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及技术

2024-08-25

科学及技术(精选12篇)

科学及技术 篇1

摘要: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能源, 我国虽然在煤炭资源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但也付出了很多沉痛的代价, 如伴随着高产量的煤矿伤亡事故层出不穷, 煤炭开采率低但生态环境却遭到不可恢复的破坏等。为解决当前我国煤炭开采的突出问题, 很多研究者均提出了科学开采的理念, 并且针对煤炭开采的技术模式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工作, 希望能够最大程度地提升煤炭开采效率, 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将以煤炭的科学开采和技术模式为主题开展研究探讨, 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煤炭,科学开采,技术模式

对煤炭开展科学开采并探寻合理高效的开采技术模式, 不但有利于生产安全的保障, 而且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整体步伐, 必须加以高度重视。可喜的是, 近年来, 我国在煤炭科学开采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以安全生产为第一关注对象, 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共生, 并确保提升煤炭开采的最大效率, 同时开展了“煤与瓦斯共采”、“无煤柱开采”、“充填开采”、“煤炭地下气化”等几种科学采矿技术模式的研究工作。

1 我国煤炭能源的战略地位

我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明确指出, 我国将坚持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各类新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战略。相比其他能源, 煤炭更具有资源优势, 不但资金投资较少, 而且开采周期较短, 不但利用效率较高, 而且技术经验更加成熟。但同时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 我国必须实现煤炭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为能源整体发展战略服务。

2 目前我国煤炭开采中存在的问题

1) 煤炭的采出率较低, 但资源动用量却较大。虽然我国的煤炭产量一直处于世界首位, 但与之不匹配的是, 部分矿区为了单纯追求经济利益, 胡乱开挖, 完全不顾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 直接导致我国煤炭产量高采出率却很低。与发达国家的80%相比, 我们的煤炭回收率不足30%, 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2) 环境破坏严重, 治理难度大。煤炭开采的生态成本高一直是困扰我国的问题, 煤矿开采引发的地面塌陷、地下水系破坏、建筑物下沉等现象层出不穷。同时, 由于煤炭开采引发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难以解决治理, 煤矿开采及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及温室气体越来越多, 这都严重影响着我国的生态环境, 不符合使用绿色节能能源的战略目标。

3) 开采深度逐渐下延, 保持安全开采的难度较大。我国的煤炭资源总量约为557万亿吨, 其中有295万亿吨位于地下1000米以下, 约占总量的53%。随着我国煤炭开采的持久深入, 煤炭开采深度下延速度增快, 在安全生产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4) 过度开采及超能开采的现象层出不穷, 对煤炭产能无法做到合理预算。煤炭可谓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 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与煤炭产量成正比, 为了满足我国高速经济发展的能源需求, 部分矿区不考虑生态环境, 过度开采及超能开采现象严重, 直接导致煤矿安全事故频发, 煤矿安全被置之不理。在近年来发生的煤矿安全事故中, 很多都是由于超能开采引发的恶果。

5) 我国对煤炭开采的科技投入较低, 缺乏必要的安全保障。相比我国每年30余亿吨的煤炭产量而言, 我国对煤炭开采的科技投入明显不足, 且安全保障程度较低, 直接导致煤矿伤亡事故居高不下、对环境破坏严重等现象的产生。长此以往, 我国在煤炭生产方面将有严重损失。

3 煤炭的科学开采及几类技术模式

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采矿工程专家钱鸣高先生最早提出了“煤矿科学开采”的理念, 这一理念的中心思想是在保证安全和环保的基础上, 最大程度地高效采出煤炭, 为我国经济服务。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 我国“煤矿科学开采”这一理念正深入人心, 逐渐形成了以安全生产为主导, 以生态环境发展为兼顾, 提升煤炭开采效率的整体体系。尤其是近年来, 我国在煤炭开采投入方面开始下大力气, 形成了各类绿色、环保、安全的技术模式, 为我国煤炭能源的可持续性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总体说来, 我国煤炭开采的技术模式有以下几类:

3.1 煤炭与瓦斯共同开采的模式

这种技术模式是在对煤炭进行开采的过程中, 充分运用安置于矿井上下的瓦斯抽采系统, 把易引起安全隐患的瓦斯抽采于地面并加以利用。煤炭与瓦斯共同开采的模式, 是我国深层开采及低透气性煤层资源条件下安全开采的根本, 也是实现能源合理利用的又一力作。

3.2 无煤柱开采模式

这一模式是指不留煤柱或少留煤柱, 从而实现矿井的高效产出的一种新型技术模式, 这一模式能够显著提升煤炭开采的效率及煤炭资源的回收率, 有效降低巷道的掘进率和煤炭开采的成本。无煤柱开采模式包括泔空留巷、沿空掘巷和跨上山 (大巷) 开采等多种形式, 无论是在技术方面还是在经济方面, 这一技术模式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是绿色开采及科学开采的重要手段。

3.3 材料填充开采模式

这一模式是指采用具有填充支撑能力的各类材料, 通过外力作用如泵压力、机械重力等作用达到回采工作面, 对采空区进行充分填充, 避免地面塌陷及岩层移动现象的发生, 目的是实现煤炭资源的最大合理利用, 保护矿区及矿区周围的生态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该模式包括以下几种填充方式, 具体如下:

1) 膏体填充开采。指的是将煤炭开采中产生的煤灰粉末、劣质泥土等固体废物, 混合制作成无临界流速、无需脱水的膏状混合浆, 并将其运用于采空区的填充。目前, 我国很多矿区都开始使用SL胶结材料, 具有凝固效果强、亲泥效果好等核心优势, 厚煤层采出率全面提升, 经济效益大大增加。2) 固体物填充开采。指的是将煤炭开采中产生的固体废物, 如建筑垃圾等, 直接填充采空区。这种模式可以安全高效地回收煤矿“三下”压煤及煤柱式开采产生的遗留煤柱, 一方面提升了煤炭资源的采出率, 另一方面保护了矿区的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3) 高水速凝材料填充开采。这是新开发的新型材料, 摈弃了原有材料的弱点, 具有密实、结构构成优良等明显优势。

3.4 煤炭地下气化模式

这一模式是指将地下煤炭进行适度燃烧, 使煤炭产生可燃气体, 并充分利用建井、开采、气化三大工艺, 将煤炭的物理开采变为化学开采。这一模式具有安全系数高、资金投资少、实际污染小、产出收益高等优势, 目前在我国山东、徐州等地的煤矿被广泛使用, 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4 结语

总之, 随着我国生态保护意识及和谐建设意识的觉醒, 对煤炭的绿色及科学开采的概念正慢慢生发, 各类煤炭开采技术模式也取得了创新性进展。深入解决煤炭开采过程中的安全、环保和资源问题, 提高煤炭开采效率, 保证安全生产, 维护煤矿周边生态环境, 是我国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钱鸣高, 缪学兴, 许家林等.论科学采矿[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08.

[2]陈欢欢.煤炭工业"负重爬坡"的背后:煤炭事故频发的根源是科研缺位[N].科学时报, 2010.

科学及技术 篇2

粮食储藏是整个粮食流通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粮食仓储技术对粮食的数量和质量影响极大。经过50多年的努力,我国粮食仓储技术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有些方面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是就整体而言,我国粮食仓储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我们认为,在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粮食仓储业就是要围绕如柯解决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完善和创新适应我国粮食储藏实际情况的各种现代仓储技术。

一、粮食仓储技术工作现状

1、对科学保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一是把搞活经营与科学保粮对立起采,以强调搞活经营来削弱科学保粮,重经营业绩,轻仓储管理;重眼前利益,轻长远打算;认为在粮食购销市场化条件下,科学保粮过得去就行了。二是脱离国有粮食企业现有客观条件谈科学保粮,片面地把科学保粮理解成应用计算机测控、准低温冷藏等资金投入比较大的技术,而对于各国有粮食企业来说,普遍存在由于受资金实力、仓库等条件的制约,这些技术目前还无法普遍实行,忽视了科学保粮的实际内涵。三是认为科学保粮“劳民伤财”,对科学保粮嫌麻烦、怕花钱。在冬季通风降温工作中,有的地方对电费支出考虑比较多,通风的时间和次数达不到要求,影响了降温效果;在推广“双低”或“三低”储粮工作中,有的地方强调人手少,工作量大,降低工作标准。

2、入库粮质控制难度加大。近几年来,入库粮质控制难度不断加大,已成为制约粮食安全储存的重要因素。入库粮食品质呈逐年下降趋势,主要表现为平均水分、杂质上升。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后,多种经济主体介入粮食收购市场,由于市场机制还未健全;无序竞争不同程度地存在。地区之间、企业之间为了争夺更多的粮源,在收购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放宽质量要求,直接导致了入库粮食质量的下降。在每年的粮食收购季节,都有外地企业直接或间接介入当地收购市场,价格因素和质量因素导致企业之间形成了无序竞争,影响了粮食入库品质。另一方面,国有粮食企业粮质检验力量薄弱,检测设备配备不齐全,缺乏现场快速检测仪器,检验时间长、环节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售粮积极性。多数中小国有粮食企业现有设备只能从事常规检验,对于粮食脂肪酸值等理化指标还没有检验能力。经验表明,入库粮质下降,会给粮食安全保管工作带来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粮堆呼吸旺盛,储藏稳定性下降,易出现发热、结露和霉变;(2)粮堆环境更适于虫害孳生,繁殖速度加快,引起粮堆虫害集聚;(3)粮堆通透性差,不利于通风散热和熏蒸药剂向粮堆深层渗透,导致粮堆降温困难和熏蒸杀虫不彻底。

3、仓房设施条件比较差。仓库条件是科学保粮的基础,以成都市现有的总仓容来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成的仓库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对于这些旧仓库,各级粮食部门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维修,但要彻底解决上漏下潮、墙体裂缝、气密性差等问题,资金上存在很大困难。

4、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科学保粮的普及。科学保粮需要一定量的资金投入。目前,各国有粮食企业主要依靠各级粮食储备和政策性业务以及经营业务取得收入,由于储备和政策

性业务规模小、费用高,因此经济效益不是很好。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投人大量资金搞科学保粮力不从心.造成科学保粮普及率不高。

5、保粮基础工作有所松懈。科学保粮不仅仅是几项技术措施,它还包含了大量的基础工作。近几年来,基层保粮基础工作出现了松懈倾向。少数地方对保粮工作满足于“不出问题”,对储粮保管工作标准不高,要求不严。查粮记录不完整、粮堆不平整、库内外清卫欠佳等问题比较普遍。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各级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对科学保粮的检查、考核、评先进力度减弱,基层对科学保粮的重视程度也随之减弱;二是粮食企业改制后,部分职工思想上不能适应新的用工制度,缺乏做好工作的长远打算,存在着临时观点,得过且过;三是客观上国有粮食企业经过改制减员后,基层粮食保管人员少,人均保管量大的矛盾比较突出,要达到工作高标准,确有一定难度。

