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科学技术

2024-07-24

技术与科学技术(通用12篇)

技术与科学技术 篇1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 将普通高中阶段的技术课程列为八大学习领域之一, 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两个科目, 它们都是以“技术”作为课程的载体和条件, 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只有将两者有机整合, 将技术课堂变成丰富多彩的、充满魅力的课堂, 才能真正有效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积极整合, 引导学生融入技术世界

通过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的积极整合, 学生可以有意识地感受到信息时代技术发展给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变化, 感受到日常生活中技术的存在;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技术, 以更为负责、更有远见、更具道德的方式使用技术;可以以亲近技术的情感、积极探究的态度利用所学技术更为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 提高对未来社会的主动适应性。

如在讲授《走进技术世界》时, 通过多媒体展现计算机、数码照相机、汽车、神六等图片, 让学生感受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展示手机应用的图片, 让学生感受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 通过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分析, 使学生明白技术应用的两面性,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合理利用网络,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对待、使用技术的态度。

●巧妙整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技术课程中, 如果单纯的讲解学习理论知识, 课堂将是非常枯燥乏味的, 所以, 教师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学习动机, 从而激发他们去创造的思索。在教学中, 将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巧妙整合, 渲染课堂气氛, 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 并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建立起学习者和认知材料之间的直接联系, 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并进行自主学习的有效方式。

例如, 在讲授《壳体结构的受力分析》时, 课前我利用多媒体投影播放中央电视台《想挑战吗》节目中《人踩灯泡》的片段, 渲染课堂气氛。并进一步设问:人踩在灯泡上, 灯泡为什么没有损坏?参加节目的人有特异功能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就提升了, 并展开了积极的讨论。这样一来, 就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水到渠成的引入到了壳体结构受力分析的探讨, 然后再展示 (自制) 教具, 将三个灯泡成三角形式固定在木板上, 上面放一块木板, 再在木板上方放重物, 检验灯泡的受力情况, 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充分整合, 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的学习过程, 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通过一项设计任务的完成, 通过一个技术问题的探究, 激发创造的欲望, 享受创造的乐趣, 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想象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 以及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能力, 形成积极、果敢、合作、进取的品质。

如在讲《设计的一般过程》时, 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 设计自己的博客, 将设计的一般过程与网页设计有机的结合起来, 充分利用通用技术的设计方法和信息技术的网页设计技术, 使学生在快乐的建博中, 激发创造的欲望, 既掌握了两个学科的知识, 又享受了建博成功的喜悦, 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技术素养。

●有效整合,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技术课程的学习方式是丰富多样的, 既有个人的独立操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又有观察学习、体验学习、设计学习、网络学习等等。信息技术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内容, 而且也是学生的学习工具。而通用技术是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学习中的问题, 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两者有效结合, 既有利于学生把技术知识应用于其他科目内容的学习, 也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提高。

●优化整合, 提高整合的针对性

不可否认,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使知识形象化、直观化, 对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每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技术课程也不例外, 学科的实践操作性是无法用其他形式替代的。特别是通用技术学科, 它的特殊性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换言之, 动手实践不是能用一个有限的画面或一个活动场景 (即多媒体课件) 就能解决的。所以在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上一定要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 不能盲目的滥用, 要优化整合, 提高整合的针对性。

技术学习领域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难点和亮点, 特别是两个学科之间的整合, 更需要不断的探究、积累和创新, 不断完善课堂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只有使两者进行最优化的整合, 让两者在技术课堂中焕发生命活力, 才能更好的展现技术课堂的魅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

技术与科学技术 篇2

1.生物技术与医学的含义、关系

现代生物技术以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生理学、系统生物学等学科为支撑,结合了化学、化工、计算机、微电子等学科,从而形成了一门多学科互相渗透的综合性学科。就其应用领域,可分为农业生物技术、医学生物技术、植物生物技术、动物生物技术、食品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等。医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人类祖先自我防护本能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劳动实践和抗病害斗争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医学的主要任务是防治疾病、保障健康和延年益寿。生物学可以独立存在,但医学则必须有生物学的知识。原因在于医学在治疗或是其他方面的时候,都需要有一定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基本上甚至是完全是生物学的知识。因为医学就是为了救治生物所以才被从生物学的基础上又创立出来的一种新的学问。医学的发展需要依靠生物技术的进步。胜物技术的发展不仅关系着人们健康保证、防病治病能力的提高,而且也直接促进一些相关产业如医疗仪器、生物医用材料的发展。现代医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生物技术的进步,换句话说,生物技术的很多方面的进步影响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可以说医学离开了生物技术就像植物离开了水分一样将不会得到发展进步。

2.生物技术对医学的贡献

生物技术对医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贡献是其他技术无法代替的。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组织工程和整体动物工程等新的生物技术使医学模式发生变革,从以化学药物加手术刀为主要治疗手段的传统医学模式,迈向以基因治疗、细胞移植或生物人工组织器官移植为主要的治疗手段的“再生医学”模式。使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各种重组蛋白药物或疫苗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如细胞癌变的理论为现代医学的癌症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从癌细胞的主要特征的了解可以有效地治疗癌症或控制癌症的发展。对致癌因素的认识,可以避免和预防癌症。另外,癌基因学说,从基因层面上为现代医学的癌症治疗作出了理论创新,使今后癌症的治疗有可能从另一个角度得到研究。

在神经生物学方面,基因工程技术对脑结构与功能研究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基因工程的理论和技术也为认识人类遗传疾病和癌发病机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基因工程用于疫苗生产,有牛痘和乙肝疫苗等。基因工程用于基因治疗,进一步实现疾病的预防和分子水平的基因诊断,最终实现疾病的基因治疗。人体基因的缺失,导致一些遗传疾病,应用基因工程技术使缺失的基因归还人体,达到治疗的目的,已成为基因工程在医学方面应用的又一重-要内容。转基因动物技术生产珍贵的药用蛋白指出生命科学的发展促进了其他学科的发展、生命科学的产业化将推动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转基因动物研究是遗传学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又有重大的应用价值,因而成为近年来生物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它开创了生物医药产业的新途径。发现体内有许多的致病基因,可引起癌症、心脏病或软骨病。还有许多与疾病有关的基因。因此基因诊断和治疗研究已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RNA研究已经在迅速产业化,如利用不同生物来源的氨酰TRNA合成酶对各种抑制物的抗性不同进行药物研究,已在一些生物学科技公司中开展,核酸抗HIV的研究也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由反义RNA发展来的反义核酸技术已有20种也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人类基因组计划对现代医学的贡献有基因诊断、基因治疗和基于基因组知识的治疗、基于基因组信息的疾病预防、疾病易感基因的识别、风险人群生活方式、环境因子的干预,对制药工业的贡献有筛选药物的靶点:与组合化学和天然化合物分离技术结合,建立高通量的受体、酶结合试验,以知识为基础的药物设计:基因蛋白产物的高级结构分析、预测、模拟—药物作用“口袋”,个体化的药物治疗:药物基因组学。克隆技术对现代医学影响很大。组织器官的克隆更方便了组织器官的移植。克隆技术对现代医学未来的发展相当重要。免疫学对现代医

学影响也相当大。了解器官移植的主要问题以及艾滋病等免疫疾病的机制,对器官移植和艾滋病的预防非常有用。免疫学的应用有人工免疫和单克隆抗体等。对免疫学的研究可以提高对疾病的预防,以及促进人们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体内稳态理论对现代医学影响也不小。内稳态直接影响着新陈代射。因此,新陈代射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从内稳态寻求解决的方法。总的来说,生物技术对现代医学影响是巨大的。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医学得到了飞速发展。使整个医学面貌发生根本改观。

3.生物技术与医学的发展前景

艺术与技术、科学与美学 篇3

美学和科学都是满足人认识世界的需要而产生的,美学强调人的自我认识,科学更强调客观规律的揭示。先进的技术应该也必须应用,但有了技术不能不要艺术。若纯技术性的作品,而无思想,那么机器也可以成为艺术家。艺术是可以唤醒人们对现存的认识。

关键词:超越客观;拟人化;费解

美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已成为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向导,是逐步健全的内在尺度和内在规律。而科学是以范畴、定律形式反映现实世界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的真理性根植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这个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美学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根植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美学和科学都是对客观的反映,纵使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不能混为一谈。美学是一种渗透着艺术家主观成分的、超越客观的、拟人化的反映;科学反映则不具有拟人化的特征,科学是客观的,按照其特定的规律运行。只要能获得人赞同和共鸣的主观行为都可以叫做艺术。

马克思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是经过验证的真理,美学和科学两者都是同智慧和情感密切相关。对艺术的美学鉴赏和对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随后的感受升华与情感又分不开。没有情感的因素和促进,我们的智慧是不能够开创新的道路。而没有智慧的情感也是不能够达到完美的意境。所以,科学和美学两者都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两者源于人类活动,都追求着深刻的、富有意义的事物。我们不能单纯的认为科学就是客观的,美学就是主观的,科学和美学是自然的两面,一面是表达事物的永恒秩序,另一面则是思想。比如一幅表现主义画家的画,有人说画家画的找不到真实的原形,但画家却说他画的就是真实。只能说观者和画家在一定的程度上难以达到共鸣,因为这位观者无法体会到画家的经验和思想。这里的“真实”不能说成是客观,和科学的真实不是一回事。它可以说是规律,但是种情感的规律。

人们会把技术和科学联系在一起,技术就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和运用劳动的手段、工艺方法和技能体系的总和。如果没有技术,人和自然不会发生实践关系。技术帮助人完成实践任务。技术不仅存在于物质生产过程中,还表现在社会生活方面以及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于过程中。可见技术的重要性与不可缺少性。

