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献信息服务

2024-09-23

电子文献信息服务(精选11篇)

电子文献信息服务 篇1

1电子阅览室文献信息个性化服务理念

电子阅览室文献信息个性化服务始终贯穿着信息传递和教育激励两个职能,首先是信息的特定传递,不是广普的而是针对电子阅览室用户的个体信息需求的一种服务, 即根据用户提出的明确要求提供信息服务,或通过对用户个性、使用习惯的分析而主动地向用户提供其可能需要的信息服务。 其次,通过个性化信息服务激励用户的信息需求,影响用户的创新意识,服务过程中根据用户的知识结构、心理倾向、信息需求和行为方式等来充分激励用户需求、促进用户有效检索和获取信息,促进用户对信息的有效利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创新。

文献信息个性化服务是指反映人类个性特征的所有文献信息,这些文献信息包括了特定个性的属性;同时也是由个体特性形成的对信息需求的信息组合。 文献信息个性化服务主要包括服务时间和空间的个性化, 读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而随时获得文献信息服务;服务方式的个性化,能根据用户个人特点或喜好来开展文献信息服务;服务内容个性化,所提供的文献信息服务是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依托网络,在传统阅览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电子阅览室,其文献信息个性化服务是传统的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在网络环境下的深化,是基于文献信息用户的信息个性(如习惯、偏好、特点、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等),向其提供的能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一种文献信息服务, 是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内容。

2电子阅览室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机制

在电子阅览室建立面向用户的个性化服务机制, 建立模型电子阅览室借鉴互联网中不同的用户个体特性采集和个性化信息传递的四种方法。

(1)界面定制法 。 界面定制个性化信息服务是根据用户需求对用户个体所需的系统界面、资源集合、检索工具与技术、检索利用服务过程、检索结果等进行定制。 在理想情况下,系统应提供以下定制功能:1方便实用的定制工具;2用户能对系统提供的定制内容进行选择、引入或自定义定制内容、组合定制内容、 调整定制结构;3查看定制效果;4对定制信息进行修改、存储和管理; 5根据用户使用选择倾向和历史统计自动修改定制信息。 从个性化程度讲,定制应能充分支持和展示个人的特色,允许用户积极参与界面的定制,通过填写表格,用户指示出自己的需求和选择,并依次决定所需的内容和对话界面的外观。

(2)点击流分析法 (Click Stream Analysis)。 点击流分析法是采集用户在站点上运动情况的方法, 可用于跟踪记录访问过的链接点,包括用户的来源地点、浏览站点的路线和最终到达的目标。 链接分析包括对点击过的链接的观察、它们在屏幕上的相关位置、 用户在网页上停留的时间以及点击过的链接间的关系和最终结果。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有效分析,不但能够对图书馆藏书建设起到指导作用,增强电子阅览室的黏着度,而且能够反映出用户在研究方向、研究进度和文献需求等各个方面的状况。

3文献信息个性化服务的开展与服务

3.1建立专门的个性化服务小组

文献信息个性化服务是深层次服务, 是建立在读者文献信息个性化需求基础上的服务, 是向读者提供文献信息个性化需求的具体体现。 图书馆要抽出懂专业、懂网络技术、懂检索技术的专业人员组成强有力的文献信息个性化服务小组, 充实到电子阅览室,或在电子阅览室成立相应的服务机构,开展文献信息咨询、文献信息检索、课题服务等网络检索服务等。

3.2建立文献信息个性化服务系统

电子阅览室的文献信息个性化服务就是通过图书馆读者服务系统将信息传递到用户自己的信息系统。 这是一种具有交互性的系统,例如在本馆网站上建立具有文献信息量大、空间小、 检索快的特点的平台, 使用这个平台读者的文献信息个性化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 因此图书馆应帮助用户建立这样的系统或平台,建立读者个人的文献信息资源库,为文献信息个性化服务创建交流环境,以便用户提出问题并随时为之提供服务。

3.3开展文献信息推介服务

就是一种按用户指定时间或发生的事件把用户选定的数据自动发送给读者的发布技术。 从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角度来看, 信息推送技术是传统定题服务在网络环境下的拓展。 目前,推介服务分为智能软件完全自动化的信息推介服务和借助电子邮箱并依赖人工参与完成的信息推介服务, 当读者向系统输入自己的信息需求后,系统自动搜索或人工在网上有针对性地搜索,最后定期反馈给读者。

3.4科研课题检索服务

科研课题检索是图书馆个性化文献信息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应该由电子阅览室主动承担起来。 电子阅览室的文献信息个性化服务小组要与科研管理部门建立经常性联系, 了解学校科研课题的立项情况。 主动与课题组接触,在获得同意后。 从课题立项直到成果评审的整个过程,始终担任文献支持的角色。 在主动做好跟踪服务工作的同时, 电子阅览室还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和检索技术优势,围绕课题开展专题服务、定题服务、回溯检索、课题查新以及专利审查等工作。

3.5网络文献信息检索服务

网络文献检索服务是文献信息个性化服务的又一重要 内容。 网络环境下用户网上检索文献数据库都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读者的实际情况,图书馆可在网页中给以指导和帮助,帮助读者使用网上资源查找网上信息,告诉读者如何高速检索、修改检索提问等,让读者更容易的在数据库中搜索自己需要的文献信息。

电子文献信息服务 篇2

普及学科馆员制度深化文献信息服务

阐述了学科馆员制度的主要工作任务,提出学科馆员要通过文献信息服务的参与支持学科的发展.根据高职院校的.职能定位和实际情况,避免盲目模仿.结合自身的特点,建立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学科馆员制度.

作 者:岳建蓉 YUE Jian-rong 作者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广东,广州,510300刊 名:图书馆论坛 PKU CSSCI英文刊名:LIBRARY TRIBUNE年,卷(期):200626(4)分类号:G25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科馆员 图书馆

电子文献信息服务 篇3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3-0036-03

高校图书馆是高等院校从事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它是为高等院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基地。教育部2002年2月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第21条中也有这样的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是高等学校的图书情报中心,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明确地阐述了高校图书馆的性质和任务。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坚持正确的办馆思想,始终把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优质服务作为核心工作来抓,为广大师生的教学、科研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如何深化改革内部体制,创新服务方式,更有效地开发利用馆藏特色文献,积极为校内外读者提供高质量、高标准的文献信息服务,这是今后高校图书馆发展的趋势,也是面临的新问题。本文就此问题谈点笔者的看法。

1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的新特点

随着计算机、通讯、网络等现代化技术的蓬勃发展,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发生了新变化,出现了新的特点。

1.1文献资源载体与文种呈现多样化

在数字化资源快速发展时期,图书馆馆藏文献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从载体形式上看,传统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主要是以印刷型文献为主。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过去那种传统纸质文献已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地位,现阶段,多种载体文献相互依存、相互补充、互通有无、共同并存已成格局,从而也使图书馆传统的资源组织体系面临新挑战。从文献的种类来看,文献使用的文种也出现了多元化趋势。据报道,世界上仅用于出版期刊的文字就已经达到六七十种之多,比较常用的也有七八种。这种局势的存在,对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1.2文献信息来源广泛,信息含量大

传统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的文献资源仅限于本馆资源,而在数字化时代,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来源十分广泛,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学科之间相互交叉,几乎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覆盖了所有学科专业,特别是新型文献资源,储存量大,存取方便,信息含量大,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能够为读者提供全新的文献信息服务体系,满足不同读者的多元化需求,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

1.3文献信息服务现代化和网络化

传统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的服务只是比较落后的手工化服务。在数字图书馆环境下,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的发展日趋成熟,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的现代化和网络化特征显得更加突出。随着计算机、因特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各种专题数据库的广泛应用,读者通过网络可以接受远程服务,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为获取世界各地的最新信息提供了多种检索途径,极大地方便了读者。