二、做好科学保粮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科学保粮是国有粮食企业适应粮食购销市场化新形势的需要。粮食市场化改革后,粮食收购市场主体多元化是必然趋势。在市场规则还没有完全健全之前,各种市场主体争夺粮源必然造成收购质量下降。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对于某一家国有粮食企业而言,想独善其身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国有粮食企业只有练好内功,不断提高粮食科学保管水平,才能确保粮食储藏安全,适应粮食购销市场化新形势。

2、科学保粮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粮食安全的内容十分广泛,它涉及到粮食生产、储藏、流通和消费的各个环节。确保各级储备粮能够“储得进,放得住,用得上,质量好”是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有粮食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3、科学保粮是国有粮食企业拓展经营业务,实现做大做强的需要。国有粮食企业要进一步拓展经营业务,实现做大做强,必须树立更加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科学保粮,抓好人库粮质,确保储粮安全就是树立企业信誉和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

4、科学保粮是节约费用,降低成本,延缓陈化,提高效益的需要。成都市国有粮食企业通过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膜下低剂量环流熏蒸技术”的科学保粮的新路子,节约了费用,降低了成本,延缓了陈化,提高了效益,同比粮食售价高0.08-0.10元/kg,社会、经济效益明显。第一,通过加强对入库粮质,尤其是脂肪酸值的控制,优化粮食储藏品质,可降低出库轮换风险,同时提高对粮情的有效控制,减少不必要的费用开支。第二,降低投药剂量,节约防治费用。第三,杜绝重复熏蒸,节约费用,减少污染。第四,通过机械通风降温和膜下环流熏蒸,可获得更好的粮堆稳定性,节约府急处理费用。第五,科学保管条件下粮情稳,污染少,粮食陈化速度有效减缓,从而保障了正常的轮换周期和出库粮质。

三、建设绿色环保科学储粮体系,确保粮食品质安全

绿色储粮,是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储粮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在粮食储藏过程中,以调控储粮生态因子为主要手段,通过自然低温、强制制冷及无公害综合防治害虫体系达到储粮品质无劣变、无污染。这是增进人们健康、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建设绿色储粮体系,是做好粮食仓储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1、低温和准低温储粮技术——通常情况下,低温储粮是指能将粮温控制在15~C以下,准低温储粮是指能将粮温控制在20~C以下的储藏技术。低温储粮能杀虫抑菌,抑制粮食呼吸,减少粮食干物质损失,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保证粮食安全卫生,尤其重要的是,低温储粮能有效延缓粮食陈化,确保粮油食品的食用品质和营养品质,这是其他储藏技术所无法比拟的。低温储粮在我国已有多年历史,但真正实现全年低温储藏的粮食却很少。究其原因,主要是低温储粮成本过高,而在“温饱型”经济条件下,对粮油品质要求不高,不可能花较大的成本去保证储粮的品质新鲜。当前我国经济正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人们对粮油质量与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低温储粮是我国今后对粮食储藏工作中一项带有方向性的技术措施,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低温储粮技术体系是目前急需研究的问题。我国的低温储粮技术体系应包括自然低温、机械通风低温、谷物冷却机低温三项主要技术措施和以改造仓房增强隔热保温效果为重点的配套技术措施。各地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其自然低温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各种形式的自然低温和机械通风低温储粮,解决好冬季机械通风降温过程中粮食水分减量过大的问题。在夏季合理使用谷物冷却机降低粮温,有条件的粮库可结合仓顶喷水、涂刷反光隔热层、利用太阳能制冷等综合措施降低仓温和粮温。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温特点各不相同。在现阶段,北方地区开展低温储粮,南方地区开展准低温储粮比较切合实际。根据成都市的气候特征,在秋冬季进行各种形式的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将粮温控制在8℃左右是可行的。春夏气温回升前进行密闭隔热,辅之以机械制冷,可实现低温储粮或准低温储粮。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建立全年粮食温控意识,在秋冬季粮食相对安全的情况下通风降温,利用粮温随气温变化的滞后的现象,保证全年的粮温均在规定的温度范围之内,实现全年低温储粮或准低温储粮。

2、无公害防虫防霉技术——储粮害虫和霉菌对储粮危害极大,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国每年收获后粮食损失高达8%,其中储粮害虫造成损失3%~5%。害虫和霉菌不仅造成粮食重量减轻,而且严重影响粮食的质量,导致粮食变色变味,口感恶劣,甚至使粮食带毒,引起人畜病变。长期以来,我国对储粮有害生物的防治是以使用化学农药为主,害虫抗药性增强,杀虫剂对储粮和环境污染较大。我国大多数主要储粮?害虫对“当家”熏蒸剂磷化氢已产生了较强的抗药性,如谷蠢的磷化氢抗性高达1160倍,害虫的抗药性已经威胁到磷化氢的使用寿命。而无公害储粮杀虫剂缺乏,储粮防护剂施药技术落后,费时、费力、效果不好,并且危害施药人员身心健康。因此,在今后一段时间,完善和开创无公害防虫防霉技术是我国粮食储藏工作中另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根据我国的经济条件以及粮食仓储企业的传统与现状,我们认为,我国储粮无公害防治技术体系应包括清洁卫生防治、习性防治、气调防治、生物防治、植物杀虫剂和硅藻土等无公害药剂综合性防治技术。清洁卫生能形成有利于粮食安全储藏而不利于虫霉滋生的环境条件,从而控制虫霉的生命活动,并使其逐渐消亡。清洁卫生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整个防治工作的基础。利用害虫的生物习性防治是一种简单、有效而环保的防治方法,例如利用害虫的上爬性、趋光性、负趋光性、趋温性、趋化性等都可以进行有效防治。气调防治也就是气调储粮,是绿色储粮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自然气调或人工气调改变粮堆中气体组成,臭氧气调仓储技术达到了杀虫抑菌的目的。气调防治的关键是仓房的气密性,由于目前我国仓房气密性普遍较差,在进行气调防治时要利用塑料薄膜密闭粮堆,并随时检测粮堆中的气体成分,及时补充二氧化碳、氮气或臭氧,使其达到气调浓度要求。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对绿色食品的需求,害虫的生物防治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使用生物农药治虫抑菌,不仅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还有明显的社会效益,能减轻储粮和环境的污染,有利于人类身体健康,生物防治将是21世纪的主要防治方法。利用基因工程技术选育抗虫性、耐储性好的粮食品种进行储藏,可明显减少储 粮害虫的危害,延缓粮食陈化。以虫治虫,就是以有益的昆虫或其它无脊椎动物控制害虫,主要包括捕食性昆虫和寄生性昆虫2大类。利用昆虫信息素和引诱剂预测预报储粮害虫,鉴定昆虫种类或用于防治储粮害虫。利用昆虫激素及其类似物调节害虫的生活周期,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还可以利用微生物(如BI、冰核活性细菌,昆虫病毒等)防治储粮害虫。我国植物资源丰富,具有杀虫功效的植物种类繁多。植物杀虫剂对储粮和环境无污染,对人畜无毒,对害虫有多个作用靶标,害虫不易对其产生抗.性,符合21世纪对农药的要求。植物杀虫剂有些可用作熏蒸剂,有些可用作触杀剂,有些可用作驱避剂,特别适合农户小批量粮食防虫治虫。硅藻土属于惰性粉保护剂,其杀虫机理是破坏害虫的蜡质导,引起害虫快速失水死亡。目前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已开发出硅藻土杀虫剂,我国也有类似产品,试验成功后,可望在粮库推广应用。

科学及技术 篇3

提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经济全球化的实现,有效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科学技术哲学开始成为世界的焦点,科学技术哲学属于哲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自然界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活动的基本方法、科学技术及其发展中的哲学问题、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等内容。并且科学技术活动已经在我国发展成独立的社会活动,科学技术哲学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科学技术哲学的改革和发展,科学技术哲学在中国科学的地位和影响原来越高,科学技术哲学是有“自然辩证法”经过不断的改革演变而来,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科学技术哲学我国发展及社会都有着巨大影响,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哲学成为了我国主流思想,影响着我国的人文和人们思想及品格。本文将针对科学技术哲学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及趋势展开研究。

关键词:科学技术哲学;中国;发展状况;趋势

引言:我国的科学技术哲学由传统的“自然辩证法”的基础演变而来,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科学技术哲学虽然是哲学的分支学科,但科学技术哲学却不是单纯的人文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而是一门高度综合的、具有浓厚方法论性质的、横跨于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综合性学科。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认识论的统一,是我国哲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科学技术哲学已经成为推动社会文化发展及我国科技技术发展的核心力量。

一、科学技术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科学技术哲学在中国已经接近百年的历史,对中国社会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起着积极作用,科学技术哲学是自然辨证法演变而来,因此,科学技术哲学继承了自然辩证法的科学内涵。《自然辨证法》于1925年正式由苏联出版,出版之初就被翻译成了德文、俄文两个版本,内容包括了科学史、方法论、自然观及对各门自然科学的哲学解释[1]。自《自然辩证法》出版后,立即引起了世界中各国科学家和哲学年的关注和研究,《自然辩证法》的出版成为了自然辩证法学说创立的标志[2]。随着世界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及新中国的建立,自然辩证法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经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1956年,自然辩证法被我国国务院组织科学规划委员会在制定科学发展的远景规划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部分,自然辩证法发展成了哲学和自然科学间的一门科学,同时我国还成立了自然辨证法研究协会,自然辨证法研究协会的成立奠定了我国自然辩证法研究和科学发展的基础,成了我国未来科学技术哲学的基石。另一方面,我国教育部将自然辩证法选为各大高校的指定课程,仅1981年,就已经批准了自然辨证法硕士学问单位二十八个,博士学位单位四个[3]。经过不断的发展,二十世纪末期,我国变成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已经开始形成自己的特色,经过不断的改革最终更名为“作科学技术哲学”,并且在我国市面上也开始相继出现科学技术哲学著作。1987年自然辩证法被更名为科学技术哲学,意味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技术哲学已经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技术哲学更加注重哲学与科学技术的相互联系,通过利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考察科学技术发展,帮助我国总结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好经验,是国家制定科学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对推进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及社会明文起着积极作用。

科学技术哲学已经在我国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在众多的学者的研究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到目前为止,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已经包括了:自然自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技术与社会等等,为我国深刻研究科学结论背后更深层次的哲学问题打下了良好基础,有效的实现了对我国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概括与提炼,促进了我国自然科学研究进程。在对技术哲学研究方面实现了对技术的本质、技术的发生、发展机制、发展动因及其影响的研究。在社会学科方面,研究了人与科学技术及社会的相互作用,分析了社会如何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得到进步和发展以及人如何选择科学技术,可以看出科技哲学涵盖非常广泛。

二、科学技术哲学对中国的影响及地位

在中国历史上经济、科学技术一直都不是社会发展关注的主体,中国社会的发展一直服从着政治和人类自我修养的要求,社会发展严重缺乏科学技术的参与,客观上造成了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的缺失。建国以后我国实行了长时间的计划经济管制,政治在经济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这又严重的影响了科学技术哲学的应用和发展,这一状况指导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改变,国家工作重心的转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目标确立施行以后,经济开始逐渐摆脱政治和人的主观因素影响,走上了自由发展的道路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在这一过程中科学技术哲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科学技术哲学因为与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广泛接触,已经结合中国实际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科学技术哲学,并得到了中国哲学理论界的广泛认可。

