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总结

2024-11-06

文献总结(通用9篇)

文献总结 篇1

2010年4月27日, 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在京组织召开了水利文献信息系统项目总结会, 部办公厅、规计司、水利信息中心和项目参建单位参加了会议, 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晶出席会议并讲话。

水利文献信息系统是《全国水利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十大应用系统之一, 2010年2月通过了水利部组织的项目竣工验收。该项目完成了应用软件系统开发, 搭建了互联网和部内网软硬件平台, 制订了6个数据库标准规范, 完成了6大类19个数据库建设。水利文献信息系统的建设完成, 有效地解决了治水史料等水利古籍的永久保存与利用问题, 减少了水利单位的重复采购与建设, 促进了水利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为广大水利干部职工进行一站式水利专业文献检索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平台, 对于推进水利信息化和水利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文献总结 篇2

1.研究内容

利用试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当量直径为0.633-1.079mm 的微小通道内流动与换热特性,工质为液体水,雷诺数为 100-3000。最后通过数值方法对恒定泵功及恒定流量条件下不同结构参数的通道进行了换热计算,给出了最佳换热结构参数。

2.研究的主要成果:

3.1 层流表观摩阻系数和平均努塞尔数的试验值与常规尺度的数值计算结果吻合良好。数值方法完全可以用来预测该尺度下的流动与换热。

假设液体水流经恒定截面圆形管道,管径为d =0.667 mm,长度L为10 mm,流速u 为0.3m/ s。图2.10给出了局部摩阻系数沿流向的分布规律曲线。流体在离入口距离x =7mm 附近达到充分发展。流动充分发展后,壁面摩擦系数为 Cf=0.0795,与理论的0.0804相差无几。

假设矩形通道管长为50 mm,短边a =0.6 mm ,长边 b=3 mm,r = b/ a =5,工质为液体水,物性恒定不变。笔者利用数值方法计算出含进口段的管内摩擦阻力,并与Curr[45]的计算值进行了对比,结果见图2.12.由图2.16可以看出,在层流范围内,计算结果与文献的试验结果吻合良好,两者最大误差小于10%。该结果表明本文所采用的数值模型简化合理,模拟方法正确有效,可以用来对矩形截面通道的换热问题进行数值模拟。

3.2 对于当量直径较大的微通道,层流向紊流的转变发生在临界雷诺数Re =2000附近。而对于尺寸较小的通道,临界雷诺数约为1700,较常规尺度的转变点有所提前,这与管壁粗糙度有关。

3.3 利用数值方法优化了微小通道结构参数,给出了泵功恒定和流量恒定时换热器的最优结构参数。

(1)泵功恒定时,假设泵功为0.1W,a=0.4,r=5,w=0.1的通道参数可以得到最小的传热热阻。

(2)恒定流量时,假定质量流量G 为0.028kg/ s,优化结构为a =0.2,r = 5,w= 0.1 的通道参数可以得到最小的传热热阻。

二.论文名称:微小通道内低雷诺数流动的实验研究

1.研究内容

本文针对微型涡轮发动机流动问题研究的需要,发展了壁面微静压孔和微型单管总压探针测量技术。采用在沿程测量气流静压分布、在出口钡(量速度分布的方法,对高度0.5mm和1.0mm的13个微小直矩形通道的500多个状态流场进行了测量,研究了特征尺度、表面粗糙度、横截面宽高比等因素对微小等直通道流动阻力特性的影响。

2.研究的主要创新:

(1)对微流动的实验研究,由于微通道的特征尺寸很小,难以获得详细的流场参数信息。迄今为止,国内外多数微流动实验只是测量了通道进出口的压差,籍此得到的仅仅是微尺度流动的平均摩擦阻力特性,其结果不可避免的包含进、出口流动损失,影响对实验现象的正确判断。本文工作旨在发展常规测量手段,获取微小尺度流场压力分布的详细信息,探索特征尺度,表面粗糙度,微小通道横截面积率等因素对流动特性的影响。

N一S方程对不可压平面Pioseuille流动(图2.1)具有解析解。在流动充分发展以后,沿流向各截面上流体速度分布型相同。流动压力沿流向线性分布,其斜率恰与粘滞应力沿法向的梯度相平衡。由于流线平直,可以将壁面处静压近似为流管相应横截面上的压力,因而利用静压孔测压即可获得沿程压力的分布信息。