技术这么重要会不会最终取代艺术?在传统艺术提到技术,就会说是技艺、技法,认为艺术需要技术的支持,又在技术的基础上表现着思维与情感。它的不断更新又为表现形式提供了多样性。现代社会的特点就是瞬间性,而在手工劳动关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传播方式是时间的叙述性,叙事性的艺术孕育而生。信息社会使现代人不再去致力于耗费时间的东西上。早期艺术品和生产工具用品是统一的,体现在艺术创作和劳动合二为一。随着后来的分工,人为的把二者分割,到工业社会及后工业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成了机器,为了生存做无思想、无意义的工作。技术的革命也带来了艺术的革命。因此传统形式的艺术出现了危机,取而代之的是如摄影、电影的兴盛。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添加了许多新事物。人们有了更先进的技术设备,不会把时间浪费在传统的手工上。人们没有时间做自己本真的事情,只是极力适应现代的社会、体制。从懂事起,人们不得不考虑将来如何赚钱,如何生存,如何适应社会。其实,艺术的完整性是人格的完整。工业社会里什么都变成了片段,情感和精神交流贫乏,艺术也不再完整,传统的经验让位给个体体验。传统艺术品中的神秘性,传奇性,都来源于大师的高超技艺。在现代,人人都可以借助先进的技术表达思想观念。现代人陷入了无数震惊的瞬间。如现代艺术家李孝宣的水墨画,打破传统国画的语言,加入了反思元素,并使反思性上升到主导地位,而增加了欣赏的难度,让人们费解。他引导观者跳出幻觉,清醒理性的反思现实。

现代主义的影像支离破碎。古典绘画中的静态与生活中相关的东西不再存在。工业化之后带来了动态的绘画,改变了整个艺术方式,全新的艺术形式不断出现。我们的生活、艺术和科技息息相关。设计彻底被西方学者称为科学。可以说设计是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结合体。艺术也是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的。也许多少年之后艺术也成了科学。什么是现代化的标志?可以很明确的回答是科技在现代中占的比例。技术是科学的应用,两者难以分离,美学同科学关系在上文已论述,两者没有高低之分,技术也可以应用在艺术领域。

艺术随着当代科技的发展也越来越技术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艺术也要拿来主义把技术为我所用。如张艺谋电影中运用CGI技术达到一种传统电影中无法达到的效果,且不说他电影内涵深刻不深刻,就运用技术这一点就是先近的。“艺术创作的技术,代表者一定艺术发展水平。在人类艺术活动中,艺术技巧决定艺术生产,当艺术生产与艺术技术发生矛盾,阻碍技术发展时,社会出现艺术革命,新的技术就产生,打破旧有的艺术生产,把艺术推向前进。” 本雅明力图把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唯物史观应用与艺术领域,是正确的。但他把技术抬高甚至决定一切的地位,并且用技术先进与否代替艺术作品进步与否,是片面的。若纯技术性的作品,而无思想,那么机器也可以成为艺术家。艺术是种可以唤醒人们对现存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德]瓦尔特·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2]朱立元,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常宁生,国际当代艺术家访谈录[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

[4][美]爱德华·卢西·史密斯,西方当代艺术[M],柴小刚,周庆容,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2

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的结合 篇4

1 农机与农艺的关系

1.1 农机与农艺的含义

农机与农艺虽均属农学领域, 却分属于不同的农学子学科, 其中, 农机的内涵是机械学原理与技术, 而农艺的内涵是生物学理论与实践。农机是指为实现农业生产工艺过程而设计制造的相应农机具及其应用管理技术;农艺是指农业生产工艺过程及其相应的操作技术。从其定义中就可以看出, 农机唯有适应农艺, 才能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

1.2 农机与农艺之间的关系

农机技术和农艺技术的进步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 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其中, 农艺是实现现代农业化的基础和手段, 农机是农艺技术应用的载体, 农机要以符合农艺要求为目标, 并遵从农艺技术的指导。而农艺也要为适应机械化作业的需求而做适当改变, 以农机为依托, 相辅相成, 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因此, 农机与农艺是辩证的关系, 两者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 既相互依托, 又相互制约, 两者互促共进、合作共赢。实践表明, 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是统一的, 两者缺一不可, 必须协调发展。倘若农机与农艺不能同步发展, 就不能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若农艺技术水平再高, 没有性能优越的农业机械相配合, 只能是空想, 无法落实到实处;农机技术水平再先进, 缺乏农艺技术的指导, 也不能更好地促进农业生产, 从而影响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2 农机与农艺配套中存在的问题

农机技术作为先进的生产工具, 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载体, 在农业规模化生产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农艺技术作为农业生产工艺过程及其相应的操作技术, 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 两者只有相互配合, 才能有助于发展农业技术。但是, 现实中的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脱节的现象时有发生, 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2.1 农机的单一性与农艺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

目前, 农机的单一性与农艺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农机技术的发展较慢, 农艺技术发展较为迅速, 导致农机的研制开发滞后于农艺的发展, 许多新的农艺技术还没有足够数量的农业机械相配套, 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2 农机与作物品种之间的矛盾

农机技术与作物品种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农作物特有的种植习性, 不适用于机械耕作, 即使该作物品种有了相应的农艺技术, 也没有相应的农机技术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3 农机有限的可靠性与农艺较强的季节性之间的矛盾

农业机械必定属于机械, 易出现问题, 可靠性较低, 而农艺针对的农作物, 具有很强的季节性, 如果该农机在农忙时出现问题, 则会影响机械使用, 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3 加强农机与农艺结合的建议

3.1 加强组织协调

为了实现农机与农艺相结合, 必须做好两者的组织协调工作, 充分做好农机科研和农艺措施协调发展、互相配合、优势放大,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3.2 夯实农机与农艺的技术基础

为了保证农机与农艺技术同步发展的技术, 需要加大投入, 夯实农机与农艺的技术基础, 加强农机与农艺技术的“产、学、研、推”的联合, 整合农机和农艺技术的优势资源, 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科研和推广等部门紧密协作的农机与农艺科技创新体系。

3.3 农艺要求与农机技术互相配合

单纯的农机服务农艺的思想已经过时, 容易造成农业机械设计过于复杂, 制造难度过大, 制作成本过高, 且维修不便等问题, 致其未能充分地发挥作用。其实, 农艺要求与农机技术要互相配合, 当农机的设计过于复杂不实用时, 需要在不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或者稍微影响作物正常生长的情况下, 改变农艺要求, 以便简化农机设计, 降低成本, 使其普遍实用, 广泛地运用农业生产。

4 结论

本文提出的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相结合的措施, 能够有效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减轻劳动强度, 实现低投入、高产出, 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丁兰, 张海涛.关于农机农艺相结合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3)

技术协议与技术协议书 篇5

乙方(劳动者):

甲方因工作需要,决定选派乙方参加______专业技术培训,为确保乙方圆满完成培训学业并按时返回甲方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及甲方的有关规定,双方本着平等自愿的原则,经双方协商一致订立如下协议:

一、甲方同意乙方赴______(地点)参加由______机构组织的______专业技术培训,培训时间:自__年__月__日至__年__月__日。

二、乙方应在本协议规定的培训机构和专业接受培训,不得任意变更。

三、培训费用支付。培训学费共计人民币______元,可由甲方先行支付。

四、乙方通过培训后,未取得合格成绩者,培训费用由乙方个人进行全部承担。

六、乙方培训后至少为甲方服务__年,若乙方违反劳动合同、违反甲方规章制度或提前解除劳动合同,导致培训后为甲方的服务期限不满,乙方需支付违约金给甲方,违约金的计算方法:

违约金=因培训所产生的费用总额*未服满服务期/约定服务期

因培训所产生的费用包括:培训之学费、办理相关证件费用、培训期间所发生的住宿、膳食、交通等费用;乙方脱产培训时单位支付的工资和奖金,也是培训费用的组成部分。

七、乙方应自觉遵守培训方的各项规定和要求,凡因违规违纪产生的损失和责任由乙方承担。

八、乙方培训后应及时返回并向甲方报到,并应整理出一套完整的学习资料及时交于甲方,不得截留。

九、乙方在接受培训后需将所学用于实践工作,为甲方创造相关效益,并按照甲方要求承担甲方相应的内部培训工作。

十、乙方无逾期不归和受训期从事超越学习范围的业余活动行为,无擅自更改培训方向与内容等行为,圆满完成学业,在向公司行政报到后一周内,甲方予以报销除学费外的交通费、书杂费、住宿费等其它因参加培训乙方垫付的费用。

十一、乙方多次参加专业技术培训,其服务期在前次服务期满后之日,后一次计算开始计算。

十二、本协议未尽事宜,以国家法规和甲方规章制度和文件、惯例为准。如发生任何争议,甲乙双方应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以司法程序在甲方所在地解决。

十三、本协议作为劳动合同书的附件,具有相同法律效力。

十四、本协议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 乙方:

注册地址: 地址:

法定代表人: 身份证号码:

桉树栽培技术与速生丰产技术研究 篇6

【关键词】桉树;栽培技术;速生丰产技术

1 广西区域内桉树种植目标与区域划分

速生桉树属桃金娘科桉树属,适宜在热带、亚热带区域生长,具有适应性强、成材周期短、天然萌芽率高、速生等特点。作为人工种植林的重点选育树种,广西从印尼引进后,通过种子育苗、组培育苗或扦插育苗等形式进行大量种植,目前已经遍布广西各地。速生桉树的木材可用于木片、板材及制作纸浆等,是高级纸张及中高密度纤维板的原料。速生桉树也是我国南方人工林速生树种中生长最快、发展最迅速的树种。

2011年11月,广西林业厅出台了《关于科学发展桉树速生丰产用材林的意见》,进一步规范广西桉树的科学种植、科学经营和科学管护。意见指出,要继续保持广西速丰林面积、桉树林面积全国第一,把广西建设成为全国木材战略储备核心基地;通过科学发展桉树速丰林,打造广西造纸与木材加工千亿元产业链,实现林业双增目标。“十二五”期间,广西桉树速丰林总面积由2010年的180万公顷增加并稳定在231万公顷,主要布局在中亚热带气候带分界线以南的北海、钦州、防城港、南宁、崇左、贵港、玉林、梧州、来宾等9市,以及百色市的平果、田东、田阳、右江区、田林、河池的巴马、金城江南部、宜州市南部、环江县南部、柳州市的柳江县、柳城县、鹿寨县南部的部分海拔400 m以下区域。其中,桂南、桂东南地区主要发展林桨纸短轮伐期原料林;桂中、桂西地区主要发展中大径级林板原料林;桂北地区主要发展耐寒品种的大径级材。

