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

2024-09-14

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通用12篇)

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 篇1

伴随着我国人才市场对高质量的高校毕业生的需求, 高校对于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需要高校教师大胆探索, 在教学的过程中, 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被动式教学, 转变为以学生为本, 教师为主导的主动式教学, 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与学习潜能, 探索出真正适应学生状况的教学模式。下面就谈谈我在长期的电子线路类课程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一些成功做法和案例。

一、高度决定视野

在教学的过程中, 我发现很多学生尽管很用功地学习知识的每一个细节, 可是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本专业学科的知识构架、逻辑关系, 对所学课程在本专业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却非常模糊, 学习目标不明确。于是我就在课程的第一堂课首先向学生讲清该课程在本学科以及本专业中的地位, 它涉及到前期哪些课程与知识, 后续延伸性的知识是什么等等。此环节的另一个目的是传递给学生高屋建瓴的学习思想:学习过程就像登山一样, 不仅要深入到大山里, 领略它的奇妙风景, 更要有站在最高峰一览众山小的视野。尤其是《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对学生建立电路类课程的思维以及学习兴趣至关重要。让学生明白该课程的地位, 从而对学习此课程高度重视, 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带领学生浏览教材目录, 让学生大致了解所学课程的知识框架以及它们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 这对学生宏观把握知识体系是很有帮助的。再比如《高频电路》, 在教授新的章节之初, 我都会提醒学生注意本章节在无线发送与接收中所处的作用和地位, 使学生始终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全局性的把握。

二、从知识逻辑框架入手, 以“猜测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

理工类课程繁杂的公式推导难免使课堂教学陷于枯燥乏味。如何让学生能像打游戏一样主动出击并感受到乐趣?我总结出一条经验:上课时多注意启发学生思维, 通过“猜测式”的教学方法, 鼓励学生开动脑筋, 发掘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以及知识框架, 以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基尔霍夫电流定理与电压定理时, 先启发学生关注基尔霍夫电流定理的逻辑框架, 然后依照此逻辑让学生尝试推导基尔霍夫电压定理, 学生就会发现这两个定理整体的思维架构其实是相同的, 只时由于研究对象的差异, 导致填充的知识细节不一样。如同盖房子, 框架大同小异, 只是具体的内部装饰不一样, 导致每个房间都呈现不同的功能与特色。再比如“节点电压法”, 如果以“网孔电流法”的思路框架为基础, 通过对比发问的形式启发学生理解节点电压法, 学生接受得就很快。同样, 电流源与电压源的特点、受控电源与独立电源、电感与电容的特点都可以按照此种思路讲授, 取得了不错的课堂效果。

三、强调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电路分析基础》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之一, 不像其他专业课有非常明确的应用目标, 它的应用价值更多的是通过后续的相关专业课体现出来。可学生一般较为急功近利, 更关注知识即时的实际应用价值。所以, 实此, 注重知识应用层面的讲解, 对吸引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会大有裨益。比如在《电路分析基础》的分压与分流讲授后, 可增加机械式万用表与数字式万用表电压、电流、电阻量程扩展的工作原理;同样, 将受控源与三极管、场效应管的等效电路联系起来, 学生对受控源这个模型的理解就不觉得是空中楼阁了;讲授直流电压与电流的求解时, 以《模拟电子技术》中晶体三极管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求解为范例进行讲解。再比如交流信号的讲解中加入吹风机的应用, 一阶电路中加入楼道延时开关的应用等等。总之在平时的讲课中将所学课程在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甚至高频、传感器、信号与系统课程等中的应用穿插其中, 哪怕是一个很小的应用, 学生都会听得津津有味。

四、鼓励学生提问, 通过提问与作业发现问题, 及时调整讲授方法

在长期的教学中往往有这样的经验, 学生提出的问题常常是老师不以为然的地方, 这种反差的产生其实不难理解。学生只能按照所拥有的知识背景和思维能力去理解, 而长期讲授课程的教师对课程已经非常熟了, 导致对问题的理解方式会和学生之间存在偏差。但是教师要始终记得教学的任务是如何让学生能尽快地深入理解, 那么就需要老师了解学生学习思考的逻辑, 按初学者的思考逻辑讲授。通过鼓励学生不懂的地方及时提问以及作业暴露出的问题, 及时调整授课方法, 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支路电流法与网孔分析法的讲解, 教师可能认为这两种方法不会产生混淆, 但是在学生的作业与提问中我们会发现由于概念不清, 学生经常会把这两种方法混用, 于是我们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可以以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发现它们的共性与差异性。总之, 每堂课都会有启发学生思维的新体验或新方法, 课后我们应该及时对教学做出总结和调整, 如此积少成多, 教学水平也会日趋提高, 教学效果也会不断改善。

五、在课堂教学中穿插实践教学, 启发学生有意识地培养用理论指导解决实际问题

在长期的实验教学中我发现有这样两类学生:一类学生理论功底扎实, 但做实验时却显得很笨拙;另一类学生上课昏昏欲睡, 在实验室里却生龙活虎。第一类学生不能手, 但是碰到小聪明之外的问题也是束手无措。究其原因, 这两类学生都缺乏主动利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的意识或者能力, 因此, 在课堂教学时, 注重将实验中碰到的问题让学生讨论, 探究原因及解决的办法, 学生在做实验时就会更加游刃有余。

六、利用先进的电子技术不断改进实践教学

电子类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实验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 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一环。传统的电子类专业基础课实验大都是验证性的, 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我们尝试改革实验课, 重新整合现有的实验资源并编写新的实验教案, 增加实验项目和扩充实验内容, 加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比重。为了弥补实验设备的不足, 在《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等课程中统一引入电子仿真软件Multisim10.0。美国NI公司推出的Multisim10.0被誉为“计算机中的电子实验室”, 是一款既可以进行原理电路设计又能够完成电路功能测试的虚拟仿真软件。《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中, 首先要求学生自学该软件,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而且也为顺利开展设计性实验以及后续课程的实验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

只要每一位肩负高等教育职责的教师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坚持以学生为本、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 不断探索、提高教学质量, 相信我们高等教育的明天会更好!

参考文献

[1]秦平, 沈钺.基于课程联系探讨“电路分析基础”教学[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7, 29 (6) :88-90.

[2]冯维婷.Multisim在电路分析动态电路教学中的应用[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2010, 15 (2) :169-172.

[3]白菊蓉, 张宝军.Multisim应用于电路分析实验教学的研究[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2006, 11 (1) :123-125.

[4]黎明.设计性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2, (4) :245-247.

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 篇2

课程名称:《电子信息专业英语》

课程代码03110610

学分3.0学分

总学 时36学时

适用专业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

先修课程大学英语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电子信息专业英语》是在大学一、二年级基础英语课程结束后开设,作为专业阅读课。本课程的任务是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基础上,经过30左右学时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电子信息专业的英语基础词汇和基本术语,提高专业词汇的掌握及科技文章的翻译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相关英语业务资料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专业阅读习惯,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学习能力打下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1.词汇:在基础英语词汇的基础上掌握与自动化专业知识相关的专业词汇和常用词组,对所选用课本中的重点词汇能正确拼写,英汉互译;

2.语法:掌握基本的英语语法规则,在阅读、翻译和写作中能正确运用所学语法知识;

3.阅读:掌握课程中所涉及科技领域对事物的英语表达方式,能读懂文章所要表达的基本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接触一些较新的现代科技信息;能借助词典读懂难度相当于所学课文不同材料和体裁文字材料,能够把握其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阅读生词率不超过3%的文字材料时,速度为每分钟120—140个词;

4.翻译:能借助词典将中等难度的一般题材的文字材料和对外交往中的一般业务文字材料译成汉语。理解正确,译文达意,格式恰当。

三、教学内容:

1.Unit 1DESCRIPTIONS OF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URES4学时

2.Unit 2ELECTRICAL COMPONENTS4学时

3.Unit 3AMPLIFIERS4学时

4.Unit 4POWER SUPPLY4学时

5.APPLIED PAPERS2学时

6.Unit 5DIGITAL LOGIC CIRCUIT4学时

7.Unit 6INTEGRATED CIRCUIT4学时

8.Unit 7THE BASE OF POWER ELECTRONICS4学时

9.Unit 8ELECTRIC POWER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4学时

10.REVIEW2学时

四、教学参考书

1.周柏清 主编.电子信息专业英语.科学出版社

五、说明:

英国电子信息类课程观摩与思考 篇3

[摘 要]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阶段教育,与英美等发达国家尚有一定距离。提升研究生教学质量,对于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借鉴外国高校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对于推动我国高校研究生课程教学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示作用。通过借鉴英国赫瑞瓦特大学电子信息类研究生课程,总结英国大学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为我国建设高水平国际化电子信息类研究生课程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研究生课程;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方式;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6-0005-03

一、引言

随着经济和科技全球化趋势的快速发展,人才的培养对于未来各国科技发展与竞争战略的影响越来越重要。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科研生力军和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担负着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一流社会服务的重任,对于我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能否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处于领先地位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我国政府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其中明确提出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我国研究生教育需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不断提升自身水平与国际竞争力。

尽管我国高等教育在近30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在国际影响力方面,与发达国家的知名高校相比仍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在研究生教育方面。1999年教育部大幅度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并同步扩大了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到2006年以前,全国高校研究生录取的增长幅度达到10%以上,到2014年研究生的计划招生人数已经达到了60.8万人。随着研究生规模增加,我国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大国,但与研究生教育的强国如英、美等国相比仍有一定距离。因此,有必要借鉴国际上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尽快缩小差距,提升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

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2014年12月发布的《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2]中指出,“课程学习是我国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在研究生成长成才中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重视课程学习,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是当前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和紧迫任务”。当前我国研究生课程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国际化方面,均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正是为了提升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和国际化水平的目标,笔者赴英国赫瑞瓦特大学(Heriot-Watt University,以下简称瓦特大学)进行了教学观摩。瓦特大学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创办于1821年,前身为爱丁堡工学院,是世界上最早的工业专科学院,其创校历史之悠久在英国高等教育学院中排名第八。瓦特大学在电子学和光学、金融学、建筑环境、石油、计算机等领域皆拥有一流的研究中心,该校参与英国教学质量评选结果表明,在接受评比的19个学科领域中有16个被评为“优秀”、“非常满足”或“同等水平”。该大学在工程教育,特别是电子信息类教育方面在全英具有领先水平,特别是注重教育与工程实践的结合,是苏格兰地区在学术与工业合作上最成功的大学。瓦特大学的单位学术人员获得工界的研究经费资助金额为英国前五名,毕业生就业率为苏格兰地区最高,在全英国排名前十名。[3]

本文即基于在英国期间的课程观摩成果,对我国电子信息类研究生课程教学展开了思考,总结了观摩课程在内容设置、授课方式、教学方法和考核机制方面的部分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相应的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与建议。

二、观摩课程内容介绍

英国的研究生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而不断改进和变通,实行“授课式”研究生教育和“兼读制”研究生教育相结合。[4]英国研究生教育与我国不同,学生大学本科毕业后通过一年以上的学习和研究,取得硕士学位。[5]如果修完一年的课程并能通过学位论文就可获得讲授式硕士学位。修完讲授式硕士学位课程的优秀学生也可申请再学一年以攻读研究式硕士学位。[6]具体教学实践中,将一个学年划分为秋季学期、春季学期和夏季学期三个部分,其中秋季和春季学期用于课程教学,每个学期教学为12周左右,考试周为2周,学生在夏季学期参与实际的科研工作并撰写论文。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研究生掌握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对于英国研究生教育尤为重要。在瓦特大学期间,笔者观摩了移动通信等部分研究生课程,同时参与了部分本科生课程的教学环节,以进行对照,从中汲取经验。

从观摩过程中,总结得到英国电子信息类课程在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国际化程度非常高。由于英国的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因此英国大学研究生中国际学生的比例非常高,在个别学科甚至远多于本国学生的人数。此外,英国具有母语方面的优势,因此在研究生课程的国际化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内容均针对国际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实际情况展开,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不会因为本科教育课程设置的不同导致无法跟上教学进度。在教材的选择上,选取国际知名专家的经典著作作为主教科书,同时提供多本专业书籍作为教学参考书,供学生自学。

其次,教学内容和科研成果结合非常紧密。工程学科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师和科学家。在英国电子信息类课程中,非常注重课程内容与最新科研成果的结合。

最后,教学内容与工程需求结合非常紧密,学生在学习必备的知识以外,需要从产业角度对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进行审视和学习,了解具体的工程需求,并通过实验等环节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观摩课程教学方法与授课方式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没有适当的教学方法,就不可能有效实现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瓦特大学在电子信息类研究生教学方面也非常注重教学方法和授课方式的设计和执行,主要的几点体会包括:

(一)细化课程大纲和教学日历

所观摩的课程在大纲和教学日历设计方面颇费心思,其中教学日历细化到列出每节课的授课方式、授课教师、时间、主要内容、关键点等,通过网络课堂在课程开始之前就公布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课程之初就对整个课程的结构和逻辑关系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做到有的放矢的准备。同时非常强调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层层推进,把孤立的知识点串接成一条逻辑清晰的链条。

(二)小班教学,强调交流互动

小班化教学是提高教学互动的基础环节,所观摩研究生课程的班级人数都没有超过30人,其中部分课程只有十几个学生,因此老师和学生的互动非常多,学生在课上和课下提问与交流非常主动,老师也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三)广泛采用助教制度

所观摩课程的任课教师都在各自领域有着很高的学术造诣和科研水平,每年同样要承担繁重的科研任务,同时在国际高水平期刊会议发表大量学术论文,因此时间非常宝贵。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教师通常选择一至两名博士生作为自己的助教,帮助自己完成习题课和实验课环节,同时承担部分答疑和作业批改的任务。由于助教本人通常在研究生阶段也学习过相关课程,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有着切身的体会,因此可以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辅导。同时由于小班教学,通常十几个人的班级都可配备两名助教,从而几乎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对一”式的辅导。任课教师从批改作业等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脱出来,可以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备课和课堂教学中,而助教本人从学校也可以获得一定的津贴作为劳动报酬。

(四)非课堂讲授内容占据较大比重

在所观摩课程中,除了必备的课堂讲授教学环节以外,习题课、实验课和作业等环节在课程设置与评估中占据了较大比重,部分课程甚至超过了课程教学的学时数。其中习题课不仅仅是讲解作业答案,更多的是结合教学内容,引入部分发散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实验课则侧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通常要求学生通过编程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实验课和作业等平时成绩的评估一般要占到最终成绩的40%~50%,这使得学生在平时也非常注重课程学习,而不是仅仅在考试周进行“突击”。

(五)严格的考核和考试制度

瓦特大学对于学生成绩的评定非常严格。在课程的考试环节,所有学生均需在答题纸作答,其姓名、学号将用专用的密封纸进行遮盖,这样阅卷教师就无法知道学生的姓名和学号,保证了阅卷工作的公正性。考试成绩要经过任课教师、同学院其他教师、学院和学校的层层复核,保证分数没有错误。同时对于日常成绩的考核,要求保留学生的实验报告和作业,以供未来核验。

四、我国开展国际化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启示

结合以上观摩体验,在这里为我国电子信息类研究生教育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分别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方面展开:

首先,在课前准备方面,需要结合工程实践需求,规划好课程内容。要实现教学内容与科研发展方向的紧密结合,同时从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规范的课程培养计划,制订详尽的教学日历和教学大纲,并在课程开始时提供给学生参考。采用本学科国际公认的经典著作作为教材,同时通过给定部分参考书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其次,在课程教学环节,摆脱传统的“听+讲”的模式,增强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尽量采用小班教学的模式,将单班人数控制在30人甚至20人以下,同时配置相应的助教参与教学环节,提高师生间互动环节所占的比重,实现有问题及时提出及时解决。同时逐步开展研究生课程的国际化进程,使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同时针对国际学生的知识结构基础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因材施教。

最后,在课后考核中,避免采用“一卷定总分”的考试方式,丰富教学形式,综合评估学生在实验课、习题课和日程学习中的表现,同时严格考试纪律和评分过程,保证学生成绩评定的公平、公正和公开。

五、结论

本文结合在英国观摩电子信息类课程的情况,为我国建设高水平国际化研究生课程提出了部分建议。需要指出的是,尽管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与英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但我们也不应妄自菲薄。通过观摩,同样发现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具有自身优势。一方面,我国学生虽然在英文水平、创造力和互动性方面尚有待提高,但学业的平均素质要高于国外学生,通常专业基础知识更加扎实,也更加勤奋。另一方面,随着我国高校在研究生课程教育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以及教师队伍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与发达国家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环节方面的差距不断缩小。相信在不远的未来,通过国家、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我国研究生教育必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 注 释 ]

[1] 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年.

[2]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编写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2(6):1-21.

[3] http://www.hw.ac.uk/

[4] 刘春芝,宋锦萍.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比较研究与经验借鉴[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817-821.

