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献资源

2024-07-27

电子文献资源(精选6篇)

电子文献资源 篇1

电子文献也称作电子出版物。1996年, 由我国新闻出版署颁布的《电子出版物管理暂行规定》指出, 电子出版物指以数字代码为基础而存在的方式, 如文本、声音、光电信息存储在磁性介质, 使用电脑或具有相似功能的阅读设备, 用来表达思想, 普及知识和文化的积累, 可以复制和发行的大众媒体。主要的电子出版物的存在形态有:只读光盘、交互式光盘、软磁盘、集成电路卡、照片光盘等。

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 各种信息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通信技术和信息存储技术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电子文献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文献在日常生活中以及在图书馆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个人计算机、手机、平板电脑越来越普及的今天, 人们通过这些终端就能访问并使用电子文献。电子文献对纸质文献的替代性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1 电子文献的特点

1.1 差异性

电子文献包含将传统文化进行数字化的文献以及直接生成的电子文献。电子文献主要包括将纸质文学书籍, 期刊、报纸等数字化的可供网络阅读的文档和现行的电子类书籍、文献。电子文献包括图形、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格式[1]。它既有静态信息, 如文本、图表;也有动态信息, 如音频、视频集成信息。同时, 它的各种数据均可以借助计算机等网络设备来进行编辑, 将平实枯燥的文本类信息转化为更直观、生动、可读性强、便于读者理解和吸收的文档信息。

1.2 易于传播性

电子文献的传播方便性主要体现在传播速度快, 传播范围广, 易于分享[2]。其一, 传播速度快:电子文献借助计算机网络、数字电视网络、手机网络瞬间可以传递到地球上任何有网络覆盖并且网络联通的地区。在传播的过程中, 得益于信息高速公路, 让电子文献的传播没有时间负担。其二, 传播范围广:在有网络的地方, 任何国家、地区、民族之间都可以传播电子文档进行沟通, 消除了传播空间约束限制。其三, 易于分享:电子文献经过授权以后可以方便地进行复制, 一次性购买就可以分享给任意一个具有接收电子文献能力的用户。如果需要, 可以方便地通过打印机打印到纸上。

1.3 强交互性

智能软件更新和性能日复一日的提高, 逐渐让用户有了更多的主动权, 他们不仅是电子文献资源的使用者, 同时, 更多的将会成为电子文献资源开发主体。人们将电子文档存储在电脑, 手机, 平板电脑等可识别的媒介上, 通过网络信息的发布, 以自底向上的方法, 任何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出版, 读者可以及时和作家, 编辑, 出版商的交互式双向通信, 它将方便的, 低成本的收集大众的反馈信息, 有助于提高电子文献的使用效果。

1.4 易于检索性

纸质文献的检索一般通过实物检索工具, 如年鉴、目录、百科全书等, 操作起来有一定的复杂性。电子文献吸收超文本、多媒体等先进技术, 以及相应数据库和计算机软件的支持, 大大提高检索质量和效率。文本中的各种信息, 可以通用多入口和更灵活的组配来进行检索, 并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聚类关键词及其相关的输出, 使全文数据库和基于关键字的模糊检索的功能更加便捷[3]。电子文献检索速度快, 以cnki为例, 一般输入检索词之后会在5秒钟以内获得检索结果, 纸质文献的检索速度远远低于电子文献的检索速度。

1.5 廉价性

电子文献的廉价性主要体现在电子文献的使用及复制等方面。如《中国学术期刊》所订购的三千多种纸质型期刊的年经费是光盘版期刊的四倍多, 与此同时, 光盘版相对于纸质型期刊而言不仅节约了更大的建筑成本, 而且也不需要过多的人力资源成本和管理资源成本的投入[4]。

纸质文献除了录入, 排版、校对等工序和电子文件大致相同, 且还需要一个制版、印刷、装订和许多其他环节, 其成本远高于电子文档。电子文献随着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降低成本, 这种优势是纸质文献望尘莫及的。

2 电子文献的局限性分析

相比纸质文献来说, 电子文献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这些局限性决定了电子文献并不能完全代替纸质文献。

2.1 载体依赖性

电子文献的载体为磁盘、光盘等, 这些载体面临消磁、塑料老化、自然灾害、人为损害等问题, 都可能导致所存电子文献的消逝。而且, 电子文献的保存期限一般不超过30年。由于新的软件和硬件不断发生变化, 必须进行数字迁移才能使数字化的电子文献能够适应软硬件的发展。数字迁移具有内容稳定性风险、安全性风险、成本风险、参考性风险等[5]。而纸质文献一般能保存上百年甚至千年, 又不需考虑载体变化带来的问题。

2.2 阅读局限性

随着技术的发展, 电脑、智能手机、掌上电脑等都支持电子文献的阅读。但这些设备还远远没有书本、纸质期刊、手稿等普及。电子文献的阅读仍需要借助高科技设备。由于电子文献一般存在于网上数据库, 必须有网络联通、智能软件、搜索引擎的支持才能阅读。电子文献的使用对于年龄较大的人群、偏远贫困的地区等没有网络知识的人以及没有网络覆盖的地区而言是不可能的。而纸质文献的使用, 只需要认识文字。由于须借助电子设备阅读, 使得电子文献阅读起来索然无味, 不能满足舒适、惬意的心理需求。一些电子文献不能像纸质文献那样随意的标识阅读进度、评阅评语、做特殊记号, 无法满足个性化阅读需求[6]。长期使用电脑等设备容易使人疲劳, 甚至影响人的健康。其方便性和舒适性不如纸质文献。