这些新特点的存在,使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服务向多元化、多功能、双向互动式服务模式转变,需要高校图书馆探索应对措施,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2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现状

近几年来,高校图书馆在文献信息服务方面,利用自身优势,扬長避短,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创新服务。但是从总体上来看,特别是在创新服务内容、服务手段、服务模式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其服务范围、水平、质量等与社会需求差距拉大。

2.1服务观念滞后

有些高校图书馆领导的创新服务意识淡薄,不能从长远发展的利益规划图书馆的发展,服务范围非常狭窄,文献信息服务仅限于校内,没有设立专门的部门和配备专业人员来开展多样化、深层次的服务活动。在管理上仍然沿用“重藏轻用”、“以藏为主”的做法。管理人员缺乏主动服务意识,习惯于坐等读者上门,服务处于被动状态,造成读者服务工作滞后。

2.2服务模式落后

当前,有些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仍然停留在单一的、被动的、手工式的服务模式中,服务意识不强,机制不灵活,效率不高,人员素质较低,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较弱,形成了各自为政、封闭式的、粗放式的、以馆藏资源为中心的浅层次的服务体系,对先进的现代化服务模式重视不够。

2.3缺乏竞争意识,对外宣传力度不够

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普遍缺乏市场参与能力和信息产品的营销能力,对社会这个大环境下的需求了解不深,处于比较封闭的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状态。另外,许多高校图书馆不太重视舆论宣传,自身丰富的馆藏资源、服务项目、服务内容得不到更多人的了解和认可,社会化服务程度低。

2.4读者的信息意识较差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教师和学生,而大部分的教师、学生普遍缺乏信息意识,对信息检索、分析、获取、评价与利用的能力相对较弱,从根本上没有认识到现代信息资源对教学、学习、科研带来的便利。这充分说明读者的信息培训工作没有做到位。同时,有些教师、学生缺乏信息知识,不会使用信息检索工具,也挫伤了读者充分利用文献信息的自觉性。

3充分认识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创新的重要性

所谓服务创新,就是指图书馆为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而开展的各项创造性的工作。当前我们的社会已经步入21世纪,人们必须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江泽民同志曾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些论述充分说明,创新是推进任何事物向前发展的精神动力。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也需要不断创新,只有加强创新,才能在信息大潮中体现存在的价值。这对于高校图书馆的长久发展,扩大高校图书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提高服务水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1有利于提高馆藏文献的利用率

高校图书馆不仅收藏了大量的纸质文献,而且还拥有了数量可观的电子文献。但是,文献的利用率非常低。高校图书馆通过开展一些新的服务项目,改变旧的服务方式,以全新的服务理念为读者提供一些新颖、准确的文献信息服务,帮助他们解决科研、教学上遇到的困难,引导他们更好地利用馆藏文献资源,利用图书馆,这有助于提高文献的利用率,发挥文献的情报作用。

3.2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新要求

在网络化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高校图书馆读者获取知识和信息的目的、渠道与要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高校图书馆读者的信息需求向多专业、多学科方向发展。二是高校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体现时代特点,这就要求广大师生,及时获取与教学、科研有关的新信息以便充实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三是高校的读者自身承担了许多学习、研究任务,时间对于他们来说非常珍贵。据美国科学基金会统计,一个科研人员用于调研文献情报的时间占全部科研时间的50.9 %。高校图书馆针对这种情况,将馆藏资源、网络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利用,形成一定的信息产品及时提供给读者,如:编制文献题录、剪报资料、文献汇编、文摘等,为校内读者的教学、科研充当“参谋”、“尖兵”作用。这种做法,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有利于满足读者的最新要求。

3.3有利于提高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地位

高校图书馆在为本校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文献信息服务的同时,转变观念,走出校门,面向社会服务,这是服务创新的最佳选择,也是提高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地位,扩大社会影响力的唯一途径。一是开发信息资源,建立信息产业,为社会开展有偿服务。二是根据市场和社会用户需求,较系统、全面地搜集、整理、组织、编辑国内外有关方面的文献信息、网络信息,并将这些资料分门别类地加工成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定期提供给用户。三是踊跃参加市场信息交流活动。高校图书馆利用信息交流市场,编辑各种宣传材料,为急需新信息,而又缺乏信息来源的企业、科研单位、政府部门等提供实用性文献信息服务,通过这些服务有利于提高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地位,扩大社会影响力。

4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创新的若干策略

高校图书馆要在网络环境下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更好地为校内外读者提供一流的文献信息服务,就必须对现有的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手段和管理体制进行彻底改革,努力开创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新思路,才能打开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新局面,实现图书馆发展的新跨越。

4.1转变观念,提供服务意识

先进的服务理念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思想基础。高校图书馆应打破传统服务观念的束缚,树立与现代化相适应的新理念。一是更新领导观念。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实际上是馆长依法行政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决定着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和发展方向。做为领导者要不断学习先进知识,先进管理技术,充分认识图书馆办馆方针、服务宗旨、办馆目的以及时代发展的需求,重视文献信息服务创新,不断改进方式方法,设立专门部门或服务窗口,并配备高素质的人员和现代化设备,开展高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二是创新馆员观念。高校图书馆服务人员是服务创新的主力军,要求他们牢固树立全新的服务意识、超前意识和开放意识,深入实际,全面了解和研究读者的信息需求,为读者提供主动服务。三是强化以人为本理念。高校图书馆要从以“馆藏资源为本”转化为“以人为本”。把满足读者的需求作为全部工作的重点来抓,要以读者为主,把读者的满意度做为衡量工作服务水平的标准,想方设法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需求。

4.2强化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提高读者的信息能力

读者的需求是开展服务创新的巨大动力。高校图书馆应在为读者提供服务的同时,有义务指导读者学会如何利用文献资源的责任。首先在新生入学时利用入学教育介绍图书馆外,在学生中开设“文献检索”课,并针对读者的不同需求,开设系列专题讲座,向读者重点讲授网络基础知识,介绍网上信息的获取、鉴别和收集、网络导航器及其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并现场指导读者如何查寻联合目录,如何检索数据库等等,帮助他们提高信息能力。其次高校图书馆应加强硬件和软件的改善,为广大读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吸引他们充分利用图书馆。再次应成立各种形式的读书组织和活动,加强与读者的沟通。比如,定期开展“知识导航”活动,举办“读书周”、“征文竞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促使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服务工作由“提供服务”向“自我服务”转化,是搞好服务创新的唯一途径。

4.3创新服务方式,为读者提供多样化服务

服务方式的创新,是高校图书馆实现服务宗旨的必要手段。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读者需求的变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图书馆必须对传统服务模式进行改革,在坚持行之有效的检索、阅览、复制、咨询等服务外,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网上虚拟咨询服务、电子文献传递服务、定题服务、科技查新服务和代查代译服务。要从查阅式服务向咨询式服务转变,从被动式服务向开放式主动服务转变,从提供式服务向跟踪式服务转变,从现实馆藏向虚拟式馆藏转变,只有这样,服务方式改变了,服务质量就會大幅度提高。

4.4拓宽服务领域,面向社会服务

近几年来,公共系统图书馆为社会读者提供服务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高校图书馆在这方面显得比较薄弱。如: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广东中山图书馆成立的剪报中心,主动与大、中型企业联系,了解信息需求,编辑各种专题剪报,通过上门服务,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高校图书馆应在明确自身任务的情况下,理顺主次关系,为本校读者提供服务的基础上,走出校门,面向社会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服务。一是为本地区的经济建设服务。地方经济是国家经济不同或缺的组织部分。高校图书馆应深入企业、科研单位,了解实际需求,针对不同地区的现状和不同类型的需求,为社会用户提供科技信息、市场信息、人才信息,帮助他们促进生产。二是开发利用特色文献,为社会读者提供特色化服务。特色是品牌,特色使图书馆赖以生存。特色馆藏是指能够体现地域特色或专业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存有独具特色的文献,如: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收藏的少数民族文字图书达130 000册;吉首大学图书馆不仅收藏了文学大师沈从文的部分手稿,而且还收藏了一些他使用过的实物等等。因此,高校图书馆应根据本校特点,深入开发具有实用和参考价值的特色资源,建立特色文献数据库,供社会用户通过远程登录来获取信息。