[5] 易红郡.英国现代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及特点[J].比较教育研究,2002(10):23-26

[6] 毕研韬,刘孟臣.个性化的英国研究生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3):42-43.

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 篇4

1 研究内容与设计

1.1 研究内容

1)本课题遵循“整合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学生”的原则,以课程《C程序设计》为切入点进行个案研究,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对课程建设、教学设计、教学交流、学生作品、行业资讯及经典编程展示等,建设满足现代职业教育、企业培训、在职人员继续教育需要的共享资源、相互交流的开放式平台,创建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网络化、智能化、互动化和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平台。

2)以数据库为支撑,建设多媒体课程平台,平台中的数据包含文本形式的教案课件、图片、视频、动画形式的教学过程演示,课程教学软件等,同时集成在线测试、在线论坛等功能,集成为开放性、共享型网络资源平台。

3)以持续更新的方式,建立拓展性多媒体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主要采取自建和共建相结合,重点突出教学项目、技能训练、在线测试、在线论坛等课程模块的教学资源建设,为教学活动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优质多媒体教学资源。同时坚持校企合作的建设思路,把握行业企业的技术发展趋势,持续建设满足职业岗位发展的资源内容。

1.2 研究目标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提高,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都有了很大改进。电子教案、电子课件等多媒体素材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使课堂容量得到了增加。但是课堂容量的增加、教学节奏的加快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掌握不够深刻,这是教育教学改革中遇到的新问题,也是本课题研究的目标。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主要教学内容在课堂完成,课后交流、习题、作业、测验及答疑等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来实现,这种混合模式是目前高校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

2 研究方法与技术线路

2.1 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全面了解学生对该门功课在学习方面的需求和存在的困难。了解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知识点呈现方式上做出改变,通过动画、视频等形式加以补充。

2)个案研究法。本课题通过信息类课程《C程序设计》为切入点进行研究,设计开发适合本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进而再提炼改进构建适合电子信息类课程的通用教学平台。

3)快速原型法。通过此方法快速建立平台模型,后期在根据新的需求等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

2.2 技术路线

本课题采用个案研究法,以《C程序设计》的教学平台搭建着手,首先对相关班级做调查与分析,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需求,整理出本课题的需求分析;其次根据内网和外网的访问流量进行预测,考虑平台的性能需求;结合需求分析,对平台各模块的功能进行详细设计;全面系统地整理、制作和收集相关学习资料,然后通过管理平台发布;最后进行平台的各种测试,已发现问题并及时修正。

在技术实现方面,平台的构建采用B/S多层体系结构,.NET架构,数据库采用的是SQL Server。采用B/S架构对客户端要求较低,除了有浏览器之外,其他不需要安装任何软件,这样学生在登录平台时没有限制,只要有电脑即可。

《C程序设计》网络教学平台主要功能模块有:课程介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级考试、动画演示、学生作品、习题作业、经典算法、在线测试及交流讨论等。其中理论教学部分主要包含学生学习过程中可直接参考的电子教案及PPT等内容;实践教学部分是课程实验及实训部分,通过此部分可以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学生作品部分主要呈现学生实现较好的程序,以供其他同学参考;等级考试及经典算法是针对本门课程设置的,学习本门课程后学生可以参加等级考试,所以专门设置了针对等级考试的辅导模块,而经典算法主要介绍程序设计类课程中的算法思想及具体实现方法;动画演示模块主要是经典算法及程序执行过程的动画演示,可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掌握起来更加容易。

在线测试和交流讨论是平台中两个相对独立的模块,是单独开发的考试系统及论坛,学生可以登录后分别进行自我测验及交流讨论。

另外在平台首页还设有课程动态、业界资讯、学习资料、常见问题、教与学(展示教学图片及视频)等模块,进一步丰富了课程信息。本平台可直接适用于程序设计类课程及《数据结构》等课程,若扩展到其他电子信息类课程,只需将等级考试及经典算法两个模块修改为课程相对应的功能模块即可。

3 总结与展望

当前的基于WEB的网络教学平台已成为高校教学的辅助手段,主要用于专业课程的网络教学和课程建设,在网络教学环境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除此高校教育外,网络教学平台可在远程教育、培训等多种在线学习形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现代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电子信息类面试 篇5

第二轮笔试:我们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本上都是考的微波技术基础(大三开的课程)上面的知识,定向耦合器的参数,定向耦合器各端口的性质,超外差接收机的框图(高电),smith原图各个特殊端点代表什么(实经左右两个端点。。),怎么用smith原图来阻抗匹配,告诉你一个二端口S参数矩阵(S11,S12,S21,S22)求输入端电压驻波比VSWR和增益G,给你一个图说是什么滤波器,锁相技术里面一个简单的求输出频率,模电求集电极电流的Ic,电磁场分哪两种(一种什么在自由空间传播,一种什么在介质边界传播的,这个边界系统叫什么系统的),波导的分类(闭合规则金属,传输线,表面波导)。。。。通信类专业的基本上都是数字微波通信上面的东西(大四开的专业限选课)我们也做了,但差不多忘光了

第三轮专业面试:首先要自我介绍 我有几个同学问的,什么smith原图的特殊端点,传输线有那些性质,矩形波导、同轴线、园波导传输的主模,Sij物理意义 我就被问到了什么环形器(把一个端口切掉,另外两个端口怎么传输),定向耦合器中电桥的原理、相位差,三点式振荡器的电路,之后就一直被问放大器的东西,参数,正相、反向运放的原理图、参数,放大器会有哪些影响,画一个平常做的放大器的简单原理图,我们做功放的在什么时候最开心,电磁波在自由空间传输的一般公式、传输时会有什么影响、地面会有什么干扰影响,我在一边发射信号、你在另一边接收信号,接收端要考虑什么影响因素,50欧姆匹配线,在平常用哪些测量仪器、一般测什么数据 至于生活方面就问了你对公司的了解啊,家庭经济条件,有没有女朋友呀,金融危机对你家有没有什么影响啊,从汶川地震,奥运会,金融危机三个中选一个来说出你的看法,平常在学校学哪些课程,你最感兴趣和学的最好的 一共好像要50多分钟 被折磨死了 好多都不会 其实这些东西他也是根据一张纸问的 好像是他们公司自己定的要求:什么学习,专业,团队,性格,生活。。分五个档次(5.4.3.2.1分)一般就根据这个上面的问你问题的第四轮终面:是人力资源部总监过来亲自面试的 被问些性格方面的题目 四个人一组进去,说出你来这里的优点,一个鸡蛋怎样立起来解释原因 给你三个选择:100万的启动资

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 篇6

一、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宗旨,变革中职学校现有办学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电子信息行业人才结构也在不断调整,中职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式必须随之进行相应的变革。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的“学而优则仕”观念的影响,我国中职教育水平一直处于低于普通中等教育的不利地位。人们常把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普通中等教育的补充。

笔者通过对广东省十多家电子信息类企业的调查分析了解,企业所期望招收的中职学校毕业生,在品德上要具有良好品性,在专业上要一专多能、岗位适应能力强。通过对300多名中职学校毕业生(毕业2年以上)的问卷调查显示,这些毕业生普遍对目前的中等职业教育不太满意,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不合理,过分注重专业教学的系统性、完整性,教学方法陈旧,实践教学设施落后;“双师型”师资缺乏,岗位适应能力弱:学校教学与企业实际需要严重脱节等等。

中职教育必须形成务实的办学思想,创新培养方式,确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强调突出的实践技能,紧跟经济发展形势,适应企业需求,瞄准岗位能力,培养拔尖人才,积极拓宽办学思路,改革办学模式。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从企业需求出发,注重市场调研环节,教学计划制订合理。

二、加快观念转变,确定中职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电子信息类行业具有范围广、发展快等特点,在制订与该行业相适应的专业教学计划之前,首先应考虑培养目标和从事岗位。制定的培养目标,一方面应能体现出专业内容与时俱进,更贴近企业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具有科学性、应用性强、便于实施;从事岗位要考虑到中职教学的特点,突出技能培养特色,准确定位、从而才能易于占领就业市场,充分体现出“以能力为本位,一专多能,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宗旨。专业课程的制订则应密切围绕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工种进行,同时,制订的教学计划要求也应考虑到学生今后的个人发展空间。

1.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定位

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在电子信息类产品(器件)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电子设备的装配、调试与维修或相关行业,具备一专多能的现代化技术人员或生产第一线的工人。主要从事的岗位是检验员、调试工、维修工、制图员、工艺员、生产一线管理人员(如线长、班长、计划调度员等)。培养目标的制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政治思想和专业能力。根据调查显示,企业需要的丛业人员,要具备两项要求:一是能服从指挥,具备基本职业道德;二是掌握具备除本专业以外的多种技能。

