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文献

2024-06-27

课程文献(通用11篇)

课程文献 篇1

摘要:课程群的建设是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对课程群的涵义作了分析比较,概括出课程群具有相关性、融合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将从数据分析和研究内容方面对“中国知网”中关于课程群研究的期刊论文进行分析,在总结的基础上找到目前关于课程群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预测关于课程群建设的未来发展趋势,以期更好地进行课程群建设的研究。

关键词:课程群,课程群建设,文献综述

引言

课程群建设是近年来课程建设改革的发展趋势,随着国家“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的施行,以及各高校纷纷对其开展的研究和实践,足以彰显其重要性。 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以“课程群”为检索词,以“篇名”为检索项,以“精确”为匹配类型,时间跨度从1998年至2013年5月1日,总共搜索到的文献共计623篇,剔除2篇题目不同,内容相同和5篇内容和结构都非常相似的文献,最后剩下617篇。本文将从研究的数据分析和研究内容对搜索到的文献进行分析,试图总结出课程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预测未来研究的趋势,以期为进一步的高校课程群的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参考。

1、课程群的涵义

1990年,北京理工大学王嘉才等发表了“课群及其质量检查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一文,在论述“课程建设中应当以教学计划的整体优化为目标”时,提出要注重“课群”(课程群的最早称谓)的研究与建设,开起了课程群建设的先河。 之后,一些高校陆续开展了名称大致相同但内容截然不同的课程群建设与实践,至今已有20余年的历程。

比较有影响力的涵义主要有以下六种:第一种也就是最早提出的,课群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对教学计划中具有相互影响、互动、有序、相互间可构成独立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的相关课程进行重新规划、设计、构建的整合性课程的有机集成[1]。第二,课程群是以一门以上的单门课程为基础,由三门以上的性质相关或相近的单门课程组成的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课程间相互连接、相互配合、相互照应的连环式的课程群体[2]。第三,课程群是指若干门彼此独立而又相互密切联系的课程[3]。其四,课程群应是在内容上具有密切相关、相承、渗透、互补性的几门系列课程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并配备相应的教学素质,按大课程框架进行课程建设,进而获得整体优势,打造学科优势[4]。第五, 课程群是指从属于某个学科、相互之间有着合理分工、能满足不同专业教学要求的系统化的课程群体[5]。 第六,课程群是为完善同一施教对象的认知结构,而将本专业或跨专业培养方案中若干门在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有逻辑联系的课程加以整合而成的课程体系[6]。

综上所述,课程群建设应该具备几个特点。其一,相关性。课程群所含的各门(一般三门以上)课程,内容方面, 相互之间纵向有传承关系,横向有内在的联系,但又自成体系。其二,融合性。课程群建设是各门课程知识体系的重组, 是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再设计,要对课程间重复的内容进行删减和整合。其三,创新性。课程群建设不是几门课程内容的简单叠加,而要打破课程、实验、师资等方面的壁垒, 使之实现课程结构、课程体系和功能的优化。

2、课程群构建文献数据分析

2.1文献的发表年份分布分析

通过对文献的发表年度统计分析(见图1),大概可以看出对课程群建设的趋势,从1999年开始,课程群的建设逐步被高校所关注,近六年是课程群建设研究的高峰期,论文发表数量为508篇,约占总数的82.33%,特别是2013年达到最高峰,发表论文146篇,约占总数的23.66%。一方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课程群的建设作为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重要途径之一, 从而成为了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另一方面,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以删重就简、融合课程内容的课程群,自然也成为高校重视的对象。

2.2文献的地区分布分析

据统计(见图2),在发表的617篇关于课程群的文章中, 发表论文较多的地区江苏、浙江和山东。其中江苏地区的高校发表文章总计110篇,约占总数的17.83% ,浙江地区的高校,发表论文数量68篇,约占总数的11.02%,山东地区的高校,共发表论文50篇,约占总数的8.1%。而山西(4篇)、 海南(4篇)、新疆(1篇)和贵州(1篇)地区发表论文数量较少,宁夏、青海和西藏的高校则没有关于课程群方面的论文发表。

从统计的数据分析,中部和东部的高校对课程群的建设比较关注,而西部和西北部极少关注甚至不关注。可见,西部的高校在课程群建设方面,须有待加强。

2.3文献的期刊分布分析

经统计,共有165种期刊刊登了以“课程群”为篇名的文章,其中核心期刊117篇,约占总数的18.96%,分布在67种期刊上;发表在普通期刊上的论文数量为500篇,占总数的81.04%,分布在98种期刊上(见表1)。

在核心期刊中,刊登关于课程群论文最多的是职业技术教育,共9篇;其次是现代教育科学和职教论坛,各刊登6篇, 再次是江苏高教,共4篇。其他的核心期刊绝大多数都只刊登了1篇文章。

从期刊的分布分析来看,关于课程群的文章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成功率不高,主要原因是此类文章很难在创新上有所突破。但其数量之多,足以说明各高校对课程群建设的关注和重视。

3、课程群建设的内容分析

3.1主题分布分析

搜索到的文章共涉及70个科目的主题,为了分析方面, 将这些科目按照教育部学科目录进行分类,如图3所示。

图中所示,工学所占比例占绝对优势,文章数量为339篇,占总数的54.94% ;其次是宏观、理论方面文章共58篇,占总数的9.4% ;另外就是理学课程群方面的研究文章55篇,占总数的8.9%。在工学类目中,计算机和通信信息信号课程群构建的研究文章都是39篇,各占工学类目总数的11.5% ; 程序设计课程群的建设类文章34篇,占工学类目总数的10%。其他类目的研究情况,文学类目中英语课程群建设的文章较多,共27篇;理学类目中生物医药等课程群的研究共24篇,占理学类目的43.6%。

从统计的结果看,由于工学本身所包含的学科广泛,而各个学科之间存在的关联性比较强,所以其文章发表量与学科本身性质和特点有必然的联系。而法律、政治、军事和管理等几个类目中的学科,课程与课程之间没有太多的衔接关系,建设课程群相对较困难,这应该是今后研究中重点关注的领域。

3.2内容分析

3.2.1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资源是课程群建设的基本保证,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师资队伍建设应以课程群为中心,培养骨干教师,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上趋于平衡,形成一支团结、互助、富有激情的教师团队。 在本领域开展研究的文献主要有《.Net网站开发课程群师资队伍研究》、《基于课程群的学科教学团队建设》和《基于选修课程群的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

3.2.2教材建设

课程群建设对多门有内在联系的课程进行整合,删除了过时的和重复的内容,这些思想应该也要体现在教材健身上,教材的建设包括对优秀教材的选用和自编教材。高水平的课程群建设应该有一系列高质量的教材相互配合。《实验课程群的立体化教材建设》、《基于课程群的教材建设思考》、 《“森林昆虫学”课程群教材的建设与创新》和《MATLAB仿真与电类专业主干课程群、系列教材建设》。

3.2.3课程内容的整合

课程之间内容的整合是课程群建设中最多的表现形式, 发表论文数量占整个文献的60% 左右。课程群建设不同于课程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7],课程群建设属于中、微观层面的课程建设,是针对某一受教育对象,将相关的课程组合在一起进行整合,删除重复过时内容,产生新的课程群;课程建设是从微观层面上对单门课程为对象,为提高教学效果而进行的课程实施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比如精品课程的建设等; 课程体系建设则是从宏观层面上以整个课程体系为对象,其主要任务是调整课程模块比例。

3.2.4实验教学的建设和改革

实验教学的建设和改革是课程群建设一个重要环节,课程群建设的目标就是要突出培养具有扎实的分析能力、较强的应用技能和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人才。课程群建设过程中对几门课程的整合,势必减少一些理论课时,这些课时可以用于填补实验课时的缺失。因此,建立开放的实验室,大力整合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造性实验应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蒋持平等从基础实验、综合研究型实验与学生自主创新实验三个层次,构建了基础力学实验课程群[8]; 孙燕等分析了“网络主导、课程协同、情景教学、综合应用” 的网络课程群模式,规划了网络课程群的实验体系、实验组织、实验设备和环境的建设方案[9];余建国等通过对工业工程专业ERP人才培养定位、ERP实验教学方法及其趋势的分析,开展了《ERP原理与应用》实验课程群研究[10]。

3.2.5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新

陈得宝、杨一军等针对电子信息类专业计算机控制课程群的特点和专业要求,提出了“比喻教学法”、“对比类推教学法”、“启发式教学”和“分组预习法”的教学方法。黄录良,黄晓洲通过影视制作课程群的特殊性,抓住“作品”这一核心要素,在案例教学中通过对作品制作全过程的解析让学生了解作品制作的全貌,进而“逼”学生自己动手,学生才敢于动手、善于实践,真正熟悉、掌握教学所要求的东西的教学思想。屈文涛,宋红等结合西安石油大学的实际情况和就业环境要求,基于校企结合理念构建了产品开发设计课程群, 开展了“开放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 和“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尝试;吴兆荣结合数学专业函数类课程群的建设,结合学生学习的规律性,提出了“阶段教学法”的思想。

4、结束语

从上文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对于课程群的研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到2012年达到高峰期,说明高校对课程群的研究在近些年是比较关注的。从统计分析来看,中东部的高校对课程群的研究相对比较成熟,而西部的高校相对比较薄弱。从研究的主题上看,法律、政治、军事和管理方面的课程群建设相对较少,而在内容上,多数研究者主要集中在课程内容的整合上,而在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方面比较缺乏。

在文献检索课程中引入PBL模式 篇2

关键词:基于问题的学习 文献检索课 教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b)-0213-01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信息社会化的浪潮已经到来,每个人面对的不再是信息的缺乏,而是信息的超载,因此,每所大学都会开设不同程度的文献检索课。高校文献检索课是一门方法课,能够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能让大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方法。但总体来看,高校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效果一直不高,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笔者认为在文献检索课程中引入PBL模式,能够提高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1 文献检索课程存在的问题