在综合考虑了各种方案的利弊及可行性以后,决定以两固定平行平板间的Poiseuille流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图2.1),在平板壁面上开微静压孔,测量沿程静压分布。通过在线流量计实时测量流体的体积流量,进而计算出流动Re数。通过调节体积流量,改变流动状态,即可非常方便的获取宽广的Re范围。

(2)微流体实验要求测试设备具有精确的空间定位和移动能力,因而三坐标精密移动平台不可或缺,然而这项技术在国内尚属空白,为此专门设计制造了一套位移机构作为微流动实验平台(图3.10)。本文结合厘米级MTE部件内部流场的测量要求和微小尺度流动实验需要,对微型单孔探针和三坐标精密位移机构提出外形尺寸和性能参数,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微细加工实验室一起完成了设计,并由该实验室完成了制造工作。

该移动平台能实现X、Y、Z三个方向上的精密移动,工作台的行程不小于30mmx3ommx30mm,各向最大行程4Omm,各方向移动的定位精度为0.01mm,位移显示分辨率为0.001mm,具有自锁功能,整体结构紧凑。Z向移动部件上设计图3.10三坐标精密位移机构有安装孔,以安装固定测量探针的支架,使探针能够到达指定的空间位置。移动平台的结构包括传动系统、导向系统、驱动系统、移动位移显示系统以及相应的支撑部件,X、Y、Z三个方向的传动都具有自锁性能。

3.研究的主要成果

1、在实验Re数范围内(300一5000)中,直径0.5mm以下微型静压孔的测量误差不超过5%0,各种尺寸小孔的测量误差随着流动Re数的增大而增大。最终确定直径0.3mm微静压孔作为微小通道流动静压测量孔。研制了微型总压探针,通过实验标定,探针标定压力与标准风洞的真实总压的误差在约1%,方向不敏感角为100。

2、通道高度1.0mm时流动仍然符合常规尺度流体力学理论,当通道的特征尺度 减小到0.5mm以后,可观察到明显的微尺度效应:沿程加速压降,层流区摩擦常数 显著低于常规尺度层流理论值。两种通道在雷诺数较大时(流动马赫数小于0.2),可压缩性效应明显。

3、在0.5mm的通道高度尺度上,当表面粗糙度指标Ra>0.5μm时,表面粗糙度对层流区摩擦阻力特性具有影响:层流区摩擦系数与流动特征雷诺数的乘积低于理 论值,其与理论值的偏差随雷诺数逐渐增大而增大;

文献总结 篇3

一、困境 1: 企业未能及时变革管理哲学与观 念, 建立新的企业文化

《管理会计应用与发展典型案例研究》课题组 ( 2001) 认为, 预算是一种分权, 其背后蕴含着权力共享的哲学思想。而在我国, 国家对企业的管理和企业内部上级对下级的管理通常采用“没有权力共享的分权”这种哲学思想, 导致权力分布的极端化, 以至于企业长期陷入“分权—混乱—集权—痛苦—分权—混乱”的恶性循环。通过预算贯彻“权力共 享的分权”是现代大公司存在和发展的秘诀之一, 这也是我国企业实现“分散权责, 集中监督”, 摆脱前述恶性循环的妙药良方。成功的企业往往将正式的预算管理制度与开放、灵活、非正式的控制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 ( Malmi和Brown, 2008) , 而这也依赖于企业培养健康良好的分权文化。

企业管理哲学与观念属于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 它既影响也反映企业文化的特点, 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包括管理哲学与观念在内的企业文化的影响, 很多研究者在研究预算管理问题时, 都提到了企业文化。《管理会计应用与发展典型案例研究》课题组 ( 2001) 从技术、组织、行为和环境四个层面描述和理解预算管理体系, 其中在环境层面强调了文化要素, 具体包括管理层对预算的态度, 严明的激励制度等等。李志斌 ( 2006) 从组织转型视角研究预算管理时指出, 组织转型过程必然伴随着管理控制的变革, 新型组织的管理控制很显著的一个特点是, 强调企业文化、价值观、信任等软控制的作用, 并进一步明确新型组织的预算行为会受到组织文化、价值观等软控制的影响。梁莱歆 ( 2007) 以企业研发预算管理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认为企业在研发预算管理中应树立资源有效性和价值链的思想, 这其实也属于管理观念的范畴。高晨和汤谷良 ( 2010) 认为交互预算是一种应对战略不确定性、契合管理控制的新机制, 其核心是组织内部持续的沟通和学习, 预算实现“交互”, 必须要求组织内部具有鼓励创新的价值观、相互尊重和善于沟通的文化氛围。

