学业评价中,未能突出初中科学课程固有的“整合”与“探究”特点,未能充分体现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其结果是,一方面使初中科学课程的存在价值受到质疑,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的课业成绩受到质疑。为此,导向性原则明确要求:“评价应以本标准为基本依据,评价目标要与课程目标一致,评价的内容和方式应有利于引导教师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体现本课程整合和探究的特点,增进学生对科学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教材编写建议

本部分的导语进一步明确了教材的地位和编写原则:“科学课程标准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的编写是在课程标准基础上的再创造,标准所阐述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都应在教材中得到体现,使教材成为科学课程目标和内容的重要载体。”“教材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经历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呈现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在实验稿基础上,对于教材的呈现方式进一步要求:“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应当有利于学生通过活动建构新知识。应当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开展和运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认识到教材内容不是让他们被动地不假思考地全盘接受,而是提供一些供他们分析和思考的素材,提出一些供他们活动参考的建议。”

4.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在表述的规范性、严密性方面作了加工,增加了关于科学教师的内容:“科学课程的实施,首先有赖于合格的科学教师。科学课程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不断接受新的知识、方法和理念,注意积累经验、加强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之间的交流,通过专业互补、互帮互学、校本教研、短期培训和其他形式的继续教育,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

标准化:营销科学的巅峰之舞 篇6

标准化营销的实质吴水龙

标准化营销的内涵:流程和要素的标准化

1983年哈佛大学著名教授Levitt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经典论文《市场全球化》,认为企业应把整个世界看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忽略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差别,更多地注意到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市场的相似性,实行全球标准化营销。

标准化营销的好处显而易见,不但可以获得规模效应和低成本优势,并且能在全球市场树立统一的品牌形象,因此成为企业在全球市场迅速扩张的有力武器和重要战略。然而,国内企业目前对标准化营销的概念和内涵理解不一,甚至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将标准化营销简单、机械地理解为一套“手册”或“表单”。究竟什么是标准化营销呢?

Buzzel最早提出了标准化营销的概念,认为标准化营销是指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以相同的促销方式、通过相同的分销渠道、以相同的价格销售相同的产品。可以看出,Buzzel主要是从营销组合要素4P的角度界定了标准化营销。当然,今天营销组合的要素已经扩展,发展成为6P,甚至9P,但也在标准化营销范围之内。

Kreutzer提出标准化营销的概念则更为准确和全面,他认为标准化营销应包含两个层面:营销管理流程的标准化和营销组合要素的标准化。营销管理流程的标准化是以过程为导向的标准化,主要是指公司在决策制定、数据收集、市场计划、营销控制、信息传递与沟通等营销流程方面的标准化:营销组合要素的标准化是以内容为导向的标准化,是指在产品、价格、分销、促销和服务等营销要素方面的标准化。Kreutzer不但强调了营销组合要素的标准化,更突出了营销管理流程的标准化。

可以看出,标准化营销的本质内涵包含两个方面:营销流程标准化和营销要素标准化。如图一所示,营销流程标准化和营销要素标准化两者之间是互为补充的关系:营销流程标准化是手段和工具,是执行和完成营销要素标准化的前提和基础;而营销要素标准化是内容和结果,是营销流程标准化服务的对象和领域。一般认为,营销计划和决策过程的标准化比营销要素的标准化更为重要和可行。

营销标准化的外显形式通常表现为营销制度、工作手册和计划表单,企业通过制度、手册、表单体现营销标准化的理念和规则,转化为营销人员可以对照执行的工具。因此,标准化营销的重点和核心在于通过建立标准化流程,实现营销组合要素的标准化,而制度、手册、表单不过是标准化营销的载体和外现。

营销流程的标准化:工具和手段

营销流程标准化的核心是在所有目标市场开发相同的营销实践模式和管理流程,如市场调研流程、价格制定流程、渠道设计流程、绩效评估流程等。营销流程标准化的实质是对营销过程实施标准化操作(图二),将营销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抽象化、概念化、模块化和流程化,转换为一套科学的“考核指标”和“输入参数”。如汽车制造商建立4S特约经销店,零售企业选址、促销、服务和物流配送等,均采用标准化流程作业。广州本田渠道拓展中建立4S店的标准流程包括5条“申请程序”,对申请者有5项“资格条件”的考核指标。国美电器的“门店工作标准化手册”、苏宁的“经营管理手册”,对各项营销职责、流程、质量指标作了明确规定。

大多数企业的创立初期,其营销模式通常采用粗放式、结果导向的管理,主要表现为营销无章可循,依赖少数营销精英独闯天下,创造企业的销售奇迹。而一旦当企业进入快速发展期,企业规模迅速扩大,便立刻凸显企业营销管理能力和过程控制的瓶颈,依靠单枪匹马再也无法实现销售目标,并且营销过程混乱、效率低下、不可控制。由于市场环境瞬息万变,企业营销实践随时都会面对新的问题,面临新的决策。此时,结果导向的营销模式已无法适应企业面临的复杂环境,而必须实行过程管理并建立标准化流程,把个人的经验、教训、能力凝结成企业的经验和能力,避免营销人员反复交学费。

建立标准化营销流程通常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在对营销工作进行深入细致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企业多年的优秀营销传统和优秀营销人员的“经验、教训”制定。建立一套营销流程标准需要时间,更需要集体智慧和众人参与。

