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微电子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的论文(共13篇)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微电子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的论文 篇1
中图分类号:TN4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9(b)-0115-02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涉及到的知识面较宽,在信息产业、航空航天以及军事国防等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而微电子学课程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技术性强、知识前沿性强以及实践性强的特点,这就给微电子学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育改革深化落实的背景下,如何改革、优化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微电子学课程教学至关重要。
1 微电子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训内容陈旧,课程设置失当
微电子学课程知识有着前沿性的特点,当前微电子学课程教学主要依赖教材,但微电子技术发展迅速,而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存在滞后性问题,使得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限制了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1.2 教学模式和方式落后
许多学校的微电子学教学仍然沿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文本教学为主,教学模式落后,方式单一,学生只能被动受教。微电子学课程内容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和方式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吸收[1]。
1.3 教学评价不科学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够为教学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能够促进教师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内容[2]。但就目前来看,当前微电子学课程教学评价还存在问题,过于注重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难以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微电子技术应用能力和相关设备的掌握情况,导致许多学生考前突击课本,并没有对微电子学知识真正地内化吸收。
2 微电子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探讨
2.1 完善教学内容,创新课程设置
在微电子技术领域,新技术和新产品层出不穷,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搜集微电子领域的前沿性知识,并结合理论知识,不断拓展和完善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具体分以下几个方面。
2.1.1 课题研究拓展完善知识
课题研究过程中涉及到众多综合性的知识,单纯凭借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很难做好课题研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集课题相关知识,广泛阅读资料,促进课题研究,以此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在“模拟集成电路设计”这一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涉及到MOS晶体管模型、电路设计、数字单元设计以及版图设计等计算机领域和电学领域的知识。在研究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微电子领域的知识,还掌握了计算机设计和电学领域的知识,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深化课题研究。
2.1.2 在小组合作中拓展知识
目前学科知识之间的交叉性不断凸显出来,学生单靠自己的力量往往难以完成一个课题研究,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实现知识拓展。
2.2 教学模式、方式的.更新和拓展
传统的微电子学课程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采用单一的文本教学方式,学生成为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难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微电子课程教学中应当积极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方式的拓展[4]。
2.2.1 兴趣教学法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兴趣教学法的应用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微电子学课程知识的兴趣,为课堂增添活力,从而深化教学效果。
第一,在微电子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微电子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各个领域都有重要应用,将实际问题引入教学中,能够促进学生对相关微电子学知识的内化和吸收。
第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让学生在课下完成知识掌握,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讨论,教师在课堂为学生答疑解惑,这就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微课视频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
2.2.2 實验教学改革
微电子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其以实验为基础,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
第一,应当创建虚拟实验仿真设计工作站,半导体器件以及集成电路等都可以在工作站中完成,例如可以采用Cadence来进行集成电路模拟房展实验,利用Silcaco进行仿真参数提取等,让学生在虚拟的实验仿真中实现微电子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技能的培养。
第二,应当增强课程实验内容的内在逻辑性。微电子学课程有着专业跨度大的特点,其涉及科学众多,教学过程十分复杂,这就要求合理地规划实验内容,以人才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以此来提升实验内容的内在逻辑性,提升微电子学课程实验教学的系统性,从而深化实验教学效果。
第三,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平台,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为学生的知识应用提供平台,例如三江学院微电子学课程教学就与江苏东光微电子公司、无锡友达电子公司等十六家单位展开了合作,为学生的实习和实践提供了平台,拓展了实验教学的渠道。
2.3 对教学评价的改革
传统的微电子学课程教学评价方式过于注重结果的评价,不利于学生反思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需要对微电子学课程教学评价进行改革,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第一,应当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综合评价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实验课等的情况,并与实验报告相结合。
第二,应当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采用实验研究和闭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更加全面也更加客观,不仅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同时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从而为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完善提供指导,促进了微电子学课程教学的动态发展,对于提升微电子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3 结语
综上所述,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微电子学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改革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总结和创新,适应微电子学技术的发展,适应学情。当前微电子学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该文结合实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方式以及教学评价等3个方面探讨了微电子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旨在为相关微电子学课程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刘培生,王金兰,蒋娟娟.“微电子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探析[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109-112.
[2]肖功利,杨宏艳,钟艳如.微电子学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22):64-65.
[3]孙肖林.微电子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大学生能力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3):157.
[4]张效华,辛凤.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光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成功(教育),2013(4):205-206.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微电子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的论文 篇2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课程,教学改革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涉及到的知识面较宽, 在信息产业、航空航天以及军事国防等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而微电子学课程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着技术性强、知识前沿性强以及实践性强的特点, 这就给微电子学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育改革深化落实的背景下, 如何改革、优化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微电子学课程教学至关重要。
1 微电子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训内容陈旧, 课程设置失当
微电子学课程知识有着前沿性的特点, 当前微电子学课程教学主要依赖教材, 但微电子技术发展迅速, 而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 存在滞后性问题, 使得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 限制了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1.2 教学模式和方式落后
许多学校的微电子学教学仍然沿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以文本教学为主, 教学模式落后, 方式单一, 学生只能被动受教。微电子学课程内容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 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和方式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吸收[1]。
1.3 教学评价不科学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能够为教学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能够促进教师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内容[2]。但就目前来看, 当前微电子学课程教学评价还存在问题, 过于注重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 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 难以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微电子技术应用能力和相关设备的掌握情况, 导致许多学生考前突击课本, 并没有对微电子学知识真正地内化吸收。
2 微电子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探讨
2.1 完善教学内容, 创新课程设置
在微电子技术领域, 新技术和新产品层出不穷, 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搜集微电子领域的前沿性知识, 并结合理论知识, 不断拓展和完善教学内容,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具体分以下几个方面。
2.1.1 课题研究拓展完善知识
课题研究过程中涉及到众多综合性的知识, 单纯凭借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很难做好课题研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集课题相关知识, 广泛阅读资料, 促进课题研究, 以此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在“模拟集成电路设计”这一课题研究的过程中, 涉及到MOS晶体管模型、电路设计、数字单元设计以及版图设计等计算机领域和电学领域的知识。在研究过程中, 学生不仅学习了微电子领域的知识, 还掌握了计算机设计和电学领域的知识, 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深化课题研究。
2.1.2 在小组合作中拓展知识
目前学科知识之间的交叉性不断凸显出来, 学生单靠自己的力量往往难以完成一个课题研究, 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实现知识拓展。
2.2 教学模式、方式的更新和拓展
传统的微电子学课程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 采用单一的文本教学方式, 学生成为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难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 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 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微电子课程教学中应当积极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方式的拓展[4]。
2.2.1 兴趣教学法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 兴趣教学法的应用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微电子学课程知识的兴趣, 为课堂增添活力, 从而深化教学效果。
第一, 在微电子学课程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微电子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各个领域都有重要应用, 将实际问题引入教学中, 能够促进学生对相关微电子学知识的内化和吸收。
第二,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 能够让学生在课下完成知识掌握, 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讨论, 教师在课堂为学生答疑解惑, 这就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微课视频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知识,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
2.2.2 实验教学改革
微电子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其以实验为基础,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
第一, 应当创建虚拟实验仿真设计工作站, 半导体器件以及集成电路等都可以在工作站中完成, 例如可以采用Cadence来进行集成电路模拟房展实验, 利用Silcaco进行仿真参数提取等, 让学生在虚拟的实验仿真中实现微电子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技能的培养。
第二, 应当增强课程实验内容的内在逻辑性。微电子学课程有着专业跨度大的特点, 其涉及科学众多, 教学过程十分复杂, 这就要求合理地规划实验内容, 以人才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 以此来提升实验内容的内在逻辑性, 提升微电子学课程实验教学的系统性, 从而深化实验教学效果。
第三, 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平台, 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 为学生的知识应用提供平台, 例如三江学院微电子学课程教学就与江苏东光微电子公司、无锡友达电子公司等十六家单位展开了合作, 为学生的实习和实践提供了平台, 拓展了实验教学的渠道。
2.3 对教学评价的改革
传统的微电子学课程教学评价方式过于注重结果的评价, 不利于学生反思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 需要对微电子学课程教学评价进行改革, 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第一, 应当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综合评价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实验课等的情况, 并与实验报告相结合。
第二, 应当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采用实验研究和闭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这样更加全面也更加客观, 不仅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 同时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 从而为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完善提供指导, 促进了微电子学课程教学的动态发展, 对于提升微电子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3 结语
综上所述,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微电子学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改革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总结和创新, 适应微电子学技术的发展, 适应学情。当前微电子学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该文结合实例, 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方式以及教学评价等3个方面探讨了微电子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旨在为相关微电子学课程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刘培生, 王金兰, 蒋娟娟.“微电子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探析[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1) :109-112.