2.专业教学计划编制中应正确处理的几个问题

(1)模块化与课题化问题。模块化与课题化是两种模式,乍看相似无太大区别,可实质上区别很大。笔者认为,制订专业计划时,采用模块化方式比较恰当,根据不同专业、不同专业方向,对各知识模块进行有机组合,以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操作过程简便,只需根据相同专业、不同专业方向对知识模块添加或删减即可,操作性强。课题化方式适用于课程教学过程,根据模块教学要求,可选用或编写能包含该模块知识要求的课题开展教学。

(2)专业复合性问题。专业复合性的实质就是一专多能。企业要求劳动者具备与本专业相关延伸的多种技能,也就是一专多能。因此,在专业教学计划中,除了设置本专业知识技能以外,还要增加相关专业知识技能。

三、制定适应工业化社会需要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计划

根据课程改革的思路分析,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以模块化形式制定教学计划,学制3年,最后1年下厂参加生产适应性实习,即2:1分段;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比达1:1;学生毕业将拿到中职学历证书、计算机中级职业资格证书、本专业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相关专业初级或中级职业资格证书。

工业的高速发展使职业教育受到强烈的冲击,迫使中职教育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和核心,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技能力的劳动者。根据这一培养目标要求和广东省经济、科技、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要求彻底改革目前中职学校实践教学环节中“先学后做”的单向教学模式,贯彻“学做合一”或“做、学、做”的双向程序模式,推广“工学合一”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同时,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技能竞赛、技能表演活动,超前培养技校学生的职业意识。因此,专业教学计划各模块的设计应突出如下特点:

1.文化基础课程模块

这部分课程的主要特点是选用专业特色教材。例如,应采用应用文、应用数学基础等工程类实用教材:将基础英语改为专业英语;使用计算机应用基础一体化教材,并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要求,达到中级计算机软件操作工考证水平。

2.专业基础课程模块

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选用专业基础课程应为一体化教材;教材内容涵盖面广,重点抓住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基础操作技能的结合;教学模式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结合各项实训课题要求开展实践教学。

3.专业课程(技能)模块

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选用专业课程教材,开设的课程具有行业发展的典型性;为体现培养的学生具有一专多能的目标,开设与专业相关的其它专业课程;加快专业课程综合性的融合与贯穿,灵活应用专业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模式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结合各项综合实训课题要求,密切结合职业技能鉴定开展教学,注重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改革教学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1.案例教学法

根据教学目标,围绕问题及现实生活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用以提高学生对实际情况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任务驱动教学法

合理布置任务让学生完成,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法适合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通过课题的制作、参数测试而产生问题。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听教师的讲解分析,更易于接受,而且能培养学生探索、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

3.情境教学法

通过情境的再现,引出新知识,诱导理解,试用并演习,达到熟练掌握并能熟练应用的目的。寓教于学,寓教于用。电子信息类课程情境教学主要贯穿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环境安排在实验室或实习工场,达到模拟企业现场的效果。

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 篇7

关键词:Matlab,电子信息类课程,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仿真

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以及信号与系统等都是电子信息类课程中的主干课程, 该类课程涉及数学、电路等多门先修课程, 其主要特点是理论性强、直观性差、数学公式推导多, 学生学习难度较大。长期以来, 电子信息类课程的教学一直采用黑板教学的单一模式, 缺乏可视化的直观表现, 这就严重影响和制约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即使在多媒体教学大量普及以后, 教师通常只是把课本内容搬到了屏幕上,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理论性强、直观性差的问题, 学生普遍反映课堂教学难于理解和掌握, 教学效果不理想。为了帮助学生学习好这些专业课程, 进而将所学理论灵活地应用于实践, 引入计算机仿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Matlab正是众多仿真软件中的佼佼者。

一 Matlab简介

Matlab是Math Works公司开发的适用于矩阵数值计算和系统仿真的科学计算软件。Matlab将高性能的数值计算和可视化集成一体, 并提供了大量的内置函数, 从而被广泛地应用于科学计算、控制系统、信息处理等领域的分析、仿真和设计工作。

Matlab除了在科研单位备受青睐, 在高校也被广泛使用。它编程简单, 功能强大, 在电子、通信与信号处理仿真方面表现不俗。Matlab具有可视化的图形用户界面, 可用来开发相应的辅助教学软件, 设计用于教学的交互式实时动态演示系统, 有助于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理解, 从而可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Matlab不仅可以作为理论教学的示范性工具, 还可以作为实验教学的主要工具。利用Matlab仿真技术进行实验项目的开发, 能够有效地弥补某些传统实验所带来的不便和不足, 同时由于其不受场地环境和设备的限制, 平时有些不容易实现的综合性系统实验都可以利用Matlab仿真的方法轻而易举地实现。

二 Matlab在数字信号处理中的应用

数字信号处理这门课程理论性较强、概念抽象, 涉及大量的计算, 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普遍反映对于基本的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不能很好地理解与掌握, 利用Matlab提供的函数进行仿真, 可演示信号处理的过程, 并且将分析结果直观地体现出来, 加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

示例1:通过FFT变换分析叠加了噪声的信号, 并且通过滤波器滤除噪声。设采样频率Fs=1000Hz, 信号频率为100Hz, 叠加噪声的频率为300Hz。可编写如下的Matlab程序演示信号叠加噪声后的时域、频域分布图以及经过滤波器处理后的时域、频域分布图, 仿真结果见图1。

Fs=1000;T=1/Fs;L=1000;t= (0:L-1) *T;

s1=sin (2*pi*100*t) ;s2=sin (2*pi*300*t) ;s=s1+s2;

subplot (2, 2, 1) ;plot (t (1:100) , s (1:100) ) ;

xlabel ('时间/t') ;ylabel ('幅度') ;

NFFT=2^nextpow2 (L) ;y1=fft (s1, NFFT) /L

f1=Fs/2*linspace (0, 1, NFFT/2) ;subplot (2, 2, 2) ;

NFFT=2^nextpow2 (L) ;y2=fft (s2, NFFT) /L;

f2=Fs/2*linspace (0, 1, NFFT/2) ;

plot (f1, 2*abs (y1 (1:NFFT/2) ) , f2, 2*abs (y2 (1:NFFT/2) ) ) ;

xlabel ('频率/Hz') ;ylabel ('幅度') ;

fp=210;fs=250;rp=3;rs=25;ws=fs/500;wp=fp/500;

[n, wn]=buttord (wp, ws, rp, rs) ;[b, a]=butter (n, wn) ;

subplot (2, 2, 3) ;sf=filter (b, a, s) ;plot (t (1:100) , sf (1:100) )

xlabel ('时间/t') ;ylabel ('幅度') ;

subplot (2, 2, 4) ;NFFT=2^nextpow2 (L) ;y3=fft (sf, NFFT) /L;

f3=Fs/2*linspace (0, 1, NFFT/2) ;

plot (f3, 2*abs (y3 (1:NFFT/2) ) ) ;xlabel ('频率/Hz') ;ylabel ('幅度') ;

图1中, (a) 为信号叠加噪声的时域图; (b) 为信号叠加噪声的频域图; (c) 为经过滤波器处理滤除噪声后的时域图; (d) 为经过滤波器处理滤除噪声后的频域图。

三 Matlab在通信原理中的应用

通信原理这一课程理论性很强, 主要采用课堂教学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对于实验教学而言, 为了跟上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脚步, 满足理论联系实际的需要, 实验室需购置大量的实验仪器, 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Matlab的出现有效地缓解了这一局面。采用Matlab对通信原理的实验进行软件编程, 使通信原理实验可以在个人计算机上进行模拟, 进而可以观察波形、分析频谱等性能。

Matlab的动态仿真软件提供了可视化的系统仿真环境和多个模型库, 在模型库中提供了丰富的功能模块, 采用模块化设计, 如Sources (输入源模块) 、Sinks (接收器模块) 和Continuous (连续模块) 等, 可以方便、灵活地建立通用性较强的通信仿真模型。下面以2ASK为例, 介绍Matlab在通信原理课程中的应用。

示例2:带有高斯白噪声的2ASK系统的调制与解调。首先用正弦波发生器Sine Wave产生载波, 由伯努利二进制随机数产生器 (Bernoulli Binary Generator) 产生二进制基带脉冲序列, 将其作为信号加载到载波上, 调制后的信号在传输的过程中遇到的高斯白噪声由高斯噪声发生器 (Gaussian Noise Generator) 加入, 为了观察波形的变化, 将这几组信号都加载到示波器上。解调后的信号与原始信号的对比通过另外一个示波器来完成。图2是带有高斯白噪声的2ASK系统的调制与解调仿真框图, 图3是示波器观察到的仿真波形。