营销流程标准化的好处在于通过过程导向和过程控制,将营销变成可控的系统性工作,从而避免由于营销人员的个人经验、能力、悟性等方面的差异而可能造成的工作失误。营销人员只要认真按照标准规范运作,就能避免常规失误,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营销流程标准化还可以起到培训的作用,帮助营销人员提高营销能力和市场业绩。如在可口可乐、宝洁、联合利华等快速消费品行业中,有很多类似“小店拜访七步法”等深刻体现标准化营销思想的手册和工具,将“怎么按照一定的路线和频率去拜访老客户?从见到客户开始到离开客户,要做哪些事情?先后次序应该怎么样?遇到异常情况怎么处理”等具体问题形成一套标准和规范,通过有体系的培训、训练和实践,将千变万化的营销变成可控的系统性工作。

营销要素的标准化:内容和结果

营销要素标准化的实质,就是营销组合4P的标准化,即在所有的目标市场,使用相同的渠道系统,利用同样的促销方式,以相同的价格销售相同的产品。对于终端消费者而言,能够直接感知和体验到企业在营销要素方面标准化的程度:对于企业来说,营销要素标准化是营销流程标准化在市场中的最终体现。因此,营销要素标准化是企业实施标准化战略的主要内容和最终结果。

具体来说,营销要素标准化的最终体现,主要包括产品设计、品牌、包装、价格、广告、销售促进、媒体预算分配、分销渠道的结构、中间商的类型和数量、物流以及服务等。比如麦当劳、肯德基产品质量在全球市场的标准化,可口可乐产品在全球超市陈列方式的标准化,以及万宝路、星巴克等公司在全球市场品牌形象的标准化等。

研究表明,产品和品牌的标准化在全球的营销实践更为突出和广泛。其主要原因在于信息技术,物流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化经济和国际直接投资的相互渗透,从而使品牌能在全球市场迅速传播,产品在世界范围快速流转,导致市场的全球化或市场的同质化。对于同质化的全球市场,企业则更多地运用了标准化的营销策略,在全球市场塑造统一的品牌形象,提供标准化的产品。

企业通常不会轻易对品牌“变脸”,除非品牌定位失误或品牌老化,否则,公司非常清楚在全球市场用“同一种声音”推广和传播统一的品牌形象的好处。跨国公司通过推广和传播统一的品牌形象,能在已进入或将进入的市场形成“外溢效应”,

从而实现以较低的成本进入新的市场。

行业特征和产品特性则是影响产品标准化的两个重要因素。“全球行业”具有统一的行业标准、昂贵的研发费用及短暂的生命周期等特点,高新技术产业属于典型的“全球行业”,要求企业以标准化产品的规模效应来分摊费用,并以“撇脂战略”快速获取收益。产品特性方面,工业品比消费品更具标准化的潜力和空间。

“渠道制胜”是中国转型营销期的一个重要特征,一方面说明渠道在中国市场的战略性地位,另一方面说明中国市场渠道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由于体制、文化及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在全球市场采用完全一致的渠道模式并不切实可行,如美国安利公司在全球很多国家采用了直销方式,但在中国市场受体制限制,而采用店面营销渠道。因此,营销要素中渠道的标准化,更多的是强调营销渠道的决策过程、设计、开发、执行和评价程序的标准化。当然,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区域采用标准的渠道模式,非但可行,而且便于控制和管理。

与渠道要素一样,由于受购买力、赋税、汇率及市场竞争等因素影响,价格在营销实践中的标准化程度,其实也是相对而言。当然,价格标准化带来的好处不但能防止“窜货”,而且利于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因此,在同一个国家市场中,采用标准化的价格策略是明智的,也是可行的。

在同一个区域市场,营销要素的标准化表现为对4P或6P的统一,而图三则显示了在国际市场中营销要素标准化的难易程度。

标准化营销体系的道与术刘德良

标准化营销强调统一,统一的生产过程、统一的产品品质、统一的销售体系、统一的品牌形象、统一的营销行为。简单来说,就是同品、同质、同价、同时、同牌、同为,以获得消费者认同和忠诚。如果以“道”和“术”来作比喻的话,在标准化营销中,“道”是管理和运作模式所要实现的目标和价值,“术”则是体系和管理工具。

下面我们就以连锁经营业为例,分析标准化营销中的“术”——标准化营销体系和管理工具。

塑造标准化营销体系

在众多服务行业、零售行业走向连锁化的今天,标准化营销体系是连锁化经营的核心成功因素之一。如果标准化营销体系存在缺陷,连锁经营体系就很难成功。无论是快餐业还是干洗业,无论是信息中介业还是家电连锁业,标准化营销体系的塑造都是重中之重。

从图四可以看出:标准化营销体系还可分为:标准化品牌、标准化生产、标准化销售和标准化管理4个子体系。每个子体系中也都有相应的规范和细节。

员工必须按照标准体系的规范做好每一个细节,才能最终将100%标准的产品和服务以及品牌个性传递给顾客,达不到100%的价值传递,就是对标准营销体系的破坏,是不能容许的。

大多数中国企业在实行标准化营销时,会出现标准很难落到实处,执行起来千差万别的情况。究其原因,除了来自于企业家和高管团队自身的浮躁心态、快速积累财富的理念大于长期持续发展理念、缺乏严谨科学的管理模式等原因之外,重要的原因在于对细节没有充分的挖掘和详尽的操作规范,规范和指标的制定又随意、缺少根据,在执行上也没有相配套的措施,以及缺乏对员工持续有效的训练和激励。所以,标准营销体系的关键是标准制定、执行的落实和考核监督。

贯穿如一才能标准化

标准化营销体系建设有三个关键阶段:规划、执行和监督。(见图五)

1标准化营销体系的规划。规划就是要从市场竞争和顾客需求角度发现标准化营销的核心关键点,以标准化营销的理念来规划产品、生产、服务的标准化要素。这个过程,关键要解决将什么要素标准化、如何做到标准化、标准化如何迎合顾客需求和市场竞争需求、标准化如何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以及如何执行标准化等问题。标准化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要真正建立标准化营销体系却并不容易,缺乏详尽而有效的规划往往是普遍的问题。