2.3 管理复杂性

采访部将采集电子文献作为检索类数据库的部分工作主要始于20世纪80至90年代。采购方式主要有使用部门和领导共同协商进行自主采购, 由于工作人员对电子文献的性能和使用并不十分了解, 且处于电子文献发展初期, 所以, 在最初的时间内是可以被接受的。进入大数据时代之后, 电子出版物种类和发行量日趋陡增并逐渐成了大众的主要读物之一, 其馆藏比重和采购工作也日益增加, 使得之前传统的采购工作已不能适应当下的发展需要, 因此, 要根据电子文献的发展现状, 制定合理的采集管理策略。培养懂电子文献及相应的应用软件的使用与硬件设备管理的图书馆馆员, 使读者更好的使用电子文献, 并及时帮助读者排除故障解决其后顾之忧。同时, 电子文献的蓬勃发展也逐渐影响了馆舍环境的改变。长远来看, 馆舍并非愈大愈好, 根据电子文献的特点, 必须特别考虑联机检索装置的房间, 专业的光盘储藏室, 以及对储藏室的设计中考虑其温度、湿度、清洁度、并作出特别规定。此外, 为了方便抽样, 每个光盘需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 以提高工作效率[7]。

3 纸质文献的不可替代性

虽然电子文献在日常阅读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纸质文件的存在有重要的理由和价值。

3.1 存在的权威性

纸质文献从编辑到出版、再到分配和销售的系统早在一千年前就已经完整存在。就科学评价而言, 所有的书籍期刊出版部门建立完善学术评审委员会或类似机构,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确保文献发表的学术水平, 被发表的文献基本上赢得了科学界的认可。目前, 由于电子文献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 使得信息很难具有科学的权威性、可信的精准性和独立的深奥性, 审查和内容评议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们对电子文献存在相当大的疑虑。

纸质文献更倾向对生产和传输的社会上伦理和政治的审查功能, 因此, 能够产生和传播的文献基本上可以代表社会道德和政治道德, 对保护共同的社会群体, 保护社会道德和社会公德及维护社会稳定有积极的作用。在网络环境下, 因为电子文献不必存在有形的物理对象, 而像过去的纸质文献那样的审查和控制不再是有效的, 网络文学再也不能负载伦理道德审查功能, 各种道德观念与当前社会习俗可以借助网络传播世界各地, 因此, 纸质文献信息传播更能使人们接受和认可[8]。

3.2 纸质文献更易被接受

纸质文献从产生到现在, 一直在人们的生产和使用当中不断促使人类形成稳固的习俗和观念, 并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相关联存在的, 在人们心中深厚的基础并不是电子文献随意可以替代、改变和动摇的, 所以, 短期内还是相对难以改变这种局面的。从人们的阅读习惯和角度来看, 电子文献确实有较多的优点, 可是它的存在需要借助于其他阅读工具, 并不会像人们手捧书籍可以随时随地的慢慢品味。这是悠久历史所积淀的深厚文化使人们所形成的习惯, 那种阅读状态是阅读电子文献所远远不能达到的。倘若在未来的世界发展中电子文献的发展足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但也不是纸质书籍所能完全替代的, 所以, 纸质文件在未来仍将存在很长一段时间[9]。

3.3 纸质文献的保护技术优势

纸质文献信息保存与纸张之上, 由于文字的永久性特点, 只要保存好纸质文献载体, 也就能保存好纸质文献。纸质文献的产生经历了上千年, 人们积累了大量的技术来保护纸质文献, 把握好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纸质文献的存放环境, 便可以进行长期的保存, 承担保护文献的责任。电子文献必须承载于一定的载体才可供使用, 其信息和载体是相互分离的, 所以, 保护电子文献就需要对信息和载体分别进行保护。对于载体的保护, 由于电子文献的出现时间还不长, 所以, 对存储介质的实际保护经验相对比较欠缺, 对其寿命的说法也大相径庭, 且存储介质中的磁盘和光盘等对温度和存储方式的要求也比较高。对于信息的保护, 主要是对文件转换格式的升级和对阅读设备和软件的保护来进行。所以, 不管是对载体的保护技术还是对电子文献的保护技术都仍旧存在一定的缺陷。故而得出, 纸质文献依然是对保存人类文献信息方面负有重要职能的[10]。

3.4 纸质文献的健全法律

目前, 我国对于纸质文献的法律保护的相关产权和版权都已经有了比较具健全的法律保护制度。相对于电子文献的法律保护制度还不是很成熟, 导致在电子文献发展的同时各种不法侵权行为时有发生, 造成了很多作品的复制权、版权、发表权乃至跨国权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对数据网络的传输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 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电子文献在网络上的使用。这些问题不是可以即时解决的, 因此, 相对完善的纸质文献的法律保护很大程度上还将助力纸质文献的长期存在和不可被替代。

3.5 纸质文献的便捷性

纸质文献不管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可以方便、快捷的获取, 不但经济适用而且容易携带, 更能够贴近满足更多读者的需求, 购买之后没有其他的后续费用的出现。同时对于视力健康这一块而言只要保证正确的姿势, 其保健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反之, 电子文献必须借助在一定载体的基础之上, 对于那些经济上不宽裕或者偏远的贫困地区的人们来说是一种奢望, 不管是费用支出还是技术使用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后续问题, 对于低收入及信息基础设施不发达的地区而言存在很大的困难, 因此, 从短期来看, 人们获取信息还是主要通过纸质文献的阅读。

4 结语

经过上述分析, 在人类的文献资源开发利用中, 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共同发展才是主要方向。两种文献在功能和特点上都各有千秋, 因为不同和优劣同时存在, 所以, 从现实情况出发, 一方不能完全替代另一方, 且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是能够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纸质文献是根和源, 电子文献针对纸质文献来说是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离不开这个基础而存在的, 所以, 电子文献发展的愈好越不能离开纸质文献中最深厚的历史积淀。纸质文献的存在铸就了电子文献的庞大数据库的形成和发展, 电子文献更确切的来说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更进步的一个生产力提升的象征, 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一个必然。反之, 纸质文献的发展也需要依托电子文献的数字化而存在, 需与之俱进才能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发展前途, 人类历史发展至今乃至以后的光辉更是离不开纸质文献。因此, 我们在开发利用文献资源方面, 要正确把握资源重组, 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挖掘各种文献资源, 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张红.电子文献与纸质文献的比较研究[J].现代情报, 2003 (9) :10-12.

