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习

2024-10-06

文献学习(共12篇)

文献学习 篇1

一、情境学习理论的历史发展

(一) 早期研究阶段 (20世纪初)

早在20世纪初, 杜威就提出要把情境学习运用在课堂教学中, 他认为:“生活是真正的教育家, 而学生求学的地方却成为世界上最难取得实际经验的地方。要把社会搬到学校和课堂中。”[1]在他看来, 学校环境应该是一种诸如家庭、工作等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环境, 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 获得实际经验。杜威在晚年时总结道:“教育是以经验为内容, 通过经验, 为了经验的目的;从做中学, 从经验中学;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经验的改组与改造。”[1]在他看来, 学习来自于经验, 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 学生在这种生活经验中开展学习。杜威的这些观点使人们开始关注情境在教育以及学生成长中的作用。

1929年, 怀特海在其著作《教育的目的》中提出“惰性知识”这一概念, 他认为:“在无背景的情境下获得的知识, 经常是惰性的和不具备实践作用的。”[3]在他看来, 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仅仅是为考试做准备, 不具备实践应用价值, 学生并不能对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因此学校应该要从相关的或真实的情境中传授知识。

(二) 理论体系初步形成阶段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1987年, 瑞兹尼克发表演讲《学校内外的学习》, 在她看来, 校内的学习更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习得, 常常运用抽象的推理;校外的学习更注重实践性能力的习得, 常常运用情景化的推理。

1989年, 布朗、柯林斯和杜吉德从心理学视角对情境学习进行研究, 发表论文《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 该文指出:“知识与活动是不可分的, 知识在活动中, 在其丰富的情境中, 不断地被运用和发展, 知识具有情境性。”[4]他们强调了学习与认知的情境本质, 强调了学校教学运用情境化活动的重要性, 从心理学视角开始关注在学校这个情境下通过参与活动来获得知识。

1991年, 莱夫和温格从人类学的视角对情境学习进行研究, 出版著作《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 该书提出了情境学习理论的三个核心概念, 即实践共同体、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以及学徒制。[5]他们强调了学习不是把抽象的、去情境化的知识从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 学习渗透在一个特定的情境即特定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之中, 学与用要结合起来, 从人类学视角开始关注在社会这个大情境下获得知识, 而非仅仅从学校中获得知识。

(三) 理论发展阶段 (1993年至今)

1993年, 格里诺和穆尔提出了情境性在所有认知活动中都是根本性的。在他们看来, 理解的获得远远不及学习的内涵, 学习包含着建立一个“对他们在其中使用工具的世界, 和对工具本身进行日益丰富的内在的理解”, 这个理解是由在其中学习和应用这种理解的情境促成的。[6]

1996年, 麦克莱伦出版论文集《情境学习的观点》, 这是情境学习理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该论文集从不同层面为读者展示了情境学习理论和实践研究, 在情境学习与课堂教学、情境学习与计算机、情境学习的评价、案例研究与开发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除此之外, 有关情境学习理论和实践研究开始渗透到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等各个领域。[7]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 随着情境学习网络平台的搭建, “Center for Occupation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等学术团体的兴起和“School-To-Work”等运动的推动, 情境学习成了美国教育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情境学习理论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 日趋成熟和丰富, 在实践领域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 出现了诸如Situatedness (情境化) 、Situativity (情境性) 等约定俗成的新词汇。笔者曾做过不完全统计, 在Science Direct数据库中搜索“Situatedness”“Situativity”等字串, 分别获得1085项、59项查询结果;搜索“Situated cognition”“Situated leaning”和“Situated cognition and learning”等字段, 分别获得10956项、8655项、8107项查询结果。表明这些新词汇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对情境学习理论的研究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二、情境学习的涵义与特征

(一) 情境学习的内涵界定

在对情境学习理论的文献回顾中, 发现一些与情境学习相关的概念, 比如情境认知、情境认知与学习、情境教学等, 首先对这些概念进行辨析。

1. 情境学习

1995年, 克兰西在其论文《情境学习指南》中对情境学习定义如下:“情境学习是有关人类知识本质的一种理论, 它是研究人类知识如何在活动过程中发展的, 特别是人们如何去创造和解释他们正在做什么的表征;我们在一个基本的社会情境中对我们的活动进行构想, 进而限制我们的思维和言行, 我们的行为植根于我们作为一名社会成员的角色之中。”[8]对情境学习而言, 知识是基于社会情境的一种活动, 是个体与环境交互过程中建构的一种交互状态。

2. 情境认知

1999年, 威尔逊和迈尔斯在其论文《理论与实践中的情境认知》中对情境认知定义如下:“情境认知是不同于信息加工理论的另一种学习理论。它试图纠正认知的符号运算方法的失误, 特别是完全依靠对于规则与信息描述的认知, 仅仅关注有意识的推理和思考的认知, 而忽视了文化和物理背景的认知。情境认知要将知识和行动同步引入学习者的文化建构中, 通过在合适情境中活动和运用来促进学习者的理解和把握知识。”[9]

3. 情境认知与学习

情境认知和情境学习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解释, 但两者也经常合二为一, 表述为情境认知与学习。1999年, 威尔逊主编的《MIT认知科学百科全书》中, 就把情境认知与学习作为一个概念来使用, 他认为情境认知与学习就是在自然情境下对认知进行的研究, 认知过程的本质由情境决定, 情境是认知活动的基础。[10]

4. 情境教学

1999年, 顾明远在《教育大辞典》中对情境教学定义如下:“情境教学是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 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11]在情境教学中, 教师要创建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将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相结合, 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 情境学习的特征

1. 基于情境的学习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 知识具有情境性, 人们应该基于情境来习得知识。与言语传授的学习方式相比, 情境学习能够让人们在一种真实而自然的情境中, 潜移默化地习得大量的内隐知识, 又在现实环境中自然而然地运用这些显性知识和内隐知识。就这样, 在情境中习得知识, 而知识的运用, 又不断见证着学习的发生, 人们的认知也不断地得到生长和发展。同时, 人们的行为是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直接接触和互动而决定的, 是一种基于情境的行动。在情境行动中, 人们的内隐知识在人们与情境的互动中发挥作用, 随着情境经验日益丰富, 内隐知识的有用性和复杂性也会日益增加。此时人们就要经常对情境进行反思, 通过反思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从而继续开展情境行动。

2. 合法的边缘性参与

“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这一词是由莱夫和温格在其著作《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中提出的, 他们认为, 情境学习是非中心化的, 学习存在边缘性质, 初学者能够处于学习情境的边缘, 进行合法的边缘性参与, 而学习就是一种从边缘开始不断推进, 逐步进入核心深入参与的过程。[5]“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中的“合法”意味着学习者可以享有学习资源的使用权;“边缘性”意味着作为初学者不可能完全地参与所有学习活动, 只能参与部分学习活动;“参与”意味着初学者应该在知识产生的情境中, 与老师和同学讨论互动, 进行学习。[13]但初学者并不是被动的观察者, 而是合法参与者, 其学习活动也在情境中进行, 并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 初学者对资源的使用程度也在不断加深, 其参与的轨迹也不断从边缘走向核心。

3. 实践共同体的建构

“实践共同体”这一词也是是由莱夫和温格在其著作《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中提出的, 他们认为, 实践共同体是一个明确定义身份的小组, 存在清晰的社会界限, 并不一定要同时出现。它意味着参与一个活动系统, 参与者对他们在干什么、这对其生活存在什么意义、对共同体存在什么意义有着共同的理解。莱夫和温格想通过“实践共同体”来说明实践对个体与共同体关系的重要性, 以及共同体对个体和实践的重要性。[5]1998年, 温格在其著作《实践共同体:学习、意义和身份》中又对“实践共同体”做了进一步的解释, 他认为一个实践共同体包含参与者相互明确和分享的资源和信念, 包含参与者对追求共同利益的理解和支持, 包含参与者之间的尊重和信任。[15]一个共同体并不是简单地联合许多人来完成一个任务, 也不是简单地扩大小组的规模和增加任务的难度, 而是联系社会, 通过共同体的参与给学生一个合法的社会地位。

三、情境学习的教学方法

(一) 认知学徒制

认知学徒制是由布朗、柯林斯和杜吉德在1989年提出的, 这是一种类似于手艺学徒的方式, 让学生通过社会互动和实践活动, 获得和使用认知工具, 进行情境化的真实教学。他们认为认知学徒制的学习环境由内容、方法、序列和社会这四个构件组成, 每个构件又有一系列特征 (见表1) , 把传统手艺学徒制的特征运用到教学领域中认知技能的传授, 创造了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4]

在手工艺行业中, 师傅通过示范和指导来把技能传授给学徒, 学徒再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来掌握这项技能。应用到教学领域中, 教师相当于师傅, 学生相当于学徒, 教师向学生展示和传授的是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时如何运用概念知识和事实知识, 如何进行推理和思考, 学生则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使用认知工具, 提高认知技能和思考能力。作为教学方法的认知学徒制并非简单地传授外在的手艺技能, 而是要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认知技能。

(二) 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的思想雏形最早出现于怀特海在其1929年的著作《教育的目的》中, 但是布朗斯福德所领导的温特比尔特认知与技术小组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将其从一种构想转变为一种教学方法。抛锚式教学的实质是将教学“抛锚”于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之中, 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主动学习, 与同伴讨论合作学习, 自主完成识别、提出问题、达成目标的全过程, 而不是被动间接地听取教师或书本上的介绍和讲解。[17]

抛锚式教学如图1所示, 教师通过影像来创建真实的问题情境, 提出并确定真实问题,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以及与同伴的讨论协作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从多角度出发探究、验证关于该问题的知识结构, 反馈学习效果并由教师进行评价, 学生最终完成意义建构, 有能力将解决该问题的技能迁移到其他新的问题上, 提高自身的迁移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三) 交互式教学

交互式教学最早由帕林萨在1982年提出, 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自我学习能力, 1986年, 帕林萨和布朗进一步研究和发展了交互式教学, 并提出四项策略 (见表2) 。

交互式教学是由教学主体、教学环境和交互关系组成的相互影响的教学方法, 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为背景进行的是双向交流, 强调师生对话和同伴对话。具体而言, 交互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创建真实的语言情境, 示范如何运用四项认知策略, 并采取渐进的方式, 将自己的责任转移给学生, 逐渐引导学生运用这些策略, 直到他们能独立运用。这主要是以语言交流、情境教学为特征的交互式教学,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以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以交互式电子白板为特征的交互式教学也不断得到提倡和发展, 关于此类研究的文章也越来越多, 在知网数据库中搜索有关电子白板教学的文章, 获得了4879项查询结果。

四、小结

近年来, 欧美对情境学习的研究方兴未艾, 情境学习理论逐渐成为他们学习理论的主流, 不断受到学校教学的推崇。情境学习理论将学校教育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重视情境、社群、实践活动对认知学习的影响, 不仅在教师中学习, 而且还在教室外的真实活动中学习, 并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构建学习的情境。认知学徒制、抛锚式教学和交互式教学等情境学习的教学方法在欧美的教学实践中受到了广泛的应用, 情境学习不仅在理论上, 而且在实践上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在我国, 情境学习理论并没有成为学习理论的主流, 也没有受到太大的推崇。主要是因为我国处于标准化考试教育的大环境之中, 更多的是一种应试教育, 注重的是学习结果和记忆任务的教学。而情境学习理论更注重学习过程和真实情境的教学, 培养的是解决复杂问题和高阶思维的能力, 不是简单的知识记忆。情境学习理论强调建构实践共同体, 但是建构共同体并不简单, 共同体中参与者的自身素质、理论基础和经验积累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我国的学校很少能建构真正的实践共同体, 课堂中也缺乏共同体的文化。

虽然情境学习理论在我国发展得并不是很理想, 要具体落实情境学习的教学方法还需要很多努力, 但是近年来, 我国不断提倡素质教育, 情境学习以其特有的教学方法和教育功效被纳入素质教育体系之中, 成为素质教育的一种模式, 可见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 情境学习将会越来越受到学校的推崇。同时, 心理学、人类学、教育学等多学科从不同视角丰富发展情境学习理论, 互联网等现代化技术的迅速发展也不断丰富拓展情境学习教学的新方法, 可以相信, 情境学习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文献学习 篇2