可见, 研究者普遍认为管理哲学与观念及企业文化环境对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有重要影响。现阶段, 我国企业中不乏一些优秀预算管理实践, 但是仍然有很多企业在预算管理方面存在很多问题。笔者认为, 影响我国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困境之一为企业不能及时变革管理哲学和观念, 建立新的企业文化。

二、困境 2: 预算与企业战略相互脱节, 与考 评奖惩制度匹配性差

龚巧莉 ( 2012) 在其著作中指出, 预算管理是一种管理控制模式, 它以预算管理带动企业整体管理控制架构的变革, 整合企业内部管理控制体系, 分解落实责任预算, 强调预算业绩考评, 将企业的战略行动计划分解落实到年度经营中, 以预算形式逐级分解形成各分 ( 子) 公司、职能部门的年度预算, 从而使企业的战略行动计划得到落实。理论界和实务界基本认同这种关于预算与企业战略关系的观点, 即预算是企业战略的“分解与细化”。李国忠 ( 2005) 在研究企业集团预算控制模式问题时指出, 管理理论界主要关注企业集团的战略、组织模式等问题, 而财务理论界主要关注预算管理体系对企业管理的整合作用; 企业短期经营战略或规划是以长期发展战略为基础的, 适宜编制年度预算。王斌 ( 1999) 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将预算管理模式分为四种类型: 市场进入期———资本预算为主, 市场增长期———销售预算为主, 市场成熟期———成本预算为主, 市场衰退期———现金预算为主。尽管王斌的这种思路有其缺陷, 但遵循了预算应该与战略相匹配的原理, 因为企业在不同周期阶段, 有不同战略重心, 其预算的主要目标也就会有所不同。此外, 赵华和张鼎祖 ( 2007) 专门研究了企业资金战略预算管理模式, 指出资金预算管理和控制体系是企业资金战略管理的关键环节。

预算管理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预算考评及奖惩制度。预算考评在企业组织管理的每个层次上都对全面预算管理发挥着业绩评价以及约束和激励的重要作用 ( 龚巧莉, 2012) 。但是, 不可忽视的是, 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效果在于制定适当的预算考评及奖惩制度。考核直接以预算目标为依据, 或者选择其他依据, 这都是企业需要考虑的。若以预算目标为依据, 则可能导致预算松弛 ( 郑石桥和王建军, 2008) , 还可能阻碍创新和学习, 导致操纵数字、部门冲突等现象 ( 李志斌, 2006) ; 若选择其他依据, 企业又得考虑该如何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

鉴于预算与企业战略、考评及奖惩制度的重要关联, 笔者认为如果预算与企业战略脱节, 与考评奖惩制度匹配性差, 将使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时陷入困境。

三、困境 3: 预算管理的制度化、程序化和规 范化程度不高

南京大学会计学系课题组 ( 2001) 调研了当时国内企业预算管理现状, 发现企业预算并不规范, 重大投资项目缺乏预算, 预算编制过程也存在问题, 不少企业的业务人员并没有参加预算编制。课题组进一步指出, 预算应该成为系统的过程, 预算的编制、执行、控制和调整都很重要, 企业应当建立规范的预算流程。集团公司的有效整合必须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实现 ( 《管理会计应用与发展典型案例研究》, 2001) , 这就对预算管理的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王斌和竺素娥 ( 2002) 在尝试构建资本预算管理体系时, 认为强化我国企业资本预算管理的关键在于建立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的预算管理制度, 并提出了具体途径。梁莱歆 ( 2007) 提出改进目前研发预算管理的出路之一, 就是要适应企业研发机构的设置, 实现研发预算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邓传洲等 ( 2008) 基于问卷调研发现, 公司规模与管理规范化程度正相关, 科学的预算制度对规范化和正式化管理程序的依赖度很高。