从失败的案例可以看到,如红高粱、荣华快餐等误以为标准化营销体系就是外在形象的标准化,于是设计了统一的标志、统一的视觉形象、统一的店面装修等,这是一种对标准化营销体系的错误认识。只看到了表象,而没有认识到本质。

标准化营销体系要贯穿在整个产品生产、提供、服务、管理的运营过程中,才能显现出巨大的市场魅力。例如,如家快捷连锁酒店是近年快速发展的一个便捷酒店标准化营销体,它的独特价值在于方便快捷、安全整洁、简单舒适,在整个酒店的标准化营销体系设计上,客房的设计和用品配置、酒店的装饰,酒店客房服务体系、酒店预定、店面位置选择等方面都体现出了这种价值。而原本散落于城市之中的各种招待所、低星级酒店纷纷推出了市场,很多加入了便捷酒店的连锁体之中。

2标准化营销体系的执行。执行就是通过制度的设计将标准落实到经营管理之中,包括标准化的运营体系、人员管理体系、形象体系、用品体系、原料体系、生产制作体系、店面装饰体系等,使得每一个经营体都按照统一的制度体系运作,以保证产品、服务水准的统一和品牌个性的统一。麦当劳的员工培训教材,一个最低级别的麦当劳服务员要完成至少3个月的培训,才能正式上岗,而其考试的题目有300个。由此可见,标准的执行是多么复杂。而中国的一些企业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其对于标准营销的认识和执行深度不到位,结果导致标准成为口号和幌子,并没有真正100%地执行到位,结果就是每一家经营体之间的产品和服务品质、水准相差甚远,品牌个性更无法塑造。

3标准化营销体系的监督。监督是标准化营销体系强力执行的手段之一,而这正是中国标准化营销企业最缺乏的。麦当劳的陌生顾客调查体系就是这样的监督机制。而中国大多数以特许经营为发展模式的标准化营销企业,往往只注重特许经营规模的扩张,追求特许经营收入的增加,而根本不去考察和监督特许经营者的经营管理,这无异于涸泽而渔,最终只是昙花一现。

创造独特的品牌个性

标准营销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核心层是文化,包括独特的价值、品牌个性、核心主张,中间层是产品和服务的品质以及制度体系,最外层是外在形象和顾客关系的统一。独特的价值是标准化营销体系的核心。品牌个性则是要解决物质价值以外的情感与精神价值。

品牌个性才是真正留住顾客的关键。品牌个性来自于企业对顾客更深层次被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的把握。比如麦当劳将品牌主张改为“我就喜欢”,迎合了80后更强烈的个人化需求。而大多数中国的标准化营销企业至今仍旧停留在物化的营销阶段,在品牌个性上缺乏足够的认识和运作。

从营销角度分析,优秀的标准化营销企业一定要摆脱同质化的竞争思维,要努力以差异化、独特化、个性化的营销思维从竞争中脱颖而出。

走出标准化的怪圈张明霞秦合舫

中国市场上的国外企业大都是已经具有了相当规模的大象型跨国公司,而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在确立了生存地位之后,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规模化、正规化、标准化就会成

为企业日渐紧迫的任务。

对于生产和制造环节的标准化相对来说容易理解和实施,但是对于营销这种直接对应市场变化和竞争对抗的环节,标准化则很容易导致僵化,比如对于不同客户的折扣,如果严格按规定执行,则可能不能适应一部分客户的需要,从个案来说就会带来损失。但如果没有严格的规定,由业务员自由裁量,则可能引起混乱或财务失控。

要做大就要正规化,要正规化就要标准化,标准化就会带来僵化,要走出这个死亡怪圈,实际上要求企业在经营理念上要有一个彻底的改变。

标准化是经营模式上的变革

第一,要从完全、被动地适应客户逐渐变得以我为主,当然以我为主并不意味着企业不考虑客户的需求而自我发展,而是要以我自身的特长、能力、资源确定最适合我做的客户。要清楚知道我的客户是谁,而不是说来的都是客,“有奶便是娘”。

第二,在以我为主的基础上,必然意味着企业要善于放弃,在战略指引下,那些不能做、不适合做、不擅长做的业务要敢于舍弃,也要能够对不适合自己的客户说“不”,“舍得”就是“先舍才有得”,只有放弃了不适合自己的,才能更好地做好适合自己的。

第三,把圈定的自己擅长的业务做深做透,同时也是做“简单”。因为复杂往往不是事情本身所具有的,而是因为不了解,或了解的不透彻才产生的,所以对KISS(keep it simple and stupid)原则要辩证地看,就是说一个简单的事情,你能够通过简单的方式做好,并不是因为你选择了简单的方式,所以就能做好了,而是因为你彻底了解之后,把那些不需要的过程和步骤给抛弃了。所以这种简单并不意味着容易,而是意味着透彻。

第四,通过标准化实现内部优化和外部扩张。标准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方便于传播、复制、学习和优化,所以标准化是规模化的前提,能够做大的,一定是简单的,一旦公司管理走向复杂了,说明公司的增长就要进入增长的极限了。曾有人问海尔集团CEO张瑞敏,如果见到通用电器董事长韦尔奇最想请教什么问题,张瑞敏说最想请教的就是“如何把大公司做小”,实际上就是如何保持公司管理的简单化。而标准化管理有两方面的作用支持公司成长,一是可以降低复制的成本,并保持复制的不变形。二是降低对人员的使用要求,更容易的从外部获得人力资源支持。这两点如果不具备,则大规模的发展就会被抑制。