党的十九大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十九大报告,明确回答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奔向什么样的目标这些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新境界。

我们要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任务上来。

十九大报告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七大任务之首,更加突出了教育在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位置,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为今后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我们虽然退休,但我们应该看到国家对发展教育的重视。我们虽然退休,我们仍然要以十九大报告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明确教育的目标和任务,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的发展,切实认识到将十九大精神与学校建设实际结合起来看教育事业发展,喜看学校的教育事业更上新的台阶。

在总书记讲到“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这个问题时,有这样一段话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让我感觉到字字千金,切中要害,它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作出了新的部署。

我认为,总书记所作的十九大工作报告主题鲜明、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是与时俱进的做法,彰显了我党的活力,生命力。报告更加突出了教育在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位置。作为一名退休人民教师,我们应该以十九大报告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明确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改变自己对国家发展教育的消极看法,切实将十九大精神与现行教育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看待教育事业发展,使我们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有更新的认识。

通过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使我增强了教书育人的光荣感,自己的思想和觉悟产生了新的飞跃。作为基层的退休教育工作者,首先要从学校实际出发,以“懂得感恩,科学发展” 为基点,不断加强自身改造,提高师德水平的心认识,努力影响下一代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要把崇高师德内化为自觉价值追求和行为取向,自尊自励、自警自省,以自身的模范行为影响下一代,真正做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只有树立了崇高的精神追求,才能甘为人梯,乐于奉献,以自身的模范行为影响社会,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投入教育,为学校的跨越发展尽一份心,出一份力。

高中生英语词汇学习文献综述 篇3

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之一,是语言的基本材料,离开词汇就无法表达思想。著名语言学家威尔金斯(Wilkins)(1972)说:“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 词汇学家麦加锡(1990)说得更直接:一个学生学习第二语言,其语法无论学得多么好,语音无论掌握得多么漂亮,没有词汇来表达各种意义,语言交际就难以实现。由此可见语言学习中词汇的重要性,没有词汇,任何形式的交流都无从谈起。因此,作为英语学习的重要环节的词汇学习对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就显得尤其重要了。词汇在语言学习中处于中心地位。

另一方面,新课标对“词汇”这方面具体要求是:新课标中明确要求普通高中毕业应达到八级的目标:(1)运用词汇理解和表达不同的功能、意图和态度等;(2)在比较复杂的情况下,运用词汇给事物命名、进行指称、描述行为和特征、说明概念等;(3)学会使用3300 个左右的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我们知道学生要达到以上要求绝非易事,因此词汇学习应贯穿整个英语学习的始终,是整个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一项繁重而艰巨的任务。

因此,词汇在外语教学中日益受到重视,关于高中生词汇学习的研究很多。

二.国内外关于高中生词汇学习的文献综述

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高中英语教学领域的研究重心从探讨教师如何教转移到了探讨学生如何学上来。这一重心的转移促使研究者对英语学习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最近几年,随着词汇在外语教学中日益受到重视,国内外语教学界对英语词汇学习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也逐渐增多。随着词汇在外语教学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关于词汇学习策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逐渐增多。

(一)国外相关的研究

Schmitt 指出,在过去三十年中,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已经开始对语言学习的词汇部分以及学习策略发生兴趣,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词汇教学方法。关于词汇习得理论的研究开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 Meare 在 Language Teaching& Linguistics 杂志上发表了《词汇习得:语言学习中一个被忽略的方面》的文章,得到应用语言界的关注。Nation 的著作 Teaching& Learning Vocabulary 使得词汇习得领域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主要涉及词汇的定义、词汇控制、词汇记忆、词汇的学习策略及词汇量的测试和评估等方面。在实证研究中,Ahmen 对 300 名苏丹的学习者进行研究发现,成功学习者比不成功的学习者更多地依赖于各种学习策略。Cohen,Nation 等全面论述了词汇学习的各种策略并做了详细的分类说明。Luppescu & Day 等研究了阅读、查字典与词汇学习的关系,得出大量阅读有益于词汇知识量扩大和提高的结论。Hulstijin 主张关键词记忆法对中级和高级水平的外语学习者特别有效。Lawson 和 Hogben 对优秀学习者和吃力学习者进行了学习策略方面的比较。

(二)国内相关的研究

戴军熔和华叶婷(2003)通过词汇水平测试和问卷调查相结合对115名高二学生的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高中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的现状及其词汇策略与词汇知识的质与量的关系,发现学生在实际的词汇学习中好生、差生在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使用方面都存在差异。

付 洁(2005)以101名高中三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运用定量研究的方法,调查了高中学生的词汇学习策略及其与英语成绩的关系。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词汇学习策略与英语成绩有较大相关性,并能够预测英语成绩差异的53.2%;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高分组与低分组学生在词汇学习观念、元认知管理策略和认知策略中均存在一定的差异。

丁新宇(2006)以湖州双林中学高三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词汇量测试卷等工具,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高中生词汇学习策略的总体倾向,探讨了词汇学习策略与词汇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高中生普遍接受运用和上下文的词汇学习观念,他们不太赞成死记硬背的观念;高中生使用的词汇学习策略数目有限,在22项词汇学习策略中,常用的仅选择性注意、重复、自我激励等8项;词汇学习策略与词汇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其中计划、背景知识猜测、上下文等13项词汇学习策略与词汇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张 荣(2010)采用实验对比的方法,探索了培养高中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的有效方法。结果表明,对高中学生进行1.据音记词策略;2.举例学词策略;3.多感官结合记忆策略;4.多义词记忆策略;5.词块记忆策略;6.联想记忆策略;7.构词法学词策略;8.学会猜词策略;9.词典助学策略;10.阶段集中复习策略;11.背诵课文学词策略11 种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的培训,可以提高他们的词汇学习策略水平,进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英语学习成绩。

刘蕾蕾(2010)以四川某师范大学非英语专业和四川省某中学高二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调查,并用 SPSS 数据统计分析软件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以研究大学生和高中生学习词汇策略和观念的特点和差别。通过对高中生和大学生学习观念和策略的调查,分析了高中生和大学生在学习观念和策略上的总趋势,对比分析了他们在词汇观念及词汇策略运用方面的差异。

王丰慧(2010)研究了高中生英语词汇学习的困难及其对策。高中生在英语词汇学习中存在着种种困难高中生在学习英语词汇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困难:1、对词汇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信心不足。2、拼读技巧不过关,记忆不得法。3、单纯背诵词汇表甚至词典,方法不得当。为能有效地解决这些困难,教师需要提高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和信心,传授学生记忆词汇的策略,并且有计划地对所学词汇进行训练和归纳总结。

史鸿雁(2010)以山西省贫困县 172 名高二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工具,探究了山西省贫困县高中英语善学者与不善学者在词汇学习策略运用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善学者与不善学者在词汇学习观念、元认知和认知策略上均存在差异。善学者更善于运用词汇认知学习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

殷军林(2011)进行了新课标下高中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研究发现英语词汇学习策略训练有助于高中学生确立正确的词汇学习观念,并形成有效的英语词汇学习策略,尽量使用多种词汇学习策略和尽可能多次使用这些策略有助于增强英语词汇学习的效果。在进行高中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的训练时,应注意在语境中学习单词;利用联想增强对同类词的学习效果;利用图像或想象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从文化角度学习词汇;在交际情景中学习词汇。

刘绍英、代 乔和张凌淼(2012)研究高中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使用情况与学习状况的关系,本文以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中学的 136 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 Schmitt 的词汇学习策略的词汇项目调查高中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的总体运用情况,并选取该年级 56 个重点词汇作为测试单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在词汇学习策略的总体运用方面,大多数学生使用英语词汇策略的频率依次为:记忆策略、决定策略、元认知策略;第二,学生词汇学习策略的运用与他们的词汇学习成绩存在明显且密切的相关性;第三,高分组与低分组学生在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的使用方面有显著的差异性。

许和平和郑志恋(2011)进行了新课程下高中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调查。调查了浙江省宁波地区三所中学的学生实施新课程以来英语词汇学习策略使用的情况。在分析调查结果的基础上,作者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词汇知识的教学以及词汇学习策略的训练提出了建议。

三、总结

中外学习分析文献对比研究 篇4

随着网络教育的普及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教育领域的热点已从单纯的信息化建设转变到教育数据挖掘中来。如何利用各类学习管理系统中存储的海量学习者信息及学习过程数据,使其转变成特定的信息为教学提供优化和决策服务,成为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关注的内容。2004年“智能导师系统”的出现在教育街掀起一股数据挖掘的新浪潮。2005年Romero,C等针对Moodle学习平台的日志进行分析,通过一系列的数据挖掘方法生成实时数据报告,并利用学生行为数据建立预测模型,成为利用网络学习平台数据进行学习者行为分析的经典范例。2007年Romero&Ventrua等名针对教育数据挖掘归纳出了5类分析方法。这些研究都为“学习分析”这一理念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针对学习分析的概念,不同的学术机构给出了不同的理解,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推进组织E-DUCAUSE认为:学习分析是使用大量数据建立模型,用以预测干预学生学习过程和成绩。NMC新媒体联盟也在2011年“地平线项目”(The New Me-dia Consortium Horizon Project)提出:学习分析集成了一系列数据整合及分析技术,通过研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投入、绩效和进展情况,用以修订教学、课程及评估。直至第一届学习和知识分析国际大会于2011 年在加拿大召开,学术界最终给出了学习分析的定义:学习分析通过测量、收集、分析和报告关于学习者及其学习过程数据,了解并优化学习发生的情境。具体而言,学习分析就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数据进行跟踪记录,做出分析,由此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进行预测、评估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不断干预学习,以期提高学习者绩效的技术。

2 国际学习分析研究文献分析

2.1 文献选择方法

本文研究共搜集2010年至20115年4月间中英文文献110篇进行文献分析。其中中文文献来源于万方数据库,首先以“题名和关键词”一栏精确搜索“大数据”,并且”题名”一栏精确搜索“学习分析”为条件,共获得2010-2015 年32 篇期刊文献;其中无关性文献1 篇;其次以“题名”一栏精确搜索“学习分析”后选择“文化、科学、教育、体育”分类下文献,2010-2015年共搜到77篇期刊文献;其中无关性文献38篇;交叉比对以上两次搜索结果,共整理出49篇与本课题相关的中文文献,其中核心期刊32 篇。英文文献方面,以“Learning Analytics”为关键词通过Google scholar进行检索,在结果中选择2010-2015年间被引用次数大于十次文章共61篇。

2.2 文献年度发表数量统计分析

学习分析相关文献分布图见图1所示。从2010年“学习分析”类文献开始出现,至2012 年文献数量开始激增,并一路呈上升趋势。对中文文献而言,2012年才出现对学习分析这一领域的文献,略滞后于国际水平,但文献数量也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对英文文献而言,2012 年后出现大于10 篇的高引用次数的高水平文章。因为本研究仅选取引用次数大于十次的国外文献,而国内文献为所有文献。所以从总体数量水平来看,国外文献的数量大大多于国内文献数量。

2.3 期刊来源统计分析

文献的发表期刊及数量如表1所示,本文所分析中文文献中远程教育杂志发表6篇、中国电化教育发表6篇、开放教育研究发表4篇、现代教育技术发表5篇,现代远程教育研究发表3篇,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 篇,其他23 篇文献分别发表在19 种杂志上。英文文献方面Journal of Learning Analyt-ics 28 篇,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5 篇,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Enhanced Learning各3篇,其他19篇文献分别发表在15种刊物上。

从杂志分类来看,110 篇期刊分别发表在32 种教育类杂志,10 种信息技术类杂志,2 种综合类杂志上。其中在教育类杂志中包含远程教育类杂志6种,高等教育类杂志6种,成人教育类杂志2种,职业教育类杂志2种,基础教育类杂志1种。

2.4 作者所在研究机构及地区分析

本研究将所分析文献第一作者研究机构进行了分类,发现90%文献均来自于高校,仅10%的文献来源于政府机构,研究所,独立实验室、中小学和企业。其中从事信息管理科学研究8名,教育学研究33 名,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34名,教育技术学33名,其他学科(商学、新闻传播、医学、艺术设计、工业设计)11名。

