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子课程设计教学体系改革研究论文

2024-10-26

微电子课程设计教学体系改革研究论文(精选10篇)

微电子课程设计教学体系改革研究论文 篇1

一、改革研究背景

微电子课程设计是微电子等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实验课,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一门课程[1—4]。微电子课程设计涉及了集成电路设计、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工艺及材料等多个专业方面。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与实践,总结分析后发现如下两点不足:

1。课程内容主要集中在电路方面,忽略了对微电子工艺及器件方面的教学与考核。对于微电子专业的本科生而言,该实验应该重点包括两部分内容——微电子工艺与器件、集成电路设计。其中,微电子工艺与器件主要包括微电子工艺模拟、微电子器件模拟和MEMS器件模拟三个模块,相关软件有Sentaurus Process、Taurus MEDICI、ANSYS等。学生掌握完成各种半导体器件的工艺方案设计、工艺参数优化、直流特性分析、交流特性分析、频率特性分析和简单门电路的器件级模拟,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培养设计创新能力[5]。

2。在电路方面,现有的教学内容过多偏重于模拟部分。课程应该加强数字集成电路的讲解。传统的集成电路主要分为数字集成电路和模拟集成电路两部分,主要软件有Cadence、Actel Designer、ADS等设计软件。通过EDA软件,实现不同层次和复杂度的模拟、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完整的电路实验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二、改革研究目标和思路

本文研究目标是针对微电子等专业的本科生,依托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良好的软硬件环境,改革微电子课程设计课程内容和方法,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内容,涵盖从微电子工艺器件,到集成电路设计。要求学生掌握半导体材料特性测试技术、微电子技术工艺参数测试分析技术和微电子器件设计与参数提取技術,能够熟练使用集成电路EDA工具软件,独立完成基本电路设计。改革对加深学生对微电子专业知识的系统理解和掌握,培养设计创新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6]。

改革主要思路是将课程内容分成两部分,即微电子器件的设计及模型参数的提取、集成电路设计,根据团队中各个老师的研究方向,安排专人进行课程内容建设,设计出符合本科生知识背景的专业实验。特别针对器件级和电路级的衔接,制定出可行的实验内容。本课程要求学生先修完大学物理实验,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微电子学概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微电子制造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理论课程后,再进行本课程的学习。

三、改革研究内容

为了紧跟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进一步加强微电子专业学生的综合基础知识和专业素养,了解集成电路的整个设计流程,本改革全面系统地进行了涉及从微电子工艺、器件、模型、IC设计等整个流程。旨在培养学生运用Sentaurus,ICCAP,Candece,Synopsys等EDA软件进行微电子工艺,器件模型以及IC集成电路设计,熟悉从工艺,器件至电路的整个设计流程,能进行工艺级,器件级和电路级的设计工作[7]。改革内容主要包括如下两部分:

1。微电子器件的设计及模型参数的提取。利用Sentaurus和ICCAP等仿真软件,进行集成电路工艺和器件的设计与模拟,然后对于建立的器件结构进行相关模型参数的提取。具体包括:①器件结构的实现;②器件特性的表征;③器件模型参数的提取。

2。集成电路设计。①模拟集成电路模块包括了从最基本的单管放大器到具有较为完整功能的集成电路芯片的设计内容,借助于实验内容的推进,学生可以实现从电路设计、电路仿真、版图设计、版图验证、芯片测试的模拟集成电路设计流程。②数字集成电路模块可以完成包括数字集成电路前端和后端实验内容,学生可以完成从系统定义、RTL综合、时序分析、可测性设计到版图实现的完整数字集成电路设计流程[8]。并且配备了先进的集成电路测试系统,做到虚拟仿真与实际硬件仿真相结合,进行复杂系统功能的验证。

四、改革研究意义

1。加强学生对整个集成电路设计流程的掌握,充实南京邮电大学微电子专业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提高学生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重构优化现有的`微电子专业设计课程安排,针对当今先进集成电路设计,形成涉及从微电子底端(工艺级和器件级)至顶端(电路级和系统级)的一整套课程设计。

3。培养学生对微电子相关的EDA软件的学习与使用,并形成一批具有理论基础、能提高学生EDA使用技能的创新项目,提升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探索新事物的勇气,使他们更加适应新世纪的挑战。

五、总结

改革内容涉及了微电子工艺、器件制作、参数提取以及IC电路设计,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是作为微电子专业学生必备的,同时也是学生后续进入研究生阶段从事微电子相关科学研究的基础;改革中涉及到的各种EDA软件的学习与使用,均是当今先进集成电路设计中正在使用的,这些技能的学习与掌握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提升他们将来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也有助于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方玉明,夏晓娟,吉新村,等。微电子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优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4):33—35。

[2]姜岩峰,张晓波,杨兵,等。微电子实践教学内容的研究和改革[C]。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88—89。

[3]李衛,方玉明,徐跃,等。微电子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和探索[J]。考试:教研版,,(3):19—19。

[4]王莉,梁齐,张广斌。微电子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10):92—93。

[5]梁齐,杨明武,刘声雷,张彦,陈士荣,宣晓峰。微电子工艺实验教学模式探索[J]。实验室科学,2008,(01):45—46。

[6]毛剑波,易茂祥,张天畅。微电子学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2):78—79。

[7]杨虹,冯世娟。面向21世纪的微电子技术人才培养——微电子技术专业本科生教学计划的制订[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S1):24—25。

[8]周金运,胡义华,吴福根。电子科学技术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依据与实践[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2):66—67。

微电子课程设计教学体系改革研究论文 篇2

随着国家专业目录的调整,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涵盖的范围不断拓宽,已经成为一个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宽口径专业,根据学科发展规划和电子类的宽口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继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和单片机原理等课程之后的重要实践环节,在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等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课程一般由指导教师给出所要设计的部件或整机的性能参数,由学生自己设计和调试电路,设计过程实质上是研制小型电子产品的过程,是工程设计的初步训练,是实现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的重要平台。通过该课程,可培养和训练学生科学的工作作风,促进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对“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 改革教学模式,更新内容体系

2.1 教学模式改革

由于“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电子产品及其实现又具有多样性,因而它除了应达到一般专业课课程设计的要求外,还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必须基于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标,为此,课题组实施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层进循环互动式”教学模式,构筑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激发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

“层进循环互动式”教学模式将整个设计过程分为六个环节:基础理论教学、选题及方案论证、电路设计、印刷版设计与制作、组装与调试和总结报告撰写。“层进”即学生在每一个设计环节通过指导老师认定达到该环节的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下一环节的设计工作,如果未达到要求,则继续进行本环节的设计。“循环互动”指在课程设计的各个环节,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以进度报告的形式进行探讨,学生将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教师,指导教师针对问题进行指导。

“层进循环互动式”教学转变了以往单纯的教师讲学,学生听课的教学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反映,这种教学模式丰富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体验,提升了合作与分享的个性品质,培养了研究之风和团队意识。

2.2 内容体系更新

课题组在更新内容体系方面,倡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设计能力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为目标。

