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文献(通用4篇)
地理文献 篇1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出了适合时代发展和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和新的课程标准,中学地理课堂有效教学成为广为关注的话题。但是,广大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对有效教学的理解还存在误区,没有清楚地认识到有效教学的本质意义。在对有效教学的教学策略和模式上模糊不清,生搬硬套传统教学的方式,出现新瓶旧装的误解。本文试图将有效教学的研究现状及问题阐述清楚,并提出有效教学有益探索的方向。
新课程理念对学生的“双全”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要求教育教学要关注全体学生,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对学习的终结性评价,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面的能力情感的发展。新课标指出,高中课堂教学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注点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学生在学校课堂中的时间是有限的,而且根据其身心发展水平,对学习不能以疲劳战术取胜。只有实现了有效教学,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使学生在学校课堂教学中获得全面发展。
广大教师对有效教学概念的理解多样,没有形成统一的深刻的认识。多数研究者都能够理解到有效教学概念的主旨:有效教学要实现教学中的效益、效率和效果的统一。有的学者则提出有效教学是在一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指导学生完成基础的地理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内在地理素养发展与全面发展,包括地理知识、智力、情感、创造力、思维与实践能力等的全方位发展。
目前研究者对有效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限的几个方面,并且研究的内容多有重复,研究的问题不深刻,层次不清晰。
1. 有效教学的现状。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在教学和学习方式上确实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教学目标以偏概全,缺乏有机整合。许多教师把传授知识、进行技能训练当作教学的基本宗旨,忽视了思维训练与科学观念的培养与渗透,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是教学内容缺乏有机拓展,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内容上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表现为被动学习,缺乏地理思维能力,死记硬背等。
三是教学方法不当,重演绎、轻归纳,缺乏有效的探究。综合运用归纳演绎思维的方法是区域地理教学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但许多教师过分注重演绎而忽视归纳,表现在先给出概念、规律和原理,让学生去验证。演绎式教学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论推导能力,但动手能力差,创造能力得不到充分发展;归纳式教学则鼓励学生从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过独立探索获得结论,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 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是学生与教师双主体相互交流影响的过程,要实现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效率、效益和效果,就要对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进行清楚地分析,并加以适当地处理。
(1)部分研究者以实验调查为基础将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因素进行分类,总结出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①外部因素调查分析。社会对地理学科认识有了较大的提高,而家长和学校管理人员对地理学科发展的意识还不强,这两个群体又直接影响到地理课堂教学,所以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正面引导。②学生心理调查分析。学生心理因素分析包括四个方面:兴趣与动机、学习情绪与态度、学习智力与思维、学习意志与自信。其中学习兴趣与动机、智力与思维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③教师行为调查分析。教师行为主要包括爱教育、爱地理、爱学生等教师职业素养以及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两方面。其中,教师对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方面的能力和爱学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2)部分研究者从思辨的角度将教学过程中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出影响地理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因素如下:①教学观念。教学理念的重点应该放在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在激发学生的质疑、想象和创造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充分发挥课堂的功效,把培养的理念融于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跳出教学只是传输接受现有知识的传统观念。②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要能够对教材内容熟练、灵活地加以运用和整合;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③教师创新能力和教学艺术。教学艺术主要涉及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评议、动作、表情心理活动达到最优。但事实上教学艺术要建立在厚实的地理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标题应该和内容密切地对应,不能提而不谈。
3. 有效教学的途径。
在教育理论的支持下找到有效教学的实施途径,有研究者提出必须要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这也是从三个侧面实现有效教学的途径。
(1)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直接地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教师应该本着热爱学生、热爱教育的态度以及和蔼的教学态度开展地理课堂教学,营造愉悦的课堂气氛。学生不是机械的知识接受者,学生与教师在情感上交流产生共鸣后,能更高效地促进地理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开展。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所以,这是实现有效地理教学的第一个途径。
