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推荐(共8篇)
文献推荐 篇1
0 引言
在信息量激增和信息传播、交流技术不断发展的形势下, 数字资源成为信息时代人们的获取信息的主要资源。于此同时, 科研人员和网络原生代已习惯于从数字图书馆中查询和获取文献实现的方式。为用户推荐与其信息查询行为、习惯和喜好相符的文献能够提高信息用户资源利用的满意度。因此, 做好数字图书馆的个性化文献推荐服务是数字图书馆得以进一步推广和发展的关键。
1 贝叶斯网
1.1 概念
贝叶斯网是用来表示数据概率知识的模型, 以贝叶斯概率理论为基础, 是概率论与图论相结合的产物。它可以获得数据集中各变量问的条件概率, 判断变量间的因果关系[1]。
1.2 贝叶斯网算法描述
贝叶斯网络由代表变量的节点及节点间的有向边构成一个有向无环图 (Directed Acyclic Graph, DAG) 。贝叶斯网络中的每个结点表示一个随机变量, 有向边表示变量之间的概率依赖, 边的权系数表示依赖的程度。如果从结点X到结点Y有一条边, 则称X为Y的前驱, Y为X的后继[2]。节点间的有向边由父节点指向其子节点, 代表了节点间的互相关系, 用条件概率进行表达关系强度, 没有父节点的用先验概率进行信息表达。
1.3 贝叶斯网特点
贝叶斯网是一种将多元知识图解可视化的一种概率知识表达与推理模型, 能更为贴切地蕴含网络节点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及条件相关关系;贝叶斯网具有强大的不确定性问题处理能力, 通过条件概率表达各个信息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 能在有限的、不完整的和不确定的信息条件下进行学习和推理;贝叶斯网将故障诊断与维修决策相关的各种信息纳入网络结构中, 按节点的方式统一进行处理, 能有效地按信息的相关关系进行融合。
2 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文献推荐系统
2.1 必要性
个性化信息服务以向用户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信息资源为服务宗旨[3]。信息推送是指信息服务主体通过一定的技术标准或协议, 通过特定的方式向用户发送信息的信息传播系统, 信息推送以其主动性、个性化、集成化、智能化和继承性等特点能更好地实现个性化服务。根据用户对信息的需求, 满足用户不同背景、不同目的和不同时期的查询请求, 并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将用户所需信息主动发送给用户[4]。面对科技文献日益增长的趋势, 个性化文献推荐系统能更有效地实现数字图书馆向信息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的目标, 提高信息用户的信息需求满意度。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文献推荐系统的建立根据信息用户的基本信息和信息获取行为的动态变化实现信息的定题和推送服务, 实现基于信息用户和知识本体的协同检索服务, 从而为信息用户提供让其更为满意的服务。
2.2 现有的个性化推荐算法
个性化推荐算法是个性化推荐系统实现的关键, 现有的个性化推荐算法主要有基于规则和基于过滤两方面[5]。
2.2.1 基于规则的技术
基于规则的技术本质是“If-Then”语句, 其中If连接的是规则, 在个性化文献推荐系统中, 规则可由用户自己定义, 也可根据用户使用资源时表现的信息行为、习惯和爱好等动态信息来建立。
2.2.2 信息过滤技术
信息过滤技术主要有基于内容过滤的技术和协作过滤技术两方面。
1) 基于内容过滤的技术
基于内容过滤的技术是根据用户描述文件来推荐资源, 通过将用户描述文件与资源进行相似度计算, 实现将用户感兴趣的资源推送给用户使用。基于内容过滤的技术简单有效, 但不能实时动态发现用户的兴趣的变化情况, 所以也就不能为信息用户及时推送其新的感兴趣的资源。
2) 协作过滤技术
协作过滤根据用户的相似性来推荐资源, 它比较的是用户描述文件, 其关键问题是用户聚类。基于近邻用户的协作过滤技术应用比较普遍, 它的核心问题是为当前用户寻找最相似的邻居来预测当前用户的兴趣。基于协作过滤技术的算法在实践中有稀疏性和扩展性两方面的问题, 因此, 协作过滤技术需要通过优化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
3 基于贝叶斯网的个性化推荐系统模型
3.1 建立基于贝叶斯网的个性化推荐系统的必要性
数字图书馆用户信息行为模式是对信息用户在信息查询和阅读行为中表现出来的阅读倾向、兴趣爱好、查询行为特征等情况的综合描述。信息行为模式能表征一段时间内信息用户在使用数字图书馆时信息行为变量间潜在的依赖性关系。根据该模式结合客户当前的信息行为, 通过一定的推理机制和关联性预测信息用户潜在的信息需求。由于信息用户学历、专业、职业等基本情况的不同, 加之信息用户查询习惯和信息能力的差异性使得信息用户使用数字图书馆时其信息行为表现出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贝叶斯网络可以将现实情况下不易全面描述的数据通过规则进行补充, 采用图形进行表示, 让模型易于理解。同时, 作为数学模型, 它还可以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进行推理。将贝叶斯网络应用于有条件地依赖多种控制因素的决策, 从不完全、不精确或不确定的知识或信息中做出推理。因此, 贝叶斯网络适用于构建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文献推荐系统。
3.2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个性化文献推荐模型
基于贝叶斯网络构建的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文献推荐系统模型将文献类型和学科范围作为变量, 用贝叶斯网络表达信息用户查询行为的知识, 根据用户在事务中体现出的查询行为, 捕获信息需求间潜在的依赖关系。建立贝叶斯网数字图书馆信息用户个性化推荐模型的目的是根据模型进行文献推荐, 推荐的主要思想是:找到一个文献查阅状态偏序, 使被推荐文献在已查阅文献的情况下, 具有较大的后验概率。系统通过对一段时间内信息用户查询和阅读文献事务数据库的学习得到的, 其学习算法基于约束满足的方法, 即通过从事务数据中分析条件独立性关系来构造贝叶斯网模型的思想[6], 结合文献推荐的应用背景设计而成。
3.3 基于贝叶斯网的个性化推荐系统的构建
3.3.1 系统设计
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推荐系统的设计包括文档设计、数字资源表设计和用户基本信息表设计三方面。
1) 文档设计
文档设计是推荐系统中建立数字资源信息表和用户基本信息表之间的纽带, 是关系到如何为特定的信息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关键。在文档设计中通过贝叶斯网络算法实现对数字资源和用户基本信息的相关性的表示和连接。
2) 数字资源信息表
将数字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按照学科和类型进行划分, 从学科和文献类型的角度对数字资源网络进行标示, 从而建立起数字资源信息表的结构, 并以此网络更好为信息用户提供个性化文献推荐服务。
3) 用户基本信息表
用户基本信息是反映用户在信息行为中共性和特性的主要因素, 在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文献推荐系统中必须将信息用户的基本信息进行保存, 并将其作为用户聚类和文献推荐的个体影响因素。
3.3.2 功能设计
在个性化文献推荐系统中, 系统能够根据用户基本情况、用户信息行为等方面以用户为中心, 向信息用户提供相应的文献。因此, 个性化的文献推荐系统应包括三方面:1) 用户输入关键字检索时, 系统按照网络科技文献推荐体系向用户推荐相应的文献。2) 用户注册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热点, 系统根据用户的选择向用户推荐最新的研究热点和科学前沿[7]。3) 根据数据挖掘的结果, 发现具有相同信息行为和兴趣的用户群体, 通过用户聚类向用户提供新的感兴趣的文献。
3.3.3 文献推荐系统主要模块
根据文献推荐系统的功能设计, 该系统主要模块应包括注册模块、登录模块、个人信息模块等基本模块, 还应该包含检索模块、我的下载服务模块和定题服务模块等功能模块。其中基本模块包含了用户注册、登录和用户基本信息模块3方面。功能模块通过将用户在信息活动中的行为记录下来, 以便从用户自身出发, 实现对用户不定性和复杂性的信息行为中发现共同知识, 从而实现更好的个性化服务。
通过建立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文献推荐系统, 从贝叶斯算法的优点出发, 发现数 (下转第428页) (上接第39页) 字图书馆用户信息查询行为、习惯和喜好的共性和特异性, 从而向读者推荐个性化的文献资源。S
摘要:为适应信息社会知识量的庞大和增长速度的不断加快, 构建和不断完善数字图书馆的个性化推荐系统, 从而能为信息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贝叶斯网模型是作为一种不确定知识表达和推理领域的有效理论模型, 将其引入到数字图书馆推荐系统中, 探讨数字图书馆信息用户的借阅模式, 能更好地发现读者个性化的信息查询行为、习惯和喜好, 从而向读者推荐个性化的文献资源。
关键词:贝叶斯网,数字化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文献推荐系统
参考文献
[1][2]陈安, 陈宁, 周龙骧, 等.数据挖掘技术及应用[M].科学出版社, 2006:165.
[3]徐琦.面向个性化需求的用户建模技术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0, 10 (11) :2655-2660.
[4]徐青云.信息推送在个性化信息服务中的发展趋势[J].现代情报, 2010, 30 (3) :55-57.
[5]姜志英.基于数据挖掘的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推荐算法研究[D].燕山大学, 2007.
[6]雷莹, 冯玉强.基于软约束满足理论的用户偏好建模方法[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36 (4) :115-121.
[7]翠金英.网络科技文献推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 2010.