1)课程内容体系的出发点

课题组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设计能力作为课程内容体系的出发点。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思路是:强基础,宽视野,勤动手,培养创新意识、思维与能力。这就需要有一批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理念,同时又勇于探索创新、敢于面对探索压力的指导教师。在完善课程内容体系的过程中,团队人员不断进行创新教育的理论研究,达成了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共识:知识是基础,创新是关键,实践是根本。

2)课程内容体系的目标

课题组以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为目标。实践是工程最本质、最重要的属性,高等工程教育要回归工程,必须加强实践,重视实践教学在工程能力培养方面的主导作用。在实践方面,必须培养学生选择设计方案和器件能力、分析电路的能力、电路设计及调试能力。改革现行“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教学现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工程实际,修订培养方案、更新教学内容,优化实践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3 完善课程教学体系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弊端:1)过分注重课堂教学,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知识的综合运用和科研能力的培养;2)注重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忽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3)以设计报告定成绩的单一考核方式。4)由教师指定实验题目,实验室规定元器件的综合课程设计缺乏完整的过程训练,也缺乏一个全面的基本技能、思维方式和创新思维的训练过程。造成的不良后果是:学生只重视设计报告的撰写,抄袭严重;不重视设计原理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的提高;限制了学生的选题,限制了学生的思路。这种教学不利于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束缚了学生的能力、才能的充分发挥,为此,对“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教学体系进行了以下改革。

3.1 修订培养方案

由于“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课程与少数相关课程在同一学期开设,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设计的难度,学生会因为自身基础理论知识的缺乏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也使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所以课题组对培养方案中的开课时间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对课程的课时进行了调整,减少了理论授课的课时,增加实践课时。

3.2 改革设计选题

改革教师指定设计题目的弊端,采取学生自主选题和教师命题相结合的形式。教师命题分三个层次,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题。第一层次,基础型。教师布置题目后,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经过分析和综合基本上可以独立完成设计内容。第二层次,提高型。设计内容由几部分组成,主要部分由教师给出原理框图。第三层次,综合型。其题目来自工程实际,难度大。它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的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传感器技术和自动控制理论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经历从查找资料开始,到设计方案的确定、选择器件、安装调试、查找故障等电子系统设计的全过程,可以得到系统的训练。实践发现:能完成这部分综合型设计题目的学生大约15%左右,这部分学生可以集中起来参加各类电子设计大赛。

3.3 改革设计手段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以前的做法是根据电路的技术指标和性能要求,设计初始方案,确定原理框图,计算各元件参数,画出电路图,然后进入实验室搭接线路,先接好各单元电路,然后进行整体调试、调整参数。这种方法不利于规模较大的电子系统设计,容易损坏器件,设计调试周期长,已不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课题组要求在进行电路设计时尽可能进行仿真,充分利用学校的EDA实验平台和实习基地的资源。这种方法使学生掌握了电子系统设计的全过程,减少了仪器仪表及元器件的损坏,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3.4 改革考核方式

以往,“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以设计报告定成绩,抄袭情况屡禁不绝,不重视“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必须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改革单纯以设计报告为依据评价课程设计成绩的现状,实行课程设计全程考核机制,即在整个设计过程的每个环节,导师都对学生的设计态度、设计完成情况等各个方面作出全面合理的评价,每个环节的成绩作为平时成绩。设计报告成绩作为卷面成绩,电子作品成绩作为实验成绩。电子作品成绩和设计报告成绩对不同层次的课题,用难度系数加以区分。

4 改革传统教学方式

改革知识的单向传输教学方式,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改变过去管得死,教得细的做法,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引导上,既要循循善诱,又不能使学生产生依赖思想,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积极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如何设计和完成设计。为此,课题组为课程配备了三名指导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课题小组,课题组长根据设计要求,组织本组各成员模拟工程设计方法与步骤进行实际课题的设计,协同完成设计任务。

5 结语

创新是建立在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之上的,通过改革,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使学生的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得到加强,良好的意志品质得到锻炼。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实践课程的改革应紧扣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这一主题,通过具体措施的实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个人内在潜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通过这次改革,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了普遍提高,在2008年参加的市级和国家级设计大赛中夺得二等奖和三等奖的好成绩。

参考文献

[1]王德嘉.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4(8):115-116.

[2]黄建宇,于广新,阮维国.发挥学生主动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5):35-36.

[3]吕惠芳.电子线路课程设计教学探索[J].常熟高专学报[J],2004(2):106-107.

[4]赵宏音,肖明,张亚琴,朱明光,高笃顺,陈岚峰,赵子夫.“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改革探索[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4(3):198-199.

[5]黄新华,姚利民,娄炳林.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素质构架理性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4(2):54-57.

微电子课程设计教学体系改革研究论文 篇3

摘要:从分析我国地方高校课程设计目前现状出发,针对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课程设计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电子专业 课程设计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需求的面向生产、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关键要解决学生理论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然而目前的情形是,大学培养的人才并不能完全符合社会的需求,动手能力地方高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实际操作能力、应用能力较差。基于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由于我校属刚升本科院校,属地方高校,由于多种原因使得学生整体素质较重点高校有一定差距。我院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创业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课程设计教学在我系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于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素质,形成职业岗位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1 现状分析

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电子材料、元器件、集成电路、电子系统、光电子系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以及科学研究、教学和生产管理工作需要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该专业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其特点一是口径宽,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二是相关学科的渗透与融合性强,既有硬件也有软件,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大多数学生毕业后走向基层的工作岗位要求很快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因此,必須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然而受长期资金短缺和实验实习条件的限制,对我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单从实验和毕业设计来说是不够的,还需要加强课程设计的建设。

长期以来课程设计普遍存在几点不足:

其一,内容不合理,同一门课既不跟踪新技术发展变化又不根据学生实际能力、培养目标等因素多变,多年用一个题目

其二,设计题单调,几十个学生用同一个题目,抄袭现象严重,课程设计的效果不明显。

其三,教学模式单调,理论多而结合实际少。

2 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程设计是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各门学科一个综合性考察。课程实验与课程密切配合,目标单一明确,并有配套的实验设备和实验指导书,而毕业设计持续时间长,各个学生都有不同的题目。毕业设计不能代替课程设计,而课程设计则是对毕业设计起到补充作用。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内容选择专业综合性课设内容既要结合前修课程,以巩固教学内容,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新颖性,因此我们考虑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选择本专业成熟的、有特色、适合教学的科研项目作为课设内容。课程设计中以老师提供选题和鼓励学生自主选题相结合。尝试在课程设计中内容上进行不同课程的交叉设置,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中以老师提供选题和鼓励学生自主选题相结合,鼓励学生自主选题就是鼓励学生自主思维,学生最终都要走向社会在各行业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因此老师都要鼓励学生自主选题,而不想自主选题的学生可采用教师的题目。