企业发展的两种模式之间的差别就在于:在一种模式下,企业是在一个小圈子里,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做,但是什么也没有做到极致,所以反而把自己限制在了一个狭小的圈子和有限的规模内。在另一种模式下,企业正是通过放弃、优化、标准化和简单化,具有了跳出圈子跨领域扩张的能力,反而具有更大的天地。

标准化支撑个性化

那么标准化是否就意味着企业灵活性的降低甚至僵化?或者说在标准化管理下,企业员工的创造性、主动性、积极性会受到抑制?这实际上是如何标准化的问题。正确的标准化不但不会减低企业的活力以及对客户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恰恰相反,只有做好了标准化,才能更好的满足个性化。

我们都知道戴尔电脑以直销和个性化定制能力,取得了电脑销售的霸主地位。戴尔电脑比其他电脑厂商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实际上,戴尔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是建立在戴尔零配件供应的模块化和标准化,以及订单处理流程的标准化的基础上。流程的标准化带来的效率的提升使得先接单再生产成为可能,而有限的、标准化的部件模块就能实现丰富的组合,满足大部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这个案例旨在说明,几种有限的后台业务上的标准化模块之间的组合,就可以带来市场适应性上的非常丰富的变化。正如《孙子兵法》所言:色不过五,而五色之变,不可胜观。所以企业要想使得标准化不走向僵化,首先就要根据企业的业务性格,设计合理的标准化界面,把标准化的着眼点放在企业经营的基础的、长期的、核心的要素上,这些基础上做得越扎实、越标准,当市场发生变化时候的适应速度就越快,匹配程度就越高。

标准化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建立企业的一个学习和提高机制,知识通过标准化之后得到了更好地传播。在标准化的过程,把员工的个人智慧转化为企业的集体智慧,并进一步让每一个员工得到提高,而且从整体和长期来看,这种集体学习带来的知识积累,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所以,企业不能为了标准化而标准化,实际上,标准化营销是企业经营模式的一种革命性的转变,而且从变革管理的角度,当企业试图从游击队向正规军转化的时候,和企业内部原有的经营文化会遭遇比较强烈的冲突,员工会变得不适应,甚至短时间内会带来业绩下降。但是不能通过标准化和正规化的洗礼,企业就永远只能在小企业的模子里徘徊。

韩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一瞥 篇7

韩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完全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现在已经完成了第七次教育改革,这次改革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强调教育的连续性和实用性。在小学科学教育方面,根据教育课程总论的构成方针,对《课程标准》作了大幅度的修改,从纲要上体现了韩国小学科学教育理念和制度的更新和进展。

一、韩国小学科学课程性质及课程标准框架

1. 课程性质

韩国课程标准里有关“科学”课程的定义是:“全民基础教育课程中科学课是为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开设的,是培养国民基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学习科学基本概念和形成探究自然的能力的一门课程。”

科学教育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韩国课标里有这样一段表述:“科学学习在低年级是使学生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自身经验产生对自然的亲密感,随着学年的上升,渐渐把重点放在理解科学概念上。同时,培养学生利用学到的环境知识,通过探究活动,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能自行解决的能力。”形象细致地展现了科学学习是一个基本过程,学生并不是从一些已经定义好的科学概念开始理解科学,而是应该从对于自然的亲密感和对于自然学科的兴趣上引导学生自主地去研究发现并总结出一些规律。

2. 课程标准框架

(1)教科书的开发及教学评价的重要性

教科书的开发和教学评价这两大块被单独编排,认为它们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必须作为重点来强调。教学评估在教学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韩国将教学评价作为单独的一块内容来编写,是经过慎重的选取和思考的。

(2)教师的作用作为单独章节编排

专业化的教师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采取怎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具体问题出现时应该如何应对,都在课程标准中有相应的阐述。

(3)科学学科的教与学体现了时代性和学生主体性

科学学科的教与学包括了小学生的认知特征、探究学习、创造力的教育、学习流行趋势等。

首先,它把学生学习的过程提到了教育的核心地位。学生才是学习的主导者,他们在各阶段的认知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但如果能很好地利用这些特点,便能有效地发挥各阶段的优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7到11岁阶段的儿童,需要通过视觉,嗅觉等感官进行感知,他们的记忆力并不是很好,因此最适用他们的方法是“直接活动法”,通过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去掌握知识。一旦教师懂得了如何运用学生各阶段的发展特性,就能事半功倍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其次,它加入了当今社会流动的元素即学习流行的趋势。比如实验学习、见学和探访、调查和长期研究性学习等与以往学习方式大相径庭的新型学习法。有了这些学习流行趋势的介绍,学生便会产生更大的兴趣,并且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去做,既培养了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又能通过这些好的方法对科学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三,“探究性学习”是重点描述的一个章节。有探究性学习的定义、特征、功能、模型等全面的讲解,对于教师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二、韩国小学科学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科学课程目标只用了一句话概括了一切教学活动所希望达到的要求,即:“对自然现象和事物怀有兴趣和好奇心,了解科学的知识体系,学会探究方法并形成正确的自然观”。其课程内容如下: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程标准里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内容并不多,其实并不是他们不重视培养小学生对待科学的态度,而是将其融入到了课程性质以及课程目标中,不再单独作为一个模块列出。

2. 科学探究

韩国课标中有关科学探究课程包括观察、分类、测定、预想、推理、认识问题、设定假说、控制变量、变换材料、解析资料、导出结论、一般化。探究活动又包括讨论、实验、调查、见学,课题研究这几种形式。

3科学知识

在韩国的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科学教育采用的三本国定用书分别为:科学教科书、实验观察以及教师指导用书。我们现在谈的就是这个教材里呈现的内容体制标准。

(1)生命世界

1)注重与实际相结合

科学课程是与生活紧密相联系的。各年级的内容标题,如鱼缸中的生物、种四季豆、我们的外貌等,在教学过程中可操作性是很强的,虽然是教授科学知识,但不是纯粹地灌输科学知识。