[2]张玉珍.在竞争中共同发展——论电子文献与纸质文献的关系[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3 (1) :51-54.

[3]徐学珍.关于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的辩证理解[J].图书馆论坛, 2005 (2) :87-89.

[4]姜玉明.谈电子文献的优势特点[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2 (6) :51-53.

[5]臧国全.数字迁移风险管理[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6 (3) :54-56、86.

[6]胡平.电子图书不能取代传统图书[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7 (5) :123-125.

[7]刘莹.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服务与管理[J].现代情报, 2007 (7) :112-114.

[8]杨淑萍.关于数字资源长期保存风险管理问题的探讨[J].图书馆学研究, 2007 (7) :83-87.

[9]李菊梅.纸质文献在未来图书馆的存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33) :57-58.

[10]王淑华.未来图书馆纸质文献的存在价值[J].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7 (3) :61-63.

电子文献资源 篇2

高校图书馆的传统文献与电子文献

论述了电子文献对高校图书馆馆藏的重要意义,指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应兼顾传统文献与电子文献,并就制订科学合理的`馆藏建设统计指标体系提出了建议.

作 者:龚玮 作者单位: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北京,100871刊 名:大学图书馆学报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ES年,卷(期):22(3)分类号:关键词:电子文献 文献资源建设 统计指标体系

电子文献资源 篇3

〔关键词〕重点学科;资源共享;文献传递;文献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821(2009)04-0098-02

Accelerating Literature Resources Constructing of Key

Subject to University Using Document Delivery ServiceGao Junfang

(Library,Xuzho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 221116,China)

〔Abstract〕Document delive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to university.Literature constructing of key subject is important,document delivery will facilitate resource constructing.The article mainly narrated the signification and approach of document delivery participating in constructing literature resource,emphasized that it was essential to comply copyright law.

〔Key words〕key subject;resource sharing;document delivery;constructing of literature resource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学科建设已成为高校发展的核心任务,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而重点学科建设更是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重点学科是指在众多学科基础上具有培养硕士、博士生能力的专业学科,能够完成国家或省重点科研攻关项目或在某一方面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特色的专业学科[1]。高校图书馆作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文献信息中心,在重点学科建设中起着重要的文献保障作用,是教学、科研以及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完善的重点学科文献保障系统,能够支持重点学科教师、科研人员进行一定深度的科学研究、教学辅导,能够满足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人员对本学科专题文献的整体需求。

重点学科建设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是全方面的,也就是说在采集重点学科文献信息资源时既要采集图书、期刊等正式出版物,又要采集预印本、会议录、科技报告和内部刊物等非正式出版物;既要采集中文方面的文献,又要采集外文方面的文献;既要采集传统的印刷型文献,又要采集光盘型、网络型的文献[2]。但高校在重点学科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方面往往存在以下一些实际问题:(1)由于经费不足和外文文献昂贵的原因,一些重点学科的外文期刊、外文图书、外文数据库等必需的文献因经费原因时订时不订;(2)一些专题文献、科技报告、灰色文献等收集起来比较困难,而这些一次文献对于重点学科的建设意义重大;(3)古籍、善本对中文、历史等专业非常重要,而这些文献的获取具有更大的难度。为了完善重点学科的文献收藏,除了图书馆加大对重点学科文献购置经费、进一步拓宽采集渠道外,利用资源共享的方式获得不能购买或者难以获取的文献已经成为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

信息资源共享是指图书馆在自愿、平等、互惠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图书馆与其它相关机构之间的各种合作、协作、协调关系,利用各种技术、方法和途径,共同揭示、共同建设和共同利用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信息资源需求的全部活动。文献传递是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的有效形式之一,通过开展文献传递服务,建立网络环境下资源共建共享服务体系,也是当前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人们对资源共享认识的加深及信息技术的进步,文献传递服务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开始利用文献传递服务建设重点学科的文献资源。

1 利用文献传递服务建设重点学科文献资源的意义

1.1 文献传递服务可以降低信息资源获取的成本

近年来,外文期刊价格持续上涨,加上图书馆经费紧张,各高校外文刊的订购品种不断削减;与此同时,花费巨大订购的外文期刊的利用率又是非常低。通过近年来的工作实践表明,文献传递服务在某种程度上能解决这方面的矛盾。随着各文献传递机构不断降低文献价格,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利用这项服务,从而缓解了读者急迫的文献需求和图书馆馆藏不足之间的矛盾。

1.2 根据文献传递数据,定性确定资源的拥有与获取传统的图书馆“拥有”比较重要,以收藏为主要原则,工作重心在“藏”上,图书馆拥有的馆藏数量成为评估的一项主要指标。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文献的“获取”得到很大的发展,图书馆的馆藏发展理念从重视拥有转向强调获取,但文献获取无法取代拥有。有些对于学科发展很重要的资源,获取比拥有重要。对传递的资料进行数据分析,如果某一种刊物的需求量很大,对于学科的发展有推动作用,这类型的刊物就可以选择订购。

2 利用文献传递服务建设重点学科文献资源的途径

2.1 利用返回式文献传递服务(馆际互借)来获取图书馆际互借(Interlibrary Loan)是图书馆之间或图书馆与其它文献情报机构之间相互利用对方的文献资源来满足读者需求的一种服务形式;对于本馆没有的文献,在本馆读者需要时,根据馆际互借制度、协议、办法和收费标准,向外馆获取,适用于返还式文献。针对有很多种类的图书,在一定的出版周期后停止了再版,而有许多以前出版的学术类图书在重点学科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各高校由于不同时期的学科建设任务不同,导致图书馆各阶段采访任务也不一样,有些图书错过了采购也很正常,而重点学科的文献资源建设要求收集能反映这个学科发展的图书。