(2)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堂中能否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这需要老师能够主动地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师生共同探究问题,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其次,教师应该学习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加以综合运用,根据不同知识类型而适当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降低学生产生疲惫、乏味的机率。
(3)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教师在充分阅读、深刻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选择有代表性、基础性、探究性的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认知结构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教学顺序、教学的方式,教学重难点的设计不能集中,要以学生能够接受的节奏安排学习的节奏。
4. 有效教学的教学设计阶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有效地理教学需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形成高质量的有效教学设计。有效的地理备课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深备教材,具体做到统观全局,整体把握;重点解读,吃透教材;加工重组,拓展延伸。二是透备学生,把学生视作课程资源,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准备情况,学习兴趣和态度的活跃程度。三是活备教法,活动教学、探究教学、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和情境模拟等形式是目前地理课堂中最常出现的教学形式。掌握丰富的教学方法,重视多种地理教学方法的组合运用,重视教学方法与学生情感教育结合。四是预备突发事件,在目标与环节方面进行弹性设计,不是一味地主观展示课前教案一成不变。注意将课程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相结合,将课堂中易发生的突然思维提前思考做好准备,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提出的奇思异想,以此生成课堂的亮点。
5. 有效地理教学的评价。
教学评价对有效地理教学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关有效地理教学评价的研究也很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效评价的概念分类;有效评价标准的确定;有效评价方式体系的建立;有效评价主体的分类;有效评价时机的选择等。对有效教学评价的研究虽然很多,但是研究缺乏深度,如果能在上述的具体方面做出更深刻的阐述,则更能推动有效教学实践的发展。
6. 有效教学的调研方法。
进行教学调查的方法主要有文献法、理论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目前较为常用的调研方法是问卷调查,在真实的课堂情景中使用对比实验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较为少见。有研究者对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了探究。该问卷调查以江苏省三十个学校的学生、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家长为对象进行分层抽样调查,根据外部环境、学习心理、老师行为三个类别设计了调查指标,并对调查的数据结果加以分析,发现了在实际的地理课堂中容易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最后针对结果所呈现的问题提出了有用的建议。
有效教学的研究不仅能丰富教学理论,而且更能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有效教学策略。但是我国的学者在有效教学研究方面还比较有限,大体处在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和理论、进行初步研究的阶段。着眼于目前中国教育实际情况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的理论层次比较浅显,研究的角度相互重叠而不全面,研究的方法缺乏独创性和充分的实践性。因此,笔者希望广大研究者能对有效教学研究的发展有个客观概览,在充分了解研究现状的情况下对有效教学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万建福.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2001-06-08.
[3]侯建成.中学地理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策略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下旬),2010,(6).
[4]马连山,杨春萍.地理新课程有效教学策略[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利学版),2010,(2).
[5]朱丽侠.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途径[J].教学实践,2010,(3).
[6]杨小华.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调研分析——以连云港市省重点高中为例地理教育[J].2010,(1-2).
地理文献 篇2
[2].王学芹;基于GIS_GPS的武警作战指挥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
[3].季漩;基于GIS网络分析的林火扑救调度指挥系统研究[D].西南林学院,西南林业大学.
[4].乔桥;基于GIS的警用指挥调度系统设计与实现[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5].赵林;基于GIS的消防指挥调度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6].黄圣军;基于GPS、GIS、Inmarsat一D+的渔船定位监控报警指挥系统设计[D].北京邮电大学.2010
[7].温存霆;基于GIS的兵力投送行军调度指挥控制系统研究[D].重庆大学.2011
[8].王康;基于3G和GIS的警车调度指挥系统终端机设计[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
[9].赵永国;面向防汛指挥调度的移动GIS与WebGIS集成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10].韩满江;基于GPS/GIS的出租车调度系统[D].大连理工大学.2006
[11].高薛文;基于GPS和GIS车辆调度系统的混凝土运输生产调度[D].上海交通大学.