图3中, (a) 为原信号、载波、调制后的信号、加入了高斯白噪声的信号以及解调后的输出信号; (b) 为原信号与解调后信号的对比。

四 结论

通过上述例子的演示可以看出, Matlab不仅可以应用于理论教学, 还可以应用于实验教学, 由于Matlab包含了实验室无法提供的大量的模块库, 提高了设计实验的灵活性。针对那些对本课程有浓厚兴趣的学生, 教师可以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 提出一些项目的设想, 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 选择合适的机会来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 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体现“宽口径、厚基础、重素质”的教育思想和新世纪培养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茜、王锦荣.Matlab在电子类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7 (10) :51~54

[2]鞠阳.Matlab在电子信息课程中的应用[J].微型机与应用, 2003 (4) :49~52

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 篇8

关键词:自动化专业,电子信息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自动化专业在高校所占课程比例越来越重, 并且对于自动化学科的定义也相对明确。本文主要介绍了自动化专业电子信息类课程, 并且根据其学科特点确定专业定位, 进而确定新的教学培养策略, 并结合实际教学情况确定教学内容, 提出具有发展性的教学改革建议, 从整体上提升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质量。

1自动化专业概述

根据我国教育部的相关规定, 确立了自动化专业的定位, 它主要归属工学门类, 并且是其电气信息的下属学科, 而且涵盖的范围较广, 如自动化控制、电气自动化, 还有飞行器控制等等。但从学科内涵分析, 自动化主修专业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比如电气工程、计算机技术, 还有控制科学和工程。根据自动化专业所修学科可以看出, 该类知识教学应该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其一是将控制理论作为基础;其二是将下列两种专业为背景, 它们分别是电气工程、电机工程;其三是电子计算机, 将此技术作为核心。近些年来, 自动化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尤其在电子信息类专业方面存在一定的教学弊端亟需改善, 促使我国自动化专业教学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提升教学质量。

2电子信息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不断增多, 因而对于该学科的培养目标与要求也必须与时俱进, 而在自动化专业学科中, 电子信息类课程比例较大, 这其中又可以细分为硬件与软件。这两者相较而言, 硬件的学习尤为重要, 并且其学科课程相对较多, 本文将着重介绍硬件课程改革措施与思考。

2.1实践教学改革。针对电子信息硬件教学而言, 实践教学是其必备的环节, 同时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所在。在教学过程中, 理论课程固然必不可少, 但是实践教学环节也是重中之重。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的步骤, 有利于形成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比如课堂演示-自主设计实验-课内课程设计-课外电子设计等一系列的改革。注重课堂与课后的实践教学是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改革的主旨所在, 其具体教学改革措施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 依据计算机硬件发展趋势, 尤其是嵌入式技术的不断成熟, 还有自动化专业自身的特点, 逐步完善微机接口技术, 并促使其与相应的执行结构不断融合, 同时强化其传感器之间的联系, 促使硬件实验内容不断更新, 使其与教学内容更贴合, 实现自动化应用专业的教学有效性。

第二, 根据现有教研成果, 同时结合现代科研成果, 创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 并以如下元素作为控制对象, 如全向轮式机器人等。促使微机接口实现新的教学功能, 并在某种程度上与控制类课程联系密切, 特别是针对控制类实验课程, 促进微机接口与其实现融合, 并且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环节, 包含计算机硬件、自动化系统, 还有机器人创新等等, 进一步促进了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思维的完善, 并且具有一定的特色。

第三, 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 该技术基本上处于日新月异的状态。而对于计算机硬件来说, 其专业教学在不断缩减。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 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对于课程知识体系, 相关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完善了硬件编程手段, 建立起新的教学体系, 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与理论教学改革相对应, 同时满足语言编程的相关要求, 促进新的硬件实践教学的不断完善。

2.2提高课程教学效率的思考

2.2.1注重电子信息硬件课程的综合化体系建设。针对自动化专业规划而言, 其包含的很多专业在某些方面具有相通性, 因而可以将这些学科进行整合, 形成一个课程系列, 进而进行统筹规划, 共同完成改革规划, 比如单片机系统、嵌入式系统, 这种学科整合改革有助于自动化专业更具科学化, 学科之间可以实现合理衔接, 避免重叠与脱节,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促进教学效果的理想化, 进一步从整体上实现优化。例如:针对A/D、D/A教学而言, 其在教学中归属于计算机系统范围, 并且是模拟I/O核心部件, 但是将其归入另一个学科教学效果会更好, 即硬件技术基础。将此类知识放入该学科, 教学效果极佳, 甚至比其在“数电”的教学中效率还高;在“数电”学科教学中, 将会涉及到各种各样的数字逻辑部件, 而这些部件在某种程度上与计算机关系密切, 特别是针对其中的硬件, 其与“数电”中的逻辑部件遥相呼应;除此之外, 还有一些其它学科知识, 如微机原理、接口, 它们与下列学科知识并没有很大的区别, 如单片机原理、接口, 因而可以将上述学科知识进行整合, 并且统筹优化处理。一旦学习了前者, 那么后者基本上是可以忽略的, 只需将后者之中的特色教学进行展示, 促使其应用系统设计得到有效的使用。

2.2.2强化实验室建设。对于自动化专业而言, 其实验室建设的好坏与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完善实验室教学也是电子信息课程教学的改革所在。针对实验室建设而言, 最好做到一人一组, 促进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并且同时满足实验室教学的基本要素, 比如提高设计性、综合性、自主性;除此之外, 还应借助实验教学达到其它的教学目的, 比如促使实验室利用率的提升、提高实验效率等等, 这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所在。要想使实验教学发挥应用的功能, 就必须提出相应的改革策略, 例如:创立新型实验、完善实验管理模式, 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推进, 如虚拟实验设备、网上实验预约、现场实际动手以及设备自动管理等等, 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改革。

2.2.3创设精品课程。电子信息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 而创设精品课程是上述教学目标实现的必要保障, 但这需要长期积累沉淀, 而不是在朝夕之间就可以形成。因此, 创造与建设至关重要, 而且必须立足于教学现状考虑, 防止出现以下不良现象, 即重总结而忽视过程。消除思想误区, 并在此基础上深化精品课程教学, 并且以“五个一流”作为出发点, 完善评价指标, 进一步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 促使教学建设日趋合理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 自动化专业教学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完善教学体系, 尤其是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 其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将学科知识进行有效整合, 避免了学科知识的重复学习。文章从不同角度剖析了该类学科知识如何进行教学改革, 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以此促进自动化专业电子信息课程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邹逢兴, 陈立刚, 徐晓红, 滕秀梅, 李春.关于自动化专业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 2011 (9) .

[2]王黎, 田微, 张俊敏, 樊金荣.高校自动化专业信息类课程设置及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资讯, 2014 (34) .

[3]李俊峰, 潘海鹏, 杨晔, 王惠姣.自动化专业控制系统课程群建设与实践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3 (11) .

[4]刘小河, 马洁, 管萍, 付兴建, 刘丽华.自动化专业“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4 (10) .