中国国家图书馆是国内藏书最丰富的公共图书馆,学科门类齐全。目前已经与全国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建立了馆际互借关系,对于藏书地在中文图书基藏库和外文图书子库中的书可以提供返回式馆际互借。馆际互借员定期给各重点学科的学术团队成员发放文献申请单,并且对提交的申请单,要在本馆馆藏或电子资源中进行检索。对于本馆没有或者是无法购买的书籍,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获取。

2.2 加强与重点学科有关的外刊资源共享

外文期刊内容新颖、信息量大、报道及时能反映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新动向,是我们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渠道。据有关资料统计,全世界有期刊20多万种,期刊所提供的有效信息量占信息总量的70%以上[3]。重点学科的建设尤其需要外文文献的支持,而目前各高校普遍由于经费的限制,外文期刊和外文数据库的订购都不能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各高校图书馆可通过各种联合目录,了解其他图书馆尤其是本地区其他图书馆外文期刊收藏情况,然后与其他馆或文献传递机构建立文献传递关系,广泛开展外刊的文献传递服务,将外刊订购与文献传递服务结合起来,以有限的经费为最多用户提供最好的服务。

负责文献传递的馆员应该了解学校有哪些重点学科,并且对重点学科的研究方向有一定的了解;搜集对重点专业有显著影响力的外刊,有计划的、系统的传递一些与本校重点学科建设有关的文献。目前,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收集外刊资源最全的就是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CASHL会定期举办全国范围的免费活动和区域优惠传递活动,抓住这些活动的机会,向各重点学科组的成员开展宣传,充分利用这些难得的资源;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是收集理工科外刊最全的机构。从2007年起各大文献传递机构大幅度降低文献传递费用,这对于更充分利用外刊文献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3 注重收集与重点学科相关的“灰色文献”

“灰色文献”是一种具有重要情报价值、非公开发表的信息源,是目前国内外图书情报界公认的重点情报源之一。它包括会议论文、科技报告等,主要反映各领域的最新动态或研究进展,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1]。这些一次文献对于科研工作者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但是获得这些文献的途径也比较少。国内很多高校图书馆的馆员积极探索如何收集“灰色文献”[4-5],为更好的利用“灰色文献”提供了丰富的经验。通过笔者在日常工作中的探索,这类型文献由于版权问题,国内外的文献服务机构一般传递的篇数和内容都有限。我们在收集这类型的文献时,尽量广泛利用网络学术资源进行搜索,很多学会、政府、研究所等相关机构的网站上会有链接;另外试图和会议论文、科技报告的出版者进行联系,这个方法也是行之有效的。

2.4 将积累下来的已传递文献整理收藏

大部分高校图书馆积累了一部分已传递的文献,这些已传递文献的索取者大部分是研究生、教师,申请传递文献的目的是为了给论文提供文献支持,这些已传递文献大部分对于学科建设有一定的意义。从笔者目前对已传递文献的收集整理来看,跟重点学科有关的文献占很大的比例。浙江万里学院图书馆在设计文献传递系统的时候,考虑到了将已传递文献上传到系统中供读者下载使用[6];笔者所在的图书馆购买了清华同方TPI管理系统,目前的构想是利用TPI的平台创建一个已传递文献的数据库。将已传递的文献按学科分类整理,设计查询的字段,将文献导入到系统中,供读者检索、查询、下载利用。这对于充分挖掘已有的资源、节约文献购置费方面有一定的意义。

3 关于版权问题

在建设重点学科的文献资源时,利用文献传递方式,收藏了一些复印的图书、论文和电子文献。对于如何收藏、使用这些资料一定要严格遵守版权法。国际图联、欧盟和美国等国家对文献传递的版权问题进行了立法,而我国对文献传递所涉及的版权问题关注还不够。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进行文献传递和收藏传递文献都是为了学科发展的需要。如何使用这些资料,图书馆应该在一个小范围内为提出信息需求的特定读者提供服务,同时应该和阅读、使用这些资料的读者签订书面协议,要求读者不得私自传播这些资料,尽量避免由于版权问题造成的纠纷。

4 结 语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文献传递服务状况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为高校图书馆充分利用这项服务获取资源提供了保障,使之为重点学科服务成为可能。为了更大范围的使用文献传递服务,高校图书馆应该深入到院系、尤其是重点学科广泛宣传;同时,学校应该为读者提供经费支持,制定文献传递补贴政策。当然,文献传递服务只是辅助建设重点学科文献资源,不能取代重要的刊物和数据库的订购。

参考文献

[1]何芳.重点学科与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J].情报资料工作,2007,(4):61-64.

[2]黄文忠.高校图书馆应加强重点学科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J].情报探索,2006,(4):72-73.

[3]甘清瑛.我国加入WTO后外文期刊资源建设的新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5,(5):47-50.

[4]王颖霞.论灰色文献的搜集、整理与利用[J].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06,(5):20-23.

[5]魏星.高校图书馆灰色文献的收集、开发和利用[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7,(5):76-78.