[12].刘冬青;基于GIS/GPS警务调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9
[13].饶宇辉;基于GIS/GPS的军队车辆快速响应调度系统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2
[14].王世君;基于GPS/GIS的车辆监控调度系统设计与实现[D].西南交通大学.2006
[15].李建军;基于GPS/GIS城市公共汽车实时调度系统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16].张志永;潍坊警用地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质量管理[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
[17].杨麟;城市警用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与设计[D].昆明理工大学.2008
[18].姚春风;湖州公安警用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1
[19].赵欢;森林公安警用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西安科技大学.2012
[20].李波;普安县警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D].云南大学.2011
[21].穆云;基于ARCGIS的警用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1
[22].谭文;基于GIS的警用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14
[23].金鑫;南京消防警用地理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
[24].高亭;基于WebGIS的警用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
[25].孙连华;基于Internet的三维城中村警用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D].安徽理工大学.2014
[26].张杨;警用WEB舆情信息分析与预警原型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2
[27].陶莉;基于电子地图的中山市警用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2
[28].田金磊;基于PGIS平台的鹤壁市警用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河南大学.2012
[29].魏磊;基于SuperMap IS。NET技术的警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山东大学.2010
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文献述评 篇3
一、地理环境的内涵及相关理论学说
1、中国古代的“人地关系论”
先秦时期是我国人地关系思想产生的时期, 先秦古籍中有很多相关记载。例如《管子》记载:“地者, 万物之原本。水者, 何也?万物之本原也。”可见, 管子学派强调了水和土是人性美丑、巧愚、善恶等的“根菀”。再如《礼记》有水文决定论记载;《周礼》有地形决定论记载。当代科学史家对有上述这类记载评价普遍较高。
2、柏拉图的“海洋决定理论”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有着海洋决定论思想, 他认为大海鼓励人类追求利润, 从事商业。虽然大海看起来驯服、和蔼、可亲, 但实际上是“最危险、最激烈的元素”, 因此特别需要人的敢于冒险的精神和机智、沉着的品格。而这种品格同发展贸易所需要的精神气质是完全一致的, 对此工商文化首先产生于地中海沿岸可以佐证。
3、环境决定论
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各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生产类型的差别、各地区的经济地理状况等, 都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较系统的理论产生于18世纪, 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孟德斯鸠、英国的巴克尔和德国的拉采尔。孟德斯鸠认为地理环境对于一个民族的性格、风俗、道德、精神面貌、法律及其政治制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拉采尔在19世纪末叶发表的著作《人类地理学》中认为自然环境是影响人类的分布、迁移以及人类的身体、性格、智力等的重要因素。
4、布罗代尔的理论
布罗代尔将历史时间分为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政治军事外交等层面属于短时段, 经济社会文明等层面属于中时段, 地理环境等层面则属于长时段。在《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一书中:布罗代尔向人们展示了历史在三个层面上, 按不同的时间运动周期立体演进的宏大画面, 强调了长时段因素 (地貌、气候、动植物、文化等) 对中时段、短时段因素的隐蔽性制约作用。
5、要素禀赋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
俄林在《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提出了完整的要素禀赋理论, 俄林认为在不同的国家生产同一种商品之所以会出现价格差异, 主要是由资本、土地和劳动等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引起的。因此一国应当出口使用本国丰裕生产要素的产品, 进口使用本国稀缺生产要素的产品。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一些著名经济学家, 如克鲁格曼、波特、巴罗、阿瑟等力图将地理学的基本观念引入经济学领域。克鲁格曼继1991年的《地理与贸易》后, 在《发展、地理学和经济学理论》、《空间经济学》以及大量的文章中, 致力于创建“新经济地理学”。克鲁格曼在强调实践中存在的规模收益递增、外部经济、不完全竞争、空间集聚等的同时, 也重视地理学所重视的区域、区域、距离等因素, 并用数学模型表达出来, 以此解释国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优势。经济学家的“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贡献, 在于建构了清晰、严谨、精致的模型, 打破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中生产要素不能流动而商品贸易又无成本的不实际假设, 使经济集聚与区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主流经济学关注的中心。
二、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一国自然资源越丰裕, 经济增长就越有保障。在马尔萨特和李嘉图所处的时代, 经济学家对自然资源抱有异乎寻常的崇拜心理, 在他们看来自然资源对增长具有极为重要的决定作用, 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应该是持续增长的必要条件。林毅夫在《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与经济发展》中认为东亚奇迹最关键的原因是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比较好地发挥了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 并指出一个处于落后地位的经济所要寻求的发展应该是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或人均资本占有量的增加。
