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道德科学技术

2024-09-23

科学道德科学技术(精选12篇)

科学道德科学技术 篇1

引言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产物,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给世界带来许多惊喜的同时,也给整个社会及其各个方面带来一次又一次的猛烈冲击。特别是自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浪潮,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电子计算机、彩色电视机、电冰箱等现代科技产品,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方便。但正如大家现在所看到的,现代科学技术在带给人类福祉、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显而易见的负面影响,如全球变暖、极地冰山融化以及逐日增加的高科技犯罪等等。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它所具有的这种双层作用让我们不得不去重新思考科学技术与社会其他方面的关系,特别是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伦理道德的影响

( 一) 科学技术的发展扩大了伦理道德领域

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社会伦理道德领域的扩展,其具体方式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促进了职业道德的产生和发展。职业道德的出现与社会分工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而社会分工又是科技进步的结果。科技愈进步,社会分工的层次化就愈复杂。这种伦理道德观念的形成,一方面要受社会道德的制约和影响,同时由于科技活动的特殊性,通过长期的职业活动而逐渐孕育、形成的。这种道德,往往首先内化为科学家的良心,通过科学家的示范,特别是通过科学的传播,不断发扬光大,并进而影响整个社会道德的发展。

( 二) 科学技术的发展引发出新的伦理道德问题

现代科学技术提出的一些道德问题对传统伦理观念造成了猛烈冲击。在近几十年间,引发了伦理学界的几次大讨论,这些问题主要有:人工流产的道德问题、器官移植的道德问题、安乐死亡的道德问题、基因工程的道德问题以及网络时代的到来而产生的网络犯罪等。譬如,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人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时空的限制,扩大了人们交往关系的范围和空间,使人们通过网络而得到信息、情感与知识的交流,改变了人与人之间原有的交往方式。网络还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由空间”,给人们提供了最大限度的自由。网络的全球性、开放性和高效率更是促使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深刻的变革。但网络也对传统的伦理道德提出了新的课题:如网络虚拟导致人格虚伪,网络无序导致网络侵犯,网络开发导致利用网络犯罪等。伦理道德关系的冲击和挑战,也导致了道德教育的难度加大,因而,加强网络伦理道德建设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伦理道德对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

( 一) 伦理道德对科学技术的正面影响

伦理道德不是科学发展的直接动因或动力,但是一定时代的适宜的伦理道德范围却是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先进的、开发的伦理道德氛围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的舆论环境,也是科学工作者投身科学事业的道德动力。

在西方古希腊时期以及文艺复兴以来,社会伦理道德气氛对人类探索自然和宇宙的秘密未设置道德障碍,反而鼓励人们对自然、宇宙的探究,把知识和“道行”联系起来,所以,有力地支持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同样,西方的17世纪也是个社会变动,道德进步和开放的时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牛顿的科学创举就完成于这一世纪。在这里,伦理道德的理性化、世俗化、人道化和功利化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中国。在中国科技史上,有四次科学技发展的高潮,分别为春秋战国时期,宋、辽、金、元时期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及改革开放时期。它们的共同特点在于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相对开放。特别是解放以后,“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成了人们追求科学的道德指向。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更是深入人心,科学的发展获得了史无前例的道德推崇和有力支持。

( 二) 伦理道德对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

社会主义国家科技事业的最高宗旨是满足全体人民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同剥削阶级把科技据为私有财产的行径相反,我国的科学技术是属于人民的。它的发展与人民幸福、人民利益息息相关。但是,在现实中,并不是所有的科学活动都会给社会主义建设产生积极的效果。

科学的发展如果失去了社会的伦理道德的舆论支持,特别是受到社会的道德舆论指责的话,它的存在和发展就会受到极大的压抑和阻滞。西方近千年的“黑暗的中世纪”,使科学变成了神学的“婢女”,科学发展几近窒息。在中国,自从汉初实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科学的发展虽然靠其惯性,曾几度繁荣,但科学精神、科学理性日益被统治阶级的“君臣父子”伦理纲常所束缚,早期儒学的开放性传统被异化为专制主义的治国方略,儒家所具有的轻事理、重人伦的特性进一步发挥为“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信条,而这一信条又通过科举取士制度进一步强化和偏执。知识分子在这一道德指令的引导下,自觉地或不自觉地陷于“皓首穷经”而不能自拔。

结束语

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本来就是错综复杂的。科学技术的应用强烈地冲击了人们传统的道德观念,促进道德观念的发展和变化。从一定意义上说,科学开辟着新的道德领域,创造出新的道德观念。这些道德观念反过来会促进和指导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人类。发展科技是以人为本的,在人与技术之间,后者永远是前者的工具。因此要发展以人为中心的科学技术,进行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生产,从而避免人适应科技、人受科技压迫现象的发生。

科学道德科学技术 篇2

科学道德刍议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所以掌握科学技术的`科技人员必须弘扬科学道德,坚决反对任何违反科学道德规范的行为,以便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于人类.科学道德是科技人员通过其职业行为表现出的道德人格,这种道德人格取决于科技人员自身的自我修养及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

作 者:陈亚南 作者单位:福建省行政学院漳州分院,福建,漳州,363000刊 名:学会英文刊名:XUEHUI年,卷(期):2003“”(2)分类号:B82关键词:科学道德 内养 社会实践

破“科学管理”立“道德领导” 篇3

科学管理是借助工时定额化、程序标准化、管理职能化、量才分工、差别计件付酬等措施来提升效率的管理思想;它亦是工具理性指导下,借助物质激励,追求结果最大化的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中所有计划都是当局意志的体现,劳工只能按指标行事,无异于管理上的专制 [1 ]。由于其“见物不见人”的管理风格,以它为指导教学评价易造成教师主体地位被忽略,教师的思想、理性、自由等价值信念被剥夺。以此理论来指导教师评价,必然会出现诸多不适。

1.科学管理在高校教学评价中的失切性

1.1 理论上,前提假设与教师不符

首先,“人性恶”的假设对教师不适合。教师因长期积淀的职业伦理要求教师具有性善取向,道德水准高于常人。科学管理假设人性是恶的且人会偷懒,显然不符教师人性。以性善论人性假设的道德领导理论 [2 ],强调利他主义与给予的品质才是人性中最根本的东西。其次,“经济人”的假设不适合于教师。科学管理假设人是“经济人”,其行为目的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由于这种对人的简单片面理解,科学管理理论忽视了人需要的多层次性、复杂性和多样性,更别谈及人的自我实现。

1.2理念上,与高等教育的初衷相违背

价值应该成为教育管理的焦点 [3 ]。自由、平等、民主的价值追求是高等教育的存在基础。科学管理以追求效率为首要目标。对效率的追求,加剧了大学传统精神与现代观念间的疏离、断裂乃至对峙。在有形产出不断增殖的同时,大学的精神、价值和信念等无形的传统资源却日渐枯竭 [4 ]。

1.3评教实践中,过程中因素被忽略

首先,教师的创造性易被会忽略。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先天素质、后天兴趣及生活环境进行的创造性活动,极具能动性。严格的纪律约束易使教师墨守陈规,使教师教学活动创造性受到抑压。其次,对管理层的信任易被践踏。对以科学管理为理论根基的教学评价更多的是采取管制和监督的手段。教师时时有一种被人监视的感受,教育信任这一“社会资本”被忽视乃至透支了。

1.4实践中教学评价结果不可靠,易被误用

如果我们用有形的外部产品来度量效率,而不是用获得的有价值的经验来度量效率,那么效率的目的就变成物质主义了。效率只是教育的副产品 [5 ]。仅以量化评价作为考核标准,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关心、品德的熏陶、不良习惯的规范等隐性表现却被忽略,评价结果的可信性自然令人们的质疑。对S大学2 386名学生网上评教心态的调查显示,60.3%的同学认为学生网上评教成绩不能够真实反映教师实际教学水平。管理者却把评教打分当做一种结果并进行评比,并据此作出升职、降职、加薪、减薪等决策。可见,评价结果被误用了。

2.从“科学管理”向“道德领导”的转变

鉴于科学管理下学校的管理目标的错位,萨乔万尼等提出了道德领导理论。道德领导是借助领导者专业、道德权威和组织成员秉持的共同价值观、信仰及共同愿景,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建构,使全体成员与学校共谋永续发展的理论。以它为指导的教学评价会撇开传统管理的威权,求助于替代领导,对教师施以文化熏陶,将道德植入教师的性格中,使教师能够自我领导,从而实现组织自发生长。

2.1学校目标的转变

学校目标的转变表现为:(1)目标性质的转变——由静态目标变为动态目标。因为人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生成、演化、发展的,目标也须建立在能够指导非理性、不确定性实践的理论上。(2)目标内容的转变——从注重结果到注重过程,这可避免高校因追求效率而与高等教育初衷的背离。(3)目标所属者的转变,由领导者个人卓见变为组织共享目标,领导要善于塑造共同愿景,令教师对此作出承诺,实现目标的共享。

2.2学校体制的转变

学校体制的转变首先是由领导替身取代真正的管理者。领导替身是教师情感和社会契约等内在力量获得激励和驱动的动力源泉,它也是避免对教师的外在压迫,实现了其自我领导的内因,它包括共同体规范、专业理想、充溢的工作状态和团队精神。其次是由共同体替代个人。共同体成员拥有一种与他人具有相同意向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团队精神得自于成员间的互依感、彼此间的责任感等情感和规范方而的因素 [6 ]。共同体的出现变意味着组织中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与管理者、教师与教师群体等的支持性多重关系的产生,这种支持性关系使每位教师的经验成了共同体的经验,相互交流与借鉴必会带来教师的成长。

2.3学校领导角色的转变

学校应通过教学实践的竞争,锻炼出有权威的领导。校长要成为组织的精神领袖,以共同的愿景和目标号召团队,并引燃全体成员的领导意识,使高校由优秀转向卓越。校长的领导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会传递到行为 [7 ]。因此,校长须放弃仅存的威权,以自己的专业实力、德望来树立自己的权威,实现以德治校。这样我们的大学精神才会点燃教师的激情,实现 “就算你烧毁我的建筑物,但留给我员工,我将重建我的教育王国”这样的领导愿景。

3.道德领导下的教学评价

(1)评价目标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通过建立每个教师成长的档案袋,引导教师关注自己的专业成长,努力成为反思性教师。 总之,评教的初衷与归宿均是教师发展。(2)评价制度要避免将评价结果与职称评定、奖金发放挂钩,促成教师间的对话和合作。(3)校长在教学评价中的角色定位为:校长要树立自己的专业权威和道德权威,发挥专业导师的作用,在实施评价、收集评价信息的基础上,对新教师及排名靠后的教师展开面谈式的分析,帮助其找到其教学理念盲区,实现其专家型教师的转化;校长应更重视教学的形成性评价,引导教师关注常态教学。

4.结论

高校教学评价若以科学管理为指导,易导致手段与目的的背离。教学评价的突破须以理论变革为先导。伴随着话语体系的转变,教学评价方能实现由理论向现实的重构。

参考文献:

[1] (美)弗雷德里克·泰勒著,马风才译.科学管理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22.