文献检索课是一门讲授技巧和注重实践的方法课,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并不在于理论和公式等基础内容,按照现有的课程模式,存在一些问题。

1.1 课程僵化,学生上课缺乏积极性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传授学生知识的最重要的地方就是课堂,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课程由浅入深的为学生讲解知识点,所以一门知识的讲授,教学课程是及其重要的。但现在的文献检索课程不够灵活,僵化问题严重。教师只知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课程逐一讲解,先讲理论再领学生动手实践。殊不知,文献检索课的理论是非常抽象的,学生在上基础理论课时如听天书,好不容易听完理论课进行实践课时,又把所学的基础理论忘了一半,未能把理论与实践紧紧结合,自然就不能牢固掌握文献检索课的知识点。

1.2 课程固化,教师上课缺乏创新性

首先,高校的文献检索课普遍不受重视,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文献检索课程为限定性选修课程。这容易造成教师对该门课程的不重视,学生也容易形成糊弄了事的心理。

其次,现在的文献检索教学课程和其他课程一样,教师的上课形式都是讲授式的,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至高无上的,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教师与学生之间几乎没有互动,这种缺少思考和质疑的课程,必然会使教师失去对课程的创新性。

最后,千篇一律的教学课程,不仅令学生缺乏兴趣,教师也会在教学的过程中缺少动力,特别是当教师和学生之间失去教学互动的时候,就会造成教师不愿深讲,学生不愿细听的局面,最终会使造成教学课程缺少创新性,注定该门课程草草了事。

由此可以看出,教学课程的问题是导致文献检索课教学效果差的因素,而在文献检索课中引入先进的教学模式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2 PBL教学模式概述

PBL是“基于问题的学习”的英文缩写,是1969年由著名教授巴罗斯首创的。PBL教学模式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模式,它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计划布置类似座谈会的情景,在这个情景中,教师是运筹帷幄的军师,而学生则是冲锋陷阵的将军,通过教师预先设计的问题,来有效引导学生自由的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并最终实现教学课程的目标。PBL教师模式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自问世以来,就被多所著名院校所采纳,香港大学在普通课程中加入PBL教学模式已有十几年的时间,师生反映普遍良好。

3 文献检索课程引入PBL教学模式的优点

PBL教学模式无疑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如果将其引入文献检索课程中来,则会带来以下两点显著的优点。

3.1 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PBL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设计的问题一般都是复杂的,多学科的,是需要多人配合才能完成的。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加上有效的引导,学生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查找、分析和整理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需要积极思考问题,同时,他们又能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同时,又能令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吸取别人的优点。在这个良性的学习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不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不断的汇总问题、解决问题,既增强了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又令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信息习惯,最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课程的创新

PBL教学的模式决定了教师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的角色,教师在幕后运筹帷幄,学生在战场冲锋陷阵,教师是策划者,学生则是执行者。而在PBL教学的模式中,教师需要提出各种有针对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能够掌握知识点。这对教师是个巨大的挑战,要求教师对策划的问题必须有充足认识。而在每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又会根据这些问题不断的反馈各种信息,为了教学课程的正常开展,教师只能及时解决。这些都会促使教师不断完善教学问题,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课程的创新。而每次教学课程的创新,最终受益人都是该课程的学生,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视野更開阔。

4 文献检索课程引入PBL教学模式的难点

在文献检索课程中引入PBL教学模式,对教师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首先需要教师策划每个对应知识点的问题,其次还要对每次的教学课堂有一个良好的控制。

PBL教学模式特别注重因人施教,没有可沿用的教材,每个学校的教学问题一般来说都是保密的。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大纲,从自身的知识体系出发,结合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极限等问题,制定一个个切实可行的问题。对教师来说,PBL教学模式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而每个教学问题的设计都是不同的,因为每次授课的对象是不同的。可以预见,在文献检索课中引入PBL教学模式是困难的。

总之,信息能力已成为当下大学生最急需的一项技能,而文献检索课就是培养该技能的重要平台。PBL教学模式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在文献检索课程中引入PBL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我们应该取其精华、结合实际,将PBL教学模式尽快的引入到我们的教学课程中来。

参考文献

[1]汪英姿,谢章丽,周玉萍.基于PBL教学法和过程考核的文检课教学模式探析[J].情报探索,2009(11):19-20.

[2]何立芳,彭建波.PBL教学法在文献检索课中的实践和体会[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4):82-83.

[3]孔瑞珍,王秀平,袁永旭.医学文献检索课应用PBL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6(6):56-57.

[4]万小娟.国外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剖析与启示[J].图书馆学研究,2011(4):14-18.

[5]王凌,谢鸿玮.基于PBL的信息检索课程教学改革[J].现代情报,2008(4):210-211.

档案文献编纂学课程教学方式思考 篇3

《档案文献编纂学》课程在高等学校档案学专业课程建设中是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性质理论与实践并重。本门课程发展现状涉及课程使用教材、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方式和课程应用四个维度,其中课程教学方式对教学效果影响最大,

《档案文献编纂学》课程在教学中,采用以下书籍作为参考教材。1990年到2000年,《档案文献编纂学》课程基本绝大部分使用曹喜琛老师主编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1990年出版的《档案文献编纂学》;2000年后,各地档案学专业根据自身教学实际使用不同的教材,包括赵爱国老师主编由山东大学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的《档案文献编纂学》,刘耿生老师主编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07年出版的《档案文献编纂学》,韩宝华老师主编由中国人大出版社于2007年出版的《档案文献编纂学教程》,胡鸿杰老师主编由中国人大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的《档案文献编纂学》。现在档案学专业使用教材多为刘耿生主编的《档案文献编纂学》。

《档案文献编纂学》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是史略篇,讲解古代及近现代档案文献编纂发展历程,着重讲解孔子、刘向、刘歆、刘知己、赵汝愚、章学诚和陈垣等的档案文献编纂思想。第二个板块是方法篇,讲解档案文献编纂的各个环节,从档案文献编纂选题、档案文献查找、档案文献挑选、档案文献考订、档案文献转录点校加工、档案文献汇编内辅文的撰写,到档案文献的出版等环节细致深入地向同学讲解。第三个板块是实践篇,教学内容老师可灵活选择,有以下几个方向:一是档案文献出版物案例教学,包括印刷型、音像型和数字型等档案文献出版物;二是档案文献编纂专题教学,包括回忆录、谱牒、方志的编纂;三是档案文献编纂实验课,引导学生参与档案文献编纂实践。三个板块的教学内容因各档案学专业研究重点不同侧重点也不同。

《档案文献编纂学》课程应用指的是学生利用档案文献编纂的相关知识指导档案实践工作。本课程应用有效反馈有三个渠道,第一是学生的档案文献编纂实验课,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时亲身体验档案文献编纂,形成档案文献成果,通过对学生档案文献编纂成果的审核考察学生本门课程的应用情况:第二是学生毕业实习,毕业实习中学生遇到档案文献编纂工作,通过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情况的评价考察学生本门课程的应用情况。第三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从事档案文献编纂工作,利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

《档案文献编纂学》课程教学方式因任课老师不同教学方式也各有差别,可归纳为以下两种类型。

第一种课程教学类型是传统教学法。按照教材的逻辑框架编写教学大纲,依照教学大纲教学,以章节的形式开展教学,以章节中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提问,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思维拓展与课本外的补充,以课堂测验对每节课所学情况进行测试以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学期分2—4场平时小考,一次期末总测验作为课程考核方式。这种课程教学方式的优点是学生能系统理解掌握档案文献编纂学知识,缺点是学生对档案文献编纂的创新性认识不足。教师采用此种方法进行教学,面临如下困境:第一是按照教材和教学大纲内容走,缺乏档案文献编纂的最新动态;第二是教材使用案例学生熟悉度低,学习兴趣不浓厚,如《李煦奏折》、《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清代档案史料丛编》、《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上海市各界抗战后援会》等;第三是缺乏实践环节。

第二种课程教学类型是应用型教学。老师在授课中理论实践并重:对于理论教学,老师对档案文献编纂学主要内容史略篇和方法篇进行详细阐述。对于实践教学,现阶段主要采取案例教学、模拟编纂及社会实践三种方式进行。应用型教学补上了实践的短板,但在实践教学中依然面对以下难题:一是实践操作性不高。档案文献编纂的素材是档案,模拟编纂中缺乏大量的档案素材,导致模拟编纂成果的可据性降低。二是学生动手能力欠缺。编纂的转录点校加工环节是档案文献编纂中难度最大的一环,学生从事历史档案转录、档案校勘和档案标题拟写等操作难度大。

二、档案文献编纂学课程教学方式再思考

档案文献编纂学课程教学方式面临的困境,可从以下六个方面探索教学方式:深化理论、把握实际(时机)、就事论是、思维导引、强化意识和以小见大。

1. 深化理论。

(1)量化,即对档案文献编纂学的学科资料进行一个全方位的思考,不囿于旧有的资料或事例。教学要适当地摆脱课本的范畴,结合历史与现实的情况尽可能地搜集或发现当下档案文献编纂学的素材。这不仅可以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学科建设及长远发展。这样做使得书本上冷冰冰的理论体系框架以人们视化、感化、触化的形式呈现,是档案文献编纂的一种客观性的理论量化。

(2)质化,即对档案文献编纂学进行一种理论升华。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在认识运动中存在着两条方向相反的道路,第一条是“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第二条是“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这两条方向相反的认识道路,形成互相联结的螺旋形曲线。对于档案文献编纂课程的质化改进是在感性认识上的理性升华,后又作用于抽象的思维递进。在课本与现实中找到档案文献编纂的逻辑起点(档案元信息)。档案文献编纂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档案的内容,另一个是档案的潜在信息开发。质化性的讨论就是要在档案内容的基础上对档案潜在信息进行挖掘,这种对应是在档案元信息即档案自身内容上的一种对档案潜在信息的一对多的模式。把握档案文献编纂的规律,获得深层次的认识,从一个理论高度反观档案文献编纂学的发展模式与存续动态。这样或可更客观地学习档案文献编纂的内在逻辑规律,以便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分析能力。