在资源导向型的传统增长模式中, 自然禀赋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然而在20世纪中后期, 许多学者都注意到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源导向型增长模式的失败。资源丰裕国的经济表现往往不及资源缺乏国, 自然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角色仿佛由“天使”变成了“魔鬼”, “资源的诅咒”也由此而来。Sachs和Warner (1995在Matsuyama (1992) 的模型基础上衍生出动态的“荷兰病”内生增长模型。在跨国截面数据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联系。国内学者也对“资源诅咒”命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2006年徐康宁、王剑在《自然资源丰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研究》一文中以区域为比较样本, 研究了中国个各省区自然资源一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 对“资源的诅咒”这一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 进一步揭示了“资源的诅咒”的作用机制。文章以中国的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计量, 结果显示该命题在我国内部的地区层面同样成立, 多数省份丰裕的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产生了限制作用, 并未成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反而制约了经济增长。并且自然资源资源丰裕经济体的增长速度往往慢于资源贫乏的经济体。在《自然禀赋与经济增长:对“资源诅咒”命题的再检验》一文中徐康宁又转向了国际视野的研究, 继续对“资源的诅咒”这一假说进行验证并对自然禀赋阻碍经济增长的机理进行了分析。作者以1970—2000年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差异为研究对象, 对自然禀赋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和检验。结果表明自然资源的丰裕度与经济增长之间存着显著的负相关性, 资源丰富的国家与地区, 经济增长反而慢于自然资源稀缺的国家与地区, “资源诅咒”的命题确实成立。
目前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 全球性的信息化浪潮正在把人类带入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 自然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正在逐步发生变化。作为自然资源导向型区域, 其资源优势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而变为经济优势已显得十分重要, 因此通过分析知识经济时代区域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对于较好地协调区域发展要素, 促进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跨国企业、FDI与地理环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 获得惊人的发展。关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与地理环境的研究, 国内外已有大量论述。《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区位选择战略研究与借鉴》认为区位因素是影响跨国公司制定对外投资战略的重要因素之一。自7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John H.Dunning在《地理位置和跨国公司:一个被忽视的因素》中认为地理位置因素作为一个影响企业全球竞争力的重要变量, 应当给予更多关注, 不管是从利用新的竞争优势的观点还是从更有效地部署其母公司资产的观点来看, 公司的地理位置分布及其结构都对其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变得更为关键。《位置有关吗:关于地域范围与跨国公司市场价值的实证分析》一文中Christos研究了美国跨国公司的地理位置及其市场价值之间的关系, 并得出地理位置因素和企业独特的无形资产之间的相互作用被认为与发展中国家地区更高的市场价值有关的结论。克鲁格曼从地理因素的视角来分析经济增长。他发现很多经济活动都具有明显的地理集聚特征。克鲁格曼通过分析经济活动在地理上集聚的两种力量———向心力和离心力, 利用“两力分析”框架对世界经济版图的分布、国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大城市产生的偶然性等现象给出了简单而有力的解释。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存在的集群区域与20世纪初存在的传统的地方集群相比有了深刻的变化和发展。跨国公司在集群区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对外联系过程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不仅如此, 集群区域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变迁。梁琦在《跨国公司海外投资与产业集聚》一文基于空间经济理论讨论了关联效应、贸易成本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关系, 阐述了FDI与产业集聚的相关性, 基本结论是地区的开放度和产业集聚所产生的关联效应已成为外商投资趣味选择的最主要的驱动力, 低层次的地方专业化并不对FDI有利。刘翼、冼国明在《跨国公司区位决定因素的变化———兼论作为东道国的发展中国家的政策思考》中则指出发展中东道国需要着力于产业群集、区位优势组合以及投资促进政策的发展, 以便更好地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国直接投资。
四、结语
正确地阐明地理环境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作用, 有利于促进和引导经济地理理论的研究和指导实践应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跨国公司区位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对外直接投资的推动力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从地理环境的视角研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将为我们提供新的思路, 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摘要:近年来, 经济发展中的地理环境因素引起了经济学领域研究者的关注。人类的生存和活动, 都要受到一定的地理环境的影响。在资源导向型的传统增长模式中, 自然禀赋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然而, 在20世纪中后期, 自然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角色仿佛由“天使”变成了“魔鬼”, “资源的诅咒”也由此而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跨国公司区位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 跨国公司在集群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不仅如此, 集群区域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变迁。正确地阐明地理环境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作用, 有利于促进和引导经济地理理论的研究和指导实践应用。
关键词:地理环境,经济发展,跨国公司,经济全球化
参考文献
[1]梁琦.跨国公司海外投资与产业集聚[J].世界经济, 2003, (09) .