2 速生桉树种植区域选择与备耕整地措施

2.1 选择冬季进行炼山

冬季属于农闲季节,因此选择在这个时间段里进行桉树速生丰产林的炼山和整地,效果较好。根据以往经验,最好在元旦前完成挖穴备耕,2月份前完成回穴。炼山是造林的一个重要工序,特别是对于荒山以及已经砍伐完成的野生林,需要通过炼山的方式进行改造,炼山不仅可以收获草木灰,还可以通过高温改良土壤肥力,杀死原生病菌。但是,由于目前对于炼山放火措施不足,大规模的焚烧已经被禁止。

2.2 因地制宜进行整地和开穴,遵循适地适树原则

桉树喜爱在疏松的土壤里生长,所以在炼山完毕后要根据当地的条件选择适当的整地方式,尽可能地疏松土壤。机耕全垦适合于地势平坦或坡度小于10°的缓坡地,目前广西区域内此类土地较少,一般不予考虑。而带垦整地一般适用于缓坡地,沿山坡等高线用大马力拖拉机全垦松土成带状,以阻隔水土流失,这种整地方式主要应用于钦州、防城等沿海丘陵地区。而在广西区内应用最为广泛的是穴垦整地,主要使用人工清理林地上的杂灌丛、树头,然后根据设计好的种植密度确定种植穴,沿等高线开挖种植穴,开穴时将含有腐殖质的表土集中放在一边,以便种植时将富有养分的表土回填种植穴穴底,一般规格为60cm×50cm×40 cm。整地完成后,应让土壤风化一段时间后再行种植。挖穴1~2个月后,每穴施桉树专用复合肥,将肥放在穴中与泥土混合均匀。先将穴边的泥土打碎回穴八成左右,到种植时再回满沟穴,回穴时,把穴四周表土打碎回填,坡地要回成反倾斜状。

3 速生桉树幼苗抚育与管理

3.1 选择桉树生长期进行种植和抚育

桉树生长旺盛期是每年的4~10月,这也是桉树种植和抚育的最佳时期。如果种植迟了,错过了生长旺盛期,就会影响桉树生长。广西桉树的最佳种植时间为2~4月份,待春雨过后土壤湿透了就进行种植。如果遇到春旱,则需进行人工浇灌培育,不能错过最佳种植时间。

3.2 根据种植地的情况选择适宜生长的桉树品种

桉树的优良品种很多,各有各的优缺点,不同树种对生长条件的要求不同,尤其是对土壤肥力要求不同,因而造林时应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选择不同的桉树品种,根据造林地情况选择适当的造林树种或品种才能取得较好的效益。在广西境内普遍采用的品种有尾叶桉U6、刚果12号桉W5、201-2,广州1号、DH32-29、广林9号、杂种桉石岭1号等品种,也可以根据当地林业站给出的具体建议进行选购种植。

3.3 优选苗木进行种植,提高成活率

桉树造林成活率的高低与苗木质量成正比,因而要优选苗木进行种植。速生桉树一般选择苗高20~25cm、径高比大于1%的顶芽健全、叶色正常、无病虫害和机械损伤的优质苗木。在上山种植之前大约15d要进行炼苗,最好避免长途运输对苗木造成的损伤。种植时宜采用组培苗或第二代扦插苗方式种植,以提高成活率。

3.4 合理选择种植密度,科学种植

合理的种植密度能避免因林木密而造成林木分化的问题,如果种植过密,种下的树木不到1年就会开始落叶、枯枝,从而严重影响林木的正常生长,往往成林不成材,单株材积少、产量低;如果种植太疏,单位面积株数太少,木材产量也低。从广西桉树速生丰产林比赛项目的数据来看。21~22.9℃是速桉树速生林生长的最佳温度,年均亩蓄积生长量为3.01m3,超出23℃以上的为2.75m3,19~20.9℃的为2.66m3,该温度段与广西年均温16.5~23.1℃的变化情况基本吻合。因此,最好采用宽行窄株的方式进行种植,一般植株留有2.5~3.0m的宽行距,这样既有利林木生长,也方便后續的开沟、除草、松土、追肥抚育和采伐作业。

3.5 适度追肥和除草,加强抚育管理

速生桉树需要吸收大量的养分和水分,若肥量达不到生长需求和速生目的,则会造成幼苗死亡,因此,待种植和定株完成后要及时进行追肥,即沿松土沟或另开小穴,将几种化肥按用量混合后均匀施放在穴中,然后用土覆盖。桉树优良品种因其速生丰产而需肥量较大,施用基肥造林十分重要,施基肥是确保桉树丰产的重要措施。造林基肥要具合理的氮、磷、钾配比,施基肥时,肥料不能与种下的苗木直接接触,以防烧伤幼苗;注意不要将肥料集中施放,对于成块的肥料要粉碎,施下的肥料要与周边泥土混匀,以免影响肥效或灼伤苗木根系。施肥后及时用土覆盖,防止养分挥发而降低肥效,造林头两年一般每年追肥、除草2次。如果是春季造林,9月份左右幼树生长到1m多高时要进行第一次追肥除草;第二年4月进行第二次追肥除草,追肥抚育最好在雨后土壤湿润时进行。桉树人工林主产区是进行全树砍伐的,除了收获干材,一样收获树叶、树枝和桉树主根,收获凋落物似乎比以前少,但在煤气涨价时有回升趋势,这些将严重影响桉树人工林的养分循环和保持人工林的土壤肥力。根据广东高要尾叶桉人工林的研究表明,对于施肥林分,仅进行干材收获所失去的养分绝对量比不施肥处理所失去养分占全部树种积累养分的比例几乎相等。在我国目前的采伐模式下,80%~90%的养分元素将带出人工林生态系统,而不能进行养分生物循环。

4 速生桉树病虫害防治技术

桉树常见的病害主要有青枯病、焦枯病,主要通过苗木上山前用百菌清、多菌灵、托布津等杀菌剂500~800倍液喷施来进行防治。主要虫害有大蟋蟀、红脚绿金龟子、黄褐绒鳃金龟子、鳞绿象鼻虫、蝼蛄、小地老虎、白蚁等,在这些害虫中,除白蚁需用灭蚁灵等白蚁专用药外,其余均可应用各类胃毒杀虫剂(如菊酯类及敌百虫、1605粉剂等常用农药)防治。广西目前较为严重的是白蚁侵害,針对这个问题可以选用以下2个方法进行灭除:

(1)炼山后埋灭蚁灵,造林时施呋喃丹,造林后1个月左右再施呋喃丹或其他防治地下害虫的农药。这个方法能较好地确保成活率,但成本较高。造林后约1个月,注意到山场检查是否有白蚁为害,若有蚂蚁则应再施,药物应紧靠根茎处。

(2)使用绿僵菌或桉树灭蚁药浸桉树苗土球。备1个一定容积的塑料桶,按说明书配制药剂,绿僵菌稀释为1∶2000,桉树灭蚁药为1∶500,再备柑橘箱,将苗木竖放于柑橘箱中置于药液中,浸湿土球但不淹苗木,至无气泡冒出时取出,稍干后即可上山造林。造林1个月左右若发现仍有白蚁,可补灌施药水。

5 速生桉树加工产业链营造及副产品加工

为确保林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应当根据桉树生长特性进行合理的砍伐和工业加工生产。如果是以生产中、小径材为经营目的,而且使用的是轮伐方式的话,采伐期一般以6年较为合理;如果以生产大径材为经营目的的,采伐期一般以10~15年更为经济。如果采伐过早,速生桉树还未达到桉树生长高峰期,则浪费了资源,且产值偏低。目前,广西区域内第二、三代桉树萌芽更新的技术措施桉树是一种萌芽能力很强的树种,伐后能够萌芽更新成林。砍伐第一代林木后,第二代也可达到较好的成林效果。针对砍伐后的速生桉树林,应当采用合理的措施进行管护,以增加来年的产量和可持续发展。选择的采伐桩头要在10cm左右,采伐后的林地要全面下青,应当在砍伐后1个月未有萌芽时进行炼山。砍伐后每株树桩保留1~2株生长粗壮的萌芽,其他的全部砍除。应当连续2~3年进行除草、施肥等抚育管理,以保障速生桉树林的持续生长。

6 结束语

广西是适宜桉树速生丰产的区域,选择合理的栽培技术和抚育方式可以提高桉树产量,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林业工作者除了指导农民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加强林地管理外,还需要根据当地情况进行苗木优选,以提高单位亩产,努力把广西建设成为全国木材战略储备核心基地。

参考文献

[1]周家维.贵州南部桉树引种与施肥效果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

[2]李东海.桉树人工林林下植被、地面覆盖物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关系[J].生态学杂志,2006(06).

[3]王世红.桉树人工林土壤肥力演变特征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

[4]邓兆峰.广西上思县桉树青枯病原菌致病性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03).