[2]肖功利, 杨宏艳, 钟艳如.微电子学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22) :64-65.
[3]孙肖林.微电子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大学生能力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23) :157.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微电子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的论文 篇3
【关键词】信息科学与技术 课程体系
引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直接表示着这个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水平,我们国家把信息技术的发展项目做为步入21世纪以来发展战略当中的首要任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做为信息科学技术的领先学科,该专业以数学和物理学为依据和基础,对信息的来源,获得,传递,产生,储存显示和处理进行研究,以此为基础和依据来进行相关的电子耗材,元器件与集成电子系统等的研发和发展。该专业已被渗透到了多种领域当中比如,计算机,通讯,生命科学和医学,电子科学和机械等多个领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是实现社会现代化信息化的基础。
一、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所培养出的人才就业服务方向和社会及市场在未来对该专业人才的需要进行了预测。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以下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包括光电子和微电子及物理电子行业领域宽广的基本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还具备扎实的外语基础,知识面较广,思维敏捷,素质高工作能力强。能够在这个行业领域当中从事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与电子材料等有关产品的设计与研发制造,还能够进行一些新方法,新工艺和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的工作,总之培养出的是具有专业性强,实践操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电子信息技术工程专业的人才。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在一些生产单位或者是科技研发单位进行工作,从事电子信息技术与科学方面的研发,设计,教学和管理方面的相关工作。
我国在实施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出现了史无前例的良好发展的条件和环境。现今,世界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信息化发展的水平是国家现代化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努力的争取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和相关产业能够在激烈的竞争当中获得一定的优势,这一点被所有国家都当做经济,政治及军事竞争中的重中之重。想要能够在现代化国家之林当中稳稳的立住脚跟,能够在国际方面拥有一定的地位,在激烈而又残酷的竞争中常胜不败,就要不断的发展和加强我们国家自己的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和相关产业,必须我们自己掌握世界先进水平的电子信息科学技术。近些年来,通过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不断的研究及努力,我们国家的电子信息技术等到了一定的发展,同时也取得了一些卓越的成就,但是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说我们还应该不断的加强该领域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对高等院校当中的该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大纲等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这对我我们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及现代化水平,国民经济等多个方面都有着及其重大的意义。
近些年来,随着我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相关产业也在随之
飞速的发展,在各种各样的企业,工业和事业单位当中,对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量不断的増涨,市场已经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在国际上的一些发达国家中,比如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电子信息相关产业的就业率占到就业总人数的百分之40左右,依据类似的统计形式和我们国家电子信息相关产业的具体市场发展情况来分析,电子信息相关产业为我国提供的就业机会还将会大幅度的增加。
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应遵循的总体原则
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是从人才培养的总体方面来进行设计的,它是进行教学相关活动和设定教学内容的基础和根本依据,也能够反映出高职院校对教学改革的效果。制定教学计划应以21世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求来进行确定,应对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强化和加深,开拓专业范围口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重视素质教育,努力建立起扎实专业基础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模式。
1、首要从教学的内容入手,应加强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工作,使学生能够打好该专业的基础,才能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更加的游刃有余,同时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2、该专业对于数学和物理学科的基础知识要求较高,所以,教学内容中应开设数学及物理方面的基础课程,提高该专业学生的数学学科及物理学科的能力,能够为学生在后面的学习当中打好基础,能够提高对于微电子技术研发的能力,并且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对电子系统抽象层次的理解能力。
3、开拓该专业的专业口径。开拓专业口径已经成为的高等教育当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还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通过对该专业基础学科的不断开拓,才能够实现专业口径的拓宽。
4、电子信息技术领域逐渐的由信息模拟向着信息数字化和可编程技术方向所转变,导致了全部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都发生的改变。另外,新型的电子系统比较繁杂,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消费类型的电子相关产品,不断的向着智能化和小型化发展,对生产的电子产品要具有高集成和高密度,低功耗的芯片化的特点,则新出现了复杂电路测试技术和电子自动化设计技术,所以应该与时俱进的设置在教学内容当中,让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科技不断进步与更新。
5、计算机和电子,通讯等各个学科的互相渗透程度日益的加深,所以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要重视该专业与计算机,通讯和电子技术等专业的融合。
6、努力开展综合性的课程设计,把基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有效的肉和起来,让学生通过自主选择课题,实施方案的辩证,理论基础设计,器械材料选择,实践操作,指标参数预测,对结果进行分析,论文创作和市场调查这些工作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总体实践操作能力。
结束语:
想要建立起完美的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专业的教学体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课程体系改革做为时间持续较长的一项工作,所以要与时俱进的把新出现的一些科技成果,及时的加入到该专业的教学内容当中,才能够为真正的培养出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建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J.科技教育.2010.09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微电子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的论文 篇4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普通物理
普通物理实验
电路分析基础
模拟电路实验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
数字电路实验
微机原理及应用
微机实验
信号与系统
通信系统与技术
电磁场理论
计算机应用基础
计算机语言及应用
单片机应用
电子学
计算机信息系统
数字信号处理
数字图象处理
自动控制原理
通信系统与技术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微波实验
光纤通信技术
英文对照:
Mathematical Methods of physics
probability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General physics
Experiments in General physics