4.5加强人才培养,提升服务创新能力

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是服务创新的关键因素。因此,高校图书馆应高度重视和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训问题。一是通过系统培训,提高馆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完善知识结构。二是由培训专门人才向复合型人才发展,只有拓宽专业知识,掌握多学科知识,才能胜任服务工作。三是提高馆员的信息素质。在信息化时代,如果信息的提供者本身缺乏对信息技术的深入了解,就无法开展更深、更精、更高层次的服务活动。因此,加强馆员的信息意识,特别是要提高馆员的信息组织、信息获取、信息整理的能力,对他们进行信息知识,网络知识的培训,努力使他们在文献信息服务中承担起信息资源管理者、网络导航员、知识导航员,信息专家等时代赋予的角色,才能更好地做好读者服务工作。

总而言之,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创新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一定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只要坚持这样,创新工作一定会取得好成绩,服务工作就会打开光辉灿烂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冯花朴.论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创新机制的构建[J].现代情报,2005(11)

2 赵文广.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图书馆服务创新[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7(2)

3 沈 梅.论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9)

Innovative Tactics of Service of the University’s Library Documentation

Li Wanmei

Abstract: This text has been described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network, the new characteristic of document information service of the library, it is high to analyse and research at present the school library launch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ocument information service, to the deficiency existing, have explored that serves innovative idea, content and mould the type, has put forward the action of serving innovation.

电子文献信息服务 篇4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贸易,投资

一、两岸电子信息产业贸易

(一) 两岸电子信息产业贸易水平的测度

对于两岸电子信息产业贸易水平的测度, 学者的研究多集中在两岸电子信息产业的贸易依存度、贸易竞争力、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测度上。

李非, 熊俊莉 (2007) 以海关HS二位码, 采用产业进出口依存度和贸易专业化系数来测度两岸电子信息产业的紧密程度和分工角色, 结果表明光学照相精密仪器产品的出口依存度较高, 且进出口依存度相差悬殊, 且呈现高度垂直分工, 电机设备及零件和核子、机器机械用具的进出口依存度较小, 且进出口依存度相差较小, 并呈现高度水平分工形态。段小梅, 杜继淑 (2010) 采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 、贸易竞争指数 (TSC) 和产业内贸易指数 (IIT) 对两岸资讯电子产品的竞争力和产业内贸易的水平及其演变进行了测度和分析。

(二) 产业内贸易总体影响因素的测度

产业内贸易发生以来, 许多学者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做出了实证研究, 但研究多集中在对国家特征因素和产业特征因素的考察上。国家特征因素主要包括国家经济规模、要素禀赋、外国直接投资水平、需求相似程度等, 而行业特征因素则包括行业的规模经济程度、产品差异程度和行业市场结构等。

Caves (1981) 用1971年SITC三分位数据对13个工业化国家的94个行业进行检验, 结果发现产品差异、科研支出、利润率标准和国外分支结构活动呈正相关, 而FDI与产业内贸易呈显著不相关。Balassa (1986) 对1971年38个制成品出口国的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平均GNP、平均人均GNP、贸易开放度与产业内贸易正相关。廖玫, 高莎莎 (2010) 结合台海两岸机电产业的特征, 对产业内贸易的决定因素进行筛选, 并构建回归模型进行了相关分析, 结果得出国家经济规模, 要素禀赋差异和技术进步差异与产业内贸易负相关, 而需求相似程度、行业规模经济及直接投资水平与产业内贸易为正相关关系的结论。

(三) 水平型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测度

到20世纪后期, 格林纳维 (Greenaway, 1994) 、Lionel (1997) 、Dukin和Krygier (2000) 等才开始分别测定水平型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

格林纳维 (Greenaway, 1994) 对1988年英国与62个贸易伙伴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进行研究, 发现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市场规模、厂商数量有关, 表明了外商直接投资增加了垂直型产业内贸易。

Lionel (1997) 等对欧盟内部的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 结果显示外商直接投资额的增加导致了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增加。

Dukin和Krygier (2000) 则对美国与20个OECD国家在1989-1992三年间的产业内贸易情况进行检验, 发现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与人均GDP差异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二、两岸电子信息产业投资

张传国、李非、郑晓东等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 对区位选择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张传国 (2003) 建立台商直接投资地域分异的评价指标体系, 并通过对所选指标的主成分分析后, 得出台商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郑晓东 (2010) 对影响台商投资区域选择的因素进行测度, 得到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环境因素、政治因素和成本因素的结论, 并进一步对各省市的吸引台商投资的潜力做出了评价。

段小梅则利用主因子分析方法对区位选择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段小梅 (2006) 通过选择GDP总量、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等13个变量进行主因子分析后, 得出投资配套环境和集聚信息市场起重要作用。

陈恩、汪书军、罗睿 (2006) 结合联合国和发展会议设计的决定国际直接投资的模型并选取变量, 证实了集聚经济和市场因素对台商在大陆的投资有十分显著的影响, 基础设施有正的显著影响, 企业的税收水平也对台商投资起到一定的作用。

梁志杰、刘轶芳、佟仁城 (2010) 则利用1995-2007年台商投资区位选择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 并选择市场因素、集聚因素、劳动力因素和基础设施及基本政策因素, 得出上述因素仍然是吸引台商投资的关键。

三、文献综述结论

通过文献回顾, 我们可以发现:对两岸电子信息产业的研究, 学者们多将重点放在两岸电子信息产业贸易和投资的定性描述, 定量分析的较少。在对两岸电子信息产品的贸易中, 对产业内贸易进行细分之后对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分析和对台商投资电子信息产业的区域合作特点的研究也较缺乏。可以试着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 采用计量经济学的定性的分析方法, 对两岸电子信息产品贸易的影响因素和台商投资祖国大陆电子信息产业的区位选择因素进行分析, 以丰富对两岸电子信息产业分工合作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非, 熊俊莉.论海峡两岸科技产业的分工与合作[J].台湾研究, 2007 (5) .

电子文献信息服务 篇5

【关键词】政府信息公开;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下称《条例》)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设置政府信息查阅场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被《条例》明确为各级公共图书馆的新职能。共图书馆可把政府公开信息作为地方文献资源体系中的新元素,开展政府信息公开服务与地方文献建设工作。发挥地方文献建设工作在政府信息公开中的独特作用,扩大公共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影响,促进图书馆事业蓬勃发展。

1.政府公开信息可作为地方文献资源体系中的新元素

1.1政府信息的定义

《条例》中对政府信息进行了明确定义,就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在履行其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并以一定形式记录和保存的信息。它各种类繁多,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这些信息因制定者的地域、级别不同,有着严格的地域性,比如,巍山县公开的信息是由巍山县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以及依法行使行政管理的组织制定颁布的,其适用的范围是在巍山县地域内。

1.2地方文献的定义

地方文献是某一地区自然、社会现象和群体活动方式的记录,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的综合反映。其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地域性。

1.3政府公开信息可作为地方文献资源体系中的新元素

政府公开信息与地方文献都有严格的地域性,两者的内容在本质属性、价值服务等方面也有着许多的共同点。可以把政府公开信息作为地方文献资源体系中的新元素,丰富馆藏,拓展服务领域,延伸服务范围。

2.以地方文献的视角开展政府信息公开服务

2.1图书馆地方文献机构具有的优势

2.1.1人才优势

地方文献机构拥有专业的图书资料人才队伍,专业人员全面收集本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各个方面、各种载体和各种形式的文件资料,对移送到馆的政务信息,专业人员及时登记、整理、分类、装订、上架,同时对纸质文件进行数字化处理。政务信息公开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使政府机构人员设置更加合理,节约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2.1.2设施优势