从地域分布而言,外文文献作者最集中于美国18名、英国14名和加拿大12名,其他文献作者分布在欧洲、澳洲等9个国家,中文文献作者主要集中于上海10 名,吉林9 名,北京8 名。与发表时间做对比发现,国际上学习分析研究最初来源于美、英两国学者,而国内此类文献最早出现在2012,2013 年间,文献作者主要来源于北京及上海地区。而后随着学习分析技术被更多名认识与了解,越来越多地区的研究者投入对其研究中,例如2014年东北师范大学开始进行学习分析的研究,并发表多篇文献。

2.5 研究主题分析

参照理解学习和知识分析国际大会的主题,将文献研究方向分为10类。学习分析数据获取研究、分析算法研究、应用案例研究、框架模型研究、数据可视化研究、介绍及综述、组件及系统研究、MOOC研究。

如表2所示,其中研究学习分析领域文献研究最热门三类为介绍及综述类24 篇,占总文献的21.8%;学习分析框架模型研究论文为22篇,占20%;理论及方法研究19篇,占17.2%;本文分析的文献中应用案例研究为14 篇文献,应用领域涉及高等教育(10篇)、K12教育(1篇)、社区教育(2篇)和企业培训(1篇)。 其中在文献中提到运用学习分析技术对所应用学科产生积极影响的有8 篇,表示学习分析技术无法提供帮助的为1篇。通过在某学科实践某种学习分析方法,发现其不足并加以改进的论文为3篇。

2.6 研究数据来源分析

学习分析数据来源对研究的准确性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经过对本文收集的110篇国内外论文进行归类整理,有58篇论文中提到了数据来源。本文将数据来源分为网络学习环境数据,如移动学习系统、学习管理平台、网络课程平台等产生的数据;网络社会环境数据,包括社交网络、短信邮件、包括可穿戴设备等提供的数据;线下环境数据,包括课堂学习中考试评价、作业提交、问题回答等线下活动中所产生的数据,具体统计数据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中文文献中引入数据来源的文章略低于国外。就数据来源而言,中外文献基本已不再单一使用线下环境数据,仅1篇中文文献使用了线下问卷调查的形式作为数据来源。从线上数据分析,国外文献已有相当部分除使用如在学习平台、在线教学平台此类网络学习环境之外,还引入了如社区数据、网络社交网络数据、可携带设备数据等此类网络社会环境数据进行学习分析。而中文文献仍然以网络学习环境数据为主,而网络社会环境数据涉及较少,说明我国学习分析现阶段数据仍以线上学习数据为主,数据来源较为单一,网络社会环境数据搜集较为困难。

3 学习分析研究现状

3.1研究不断深入,学习分析发展线路明晰

从年度发表信息统计可以看出,学习分析一词从2010 年前后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它的出现常常伴随着教育数据挖掘、数据挖掘、学术分析和智慧学习等词汇。在出现伊始,人们主要讨论的话题为理论居多,探讨主要集中在其定义、来源、及模型探索中,2011年,学习分析的触角开始触及到从具体的学习平台数据或聊天对话中建立大数据分析模型,如英国开放大学在2011 年发表的“Learning analytics to identify exploratory dia-logue within synchronous text chat”一文中,通过同步某个演讲主题的聊天文字信息,对其中谈到索性对话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学习中的问题。而2012 年,学习分析研究成为世界关注的研究主题。该领域吸引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学理论和教育信息管理领域的重点关注,研究成果多在教育学的重点刊物上发表。2012年的普渡大学信号灯系统是学习分析领域标志性成功案例,关于学习分析研究也开始更倾向于学习分析技术、知识建模和表征方面。在这一时期,各类关于学习分析的数据建模、信息系统,平台架构各类案例分析不断涌现,在这一时期,针对各类平台,如Moodle、Sakai、Blackboard、Moocs的学习分析技术大量被研究。直至2014 年,学习分析领域在开始出现另一种声音,研究者开始对之前所提出的一些模型,框架进行实践,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Learning Analyt-ics for Online Discussions”中就对学习分析中学生在线讨论的一套理论框架进行实践验证,发现其负面影响。研究者开始关注自动化,个性化反馈帮助系统的建立与应用,学习分析数据获得及隐私性问题也被广泛研究。至2015 年,对于单一系统的分析已成熟,而通用性模型及算法的重要性越来越被研究者所关注。如知识媒体中心在国际学习分析大会上发表的“Ana-lyzing the Main Path of Knowledge Evolution and Contributor Roles in an Open Learning Community”一文中德国知识媒体研究中心介绍了他们研究的方法在多个系统中的应用。

3.2 融入前沿应用,捕捉多方精细化数据源

早在2011 年,Panlo Blikstein在文中已经谈及通过电子邮件内容分析及计算机对可穿戴设备的活动捕捉作为数据来源,在2012年普渡大学的信号灯系统中,研究人员运用人口特征,个人学术经历,个人努力因子及学习系统等多维数据进行学习分析。2014 年瑞士研究者在”Classroom Social Signal Analysis”一文中建立了一种监测系统,通过视频摄像头捕捉课堂学生动作,分析课堂行为和学生成绩的关系。此类学习分析数据来源以非局限于学习管理系统、学籍系统、学生基本信息等,也融入了非学习环境下的各类行为痕迹数据。通过非学习环境与学习环境下的数据相结合,学习分析来源的丰富性也提高了分析的精准性。随着Wifi技术,社交网络和触控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崛起,各类移动平台的数据也逐渐成为学习分析的新维度。

3.3 深度融入教学,应用多面开花

学习分析经过多年研究,通过各种学习分析技术已经可以提供多方面的应用。利用工具,教师可以获得学生的各类学习数据,如学习环境、学习过程、学习绩效等,通过这些数据教师可以获得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轨迹,为个性化教学提供有力支撑。从学生角度而言,学习分析技术渗透更为广泛,主要分为:a)自我学习评估工具,如马里兰大学的课程管理工具可用于反馈学习过程信息,帮助学生判断目前的学习状况。b)自我学习策略分析工具,如美国的knew-ton平台,通过采集学生信息,自动评估学生能力,针对个体给出个性化学习规划。c)自我学习监控工具,如英国哥伦比亚的研究者利用SNAPP对学习论坛进行分析,通过可视化图形对学生学习行为相对位置进行描述。d)学习预警干预系统,如普渡大学信号灯系统,通过此系统实时跟踪学生学习情况,发现潜在危险及时发出预警实施干预。

4 我国学习分析研究趋势展望

4.1 加快理论研究步伐赶追国际水平

从中文文献与英文文献的对比可看出,2012年开始关于学习分析的中文论文开始出现,趋势为逐年上升。但是介绍和综述的文章居多。包括针对历届学习分析会议的剖析、学习分析著名学者的访谈、中国学习分析的研究现状及趋势的研究等此类基础性理论研究,而对于学习分析模型及学习分析系统架构研究在2014年之后才开始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而对于学习分析的标准化通用算法和模型研究,学习分析数据获取,可视化研究,隐私问题等方面的涉及不多。由此可见,中国在学习分析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跟国际水平还有差距。但也不可否认,通过多年研究,我国学习分析领域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如花燕锋在《基于MOOCs的多元同心学习分析模型构建》一文中提出的多元同心分析模型在MOOC平台的使用,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马晓玲在《学习分析系统构建研究》一文中,也开始着手研究建立我国的学习分析统一系统架构。

4.2 加强基础信息平台建设,推进综合平台的信息互通。

就我国目前研究来看,研究数据来源基本为单一平台,如MOOC、Moodle或学校自己学习平台数据,运用多维数据进行分析的文献较少。姜强在《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自适应在线学习分析模型及实现》一文中提出利用社交网络、微信朋友圈等多维数据建立学习分析模型。但数据采集零散性较高,准确性低。目前,我国信息化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信息化水平逐年提高,但是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在教育领域急需打通各校信息孤岛,并结合社区信息,医保信息网等建立一个基础信息平台,由此提供完整且准确的数据来源。

4.3 侧重实践,加强应用性研究

目前,一些针对学习分析的应用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如《学习热分析分析视角下的远程教学交互分析案例研究》中谈及将学习分析技术运用于网络教学中的案例。《学习分析视角下的个性化学习平台研究》一文中以小学为例介绍一种学习分析个性化平台。但相对于国际文献,仍有许多片面之处,而教育与学习分析的深度应用必将成为今后的研究热点。

5 结束语

研究性学习文献综述 篇5

一.前言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

二.概述

(一)定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五条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及劳动技术教育。”这表明“研究性学习”已被正式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随后受基础教育司委托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撰写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区分了两种研究性学习:

1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学生自己在老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2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选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①

三.研究性学习的历史发展

1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和一种课程形态,又具有时代性,资18世纪以来,研究性学习至少被大规模地倡导果过三次,其中卢梭、杜威、布鲁纳是主要的倡导者,从解放人的精神,到培养具有改造自然和社会能力的人,再到造就智力超群的社会“精英”,研究性学习始终体现着社会发展对教育和人才特质的不同需求。同时,研究性学习在各国教育改革进程中也是起较大的主题。究其原因,在于研究性学习始终体现着教育理论最活跃的变革因素,易为改革先行者所钟爱,但又因其教学设计组织和操作的复杂性、评价方式量化水平不高,而几度搁浅。固至于历史背景中加以反思,赋研究性学习以新的内涵,使其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18世纪末到196世纪,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倡导者是卢梭、裴斯泰洛齐等人,卢梭认为人天性具有探究的欲望,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这种观点为今天的研究性学习奠定了思想基础。这个时期对“研究性学习”的倡导直接受“启蒙运动”的影响,其目的是把人的精神从中世纪的蒙昧、迷信、盲从中解放出来,让理性的光辉照亮人的心灵。

2研究性学习在美国

自从19世纪至20世纪初以来,西方国家尤其美国一步一步地形成了经验中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的传统。这个传统,远远于经验主义和结构主义ud教育思想,总的说,这个传统要多让学生在经验学习中学习,同时进行科学基本知识、科学态度研究方式的学习,一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20世纪初期,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年)等著作中以“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的教育观点为倡导,提出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真知的“问题教学法”(problem method),提倡学生在经验学习(learning by experience),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并强调了经验的主动因素——尝试性、试验性、试验性。

……① 皮连生著,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8

5总之,探究学习、设计学习,即通过探究进行学习,已成为世界教育的一大潮流,这也是现代世界教育所取得的最优魅力成果之一。

3研究性学习在中国

20世纪80年代在国内中小学教育中行车一定气候的智力教育和创造教育,为此后新的课程的出现以及教育观念、学法、教法的改变打下了一定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政府行为推进的素质教育的观念与模式,即以全面提高素质与能力地促进了中小学教育的多样化合个性化,这为现今新课程与新学习方式的出现创设了良好的大环境。

2000年1月,国家教育部在以来天津、江西、山西两省一市课程改革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办不了《关于印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实验修订稿)的通知)》。其中规定了《关于印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的通知)》。其中规定增设必修课“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四部分内容。„„2002年秋开始在全国高中实施,2001年4月,教育部为促进参加普通高中课程试点的省市有效地退经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颁布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如今,研究性学习已成为在全国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中的一个热点,斌已跨越实验省、市的范围,超出高中的界限,冲破课程规定,日益广泛地在全国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推广。①

四.研究性学习的主要观点

(一)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 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 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 养成科学

②精神和科学态度, 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 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蒋曙光《研究性学习的探索》, 《安徽教育科研》,2001.1)

(二)研究性学习砂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 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间题的学习方式。要研究研究性学习,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研究。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研究的定义是“ 研究是多层面的活动, 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 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研究要求确定假设, 进行批判的和逻

辑的思考, 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 研究有几种用法 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指的是科学家研究自然界, 根据研究中发现的证据提出解释的多化的方式。”基于研究的教学以研究为本的教学。“ 对产生于学生的经验的真实问题的研究是科学教学的核心策略”。研究可以用于以下内容物理, 生活,地球空间科学的学科内容科学事业的性质例如关于科学研究的性质进行科学研究所要求的能力。以研究为本的学习。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 研究也指学习过程。它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

程—“ 学生去做的事、而不是为他们做好的事”。换句话说, 就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 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结论