Fundamentals of Circuit Analysis
Experiments in Analogue Circuit
Digital Circuits and Logical programming
Experiments in Digital Circuit
Computer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Experiment in Computer
Signals and Systems
Communication Systems and Techniques
The Theory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s
Basic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Computer Language and Application
Application of Single Chip processor
Electronics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principles of Automatic Control
Communication Systems and Techniques
Electromagnetic Fields and Microwave Techniques
Experiments in Microwave
微电子技术专业就业前景 篇5
一、微电子专业主要研究新型电子器件及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计算机辅助集成电路分析,各种电子器件的基础理论、新型结构、制造工艺和测试技术,以及新型集成器件的开发。微电子学近年来的发展,使计算机能力成倍数地增加,硬件成本大幅度降低,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工业以及信息产业的发展。还有如激光器的研究应用、传感器的研究等的当代热点研究领域,都是微电子的范畴或者与之紧密相关。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是现代工业的基础和信息化工等。
二、微电子技术是建立在以集成电路(IC)为核心的各种半导体器件基础上的高新电子技术,是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直接基础,被誊为现代电子工业的心脏和高科技的原动力。中国的半导体市场需求强劲,市场规模的增速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从产业布局和规模上看,我国IC产业集聚效应最为突出的长三角地区,集中了占全国55%的IC制造、80%的封装测试企业和近50%的IC设计单位。从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来看,无锡是国家微电子工业南方基地、全国七大IC设计产业化基地之一。IC产能、制造技术居全国前列,IC设计产业全国第三。
三、国际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是集成电路的特征尺寸将继续缩小,集成电路(IC)将发展为系统芯片(SOC)。芯片是信息时代最重要的基础产品之一,如果把石油比作传统工业“血液”的话,芯片则是信息时代IT产业的“大脑”和“心脏”。无论是小到日常生活的电视机、VCD机、洗衣机、移动电话、计算机等家用消费品,还是大到传统工业的各类数控机床和国防工业的导弹、卫星、火箭、军舰等都离不开这小小的芯片。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国内集成电路市场需求持续旺盛,当前我国集成电路市场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微电子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的论文 篇6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习内容比较广泛,这使其专业性并非很强,同学们可以有向各种方向发展的机会。作为以数学和近代物理学为基础的专业,对这两个学科特别是近代物理中电子学的知识要求较高。所以头脑比较灵活,经常有新思想的同学在这方面会有一些优势。从近年来的就业情况来看,本专业属于理工科的热门专业,但录取分数线比较高,第二志愿
录取希望较小。
电子公司、通信公司都欢迎本专业的毕业生。攻读研究生进一步深造,会为将来的发展提供更雄厚的知识资本。另外,出国深造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国外的相同专业同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还可以自主创业,从事计算机、IT行业工作。
【生物医学工程】随着医学不断发展,医疗器械不断更新,需要研制出更先进的医疗器械,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生物医学工程是以电子技术和信息处理为主要
特色,是现代工程技术向生物、医学渗透并相互作用的一门交叉学科。
本专业具有很强的交叉性,和生物学、仪器科学联系紧密,不但开设一般的医学课程,还有电子、计算机、信息、光电子等方面的课程。一般分为生物医学、电子信息、临床工程、影像工程等方向,它们有各自的培养重点。生物医学工程对生物科学的理论知识比较重视,侧重在对生物医学基础知识方面,包括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学习。电子信息类侧重培养同学扎实的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及实践能力,为现代医学寻求更好的医疗手段,制造更先进、更安全、更可靠的医疗器械。临床工程类和影像工程类在重点培养同学扎实的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及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医学基础
理论、临床医学仪器、影像技术等方面的学习。
选择本专业的同学应具有较全面的知识结构,具备扎实的生物、数学、化学和物理等基础理论知识,还需要对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和浓厚的兴趣。本专业的毕业生能够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医学仪器以及其他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产业等部门从
事研究、开发、教学及管理工作。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微电子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的论文 篇7
一、微电子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我校为适应我国信息产业建设的需要, 特别是适应合肥加入长三角经济圈后快速发展的需要, 更新办学理念, 增强与业界的合作, 了解研发公司、制造企业、科研院所的不同需求, 充分考虑其意见和建议, 适时调研市场动态, 设置专业主干和专业方向课程, 建立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微电子专业的课程体系。我们将微电子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五个部分, 这五个部分既有循序渐进, 又有相互交织, 具体情况如下:
1. 人文基础知识一般理工科专业很少开设人文社科
课程, 但作为工程技术人员, 在以后的职业经历中, 撰写专业报告、科技文章、学术交流、方案设计等都需要具有较强的文字能力, 所以在公共课程阶段应加强文字基本能力和科技文献撰写能力的学习。此部分课程主要包括大学语文, 社会关系学、科技文献检索等课程。
2. 外语知识由于半导体技术发展极其迅速, 新的技术
和标准多是源自国外, 同时无锡和苏州的一些半导体企业对学生外语的要求很高, 因此我校对微电子专业的学生除了要求通过大学英语四级以外, 还在第五学期为其开设了三门英语课程:信息技术专业英语, 微电子专业英语及商务英语。
*本文获安徽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科研资助计划 (2 0 0 8 j q l 0 8 5) , 合肥工业大学博士启动基金。
这些课程选用最新英文原版教科书的相关章节和相关的英语读物做教材, 其中包括不同风格的英文研究论文, 并辅以相应的音像资料、以及英语演讲等, 为学生阅、译英文专业文献资料和以后企业面试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 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基础考虑到学生毕业后从事工作
的多样性, 因此开设了电子和计算机方面的一些基础课, 要求学生必须至少选修两门电子和两门计算机课程。主要开设课程有模拟与数字电路、电路理论、信号分析、电子学实验和电子系统设计、程序设计、微机原理、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系统与结构。通过以上课程的学习和实践, 培养学生电子和计算机方面的基本能力, 同时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方式。
4. 专业主干课为了让学生毕业后能迅速的适应工作,
三四年级时主干课的开设特别征求了一些大型上市公司和运营商的意见, 使得主干课多为一些技术含量比较高的核心课程, 具体包括半导体物理、微电子器件原理、集成电路原理、集成电路系统设计、集成电路工艺原理、半导体材料、半导体材料和器件测试实验、集成电路系统设计实验、集成电路测试和系统开发实验。
5. 专业方向课根据学生的兴趣及各自希望的发展方
向, 专业方向课我们限制必须选修三门以上, 但是具体科目由学生自主选择, 课程包括微小器件与系统及微型化方法、集成传感器、纳电子学导论、MEMS与微系统、超大规模集成电路CAD、量子信息学引论、微电子器件与电路、PSPICE电路模拟、可编程ASIC设计、VHDL设计、MATLAB技术、微电子器件工艺实验。以上课程涉及到了先进技术和理论以及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实践知识, 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知识综合能力、自学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二、理论教学的方法研究与改革
设立了完善的课程体系后, 还必须有好的教学方法予以实现, 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参考国内外高校的先进教学方法, 从中科院、电子科技集团等单位引进了一批富有工程实践和科研经历的优秀教师, 并鼓励各科目教师根据课程的特点创造出适合自身课程的教学方法。
1. 全面推行兴趣教学法学习首先要有兴趣, 这是使学