地方文献机构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庞大的实体和电子资料库便于人们对信息进行分析加工。还可以利用现有的设备积极为广大公众开展网站查阅、下载,资料复印、翻拍、翻录、拷贝等用于保存信息的服务,让老百姓可以便捷地查询利用各种信息资料。

2.2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是地方文献资源中的“宝藏”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在社会发展中,特别是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政府信息因其制作主体的公共管理属性,使其与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成为了百姓最为关注、在社会信息体系中占有最大比重并且最有价值的信息,是地方文献资源中的“宝藏”。

2.3政府信息公开服务对地方文献建设的促进作用

《条例》实施以来,各级公共图书馆皆以此为契机,创新服务机制,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为公众获取政府信息、保障知情权发挥了积极作用,进一步拉近了图书馆与公众的距离。

2.3.1提高地方文献的公众认知度

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大部分是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信息查询访问量大,服务对象广泛,特别是弱势群体的需求要更多些。经过近年来的政务信息查询服务统计,到馆信息的读者基本上都是弱势群体。相比较,地方文献的读者主要为机关、企事业单位编史修志人员和学术型研究者,在广大民众心目中有较重的神秘感和距离感,比较公共图书馆的其它借阅处,公众认知度不高,作用发挥有限。公共图书馆通过对政府信息公开与地方文献工作的整合利用,创新思维,提高地方文献的公众认知度。

2.3.2推动地方文献的征集

公共图书馆在地方文献征集过程中,一直面临着诸多困难,尤其是到政府部门征集时,经常遭遇误解,得不到重视。以政府信息公开为契机,公共图书馆在履行职能时,与政府各个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密切联系,不但能与相关部门建立起深厚的情感基础,争取他们对地方文献工作的理解与支持,也能增加对相关部门出版信息的了解,推动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的开展。

2.3.3有利地方文献共享体系的建立

区域内的公共图书馆、档案馆集中了本地区有代表性的主要文献资源。因为所属不同系统,图书馆、档案馆在业务上各自为政。目前,图书馆、档案馆都被赋予了政府信息公开的职能,这就为双方深入沟通交流提供了平台。双方在政府的主导下,可以加强协调,互通有无,协调各自采购计划,找准服务客体,实现区域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建立起完善的地方文献资源体系。

3.公共图书馆整合政府信息公开与地方文献

《条例》实施以来,全国各地公共图书馆在政府信息公开服务方面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不但拓展了自身服务,更为公众享受信息公平,实现基本文化权利提供了很好的途径。目前,一些图书馆正在逐步探索政府信息公开和地方文献整合的模式,并初步付诸实践。有的将政府信息公开查询室设于地方文献阅览室,将政府信息公开与馆藏地方文献有机结合,建立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服务模式。有的收藏政府相关部门权力行使流程手册及相关法律法规汇编等政府公开信息,成为地方文献工作的一部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然而,要想进一步加速政府信息公开进程, 提升地方文献工作建设水平,确保公众能够公平利用并永久获取政府信息,公共图书馆就不能仅仅只提供政府信息的查询,而要从信息资源整体建设及长远发展目标考虑将其纳入文献资源体系,使这种独特的公共信息资源成为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体系中的新元素而非匆匆的“过客”。还要加强对政府信息公开内容的深层次开发与利用,建立跟踪服务机制,增强与信息利用者的交互性,真正做到“需要什么提供什么”、“开发什么引导什么”,凸显自身的优势,真正实现地方文献与政府信息公开的有机结合。 [科]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07.4.

[2]http://www.bjdclib.com/dclib/specialrec/gytd/thesis/201201/t20120106_118732.html.

[3]肖群.政府公开信息——地方文献资源体系建设中的新元素.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12:114.

电子文献信息服务 篇6

1. 背景

我国出台的《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为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对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进行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作出了指导和规定。2005年8月,国家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教育部共同下发了《“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提出加快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为全社会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提供有效支撑。在《江苏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平台的建设也被放在了突出的位置,要求按照“整合、集成、共享、提升”的思路,重点建设工程技术文献信息等开放性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前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朝在江苏工作期间也曾多次指示,要建好“江苏省工程技术文献信息服务平台”,为江苏“两个率先”和打造创新型省份服务。在这一背景之下,江苏省工程技术文献信息中心于2004年正式立项建设。

2. 三大系统十家单位联手打造工程技术文献信息服务平台

“江苏省工程技术文献信息服务平台”总体建设思路和建设目标是,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联合省内高校、公共图书馆和科技信息服务机构,开发建设国内先进的文献信息集成加工系统,以“共知、共建、共享”的原则和方法,整合集成全省科技、教育、文化三大系统十家共建单位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以少量的增量资金和资源投入,带动现有各类大量的存量信息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为全省科技创新、科研开发和成果转化提供科技文献公共信息服务,形成并完善江苏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图书馆、江苏省农科院、江苏省标准化研究院等作为首批的共建单位,共同参与了“平台”的建设与服务工作。三年来,在平台中心理事会的领导下,经过共建单位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计划任务书和项目合同规定的各项任务,达到了预期的建设目标。

江苏省工程技术文献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于2006年4月12日开始试运行服务。目前,平台运行已三年时间,系统运行正常、管理有序、服务良好,取得了良好的公益服务效果和社会效益。平台于2007年5月通过了江苏省科学技术厅的专项财务审计,2007年6月通过了江苏省科学技术厅组织的科技计划项目验收,2008年被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授予了“江苏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先进单位”。

3. 有效的文献资源支撑与服务,科技创新的保障

三年来,“平台”把资源建设放在十分重要位置来抓。本着合理布局、减少重复订购的原则,十家共建单位研究确定了各单位资源共享的学科领域和专业重点,明确了各自存量资源布局分工。南京大学、南京图书馆、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侧重综合性资源共享;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侧重工业类资源共享;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侧重药学与医学文献资源共享;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侧重现代农业及生物工程文献资源共享;江苏省标准研究院主要提供标准文献资源共享。为落实共享的任务,“平台”与十家共建单位签订了《江苏省工程技术文献信息资源及共享服务平台共享共建协议》,明确规定了采用以数字化为基础,以网络化服务为主,网下服务为辅的新型文献服务方式,建立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共建中心———江苏省工程技术文献信息中心。

(1)平台的科技资源建设与完善。

一是基础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对专利、标准、科技论文等13类资源采集与加工,可供检索的信息数据总量20 000万条。二是按照江苏产业发展特点,建立世界首次上市新药数据库、江苏地道中药材、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等具有江苏特色的18个资源数据库。三是通过横向联合资源建设,利用中心的信息资源和人才技术优势,积极为地方信息资源建设服务,省地共享共建的资源有“姜堰汽配网”“吴中医药信息网”等多个专业信息网。

(2)平台资源开放方式。

在尊重知识产权的前提下,采取不同程度的开放方式实现共享。 (1) 凡是可以在公网上运行的数据库,全部面向社会提供服务。例如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外专利数据库、成果数据库等20个数据库。 (2) 通过原文传递方式,规避知识产权的限制。如对于国外数据库文献,以通过在联合目录和NSTL中查得题录,然后由原文收藏单位提原文传递给用户的方法来解决。 (3) 利用电子阅览室,把一些无法通过网络共享的光盘数据、CA美国化学文摘、SCI科学引文索引、EI美国工程索引、INSPEC英国科学文摘等面向社会开放。 (4) 保持传统的印刷型文献服务方式。对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印刷形文献和一些工具书、参考手册等,通过文献阅览室提供共享,以解决部分企业的燃眉之急。