从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研究一词的用法可以看出, 研究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学习的目的。笔者认为, 研究性学习指的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 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 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 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陆撮《研究性学习及基本特征》, 《教育发展研究》2000.10)

(三)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作为组织者、指导者, 为学习过程创设必要的学习情境,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实现知识建构。(魏微《建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研究性学习》, 《天津市)。① 张正文,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C].2007.10

②李召存.研究性学习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2001.1(四)我们认为, 研究性学习是以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 以学生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 在科学研究和准科学研究实践中进行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具有自主性、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合作性、探究性等多种特征。(葛朝鼎《东北育才学校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辽宁教育研究》2001.6)

(五)所谓“ 研究性学习” , 国内学术界有如下几种认识一是泛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 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二是指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讨问题的学习方式三是从课程结构上看, “ 综合实践活动” 的设置,它包括三类指定领域, 即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劳动与技术教育, 其中研究性学习是“ 综合实践活动” 的核心, 指学习者从生活世界中自主选择主题并对主题进行主探究的过程。上述“ 研究性学习” 定义的内涵、外延不尽相同, 但是, 基本价值趋向有以下特点第一, 呈现一个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第二, 在学习安排上, 研究视角的选择、方法运用、结果的表达等方面有相当大的开放性。第三, 围绕主题问题, 进行跨学科、综合性、多角度的思考。第四, 特别关注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 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辉。(王良《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山东教育科研》2001.7-8)

五.研究性学习的现状

2001年4月,教育部为促进参加普通高中课程试点的省市有效地退经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颁布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如今,研究性学习已成为在全国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中的一个热点,斌已跨越实验省、市的范围,超出高中的界限,冲破课程规定,日益广泛地在全国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推广。①

六.小结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是指学生在科学课中自主探索问题的学习过程,它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 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具有探究性、主体性、过程性开放性五个突出特征。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深化的新尝试,是面对 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

认为研究性学习落实得很差。研究性学习大多是形式主义,哪个学校不是关心考试成绩的?国家规定研究性学习每周3课时。高中我们学校只安排周四下午一节自习课来进行。其他学校呢?A学校每周安排1课时;B学校每周安排2课时外加一个课外活动;C学校们(不止一所)安排3课时,但只是课表上的表面现象(备查),早在暗中被其他的学科课程瓜分了。在一些地方,越是“名校”,越是背负着较大的升学压力,就越束手束脚。反而是一些薄弱学校却希望借课改的光背水一仗,绝处逢生。

参考文献:

皮连生著,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85

蒋曙光,研究性学习的探索[J], 安徽教育科研,2001.1

陆撮,研究性学习及基本特征[J], 教育发展研究2000.10

张正文,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C].2007.10

李召存,研究性学习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2001.1

葛朝鼎,东北育才学校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J], 辽宁教育研究2001.6

王良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J], 山东教育科研2001.7-8

文献学习 篇6

关键词:文献检索课教学;研究方法;学习方法;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9-014-02

文献信息检索课程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最新文献信息吸取能力方面,以及在对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文献信息检索课,不仅培养学生具备了三方面的能力:

(1)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

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能够根据自己所学专业的学习目的、内容和研究的课题需要去搜索信息、选择信息、整理信息。

(2)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会利用计算机,按照自己所学专业的需要,处理所获得的各种信息资源,包括检索、筛选、鉴别、使用、表达和输出信息的能力。

(3)使用信息进行学习的能力

包括选择知识、储存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而且,通过文献信息检索课程,能够结合本专业教学,传授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比较重要的有效的途径,尤其是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教会学生学习和研究的方法,也是培养学习型人才,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变革,应对科技飞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每一门专业课,既有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也有与相似学科研究和学习方法的触类旁通。寓研究方法、学习方法于每一堂文献信息检索课,其优点在于:

一、培养学生捕捉信息的灵感

同一堂课、同样的教材和教师,但学生的学习效果却不一样,关键在于对教学信息的捕捉、吸收不同。著名科学家李四光的故事就是鲜活的例子,他非常注重资料的收集和信息的扑捉,在冰川学研究、地质力学理论、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据说李四光每步跨度是0.85米远,就是受大学课堂上一老师的无意的讲说启发的,从而能在荒郊野岭迅速判断距离与方向。

二、随课堂教学内容的进展,讲解、传授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如,我们讲授“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时,在明确教学目的、要求、计划之后,重点讲本门课程的学习方法:讲授、实习和自学,并指出自学的方法,即SQ3R方法,Survey(观察研究)、Question(提出问题)、Reading(阅读)、Recite(背诵)、Revise(复习),从复习及考试结果中,看出大多数学生记住了这种自学方法。

又如,在讲解资料搜集方法时。着重阐明文科和理科对资料占有的区别,这样讲,许多学生在毕业论文收集资料阶段,能注意充分地占有分析资料,毕业论文做得较顺利。

三、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或为古人、前人、伟人、名人所创,或教师自身总结,对于前者,也是丰富学生人文知识,提高学生素质的好途径。如,在讲读书的方法时,提到朱熹的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陆世仪主张的“三读”,精度、细读、孰读,翦伯赞的“三法”,通读、重点读、做笔记,董遇善利用“三余”等,分别介绍这些名人的时代北京与贡献成就,学生不仅听的津津有味,而且从中受益匪浅。

俗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今,师者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应“授人以渔”。因为,得方法者,事半功倍;得方法者,终身收益。要为学生传授研究和学习方法,必须自身具备较高的素质,对说授课程的专业知识、专业氛围等有深入的研究和体会。我们讲授“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多年的教学体会是:要寓研究方法、学习方法于每一堂课,必须做到四个“精心”:

1、精心备课

文献信息检索课具备文理兼容的特点,文理课的基本研究方法贯穿本课程的始终。因此,教材中可以挖掘、引伸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比较多,只有教师精心备课,才能恰如其分、融会贯通地传授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如在讲到“信息”概念的多定义时,给学生讲明白文科的研究方法,即“当一个概念不确定时,可以从其特性上来定义其概念”。

对于信息的概念,定义非常多,如,1948年,美国数学家、信息论的创始人仙农在题为“通讯的数学理论”的论文中指出:“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定性的东西”。1948年,美国著名数学家、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在《控制论》一书中,指出:“信息就是信息,既非物质,也非能量。”

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认为:“信息是能够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也有人则认为“信息是客观事物状态和运动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客观世界中大量地存在、产生和传递着以这些方式表示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我们运用文科的研究方法,就可以从诸多的概念中抽象出信息的特点,这样当我们判断“信息”的概念时,就可以说:凡是具备“客观性、传递性、附着载体的知识或消息就是信息”。

2、精心设计

一堂课上方法不能讲得太多,讲得太多,学生会把握不住要点,觉得此门课程太复杂;也不能不讲,不讲学生就会摸不清方向,学无定向就会感觉吃力。

有时我们也可将“方法”变为调节课堂气氛的一种方式,如,讲到学习的三境界时,可以用一句“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接着就有学生会有感情地合读“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台上台下的互动,使得教师、学生情绪热情高涨。针对当前网络技术发达、数字资源丰富的学习环境,文献检索课在课堂设计上,更应有所偏向,使学生不仅了解网络检索知识,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更应从网络万能的概念中回到现实的有限利用网络,避免“宅学生”的出现,使他们健康生活。

3、精心交流

文献信息检索课是国家教委要求学生必须选修的课程,目前高校中学生的层次多,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会碰到各种困难,不交流就无法进行方法指导。

如在大专班授课时,学生谈到好多同学数学不及格的问题,我们就给他们讲理工科的学习方法,即“逆向思维法”,遵循“结论-问题-思考-求证-对照-彻底理解”的顺序,并且,就物理应用题的求解做了说明,学生收获较大。再如研究生的文献检索课就不能再讲一般的概念和方法,应提前了解他们已掌握了哪些检索知识和方法,在学习上重点研究方向是什么,针对研究生的特殊需求,提供他们学科专题资料的收集方法、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

4、精心学习

当今社会,学科体系庞大,文献检索课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能只局限于图书馆学、信息学科,不能满足现有的知识结构,必须打造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因为,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是互通有联的,必须有一桶水,才有底气上好一堂课,才能剖析、提炼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正如钱伟长教授所说,“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工作,为了适应新的挑战”,“我们要抢先于时代,就要靠学习”。

文献学习 篇7

关键词:文献检索,自主学习,平台

文献检索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一直受到高校的特别重视,并设置选修课程,有的高校则设置为必修课程。那么如何在文献检索学习中引入信息技术,建设文献检索自主学习平台,使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或是在没有教师教的情况下,自主学习文献检索知识,掌握检索技能是很值得文献检索教学人员思考的问题。

下面笔者从需求分析出发进行实际调查研究、实体对比研究,并结合理论与实际设计自主学习平台。

平台需求分析

1.调查研究

笔者抽样选择大一至大四的学生作为调研对象,并按照未修、正修、修过文献检索课的情况分为三部分,各为100位学生。通过问卷、访谈等多种形式,对300位学生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得出以下结论。

(1)学生对文献检索认识淡薄

对未修、正修和修过文献检索课学生的调研中发现,学生对文献检索课认识淡薄。未修过文献检索课的学生90%以上不知道这门课是学什么的, 很多学生认为可能与历史文献内容相关。正在修文献检索课的学生有20%还是不理解这门课的真正用途。修过这门课的学生大部分只是得到了学分,只有10%真正参与了文献检索,但参与过程中会不知所措。

(2)学生对文献检索学习程度不同

在200位正修和修过的学生中,有20%处于根本没学会的状态。教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位学生,关键需要学生自主学习。由于学生计算机水平不同,对文献检索学习兴趣不同,有的还没有意识到文献检索的重要性,认为拿到学分就万事大吉了等,导致学习的过程中出现走马观花、跟不上的情况。

(3)课程设置时间间隔过长

文献检索作为一项基本技能,知识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但是由于课程设置的时间间隔稍长,如果遇到法定假日,则会间隔半月之久,这样就会使学会的知识被遗忘,上一节课学会的文献检索的方法和技巧可能下节课都忘记了。选修过文献检索课的80%的学生存在这样的情况。

(4)对数据库的挖掘深度不够

有60%以上的学生希望进一步挖掘数据库的功能。文献检索教师不可能把数据库的各个功能项都具体地讲授给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想要深入地挖掘其具体功能,但是由于没有课外的资源作为支撑,导致问题搁置,久而久之就放弃了。

(5)学生认为有必要建设文献检索自主学习平台

有95%以上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建设文献检索自主学习平台。面对学生们在认识、学习、研究文献检索方面的各类问题,有必要在文献检索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建设文献检索自主学习平台。

2.实体对比研究

通过调研互联网,笔者发现实体文献检索教学网站和教学平台的构建主要是为了满足教师教学,多数实体资源都是以支撑教师教学为主,专门用来支撑学生自主学习文献检索知识和技能的自主学习平台几乎没有。因此,尝试构建文献检索自主学习平台显得尤为必要。

自主学习平台构建

1.平台构建原则

首先,平台资源是为学生学习文献检索提供支撑服务的,所以设计或选择的资源、功能等要遵循文献检索教学大纲的要求,内容要立足于文献检索最新教材,资源和功能上要最新数据库的功能要求等。这些原则关乎自主学习平台的利用率和用户体验等。其次, 要有较强的技术支撑,能够保证数字化资源的有效应用,使建成的自主学习平台能够满足用户实现功能及其功能的操作。

2.平台总体设计

在相关调查研究和实体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对平台进行总体设计。总体设计主要分为检索导学、学习资源、学习视频、在线交流、在线测试、共享空间等六个功能项。

3.功能设计

(1)检索导学

针对调查研究中学生对文献检索认识淡薄等出现的问题,在检索导学功能项中设置“使用指南”“文献检索简介”等资源链接。“使用指南”为学生提供平台使用方法、操作规则等;“文献检索简介”使学生由浅入深领会文献检索知识、技能的重要性。

(2)学习资源

笔者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学生有对文献检索学习程度不同、对数据库的挖掘深度不够等问题。另外,数据库提供的“数据库使用指南”学生很难看懂,挖掘深度不够。针对这些问题,在学习资源中设置相关功能项,主要包括数据库使用指南、文献检索理论、电子学材等。