教师的指导充分体现个别答疑和集中讨论相结合的原则。在指导过程中对于普遍性的问题,我们主要采取大组集中分析讨论的方法。老师在其中主要起到引领的作用。同时要善于发现一些个别错误,并采用个别答疑的方法及时纠正。这种共性和个性问题的结合,合理地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确定学生题目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综合性 题目要尽可能多地涵盖本课程及相关课程的知识点,对于大纲中的重点和难点要尽量涉及,这样有利于知识的深化和扩展。

2)难易适中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心理特点、知识结构等因素,题目设计不合理。题目太难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太简单又达不到训练的目的。

3)实用性 提供实践平台供学生对比分析和试验,通过实践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的体会、理解, 有利于学生了解实际工程的特点,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对于发现抄袭者,可适当的给予扣分等处罚,从而避免偷懒和高分低能的出现。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教师起组织、引导、检查、把关、和解决疑难问题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指导教师每半天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避免消极怠工情况的出现。教师严格执行请假制度,对于缺席三分之一以上者没有成绩。设计成绩完全依照每位同学在设计中的表现,与理论课成绩无关,使同学清楚大家都在相同的起跑线上,面临同样的机遇和挑战。查阅资料、收集信息,锻炼了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为解决一项难题、达到研究目标提出新设想、新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实验中遇到问题想办法解决,提高了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在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撰写报告,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

3 结语

培养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学科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新知识、开拓新视野、增强新本领。利用实验中心先进的教学和科研设备、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人与物的最佳配置,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工程教育的质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健,樊立萍.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0).

[2]李婧,高雅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11,(21)

[3]蒋业文,胡学骏.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优化[]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篇4

[ 摘要]电子商务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对整个专业教学计划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通过对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并对教学大纲、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实践和探讨,以期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标。

[ 关键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

《电子商务》是工商管理、经济学和市场营销等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也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课程。课程目的是通过讲解电子商务的基础理论知识、相关领域专业技术知识及电子商务系统应用实践操作,使学生在掌握电子商务整体理论框架的同时,结合电子商务系统应用实例分析,具备一定的电子商务系统的实践应用操作能力。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需求,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我们在电子商务教学现状分析基础上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

一、电子商务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电子商务》的教学内容是按照学院的大纲严格执行,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多数时间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兴趣和积极性。如果继续用这种方法来教学,学生只会死记书本上的理论,而缺乏独立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其它几个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

1.师资队伍建设。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是最近几年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大多数的师资力量来自于管理、计算机、网络、营销或其他专业,所具备的专业知识难以满足培养高素质的电子商务人才的需要,并且缺乏电子商务相关的实践经验。

2.教学资源配置。目前电子商务仍处在高速发展阶段,其专业理论体系不完整,商务实践也在探索之中。现阶段各学校采用的电子商务教材有许多版本,而且大多知识点相对陈旧,根本无法满足电子商务教学的需要。电子商务实践环节不仅仅是对电子商务专业知识的巩固,也是对电子商务知识的补充和调整。但可用于电子商务教学实践的资源,仅仅是一些电子商务模拟平台、模拟操作等验证性实验环境,只能使学生产生一些初步的认识,离“培养出复合型人才”目标还相差甚远。

3.教学方式、方法及手段落后。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以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教学和案例教学为辅,课后通过布置习题作业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教学手段比较少,而且方式、方法比较传统,不适应现代学生学习的要求,尤其是电子商务发展变化较快、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较多,对于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及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实践教学环节较薄弱。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及考核在任何形式的教育中都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但又是必需的重要环节。该课程涉及到大量的概念,既抽象又不好理解,学生普遍感到课程枯燥乏味,因此学习兴趣不浓,教学过程中理论讲授过多,实践过少,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只是听到一些概念性的知识,虽然也使用过相应的模拟软件来熟悉电子商务的操作流程,但学生还不能完全独立进行操作,还没有把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

二、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根据社会需求和专业特点来建设电子商务专业,确定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我院根据不同人才需要进行层次界定,建立不同的培养目标,并且相应地设置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电子商务人才重在与实践的结合,对于学生应加大实践教学周数,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学生的训练和培养,坚持让学生到社会实践中去认识、学习知识。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需要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鼓励学生创新等。

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和培养应用型的高等技能型人才目标的前提下,近年来,我们始终围绕“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根据市场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对教学大纲进行调整,都以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为重点。2005 年,我们修改教学大纲时,增加了18 课时的实践课时。这样学生有了自己动手的机会,增强了一定的学习兴趣,但是还是有部分内容没有实践机会,影响了教学效果。并且不断丰富实践课内容,将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紧密结合,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教学效果。针对实践教学内容,我们还编写了《电子商务》

实践指导手册。学生可以很明确地知道每次实践的目的和任务,能将理论知识良好地应用到实践中。

电子商务概论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需要讲授的理论和模式比较多,包括电子商务基础(理论基础、社会基础、技术基础、人文基础及应用环境等)、Internet电子商务、ED I 电子商务、企业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三流、网络营销、网站建设、电子商务安全、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等等。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如此繁杂的教学内容,面面俱到是不现实的。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需要掌握的电子商务内容的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学内容柔性化的指导思想下,担任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教师在教学组织和内容方面有很大的选择空间。

要根据各专业学生的不同特点编写不同的教学大纲,从而选定合适的教材。在选择教材的时候要强调针对性,各教材介绍的内容与侧重点不同,只有将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应参考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电子商务师国家职业标准中提出的对电子商务师的职业技能要求。该标准既体现了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特点,又充分体现了实用性和行业发展的新动态。

围绕该标准的要求组织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教学,不仅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而且可以将课程教学与电子商务师职业资格考证有机结合。

由于电子商务还在不断发展之中,任课教师应在教材之外适当补充介绍新的学科成果,不断补充、完善授课内容。

这样不仅可以充实学生的新知识,还能养成学生注意学科发展的良好习惯。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的第一门核心课程,电子商务概论几乎囊括了所有专业课程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授课时不宜讲解得过于深入,做到只为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和给出必要的线索,以便与后续专业核心课程良好地衔接。同时,也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避免成为专业课程的简单浓缩。[论文网 LunWenNet.Com]

三、教学方法改革。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教学方法可以是灵活多样的,通过《电子商务概论》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实践教学法、学生参与教学法、专题讨论法、案例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针对性,可以获得比较显著的教学效果。

1.实践教学法。《电子商务》理论知识复杂,如电子商务的分类、电子商务的业务流程、网上支付的流程、网络营销的方法等,这些内容如果从理论角度来讲解,学生只能死记硬背,不易消化。因此,我们在每一次理论课后都辅助一次上机实践,这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理论。实践教学法分为真实的实践和模拟的实践。真实的实践就是去访问一些知名的电子商务网站,通过信息的浏览,获得最新的资讯。通过真实的实践,同学们以消费者的身份对网上购物的流程进行了解。例如在“电子支付及网上银行”的实践教学中,笔者综合运用了体验式教学、现场教学和案例讨论等多种方法。教师可以先安排学生到银行网点办理网上银行业务,让学生亲身体验网络金融服务; 然后教师可以在机房给学生现场演示网上银行的具体操作方法,学生跟着教师边学边做,不仅容易理解接受,而且印象深刻; 最后再安排学生把整个实践过程以小论文的形式进行总结,并在课堂上组织讨论分析,深入挖掘网上银行的其他业务功能及安全操作注意事项。针对同一内容,实施多种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方式,必然会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