2. 把握实际(时机)。

(1)现实性。学科的发展不可一蹴而就,档案文献编纂学是属于档案管理学等基础学科的提升,也是信息检索、档案信息化等课程的前提与基础。因此对于研究生的教学不可全搬书本式的教学,这样的一种学习是理论基础学习上的理论重叠。虽可打牢基础知识,但对于研究生的学习不具有推进式的延伸。笔者认为,把握实际的现实性是在当前实际下的一种客观分析,是将学科知识与社会环境相结合的一种价值思考。档案文献编纂学是脱胎于历史记录(档案)的整理,成形于历史文献的纂修,变革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的一种信息资料的汇集,把握实际使得档案文献编纂学具有一种时代性,是一种持与时俱进观点的学科思维训练。这样做能够对现实问题中的档案文献编纂现象进行是非判断锻炼。也是学科建设时代发展的实践契机。

(2)过时性。我们在对档案文献编纂进行学习的时候,不论是课本上的例子还是老师所列举的事例,都是古代先贤的编纂成果或编纂思想的重复。在课本以规范化的结构呈现于学生的时候,学生会受程式化的思维影响而缺乏自主思考的动力。过时性的思考是锻炼学生对已有价值判断的一种客观分析,是对学生问题意识的一种培养。就是要对成型的文本内容进行怀疑,促使其主动搜集资料与主动学习。这样的锻炼是以真实作为准绳,在客观前提下对档案文献编纂学进行的再思考。进行一种从过时性到过实性的追索,而非过时性到过失性的遗憾,以增强不可替代性,体现出由传统向现代转化的特点。

3. 就事论是。

这里所谈到的事不是一件事,而是大范围、多角度的一种档案文献编纂角度的事。事来容易,论是难定。这是笔者对档案文献编纂的一种判断,档案文献编纂其实就是将碎化的信息进行科学、系统的整合以呈现给人们的一种客观史实。作为档案专业的研究生,如何在学习前人编纂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论是的锻炼,是档案文献编纂课程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对档案文献编纂课程进行就事论是的思维锻炼,应从以下两点进行努力。

(1)深研档案编纂成果。这就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对档案文献编纂的一些经典成果进行学习,这种学习不仅要学习编纂程序以及编纂工作的流程,更要学习编纂思想。编纂思想的学习可使学生体会到前人如何将碎化信息整合而成一部部档案编纂的精品,这对于档案文献编纂思维的训练有所帮助。

(2)及时更新编纂材料。这不仅要求教师对现实生活中的档案文献编纂素材进行搜集,同时也要求学生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对所观察到的信息进行学术思维角度的判断。这可对学生的理论体系结构进行思维拓展,兼收博蓄,将搜集到的资料拿来进行课堂讨论。

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后,进行就事论是的讨论可以从广度上对学生档案文献编纂的学习有一个锻炼。

4. 思维导引。

对于知识的学习应避免单线思维的路径,而应该从多线、多向思维的角度进行思考。针对研究生档案文献编纂学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应从学科知识借鉴的交叉学习作为思维导引的操作途径。对于档案文献编纂学这样的学科,单纯地依托课本进行学习,难免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厌倦感、疲惫感,最终也收效甚微。通过交叉学科的导引,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对于档案文献编纂学的学习可借鉴哲学、情报学、目录学、校勘学、历史学、民俗学、人类学等学科知识,这样可潜意识地促进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可使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有一个更为全面的锻炼。学科交叉建构下的专业知识不是脱离知识体系的思维乱序,而是在知识体系根基上的丰富与拓展。这样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专业知识的本源问题,进而求得对学科理论的解答。

5. 强化意识。

档案文献编纂学作为档案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兼具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属性,是在对理论知识学习基础上的一种实践操作,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种专业意识。在档案文献编纂学方面,对于研究生应特别强调这种意识的培养。因为研究生不同于专科生与本科生,后两者是学习实际操作与工作方式,研究生的学习更多是对理论的再深化,因而这种意识就显得格外重要。在档案文献编纂学教学中,笔者认为要让学生进行一个被思考到自思考的过渡,不再是本科教学中老师上课教学生死记硬背的模式化的知识结构,而是要更进一步地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自思考的前提下老师做一些辅助式的工作。这是以学生为主体基调下的教学,这样可以更大限度地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从边缘向圆心的转变。

6. 以小见大。

由于档案文献编纂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所以实践仍是课程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笔者认为,针对档案文献编纂学实践操作方面的锻炼,应从两方面加强。

(1)以例促学。例就是实际的例子,学校在开展档案文献编纂学课程的教学时应当建立完备的实验体系。例如,有相关档案文献编纂实验室或与不同领域、不同机构的档案室、档案馆建立合作关系。在课程教学中设置一定的实验课程,给学生以锻炼。通过一些实际的小例子反映教学当中的大问题,在这种实践与教学互相联动的模式中,提升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也促进教学方式的改进。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实践操作不同于本科生的实践,这里的实践重在以问题意识为先导进行实际操作的理论反思,本科的实践则是对老师所讲课本知识的一种验证式检验。

(2)以写促编。“光说不练假把式”,以写促编就是要对所学理论、所产生的思想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的写是在对理论知识反思后,结合实践操作的过程进行的观点呈现。对档案文献编纂的学习,关键是学习一种思想,在以档案文献编纂元信息为逻辑起点基础上,如何呈现、以何种形式呈现、呈现的完整性都成为档案文献编纂学需要去进一步思考的问题。而这一系列的问题就是在写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与不断挖掘的。以写促编是要锻炼一种思想,以完备编纂者的逻辑思路,因为当编纂者把某一件事、一个人、一事物、一年代所有档案编出时,实际上意味着编纂者对档案历史进行重新梳理、诠释,掌握着建构历史、改变现在以控制未来的资源。这种现状警示了文献编纂者要理智、客观。

教学方式的再思考有利于优化提高教学效果。档案文献编纂学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档案学专业课程,对本门课程教学方式的探讨有利于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档案文献编纂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曹喜琛.档案文献编纂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2]韩宝华.档案文献编纂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刘耿生.档案文献编纂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胡鸿杰.档案文献编纂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科技文献检索》课程总结 篇4

专业__自动化____

点名序号____201305070048____

姓名___袁海鹏___ 通过老师的教学我们学会了文献检索的各个步骤,知道了如何快速检索我们所需要的文档。我个人觉得这是一门很有现实用途意义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虽然在课程属性里是一门专业选修课程,但是它的用途却是关乎我们今后很多课程的,认真学习好这门课将会使我们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学习工具,还是一种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很好的文化素质。

文献检索,顾名思义,是指将信息按一定的方式组织和存储起来,并根据信息用户的需要找出有关的信息过程,所以它的全称又叫“信息的存储与检索,这是广义的信息检索。狭义的信息检索则仅指该过程的后半部分,即从信息集合中找出所需要的信息的过程,相当于人们通常所说的信息查寻。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人们每天需要大量的信息以便进行各项活动。网络就成为一个很便捷的信息查询方式。就对学生来说,各高校都有自己的图书馆,但是只有纸质的藏书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的,所以高校的电子藏书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两种方式的结合下,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找到自己所需的文献。除此之外,学生们可以利用很多的网站进行相关信息的查询,这些检索方法都可以在文献检索这门课程里学到,更 重要的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能够改进和提升我们对文献进行检索的效率和质量,避免我们因为不懂检索方式和检索工具而造成的浪费时间,资源等现象。

对我个人来说,我在查询文献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以前我很少在学校馆藏数据库里进行文献的搜索,很多情况下都是借用图书馆里的纸质资源,有时候图书被借完,还有的时候根本借不到自己想要书籍,这样使得我的完成相关作业时很棘手。除此之外,我用的最多的也就是网页上寻找相关信息,但是还是由于查找文献的技术和方法不是很熟悉,最终导致我自己对所查找到的文献并不是很满意的结果。在学习了文献检索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实际检索过程中,仅需一个检索词就能满足检索要求的情况并不很多。通常我们需要使用多个检索词构成检索策略,以满足由多概念组配而成的较为复杂课题的要求。对于文献信息检索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关键词的选择,即检索词和检索策略的选择。检索词选的精确,不仅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检索速度,而且可以大大提高检索结果的质量,更容易找到自己所需数据或文献资料。同时,对文献检索的学习,让我形成了借助这些数据库进行自主学习的习惯,只要有需要,我就会在这些数据库中查询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用来丰富自己的综合知识。可以说,通过文献检索的学习,我了解到了很多我以前所不知道的东西,以前在需要学习资料的时候不知道在哪里找,而现在完全不用茫然无头绪了,各种数据库所包含的强大的检索功能和丰富的信息资源,给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课程文献 篇5

关键词:文献检索 实践教学 任务驱动法

【中图分类号】G642

基金项目: 本文系CALIS全国农学文献信息中心项目“图书馆资源与服务推广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2057

文献信息检索课是一门综合性、专业性、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由多种因素决定,由于教学的方向、内容、方法和组织都是由教师设计和决定的,所以教师是主导因素。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处于绝对的主动地位,学生在被动的环境中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受到极大的压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们经过教学实践,不断地探索和研究,认为改革教学模式的切入点应当是以人为本,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任务驱动教学法作为最直观的教学方法,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任务驱动法简介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引导学生对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系统的知识。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关键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

结合我校文献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学工作,通过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之中,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着一个个任务来完成,以任务驱动,需求牵引的教学方法,精讲多练,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任务的设计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实验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实验任务的设计、编排非常关键。教师首先明确教学任务,在“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实用性、适宜性、渐进性、专业性等