数据库使用指南:它不是简单地把数据库中的使用指南粘贴过来的指南,而是基于数据库使用指南,在教师实践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整理,转化成学生一看就懂、简单明了的数据库使用指南。

文献检索理论:只有学好文献检索的理论知识才能很好地进行检索实践。 这就要求学生先从理论学习入手,学习文献检索原理、相关知识概念等理论知识,为更好地进行检索实践做好准备。

电子学材:对于想深入学习文献检索的学生,有必要对他们提供系统化、专业化的电子学材。这种学材集实用性、全面性、系统性等于一身,学生在电子学材的支撑下,在学习平台中自主地、全面地、系统地学习文献检索。

(3)学习视频

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由于文献检索课程设置时隔过长,造成学生将学会的知识遗忘的情况。针对这类问题, 在平台中设置学习视频资源库。整节课的学习视频学生是没有太多兴趣和时间去看完的,但是把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的微视频,学生还是会有兴趣去自主学习的。这种微视频不是简单的课程录制,更不是简单的视频截取,而是以文献检索教学大纲为依据,以知识体系为基本支撑,把教师讲解的重点、 难点知识录制成的视频。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需求有选择地观看视频,自主学习。对于具有较强学习动机的学生来说,可以通过微课直观、便携、系统地来完成对文献检索知识的学习。在自主学习平台的支撑下,这种学习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

(4)在线交流

自主学习平台为学生学习文献检索技能提供数字化支撑,但它不是万能的,学生在检索细节、操作等方面难免会存在疑问,这就需要与教师进行交流、探讨。笔者在平台的在线交流模块设置疑问留言板、QQ咨询、实时提问等功能项来支撑学生的交流。这种交流可以是实时的,也可以是延时的。

(5)在线测试

为了更好地检测学生对文献检索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自主学习平台的在线测试模块分为选择题、模拟操作环境、主题检索等。选择题集中测试学生对检索表达式的掌握情况;模拟操作环境让学生熟悉并掌握检索数据库基本操作的功能项及其功能;主题检索为学生提供检索主题问题及参考答案等。

(6)共享空间

教师和学生在应用自主学习平台的过程中,或许会发现或创建更好的学习资源,而自主学习平台提供了一个共建共享空间,供用户上传、共享更优秀的学习资源,完成自主学习平台的资源更新。

学习对比分析

在自主学习平台的资源配置和功能模块的测试阶段,尝试应用自主学习平台,并对其应用优势进行分析。与传统文献检索学习相比,优势如下页表。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基于文献检索自主学习平台的优势十分明显,在高校文献检索的学习活动中,适当地引入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与文献检索教学与学习深度融合,可以有效提高文献检索的教学与学习效率,发挥数字化资源的支撑作用。

文献学习 篇8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高中生物

当前,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战略攻坚”阶段, 现正在二十几个省份积极、稳妥地推进, 2010年将在全国实施。但是, 被公认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的“研究性学习”课程, 却在新课程实施的进程中遭遇重重阻障, 出现了所谓的“异变现象”。

本人在中国知网中模糊搜索从2000年至今的关于“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论文有17篇 (包括6篇硕士论文) , 在校图书馆中关于“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专著有2部。选择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文献及有关专著进行综述, 对于丰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 引领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内容包括:

1.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所谓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 就是学在开放性的高中生物学科领域和相关现实生活情境中以自主学习、探索学习为基础, 从学习生活中选择和定研究专题, 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通亲身体验获取直接经验, 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握基本的科学方法, 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在高中生物学科教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优势。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在新改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是因为生物学科是各学科中与大自然、人和社会最密切相关的课程, 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优势1:现行高中生物教材中涉及的知识有一半以上是动植物、环保、生态及人口等方面知识, 其中大部分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这有利于学生从中发现问题, 挖掘课题。

优势2:学生生物感性知识丰富, 特别是农村学生直接参加生产劳动, 接触动植物及大自然的机会多, 对农、林、牧、渔业生产及动植物等基本知识较熟悉———学生们对开展生物研究性学习有内在的稳定驱力。

优势3:有方便的实验和实习条件。和物理、化学相比, 高中生物实验和实习条件都相对较易满足———这是开展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条件。

3.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目标。

有人认为,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有实验性和探究性、广延性和生活性、开放性和多元性、生命性和前沿性、社会性、实践性、问题性等诸多特点。

高中学生通过开展生物研究性学习要达到以下目标: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开放性思维能力与探索精神, 培养求知精神;训练获取信息的能力, 提高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掌握生物学科科学研究与探索的规律与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合作意识和主体参与精神;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促进教师素质提高。

4.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课题选择的原则、维度、方法。

(1)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课题选择的原则。选择和确定生物研究性学习课题必须遵循以下几条原则:需要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新颖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研究性原则、主体性原则、过程性原则、价值性原则等。

(2)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课题选择的维度。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可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对生物实验的深层次研究;重难点知识的专项研究;绿色生物的选题研究;前沿知识的拓展性研究;联系社会、生活进行专题研究等。

(3)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课题选择的方法。有人认为, 高中生物课题选择的方法有以下几个:延伸扩展法、追根究底法、类比迁移法、时事热点法、参考引进法等。

5.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类型和基本流程。

有人研究了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方式的研究性学习, 认为课题类型有四种:实验探索型、情景创设型、调查研究型、社会课题型。有人在教学实践中, 尝试根据探究问题的来源及探究过程的特点把探究性学习方式划分为:资料型探究、科学史探究、实验探究和调查型探究四种类型。有人研究了高中生物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认为一般包括四个环节: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设计解决方案、动手操作 (解决问题) 、表达交流与评价 (形成成果) 。

6.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常用研究方法和开展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开展策略。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内容的丰富性, 决定了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常采用的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文献法、逻辑推理等方法。

怎样做将会有利于研究性学习顺利开展?有人认为, 开展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宜选择的教学方式是分层教学。

做好分层教学必须做好两个层:一是学生分层, 二是教学分层。学生分层:根据一个班学生的学习基础, 教师将全班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为基础层, 主要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B为求知层, 主要为中等生;C层为探索层, 主要为优秀生。教学分层:首先是目标分层、其次是分层探究。第三是分层内化、最后是分层反馈。还有人提出了五步做法:恰当的选题、师生共同关注课题组的组成———让每个同学得到锻炼、教师在“导”字上下功夫、教师的积极评价、交流心得体会。也有人提出搞好生物研究性学习的四种做法:在教学中渗透科学的研究方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技能———加强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在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强化学生科学训练的研究思维、开展专题研究性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实施模式。

有人研究了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生物研究性学习的三种模式:

(1) 知识发现型教学模式。指加强生物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 让学生亲历知识“发现”的过程, 主动参与知识建构, 自主分析形成结论。一般程序为:创设问题情境阶段→问题导学阶段→分组讨论阶段→知识拓展阶段→得出结论。

(2) 问题讨论型教学模式。指课堂教学中教师以问题为载体来组织教学, 在问题讨论及解决过程中实施学生的主动探究。一般程序是:依据教学进程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多个结论。

(3) 实验探究型教学模式。一般程序是:依据教学进程→设计实验→实验操作 (或不直接操作) →分析实验数据 (或预设实验结果) →得出结论。

8.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

有人对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整合进行了研究, 认为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教学, 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引导他们发现问题, 提出研究性学习课题。认为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整合可有三种形式:网络调查和搜集型教学模式、网络参与型教学模式、实验模拟教学模式。

全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广大高中生物教师如果力争做到与时俱进, 无论是在日常生物教学中, 还是在高三复习课中都引入研究性学习, 这不仅能将高中生物研究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也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增强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徐红玲.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M].上海:龙门书局, 2003.

[2]冯华.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及思考[J].新课程研究 (教师教育) , 2008, (10) :46-47.

[3]宋立宇.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目标与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 2006, (1) :118.

[4]陈锦章.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策略探究[J].福建论坛, 2007, (4) :134-136.

[5]赵苹.浅论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选择[J].中学生物学, 2002, (3) :17-18.

[6]刘本举.例析高中生物探究性学习的类型[J].中学生物学, 2006, (9) :27.

[7]王艳.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初探[J].青海教育, 2004, (6) :46.

[8]叶杏容.源于教材高于教材——高中生物的研究性学习[J].广西教育, 2003, (7-8) :35-36.

[9]狄贤超.谈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的整合[J].中学生物教学, 2003, (9) :11-12.

[10]裴丽丽.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理性思考与探索[D].江西师范大学, 2006.

文献学习 篇9

关键词:双向信息流动,管理者,市场学习效应,信息效率,经济效率

一、引言

股票市场价格能否影响实体经济?从古典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一级市场的发行价格能影响融资成本,从而影响资金的配置和企业经营。行为财务学则提出了市场择机理论等解释。但却很少有文献研究二级市场的股票交易价格对实体经济造成的影响,二级市场的交易只是在投资者之间达成的,似乎并不会涉及到上市公司本身(除非二级市场的流动性影响到一级市场的融资成本)。那么,为何管理者还是密切关注着二级市场的股票交易价格呢?Bond等(2012)从二个角度分析了其原因:第一,管理者的薪酬有可能是与股价挂钩的,因此,管理者做决策时会考虑其对股价的影响。如果股价中包含的噪音很多,管理者可能就不会尽力去完善各项决策以提高企业价值,因为基本面信息无法被股价反映出来。第二,管理者能从股价中获取信息,相应地调整各种企业决策,因此,股价能影响到企业决策,从而影响企业价值和实体经济。这被西方学者称之为“学习”效应(learning effect)。本文主要从管理者市场学习的角度,进行文献回顾。

二、管理者市场学习概述

(一)管理者市场学习的涵义

长期以来,学术界关注了信息经由上市公司的披露,从上市公司流向证券市场这个单向流动的过程;却忽略了信息从市场流向上市公司的过程,即信息在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之间的流动应该是双向的。在进行决策时,管理者不仅需要公司内部信息,还需要外部市场信息。本文将广义的管理者市场学习定义为各种来源的市场信息流向管理者的过程。早在1945年,Hayek就提出了价格作为信息来源的重要性。作为一个综合信号,证券价格向人们传递了大量的信息,既包括宏观经济、行业环境以及管理者所拥有的上市公司内部信息,也包括了投资者所拥有的私人信息。不仅公司自身的证券价格汇总了管理者所需的信息,同行业竞争者或上下游企业因其基本面与上市公司有较大关联,其证券价格所包含的信息对管理者而言也具有决策参考价值。因此,本文将狭义的管理者市场学习定义为管理者从相关的证券价格中获取决策有用信息的过程,下文中所探讨的为狭义的管理者市场学习。

(二)管理者市场学习的原因

理论上,管理者在做决策时是可以利用市场信息的。原因在于:第一,相对于上市公司管理者而言,单个投资者的知情程度或许比较低。但市场汇集了大量的参与者,包括中小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和证券分析师,他们从总体上来说相较于管理者或许更有信息优势。而即使市场参与者的相对信息优势并不明显,但只要他们拥有管理者所需要的信息,市场学习就会存在。一个特殊的情况是,投资者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偶然获取到有关企业经营的无偿信息(Subrahmanyam和Titman,1999)。例如,一家百货公司的经理可以从每天的经营中了解到顾客对于各个服装品牌的需求。图1中描绘的是管理者和投资者的信息集,以M代表管理者拥有的公司内部信息,P代表市场参与者的私人信息,C代表公共信息。P部分不一定会比M部分大,但只要市场参与者拥有管理者未知的信息,即P的部分不为空白,那么管理者就有动机去获取并利用这些信息。第二,虽然管理者可能拥有关于较多公司内部信息,但企业各方面决策的效率仍然取决于宏观经济政策、行业环境、市场需求、上下游公司和竞争公司等外部信息。第三,由于代理成本和企业官僚主义等问题的存在,管理者可能缺乏动机去搜集信息,尤其是一些难以标准化、难以解读的软信息(Gao和Liang,2011)。但逐利的知情投资者却有动机去进行交易,使得他们所拥有的信息被股价反映出来,减少管理者获取信息的成本。