文献推荐 篇2
摘要:角膜病患病率高,在致盲眼病中仅次于白内障。角膜移植术是治疗角膜盲的有效方法,也是角膜病患者改善视功能的主要手段。但角膜供体来源匮乏,不能满足角膜病患者的需要,组织工程技术的兴起和发展则为其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应用组织工程技术构建三维角膜,旨在为角膜病及眼表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较好的材料来源,是目前眼科界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 构建组织工程;人工角膜;支架材料;种子细胞;角膜移植术;治疗;角膜盲
世界上 超 过 万 人 的 眼 盲 是 由角 膜 病 引起 ,胶原 材料,是 组 织 工 程 常 用 的天 然 蛋 白型胶原, 为导 致 眼盲 的第 二 大 原 因 仅 次 于 白 内 障[1] 穿 透性角膜 移植 术是 主 要 的 治疗 方 法,但 对 于 重 度 干 眼 症、重度化学烧伤等 的预后较 差 且 面 临 移 植 排 斥 供 体 不 足 等 问题。角膜的 应 用 和 组 织 工 程 角 膜 的研 究 为 角 膜 盲 患 者 带 来 了 希望,但 角膜 的构 建 材 料 依 然 是 限制 这 两 种 角 膜 发展 的重 要 因素。本文对材料和角膜材 料 的研 究 进 展 做 一 综 述。1 组 织 工 程 角膜 材料
功构建组 织 工 程 角膜个必备条件是种子细胞、支架材料和微 环境。生物材 料支架 常作 为机 械支 架 支 持 细 胞 生 长,减 轻 细 胞 反 应,并 随着 时 间 的 推 移 逐渐改变 它 们 的化 学 和 机 械 特 性。生 物相容性是其最重要的一个特性,生物材料越接近组织微环境,生物相容性越好[2]。理 想 的组 织 工 程 角 膜 材 料 应满足 以下条件。(1)生 物 相 容性 好,维持 三 维 空 间,促进正常细胞生 长和分化,不 干 扰 其 他 生 理 过 程(2)无 不 良组 织 反 应(3)材料制作简单 并 能按不 同的形状和大小重塑;(4)植 入 体 内后 材 料 可 被 降解 或吸收。1.1生物材料 1.11胶原
在组织工程角膜材料中,胶原、羊膜、脱细胞角膜基质等生物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较好,但可塑性欠佳;PGA等合成材料可塑性较好,但会产生酸性降解产物;将生物材料和合成材料复合,可以取长补短,成为组织工程角膜支架材料的研究方向之一。聚异丙基丙烯酰胺是一种新型合成材料,利用其温度依赖特性,不需酶消化即可获得完整的细胞层等特点,克服了组织工程角膜受到生物可降解支架限制的问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人工角膜主要由中央光学镜柱和周边支架组成,Alpha or人工角膜多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或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PHEMA)材料,Dohlman-Doane和Osteo-Odonto人工角膜包括陶瓷、聚四氟己烯、PMMA、PHEMA等材料,这些人工角膜已用于临床,但由于晚期并发症,目前仅适用于常规角膜移植失败的双眼混浊性失明患者[3]。组织工程角膜内皮载体材料的研究历程,总体上经历了从天然材料到人造材料,然后再回到天然材料这样一个循环,取得了宝贵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早期开始使用的材料主要有:异体角膜片、明胶薄膜、胶原凝胶、聚羟基乙酸和聚乳酸羟基乙酸、水凝胶膜等,而角膜基质,后弹力膜、羊膜基底膜、角膜基质片、复合生物膜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改善材料的亲细胞性、免疫原性和降解/溶解特性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并且应该加强对材料的人体效应和远期影响的研究[4]。1.1.2羊膜
羊膜在一百多年前就作为一种敷料应用于外科,上世纪初作为一种供体材料应用于外科皮肤移植手术中。1940年roth用羊膜修补损伤的结膜,由于术后出现挛缩和和融解,以致以后它在眼科的临床应用未能得到广泛的开展。kim和tseng在1995年把保存的羊膜运用于兔角膜重建术中并取得成功后,人们开始对羊膜的生物学特性有了一个全新的、深入的认识,羊膜越来越受到眼科工作者的青睐,在眼科的临床应用亦越来越广泛、成熟。1.1.3脱角膜基质
背景构建组织工程化角膜时,载体的选择十分重要。目前有多种载体可供选用,但脱细胞角膜基质是公认的较好载体。目的观察猪脱细胞角膜基质的组织结构特点,评价其与异种角膜基质和上皮细胞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取猪角膜组织进行组织块培养,经胰蛋白酶-EDTA酶消化角膜上皮、基质、内皮细胞,支架组织于-20℃冷冻干燥后灭菌保存。猪脱细胞角膜基质石蜡切片行常规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的形态学特征;扫描电镜下观察其组织结构特点;并对其物理特性,如抗拉性、膨胀性、含水量 和透明度进行评价。将猪脱细胞角膜基质移植到兔角膜基质层内,同时与体外培养的兔角膜上皮细胞共培养4周,分析其组织和细胞生物相容性。结果经酶消化处理后猪角膜组织中未见上皮、基质和内皮细胞,其胶原纤维直径大小、排列与正常角膜组织相同,抗拉性、膨胀性、含水量和透明度等物理特性与正常猪角膜相似[6]。1.14纤维蛋白
在凝血过程中,凝血酶切除血纤蛋白原中的血纤肽A和B而生成的单体蛋白质。易于平行交错聚集形成可溶性血纤蛋白多聚体,在凝血因子XⅢa作用下转变为不溶性血纤蛋白多聚体,形成血凝块[8]。是一类主要的不溶于水的蛋白质,通常都含有呈现相同二级结构的多肽链许多纤维蛋白结合紧密,并为单个细胞或整个生物体提供机械强度,起着保护或结构上的作用。2人工角膜材料
自法国眼科医师Pellier de Quinsy于1789年首先提出将玻璃片植入混浊角[5]膜以恢复视力以及Weber于1871年首次将一片水晶玻璃植入患者角膜,开创了人工角膜植入史以来,人工角膜的研究发展经历了200多年,经历探索、停滞、复苏和发展4个时期,无论在材料设计、制作工艺、手术技巧,还是术后处理都有新的发展。
人工角膜是用医用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类似人体角膜的产品,人工角膜一般包括光学镜柱和周边支架两部分。光学镜柱是用光学特性优良、物理化学性质稳定的透明材料制成,用以替代病变后阻碍眼球光学通路的浑浊角膜;周边支架相当于连接光学镜柱和周边组织的桥梁,故而要求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9]。
甲壳素广泛存在于低等动物,特别是节肢动物的外壳、真菌及一些藻类细胞的细胞壁中,是一种天然的生物高分子多糖。甲壳素经过脱乙酰基反应成为壳聚糖,它是一种天然聚阳离子功能性生物多糖,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在体内可降解成为机体所需的氨基葡萄糖和N-乙酰氨基葡萄糖,在生物医用材料和组织工程方面得到较广泛研究和应用。角膜内皮细胞是位于角膜后部的单层细胞,前面与后弹力层相连,后面与房水相接触。角膜内皮细胞在维持正常角膜脱水状态、角膜厚度、透明度方面起着关键作用。目前,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是取代病变或受损的内皮细胞恢复角膜透明性的唯一方法。但是供体来源的短缺、老年化及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直接影响着角膜移植手术的开展和成败
[10]
。组织工程学是一门以细胞生物 3 学和材料学相结合,进行体外或体内构建组织或器官的新兴科学,利用组织工程方法体外构建人工角膜内皮是解决角膜内皮盲的有潜力的途径,而供内皮细胞生长的体外载体的研究成为组织工程角膜内皮研究的关键。目前供内皮细胞生长的体外载体报道最多的是同种异体或异种角膜的后弹力层(DM),由于后弹力层上有层粘连蛋白(LN)存在,而层粘连蛋白(LN)在内皮细胞贴壁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后弹力层是内皮细胞的最佳底物。除了DM外,报道的载体尚有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PLLA和PLGA、水凝胶膜、胶原膜、明胶薄膜以及羊膜等。但上述载体各有缺点,距离临床有较大距离,而且没有以多糖为主要材料的角膜内皮载体见到报道。本实验选择甲壳素及其衍生物为基本材料,通过与其他多糖的共混,制备出适合角膜内皮细胞生长的膜片,以期解决角膜内皮缺损的问题。
.角膜设计中,较为成功的是Alpha or、Dolman-Doan和Osteo-Odonto,并获得了FDA 批准,进入临床阶段。
2.1 Alpha or人工角膜
20世纪90年代初期,澳大利亚Lion眼科研究所的Charlie等[13]将PHEMA水凝胶制作了一体式人工角膜Alpha or,又称为“Charlie”角膜,并在1998-02首次进行人体试验。随后,世界各地的 临床试验陆续展开,该种角膜成为 临床使用最为广泛的角膜。Alpha or具有海绵状结构的支架和光学镜柱,两部分由含水量不同的PHEMA水凝胶组成,互穿网络结构连接,能够承受较高压力和拉力。由于镜柱与周边支架都是采用同一种材料(PHEMA水凝胶),物理与化学性质相似,解决了两部分的结合问题,同时也减少了结合部位发生细菌感染的概率,但发现有钙或色素沉积[11]。
2.2 Dohlman-Doane人工角膜
Dohlman-Doane人工角膜为领一扣式,全部由PMMA构成,包括前盘、主干及后盘。I型主要用于泪液充足、能维持眼表湿润的患者。II型多一个前柱,突出于眼睑,用于终末期干眼患者。该人工角膜预后因术前诊断及眼表炎症程度而不同,由于免疫排斥多次移植失败且术前无严重炎症者预后最好,而Stevens-Johnson综合症等预后较差。
2.3 Osteo-Odonto人工角膜
Osteo-Odonto人工角膜是最早、也是最成功的人工角膜,由意大利科学家Trample首创,利用自体组织(牙齿)作为周边支架,PMMA作为光学镜柱,这种骨 齿型特殊结构对于增加角膜耐受性,更好的与宿主结合,起到积极作用。由于术式复杂,创伤较大,因此仅在无其他办法时使用这种人工角膜。该人工角膜相对其他人工角膜的长期保留率高,有学者报道18年保留率达85%,75%的患者视力达6/12或更好该人工角膜的主要问题在于术后视野受限、青光眼、骨齿板层溶解、无法测量眼内压等并发症。
其他人工角膜还有BIOKOP人工角膜、Seoul-type工角膜、Cardona工角膜、MICOF工角膜等[13]。
近年来,“镜柱-支架”型由于具有黏合困难,结合部强度较差,房水渗漏等缺点,很多科学家又将目光投向了传统的“一体式”结构。近日,美国科学家利用新型复合水凝胶Dumpty,制作了一款一体式人工角膜,目前正在进行动物试验,表现良好。
角膜组织工程项目的巨大成功是我国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为我国占据组织工程角膜生产及其临床应用的国际制高点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樊廷俊进步指出,工程角膜内皮以及人工全角膜的产业化,可以用于角膜内皮盲、角膜盲以及各种角膜疾病的角膜移植和治疗,使广大角膜盲患者重见光明。我国现有角膜盲患者500余万人及白内障患者500余万人,而且还在逐年增加。作为目前角膜内皮盲、角膜盲临床移植治疗唯一替代物的工程角膜内皮及人工全角膜,用于各种角膜内皮盲、角膜盲的临床角膜移植和治疗已成为可能。这不仅可以使量众的上述各种角膜盲患者重见光明,还能解除因患者失明而给家庭带来的精神和生活压力。角膜组织工程项目所生产的工程角膜内皮与工程全角膜,在帮助患者解除病痛困扰的同时,产生的经济效益也是相当可观的。就工程角膜内皮而言,以患者的移植覆盖率按70%估算,国内可创造直接经济效益400亿~600亿元、全球3000亿~4000亿元;就工程全角膜而言,以患者的移植覆盖率按70%估算,国内、国外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分别为400亿~500亿元、4000亿~6000亿元。