电子商务税收参考文献 篇4

[1]王磊. 海关税收新政下我国跨境进口电子商务模式[J]. 中国流通经济,2017,31(12):50-55.[2]王晓东. 电子商务对税收征管制度的挑战[J]. 合作经济与科技,(02):186-187.[3]王晶晶,刘沛. 第三方支付平台对C2C电子商务税收征管设计[J]. 财会通讯,2017(35):120-123+129.[4]刘玉琳,何永达. 电子商务税收政策的国际经验及借鉴[J]. 丽水学院学报,2018,40(01):65-70.[5]罗晓可. 电子商务税收征管问题思考[J]. 时代金融,2017(29):291-292.[6]王小雪. 关于跨国电子商务税收协调的探讨[J]. 经济研究参考,2017(59):76-78.[7]耿菁. 我国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的潜在风险和国际经验借鉴[J]. 经贸实践,2018(01):193-194.[8]范永艳. 浅谈C2C模式电子商务税收问题[J]. 商场现代化,2017(23):37-38.[9]程鹏. 电子商务税收征管问题研究[J]. 现代营销(下旬刊),2018(01):157.[10]刘京娟. 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模式探讨[J].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30(06):20-22.[11]李晨阳. 数字经济背景下跨境电子商务对税收的影响阐述[J]. 全国流通经济,2017(34):14-15.[12]尚露瑶. 中国电子商务税收若干法律问题分析[J]. 经贸实践,2018(03):256+258.[13]欧阳欣卉. 我国电子商务税收法律立法现状及措施分析[J]. 法制与社会,2018(06):20-21.[14]林权,汪煜涵. 我国电子商务国际税收政策探讨[J]. 时代金融,2018(08):273+275.[15]李其勇. 电子商务背景下保证税收的措施探讨[J]. 经贸实践,2018(04):284.[16]刘小龙. 电子商务税收实务和理论研究动态[J]. 纳税,2018(06):11-12.[17]李琳. 电子商务税收问题[J]. 南方企业家,2018(01):143.[18]刘蕙心. 电子商务税收问题的.分析与研究[J]. 纳税,2018(07):17.[19]任国哲. 构建电子商务税收管理现代化体系的思考[J]. 税务研究,2018(02):114-116.[20]沈志远. 电子商务税收的国际比较及经验借鉴[J]. 对外经贸实务,2018(03):38-41.[21]陈晶. 美国电子商务税收政策的变化给我国带来的启示[J]. 科技经济导刊,2018,26(07):246.[22]易文悦. 浅谈C2C电子商务税收征管对策与建议[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04):86-87.[23]刘晓丽,罗国祥. 互联网经济下新疆电子商务税收征管问题研究[J]. 新疆农垦经济,2018(02):81-86.[24]尚露瑶. 浅析中国电子商务税收法律制度构建原则[J]. 法制博览,2018(10):43.[25]尚露瑶. 中国电子商务税收法律制度构建探索[J]. 法制博览,2018(11):37+36.

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模式浅析 篇5

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图书馆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的重要课题之一。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区域间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各方面的因素导致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也不平衡,科技水平不高,文献资源共享没有高速高效的技术保障,特别是西部及边远贫困地区与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显得更为现实和迫切,已成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共同追求,也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关注和支持,如建立以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为核心的领导机构来统一协调和组织管理这项工作,并制定具体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措施,使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既有组织,又有规可依,使其有组织、有计划地顺利发展和实施。上海是我国科学教育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不仅蕴藏了极其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同时也拥有数量众多的文献资源的利用者群体,多家图书馆通过协作网开展了一系列资源的共建共享,拓展了服务的广阔空间。可见,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有利于图书馆事业的共同发展和进步,也有利于促进各地区经济和建设的发展,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之路,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文献信息共享现存障碍设备条件方面的因素

尽管文献资源共享可能因网络化机遇得到发展,但现实中仍有许多障碍因素。在迈向网络环境的进程中,印刷型文献仍是构成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方面的障碍主要是:

1.资金不足。文献价格上涨和图书馆文献经费相对不足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如美国研究图书馆1986年至1997年间,期刊经费增加了142%,而同期期刊价格上涨了165%。这类问题在国内更显突出。以文献经费为例,国外著名大学文献相对充裕,哈佛大学1998-1999年度图书馆文献经费为21225368美元,ARL的111多个大学图书馆,1998年期刊经费最高为8469781美元。在我国内地的大学中,2002年度图书馆的书刊经费最高者为1800万元人民币。仅以上事例足以说明经费对资源建设的制约作用。

2.网上信息资源方面的障碍。虽然CALIS学科中心和地区中心已订购了若干个数据库,每个数据库都拥有外文全文电子期刊5000-8000余种,但对上述信息资源的组织、整理尚待改进。对数据库中电子全文期刊编目的仅有北大、清华大学、西安交大、上海交大、华东师大、南京大学等少数图书馆。电子期刊未予编目,就不能全面揭示馆藏资源,妨碍了读者对上网信息资源的了解与利用。

观念与机制方面的障碍

1.社会文化背景,几千年的小农经济,使人们形成一种自给自足的思维定式。所谓“爹有娘有,不如怀揣自有”,看似不够“雅训”,却是上述观念的典型反映。再者,社会转型期某些负面现象,降低了社会中的信任度。我国政府的威信很高,图书馆属于公益性文化事业,依附性较强,因而这一领域基于制度的信任有牢固的基础。但因社会中泛滥的一些短期行为,以及本行业中某些怠惰现象,使基于个性和信誉的信任被削弱。文献资源共享是一种单位或部门之间的互利交换行为,受上述因素干扰,这种交换行为不易顺利展开。

2.管理机制有待完善。目前的管理中,对利益原则的关注加以強化。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是一种互利交换,也属于交易范畴。交易的前提之一是能带来总收益的增加。然而由于某些环节处置失当,在实践中存在着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矛盾,每个图书馆都试图通过给予对方较少的信息而增加自己的利润,结果使共享的图书馆的利益都得不到保证。

文献信息资源现存模式集中型共建共享模式

1.全国性跨系统共建共享模式。全国性跨系统共建共享模式一般产生在高度集中、高度统一、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集权制国家。在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中采用这种模式应该说是最佳模式,便于组织,便于集中管理,文献信息资源可以大范围内实现共享。我国经济体制已转为市场经济体制,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极不平衡,国家幅员辽阔,情况复杂,采用全国性跨系统文献信息源共建共享模式运作起来比较艰难,也不符合我国的国情。