作者简介:

技术与科学技术 篇7

关键词:通信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融合技术研究

在长时间的研究、探索下, 计算机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经济发展等各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当前科技的核心, 为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如今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同等重要的则是通信技术。

但是, 全球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变快,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共享彼此的资源, 笼络各国的经济关系, 必须不断的融合电子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 让其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笔者在本文中首先分析了电子计算机技术, 然后分析了通信技术, 最后探讨了电子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技术, 一起促进二者的融合, 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引擎。

1 电子计算机技术

1.1 电子计算中的机器件技术

电子计算机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电子器材, 其扮演着计算机物质基础的角色。所以, 要想保证计算机安全、可靠的运行, 必须依托先进的机器件技术。就电子计算机而言, 其由复杂的逻辑组成, 而电子器材承担着计算机中高级线路逻辑的作用, 也就意味着, 电子器材的开发、研究、升级都会促进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革新。

1.2 电子计算机中的部件技术

电子计算机作为一个复杂的综合体, 其内部成分复杂, 不仅仅有电子器材, 很有形式多样的部件, 对计算机而言, 各部件在其有效运行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所以, 就计算机部件技术而言, 其要求比较苛刻, 这也是保证计算机安全、平稳运行的内在需求。

1.3 计算机组装技术

在提升电子计算机元器件生产技术的过程中, 社会上对重组计算机技术则提出了新的要求, 生产、加工电子元器件技术水平要和组装计算机技术的水平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如今, 微型化是电子计算机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所以, 这就需要我们重视计算机的组装技术, 不断的投入资金进行研究, 积极的开发出适应计算机发展趋势的新的组装技术。

2 通信技术

就通信产业的发展历程进行深思, 我们会发现其设计到的业务很多, 通信技术以及通信手段在不断完善之中。信息无失真的转移是各个时期变革、改进通信技术的内在需求, 换而言之也就意味着所谓的通信技术指的是以通信网络为渠道, 把种类不同的信息便捷、精确、安全的传递给接受者。

进入新世纪后, 信息技术极度繁荣, 在新信息技术的促进下, 传统的信息技术已经完成了改造、升级。主要有:发展数据传输的渠道、发展数据传输技术、对20 实际八十年代后出现的信息技术进行改进升级。就数据传输渠道而言, 主要拓宽了包括光纤、双绞线在内的多项信息渠道;就数据传输技术的发展上看, 主要把基带传输等技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如今个人电报和智能电报是从20 世纪八十年代电报技术发展而来的;电话的发展速度尤为迅速, 如今出现了自动电话、可视电话、程控电话等多项电话技术。不仅如此, 当前多媒体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以及数字电视技术等蓬勃发展, 为促进社会的繁荣以及人们便捷的生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3 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技术

3.1 计算机通信技术

信息技术被计算机技术快速的发展速度所带动, 也就意味着计算机通信技术是通信技术以及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融合体。如今, 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通信技术是计算机通信技术领域的研究重点和热点。一般情况下, 数据是计算机通信技术研究的对象, 电子计算机中的数据和现实中以十进制为形式表述的数据有很大的不同, 电子计算机数据的表现形式为二进制。我们所说的计算机通信也叫计算机数据通信。信息的形式有很多种, 如文本、音乐、视频等。当把这些信息以二进制的形式表现出来时, 就可以在计算机中进行通信了。就近距离通信而言, 仅仅需要使用电缆把终端的并行口或者串行口有效的连接在一起, 数据的传输通信就可以实现;就距离较远的通信而言, 进行的时候就需要在计算机通信网络之中, 按照一定的规则连接多台计算机和通信设备, 在不同传输介质的引导下保证数据的传输平稳的进行并完成, 如分组交换网、卫星信道等等;建立计算机通信让计算机用户的资源充分的利用, 在共享的过程中发挥了每一台计算机的最大效用, 通信的便捷性由此而提升, 让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便捷。

3.2 信息技术

现代通信技术实际上是一项系统工程, 该工程比较繁琐、复杂, 该产物和社会上的多种高端技术融于一体。如, 电信技术结合计算机技术就可以获取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号的信息、加工、再处理、编辑、贮存、散播等, 进而让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需求得到满足。如今, 我们即将进入信息时代, 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 信息技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发挥着无可代替的作用;现代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中被信息技术广泛的渗透并加以改变;信息产业已然成为全球的明星产业并对社会的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信息化浪潮在席卷全球, 在它的冲击下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都会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 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4 结束语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必然会被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网络技术所推动并受到深远的影响。今后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 我们对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有机的融合二者, 共享社会的信息资源, 让社会经济的发展更稳定更迅速。在本文中笔者在分析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分析了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技术, 为二者技术的融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磊, 熊水金.浅谈新时期计算机技术的改革及其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 (23)

[2]姜健.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与防护策略[J].科技资讯.2008 (04)

[3]袁亨宇.美国计算机技术的发源及其应用历程[J].科技成果纵横.2004 (06)

网络攻击技术与防范技术的初探 篇8

网络攻击分为四步:窥探设施, 查点, 攻击系统, 扫尾工作。

第一步是窥探设施。攻击者首先利用一些网络工作, 来确定被攻击系统在网络上的设置和结构, 发现目标系统的外围安全设备类型并确定侵入点, 通过外围安全设备的薄弱环节, 进入网络的正常服务, 如通过电子邮件系统和主页等进入网络。

第二是查点。侵入者一旦获得进入网络的权利, 便会在外围设备中为自己寻找一个安全的、不易被发现的落脚点.通常侵入者会选择一个能够获得root权限的主机作为落脚点。落脚点确定后, 外部入侵者就变成了系统内部一员。

第三是系统攻击。落脚后, 入侵者就在系统内部寻找可盗窃的数据和可破坏的目标, 主要包括偷窃软件源代码和感兴趣的数据、访问机密文件、破坏数据、硬件及为再次入侵安置“特洛伊木马”等。

第四是扫尾工作。攻击和破坏得手后, 入侵者会安装后门及清除入侵痕迹。以防被发现。典型的作法是删除或替换系统的日志文件。

2 攻击系统中常用的攻击技术

网络攻击技术是一系列技术的综合运用, 攻击者必须掌握各种关键攻击技术, 理解各种攻击技术应用的局限性和限制条件;反之, 防御者也需要了解攻击技术的内涵, 才能制定有针对性的防范策略。

常见的网络攻击技术有口令破解技术, 网络嗅探技术, 网络端口扫描技术等。

2.1 口令破解技术

口令机制是资源访问控制的第l道屏障。1988年小莫里斯的“蠕虫事件”, 以破解用户的弱口令为突破口, 致使攻击成功。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的发展, 使口令攻击更为有效。首先, CPU的速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再加上网络的普及和分段攻击算法的发展, 使攻击者有了千倍于l0年前的计算能力进行口令攻击。其次, 用户仍然喜欢选择容易记忆的口令, 大约20%~30%的口令可通过对字典或常用字符表进行搜索或简单的置换发现, 因此这些口令属于弱口令。还有, 可读的加密口令文使口令攻击更为有效。

攻击者要进行口令攻击通常需要具备如下条件:

(1) 高性能计算机;

(2) 大容量的在线字典或其他字符列表;

(3) 已知的加密算法;

(4) 可读的口令文件;

(5) 口令以较高的概率包含于攻击字典中。

2.2 网络嗅探技术

网络嗅探器 (Network Sniffer) 是一种黑客工具, 用于窃听流经网络接口的信息, 从而获取用户会话信息:如商业秘密、认证信息 (用户名、口令等) 。一般的计算机系统通常只接收目的地址指向自己的网络包。其他的包被忽略。但在很多情况下, 一台计算机的网络接口可能收到目的地址并非指向自身的网络包。在完全的广播子网中, 所有涉及局域网中任何一台主机的网络通信内容均可被局域网中所有的主机接收到, 这就使得网络窃听变得十分容易。目前的网络嗅探器大部分是基于以太网的, 其原因在于以太网广泛地应用于局域网。

技术上讲, 进行网络嗅探主要有2个问题:

(1) 如何使用网络接口 (网卡) 接收目的地址并不指向自己的网络包。以太网接口提供了“杂模式” (Prosmiscuous Mode) , 在该模式下, 主机的网络接口接收所有经过网络介质的数据, 包括那些目的地址并不指向该主机的网络包。

(2) 如何从数据链路层获取这些包。不同的系统提供了不同的数据链路存取方法, 通过检测一些特殊设备或文件的存在, 可以识别出该计算机操作系统所支持的捕获网络数据包的方式。

2.3 网络端口扫描技术

2.3.1 全TCP连接

全TCP连接是长期以来TCP端口扫描的基础。扫描主机尝试 (使用三次握手) 与目的机指定端口建立建立正规的连接。连接由系统调用connect () 开始。对于每一个监听端口, connect () 会获得成功, 否则返回-1, 表示端口不可访问。由于通常情况下, 这不需要什么特权, 所以几乎所有的用户 (包括多用户环境下) 都可以通过connect来实现这个技术。

这种扫描方法很容易检测出来 (在日志文件中会有大量密集的连接和错误记录) 。Courtney, Gabriel和TCP Wrapper监测程序通常用来进行监测。另外, TCP Wrapper可以对连接请求进行控制, 所以它可以用来阻止来自不明主机的全连接扫描。

2.3.2 TCP SYN扫描

在这种技术中, 扫描主机向目标主机的选择端口发送SYN数据段。如果应答是RST, 那么说明端口是关闭的, 按照设定就探听其它端口;如果应答中包含SYN和ACK, 说明目标端口处于监听状态。由于所有的扫描主机都需要知道这个信息, 传送一个RST给目标机从而停止建立连接。由于在SYN扫描时, 全连接尚未建立, 所以这种技术通常被称为半打开扫描。SYN扫描的优点在于即使日志中对扫描有所记录, 但是尝试进行连接的记录也要比全扫描少得多。缺点是在大部分操作系统下, 发送主机需要构造适用于这种扫描的IP包, 通常情况下, 构造SYN数据包需要超级用户或者授权用户访问专门的系统调用。

2.3.3 秘密扫描技术

由于这种技术不包含标准的TCP三次握手协议的任何部分, 所以无法被记录下来, 从而必SYN扫描隐蔽得多。另外, FIN数据包能够通过只监测SYN包的包过滤器。

秘密扫描技术使用FIN数据包来探听端口。当一个FIN数据包到达一个关闭的端口, 数据包会被丢掉, 并且回返回一个RST数据包。否则, 当一个FIN数据包到达一个打开的端口, 数据包只是简单的丢掉 (不返回RST) 。

Xmas和Null扫描是秘密扫描的两个变种。Xmas扫描打开FIN, URG和PUSH标记, 而Null扫描关闭所有标记。这些组合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所谓的FIN标记监测器的过滤。