目前已有多种人工角膜应用于临床,但其材料均达不到理想要求,且由于人工角膜的晚期并发症:角膜溶解、植人物排出、房水渗漏、眼内炎、人工角膜后增生膜、青光眼等,目前仅适用于常规角膜移植失败的双眼角膜混浊性失明患者,一般只作为最后的选择。理想人工角膜应具有以下特点:①优良的光学特性,稳 5 定的物理化学性[14]质。② 能够与自体角膜组织长期共存,并紧密结合。③无不良反应,并发症少。④手术简单,制作容易,经济实惠。
今后,人工角膜的研究重点是集中生物材料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及临床医学专家联合攻关,选择真正生物相容性材料,改善光学镜柱和周边支架的整合,更重要的是周边支架和受体组织的整合。3理想的人工角膜及前景展望
角膜病是全世界第二致盲眼病,仅次于白内障,据估计已经影响到1~1.5亿人口[8].尽管一些人工角膜已经应用于临床,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角膜供体短缺的现状,但手术适应证的局限性以及术后严重的并发症都给患者带来了治疗的障碍和高风险.目前,组织工程化人工角膜领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克服了生物相容性、机械稳定性、光学透明性的挑战后,神经的再生使得组织工程化人工角膜在生理学方面更接近于人角膜.此文着重介绍了研究者不断完善组织工程化人工角膜的方法:体外细胞的培养、细胞外基质的建立、促进多聚体和细胞相互作用的修饰以及神经功能的恢复.参考文献:
古文献中的体育文献记载 篇3
一、古文献中的体育记载
纪昀等纂著《四库全书总目》二百卷[2], 计著录收入《四库全书》的图书三千四百六十一种, 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以及未收入《四库全书》的存目六千七百九十三种, 九万三千五百五十卷。清乾隆以前的中国古籍, 几乎都被囊括进去了。书目分经、史、子、集四部。
1. 经部。
经是指古代社会中的政教、纲常伦理、道德规范的教条, 主要是儒家典籍。包括《易》、《诗》、《书》、《孝经》、《仪礼》等共十三经。在其中有许多关于古代体育的记载。如《仪礼·乡射礼》介绍了每年春秋两季, 各乡的行政长官乡大夫都要以主人的身份邀请当地的卿、大夫、士和学子, 在州立学校中举行乡射礼详况。乡射礼是古代乡学中举行的一种礼仪活动射而饰以礼乐, 兼具击射尚武的精神与修身培德的教化意义[3]。《周易》在《上经·比卦》、《下经·恒卦》、《下经·解卦》[4]等中均有关于狩猎的相关描述。如在《上经·比卦》中记有“九五:显比;王用三驱, 失前禽, 邑人不诫, 吉。”说的即是君王田猎之事, 而且君王已知道由三面包围驱赶, 可见具有田猎经验。另如《下经·旅卦》“六五:射雉, 矢之;终以誉命。”此人射术高超, 能“一矢之”, 因而博得善射的美名。虽说《周易》之本意在于占卜, 但从文中相关记录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田猎射击等体育类活动。《孟子》中有关体育事项的记录也非常丰富, 《离娄章句下》第二十四篇、《告予章句上》第二十篇[5]等讲到射术。如后者记录“孟子曰:‘羿之教人射, 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告子章句上》第九篇“今夫弈之为数, 小数也;不专心致志, 则不得也。”讲到弈之术。
2. 史部。
史部是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 记录各历史时期的政治、军事等事件, 其中有很多关于体育的记载。在《陈书》、《南史》、《北齐书》等中均有大量体育文献。下面以《史记》[6]为例, 略举一二。书中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大部分。在《孙子·吴起列传》、《伍子胥列传》、《李广列传》等中均有关于射、猎的场面描绘。如《孙子·吴起列传》中著名的田忌赛马, “忌 (齐将田忌) 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下不甚相远, 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献计, 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 取君上驷与彼中驷, 取君中驷与彼下驷。”依此计, 田忌取得了胜利。《刺客列传》中荆轲刺秦提到了剑术, 《季布栾布列传》等讲到游侠武术。至于其他体育项目, 如蹴鞠 (《苏秦列传》、《扁鹊仓公列传》、《卫将军骠骑列传》) 、角抵 (《李斯列传》) 、举重 (《秦本纪》、《项羽本纪》) 等都在该书有记载。
3. 子部。
子部是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 其中记录当时政事、战事的文献中有体育相关内容。《墨子·非攻》、《荀子·议兵》、《吴子·图国》等记有田径运动。小说《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中也涉及不少体育知识。
4. 集部。
集部收历代作家一人或多人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等的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等著作, 分为楚辞、别集、诗文评、总集、诗词五类。各朝各代诗人的诗作也有不少描绘了当时的体育活动。如《全唐诗》[7]卷一百二十六王维《观猎》:“风劲角弓鸣, 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 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 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 千里暮云平。”卷二百七十五张建封《酬韩愈校书打球歌》:“俯身仰击复傍击, 难于古人左右射。齐观百步透短门, 谁羡养由遥破的。”两首诗分别描绘了将军行猎及打马球的场景。唐诗中说到蹴鞠, 多说到“白打”或“白打钱”, 如卷六百九十六韦庄《长安清明》:“早是伤春暮雨天, 可堪芳草更芊芊。内宫初赐清明火, 上相闲分白打钱。紫阳乱嘶红叱拨, 绿杨高映画秋千。游人记得承平事, 暗喜风光似昔年。”“白打”即两人对踢, “白打钱”就是两人比赛胜负的钱。唐人最钟爱的运动, 应是打球。
5. 类书。
类书汇集古籍中的史料典故、名物制度、诗赋文章、俪词骈语, 按照类别或韵部编排, 是对成书前各历史阶段不同类文献的汇总与归类, 其中所收文献资料齐全, 利于检索。如果说四部能为读者提供古代体育文献具体内容的话, 那类书则为查检和利用这些古代体育文献提供便捷全面的检索途径。如《太平御览》[8], 宋李肪等编纂, 一千卷。北宋前期官修丛书之一。书分55部, 下分4558个子目, 子目下按时代先后排列资料, 皆先具书名, 次录原文。在卷667的“道部”和卷721的“方术部”收有养生文献;射御、棋牌、蹴鞠、角抵等活动的文献则集中收录在卷744-755的“工艺部”。《册府元龟》[9], 北宋王钦若、杨亿等人奉敕于公元1013年编成。全书按事迹、人物和事物分部编撰, 共分31部, 部下设1104门。此书收录有关古代体育的文献十分丰富, 如帝王部卷124的“讲武和”、“修武备”, 宗室部卷206的“才艺”和卷271的“武勇”, 将帅部卷394-396的“勇力”, 牧守部卷93的“武功”, 总录部卷786的“博学多能”、卷83的“养生”、卷869的“博弈”和卷908的“工艺杂技”, 以及卷845-859, 收录了丰富的古代体育文献。《古今图书集成》[10], 清陈梦雷编, 蒋廷锡校订。我国现存的古代类书中规模最宏大, 体例最完善的一部, 内容涵盖我国1500多卷经史子集的典籍, 是查找古文献最重要的百科全书。其中所列有关古代体育文献十分详尽。在《历象汇编岁功典》有竞渡、拔河等民俗活动文献;《方舆汇编山川典》有少林、武当等文献;《明伦汇编官常典》有武术方面的记载;《博物汇编艺术典》含大量古代体育文献;《神异典》有大量古代气功、养生的文献;《理学汇编学行典》有理气、游侠等部;《经济汇编选举典》有教化、武举等部;《礼仪典》有巡狩、军礼等部。
二、古代体育文献的价值体现
1. 了解各历史阶段的体育生活形式。
早期的人类为了生存, 出现了田猎、攀登、投掷等活动, 这些正是体育活动的最初形态。随着人类文明的深入, 人类进行体育活动不再只限于求生, 频繁的战事使更多的人习于射、御、剑、骑等。而游离于战争所需之外, 更是出现了赛龙舟、蹴鞠、毽球、舞狮等更丰富多彩的娱乐性体育活动。古代体育文献能使我们了解各历史阶段的体育形式。如《水浒》关于射、骑、御、剑、角斗等的描写比比皆是。
2. 指导健身与养生运动。
中国的传统武术、养生之术得以流传至今并不断发展, 应归于古代体育文献。如介绍导引术的就有西晋葛洪的《抱朴子》、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唐孙思邈的《千金翼方》、明代冷谦的《修龄要旨》、清代的《寿世传真》等著作。这些文献记录了古人丰富的养生、健身之术。这些文献资料让后人得以从吸气吐纳之术、五禽戏、太极拳等中华文化瑰宝中获益, 进行健身运动和养生运动。这些传统体育形式在我国的传播程度、知晓程度、习武之人的发展程度绝非外来同类项目 (如拳击、泰拳等) 可比的。
3. 引导休闲娱乐。
休闲娱乐活动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娱乐则是其主导的价值取向。一些文学作品中记载的体育活动显示着人们生活丰富多彩, 体现着体育娱乐功能。如明清小说中有大量的反映民间体育活动的内容, 《金瓶梅》中就记载有象棋、围棋、双陆、秋千、击壤、毽球、击球等运动, 如第二十五回“吴月娘春昼打秋千”, 表现女子对秋千的喜爱。角抵是融相扑与散打为一体的运动, 据统计, 《水浒》全书反映角抵的有无数次, 其中四次最精彩, 即第三十九回、第七十四回、第八十回及第一百零四回。生活必需有劳有逸。“逸”者“闲”也、“乐”也。
摘要:本文详细列举了在我国古代经、史、子、集及类书中的体育文献记载, 并分析了古代体育文献的价值。
关键词:古文献,体育文献,价值体现
参考文献
[1]陈智军.中国古代体育文献述略[J].图书与情报, 2006 (5) .
[2]纪昀.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 1981.
[3]傅道彬.乡人、乡乐与“诗可以群”的理论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 2006 (2) .
[4]高亨.周易古经今注[M].中华书局, 1984.
[5]陈生玺.张居正讲评《孟子》[M].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7.
[6]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 1982.
[7]黄钧.全唐诗[M].长沙:岳麓书社, 1998.
[8]李昉.太平御览[M].中华书局, 1988.
[9]王钦若.册府元龟[M].南京:凤凰出版社, 2006.