2)注重动手操作

笔者在韩国时曾经听过一节韩国小学三年级的科学课,内容是鱼缸中的生物。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学生们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兴致勃勃地将空鱼缸布置得漂漂亮亮的,铺完几层砂石后放入各种生物,并且专心一致地盯着自己布置好的鱼缸满心欢喜地观察里面的各种生物。花了整整两个课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很少讲话,只是偶尔提醒一下大家布置鱼缸正确的步骤,其余都是学生在自行操作。在中国的小学,这样的课似乎被认为几乎没有让学生理解一个科学概念,也没有让学生得到任何理论性知识。如果从学习效果上来看,上完同样目标的课,由于上课的方式和上课时的内容不同,韩国的学生或许能为家里的鱼缸做很专业的美化,而中国的孩子只是知道应该怎么去做。

(2)物质世界

(3)地球与宇宙

三、韩国小学科学教学评价

1. 评价目标

课标中关于评价目标的描述是:“一般的教学模型是为了帮助学生系统地进行学习,表现在初期是诊断评价,中间是形成评价,学习末期是总结评价。通过诊断评价,能够检查到学习时必需的准备和预习过程,这样教师便可以选择相对合适的教学方法,并设定基础材料。形成评价起到了判断教学过程中是否进行了有意图的学习,是否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的作用。总结评价主要在学期末或学年末进行。总结评价能判断学生达到何种程度的学习目标,改善教学以及把握每个学生优缺点。”

2. 评价内容

韩国小学在进行科学课程评价时,利用的是二元分类表。将评价的内容分为总内容和分内容,这样就能按计划使评价均衡地得以实施。下面这张表格就是具体实施时,韩国小学教师们采用的内容标准。

美国《科学教师培养标准》述评 篇8

关键词:科学教师,专业标准

科学教师专业化成为各类教师专业发展的先行者, 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科学教师专业标准的研制, 努力通过标准来规范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本文着重介绍美国科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内容、标准制定的原则和标准制定的工作机制, 希望对我国科学教师专业发展有所启示。

一、美国《科学教师培养标准》概述

1998年11月, 美国全国科学教师协会 (the National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 简称NSTA) 和科学教师教育促进协会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Teachers in Science, 简称AETS) 联合出台了《科学教师培养标准》 (Standards for Science Teache Preparation, 以下简称《标准》) 。《标准》共分为10个部分, 这10个部分的安排, 并非按照达标的等级进行设定, 而是从学科内容和教育学两个维度出发, 取问题域为标准内部结构划分的基准;10个组成部分彼此相互交叠, 互相联系, 以非线性结构共同组成标准整体 (其内容见下页表) 。

二、美国《科学教师培养标准》评析

美国制定《科学教师培养标准》, 客观上为美国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提供了基准和评价的标准;《标准》对于研制对象的界定和层次的划分, 为美国基础教育改革师资培养提供了技术支撑。

1. 科学教师专业标准是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起点和重点。

专业与非专业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有无职业标准。如果没有职业标准, 就意味着该职业入职无专业要求, 至少没有统一的可供遴选使用的专业标准, 这往往会造成该职业从业人员素质无保障, 其社会地位低下。这一职业的专业化就会沦为空谈。只有以标准为基础培养和评价专业人员, 才能真正提升职业的专业地位, 促进就职人员的专业发展。

美国科学教育理事会制定了美国《科学教育标准》, 并在标准中设立专门章节论述科学教师专业的标准。随后如上所述, 美国《科学教师培养标准》出台。该标准旨在建立美国科学教师专业的基准。《科学教师培养标准》“旨在为建设科学教师绩效评价体系提供基础, 通过这一标准为各种科学教师培养项目中未来教师准入提供一个‘门槛’, 即一个稳定的评价基点, 确保科学教师能够具有令人满意的知识和能力”。

2. 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师专业标准的研制是教师专业化的重点。

美国教师专业标准的研制对象是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师, 其中的原因主要有:当前美国基础教育改革, 客观上需要大量合格的一线科学教师;世界各国教师专业化往往只是针对基础教育阶段, 而没有涉及高等教育。这与许多著名的高等院校, 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定位、性质、功能和社会地位有很大关系。事实上, 世界各国的情况大多如此, 为了应对当前国际范围内的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 世界各国科学教师专业标准的研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育阶段。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科学教师标准也都是针对中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师而制定的。这与基础教育改革的整体发展相一致;如前所述, 科学教育地位在提升, 科学教师的培养和专业发展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3. 注重新入职科学教师专业标准的研制。

世界各国在研制科学教师专业标准时, 都遇到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教师专业水平层次的划分和不同类型科学教师人群标准的设定。各国在处理这一问题时往往采取的是分类研制法。美国也不例外。美国《科学教育标准》将科学教师专业水平分为四个等级, 随着等级的增加, 专业化要求越来越具体, 越来越深入。在此基础上, 美国《科学教师培养标准》将教师划分为三类:分别是职前教师、新入职教师和专业教师, 并对这三类教师的专业标准进行细致的规定和划分。值得称道的是美国科学教师专业标准的研制, 非常注重新入职科学教师的专业化问题, 对新入职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与实现路径有较多描述。新入职阶段是科学教师从职前学习阶段到职后自主承担科学教学与管理工作的一个过渡期。这一阶段往往是科学教师职业人格确立和职业风格定位的关键期, 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新入职科学教师专业标准是当前各国科学教师专业化研究的一个关注点。

三、对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虽然美国《科学教师培养标准》是针对美国科学教师专业化问题的, 但是其制定的目的、原则、关注点和工作机制的建设等方面对于我国教师专业发展也有启示:

1. 尽快制定教师专业标准, 提升我国教师的专业地位。

我国正值教师专业化进程中教师专业地位确立初期, 急需进一步确定教师专业地位的专业标准, 尤其需要专业的入职标准以提升教师的专业地位。虽然, 随着我国对教师专业身份的认可, 教师的社会地位在不断提高;但是, 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 其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其作为专业人员的地位还未被国家和社会广泛认可。

提升教师的专业地位, 不仅要靠国家的政策支持, 也需不断加强教师自身队伍建设, 严格把好评价关。这就需要制定行业评价所必需的教师专业标准。因此, 我国需要尽快制定教师专业标准, 提升我国教师的专业地位。

2. 关注入职教师的专业标准研制。

由于我国入职教师有着“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 不上岗”制度, 因此新入职教师培训资源的开发也越来越受重视。目前教育部基础司正在开发新入职教师的培训教材, 然而有关学科教师的专业标准的研制却相对滞后。这使得教材等培训资料的开发以及培训方式的选择和规范缺乏必要的依据。在整个教师群体中, 新入职教师专业标准的研制应该放在各类教师专业标准研制的首位。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新入职教师专业标准的研制, 实际上就是整个教师行业入职标准的研制, 也是我国教师专业队伍建设的“门槛”设置。只有“门槛”设置够高, 入职者素质才能够有基本保障;二是入职阶段是教师专业人格定位的关键期, 如何通过设置标准以及实现标准的路径分析来实现入职教师的专业培养和专业人格 (核心是个人从教态度和风格) 的形成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3. 注重教师专业标准的适用性。

美国是教育分权制国家, 各州根据《科学教师培养标准》进一步制定适用于本州的科学教师专业标准。这对我国教师专业标准的研制, 尤其是与现实生活结合十分紧密的科学教育专业的教师专业标准研制带来一定的启示:那就是要关注我国科学教师专业标准的适用性。从以往研究来看, 对科学教师专业标准的研制还未细化到教师的分类和层次这一水平, 且我国中小学新入职科学教师专业标准的专题研究还十分欠缺;多为一般层面上的研究, 可供实际操作的研究尚未有。我国幅员辽阔, 地区差异较大, 师资配置不均衡, 如何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师专业标准, 当然也包括科学教师专业标准, 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标准的研制是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建设, 如果标准过高使得教师入职普遍困难, 那么这一标准就失去其存在的价值, 如果过低又不利于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因此, 笔者建议, 政府首先应制定一个国家级的“教师专业标准”, 同时允许地方根据实际情况对标准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和说明, 以照顾差异。

4. 注重教育规律, 建立合理的标准维度。

从我国教师培养的历史来看, 往往比较注重教师学科知识的传授, 而比较忽视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所特需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以科学教师职业标准研制为例, 我国对科学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多从我国“科学课程标准”出发, 将之作为制定科学教师专业标准的起点, 这也无可厚非。但是标准内容划分过于注重学科内容所需教师的科学素养, 而忽视教师作为教育者所特有的教育学素养, 这是不可取的。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仅仅是科学教师专业标准制定的一个思考维度, 科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于教育学、心理学规律的掌握和本次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尤其是在“我国科学课程标准”的科学性争议较大的情况下, 新入职科学教师专业标准研制的科学性问题需要重新思考。美国《科学教师培养标准》制定内容选择上主要考虑两个维度, 一是科学教育的学科内容, 二是教育学规律。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我国今后在教师专业标准的研制中, 不仅需要关注学科内容层面的问题;也需要重视教育学层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National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 Standards for Sci-ence Teacher Preparation.2003.

[2]Lawrence Ingvarson&Jane Wrigh (t1999) .Science Teach-ers are Developing Their Own Standards, Australian ScienceTeacher’s Journal.Vol.45 (4) .

科学标准 篇9

1科学规划, 加大农机更新

双鸭山农场是黑龙江垦区的一个中小型农场, 水旱田兼有。现有农机总动力3.54万kW, 各类农业机械3200余台件, 农业综合机械化率97.5%, 玉米单项机械率达100%。为保证“七统一”的实施, 2010、2011年更新农机具125台 (套) , 其中:包括精密播种机械26台;高性能插秧机12台;水稻程控智能浸种催芽设备1套;包括凯斯在内的各类收获机17台。共投入更新资金2700万元, 其中:利用国家和上级补贴资金679.7万元。

2011年双鸭山农场新型农业机械应用情况:精密播种机械 (满胜、格兰) 26台, 作业面积5333hm2, 达应播面积的36%;高性能插秧机12台, 作业面积200hm2, 达应插秧面积的40%;凯斯等各类收获机60台, 作业面积1.33万hm2, 达应收获面积的90%;水稻程控智能浸种育芽设备1套, 加上2012年新引进安装1套, 可满足1000hm2水田统供芽种需要。2012年农场为加强“统”的功能, 确保2年内消除小四轮作业, 努力提升作业的耕作标准。农场科学规划, 合理安排, 2012年春季播种前, 购进精密播种机17台, 配套机车17台, 总量达43台套, 可保证1.20万hm2玉米的精密播种任务;购进高性能插秧机20台, 总量达到32台, 保证旱改水后1000hm2水田插秧需要;安装GPS自动驾驶系统10套, 总量达13套, 以此提升作业标准延长作业时间, 2012年秋收之前计划更新购进各类收获机械12台, 保证70%玉米的统一直接收获。

2创新机制, 提升作业标准

2.1政策扶持

农场针对性能先进, 能够提升作业标准和提高作物产量的机械购置, 除应享受的国家和上级补贴外, 农场采取机车带地的补贴政策, 并合理规划区域, 保证机车的作业面积和作业效率。在完善土地发包政策的基础上, 将统一作业、作业费收缴等规定纳入土地发包政策中, 用政策保证统一作业的实施。