2.学生参与教学法。学生参与教学的目的主要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在《电子商务》课程中,每次上课的前5 分钟交给同学们让同学说一些关于电子商务最新资讯,介绍一些关于电子商务的案例、自己从事电子商务的经历或者对电子商务的一些想法,然后老师再进行总结,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同学们都会精心准备这5 分钟的内容,在课前查阅大量资料充分展示自己。有的同学介绍的电子商务师一些信息,引起了其他同学的兴趣大家讨论如何复习到了信息共享。既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给他们机会锻炼自己,培养各方面综合能力。

3.专题讨论法。定期的开设一些讨论课,针对某个有争议的话题展开讨论,加深同学们对理论的理解。比如学生体验网上购物,普遍担心的是钱付出后收不到货物,或者实物与图片不符,由此引出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主要瓶颈之一的诚信问题,就“如何提高电子商务诚信”开展专题讨论。要求学生先查阅资料,了解该课题现状与发展动向,然后归纳整理,写出小论文,最后分组开展讨论。通过专题讨论法,不但提高了学生查找资料、归纳分析的能力、论文写作能力,还加深了专业层次。

4.实例教学法。虽然《电子商务》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但是它涉及的内容几乎都是以电子商务应用为基础的。因此,在大量借鉴国外优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大胆创新,完全运用实例教学法来组织课堂内容。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实践”、“实用”原则,特别适合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可以用一个实际的案例,如淘宝店铺等,作为贯穿全书的现实世界中的案例教学对象。围绕这个案例来介绍从事在线商务要考虑的问题,利用这个现实世界案例来研究电子商务的观点和技术。这就要求在教学内容组织上,将课程要讲述的内容分为相对独立的单元。每个单元都结合这个实例探讨电子商务的观点及要研究的边缘技术,用以解决一个焦点问题。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更加深刻地理解电子商务整体框架体系结构。

通过案例的讨论,学生增强了感性认识,加深了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手段改革。

电子商务实验课开辟了新的教学手段,使教学空间得到进一步扩展,以往的写板书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教学需要。运用Flash 课件和视频文件等形式进行流程讲解会使课堂显得生动而有吸引力。电子商务对教师的教学手段有了新的要求,教师要能够直接面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挑战,就必须时刻注重自己知识水平与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能力的同步提高。对本专业学生,积极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学生小组讨论、小组辩论、上习题课、软件应用、课堂展示、课后答疑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运用基于网络的计算机相关技术对电子商务课程教授进行支持,恰当处理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的灵活应用,提供宽松、广泛的交流和互动平台,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兴趣。积极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授课教案、章节习题、教学大纲、案例分析、教学视频、参考文献、在线测试等教学资源也已经上网,这都有助于解决学生预习、复习、自学中遇到的困难,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学习方式。

五、考核方式改革。

传统的教学考核一般采用考试评分制,老师通过考试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考核,并通过试卷评分来考核学生成绩。

微电子课程设计教学体系改革研究论文 篇5

摘要:Internet与网页设计是一门适应面广、实践性强的计算机应用课程。文章介绍一种以实践成果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方法,通过合理的案例将教学内容有效组织,搭建一体化实践平台来发布学生的作品,并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最终达到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Internet;网页设计;教学改革;目标导向

0 引言

在Internet广泛应用的今天,网页不仅仅是一种传播信息的载体,已经成为向外界宣传个人或单位形象、开展一系列活动的平台,因此,网页设计已不单单是各种素材的简单拼凑,更应该是一种融入某种思想的设计活动。为适应社会的需要,Internet与网页设计在各高校已成为信息技术类专业的必修课和其他各专业的选修课。与其他程序设计类课程不同的是,该课程的核心内容较为分散,且主要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传统的按知识点组织内容、案例验证法的教学形式,无法让学生全面了解一个网站制作的全过程,因此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针对该课程当前存在的问题,结合课程的教学目标和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浙江财经大学信息学院Internet与网页设计课程教学团队就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教学需求分析

1.1 课程教学内容

Internet与网页设计课程教学以HTML和CSS为蓝本,全面介绍与Web及网页设计制作有关的知识,向学生阐明与互联网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及Web的基本工作机制,并使学生具有解决一般网页制作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通过对Web网页制作技术、制作工具及互联网常用工具的学习使用,使学生对于建立Web站点所涉及的相关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互联网相关概念及一些互联网基本工具的使用;能够熟练地使用网页设计软件、HTML语言及CSS语言,了解动态网页的工作原理,掌握Web应用环境的构建技术;了解Web站点注册、发布、建设、管理、推广的整个过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建立一个某种功能的Web站点,并进行简单的维护、管理工作。

1.2 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地位

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分为两部分:面向信息类专业的必修课和面向其他专业的选修课,对于信息类专业而言,基于Web的应用与开发是专业方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而在诸多Web技术课程中,Internet与网页设计课程无疑是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最早接触的,因此,作为Web技术的基础和主框架,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后续课程。对于其他专业,Web对专业发展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掌握网页设计知识也是势在必行。

1.3 课程能力需求

课程涉及多方面知识和技术。对于不同专业而言,学生需要掌握不同的重点,以便与本专业的知识体系相结合,形成一定的职业技能。主要专业对课程的能力需求见表1。

基于以上分析,课程在教学内容、方法以及考核方式上都进行了改革,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需求。教学改革总体思路

课程的教学要确立以练带学、先模仿后创新的基本思路,少理论多实践、灵活控制教学进度。每个知识点要给学生留足探索的空间,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自学能力;采用过程控制代替结果控制,既能让学生体验网页设计的全程,又能有效防止期末突击、作业抄袭等不合理现象;通过课程的开放式平台,将学生的课程设计作业发布在Internet上,并设置好评度和访问量排行榜,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并从学习和实践中找到成就感;将网站创新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指标,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意识;利用一体化实践平台,将课程的案例和课程设计作品与后续课程对接,帮助学生完成一系列Web开发技术的积累,同时意识到网页设计在Web开发中的基础作用。教学内容改革

3.1 教学环节设计

现代社会对网页需求的变化促使网页设计已成为一门由设计与计算机技术组成的交叉学科。传统的教学内容按照网页设计相关语言(HTML、CSS和JavaScript等)的知识点进行组织,并且通过在网页制作软件中操作来进行讲解,导致各个知识点分散,忽略了贯穿全局的线索。因此,课程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进行全新的设计,在顺利导入课程内容之后,进行网站规划和页面效果设计,以此为蓝图构建网站框架,并在后续的学习中不断完善网站功能,最终形成完整的作品。课程具体教学环节设计见表2。