[2]沈大山.学校道德领导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5.

[3]陈学军.学校道德领导的意旨、反思与践行[J].教育发展研究,2009(12):5.

[4]阎光才.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89.

[5] (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29-130.

[6]冯大鸣.美、英、澳教育管理前沿图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58-59.

[7](美)托马斯·萨乔万尼著,冯大鸣译.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M].上海:上海教 育出版社.2002.3.

论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关系 篇4

1目前科学技术发展与伦理冲突表现

(1) 当代科技发展引发的伦理冲突具有深层次的影响。

例如克隆技术, 克隆技术的诞生将使人类能够操纵基因, 打破种属的界限, 人类可以改变物种的基因构成和机能, 但是从伦理道德角度来看, 克隆人将干预人类自然发展, 改变人类亲缘关系, 打破人类生育概念和传统生育模式。这些冲突比曾经生命技术带来的冲突更加严重和深刻。

(2) 当代科技发展引发的伦理道德冲突涉及领域更加广泛。

例如, 安乐死、人工受精等研究带来的生命伦理问题;网络技术带来的网络伦理问题, 利用网络的虚拟、无序、开放等特征导致的网络犯罪, 网络侵犯等;核能、核武器的和平利用引发的伦理问题等等。

(3) 当代科技发展引发的冲突更加直接, 更加尖锐。

例如, 高科技应用导致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 克隆技术引发的人类身份确定问题, 核能的开发引发的安全以及世界和平问题, 这都是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问题。

2科技与伦理的关系

(1) 科学技术对伦理道德的影响。

在人类文明史上, 科学技术的进步都直接或间接地推动着人类伦理道德的进步。科学技术是推动包括道德进步在内的文明发展的伟大动力, 必须以科学的“真”, 促进道德的“善”, 以实现真、善、美的统一。科学技术的发展扩大了伦理道德领域。在任何时代, 科技的发展和科技成果的应用必然导致人类实践领域的拓展。科技进步对伦理道德领域的扩展, 其具体方式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从中世纪欧洲的宗教统治科学到文艺复兴, 正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才使得中世纪的宗教道德受到严重冲击, 从而促进了人类道德的不断发展, 促进了新的伦理观念的形成。另外, 科学技术活动对个人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 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正如科学家萨顿所说“:科学是人类精神的最佳清洁剂, 它摒弃一切宗教, 唯取最高的信仰。”

古希腊哲学家认为智慧和知识是构成道德行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他们提出知识就是道德。德国现代物理学家包生尔认为, 科学知识是构成人类道德的重要方面。他认为一个时代对知识的评价可以用作衡量时代精神的标准。由此可见, 科学与道德有着较深层次的内在联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类不断走向文明、走向道德, 从原始人到现代人, 在伦理道德上不知进步了多少, 难怪近代伦理学家们对那种知识使人类退化的观点提出了强烈反对。他们认为, 科学技术知识有利于陶冶人的品性, 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 使人生活幸福。

科技发展和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动了伦理道德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道德主体的全面发展和道德进步创造了有利条件, 其对道德建设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促使道德主体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道德主体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是道德建设的基础和前提。现代科技的发展,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从客观上对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科技现代化的条件下, 劳动者不再以体力和经验为基础, 而是以智力和知识为基础, 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普遍提高, 对社会的伦理道德建设具有促进作用。②科技的现代化有助于提高道德主体的民主意识。民主意识是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道德素质高低的标志之一。有关研究表明, 政治生活的民主化与科学文化水平存在函数关系, 人的科学文化水平越高, 民主意识越强。用科学知识武装起来的劳动者通常具有强烈的民主意识。此外, 随着系统科学等新兴科学的兴起, 系统思维等现代思维方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思维方式, 人们的智力水平得到提高, 自然也增强了其参政议政的意识和能力。③促进道德主体个性全面发展。一方面, 科技的现代化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 科技成果的应用也提高了道德主体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 促进了其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并为其个性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 伦理道德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科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也是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社会行为, 承担着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科技一旦不被正确地使用, 必将产生恶劣的影响。科技发展必须重视伦理规范, 以弘扬科技的正面效益, 扼制其负面影响, 更好地为人类造福。从这一点来说, 科技发展必须遵守一定的伦理规范, 一切不符合伦理道德的科技活动必将遭到人们的异议、反对, 被送上道德法庭甚至受到法律的制裁。有些科技活动特别是现代高新技术活动, 存在着可能的或潜在的风险, 也需要伦理规范, 以预防不良后果或灾难的发生。如克隆人问题、基因工程、基因组遗传信息的应用和隐私权问题、基因歧视问题、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问题、转基因食品与转基因农作物问题、遗传资源和多样性保护问题, 以及基因武器问题等等, 不一而足。它们涉及到人类个体安全和国家安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等重大问题, 不可小视。试想, 如果克隆人的科技活动允许自由进行的话, 许多意想不到的社会问题可能会接踵而至:人伦关系混乱, 性别比例失调, 希特勒优生理论沉渣泛起, 所以应该禁止。又如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打破种属之间的遗传屏障, 很容易在试管中进行各种遗传重组, 制造出可能的“怪物”, 直接威胁人类生命安全或破坏生态平衡, 所以此类工作不仅需要伦理规范, 还要制订一些专门的规章制度, 以规范其行为, 使其负面影响减小至最低程度。基因武器是近来报刊上经常谈论的话题。根据不同种族基因组多样性特点, 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手段, 有可能设计、研制出针对某一种族的基因武器, 从而对某一种族和国家的安全造成潜在的和巨大的威胁。对此, 应达成国际性的伦理宣言和协议, 反对和禁止此类科技活动。

3正确处理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

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人与科技手段的关系, 两者的关系中, 人是目的, 科学技术是手段, 科学技术是为人服务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 人有能力支配科技手段从自然中不断获得自由, 与此同时, 他也需要尊重工具系统的规律和性能, 服从工具操作要求。任何时候都没有绝对的自由, 人从自然中获得自由是基于对必然性的认识和遵循。那么人对科技工具的服从, 也是对自然规律的遵循, 工具系统是以人工装置的方式体现了自然规律。工具技术对人具有一定程度的控制和压抑, 这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 单方面地发展科学技术, 并不能使人一定得到幸福和满足。要缓解和减轻科技手段对人的控制和压抑程度, 必须需要伦理道德的关怀。伦理道德表征的是人的主体精神世界。作为人的一种自我意识, 人文精神力求发现那些使人成为人或规定人之为人的东西, 要穷根究底地追溯人何以作为人存在、人何以会具有那些属人的东西。作为一种主体尺度, 伦理道德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历史积淀和集中表现, 它是人作为主体的一切活动的内在根据。它内蕴的是一种以人为本位、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维护人的地位和权利、实现人的目的和理想的人本意识, 体征了人类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求, 是人的精神的核心和灵魂。科学技术是中性的, 所以科学技术是否运用得当, 是否合理, 这是科学技术本身所无法解决的, 因为这不是一个技术上的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一个伦理道德和价值观问题。所以, 为保证科学技术的合理、正当运用, 应该用伦理道德来协调其发展, 使其发挥对科技的导向与规范作用, 让科技发展真正服务于人类。

摘要:科学技术的应用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道德问题, 造成了一些较为深远的负面影响, 但是我们绝不能因此说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与伦理道德背道而驰, 关键是如何正确理解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只有借助于伦理道德的正确引导, 才能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健康发展。要全面深刻地把握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复杂关系, 使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共同促进、协调发展。

关键词:科学,伦理,关系

参考文献

[1]王文娟, 李宏英.正确认识和处理科技发展与伦理道德的关系[J].山西科技, 2009, (3) .

[2]岳磊, 蒋富强.略论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J].科学之友, 2008, (12) .

[3]曹惠芳.科技行为的伦理思考[J].沧桑, 2010, (1) .

[4]冯元均.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双向运动[J].科学学研究, 1997, (2) .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 篇5

“道德”一词可追溯到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其中 “道” 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 性、品行、王道。“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科学道德是社会道德在科学技术活动中的表现,主要是指科研活动中科技工作者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应具备的道德素质,既表现为科技工作者在从事科学技术活动时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人格,也具体反映在指导科技工作者正确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或规范之中。因此,科学精神是科学道德的思想内核,科研伦理是科学道德在伦理层面的反映,科研不端与不当行为是科研活动中背离科学道德的负面表现,科研规范是科学道德在科研活动中的具体要求和行为指南。

“学风”一词,最早源于《礼记.中庸》。孔子对弟子们说:“审问之,博学之,慎思之,明辨之。”“学风”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学校的、学术界的或一般学习方面的风气。”当今社会,学风一般指个体或者群体在学术研究和知识学习的精神风尚和思想态度,包括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风气、治学原则等。在科研领域,学风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科技工作者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二是指科技工作者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体表现,是其在科技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

学风是一所大学精神文化的主要体现,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和育人资源。学风一方面体现着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和行为风尚,另一方面也是教师教风师德、治学态度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反映。

学风与学术的关系,犹如空气与人的关系一样。清新的空气,能使人健康地生活和工作,创造美好的人间;空气如受到污染,轻则使人感到窒息,重则致人死亡。同样,优良的学风,能使学术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繁荣;如果学风不正,乃至腐败,势必严重挫伤正直学者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创造性,而纵容那些丧失学术良知、社会责任感的追名逐利之徒,借学术之名,在庄严的学术殿堂里行骗的活动。如果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遏制、打击,而任其发展下去,势将败坏我国学术界的声誉,从而毁坏我国“科教兴国”的大业。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文化建设上也取得了很多标志性的成果。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在国内外科学技术领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科学道德和学术风气问题,学风浮躁、学术不端等不良行为对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开展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活动,就是要正确引导我们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旗帜鲜明地揭露和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要培养诚信的品行、严谨的作风、科学的方法,并树立责任意识,把爱国报国、奉献社会、服务人民、追求真理的情怀贯穿到学习、科研活动中,把个人的知识和专业特长应用到促进祖国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社会实践中来,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努力。