原则,要求把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提高融入任务中。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的分析教材,认真研究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更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所在。然后教师提出一个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与学生共同分析解决该问题所需的知识、方法和步骤,由学生来完成任务,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目的是通过完成任务,掌握学习内容,学会学习,培养综合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参与探索和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教学内容,适时在班级交流,发现新思路,推广新思路,鼓励创新。教师进行比较、评讲、归纳,学生从中得出结论,引导交流,共同进步。见流程图:

教师:

学生:

在每学期的教学活动前期,先提出一个任务—例如查找“棉花采棉机”的相关文献。围绕这个任务,讨论分析涉及到的课专业程知识,需要通过哪些途径来完成。考虑学生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首先从学生实际出发,从专业角度和文献检索理论对任务进行切分细化,从母任务中分解出一个个子任务。要学生明确要把文献查全需要查找的文献语种有哪些,查找的文献类型主要有哪些,通过哪些途径实现,从而引导学生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完成整个设计任务。要完成整个设计任务,必须掌握文献类型和文献级别等基础理论、文献检索原理及构造检索策略等,通过教师分析任务,提出问题,再进行理论讲解,学生通过实践,参照老师讲过的案例,独立或合作完成任务这一系列过程,学生的学习就变被动为主动,理论和实际就能很好地结合起来。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及时作适当的启发和引导,或参与一些学生的讨论或探讨。在完成设计的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这时教师应随时随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个别问题就个别回答,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在全班回答或讲解。

一般在大约一半的同学完成任务的时候教师要召集学生进行任务讲评,挑选出检索技巧较高而思路各异的学生的作品,让他们在课堂上谈谈各自检的索思路,然后教师进行比较点评,指出各自的优缺点,引导其他学生吸取他人的长处,补己之短。整个教学过程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学习非常主动,每次任务完成后的成就感鼓励他们去完成新的任务。由于许多内容都是学生自己学到的,检索策略也是自己编写和调整的,因此,知识点记得牢、用得活。

三、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角色与地位的转变

由于整个教学过程都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明确自己所担当的角色,要认识到学生的知识不是靠教师灌输被动接受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构建起来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建构知识的主体地位。

2. 任务设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任务”设计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培养学生用探索式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勇于产生疑问、不受固定模式约束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大胆猜想、判断,并将其猜想作为逻辑推理的一种形式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

3. 任务设计难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任务不仅与将要学习的知识点紧密联系,使知识点之间形成一个整体,还要考虑学生接受知识能力的差异,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专业基础、专业水平、认知能力等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在 “任务”设计时要注意解决问题的多元化。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不仅掌握系统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在完成任务后有一种成就感,促使学生继续保持学习激情。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文献信息检索课教学中,既提高了教学效果,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操作技能,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及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会用所学知识设计更好的项目,符合高等教育的特点。

参考文献:

1.莫振轩.文献检索课“体验式学习”实践探索[J]. 图书馆论坛, 2010

2.陈秀莹.参与式教学法在文献检索课中的应用尝试[J]. 图书馆学研究, 2007

课程文献 篇6

我校的制药工程专业本科生是从2008年开始招生的。从第一批学生入校, 我们就开设有药学文献检索这门课程, 迄今已完成了三届学生的教学任务。这门课程一直由笔者来承担, 笔者在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 不断摸索、总结、改进, 希望在教学上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药学文献检索课的教学质量, 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体会, 在此就教学现状、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以及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后取得的效果, 以供商榷。

1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内容

本课程内容包括文献检索的基础知识、中文医药学检索工具、外文医药学检索工具、专利文献的检索、常用药学工具书、网络资源及药学论文的写作。由于本课程设置只有25个学时, 其中又分为理论与实践部分。如果我们不能把理论与实践课的时间分配好, 在教学内容与范围的设置上, 不能突出重点, 就会导致学生该掌握的要点没掌握, 出现知识点混乱的问题。

1.2 学生对文献检索课重视不够

本课程性质定位为限选课。由于学生认为文献检索是限选课, 不是专业基础课, 且试卷考试是开卷考试, 导致很多学生开始上课时认为此课程不重要, 就出现个别学生上课说话, 玩手机等注意力不集中, 抄袭作业等现象。

学生对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过度依赖。不少人认为检索谷歌和百度就可以找到足够多的内容或信息了, 没有必要学习如何在万方、知网等数据库上查找资料, 因此他们认为这课可听可不听。

1.3 学生论文中出现的错误

撰写论文是文献检索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本课程要求学生在结束课程前写一篇关于药物方面的综述性论文, 可以自己选题, 也可以参考老师给的题目及相应的提纲进行撰写。

从学生交上来的综述论文看,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题目过大, 选题的范围过于宽泛, 文题不符。 (2) 摘要中插入参考文献。摘要是对论文的简单介绍, 一般不举例证, 没有图表、图解、简表、化学结构式, 不讲过程, 不插入参考文献。 (3) 关键词重叠。关键词要求有代表性、专指性, 能反应特征内容, 通用性较强的单词或词组。有的同学把意思相近的词语都放上去, 有点重复。 (4) 前言内容与题目或主题没有联系。前言的内容应包括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简况及最新进展;指出空白点和争论的焦点, 拟用什么方法解决所提出的问题。有些学生写的前言都未涉及主题字眼。 (5) 正文层次不明显, 整篇文章没有提纲, 每部分之间没有明显分开说明, 没有好的逻辑顺序, 让人读了有思维混乱的感觉。 (6) 小结内容杂乱。小结是对全文进行一个简要的概括和总结, 与前言部分呼应, 指出本综述所涉及的专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动向, 或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评价。很多同学没有写出自己的看法, 只是引用别人的观点。 (7) 参考文献不按标准格式的要求来写。各项名称顺序混乱, 缺失, 错误使用文献标识类型号的现象非常严重。 (8) 综述论文要求学生对查到的文献进行归纳分析, 很多同学不加整理地将参考文献进行复制, 导致大面积的抄袭现象, 有剽窃嫌疑。

2 改革措施及效果

针对上述不良现象, 笔者采取了一些措施,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1 课程内容的设置要抓住重点

首先, 基本理论如检索语言和索引方法方面的教学, 尤其是检索语言内容的教学在药学专业文献检索课中是最为重要的。要使学生学会使用任何检索工具查阅文献的基本技能, 关键在于检索语言原理的掌握与运用。检索语言是文献检索理论基础的核心, 任何检索工具, 不论索引种类多少, 亦不论语种如何, 都是按照一定的检索体系编排, 无论怎样复杂, 最终都可以归纳到某一种特定的检索语言之中。因此, 检索语言与方法的教学, 在整个文献检索课教学中应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药学检索工具可以重点讲解《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中文科技资料目录:中草药》、《中国药学文摘》、美国《科学引文索引》、《化学文摘》, 其余做简要介绍。专利文献的检索主要介绍专利文献的基本知识以及中国专利的文献检索和德温特专利检索工具。常用药学工具书作简单介绍就可以了。关于网络资源, 中文的可以选择介绍常用的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数据库, 中国药学文摘数据库 (CAP) 等;外文的则重点选择我校图书馆购买有的Elsevier-SD和Springer Link全文数据库进行详细讲解。药学论文的写作要作为重点来讲。

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安排, 抓住重点, 可以让学生理清思路, 掌握知识点。

2.2 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学生不爱听课, 原因可能是我们的讲授方式不够吸引他们。因此笔者就不断学习研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并把它们引进课堂,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2.1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大学课堂中最常见的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运用多媒体教学, 可以增加教学容量, 提高教学效率;运用多媒体教学, 可以使教学突出重点、淡化难点, 提高教学质量;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1]。在多媒体课件中可以加入一些动画对比, 图片、影片片断, 配以文字或语音说明, 辅以背景音乐, 使这些内容真实、有趣,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同时又能令其轻松掌握知识点。

2.2.2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以真实情境或事件作为题材, 供学生相互讨论之用, 引导和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2]。比如我们在进行检索示例时, 曾采用一个实例例举一个男孩患病, 在当地没有查出病因, 大医院的医生结合网络资源输入关键词, 缩小范围, 一步一步获得诊断的依据。同学们听到这种实例, 就很有兴趣, 他们就会感受到学会检索还是很有用的。我们在课堂上举的例子都是与医药有关的, 与我们的专业很符合, 因此比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用案例教学法, 获得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2.2.3 开放式教学

开放式教学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而非仅仅灌输知识。学生从教师那里学到的应是思考问题的方式、分析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技巧, 而不仅仅是知识本身[3]。开放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获取知识, 教师既是指导者, 也是参与者。在开放式教学中, 我们让学生自行组成若干个小组, 5~6人一组, 根据自身兴趣设计与专业有关的课题。他们分工合作, 检索与搜集文献资料, 经汇总整理后, 选取主干内容制作成幻灯片, 各小组在课堂上向大家汇报结果。同时鼓励其他同学在此基础上提出新观点、新见解, 教师从专业角度给出建议。开放式教学打破了传统上单调、呆滞的课堂气氛,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2.2.4 专业课题走进课堂教学

将科研课题带进课堂教学, 是知识的综合运用与提高。在传统的文献检索课的教学中, 学生只能获取到死板的检索知识, 并不能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4]。由于笔者同时兼顾学生的专业实验课, 所以就设想将文献检索实验课的内容与专业课题相结合, 指导学生学习进行实验设计的文献检索工作。结合专业给出几个课题, 让他们通过文献检索, 查出多种实验方法, 写出实验方案, 然后上实验课时进行实施, 加以验证。这样, 不仅有效巩固了文献检索技能, 更重要的是教会其科研方法和思路。通过上述的科研实践, 不但增强学生对药学文献检索实验课的学习兴趣, 而且对拓展知识面, 开阔思维和眼界, 培养药学信息素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2.5 建立独立的上机实习室