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动力。现代教育思想强调以培养学生的兴趣来激发其学习的潜能, 从而培养其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兴趣式”教学法的正确使用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强化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积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自始至终都围绕如何让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而展开教学活动, 精心组织多种方式、多种目的、多种层次的教学, 反对将课堂教学视为一个沉闷封闭的体系。例如:有的教师讲解超大规范集成电路时可以举出目前市场上竞争激烈的AMD或Intel的CPU的设计方法的区别等。再如讲解较为枯燥的半导体物理时, 有的教师用回旋共振去解释一些所谓的灵异现象。
2. 采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平台在课堂教学手段上, 传统
教学模式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 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为进一步推进兴趣教学法, 并结合专业内容的新颖性, 我们通过使用现代教学手段, 以Authorware或Power Point作为主平台, 编制多媒体课件和演示程序, 系统生动地再现各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另外对一些专业方向课程和主干课程, 我们积极建设课程教学网络平台, 这样一些没有选修改门课程的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站进行有效的自学。国外微电子科学领域的教学很多都采用网络化的教学、辅导与答疑系统, 鉴于此, 我们也采用基于课程网站平台的形式。网站模式上可以相对统一, 由任课教师负责管理, 一般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课件、作业上传、教学资源、课程通知、网络答疑、网络习题库等内容。同时还可以根据现在很多学生喜欢上网聊天的情况, 由任课教师设立该门课程的QQ群, 这样很多疑难问题的探讨和解答就可以通过QQ这种学生感兴趣的形式进行。
三、实践教学的方法研究与改革
微电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因此在努力提高理论教学的同时, 必须加强对实践环节的教学和管理,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我校主要通过以下三个层次来加强实践教学。
1. 强化基础实验、提高实践技能实验等实践环节不仅
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课程知识的能力, 而且使学生在制图、制版、设备调试等基本技能方面受到严格训练。为此, 我们加强了对实践环节的过程管理, 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强化:一个方面是规范实践内容。我们专门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书, 为学生的实践提供指导。同时, 对实验报告进行规范, 这种规范对于学生基本实验设计素质和良好的实验习惯的培养, 以及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的训练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另一个方面是采取分类教学的方式进行实验。在平常实验过程中, 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在同一个水平上, 所以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 多数课程精心设计了几组不同类型的实验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做, 这些不同类型的实验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实验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不同方面的兴趣。在我校电子程序设计大赛, 机器人足球赛、MEMS科技成果大赛中获奖的学生多来自微电子专业, 而这些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大多是通过这些选做实验锻炼出来的。
2. 强化课程设计、提升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
设计不同于基础实验, 着眼于全课程, 是对学生的一种全面的综合训练, 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掌握全课程的主要内容, 并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实践动手的能力, 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文档写作能力, 为今后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 我们对集成电路测试和系统开发实验、可编程ASIC设计、VHDL设计等课程设计了一套完整的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大纲, 为学生的课程设计提供指导, 规范课程设计报告。选择一些简化的实际问题作为课程设计的题目, 将学生分组 (每组4~5人) , 给四周的时间去完成课程设计任务。要求同组学生在问题分析阶段和设计实现阶段分工合作、集体讨论, 最后每个学生都要进行提交独立的课程设计报告, 使学生清楚设计思路和主要技术手段。
3. 加强实习环节微电子专业的实习环节分为生产实习
和毕业实习两个方面。生产实习在大二和大三进行, 每个学期两周, 主要在学校的实验室和校办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安排在大四进行, 时间三个月, 一般在和学校有合作关系的大型国有企业、上市公司或者科研院所进行, 如美资企业英图微电子、国有上市公司四创电子、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单位。通过这两个环节的实习, 学生能够更好的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明确社会上所需要的人才, 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 尽快成为适应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
四、结束语
微电子专业在我校已经设置了十余年的时间, 但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微电子行业依然是社会需求量大、具有光明前景的朝阳产业。虽然我校根据微电子专业的特点和优势,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中取得了一些成效, 同时也对兄弟院校的发展起到了一定帮助作用。但是改革中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 那就是在双语教学的人才和新型实验设备两个方面我们还需要加快建设。总之, 只有不断推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 总结经验教训, 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加强与业界的合作, 才能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市场需求的教学模式, 培养出高质量的微电子人才。
参考文献
[1]潘开林.《微电子制造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05, 3
[2]陈德伟.微电子专业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常州工学院学报, 2006, 5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微电子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的论文 篇8
关键词 半导体物理 教学改革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0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0007-02
从第一个半导体点接触式晶体管发明以来,半导体产业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世界各国均竞相大力发展本国的半导体产业,以期在国际舞台的较量中争得主动权。因此,它关系到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和国家安全,关系国家前途的重要战略产业。现代半导体科学的迅猛发展、知识的不断翻新、竞争的不断深入、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都给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也给半导体物理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半导体物理主要介绍了半导体材料和器件中的重要物理现象,阐述了半导体物理性质和理论,确定了半导体有关物理量的实验方法。半导体物理是微电子类相关专业,如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集成电路设计等专业核心重点课程,作为微电子技术的理论基础,半导体物理研究、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的基本性能和内在机理是研究集成电路工艺、设计及应用的重要理论基础;作为微电子学相关专业的特色课程及后续课程的理论基础,半导体物理的教学直接影响了后续专业理论及实践的教学。但是,由于半导体物理的学科性很强,理论较为深奥,涉及知识点多,理论推导繁琐,对于学生的数学物理的基础要求较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对半导体物理有充分的理解,还要熟悉半导体工艺和半导体集成电路设计。同时,必须针对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优化和整合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结合科技发展热点问题,探索教学改革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半导体物理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重庆邮电大学采用的教材为刘恩科主编的《半导体物理学》(第七版,电子工业出版社),该教材是电子科学与技术类专业精品教材。