由于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所以我国期初科技发展是从外部引进科技而开始发展,特色科学技术哲学的出现,给中国科学技术及社会发展研究带来而来转机。因此研究科学技术哲学及分析研究过程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再加上当代中国面临两次科技革命的迭加,有可能走上浓缩的超越的道路,因此对于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更显得意义重大,科学技术哲学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发展进程。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哲学对于当代中国的学术发展,特别在传统文科的改造与重建中也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传统文科,主要是文史哲等长线专业,本来是适应并维系原来传统的旧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但现阶段已经开始萎缩,而面向经济的一些应用性文科正在兴起,这种变化实际上是中国社会转型走上新的社会生成道路重要体现。在这种情况下科学技术哲学将成为在自然与人类社会的交界处寻找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原点,这一过程类似于近代科学对自然史的回溯。在这个原点的基础上,沿着人与社会从自然界生成的真实的足迹将实现构建起新的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并且就在很早之前就有学者提出“在历史上是最初的东西,必然要成为科学上最初的东西”这个概念的形成,正是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哲学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其本身的存在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标志,同时也是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开始受到重视的开始,因为在应用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相应的社会的发展目光会重新聚焦在社会生活本身,积极的投入到正在萎缩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中去,将应用科学技术的社会应用进行符合社会和人的需求的优化,促进人和社会于科学技术的共同进步,进而在科学技术哲学领域促进应用科学技术、社会科学技术,人文科学技术的共同发展。

nlc202309011604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意义重大,对我国各个方面的科学发展都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可以说科学技术哲学在我国未来的发展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科学技术哲学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趋势将会向着对未来科学技术的研究及社会当前问题的研究来科学技术哲学发展建设。科学技术哲学涵盖内容已经十分非常广泛,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可以看出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趋势是对未来的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及对科学技术前沿问题的研究,如:极早期宇宙学、生命起源、意识起源、生态学,以及新三论和混沌理论等,尤其研究高技术中的哲学问题,关于“网”、人机界面、虚拟现实、CD4S、数学化、生物技术、意识技术,以及高技术整体的特点和规律等,因为未来社会,人类社会将发展成科技社会信息时代,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高技术革命之中,因此,对于科学技术的研究对国家对社会都有著重要意义,科学技术研究将成为科学技术哲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在未来,科学技术哲学将会加强对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具体而言就是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对具体的生产技术生产处的社会经济产品,在市场中的营销、销售行为会对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进行研究,并进而对相应的商品交换,社会经济需求进行分析,保证在具体科学的支持下,社会经济活动能够充分的满足社会经济主体的发展需求,对那些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产品进行及时的社会需求情况反馈,进而在应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对社会生产活动进行创新、改进,真正做到应用科学技术、社会科学技术、人文科学技术在科学技术哲学的指导下科学系统的融合,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与解决,无疑是在推动社会的进步,实现我国国力的提升,不难看出在国家发展中科学技术哲学起积极作用。

结束语: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在未来科学技术哲学将成为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将会得到普及,通过以上对科学技术哲学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不难看出,未来科学技术哲学的重要性,因此科学技术哲学必须加强自我完善通过不断的实践及理论的结合实现改革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周墨菁.基于国际,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的走向研究概述[J].湖北职业技术经济管理学院,2012,13(11):119-124.

[2]李志搏.论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在中国的历史演进[J].浙江经济管理学院,2011,19(14):132-136.

[3]王慧丽. 基于基于自然辩证法看中国科学技术哲学发展史研究路径探讨[J].湖北科学技术学院,2012,16(07):119-123.

科学养兔的技术要领及发展前景 篇4

1 做好引种与配种工作

引种要选择市场销路好, 发展前景广的品种, 要从取得《 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 的正规厂家引种, 并索要系谱证、合格证、检疫证及票据。 到家后, 不要急于喂料, 先让其安静1~2h, 再饮用温水, 加适量食盐、红糖和麦麸, 隔1h左右再喂饲料, 最好喂给和原来兔场相同的饲料。 配种是养兔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 只有把配种工作做好, 才能生产出更多高质量的后代仔兔, 实现多产仔, 多活仔。

2 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法

2.1 不要饿着

家兔比较贪食, 在养兔的过程中, 要定时定量的喂兔, 以养成家兔良好的进食习惯, 有规律地分泌消化液, 促进饲料的消化吸收。 如果家兔不定时给料, 就会使兔的生长发育迟滞, 体质衰弱, 种兔则影响发情配种。

2.2 不要渴着

水为兔的必需品, 必须注意水分供应, 应将家兔的喂水列为日常饲养的管理程序, 作为经常性的操作程序。 供水的量, 可根据家兔年龄、生理状态、季节和饲料特性而定。 一般生长发育旺盛的幼兔、妊娠母兔, 母兔产仔前后、夏喂干草干料, 喂含粗蛋白和粗纤维及矿物质含量高的饲料等, 都需要及时供应水, 并要加大供水量。 在寒冷地区最好喂温水, 以免引起胃肠炎。

2.3 不要热着

兔是一种不喜欢高温的动物。 家兔由于高温的影响, 食欲下降, 使得公兔精子活力指标降低;母兔发情不明显, 不规律, 受孕率降低, 易出现早产、迟产、死产和仔兔热窝死亡。 因此, 夏季兔舍要加强通风, 不要让兔子热着。

2.4 不要冻着

兔是一种比较耐寒的小动物, 但对温度的要求也很严格。 兔的临界温度是5~30℃, 兔舍温度过低会影响兔的生长发育、育肥效果、繁殖性能、毛皮质量和饲料利用率。 因此, 冬季要防寒, 要加强保温措施。 建议兔舍增加增温设备使兔舍内的温度保持在10℃左右, 最低在5℃。 注意提前2d放置产箱, 产仔箱内垫草适当增加, 以帮助仔兔保温。

3 坚持“ 预防为主”的防疫方针

“ 预防为主”的防疫方针是防治家兔疫病的根本方针。 家兔是很敏感的动物, 对于疾病的抵抗力差, 一旦发病, 治疗效果往往不佳。 因此, 我们应该将预防家兔疾病这一方针一直放在主导地位, 做好家兔预防工作以预防家兔疾病的发生, 这样不仅能减少大批家兔死亡, 还能降低饲养成本增加养兔的经济效益。

4 发展前景

4.1 较高的经济价值

兔子是节粮型食草动物, 日粮中青草和干草占70%, 1只成兔需要料100~150g/d。 兔子对草中蛋白质吸收率可达75%以上, 而牛、羊只有60%。 兔子繁殖力比一般动物高得多, 一年可繁殖35~42 只仔兔。

4.2 较理想的肉质兔肉是最理想的肉类功能食品。它是高蛋白、高赖氨酸、高消化率、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热量的“ 三高三低”营养保健品。 此外, 它还能预防高血压、肥胖症、动脉硬化等现代疾病。 国外称兔肉为理想的营养保健、益智益寿、防病美容的滋补食品, 堪称肉中之王。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理念的增强, 兔肉将成为我国21 世纪的时尚消费食品。

4.3 巨大的市场潜力

国内市场的开发近几年势头看好。 兔毛加工已由针织品发展到纺织品兔毛西装面料已经上市。 獭兔皮以柔软轻薄、品质优良而风行国际市场。 一件红棕色獭兔皮大衣, 国际市场上售价达3 万多元人民币。 国内市场更是“ 等米下锅”, 我国兔肉人均占有量以克计, 而发达国家人均占有数以千克计。 随着对兔肉制品的开发越来越丰富、兔肉营养知识越来越普及, 中国兔肉消费将有一个大飞跃。

参考文献

[1]覃玲华.科学养兔技术要点[J].中国畜禽种业, 2009, 5:69-70.

[2]盖国峰, 等.科学养兔的六大技术要领[J].吉林畜牧兽医, 2013, 10:49-51.

[3]宋玉霞, 等.北方地区冬季养兔技术要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09, 7:217.

[4]李德明.夏季养兔技术要点[J].农村科学实验, 2010, 7:28.

[5]谷子林.冬季养兔技术要点[J].北方牧业, 2012, 24:26.

计算机科学技术现状及发展论文 篇5

(一)

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现状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飞快,已经渐渐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快速发展中不免有些隐患,因此谨慎分析现状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对计算机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也有着积极意义。如今,计算机科学技术作为一个生命力强、发展前景良好的科学技术,在个人、家庭、企业乃至国家各个层面区域的应用都很广泛,在开发成本、运行速度以及使用性能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突破。同时,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也带动了集成电路技术、网络技术、软件工程、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各个行业相辅相成,共同向前进步发展。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已经融入了千家万户的生活与工作中,在各个行业如工农业、文化教育行业、社会服务业等之中都发挥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对于社会来说已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中最重要的则是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方面的作用。随着全球信息化时代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生活与工作之中,信息传递是格外重要的。而计算机科学技术则是通过互联网的作用改善信息传递的方式,加快其速度,从而促进了信息技术行业的发展。同时,人们对于信息的认识也与日剧增,从而对信息选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精确性、有效性、及时性都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由于计算机与网络的运行形势,使得人们的劳动方式与工作模式也得到了转变。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得完成工作与学习任务,节省了更多人力物力去完成其他的事情,对行动与思想方面也有一定的解放作用。这正是说明了科技乃人类社会第一生产力。另外,计算机科学技术带动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也推动着电子技术、生物技术以及新能源新技术的研发等领域的快速发展。

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景

2.1生物计算机

早在1994年3月就有一位美国科学家提出了生物计算机这一设想。将DNA碱基序列当做信息的编码载体,利用当今的分子生物学技术,适当使用控制酶,改变DNA碱基序列并使信息有效反映出来,对数据进行运算。DNA计算机设想的出现有效拓宽了人类对计算机了解的视野,改变了计算机仅仅只是简单是物理性操作的性质,增加了操作方式。如今,英国生物信息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做出的重大突破使得人们对信息储存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转变。科学家们将文学家莎士比亚的154首诗歌的音乐文件(mp3格式)以及相关的照片编制了DNA序列,使得储存密度大大增高,这一消息使得人们对生物计算机的构想进一步贴近现实。

2.2量子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的原理是即将处于量子状态的原子作为内存与CPU,利用其特性对信息做精确的处理,其特性即原子的同一时间点处于不同位置之间。在数据信息处理,数据储存两方面,量子位的能力较晶体管电子位来说都是存在很大进步的。