许多案例研究、问卷调研和实验研究的结论都支持预算在战略实施、组织计划、目标设定、资源配置、沟通、员工激励、薪酬决策等多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 ( Stephen和Vander Stede, 2003; Sprinkle, 2008) 。但是, 前提是企业预算管理的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必须达到一定水平, 否则企业实施预算管理将会陷入困境。

四、困境 4: 预算管理过度偏向财务指标, 忽 略了运营管理要求

传统预算编制的内容包括业务预算、财务预算和资本预算, 主要涉及财务指标。企业编制预算时主要考虑财务目标, 会导致一些消极后果, 进而影响战略的实现。这些后果主要包括: 预算成为“诱发员工说谎的游戏” ( Jensen, 2003) ; 预算缺乏战略眼光、仅注重成本控制而忽视价值创造, 缺乏弹性, 对市场变化反应迟钝 ( Neely et al, 2003) 。邓传洲等 ( 2008) 衡量“预算副作用”时, 提出了预算的缺陷, 包括: 导致公司内部行为的短期化, 分部为预算目的人为调整财务数据, 员工产生对管理层的抵触情绪, 分部员工可能从以公司利益为中心转向以分部利益为中心。在预算考核环节, 不少企业又是以基于预算的财务指标作为考核依据, 这样构建合理的预算管理指标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赵华和张鼎祖 ( 2007) 在探讨资金战略预算管理指标体系时, 提出了六个指导原则, 即要求指标必须具备明晰性、相关性、可测度性、可调控性、成本效益性以及操作性。但是, 这些指导原则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财务指标考核的合理性, 却依旧难以保证企业运营过程中对财务目标以外的其他需求。正因为存在这些问题, 预算管理饱受诟病, 甚至有人把预算视为公司管理的“毒药” ( Jack Welch, 2005) 。

理论界也思考了对策, 其中一种极端的想法是, 提出“超越预算”的思路 ( Hansen et al, 2003) , 旨在否定现行预算理论和方法 ( 于增彪等, 2004) 。另外一种想法是, 对预算进行改进。于增彪等 ( 2004) 认为, 在认识预算与非财务指标的关系时, 需要考虑两个问题: 第一, 财务指标能使预算管理系统产生严格勾稽关系, 从而具备系统性, 而非财务指标缺乏这种功能; 第二, 非财务指标与财务指标在实务中是重叠在一起的。因此, 他们建议将非财务指标和财务指标捆绑在一起, 用后者的系统性带动前者, 使前者也具备系统性。有人主张用平衡计分卡取代传统预算控制并且与预算目标挂钩, 但蔡剑辉 ( 2009) 认为非财务指标之间的逻辑性弱于财务指标, 更容易被操纵。

尽管理论界对预算管理出现了褒贬不一的声音, 但这并不影响预算管理在企业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不过, 如果企业预算过分偏向财务指标, 严重忽视运营方面的要求, 必然会导致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陷入困境。

五、困境 5: 预算管理的功能冲突, 决策功能 和控制功能难以并重

著名会计学家Zimmerman认为预算的两种基本功能是决策和控制。预算的决策功能, 是指通过预算过程, 保证组织中专属知识和信息的传递渠道, 以便作出资源配置决策。决策功能具体包括沟通、计划、协调及资源配置功能。预算的控制功能, 是指以预算目标为标准, 监督和评价组织内的活动, 并与薪酬政策挂钩, 从而控制组织行为。控制功能具体包括业绩评价、经营控制和激励等具体功能 ( 佟成生、潘飞和吴俊, 2011) 。佟成生等 ( 2011) 专门讨论了预算管理的决策功能与控制功能的冲突问题, 认为预算同时具备决策和控制功能, 在现实中可能导致预算功能的冲突和失灵。而先前, 一些国外学者 ( Epstein和Manzoni, 2002; Merchant和Manzoni, 1989; Barret和Frater, 1977) 在这个问题上达成共识, 即认为预算不可能同时履行多种功能。预算作用之间的冲突主要表现在计划与激励、评价的冲突。如果预算计划直接与激励制度挂钩, 一些编制预算的经理人员就会设置更低的目标, 从而产生预算松弛。如果忽视预算的激励作用, 又会带给人这样的印象, 即企业存在两套预算, 一套用于计划, 一套用于评价。蔡剑辉 ( 2009) 认为, 预算同时用于决策和控制, 并且基于预算的评价与奖惩机制在内控中处于主导地位, 导致的后果是掌握专属知识和信息的基层管理人员或员工在参与编制预算时, 往往制定更低的预算目标, 出现预算宽余。倘若高层管理人员拒绝给予基层人员更多的预算参与权时, 又会产生新的矛盾, 包括预算目标可能偏离实际、员工怠工等等。佟成生等 ( 2011) 认为企业应在不同的内、外部环境中发挥预算的相应功能。具体而言, 概括如下表:

因此, 企业应当根据所处环境的具体情况选择发挥预算的决策功能或控制功能。将预算的决策功能和控制功能捆绑在一起的后果, 要么是编制预算时产生预算宽余, 导致预算控制功能的紊乱; 要么是基于预算目标的业绩评价体系会削弱预算的决策制定能力, 导致预算决策功能的紊乱 ( 蔡剑辉, 2009) 。如果企业不能很好地处理预算的功能冲突, 也可能会使企业预算管理陷入困境。

六、小结

20世纪50年代初预算就成为了一些研究者的批评对象, 预算被认为是管理者强加目标给企业员工的强制性工具 ( 张朝宓等, 2004) 。后来, 对预算管理缺陷的讨论依旧在进行, 一些研究者甚至提出“超越预算”的概念, 主张放弃预算。然而, 这些并没有影响预算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控制工具被广泛地应用到企业实践。本文梳理了关于预算管理的主要文献, 归纳和总结了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困境。这些困境对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乃至战略目标都可能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因此, 企业在设计与执行预算管理制度时, 应当对这些问题予以适当关注, 以追求全面预算管理的最大效用。

摘要: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企业管理控制工具。通过对主要研究文献的归纳与总结, 发现我国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困境问题。识别并克服这些困境, 对推动企业预算管理实践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困境,企业

参考文献

[1] .于增彪, 袁光华, 刘桂英等.关于集团公司预算管理系统的框架研究[J].会计研究, 2008 (4) :22-29.

[2] .龚巧莉.全面预算管理案例与实务指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3] .高晨, 汤谷良.管理控制工具的整合模式:理论分析与中国企业的创新[J].会计研究, 2007 (8) :68-75.

[4] .邓传洲, 刘峻勇, 赵春光.基于预算的考核、预算氛围和预算副效应[J].会计研究, 2008 (4) :70-77.

[5] .高晨, 汤谷良.交互预算:应对战略不确定性、契合管理控制的新机制[J].会计研究, 2010 (9) :51-58.

[6] .梁莱歆.企业研发预算管理:现状﹒问题﹒出路[J].会计研究, 2007 (10) :67-72.

[7] .佟成生, 潘飞, 吴俊.企业预算管理的功能:决策, 抑或控制[J].会计研究, 2011 (5) :44-49.

[8] .赵华, 张鼎祖.企业资金战略预算管理模式研究[J].会计研究, 2007 (6) :55-60.

[9] .郑石桥, 王建军.信息不对称和报酬方案对预算松弛的影响研究[J].会计研究, 2008 (5) :61-68.

专利文献、检索总结 篇4

主要是指各国专利局的正式出版物。作为公开出版物的专利文献主要有: ——各种发明专利说明书、实用新型说明书和工业品外观设计说明书; ——各种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和工业品外观设计公报、文摘和索引; ——涉及发明和实用新型工业品外观设计的分类表等。

专利族

人们把至少有一个优先权相同的、在不同国家或国际专利组织多次申请、多次公布或批准的内容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一组专利文献,称为专利族(Patent Family)。一件专利申请可能出现多个专利文献,不能以专利申请的数量来统计同族专利。应以专利文献数量计算。如12个专利文献可能源自9个专利申请,但同族专利数目为12。

同族专利

同一专利族中的每件专利文献被称作专利族成员(Patent Family Members),同一专利族中每件专利互为同族专利。

一次专利文献

一次专利文献泛指各种类型的专利说明书。包括授予发明专利、发明人证书、医药专利、植物专利、工业品外观设计专利、实用证书、实用新型专利、补充专利或补充发明人证书、补充保护证书、补充实用证书的授权说明书及其相应的申请说明书。