3.2 教学案例设计

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采用不同案例进行教学。

(1)导入阶段以个人简介网页为例,采用表格布局,使用设计视图进行网页设计,注重Dreamweaver菜单和面板的操作,强调网站视觉的整体性,不关注HTML和CSS代码的规范性。学生也可以模板教学案例完成阶段作品,目的是让学生快速掌握Dreamweaver的操作并且通过阶段成果找到成就感。

(2)设计阶段以企业网站为例,采用时下流行的DIV+CSS布局,尽量使用代码视图进行网页设计,强调代码的规范性和兼容性,同时也要求作品有一定的创新性,体现出网站特有的设计思路,提高网站的质量。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

4.1 教学实践平台

课程的教学实践平台依托学校网络资源,面向全校学生提供课程教学资源、在线教程、交流论坛及相关信息。平台主要分为两部分:课程网站和学生个人主页空间。

1)课程网站。

课程网站是以本课程教学资源为中心的网站系统,在线展示所有教学内容和操作手册,帮助学生自学,同时还提供大量的相关学习材料、视频资料等外部资源,以及课程内容讨论区,为有兴趣深入学习的学生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主要功能模块如图1所示。

2)学生个人主页空间。

微电子课程设计教学体系改革研究论文 篇6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电子技术,教学改革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 综合了工程学、医学和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 运用工程技术手段解决医学问题[1,2]。该学科致力于人类疾病的检测、预防、治疗和康复, 极大地推动了现代医学的发展[3]。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必须课, 它是模电、数电、EDA软件、单片机等电子类课程的综合应用, 实践性非常强。该门课程为我院学生未来从事医疗仪器的维护和修理, 医疗仪器的研发等相关工作奠定基础。但是在医学院校开展该门工程类课程存在许多问题, 本文针对我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体系和专业特色等, 探索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改革。

1、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大多数直接照搬工科类的电子课程设计。一方面导致内容难度较大, 学生理解和接受不容易, 缺乏发挥医学院校学生具有较强医学背景知识的优势。另一方面不能满足学生未来工作的需要, 未能融入医疗仪器的设计理念和认识。既缺乏趣味性, 又不能达到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目标。

1.2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传统的LBL (lecturebased learning, LBL) 教学模式[4], 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要形式。教师从实验目的、设计原理到设计方法和步骤进行详细的讲解, 学生只是被动地按照教师的讲解进行操作和实验。这种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 忽视了该学科实践操作性强的特点, 不利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1.3 我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成立时间较短, 实验室建设还不完善, 专业课教师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2.1 依托医学院校背景, 实验项目“量身定制”。

课程设计中题目的选取很重要, 需要结合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特点, 医学院学生医学知识比较扎实;同时又要结合学生的培养目标, 需要对医疗仪器的设计有一定的了解。设计的题目与常见的医学信号, 如心电、脑电、心音、心动图、脉搏波等有关;可以设计电路对医学信号进行采集处理;同时所选的课题应尽量覆盖电子技术的主要知识点。既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又能达到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医为工用, 工为医服务”[5]。

2.2 采用TBL (Team-based Learning) 教学法[6]。

TBL教学法以团队为中心, 将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 既保证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人数在30人左右, TBL教学法非常适合小班实验教学。具体过程是:将学生按4~5人分组, 每组选定不同的题目, 老师下达项目任务书;学生查阅文献资料进行课前的预习, 课堂讨论小组发言, 确定设计电路方案, 老师总结;学生独立完成实验, 撰写实验报告。实验过程使学生掌握现代信息资料获取的方法, 培养了电子系统的设计与调试能力, 学会撰写设计报告。

2.3 促进开放式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建立完善。

开放实验教学目前是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7,8], 这点对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也很重要, 采取以组为单位对学生开放实验室管理, 可以充分有效地利用实验室资源。

2.4 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方面通过加派青年教师去医院进修, 了解医院对人才能力的要求, 并将进修学习的内容应用到教学中, 两年时间已有3名教师到昆明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工程科学习。另一方面加强科研能力培养, 以科研来促进教学工作, 青年教师返回学校再深造。

3、小结

本文结合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特色和电子课程设计实践性强的特点, 采用TBL教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导。结合医学院校学生的知识结构, 量身定制实验题目。同时, 为了更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巩固电子技术相关的课程, 以组为单位对学生开放实验室管理。最后提高教师队伍的建设, 以科研促教学。通过对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教学条件的逐步完善, 全面提高使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创新精神、专业知识基础和实践能力等。

参考文献

[1]袁力, 焦红霞, 秦斌等.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发展与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培养[J].中国医学装备, 2008, 5 (10) :26-29.

[2]陈庆梅, 李斐, 付昕等.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科技广场, 2010 (10) :244-246.

[3]甘平,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大学物理学的课程设计[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06, 23 (1) :76-78.

[4]于述伟, 王玉孝.LBL、PBL、TBL教学法在医学教学中的综合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学教育, 2011, (5) :100-102.

[5]漆家学, 董秀珍, 路群苍等.浅谈医科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J].医疗卫生装备, 2003 (12) :45-46.

[6]Michaelsen LK, Bauman KA, Fink LD.Team-based learning a transformative use of small groups in college teaching[M].Sterling (VA) Stylus Publishing2002:1-287.

[7]张新安, 李春数, 潘海军.电子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29 (11) :293-296.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篇7

关键词:高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N79-4

高职院校一直以来的办学理念是为社会上服务、建设、生产以及管理等领域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教学中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近年来随着现代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学生一定要具备专业技能、素质、智力以及专业知识等诸多方面能力。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是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一门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逻辑性,但是当前很多高职院校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教学内容比较生硬,学生难以有机结合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为此非常有必要研究分析有效的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改革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条件

针对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特点,高职院校应该建立一个一体化教室-数字电子实训室,这样可以有机结合校内理论知识以及具体实践,这个数字电子实训室可以有机整合多媒体课室、实训室以及实验室等。实训室内应该配置一台大型多媒体投影设备、若干个数字电子实验箱以及移动话筒,同时应该配置实验实训装置、常用的元器件部件、通用电子仪器仪表以及常用工具等,这样更有利于开展互动教学模式。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师布置的任务,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条件一边听讲、一边思考、一边动手实践,同时间内可以有机结合实践以及理论,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在这种完善的教学条件及教学环境下,学生可以更好的学习、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

其次,为了有效锻炼学生的实训能力,高职院校还应该以促进学生就业为导向,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积极和社会企业合作,积极开展顶岗实习项目,一起开发课程以及教材。而且应该积极建立校外实训基础,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平台和机会。

2.改革教学内容

以往传统的高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传授专业理论知识,一共包括72个学时,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大概是1:3,这种课程教学设置非常不利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此,高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应该适当增加实践教学内容,使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各占一半,也就是说理论、实践教学课时都为36个课时。为此,还应该适当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应该将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上。而且应该高效整合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分模块教学,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总共可以分为“时序逻辑电路模块”、“组合逻辑电路模块”、“ D/A、A/D、半导体存储器、可编程逻辑器件模块”以及“门电路、脉冲的产生与整形电路模块”等四部分,这种分模块教学方式可以更好的进行专业技能训练,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市场上的教学教材内容,特别是选择实训内容方面和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需求会存在一些区别,为此高职院校应该编写具有自身学院特色,也满足学生实际需求的数字电子实训指导书。