同时,半导体物理课程学科领域发展极为迅速,新的理论和研究前沿不断涌现,研究领域不断扩展,学科交叉渗透性越来越强,知识更新也很快。针对以上问题,授课教师应与时俱进,在保持课程知识结构与整体系统性的同时,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压缩与其它课程重叠的内容,删除教材中相对陈旧的知识,密切跟踪科技前沿与研究热点,加入近几十年来发展成熟的新理论、新知识,突出研究热点问题,力求做到基础性和前瞻性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对半导体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让学生能从中掌握事物的本质,促进思维的发展,形成技能;同时注重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互联网搜索最近几年半导体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多媒体录像及图片的形式,使学生能及时掌握前沿发展趋势,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例如,在正式开始《半导体物理学》相关内容课程教学前,应将前置课程中重要的基本知识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以免造成学生认识上的巨大跳跃感;在讲解半导体能带结构前,增加适量学时讲授近代理论物理知识,使学生了解原子中电子能级和电子壳层分布,掌握泡利不相容原理、玻耳兹曼分布律和玻尔频率条件等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规律。这些都是学习《半导体物理学》必备的知识,只有在透彻理解这些基本概念的前提下,才能对现有课程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否则将造成学生理解上的障碍,最终导致学生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 因此在授课内容的选择、排列上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再例如在讲授半导体元器件的结构及性能时,适当补充半导体器件的制备工艺,结合半导体器件的制备视频,让学生结合某种半导体器件分析其结构与性能。
二、强调基本概念与物理模型,提高教学质量
半导体物理课程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和物理模型较多,仅凭教材中的定义理解这些概念和模型,学生很难完全掌握。教师授课时应重在与应用相结合,以必需、够用为度,结合实用性和先进性,力求内容精简、重点突出、概念明确、说理清晰。将书本上的理论推导与结论同相关实验相结合,使学生对抽象的课堂相关知识能顺利地转化为直观认识,增强教学效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理论教学的同时,适当安排学生进行相关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既加深了对理论的认识,锻炼了动手能力,又能通过做实验使学生切身体会到一个物理结论是怎样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统一,从中领悟出科学研究的普遍方法和过程。
部分深奥的物理模型,学生比较难以理解,教师应运用恰当的类比,进行形象分析,加深学生对物理模型的理解,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电子能态密度以及电子密度的概念,部分学生较容易混淆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楼里面的学生人数与半导体中的电子数目进行类比:同楼层不同的教室对应不同的能态,教室里座位数对应能态的数目,把学生当作半导体中的电子。这样计算电子能态密度就相当于计算教室里单位面积的座位数,计算半导体电子浓度就相当于计算教室单位面积内学生人数。一个学生坐在某一排的某个座位上,即认为这个电子态被电子占有。通过这种生动形象的类比,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就清楚多了。半导体物理课程中理论推导和数学上的近似处理较多,繁琐的公式推导增加了学生对物理模型理解的难度。物理模型和简单的数学推导用多媒体或视频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复杂的数学推导则采用黑板板书的形式加以讲解,这样能适当地把物理模型和公式推导分开,使学生在彻底理解物理模型的基础上掌握理论推导。
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也是提高课堂教学的两个重要的环节。应适当给学生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下一堂课开始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个别回答或集体讨论,及时解决学生的疑惑,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为了客观地评价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针对半导体物理课程特点,对考核方式作如下尝试:1.考试是课程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平时成绩是衡量学生平时学习表现的主要指标,所以本课程考核方式之一采用期末试卷笔试与平时成绩结合的方式;2.在授课过程中,针对课程的某些从实验得出的理论结论,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分组协作完成实验结验证,从而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实践动手能力。
四、结束语
总之,半导体物理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专业基础核心课,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提高了半导体物理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汤乃云.微电子“半导体物理”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13):59-60.
[2]刘恩科,朱秉升,罗晋生. 半导体物理学[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3]刘德伟,李涛. 半导体物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34):85-86.
基金项目:中地共建项目-重庆国际半导体学院教学团队建设(2013.10-2015.12);重庆国际半导体学院产学研用结合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111023)。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简历 篇9
户口所在: 重庆 国 籍: 中国
婚姻状况: 未婚 民 族: 汉族
培训认证: 未参加 身 高: 172 cm
诚信徽章: 未申请 体 重: 62 kg
人才测评: 未测评
我的特长:
求职意向
人才类型: 应届毕业生
应聘职位: 电子/电器/半导体/仪器仪表:技术员/助理,科研/实验室:,高级管理:
工作年限: 0 职 称: 无职称
求职类型: 实习可到职日期: 一个月
月薪要求: 1500-- 希望工作地区: 广东省,江苏,重庆
工作经历
景诚电脑科技陶院分店 起止年月:-08 ~ -03
公司性质: 其它 所属行业:计算机/互联网/通信/电子
担任职位: 职员
工作描述: 2008.7-2008.9 家教中心任教两个月
2008.8-2009.3 在校外和同班同学一起开了一家电脑店
离职原因:
志愿者经历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江西省景德镇陶瓷学院
最高学历: 本科 获得学位: 双学士学位 毕业日期: 2009-07
专 业 一: 电子科学与技术 专 业 二: 工商管理
起始年月 终止年月 学校(机构) 所学专业 获得证书 证书编号
-09 2009-07 景德镇陶瓷学院 电子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 毕业证书 工学学士学位/管理学学士学位
语言能力
外语: 英语 优秀 粤语水平: 较差
其它外语能力:
国语水平: 优秀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在校期间比较喜欢关注电脑软硬件方面的知识,能够灵活运用protel 99SE、电子电路CAD等画图软件,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各种实习(金工实习、电子电工实习等)。
附:所学课程主要有: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通信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集成电路芯片封装技术、电子元器件可靠性分析、传感器原理及运用、压电铁电材料、固体物理学、半导体物理学、微电子技术基础、电子材料;统计学、财务管理基础、管理学、企业战略管理、生产与运营管理、西方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经济法、企业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消费行为学。
详细个人自传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简历 篇10
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男|28岁(1988年3月25日)
居住地:重庆
电 话:132********(手机)
E-mail:liXX@XXXX.com
最近工作 [1年7个月]
公 司:XX有限公司
行 业:通信/电信/网络设备
职 位:数据传输员
最高学历
学 历:专科
专 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学 校: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自我评价
XX年泵企业工作经历,丰富的流体机械理论知识,对单级泵,多级泵的设计及车间生产加工工艺有丰富的经验;对各种泵常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API系列标准及设计规范比较熟悉,对各种常用泵型有比较深刻的认识。通过了英语CET-4,能熟练读写;熟练掌握CAD、Proe、Office等系列办公软件。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随时到岗