[2]林毅夫.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与经济发展[J].经济论坛, 2001.
[3]徐康宁, 邵军.自然禀赋与经济增长:对”资源诅咒”命题的再检验[J].世界经济, 2006, (11) .
地理文献 篇4
一、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理论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这一课题, 我国最具有代表人物的是何克抗教授。在他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书中明确提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 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 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 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 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除此之外, 他还介绍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整合的途径与方法、整合的常用教学模式等等。而李晴、汤玉梅等人的《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一文中, 也提出了“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就是在一定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 结合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特点, 给地理教学创造良好的情境, 增加学生对地理事象的认识, 提高他们对地理事象的理解判断能力, 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维习惯以及地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 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还强调了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的意义以及应该遵循“交互性、开放性、实践性、艺术性”的原则等。
二、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实践
近十年我国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文献综述中有54篇涉及到了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 (教学) 整合的实践问题, 凌钥在论文《论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有效整合》中提到“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实践过程必然牵扯到学校软硬件的建设, 教育理念的转变, 地理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等各个方面”。而大多数学者都从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的整合来论述。
1. 信息技术与“教师的教”的整合。
佟磊在硕士论文《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中分别阐述了信息技术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和教学模式等各个环节的整合。钱丽雅在《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的优势》中也认为, 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能够有效地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王莉在《浅谈如何实施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中, 提出“多媒体网络教学”。徐悠、刘飞、钱海春、时峰等人也分别在各自的论文中提到了相同的观点。张桂如在《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中提出了“网络查询教学模式、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网络游戏教学模式”三种教学模式。程南云在《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探索》中, 除了这三种外还提出了“软件应用教学模式”。汪红艳在《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地理教学整合初探》中提出以下四种模式:讲授演示型教学模式、探究发现型教学模式、讨论研究型教学模式、小组协作型教学模式。钟爱群在《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提出类似的观点。牟桂琳的《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教学初探》中认为, 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内容的整合主要表现在“利用幻灯片制作讲演稿”。而王志旺在《浅谈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一文中, 结合了一定的教学实践提出, 信息技术可以分别与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结合。
2. 信息技术与“学生的学”的整合。
陈兵和曾国凤都认为应该从“学生自主学习”和“学生的兴趣”两方面进行整合。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整合方面, 陈兵在《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的研究》中认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 为他们提供自由探索创造条件, 学生有更大的灵活性”。而曾国凤在《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中提到:信息技术具有资源共享等功能, 为学生提供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从而开拓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与“学生的兴趣”的整合方面, 陈兵认为“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 教师首先要做的是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 “有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 让教学内容动起来、活起来”。曾国凤认为“现代信息技术以其本身的特有的功能而具备了趣味性的特点, 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着极高的价值”。马艳丽在《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中认为, 信息技术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整合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自我检测的能力。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生的学”整合还体现于学习方式方面, 宋城杰在《混合式学习在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中的应用研究》中提倡“混合式学习”。曾沛在《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课程的整合》中分别提出了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查珍在《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课程整合的研究》中强调了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牟桂琳和李学全在《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教学初探》中提出了辅助式学习和自主式学习。周桂梅在《初中自然地理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整合的实证研究》中提出互动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陆敏和冯莉在《设情境求互动重发展———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中强调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张立伟在《新课程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研究》中认为应该“探索利用网络开展探究式学习”。通过对近十年我国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相关文献的梳理得知, 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理论还不够完善, 还有很多问题亟待去探讨与解决, 如有关整合的必要性、特点、以及对于整合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对策等方面的论文尚少;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实践主要表现在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 与“学生的学”的整合方面研究相对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