科研活动是一个严谨的过程,对科技事业而言,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直接影响到科学的繁荣发展。近年来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已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问题。通过学习,我对目前社会存在的一些科学道德及学风问题有了大致的了解,认识到加强科学道德及学风建设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通过一些案例了解到科研活动中的一些不端、不当行为,对科研伦理及科研规范有了初步的认识,认识到做一名合格的科技工作者要有诚信的科研品行、严谨的工作作风、遵循和掌握严格的科学方法、要有责任意识、要具备丰厚的人文素养。

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反映了现代科研体制在科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既有科技工作者精神 层面的伦理道德问题,也有行为层面的科研规范问题。对科技事业而言,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直接影响到科学的繁荣发展,是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不仅是推动学术研究自身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且对倡导求真务实的社会风气,对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准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例如达尔文和华莱士的例子:1858 年 6 月,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收到一个叫华莱士的青年科学家的来信及论文,希望他看后提意见并推荐。然而,达尔文阅后却陷入极度矛盾与痛苦中,因为论文中的物种进化观点与自己竟不谋而合,而为此他已经付出了一生的心血。他甚至说:“我的全部独创性,无论它可能有多么了不起,都将化为乌有。”但是,谦恭和不图私利驱使达尔文有了放弃优先权的念头,最终他还是战胜了自我,勇敢地向编辑部坦诚了自己的思想,要求将华莱士的论文公开发表。编辑部在征得华莱士的同意后,裁定进化论思想由两人分别独立得出。对此,华莱士不仅万分赞同,并且建议把达尔文的名字放在前面,提议将这一理论叫“达尔文进化论”。这一事件表现了达尔文和华莱士作为杰出的科学家的道德水平:对优先权的互相尊重,在名利面前遵守诚信。科学社会学家默顿的评论是:“伟大的谦虚可以得到人们的尊敬,而伟大的独创性则可能获得不朽的声誉。”

然而违反科学道德的行为有哪些呢?

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规定的违反科学道德的学术不端行为表现为以下七种类型:

①故意做出错误的陈述,捏造数据或结果,破坏原始数据的完整性,篡改实验记录和图片,在项目申请、成果申报、求职和提职申请中做虚假的陈述,提供虚假获奖证书、论文发表证明、文献引用证明等(第十九条);

②侵犯或损害他人著作权,故意省略参考他人出版物,抄袭他人作品,篡改他人作品的内容;未经授权,利用被自己审阅的手稿或资助申请中的信息,将他人未公开的作品或研究计划发表或透露给他人或为己所用;把成就归公于对研究没有贡献的人,将对研究工作做出实质性贡献的人排除在作者名单之外,僭越或无理要求著者或合著者身份(第二十条);

③成果发表时一稿多投(第二十一条);

④采用不正当手段干扰和妨碍他人研究活动,包括故意毁坏或扣压他人研究活动中必需的仪器设备、文献资料,以及其他与科研有关的财物;故意 拖延对他人项目或成果的审查、评价时间,或提出无法证明的论断;对竞争项目或结果的审查设置障碍(第二十二条);

⑤参与或与他人合谋隐匿学术劣迹,包括参与他人的学术造假,与他 人合谋隐藏其不端行为,监察失职,以及对投诉人打击报复(第二十三条);

⑥参加与自己专业无关的评审及审稿工作;在各类项目评审、机构评估、出版物或研究报告审阅、奖项评定时,出于直接、间接或潜在的利益冲突而作出违背客观、准确、公正的评价;绕过评审组织机构与评议对象直接接触,收取评审对象的馈赠(第二十四条);

⑦以学术团体、专家的名义参与商业广告宣传(第二十五条)。有专家指出,除上述违反科学道德的行为表现外,还有假冒学历和假冒文凭、学位和权力的交易等。

目前,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世纪以来,科研活动已经从以个人的兴趣为中心、强调自由探索和学界自治的业余活动,发展为高度专业化的一种社会建制。随着科研从业人员的不断增多,科研资源相对稀缺,对学术荣誉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各种利益的追求也日益激烈,引发了科研从业人员的价值冲突,产生了导致科研不端行为的职业和社会诱因。世纪 80 年代以后,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开始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最典型的例子是韩国首尔大学黄禹锡因违反科学道德,犯有诈骗、科研剽窃等行为,被拉下“国家最高科学家”神坛,最终以被判处有期徒刑18个月、缓期两年执行的结局收场。这一事件极大地伤害了韩国公众对科学家的信任,也对韩国科技界的国际形象带来负面影响。近年来,日本和挪威相继爆出论文造假事件,美国常青藤名校麻省理工学院的“神童”科学家帕里耶斯因为伪造研究数据被开除,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也先后发生了两起震惊科技界的科研舞弊事件。

面对科学道德受到挑战的新形势,世界科学联盟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力推进科学道德研究和建设。世界科学联盟 1996 年第 25 次代表大会上正式决定建立“科学道德与责任常设委员会(SCRES)”,其秘书处设在挪威的科研理事会(NFR)。1999 年 6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科学联盟在布达佩斯联合召开世界科学大会,会议讨论了科学道德和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近年来,国际社会也多次召开全球大会,讨论科学道德与学风建 设问题。例如 2007 年 9 月首届世界科研诚信大会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召开,2010 年在新加坡召开了第二届世界科研诚信大会。

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之所以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 的热点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科研群体的社会角色更易受到社会关注。科学家作为知识的创造者和创新的推动者,一直被公众看做“最接近上帝的人”,是“不会说谎的人”,在公众中具有良好社会形象,被视作道德的楷模。一旦出现道德问题,对于公众来说是不能接受的。二是科学技术与工业经济乃至政治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此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包 括科学家在内的多元社会主体介入了科技活动的决策、研发和应用,而相应的科技社会化运作机制尚不完善,相应的规范也未能建立起来,由此导致众多的失范现象产生,并引起社会关注。三是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对国家、科学共同体、个人危害很大。对国家和科学共同体而言,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会误导科学研究的方向,导致科技资源低效使用,甚至引发腐败行为。科研人员一旦背离了职业道德的底线,动摇了科学大厦的道德根基,就必须接受科学共同体和社会公众的道德审判。“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青年科技工作者只有从迈入科研大厦的第一天就扎根科学道德大地、扎根学风优良土壤,牢牢恪守科学道德和优良学风的基本规范,学术人生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展开。否则,一些学术不端者身败名裂、被学术共同体除名、甚至受到法律制裁的可悲下场,就可能成为有些青年科技工作者明天的结局。西方有句谚语,叫“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good began,half done)”。青年科技工作者只有上好学术生涯的第一课,才能在今后攀登科学高峰的征程上不断前进。

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科研活动作为特殊的社会活动,本身具有独特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气质,从事科研活动的群体比其他社会群体更需要一个追求真理、严谨求实、诚信负责、真诚协作的文化氛围。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的出现,有着诸多复杂的因素,既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也有科研体制中存在的弊端和漏洞,但从根本上说,科学文化起到至为关键的作用。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的本质是科学文化缺失或者说发育不良的问题,是科技事业发展与社会资源配置趋势出现偏差或者说悖离的问题。“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比喻形象地说明,科学文化对于科研人员学风道德的塑造具有长远的深层次的影响。同样,高尚的学风道德也会对科学文化的发育发展乃至全社会崇尚科学、热爱科学良好风范的形成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我国老一代科学家志存高远、淡泊名利、勇攀高峰、无私奉献,以优良科学道德和学术素养为科技工作者乃至全社会树立了光辉典范。

总而言之,我们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最高层次培养人才,在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塑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建立诚信的学术机制、培养自觉的学术意识以及提升高校学术层次等方面肩负着历史的重任,理应成为学术道德的遵守者和学术规范的恪守者。今日研究生,明日之学者。作为一名研究生,杜绝“学术腐败”、摒弃“学术造假”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明确要求,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有理想、有作为、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坚持真理、尊重科学、勤奋学习、诚信科研,拒绝做有损个人名誉、学校声誉和学术道德的行为。

三、弘扬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创新为己任,求真务实、精益求精,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四、争做遵守学术道德,恪守学术规范的先行者。大力倡导学术监督、积极开展不同学术观点间的自由讨论,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

五、倡导严谨的治学态度,防止学术浮躁,注重论文质量,不抄袭、不剽窃,培养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卓越的创新能力。

科学道德科学技术 篇6

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和纪念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科技界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恪守坚持真理、诚实劳动、亲贤爱才、密切合作的职业道德,为全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示范作用。习近平同志代表中央在中国科协八大的祝词中也明确指出,科技工作者要加强品格修养,自觉加强道德自律,坚决遏制科学研究中的浮躁风气和学术不端行为,在全社会树立科技界崇尚真理、求真务实,坚持说真话、办实事、求实效的良好形象。这些重要指示都对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高屋建瓴 统一思想

2012年6月5日,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在京召开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会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作重要讲话,教育部部长、党组书记袁贵仁和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党组书记陈希对2011年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进行了系统总结,并对今年工作进行了部署。中组部、中宣部、中央党校、科技部、工信部、农业部、卫生部、国资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解放军学位委员会有关方面的领导同志,一批著名院士专家,百余位高校的院(校)长和科研院所院(所)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教育厅(教委)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教育局等各有关方面的负责同志,以及来自社会各有关方面的代表共计400余人齐聚一堂,共商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大计。

韩启德在讲话中指出,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是促进科技事业健康发展、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培养造就优秀创新人才、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关键举措,也是培育创新文化、加快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科研领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学风浮躁、学术不端行为滋长,违反科研伦理、滥用学术权力、学术失范行为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已经损害了学术界、教育界的公信力和良好社会形象,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健康成长和人才队伍建设。要建设一支能肩负起历史使命的科技人才队伍,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已经是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急迫任务。学术界、教育界必须担当起历史赋予的重任,自觉成为科学道德的维护者和严守科研规范的倡导者,直面学风道德方面出现的突出问题,大力推进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韩启德指出,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关键是要抓好教育、自律和监督三个环节,要广泛开展科研诚信教育,从源头治理学风道德问题,把严格自律作为理应承当的终身要求,坚决抵制一切违反科学道德与伦理的科研行为,把监督惩处作为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必要举措,坚持道德约束和监管惩处并重,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