目前,通过共享共建和对资源系统的完善,文献服务的用户满意度达到了93%,面向全省服务的国内中文科技期刊满足率达95%,中国国家与行业标准满足率达90%,国外重要标准文献满足率达80%,其他重要工程技术文献满足率达80%。

4. 创新服务模式,平台在服务中发展、壮大

服务是平台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平台开通三年来,开展多层次、多途径、多种方式的服务,并且逐步扩大规模,新增了12个分中分心和工作站。

(1)专门策划“活动”与常年深入用户服务相结合。

平台的文献服务,改变了传统的“等客上门”的模式,创新了常年深入用户服务的模式,无论是企业、开发园区,还是市县有关服务机构,只要有需求,中心就派人上门,可以是针对平台使用的讲座,也可以是用户关心的企业科技工作,如情报检索、竞争情报、知识产权等讲座。仅为企业开展培训讲座活动一项,每年就有20次以上。同时,每周二作为固定的免费培训时间,在工程技术文献中心的电子阅览室开展免费培训。与此同时,平台还专门策划多次大型宣讲活动,如资源共享论坛、服务行动计划、分中心建设、江苏省科技成果展等。

(2)传统文献提供服务与深度咨询服务相结合。

平台的服务内容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文献服务只是提供信息,现在的服务方式已发展到着眼于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即深度咨询服务。例如,在企业进行成果转化过程中,不仅为企业找到相关高校的研究成果,并与成果持有人联系,从中搭桥牵线,促进成果转化。如对苏州某化学公司、对扬中某电器公司的服务。在深度咨询服务方面,已经完成有国家火炬计划吴中特色产业基地发展研究、姜堰汽配网、吴中医药产业基地等项目的服务。

(3)挖掘文献服务设备、场地的综合利用价值,提高使用效率。

江苏省程技术文献信息中心配套建有共公电子阅览室,平时作为因知识产权限制还不能上网服务的数据服务场地和每周二的固定培训基地。为发挥场地与资源优势,赋予阅览室新功能———高校情报学专业研究生和本科生实习基地。已经与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江苏大学、南京人口管理学院开展了合作,有多批学员前来实习,其中有的较优秀学员直接参加了国家、省级科技项目的开发,深受校方和学员的好评。

5. 多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助推科技创新

近年来,江苏省工程技术文献信息平台在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和支撑创新发展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强。一是为江苏知识产权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企业的专利开发过程中,通过“平台”检索,大大地提高了专利研发成功率。如南京28所、南化研究院、仪征化纤等单位近年专利申请量显著上升。二是为江苏科技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如在吴中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发展研究、常州风电装备专利分析及其知识产权战略研究、江苏光伏技术国际竞争力研究等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平台”提供了大量高端、前沿、准确、及时的信息。三是改善和提高了企业信息化环境,赢得企业赞誉。如苏州、无锡等地有许多海归创业人员,他们在海外工作时,获取信息十分便利,回国创业后,总感到获取信息不方便。“平台”开通后,海归创业人员能很便捷地查得所需信息,因此平台也赢得了海归创业人员的交口称赞。四是大大减少江苏科研院所、市县情报机构和大中型企业的文献重复订购。如先声药业、江苏曙光光电等单位在使用“平台”后,调整了订购策略,一年就可节省数十万元的文献订购费。粗略估计,全省有关单位一年可节约文献资源订购经费数千万元。科技人员高度评价:“平台”提供的不仅仅是文献,更是一种信心和方向。

6. 几点启示

一是政府重视。近日,江苏省文化厅、教育厅和科技厅联合发文,转发了《文化部、教育部、科技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基层的意见》,要求各市相关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要求依托江苏科技、教育、文化三系统共建的“江苏省工程技术文献信息中心”的平台优势,充分发挥全省文献信息资源的综合服务能力。文件把“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高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指出,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有利于建设学习型社会,加快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建立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平台的建设得到了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二是机制保障。平台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和专家委员会咨询制。平台管理中心理事会由江苏科、教、文三大系统高层领导组成,负责审议批准中心的发展方向、发展规划计划和中心的基本管理制度;审议批准中心的财务预决算建议方案;审议批准中心的文献采购方针和原则;监督中心的文献经费使用情况;评估和考核中心的运行绩效等,保障了三大系统步伐协调统一。

三是坚持不懈地宣传。“平台”开通以来,每年举办的宣传、培训、讲座活动不少于20场,2008年将科技宣传列入了江苏省科协的活动计划,因为只有社会的广泛共知,才能实现真正的共享。

电子文献信息服务 篇7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政务在全球快速推进,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在各级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应用过程中,各类信息安全事件不断出现,政府网站被“黑”案例时有发生,2013年全国被篡改的网页也达到96729个。面对网络信息安全岌岌可危,中国已将信息安全上升为国家安全。由于各个层面的信息安全风险不断暴露,电子政务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涉及到国家秘密与核心政务,它的安全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公众利益,所以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己经成为构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目前针对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从不同的角度展开的研究已经逐渐赠多,但是从宏观的角度对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进行系统梳理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从文献计量的角度,结合内容分析法对我国电子商务安全研究进行了客观的定量的分析与总结。

本次实施检索的时间是2014年8月10日,检索词为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得到1458条相关文献,再剔除2004年之前的文献,共得到1289篇文献为研究对象[1]。

二、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文献特征分析

1、文献增长规律

根据数据处理结果,表1列出了2004年至2013年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研究文献的详细数量。从表1中可以看出,从2004年到2013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研究文献大致呈上升趋势,只有2007年和2011年偏低。2013年时文献达到181篇,证明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已经逐步得到国家的重视。

2、作者分析

在检索到的1289篇文献中,通过考查著者发文信息,再经人工过滤筛选,最终按发文量排序整理统计出著者分布情况。此处仅列出发文4篇以上的著者情况,见表2。

从发文量排名来看,何振为最高,共发文20篇。何振,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博士,现为湘潭大学社科处处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行政管理专业博士生导师,行政管理、公共管理(MPA)、档案学、图书馆学等专业硕士生导师[2]。发文量排在第二的是罗贤春老师,现为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两位老师的文章主要研究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问题。与其他的学科领域相比较,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研究领域的高产作者非常少,作者的研究成果非常有限。同时还可以看出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研究在我国的发展是远远不够成熟的,需要更多的研究者参与进来并能够进行持续性的研究。

3、作者单位分析

分析所有文献的著者单位,按单位发文量排序,此处仅列出前8名,详见表3。明显可以看出,发文单位基本上集中分布在高等院校,表明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研究主要力量来自高校。其中排名第一的是电子科技大学达到60篇,其次是湘潭大学和武汉大学等。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研究在地区分布上是不平衡的,这和西部大环境较落后、高等院校较少、科研人才较匮乏有关,也同电子政务在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有关,我国要加强对西部及偏远地区的重视,加大资金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使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在全国范围内和谐健康的发展。

4、文献来源

通过对文献出版来源的考查,对来源刊物进行载文量排序,此处仅列出前20名,详见表4[3]。其中《电子政务》排名第一,总共76篇,从刊物名称可以看出,该刊物主要针对电子政务。通览前20名可以看出,出版来源主要集中在信息化及计算机方面的刊物,与政务信息公开、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方向吻合。其中也涉及到了情报学和各大院校,说明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在各方面领域息息相关。

5、学科类别分析

根据学科类别分析,按载文量排序,此处仅列出前7名,详见表5。文献明显集中在“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其次为“计算机”和“互联网”类别,在“信息经济”、“政治学”、“新闻与传媒”也有较大的载文量。由此证明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主要属于行政类,涉及计算机应用,但也与其他学科有相关联系。