秘密扫描通常适用于UNIX目标主机, 除过少量的应当丢弃数据包却发送reset信号的操作系统 (包括CISCO, BSDI, HP/UX, MVS和IRIX) 。在Windows95/NT环境下, 该方法无效, 因为不论目标端口是否打开, 操作系统都发送RST。跟SYN扫描类似, 秘密扫描也需要自己构造IP包。

2.3.4 间接扫描

间接扫描的思想是利用第三方的IP (欺骗主机) 来隐藏真正扫描者的IP。由于扫描主机会对欺骗主机发送回应信息, 所以必须监控欺骗主机的IP行为, 从而获得原始扫描的结果。间接扫描的工作过程如下:

假定参与扫描过程的主机为扫描机, 隐藏机, 目标机。扫描机和目标记的角色非常明显。隐藏机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角色, 在扫描机扫描目的机的时候, 它不能发送任何数据包 (除了与扫描有关的包) 。

3 网络安全的防范技术

网络的攻击与防范是一对矛盾, 攻击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防范技术的发展。

3.1 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的作用可以说是“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它是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组合, 常被放在内网与外网之间, 起到隔离的作用, 使得互联网上的危险不能漫延到内部网络当中。

但是它不能防范内部的攻击。防火墙技术是目前最有效的最成熟的网络安全技术, 防火墙产品目前约有三千多种, 目前防火墙产品一般都具有防止拒绝服务攻击的功能。

3.2 反病毒技术

反病毒技术主要包括杀毒技术及防毒技术。俗话说, 治病不如防病, 同样地, 计算机病毒的预防也是非常重要的。由于计算机病毒层出不穷, 安装反病毒软件后也不能保证计算机不中病毒, 关键是要经常更新病毒库, 及时安装补丁。

3.3 入侵检测技术

(上接32页) 心技术之一, 它的主要作用是发现网络当中的正在发生的入侵行为, 实时报警。入侵检测常需要用到专家系统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等。是一项高智能的技术, 因此, 目前成熟的产品不多。

3.4 加密技术

在网络当中, 信息的保密性是非常重要的。利用加密技术可以确定信息在Internet上传输的保密和安全。密码学技术源远流长, 相关理论和技术都很成熟, 因此在网络安全特别是电子商务安全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加密技术可以分为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是1973年以后才出现的, 它的出现也使得电子证书等技术得到实现, 也使得加密技术在网络安全中是不可缺少的。目前Internet中广泛使用的SSL, SET, PGP等协议也都使用了加密技术, 为电子商务的安全保驾护航。网络防范技术还包括身份认证技术, 数据备份技术、VPN技术等。

由于计算机网络的特点, 一个完全可靠的网络系统是不存在的, 使用加密技术, 防火墙技术, 入侵检测技术等可以建立一个高效、稳定的网络。网络攻击技术不断在发展, 网络的防范技术也需要不断更新和提高。

摘要: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给整个社会的科学技术、经济与文化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和冲击。而在实际应用中, 网络安全一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随着Internet的不断发展, 信息技术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 当今社会高度的计算机化信息资源对任何人都变得极有价值, 不管是存储在工作站中、服务器里还是流通于Intemet上的信息都已转变成为一个关系事业成败的关键策略点, 这就使得信息的安全性变得格外重要。然而, 由于Intemet是一个面向大众的开放系统, 对于信息的保密和系统的安全考虑得并不完备, 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而愈发严重。网络规模迅猛增长和计算机系统El益复杂, 导致新的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传统的安全防护手段如防火墙、入侵检测、安全漏洞探测、虚拟专用网等在同网络黑客进行斗争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在层出不穷的网络攻击技术面前这些传统的安全防御手段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关键词:网络攻击,网络探测,隐藏踪迹

参考文献

[1]陈明.网络安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李光文, 计算机网络安全[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3.

密码技术与信息隐藏技术比较研究 篇9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和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网络经济的兴起, 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保护政府、企业和个人的信息不被非法获取、盗用、篡改和破坏, 已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经济发展、个人利益和社会稳定的重大关键问题。

1 密码技术和信息隐藏技术的含义

现实生活中, 人们对于信息的保护往往求助于密码技术。密码学是研究通信安全保密的学科, 它的基本思想是对机密信息进行伪装。即用户对需要进行伪装的机密信息进行变换, 得到另外一种看起来似乎与原有信息不相关的表示, 如图1所示, 合法用户可以从这些信息中还原出原来的机密信息, 而非法用户如果试图从这些伪装后的信息中分析出原有的机密信息, 要么这种分析过程根本是不可能的, 要么代价过于巨大, 以至于无法进行。

而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 对密码破译能力越来越强, 这迫使人们对加密算法的强度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对于这种挑战, 传统的加密系统目前只是通过增加密钥的长度来加强其自身的安全性。在许多领域, 密码技术已显示出它的局限性, 密文容易引起攻击者注意是密码技术的一个显著弱点。因此, 对某些应用来说, 仅仅对信息内容加密是不够的。

信息隐藏的目的是将机密信息秘密隐藏于一般的文件中, 再进行传递。非法拦截者从网络上拦截的资料看起来和其他非机密性的一般资料无异, 如图2所示。因此, 避免受到攻击的机率较高。就像自然界中某些动物的保护色, 巧妙地将自己隐藏于环境中, 免于被天敌发现而遭到攻击, 这正是信息隐藏技术最本质的内涵。

2 密码通信系统和信息隐藏系统模型

信息隐藏技术沿袭了传统密码技术的一些概念和基本思想, 但两者采用的保护信息手段不同。密码技术是把有意义的信息 (消息) 编码为伪随机性的乱码以保护信息的一门技术, 它主要研究如何对信息进行变换, 以保护信息在信道传输过程中不被对手窃取、解读和利用以及如何分析和破译密码。密码通信系统模型如图3所示。该模型描述了消息的加解密过程、密钥等敏感信息在秘密信道的分发以及密文在信道传递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密码攻击或密码分析。其中, 密钥1等于密钥2的系统称为对称密码系统, 密钥1不等于密钥2的系统称为公钥密码系统, 对公钥密码系统, 不需要事先通过秘密信道分发密钥。

信息隐藏技术是把一个有意义的信息隐藏在另一个称为载体的信息中得到隐秘载体, 攻击者不知道这个普通信息中是否隐藏了其它信息, 而且即使知道, 也难以提取或去除隐藏的信息。所用的载体可以是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信息隐藏系统模型如图4所示。该模型描述了消息的预处理过程、嵌入过程、提取过程、密钥分发以及隐秘载体在信道传递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攻击。图中, 若提取算法提取消息时不需要利用原始载体, 则称为盲隐藏, 否则称为非盲隐藏。

3 密码技术和信息隐藏技术的比较

密码技术和信息隐藏技术同属于信息安全保护范畴, 有许多相似之处:

(1) 系统模型中均存在通信双方, 分别称为Alice和Bob, 有被动攻击者Eve和主动攻击者Mallet。

(2) 两者都是把对信息的保护转化为对密钥的保护, 因而密码学中对密钥的基本要求也适用于信息隐藏技术。

(3) 都存在对称密钥算法和公钥算法。

(4) 对系统的攻击手段有类似的分类方法, 如:密码系统的唯密文攻击、已知明文攻击、选择明文攻击、选择密文攻击分别对应于信息隐藏系统的唯隐文攻击、已知载体攻击和已知消息攻击、选择消息攻击、选择载体攻击。

(5) 两者存在许多共同的理论研究基础, 如信息论等。

但密码技术和信息隐藏技术也存在着很大差异,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密码技术是隐藏信息的内容, 而信息隐藏技术主要是隐藏信息的存在性。一般而言, 隐蔽通信比加密通信更安全, 因为隐藏了通信的发方、收方, 及通信过程的存在, 不易引起怀疑。

(2) 对密码系统的攻击是为了恢复或篡改消息, 而对信息隐藏系统的攻击除了提取和篡改消息外, 还包括检测消息的存在性。

(3) 密码技术是对消息本身的加密和传递, 而信息隐藏技术是将消息嵌入载体并在信道上传递隐秘载体。

(4) 密码技术对内容的保护只局限在加密通信的过程中或其他加密状态下, 一旦解密, 则毫无保护可言;而信息隐藏技术不影响宿主数据的使用, 只是在需要隐藏的那一部分信息时才进行提取, 有较长时间的保护效力。

(5) 信息隐藏技术一般以多媒体数据作为载体, 而多媒体数据本身往往容忍一定程度的失真, 而加密后的数据不容许一个比特的改变, 否则无法解密。

密码技术与信息隐藏技术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的信息安全技术, 将两者有机结合, 可进一步提高信息的安全性。例如, 先对消息加密得到密文, 再把密文隐藏到载体中, 这样, 攻击者要想获得消息, 就首先要检测到消息的存在, 并知道如何从隐秘载体中提取密文及如何对密文解密以恢复消息, 大大增加了攻击的难度。

密码技术和信息隐藏技术是保证信息安全的两种有效手段, 两者互相促进, 共同发展。

但是, 解决信息安全问题, 仅仅依靠技术手段是不够的, 还有赖于第三方认证中心、法制手段、道德观念和保密措施的完善, 这是一个全方位的问题。

参考文献

促进我国技术转移与技术扩散效率 篇10

一、宏观政策

(一)宏观政策制定。

从全球范围来看,凡是高新技术企业蓬勃发展的国家和地区,对技术创新的宏观政策支持都是较为健全和完善的。但是,政策制定要注重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的特性和发展的规律。根据日本的一项对各技术领域与科学之间关联程度的调查显示,与科学关联程度的强弱根据技术领域的不同而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国现阶段技术创新主要是以产学研为发展道路,实际在进行产学合作时,必须充分地考虑这些不同技术领域所带来的差异来进行技术转移的引导。比如,在部分医药品及信息技术(IT)产业领域,专利的占有可能性较高,生产规模较小,生产成本也比较低,而在产品非常复杂、生产规模较大,同时服务网络也不可或缺的航空、宇宙及汽车产业中,依然应该由大企业专门从事研究开发。