工作性质:全职
希望行业:通信/电信/网络设备
目标地点:重庆
期望月薪:面议/月
目标职能:数据传输员
工作经验
20XX/3 ― 20XX/10:XX有限公司[1年7个月]
所属行业:通信/电信/网络设备
研发部 数据传输员
1. 负责管理区县内传输线路巡检人员,对采集到的线路数据进行核查及录入到专门的系统中。
2. 对辖区内的所有基站的传输进行精细化维护。
3. 协助主管领导管理好项目质量与进度、处理项目部其他事务,负责方案设计工作。
2XX/8 ― XX/12:XX有限公司[1年4个月]
所属行业:通信/电信/网络设备
研发部 数据传输员
1. 2m有线传输以及宽带互联网数据调拨。
2. 负责电视信号传输的稳定,确保有线电视能正常收看。
3. 12小时上门维护三网联合机,网络设配线路光站的调试
教育经历
2XXX/9― 20XX1/6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专科
证 书
20XX/6大学英语四级
语言能力
英 语(良好) 听说(良好),读写(良好)
附:
因求职者无意间的失误而使个人简历的整体受到影响,这种情况在职场中多不胜数,因求职者本身所具有的性格不同,所以那些大大咧咧的求职者在书写简历之后不会对其一一检测阅读。
一旦简历中出现错误较为明显的区域,那么轻者会对这位求职者的整体感官带来分数的降低,严重者会使招聘方直接放弃这一简历的阅读,继而使其彻底失去竞争职位的机会。如错别字是简历中最常见也是最令招聘方‘不爽’的一种出错类型,那么我们也可从以下几点中了解错别字的出现能够为简历带来怎样的影响。
形象影响
马虎,粗心,这种招聘方所给的评价一旦施加在求职者身上时,这位求职者无疑已经丧失了谋求职位的机会。但这种叙述恰恰正对应了求职者所犯的错误确实存在,所以错别字带来的第一影响就是招聘企业对其作出的评价。孰知简历相当于相互沟通的第一印象,印象没有打好那么也就无从提及双方日后的相处。
能力影响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微电子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的论文 篇11
【关键词】微电子技术 行业需求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9-0194-01
一、引 言
随着CRT时代的衰弱,21世纪初液晶显示器逐渐占领市场,进而PDP显示器、OELD等产品正逐步脱离实验阶段,批量走向市场,其中风头正健的LED显露其不可取替的优势欲霸领域,微电子行业飞速略过一个又一个领域,为人类科技进步不断开辟新天地。随着新能源、新材料,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新生活倡导,微电子技术迅猛发展,支撑着当今世界的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高度文明的信息化世界。全球都在将微电子技术和生命科学、环境、能源视为同等重要,而投入巨大的力量去研究和开发。随着投资规模不断增加,从业技术工人需求量随之剧增,为职业学校打开了新的就业市场。本文是基于对职业学校学生水准展开的了解企业的知识阐述。
二、微电子行业对职业院校的要求
微电子技术一般是指以集成电路技术为代表,制造和使用微小型电子元器件和电路,实现电子系统功能的新型技术学科。简言之,就是将电子产品微小化的技术。微电子技术主要涉及研究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封装相关的技术与工艺;是建立在以集成电路(IC)为核心的各种半导体器件基础上的高新电子技术。
我们知道,职业学校不同于大学,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出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宽广的科学技术知识面、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同层次的人才对应着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职业学校的教学必须适应社会用工需要,教育质量除了受到教师、教材、课程、授课方式等纯教学因素的影响外,同时还受产业规模和结构的制约,课程结构设置要和企业需求密切结合。
职业学校必须突出职教特色,校企结合开设课程。课程设置应主要以工艺操作为主,应从市场的需求入手——这是职业院校得以生存的基本条件。
三、职业学校的微电子课程
目前,全国设有电子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有一百多所,在校学生超过5万人。本专业设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专业的发展现状良好,主要表现在:规模在逐年扩大,开设此专业的学校和招生人数都在增加;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对较高。这与微电子技术产业的稳步发展相适应。
然而,我们应该看到,不同层次的人才对应着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出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宽广的科学技术知识面、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随着集成电路、液晶、有机薄膜发光及太阳能电池等信息产业投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从事基本劳动的产业技术工人需求量也在大幅增加,目前很多企业正处于“用工荒”。这给职业教育开设微电子技术专业带来了契机,我们必须牢牢抓住这个契机,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技术工人,适应企业的发展。
合格人才的培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它既是专业知识的培训过程又是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过程。它要求学校要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培养的学生既要有专业技能又要脚踏实地;既要有“教方”教改的灵活变化,更要有“学方”学习内容的切合实际。这些决定教育质量和产业发展的环节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育质量、规模、结构和市场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教学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课程设置、专业规模和结构必然受到行业市场冷热的影响。就学校而言,教育质量除了受到教师、教材、课程、授课方式等纯教学因素的影响之外,同时受到产业规模和结构的制约,课程结构设置要和企业需求密切联系。
1.课程设置中,明确设课目的。
明确基础课、实训课之间的学时比例,要了解社会需求对课程的模式、培养方向起到的决定性作用。起点不同的学生,技术专业也应定位在不同的培养层次上。学校的办学目标不能一刀切,应根据需求分出层次;内容应根据市场需求,不能盲目制定教学计划而脱离实际,要大胆结合企业用工需求,培养称职的技术工人。
2.教学环节中,影响教学质量的校内要素是“教”与“学”。
“教方”要素有:教师队伍、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方式;“学方”要素是学习目的和上课态度。在这些方面存在着:教方能否真正及时了解和掌握市场信息,教师有没有适应市场需求的教学能力;课程设置能否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相吻合,既要按需设课也要因人设课,实验和实习环节不能流于形式;教材选择和讲授内容既要按统一标准,又要因人施教、因需施教;教学方式达到在不偏离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实行多样化;以宽进严出的原则对待学生、教授知识。
3.從“教”与“学”两个方面来抓质量
首先,必须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注重教师的基本素质,如思想品德、敬业和专业知识面等;其次,应注重教师的再学习,这包括教授课程的学习与拓宽,要掌握捕捉微电子学科发展的洞察力和知识的更新能力;再次,随着电子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应该注重课程设置的不断更新和调整;最后,课程设置必须同样注重教学和实验两个环节,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带学生多参加实训,对于培养学生的接受、掌握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非常必要;即课堂与课下相结合、讲课与实验相结合、平时与考试相结合。
四、结束语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微电子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的论文 篇12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作为信息获取的源头,传感器技术课程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不仅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专业课,而且逐步成为工科类专业的跨学科选修课。面对这一变革,同时为了适应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需要对课程进行不间断的改革和建设[1]。具体说,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1)由于专业成立时间不长,课程建设刚起步,必须要解决课程的发展问题。
2)不断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传感器技术课程的教学资源,与时俱进,优化教学内容,解决了兼顾教学内容系统性和先进性的问题。
3)强化实践环节,建设一流的传感器技术教学实验室,构建开放性实验平台。
4)将科研成果引入传感器技术实验教学,利用科研经费和科研成果改造更新实验手段,提升实验教学水平。在实验项目设计开发过程中,我们结合所从事的惯性传感技术领域的科研成果,利用科研经费的资助,自行设计制作传感器,研制开发实验设备,设计综合性、设计型和创新性实验项目。例如将北京市教委项目“旋转载体用陀螺研究”和学生的毕业设计结合起来,同时也能够开设综合性、设计型、创新性实验。