印刷机参考文献(本站推荐) 篇4
印刷文字和图像的机器。现代印刷机一般由装版、涂墨、压印、输纸(包括折叠)等机构组成。它的工作原理是:先将要印刷的文字和图像制成印版,装在印刷机上,然后由人工或印刷机把墨涂敷于印版上有文字和图像的地方,再直接或间接地转印到纸或其他承印物(如纺织品、金属板、塑胶、皮革、木板、玻璃和陶瓷)上,从而复制出与印版相同的印刷品。印刷机的发明和发展,对于人类文明和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印刷机的历史
印刷机的发明和发展,对于人类文明和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1439年,德国的谷腾堡制造出木制凸版印刷机,这种垂直螺旋式手扳印刷机虽然结构简单,但却沿用了300年之久;1812年,德国的柯尼希制成第一台圆压平凸版印刷机;1847年,美国的霍伊发明轮转印刷机;1900年,制成六色轮转印刷机;1904年,美国的鲁贝尔发明胶版印刷机。
二十世纪50年代以前,传统的凸版印刷工艺在印刷业中占据统治地位,印刷机的发展也以凸版印刷机为主。但铅合金凸版印刷工艺存在劳动强度高、生产周期长和污染环境的缺点。从60年代起,具有周期短、生产率高等特点的平版胶印工艺开始兴起和发展,铅合金凸版印刷逐渐被平版胶印印刷所代替。软凸版印刷、孔版印刷、静电印刷、喷墨印刷等,在包装印刷、广告印刷方面也得到发展。
印刷机的分类 引按印版形式分类
分为凸版、平版、凹版和孔版印刷机;安装版和压印结构分为平压平式、圆压平式和圆压圆式印刷机
1、凸版印刷机
凸版印刷机:relief printing press。使用凸版完成印刷过程的机器。如名片机(树脂版)、铅字印刷、锌凸版、套号码字等。
2、平版印刷机
平版印刷机:planographic press。使用平版完成印刷过程的机器。如多色机、四色机、双色机、单色机、快速印刷机等。
3、凹版印刷机
凹版印刷机:intaglio printing press。使用凹版完成印刷过程的机器。如方便面之玻璃袋印刷、饼干之铝箔袋包装等。
4、丝网印刷机
丝网印刷机:screen-process printing press 使用丝网版完成印刷过程的机器。孔版印刷:如网印、电路板印刷、布花印刷、罐头印刷、铭版印刷、局部上光等。
印刷机按使用纸张形式分类
1、单张纸印刷机
单张纸印刷机:sheet-fed printing press 使用单张纸的印刷机。
2、卷筒纸印刷机
卷筒纸印刷机:roll-fed printing press 使用卷筒纸的印刷机。
印刷机 按压印结构形式分类
1、平压平印刷机
平压平印刷机:platen press 印版支承体和压印体都是平的印刷机
2、圆压平印刷机(平台印刷机)
圆压平印刷机(平台印刷机):flat-bed cylinder press 印版支承体是平的,而压印体是圆筒状的印刷机。
3、停回转印刷机
停回转印刷机:stop-cylinder press 印版合作往复运动,前进时,压印滚筒旋转一周,返回时,压印滚筒停止旋转,完成一个印刷过程的印刷机。
4、一回转 印刷机
一回转 印刷机:single-revolution printing press 印版台每往复运动一次,压印滚筒转一周,完成一个印刷过程的印刷机。
5、二回转印刷机
二回转印刷机:two-revolution printing press 印版台每往复运动一次,完成一个印刷过程的印刷机
6、往复转印刷机
往复转印刷机:reversible printing press 压印滚筒每往复旋转一次,完成一个印刷过程的印刷机。
7、圆压圆印刷机
圆压圆印刷机:rotary printing press 印版支承体、转印体都是圆筒状的,完成印刷过程时全作旋转运动的印刷机。
印刷机按印刷色数和面数分类
1、单色印刷机
单色印刷机:single-colour printing press 一个印刷过程中,在纸张的一面印刷两种墨色的印刷机。
2、双色印刷机
双色印刷机:two-colour printing press 一个印刷过程中,在纸张的一面印刷两种以上墨色的印刷机。
3、多色印刷机
多色印刷机:multi-colour printing press 一个印刷过程中,在纸张的一面印刷两种以上墨色的印刷机。
4、双面单色印刷机
双面单色印刷机:perfecting press 一个印刷过程中,在纸张的两面都进行印刷的印刷机。
5、双面多色印刷机
双面多色印刷机:multi-colour perfecting press 一个印刷过程中,纸张至少有一面印刷两种以上墨色的双面印刷机。
印刷机保养的新理念
印刷业的发展由比较简单的活版印刷方式,渐渐转变为现时普遍采用的柯式印刷及日渐茁壮成长的数码印刷模式。而推动此种发展模式的背后信念,当然是根据厂家对不断改良生产效率及提高产品在市场上之竞争力和质量的诉求下出现。
故此,各种实践厂家生产指标的印刷及其它加工机械设备,正以一日千里的速度,配合并超越厂家的期望下不断在市场上涌现。但是,当这些先进的机械正在日以继夜地朝向生产目标前进时,很多运作上的相关“小问题”也会随之出现,诸如维修保养。
当机械损坏时,厂家一般会认为这是由于正常之操作磨损所引致。但是,现今的机械是由优质的合金钢所造成,应该是可以长期使用的。其后,厂家在经过不断支付庞大的维修费及阻延生产的惨痛教训下,渐渐开始发现保养物料队维护印刷机械正常操作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而在众多的保养物料中,润滑油及其相关连的化工产品,是比较被忽略的。可能因为这些物料的正确选用与否,不会对厂家所生产之制成品造成即时的坏影响。机械设备往往要在使用一段长时间后,才会被发现出现问题。
因此,提供这些保养物料之供应商,务求:
1.其产品能减少机械损坏次数,延长机械使用寿命;
2.提供多功能设计的产品线,除了适应更多之机械使用要求外,更可减轻客户不必要的过多存货量;
3.教导客户避免错误使用保养物料;
4.令客户简化采购手续,从而精简管理程序,节省宝贵的人力资源;
5.经常维持充足的产品存货量,节省厂家们定购货品时苦侯的时间及避免随便使用一般“临时代替品”而做成的停机风险;
6.透过信誉良好的供应商网络,提供一个长期及稳定的供应渠道,配合各地客户对优质产品服务的需求。
印刷机及其相关器械的保养物料包括:
润滑油—如雪油、链牙油、耐压齿轮箱油等。
清洁剂—如后清洁剂、墨辊清洁剂、油管及油路清洁剂等。
防锈剂—用于切纸机之台面及切刀防锈润滑。
润滑脂的特性及用途
今期先为大家介绍“润滑脂”(雪油)。润滑脂的种类大致可以根据它的硬度、压送性、流滴点、抗水性及稳定性分类。
硬度
硬度或称针入度,是选用适当润滑脂必需考虑的一项可测量特性。润滑脂的硬度以编号来决定,0号最软,然后随1号,2号而加增至6号为止。6号之硬度与肥皂块相同。花园里的泥容易铲入的较软,难于铲入的较硬,润滑脂的硬度也一样,它是依据圆锥计从一定高度落下润滑脂的贯穿深度来分级。印刷机械是必须依照印刷机制造商要求加入适当硬度的润滑脂,否则对机件可能造成润滑不足或阻力增加。
压送性
润滑脂的另一项特性是加压输送的难易程度;在中央供脂系统中两种在常温时同样容易压送的润滑脂,在较低的温度环境下压送性往往有很大的不同。
其差异来自润滑脂中所含润滑油及皂类的种类与比例之不同。部份印刷机械及钉装设备是以中央供脂系统来作润滑机械各组件,因此选择优良压送性的润滑脂极为重要。
流滴点
由于润滑脂里含有不同的皂基关系,不同的润滑脂会与不同温度融化。流滴点乃润滑脂由半固态变成液态的温度;大部份钙皂脂融化于160-210°F,钠皂脂350-350°F,锂皂脂为350-400°F,所以高温时使用钠皂或锂皂较佳。现今,大部份印刷机械速度颇高,由于在摩打的轴承转数较高,轴承温度亦相应增加,选用较高流滴点的润滑脂,可以令到高速摩打轴承如“炭精泵”轴承等有更佳的保护。
抗水性
不管是否与水接触,某些润滑脂仍需执行其润滑作用,所以其抗水性是一项重要性质。钙皂及锂皂基润滑脂不溶于水,而钠皂脂溶于水,所以不能用作可能与水接触的润滑剂。印刷过程是须要混合水,因此某些轴承是必须要使用抗水性佳的润滑脂保护,否则,轴承使用寿命便大为降低。
稳定性
某些润滑脂加进轴承后仍能保持其原来硬度,也就是说稳定性很高;这种润滑脂能在抗磨轴承内工作一段时间后便软化,若无良好密封便会从轴承内流出来。印刷过程中,喷粉是连续及覆盖性很大。如使用的润滑脂稳定性差,便造成污染物较容易走入轴承及各组件内,对印刷机造成很大的损害。
传统上,润滑脂的设计及生产,只是专注于应付机械设备上所面对的单一性问题。诸如高温、高速、高压或抗磨等出发。其后,由于机械生产商的要求及市场竞争加剧的影响下,润滑脂的生产,才渐渐趋向于多功能方向前进。可是,一般的石油性产品,总是有其使用上的极限,未能够有效地配合到现代生产设备一日千里的高速发展要求。虽然选用适当的润滑剂并非易事,但市场亦有一些专业润滑剂供应商,可以提供专业数据及长期售后服务,藉此以减少客户在使用上的错误,避免浪费宝贵时间及金钱。大家不妨多听取业内人士意见,相信定有助保护印刷机的良好性能。
印刷机水槽液常见问题探索
印刷机水槽液常见问题探索— 选择适当水槽液的浓度是依据电导度值,当电导度过高时油墨会不易干,过低则易版污或积墨。所以必须试着找出适当的电导度值,当找出浓度值后,将总水槽量乘上百分比即为第一次的添加量。另外电导度值变化超过±50~100时,需要做修正后才可继续使用,同时也需要注意水箱中的温度,因为温度会影响电导度的测量值。
一般建议理想的印刷用水条件为:
(1)水质需为软水;
(2)电导度值700~1300(必须扣除水的电导度值);
(3)PH值4.0~5.5;
(4)水槽温度5℃~15℃;
(5)乳化程度35%以下;
(6)酒精IPA比例5%~15%;
(7)水槽液浓度比例1.5%~2.5%。
以下为本中心在印刷实验室实际测试的结果:
水槽液:Magic 150
电导度计:Delta OHM Conductivity Meter 型号:HD 8706
PH计:HANNA PH Meter 型号:HI 8521
依上例来看,中心印刷实验室印刷机水箱总量80,000cc*2%=1,600cc的水槽液,电导度值保持在1,000(1,095-92.5)±100,PH值约5.0。此外我们发现PH值在水槽液浓度在3%以后无明显变化,所以不易察觉其量是否适当,而且有部分欧系的水槽液其添加较多的缓冲剂,其功用是使水槽液维持稳定的酸度及减少版面受到腐蚀,也因此在使用PH值量取水槽液浓度时会产生问题。
印刷机的流程:
①平网平面丝网印刷机的工作循环程序。以平形网版平台式单色半自动手面丝网印刷机为例,它的一个工作循环是:给件→定位→落版→降到墨板、升回墨板→刮墨行程→升到墨板→降回墨板→抬版→回墨行程→解除定位→收件。
在连续循环动作中,只要能实现功能,每个动作占用的时间应尽量短,以缩短每个工作循环同期,提高工作效率。
③压印线。在印刷行程中,到墨板挤压油墨和丝网印版,使丝网印版与承印物形成一条接触线,称为压印线。这条线在刮墨板刃口处,无数条压印线构成印刷面。实现理想的压印线是很困难的,因为印刷行程是一个动态过程。