3.改革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都比较强,因此不同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更应该选择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互动教学、模块化教学或者问题式教学方法等,而且在本课程教学中应该引入EDA技术。教师在进行理论教学钱,可以先采用EDA虚拟仿真的方式将实践教学部分项目展示给学生观看,然后再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这样学生可以非常直观的初步认识到学习问题,了解实际电路的结果,然后再听教师讲解的理论知识后,就可以自己尝试着动手实践操作,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学习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实训结果。比如,学习“组合逻辑电路”这个模块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EDA虚拟技术对最简结构电路的民主集中制3人表决电路进行探讨分析,然后利用EDA技术将其整体功能充分演示出来,这样也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好奇心。然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学生们详细讲解这种民主集中制3人表决电路相关元器件的基本逻辑功能,并且讲解相关的重要知识点。使学生掌握这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后,鼓励学生们自己亲自动手尝试搭接电路,测试真值表,并且撰写相应的实训报告,要求对本次实训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考虑到每个学生个体的差异,教师提供数字锁电路设计以及举重裁判表决电路设计两种选择,如果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强,必备实训完成后还可以选做。在学生实训的过程中,如果碰到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到电子阅览室查阅资料,或者自己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来解决,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综上所述,高職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极为重要的基础课程,为了有效提高该门课程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应该不断改善其硬件教学条件,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谭建川.试分析电子技术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改革[J].电子制作,2015,04:135-136.

[2]何唯.高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5,15:144+146.

作者简介:

微电子课程设计教学体系改革研究论文 篇8

一、明确教学内容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门实际性很强的专业,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相关的实践以获得应用技巧和工程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所以,这门专业需要学生具备相当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动手能力以及学习欲望,更要求学生不断地适应新形势,进行相关的.学习。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除了常规的将教材上的内容讲授给学生,更要让学生了解最新的技术以及装备,让学生对新技术有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电力学习,也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

二、创新教学手段

区别于其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对于学生的专业技巧要求更为严格,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之中,如果教师能够合理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将学生带进实地,让学生真正地接触机器,不仅可以更加直观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比起传统的灌输模式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以可编程控制器中型号为西门子S7-200的机床电器的教学为例,教师除了对西门子S7-200系列可编程控制器的结构、性能指标、工作方式、寻址方式以及可编程控制器元件功能及地址分配进行系统的介绍和讲解之外,也可以将学生带到机器的面前,让学生真刀实枪地接触西门子S7-200可编程控制器,通过将老师的讲解带入实际操作之中,让学生在实战中对西门子S7-200可编程控制器有更多的了解,在更加深刻地学习到知识的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与专业素养,可谓是一举两得。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可以说是一个缓慢而又艰难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工作,从教学手段到教学内容以及硬件设施,都要进行改革。但是,相信只要有信心将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改革工作进行下去,就一定能取得成效,我国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会越走越好,我国的电力人才队伍也将不断壮大。

参考文献:

电子设计竞赛与实践教学改革 篇9

程智宾 谢斌生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03)

摘要:从指导学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中暴露的问题,分析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缺陷,论述了大学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的意义,以及对实训中心建设及实践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电子设计竞赛 实践教学 改革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深受大学生欢迎的综合设计竞赛项目,它给参赛学生提供了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发挥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机会和思维空间。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实施,间有学生自主择业和就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对自身实际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视,报名参赛的学校和参赛的学生人数逐届增加。2005年,我们学院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福建赛区组委会成员的身份首次组队参加比赛,参赛队12队,共有36名学生参加比赛,有2队获得省级三等奖,10队获得成功参赛奖。2006年,第二次组队参加福建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有11队共有33名学生参加比赛,其中1队获得省级一等奖,1队获得省级二等奖,3队获得省级三等奖,6队获得成功参赛奖。电子设计竞赛的意义

电子技术是信息社会化的基础,也是实现信息社会化的手段,因为各行各业的发展与完善都需要电子信息技术的支持。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创办以来,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是培养高素质大学生和开发人才智力资源的课外科技活动,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创造力、应变能力和拼搏精神。

(1)电子设计竞赛是面向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目的在于推动全国高等学校信息与电子类学科面向21世纪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促进教育实现两个转变,引导高校在教学中强化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训练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与课外科技活动,把他们的主要精力吸引到学习和能力培养上来,从而促进高校形成良好的学风,同时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2)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响应,不少用人单位也对参加此项活动的大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荣获全国奖的不少同学被免试保送读研究生。参加此项活动的许多学生都有“胜读十年书”的感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育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人的实践活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日渐成熟和完善,社会对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成为促进高校教育改革的一股动力。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竞赛中学生暴露的问题充分暴露了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和福建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我们发现参赛学生大都存在如下共同缺陷:(1)知识面不够宽,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不强

学生选定一个制作项目后,能提出的设计方案不多,对方案比较、论证也不够充分,往往对参考电路生搬硬套,不会采用先进的简便电路。另外,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掌握不牢固,平时阅读的参考资料和课外书籍太少,基本技能训练不够。

(2)资料查阅能力不强

参赛队员选定题目后,不能尽快找到所需要的相关资料,多数学生是找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这反映了我们实践教学脱离了工程实际。

(3)实验技能不强

在竞赛过程中,一些同学不会正确设计实验数据表格,不会通过实验数据正确分析、总结、归纳、解决问题。在安装焊接过程中,操作不熟练,电路布局不规范,电路调试与故障查找、排除等方面的能力不强,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学习期间实验课内容验证性多而设计性、综合性实践少,所以学生的设计能力和综合能力未能得到应有的开发和提高。

(4)应用计算机知识的能力有限

竞赛中不少题目必须使用单片机才能完成设计要求,一些参赛队因单片机编程与应用能力不足,最终未能取得较好成绩。

(5)设计报告质量不高

许多参赛学生设计报告格式存在许多不足,设计方案论述不够严谨,电路设计缺少理论分析。说明我们的实验教学忽略了实验报告这一重要环节。

(6)新器件、新技术应用能力较差

有一些竞赛题若能采用新技术、新器件,如CPLD/FPGA实现某些电子系统设计,不仅电路简单、省工、省时,性能指标也优于传统电路。参赛学生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与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原因是目前我们没有开设这方面的课程。

通过对参赛选手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说明我们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验证性实验内容多,而自主设计的实验内容少,忽视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的提高。

二是封闭式验证性的实验内容多,开放性、设计性、创新型的实验内容少,不利干学生个性的发展。且实验内容的更新速度慢,使得这些实验与当今迅速发展的电子技术脱轨。

三是单科性实验内容多而综合性实验内容少,在所开设的实验课程中,缺少与工程实际问题相结合的综合性、研究性的实验内容,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针对以上存在的这些问题,电子系实训中心在这两年已开始对实训和实验内容进行改革,比如低频电子线路实验――单管放大电路,由以前的简单验证性实验转变为由学生自行设计、焊接、调试完成;增设单片机课程设计,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行完成数字电压表的设计、制作和调试工作;平时让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的研究,或者申报学生课题,比如:大型数字电子钟的设计与制作、数字计数绕线机、烘干箱恒温控制系统等等。这些举措都大大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的能力。电子设计竞赛对实践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