三、实证经验证据

(一)实际投资决策

实证研究证实,股价和企业的实际投资(real investment)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Mock等,1990)。Chen等(2007)将其归因于管理者市场学习:管理者利用从股价中获取的信息帮助他们做出投资决策。他们发现,股价信息含量越高时,投资对股价的敏感度越高。这说明,股价包含的信息越多,管理者越有可能利用这些信息调整和改进投资决策。Basse(2012)利用欧洲14国的数据,对股价中的基本面信息和误定价部分进行分解,也验证了管理者市场学习的存在。Durnev等(2004)发现股价信息含量和投资效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他们认为这是因为股价向管理者传递了有用的信号,当管理者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时,负面的股价反应会让他们意识到错误,进而更正。除本公司的股价外,同业公司的股价对管理者也有参考价值。Foucault和Fresard(2014)考察三种假设情景:第一,无市场学习;第二,管理者只从本公司的股价中获取信息;第三,管理者从本公司和同业公司的股价中均获取信息。他们发现,当本公司股价的信息含量增加时,企业投资对同业公司股价的敏感度降低;当同业公司股价的信息含量增加或本公司与同业公司的基本面的相关程度提高时,企业投资对同业公司股价的敏感度增加。他们认为,只有当管理者同时从本公司股价和同业公司股价中学习时,才会得到这些结果。Rebello和Ozogus(2013)也发现企业投资和同业公司的股价成正比。当行业中存在较多同质性企业时,企业投资对同业公司股价的敏感度越大。

(二)并购决策

当并购意图被宣告之后,管理者是如何做出继续或终止并购交易的决策呢?管理者及其咨询顾问了解本公司的内部情况,但包括了机构投资者和分析师等的市场总体很可能拥有关于目标公司、行业前景和国内外宏观环境的关键信息。或者他们有更高超的分析能力,能够发现管理者判断错误和遗漏的地方。Luo(2007)发现,最初的并购公告所引发的收购方和目标公司的股价反应能被用来预测最终并购交易的结果。管理者会观察并购公告带来的市场反应,从股价变动中获取信息。Kau等(2008)也发现,并购公告窗口期的市场反应越好,则并购交易完成的概率越大,即管理者会“倾听市场的声音”。Ouyang和Szewczyk(2013)关注了管理者在并购宣告之前进行的市场学习。他们发现,股价中的特质信息含量会提高并购投资对托宾Q的敏感度。而且,股价信息含量越高时,并购效率则会越高。

(三)融资决策

Giammarino等(2004)考察当企业提出股票增发的注册申请之后,是什么因素影响了管理者选择继续完成增发行为还是取消的决定。在检验了股票增发、内幕交易和股价信息含量之间的关系之后,他们的结论支持市场知情假设。即股票增发申请的提出之后,逐利的市场参与者会努力搜集与之相关的信息,管理者从股价反应中了解市场的看法,决定是否应该继续完成或取消增发。Fresard(2012)发现,股价的信息含量越高,现金与股价的敏感度越高。这说明,在进行现金储蓄决策时,管理者也会利用股价所包含的信息。他还发现,股价信息能帮助管理者能够做出更有效率的现金储蓄决策,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

(四)信息披露

Luo(2013)发现,当股价的信息含量较高时,管理者的预测性信息披露的修正与修正期间股价变化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管理者从修正期间的股价变化中进行了学习,随即调整了先前的预测。其次,他还发现股价信息含量与预测的准确度成正比。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信息披露决策影响股价;而由于管理者学习的存在,信息披露决策同时也被股价所影响。金智等(2011)发现,当监管当局发布信息披露违规的处罚公告之后,被处罚公司的同行业公司观察到公告对本公司股价所带来的影响,相应地调整了了其会计信息披露行为。

(五)交叉上市

管理者市场学习理论为上市公司交叉上市的动机贡献了一个新的解释:交叉上市为那些在母国市场上受到交易限制的知情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新的市场,扩大了交易者的总体数量,因此交叉上市能提高公司股价的信息含量。Foucault和Fresard(2012)发现,当公司交叉上市之后,其投资与股价之间的敏感度相较于之前更高,并且经营效率也得到改善。这说明,交叉上市之后,管理者依赖信息含量更高的股价来引导投资决策,改善经营效率。且投资-股价敏感度越高,经营效率的改善越明显。这种情况只有当公司在公开市场交叉上市时才会出现,若公司在流动性较差、不利于知情交易者参与交易的OTC或私募市场交叉上市,则不会出现。其次,母国的市场环境会影响管理者从中学习的动机。在政治关联和社会关系较为重要的国家,管理者更有可能依靠政治关系获取信息,因此,在这些国家,股价信息对于投资决策的指导作用就不明显了。

(六)管理者的个人投资决策

Gao和Ma(2012)发现,当管理者利用其个人账户进行投资时,会向卖空交易者学习,管理者和卖空交易者进行的操作策略是同向的。过去研究证实,卖空交易者大都是知情交易者。他们或许拥有一些私人信息,或许具有更强的分析和处理公开信息的能力。因而管理者能通过观察卖空交易获取有用信息。作者还发现,当管理者买入股票时,当公司的信息环境有利于卖空交易者获取信息时,这种效应更为明显。而当卖空机制被禁止时,这种效应则会减弱。

四、理论启示

(一)融资决策研究

传统的啄食理论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管理者能否从证券价格中学习到有助于企业经营的信息,也是制定融资决策时的重要考量因素。相对来说,权益融资的信息含量大于债务融资的信息含量;公开交易股票的信息含量又大于私募发行股权的信息含量。因而融资决策就是在银行融资的优点(债权人的监督)和权益融资的优点(股价提供的有用信息)之间进行的权衡(Boot和Thaker,1997)。这可以解释企业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选择的融资方式:企业开始建立时,会选择银行融资以得到其对企业经营的监督功能。当发展到一定规模,权益融资成为可能的选项时,企业会选择上市公开发售股票,以获得股价所包含的信息。若企业在上市之后再次融资,则又会选择债务融资,以进一步消除剩下的道德风险问题(Sunder,2006)。也可以解释不同类型的企业选择的融资方式:缺乏固定资产作为抵押而不能得到银行贷款的企业会选择以管理和监督水平著称的风险资本家;依赖于复杂技术的企业则能从金融市场中获得更多所需的信息,因而选择权益融资(Boot和Thaker,1997)。管理者学习还能解释企业在公开发行和私募发行之间所作的选择。当企业推出新产品时,会倾向于公开权益发行,因为外部投资者很有可能掌握了管理者所需要有关产品需求和市场竞争等方面的信息;当企业计划内部重组时,则会选择私募发行,因为投资者在这方面并不具有信息优势(Subrahmanyam和Titman,1999)。

(二)公司治理研究

从实证研究的回顾中可以看到,在各项决策中,管理者会进行市场学习,若股价呈负面反应,管理者则会更正决策错误。这样的分析过程同样适用于公司任免高管等情形。换个角度来看,市场反应对管理者起到了监督作用,即管理者的市场学习使得股价有了一种公司治理功能(Edmans等,2012)。那么这种外部治理手段与公司内部治理手段之间是互补关系还是替代关系呢?Ferreira等(2011)发现,股价信息含量(衡量股价的治理功能)与董事会规模和独董比例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即股价的公司治理功能与内部治理手段之间是替代关系。此外,在研究股价公司的治理功能时,不应该忽略投资者的预期效应(Edmans等,2012)。当管理者做出错误决策时,例如,一个错误的并购宣告或错误的高管任免决策时,股价可能会呈负面反应。若投资者预期到管理者会进行市场学习,更正决策,改善基本面(类似于银行业危机中,监管者救市的情况),投资者又会推高股价。因此,当投资者预期效应存在时,股价所包含的信息可能是相当复杂的。股价信息与管理者决策或企业基本面之间的关系也并不明朗。此时,股价对管理者的监督作用可能会消失。

(三)信息披露研究

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总是越多越好吗?一方面,更多的信息披露能减少逆向选择问题,提高股票的流动性,最终提高企业价值。另一方面,更多的信息披露会使得知情交易者的信息优势减弱,降低他们的交易利润和收集信息的动机。股价中的私有信息含量因此会减少,对管理者的参考价值就减少了,这又会降低决策效率和企业价值。因此,当管理者市场学习存在时,管理者披露的信息并非总是越多越好。一个最优的信息披露政策则是在以上两方面的考虑之中进行的权衡。Gao和Liang(2011)构建的模型解释了为何增长型企业的信息披露往往并不透明:因为增长型企业的管理者可能更需要依赖股价获取决策信息。

(四)合并/拆分研究

若两个原本独立的分部被合并,将使得投资者搜集有关这两个单元的信息的难度加大,投资者所有拥有的总体信息将减少,因而股价的信息含量会减少,其对于管理者的决策有用性会降低。Habib等(1997)认为,如果投资者拥有大量有价值的信息,那么拆分决策将提高企业投资的效率,而合并决策会降低管理者从市场获取有用信息的可能。但换个角度来看,知情交易的减少会降低普通投资者因流动性需求而进行的交易损失,这将降低投资者所要求的流动性溢价。因而合并/拆分决策就是在合并的优点(更低的流动性溢价)和缺点(更少的有用信息)之中进行的权衡。

(五)投机潮研究

根据证券市场的价格机制,当一些投机交易者买入/卖出使得股价变化时,另一些投机交易者必然会针对股价变化进行反向操作以获利(Goldstein等,2013)。从这个角度来看,投资交易者之间并不会进行同向的战略协作,因而投机潮并不会出现。但这样的分析忽略了管理者市场学习的存在:如果投机交易者进行卖空操作,使得股价被拉低,这会误导管理者,使他们放弃原本可能盈利的投资项目,对企业基本面形成负面影响,使得股价降低更多。如果其他投机交易者意识到股价在未来会随着管理者的决策调整而进一步降低,他们会纷纷效仿卖空操作,最后形成投机潮。换个角度来看,即使投机者并不拥有私人信息,由于管理者市场学习的存在,投机者也能通过对股价的推动来操控管理者。但这种操控只能存在于卖空操作中。如果不知情的投机者推动股价上涨,管理者则会过度投资,这将最终导致企业价值和股价的降低,此时投机者是无法获利的。

(六)套利限制研究

管理者市场学习使得交易本身存在一种内生性的套利限制。当知情交易者基于负面信息例如,被投资者判断为错误的企业经营决策)进行卖空操作而拉低股价时,管理者会相应地更正其决策以改善公司的基本面,试图提升股价,因而股价并不会像知情交易者所期望的那样继续降低。因此,如果知情交易者预期到管理者会进行市场学习,那么一开始就不会利用负面信息进行套利,由此出现了一种内生性的套利限制。相反,当知情交易者根据正面信息(例如,一个好的投资项目)进行交易使得股价被推高时,管理者认识到市场的正面反应,会加大投资,使得股价进一步被推高。因此,负面消息和正面消息所造成的股价走势是不对称的。投资者对管理者市场学习的预期使得负面消息更难被反映在股价中,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企业会进行非效率的过度投资,因为管理者无法从股价中学习到负面信息(Edman等,2014)。

(七)内幕交易研究

学术界关于内幕交易的争论由来已久。从管理者市场学习的角度来看,内幕交易是应该被允许的。内幕交易者往往拥有更多的私有信息,通过交易,被包含在股价中。管理者可以从中学习到内幕交易者所拥有的信息,将有助于降低决策风险和改善经营业绩(Khanna等,1994)。当然,这里所指的内幕交易是由除了管理者本身或企业内部人员之外的投资者进行的内幕交易。

五、述评与展望

虽然大量实证文献均证明了管理者市场学习效应的存在,但Jennings和Mazzeo(1990)却发现并购公告的市场反应并不能被用来预测并购交易的最终结果,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管理者并没有进行市场学习。他们认为可能是因为管理者的一些自身因素阻碍其进行学习。此外,从理论研究的回顾中可以看到,关于管理者市场学习对于投机交易和套利限制的启示,不同的学者得出了不同的分析结论。Goldstein等(2013)认为卖空操作会误导管理者,使得他们放弃良好的投资机会,损害公司价值,因此未来股价仍会下跌,进一步的卖空操作将获利颇丰。但Edmans等(2014)认为管理者会更正错误决策,改进公司基本面,因此未来股价将逆转,卖空操作无法获利。

为何不同实证研究的结果有所不同?理论研究得出的启示也有差异?本文认为,主要原因在于研究所考察的管理者本身:(1)管理者是否会学习,什么样的管理者会进行市场学习?(2)管理者能否正确学习?首先,管理者市场学习理论是建立在一个隐含的假设基础之上的:管理者是理性的,他们会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从股价中获取信息,尽量做出有利于企业绩效改善的决策。如果管理者并非完全理性,那么他们在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最终做出决策的各个环节中,很有可能受到各种心理偏差的影响,从而做出有损企业价值的决策。管理者的过度自信、保守性偏差和锚定效应是否会影响其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率呢?此外,管理者的其他个人特征,如政治联系、社会关系、教育背景、性别等又会如何影响其学习效应呢?