2.全国性系统内共建共享模式。全国性系统内共建共享模式是指公共、高校、科研、中国科学院等系统图书馆分别建立本系统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保障体系。统一协调系统内各有关单位,统一组织信息,共同构筑系统内文献信息资源管理体系、书目信息存取体系、文献信息资源利用体系及传递体系,使用全国系统内的图书馆读者共享系统内的信息资源。建立全国性系统内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系统内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重复现象,集中使用系统内文献信息,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同时,它不是封闭的,也欢迎其他系统的图书馆加盟。如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虽然主要以中心成员馆为服务对象,但也为全国各个系统的图书馆和非图书馆用户服务;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虽然主要以“211工程”的高校为主,也同样欢迎其他大学的图书馆加盟。待这种全国性系统内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形成规模,就可以实现公共、高校、科研三大系统联网,最终实现全国范围内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

3.地区性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地区性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包括地区性跨系统和地区性系统内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是指以省、市为单位建立省、市范围内跨系统或系统内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广东省公共图书馆网络化系统建设为我国最早建立的以区域为单位公共图书馆系统内自动化网络系统,共由20多个采用计算机进行管理的图书馆实现了远程联网,建成了以省馆为中心,市级馆为骨干,连接众多微机用户的地区性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ZSLAIS。

地区性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有它极大的优势,在全国性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建设模式中无法避免的许多问题,在这种模式建设中可以迎刃而解。比如协调相对简单,建设速度快、见效快,更新改造容易。我国区域性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在过去的几年里从未间断,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值得提倡的一种建设模式。

分散型共建共享模式

规模较大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在数字资源建设,数字图书馆软硬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系统开发标准规范与法规的制定和推行,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都要预先做一些准备工作,奠定好这方面的基础,情况较复杂,指挥协调难,并需要强有力的协调机构,严密的组织形式和巨额投资。相比之下,分散型共建共享模式建设规模小,资金投入少,资源组织容易,相互协调简单,人力资源可就地开发启用,建设成效快。同时,从用户的角度来讲,获取印刷型图书最经济和快捷的途径就是近距离获取,读者在找到文献信息资源出处后希望看到印刷型资料时,总是希望获取这些文献信息资源所需要的时间和费用最低,分散型小规模资源共享网络范围窄,读者利用纸质文献资源方便。建立小范围内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或某几所高校图书馆联合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在小范围内实现图书馆之间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在小范围内实现图书馆之间文献信息检索和传递的共享,是现实条件下,快捷、有效、经济地利用信息资源的最佳途径。

全球最大的书目资源共享网——OCLC最初只是由俄亥俄州54所大学发起组建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组织。它从一个州开始,发展到全国、全世界,现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书目资源中心。

按专业建立的图书馆。也就是以某一特色,如以某一地方风土人情、文化景观、人文景观或某一特色专业为背景建立起来的图书馆,近似于特色数据库。但它的使用功能要全于特色数据库,建设起来相对容易,使用便捷,利用网络互连,读者想利用某一方面的资源,就可以直接进入这种虚拟图书馆查询。如我国的音乐数据库检索系统,意大利的朗巴德生物医学图书馆系统等。

也可以形成单馆规模的数字图书馆。即由一个图书馆通过馆内资源的数字化的一种建设模式。图书馆工作人员或专职技术人员利用现代化的设备和手段,为馆内的原有馆藏进行信息加工整序,数字化转换和建立具有本馆特色的数据库,并在网上建立门户网站,供用户对本馆的数字资源进行访问检索。在国外,有很多实用的数字图书馆,并未花费巨资而是通过重新分配现在的人力和资金,或者利用或多或少的赞助搞起来的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体系。

美国新一代图书馆协作网形式分为两类:一类是地区性,特别是以州为单位的协作网,这些地区性的网络主要是该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或大学图书馆相互合作建立统一的OPAC、馆际互借系统、共同的保存书库等活动;另一类是同一或相似性质的图书馆组成的协作网,其规模都不很大。现在美国图书馆资源共享以地区性网络为中心,基本活动都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形式来实现的。它的这两种协作网络形式基本属于地区性共享网络形式和地区性系统内共享网络形式,属于分散型共建共享模式,成效极其显著。

我国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分析

我国各类型图书馆隶属于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相互间缺少横向交流,即使是同一类型的图书馆,也没有制定统一的规划和相应的规范,形成“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格局,致使馆藏内容交叉,库存庞大,给图书馆集中型大规模的网络化和资源共享造成困难,但这种模式一次建成,大规模享用,在大范围内减少重复购置现象。分散型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是先小规模,逐步扩大联网,再逐步形成大规模。所用资金少,工程简单,比较适合我国的国情。缺陷是资源有限,也不是最终的资源共享目标,最终必然要向更大规模的跨地区和跨国的共享网络方向发展。因此,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共建不要受到规模的限制。从技术和能力上讲,有条件的可以搞得复杂一些,规模大一些。没有条件的则可以从简单入手,逐步建设,等条件具备了,再扩大规模升级。从我国的国情和国外建设经验分析,从小规模的数字图书馆建起,逐步积累和壮大更经济可行。规模具体多大合适,要视用户的需要和虚拟图书馆建设部门的财力、物力、人力而定,量力而行,走适合我们自己的发展道路。

(作者单位: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

电子文献资源 篇6

关键词:CiteSpace;电子档案袋;电子学档;评价

中国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6-0091-04

电子档案袋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和评价工具,以“评价促发展”作为评价的基本理论。传统的评价只注重教学成果和学生获得的成就,采取考试为最终结果的考核方式,这种评价方式显然无法适用于当代课程的评价标准。我们应该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不只是关注结果还应强调过程。本研究采用CiteSpaceIII对国内期刊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揭示电子档案十余年主要研究的领域、热点及其发展方向。

一、研究方法和样本数据

1.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分析工具采用的是美国Drexel大学陈超美(Chaomei Chen)博士基于JAVA平台开发的CiteSpaceIII。该软件按照一定运算程式生成若干信息可视化网络以及相应的分析结果,直观表现出所要研究的内容,给出分析结果,对中国知网(CNKI)期刊文献的研究领域和方向进行了深度分析,并通过该软件直观呈现分析内容[1]。