二次专利文献

二次专利文献一般是指各工业产权局出版的专利公报、专利文摘出版物和专利索引。

专利分类资料

专利分类资料是按发明技术主题分类、用于检索专利文献的工具,即专利分类表及分类表索引等。

专利说明书组成部分

以发明专利说明书为例,目前各国出版的发明专利说明书组成部分基本包括:扉页、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有些国家出版的专利说明书还附有检索报告。

国别代码

CH 瑞士 DE 德国 FR 法国 CN 中国

EP 欧洲专利局

GB 英国 JP 日本 KR 韩国 RU 俄罗斯联邦 US 美国 WO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

检索报告

用一组字母表示对比文献与发明创造申请技术主题的相关程度

X——视为整体上否定发明申请创造性或新颖性的文献; Y——视为与其它类似文献结合否定发明申请创造性的文献,这种结合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是显而易见的; A——一般现有技术水平文献,无特别相关性;

E——PCT细则33.1(c)中确定的在先文献,但公布日在国际申请日的同时或之后。

专利文献编号

专利文献编号:包括申请号和文献号。

申请号(含义)构成:按年编号、连续编号

例如:CN85100463.6、JP特愿昭57-183216、US4632317

文献号(含义)构成:文献号仅由一组阿拉伯数字表示。国别代码和文献种类代码不构成文献号组成部分。

例如:US6674332B1、JP57-103245A、DE3500076A1

专利文献著录项目及其(INID)代码

(11)文献号

(12)文献种类的文字名称

(19)国家代码或公布专利文献机构的其它标识(21)申请号(22)申请日期

(24)工业产权权利生效日(31)优先申请号(32)优先申请日期

(33)优先申请国家或组织代码

(43)未经审查并或尚未授权的专利文献的公开日(44)经审查但尚未授权的专利文献的公告日

(45)授权公告日

(51)国际专利分类(IPC)(54)发明名称

(56)现有技术文献目录(57)文摘或权利要求

(61)较早申请的申请日和申请号或公布号(62)较早申请的申请日和申请号,如分案(63)较早申请的申请日和申请号,如继续申请(64)较早公布的文献,如再版(65)同一申请在先公布的文献

国际专利分类法

IPC协定规定国际专利分类法主要是对发明专利,包括出版的发明专利申请书,发明证书说明书,实用新型说明书和实用证书说明书等(统称为专利文献)进行分类。(外观用洛迦诺分类法)

国际专利分类表技术范围: A部:生活需要 E部:固定建筑物 B部:作业;运输 F部:机械工程;照明;加热;爆破 C部:化学;冶金 G部:物理 D部:纺织;造纸 H部:电学

国际专利分类完整的分类号

一个完整的分类号由代表部、大类、小类、大组或小组的符号构成。例如:A01B 1/02。——部 A ——大类 A01 ——小类 A01B ——大组 A01B1/00 ——小组 A01B1/02

国际专利分类表的等级结构

小组的类名前加一个或几个圆点表示该小组的等级位置,即表示一个小组是它上面,离它最近的,又是比它少一个圆点的那个小组的细分类。

例如:A47B 13/00 桌子或写字台的零件(抽屉入88/00:一般家具的腿入91/00)13/02 ·底架(例如为石制的)13/04 ··木制的(完整类名)13/06 ··金属制的

13/08 ·桌面,其桌边(不限定于桌面的入95/04)13/10 ··除圆形或四边形外的其它形状的桌面

国际外观设计分类法

也称为洛迦诺分类法,是对工业品外观设计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

——国际外观设计分类表由大类和小类组成。例如:01-02 水果和蔬菜 ——分类号的表示方法如:LOC(7)Cl.01-02

中国专利文献的种类(7种)及代码

93年改法以前:A-发明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B-发明专利审定说明书、U-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说明书、S-外观设计申请公告

93年改法后:A-发明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C-发明专利说明书、Y-实用新型专利说明书、D-外观设计专利权公告

审查指南(P469-P470):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说明书的文献种类代码为“A” 发明专利说明书文献种类代码为“B” 实用新型专利说明书文献种类代码为“U” 外观设计专利单行本的文献种类代码为“S”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说明书的文献种类代码为“A”。包括:扉页、权利要求书、说明书以及说明书有附图时的说明书附图。