③丝网印刷机工作原理。以常用的手形网版平面丝印机为例,可对丝网印刷机的工作原理作如下描述:经传动机构传递动力,让刮墨板在运动中挤压油墨和丝网印版,使丝网印版与承印物形成一条压印线,由于丝网具有张力N1和N2,对刮墨板产生力 F2,回弹力使丝网印版除压印线外都不与承印物相接触,油墨在刮墨板的挤压力F1作用下,通过网孔,从运动着的压印线漏印到承印物上。
在印刷过程中,丝网印版与刮墨板进行相对运动,挤压力F1和回弹力F2也随之同步移动,丝网在回弹力作用下,及时回位与承印物脱离接触,以免把印迹蹭脏。即丝网在印刷行程中,不断处于变形和回弹之中。
刮墨板在完成单向印刷后与丝网印版一起脱离承印物,同时进行返程回墨,即完成一个印刷循环。回墨后承印物的上面与丝网印版反面的距离称为同版距或网距,一般应为2~5mm。手工印刷时,操作工人的手法与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压印线的形成。在实践中丝印工作者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具体可归纳为六点,即保证刮墨板运动中的直线性、匀速性、等角性、均压件、居中性和垂边性。也就是说,印刷时刮墨板应直线前进,不能左右晃动;不能前慢后快,前快后慢或忽慢忽快;到墨板的倾斜角应保持不变,特别要注意克服倾斜角逐渐增大的通病;印刷压力要保持均匀一致;保持刮墨板与网框内侧两边的距离相等;到墨板与边框保持垂直。
2.平网曲面丝网印刷机工作原理。平网曲面丝网印刷是指在圆柱形或圆锥形曲面上用平网进行丝网印刷。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对椭圆面、鼓形面、弧面等曲面进行丝网印刷。
干网曲面丝网印刷机就是采用平形网版对上述曲面进行印刷的机器。
平同曲面丝印机工作原理 a-滚轮支座 b-轴会支座 c-镶嵌支座。印刷时,平面丝网印版与承印物运动,而刮墨板静止。平面丝网印版夹持在网框上由平网曲面丝网印刷机带动作匀速平移,由于网版的摩擦便放置在支承装置上的承印物随之转动。在压印线处曲面承印物的线速度与平面丝网印版移动速度一致,实现刮墨印刷。
理论上压印线应在曲面承印物最高一条母线处,以利于加大离网角,保证印刷质量。为调整方便,刮墨板一般采用60°±15°顶角,要求能作垂直程度与上下尺寸的调整。调整成垂直是为保证进行上下调整时刃口线不产生横向移位,始终对准最高一条母线A;采用顶角60°±15°的刮墨板是为保证垂直安装后形成刮墨板倾角α。在实际调整中,为了保证平面丝网印版与曲面承印物及时脱离,压印线可以适当偏前少许,尤其是承印物直径较大时,压印线必须偏前,曲面印刷的支承装置是各种形式的专用装置,由用户根据产品要求自行设计制造。
圆筒形容器或圆锥形容器的曲面印刷可采用两对滚轮支座,长度与直径之比小于1.5的盖类和杯类用轴套支座,软性中空容器可用充气装置支撑。椭圆面近似为圆柱面的一部分,可以用圆柱体镶嵌办法支承。
在圆锥体的表面进行印刷的原理,与在圆柱体表面进行印刷的原理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丝网印版的图形形状和丝网印版的运动形式。在制作用于圆锥体表面印刷的丝网印版时,要先画出圆锥体表面的展开图,并根据展开图求出扇形的中心,再选取适当网框制作丝网印版。
在能完全收容扇形abed的版efgh上,制出与扇形相符的印版。在版efgh上固定直角杆,并以o为轴安装成可作扇形转动的版。然后同圆柱体的表面印刷一样,在版的下方用4个辊支撑承印物,刮板呈固定状,按扇形移动版框,刮板加压就可进行圆锥版的表面印刷了。印刷时,圆锥形承印刷在一定的刮板压力下与丝网印版呈线接触;当丝网印版绕扇形展开图的轴心作水平扇形移动时,承印物在支撑装置上作同步旋转运动;油墨在刮板的压挤下,漏印到承印物的表面,完成印刷。
印刷机数字化的发展
印刷机的数字化,即使用电脑打印机等数字技术开发喷墨或激光打印机。
这个过程不同于 光刻,凸版印刷,凹版,和凸版印刷在几个方面:
1,每一个印刷可以是不同的,因为印版是不是必需的,如传统的方法。
2,有化学和减少浪费纸张,因为没有必要把形象“到”色彩和检查登记和立场。
3,该墨水或碳粉不渗透的基板一样,传统的油墨,但在表面上形成一个薄层,并可能在某些系统中被加坚持使用的基板 定影液 热过程(碳粉)或紫外线养护过程(墨水)。
由于较少的初始安装,它是有用的快速原型和成本的有效运行的小型印刷。数码印刷是使用个性化印刷,或 可变数据印刷(VDP的或VI),例如个性化的儿童读物,这与特定的孩子的名字和形象定制。打印需求 酶(POD)系统也使用数码印刷,不同页面的数量短期内的书籍,并结合技术。数字印刷也可以做相纸,从计算机文件的RGB激光灯暴露出来,并在摄影开发商和铁工人处理。这些版画是连续色调的图像,并在乳剂层内嵌入塑料涂层的染料。
数字化印刷是印刷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它控制了成本,量化了供需,为人类进步带来了更多的便利。探讨印刷机经常出问题的原因
印刷机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问题,经常损坏机件、电气故障频繁出现,有人说是机器太老了。机器旧固然是一个客观原因,但新机就不出故障吗?有的印刷厂新机故障比旧机还多。客观的说,机器的使用情况和故障率包括以下因素:机器的制造质量、按装调试、保养情况、合理操作、最主要的是维修质量。机器的质量是出厂时客观存在的,无论是新机或是旧机,装机和调试是第一关。
一般新机器在出厂时都是安装调试好了,经过质量检验,再经过分体包装运输的。不只是水平和合理安装问题,还有一个检查和校正问题。旧机更应如此,至于保养、使用就不多说了,只想谈谈维修质量:
维修不是简单的拆装,不仅要找到产生故障的原因,还要找到因此而附带的其它问题。
印刷机有着严格的时间配合关系,及装配公差和调节值,忙目地拆卸和过量调节是机器加速磨损和再次出现故障的主要原因。
零配件的采购和加工质量,不一定任何零部件和电气元件都要使用原厂配件,原厂配件费用高采购周期长,除非特殊或关键零配件,其它零件大部分零件和电气元件均可以代用,只要了解零件加工工艺和元器件特性。
电路故障除了机器自然损坏外,主要是拆卸安装不仔细衍生出来的隐蔽故障或没有找到引起电路故障的机器和人为因素。
变频器在印刷机械上的应用 三晶变频器印刷机专业配套特点:
1、低频力矩大、输出平稳
2、控制精度高
3、高性能矢量控制
4、RS485串行接口,实现多台控制
文献推荐 篇5
一、纸质文献回顾总结
纸质文献历史久远, 并有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 又称为传统文献资源, 属于实体馆藏, 主要形式有图书、期刊、报纸、图片、画册等, 其中图书、期刊、报纸对人类保存和传播知识信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它更符合人类阅读习惯, 无附加条件, 在任何有光线的地方均可阅读, 具有随意性和直观性。纸质文献资源的主要特征是文献信息内容以纸为载体, 以印刷为手段记录文字信息。我们的先人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 发明了造纸术和印刷术, 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固定阅读习惯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 即使在信息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 纸质文献仍是高校图书馆收藏的主要文献形式, 也是资源建设的主要部分。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阅读习惯的延续性。长久以来, 我们所获得的各项信息和知识都是通过传统文献。一些重要和珍贵的图书会作为人类文化遗产永远保存下来, 人们不会轻易放弃纸张印刷的出版形式。 (2) 携带随机性、保存持久性。纸质文献便于携带, 阅读方便, 随机性强, 具有观念的一览性, 一般不受阅读场所限制, 阅读无需辅助工具设备。 (3) 维护知识产权。纸质文献不具有涂改性, 可长久保存, 避免了数字资源的复制性、篡改性, 为捍卫作者的知识产权有一定贡献。
二、电子文献的认识
互联网和现代化传播技术的日渐普及和广泛应用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网络以其信息资源承载量大、传输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以及超时、跨界等特点日益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同时, 电子文献是一种新兴的文献, 它是信息社会文献载体形成、发展、进化的必然产物, 是以磁、光、电为介质, 以数码方式将文字、图形、声音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存储磁、光、电等介质上, 通过计算机或具有类似功能的设备阅读使用。数字资源改变了传统信息资源的传播及利用方式, 对传统图书馆的经营方式、服务理念, 尤其是馆藏建设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电子文献的优越性: (1) 传播速度快, 范围广。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在网络环境下只需要几秒钟便可以得到所需的文献信息。 (2) 不受时空限制。数字化图书馆不受时空限制的远程高速特点及强大的检索查询功能使资源共享成为现实。 (3) 具有高度的整合性, 便于各种媒介信息的一体化。 (4) 能集成多元化信息。电子文献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 做到图、文、声并茂, 三维立体显示, 全面地再现信息的真实性。 (5) 交互性能强。由于数字信息存储在计算机能够识别的介质上, 因此随着计算机软件的更新与性能的日益提高, 用户逐渐具有更多主动性。
电子文献的的不足: (1) 阅读的不便利性。数字资源的使用和阅读必须借助于相应的信息技术设备, 必须有电源, 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装置才能阅读。 (2) 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标准繁杂。数字资源的种类和形式多样, 给统一的计量和统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数字资源的共享标准、协议制定困难,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源共享。 (3) 在学术地位方面存在的问题。由于数字资源目前还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 其信息的权威性、准确性、深度性变化莫测, 很难接受任何形式的同行评议或内容审查, 导致人们对数字资源学术权威性产生疑虑。 (4) 信息源复杂性。电子文献的信息来源比较复杂, 各种正式出版物和非正式网络信息交织在一起, 缺乏有效的统一管理机制, 信息安全和信息质量得不到有效控制和保证。