2.3光子计算机

光子计算机做出的重大突破即为可以利用光速来完成电子储存以及运算等工作,与传统的芯片计算机相比其运行速度大大增加。其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就有科学家提出光子计算机这一设想,同时这一设想也在逐渐向现实发展前进着。1986年,戴维米勒研制出小型的光开关,使得贝尔实验室的艾伦黄研制的光处理器有了一定的基础,在1990年的1月,光计算机的工作正式开启。在元器件方面,光计算机有两种类型,即光电混合型与全光学型。贝尔实验室成功工作的光计算机采用的就是混合型元器件。然而相比全光学光子计算机,其运行速度还是有些逊色的。要想将全光学光子计算机成功的研发并制作出,必需研发出一种特殊的“晶体管”,这种晶体管能够用一条光来控制另一条光。然而现今存在的光学“晶体管”存在很大的问题,笨拙且较大的体积是无法适用在光子计算机里的。因此,对光子计算机的研发工作还需要很大的努力,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三、总结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计算机对人们的影响也越来越深,渐渐融入各个阶层的人们以及各行各业的`生产发展之中,促进人类进入信息化经济世界。正是这样,计算机的发展与突破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的影响是巨大的,为社会经济发展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

一、计算机科学技术现状

1.1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生活中应用广泛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网络作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已经进入千家万户。人们不用出门就可以通过计算机了解国内外新闻、天气预报资讯、股市行情、世界地图、收发电子邮件、检索信息等;不用逛街就可以通过互联网中的购物网站买到喜欢的东西;通过计算机可以与相隔较远的朋友在线聊天、视频聊天等,加强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促进友谊;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订购飞机票、火车票等,节省排队时间;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科学技术实现对学生的在线授课,更及时、更方便;动漫工作者可以使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制作动漫;政府机关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科学技术建立城市网站,及时了解市民反映的问题,通过计算机与各个行业的工作人员在线交流;很多企业使用计算机来处理大量数据和信息,代替传统的人工处理,提高工作效率。计算机科学技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工作和学习。

1.2计算机科学技术更加智能化和专业化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推动了集成电路、微电子和半导体晶体管的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更加智能化和专业化。计算机能根据使用对象的不同个体需要进行改装、更新,对于有更高需求的用户可以专门定做计算机,用户可以根据使用环境的不同选择台式计算机、笔记本计算机、掌上电脑和平板电脑等。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其他特殊领域也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如智能化家用电器和智能手机,家庭式网络分布系统代替了传统的单机操作系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1.3计算机的微处理器和纳米技术

微处理器能提高计算机的使用性能,缩小传统处理器芯片中的晶体管线宽和尺寸。利用光刻技术,波长更短的曝光光源经过掩膜的曝光,将晶体管在硅片上制作的更精巧,将晶体管导线制作的更细小。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计算机运算速度更快,体积更微型,操作更智能,传统的电子元件不能适应计算机的发展。纳米技术是一种用分子射程物质和单个原子的毫微技术,可以研究0.1~100纳米范围内的材料应用和性质。计算机科学技术中利用纳米技术,可以使计算机尺寸变小,解决运算速度和集成度的问题。

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

现如今,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人们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促使数学家和计算机学家们不断研究计算机科学技术,使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发挥更大的作用,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下面从DNA生物计算机、光计算机和量子计算机三方面来探究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景。

2.1DNA生物计算机

DNA生物计算机用生物蛋白质芯片代替传统的半导体硅芯片。1994年,美国科学家阿德勒曼率先提出关于生物计算机的设想。在计算机运算数据时,将生物DNA碱基序列作为信息编码载体,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控制酶,改变DNA碱基序列,从而反映信息,处理数据。这一设想增加了计算机操作方式,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物理操作性质,拓宽了人们对计算机的了解视野。DNA生物计算机元件密度比大脑神经元的密度高100万倍,信息数据的传递速度也比人脑思维快100万倍,生物计算机的蛋白质芯片存储量是传统计算机的10亿倍。,以色列科学家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DNA生物计算机,体积较小,仅有一滴水的体积。,英国生物信息研究院的科学家们使用DNA碱基序列对文学家莎士比亚154首作品的音乐文件格式和相关照片进行编制,增加了储存密度,使储存密度达到2.2PB/克(1024TB=1PB),提高了人们对信息储存的认识,这一重大突破使生物计算机的设想有望成为现实。

2.2光信号和光子计算机

光子计算机是一种由光子信号进行信息处理、信息存储、逻辑操作和数字运算的新型计算机。集成光路是光子计算机的基本构成部件,包括核镜、透镜和激光器。光子计算机和传统计算机相比较,有以下几点好处:(1)光计算机的光子互联芯片集成密度更高。在高密度下,光子可以不受量子效应的影响,在自由空间将光子互联,就能提高芯片的集成密度。(2)光子没有质量,不受介质干扰,可以在各种介质和真空中传播。(3)光自身不带电荷,是一种电磁波,可以在自由空间中相互交叉传播,传播时各自不发生干扰。(4)光子在导线中的传播速度更快,是电子传播速度的1000倍,光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比传统计算机更快。20世纪50年代末,科学家提出光计算机的设想,即利用光速完成计算机运算和储存等工作。与芯片计算机相比较,光子计算机可以提高计算机运行速度。18,戴维米勒首先研制出光开关,体型较小。1990年,贝尔实验室的光计算机工作计划正式开启。根据元器件的不同,光子计算机可以分为全光学型计算机和光电混合型计算机。全光学型计算机比光电混合型计算机运算速度快,还可以对手势、图形、语言等进行合成和识别。贝尔实验室已经成功研制出光电混合型计算机,采用的是混合型元器件。研发制作全光学型计算机的重要工作就是研制晶体管,这种晶体管与现存的光学“晶体管”不同,它能用一条光线控制另一条光线。现存的光学“晶体管”体积较大较笨拙,满足不了全光学型计算机的研发要求。

2.3量子理论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将处于量子状态的原子作为计算机CPU和内存,处于量子状态的原子在同一时间内能处于不同位置,根据这一特性可以提高计算机处理信息的精确度,提高处理数据的运算速度,有利于数据储存。量子计算机处理信息时的基本数据单元是量子比特,取代了传统的“1”和“0”,具有极强的运算能力,运算速度比传统计算机快10亿倍。中国和美国的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成功实现了同时对多个量子比特进行操作,为制造量子计算机提供了可能。相信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共同努力下,量子计算机会成为现实。

三、结束语

科学及技术 篇6

关键词 工程造价 信息科学技术 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工程造价管理是在兼顾建设项目进度、质量的前提下,对整个工程的所用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节约成本的一项管理活动。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为现代工程造价的科学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

1 造价信息科学技术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优势

(1)有助于降低成本

在工程建设中,建设材料方面的投资所占比重相当大,如果建设材料能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合理利用,将减少浪费,降低成本。将造价信息科学技术应用于工程造价管理中,可实现控制成本的目标。在造价信息科学技术条件下,各企业的工程造价信息已公布在网站上,建设材料的提供者可随时在网上报价、竞价,而工程承包企业通过比较建设材料的市场价格,依据自身经济实力选择价格合理、性价比高的建设材料。这样不仅简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还有效避免了工程造价的盲目性,为合理配置资源、降低建设成本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工程造价管理需处理的信息量非常大,涉及的数据也非常庞大,技术人员在处理信息时往往需借助各种不同的工具,但这些工具并不能保证信息处理的正确性。这是因为不同的技术人员技术水平不同,处理信息的进度不同,对信息的理解不同,处理问题的思路也不同,这就使得信息的处理结果千差万别。例如,不同技术人员对统一施工图纸进行分析时,如果图纸、计算数据不吻合则需反复计算、核对,以获得较为精确的数据,但手工计算或采用传统计算工具计算,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且不能获得较为精确的结果。而在造价信息科学技术条件下,信息和数据的处理可借助功能强大的计算机软件,不仅缩短了信息和数据处理所用时间,减少了人力物力,还提高了计算的精确性,可谓事半功倍。

(3)有助于防止工程造价虚高,促使计价报价方式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在传统工程造价管理中,根据工程量进行定额套价时,由于对市场定额缺乏全面了解,所选用的定额不恰当,或者重复套用了定额子目,均可造成误差,导致工程造价虚高,致使工程资金流失。但在造价信息科学技术条件下,可使用相关数据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在计算前明确设置计价定额,这样就可通过软件的提示避免上述问题。

此外,造价信息科学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投资主体的地位,也改变了建设工程计价报价方式和工程造价管理的模式,有助于探索一套更科学合理、更符合信息化发展方向的工程造价管理的模式,促使计价报价方式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2 造价信息科学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对策

尽管近年来造价信息科学技术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这与技术不成熟、技术应用流于表面等有关。

首先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不成熟。目前,虽然有不少软件公司和网络企业正积极从事造价信息科学技术的钻研和开发,但由于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不成熟,造价信息科学技术也显得稚嫩,信息处理能力不强。例如,预算软件在处理复杂图纸时,效率和质量均不高;而结算软件不能高效、准确地处理复杂的问题,且难以适应实际工作的变化,并不能真正提高工作 效率,减少人力和物力的消耗。

其次是技术应用能力不强,致使技术应用流于表面。在我国,软件公司和网络企业对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应用普遍存在应用能力不强的问题,技术应用流于表面,未能做深入的研究和创新,在应用相应技术进行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发布时,信息内容往往不全面、不深入甚至不够准确,缺乏科学依据和专业的衡量标准,导致信息可信度下降。如果基于可信度不高的信息进行规划、决策,将导致决策失误,造成损失。另外,造价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缓慢、单一,软件与软件之间关联性不高,一方面难以应付瞬息万变且复杂多样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致使问题的解决方式单一、死板,不利于问题快速、灵活地解决。

鉴于以上问题,我国造价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应向技术先进的国家学习。在发达国家中,信息技术以满足使用者的实际使用需求为发展方向,各软件之间的关联性较强,不同软件之间仍可灵活进行关联性应用,信息处理更方便,效率更高;且部分技术已支持远程应用,为动态分析数据、多次使用数据创造了条件,有利于适当调整造价方案,控制成本,提高竞争力。除此之外,信息技术先进的国家更好地利用了方便快捷的网络,实现了信息收集、发布、分析的网络化,为技术的使用者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3 结束语

工程造价是指建设一项工程预期开支或实际开支的全部固定资产投资费用,是评价建设项目总投资和分项投资合理性和投资效益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评价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成果的重要依据。将造价信息科学技术应用于工程造价管理中,有助于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效率,防止工程造价虚高,促使计价报价方式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宥之.论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对工程造价管理的影响[J].中国科技博览,2011,(32):519.

[2] 龚永敏,张伟.浅谈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J].中国科技博览,2011,(8):132.