2.样本数据

本研究通过CNKI数据库,用检索词为“电子档案袋、电子学档、e-portfolio、eportfolio”进行关键词检索,学科领域选择社会科学Ⅱ辑,截止到2016年4月1日,共检索到167篇期刊论文,包括158个来源单位。223位作者。2001-2016年电子档案评价相关内容的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2001-2010年,研究期刊文献数量明显增多,呈阶梯上升,并在2010年达到峰值。2010-2015年略有下降,并在2015恢复最高水平,由于2016年截止到4月1日只有2篇,所以不作为趋势影响因素。但整体还是呈逐步上升趋势,证明国内学者对电子档案有较深入的调查研究。

二、共被引图谱与主要文献和关键词分析

1.参数设置和图谱获取

运用软件设置阙值为1年,共15个时间分区。节点选择为关键词,通过Label clusters with indexing terms和LLR进行聚类分析形成如图2的聚类图谱。通过“Clusters”下面的“Summary of Clusters”和“Export” 下面的“Network summary table”,每一个节点为一个关键词,共259个关键词,585个节点,节点的大小与关键词使用次数大小有关。

2.关键词被引和凸显度分析

通过软件中Export的Network Summary Table功能,导出关键词的表格,包括被引频次、凸显度等,总结得出表1。

从表1可以看出,“电子档案袋”、“电子学档” 、“学习评价”、“教学评价”、“信息技术”“发展性评价”、“自主学习”和“过程性评价”为最显著的八大节点,被引频次前八位。从凸显度来看,“发展性评价”、“学习契约”、“电子学档”、“数字化校园”、“终身学习”、“远程教育”、“量规”和“自主学习”这些关键词位列凸显度前八位,反映出电子档案袋主要在应用评价、应用效果以及数字化校园建设和网络学习等方面较多一些。应用评价研究包括“学习评价”、“教学评价”、“发展性评价”等。应用评价作为重点,同时应用的效果也是大家最关注的。电子档案袋评价是实现发展性评价的有效工具,以学习者的发展成长为宗旨,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和个性发展作为直接目的,而不再是为了评价而进行评价[2]。

3.文献共被引频次分析

对想要研究的领域文献进行共被引分析,可以找到该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文献,本文以参考文献 Cited reference 为节点,通过设置阈值大小,分析整理得出表2。

从表2可知,在被引频次文献中,王佑镁在2002年发表的《电子学档:信息化教学的新思路》排在首位,被引频次高达129次,通过电子学档国内外研究,探索电子档案袋的概念、特征和功效,并扩展了电子学档在当今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和新模式构建。[3]位居第二位的是庄秀丽在2005年发表的《电子档案袋评价与网络互联学习》,其主要对国外有关电子学档的功能与概念和国内进行了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对电子档案袋和社会化学习进行整合提出建议。[4]第三位是王佑镁的《基于ePortfolio的信息化教学评价策略研究》,王佑镁再一次的出现体现了他在电子档案袋方面的研究是具有代表性的。该文主要介绍了电子档案袋信息教学中开展过程性评价以及评价的思路、模型,还包括质性与量性的评估。[5] 第四位是王玉琴和王咸伟的《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研究》,该文探讨了高校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评价方式并提出了电子学档应用中注意的问题。[6] 最后两篇为赵蔚与姜强的《电子学档:一种适合网络学习评价的有力工具》和王佑镁的《论网络环境下基于电子学档的学习》,前者在电子学档背景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设计思想并提供了开发案例,[7] 后者从利用电子学档进行学习的角度,进一步分析电子学档学习的特征、策略和评价。[8]以上六篇代表了我国电子档案袋研究热点方向。

三、主要聚类分析

经过研究发现,“网络教研”、“师范生”、“信息化教学”为最显著的三大聚类,三大聚类呈递进关系,构成了电子档案袋文献研究的逻辑思路。

1.师范生聚类分析

这是图谱中最大的聚类,以“师范生”为核心,该聚类具有51个共词,主要包括 “高校教师”、“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多元评价”、“教学评价”、“教师评价”、“学习评价”、“信息化教学评价”、“自主学习”等,同时还包括“网络课程”、“社会学习软件”等当下热点的关键词。

经过聚类分析发现,“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多元评价”、“教学评价”、“教师评价”等教学评价为电子档案热点内容。根据上述热点内容总结出以下三种主要类型电子学档的一般认识:首先是一个过程或学习档案,重点是学习过程。这是学生的重点,包括学生反映,让他们的同学与老师给予评估并接受反馈。另一种目的是展示能力和成就。这里的重点在于展示,而不是评估,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而不是过程学习。第三种是准备一些不同形式的评估,其中的重点是外部评价或判断[9]。

通过观察聚类,得出以下观点,电子档案评价注重真实记录,通过自我评价、他人评价等体现自己的成长历程,其次注重课程管理,在实验教学时通过网络监督实现课程的最大效益化。传统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对学生的评价总是从结果出发却忽略了过程的重要性。多元化评价既可以考虑到学生个性差异,也可以让教师通过档案袋中的资料了解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提供更加客观、准确、真实的学生水平。因为个体的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电子档案袋,学生可以通过电子档案及时进行反馈,在自我评价和参考别人的评价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达到“自省”的效果。电子档案中拥有大量学生的详细材料,为教师日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多范例,方便教师进行研究[10]。

2.信息化教学评价聚类

以“信息技术课程”为中心点,该聚类主要关键词有“信息化学习”、“网络环境”、“档案袋”、“教育技术能力”、“学习管理”、“信息化教学”、“电子试卷”、“评价量规”、“评价工具”等。