在电子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需要大量的具有综合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这就需要我们从实验的内容、方法和形式上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从而培养出有个性的、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电子设计竞赛加快了实训中心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的步伐。(1)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

大学生电子设计竟赛,是对高校电子类专业师资水平、实验室硬件设施建设和学生综合适应用能力的一个系统检验,同时,对师资水平和实验室建没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在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教师只有在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新的理论、新的技术和开展科研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更好地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才能更好地指导电子设计竞赛工作。因此,我们加强了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是聘请了两位博士,作为学术方面的指导,并引领年轻教师参加课题研究;二是引进数名优秀的硕士研究生;三是选派部分教师参加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与学习,这样使得我们在电子设计竞赛中,指导教师的力量大大加强。(2)促进实验室建设

电子设计竞赛的场地是由我们实训中心自己提供的,能否适应电子设计竞赛各种题目的要求,体现了我们电子系实训中心各实验室的应变能力和综合适应能力。长期以来,由于电子信息类专业各门课程的实验仪器,基本上使用的是老三样(万用表、信号源、示波器),学生在实验中接触不到先进的仪器设备,更淡不上使用先进的实验手段来完成实验。这个问题在平时的实验中表现并不明显,但在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就显得非常突出。谁使用了先进的仪器和设备,谁采用了先进的实验手段,谁就会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赢得更多的时间,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因此在实验室建设中要坚持高起点,要把计算机引入到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各门课程的实验中来。如:为了适应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我们与凌阳公司共建了凌阳单片机实验室、购置了51单片机的开发工具等等,今后还会逐步建设EDA综合实验室。(3)更新教学内容,重构课程体系

尽管电子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器件层出不穷,但电子技术课的甚础地位不能动摇。因此,模拟和数字逻辑电路中的放大、振荡、反馈、频率特性、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等基础内容不能削弱。在此基础上更新教学内容,着重分析由功能单元构成的通用集成电路(如集成运放、集成功放、集成A/D, D/A转换器等)和计算机应用集成电路(RAM, EPROM等),同时还要逐步引入ASIC教 3 学内容(如:CPLD, FPGA等)。电子技术基础是工程设计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改革中必须用系统的观念重构课程体系,建议在“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逻辑电路”课程学完后,新开一门“现代电子系统设计”课程。

(4)加强EDA教学,提高电子设计自动化水平

国际电子技术的发展动态显示出,ASIC与EDA是电子器件与电子设计发展的技术潮流。ASIC的开发必须借助于EDA工具,因此,掌握EDA技术是对当今电子工程师的最基本要求。在美国及其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中,全部都开设了EDA课程,其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用EDA技术开发出先进的电子产品,而我国在EDA教学方面还比较滞后,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开展EDA教学,高起点建设EDA实验室,以达到快速提高学生电子设计自动化水平的目的。(5)加大实践课教学的改革力度

首先,在实验内容的开设上应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基础验证性实验;第二、设计性实验;第三、综合设计研究性实验。其中基础验证性实验是基本电子器件的应用性实验,电路由学生自行安装与测试,其内容要尽量覆盖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突出电子电路调试技能和测量方法的训练,培养正确记录与处理数据、合理表达与报告实验结果的能力。学生在完成基础实验之后,基本上具备设计、调试和测量简单电路的能力。

设计性实验的教学内容为低频、高频、数字电路中各单元电路的设计及小系统设计。采用积木式、模块化结构,将设计的单元电路组合成小系统电路,完成应用电路系统的设计。以中大规模集成器件为主,引入EDA方法,使学生通过设计性实验初步了解新产品的设计和制作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利用现代化分析、测试手段的能力。

综合设计研究性实验,其教学内容包括信号的检测、控制、传输与处理以及单片机等应用性较强的综合设计研究性实验。可以选择与电子技术相关的科研课题或学生自拟的课题,从选题、设计,购买元器件、构建实验平台,完成实验调试等过程,尽量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只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实验室提供必需的实验设备和场地。

其次,在实践环节上,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1)课内实验:一般占课程总学时的1/4左右;(2)课外实验:由老师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课外完成;(3)开设仿真实验:有些不能实现的复杂实验,可以利用Multism2001等软件进行仿真实验;(4)开设综合性课程设计;(5)选拔优秀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6)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大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可以采取多种有激励作用的、激发学生兴趣的新形式。竞赛活动是一种非常好的形式,除参加全国、全省的比赛外,我们系每学期举办一次“挑战杯”电子设计竞赛,在五四文化艺术节中组织学生参加无线电通讯比赛、电路设计比赛、科技论文比赛和电路搭接比赛等等。利用电子协会这个平台,大力组织开展一些跟电子设计竞赛有关的选修课、讲座、技能训练以及义务维修电器等活动。

4(7)改革考试方法

考试除对学生的基础理论进行必要的检查外,对于高职院校的电子专业学生来说,应把重点放在对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的检查上,考试的方法可选择理论考试(闭卷)、实验考试(开卷)、综合能力考试(电路综合设计考试),特别要注意“电路综合设计考试”这一环节。可以由教师提出一个电子小系统电路,并在规定的课余时间里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可根据学生所设计的电子小系统电路,看小系统电路设计是否合理;看电路的性能指标是否达到试题规定的要求;看是否有创新内容;看完成该电子小系统电路设计,所用时间的长短等来综合评定学生的考试成绩。结束语

微电子课程设计教学体系改革研究论文 篇10

[关键词]电子信息 高等职业教育 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王淑文(1963- ),女,天津人,天津滨海职业学院教务处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子技术及应用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天津30045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6-0126-03

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现状研究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工学结合的重要内容,更是学院有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依托滨海新区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做社会调查,向毕业生用人单位进行调查访问,掌握企业对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用人需求和岗位需求;另一方面面向高职高专院校做调查,了解它们电子信息工程、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重点专业的建设情况,重点掌握它们在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方面的各种信息。通过调研,分析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现状,对该类专业课程体系方面的改革和建设提出建议。

一、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的设置目标

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不深,至今尚未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符的矛盾。因此,加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在实践中开展研究,力求实现职业教育与岗位的无缝对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学校的服务对象与人才培养规格、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地区、行业的发展水平不一,企业之间所拥有的装备和所应用的技术也不尽相同,甚至存在着较大差异。服务对象的不同决定了各高职高专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在课程内容上必然应该存在相应的差异。据分析,地处大型城市的高职高专院校其服务区域广,课程内容的技术覆盖面应相对宽泛,课程内容在知识框架方面要有较大的包容,在课程设置方面要进行选修

课设计,以满足不同去向毕业生的需要。调研结果表明,在这一点上我们做得还不够。

二、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1.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课程内容整合。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专业是多学科复合专业,不能只是简单地按照大纲规定设计教学内容,而必须依据学校的服务面有选择性地整合课程内容。从调研情况看,课程整合是课程内容改革一个比较成功的方面。