三、研究总结

本文以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文献数据为基础,以数据库所载1289篇论文为样本,从科学、客观、定量的角度对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研究文献进行特征分析。总结出以下观点,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研究逐渐走向成熟,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进入到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研究领域,很多期刊非常重视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研究,但是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研究仍然存在着问题:作者的研究成果非常有限,需要更多的研究者持续而深入的开展研究;我国电子商务安全研究在地区分布上是不平衡的,在西部以及更偏远省份的研究论文很少甚至没有,我国需要加大对西部及偏远地区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在研究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时,不应只考虑行政管理和计算机方面的问题,应进行跨学科、融入多学科知识的研究方法[4]。

电子文献信息服务 篇8

1. 开展文献信息服务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文献信息服务之所以成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因素决定的。

1.1 图书馆开展文献信息服务能够为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信息时代的发展, 经济体制的改革, 促进了信息时代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如何使决策在竞争中起决定作用, 关键在于准、全、快的信息, 因此, 信息在市场经济运行中起着“航标”作用。面对现实的需求, 我们的图书文献信息也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积极开展图书馆信息服务以便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就成为当务之急, 因此, 图书馆应积极开发文献信息, 深化信息服务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很大作用。

1.2 图书馆开展文献信息服务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有着紧迫的时代感。

图书馆有组织的收藏大量文献, 并将其以知识信息为主的有序化加工提供给广大读者, 这是其服务的宗旨。人们一方面利用文献信息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研劳动当中, 从而不断创造出新的文献信息。另一方面又需要不断吸取新的文献信息来补充市场经济的需求。因此, 为使文献资源、信息情报更好地服务于市场经济, 图书馆开发文献信息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

1.3 图书馆开展文献信息服务, 有着十分有利的条件。

图书馆拥有规模大、数量多、历史长、种类多、层次高的经济、科技等多方面文献信息, 并拥有着庞大的读者群体, 这就给图书馆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提供了内涵丰富的精神基础及文献资源。因此, 在图书馆开发图书文献信息服务是有条件的。

2. 图书馆作为图书文化教育及文献信息服务机构, 在供需关系上历来遵循“读者至上, 服务第一”的原则

2.1 开展文献信息服务获取社会效益。

图书馆拥有丰富的图书文献资源, 积极开展图书文献信息直接服务社会, 进一步发挥图书馆的社会职能, 把读者服务放到第一位, 高度重视文献信息的开发和利用, 在图书内容上要求读者都有其适用的、喜爱的图书。让图书文献信息为我县科学、经济、农业的发展服务, 为党政机关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我馆在这方面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由于我们把读者放在第一位, 十分重视图书文献的开发和利用, 使编印二、三次文献为我县的经济农业发展服务并获得很高荣誉, 我馆曾因此被评为国家级文明图书馆, 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精神文明单位, 县财政对我馆增加经费投入, 设立购书专项款用以扩充图书文献信息资源。

2.2 开展文献信息服务获得社会经济效益。

图书馆在开展公益性服务的同时, 实行图书文献信息商品化服务, 开展图书文献信息的有偿提供, 积极面向社会各界团体及广大读者群, 把图书信息服务融入社会, 并从中有效汲取、利用智力资源、物质资源等, 形成互相需求, 服务大众, 共谋发展, 更好服务于社会及各界人士, 创造更有价值的社会经济效益。

3. 开展文献信息服务, 重点应加强几方面工作

3.1 积极探索图书信息管理新模式, 以增强服务意识和主动服务作为工作出发点。

大力开展图书文献信息服务活动, 利用图书文献信息普及科学技术知识, 积极探索新模式, 活跃群众文化生活, 组织群众性的各类活动, 更好地为全县的生产、科研发展服务。

3.2 为了适应当今信息飞速发展的社会, 要充实专业人才的素质的培养, 扩大文献信息服务的对象。

为了适应当今信息飞速发展的社会, 只有充实专业人才素质的培养和管理水平, 才能把现有的文献信息服务做强、做大, 使社会各方面、各阶层都成为我们信息服务的对象。

3.3 提高文献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和可利用性, 搞好新闻传播媒介的宣传。

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向社会宣传图书馆的作用, 通过广泛而积极的图书信息服务活动, 提高文献信息的针对性和利用价值, 使图书馆事业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而不断壮大。

电子文献信息服务 篇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得到各方面高度重视。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信息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 与能源、材料资源同等重要, 在经济社会资源结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已成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竞争的一个重点。意见中明确要求, 必须强化全社会的信息意识, 培育市场, 扩大需求, 发展壮大信息资源产业;同时要进一步丰富网上中文信息资源, 推动我国信息资源总量增加, 加快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市场化进程。

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 为加速我国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各省市信息 (情报) 部门由过去传统、单一的纸质文献资源, 发展到现在的同时拥有计算机网络、数据库资源, 实现了质和量的跨越, 以我所为例, 网络资源和数据库资源很丰富, 拥有国内知名的北京万方数据库、清华同方数据库两大信息资源库, 美国Dialog系统、国家信息中心检索系统以及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简称NSTL) 在东北三省设立的唯一一家镜像站———NSTL哈尔滨镜像站。网络信息资源和数据库资源在为科研课题立项, 成果查新, 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服务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每年查新的文献检索服务量达200余项, 广大用户利用文献资源, 为解决他们的各种难题找到了信息、知识、资料和依据, 也为它们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产生了显著的效果。

各 (信息) 情报部门除了合理配置管藏资源外, 还要深入挖掘网络信息资源, 使其成为馆藏资源的补充资源。现代信息技术革命, 使得网络发展成为世界上覆盖面最广泛的全球信息网, 网上蕴藏着极大的信息资源。因此要大力开发和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深化和拓展情报机构服务。针对网络信息资源资源中相当一部分未经过滤、内容混乱、准确度低的特点, 不必要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网络信息资源作为开发和利用的对象, 而是先要确定情报机构开发网络信息资源的重点, 结合馆藏信息资源建设以及读者特定需要和范围, 进行开发和利用, 从而避免重复、雷同, 避免重复劳动, 实现网络信息资源高度共享。

2 科技信息情报机构服务“科技”的优势

科技信息情报机构和其他文献信息收藏机构一样, 具有人才、文献信息资源和网络资源等三大优势。这是一个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我国的科技情报机构经过50年的发展, 在国内外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战略情报研究、科技情报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累积与基础, 近年来, 各科技信息情报机构更是加大了投入力度, 使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都正在实现跨越式发展。

从目前情况看, 全国科技信息情报机构的馆藏是比较丰富的, 完全可以胜任本地区乃至全国的科技信息服务工作。各情报机构也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 形成有别于其他信息机构的特色资源和特色服务。如中信所在继续丰富原有文献资源的基础上, 又启动了“院士著作的收集、加工与数据库建设”、“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收藏管理体系建设”等特色资源建设项目, 进一步丰富了情报机构特色文献收藏体系。我所在2005年成立了科技超市, 是针对我省科研院 (所) 和中小企业广大科技人员对科技文献资源的需求而建立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是集经济、社会、金融、商贸等各种信息资源和服务为一体的信息超级市场。在科技超市中除可查阅文献信息之外, 还可在线查阅科技政策、科技动态、高新技术产品、企业需求技术、在研项目、难题推介、合作项目、俄罗斯科技信息等。利用滚动屏幕发布当天和近期的市场供求信息、最新科技成果;利用科技录像等手段展示高新技术产品。科技超市的成立, 是我所对外服务的深化和拓展。

同时, 我国科技信息情报机构具有将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引导社会需求的特殊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 科技信息情报机构培养了一批情报研究人员, 为了保证科研成果转化, 慎重选题, 通盘考虑将来在转化过程的各个环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科技信息情报机构的情报人员则可以通过数据库和馆藏文献, 通过深入市场调查, 有针对性地、科学地、合理地选择某些课题及国内和国际正在进行研究的情况, 提供评估调查报告等;一份翔实而完整的调查报告将会大大减少科研项目立项的盲目性。与此同时, 科技情报机构的信息人员还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及时地把市场需求信息反馈给科研部门, 使科技人员能够根据市场需求, 选择科研课题, 以此加快科研商品化进程。近年来, 凭借情报机构的技术和资源优势, 各省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大多数依托科技信息情报机构建立, 如黑龙江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就依托我所建立, 对外主要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服务, 努力架设企业与科技界、企业与政府、企业与市场间信息沟通的桥梁,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