(二)知识产权保护的健全。

知识产权保护的不规范是造成我国技术创新裹足不前的一个重要因素。

1、大多数企业不愿采取技术领先战略,间接减缓甚至停止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进程。

企业的知识产权得到保障,就具有开发新技术的动力,按照法律要求进行安排就可以无须担心专利技术被人无偿使用。可以通过正常的途径获得技术转移带来的收益来满足技术创新的发展和企业其他方面的要求。一旦发生纠纷,就可以以完善的法律条文处理各种情况,对于事件的处理更加方便。

2、对于高校等研究机构而言,需要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

这就需要系统的培训,借鉴国外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案例,分析知识产权流失的可能途径,将知识保护落实到学校的各项具体制度上。

3、加大处罚力度。

我国法律条文中对于各种侵权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也是造成知识产权推行不如预期的重要原因。

(三)风险投资特点和发展规律。

风险投资对我国技术创新发展有很大作用:为技术创新提供合理的融资渠道,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要风险承担者;为技术创新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提供融通资金;为企业带来先进的专业化管理,避免技术创新投资的盲目性、随意性,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促进我国技术创新水平提高。但是,国家在制定促进风险投资发展的相关政策时,要以市场为出发点,不能单纯以政府意愿来决定风险投资的运行。例如,美国风险投资发展过程中最大的教训是政府支持的高技术企业投资公司的失败。这项计划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并不完全符合风险投资的特点和发展规律。由于风险投资的风险大﹑周期长,而高技术企业投资公司取得的是低息贷款,因有归还贷款的压力,在加上许多投资人和管理者的急功近利,使得不少公司在取得贷款后,并非真正用于支持创新者创业,而是以高利率转贷给工商企业以稳赚利率差。更为严重的是,这些高技术企业投资公司由于有政府的大力支持而又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难以培养和吸引高素质的投资管理者,从而因管理不善造成亏损。可见,任何金融政策的实施都必须符合金融现象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试图改变经济规律的做法都会失败。

二、技术转移体系的建立

按照我国现在实际的发展,我国技术转移体系应当由大学研究机构——国家控制,风险投资参与的技术转移机构——企业来构成。我国的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结构还不成熟,自主创新技术转移还没有达到可以成为独立经营,为公司获取经济利益的企业经营组成部分。我们现在主要是通过大学和国家建立的研究机构进行技术创新的研究开发,在现阶段是比较符合我国技术创新发展状况的。大学通过技术筛选系统选择有发展前景的项目开发研究,技术转移机构给予一定的支持,支持各种形式的技术开发。可以包括:①帮助公营机构申请获得专利和生产许可证;②资助大学师生对一些有希望的但尚未证实的高技术设想进行早期开发,与一些大学共同安排高技术实验项目,并提供资金;③在大学中设高技术奖励基金;④不定期举办高技术发明创造竞赛;⑤帮助有技术专长的集体或个人开办新企业,协助办理开办手续,提供资金方面的帮助。

技术转移机构需要由国家控制和支持,主要是借助国家给予的职能权利便于技术转移的正常进行。例如,由国家授权的保护专利和颁发技术许可证的职能权利,可以节省向有关部门申请的复杂手续;有根据社会需要保证国家的研究成果或诸多有应用前景的技术进行再开发的权责;有权对政府投资的研究成果和它认为可能导致用户实际应用的研究领域,可以对有关项目给予资金条件支持的权利等。

风险投资是以前比较薄弱的环节,技术创新是高投入、高风险,也是高回报的,如果缺少大量资金的支持,技术创新的各个环节就很难发展。但是,如果是由于单个个体难以对技术创新风险做出很好的应对,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国投资者对于技术创新的投资不重视,专业的投资机构发展缓慢。如果由专门的技术转移机构解决技术转移中的法律问题,并且有专业人员来选择项目,使其符合科技市场的发展要求,同时帮助经营管理以保证获利,那么投资者对技术创新的投资就会快速增加。通过直接介入这些投资,以提供管理和经营专家的方式来帮助处于早期阶段的公司尽快成长起来。技术转移机构的专利律师与其投资的公司的发展小组以及专利法律顾问一起,共同制定一个战略性的专利投资组合,不仅保护投资公司的产品,而且保护了知识产权。

企业是这个转移体系的最后的环节,我国企业现在的技术创新力量比较薄弱,有关专利等无形资产的法规不是由一两个法律顾问可以应付的,必须有法律团队分工协作来完成从申请专利到解决技术纠纷等一系列问题。即使开发出产品,也不能保证产品适销对路,不可能将产品涉及的所有方面都由自己独立研发。有些专利还没有达到实用的程度,要进一步开发才能推向市场,作为中间桥梁的技术转移机构就可以负责为学校或研究机构申请并保护专利,资助他们进一步把技术开发到可以实际应用的程度,再转让给企业,所得收入由学校和技术转移机构按一定比例分配。

三、技术转移机构的目标定位

(一)目标与定位:转移机构致力于从市场的实际需要出发挑选技术项目,并通过最有效的手段将技术推向市场,主要目标是实现技术的商品化,包括寻找、筛选和获得技术、评估技术成果、进行专利保护、协助进行技术的商业化开发、市场包装、转让技术、监控转让技术进展等。其基本任务是推动新技术的转移和开发工作,尤其是促进大学以及政府部门研究机构的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包括提供商业支持,鼓励私营部门的技术创新投资和扶持中小企业。

(二)运行机制:企业的运行机制就是通过自身的工作,充分利用国家赋予的职权,同国内各大学、研究院所、企业集团及众多发明人有着广泛的紧密联合,形成技术开发——推广转移(销售)——再开发及投产等一条龙的有机整体,利润共享,起到联结开发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需要具有捕捉未来市场技术并从中获得回报的独特能力,通过投资于技术的进一步开发和扩大知识产权的范围,创造新的价值。不仅通过转让技术使用获取价值,而且通过建立新的风险投资企业,把获得巨大报酬返还给它的技术提供者、商业合伙人和股东。研发人员机构将专利、发明等成果委托给技术转移机构,经审议后替发明人支付专利申请费用和代办申报,颁发许可证,使发明者得到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然后,即可对专利等开发成果进行转让和利润分成。

四、建立技术创新信息国家网络体系

(一)建立创新网络系统的必要性。有效的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对技术创新的成败和效率有决定性作用。主要体现在感知需求、产生新思想、提高研究开发效率、减少创新的失败等方面。获取技术信息通常是通过从公共信源获取信息,采用反求工程获取信息和从技术拥有者那里获取信息。从技术拥有者那里获取信息是最直接的方式,相对而言,容易得到较完整的信息。但是,由于技术创新信息流通不顺畅的原因,想要获得最新的技术创新项目信息是不方便的。相对的,拥有创新技术的研究机构等不具有自己推销技术成果,需求合作伙伴的能力,所以建立创新信息网络对于技术创新涉及的组织的运作都有很大帮助。

(二)建立技术创新信息国家网络体系的条件。信息体系的建立需要国家政策法规的支持,给予其向有关单位收集技术创新信息的权利,保证所收集的信息不会被其他技术研究机构利用,有的研究机构可能利用系统的资料为自己的研究服务;有的研究机构的实力超出原技术拥有的机构,可能会利用这些信息进行技术研究再将其进行转让,这种行为侵犯了技术的首创性,影响小型机构或个人研究的积极性,阻碍研究的正常进行。保证信息不会被企业无偿使用,保护信息来源者的知识产权;保障技术需求部门的利益,不会被商业竞争者知晓商业秘密和本身技术的缺乏,有的商业企业可能利用信息库中其竞争者的需求信息来打击需求企业,使需求企业的结构调整、经营管理等经营活动受到破坏。拥有国家法规的支持会极大地减少上述情况的出现,有利于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与国家技术创新评比挂钩,利用国家对技术创新的各种促进活动来加强人们对于技术信息网络的关注和参与。将系统内的成果交给国家技术创新评比组织,由相关领域的专家对成果进行评比,对于获得优胜的技术项目的研究单位和个人给予鼓励,如颁发经济奖励,开展项目申请绿色通道等方式使研究机构和开发个人有意愿将最新研发成果输入信息网络的数据库。不仅使他们获得更多的买方选择机会还会获得国家的相关支持,对他们来讲是一举两得的好机会。

高校等研究机构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在高校资助大学师生对一些有希望的但尚未证实的高技术设想进行早期开发,在大学中设高技术奖励基金,不定期举办高技术发明创造竞赛。对于技术创新有开发性思维,有一定技术设想且技术设想具有未来发展意义,并且愿意未来从事这方面研究的高校学生,给予经济奖励的同时,组织国际交流活动,通过筛选将部分学生送入技术创新发展迅速的国家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回国后进入大型研究机构或是给予他们相关的帮助,以建立他们自己的科技企业。对于不愿意回国的学生,可以将他们纳入国际信息系统的范围,如果所在的研究机构有意愿出让先进技术,也可以输入我国建立的技术信息系统,如果有相关的国际技术发展的信息,在不涉及泄露有关国家机密或是公司企业研究机密的情况下,经过国家的审核是有利于我国技术发展的信息,国家也会给予有关个人表彰和奖励。留在国内的学生可以为他们设立专门的学习组织,以他们本身的兴趣和研究的方向来划分所学的专业,为未来的研究打下基础,完成学业后由国家安排进入研发机构或自己进入相应企业继续研究发展。

(三)国家信息系统的作用

1、收集相关信息。将各个领域进行划分来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从学校和科研机构收集相应的技术项目描述和一些外层研究数据表述技术设计的性状功能等,当然这里不包括核心的技术设计。然后,将这些信息经过加密输入数据库,对项目的先进性与操作难度和深度进行排序,还要按照技术所有者的经济意愿或是其他要求来过滤选择,得出相应的数据。一方面便于企业查找,还可以减少双方沟通的时间,对于经济或是其他问题要求差别较大,可以不提供信息提示。对于在国家正式登记注册的企业也按从业领域给予唯一的信息进入代码,以便于形成企业个体数据库。防止企业商业调整或经营趋势被企业竞争者提前知晓,破坏自由竞争的商业环境。

2、技术转移的桥梁。企业一旦寻找到需要的技术,就可以上报系统,然后由系统与技术转移机构联系。技术创新信息系统是技术转移机构信息来源的基础,两个组织共同合作可以促进我国技术转移的发展。由技术转移机构联系双方,作为中介来完成技术转移的事项,以其专业性减少技术转移中的经济纠纷,便于企业获得可以直接推向市场使用的技术。如果企业不想通过技术转移机构,也可以通过系统联系双方,买卖双方自己进行技术转移事宜的洽谈协商。

3、国家创新技术信息的掌握。国家技术创新管理部门通过技术信息系统收集创新技术的发展和开发的不足,由管理部门制定促进技术创新的法规,指导国家技术创新计划实施的内容。保障国家对于技术信息发展的掌握,便于整体调控和政策辅助。国家可以就世界技术的发展趋势来引导我国技术发展的方向,区别分析,对最为需要的技术制定保护政策。

参考文献

[1]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戴大双,李浩.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大连理工出版社,2003.