5)开展教学研究,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根据本课程理论广度、深度以及适用面大等特点,广泛开展教学研究,探索理论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革新、课程考核方法的革新。同时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精选教学案例,并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扩展眼界、引发兴趣。
《传感器技术》课程是实践性、综合性强的一门学科。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优化课程结构,起到了与前期课程更好的衔接作用,达到了专业综合性训练的教学目的。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纵向和横向的整合,把《信号与系统》、《单片机》和《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等内容整合起来,教学内容以“传感原理”为基础,体系结构以信号分析处理为线索,以实际应用为最终目标。
1 传感器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
1.1 教学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最终培养出具有良好素质和基本技能、适应能力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课程内容的总体结构分以下五个部分,如图1所示[2]。
1.2 教学基础
在教学上,主讲《传感器技术》、《信号与系统》、《光电子学》等本科生主干课程。作为项目负责人,结合《传感器技术》课程教学,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研学,指导毕业生毕业设计4届,有关传感器方面的题目有水深传感器设计,陀螺电路设计,高冲击加速度计设计,水平仪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水平姿态传感器,硅微机械陀螺仪等。
2 研究内容、主要观点、目标、要解决的问题
2.1 研究内容
2.1.1 理论课教学设计
学时和内容安排,课程总学时64,其中理论教学56学时,实验8学时。
理论教学内容分三大模块:传感器技术基础、常用传感器原理与应用、现代新型传感器。各模块包含章节及学时分配如下:
(1)传感器技术基础4学时,包括绪论(1学时)、传感器的特性指标和标定方法(8学时)。
(2)常用传感器原理与应用32学时,主要讲解电阻应变式传感器(4学时)、变磁阻式传感器(4学时)、电容式传感器(3学时)、磁电式传感器(2学时)、压电式传感器(3学时)、热电式传感器(2学时)、光电式传感器(3学时)、光纤传感器(3学时)。
(3)现代新型传感器16学时,主要包括化学传感器(3学时)、生物传感器(3学时)、传感器检测技术(2学时)、传感器新技术(4学时)。
实验教学主要针对传感器原理、特性的研究,传感器的标定,相关调理电路的认识,传感器的应用。实验内容分为基本实验、综合实验、开放型设计型实验三大模块。
2.1.2 实践教学设计
(1)建设一流的传感器教学实验室,创造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加大综合型、设计型、开放型实验的比例。
(2)打破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界限,将课堂向实验室延伸,将课内向课外延伸,形成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外研学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3)不断将科研成果应用到实验建设和创新实验室建设中,将课程教学与课外研学、学科竞赛有机结合,形成研究型学习的氛围,多方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2.2 主要观点
“传感器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强同时又与工程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结合人才培养定位和课程特点,我们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改革的总体思想是: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外研学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将科研成果和工程实例引入到教学案例中,将研究型教学的理念贯彻始终。
围绕这一理念,我们实施了以下方案:
1)多采用案例教学,将科研成果和工程实例引入课堂,丰富教学案例。
2)探索基于资源建设的大班研讨课的教学模式,由学生被动的“课堂注入式知识教育”,转变为学生主动的“研究式素质教育”,授课方式由“连续型细节式授课”,转变为“跳跃型平台式授课”,教学形式由“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化为“多形式的互动交流”。
3)致力于教学资源建设,包括建设用于大班研讨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用于学生课外学习、师生交流、延伸和补充课内教学的多媒体课程网站等。
4)积极改革考核方法,由传统的笔试为主向笔试+实验+研讨(论文)的形式转变,提高学习过程和实践过程过程考核在学生课程评价中的比例,鼓励形成研究性教学氛围。
2.3 要解决的问题
本课程重点在于:
1)对传感器原理的讲解,使学生从机理上获得理解,避免落入简单的公式推导,使之成为无源之水。
2)理解常用传感器转换电路的原理和特点。
3)在理解传感机理的基础上掌握传感器使用的一般原则,学会在实际的工程问题中会选、会用,掌握传感器选用设计的一般原则。
4)了解传感器的静、动态性能指标和标定方法。
本课程难点在于:
1)涉及的基础理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远远超出本专业的前序课程,给学生深入理解传感机理带来困难;
2)目前绝大部分教材及参考书中对同一被测量的多种传感方法缺乏深入的比较和分析,涉及的往往只有正确使用的例子,而没有多种方案的比较或传感器使用不当的例子,导致学生学难以致用。
为解决以上矛盾,采用了以下方法:
1)根据课程需要和教学体会,进行教材建设,编写适应教学需要和人才培养需要的教材,有效处理理论性和新颖性之间的关系;
2)改革教学方法,对原理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对涉及到的基础理论进行跳跃式强化;
3)教师根据科研和工程实践经验,扩充实例,分析讲解;
4)通过讨论课及设计型实验,给学生自己分析理解的机会;
5)鼓励和支持学生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实践补充欠缺的知识,积累工程应用经验。
2.4 预期效果与具体成果
(1)开发4个综合设计性试验;
(2)完善多媒体课件,扩充和完善习题库和试题库;
(3)将科研内容融入到学生毕业设计中,例如加速度计系列项目的开发;
(4)努力向精品课程建设迈进;
(5)开发课程设计项目3个。
3 结束语
《传感器技术》课程是实践性、综合性强的一门学科,它综合了电子信息类的许多学科,如模电、数电、信号处理、电路、单片机、物理等。这几年,我们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性教学方面一直在改进。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优化课程结构,起到了与前期课程更好的衔接作用,达到了专业综合性训练的教学目的
本文通过对《传感器技术》课程改革的一些做法的介绍,意在和同行专家进行交流和沟通,使本人从事的这门课的教学效果更好,通过撰写本文,也使我重新梳理了教学思路,在以后的教学中沿着这条思路进行下去。
摘要:《传感器技术》课程是实践性、综合性强的一门学科,本文对《传感器技术》课程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外研学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笔者已经用了2年左右的时间,将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并得到明显提升,并进一步将本课程建设成我专业示范性课程。
关键词:传感器,实验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贾伯年,俞朴.传感器技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
光电子技术与科学专业介绍 篇13
目录
光电子技术科学专业介绍
研究领域
详细介绍
前景
展开
光电子技术科学专业介绍
研究领域
详细介绍
前景
展开
编辑本段
光电子技术科学专业介绍
专业概述
光电子技术科学 :属于理学大类,电子信息科学类。
光电子技术科学是光电信息产业的支柱与基础,涉及光电子学、光学、电子学、计算机技术等前沿学科理论,是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而形成的高新技术学科,其技术广泛应用于光电探测、光通信、光存储、光显示、光处理等高新技术光电信息产业。而光电子技术科学专业正是由光学、激光、电子学和计算机技术学科互相渗透而组成的。
培养目标及要求
光电子技术科学专业培养在光电子技术科学领域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技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光电子技术科学人才,使学生具有在光学、光电子学、激光科学、光通信技术、光波导与光电集成技术、光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领域开展创新性基础理论研究以及从事设计、开发应用和管理等工作应具备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学、物理、计算机语言及应用基础,四大力学、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红外物理、红外探测器、红外电子学、红外系统原理与设计、红外安防技术等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利用现代的光学、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对红外系统乃至其它光电子系统仪器整机的设计、应用的基本能力。
通过学习,将具备了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坚实的数理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并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2.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
3.具备较强的近代物理实验、光电子技术和红外技术实验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初步的专业实践经验,具备科技创新和工程应用的基本能力;