生产一线和工作现场的许多问题常常具有综合化的特征,因而专业技术课程内容也应该是一种综合结构,按职业岗位群职责来确定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并以此为主线重组课程内容,冲破原有课程(甚至学科)体系,删除与岗位要求不符的课程内容,增添新知识,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课程。如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在课程建设中就课程整合化进行了一些探索,包括:原传统专业基础课之间的整合;原传统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整合;原专业课之间的整合;不同学科之间的课程整合;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整合等。

2.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课程结构。通过对部分院校电子信息专业在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内容方面的讨论与分析,发现企业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要求和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尚有一定差距。从部分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课程结构来看,基本都是“I”型课程体系结构,缺乏灵活性。

从全国电子信息行业大背景进行考虑,我们设计了既体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又兼顾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经济和科技水平,同时具有一定选择性和弹性的“树形”课程体系结构,如右图所示。

3.电子信息类课程的模块化。课程模块是将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课程内容)划分成若干独立模块,课程开发者根据不同需要选择其中一些组成教学计划。课程模块具有衔接性、独立性、通用性和整合性等特征。

课程模块开发是课程模块化的主要研究领域,涉及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组织、试点、评价等方面,难度很大。就高职院校本身而言,它将涉及整个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运行,所以课程模块化是一项“伤筋动骨”的工程,所需经费较高。就高职教育而言,课程模块化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技能型课程,属于“工作规范中心模式”。因其课程内容具体、针对性强,比较容易实现。二是理论型课程(含部分实践教学内容),属于“工作任务驱动模式”,实现难度相对较大。课程模块化的开发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管理水平,有过课程开发经验,否则较难开展该项工作。

三、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与教材建设

1.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指导学校教学工作、规范教学行为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写教材、讲义和教师组织教学及学院检查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我们在调研中对教学大纲的类型和内容进行了比较与分析,发现各种类型的课程教学大纲逐渐丰富起来了,除理论课程外,实训课程、实习课程、社会调研、毕业实践、毕业设计等有了教学大纲。但同时,我们发现少数教师对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联系与区别认识不清;教学大纲的内容不尽如人意。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在处理教学大纲的内容时没有协调好必要性与可行性之间的关系,导致教学大纲出现“水分”以及随后产生的教育“不诚信”。

2.教材建设。教材是教学改革的物化成果,在高职院校整体建设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教材建设的过程要注意:(1)教材的知识性(原理)内容要简约。对高职教育来说,任何技能和技术都具有一定“技术含量”,但不应要求学生掌握过多知识,而要讲清基本理论,掌握基本方法,强调基本操作技术。(2)教材的内容设计要“贴近技术、贴近生产、贴近工艺”。贴近技术,就是要求教材编制以生产实际中的技术或技能运用为对象;贴近生产,是指实训教学应在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中进行,体现生产一线的实际要求;贴近工艺,就是按照生产的工艺过程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3)要及时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新和补充。为了将最新的技术、技能、工艺、流程、标准等引入教学,实践教学教材每2~3年就应修订一次。

四、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实施中的师资队伍情况分析

在高职高专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双师型”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的培养是重点。所谓“双师型”教师,从外延上看就是“双证”的结合;从内涵上看,就是这类教师所具有的职业素质,包括教师职业素质和其他行业的职业素质。专业带头人在四个方面区别于一般教师,即具备较高的学历和职称,具有教学科研能力,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社交能力,工作责任心强。目前,专业带头人往往缺乏教学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和社交能力,需要较长时间的培训。

发达国家对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其对职教教师的要求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包括要有严格的职教教师任职资格。职教教师必须达到本科以上学历,专业技能达到一定等级,并具有一定时间的职业实践;从企业或行业引入的高技能人才还必须经过师范教育理论方面的学习;采取灵活多样的继续教育方式,鼓励教师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不断推进职教师资基地建设,开展以专业带头人、紧缺专业师资为重点的教师培训项目。

五、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主体性活动之一,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本支撑条件。在我国高职教育中,实践教学已受到广泛重视。多年来高职院校借鉴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的“CBE”、澳大利亚的“TAFE”职教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学校服务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状况,建设了“工业中心”“技术中心”“实训中心”等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在模拟的工业环境中参与教学活动,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个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

但从全局看,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方向还不够明确,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教育本质上是开放的,这决定了要建立开放性的实践教学基地,即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使用都要向学生、社会全面开放。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基地不仅能承担学生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认证的任务,还要能面向社会承担科技开发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生产等各项任务。因此,高职实践教学基地必须是向行业、社会开放的教学体系,其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形式、教学过程、教学地点及师资配备等都要直接面向企业或行业。

六、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评价

1.教学模式。近年来高职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和探索符合电子信息专业教学规律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建构起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为推动电子信息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下面就天津滨海职业学院电子信息专业所采用的教学模式进行简单讨论:

我们将大部分课程安排在实验室进行,实现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理论←→实验←→实训←→比赛”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师边讲解边进行实物演示(或仿真演示),学生边讨论边实验。实训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式和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亲自试验,亲自寻求最佳答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良好个性,达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因材施教模式。

此外,我们还为学生创建了第二学习课堂,丰富了课外科技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大学生知识竞赛。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培养竞争合作、开拓创新精神的平台,激发了学生创新探索的热情。最后,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

2.教学评价。我们认为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弘扬学生的主动精神。在评价内容上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还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以电子信息专业“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实训部分的评价为例,其考核评分表如下: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实训教学部分考核评分一览表

在教学评价方面还存在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即技能培训证书内容与专业课程内容的整合。由于迟迟未有电子信息类所有技能培训的等级标准,造成部分与专业相关的技能培训内容与专业课程内容难以衔接,致使课程标准无法制定,更谈不上教学评价了。

七、建议

其一,在新一轮课程体系的设计中,根据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服务特点,建议采用“树”型课程体系结构,以解决人才使用中适应性与针对性之间的矛盾,以及课程内容先进性和课程开发经济性之间的矛盾。其二,在新一轮课程体系设计中,建议借鉴现有的课程整合模式。它为课程内容整合构筑了良好基础,是一项比较成熟的教改成果。其三,在课程内容的总体把握上,建议综合考虑社会需求、专业特点和教学资源三者的关系,协调好课程内容选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其四,在新一轮课程实施中,要继续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离不开良好的师资队伍,二者将形成互动关系;教学评价应根据高职高专特点,优先在实践教学领域进行。

[参考文献]

[1]张莉娜,于德弘.德国“灰领”人才培养模式[J].职教论坛,2005(1).

[2]马云鹏.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3]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方案选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课题组.高职高专教育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研究与实践[EB/OL].www.cvae.com.cn/allfile/20050517/046.doc,2007-10-16.

[5]胡仁杰.为创新人才培养营造综合性实践环境[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6).

上一篇:关于生活的励志警句下一篇:威廉?伯恩巴克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