大豆播种技术及科学防治病虫害 篇7

在大豆种子的选择上要选择具有良好播种品质的种子, 最好是采用粒选的方式, 这样选出来的种子发芽率高, 苗生长出来后也茁壮。在选种过程中, 还要注意把病粒、小粒、虫蛀的和异品种的种子剔除出去, 增加种子的纯度和单品种的特征。在选种过程中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 我国农业播种的面积大, 各地的气候条件也各不相同, 所以应选择适合当地气温的品种, 以免到成熟期时因气候原因影响大豆的收成。

2 搞好播前种子处理

一是播前晒种。晒种一般能使发芽率提高13%左右, 提早出苗2~3天。二是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温度低或遇干旱时, 种子在土壤中萌发时间长, 易遭受病虫害, 可用大豆种衣剂按药种比1∶75~100防治。防治大豆根腐病可用种子量0.5%的50%多福合剂或种子量0.3%的50%多菌灵拌种。虫害严重的地块要选用既含杀菌又含杀虫剂的包衣种子, 未经包衣种子, 需用35%甲基硫环磷乳油拌种, 以防治地下害虫。拌种剂可添加钼酸铵, 以提高大豆出苗率和固氮能力。为防治地老虎、根蛆、根腐病等苗期病虫害, 常用种子量0.1%~0.15%辛硫或0.7%灵丹粉或0.3%~0.4%多菌灵加福美双 (1:1) , 或用0.3%~0.5%多菌灵加克菌 (1:1) 拌种。药剂拌种与铝酸铰微肥拌种同时进行时, 需要铝酸铰拌种阴干后进行, 要注意采用根瘤菌拌种后, 不能再拌杀虫剂和杀菌剂。

3 选用适宜的播种方式

在春季播种时, 如果播种地块未经秋翻地块, 亦采用在原垄上直接播种, 以免水分的蒸发, 播种初期土壤出现旱情。秋天翻过的地块可以直接播种后起垄或直接窄行密植。土壤墒情不好的地块或极度干旱的地块宜采浅覆土, 或采用扣膜的方法来阻止水分的流失。播种后要适当的深开沟, 减少水分的损失。

4 抢墒播种争取一次保全苗

抢墒是“全苗”的基础。首先要做到早整地细整地, 保墒, 这是保证现有墒情的有效措施。整地要突出一个“早”字, 充分发挥机械整地的作用, 加深耕层, 活化土壤, 改革耕作制度, 提高整地质量。旱田对原茬地块提前顶浆打垄, 抢在煞浆前, 对秋翻起垄地块, 提早镇压防止水分蒸发。对秋翻未起垄地块早耙, 早打垄, 早镇压。总之, 要早整地、细整地, 达到地净无根茬, 地平无堑沟, 土细无坷垃。其次是适时早播, 缩短播期, 抢墒。针对中晚熟品种多, 面积大, 春季气温高, 风力大, 易跑墒的特点, 必须适时早播, 才能有效地利用春季间隙积温和土壤水分, 这是一次播种保全苗的关键, 是作物抗旱保苗、争得积温、获得高产的重要措施。然后在大豆机械播种时要选好播种机, 播种时速度不宜快, 严防种肥授触造成肥害。五是播后及时镇压, 引墒。对坡岗地, 易跑墒地块, 要多次镇压, 重压。

5 推进测土配方施肥

长期以来, 不少地方单凭经验进行施肥, 造成土壤营养元素不平衡, 生产上易出现缺钾、缺微量元素等现象。要结合农业部实施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 坚持科学施肥, 根据测土结果, 将氮、磷、钾肥按照一定比例配方施入。提倡秸秆还田、氮肥分期施或缓施, 根据土壤钾素状况, 增施钾肥, 适当补充镁肥。鼓励多施农家肥, 结合整地施入。化肥做种肥时要深施于种下4~5厘米, 以免烧种。建议在以上施肥原则基础上, 不同产量目标时施肥量要科学配比。

6 安全高效使用除草剂

要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草相, 科学合理选择安全高效的化学除草方式及除草剂。中西部易旱区, 提倡苗后茎叶除草。为防止药害发生, 在白浆土地、盐碱土地、砂壤土地、土壤水份较大的大豆田不宜使用嗪草酮、2, 4-D丁酯或含此类药剂的配方进行封闭除草。苗前封闭除草, 如果土壤墒情较好, 按除草剂使用说明书正常用量除草, 大豆田可使用乙草胺、异丙草胺、异丙甲草胺、异草松、丙炔氟草胺 (速收) 等药剂。如果土壤墒情比较差, 不建议封闭除草。苗后茎叶除草, 可使用精喹禾灵、高效氟吡甲禾灵 (高效盖草能) 、精吡氟禾草灵 (精稳杀得) 、氟磺胺草醚、稀禾啶、苯达松等药剂。“苣荬菜”、“刺儿菜”茎叶防除时期为大豆第一片复叶全展期, 既可提高防效, 又可减轻药害。鸭趾草的茎叶防除, 一定要在杂草刚发芽时用药。最好不使用普施特、豆磺隆、虎畏、阔草清、广灭灵等长残效除草剂。

7 科学防治病虫害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 持续的暖冬对害虫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生存环境, 在暖冬情况下大豆病菌和病虫卵不易死亡, 适宜的温度会加速病菌和虫卵的繁殖, 所以近几年大豆病虫害发生的频繁、来势凶猛。很难彻底的抑制。针对这种情况, 要根据各地不同的病虫害情况和特点, 科学的选择种衣剂, 在二条叶甲、蛇根潜蝇发生较重地区, 使用35%多克福种衣剂 (克百威含量必须达到10%) , 以控制因虫伤引起的根腐病发生。在地下害虫发生较轻地区, 可使用2.5%适乐时包衣防治大豆根腐病。大豆胞囊线虫重发生区, 应实行与非豆类作物五年以上的轮作或种植抗线品种。防治大豆根绒粉蚧, 要抓住醒蛰后尚未固定为害的低龄若虫期, 每亩用75%吡虫啉3克加48%毒死蜱60毫升, 于大豆子叶出土前和子叶展开后两次施药。蛴螬发生严重的地块, 应使用辛硫磷、毒死蜱等颗粒剂随种肥施入田间进行预防。近几年春天在大豆播种的地区应加大对二条叶甲、蒙古灰象甲、网目沙潜、斑须蝽等害虫的预防。可用3%啶虫咪每亩50毫升对水30~50升喷雾防治。地老虎可在苗期早期采用青草诱杀, 割青草间隔5米堆成堆, 在堆底喷洒80%敌敌畏300倍液, 也可实施人工捕杀。此外, 重迎茬地块要注意出苗后用毒饵防治鼠害。

8 结束语

目前我们面临的农业生产形势是非常严峻的, 各地干旱水灾情况严重, 水资源短缺, 导致农业上的病虫害严重, 要想实现大豆的优质高产、高效, 就要从大豆的科学播种和防止病虫害入手, 要及时发现播种中经验的不足和和防止病虫害方面存在的问题, 坚持科学的种田, 为大豆的丰收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马昌平、黄勇军、曹守生.葡萄双棘长的发生及防治[J].甘肃农业科技, 2002 (4) :49.[1]马昌平、黄勇军、曹守生.葡萄双棘长的发生及防治[J].甘肃农业科技, 2002 (4) :49.

[2]吴昊, 何天祥, 郑传刚.秋大豆生育规律与栽培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23) :7133-7135.[2]吴昊, 何天祥, 郑传刚.秋大豆生育规律与栽培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23) :7133-7135.

科学及技术 篇8

郑院士通过长期追随老师的亲眼目睹、亲力亲为、亲身感悟, 带领着青少年听众瞻仰了科学家的高风亮节, 分享了钱老的累累硕果。

郑院士把钱老的科研经历用讲故事的形式向青少年们进行了讲述, 让青少年们了解科学家所应具备的科学精神和素质。郑院士勉励青少年们要珍惜大好时光, 努力充实自己, 对自己感兴趣的科研课题要持之以恒的去钻研, 不畏艰难和失败, 最终必将有所收获。

一场生动的科普报告, 青少年们加深了对科学家了解、接受了科学精神的熏陶, 科学思想的启迪, 对自身的学习和科学探究活动都有所启发。

报告会结束后, 郑院士还与青少年们进行了面对面交流, 并热情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现场气氛热烈。

科学及技术 篇9

一历史回顾

荷兰的科学哲学研究起步很早, 是伴随着国际科学哲学的兴起而开始的。1922年, 受当时英国符号学 (significs) 潮流的影响, 荷兰籍数学家布劳威尔 (L.E.J.Brouwer) 和他的老师曼诺利 (G.Mannoury) 还有范·伊登 (Frederic van Eeden) 等人成立了符号学小组 (Signific Circle) , 从而有了与维也纳学派、柏林学派相对应的团体来发展与推广科学的语言分析, 并创立了专业的学术期刊《认识》 (Erkenntnis, 1930) 与《综合》 (Synthese, 1936) 。符号学小组受到了塔尔斯基逻辑与维也纳学派反形而上学的影响, 倡导对科学的语言分析研究。小组成员集中于数学哲学与逻辑学方面的研究, 代表性的是布劳威尔直觉主义的提出和其学生海廷 (A.Heyting) 在数学和逻辑学方面的工作, 这使得荷兰在二战前的科学哲学工作主要是对数学的现代哲学分析, 并且这些工作得到了荷兰哲学界的一致认同。纽拉特在荷兰避难期间一直与符号学小组一起工作, 他与弗兰克等人发起的统一科学研究所 (Institute for the Unity of Science) 也与符号学小组合作, 在阿姆斯特丹组织国际会议, 在《综合》上发表通讯, 把《综合》杂志作为他们的核心宣传阵地, 使得《综合》杂志与《科学哲学》 (Philosophy of Science) 、《哲学与现象学研究》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并列成为了当时国际分析哲学与科学哲学交流的核心平台。

虽然逻辑与数学的哲学研究由于布劳威尔等人的工作得到承认, 对经验科学的哲学研究却在荷兰的学术圈内鲜见, 这种状况与20世纪初的天主教解放运动密切相关。天主教解放运动中成立了许多天主教大学, 如1923年奈梅亨天主教大学的成立, 另外除了教会大学之外, 教会在其他非教会大学也设置了许多教授席位, 因而不利于对科学的哲学研究。即使有科学的哲学研究, 也要与教义相一致, 如天主教解放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霍恩 (Petrus Hoenen) 认为量子理论与机械论哲学相冲突, 唯一与现代物理学革命相融的理论是天主教义的、新托马斯主义。当然也有少量关于经验科学的哲学研究, 这些的工作主要是由具有哲学兴趣的物理学家们来完成的, 如克拉默斯 (Hans.A.Karmers) 、佛克 (A.D.Fokker) 、克雷 (Jacob Clay) , 其中克雷是《综合》最早的主编之一, 也正是在他的扶持下, 荷兰的大学中有了第一个科学哲学教席。

1946年, 阿姆斯特丹大学的比茨 (E.W.Beth) 被任命为“逻辑及逻辑史与精确科学的哲学”教授, 荷兰大学有了第一个科学哲学的教授席位。比茨认为科学哲学的任务是给出对科学理论的句法学与语义学的分析, 即它处于元理论的层次, 以科学理论为研究对象, 因而不受世界观与神学的影响。他的代表作《自然哲学》 (Natuurphilosophie, 1948) 通过对霍恩的批判全力攻击了荷兰哲学中的新托马斯主义传统与神学的影响, 使得在二战结束时荷兰哲学中的新托马斯主义传统走向了衰落。他对物理学理论的句法学与语义学分析, 在经过范·弗拉森的推广之后获得了广泛的国际关注, 被认为是物理学形式分析的标准理论。比茨的工作标志着“科学的哲学” (Scientific philosophy) 的荷兰学术传统开始形成, 他本人也成为国际“科学的哲学”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