4.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最新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相近专业
科技防卫(071204W)、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071201)、微电子学(071202)、光信息科学与技术(071203*)信息安全(071205W)、信息科学技术(071206W)、光电子技术科学(071207W)。
课程设置
光电子技术、光电子器件及系统、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与技术、高等光学、应用光学、光电子学、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电子电路与技术、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半导体物理等,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大学物理,电路分析,C语言,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电子设计自动化,工程制图。
光电子技术科学专业的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专业实验(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电工技术实验、电子技术实验、光电子专业实验)、程序设计上机、微机上机、工程训练、认识实习、专业调研、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毕业去向
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到信息产业部门、中科院及有关研究所、电信部门、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及有关公司,主要从事光学、光电子学、光电子技术科学、光电信息工程与技术、光通信工程与技术、光电信号检测处理与控制技术等领域的研究、设计、开发、应用和管理等工作。
开设院校
南开大学、燕山大学,天津大学、长春理工大学、池州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东南大学、湖北工业大学、东华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大连民族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新增此专业的院校有:深圳大学、湖南理工大学、黑龙江大学、湖州师范学院 浙江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
编辑本段
研究领域
研究领域是信息光学与光电子技术相结合的应用基础学科,包括:现代光学与光电子学、光通信、光信息处理、声光信息处理与光通信技术和激光技术等。主要有三个研究方向,即光信息存储与处理、光通信技术与器件、以及激光超短脉冲与变频技术,均处于国内先进或领先的水平;代表性成果有新型超高密度体全息存储、声电光器件、可调谐激光器。目前承担了1项“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部委项目和5项北京市科委教委项目,研究经费充足,同时与国际学术界有较为广泛的学术交流。本学科所依托的光学学科于1986年获得国务院授权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光学工程学科于2000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部可同时招收理学(光学)和工学(光学工程)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在211工程“九五”期间的重点学科建设中,作为“激光应用技术”重点学科的一部分,学科的学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并且实验室建设成效显著,并且于2001年与激光工程研究院整合,进入了“光学”国家重点学科行列。
编辑本段
详细介绍
在光盘技术的促进下,近年来可见光半导体激光二极管和发光二级管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蓝绿光可见光半导体激光二级管(LD)和蓝绿光半导体发光二极管、黄橙红光可见光激光二极管和高亮度黄橙红绿光发光二极管都已商品化。今后的发展需要继续解决提高亮度,降低价格,提高使用寿命等问题。
近红外半导体激光和发光二极管的发射波长为0.8~1.0μm。近红外半导体激光二极管主要用于光纤通信和作为固体激光器的泵浦源(替代闪光灯泵浦源)。在1.3μm和1.55μm近红外半导体激光二极管商品化之后,其发展势头受到很大影响,甚至出现了停止发展的迹象。随着短距离局域网和二极管泵浦固体激光器的迅猛发展,又出现了新的发展。目前研究开发主要集中在单频工作、模式稳定以及提高输出功率等方面。近红外发光二极管主要有超发光二
极管和谐振腔发光二极管。超发光二极管是光纤陀螺仪的最佳自选光源,与一般的发光二极管相比,可提供较高的输出功率和相对窄的发射谱。目前,在50mA工作电流下,单管超辐射输出功率的研究水平最高达到50MW,最窄谱宽为15nm。谐振腔发光二极管是一种有前途的发光二极管,其实验和理论效率比传统发光二极管高5~10倍。
1.3μm和1.55μm近红外半导体激光和发光二极管是现行通信系统、高速光纤通信系统的重要光器件,已成为广为研究开发的光源。日本NEC已开发出在单晶片上制造不同发射波长的近红外激光二极管,采用它可大大降低多波长长途通信设备的价格。近年来,国外又相继开发出半导体孤子激光器、量子阱线或点激光器和垂直腔表面发射激光器等新型半导体激光二极管。
激光技术是一项前沿科学技术发展不可缺少的支柱。作为光电子主导产品的激光器的发展,经历了原理上的四次变革,体积日益变小,功率不断增大,可靠性和功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半导体二级管激光器和固体激光器技术和发展十分迅速,其中最为突出的进展是固态化。现今,固体激光器的平均输出功率已从百瓦级提高到了千瓦级。半导体激光器的功率也有很大提高,其结构和其他性能也正在经历重大变化。与此同时,还开发出了实用价值高的新波长和宽带可调谐激光器,包括对人眼无伤害的1.54μm和2μm的激光器、蓝光激光器和X光激光器。
光纤是随着光通信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各种结构和类型的光纤支持着光通信产业的发展。目前,单根光纤传输的信息量已达到万亿位。光纤作为光通信信息传输的介质,它的色散和损耗将直接影响到通信系统的传输容量和中继距离,而常规的单模光纤已不能满足新一代通信技术的要求,因此光纤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迄今,光纤已经经历了由短波长(0.85μm)到长波长(1.3~1.55μm),由多模到单模光纤以及特种光纤的发展过程,并开发出了色散移位光纤、非零色散光纤和色散补偿光纤。
平板显示(FPD)技术包括液晶显示(LCD)、等离子体显示(PDP)、电致发光显示(EL)、真空荧光显示(VFD)和发光二极管显示(LED)等,除在民用领域的广泛应用外,已在虚拟显示、高清晰度显示、语言和图形识别等军用领域应用。近年来,液晶显示以及其他平板显示器件和技术正在大力地改进,如为解决等离子体显示发光效率、亮度、寿命、光串扰和对比度等问题,正在进行诸如大面积精细图形制作和保护层等工艺方面的改进,并取得了较快进展。从整体来说,平板显示技术将继续向着彩色化、高分辨率、高亮度、高可靠、高成品率和廉价方向发展。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类型的光电探测器,如电荷耦合器件、光位置敏感器件、光敏阵列探测器等应运而生,取得了重大进展。进入90年代,光电探测器的发展方向除了开发高速响应光电 探测器外,其重点是开发焦平面阵列为代表的光电成像器件。红外焦平面阵列制作技术的日臻完善,使红外探测技术进入了第二代。当前,降低成本是红外探测器在民用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的关键。21世纪,红外焦平面阵列开发方向,一是在现有基础上提高分辨率,二是开发多功能和智能化焦平面阵列。
随着光通信、光信息处理、光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加之材料科学和制造技术的进展,使得在单一结构或单片衬底上集成光学、光电和电子元器件成为可能,形成具有单一功能或多功能的光电子集成回路(OEIC)和集成光路(IOC)。目前,商品化的集成光路产品有调制器、开关和分路器以及采用集成光路相干通信系统、光纤陀螺、激光光纤多普勒干涉仪等系统,以及用于光纤传输试验的单片集成光电子集成回路。预计到2020年,光电子集成回路和集成光路的发展速度将相当于20世纪70年代的微电子技术,多功能集成光学器件和光电子集成器件将系列化,集成光学信号处理速度将达到1GHz。
我国光电子行业在科研上起步较早,也有一批水平较高的应用成果,其中光纤通信的发展尤快。在国防上的应用也开展较早,如靶场用的激光、红外、电视等光测设备,以及红外导引
装置、红外热像仪、激光测距仪、微光夜视仪等。但民用市场开发较晚,真正能形成较大生产规模的产品不多。我国在“八五”计划期间对一些光电器件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已在“九五”计划中产生了效益。例如,12英寸彩色液晶显示屏已经在1996年投产。国家重大成套通信设备2.5Gbps同步数字系列(SDH)光通信系统,于1997年研制开发成功,现已广泛应用于国家通信骨干网的建设。
鉴于上述情况,中国光电子技术发展战略总的指导思想是: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科技领先、形成规模、开拓市场,在“八五”、“九五”计划基础上,使有基础的企业和研究所分别形成规模生产和研究开发中心,使我国光电子元器件初步形成基本配套的产业,满足市场的需要。编辑本段
前景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微电子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的论文】推荐阅读:
校企合作促进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论文12-21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06-06
高职微电子专业人才培养策略探讨论文10-24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导论小论文12-05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书08-29
微电子课程设计教学体系改革研究论文10-26
电子科学与技术11-01
微电子技术专业08-01
电子科学与技术方向12-01
电子科学与技术简历模板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