[3]吴添祖主编.技术经济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赵立新.技术转移与产业发展.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信息技术应用 篇11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应用

目前,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已经逐渐取代过去的教学方式,但是在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同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没有提高,不少学生和教师只是把多媒体当成一个屏幕或者一个工具,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在思考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和价值以及怎样弥补信息技术教学的不足,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把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到中学课堂中,来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

初中是小学到高中的过渡阶段,也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课堂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改革,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学的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创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改变教学思路,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好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处事能力。

一、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使命

1.引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探究问题

在学习与生活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应用所学知识正确处理遇到的问题,创新思路,真正应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并且设计问题和学生分享,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2.注重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交流和互动

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发展,信息技术也一样。教师要注重信息技术与现实的交流,不能只让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而忽略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现代教育模式提倡学生间相互交流,互相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分享网络学习资源,学生间相互交流协作并且利用信息技术到现实中也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与现实的交流也可以扩大到地域、文化背景、信仰等方面。

3.注重应用信息技术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天都在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做到学以致用,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知识的共享与迁移,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不断学习新知识,丰富学识,更好地弥补不足,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二、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富有创造性的问题情境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创造富有创造性的情境,情境的创设可以从问题概要、问题本身以及问题的可操控空间三个方面考虑。就问题概要来说,可以从问题产生的背景方面考虑,即在怎样的状况下出现的这个问题,可以从哪个方面考虑,学生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会发现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也可以为学生的实践、信息的获取提供知识。从问题本身方面考虑,问题是学生发问的原动力,只有存在问题,才会引导学生不断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的存在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探究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问题的可操控空间指问题之间的相互联系、问题处理方式的多元化,学生可以对问题进行大胆设想。

2.应用信息技术搭建学生思维的阶梯

(1)应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心智。学生在处理问题时思维会有局限,将遇到的问题交给计算机可以获得更多的相关知识,深化对问题的了解,尤其是数学运算方面的问题,可以极大地提高运算效率和准确性,也可以提高学生对信息媒体的应用技术。

(2)应用信息技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荷。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学习以死记硬背为主,这是对学生思维的禁锢。计算机可以充当巨大的知识储存库,学生可以随时利用计算机查询相关知识,从而减轻学习负担。

(3)应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认知空间。每个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方式不同,对知识的积累和掌握程度也不同,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拓宽个人的认知和学习空间。

三、提高学生信息技术专业水平和技能

信息技术的应用日渐广泛,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专业水平和技能,让更多的学生将信息技术高质量地应用到学习和生活中。总之,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为教学带来方便,对学生的发展乃至时代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个人能力,为处理不同问题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周咏.中学信息技术与中学课程整合的分析与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36):43-46.

[2]史晓俊.新课改背景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应用[J].新课程,2012(3):23-25.

[3]陶礼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主题探究学习活动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3(7):55-58.

技术与科学技术 篇12

从人类把第一根树枝掰下作为棍子使用, 技术就已经产生。对于技术而言, 其最初产生是从人的生理需求开始的:为了猎杀动物获得食物, 石制投矛和弓箭产生了;为了吃到熟食, 就产生了钻木取火技术;为了保证粮食供应, 就产生了种植技术;为了驱寒, 产生了缝制毛皮的技术;而为了缝制毛皮, 又产生了针的技术。技术一方面表现为制造、改造工具的经验性知识和使用工具的经验性知识, 另一方面体现为工具本身。技术既表现为人脑中抽象的存在, 也表现为物质的存在。技术作为经验性知识和工具的存在本身不带有任何情感性的色彩, 技术是中立的、同时也是理性的。善良的人们用火药技术发明了供人观赏的烟花, 而殖民者却使它变成了杀人的利器。

关于艺术的发生, 目前有模仿产生说、游戏产生说、自我表现产生说、装饰动机产生说、巫术产生说、劳动产生说六种[2]。“模仿说”似乎更能解释艺术产生之初的缘由。幼儿不自觉地在他所能接触到的地面、墙面、纸面上进行各种涂鸦, 这正是出于对周围事物的模仿兴趣和本能。因此, 从幼儿涂鸦的现象, 我们也可以得出人类具有“涂鸦”的天性, 人类艺术的产生也许正是这种天性的使然。可见, 艺术最初的产生是无目的性的, 因为幼儿是不知道巫术的。但当人告别幼年期, 一个成年人如果不是出于专业训练的需要却在纸上乱涂乱画则肯定不是模仿了, 而是出于情感宣泄的需要了。艺术的产生最初出于模仿, 但其成长、发展期则决不限于模仿, 而应是情感的满足和审美的需要。对于艺术的本质的探讨, 西方哲学家从柏拉图到黑格尔都认为, 艺术是对真实的模仿, 而克罗齐则认为艺术是直觉, 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情感的表现形式[3]。但以上所有阐释都不是很完整, 或者说是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的。古典艺术确实是对真实的模仿, 古典悲剧和喜剧是对生活中喜、怒、哀、乐的模仿与提炼, 古典雕塑是对人体美的模仿与提炼, 但“模仿说”却无法解释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本质;“艺术即直觉”只能解释孩童的艺术, 并不能解释人受过教育后所创造的艺术的复杂性;相比之下, “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和“艺术是情感的表现形式”更接近于揭示艺术的本质。或许艺术是什么本身并不重要, 也许正如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所认为的:世界上只有“艺术家”而没有“艺术”, “艺术”这个字眼, 因时间与地点的不同, 可能代表许多各异其趣的事物, 人们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就可以从一堆东西中挑选出他认为是艺术品的东西[4]。但可以肯定的是,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 艺术是为满足人类情感需求而存在的, 而这种情感需求更多地体现为审美需求, 更多带有感性和表现的成份, 并且需要以“有意味的形式”而存在。但有两点需要说明:其一,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人的情感表现是有差异的。如, 在某个时空, 某个事物对某些人是悲的, 而在另一个时空则可能是喜的;某些少数民族有将死去亲人的尸首让鹫啄食的习俗, 并认为这样做是神圣的, 而在其他地区人的情感里却不能接受自己也这样做。其二, 对于审美, 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人的定义也是不同的, 美具有相对性和变化性。缅甸南部布岛族妇女为了打扮自己, 便在脖子、手腕和脚踝上套上一圈圈指头般粗细的黄铜环, 而且以铜环多者为最美, 而在其他地区则觉得这样做不美;中国封建社会妇女的“三寸金莲”在那个时代的男人心目中是美的, 但在现代文明人眼里其则是畸形和变态的;希腊人认为匀称健美的雕塑才是美的, 而法国伟大的艺术家罗丹创作的老年妓女雕塑《欧米哀尔》则与古希腊人的审美法则背道而驰;庄子的所谓丑其实在本质上还是美, 因为在庄子那里, 自然之丑也是一种天然之美;摇滚乐对于现代青年来说是美的, 而对于一百年前的英伦贵族青年其可能连噪音都不如。如此我们可以试着对艺术进行概括了:艺术就是以满足不同时空、不同情感习俗的人们的情感需求、审美需求为目的而创作的有意味的形式。

艺术和技术在生活中经常被人混淆。特别是当技巧到达一定“度”的范围时人们也用艺术来称谓它。生活中常能听到“说话技术”和“说话艺术”这两个词。根据日常经验, 后者的水平是高于前者的, 当语言技巧达到一定的水平, 似乎其也就成了艺术。《庄子·内篇·养生主》中“庖丁解牛”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解牛”本是一件技术活, 但此庖丁的解牛已经技术高超几乎达到“合乎桑林之舞, 乃中经首之会”的地步, 其解牛行为已让人觉得是一种审美享受, 在庄子看来其解牛则也可以称得上是艺术享受了。但“庖丁解牛”是艺术么?大多数人的回答肯定说不是。所以严格地讲, 艺术虽同技术相关, 但艺术决不仅仅是技巧高超, 艺术需要技术的支持, 又在技术的基础上表现着思维与情感以及对人文的感怀。而技术则是功能与理性的良好表述, 它的不断更新又为艺术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多样性。正如设计师用牢固的钢结构展现“鸟巢”, 电子技术的发展导致了电子乐及摇滚艺术的产生。

一、技术是艺术的外在形式载体和决定因素

艺术须以一定的形式呈现给观众, 这种形式或是视觉的, 或是听觉的, 而这种听觉的或视觉的艺术则又必须通过一定的技术展现出来, 古典时代如此, 现代更是如此。就青铜艺术来讲, 其必须建立在青铜冶炼、铸造的技术基础上, 曾侯乙墓的青铜盘尊如果没有“失蜡法”技术则无以实现;中国书画必须是先有造纸和造墨的技术才可能显现出水墨华章的效果;同样美国大片《阿凡达》如果没有计算机三维虚拟技术的发达, 其中的场景和特效也无法呈现。