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 篇9

以通信原理课程为例, 该门课程是高校电子信息类学科专业的必修主干课程。理论教学着眼于通信系统基本概念的讲解, 其教材内容理论分析严谨, 涉及概率统计和信号变换的相关知识, 逻辑性较强, 学生比较难以理解[1,2], 因此, 必须辅之以实践环节来加深对通信理论的理解。传统的做法是借助于实验箱、示波器、信号测试仪等硬件实验设备来完成, 实验项目大多是由固化在实验箱里的程序来完成的, 而且项目有限, 若要增加新的实验内容, 则需重新购买实验模块。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 按部就班地按实验步骤操作, 观察固定的实验结果。这样一成不变的实验模式, 忽略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针对上述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建立“虚拟通信实验室”的构想, 既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通信系统来仿真, 也可将系统仿真模型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直观地在课堂上演示仿真的过程, 提高教学效果。

一、虚拟实验室的内涵与应用现状

虚拟实验室是指由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和虚拟仪器技术等综合生成的实验系统, 可通过软件编程来模拟实际仪器, 在计算机上虚拟出各种功能的实验仪器 (例如:函数发生器、示波器、万用表等) , 用户也可以根据需要自己设计和定义各种仪器[3]。实验人员可以像在实际环境中一样完成各个实验项目, 所获得实验效果甚至比在真实环境中所取得的还要好。

在国外, 虚拟实验室的应用已十分普及。作为最早提出虚拟实验室概念的美国, 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虚拟实验室的研究与开发, 在很多大学里的普及应用也非常广泛。其中, 麻省理工学院于1998年开发了网络远程实验室并投入使用, 它提供了微电子学、电路设计两门课程的实验教学, 学生可以在个人电脑上设计各种电路模型, 然后通过测试设备来获取测试数据, 验证自己的设计。美国的另一所大学俄勒冈大学物理系开发了物理实验网站, 在网站上创建了力学、热学、天体物理及能量与环境等几十种虚拟实验。

近年来, 国内有很多高校都根据各自的科研和教学现状创建了一些虚拟实验室。中国科技大学研究并开发了几何光学设计实验平台、物理仿真实验软件及大学物理虚拟实验教学系统;浙江大学以VRML为基础开发虚拟实验环境, 创建了基于Web的虚拟化学实验系统, 并实现了虚拟实验环境中的人机交互;同济大学则建成了虚拟现实实验室, 可对建筑景观和结构来实现虚拟仿真。

二、通信原理课程虚拟实验平台的创建

Lab VIEW是一种图形化的虚拟仪器开发环境, 使用图形化编辑语言G编写程序, 产生的程序是框图的形式。它将软件和各种不同的测量仪器硬件和计算机集成在一起, 建立虚拟仪器系统[4]。在通信原理虚拟实验平台的创建过程中, 需要利用高效灵活的虚拟仪器仿真软件Lab VIEW来完成各种测试。

(一) 优化教学内容, 为理论教学创建辅助平台

在教学辅助系统使用的过程中,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起指导作用。教师负责创设学习的资源和协作学习的环境。课题组选取合适的教学演示模块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且能够让学生直观、易懂的。教学演示模块既要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又要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且由易到难地逐步渐进, 同时又要有一定的设计空间, 让学生能运用学过的虚拟仪器知识在已有教学演示模块的基础上创造发挥, 扩展其功能。

(二) 改革教学方法, 分阶段实施辅助平台教学

将虚拟平台辅助教学法融入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 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 系统建模。结合通信原理的基础理论知识, 对课堂讲授的内容进行总体规划, 在虚拟仪器工作平台上紧密联系教学内容, 并采用层次化的设计方法进行总体架构的建模。通信原理的课程教学主要围绕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两大类展开讨论, 而两类系统中各自也涉及了多个章节的理论内容。以数字通信系统为例, 总体上包括了信源的模数转换、数字调制与解调、同步技术、纠错编码及信道噪声等多个模块, 而每个模块又涉及不同的理论章节, 可进一步细化为不同形式的子模块。例如:数字调制模块可以分为振幅键控 (ASK) 、频率键控 (FSK) 、相移键控 (PSK) 等调制方式, 每种调制方式分别对应一个子模块。

第二阶段, 系统设计。根据系统的功能要求, 利用虚拟仪器技术, 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 按层次设计系统的模型和用户界面。在设计过程中, 将信号源控件、信号处理控件和信号显示控件等与用户交互的空间嵌入到系统的总体框图中, 紧密联系课程教学内容, 编写程序框图, 完成相应前面板界面的设计, 使得类似的信号波形可以在同一个显示控件中显示[5]。

例如:在数字通信系统中, 采用QDPSK的方式对信道编码产生的数字信号进行载波调制, 在设计相应的调制模块的过程中, 采用虚拟仪器平台软件Labview来构建QDPSK调制软件包。针对QDPSK调制过程中的各个模块建立了有四进制基带信号生成子模块、抽样判决子模块、门电路子模块、信道子模块、2PSK调制子模块、2DPSK调制子模块等相应的子VI, 最后进行QDPSK调制系统的顶层设计, 通过仿真结果来验证系统的合理性及功能[6]。

第三阶段, 系统应用。在虚拟仪器的工作平台上, 通过前面板的设计和程序框图的编写, 建立通信原理教学辅助系统, 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 使学生能够了解各类通信系统的工作过程, 直观地看到通信信号的时域波形和频域功率谱等, 从而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操作, 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体会到一个通信系统模型的建立从开始设计到最后实现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加深学生对书本理论知识的认知并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促使学生按计划完成学习任务, 从而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三)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增加实验教学的灵活性

通信原理课程的教材内容理论性偏强, 学生比较难于理解, 通过更新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增加实验教学的灵活性, 让学生带着问题学, 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该门课程的实验主要包括基础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等。基础验证性实验部分包括模拟和数字调制两大类。其中, 模拟调制部分主要有幅度调制 (AM调幅调制与解调、DSB调制与解调、SSB调制与解调) 和频率调制 (FM调制与解调) 两种方式;数字调制部分主要有振幅键控 (ASK) 、频移键控 (FSK) 和相移键控 (PSK) 三种方式。

在不改变课程实验学时的基础上, 课程组教师对通信原理课程的实验大纲进行了调整, 减少了验证性实验的学时, 增加了相应的综合性实验的学时。对修订后的实验大纲的实施具体方案有如下几点。

第一, 对于基础验证性实验, 可安排在相应的理论课教学结束后进行, 让学生“趁热打铁”, 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印象。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实验内容进行预习, 设计前面板、编写程序框图并进行仿真, 而在实验课上进行相关的硬件实验和软件仿真调试。

第二, 将部分基础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相结合, 通过综合性实验的开展来巩固加深对基础验证性实验内容的理解, 这样不仅可减少基础验证性实验单独开设的学时, 还可以让学生将多个基础验证性实验综合应用, 从而提高学生从总体上把握通信系统实验操作的能力。

第三, 增加实验教学的灵活性。除了用实验箱做硬件实验、用Lab VIEW等软件平台做虚拟实验之外, 还可以安排学生到电子设计自动化 (EDA) 实验室做设计性实验。通过融合实验箱硬件平台、EDA软件设计平台和计算机仿真平台, 充分发挥各类实验平台的优点, 提高实验效果[7]。

以通信原理课程为例, 在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入“虚拟实验室”作为辅助手段, 是在新形势下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的尝试, 既可以将设计好的系统仿真模型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直观地在课堂上演示仿真过程, 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通信系统来进行仿真实验, 增加实验教学的灵活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樊昌信.通信原理:第6版[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1:221-225.

[2]朱向庆, 曾辉, 陈志雄.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1, (1) .

[3]张重雄.虚拟仪器技术分析与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214-218.

[4]陈锡辉, 张银鸿.LabVIEW8.20程序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102-123.

[5]刘保庆, 张志平.基于虚拟仪器的通信原理实验系统[J].价值工程, 2011, (4) .

[6]尹晓琦.基于虚拟仪器的QDPSK调制系统的模块化设计[J].电测与仪表, 2010, (12) .

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课程改革

当前, 我国电子信息工业发展的突飞猛进, 特别是我省电子信息类行业发展, 电子业已成为主要经济支柱产业, 这就更加需要本地区的高职院校加快培养出更多的电子类专业学生, 培养出适应本地区发展的高素质毕业生。

一、“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紧密贴近企业, 变革高职学校办学新模式

随着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 电子信息行业人才结构也在不断调整, 高职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式必须随之进行相应的变革。然而, 长期以来, 由于受传统的“学而优则仕”观念的影响, 我国高职教育一直处于低于高等教育的不利地位。认识上, 人们常把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附庸或补充。

通过对本省十多家电子信息类企业的调查分析了解, 企业所期望招收的高职学校毕业生, 品德上要求具有良好品性;专业上要一专多能, 岗位适应能力强。而同样对300多名高职院校毕业生 (毕业5年以上) 的问卷调查显示, 毕业学生对目前的职业教育不满, 主要集中在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不合理, 过分注重专业教学的系统性、完整性, 教学方法陈旧, 实践教学设施落后, 双师型师资匮乏, 岗位适应能力弱, 学校教学与企业实际需要脱节严重等问题上。

可以看出, 高职教育必须形成务实的办学思想, 创设鲜明的培养方式, 确定明确的培养目标, 强调突出的实践技能, 紧跟经济趋势, 适应企业需求, 瞄准岗位能力, 培养拔尖人才, 积极拓宽办学思路, 改革办学模式;专业设计必须从企业需求出发, 注重市场调研环节, 教学计划制订合理。