三、复合图书馆时代的到来
可以看到电子文献尽管具有诸多的优越性, 它迎合信息时代快节奏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给人们带来极大的方便, 这些是纸质文献无法比拟的。但纸质文献以自身的价值和特点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 并弥补了电子文献的不足与局限。因此21世纪将是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互为补充、彼此并存、整体结构比例逐步调整的世纪。电子文献代表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 它逐步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学习环境当中, 随着科技的进步, 它所存在的脆弱性问题将逐步改观, 在文献收藏体系中的比例逐渐加大。复合图书馆就是在此大背景下产生出来的, 其有效地利用了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的优缺点所建立的一种新型图书馆模式。
1. 复合图书馆的概念。
最早使用“复合图书馆”一词的是英国图书馆专家苏顿 (S·Sutton) 。他于1996年在一篇题为“未来的服务模式与功能的融合:作为技术人员、著作者和咨询员的参考馆员”的文章中, 将图书馆分成连续发展的四种形态:传统图书馆、自动化图书馆、复合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苏顿提出“复合图书馆”的概念后, 立即得到英国电子图书馆计划主任路斯布里奇的赞赏。他在1996年11月修改了提交给电子图书馆发展计划工作小组的文件, 采纳了“复合图书馆”的提法, 并把这一概念介绍给广大的图书馆界, 使这一术语得到推广。
复合图书馆是以传统图书馆为基础, 实现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共存互补与有机结合;是实体加虚拟, 围绕信息存储的物理场所和信息空间, 应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与传统技术, 根据版权法的规定, 对印刷型、电子型和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收集、组织、转化、管理, 实现一体存取, 为信息用户提供馆内服务和不受时空限制的网络服务的机构。复合图书馆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信息载体多样化, 即在复合图书馆中, 传统印刷型文献资源与数字化信息资源互补并存。二是操作分工化, 使图书馆手工操作和自动化操作技术方法得到全面展现, 原有面貌获得改观, 也减轻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三是管理服务集成化, 即强调对图书馆不同来源的技术和资源进行整合, 实现对传统文献资源与数字化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和服务。三是功能复合化, 即复合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有机结合, 是优势互补的统一体。
2. 复合图书馆特点。
复合图书馆的诞生, 标志着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以其自身的特点、功能、作用、优势共同发展。它不是单独存在的形态之一, 是复合图书馆的另一组成部分, 在相当长的阶段里它与传统图书馆并存。传统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的母体, 数字图书馆是在传统图书馆基础上产生的, 并生成了图书馆系统又一分支, 与传统图书馆结合, 共同构建复合图书馆。其主要特点是:
⑴文献信息资源的多元化。传统图书馆主要收藏纸质文献, 而数字图书馆收藏的是电子文献, 在满足读者需要方面两者都有自己的局限。复合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整合, 文献信息来源丰富, 文献信息载体形式多, 既包含有传统的文献信息实体馆藏, 又包含有电子书刊及虚拟馆藏, 是电子文献和虚拟网络空间的电子信息资源。文献信息载体的多元化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而产生的。复合图书馆必然以越来越多的数字化制品作为馆藏的发展趋势, 文献信息载体的演变过程, 也是一个多种载体长期共存、共同发展、互为补充的过程。作为图书馆工作对象的多种载体形式的文献信息, 是复合图书馆所表现出的最基本特征。
⑵综合业务技术, 提高服务质量。图书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信息知识服务于社会, 满足读者的需求, 一切为读者着想。因此, 千方百计方便读者, 提高读者服务质量, 是图书馆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作为现实存在的复合图书馆, 既保留和发展了传统图书馆的基本业务, 如珍贵文献的保存, 纸质文献的采、编、流阅、检索、摘编等, 同时也广泛开展了基于数字图书馆形式的电子阅览、远程检索、数据库建设等业务。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各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两者有机结合于一体, 建立复合图书馆, 就可以实现传统服务与网络服务的一条龙。这样, 读者既可以使用传统文献, 也可以使用数字化文献;既可以亲自到馆查阅、借书, 也可以在单位或家里通过网络利用图书馆;既可以从图书馆获得系统、全面的知识信息, 又可以从网络上获得最新信息和资料。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各类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
⑶工作人员能力复合化。复合图书馆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传统图书馆员的危机感和生存压力, 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不思进取。恰恰相反, 未来的图书馆———复合图书馆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就是既要有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基本技能, 又要有现代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基础。复合图书馆人员结构的特性, 体现在数量上, 是图书馆专业技术队伍中的复合型人才比例在大幅提高。在质的变化上即传统的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保留了传统图书馆的专业技术基础, 又逐步掌握了现代信息服务的技能, 专业面在拓展, 适用性更强, 由于工作的“复合”实现了工作人员素质的复合。那些拒绝接受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及复合图书馆系统的人, 最终将被淘汰。
⑷体制和功能的一致性。复合图书馆是一个整体, 是图书馆发展过程中一种独立的形态, 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复合, 不论是多元的载体形式, 传统和现代的工作方式, 还是机构的多元化, 人员的复合化, 均统一于复合图书馆这一整体。它遵循的是一致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机制, 以服务社会, 提高国民素质, 促进经济发展为一致的目标, 仍然是一种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机构, 履行保存文化遗产, 促进知识信息交流的职能。由此可见, 数字图书馆的缺点正是传统图书馆的优点, 而传统图书馆的缺点正是数字图书馆的优点, 两者是共存互补、相互结合, 从而构成了世纪图书馆发展的新模式———复合图书馆。
在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的长期互补期内, 广大读者既有对电子文献的需求, 又有对纸质文献的需求, 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图书馆, 必须有数字化的前瞻性和敏感性, 未雨绸缪地推进相关工作, 做好电子信息资源的整合和服务。与此同时, 对纸载体期刊、图书的收藏也不能削弱, 这方面的服务也决不能放松, 特别是教学所需要的古籍、经典性原著以及各学科发展阶段中有代表性的、年代久远的文献, 在未能全部对其进行数字化处理之前, 还要十分珍视, 并注意充分发挥其作用。为了节约经费保证重点, 应调整文献采访的对策, 以适应网络条件下的新情况, 避免只把人力、物力投向数字图书馆, 而轻视纸质文献资源的投入和服务。在两者交融的基础上下工夫, 利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模式, 提高纸质文献的利用率。把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有机结合, 根据信息需求对纸质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和电子信息资源进行整理与组织, 形成科学的资源配置, 优化馆藏、建立起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新.电子文献与纸质文献之比较[J].医学信息学杂志, 2007.
[2]赵艳红.电子文献与纸质文献的共享与互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04 (9) .
[3]杨忴.纸质文献和数字资源和谐发展的思考[J].焦作大学图书馆, 2007 (1) .
[4]彭运南.对我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启动的思考[J].江西图书馆学刊, 2000 (4) .
[5]初景利.复合图书馆的概念及发展构思[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2 (3) .