我们向学校申请上机实习教室, 里面配备有计算机、教学机、开放的网络环境供学生使用, 在那里完成药学文献检索课的实践课时。学生可以在那里随堂完成布置的作业, 不会的地方当场提出, 教师可以现场指导。这样的学习效果比让他们回宿舍自己摸索好多了。只有通过充分的实习才能让学生真正领会所学知识, 扎实运用所学的技能。在网络飞速发展和信息日益膨胀的今天, 独立的上机实习教室对提高药学文献检索课教学效果十分必要。

2.3 论文的撰写

论文写作是科研人员必备的一种基本功, 对于医药工作者来说, 从事科技论文的写作, 有助于提高科研素养, 培养科研能力, 训练严谨的表达技能。对于学生来说, 从近的来看, 就是让他们能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 往远的看, 就是为他们今后的科研论文的写作打下了基础。

药学论文包括综述性论文和研究性论文两种类型。在综述写作时, 可以针对学生不把参考文献进行分析归纳而直接复制的现象, 要求其先确定写作范围, 课后查阅足够数量的参考文献, 课堂上利用一到两个课时专门练习文献的阅读和整理, 在其理解的范围内, 将文献按照科研论文和综述文献进行分类、分析和归纳。研究性论文则要求他们首先明确实验目的、方法、结果与结论, 列好提纲, 内容则按前言、实验部分、实验结果、结论的逻辑顺序来撰写。

针对参考文献格式严重出错的现象, 笔者专门布置了一项作业, 要求每个同学按标准格式写出十条参考文献。作业要求:上网查询《中草药》期刊, 从2010年第一期到2013年第二期共有38期, 全班38人按学号, 每人对应一期, 找出相关栏目十篇文章作为参考文献, 转换成参考文献的形式, 手抄交上来。这样, 既可以杜绝抄袭作业现象, 又可以通过抄写加深对参考文献标准格式的印象和理解。

针对性的作业使得学生逐渐学会如何撰写论文, 对于他们的毕业论文写作很有帮助, 获得了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肯定。

3 结语

笔者通过对药学文献检索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采取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且初步取得了一些较好的效果。当今世界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世界, 药学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步入新阶段, 对药学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此, 药学文献信息检索课的教学改革更需要不断地深化。我们既要根据专业特点因材施教, 又要时刻关注药学领域的最新进展[5],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改进、完善, 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药学人才。

参考文献

[1]程宏英, 张小秋.多媒体在教学改革应用中的优劣[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17) :129.

[2]王敏, 嵇绍春.案例教学法在文献检索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3 (1) :101-102.

[3]孙刘琴, 易思思.互联网药学资源的检索与利用[J].中南药学, 2009, 7 (4) :319-320.

[4]黄和平, 陈卫东, 汪电雷, 等.提高药学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效果初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 11 (1) :50-52.

课程文献 篇7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产物, 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行为规范与准则, 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

礼貌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表示敬重、友好的行为规范, 如尊老爱幼、热情待客等。

礼节是指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待人接物的形式, 如拜会、回访、挥手致意等。

仪表是人的外表, 如容貌、服饰、表情、姿态等。

仪式是指在一定场合举行的具有专门程序的活动, 如开业典礼、迎送仪式等。

礼仪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具有共同性、继承性、发展性的特征, 其核心是尊重。在个人发展、人际交往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 礼仪发挥了教育、美化、协调、沟通和维护的作用。

商务礼仪是指商务活动中对人的仪容仪表和言谈举止的普遍要求, 这其中包括仪表礼仪, 言谈举止, 书信来往, 电话沟通等技巧, 从商务活动的场合又可以分为办公礼仪, 宴会礼仪, 迎宾礼仪等。

在现实的商务活动中, 顾客总是依靠第一印象作为交易是否可靠的标准。研究表明, 顾客愿意为更好的服务支付更多, 并且客户服务也被许多企业视为一个持久的差异性优势 (Bennett, 1990) 。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繁荣, 商务礼仪在商务活动的各个方面显得越来越重要, 企业日趋看重商业人才在专业知识背后的人格魅力、道德修养、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人文方面的综合素质。

2 商务礼仪在职场上的表现要素

外貌、沟通技能、身体语言和态度是反映一个人综合专业素养的重要方面。

拥有得体的外表的员工会得到雇主更多的信任, 雇主相信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有高度的责任感 (Reed, 2007) 。根据Carolyn Ashe和 Chynette Nealy 在2007年的调查, 在回答“不得体的穿着会削弱个人在公司中的积极形象”的问题时, 有77%的人表示完全同意或基本同意。

毋庸置疑, 沟通技巧已经成为商务成功的重要决定因素。研究表明, 沟通技巧是选拔企业高层经理人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因为经理人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对一个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 (Gallo, 2007;Jongwe, 2005;Miller, 2000) 。使用恰当的文法和词语能够帮助有效地沟通, 而语言结构的错误使用则会使他人对沟通者本人的职业素养产生负面的认知。调查 (Carolyn Ashe和 Chynette Nealy , 2007) 显示, 有92%的女性和98%的男性认为文法的使用在职场上非常重要, 文法的错误使用会使人们认为沟通者缺乏在企业中升职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背景。

身体语言可以传达出个人的自信程度和能力的大小。Gallo (2007) 强调了强有力和有效的身体语言可以帮助演讲者与听众迅速建立起融洽的关系, 并表现出个人对所传达信息的自信。虽然身体语言仅仅占沟通中很小的比例, 但值得注意的是, 沟通中的信息分别有55%和38%依靠视觉 (身体语言, 眼神接触) 和声音 (音高、速度、音量、语气) 来传达 (Gallo, 2007) 。在当今社会, 掌握有效肢体语言的沟通者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尊重。拥有专业礼仪素养的沟通者被外界视为富有领袖魅力、胜任岗位和充满自信。

态度在职场上被视为一项人际交往技能, Laurie Whalen 在阿肯色民主党人宪报 (2007) 提出, 态度不佳已经成为职场中人们最显著的弱点。

愤怒是肢体语言和态度的表达形式, 它是有效沟通和高效率工作的障碍。在对身体语言和态度的测试 (Carolyn Ashe和 Chynette Nealy , 2007) 中, 针对“如果在你工作沉思的过程中有人打扰, 你会发怒吗?”的问题, 有74%的女性和63%的男性做出了肯定的回答。

人力资源部门的经理们都在试图招聘拥有良好人际交往技能的员工。外貌、沟通技能、肢体语言和态度是反映个人职业素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这几个要素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发展, 而且是企业塑造对外形象、建立美誉度的重要途径。

3 跨文化商务往来的禁忌比较

作为营销人员, 了解不同国家的习俗差异, 无论是对日常的人际交往, 还是跨国商务合作都是大有好处的。以下根据李荣建教授所著《社交礼仪》一书的十二、三章归纳了一些常见的禁忌比较。

(1) 颜色禁忌。

绿色:日本人视为不祥的颜色;俄罗斯人认为绿色代表希望;法国人忌讳灰绿色, 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希特勒法西斯穿着灰绿色的军服。

紫色:日本人认为是不可靠的颜色, 忌用来作为包装颜色;在西方, 是公认的同性恋的颜色。

红色:泰国人一般用红笔将死者的名字写在棺木上, 因而忌用红笔签名;在我国, 书信来往用红笔代表绝交;在菲律宾、德国 (视为色情) 也属于禁忌之色;在俄罗斯, 红色是美丽和吉祥的象征。

茶色:在德国、菲律宾属于禁忌之色。

白色:马来西亚忌用白色纸包礼品, 因为与丧事有关;俄罗斯和西方一般认为白色表示纯洁。

黄色:在马来西亚是贵族的专用色, 因而普通人忌用;新加坡也忌用黄色;在俄罗斯人眼中黄色是背叛、分手的象征, 因而不送黄色的花。

黑色:俄罗斯人忌讳黑色, 认为黑色不吉利;德国人认为黑色是悲哀的颜色。

蓝色:俄罗斯人认为其代表忠诚;法国人喜欢天蓝色和淡蓝色。

(2) 数字禁忌。

4和9:在日本, “4”与“死”发音相同, “9”与“苦”谐音, 因而为日本人所忌讳;在韩国, “4”同样因为与“死”发音一样而被忌讳。

13:俄罗斯和西方人都认为“13”是凶险和死亡的象征。

7:在西方, “7”是吉祥的标志, 意味着幸福和成功。

(3) 送花禁忌。

日本人认为荷花代表丧葬。武汉的一家公司还曾经因为品牌取名“荷花”而错失了和日方合作的机会。

俄罗斯人送花送单数, 最好是3—5枝, 不送一枝花, 而参加葬礼送双数。

在西方, 人们通常把黄色的菊花放在墓前吊唁死者, 所以是一般人忌讳的。

(4) 馈赠禁忌。

在日本, 忌赠送容易破损的陶瓷、玻璃制品, 最忌讳梳子。

在意大利, 手帕是分手时的擦泪之物, 因而友人之间赠送礼物时忌送手帕。

(5) 握手触头禁忌。

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头部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随便抚摸他人的头部, 被视为是对他人的侮辱。

在阿拉伯国家, 人们吃饭、握手或传递物品均用右手, 忌用左手, 因为大多数阿拉伯人习惯在卫生间用左手清洁身体, 故认为左手是不干净的。

印度尼西亚在敬烟、倒酒端茶、递东西等均用右手, 用左手待客也被视为不礼貌。

(6) 动物禁忌。

狐狸:日本人认为狐狸狡黠, 因而在商品上一般忌用这种图案。

鹤、龟:在泰国, 鹤被视为“色情鸟”, 龟则被视为男性“性”的象征, 因此忌讳这两种动物及印有其形象的物品。

兔子:俄罗斯人忌讳兔子, 因为兔子胆小无能。

猴子、熊、马:俄罗斯人认为马能够带来好运气, 猴子、熊代表吉祥如意。

黑猫、孔雀:在英国, 黑猫是不祥之物, 如果有人看见黑猫在他面前穿过, 便预示着他将遭遇不幸;英国人视孔雀为淫鸟, 认为孔雀开屏是自我炫耀。

4 营销专业礼仪课程的设计——角色扮演

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工作者都认识到成功的营销人才需要具备的不仅仅是学术知识, 其他的个人特质, 比如自信、果决、成熟和分析、写作、演讲和电脑等基本技能也是必不可少的 (Kelley and Gaedeke 1990) 。然而, 传统的市场营销课程却往往忽视了另外一个重要内容——商务礼仪。