二、加快观念转变, 确定高职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电子信息类行业具有范围广、发展快等特点, 在制订与该行业相适应的专业教学计划之前, 首先应考虑培养目标和从事岗位。制定的培养目标一方面应能体现出专业内容与时俱进, 更贴近企业的需求, 另一方面专业内容具有科学性、应用性强、便于实施;从事岗位要考虑到高职教学的特点, 突出技能培养特色, 准确定位, 从而易于占领就业市场, 充分体现出以能力为本位, 一专多能, 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宗旨。专业课程制订则应密切围绕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工种进行, 同时, 制订的教学要求也应考虑到学生今后个人发展空间。

1.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定位

培养目标:培养在电子信息类产品 (器件) 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一般电子设备的装配、调试与维修或相关行业, 具备一专多能的现代化技术人员。

主要从事岗位:检验员、调试工、维修工、制图员、工艺员、生产一线管理人员 (如:线长、班长、计划调度员等) 。培养目标的制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是思想政治方面, 另一个是专业能力方面。思想政治是大方向不细谈, 来谈谈专业能力方面。根据深入企业调查显示, 企业需要的劳动人员主要具备两项要求, 一是能服从指挥, 具备基本职业道德;二是掌握具备除本专业以外的多种技能。对于上述两点, 我认为, 重点应放在后者, 这样高职毕业生就有了竞争力, 提升了层次, 至少从事的就业岗位不是技术含量极低的流水线操作工, 而是具备一定专业技术的技术工人, 差距就出现了。

2.专业教学计划编制中应正确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1) 模块化与课题化问题。

模块化、课题化两种模式乍看相似无太大区别, 可实质上却区别很大。我认为在制订专业计划时采用模块化方式比较恰当, 能根据不同专业、不同专业方向, 对各知识模块进行有机组合, 以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要求, 操作过程简便, 只需根据相同专业不同专业方向对知识模块添加或删减即可, 操作性强。课题化方式适用于课程教学过程, 根据模块中教学要求, 选用或编写能包含该模块知识要求的课题开展教学。

(2) 专业复合性问题。

专业复合性的实质就是一专多能。上面讲了通过企业调查, 企业要求劳动者具备的第二种能力就是掌握具备与本专业相关延伸的多种技能, 那就是一专多能。因此在专业教学计划中除了设置本专业知识技能以外, 还要增加相关专业知识技能。

三、制订适应工业社会需要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计划的几点建议

根据课程改革的思路分析为原则, 在制定教学计划过程中, 以模块化形式制定教学计划, 学制3年, 最后1年下厂生产适应性实习, 即2:1分段;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特别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比达1:1;学生毕业将拿到学历证书、计算机中级职业资格证书、本专业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相关专业中级职业资格证书。

模块化设计特点鲜明、突出; 由于工业的高速发展、对职业教育带来了强烈的冲击, 迫使高职教育必须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为核心, 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技能力的劳动者。根据这样的培养目标要求和我省经济、科技、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 这要求我们彻底改革目前高职学校实践教学环节中“先学后做”的单向教学模式, 贯彻“学做合一”或“做、学、做”的双向程序模式.推广“工学”合一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同时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技能竞赛、技能表演活动, 超前培养技校学生的职业意识。因此, 在课程改革实施教学环节过程中, 专业教学计划各模块的设计应突出如下特点:

1.模块 (一) 文化基础课程模块

这部分课程主要特点是选用专业特色教材。如大学语文、高等数学采用工程类教材, 英语改为专业英语, 物理使用电子类教材,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达到中级计算机系统操作工水平 (考证) 。

2.模块 (二) 专业基础课程模块

(1) 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选用专业基础课程一体化教材。

(2) 教材内容涵盖面广, 重点抓住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基础操作技能的结合。

(3) 教学模式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 结合各项实训课题要求开展教学。

3.模块 (三) 专业课程 (技能) 模块

(1) 同样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选用专业课程教材, 开设的课程具有行业发展的典型性。

(2) 为体现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目标, 特意开设与本专业相关的专业课程。

(3) 加快专业课程综合性的融合与贯穿, 能灵活应用专业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 教学模式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 结合各项综合实训课题要求, 密切结合职业技能鉴定开展教学, 注重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改革教学方法, 注重提高学生能力

1.案例教学法。

根据教学目标, 围绕问题及对现实生活情况进行实际调查所作的客观描述进行教学, 用以提高学生对实际情况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任务驱动教学法。

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合理布置任务让学生完成, 以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这种教学法适合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方法主要贯穿在教学过程中是先讲理论还是先动手的问题,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 通过课题的制作, 参数测试, 而产生问题, 会出现多个为什么?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就来听教师讲解分析, 学生易于接受, 而且能培养学生探索、分析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习兴趣, 增强了学习主动性。

3.情境教学法。

通过情境的再现, 引出新知识, 诱导理解, 试用并演习, 从而熟练掌握并能熟练应用的目的。寓教于学, 寓教于用。电子信息类课程情境教学主要贯穿在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 教学环境安排在实验室或实习工场, 达到模拟企业现场的效果。

五、结束语

课程改革效果的评价, 主要取决于培养的毕业生是否受到企业的欢迎, 企业说满意就是对课改的最好评价, 因为我们的课改就是为了贴近企业的需求, 根据岗位要求制订教学计划, 同时也满足了在市场经济下, 高职学院的准确定位。职业教育也是终身教育与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在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中才能体现其自身的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马云鹏.课程与教学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2.

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 篇11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专业英语 词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C-0138-02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根据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高职高专院校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此形势下,不仅需要学生毕业时能掌握娴熟的专业技能,也要求他们能够具备一定的英语交流能力。因此,兼具专业技能和英语能力的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

一、高职学生的专业英语学习现状

(一)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不高

我国学生基本上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系统学习英语,到升入高职学习英语的学龄已经有近十年之久。经过近十年的英语学习,部分学生已经对英语丧失了最初的新鲜感,产生了倦怠情绪。现今我国高职院校基本上是把专业英语开设在结束大学英语的下一个学期,该学期学生需要系统学习其专业知识。在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较重。而专业英语课时数基本上为30之内,大致设为1.5个学分。部分学生从学时、学分上往往偏向于学分重的专业基础课。部分学生认为专业英语只是一门专业拓展课,因此对专业英语重视不够。而专业英语内容较难,词汇记忆量大,学时短,部分学生只是应付式地学习该门课程。鉴于高职学生的这些特质,及现阶段专业英语受重视程度不够等具体情况,在有限的学时内如何更好地学习专业英语变得迫在眉睫。

(二)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较薄弱

相比较本科院校学生,部分高职学生英语词汇、语法基础知识较薄弱。在高职院校只要求参加并通过大学英语B级考试,而本科院校则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对高职学生英语水平要求也较低。众所周知,高职学院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因此在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对其实操性的技能要求较高。因此,高职院校中电子信息类学生会经常出入实验实训室进行实操训练。在这过程中,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生会大量接触到其专业的各类仪器仪表、各类工具。针对高职学生这一学习特点,选取几种有针对性的词汇学习方法,包括归类记忆法、谐音联想法、前后缀辨析联想法。

(三)专业英语学习效率低

众所周知,语言是由词汇、语音、语法三大部分构成的。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建筑材料,没有词汇就谈不上语言。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D.A.Wilkins)曾经说过:“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没有语法人们可以表达的事物寥寥无几;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事物。)英语教学离不开词汇教学。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才能顺利进行听、说、读、写、译,才能进行正常的英语交流。在专业英语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听到学生反映,词汇多,难记忆,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学习、记忆单词,总是记一次忘一次,时间都花费了,但是却不见成效。

高职学生在之前近十年的英语学习生涯中,英语教师已经系统讲授过基本语法知识,也已经形成了固定的语音习惯。考虑到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不高,基础薄弱,专业英语内容难以理解,专业词汇量多、课时较短。因此,在高职专业英语有效的学时内难以花费大量的时间讲授语法知识,及快速纠正学生的语音习惯。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专业英语教学的效率成为了专业英语教师必须思考的课题。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及专业英语在高职院校中的发展现状,提出在高职专业英语教学中,应该弱化语法、语音教学,加强词汇教学。以下讨论几种比较适用于高职电子信息类学生的词汇教学方法。

二、三种有效的词汇教学法

(一)归类记忆法

归类记忆法是指把所学的单词按照不同的范畴分门别类,将所学单词合理归类。我们把专业英语中的词汇归纳分类,也是有助于学者更容易的记忆。归纳记忆法有多种方式,如同形异义归类、同音异义归类等。针对电子信息类学生的专业特点,把电子信息类专业英语词汇教学的归类记忆法引入到实验室,让学生回到熟悉的实验室,对实验桌上的所有设备进行统一分类,可以把各种分立元件、集成电路/仪器仪表、工具分为四大类。而对分立元件继续细化以电容器、电阻器等几类。具体如表1所示:

在采用归类记忆法记忆单词时应注意分门归类要有针对性。在高职专业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结合其专业特点进行分类。例如在城市轨道交通英语中可以把车站工作岗位归为一类,把车辆各部件名称归为一类,进行统一记忆,这样将会大大拓宽学者的词汇量。但是在进行归类记忆法时,不应该把范围定得太宽,要有针对性,最好是同类记忆的词有密切的联系,这样将更有助于扩展我们词汇记忆的有效性。

(二)谐音联想法

谐音联想法是一种用相同或相似的读音将无意义材料变成有意义材料,以帮助记忆的方法。谐音联想法的优点是可以融合自己的联想,达到有效记忆内容的目的。意思是否准确并不是最重要的,只要能有助于学习者记忆就值得我们借鉴。谐音联想法的使用在英语词汇教学中一直都有争议。有些学者对谐音联想记忆法是持反对态度的,他们觉得谐音联想记忆法会影响其准确发音。采用谐音联想法与其准确发音没有直接影响,谐音记忆法只是起到一个过渡、提示的作用,即使使用国际音标也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准确发音,国际音标本身没有声音,它只是一种符号而已。因此,根据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较差的实际特点出发,及科技英语词汇音译转换词多的特点,在高职英语词汇教学中应该大力提倡使用谐音联想法。优点如下:激起高职学生学习的兴趣;便于记忆;尽量避免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特别是发音不准确对词汇记忆带来的困扰;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其学习英语的自信心;营造欢乐愉悦的学习氛围。

(三)前、后缀辨析联想法

在专业英语教学中,我们已经总结出其派生词多的特点。所谓派生,就是在词根的基础上加上词缀形成新词的方法。众所周知,词缀包括前缀和后缀。很多专业英语词汇都是由词根加前后缀合成的。在电子信息类专业英语中,我们可以结合归类记忆法及前后缀分析法,把常见的前后缀归类记忆。举例如表2:

由此可见,前后缀多种多样,在电子信息类专业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归纳总结,想方设法努力掌握前后缀辨析联想法。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有自己的独特性,教师在安排教学时应该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和规律,有效组织教学。而英语词汇教学是其教学的一个重点难点,英语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应该有效结合两、三种方法一起使用,这样效果会显著。

【参考文献】

[1]刘芳. 专业英语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J]. 经济研究导刊,2011(11)

[2]陈万会.中国学习者二语词汇习得认知心理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06

[3]赵小沛.英语词汇教学探讨[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2(10)

[4]季丽琴. 高职电子专业英语词汇教学初探[J].科技信息,2012(11)

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 篇12

我校近年来相继设置了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电子电气信息类”专业。“电子电气信息类”虽有多个专业, 但相关专业间的基础知识有共同之处[1], 所以在人才培养计划的构成上, 我们针对我校的实际构建了“公共平台”, 即专业基础课公共平台。专业基础课公共平台面向所有的“电子电气信息类”专业, 适应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 并反映出了我校的教学改革成果。同时, 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既有适应性又具有多样性。

一、公共平台课程模块设计

“电子电气信息类”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公共平台提出:“电子电气信息类”学科的各个专业一、二、三年级主要安排专业基础课的教学, 四年级才具体安排一些专业模块的教学。充分体现出通才教育与适度专才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方案, 以便进一步扩大通才培养的口径。

“电子电气信息类”学科的知识体系是一个庞大的体系, 我校构建的专业基础课程公共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模块:

1、“电路与电子类”模块。

这是电子信息类各专业的技术基础模块。本模块主要由电路分析、模拟电子电路、数字电子电路和高频电子线路等课程组成。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各种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分析和计算各种电子电路的基本方法和进行实验 (含各种电子电路设计及使用的初步技能) , 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准备必要的电子电路知识。

2、“电磁场与电磁波”模块。

本模块主要由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构成。这是理论性较强的模块, 学好本模块, 不仅可打好扎实的基础, 而且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以及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工程问题能力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特别在信息时代更显得该模块的重要性。

3、“信息处理类”的模块。

本模块主要由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和数字信号处理三门课程组成。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 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在扩大, 信息处理类课程在电子信息类课程体系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

4、“计算机类”的模块。

本模块主要由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和嵌入式系统等课程组成。非计算机专业的电子信息类学生, 其计算机的教育应不间断, 要求此类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二、课程模块内容的优化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 使课程的教学能够更好得跟上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步骤, 我们对各个模块的课程内容进行了优化。

1、“电路与电子类”模块内容优化:

如在此模块的教学过程中, 为适应新材料和新器件的发展, 在教材中将运算放大器、受控源等器件作为独立元件处理, 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均突出系统理论的讲述。同时, 应注意到在教材中适度反映新技术和新理论。如集成电路的内容应加入集成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再如集成的模拟滤波器, 应该用集成电路代替非线性器件、开关电容等。又如神经网络可适当的作为电子电气信息类学生的选修内容。

2、“电磁场与电磁波”模块内容的优化:

本模块主要在教材内容上、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加以了大力改进。如对教材内容进行精选, 补充电磁兼容、电磁环境等内容, 合理安排例题、习性, 以解决抽象、理性与感性的脱节。教学过程中需要有启发性, 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同时要注意在教材中的应用, 不能冲淡基本内容和基本概念。

3、“信息处理类”的模块内容的优化:

本模块在内容上、份量上离散部分要求超过连续部分。目前此模块内容结构可能会向数字信号处理方面再拓宽一些。

4、“计算机类”的模块内容的优化:

我们提出了计算机三层次教育:第一层次是掌握二种程序设计语言;第二层次是“微机原理及应用”, 为培养学生软硬件二次开发能力打下基础, 为专业应用打下基础;第三层次是计算机的专业应用, 结合专业进行计算机仿真、计算机绘图等内容。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电子电气信息类”专业应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我们在实践教学环节上下了很大工夫, 每个模块的每门课程我们都设置了相应的实验教学环节。并且电路分析实验、信号与系统实验、模拟电子电路实验、数字电子电路实验作为四门独立课程列入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中。

根据电子技术发展的实际, 我们大胆地调整和更新了实践教学课程内容;着力加强实践性环节[2], 分别设置了40学时的综合电路课程设计、30学时的计算机程序课程, 加强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并单独考试。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我们在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在外延上, 我们加大了投入建设实验室。2003年上半年, 由国家投资300万的电子信息实验室已经运行多年, 2008年上半年, 由国家投资100万的电子信息新技术实验室已经投入运行;同时我们加强了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联系, 建立起紧密的互利双赢的合作、协作关系。在内涵上, 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体制和教学模式, 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和强度。增强了综合性实验与设计性的比例, 保证学生在校期间都能受到若干个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要特征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

四、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在所有课程的教学都是以课堂板书、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教学进程中我们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于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证明和推导, 我们采用课堂板书的方式, 以便学生跟上老师的思路。针对一些需要形象理解、图示举例及仿真演示部分, 我们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以便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而对于学生的课后复习及答疑, 我们每门课程都建立了相应的课程网站, 在网络上能与学生及时沟通。

在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的改革过程中, 公共模块的各个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同行的公认, 其中模拟电子电路、数字电子电路、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信号与系统等课程先后被吉首大学列为校级精品课程, 并相应得建立了课程的试题库体系。

五、教师队伍归队

学科组的所有老师按照教学模块进行归队, 构建出了四个教学小组。每个教学小组由一个从事教学多年的教授或副教授担任组长, 带领本小组成员进行本模块的教学与研究。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必须非常熟悉所处模块各个课程的内容, 对于每门课程的教学要有着较深刻的体会, 能够融会贯通书本上的知识, 根据教学的需要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求教师能够删繁减旧, 充实新的理论和高新技术, 及时调整内容重点, 加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

为了体现本公共平台的实践教学, 我们把实验室教师也归队到四个教学模块中, 以便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教师归队划分后, 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 最近五年来先后有一名教师被评为湖南省教学能手, 二名教师被评为吉首大学教学能手, 四名教师被评为吉首大学教学新秀。

摘要:针对目前电子电气信息类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一些共性, 结合吉首大学电子电气信息类专业改革的实际情况, 我们构建了吉首大学电子电气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公共平台。我们对公共平台课程模块、模块内课程的优化、实验教学环节等方面的建设及其取得的成果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电子电气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公共平台

参考文献

[1]赵升, 朱翔鸥.电子信息类本科生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 12 (160) 43-44

上一篇:室内设计中的生态设计下一篇:饮用水安全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