文献推荐 篇6
一、《婚礼新编》是宋代类书文献中的精品之一
所谓类书, 就是采辑群书资料, 采用“述而不作”的编制方法, 分类排比, 以便于查检和征引的一种资料性工具书。从第一部类书《皇览》开始, 近两千年来, 我国的类书编纂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对社会文化的发展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代 (尤其是南宋初中期) 是我国古代类书发展史上的繁荣阶段, 目前可知的宋代类书约为80来部[1]23, 数量众多, 品种齐全, 质量上乘。除官修类书外, 宋代还出现了私修类书;在综合性类书之外, 又产生了专门性类书。丁昇之编修的《婚礼新编》是我国目前可知的第一部专门辑录婚姻礼俗资料而形成的日用生活型通俗类书。此前, 婚俗资料都是作为综合性类书中的一个门类来编排的, 比如唐虞世南《北堂书钞·礼仪部五》有《婚礼类》,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礼部下》有《婚类》, 唐蒋王恽《兔园策府》有《婚姻部》《重妻部》《弃妻部》《弃夫部》等, 唐徐坚《初学记·礼部上》有《婚姻类》, 北宋李昉等《太平御览·礼仪部》有《婚姻类》和《媒类》, 《太平广记·定数》有《婚姻类》, 北宋王钦若、杨亿等《册府元龟·列国君部》《总录部》均有《婚姻类》, 南宋陈元靓《事林广记·前集·家礼类》有《婚礼类》等。单独将婚姻礼俗资料作为一部类书的唯一内容来搜辑, 这一工作当始于《婚礼新编》。《婚礼新编》事文兼备, 这种专题性的编纂方式, 别树一帜, 主题鲜明, 利于参阅和检索, 它和同类性质的《新编婚礼备用月老新书》、专收花果草木资料的《全芳备祖》以及专录岁时节日资料的《岁时广记》等都是宋代专门性类书的代表作品。另外, 婚姻是社会生活中至关重要的内容, 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36《排韵增广事类氏族大全》提要曰:“盖宋元之间婚礼, 必有四六书启, 故载之独详, 亦以便于剽掇也。”[2]47《婚礼新编》的编纂正是基于普通百姓的这种客观需求。《婚礼新编》能够紧扣社会文化主题, 贴近民众日常生活, 在婚俗书仪及典故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较好地满足了民众对婚俗类文化产品的需求。它的编纂, 反映了宋代类书的民间化、通俗化倾向。“宋代类书取材范围极广, ……分别呈现出专类化、民俗化和应用性的特色。正是取材的多元性, 导致了宋代类书争奇斗艳, 以迎合不同社会阶层及不同领域的需求。”[3]75《婚礼新编》开创了单行本婚俗类类书的先例, 可谓是宋代类书百花园中一朵艳丽的奇葩, 在中国类书编纂史上也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二、《婚礼新编》有助于文献辑佚和校勘
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说:“古类书不特所引佚文足资考证, 即见存诸书, 亦可订正文字异同。”[4]189《婚礼新编》在编纂过程中, 采录了大量原始文献, 比如《诗经》《论语》《礼记》《仪礼》《史记》《汉书》《南史》《北史》《唐书》《玄怪录》《定命录》《玉堂闲话》《邵氏闻见录》《文选》、司马光《书仪》等。古籍在流传和翻刻中容易发生衍脱讹倒等状况, 利用类书中保留的原始文献, 有助于辑佚和校勘。以《婚礼新编》所引司马光《书仪》为例, 卷一“纳采”条下曰:由主人之左进, 东向搢笏出辞, 跪读之, 曰:“某 (婿父名) 之子某 (婿名) , 将婿于某氏 (妇名) , 敢告祝兴。”
今本《书仪》无“将婿于某氏 (妇名) ”句。此段下又曰:“女家主人亦告于祖弥, 曰:‘某之女某, 将嫁于某氏, 如婿父之仪。’”男方女方一婿一嫁, 相互照应, 今本《书仪》当据《婚礼新编》补。又, “纳币”条下曰:宾与主人揖让升堂。宾曰:“吾子有嘉命, 贶室某 (婿名) 也。某 (婿父名) 有先人之礼, 俪皮束帛。使某 (使者名) 也请纳币。”
“ (婿名) 也。某 (婿父名) 有先人之礼, 俪皮束帛。使某”句, 今本《书仪》均无。此条本自《礼仪·士昏礼》, 《士昏礼》:“纳征曰:吾子有嘉命, 贶室某也。某有先人之礼, 俪皮束帛, 使某也请纳征。”“贶室”义为赠以妻室, 文献中多用“贶室某”或“贶室于某”格式, “某”为婿之称呼, 不能省略。如《新唐书·礼乐志八》:“国恩贶室于某公之子, 某公有先人之礼, 使某也请。”明王樵《方麓集·寿张虚庵序》:“承公不弃, 以爱女贶室吾子。”由此可见, 今本《书仪》当据《婚礼新编》补。
另外, 《婚礼新编》所引一些古籍今已残缺或失传, 唯赖该书而略存梗概。通过辑录这些珍贵佚文, 可以部分地恢复古籍原貌。比如《婚礼新编》卷十九“继婚”类“冯左藏”条曰:张显寿, 开封人, 世为合门祗候。长女适左藏库使冯公, 不幸早世。方其疾甚, 遗言:吾妹憨惠, 可以抚诸孤。又? (作) 党荏闻其妹之德言同, 卜良, 遂以嗣之。
本条末明言乃“张舜民文”, 舜民字芸叟, 北宋文学家、画家, 《宋史》卷347有传。《文献通考》载张舜民著《奏议》十卷, 《画墁集》100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54《画墁集》提要曰:“周紫芝谓政和七八年间, 京师鬻书者, 忽印是集。售者至填塞衢巷, 事喧复禁如初。而南渡后又有临川雕本《浮休全集》。盖其著作在当日极为世重。而自明以来, 久佚不传。”[5]16《画墁集》明初抄入《永乐大典》, 清代修四库全书时, 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出《画墁集》8卷, 鲍廷博刊《知不足斋丛书》时又增《补遗》一卷, 但这两次辑补, 检讨之功仍显不足。查今本《画墁集》及《补遗》均无冯左藏事, 当为佚文, 可据辑佚。
又如卷11“杂仪”类“结发”条曰:今世婚礼有结发一事, 取夫与妇发合而结之, 古无有也。伊川程氏曰:“婚礼结发, 其无意义, 欲去久矣。不能言结发为夫妇者, 只是少小也。如结发事君、结发与匈奴战, 岂谓合发?”然伊川既言非义, 欲订正之, 而至未能革, 岂非习俗之久未易遽革耶?苏子卿诗“结发为夫妇, 恩义两不疑”, 曹子建诗“结发辞严亲, 来为君子仇”, 杜子美诗“结发为妻子, 席不暖君床”, 梅圣俞诗“结发事君子, 衣袂未尝分”, 皆谓结发少小之时也。
本条明言出自《艺苑雌黄》。《艺苑雌黄》系宋建安人严有翼所撰, 约成书于绍兴年间。 (严有翼在绍兴年间尝为泉、荆二郡教官) 原书久佚, 今本作十卷, 已非其旧。《说郛》有节编本, 仅8条。《苕溪渔隐丛话》后集、《诗话总龟》后集、《草堂诗话》《竹庄诗话》《诗人玉屑》《诗林广记》《修辞鉴衡》皆有录存。郭绍虞、罗根泽均曾辑其佚文, 郭得84条, 罗得81条, 收入《宋诗话辑佚·附辑》[6]535。但遍检《宋诗话辑佚·艺苑雌黄》, 并无此条内容, 可见在郭、罗二人所辑之外, 仍有佚文可补。
像这种情况全书还有不少, 足可见《婚礼新编》在辑佚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婚礼新编》所征引的材料对于同类类书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比如仝建平将《翰墨全书》乙集卷六所收往复聘定启及卷七所收婚礼往复启札与《婚礼新编》对比后认为, 两书所收部分条目内容相同。这两卷中的启札, 一多半都没有作者署名, 其中几篇可通过《婚礼新编》补录出作者名[7]126。不难想象, 如果《婚礼新编》未能传世, 要想考证清楚《翰墨全书》所收如上启札的作者姓名, 必将大费周折。
三、有助于宋代骈文史的研究
骈文又称“骈体文”或“骈偶文”, 因其多用四字、六字句, 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骈文这种文体起源于汉魏, 形成于南北朝, 盛行于唐宋。它讲究对仗和韵律, 用词注重藻饰和用典, 被称作“最具中国特色的文体”[8]1。
《婚礼新编》所收183篇婚礼书仪全部都是骈体四六文。这是因为骈文具有铺陈的行文风格, 而婚仪文书中要时刻体现出对方家世地位及才貌品德的高度赞扬, 多夸耀客套之辞, 使用骈文来写, 不仅非常有利于这种应酬话语的表达, 还能增强婚仪文书的典雅含蓄之美。这也是宋代民间婚礼书仪的一个主要特点。朱迎平认为:“宋代民间婚仪中所用婚书, 也都采用四六俪语。《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收一卷62首, 洪适《盘洲文集》则载所撰婚书26首, 又分为送礼书、送币书、求亲书、许亲书、言定书、求婚书、回婚书等多种。”[9]11《婚礼新编》所收婚礼书仪正是宋代婚书四六骈体化倾向的集中体现。
前人在骈文史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 但对婚礼书仪类骈文的关注却少之又少, 比如瞿兑之《骈文概论》 (海南出版社, 1994) 、刘麟生《中国骈文史》 (东方出版社, 1996) 以及于景祥《中国骈文通史》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2) 等专著都没有涉及这类骈文。据统计, 《四库全书》中共有400篇左右的宋代婚仪文书, 目前尚存世而未被《四库全书》收录的婚礼书仪应该也不会少于这个数量。《婚礼新编》所收婚礼书仪, 体制短小, 一般百字左右, 用典恰当, 取材博瞻, 文词精炼, 极富谦雅典丽之态。这些骈文是研究宋代骈文史, 尤其是研究宋代骈文社会日用趋向的主要材料之一。吴承学就认为, 至宋代“启的应用越来越生活化与平民化, 主要体现在启常用于民间求婚、议亲、送定等场合, 以示庄重之意, 如苏轼有《与迈求亲启》……又有《答求亲启》等启文, 王十朋有《代人送定启》等。此类启文都以四六行文, 文辞典雅庄重, 实用性强。由于‘世俗施于尊者, 多用俪语以为恭’, 自宋以来, 启基本上全用骈文来书写。”[10]110《婚礼新编》为我们保留了将近200篇原汁原味的宋代婚礼书仪文献, 这些材料在骈文史研究方面无疑是具有较高学术资料价值的。
当然, 《婚礼新编》的文献价值还不止以上这三点, 它在婚俗学、类书编纂等方面也都具有一定的价值。这里就不再逐一讨论了。
摘要:国家图书馆藏《婚礼新编》是南宋武夷人丁昇之所编写的我国第一部专门辑录婚俗资料而形成的日用生活型通俗类书, 今孤本传世。它所收录的婚礼书仪文献是研究宋代骈文史, 尤其是研究宋代骈文的主要材料之一。
关键词:《婚礼新编》,类书编纂,婚礼书仪,文献辑校
参考文献
[1]王利伟.宋代类书研究[D].四川大学, 2005.
[2]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第26册) [Z]//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 1931.
[3]王利伟.宋代类书研究[D].四川大学, 2005.
[4]张之洞撰, 范希曾补正.书目答问补正[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5]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第30册) [Z]//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 1931
[6]郭绍虞.宋诗话辑佚[M].中华书局, 1980.
[7]仝建平.《新编事文类聚翰墨全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0.
[8]于景祥.中国骈文通史[M].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2.
[9]朱迎平.宋代文体演变论略[J].中山大学学报, 2007 (5) .