3 科技信息情报机构服务“科技”的途径

3.1 情报机构主页标明读者服务指南。

目前国内大多情报机构都建立了本机构主页, 并将自己的服务连接到互联网上。文献信息服务部门可据此开展多种形式的电子邮件参考服务, 使其与情报机构OPAC系统及电子资源系统结合起来, 建立远程参考咨询交互式页面。文献服务部门以互联网为界面设计远程参考咨询表格, 在首页建立咨询页面, 使读者可以直接提问, 工作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内予以答复。

可利用主页开展新书通报、新闻发布、会议公告等信息服务。把本单位概况、为读者编辑的“指南”、“须知”、“文献检索”等建成常见问题知识库, 设置自动解答的相关程序, 当读者发出电子邮件询问时, 可自动回复, 既及时解答了读者的疑问, 又减少了咨询员的工作量。

3.2 大力发展特色数据库。

科技信息情报机构应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 开发具有特色的信息资源, 包括研究成果, 着力建设针对特定需求的各类型专题、专业数据库, 不断推出有特色的信息产品。例如我所的“省内科技成果推介”、“俄罗斯科技成果推介”等专题数据库, 就有效地提高了信息资源利用率, 发挥了信息收集加工、整理、提供利用的作用,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3 有针对性地开发网上信息资源。

网上资源包罗万象, 科技信息情报机构可根据本机构特点、读者范围以及特定需求, 有针对性地、有计划地开发网上信息资源, 在网上开展相关信息检索, 形成相应的网址链接, 引导读者利用。我所网站上开辟了“科技服务三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栏目, 建立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哈尔滨镜像站”, 及“北京科技信息网”、“浙江科技信息网”等国内科技信息网的网络连接, 为读者查找自己所需的文献信息提供了便利。

3.4 建立特色鲜明的现代化馆藏系统。

构筑起与现代化设备相配套的管理目标和管理体系, 建立起全新的馆藏文档动态管理方法, 加强馆藏实现现代化管理的软件和硬件建设, 扩大馆藏科技文献收藏量。突出特色开发及服务。发挥专业特色, 文种特色, 地方特色等, 选择上要有重点并尽快实现规模化。信息资源开发的技术手段上鼓励创新, 形成自己独特的方法、技术。根据读者的需求有目的地进行不同类型、不同深度文献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及服务。

3.5 完善服务条件, 促进服务形式多样化。

加强馆藏最佳环境和条件建设, 具备优厚的馆藏科技信息资源, 营造良好的借阅氛围, 创造特色化、个性化、典型化服务形式在查阅和检索文献中得到最优化的服务。积极引进新的技术和方法, 开发和利用潜在的信息资源, 促进信息资源开发及服务工作的良性循环。

总之, 科技情报系统要进一步加强信息资源保障能力, 有效地利用和开发科技信息情报机构丰富的科技信息资源, 积极主动地适应市场经济, 引导社会需求, 更好地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摘要:分析了科技情报机构为科技服务的时代要求和自身优势, 讨论了科技情报机构为科技服务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科技情报机构,科技信息服务,网络资源

参考文献

[1]聂枝玉, 单静.创新思路谋求发展开创科技情报事业新局面[J].中国信息导报, 2006 (4) :11-13.

[2]孙敬华, 周雪松.我国科技信息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科技成果纵横, 2005 (4) :30-31.

电子文献信息服务 篇10

孙俊介绍说,贸促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

一是权威的会展专业网站“今日会展”。中国贸促会的会展业务在国内外一直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为更好地服务于会展行业发展,贸促会通过整合贸促系统及社会的海量信息资源,开发建设了“今日会展”网站,于7月6日正式上线运行,为国内外会展相关人士提供最准确、最及时的各类会展动态、政策资讯和数据查询服务,并营造线上到线下的垂直行业社区,促进业内沟通和交流。

孙俊告诉记者,“今日会展”网站运营1个月多月以来,已收录各类会展资讯500余条,境内外会展项目近1400条(这些会展项目以2015年下半年项目为主),会展机构近1000家,会展场馆200余家,相关数据将随着2016年项目的陆续发布而持续扩容补充。同时,1个多月来“今日会展”微信也已推送展览资讯200余条。

二是投资、知识产权和法律服务等专业网站。贸促会正积极筹建对外投资类专业网站“明日投资”、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网和商事法律服务网等专业性网站。上述网站将与“今日会展”等共同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一系列具有贸促会特色的信息服务。

据他透漏,“明日投资”网站近期即将启动建设,拟初步设立投资政策、投资项目、国别风险等频道,并设置“一带一路”、“境外合作区”等板块,引导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投资合作。网站将在建成后,充分利用贸促会驻外代表处网络及与境内外对口机构、商协会等已经建立起来的密切联系渠道,为企业提供最新的对外投资相关政策、资讯、项目等信息。

三是中国贸促网英文网站。贸促会正在对贸促网英文网站进行改版,拟于2015年9月底正式上线。除报道贸促会重大活动外,新版英文网站还将介绍贸促会的10大主要服务业务,发布中国的宏观经济、投资、贸易、工业、金融、知识产权、经贸政策等信息,帮助国外企业掌握中国经济发展状况,了解中国市场行情。

四是“中国贸促”官方微信公众号。贸促会于4月底开通了“中国贸促”微信公共号,在宣传贸促会重要活动的同时,坚持向企业提供实用、有价值的经贸投资信息。

开通4个月来,“中国贸促”已发布重大政策解读和各类经贸动态信息近600条,投资项目和贸易商机近150条,贸易摩擦及预警信息近190条,贸促会举办的会议展览及培训考试信息近50条。投资项目和贸易商机信息涉及高新技术、新能源、环保科技、矿业、钢铁、汽车及配件、不动产、基建、劳务承包、食品、生活用品等各行业;政策解读和经贸信息涉及海外并购、“一带一路”投资、装备产能“走出去”、制造业转型升级、税收减免、跨境电商、进口促进、自贸区建设等多个与企业开展国际经贸投资息息相关的领域。

电子文献信息服务 篇11

1 甘肃省科技文献信息共享平台运行现状

科技文献信息共享平台是“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建设甘肃省科技文献信息共享平台,是甘肃省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目前,平台基础建设已经完成,并已经服务于甘肃地方经济建设和科技创新。

1.1 建立了有效的运行机制

在平台运行方面,通过 “两步走”的方案实现正常的运行。首先,由甘肃省科技情报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系统、省内主要高等院校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等共16家主要科技文献机构,自发建立了“甘肃省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联盟”,并发表了共同宣言,达成共享协议。实现“一盟连锁”,让拥有科技文献资源的各个机构实现共享,实现科技文献信息的优势互补。第二步,以平台作为门户,联盟单位作为科技信息共享机构的同时,承担面向全省的科技信息服务机构。通过这种机制,平衡了信息提供单位的利益,使平台的运行得以可持续发展。

1.2 实现科技文献信息的共知

甘肃省科技文献信息共享平台通过资源调查、源数据信息整合等方式,对在甘科研院所系统、高等院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这三大系统信息服务机构所拥有的电子型和印刷型信息资源在平台上进行统一揭示,实现了甘肃省地方科技信息资源的共知。这是科技信息共享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1.3 实现科技文献信息的共享