技术决定艺术的形式, 这体现为三个层面:第一是工具技术;第二是材料技术;第三是作为操作者知识经验层面的技术。前两者是有形的, 后者则是无形的;前者决定艺术的基本面貌, 而后者则决定艺术的水准高低。当然, 决定艺术品位高低的因素还有个人修养的问题, 那就不只是技术问题了, 这里讨论的高低是仅就技术的这三个层面而言的。第一, 就工具而言, “笔墨当随时代”, 每个时代的工具就必然产生那个时代的艺术特点和艺术技巧。就拿画笔和纸来讲, 欧洲人绘画用硬毫排笔和画布, 这就产生了油画这一艺术样式;中国人绘画用软毫的毛笔和宣纸, 则产生了中国画这一绘画形式;同时工具的差异还能决定艺术技巧的差异, 排笔的特性注定了西洋画只能在块面技巧上作文章, 笔触成为油画注重的技巧, 而中国毛笔由于其可以任意地绘出粗细浓淡不一的线条来, 且能形成浓、淡、枯、湿的多种变化, 因此中国画最终发展到注重笔墨技巧的表现也就不奇怪了。就中国毛笔工具而言, 不同的时代其工艺也不同, 东晋王羲之时代的毛笔在笔毫的中间有一个小的圆柱体, 当笔按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 自然就会在笔划条线中出现枯笔, 而现代毛笔就不能出现这种艺术效果;同样现代计算机做出的画面人们一眼就可以识别出来, 因为计算机内在的程序规定性, 注定了它做出的数码画都带有机械制作的痕迹。第二, 就材料技术而言,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材料技术, 每种材料技术必然又给艺术烙上深深的时代印迹。青铜时代没有琉璃材料的出现, 自然没有琉璃瓦的宫殿建筑群;封建时代没有纳米材料, 自然不会出现纳米艺术品;古代使用蛋清、米浆和灰泥作为建筑的粘合剂与今天使用铆钉联结不锈钢板或有机玻璃做出的建筑形式差别很大。手工时代的器物, 对现代人而言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温情, 而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 更多带有机器工业时代的痕迹。第三, 就技巧层面的技术而言, 相同的人使用同样的工具, 使用相同的材料技术所显现的形式也是大不一样的。一个使用一辈子雕刻刀的老石匠和一个年轻的石匠雕出的雕像给人在技巧层面的感受肯定是不一样的。

技术决定艺术的外在形式这一点是无庸置疑的, 但艺术的情感和思想则不是技术所决定的。艺术之所以基于技术却又高于技术, 最本质的原因就在于艺术是情感和人文的体现。宫廷画工的技术水平要远远超过文人画家, 可以画得丝毫必显, 但人们对其艺术价值的评价却不是很高, 原因就在于文人画所承载的更多的是人文的修养和情感的体现。

二、艺术创意与技术革新的交替前进

人在成为社会人之后就有了情感与审美的需要。在生活中, 人们需要以美的事物满足自己的审美需求, 获得情感的愉悦, 需要舒适的、合乎自己趣味的生活方式, 这种需求与财富的多少及社会地位的高低无关。穷人十平方米的“蜗居”和富人的郊野别墅, 其居住者都会想着对其进行空间的设计与装饰的设计, 同时也会考虑到技术和材料的限制并试图突破这种限制。

人类自青铜时代到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之间的三千年里,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其技术发展都非常缓慢, 技术基本以手工加上简单的工具辅助, 体现为一种手工业的状态。欧洲在“文艺复兴”以后,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宗教神学的统治地位不复存在, 自然科学取得极大发展, 文学艺术也从神学的奴仆地位中解放出来。这一时期, 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知识分子热衷于发明创造, 如达·芬奇既是艺术家, 同时也是发明家和数学家, 他画出的机械图稿甚至有飞行器的设计, 由此可知, 在文艺复兴时代, 机器发明已经开始。有了文艺复兴的科技基础, 欧洲终于在1771年发明了蒸汽机。蒸汽机的发明, 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到来, 人类机械时代来临了。1851年的伦敦世界博览会, 主要就是展出机器时代成就的, 那时人类普遍为机器欢呼。正是这次博览会, 一些敏锐的艺术家嗅到了人类正离温情的人文情怀渐去渐远。其中重要的两位, 一位是工艺美术运动的创始人、英国人威廉·莫里斯, 一位是英国艺术理论家罗斯金。他们发现机器制品的样式是那么的丑陋, 于是主张人类社会应该复归中世纪的手工业, 并对机器及其制品充满了抵制;莫里斯更是自己动手设计日常生活产品, 于是现代设计就诞生了。但从历史的角度而言, 莫里斯对大工业的抵制是消极的, 或者说是反潮流的, 在本质上是将艺术与技术对立了起来, 而这种做法是不足取的, 因为即使是手工业时代的手工艺也是建立在技术基础上的, 没有技术就不会有艺术, 每个时代的艺术必须建立在那个时代的技术基础之上。但莫里斯为现代设计开创了道路, 还是功不可没的。第一个拥抱技术并主张将艺术与技术融合建立现代设计体系的人是格罗皮乌斯, 他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现代设计学校。正如他在《包豪斯宣言》中所说:“让我们创办一个新型的手工艺师组织!清除等级观念在手工艺师和艺术家之间所造成的妄自尊大的障碍。”[5]在他创立的包豪斯学校中, 技术课程和艺术课程同样重要, 就是要取消思维中固有的艺术与技术对立的消极面, 让艺术主动和新技术融合, 产生新的艺术样式, 这种新的艺术样式就是现代设计。

现代设计第一次用艺术对技术特别是对机器技术进行了改造。现代设计的产生, 最初的动因就是人们对机器制品丑陋外观的不满造成的, 因为人天生具有审美的需求, 当审美需求不能满足时, 就试图改造这种现实, 现代设计的诞生就是为着改造机器制品的丑陋的。反过来讲, 也可以说是技术革命促使了现代艺术的诞生。如照相术的发明, 直接对古老的艺术是真实模仿的理论构成了极大挑战。一方面人们试图寻找绝对形式化的艺术, 另一方面又极力寻找和机器生产设计相吻合的艺术样式, 最终人们发现, 几何形式的抽象的艺术最符合机器产生的产品的特点, 于是现代主义的设计诞生了。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材料的可塑性越来越好, 这让艺术在技术设计中的应用的限制更少了, 艺术家可以自由设计自己想要的艺术形态。

现代设计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 其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很多国家已经把艺术创意作为一个重要的国民产业来看待。这时设计的先行也对技术的革新提出了极大挑战, 往往是先有概念设计, 然后再去研究可达成的技术手段, 这又促进了技术的大发展。悉尼歌剧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时丹麦建筑师约恩·乌松提出其设计概念之后, 所有的工程技术人员都说那是不可能实现的, 因为以当时的材料技术确实不可能满足其设计构想, 但最终悉尼歌剧院还是建起来了, 这恰好说明设计概念有时也会迫使技术的革新与进步。再有例子就是现代的影视特效处理, 往往也是先由概念设计师提出设计的概念, 然后再由技术部门研发新的技术手段去实现艺术效果, 软件设计师往往为一个特效就要设计好几款软件。

技术和艺术在现代社会已经结合得越来越紧密, 进行艺术创作总会先考虑已有的材料和技术, 艺术家的创作观念也会受到现代技术的影响;技术虽然是艺术的载体, 但在当下社会, 艺术已经对技术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挑战, 迫使技术不断革新。

三、艺术与技术结合的未来展望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有人惊呼艺术死了, 或者说“架上的绘画”死了。那么艺术真的死了么?答案也许是否定的。说“艺术死了”的人只是看到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已经式微, 而没有看到每个时代当有每个时代的艺术样式这一客观规律。手工业时代的艺术样式必然带有那个时代的手工痕迹, 机器信息时代的艺术也必然会带有机器时代的烙印。让整个社会恢复传统。保留手艺那只是一种痴人说梦。将来的艺术必然走向两个分化:一种是为了满足人对手工制品蕴含的人文情怀的需求 (传统的手工艺还会存在, 人们看到手工艺会引起对过去时光的美好回忆, 但这种手工的艺术形式只会由个别艺术家和作坊实现, 具有不可复制性) ;另一种则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艺术形式——后工业时代的艺术。后工业时代的艺术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并最终引领人们走向“诗意的栖居”。

这里讨论的是艺术与技术结合的未来展望 (主要是后一种艺术形式, 而不是手工业的艺术形式) 。可以预见, 在后工业社会中, 艺术与技术的界限将越来越模糊。这一点在数字工业中将尤为明显——技术本身就会是艺术, 因为这个时代新技术的产生往往不是由技术的主动革新产生的, 而是创意的结果。创意的过程本身就融进了审美与情感及人文的诉求, 一个新产品的诞生本身就是设计师的艺术杰作, 这和传统的绘画、雕塑是不同的。随着印刷技术和三维立体雕刻技术的发展, 油画和雕塑的艺术概念也将被技术所颠覆。但不变的是人类的审美诉求和情感诉求, 这就决定了将来艺术在技术产品中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人类在发明新技术的过程中也必然要考虑艺术的审美因素。因此, 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在将来会更加天衣无缝, 其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将无处不在。

摘要:进入后工业社会以来, 艺术与技术关系的课题一直为学界所重视。技术是因人的基本需要产生的, 艺术最初的产生可能缘于人不自觉的涂画本能, 又随着人需要层次的提高而逐渐演变成审美需求的一部分。艺术需要用技术建构最基本的形式载体, 艺术会因技术的革新而形式发生变化;艺术又不是被动地依附于技术, 特别在现代设计中, 人的审美需求越来越高, 会催生出更多的艺术创意, 同时会对技术提出更多要求, 促进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艺术创意与技术创新,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在信息化时代两者之间的界限将变得越来越模糊。

关键词:艺术,技术,审美需求,现代设计

注释

1[1][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7.40-60页

2[2]林少雄.新编艺术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49-52页

3[3]陈池瑜.西方美学史上关于艺术本质的理论述评;外国文学研究[J], 1987 (03)

4[4][英]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范景中译.北京:三联书店, 1999.1页

上一篇:井口结构下一篇:目标成本管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