文献推荐 篇7
做到以上事情, 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及时采集馆藏文献利用率数据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二是充分调动学科文献采访体系中预置的一项设计:经过测算, 每一个学科文献都具备核心出版社区域和重要出版社区域, 前者为必选, 后者则可根据需要决定选择与否, 具备选择弹性。
于是, 我们先为每一种学科文献的文献利用率作数据采集和分析, 再根据其分析结果决定该学科是否需要选择其重要出版社区域中的出版社所属学科文献品种。学科文献采访体系构建中的这项弹性设计, 为我们的学科文献品种选择提供了可能, 而其前提是学科文献的文献利用率数据分析结果。
1 文献利用率采集与分析
文献流通数量与馆藏文献数量的比率, 即馆藏中被利用过的数量占全部馆藏的百分比, 是为文献利用率。换一种说法, 文献利用率是文献机构在一定时期 (多为一年) 内所收藏文献中被读者借阅的数量占同期入藏文献总数的比率。在这个指标上, 国外图书馆的文献利用率高, 如美国234%、英国500%, 我们国家较低, 只有25%。拿最近的数据来看, 2012年一所985高校馆藏利用率15.62%、一所师范类省属本科高校馆藏利用率52.72%[3]。历年新购文献的借阅率, 作为读者利用入藏新书的衡量指标, 其在文献采访工作评估中的作用被排在首位。
1.1 2012、2013年文献利用率采集
西昌学院图书馆采用学科文献核心出版社测算结果构建的学科文献采访体系作为主要遴选方法后, 累积的众多数据可以作为未来采访调整的依据。这里就包括入藏图书的文献利用率。2014年5月底6月初, 使用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统计子系统, 逐一采集了2012、2013年各学科文献利用率, 经过数据导出、整理, 对不同统计途径数据作加权平均处理, 形成下表:
根据系统说明, 统计途径为“按种”意为某种书只要有1册被借阅过, 即为已使用, 借阅多次仍计为1次;而“按册”意为同1册书, 当借阅次数多于1次时, 仍计为1次。
1.2 2012、2013年文献利用率分析
按照西昌学院图书馆入藏图书利用率统计表的“加权比较值”, 对30个学科类别进行排序, 可知30个加权比较值的中位数是由教育与教育事业学科的0.89和汉语学科的0.87作算术平均得到的0.88。30个学科类别文献利用率加权比较值的算术平均值为1, 大于也被用于测度顺序数据集中趋势的中位数0.88, 说明数值序列中有较为突出的极端值出现。于是采用不受极端值影响的位置代表值来作分析———使用中位数以及四分卫位数。
整个数值区间的下四分位数为旅游经济学科的0.63, 上四分位数为语言学学科的1.25。即有25%的学科类别文献利用率比较值在0.63以下, 有25%的学科类别文献利用率比较值在1.25以上, 有50%的学科类别比较值介于0.63~1.25之间, 此时的四分位差为0.62, 说明中间50%的学科类别文献利用率比较值较为分散。
2 文献采访多维度优化
根据分析结果, 2014年学科文献采访中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2.1 采访强度控制
2014年的学科文献采访中, 高于上四分位数1.25的7个学科进行高强度采访———采访所有的核心出版社及重要出版社书目, 这些学科包括:心理学、艺术理论、工艺美术、英语、绘画、管理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低于下四分位数0.63的7个学科进行低强度采访———只进行各自所属核心出版社书目采访, 不作重要出版社书目采访, 这些学科包括:农业经济、无线电电子学与电信技术、水利工程、信息与知识传播及情报、法律、环境与安全科学、化学工业;介于上下四分位数之间的16个学科作选择性采访———根据文献购置经费状况、签约馆配商文献品种配置, 在学科类别文献利用率比较值基础上进行选择是否进行各自所属重要出版社书目采访。
2.2 重点学科配置
在2.1节采访强度控制的大框架下, 本校的教学科研重点与增长点也需要考虑。农业科学及生物科学两门学科的文献利用率比较值分别只有0.77和0.82, 低于中位值0.88, 位于上下四分位区间下端靠上位置。作为优势学科, 这两个类别需要优先发展, 可以归入到高强度采访系列。同样理由, 排在上下四分位区间最末的旅游经济学科刚处于下四位数点位上, 因为全省战略对于学校所处地区的定位要求, 未来有成为优势学科的可能, 可考虑作高强度采访。类似地, 仅有0.40比较值、位处下四分位数之下的信息与知识传播, 文献采访背景是新开办的新闻及主持专业, 馆藏文献极度缺乏, 也应在一定时限内作高强度采访。
2.3 学科类别删补
考察统计表, 位置处于最末端的三个学科:法律、环境与安全科学、化学工业, 其采访依托的专业萎缩, 读者减少。这个判断从2012、2013年两年间利用率 (按种) 可以明显看出, 法律类别从17.23%降到9.29%, 环境与安全科学从20.51%到5.45%, 化学工业更是沿着21.69%到3.70%急泻了近6倍。这些专业除了保持低强度采访外, 应着重考察今明两年专业招生状况, 没有明显改善, 可考虑删除这些目录。相同的思路, 高文献利用率的类别就应该找出相近学科进行增补, 譬如心理学的临近类别伦理学, 艺术类别中各国艺术及摄影、戏剧曲艺、电影电视艺术等。
3 结语
作为评估一家图书馆工作效果的主要指标, 文献利用率的高低分化日益彰显出其重要性。首当其冲的就是其在文献采访工作评估中的作用。作为图书馆业务流程的龙头, 文献采访引领着其后所有业务工作, 决定了图书馆服务质量, 控制着图书馆服务深度, 影响着图书馆的外在面貌。抛开其他细节不谈, 文献采访的要津之处就是文献品种的选择和控制, 而这就是文献利用率指标显露重要作用的地方。如前所述, 通过考察读者的文献利用率细节, 作出客观分析后, 可以从多个方向进行文献采访的调整优化, 包括采访强度、学科配置和类别删补等。此外, 优化的维度不限于此, 传统意义上的读者教育、阅读推广与文献布局调整, 甚至复本率考核、馆藏剔旧设计等也能在采访优化中展现能力, 提高学科文献的利用率。
摘要:文献利用率的数据分析结果, 结合学科文献采访体系固有的弹性设计, 能够实现图书馆两次学科文献核心出版社测算周期之间文献采访优化的需要。让读者的文献流通利用信息动态反映在文献采访的多维度调整中, 可以优化配置学科文献采访资源, 提高采访效率, 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
关键词:文献利用率,学科文献采访,文献采访优化,核心出版社
参考文献
[1]曾红岩, 罗明英, 坤燕昌.学科文献核心出版社测算方法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11, 55 (11) :52-55.
[2]黄宗忠.文献采访学[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1:365-366.
文献推荐 篇8
学术期刊在传播科学知识和促进国内外相关领域学术交流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也为评价科研项目、成果、人才、机构等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学术期刊的质量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在科学文化事业上的发展水平。开展针对国外相关领域内高质量学术期刊的单独、专门性的研究有利于研究者透过这一特定刊物的历史沿革、发文情况、国际影响力以及关注热点的变化等情况所呈现出的发展特点与规律来指导国内期刊的建设与发展。文章选取国际上图书情报领域内享有盛誉的英国J DOC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计量分析来探析其发展路径,在总结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国内图情领域期刊的建设之道。
1文献来源与检索
《文献资料工作杂志》(Journal of Documentation,简称J DOC)创刊于1945年的英国,最初由MCB UP Ltd出版发行,从1980年开始改由创办于1967年的Emerald (爱墨瑞得)出版社出版发行,并且被英国专门图书馆和情报机构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Special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Bureaux)吸收为会员刊物。
笔者于2013年10月13日进行了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检索,在Web of Science检索平台中以SO=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为检索式,时间跨度选择 “所有年份”,数据库选择系统默认形式,然后实施检索,共检出3748条记录,并将检出的3748条记录作为研究样本。
2文献计量分析
2.1 J DOC文献计量分析
(1)文献时间分布。J DOC到目前为止已出版69卷,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其发表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和重要评论等文献类型共计3748条记录,其中1945- 1964年可以认为是J DOC的探索起步阶段,20年间累积发文251篇,年均发文量为12.55篇;1965-1974年为快速发展阶段,发文量急剧上升,这10年共计发文657篇,年均发文65.7篇;1975年至今可以认为是稳定阶段,累积发文2771篇,年均发文71.05篇。
(2)文献作者分布。自创刊以来共有2007位作者在J DOC中至少发表过1篇文章。J DOC高产作者中历年发文累积量大于等于20篇的作者中,发文累积量最多的是来自伦敦城市大学的BAWDEN D(89篇), 其次是来自挪威大学的Line MB(81篇)。可以看出,以上15位作者共同构成了J DOC的核心研究人群,在推动该期刊持续稳定的发展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文献类型分布。对J DOC而言,共涉及15种文献类型,其中J DOC所涉及文献类型中排前3名的依次是书评(1985篇)、论文(1283篇)以及信件(209篇),其余文献类型还有编辑材料、笔记、参考书目、文件、会议摘要等。
2.2 J DOC引文分析
2.2.1 J DOC整体引文分析
(1)J DOC整体被引情况。在检索文献后对所检文献进行了整体引文分析,通过所创建的引文报告可得到J DOC历年发文的被引频次共计17878次,去除自引后被引频次共计15715次,每篇文献平均被引4.77次,其中施引文献为9957篇,去除自引后施引文献为9059篇。得出J DOC历年发文被引情况:随着时间推移发文被引频次呈逐渐上升趋势,当到达一定被引频次后便呈持续稳定态势。
(2)高被引作者分析。学术期刊的核心研究人群一般可以从发文量和被引频次来综合衡量。前文已经进行了高产作者的累积发文量统计,在创建引文报告的基础上进行了高被引作者的统计,得到高被引文章和高被引作者有着必然的联系,但是高被引作者不仅仅包括高被引文章的被引频次,还应该包括该作者所发其他文章的被引频次情况。
2.2.2 J DOC综合评价
(1)J DOC在同类期刊中的排名情况。参考JCR中“Information Science & Library Science”(2011年) 和谷歌学术搜索中“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的收录情况(JCR收录83种,谷歌学术收录20种),同时依据期刊历年发文内容和不同版本排名情况,将31种期刊作为图书情报类期刊处理,其中J DOC在同类期刊中排名第8。
(2)J DOC评价指标分析。期刊引用报告(JCR)利用发文数量(total articles)、总被引频次(total cites)、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即年指标(immediacy index)、 被引半衰期(cited half-life) 以及引用半衰期(citing half-life) 等定量指标对所收录的期刊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定量测度。2011年在“Information Science & Library Science”类别中共收录83种期刊,根据影响因子排序,J DOC位列第29位,其中H5指数来源于谷歌学术搜索中“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分类的统计指标数据,SJR数据来源于SCOPUS数据库中 “SCImago Journal & Country Rank”的统计数据。
3 J DOC发展对国内图情类期刊建设与研究的启示
通过基于文献计量对J DOC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发现其从默默无闻的地方期刊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其中有许多值得国内图书情报学界借鉴的地方。
3.1发文数量与文献质量的协调
J DOC历年共计发文3748篇(年均发文仅有54.32篇),被引频次共计17878次(去除自引后被引频次共计15715次,每篇文献平均被引4.77次),然而国内同领域部分期刊盲目追求发文数量,许多刊出的文献被引频次过低或者从未被引用过。文献数量越多不代表文献质量就越好,文献数量越少也不代表文献质量就不好。
3.2文献类型的多样化趋势
J DOC历年发文一共涉及15种文献类型,其中书评(1985篇)、论文(1283篇)以及信件(209篇),其余文献类型还有编辑材料、笔记、参考书目、文件、会大多数是学术论文,文献类型极其单调,极少数期刊如《图书馆杂志》设有“悦读时空”专栏、刊载书评文章。要走出“学术期刊一定要刊载学术论文”这样一个思维误区,提升期刊的包容度,适当增加其他文献类型的数量和比例,从而实现期刊文献类型的多样化。
3.3构建期刊的核心作者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