陈希指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工作是事关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科技强国建设的重大工程,也是科技界、教育界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事关科技界、教育界的声誉和地位,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做好2012年的宣讲教育工作,必须坚持“全覆盖、制度化、重实效”,绝不松懈;进一步全面、深入、扎实推进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做到“两个拓展、两个结合”,实现宣讲机构和宣讲对象的全面拓展,覆盖所有高校、中科院、社科院所属科研院所(中心)并向地方研究机构、军队研究机构、民营研究机构、企业研究机构拓展,覆盖自然科学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并逐步扩展到所有学科领域,覆盖全体研究生并逐步扩大到高校新入职教师、高年级本科生、科研院所新入职人员、研究生培养单位新上岗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同时,抓好集中宣讲与多种形式教育相结合,使宣讲教育工作形成常态、形成制度;抓好宣讲教育与监督惩处有机结合,抓紧建立完善合理有效、公正公开的学术不端行为查处制度。

总结成绩 深化持久

中国科协与教育部自2011年起联合采取措施,共同推动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生新生中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在各地科协和教育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在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共同努力下,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肯定,得到了广大研究生、研究生导师的积极响应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一是主题集中,紧紧围绕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科研伦理和学术规范等内容开展宣讲。二是覆盖面广,全国592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展了宣讲教育活动,博士生11.1万人次、硕士生74.7万人次接受了宣讲教育,基本覆盖了2011级全部新入学的研究生。三是宣讲专家层次高,31个省(区、市)共邀请了68位著名专家学者开展宣讲教育,其中有43位院士。

2012年3月,中科院、工程院和社科院加入宣讲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使得宣讲教育工作有条件在更大范围内、更深层次上实现宣讲教育的全覆盖。

袁贵仁指出,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必须始终贯穿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中。各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做好宣讲教育的责任感、紧迫感,从源头、从根本、从思想深处抓起。袁贵仁强调,高校要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全覆盖、制度化、重实效”的要求,从围绕宣讲主题、扩大宣讲范围、提高宣讲实效、建立长效机制四个方面着力,全面、扎实、深入地开展宣讲教育活动。要以宣讲教育为契机,全面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的学风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学术氛围。注重教育引导,强化政策导向,坚持不懈地在师生中加强学术规范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大查处力度,强化监督约束,对于学术不端行为一经查实,严肃处理,绝不姑息手软。明确工作职责,强化过程管理,将学风建设工作常规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目前,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领导小组五部门已经明确,下一阶段的目标,是要实现把科学道德教育列入大学和研究生必修课程、纳入科研人员职业培训体系,把科学道德的有关要求纳入科研人才成长成才的各个环节,加快建立合理有效、公正公开的学术不端行为查处制度,并继续抓好落实,广泛动员科技界、教育界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配合、狠抓落实,制定符合宣讲教育规范、尊重客观实际的宣讲教育形式和方式,确保宣讲教育工作的质量和实效。

此外,今年4月,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主办的千余种科技期刊发布联合声明,明确指出充分尊重作者权益,对存在署名有争议,引用他人著述未注明出处,以及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等学术不端行为的文章,坚决拒绝刊登。如发现审稿人利用审稿谋取私利乃至剽窃所审稿件内容,将根据情节分别予以警告、永久禁止其审稿乃至公开披露等处分,体现了坚决抵制科技期刊一切学术不端行为的决心。

经验分享 目标一致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活动既可以让德学双馨的专家现身说法、言传身教,也可以采用会议宣讲、文字宣传、图片宣讲、座谈互动等多种形式,比如北京、辽宁、上海、湖北等地都采取了丰富的形式来提升宣讲教育实效;既可以把科学道德渗透到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学术训练、社团活动中,也可以把科学道德的有关要求结合到人才引进、人才评聘、人才举荐、科研成果评奖等各个环节,比如四川大学面向研究生统一开设了包括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等在内的研究生综合素质系列必修课程(共5个学分),北京科技大学、辽宁鲁迅美术学院开设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课,天津大学建立“学术规范教育”网上课堂,北京市将宣讲教育作为“新生引航工程”重要内容,南开大学将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有关要求融入学校“公能”素质教育中;既要注重教育环节,又要加强监督惩处力度,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比如中科院研究生院专门界定考试作弊、科学不端行为、教学科研活动中不良行为,并严格规定纪律处分方式与种类,一经查处,决不姑息。

中科院研究生院组织专门力量开设相关课程,“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知识产权”、“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法”、“中外伦理思想流派”、“通识案例必修课”等课程,其中均包含有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主题。

国防科技大学围绕“一个主题,两大群体,三项活动”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一个主题”是指围绕“纯正学风,规范行为,严谨治学,诚实做人”主题开展宣讲教育,与“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等两项重大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宣讲教育长期化、制度化。“两大群体”是指把教师、研究生两大群体作为宣讲教育重点对象,把科学道德、科研诚信全面纳入教师岗位培训以及考核评价范畴,进一步强化研究生学术规范训练,完善学位论文抄袭检测和预防机制,在各类教学科研活动中实行诚信承诺制度。“三项活动”包括:广泛开展“三个进入”活动,建好“五个文化”;搞好《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科研活动诚信指南》、《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等规章制度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大家谈系列活动,还将通过组织研讨会、征文、辩论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师生积极主动参与。

四川大学建立健全了学术不端惩防体系,在校院两级购买安装了“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根据文理工医各学科的特点制定了学术道德标准与学术规范,对所有申请学位的研究生学术论文、教师评职称等的学术论文进行全面检测或自查。将遵守学术道德作为基本底线,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

中国工程院黄伯云院士认为,宣讲教育需要精心谋划,做好顶层设计;确立高起点,把“全覆盖、制度化、重实效”作为宣讲教育的根本要求;确定内容和形式,把全国性的统一要求和发挥各地的创造性相结合作为宣讲教育的基本方式。

中国科学院王乃彦院士强调,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宣讲活动是一种弘扬高尚的科学道德、培养优良的科学精神、倡导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反对科研工作中的浮躁情绪和学术不端行为的有效方法。他认为,宣讲内容要有针对性、引人入胜;宣讲方式要灵活多样、注重效果;宣讲人要有榜样、示范作用。

此前,中国工程院杜祥琬院士提出,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必须构建教育、制度、监督、法制相结合的科技诚信工作体系,由四个方面、共十六条构成的综合“药方”。

一是教育。从孩童时代的诚实(不撒谎)教育,到大学生、研究生阶段的诚信教育、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乃至对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学术团体的诚信继续教育,成为一个教育体系。

中国的教育需告别浮躁,回归宁静,回归育人治学的理念,远离官本位、行政化和急功近利。以国内外不端行为的典型作反面教材,以楷模为榜样,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建设利于诚信和创新的文化环境。

二是制度。

机构:我国科技界已成立了科技诚信建设联席会和办公室,科技口的主要部门也成立了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需进一步完善,如建立客观和超脱的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机构。

规范:制定和完善科研行为规范;建立科技活动利益关系规范和相应制度。

管理制度:改进科研项目和经费的管理制度;改进现行的各种评审制度和相应的问责制、信息公开制度。改革现行的考核评价、评估与奖励制度,革除弊端;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改变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

诚信档案:在科技界建立对单位和个人的科技诚信档案,作为其承担项目、授奖和评聘职称的依据之一。

规范兼职:将多头兼职、得实利而不尽责作为一种违规行为。

完善院士制度:建立院士诚信档案,规范兼职、待遇,完善行为规范和处理办法。

三是监督。科技机构对各种制度的执行应有有效的监督,如自然科学基金委的监督委员会。政府部门应对管理机构有有效的监督办法,并对科技机构的工作进行督查;高度重视社会监督,建立和完善各项公示、受理投诉、处理投诉的完备制度;对投诉人和被投诉人必要的保护制度;建立超脱的调查机构;利用信息技术,完善合法而有效的监督手段。

四是法制和严惩。

科学道德科学技术 篇7

关键词:瓦托夫斯基,科学道德,规范

跨入21世纪,科学道德的议题愈来愈受人们关注。科学道德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其现实情况和意义,人们已有浓厚的感受和切身体会。本文首先从瓦托夫斯基的科学哲学思想谈起,从理论研究的角度上,作一番探讨。

一、瓦托夫斯基的科学哲学思想

M.W.瓦托夫斯基是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在科学哲学领域造诣极深。他对18世纪的法国哲学、19世纪的德国哲学和当代的科学哲学,都有很深入的研究。他的关于知觉、美学和创造性艺术的哲学、医学方法与伦理的哲学、政治与道德哲学等研究成果,闻名于世。作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哲学家,瓦托夫斯基是一位科学的实在论者,他不仅精通马克思、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学说,也熟悉亨普尔、波普尔、拉卡托斯基等人的工作,他与著名哲学家R.S.科恩合编的、收集了当代著名科学哲学家重要论著的数十卷《波士顿科学哲学研究》文集,在国际哲学界有重大影响。他的《科学思想的概念基础———科学哲学导论》(伦敦),是科学哲学的重要名著。这部著作和他的论文集《模型———表象与科学的理解》(波士顿)充分阐述了他的科学哲学思想和观点。围绕这篇文章所讨论的议题,这里首先引录他的一段论述:

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结尾处,康德总结道:“人类理性的法则……具有两个对象,即自然和自由,因此人类理性的法则不仅包括自然法则,而且包括道德法则。这两种法则最初表现为两个不同的体系,但最终却归结为一个哲学体系。自然哲学探讨的全是是什么的问题,而道德哲学则探讨的是应该怎样的问题。”关于科学知识与道德知识之间的关系的这种经典表述立即就显示出对事实和价值标准的区分,而使这两者统一起来的计划方案便构成了科学思想史的基础。