2.2强化管理, 广泛宣传

农场加大作业质量和作业标准的管理, 坚决杜绝和取缔标准不高和作业质量差的作业行为, 让传统的低效机械没有作业市场, 同时加大新型机械的宣传力度, 宣传新型机械及统一作业带来的效益, 提高种植户使用新型机械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3推广新的生产组织形式, 完善合作社体制

以农机合作社为基础, 组成“农机户+农户+烘干厂”的合作联合体, 采取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组织分户收获、统一结算的形式。既提高了农业种植标准, 实现了连片经营“统”的功能, 又提高了粮食销售时的竞争力和抗风险的能力。具体是应用先进机械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组织工作分户收获、统一烘干、统一仓储或销售、统一结算。2010、2011年农场实施、探索了这种经营模式, 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 给职工带来了丰厚的效益。

3制定措施, 统一标准

随着先进农机具的大量引进, 分散的种植模式已经严重阻碍了大型机械的作业效率, 造成作业量下降、作业成本上升, 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为此农场将采取“统种、统管、统收”的模式, 提高机械效率, 降低生产成本, 增加粮食产能。双鸭山农场在“七统一”过程中:①种子、化肥、农药统一供给, 机车统一作业, 在土地出租时全部、全额收缴费用。同时收取保证金, 保证统一模式的顺利实施。②统一作业环节, 实行播后苗前分地, 精密播种机密匀播种, 大中型拖拉机统一中耕、化控、追肥管理, 大型收获机统一直收脱粒, 由作业站与烘干厂等收购方商谈价格, 统一销售或保值仓储。统一联片收获后, 统一清理秸秆还田整地, 100%GPS定位自动驾驶系统秋起大垄或秋施肥。③在农机作业各环节中, 统一验收标准, 成立作业质量验收组织, 严格执行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农业机械管理及田间作业技术标准》。④按农机“六统一”统一调配机械力量, 平衡各作业站之间机械力量不均的问题。⑤“统”的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必须公开, “统”的物资价格要低于或等于市场价格, 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4加强学习, 提高思想认识, 加大人才引进

做好“七统一”工作, 农机队伍建设是重要保障之一, 为解决农机技术人员“断挡”及雇佣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现象, 2012年双鸭山农场强化农机队伍建设, 要求各管理区作业站必须配备一名懂农机的管理人员, 同时农场计划引进本科学历的农机技术人才, 加强农机管理队伍。在冬训及春播前对应用的新型先进的农业机械, 开展重点培训及阳光工程培训。在“七统一”过程中不经过农机专项操作培训的将不准参加作业, 使双鸭山农场统一作业标准大幅提升。

科学标准 篇10

中国标准化杂志社董事长赵宏春介绍了杂志社自2010年合并重组五年来的发展情况,她表示,通过五年的探索和努力,中国标准化杂志社已经成功完成由生存期向发展期的转型和积淀,杂志社今后要更加紧密结合标准化改革创新、企业的标准化实践,把杂志做得更专、更实、更高,进一步发挥好《中国标准化》《标准科学》在标准化改革过程中的学术引领、舆论推动作用。

《中国标准化》执行主编、《标准科学》主编范洲平首先向与会的专家代表介绍了两本杂志五年来的出版工作以及今后计划。自中国标准化杂志社合并重组以来,《中国标准化》按照“中国标准的记录者,标准中国的推动者”这一角色定位,及时解读国家标准化大政方针政策,跟踪报道国家标准化重要活动,积极反映行业、地方、企业的心声,总结标准化开展实施的经验教训,为国家标准化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标准科学》 以建设标准化学科为己任,开展标准化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报道我国标准化领域取得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及新技术与新方法,开展国际间标准领域的学术交流,同时关注全球标准的前沿动态,追踪发展趋势,提供可资借鉴的实例与观点,努力为中国开展标准化工作提供信息和建言方略。今后,《中国标准化》《标准科学》将重点关注《标准化法》修订、“一带一路”、团体标准、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中国标准走出去、国家标准化重点领域工作研究;继续做好“企业标准化模式”的研究,以知名企业标准化实践报道为核心,总结、挖掘中国企业标准化实践经验,为企业标准化工作提供可复制可学习的模板;加大与行业、地方合作,促进标准化学术和标准化工作交流;加大微信等新媒体中学术论文的推送量,提高杂志的学术影响力。

在研讨会上,经由专家评审,《中国标准化》《标准科学》优秀论文也同时揭晓,中国标准化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郭凯宣读了获奖论文名单,10篇获奖论文均为五年来刊登于《中国标准化》《标准科学》的优秀论文作品。

科学标准 篇11

通过基于标准的科学教育研究,2010年7月NRC公布的《K-12科学教育框架(草案)》,以及1年后正式出版的《K-12科学教育框架:实践、跨领域概念和核心概念》(以下简称《框架》)标志着美国新一轮科学教育改革已初步完成,如今即将面世的《新一代K-12科学教育标准》(Next Generation Science Standards,NGSS,以下简称《标准》)则是该轮教育改革的标志性成果。今年5月,达成机构的官方网站(www. nextgenscience.org)以在线方式公布NGSS的内容以向公众征求意见。本文结合达成机构及NSTA官网(www.nsta.org)上的具体内容,介绍美国《新一代K-12科学教育标准》的制定过程和内容概要。