1967年, 国际科学史和科学哲学联合会主办的第三届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学会在阿姆斯特丹大学举行, 荷兰方面出席会议的有海廷、任职于乌得勒支大学的数学家与科学史家达伦 (D.van Dalen, 海廷的学生) 以及时任阿姆斯特丹大学一般哲学与比较哲学教授的斯塔尔 (J.F.Staal) 等。查阅出席该大会的荷兰籍代表, 大多数都来自数学与逻辑学领域, 都与布劳威尔有着各种各样的学术关系。这种以数学与逻辑学为核心的研究传统一直持续到今天, 使得荷兰在自然语言的形式分析与模态逻辑方向上占据着领军位置。

二总体特征

1997年, 莱顿大学的麦卡利斯特 (James W.Mc Allister) 博士在“荷兰的科学哲学”一文中介绍到荷兰的科学哲学氛围不是很理想, 虽然荷兰的哲学传统由来已久, 自然科学的兴趣也很强烈, 但是荷兰的哲学家们对自然科学并不是那么感兴趣, 甚至对科学有些反感。1997年时在荷兰的哲学系中只有25位教师与15位博士生在从事科学哲学, 在荷兰最大的两所大学即阿姆斯特丹大学与乌德勒支大学中, 没有科学哲学的研究与教学, 不开设科学哲学的研究生课程。形成这一局面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宗教的影响。20世纪以来荷兰的哲学深深地受到了其历史上哲学的影响, 很长一段时期内仍然主要是教士 (神职人员) 的哲学, 在奈梅亨天主教大学等宗教附属的大学中更是如此。即使在非宗教性的大学里也有许多宗教捐助的教席或受宗教基金控制的特殊教授职位, 因而荷兰哲学受到了宗教的约束, 对科学的哲学研究相当不利。除了科学哲学研究队伍的规模小之外, 神学的另一个影响是对科学哲学研究方式的影响。一般而言, 科学哲学家们致力于为与科学有关的问题提出新的求解, 而许多荷兰科学哲学家似乎并不会参与到科学问题的争论中去, 而是像历史学家一样研究争论, 从外在的角度来评论与审视它。他们不是为问题提出新的求解, 而是指出别人所提出的求解的特征。他们关注的是作者与文本, 而非论题与问题:许多荷兰的出版物与博士论文都采取这样的形式, 即总述、说明、对给定理论或论证的评述等, 麦卡利斯特博士称其为评释态度 (exegetical attitude) 。

二是大陆哲学传统的影响。荷兰许多哲学家属于大陆哲学学派, 认为科学只是技术化的内容, 缺乏人文兴趣。如环境主义在荷兰很是流行, 认为科学与技术应该为自然的破坏与去人文化 (dehumanising) 的社会文化负责。就像大陆哲学那样, 在荷兰有名望的是哲学史, 它被许多荷兰哲学家认为是哲学研究最为学术化的形式, 影响着荷兰哲学的看法与实践, 使对已有哲学家思想的梳理与解释成为主流。这些使得荷兰的哲学家更偏向于从大陆哲学人本主义的角度去研究问题, 而不追随科学发展的步伐进行哲学的分析, 从而使得一般科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哲学研究在二战之后有些滞后, 未能像20世纪初期追随逻辑实证主义那般紧跟世界科学哲学发展的洪流。

情况并非总是那么不理想, 在1997年以来的这15年间, 荷兰哲学界对于自然科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从事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研究的教师与博士生也越来越多, 形成了相应的研究生课程和举国的培养体制。而大陆哲学的负面影响在近些年随着欧洲对科学的基础问题与方法论问题兴趣的再次复兴, 也已经成为过去。2006年“欧洲科学哲学协会”成立, 有许多荷兰的科学哲学家参与进去, 与法、德等国的科学哲学家们共同启动了“欧洲视角中的科学哲学研究项目”, 关注于自然与社会科学的哲学与基础。另外大陆哲学更加注重文化与社会因素, 强调人本主义这一传统, 在荷兰当前的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也有积极的影响, 使得荷兰的科学与技术哲学研究传统在有些方面不完全与英美的分析的科学哲学相同, 更多地从多维度的社会与文化视角来审视科学与技术, 而这种研究方式随着欧洲科学哲学的回归与英美之间的互动交流, 以及全世界哲学间的交流, 已经影响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区域的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方式。

三研究机构及研究内容

荷兰的科学技术哲学多维度研究也充分体现在其各具特色的研究机构设置上。荷兰的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基本是在大学中, 研究人员或供职于哲学系, 或供职于独立于哲学系的科学哲学研究所中。另外还有几个并不独立的由几所大学合作设立的研究中心, 研究人员仍然供职于各大学。

荷兰研究型的大学共14所, 13所大学设置有哲学系, 但并非所有的哲学系都有独立的课程与学生, 如马斯特里赫特 (Maastricht) 大学的哲学系就没有自己的课程与专业化建制, 而是参与到所有其他系的课程中, 试图对科学、社会与文化问题进行概念的澄清与反思, 因而其研究内容也偏向于对具体科学的哲学问题研究, 包括与信息社会相关的政治问题;进化认识论;生物学与复杂性问题哲学;政治与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与现代文化等。瓦宁根 (Wageningen) 大学哲学小组致力于研究人与自然、动物、食品和农业间的关系中所涉及的伦理与认识论问题, 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中理解围绕科学和技术的伦理谋划过程。这种充分服务于大学具体专业、为学生提供概念反思与分析方法方面技能的导向性哲学教学, 是非常具有特色的, 也充分反映在荷兰的技术哲学研究中。

虽然荷兰的综合性大学数量不多, 但其综合实力却不可小觑, 其中入选世界百强大学的有4所, 其他大学也大都入选世界五百强。这有赖于大学之间的联系紧密, 日常合作频繁, 专业的设置各具特色, 能够把学术资源有效地集中起来, 使得各大学能均衡发展, 这也反映在他们各具特色富有成效的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当中。如在逻辑方面研究卓有声誉的大学有阿姆斯特丹大学和蒂尔堡 (Tilburg) 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在哲学系之外, 与科学技术哲学相关的研究机构为逻辑、语言和计算研究所 (Institute for Logic, Language and Computation) , 在国际逻辑学界享有盛名。该研究所沿袭了阿姆斯特丹大学自布劳威尔以来的逻辑研究传统, 并将其推广到语言学与计算机科学, 从而打造了一个跨学科的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其中范·本瑟姆 (Johan van Benthem) 教授曾获荷兰国家级的斯宾诺莎奖, 著有《时间的逻辑》、《逻辑、语言和意义》等逻辑方面的专著, 在模态逻辑、自然语言语义学、计算逻辑等方面有深厚的研究。

蒂尔堡大学在哲学系之外也设置有实体性的研究机构, 即蒂尔堡逻辑、普遍伦理与科学哲学中心 (Tilburg Center for Logic, General Ethics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中心主任是哈特曼 (Stephan Hartmann) , 曾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自然与社会科学哲学中心的主任, 从事一般科学哲学、形式认识论、物理学哲学、社会选择理论的研究。该中心的研究分为三大领域, 一是逻辑与语言学, 二是伦理学与社会哲学, 三是认识论与科学哲学。其研究立足于精确哲学传统, 强调研究的清晰性、启发性、精确性和创新性, 研究方法覆盖了现代哲学的整个范围:概念分析、历史案例研究、形式化模型、实验研究、计算模拟等。这样一种融合所有现代哲学研究方法的精确哲学研究方式, 通过人员与方法上的合作形成了更广与更全面的研究视角, 这也从侧面体现了荷兰的兼容并包和开放性, 对于科学技术的哲学研究也不失是一种有利的方法论策略。

奈梅亨拉德伯德大哲学、神学与宗教研究系下属设科学史与哲学中心, 把哲学与科学作为纠缠结合在一起的历史现象来研究, 在全球范围内是独具一格的。该中心主要研究自然哲学的演化与科学学科当代形式的出现, 从亚里士多德一直到当前专业化的自然科学的自然哲学史。由该中心完成的欧洲科学基金项目“从自然哲学到科学”, 受到了极高的同行评价。该中心属于哲学系, 拥有荷兰最好的哲学图书馆之一和世界最大的自然哲学与逻辑中世纪手稿微缩之一。

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科学与技术哲学属于哲学系的理论哲学部分, 由雷德 (H.Radder) 教授带领。他们的研究对象包括社会科学与宗教学等广义的科学以及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传媒技术等技术。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哲学研究是通过关注科学与技术的实践来思考普遍的理论哲学问题的, 认为实践哲学也是其理论哲学的一个部分, 如通过实验与观察它们与概念和理论的关系走向实验与本体论的实在论, 通过对科学实践的理解关注科学家的价值与技巧的认知与实用意义等。

乌德勒支大学的哲学系分为哲学史、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三个部分, 与其他大多数荷兰大学哲学系的设置相同, 理论哲学部分中有“逻辑、意义与认知”小组, 关注与科学本质相关的经典哲学问题, 研究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语言学的基本问题。科学哲学的实体性研究机构有独立设置的“笛卡尔中心”, 即科学与人文的历史与哲学研究中心, 负责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的研究生培养, 研究内容包括科学的认识论与真理、知识等基本问题。此外, 在物理学与天文学系下, 设有科学史与科学基础研究所, 由狄克斯 (Dennis Dieks) 教授担任主任, 与笛卡尔中心共同培养在科学史与物理学基础或哲学方向上的研究生, 负责《现代物理学史与哲学研究》 (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Modern Physics) 杂志的编辑工作, 狄克斯教授也是量子力学模态解释的主要发展者之一。该研究所的研究内容主要有科学史与科学基础两部分, 科学史研究1500年以来的一般科学史与荷兰本土的科学史;科学基础部分主要是物理学基础与哲学, 包括量子力学基础、统计物理学基础与时空哲学。

当然, 在上述所提到的特色性的科学哲学研究机构之外, 还有哥罗宁根 (Groningen) 大学哲学系、鹿特丹伊拉斯谟大学 (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 哲学系、莱顿 (Leiden) 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研究所等在从事科学哲学的研究, 他们都有各自所关注的研究对象与主题, 如哥罗宁根大学主要从事一般科学哲学的理论研究, 主要关注知识与知识的发展, 库伊佩斯 (Theo Kuipers) 教授就以一般科学哲学研究而著名, 著有《从工具主义到建构的实在论》、《科学中的结构》, 担任爱思维尔科学哲学手册一般科学哲学分册的主编。莱顿大学哲学系是荷兰认知科学哲学研究的主要中心。