那些在大学里经常迟到的学生如果没有接受礼仪课程的学习, 在他们进入工作岗位后, 往往很有可能因为给顾客、同事和上司留下不好的印象而错失生意和晋职的机会。因此, 商务礼仪课程的开设对即将进入职场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能够为他们日后在事业上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4.1 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

商务礼仪课程的内容应该把握“必需、够用”的原则, 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内容:礼仪的起源和发展 (包括中、西礼仪) 。

个人礼仪。个人礼仪是展现个人素养的开始, 不仅要做到外表美 (表情、服饰、化妆) 、行为美 (站姿、坐姿、走姿、蹲姿等) , 还应该做到心灵美 (思想品德修养和语言文学修养) 。

交际礼仪。包括称呼与介绍、握手、交换名片、脱帽与鞠躬等日常交往的基本礼仪。

按照场合分, 有公共场合礼仪、宴会礼仪、工作场合礼仪、集会礼仪等。

商业礼仪。包括开业礼仪、剪彩礼仪、签约礼仪等。

职业礼仪。包括求职礼仪、商务文书 (请帖、信件、邀请信等) 的书写、推销礼仪、谈判礼仪等。

文化方面的礼仪。包括宗教、少数民族和跨文化习俗的学习。

就时间而言, 商务礼仪课程最好是在高年级开设, 时间是最后一个学期或者倒数第二个学期, 因为这样的安排对即将进入职场的学生来说更具有实用性。

4.2 教学的形式

除了日常的教授和书本的学习, 教学工作者还可以更多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演示, 体会角色扮演 (Craig A.Kelley 1992) 。

比如餐桌礼仪,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为学生们提供场地和道具, 这样可以在现场让学生们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模拟一次正式的聚餐, “服务员”、“主人”和“客人”演示摆放杯碟、点餐、使用餐具、交谈、举杯、付账等场景。之后, 老师再根据每个人的表现进行一一点评和纠正。通过这种方式, 学生们在实践中寓学于乐, 学习礼貌用餐的各个细节 (如每一次喝饮料前需要用餐纸擦拭嘴唇、买单的时候回避客人等) 和处理紧急问题的方法。

再比如交际礼仪, 通过电话问候、互换名片和介绍、握手的表演, 让学生们发现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不当之处, 及时地改正。

5 未来的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 国际交往也越来越密切, 商务礼仪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就国内而言, 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 对精神层面的提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人际交往和商务往来中, 人们会更加关注对方的谈吐举止和修养。

就对外而言, 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来到中国学习、工作和商务洽谈, 也有越来越多的国人走出国门留学、旅游和工作, 了解和尊重跨文化的风俗和习惯成为了人们的必须要学习的内容。

因此, 普及礼仪教育, 特别是对未来从事商务活动的经管学生而言显得尤为重要。此外, 由于社会对专业礼仪人才的迫切需要, 相关的礼仪培训行业也会应运而生。

参考文献

[1]Carolyn Ashe, Chynette Nealy.Business Etiquette:New Day, New Time.[J]Proceedings of the2007Association for Business Communication Annual Convention.

论高校文献检索课程的重新定位 篇8

我国高等学校的文献检索课始于用户教育课, 是随着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而开设的, 基本上经历了自上世纪30~70年代的初探阶段, 80年代的普及阶段和90年代的深化发展阶段。教育部多次下发相关文件对文献检索课教学给予宏观指导。1984年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1985年9月, 教育部颁发了《关于改进和发展文献课教学的几点意见》;1992年5月, 原国家教委再次印发了《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有资料显示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 我国约有700多所高校开设了文献检索课, 累计200多万学生学习了这门课, 这对培养学生的情报意识, 提高学生的文献检索技能, 拓宽知识面, 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而且伴随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发展, 为满足学生的信息需求, 我国高等学校的文献检索课也逐步向信息检索课深化。

二、高校文献检索课的困境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后, 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 各种载体的信息纷沓而至, 学生能够利用的信息数量急速增加, 获取信息的手段和途径迅速改变。在这多载体、多方式的信息检索技术环境下, 传统的文献检索课已经无法满足培养学生信息素质的需要, 许多学校文献检索课陷入了几乎停顿的状态。

文献检索课陷入困境, 其原因如下:

1. 文献检索课缺乏统一规范管理

教育部只是在1984年, 1985年, 1992年颁布了三个有关“文献检索课”的通知, 10多年再没有新的相关文献检索课教学的文件、意见或通知, 各高校均依据自己的情况自行安排教学内容, 没有统一的教学计划和大纲要求, 课程名称、课程设置也不统一。文献检索课的教学一直由图书馆负责实施, 未纳入高校教学管理体系中, 缺乏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管理和统一实施。

2. 文献检索课教学目标定位不准

教师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使学生掌握文献检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上, 忽视了学生信息素质的全面培养。当今我国的教育目标已由知识型人才的培养转向包括信息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型人才的培养, 而文献检索课的教学目标仍然定在知识型人才的培养上, 这明显不符合我国现今教育目标的要求。

3. 文献检索课教学内容陈旧

我国的文献检索课来源于读者教育课,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 一直都局限于目录学、纸质文献检索的范畴。1939年《教育杂志》29卷8期何多源发表了《论“目录学”及“参考书使用法”应列为大学一年级必修课程》, 不久以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为代表的一批高校立即开设读者教育课。20世纪80年代许多高校又重新开设文献检索课, 内容主体依旧局限于基础理论知识、传统信息源的介绍、中外文检索工具书的使用和几种常用方法的演示, 对于联机检索、数据库检索、网络信息资源检索也依旧只是检索技能的介绍, 而未能更深层次的探索。而事实上, 在网络、数据库等数字信息的检索方面, 只要掌握了一些非常粗浅的计算机利用知识, 实现一般性的检索是很容易实现的, 这在事实上弱化了文献检索课的功能和作用。而且把信息需求仅局限于文献的检索, 而忽视文献检索质量的评价, 对信息的应用、引文的分析等内容未予以涉猎。

4. 文献检索课教学质量不高

我国高校的文献检索课教材陈旧、教学设备缺乏、教学方法呆板、教学手段落后。文献检索课的教材版本很多, 但内容大同小异;教材更新速度慢, 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对于网络检索和计算机检索的介绍远远滞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篇幅依旧主要集中于传统纸质载体的文献检索;主要采取课堂教学, 不能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更无法让学生自主学习, 使得以素质培养为目标的教学转变为纯粹的技能培养方式。

5. 文献检索课师资管理薄弱

师资力量的强弱决定文献检索课的教学质量。我国大多数高校特别是地方普通高校没有文献检索课专职教师, 基本是图书馆工作人员作兼职教师, 制约着文献检索课的发展。师资数量不足;师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专兼职结构等不合理;师资培训不到位;师资队伍不稳定等。先天不足、后继乏力的师资队伍严重影响了文献检索课的质量。

6. 文献检索课所处环境不佳

许多学校对开展文献检索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 各级领导不够重视, 导致资金投入少, 教学所需硬件设施匮乏。文献检索课在专业教学中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 往往只是将其作为选修课, 学时少, 缺乏延续性;有的学校则是以专题讲座的方式介绍图书馆利用的简单知识;有的部分学校甚至未开设本课程。而且文献检索课教师待遇方面往往不能与其他教师一致, 严重挫伤任课教师的积极性。这些都严重影响文献检索课的开设。

三、文献检索课的重新定位

1. 教学思想

文献检索课是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务于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

2. 教学目标

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大学2002年图书馆教学计划中指出通过文献检索课学生必须具备: (1) 定义信息需求的任务:我真正需要发现什么以及我需要做什么; (2) 查找信息源:我能够在哪儿找到信息; (3) 选择和记录信息:我需要获取什么信息; (4) 理解和批判地评价信息, 有效地联结和组织信息:我怎样才能最好地使用信息; (5) 表达获悉的信息:我如何能最有效地使用信息; (6) 根据信息满足程度和增加的知识情况评价信息:我是否达到了目的以及我学到了什么。

我国高等学校文献检索课应顺应时代发展将教学目标定位在:让学生掌握有关信息检索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熟练掌握光盘检索、网络检索工具特别是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 以文献检索为基础, 以计算机和网络检索为重点, 着重培养学生综合的信息素质。

3. 教学内容

依据教学目标, 立足于信息管理科学, 结合计算机科学开展文献检索课程。更新原有的文献检索课教材, 改变内容结构。精讲文献检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由原来的手工检索为主转为以计算机检索、网络检索为主;精简并弱化传统纸质载体检索的内容, 结合学生的专业和图书馆馆藏, 有的放矢地介绍手工检索工具;重点介绍电子资源及网络信息检索, 使学生熟练掌握国内外常用数据库、电子图书、电子报刊的检索方法和检索技巧;及时补充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内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整理信息、分析评价信息以及合理地利用信息的能力, 在教学内容方面努力做到知识与技能并重, 同时强化文献检索能力在人终身教育, 在全面素质提高中的作用和意识。

4. 教学组织管理

文献检索课应该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 实现从板书教学向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教学转变、从灌输式教学向互动式教学转变、从面授教学向远程教学转变、从小班教学向无限受众转变。采取课堂教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 实现知识的系统化和专业化;采取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 实现知识传授的终身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灵活运用启发式、引导式、交互式的教学方法, 着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尽量多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电子邮件、BBS等信息化手段, 丰富教学形式。要强化实习环节, 改善实习条件, 切实加强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让理论与实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机结合。文献检索教育过程中, 可以寓教与用, 应该突出教学的目的, 使教学过程与学生论文写作相结合, 突出信息知识的应该;与课题研究相结合, 突出检索效率的重要性;与学生终身学习相结合, 突出信息评价能力。