管理者市场学习理论的另一个隐含假设是:管理者的目标是提高公司价值,所以会尽可能利用所有可以获取的信息来完善决策。但根据代理理论,实际上管理者和股东的目标是不同的。管理者很有可能出于自利而做出损害股东利益的决策。当管理者和股东的利益较为匹配时,管理者更有可能做出使企业价值最大化(同时也使得私人利益最大化)的决策。其次,当管理者受到的监管较多时,考虑到其自利行为可能会被发现而影响到职业生涯,他们会更以公司利益为重,进行市场学习。未来研究可以从管理者的薪酬-业绩敏感度、股权结构、所有制形式、董事会构、声誉机制、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媒体监督、债权人监管等方面考察公司内部和外部的治理机制对于管理者市场学习动机的影响。

过去文献主要侧重于对上市公司管理者的研究。因私募企业的股权并未在市场上公开交易,其管理者并不能获取价格信息,但却可以观察同行业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信息。其次,证券市场的其他参与者以及上市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如监管者、分析师、债权人、供应商、客户和雇员等是否也会从股价信息中进行学习呢?有研究主要关注的是管理者从股票市场信息中进行的学习,却忽略了证券市场的其他版块。债券市场的交易活跃程度低于股票市场,因此,总体来说债券价格的信息含量低于股票价格的信息含量。但在国债市场上,大量的信息,特别是宏观经济信息,被包含在了价格当中。当管理者所做的决策主要依赖于宏观经济信息时,他们是否也会从国债价格中学习?其次,现有研究考察的是本文所定义的狭义的管理者市场学习效应,即价格信息对决策的指导作用。股票价格汇集了市场参与者拥有的大部分而并非全部信息,考虑到信息成本,总有少部分信息是未包含在股价中但却为管理者所需要的。未来研究可以关注管理者从市场其他来源获取的信息。例如,在进行分阶段项目投资时,管理者会不会参考分析师报告中的预测信息来决定是否继续?在并购交易当中,媒体汇集各方对并购交易的评价和预测,那么媒体报道所传递的信息是否会影响管理者的最终决策?

六、结语

文献学习 篇10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在本书中的总目标中明确提出“通过义务教学阶段的数学学习, 学生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 小学生所处的心理年龄阶段是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 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 更有利于小学生生理与心理的发展。

从年限上看, 随着教育对国家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国家对初等教育重视程度的逐渐加大, 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开始关注研究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 力求在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方面得到一定的结论, 并且推出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好的方法。

因此, 本文将针对近年来研究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成果从常规习惯和非常规习惯两方面进行分析, 前者包含预习习惯现状、听讲习惯现状、笔记习惯现状作业矫正习惯现状, 后者则包含反思质疑习惯现状、 合作探索习惯现状等方面进行综述, 分析已有研究对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借鉴意义及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本研究六个数学学习习惯的研究成果

中国知名作家巴金说:“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 ”现代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 往简单方面说, 只需一句话, 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陈林如提出:“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健康成长都将发生深刻影响, 起到重要作用。 ”

1.有效预习, 开启新知大门。

柯怀英提出:养成充分的预习习惯, 有效的预习, 能提高学习新课的目的性、针对性 (1) 。 郑丁惠提出:上课前:充分预习。课前充分预习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新内容的目的性, 并且促使学生对上课内容有针对性地注意, 尤其是一些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 学生会有意提高注意度 (2) 。 林煌利提出:预习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第一步, 教师在上每一堂课之前布置学生自己学习, 这个学习过程是没有教师的参与的, 有了这样初步感知要学习的知识, 学生才能主动而有创造性地配合课堂教学 (3) 。

前两位学者在谈到预习时, 均分成了两方面进行阐述, 一是要求教师对于学生预习有明确规定, 二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生理与心理特点结合学科的性质安排预习任务。 第三位学者对于预习围绕部分不同的数学课堂不同的内容进行了详细叙述。 从以上的学者建议我们不难看出, 有效预习是非常必要而且重要的, 也是孩子开启知识大门的第一关, 而唯有有效预习才可能达到“数学课程标准”中所陈述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思维进入数学课堂。 ”这也是小学生收获尽可能多的知识的有效途径。

2.注重听讲, 高速获得大量知识。

夏传梅提出:“自新课改以来, 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变得越来愈融洽, 教师不再是课堂上唯一的主体了, 学生开始发挥自己在课堂的主体作用。 尽管如此, 但在教师真正授课的时候学生却很少有人静下心来专心听课。 如此不和谐的课堂气氛很难使学生获得知识, 提高成绩。 ” (4) 高超指出:“对于小学生数学教学课堂的效率和质量, 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允许学生思想开小差或注意力不集中。 ” (5) 黎飞在《小学生学学学习习惯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的论文中, 有关课堂听课习惯的数据调查结果显示, 在112名五年级学生中, “学生能专心听课的占了大半以上;23.8%的学生听课比较随意”, 而还有“4.6%的学生则是完全不想学的心态” (6) 。

在以上几位学者的结论中, 我们不难看出, “听课”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但这个重要的环节需要有两种角色才能使其完美, 一是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是学生的主体作用。 “听课”需要教师将知识输出, 引导学生认知、思考、获得, 使新知进入学生的内部知识结构, 因此, 教师的知识水平、课堂准备、授课方式、人格魅力, 以及学生的智力、注意力、接受能力都将成为影响听课效率的重要因素。 那么如何听课, 才能成就高效课堂? 这将是我们努力前进的方向。

3.自主笔记, 增强重点知识记忆。

高超提出:“对五、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 要求学生边听边做笔记, 对于不清楚的要及时提出来, 在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 还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 (7) 谷米认为:“笔记是对整个内容知识结构的简化,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综合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还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也是弥补记忆缺陷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 (8)

在笔者查阅资料时发现, 关于数学课堂上的笔记习惯研究相较于其他习惯研究是较少的, 陈林如说:“到了高年级则要求学生会自觉整理笔记, 归纳学习要点, 等等。 ” (9) 由于记笔记形式可以多样, 且对学生的要求较高, 需要学生做到眼、耳、手、鼻、口的多感官器结合, 因此对于低年级学生做笔记的要求是不太切实际的, 但是对于已经进入逻辑思维阶段的高年级学生具有笔记能力却是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提高的助力。 因此, 对于高年级学生笔记习惯现状的了解并且提出一定的笔记时间、笔记内容的建议研究是有必要的。

4.作业及时矫正, 及时改正易错知识点。

刘时范指出:“教师提供矫正作业, 要求‘需努力’的学生独立完成后交给‘合格’的学生批改讲评。 ”还提到:“同时矫正作业的分层次要求, 有利于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风气, 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 (10) 山东师范大学郑姗姗在《小学高年级数学家庭作业的批改策略研究》 中指出:“高年级学生对错题的态度和做法存在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大部分学生会关心自己的作业情况, 但也有一些学生对此不关心或者不太关心, 例如当发下批改过的家庭作业之后, 许多学生不会或者不经常翻看自己的作业情况, 另一方面部分学生改错时依赖教师的讲解。 ” (11)

作业是对每个学生课堂学习的延伸, 也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测, 因此作业完成的情况在某方面会成为学生获得知识多少的直接反映, 但是就目前大量专家学者的研究结果来看, 学生对于作业的本质的意义已经不能认识了, 有部分学生对于作业的热情度不高, 因此对于作业的对与错也就不上心, 对于错题的矫正也就持不关心态度, 非但没能使其发挥存在的功效, 反而成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基于此, 笔者建议今后的研究方向更应该朝着教师帮助学生养成主动矫正错题、 收集错题及时翻看错题, 随时再练错题的习惯, 并且如何对于数学错题进行归类整理的提供适量的建议的方向。

5.学会反思质疑, 查漏补缺知识点并培养创新能力。

高超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对数学问题产生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要更加重要。” (12) 柯怀英指出:“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源于思, 思源于疑, 有疑问才能引起学生思考。 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 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 (13)

从大量文献来看, 众多的专家、学者都总结了众多宝贵的经验让老师们在课堂教学或者生活中引导学生反思数学现象, 提出数学问题, 以此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但是笔者认为, 学生若能够先将课堂上所学的基础内容进行知识内化与融会贯通, 然后再运用到生活中就会有更大的作用。 基于此, 笔者建议本研究的方向朝着学生对于作业的反思进行, 对于错题进行反思质疑, 对于不同类题型进行反思质疑。

6.加强合作探索, 在相互帮助中学习进步。

刘文新指出:“合作、 探究学习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一种重要学习方式。 合作、探究学习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 并在合作中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 (14) 董国权提出:“自主、合作、探究是现代教学理念的一种思想, 是良好学习习惯的一种最高境界。 ” (15)

随着世界的全球化, 合作将成为国家、社会、集体、个人进步的途径, 因此培养合作意识应该从小抓起。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合作更能够激发学习兴趣, 也更能调动其积极主动性。 根据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显示, 现在对于合作探索的习惯只是从宏观谈论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还没有具体细化到学科中如何合作探究, 更没具体细化到在某个学科教学中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如何进行合作探究。

多年以来, 一代代的专家、学者和众多的实践教学者在小学数学学习习惯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 不仅归纳了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而且得出了相当一部分培养良好习惯的宝贵经验。 但是这些经验往往是形成于特定区域的, 因此它未必适用于具有不同教育文化特色的所有类型学校, 其中对年级有明确针对性的研究为数不多, 尚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夏传梅.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J].新课程 (小学) , 2015.

[2]高超.探究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 2014.

[3]黎飞.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现状调查及对策[J].广西教育, 2015.

[4]谷米.中小学数学学习习惯衔接现状调查分析——六七年级比较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 2013.

[5]郑姗姗.小学高年级数学家庭作业的批改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4.

[6]刘文新.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J].神州, 2013.

文献学习 篇11

关键词:文献计量学;海外苗族文献;海外苗学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4)03-0109-04

一、问题的提出

苗族是一个源于中国的世界性民族,绝大多数苗族居住在中国,还有一部分苗族居住在海外,主要分布于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国家,以及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德国、法属圭亚那等国家和地区。苗族历史悠久,迁徙频繁,人口众多,分布地域广,有着极为特殊和鲜明的文化特质,引起海内外人类学、民族学学界持续而广泛的关注,使苗学研究日益成为国际苗学研究中的“显学”。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公认西方语言文字中最早专门论及苗族的研究文献,可追溯到法国人阿米欧托(Joseph Amiot,汉名钱德明)在1778年用法文写就的一篇文章,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据不完全统计,海外涉及苗族研究的英文学术文献中,著作至少在1000部以上,硕博论文有3000多篇,期刊论文在10000篇以上。法文、德文和俄文涉及苗学文献数量也不在少数。美国和法国还有专门的苗族研究中心、苗族资料数据中心、苗族历史档案馆,一些大型的高校图书馆也设有苗族文化资料特藏馆室。在泰国、老挝、越南等国,近30年来也出现了大批以泰文、老挝文和越南文出版的苗族研究论著。尤其是随着RPA国际苗文书写在海外苗族中的传播流行,东南亚和西方国家在最近三四十年里印刷出版的苗文著作和杂志论文数量加起来也已成千上万,成为海外苗族文献资料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鉴于海外苗族文献资料对拓展国内苗学研究视野和论域,强化苗学研究的国际话语权等方面都有不可低估的参考和借鉴价值,国内苗族学者石朝江、杨昌国等在20世纪90年代未开始对国外苗族文献进行梳理,并发表了几篇关于国外苗学的介绍性论文。近几年来,国内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纷纷对海外苗族文献资料开展了搜集、整理工作。如中央民族大学苗学研究所,贵州师范学院中国山地民族研究中心、贵州民族学与人类学高等研究院海外苗瑶族群研究中心等。其中海外苗瑶族群研究中心于2012年成立,并致力海外苗族文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工作,目前已搜集海外苗族纸质文献千余种,数字文献6000余份,成为国内海外苗族文献资料收藏最多的研究机构之一。大量海外苗族文献资料的呈现,为全面掌握国外苗族的历史和动态提供厚实可靠的资料信息参考。笔者认为,要使这些海外苗族文献资料更好地服务于中国民族学研究,特别是世界苗族的整体研究,进一步提高中国民族学苗族研究水平,当务之急除了要对海外苗族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以便于检索,提高文献利用率之外,重点还应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文献计量学的研究。