在技术哲学领域, 荷兰学者在世界范围内绝对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陈昌曙教授总结性地称为荷兰学派。技术哲学的研究主要在三所理工性质的大学中展开, 包括代尔夫特理工大学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埃因霍温理工大学 (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和屯特 (Twente) 大学。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哲学研究属于技术、政策与管理系。其主要目的是研究与现代技术及其对社会影响相关的哲学问题, 开设伦理与工程、科学技术哲学、论证与批判性思考的课程。他们为工程系学生们开设的课程和与工程系师生的密切互动使得他们能够更加贴近技术来研究技术哲学, 对现代技术的本性及其在社会中的角色有精辟的分析。他们的研究关注技术的基础与方法论问题, 如技术人工物的本性、技术系统、社会-技术系统的本性、设计中的伦理学问题、技术的发展与执行、技术风险相关的伦理问题。埃因霍温理工大学有哲学与伦理部, 是工业工程与革新科学系中的一部分, 关注于现代技术的伦理与科学问题。屯特大学哲学系主要致力于技术与工程科学的哲学与伦理学, 试图在人文科学与工程科学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形成对技术与工程科学和它们对社会影响的哲学理解。这三所大学关于技术哲学的研究被国际评论委员会认为是杰出的, 是国际领先的。此外三所大学还联合成立了3TU伦理与技术中心 (3TU Center for Ethics and Technology) , 集合了三所理工大学在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方面的专家, 开展合作教学与研究, 这也更加促进了荷兰在技术哲学研究上的优势。

四学生培养

荷兰大学的设置与学位设置是由国家立法来规定的。曾经有一度哲学属于文学系, 更强调它的文学的方面, 而弱化了它与科学的联系。1961年, 哲学研究与教学由核心交叉学科部门 (central interfaculty unit) 负责, 独立于系。这一设置增加了科学哲学在哲学与大学中的比重, 但是很少展开与特殊科学的联系, 这与当时在世界范围内哲学成为一门学科, 专门用以研究其他学科很少研究的问题形成了鲜明的反差。1987年, 核心交叉学科部门转变为哲学系, 与其他院系相并列, 开始有了独立的研究机构, 更有利于学生的培养工作。

在荷兰大学里结合科学与哲学学习的人很少, 后来由于学生经费的减少, 同时拿两个本科学位的人就更少了。1993年引入了特殊学术领域内的哲学这一本科学位课程, 对于科学哲学是有益的, 现在所有的荷兰大学哲学系都提供, 它会结合哲学与一门自然或社会或人文科学的课程, 需要5年的学习时间。在英美, 通常是一年或两年的研究生课程来从事科学哲学, 而荷兰的大学很少提供此类研究生课程, 在哲学上更没有。荷兰有博士 (doctoraal) 学位, 在法律上与硕士学位是等价的, 可以直接申请攻读博士。

博士则有专门的组织, 博士生们要么是由大学资助的实习助教, 要么是荷兰科学研究组织 (NOW) 资助的实习研究员 (具体到哲学上, 由哲学与神学基金资助) 。博士生们不再是学生, 而是他们资助机构的雇佣者, 他们一旦获准入学便像实验室成员一样展开自己的研究, 同时撰写博士论文, 期间他可以参与导师的研究项目以获得资助, 当然他要有能力成为导师项目的合作者。这样一来培养博士很贵, 使得荷兰哲学系的博士生远少于英国或北美的博士。近些年, 荷兰的许多大学也开设英语的培养计划, 招收国际学生, 包括来自英国、中国、土耳其等国的许多学生赴荷兰攻读博士学位。

在全国范围内, 荷兰也为研究者和学生们设置了一些非实体性的学院, 如成立了科学、技术与现代文化研究院 (Netherlands Graduate Research School o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odern Culture) , 将荷兰的学者集中起来, 研究科学与技术的历史、社会与哲学。核心是科学技术研究, 但也有许多的哲学、文化研究与革新研究。其活动是二重的, 一是协助与激发研究;二是为博士生提供高级的指导。这一研究院在荷兰是官方认可的学术联合组织, 由6所大学创办, 13所大学或研究所共同参与, 培养学生基本的学术与专业技能, 如文本分析、网络分析、如何组织论文、写评论性文章、写基金的研究计划等, 举办讨论班与暑期学校, 激励学生间的交流。属于这一研究院的学生同时获得他们本学校的培养和该研究院的培养。自己的学校由研究所与导师负责培养学生的学术背景, 研究院的培训让他们熟悉经典的和最新的理论与方法论。

具体针对哲学还设置有荷兰哲学研究学院 (Dutch Research School for Philosophy) , 通过为大学间的合作提供便利条件来强化全国的哲学学科发展, 同时培养博士生和研究型的硕士生这些年轻学者。该研究学院主要为学生提供跨大学的课程、协调哲学学术课程并发布学术信息、开展暑期学校、研究培训等提高学生的研究活力, 促进国内与国际的哲学研究合作和跨学科合作并作为全国哲学学科的学术联络点。这样一来, 尽管有些单个大学中博士生们没有可供选修的课程, 但全国性的研究学院和其他大学的课程都是可供选择的资源, 他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全国性的资源开展自己的研究。当然这一举国体制是与荷兰大学间的紧密合作相关的。

综观荷兰的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可见其能够在不失传统研究风格的基础之上, 紧跟国际哲学发展的主流, 开创出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与研究领域, 并获得国际学界的一致认同。而在其国内的研究, 能够充分调动有限的资源和有限的人力, 将跨学科、跨大学的合作开展得如此深入有效,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参考文献

[1]McAllister J W.Philosophy of Science in The Netherlands[J].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1997 (2) :191-204.

[2]Dieks D E W.Beth as a Philosopher of Physics[J].Syn-these, 2011 (2) :271-284.

[3]Pietarinen A V.Significs and the Origins of Analytic Philos-ophy[J].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2009 (3) :467-490.

科学及技术 篇10

一、海渔专业学风现状

从课堂学习情况来看,通过与专业老师的座谈以及实际的课程检查,海渔专业学生目前的旷课、迟到、早退现象不少。甚至有学生与老师搞游击战,知道有的老师第二节课才点名,掌握了老师的考勤规律就等到第二节课的时候再过去上课。上课时则睡觉、玩手机、聊天等做其他不相干事的现象也很严重。不少老师抱怨近年来海渔专业学生素质下降,课堂气氛不活跃。

从主观能动性来看,学生主观上不重视学习,不愿意学习,求知欲不强,认为学不学无所谓,缺少学习的兴趣和热忱,平时学习不扎实,往往到了考试的时候才央求老师划重点、给题库,搞考前突击临时抱佛脚,这种情况普遍存在。

从学习效果来看,也有学生不注重实际,一味追求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而没有深层次的理解,缺乏理论联系实际,一遇到具体问题就无法利用所学知识解决。还有一些学生放松懈怠,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学得比较浅,学习不刻苦,不追求深入钻研探讨,只满足于浅尝辄止、一知半解。总之,目前该专业学生的学风状况令人堪忧。

二、海渔专业学风现状形成原因分析

1. 外在的不认可导致学生内在的不自信

本专业所在的上海海洋大学,从学校地位来看,不在“985”、“211”之列,非名牌非重点,所以,在外界看来,不过是一所二流大学。又受“一考定终身”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得本专业的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自身不论在科学素养还是综合能力上都不如重点大学的学生。显然,大部分学生还是极易受外界影响,从而导致内在心里的极度不自信,主观上承认自己不如别人,形成并逐渐加深了自卑心理,认为不管自己如何努力也无济于事,于是自暴自弃再也不愿努力学习。更有部分学生,考虑到海渔专业未来可能会从事海洋第一线产业实践和工作的艰苦性,直接产生逆反的专业情绪,对海渔专业缺乏信心,在大一结束时,就刻意转往其他专业学习。

2. 绝大部分学生缺乏明确的大学生涯规划

大学生涯规划是大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但据相关调查显示,大约只有不到30%的人在初入大学时就制定了较为明确清晰的大学生涯规划,而绝大多数人都只是有大致的规划或者完全没有规划。这与大多数父母师长在高考前一味地告诉子女“等考上大学你就轻松了,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我们再也不管你了”不无关系,真正的大学自然不像人们口中描述得那样自由散漫,但大多数家长在高考后对子女的要求确实是的彻彻底底的放松了。

长辈们在高考前后对自己要求的巨大反差以及父母老师描述下的大学与真实情况下的大学的反差都让学生陷入巨大的迷茫之中。从小到大学生都被告知等你考上大学就好了,让我们都以为大学是终点,就像打游戏的时候最后有一个终极关卡,打败了它游戏就通关了、结束了,可当一直梦寐以求心心念念的胜利到来之时,除了胜利带来的短暂喜悦和满足感,剩下的是突如其来的不知所措衍生的空虚感。显然,大学并不是终点,而恰恰是一个人自主学习的起点,在这个至关重要的时刻,没有人告诉我们到了大学以后目标是什么,凭借一个刚步入大学生涯刚成年不久的心智,实在是很难明确清晰地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而惰性是人的本性之一,没有目标的大学生活思想怠惰,态度消极,往往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特别是,如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上碎片化的信息每天层出不穷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视野,这样的信息获取体系,对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系统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学生大学生涯规划的制定也难免其害。这种没有任何规划或不成熟的规划,直接导致了学生的迷失,也就很难谈正确的学风建设了。

3. 与专业教师接触过晚过少

我校本专业所在的海洋科学学院到大三才为每个专业的学生配备专业老师担任班主任,大一、大二两年都是整个学院配备一个辅导员。尽管在大学入学之初有开展过专业老师见面会,但在随后的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大一、大二时期与专业老师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其中学习生活上碰到的任何问题都只能与辅导员沟通。且不论辅导员要一个人统管整个学院的所有班级事务,事务繁杂往往导致捉襟见肘,仅凭辅导员并非专业老师这一点,其在学识上难免会有所局限,也无法及时答复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比如:在大一开设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程序设计语言等基础课程,很多学生抱怨课程难度大,而且不知道海渔专业的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这些课程,而海洋学概论这种专业课程也不知道它和后面专业课程的联系,学起来兴趣索然。如果这时候有专业老师为学生答疑解惑,告诉学生设置这些课程的必要性,想必学生的怨言会少许多,学习的兴趣也会增加不少。

4. 部分相关课程设置不合理

海渔专业拥有鱼类学、海洋渔业技术学、鱼类行为学概论等精品课程,并设立了合理的课程群体系,为专业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从部分的课程设计来看,部分课程设计仍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处。

从各学期的课程量分配来看,各学期课程量差异太大。大一第一学期安排课程较少,且难度较低,导致课余时间过为充裕,大一刚进来正是迷茫的时候,空闲时间多就不知道干什么,反倒容易把时间都浪费,宅在宿舍打游戏,大一第二学期就一下子增加了很多难度较大的基础课程,与大一第一学期形成强烈对比,学生很难处理好其间的过渡状态。

从课序设置来看,一些课程的课序排列不合理。从学生入学之初即开始导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可以有效引导大学生珍惜大学时光,科学规划和充分利用大学生涯,但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却是安排在有诸多高难度课程的大一第二学期;有的专业课程需要先有基础课程的知识,但在顺序安排上却反了过来,譬如安排在大二第二学期的渔业遥感课程在学习过程中是需要有一定的R语言知识的,但R语言课程却被排在了大三第二学期,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吃力乏味。

此外,从课程教学内容的实施来看,部分课程未能合理有效讲解。比如,部分重要课程学时不够,教师为完成教学计划只得赶进度,学生也只能学得到皮毛,不能进行深入学习打压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优良学风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1. 端正心态,增强自信心