在今天人们的心目中,“科学道德”本身就是一个概念———一个并不需要加以“解构”就可爽快地理解和接受的概念。但在这些哲学大师的笔下,却有很明显的“科学知识”和“道德知识”的不同提法;并且各有法则、体系;有两者的统一和最终归结。这并不是没有道理,而是有道理且十分重要。瓦托夫斯基将此看成是“经典表述”,他说,康德把它们当做两样是“实在”的或客观的世界而对立起来,并用他严格的理性主义的全部力量去分析这两种知识的状况以及可以把这两种知识结合起来的观念。为什么康德要把这两种知识“对立起来”又“结合起来”呢?这是值得人们深思的。实际上,这也是康德所要做的事,并且是用他严格的理性主义的全部力量去做的事。康德的这种哲学分析方法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迪,拿瓦托夫斯基本人来说,就上述之题他的展开论述也是先作区分后作统一,不过他把那两个概念转换为“事实”和“价值标准”了。他说:事实与价值标准这两个“世界”的分离提出了诸如科学在道德方面的中立性、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对价值标准的科学研究的可能性这样一些问题;事实和价值这两者的综合则提出有关“是”和“应该”的关系以及我们所说的价值的确切含义等更尖锐的问题。

把科学思想的概念基础作为科学哲学导论进行阐述,可以清晰地表明瓦托夫斯基的哲学倾向。瓦托夫斯基把哲学看做是“表述和分析各种概念,对存在的原理及存在物的起源和结构进行批判性、系统性探究的事业”,是“对科学的概念和概念框架进行系统研究的事业”。瓦托夫斯基的哲学思想特别注重概念和概念框架,他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和方法,基本上都是从最根本的概念谈起的,深入浅出,逐级展开,论证严密,其论述风格在哲学名著中是独树一格的。同样地,这位哲学家在阐述他的科学、科学哲学思想时,也是从概念和概念框架人手的。瓦托夫斯基说:“需要理解科学,这种需要就存在于我们希望有一种人道主义的文化,有一个自由和文明的社会的心愿之中。这对于科学家和非科学家都是一种同样重大的需要。”并且,他还指出,理解科学有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是对科学本身的研究所达到的理解;另一种则是从科学与常识的联系中理解科学。瓦托夫斯基把这后一种理解当做科学哲学的对象,把科学哲学事业的任务规定为科学概念和科学的概念框架的系统研究。主张将概念和概念框架作为科学理解的工具,是科学家用以对他所探索的世界做出理解的方法,所以可以把科学哲学描绘成是一种“理解科学理解的事业”。这种从科学与常识的联系中理解科学的方式,导致了发现科学与人文学的共同根源,并且体验到科学哲学是科学和人文学之间的桥梁。这样的科学哲学思想,的确别出心裁,独具慧眼。

二、科学道德与价值标准及规范

引述瓦托夫斯基科学哲学的基本思想,为的是要将本文开头时所提出的关于科学道德的议题深入展开。经验和事实告诉我们,在人们的知识活动中,总想把我们在此处获得的知识与彼处获得的知识结合起来,“可是没有理论思维,人们就是两件自然界的事实也不能联系起来,或者对二者之间所存在的联系都不能了解。”存在一种“系统感和”对于我们思维的明晰性和统一性的要求,科学训练和实践加强了“系统感和”这一要求。于是,当科学家正视出现在科学概念框架中的哲学问题时,他便产生出为了概念的明晰性和体系的一致性而进行哲学分析的强烈愿望。那么,科学、道德,是两个概念,而作为一个概念的“科学道德”,人们怎样看待它呢?

前面提到过,康德关于科学知识与道德知识之间的那种经典性表述,显示出对事实和价值标准的区分,而关于事实和价值的各种不同主张是属于伦理学和美学这些哲学分析学科的研究内容。瓦托夫斯基认为,只有这种分析才能使关于一门价值科学的谈论变得有意义或无意义。这些都与科学哲学密切相关。事物就是事物,而事物在受到评价时,是要讲究标准的。那么,科学中表现出什么样的价值标准呢?

默顿写道,“科学的精神气质就是那种据认为,对科学家具有的约束力的价值标准和规范的不自然地调整的结合。规范是以规定、禁止、偏好和非可的形式来表达的。它们被制度的价值标准所合法化。这些强制性规定靠格言和榜样来传达且被法令所加强,并不同程度地被科学家内在化了,因而构成了科学家的科学良心,或如果人们偏爱后来的术语,那就是科学家的超我。虽然科学的精神气质至今尚未被编纂成典,但都是可以从科学家的表现在应用和习惯中、在无数的论述科学精神的著述中和在直接针对违反这种精神气质所表现出的道德义愤中的道德一致推导出来的。”

可以发觉,瓦托夫斯基引用默顿的这段话,是十分巧妙地想用规范和价值标准来对科学道德作理论阐述的。显然,这样做是贴切而又合情合理的。规范即标准、法式。瓦托夫斯基指出,诸如真理、一致性和证实这些科学规范本身也许就是深刻的人类职责的高度凝练的反映。这是一个十分有见地的思想。这种思想借助规范这个杠杆,将问题的研究往“深刻”、“高度”上推进。提供的论据是这类规范具有普遍性这种特性,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本身所体现出的科学的过程和科学的理性。就具有科学的价值。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在于它的真理性,而规范与真理性是密切相关的。真理与真理的表述本身就需要规范,因而规范在科学内是起作用的。那么,这样会不会出现悖论呢?一方面,科学是无止境的前沿,科学没有终极的真理,它是认识真理和获取知识的探索过程,不为传统观念和已有的知识所束缚;另一方面,它又需要规范,并且会产生出新的规范。我们知道,任何规范一旦产生,它在一定程度上就具有约束力,对自由度就有所限制(而这种约束力、限制又是必要的),这与科学活动的解放思想、自由探索会不会产生矛盾?

毋庸置疑,科学成果的获得,有由规范所致的,也有由非规范所致的。规范之所以成为规范,在于它有效力。对于科学来说,科学活动本身向来就存在着有序与无序、正常与反常、偶然与必然、遵循逻辑规则与另辟新径等等不同的进行方式,但只要科学活动向更深入的程度进行,它就会有运转的轨迹,这道理如同有存在就会有存在的方式一样,于是本身就有适应自身存在和运转的规范的要求。这种规范的出现和遵循有关的规范是件好事,它的效力是保障和促使科学活动的健康发展,打破模式创立模式,增强整合、调节、转换的功能,规范所具有的活力得到激发,更有利于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因此,科学需要规范;规范也是科学活动深入进行的产物。科学伦理学和科学美学就是要考虑科学活动是怎样产生出行为规范和价值规范的。科学活动的行为规范的形成是与科学实践的本质相联系的,而它又成为科学实践能得到健康发展的保证,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活动的行为规范也不断发展和完善。作为理性活动的指导,科学与伦理学具有共同的渊源和共同的利益。科学本身的发展和伦理学的追求,殊途同归地引出了科学道德。科学作为一项人类活动倡导科学道德,实际上就是科学的最高成就之一。对科学道德的这种理解,就是达到对科学的人文理解,也是对科学的哲学理解。

综上所述,瓦托夫斯基用科学、事实、价值、价值标准、系统感和、规范、理解等一系列概念和概念框架,系统深刻地将科学知识和道德知识统一起来,科学道德成了科学思想的重要概念,并且也是科学哲学的一种概念基础。规范概念一旦介入科学领域,必然导致科学道德概念的出现,科学道德是科学规范的应有之义。再从社会效益来看,倡导科学道德,不仅“在提高全世界科学家的社会良心方面”,而且在运用科学为人类创造财富、谋利益方面,都十分重要。科学在社会中存在,科学在社会中发展,科学又要应用于社会,科学与社会关系密切。倡导科学道德可净化科学环境,使科学得到健康地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道德亦是科学本身发展的必须。此外,如果把科学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看的话,我们知道,文化的核心是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在文化中,科学(包括科学道德)的含量愈高,文化的先进性就愈显著,所以,在中国,沿着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迈进也应大力倡导科学道德。

科学道德既是科学价值的美学追求,又是与人的社会活动密切相连。人生活在社会中,人的科学活动也是在社会中进行的,因而科学道德的理论探讨与科学道德在社会中的实施,相辅相成,高度统一。举个例子,福建科技界人士在福州召开“科学道德学术研讨会”,会后发出一份倡议书,向科技界提出倡议:(1)用诚实的劳动去创造世界,开拓未来。人类曾经用汗水和机器创造了新文明;今天又用信息和创意使文明再上一个新台阶。这里面都需要劳动,并且我们提倡的是诚实的劳动。不管是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诚实的劳动才是光荣的。我们坚决反对弄虚作假,反对胡编乱造,反对瞒天过海,反对剽窃抄袭。学问高低各不一,品行端正是真人。(2)用敬业奉献的精神,辛勤地耕耘华夏文化这块肥田沃土。作为21世纪的中国科技界学人,我们愿为继承和发扬这种敬业的精神而感到骄傲并作出努力。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坚强脊梁,在这根脊梁中,有着敬业奉献的健康精髓,它是民族精神不朽的底气。今天,立志于向科学进军的中华学人要修炼出这种底气,这也是我们的志气。(3)遵纪和守信。跨入21世纪,特别是中国加入WTO,我们必须遵照国际制定的游戏规则办事。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在科技界学人身上,是统一的。任何的学术失正、科学上的不道德,其所带来的祸害绝不单单是个人的名利得失,而是关系到科学共同体的存亡。我们要以高尚的学术风范和行为,维护我们学术共同体的声誉,促进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4)用真功夫,做真学问,摈弃浮躁,匡正学风,脚踏实地搞事业。齐心协力营造和珍惜学术自由的氛围,加强学术批评,反对污篾谩骂。坚定学术界自己独有的价值取向和坚持科学道德标准,深化体制改革,极大地繁荣中国的学术事业。(5)求真务实,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科学的本质在于求真,科学以探求真理为目的,以探求真理为己任,科学工作者最重要的品格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科学的本性在于创新。我们倡导用宽广、宽容的胸怀,努力培养和提携青年一代,鼓励、支持和勇于进行创新,将求真、务实、创新、协作的职业道德,将严格、严密、严肃的作风发扬光大。

虽是短短的五条,但仔细地琢磨它,显然会体会到:科学道德是科学活动本身最高成就的一种,它的产生和存在是科学活动的必然;在一个需要规范的世界里,科学同样需要科学规范;倡导科学道德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它的科学自身的结构美和人的心灵美高度统一,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力量;具有价值的东西往往是由于它受到评价,有些东西是只要它存在就有价值,有些东西只有它受到评价时才显现出价值,科学道德是到了它只要存在、或它存在了又受到评价,都有价值的时候了,人们的确要万分珍惜它。

参考文献

[1][美]M.W.瓦托夫斯基.科学思想的概念基础——科学哲学导论[M].范岱年, 等, 译.北京:求实出版社, 1982:569-582.