文献计量学作为一门以文献体系和文献计量特征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学、统计学等的计量方法,评价和预测科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图书情报学分支学科。从学界普遍认可的1917年文献学家F.T.科尔和N.B.伊尔斯在《科学进展》杂志上对1543—1860年有关比较解剖学的出版物进行统计分析开始,文献计量学已经在医疗卫生、生物科技、纳米技术、农业科学、心理健康、社会科学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在国内,姜春林等对干细胞人体组织工程技术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王昕亮对1997-2002年我国少数民族心理研究的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丁麟基于文献计量学角度对水稻三种主要病害研究水平进行国际比较与实证分析,张倩楠和李凤兰基于文献计量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研究,等等。这些研究使人们科学、准确地看到各个学科的知识单元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很好地把握所研究问题的关键信息。因此,以海外苗族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揭示海外苗族文献量的变化规律,了解海外苗族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应成当前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二、海外苗族文献计量分析的主要内容

文献计量学包括文献属性和文献相关过程的计量,在方法上包括字词频数统计、引文分析、共词分析和简单的文献累积计量。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海外苗族文献资源进行数据挖掘,揭示海外苗族文献特征、文献量变化规律、文献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等,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总量分析。所谓的总量分析,就是根据目前所能搜集掌握的海外苗族文献进行鉴别、整理,宏观统计出海外苗族文献数量。在此基础上,对文献发表年代进行分类,掌握海外苗族文献数量的历史动态变化情况。同时,根据海外苗族文献产出情况进行阶段划分,探寻海外不同国家苗族文献的产出峰值,并分析其阶段性特点和变动原因。除此之外,还可根据文献统计情况,结合普赖斯、弗拉杜茨、纳里莫夫等人提出的科学文献指数增长规律和逻辑曲线增长规律,对海外苗学所处的阶段进行评价,预测其未来发展,估计海外苗学研究不同时期的文献寿命,并做好相应的文献馆藏和图书情报服务工作。

2.内容分析。对内容进行分析,意在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深入文献内部,发现文献所包含的知识单元及各知识单元之间的关系。例如,可以利用关键词词频分析从成果数量的角度反映出相关研究的热点。具体的研究中,对海外苗族文献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并从中选取30-40个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进行分析,从中可以确定各时期海外苗学研究领域的主要热点,以及研究热点的变化趋势。通常,关键词频次高低的线性排列结果无法反映海外苗学研究的全貌,因此可以通过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以进一步反映这些词与词之间的亲疏关系。再如,可以采用文献共引分析方法,对与海外苗学相关的文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构建海外苗学学科的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可视化出海外苗学的主流分支领域,并分别追踪200年以来近五年每一年间的研究热点,以预测出海外苗学主要研究领域演化发展,为进一步的科学共同体的研究,潜在的发展方向以及范式的划分提供量化的数据基础。

nlc202309051135

3.来源分析。海外苗族文献分布地域广、语种多,因此需要对这些文献的作者、产地进行计量分析。例如,针对文献的地区来源分布,可以利用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对检索的文献数据信息进行可视化分析,从中界定海外苗学研究的核心国家和高产国家。或利用CiteSpace绘制文献共引网络图谱。从中发现海外参与苗学研究的机构,并界定其中的核心机构及高产机构。对于文献的著者来源分布,可借助Bibexcel、Spss和NerDraw软件,采用作者共引分析方法、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以及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绘制海外苗学学科学术群体的知识图谱,以掌握海外苗学研究力量分布及学者间的相互联系。除此之外,还需对海外苗学文献的刊载平台进行分类统计,在此基础上重点对海外刊载苗学论文的期刊种类,按其刊载苗学论文数量多寡,以递减顺序排列,分出一个核心区和相继的几个区域,并运用期刊所载论文被引的篇数及被引频次进行统计分析,以客观地反映海外苗学研究各刊物的学术地位,对学科、专业发展所做贡献。等等。

4.跨国比较。通过跨国比较研究,主要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发现不同国家在苗学研究的热点主题、学术群体、科研机构,以及基金项目对苗学研究的扶持等方面的异同,优势与不足。尤其是国内外的苗学文献比较分析具有重要价值,它可以用数据来科学、客观、公正、合理地分析我国苗学研究工作和成果质量,揭示我国苗学研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和在现代国际社会科学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为此,可以选取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作为获取国内苗学相关研究文献的数据源,根据不同的主题进行文献计量统计,并用分析结果与国外情况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分析国内外苗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总结经验得失,为我国更好地整合和利用全球优势资源促进苗学研究的发展提供参考。

事实上,文献计量学的应用范围广泛,挖掘数据的方法多种多样,文中提及的也只是众多方法中的小部分。要深入揭示海外苗族文献特征、结构、规律,追踪海外苗学研究的产生、发展、分化、相互渗透的情况及其动向,尚需大量地对文献计量学方法加以运用。

三、海外苗族文献计量分析的意义

文献计量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引进量的概念和定量分析方法,进一步揭示文献知识单元的体系结构和数量变化规律,其分析方法对于提高数量分析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结合海外苗族文献情况,我们认为运用文献计量分析具有以下几点意义:

1.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海外苗族文献知识结构及其知识单元之间关系的认识。海外苗族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是海外苗学研究的基础工作,而要进一步掌握海外苗族文献的数量、类型、内容、特点以及文献的来源、研究群体、国别语种等基本信息,运用简单的统计方法即可来实现。然而这些工作无法科学地掌握学科知识结构、发展规律和趋势,而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数据挖掘手段,可以从中发现海外苗学研究所关注的研究领域、研究热点主要有哪些?海外苗学研究形成了怎样的合作群体,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关于海外苗族文献在地域(或国别、语种)上如何分布?以及上述各种现象和问题在不同的年份有着怎样的演变等深层次问题。

2.有助于中国苗族研究的国际化发展。苗族作为一个跨国民族,加之其特殊的历史境遇和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世界各国学者很早就开始关注苗族,苗族研究成为一门国际性的“显学”。对海外苗族文献资料进行文献计量比分析和国内外比较分析,不仅可以使我们深化对海外苗族文献状况的认识,拓宽国内苗学研究的视野,而且可以从中找准国内苗学研究在世界苗学发展中的地位,激发我国苗学科研工作者加强与国外苗族研究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借鉴国外经验弥补自身存在的差距与不足,从而使自身研究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扩大中国苗族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并促进国内苗学研究的国际化发展。

3.有助于我国全面掌握海外苗族的历史、政治、文化等相关信息,为我国完善跨国民族政策和加强国家文化安全工作提供有力的资料参考。当前国内外学术界中存着一股妄图分裂苗族、有意割裂中国与海外苗族之间历史关系的反动势力。加强海外苗族文献的研究既可以从学术上有效遏制这种反动学术倾向的扩散,又可以加强跨国苗族间的沟通和联系,增进国际苗族之间的认同感。

文献学习 篇12

一、合作学习的定义

合作学习兴起于美国2 0世纪7 0年代, 引进我国的时间并不长, 具体运用到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的时间也较短, 对于音乐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实施与研究多以经验总结为主。胡之凡在《艺术课程与教学论》一书中指出:“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者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采取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共同的期望目标激励下,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实现师生的交流与互动, 大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课堂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教师的引导和管理课堂的能力很重要。” (1) 王雪桦、叶俊玲 (2 0 0 9) 、罗永良 (2 0 0 9) 等教师也同意此看法, 认为:“音乐理论课堂中的合作学习即课堂中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将学生以四人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 让他们作为一个整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研究、学习一些课题。并要求组员各自独立完成课题中的一部分, 并通过集体讨论, 相互切磋、借鉴, 最后共同合作完成对全部课题的解答。” (2)

尽管各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对合作学习的认识不尽一致, 但比较分析, 对于合作学习的本质还是具有一定的共通之处, 合作学习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 系统利用教学中各个动态因素, 促进学习群体中的个体成员全面发展, 以期达到预先设置的教学目标, 并以学习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标准的一种教学理论和策略。 (3)

二、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

世界各国的合作学习实践在具体形式和称谓上不甚一致, 但却有许多共同的教学理念。

(一) 合作学习的目标观

合作学习倡导一种目标导向性, 注重学生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目标的均衡达成。在注重认知目标达成的同时, 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谊需要, 把学生的情感满足作为基本目标。王坦、高艳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学习内容、一种学习资源共享。” (4) 在音乐教学中, 强调美育对人的综合素质的影响, 通过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培养最终达到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5) 无论各个学者对于合作学习目标观的理解如何, 多种看法都具有一定的共同性, 那就是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提倡学生的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三维目标的均衡发展。

(二) 合作学习的师生观

合作学习中的师生关系打破了以往师生关系中的权威与服从关系,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而开展活动。阿恩海姆指出:“在艺术及其教育中, 最出色的教师并不是将自己的所有知识倾囊相授, 而是凭着一个优秀园丁的智慧、观察、判断, 在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 (6) 我国的音乐教育者则具体指出, 在音乐合作学习中, 教师是学习方法的“给予者”、学习知识的“合作者”、学习的“策划者”及“调控者”。 (7) 在合作学习进行中, 教师必须要处理好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必须明确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的。

(三) 合作学习的教学观

在音乐教学中有关合作学习教学观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合作学习的方法及教学策略两方面。如:表演性的合作学习、编排音乐游戏法、创设音乐情景法、开展音乐竞赛法。对于合作小组的组建, 要按学生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性别、个性、兴趣、特长等方面合理搭配。 (8) 音乐艺术融合了文学、地理、历史等不同的学科知识, 又与舞蹈、戏剧、美术等艺术形式紧密结合, 因此音乐教学提倡多学科、多艺术形式的整合, 这就使得合作学习中的教学形式要灵活多变。

(四) 合作学习的评价观

传统的教学评价是一种终结性评价, 重视鉴定及选拔的功能, 现代的教学评价以改进为目的, 重视教学的发展过程, 是一种发展性评价。对于音乐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评价, 传统评价观认为评价就是指这节音乐课完成得好坏, 这是一种带有鉴别功能的总结性评价。在现代, 教师们则认为评价不仅只是教师的特权, 应该给予学生参与音乐评价的权利, 把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及教师的评价有机结合在一起。 (9) 只有把教师评定、小组互评、学生自评贯穿于合作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之中, 才能促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更大的发展。

三、总结

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有关合作学习的研究论文, 大多数是教学工作者所写, 论述的内容多是教学工作中的体会及对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多围绕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 从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形式及教学时空的安排等, 涉及到了教学实践中的各方面, 内容比较丰富。

2.强调教师在音乐课堂合作学习中角色的重要性, 指出有效的合作学习取决于教师的设计、安排及调控上, 重视课堂中教师的主导地位。

3.论文表现出来的多为实践性、经验性的总结, 就总体而言, 论述相对零散, 没有形成系统化、条理化, 理论深度不够。

4.合作学习与具体的音乐技能教学 (如器乐、声乐) 相结合的研究较少, 把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具体的技能教学相结合对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这应该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胡之凡著.艺术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47) .

[2]王雪桦.介绍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合作教学”[J].人民音乐, 1997 (3) .

[3]靳玉乐主编.合作学习[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7 (5、8) .

[4]王坦, 高艳.合作教学理念的科学创意初探[J].教育探索, 1996 (4) .

[5][9]周娓.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合作学习[J].甘肃教育, 2006 (5) .

[6]George M.Jacobs, Michael A.Power等著.合作学习的教师指南[M].杨宁, 卢杨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8 (24) .

[7]邵亮.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定位[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4) .

上一篇:NSGAⅡ算法下一篇:有效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