正所谓“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寒门出贵子,逆境出人才”,虽然多数海渔专业的学子家门并不显赫,但这并不应该成为我们消极怠惰的借口,而应把这当作磨练的机会与将来成才的境遇。我们应当端正心态,正视上海海洋大学的定位,我们不能否认上海海洋大学不是名牌大学的事实,但也不能看轻自己的出身,上海海洋大学是上海市人民政府与国家海洋局、国家农业部共建的农林类高等院校,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近年来上海海洋大学发扬优良传统,不断开拓创新,力求跻身于一流的高水平特色大学之列。海渔学子要克服内在的不自信,勇于进取,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力求用自身实际行动证明自己,使外在的不认可改观。

2. 制定明确的大学生涯规划

海渔专业学生应该树立“赢在起点”的大学生涯规划意识,制定明确的大学生涯规划。要明白自己这大学四年要怎么过,要学到什么知识掌握什么技能获得什么成绩与荣誉,可以在开学初与一些优秀的学长学姐以及相关的老师沟通交流,将他们的经验作为借鉴,在此基础上结合个人实际情况形成自己的大学生涯规划。所制定的大学生涯规划应当富有可行性,并坚持贯彻实施。

3. 尽早与专业老师建立密切联系

在步入大学之初、成年之初、人生初陷迷茫之时,专业老师对于海渔学生的指导意义非常重要。因此十分有必要尽早在学生与专业老师之间建立密切联系,最好能够大一一进校门就配备专业老师担任班主任,全程跟进学生学习进程,遇到问题时及时沟通疏导,告诉学生基础课程是为后面的哪些专业课程做铺垫,要扎实学习基础课程;最初学习的专业课程涉及的知识范围非常广也是为后面更加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打基础,也应当认真学习。

4. 进行合理的课程改革

海渔教研室应当及时的对教学大纲进行改革,每个学期都应当征集学生对于课程的意见与建议,而且应当落实到实处,不能仅仅只是流于形式。对现有排课顺序进行调整,每学期课程量安排应当居中,且难易搭配,也应适当增加一些重要课程的学时。

5. 建立学习小组,互帮互助

建立学习小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积极主动的性格与自主学习的能力,更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有助于责任感的培养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对知识面的拓展、学习质量的提高也大有裨益。每个小组可以设置一个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帮助组内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也可按照学科优势分组,组内进行学习方法的沟通与交流,并设置一定合理的奖惩制度,在小组之间开展良性竞争。

参考文献

[1]孙马.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9,07:35-38.

[2]王学锋,张静,卢伙胜.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茂名学院学报,2009,06:13-15,21.

科学及技术 篇11

【摘要】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在人们的各个层面上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工作方式。本文从社会的角度出发,根据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点,对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规格进行了一定的论述,同时对我国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办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主要论述了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并且总结了成果以及教学经验。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信息化 教育 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4;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4-0333-01

在这种形式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传统的管理机制、办学体系、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课程体系都已经很难适应于新世纪人才的培养要求。这就使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改革要进一步加快,使其更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以及战略的重大意义。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所存在的问题

在新的社会要求下,学生不仅要有创新的精神、主动学习与发展的能力,同时也要具备社会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同时也要具备社会性的人格素质应社会交往能力。根据当前的形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包括三个问题:

(1)学生专业定位不明确,培养目标广泛。高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课程,大多学习计算机基本原理、基础知识、熟悉多媒体概念、应用、设计等技术、培养学生进行德智体全面的发展,掌握数据库的原理、维护、设计、管理技术,分析和解决世界问题。但是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这样的目标过于宽泛,加上学校招生规模的膨胀,把所有的学生都丁在同一个培养目标上,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导致了组织教学的目标不明确,对教学质量和水平的稳步提升造成了影响。

(2)高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计划很难突出特色,顾此失彼。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基础课、实践课以及理论课在教学的计划中,经常产生冲突、但是教学的时数是固定的,造成了每个学科在协调的过程中,都要做出一定的让步,形成了多课程的教学计划,变成了本科教学在少课时的计划压缩本,这就造成了高校的教育特色多样化,培养的学生每一门都懂点,每一门都不专,形成了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专业素养很难得到满足。

(3)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的目标和就业需求在恨得程度上错位,学们的增大了就业难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了理论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训练能力,使学生的的理论基础不扎实,在就业市场上很难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影响了学生就业问题,也加大了学校的就业率,增加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这样的结果往往就是,学生们并没有掌握相应的技术和知识、教育理论、教学方法,使学生们很难适应教育领域的工作,同时也没有掌握计算机的开发和应用管理技术。

2、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的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研究与实践

2,1 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的研究思路

(1)根据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人才的基本素质,并结合社会进步对技术专业人才和科学的要求,制定一套适合于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人才的理论、方法以及指导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设计的指导思想,科学的进行实验内容设计、家偶尔管理以及教学过程,学术管理和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培养人才的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等等。

(2)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和教学上应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套完整的学科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内容纲要等,促进高校分层次分类办学的格局,达到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办学需要。

(3)认真总结学科建设的教训、经验,对过去的教材中的优缺点要进行深入的分析,按照教学改革方案的要求,在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堂的特点,制定一套适合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材。

2,2 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要确定培养目标、规格、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1)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和定位。培养学生们要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对计算机的专业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术工程知识、应用技术要熟练掌握,同时还要具备知识更新、学习、教育实践、研究开发、社会实践以及外语等能力,成为一个具有健康体魄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高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能够在教育领域和应用开发领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平台对人才的培养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要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模块慈宁宫实现不同专业的方向上分流培养,发展个性。

(3)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对于计算机导论。离散数学、高等数学、数据结构、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原理等必修课要加大力度,加强基础教育和能力培养,为学生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的扩大。具体的课程内容和名称要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来制定,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更强的培养,一边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增强外语和数学的学习,训练新技术的实用技术和编程能力,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技能的实践经验。

(4)实践性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重理论轻实践是我国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学生们的动手练习和实践性的教学机会很少。因此要压缩课堂的时数,增加实践性时数,能够使计算机课堂做到精讲多练的状态,对学生的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加深知识的理解。

3、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建设及教学内容改革

(1)建立学教并重的教学结构,舍弃传统的教学结构,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新理念。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是深化教学改革。对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分段的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建立学教并重的教学机构,

(2)加强教材建设,打破课程的界限,进行课程内容的额改革,实现“以知识为本”向“能力为本”的转变。根据计算机的教学实际,对课程进行整合,制定一批适合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材,改革课程内容的设置。

(3)实施分层分类教学,兼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差异。对大多数的学生求知欲的需要,教师在授课的同时要做到兼顾,这对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起到了很好的激发作用。在计算机课程中引人良性的竞争,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因材施教,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能够培养成适合各个岗位的专业人才。

(4)教学科研相结合,提倡学生参加教师的可养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积极地开展科研工作,把科研成果引进教学中,促使教学和科研相互的良性循环,让学生参与到各种应用软件的开发和设计中,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总结

科学及技术 篇12

一、刑事科学技术的含义

公安、司法机关使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 同时遵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 对与犯罪活动有关的物证进行收集、检验和鉴定, 以确保在侦查、起诉、审判时能得到充足的线索和证据, 即刑事科学技术, 简称刑事技术, 亦可称物证技术。按照实际工作需要和我国刑事科学技术部门的长期实践经验积累, 又可将刑事科学技术分为若干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分支学科或专业门类, 简要可以概括为痕迹、文件、法医和理化的检验, 刑事图像、警犬的技术, 以及犯罪信息管理技术和形式心理测试技术等。

二、我国古代刑事科学技术的发展

我国利用刑事科学技术由来已久。据《周礼》记载, 早在周朝时期就出现了“物证”这一形式, “掌盗罪之任器货贿”这句话即是某个人对物证的运用, 说明我国在很早就已经利用一些物证进行破案;我国最早的有关现场勘察和痕迹学的技术文献是在1975年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铸剑《封珍式》;公元前407年《法经》的颁布代表了我国古代法医学的创立;五卷由湖南提点刑狱官宋慈编著, 于宋礼宗淳七年 (1247年) 问世的《洗冤集录》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系统的法医学著作, 比国外最早由意大利人菲德里写的法医著作要早350多年。

三、我国近代刑事科学技术的发展

与西方国家相比, 我国近代的刑事科学技术的发展明显地处于弱势地位, 但值得欣慰和高兴的是, 近年来, 我国侦查领域的发展水平已有了显著提高。如, 在以往的刑事案件破案现场中, 若要绘制现场平面图, 只能采用手工制图的方式, 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的和人员的精力, 还容易出现不小的疏漏, 直接导致无法成功地侦破案件。现在, 一个“现场自动测绘系统”已经由北京市公安局物证技术研究中心研究成功, 并得到了运用。该系统在测绘范围较大、客体复杂、测量繁琐、易出现疏漏的案件现场, 也能发挥地相当出色, 小使在物证技术中的现场绘图技术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 全面实行的罪犯指纹登记制度已有20多年之久, 仍然使用手工对比的方法, 消耗了警方过多的精力和时间, 而刑事科学技术的使用将极大地改善这一情况, 这就是实现了原本建立指纹档案的意义。

四、我国现代化刑事科学技术的发展

运用现代刑事科学技术而建立的全新的应用学科平台, 其主要由分子生物学、生命科学、新材料和DNA技术、生化技术、纳米技术构成。到今天, 物证的收集提取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 其正确度和可信度也不断地得到了提高, 信息化技术的推广使得人工记录检测分析程序不复存在, 取而代之的是全自动化的工作流程。通过将大量引入新兴、高科技含量的设备引入刑事科学技术,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个相对精密的系统, 也真因此, 刑事科学技术对国家司法程序发挥正确作用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影响, 已真正成为现代警察打击和预防犯罪的重要手段。

目前, 北京和上海地区的相关技术机构已经研发出了“指纹自动识别系统”, 并且投入了使用。通过建立这一识别系统, 工作人员只需花费几分钟的时间就能够找出指纹库中是否存在与犯罪嫌疑人一样的指纹。若犯罪嫌疑人曾登记过指纹信息, 通过指纹库就能够很快地将案件侦破, 有力地打击了惯犯犯罪行为。

此外, 我国在文书物证上的技术研究也已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如, 在以前, 要想将被污染的字迹进行恢复是很难实现的, 但在公安机关物证技术部门成功地研制出并已推广使用红外文检仪、静电压痕显示仪、加压显文机以及867A和867B等技术方法的今天, 这些困难都不再是问题。并且以前无法确定某些文书的写作时期, 现在只需要通过显微分光光度仪就能够对这一问题进行有效地解决。

五、我国刑事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法律的施行不能离开刑事科学技术的辅助, 在未来的发展中, 刑事科学技术必将逐渐发展成熟, 取得更多成功, 为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目标的达成和司法公正的最终实现奠定深厚的基础, 并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未来的发展中, 我国的刑事科学技术从业者将更注重物证技术鉴定中自动识别系统的应用, 重点研究物证技术鉴定中的信息、数据、物证技术与国际互联网等, 进一步设计开发出适用于其他领域的新技术和方法。

上一篇:井下采煤下一篇:外墙保温体系防火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