[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于光远, 等, 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62.

科学道德科学技术 篇8

关键词:科学技术,伦理,道德

多年来, 科技进步已然作为一位学者、一个企业、一个国家强盛的代言词。但随着诸多负面信息的“流落民间”, 曾几时, 科技似乎不再友善, 他披上了深邃的外衣, 伪装起来, 淡忘了世事伦常, 成为了一个迷, 一个黑洞。

近些日子, “科技与伦理”在网络上炒得很火。百度一下, 搜索结果多到惊人, 一些人把科技成果比喻为“潘多拉的盒子”, 这当然是具体而形象的, 另一些则不然, 他们坚信科技成果有她们助于达成相关“目的”。的确, 科技承载了希望, 带来了果实, 但果实应该在恰当的时候正确的使用, 倘若落入别有用心之人手中, 势必会产生负面效果, 甚至生灵涂炭。在科学发展历史中, 火药、原子能、克隆技术、生化工程等, 都是活生生的例子。它们在给人类带来希望、创造财富和物质文明的同时, 也带来战争、污染、毁灭。对于那些看不惯历史的人, 当然也可以看看丧尸题材电影, 若你不为所动, 我也无话可说。

那么, 在科学技术发展与创新活动中, 如何才能符合伦常, 如何才能弘扬科技的正能量, 抑制负能量, 使科技为人类造福既是其发展进步的核心与关键。

一、科技与伦理相辅相成

科学技术通过历代的发展, 客观评价体制已经相当成熟, 而伦理道德并不具有像科学那样具体而客观。落后的伦理标准会阻碍科学的进步, 而激进的道德准则更是会为人类带来毁灭, 就像原子弹爆炸的瞬间。伦理是保守的、稳定的、滞后的, 这与科学的创新、变化、前瞻的特性并不相符。然而适度的道德规范对于科技的发展却有着规范作用, 使科技进步健康、有序。

二、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

几个世纪以来, 科学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 但科技的果实并没有为世界, 为人类降福, 随着资源枯竭的临近, 战争与其他方面的问题接踵而至, 科学的负面影响越来越严重。科技发展似乎带来了更多、更深的社会矛盾与学术争论。一种很流行的说法:“科技只为富人服务”。这在当今社会分层严重、贫富差距加剧的当下, 无疑是博得了更多中下阶层人士的支持, 随着现代高新技术产业的棚勃发展, 运用科技手段提升社会生活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 亦存在相当的风险, 比如人类器官克隆技术、基因工程、公民基本权利 (如隐私权) 的保护、转基因食品与转基因农作物问题, 当然还有生物与基因武器问题等。就拿最近炒的沸沸扬扬的“转基因食品”来说, 科技发展的前瞻性必定带来相关后果的不确定性以及时间产物的滞后性, 转基因食品对人来身体究竟带来了何种影响, 无从而知。尽管科学家“挺身而出”, 大肆宣扬“转基因食品可以食用”, “转基因子不存在于可食用部分”, 但一石激起千层浪, “转基因食品大家都吃过”的言论一经问世便遭热议, 百姓更有“人人自危”之趋势。

这些高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涉及到社会个体安全和国家安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等重大问题, 不可等闲视之。倘若克隆技术迅猛发展, 克隆人潮的的盛行, 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社会问题很有可能会接踵而至:人伦混乱、濒临崩溃, 男女比例失调、生物多样性紊乱等等。基因工程技术虽然可以突破种族与种族的界限, 但却极易造成基因重组, 使科幻电影成为现实, 就像“变蝇人”、“异形”一样, 想象“怪物”接踵而至, 真让人不寒而栗。网络传言非典、禽流感皆为“基因武器”, 虽不得采信, 但以目前掌握的技术特点与基因采集的现状分析, 不能排除基因武器产生的可能, 倘若如此, 简直是科研领域的耻辱, 更是人类的没顶之灾。

三、放缓科技负发展、提升科技正能量

对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来说科学研究要遵循科研纪律。中国古语云:“盗亦有道”, 各行各业都有着自己的“道”, 都有着自己的信仰。

(一) 、明确合理限度、促科技适度发展

对利用科技成果的人来说如何应用技术要遵循合理限度。使用者应坚守本行业的职业道德, 比如医生有保护患者个人隐私的义务;律师有保障当事人合法利益不受非法侵害的义务等。当然, 关于职业道德的界定通常是没有任何争议的, 这一点似乎当事者的陈述相较各种学者的研究、专注要更有说服力。在我看来, 一些学者在对如何贯彻执行保密协议、坚守职业道德等问题上不会比当事者提出更为切实、更为高明的意见。我们常说“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出真知”大概就是这样的意思。

对那些致力于应用科技为人类造就更美好、更舒适的生活的科学家们来说, 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就像是人类遵照神的指示, 开启未知的世界, 创造出更为适宜的伦常与价值。当然科技是不会对他们设立禁区, 并加以限制的;而对于那些利用科技研发产生出的片面、负面, 乃至邪恶的成果以满足一己私欲的恶魔来说, 若能在此领域将其禁足, 自然是人心所至, 众望所归。“赏善罚恶”, 人类几千年的发展无出其右。可是这也是我们所讲的真正的分歧所在。倘若出现善恶赏罚, 便涉及到“科研领域的限定”, 也就是说该研究什么, 亦或是不该研究什么, 研究是否有悖伦常, 谁来对“不良后果”、“不济产物”承担责任, 以及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怎样承担责任、消除影响。

(二) 、加强职业道德, 促科技有序发展

科技工作的要旨在于对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深刻揭示以及对“真理”的不断探索, 通过不断地发展指引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人们要发现真理, 坚持真理, 就要有对真理的强烈渴求和执著的追求。对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来说科学研究要遵循科研纪律。中国古语云:“盗亦有道”, 各行各业都有着自己的道, 都有着自己的信仰。数据采集者不得伪造数据、抄袭、剽窃、擅自更改, 为人体实验应征得实验者或其监护者的同意及授权, 这都是科学家的职业道德。

对科技工作者而言, 谦虚谨慎的性格特点是十分必要的。加强职业道德能够促进科技人员博采众长, 不断丰富其知识储备, 进一步提升其职业素养。科技成果不断创新能够督促科技人员时刻保持清醒头脑, 虚心听取不同意见, 有助于其更正错误, 秉持真理, 有助于内部团结, 强化团队意识, 确保顺利攻关。

追求真理需要真情的付出, 没有感情, 就不会有对追求真理的决心。进行科学研究, 需要科研人员拥有饱满的热情和忘我的精神。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上, 但凡取得卓越成绩的科学家, 既是科研学者, 又是道德崇尚者。究其原因, 就在于他们有着强烈的追求真理的夙愿以及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所怀有的深厚情感, 在于他们拥有为科学事业、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高贵品格。

(三) 、采用法律规制, 促科技正向发展

众所周知, 责任主体对责任客体要承担责任, 它是一种不可被免除的责任, 就像产品在使用中因产品自身原因造成对消费者及意外的人的损害生产者与销售者均负有连带责任。产品质量是在生产过程中可预见、可控制的, 而且只能在生产过程中控制。所以科技发展应从源头上放置“滥用”、“负产物”的生成。“因为科学可能被滥用, 如果一种伟大的力量被滥用则会对人类带来危害, 因此从那时起就提出了科学伦理的问题。”科学研究是对人类所未知进行的研究, 科学家不是预言家。科技发展存在相当大的滞后性, 这在前文已经有所阐述, 不再累述。

为此, 有必要对科技发展进行法律上的规制。首先要通过行政法案, 完善法律法规, 确立惩罚机制;其次要正确引导社会道德与舆论导向, 即自我立法。法律是强制性的规范, 约束人民的可为、应为与勿为。作为作地限度的道德, 法律与传统道德相得益彰, 道德是非强制性的规范, 通过自我觉醒和自我约束。既要“自律”, 又要“他律”, 二者缺一不可。

总之, 道德与法律都是调整科技活动的有效途径, 道德通过基础教育和伦理规范的方式, 通过守则式的伦理观来提升和规范人们的品德与思想, 为人们遵守伦理道德提供规程;法律则是通过建立、健全司法体制建设, 缩小法律滞后性, 以立法、司法、执法、守法的手段约束人们的行为, 具体、明确的提出应为、可为、勿为, 使人们善用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二者缺一不可, 道德与法律的有机结合对科学家的思想与行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文娟, 李宏英.正确认识和处理科技发展与伦理道德的关系[J].山西科技, 2009 (03)

[2]曹惠芳.科技行为的伦理思考[J].沧桑, 2010 (01)

[3]余谋昌, 《科技伦理——联系科学和价值》, 科学时报

[4]雷毅, 《科学也要关注伦理问题》, 科技日报2000年12月15日

研究生科学道德培养方法初探 篇9

1 科学道德及科学道德问题

“道德”一词源于《道德经》, “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 “德”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 “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 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科学道德是道德在科学技术活动中的表现, 主要指科研活动中科技工作者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应具备的道德素质, 既表现为科技工作者在从事科学技术活动时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人格, 也具体表现为指导科技工作者正确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或规范。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认为, 科学道德是对人生的理解和对科学的理解相结合的产物。

科学道德问题是指科技工作者在科研规范、行为准则、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风气、治学原则等方面出现的失范现象, 反映了现代科研体制在科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其主要表现为科技工作者对科研活动的客观规律尊重不够, 过分看重短期目标, 急功近利;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严重缺失, 缺乏批判质疑的精神, 团队协作意识不强;受封建思想的影响, “官本位”、学术霸权问题突出;在涉及人的科研活动中, 缺乏对人的基本尊重, 科研伦理底线受到挑战;公民科学素质不高, 对科研活动的监督能力不强。这些问题都助长了学风浮躁和不端行为的发生。科学道德问题会误导科学研究的方向, 导致科技资源低效使用, 甚至引发腐败行为。

要从根本上杜绝科学道德问题的出现, 必须从基础教育入手, 这就要求青年科技工作者自从事科研工作的第一天起就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 摒弃学术不端行为, 牢牢恪守科学道德和优良学风的基本规范。