NGSS的制定过程——从《框架》到《标准》

先有《框架》再出台新标准,这是美国《新一代K-12科学教育标准》制定中的两个核心步骤。

首先由NRC根据1989到2011年期间汇集的近十几年来科学技术发展和科学教育的研究成果及经验的一系列研究文献,制定新的科学教育纲领性指导建议,即2011年由NRC正式出版的《框架》,其中以概念描述的方式明确规定了K-12年级所有学生应该学习的具体内容。第二步则在达成机构的管理下开展K-12年级科学教育标准的制定,该标准将拥有丰富的内容和实践指导,以贯穿学科和年级的方式组织,为所有学生提供具有国际化基准的科学教育。

NGSS以《框架》为基础,为学生的大学学业和职业需求做准备。NGSS的制定由国家和多个科学、科学教育、高等教育和工业方面的相关机构合作完成。由国家认可的科学、科学教育、商业和工业领导人组成的咨询委员会提供对《标准》的评论和指导建议。作为必要的制定过程,《标准》将会经历众多相关机构部门对两个公共草案的评阅,允许所有与科学教育相关的人员有机会了解和熟悉《标准》的制定过程。

科学标准 篇12

一、对心理咨询效果的评估依据

至于心理咨询是否真的有效,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首先是来访者的自我评估。比如社交恐惧症来访者不再害怕与人交往, 并敢于在公共场合发表言论。恐惧症来访者不再害怕原来害怕的事物, 这说明心理咨询起到了一定效果。其次是来访者的社会功能有所恢复。比如开始正常社会活动, 正常上班上学, 效率提高。第三是来访者的生理指标有所变化。很多有心理疾病的来访者会伴有躯体上的症状, 如失眠、头痛、濒死感。躯体症状会随着心理问题的解决而慢慢消失。第四是来访者的认知模式, 人格个性特征的改变。这种改变是比较缓慢的, 是难以被察觉的。比如具有非合理信念的来访者慢慢地开始使用比较平和的态度来看待生活。有些有人格障碍的来访者在长期的心理资料后有所好转。

二、心理咨询效果的评估的具体方法

针对以上的心理治疗的效果依据, 我们可以具体化, 成为可以操作的心理治疗效果评估方案。国外曾有学者曾采用随机化临床实验、但个案研究的方法, 设置对照组、选取能力相当的咨询师, 控制其他相关额外变量, 研究心理治疗的效果。

当前我国所采用的评估方法首先是咨询师的评估。根据咨询师的观察, 是否达到了当初的咨询目标, 来访者是否在认知、情绪、行为方面有所改善, 是否具有更积极的生活态度, 更合理的认知, 和更符合社会标准的行为。其次是来访者的自评。是否情绪困扰减少, 行为问题减少。第三是来访者的亲人好友对其状况的评定。比如有自杀倾向的来访者不再那么消沉, 开始将关注点渐渐地转移到外部世界, 并且脸上有了笑容, 愿意与亲人朋友交往。第四是第三方的评估。这个人在治疗初始要与来访者接触一段时间, 对其心理问题的性质有所了解, 在咨询结束后再次接触此人, 看是否有所好转。第五是量表的评估。现在这种方法使用得非常广泛, 在心理治疗中, 常常使用的是SCL-90、Eysenck人格量表等。当前, 我国学者翻译并修订了Lambert在1996年编制的心理咨询效果的工具——效果问卷45。这是一个自陈量表, 包括45个Likert5点计分题, 测量主观不适 (subjective discomfort, 简称SD) 、人际关系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简称IR) 和社会角色表现 (social role performance, 简称SR) 三个方面, 由此得到三个分量表分和总分。此量表中文版信效度检验的结果与Lambert等人英文版报告的基本一致, 能到达测量学的标准。OQ-45的测量结果可以为咨询师提供反馈, 帮助咨询师对当事人的咨询进展情况作出正确评估, 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如果要客观地评估咨询疗效, 需要经过一下几个方面的检验:首先是设立对照组。要有一个未经过治疗的小组作为对照, 要在动机, 年龄, 病情等方面相似。其次是随机安排。来访者要随机的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最好是两个组都不知道到底哪组在接受治疗。第三是客观评估。在评估的过程中, 在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那些关键的变化必须用可靠的指标衡量, 并由客观的观察辅助。第四是考虑胜任能力。要有经验的咨询师来进行咨询。否则会因为咨询师的水平问题达不到效果。第五是进行随访。治疗开始3-6个月后, 治疗结束时, 数年之后, 要对治疗的疗效进行评估, 才能说明咨询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

三、在评估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评估的时候要以咨询目标为重, 目标内容的改善, 是咨询成效的直接表现。如果一个患有特定恐惧症的来访者在接受心理治疗后, 还是回避特定的事物, 但是与人交往方面有所提升, 这时心理咨询对来访者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并没有达到咨询的直接目标, 但是间接地对其回避社会交往产生了作用。这种情况下不能说咨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对咨询效果的评估, 既要看重咨询总目标的评估, 也要看重阶段性目标的评估。咨询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是一步步提高的。整个咨询治疗过程是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咨询单元组成的。所以对咨询的评估, 不仅要看最后的结果, 也要看每次咨询的效果。这样可以获得更及时的反馈, 保证咨询有比较好的效果。

摘要:当今在心理咨询过程中, 都非常关注心理咨询效果的评估。传统的观点认为心理咨询的效果是非常主观的, 很难对其进行评估。随着心理咨询学科一步步成熟, 已有一些评估依据与评估方法, 如咨询师评估、来访者自评、来访者的亲人好友对其状况的评定、第三方的评估以及量表评估。在评估过程中主要注意两个问题, 首先是在评估的时候要以咨询目标为重, 目标内容的改善是咨询成效的直接表现;其次是对咨询效果的评估, 既要看重咨询总目标的评估, 也要看重阶段性目标的评估。

关键词:心理工作,效果,评估

参考文献

[1]曾祺.心理咨询效果评估探析.文化研究, 2012.1.

上一篇:内容把握下一篇:音舞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