5. 师资建设

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是开好文献检索课的技术保障, 高校应该加强文献检索课师资建设。在师资建设中应树立以人为本的师资管理思想, 满足教师需要, 激励教师积极性, 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应该努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采取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专业和其他各学科专业教师相结合的方式, 采取专职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 积极引进文献检索课教学高级人才, 特别是硕士研究生, 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素质, 优化教师知识结构, 加强师资培训工作, 注重对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进修、培训,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努力使教师成为信息管理专家、计算机专家和优秀的教育者。

随着计算机技术, 特别是信息存储技术、数据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 文献检索理论和实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传统的文献检索课迷失了方向, 导致定位不准, 陷入了极大的困境之中。而文献检索课又肩负着培养学生信息素质的重任, 它要求广大的教师面对新的形势, 能够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勇于改革, 充分利用新的知识成果, 重塑文献检索课程, 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对整个课程进行重新定位, 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

摘要:本文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环境等方面分析了文献检索课程陷入困境的原因, 提出应该对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思想、目标进行重新定位, 同时提出应该改革文献检索课教学内容, 加强教学组织管理,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文献检索课,困境,定位

参考文献

[1]杨玫.文献检索课教学新模式初探[J].图书馆论坛, 2004, 3

[2]王镭, 朱世祥.高校《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情报, 2006, 1

化学化工文献检索课程建设探讨 篇9

近年来, 该课程的建设日益受到重视, 在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这些成果包括:(1)通过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例如提高任课教师的知识结构, 来建立高水平、复合型的教师队伍;(2)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增加外文文献阅读能力;(3)突出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突出实践教学, 综合进行知识考核和创造力考核[2,3,4,5];(4)从新生入学到毕业设计, 分阶段实施信息和文献检索教育, 开展针对性强的文献检索教学[6];(5)采用“问题学习”教学模式[7]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8];(6)通过提供交流平台, 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9], 等等。这些成果对课程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了作用, 但是在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成果积累方面, 《化学化工文献检索》课仍然与很多基础学科存在较大的差距, 因而有必要进一步增加教改经验的交流。

在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化工文献检索》是大三学生的必选课, 36课时,课程采用的教材见参考文献[10]。 该课程的主要目标为掌握文献检索能力, 为学生的科研实践, 即毕业论文打好基础, 甚至为未来在多种岗位从事技术改进和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河南大学教学改革项目的支持下, 笔者通过总结近几年积累的教学经验, 对该课程的建设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 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将阐述几点经验如下:

1 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课程的重要性

作为选修课, 《化学化工文献检索》不易引起学生的重视, 故在开课伊始就强调课程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采取正确的学习态度,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程介绍中让学生认识到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 更需要创新型人才, 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离不开文献检索。 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 通常采用实际数据作为佐证。例如:数据显示95%~99%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是通过文献检索得到启发, 仅有1%~5%完全依靠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来解决问题, 科研人员花费在查找和消化科技资料上的时间占全部科研时间的50%以上。 此外, 还从文献数量庞大的角度说明化学化工的科研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越来越依赖于文献检索。 最常采用的例子是《美国化学文摘》, 其被称为到达世界化学文献的钥匙, 是世界上功能最强大的化学检索工具, 年收录近百万篇文献[10]。 即使一天读2~3篇文献, 一年仅仅读近1 000篇文献, 相当于当年化学化工文献的千分之一。因而一个未来企业或者高校的科研工作者或者技术骨干必须是一个文献检索高手。在学生对课程的重要性有了充分认识后, 课堂的气氛明显活跃, 这是课程建设的第一步。

2 教学内容与科研实践相结合

如前言所述, 在先驱的教学改革中, 已经针对课程的核心内容, 即文献检索能力培养与科研实践相结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 我们将文献课的其他内容也与科研和社会实践进行了适当的结合, 采用教师的实践经历替代文献课中一些枯燥的内容。

为了能够更好地达到此目的, 我们首先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 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阅历, 是科技创新团队或校企联合项目的骨干力量。身教甚于言教, 这些教师的亲身经历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模板。如下为其中两个教学实例简介:

按照出版形式分类, 共有十一种文献, 课堂上需要逐一介绍。其中教材上关于会议和会议文献的描述较少, 学生往往缺乏深刻的印象。然而学术会议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交流窗口, 所产生的会议文献也是文献检索课程的一个重要部分, 由此在教学中充分地扩充了此部分内容。

首先教师以一个参会者的身份甚至会议组织者的身份讲述参加会议的经历, 包括收到会议通知、根据征稿要求写论文、投稿、报到、领取会议资料和听会议报告等整个过程, 并适当地加入一些参会的小故事, 国内和国外会议的对比等。并采用真实的文件例子, 包括会议回执, 论文摘要和墙报等等, 让学生对会议有全面的了解。

在讲授过程中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例如:在学生理解了投稿的会议论文为什么必须是没有发表过的成果或正在进行的研究后, 启发式的提问会议文献的特点?学生经过热烈讨论, 很好地掌握了所学内容。甚至下课后, 有的学生还会找到教师继续交流, 探讨他们想到的一些问题。

另外一个教学实例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介绍。尽管教材上一带而过, 但是作为我国科研领域的核心部门之一, 完全有必要进行详细的介绍。由于作者有多年的申报经验, 并且获得过资助, 因而对基金委的运作方式等有较充分的了解。通过详细的描述, 让学生对我国科研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对于打算考取研究生的学生来说(目前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每年有近50%的学生被录取为研究生), 这些内容将有助于他们更合理地选择未来的就读学校和导师。

此外, 还扩展了教材中一些与科研密切相关的其他内容, 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 帮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国内外的现状, 例如介绍中科院、中国化学会和美国化学会等。

3 引入双语教学

尽管中国的科技水平正在高速进步, 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期刊和检索工具仍然以英文为主, 因而在课程中引入双语教学成为必然。过去采用中文的方式教学, 学生在第一次查英文的《美国化学文摘》时, 明显带着新奇, 但是也带着不适应。为此, 针对采用双语教学的部分内容,在上课前鼓励学生充分预习教材中的内容, 进而在课堂上采用原版的英文资料进行讲解, 仅仅在个别地方辅助少量中文。尽管讲授的进度慢了, 但是学生的兴趣却大大的提高了, 最明显的改变是实践课上学生面对英文工具的心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由于很多关键的英文单词不再陌生, 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双语教学的成功与我们正在进行的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项目《波谱分析》所积累的经验密不可分的, 作为主讲人之一, 从该项目的实践中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4 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很多基础课的主要内容均是多年不变的, 例如:无机化学, 分析化学, 有机化学等, 而文献课的内容需要与时俱进。为了保证教师能够年年紧跟形势, 要求每年开课前, 授课教师开讨论会, 互相交流文献发展的新趋势, 从而调整教学内容。小的调整常常是由网址的变化、检索方法升级、文献数据库升级和新标准出现等因素引起;大的调整主要由新检索数据工具淘汰旧检索方法而引起, 例如:从2010年起《美国化学文摘》(CA)停止了纸质文摘出版, 即不再发行印刷版CA, 而全面转向SciFinder等电子版。为此我们在教学中, 大幅减少了纸质CA检索著录格式的介绍, 并取消了CA的纸质文献检索实践课, 而增加了一些课时来讲解如何使用SciFinder。仅此一项就影响到了课程内容的1/6。尽管课程内容的变化给教师的备课和讲课增加了难度, 但是也为教师创造了紧跟文献发展趋势的机会, 使教师和学生均从中受益。

5 培养学生经济意识

我们教改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在课程建设中注重经济意识培养。初看二者似乎没有任何联系, 但是随着对文献检索课认识的深入, 我们发现“钱”字几乎深入到文献检索课的每一部分。经过几年实践, 我们体会到在课堂上让学生更多的接触到“钱”的概念, 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 也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课程,理解科研工作不是被超凡脱俗的光环所笼罩, 而是离不开实实在在的生活。具体的实例包括尽管存在一些免费检索工具, 但是常用的和功能强大的化学化工文献检索工具均需要付费, 例如CA;阅读文献需要付费, 例如很多国外的著名出版社或者检索机构要求学校支付巨额的年费, 如果独立购买则一篇文章常常需要几十美元;参加学术会议需要会议注册费、住宿费和交通费, 等等。而占据核心地位的科学研究实验更是经费消耗的主要部分, 包括购买仪器、设备、做实验和测试等等, 并由此引申到公司企业的科研投入。然后让学生讨论钱与科研的关系。通过这些内容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离不开社会, 常常需要国家和企业的支持。这些内容的学习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有助于培养他们爱国精神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很重要的一点是能够使学生明白合理地安排和使用经费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

基于前述介绍, 我们还不失时机地激励学生努力奋斗:目前我们国家非常重视科研, 一位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的专家到我校学术访问时说:“我现在非常羡慕中国人, 因为你们有很多很多的grants (科研基金资助), 在这方面欧洲和美国的很多科学家们也都很羡慕中国人”。这说明我们国家已经为科研工作者们准备了良好的支持, 也为未来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 中国科研的未来在你们学生们的手中。中国的科研工作的高速发展, 值得我们中国人骄傲!

参考文献

[1]杨春芳.试论高校开设文献检索课的意义[J].邢台学院学报,2006,21(3):127-127.

[2]陈军,田丹碧.关于化学化工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的几点建议[J].大学化学,2010,25(2):23-26.

[3]秦勇,纪俊玲,黎珊.《化学化工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探索[J],广州化工,2009,37(7):215-217.

[4]曾桂生,彭强,张爱琴.本科《化学化工文献检索》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思考[J],江西化工,2010(1):142-144.

[5]周弟,曾小君,宁春花,等.化学化工文献检索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9(9):95-96.