2 研究生常见的科学道德问题

作为青年科技工作者, 研究生常见的科学道德问题主要有以下8 种类型: (1) 捏造数据或结果, 破坏原始数据的完整性; (2) 篡改实验记录和图片, 篡改他人作品的内容; (3) 侵犯或损害他人著作权, 抄袭他人作品等; (4) 成果、学术论文一稿多投; (5) 购买或由他人代写学术论文; (6) 发表学术论文时未经他人同意使用他人署名, 或未经项目负责人同意标注资助基金项目; (7) 虚开或篡改发表文章接收函, 虚开实验经费发票; (8) 伪造导师或专家推荐信及其他评定意见, 伪造导师、领导或专家签名。 其中又以 (1) 、 (2) 、 (3) 最为多见。

3 研究生科学道德培养方法

3.1 教育引导, 营造氛围

目前, 中国科协的一项调查发现, 38.6%的科技工作者自认为对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缺乏了解, 49.6%的科技工作者表示自己没有系统地了解和学习过科研道德知识。由此可见, 加强科学道德教育势在必行。研究生培养单位应发挥学校、导师和研究生组织的作用, 努力营造境界高尚、底蕴深厚、激励创新的大学文化氛围。

3.1.1 开设研究生科学道德教育相关课程将研究生科学道德培养纳入研究生培养体系中, 明确科学道德培养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强化研究生对科学道德培养的重视程度。开设研究生科学道德教育相关课程, 课程内容包括相关科学道德各级文件的解读、古今中外科学道德典范、科学道德问题事件分析及学术论文科学性探讨等。

3.1.2 举办“加强科学道德建设”的系列讲座围绕“科学道德”这一主题, 从科学精神及其内涵、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学术不端问题、科研伦理、科研工作者的道德楷模等方面着手, 聘请国内资深专家定期举办讲座, 大力宣传科技界治学典范和道德楷模, 进行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戒案例警示教育。讲座结束后, 就讲座内容进行师生交流、生生交流, 并要求研究生上交书面交流心得。

3.1.3 组织开展与科学道德问题相关的主题辩论会要求正反两方研究生全面收集资料, 突出良好的科学道德修养对研究生成长的重要影响及科学道德问题在研究生科研过程中的危害, 从正反两方面引导研究生严格自律, 并加强科学道德修养。

3.1.4 充分发挥导师的模范作用导师在研究生求学过程中扮演了诸多角色, 导师的学术思想、治学态度及人格魅力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研究生。这就要求导师严谨求实、以身作则, 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营造诚信和创新的科研环境。

3.2 完善制度, 科学监管

对研究生开展科学道德教育通常作为思想教育工作的一部分, 尚未引起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足够重视, 多未形成成文的管理制度与监督体系。建立完善的研究生科学道德管理规范与监督制度是研究生由被动接受教育变成主动自律的关键。近年来, 我国科协先后颁布了《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学术科学道德规范》《科技期刊道德规范》《关于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意见》等文件, 使研究生科学道德培养有据可依、有纲可循。

3.2.1 制订《研究生学术道德标准和学术规范》 制订和完善科研行为规范, 将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纳入研究生培养环节, 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学术道德、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教育, 加强导师师德教育, 惩治学术不端行为。

3.2.2编写《科学道德宣讲读本》《科学道德宣讲读本》以当前科技工作者普遍关心的科学道德建设热点和难点问题为主要内容, 作为研究生的学习资料, 可以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科学道德观, 同时有助于指导研究生遵守科研活动中的科研规范。

3.2.3建立研究生诚信档案建立研究生诚信档案, 完善记录机制, 内容包括研究生本人承诺书、研究生基本情况、品行说明、学习成绩、健康状况、经济状况、信用记录等。基于诚信档案, 对研究生诚信状况按级别进行科学分类, 定出可操作的量化考核标准, 成立相应的研究生诚信评估部门, 构建诚信测评体系。

3.2.4 改革考评制度, 做到奖惩分明改革现行的考核评价、评估与奖励制度, 改变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 将科学道德评价纳入考评范围, 并予以量化, 加大权重, 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大防范和查处不端行为的力度, 明确奖惩办法, 对违背科学道德规范的不良行为视具体情况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行政处分、取消资格等处罚。

3.2.5 成立监督机构, 加大监管力度成立专门的科学道德监督机构或学生组织, 制订监督条例与办法, 重视师师、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监督。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 加强监督检查, 完善合法而有效的监督手段, 增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威慑力。对查证属实的不端行为给予应有的处罚, 使违规者付出必要的代价。

教育和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建立科学合理的道德规范和约束机制, 有助于研究生形成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精神, 更好地完成科研任务, 成为合格的科技工作者。

摘要:从科学道德的含义入手, 总结研究生存在的主要科学道德问题, 指出可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举办系列讲座、组织主题辩论会、发挥导师的模范作用来教育引导研究生, 为研究生营造良好的科学道德环境, 同时应制订规范、建立诚信档案、改革考评制度、成立监督机构来科学监管, 方能使研究生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自律, 从而更好地完成科学任务, 成为合格的科技工作者。

医学科学研究的道德与伦理问题 篇10

1 医学科学研究与医学伦理道德的辨证关系

医学伦理道德是协调医学科研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各种关系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是一种长期沉淀的观念和传统,难以改变。而包括医学科学在内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逐渐转变为社会的群体行为,医学工作者不仅要在科学体制内部与同行争夺优先权,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众多社会因素(如经济、科研成果发布等)的影响。正是受到这种内外社会关系交杂的影响,医学科学的进取性、快速发展性与医学伦理道德之间有时可能会发生一些不一致甚至于完全对立的情况。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科学研究领域的历次重度突破与发展,无不会对人们的思维方式、社会行为乃至价值观念带来不同程度的冲击,医学研究也是如此。比如:辅助生殖技术、人类基因组研究等医学科研项目的进步,在带来新的道德问题之后,也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医学伦理的基本观点,促进了人们新的伦理道德观的形成。同时,医学伦理道德也是医学科研发展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尤其是在科学技术负面效应日趋明显的今天,运用伦理规范来兴利防弊,对于保障医学科学的健康发展更具有显而易见的积极意义。由此可见,在临床医学实践中,应当继续坚持医学伦理审查,以求更好地指导医学科研的正确、健康发展,服务人类。

2 现代医学科学研究必须遵循的伦理与道德原则

当器官移植、人工授精、基因技术等新的生物医学技术名词充斥于社会的各个方面时,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现代医学科学已经全面跨进了一个崭新的高速发展的技术时代,涉及人体的医学研究和临床试验也越来越多,切实有效地调和医学伦理道德与医学科技发展间的矛盾分歧已是刻不容缓。对此,笔者认为,在传统医学伦理学四大基本准则即尊重、自主、不伤害与公正的基础上[2],在医学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强调这样一点:医学伦理学的首要任务就在于保障患者的利益。

2.1 维护人的生命尊严

人是世界上惟一有理性、有感情、具备社会关系能力和信念的实体,医学研究的发展首先要体现出对人的尊重,惟有如此,才能使医学才能更好地造福人类。

2.2 尊重人的自主权

在研究者与受试者以及医患之间应当建立起一座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桥梁,承认并尊重受试者、患者的自主权应当成为展开医学研究的先决条件。以欺骗、哄骗、诱导等方式进行人体试验尤其是临床药物试验,或是采用未经伦理审查、科学论证即应用于临床的治疗方法,都是违反医学伦理和道德原则的。

2.3 尊重人的知情同意

《伦理堡法典》、《赫尔辛基宣言》中均强调了患者或受试者的知情同意权,指出“人类受试者的知情同意是绝对必要的”[3]。知情,就是要求每个受试者参与临床试验前必须被充分告知并理解研究的目的、方法及研究可带来的预期利益、潜在风险以及可能的不适;同意,则是指受试者在充分理解试验相关信息之后,具有选择和终止参与的权利,且不会因此受到任何惩罚。

2.4 保护人的不受伤害

医学研究中所应用的先进科学技术或诊疗手段,对于受试者、患者而言,往往是“利害并存”的综合体。对此,医学工作者在临床试验设计或药物试用上,应将保护受试者、患者的健康作为首要任务,认真权衡利弊,评估风险,力求以最小的损失为代价获得患者的最大利益。

3 正确处理临床医学科研和医学伦理关系的基本途径

3.1 强化医学工作者的伦理道德意识 医学科研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种社会事业。医学工作者在医学科研的主体,保证科研成果造福人类是其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对此,医学工作者应当强化自身的伦理道德意识,使自身拥有“科学的精神气质”,在医学研究中严格履行默顿在科学社会学中所提出的“无私利性(disinterestedness)”原则,自觉加强自身道德素质修养,遵循伦理价值规范,在临床医学科研实践中尊重受试者的利益,科研选题时尽可能客观、公正、负责任地揭示医学科研的潜在风险[4]。惟有如此,才能使医学科研技术的发展在为人类健康带来福音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化解医学发展与医学伦理问题间的种种冲突。

3.2 给予医学科研宽松的环境 医学工作者是医学科研的主体,广大公众则是医学科研组织开展的土壤,也是医学研究成果的最终消费者。在现代医学高科技技术的双面性凸现的现实环境下,给予临床医学科研以宽松的发展环境,关键是要培养社会公众正确的科学伦理观和道德观,医学技术的良性发展提供一个适合的社会环境。要在社会公众中普及推广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知识,破旧立新,重新树立适应于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类健康发展的新型伦理道德观,捍卫科研自由,支持正确的医学科研活动,也能正确地利用科学的伦理观捍卫人的生命权、健康权,对医学工作者的科研活动进行广泛的社会监督,才能真正保障当代医学技术的发展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5]。

3.2 完善医学伦理对医学科研的指导与规范 医学伦理学是指导医学的健康发展,监督医学发展的正确方向,防止其误入背离人道的科学主义歧路的专门学科。要完善医学伦理对医学科研的指导规范,关键是要发挥好伦理委员会、医学期刊等组织机构在伦理审查中的监督作用。(1)发挥已有伦理审查组织的监督作用。伦理委员会、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等作为具备实体组织形式和建制的医学科研伦理审查的管理机构,要积极借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GCP联盟等机构关于医学伦理问题研究的先进经验,逐步建立与完善伦理审查工作视察与评价的管理规范,建立起伦理委员会等相关管理机构的标准操作规程,提高伦理检查的质量。(2)要重视中文医学期刊在医学伦理审查中的重要作用。对医学期刊编辑进行医学伦理知识的培训,深入学习《赫尔辛基宣言》、《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委员会操作指南》、《涉及人体生物医学研究审查办法》、《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工作指导原则》等国际国内文件,使医学编辑能够在审稿和编辑过程中能够清楚、公正地处理好学术论文所涉及的伦理问题,把好医学论文进入学术传播领域的最后一道关口[6]。

4 结语

医学伦理道德是医学科研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这也是发展医学科技首先需要认识的问题。在临床医学实践中,我们既要给予医学科学研究宽松的环境,同时也要发挥医学伦理的指导与规范作用,使医学技术在保障患者利益的前提下得到快速、健康的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人类、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 肖健,严金海,吕群荣.医学伦理决策中的道德原则冲突及其排序[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2):64.