在进行实践课程时,电子档案袋能够明确学生所处的学习阶段。越是全面的电子档案袋,越能更真实全面的把学生情况表现出来,得到深入的反馈信息。电子档案袋可以帮助学习者进行自我评价和自主学习,通过自我反馈,结合自身情况自主完成工作和运用。这一方面体现了电子档案袋促进学习的作用,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动机,采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手段与电子档案袋进行有效结合。例如加入图像、声音动画等,方便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多元化认知能力。通过实时记录,可以巩固知识,让学生亲自动手记录,又可以培养学习者多项能力。在过程中恰当予以指导,锻炼学习者自主探究的能力[11]。

在高校,电子档案袋可以作为个人成长记录的评价工具,帮助学生在日后的求职道路上展示自己,让企业了解认识自己,同时方便自己定位,提供更适合的职位机会。电子档案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记载,经过反思可以刺激学生的客观评价、自我反思能力,合理的发挥其功效,更好的服务于师生之间,也有助于提高学校信息化水平,符合教育信息化规划要求[12]。

3.网络教研聚类

以“网络教研”为中心,共词和关键词主要有“网络学习”、“信息技术课”、“高校教师”、“教育评价”、“档案袋”、“评价平台”、“专业发展”、“多媒体”、“在线评价”、“评价单”等。

将电子档案袋应用于网络教学平台,通过上传和分享教学资源,方便教师进行学习和使用。教师在对自己平时教学信息和资源进行整合、反思和不断完善的同时,也为需要这些资源的教师提供了分享和互动的平台空间。把有价值的知识内容呈现给需要的教师和学生,加速了知识共享,进一步缩小了不同水平的教师的差距,也提高了电子档案袋的质量。[13]结合高校教学的特点,例如通过网络教学教研平台对教师进行电子档案设计,不仅是作为评价教师教学的一种工具,也为教师提供一个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和进行终身学习的有效工具。

电子档案袋强调的是过程评价、真实评价和多元化评价。电子档案袋的多元化评价可以让每个学习者获得学习动机,达到进一步努力的效果。学习者本身应该对每个学习任务有责任感,对获得的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不仅仅是教师的任务驱动,而是让自身成为评价者。通过网络互联学习,可以方便学生进行合作共享。电子档案袋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同时了解学习的进展情况,教师做出准确及时的评价,学习者再根据教师的评价内容进行自我反馈,精益求精[14]。

四、结束语

通过CiteSpaceIII软件的文献关键词分析得知,电子档案袋的研究热点包括“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评价”、“网络教研”等为核心主旨,利用“档案袋”、“档案系统”进行“电子档案袋评价”、“过程评价”、“学习评价”、“表现性评价”、“教师评价”、“教学评价”、“在线评价”、“电子评价”、“形成性评价”,“自主学习”、“教师培训”和“网络学习”成为当前研究热点。根据当前教育和就业形势对“高校教师”、“师范生”等提出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把握住了当前的教师发展和学生就业趋势。又包括“远程教育”、“网络化电子档案袋”、“体验式外语教学”等热点话题,满足了现代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需求。还涉及到了像“创新社区”、“信息共享空间”、“教学服务模式”等研究前沿领域。

笔者通过可视化分析得出电子档案袋的以下三种认识:首先,电子档案袋是一种可储存的视觉和听觉数字内容的容器,其内容、设计等支持多种教学过程和评价目的。学生在一个知识技能丰富的环境中成长,个性化的电子档案符合高校教学的当前趋势。其次,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电子档案这个概念可以扩展,因为其真正的价值在于支持学习变成一种更加个性化的、与以往不同的方法。最后,电子档案紧密连接对工作场所的学习,并且提供真实的评估和个人水平的发展规划。智能化的电子档案袋评价系统可以减轻教师的评价负担,提高教师评价效率。

毋庸置疑,我国对于电子档案袋的研究略有不足,从2001年到2016年4月总计167篇文章,出现了文献数量不多、研究范围较大等问题,主要涉及层面在理论和设计开发方向较多。我们很多研究还是主要借鉴外国的经验和知识,主要停留在电子档案袋的框架建构和开发的方法与策略方面,以及在网络教育方面居多,我国对于电子档案袋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相关体系发展还不够成熟。我们在进行电子档案袋研究时,要注重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对电子档案袋评价及其评价系统的反馈,切实符合学生和教师的需求。

参考文献:

[1]ChenC.CiteSpaceII:Detectingand VisualizingEmerging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57(3):359-377.

[2]刘洋,兰聪花,马炅.电子档案袋评价与传统教学评价的比较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2):75-107.

[3]王佑镁.电子学档:信息化教学的新思路[J].中国电化教育,2002(10):18-22.

[4]庄秀丽.电子档案袋评价与网络互联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05(7):56-58.

[5]王佑镁.基于ePortfolio的信息化教学评价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3(12):61-66.

[6]王玉琴,王咸伟.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研究[J].现代远距离研究,2005(2):26-28.

[7]赵蔚,姜强.电子学档:一种适合网络学习评价的有力工具[J].现代远距离研究,2005(12):46-49.

[8]王佑镁.论网络环境下基于电子学档的学习[J].开放教育研究,2002(6):37-40.

[9] Marguerite Maher,E-portfolios as a Pedagogical Device in Primary Teacher Education: The AUT University Experience [J].Australi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09,34(5):43-53.

[10]李园.构建师范生专业技能成长电子档案袋[J].中国电化教育,2011(2):99-102.

[11]王丽霞.电子档案袋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研究[J].兰台世界, 2013(7):8-9.

[12]白瑞斐.新型高校学生电子档案设计方案探究[J].兰台世界,2011(10):16-5.

[13]李华,官海萍,朱欢乐.基于网研平台的教师电子档案袋设计与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2):52-56.

[14]孙来福,王朋娇.基于Blog的ePortfolio网络学习评价初探[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7(2):58-60.

上一篇:因材施教引导下一篇:流动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