[6]徐溢,张剑,徐平洲,等.化学化工文献检索和利用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07,24(3):83-85.

[7]蒋祥春.“问题学习”教学模式在化学化工文献检索教学中的应用[J].井冈山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7,28(2):128-130.

[8]付正立.“任务驱动法”在《化学化工文献检索》教学中的应用[J].海峡科学,2010(3):68-69.

[9]王银玲,李一梅,田瑞芬,等.如何激发学生对化学化工文献检索课的兴趣[J].广州化工,2010,39(4):138-139.

课程文献 篇10

关键词:化工文献检索;任务驱动;高职教育

信息资源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快速获取信息并充分有效地利用信息可以使科研工作起点高、富有成效并避免低层次的重复。化工文献检索是系统介绍查阅各类化工类文献方法的一门课程,在应用化工专业开设这门课程旨在使学生学会查阅化工文献的基本方法,在后续的专业课学习中应用这一技能自主阅读各类文献,从而既深化了专业课程的学习,又在实际的文献查阅过程中巩固了这一技能,为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和胜任毕业后的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一、基本理论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二、教学环节

化工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专业,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与实验课、科技论文写作等课程有机结合会获得良好的效果。此课程可引导学生在熟悉各种检索工具,查阅检索工具的类目设置,看其文献量的多少的基础上,通过检索在实践中不断地获取信息作最后的确认。将检索实践课查出的相关内容国内以及外最新的信息,用以促进科研成构,深化专业知识,在各自专业技术领域去进行新的进展,体现出选题的新颖性、实用性和针对性的探索。为此,在组织教学的全部活动中,重点把握实践环节,“任务驱动法”可以取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1.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在化工文献检索课程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在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时,教师先向学生布置本课程、本阶段、本单元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带着要完成的任务或带着要解决的问题去学习,以探索问题来引起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2.学生讨论,分析任务

任务提出后,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关于任务怎样解决。文献检索课程大多采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尤其对数据库及检索工具的介绍,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得到新知识及技能的强化,如果学生对所学知识存在疑问,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讨论学习,最终以小组的形式把问题集中反馈给教师,教师也可以即时地调节自己的备课内容。

3.通过实践完成任务

任务提出,经过学生分析讨论,解决问题后,就需要学生通过实践完成任务。学生可以先通过自主探索或者互助协作开展探究活动。学生围绕主题展开学习,查阅资料,进行尝试探索,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应用。

“任务驱动法”运用于化工文献检索课程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结合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第一,把教师从事的科研课题中需要查阅的文献分给学生进行练习,使学生实践科研课题的检索方法,提高学生的检索能力。第二,根据学生的毕业论文内容进行查阅,并把具体的课题设计与文献课的实践课相结合,使学生有目的地对科研课题进行查阅,为学生自己完成毕业论文积累了资料,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第三,将课程与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等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学好本课程的内在驱动力。

三、结语

任务驱动教学在化工文献检索课程中的运用本质上是通过“任务”来诱发、加强和维持学生的成就动机。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学模式的设计,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让学生主动学习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参考文献:

[1]陈军,田丹碧.关于化学化工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的几点建议[J].大学化学,2010,25(2):23-26.

[2]于树胜,刘景会,管计锁,等.文献检索课程问题设计与教学改革[J].河北农业大学学(农林教育版),2009,11(1):75-79.

[3]曾桂生,彭强,张爱琴.本科“化学化工文献检索”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思考[J].江西化工,2010(1):142-144.

卫校医学文献检索课程设置的探讨 篇11

每门课程的设置, 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 反映该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 体现该学科的新颖性, 同时也要符合学生自身的专业特点、层次特点、知识结构特点和认知规律。

1 课程设置背景

信息素质作为新时代人才的重要特征逐渐得到重视。文检课作为目前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质的主要手段, 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信息素质教育的需要。

1.1 无统一的指导性教学计划

目前, 卫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没有涉及文检课的章节。卫校的文检课都是由教师自编教学大纲, 或参考高校文检课的相关教学大纲来执行授课任务。各自为政, 缺乏统一的指导性计划。

1.2 卫校文检课教材现状

据统计, 20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已陆续出版各类文检课教材500多种, 但是, 在众多的文检课教材中, 专供卫校学生使用的医学文检正规出版教材只有2~3种。

现有的卫校文检课教材除因品种少, 不能满足现阶段卫校学生文检课教学的需求外, 还在教材编排和内容的新颖性、正确性、实用性等方面存在瑕疵。

近10年, 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给文检课程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手工检索内容在较权威的本科生、研究生文检教材中已基本绝迹。但中专以至大专生使用的医学文检课教材, 依然沿用旧模式, 导致中专、大专这一层次的教材内容严重滞后, 将一些根本不会用到的检索工具、检索方法编排在教材中, 没有任何实用价值。

2 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鉴于卫校文检课教材编排方面存在的问题, 及无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来指导教学工作, 设计合理、实用的课程教学内容显得十分必要。

2.1 指导思想

分析课程目标, 按照信息素质的构建规律, 确定课程结构以培养信息素质为目标, 结合卫校学生知识结构特点和认识规律, 设计一个合理的课程目标。卫校学生具备一定的网络知识和专业知识, 但在检索技巧和信息的组织、利用方面还非常欠缺, 让学生通过反复上机练习, 循序渐进, 实现本课程知识、技能的掌握和相应经验的积累。

2.2 课程内容分析

现阶段的课程设置, 一般采用模块结构表达。根据卫校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 结合学生的特点, 文检课的教学内容应当包括基础理论、检索实践两大模块 (见表1、表2) 。

毋庸置疑, 实践模块部分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实践模块包括中文全文数据库、中文文摘型数据库 (详细介绍中国生物医学文摘数据库) 、搜索引荐及网络资源信息的组织和利用4方面的内容。为满足学生在今后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撰写论文、科学研究等需要, 作业实习方面的内容最好和临床医学知识相关。

2.3 课堂实施分析

文检课是一门科学方法课或工具课, 课程的实施要符合实践性特点, 记忆将不再是学习的主要特征[3]。除布尔逻辑运算符、情报检索语言、文献检索方法等基础理论部分内容需要理解性掌握外, 其他实践方面的内容, 学生必须通过自我体验来内化知识和技能, 不断积累文献检索方面的经验, 形成与实践情景相符的信息素质。学生上机实习的内容应当与他们的学习、生活、专业相关。

文检课目标具有多层次性特点,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是文检课的核心目标, 此外, 文检课还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协作交往能力等相关能力的培养目标。

3 课程设置内容

我省卫校文献课, 一般只安排20学时。为在有限的课时内, 让学生学到实用的文献检索与利用技巧, 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 必须确定合适的课程目标, 并根据培养目标合理分配课时、教学内容和要求。

3.1 教学内容和要求

本文有关文检课教材内容, 包括教学内容和要求等, 是笔者在总结多年卫校文检课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教授大专、本科文检课的经历, 分析中专、大专、本科各层次教材内容, 结合卫校学生的认识能力、专业特色, 制定出来的。

3.2 及时调整授课内容, 优化授课模式

在具体教学工作中, 尽量以浅显易懂的医学专业知识为例, 运用现代化的网络进行授课, 尽可能创造条件,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基本上能做到一边听讲, 一边按照教师要求上机练习。这样, 学生在课堂上既学到了专业化的检索方法和技巧, 又不会觉得内容晦涩,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 随着搜索引擎的广泛利用, 学生已具备初步的信息查询技能, 在给学生讲授这一章节内容时, 侧重于专业检索方法和技巧的使用。 (1) 讲到世界上最大的通用中英文搜索引擎Google时, 要求学生主要掌握Google的基本检索规则: (1) 逻辑与:无需用and, 空格或“+”表示。例题:白血病骨髓移植;肝肿瘤+护理 (注:使用“+”时不可以有空格) 。 (2) 逻辑或:OR必须大写 (支持空格或不空格) 。例题:非小细胞肺癌OR肺结核。 (3) 逻辑非:用“-”表示, 但“-”之前必须留一空格。例题:肝炎-动物。 (2) 课程内容涉及检索指定类型文献filetype。基本查询语法:「filetype」+「:」+「文档类型」+「空格」+「关键词1」;使用时机:查询特定类别的文献资料。例题:filetype:DOC基础护理, 可检索出所有包含基础护理的Word文档资源。这些专业领域的检索技巧,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通过上机练习, 反复操作, 学生熟练掌握了搜索引擎的相关使用方法和技巧, 受益匪浅。

4 课堂教学效果评价

本课程教学评价包括教师教学效果自我评价, 教学督导组等相关部门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上课效果及表现的评价, 学生对教师上课效果的评价, 以及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教师评价应注意: (1) 对教学效果的全过程进行评价, 而不是只重视单次课时的内容; (2) 学生上机练习的表现不容忽视 (如果绝大多数学生认真好学, 说明课程设置内容很受学生欢迎, 这样才算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 (3) 让相关学科的教师参与评价, 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 相互促进, 可以起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作用; (4) 课堂课后跟学生及时互动、沟通, 教学相长, 形成良好的信息反馈渠道。

5 总结

文检课是一门科学方法课, 在教学过程中, 应考虑到其操作性、实践性方面的特点, 同时也不能忽视卫校学生实际的认知能力。因此, 学校在设计课程时应与时俱进, 及时更新知识, 反映最新的检索方法、检索工具, 重视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一些在高端科学研究领域颇受欢迎的外文检索数据库、外文医学网站, 可在有限课时内粗略提及。

在教学过程中, 为培养学生学习文献检索的兴趣, 笔者也有意设计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方面的知识点, 引导学生了解相关检索技巧。

参考文献

[1]朱海雅.基于信息素质教育的文检课课程分析与设计[J].晋图学刊, 2006 (6) :35~37.

[2]王者乐.医学文献检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上一篇:脉搏波监测下一篇:等间隔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