[2] 王清红,王大军.医学伦理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1998:46-47.

[3] 王亮,王志杰,薛毅.医学研究受试者权益遭受侵犯的伦理分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1):23-25.

[4] 关健.生物医学研究涉及的伦理问题及其审核要求Ⅰ-伦理争议和伦理审核的意义[J].协和医学杂志,2010,2(3):291-292.

[5] 翟晓梅,邱仁宗.如何评价和改善伦理审查委员会的审查工作[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1):3-5.

科学道德科学技术 篇11

申维辰指出,实现中国梦,建设强盛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美丽中国,需要科技的强力支撑。中国梦连着科技梦,科技梦助推中国梦。实现中国梦,科技是动力、是支撑,科技要先行、当先锋。实现中国梦的过程必定是科技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也必将为科技工作者提供大显身手、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陈敏尔发表讲话时说,在现阶段,贵州的中国梦就是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贵州的同步小康,需要科技的力量,需要精神的力量,钱学森等人民科学家的高尚道德和精神风范,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追求真理的崇高品格、与时俱进的鲜明特征,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科技工作者和青年学生要积极响应时代的召唤,学习弘扬杰出科学家的精神,努力践行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贵州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陈敏尔表示,要大力学习弘扬人民科学家的爱国精神、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通过学习科学家的先进事迹,不断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改革创新的勇气和智慧,大力推进观念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以创新助推贵州的后发赶超,同步实现小康。

钱学森同志秘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研究员涂元季作《钱学森的科学报国精神》,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作《中国飞天梦:为了祖国的强盛》,暨南大学教授、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人怀作《百年追梦 科技兴国》的报告。3位报告人围绕主题,分别从钱学森同志身边工作人员角度、从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一线科技工作者角度、从经历了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辉煌历程的科技工作者角度,讲述我国不同时代的德学双馨的科技工作者如何通过不懈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铸就坚强基石,感召广大科技工作者和青年学生弘扬科学道德,践行“三个倡导”,积极投身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为推动科技事业健康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在涂元季眼中,钱学森勤奋学习的动力源自于强烈的爱国情怀,他知道祖国贫弱,处处受人欺凌,他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付出比别人更艰辛的劳动,为中国人争气。

1955年,钱学森回到祖国,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并委以重任,参与组建新中国的导弹航天事业。钱学森认为,这正是他报效祖国、实现一生梦想的大好时机。刚开始造火箭发动机,就在一个大工棚里面,用最落后的工艺,铸造发动机的部件,再用车床、刨床或铣床加工。

让涂元季至今难忘的,还是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这件事。1991年,钱学森刚好80岁,恰逢第三届中国科协换届,他决定从所有科技一线的工作中退下来。为了表彰他对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贡献,中央酝酿授予钱学森荣誉称号,整个酝酿过程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进行。当时,授奖仪式的会议准备在10月16日举行。直到10月10日,有关人员才向他报告此事。面对这么高的荣誉,钱学森本人的态度十分淡定。

“经过艰苦奋斗,我们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跨越发展的中国特色载人航天发展之路,向全世界展示了强大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在周建平看来,实施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过程,就是具体践行中国梦的过程。

周建平说,21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进步为先导,攻克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建立了具有较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的自主创新体系,建成了以工程专项管理为核心的五大管理体系,建成了航天员选拔训练中心、飞船研制试验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空间有效载荷研制试验中心等完整配套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载人航天研制试验体系,使我国在世界航天领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刘人怀以《百年追梦,科技兴国》为题,回顾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对科技兴国之梦的求索历程。刘人怀的回顾把听众们带回到硝烟四起的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的惨败到洋务运动的破产,从辛亥革命到“七七”事变,无不刺痛在场所有人的神经。他鼓励科技工作者沿着前辈科学家的道路,坚守科学道德,坚持创新,不畏艰险,用勤劳的双手托起伟大的中国梦。

刘人怀认为中华民族在新中国时期科技领域奋斗和探索分为两段,第一段是1949年到1978年,这段时间里,我们开始独立自主地科学研究,标志性的成果是“两弹一星”。第二阶段是1978年到现在,我们的科技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我们的航母也成功研制出来了,航母梦实现了,潜水梦也实现了。”

刘人怀希望更多的人感受到这些大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及他们身上高尚的道德光辉,并循着他们的道路继续书写科技兴国的中国梦。

相关链接:

此次报告会是中国科协党组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重要指示的重要举措。这是中国科协2013年中国梦巡回报告会的首场报告会,也是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专项活动之一。

报告会结束后,贵州省社会各界反响热烈。中国梦鼓舞着中华儿女团结奋进,也激励着广大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不仅赋予了全党全国人民神圣的时代使命,也赋予了科技战线沉甸甸的历史责任。

来自科研单位的科技工作者表示,实现中国梦,不仅集聚着全体人民的价值理想,也凝结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美好追求,不仅昭示着党和国家走向未来的宏伟路径,也展示着我国科技事业繁荣发展的灿烂前景。

部队官兵纷纷说,听完这次讲座,我们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强国、强军梦充满信心,对部队在实现中国梦中所肩负的使命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我们会树立当代军人的核心价值观,加强部队建设,为实现中国梦保驾护航。

贵阳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的学生说,通过这次报告会让我们深深知道,中国梦是充满辉煌、困难与胜利的民族集体回忆;让我们知道中国梦闪烁着优秀文化精神、哲学智慧和真理的光芒;让我们知道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全体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她完全不同于其他什么梦;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切实体会本次报告会的主题,弘扬科学道德,践行“三个倡导”奋力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精神。

贵州财经大学的黄同学说,“中国梦”是一个民族的梦想,需要一个正确的指导方向和一种民族的信念,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作为一个贵州人,他觉得贵州也有一个“贵州中国梦”。他认为加速贵州转型发展是实现这个梦的途径。

贵州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同学说,我们要学习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坚持科技发展理念,为实现中国梦、贵州梦做出最大的贡献。

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志愿者小高说,作为一名年会志愿者,我有幸聆听了本届“中国梦”的主题报告。我感到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只有不断攀登科学技术的巅峰,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科技基础,真正实现我们心中的中国梦。

广大听众纷纷表示这个报告会组织得好,组织得及时,几位科学家的生动报告给人启迪,给人力量,希望今后多组织一些这样的活动。

科学道德科学技术 篇12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反对学术腐败、重建科学道德强有力的社会支持。就目前来说,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加强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建设的核心。荣辱观的基础是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就有什么样的荣辱观, 就有什么样的是非、善恶和美丑标准。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是针对新时期社会风尚和道德建设的实际, 总结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经验, 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求, 适时提出的一个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论断。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体现, 囊括了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核心, 体现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性质和方向。科技工作者是社会物质和精神产品的创造者, 他们不仅应当率先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而且应当切实完善自己的学术人格, 以求实创新作为自己的学术生命, 以向社会奉献优秀的精神产品为自己的天职。

科技工作者的学术荣辱观形成的内因在于修养机制。科技工作者的科学道德境界是科技工作者通过接受道德教育, 特别是经过长期道德修养所达到的道德觉悟程度, 以及所形成的道德品质状况和精神情操水平。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能否充分发挥作用, 关键在于广大科技工作者能否通过道德修养, 升华到较高的道德境界。反思国内外学术界的一些造假事件, 可以看出倡导正确的科学研究评价体系, 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和荣辱观具有重要意义。

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渗透到日常科技工作之中;要把社会主义关于荣辱的价值判断, 渗透到科学研究和实践中。广大科技工作者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要从身边事做起, 从小事做起, 做到知行合一, 言行一致, 树立良好的诚信道德规范。针对科学界存在的科学道德失范问题, 因为发现一种新的长寿命中性粒子而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在“21世纪科学前沿与中国的机遇”高层论坛上说:“科学家要和别人竞争, 要站在别人的前面, 但最重要的是要诚实。……科学家最重要的道德观念就是诚实。”路甬祥认为, 现代科学最基本的道德原则是科学诚信, 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是国际科技界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在老一代科学家优良科学道德与学风的感召和影响下, 广大院士无私奉献、潜心钻研、淡泊名利、恪守“三老四严”的作风, 继承和发扬尊师敬业、奖掖后学的优良传统, 在国家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进程中, 不断创造新的辉煌业绩, 在全社会赢得了广泛尊重。侯祥麟、王选等院士就是院士群体中的杰出代表。

科技工作者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示范机制。要广泛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的活动, 即善于发现和运用先进典型, 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道德楷模, 让广大科技工作者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从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使先进典型的高尚情操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一是榜样示范, 即树立科学道德风范, 使年轻科技工作者见贤思齐;二是行为示范, 即确立良好的科学研究规范, 让年轻科技工作者有章可循。

科技工作者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离不开较为规范的社会舆论平台的支撑。一般来说, 社会舆论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评判荣辱, 科技工作者就会形成与之相适应的荣辱观。社会主义坚持什么, 反对什么, 是旗帜鲜明的。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必须大力宣扬社会主义的价值标准, 抵制不良思潮的影响, 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价值判断教育和影响科技工作者。荣辱的核心是道德问题, 要大力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教育, 不断提高科技工作者的道德文化素质, 提高明辨是非和抵制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和水平。

总之, 科技工作者要通过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深化对科学道德规范、价值判断标准的内省式认识和全面理解, 使其科学道德规范在不断自我体悟中发展, 从而养成符合社会主义价值标准的荣辱意识。

参考文献

[1]邱咏梅:《当前我国高校学术规范制度建设的构想》[J]德州学院学报2005 (5) [1]邱咏梅:《当前我国高校学术规范制度建设的构想》[J]德州学院学报2005 (5)

[2]钟梅:《学术道德与科研管理》[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5 (2) [2]钟梅:《学术道德与科研管理》[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5 (2)

上一篇:加强环保工作下一篇:急性心力衰竭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