通过连续5年的建设,甘肃省科技文献平台已经建成一个学科专业覆盖相对齐全,资源结构符合甘肃经济发展,印刷与电子型资源相互补充,馆藏资源与虚拟资源相互依存的科技文献信息保障系统。实现了资源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科技图书、科技期刊、科技报告、科技成果、学术会议、学位论文、专利及标准文献、多媒体科研资料等的共享,在资源加工、整合、引进、发布等信息的流通方面,也进入了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现在,不论是科研机构还是对可及资料有需求的普通读者,均可利用该平台,通过不同的方式方便获取科研资料。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效益已经在支撑地方科研发展方面得到发挥。

1.4 实现面向全省的科技信息一体化服务

一方面,作为联盟以外的科技信息用户,获取信息是通过甘肃省科技文献信息共享平台门户网站,解决了以往科技信息分散、获取难的问题。另外,平台本身在信息资源获取方面,通过技术实现“一网到底”,在一个统一的界面下实现对不同来源的信息统一查询。

便捷的使用方式、有效地运行机制和丰富的科技信息资源,促使平台利用效果的逐年翻升。截至2008年底,门户网站中,上网各类数据库共百余个;来自科研机构、信息服务机构、地市情报局的访问量达387,500次;全文下载102,091篇/次;文献平台注册用户1345个;拥有集团注册用户153个。平台投入运行后,形成了一个以电子型、网络化信息资源为主的国内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搜集和服务中心。有效地解决了科技信息分布不平衡的问题和中小型科研单位、情报信息机构科技信息经费不足的困难。

2 存在的问题

科技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为科研机构、科技信息服务机构提供了有力的信息保障。优良的网络化服务环境、优质的海量信息资源、高效而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等为科技信息服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从实际运行状况来看,存在下列问题。

2.1 用户群体用量不平衡

从用户分类统计来看,平台用户主体为科研机构、信息服务机构、地市情报局等集团用户,其中用量较大的是资源联盟成员馆。资源的共知共建共享,丰富了成员馆的可利用资源,促进了成员馆的利用。个人注册用户量较小,用量也偏低。作为公共服务平台,只有提供大量的科研人员了解和使用,才能进一步发挥其应用的作用。所以,面向普通个人用户推广方面,还需要加大力度。

2.2 基于网络的信息服务有待于推广和改进

目前提供了统一检索、原文传递、委托服务、参考咨询、资源导航等网络服务,其实是基于网络的最基本的服务,网络服务功能的设计方面有待于改进,以适应现代信息服务技术的发展以及平台的联合服务模式,以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同时提高平台的易用性。

2.3 用户利用共享平台的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共享平台用户可大致分为三类:集团用户(包括科研机构、信息服务机构等);注册个人用户(主要是科研工作者);普通个人用户。由于用户对科技信息的获取能力有较大的差异性,共享平台本身的利用有其特殊性,资源多样性给用户的使用带来的复杂性等原因,需要向不同类型的用户提供不同的培训。提高共享平台用户获取信息的能力,是资源和服务发挥最大的效益。

3 对策

3.1 建立联盟服务模式,提升科技信息服务层次

现代信息网络为资源和信息服务的共享提供了运行的基础,任何一家信息服务机构也不可能做到拥有所有的资源并面向社会提供所有的、让用户满意的服务。甘肃省科技文献信息共享平台在资源建设方面采取了联盟建设的模式,在管理和运行方面依托成员馆,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在提供服务方面,也应采取联盟服务的模式,构建基于服务的运行机制,发挥成员馆的特长,促进平台的利用。

3.1.1 建立用户推广及培训机制

建立由成员馆中高校图书馆、科研机构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及情报所组成的共享平台推广及培训机构,负责在本系统及一定区域的机构、个人用户的推广和培训业务。可以依照先内后外,纵横结合,以点带面的顺序展开推广工作,部分业务可由各成员馆分工协作完成。如对检索理论及中外数据库的使用培训方面,各高校均有一批优秀的师资队伍,可以发挥他们的特长。在为政府、企业提供战略情报、决策参考等方面,情报所、中科院图书馆(兰州)等有着丰富的经验,可以由其发挥专长,担任相关推广和培训任务。不同的培训任务,可以由不同的机构分别承担,充分发挥成员馆在服务方面的特长,同时还提高了平台的推广能力。还解决了平台主管方——甘肃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培训推广人力不足的困难。在面向个人用户的指导方面,还可以由各成员馆联合制作网络教学网站,为普通用户提供免费的使用指南。

3.1.2 建立联合服务机构,提高平台服务效率

建立联合服务机构,可以进一步发挥成员馆在信息服务方面的特色、特长,通过整合服务资源,发挥资源整合的效能。可依托平台资源联盟组织机构,构建基于数字图书馆服务的联盟机构。在文献服务方面,扩大现有的文献检索、文献传递系统,建立高效运行的文献服务联盟机构,通过“用户需求→共享平台→联盟成员馆→用户”的模型提供文献服务,由基于馆藏地的任务调度系统、业务评价系统、成本结算系统等作为支撑。在基于WEB的参考咨询方面,成立联合参考咨询服务机构,利用成员馆拥有的联合参考咨询系统(CVRS)作为服务平台,由各成员馆咨询专家上线服务,也可定期邀请学科专家参加咨询,实现平台读者的咨询答复时间最短化、最优化。在科技查新、定题服务、代查代检等服务中,也可以成立联合机构,实现网络化的课题提交、任务调度、任务审查、质量评价等,通过联合机构的规范化工作,实现规模化服务。

3.2 采用WEB环境下的联盟单点登录系统,简化使用流程

甘肃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采用了集团和个人用户注册管理的认证模式,集团用户的文献服务及结算需通过集团用户管理员(一般设在图书馆),给最终读者的使用带来一定不便。应考虑对集团用户实现统一认证的问题,如在共享平台门户网站建立跨机构用户的基于网络的单点登录系统,以简化最终用户的使用流程。通过联合认证的模式,还可实现读者馆际互借的身份验证,实现各馆纸质资源的全面共享。

3.3 优化门户网站功能,提供方便服务

作为文献信息共享平台的门户网站,目前提供了诸多的资源查询、网络信息服务等[3],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给读者带来许多新的应用需求。如在网站中增加WEB2.0元素,构建面向读者的文献共享平台,提供面向用户的RSS资源及消息订阅,完善用户的 “我的图书馆”等功能。为适应3G应用的普及化,满足读者使用手机作为移动阅读终端的需求,应建立WAP网站,并逐步完善查询、费用结算等功能。

3.4 营造图书馆联盟文化,强化共享意识

甘肃省科技文献信息共享平台的科技信息资源大部分来自联盟机构,作为非正式组织的图书馆联盟,对成员馆没有行政约束力。因此,要统一联盟馆的意志和步调,提高服务质量,就必须营造健康的联盟文化体系。图书馆联盟文化应把联盟内各联盟馆的特别需要和共同利益放在首位。应倡导每个成员馆都必须把联盟的利益放在首位,投入一定的人力和财力维持联盟的可持续发展,因为联盟馆从联盟中得到的利益是仅靠自己的力量难以达到的。因此,维护联盟的利益就是维护联盟馆自身的利益。每个成员馆都应在读者服务过程中树立奉献、共赢的思想[4]。通过营造这种图书馆联盟文化,逐步强化共享服务的意识,共同促进地方科技的发展。

摘要:作为省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之一的甘肃省科技文献信息共享平台(GSSTD)在基础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行后,在为地方科技信息服务、促进科技发展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就平台运行中面临的推广和提高利用率等问题,提出了依托高校图书馆等信息服务机构,在平台中构建科技信息服务联盟的模式,以进一步提高省级科技文献信息共享平台的利用效果。

关键词:图书馆及情报与档案管理,科技文献信息共享平台,联盟,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1]许萍,张会田,肖爱斌.论甘肃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建设[J].图书馆建设,2006(6):22-25.

[2]曹方.甘肃省科技文献共享指南[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甘肃省科技文献信息共享平门户网站[EB/OL].[2009-04-18]http://www.gsstd.cn.

上一篇:图像资源下一篇:国内时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