扉页由著录事项、摘要、摘要附图组成,说明书无附图的,则没有摘要附图。其内容应当与同一天出版的专利公报中相应专利申请的内容一致。

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其附图,应当以审查员作出的初审合格通知书中指明的文本为准。

发明专利说明书的文献种类代码为“B”。包括:扉页、权利要求书、说明书以及说明书有附图时的说明书附图。

扉页由著录事项、摘要、摘要附图组成,说明书无附图的,则没有摘要附图。其内容比同一天出版的专利公报中相应发明专利的内容增加审查员项和对比文件项。

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其附图应当以审查员作出的授予专利权通知书中指明的文本为准。

发明专利权授予之后,在无效宣告程序中权利要求书需要修改后才能维持专利权的,应当再出版该修改后的权利要求书,其文献种类代码依次为“C1-C7”,并标明修改后的权利要求书的公告日。

实用新型专利说明书的文献种类代码为“U”。包括:扉页、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说明书附图。扉页由著录事项、摘要和摘要附图组成,其内容应当与同一天出版的实用新型专利公报中相应实用新型专利的内容一致。

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其附图,应当以审查员作出的授予专利权通知书中指明的文本为准。实用新型专利权授予之后,在无效宣告程序中权利要求书需要修改后才能维持专利权的,应当再出版该修改后的权利要求书,其文献种类代码依次为“Y1-Y7”,并标明修改后的权利要求书的公告日。

外观设计专利单行本的文献种类代码为“S”。包括:扉页、彩色外观设计图片或者照片。

扉页由著录事项、黑白外观设计图片或者照片以及简要说明组成,无简要说明的,则不包括简要说明。其内容应当与同一天出版的外观设计公报中相应的外观设计专利内容一致。

彩色图片或者照片应当以审查员作出的授予专利权通知书中指明的图片或者照片为准。外观设计专利权授予之后,在无效宣告程序中图片或者照片需要修改后才能维持专利权的,应当再出版该修改后的图片或者照片,其文献种类代码依次为“S1-S7”,并标明修改后的图片或者照片的公告日。

中国专利文献的编号

1985-1988年

1985-1988年专利编号的特点: 三种专利申请号均由8位数字组成,按年编排,如88100001。前两位数字表示申请年份;第三位数字表示要求专利保护的类型,1——发明,2——实用新型,3——外观设计;后五位数字表示当年该类专利申请的顺序号。

一号多用,所有文献号沿用申请号。专利号前的ZL为汉语“专利”的声母组合。

1989-1992年

1989-1992年专利编号的特点: 自1989年开始出版的专利文献中,三种专利申请号都由9位组成,按年编排。前8位数字的含义不变,增加小数点及1位数字或字母计算机校验码。

自1989年开始出版的所有专利说明书的文献号均由7位数字组成,按各自流水号序列顺排,逐年累计。起始号分别是:发明专利申请公开号自CN 1030001A开始,发明专利申请审定号自CN 1003001B开始,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公告号自CN 2030001U开始,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公告号自CN 3003001S开始。首位数字表示要求专利保护的类型:1——发明,2——实用新型,3——外观设计。

1993年以后

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PCT申请均给予国家申请号,仍由9位数字组成。

1994-1997年间,前两位数字表示申请年代;第三位数字表示PCT申请要求专利保护的类型:1——发明,2——实用新型;第四位数字8或9表示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PCT申请;后四位数字表示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顺序编号;小数点后第九位数字为校验位。自1998年开始,将9位数字中的第三位用于表示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PCT申请:8——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PCT发明专利申请,9——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PCT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国内三种专利申请的申请号组成及含义与前一阶段相同。

自1993年开始出版的发明专利说明书、实用新型专利说明书、外观设计专利公告的编号都称为授权公告号,分别延续原审定号或原公告号序列,文献种类标识代码相应改为C、Y、D。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PCT申请出版时的说明书名称以及文献编号均纳入相应的说明书及文献编号序列,不再另行编排。

ZC 0006-2003专利申请号标准 生效时间:2003年10月1日

ZC 0006-2003专利申请号标准的特点: 专利申请号用12位阿拉伯数字表示,包括年号、申请种类号和申请流水号三个部分。专利申请号中的第1-4位数字表示受理专利申请的年号;第5位数字表示专利申请的种类:1——发明,2——实用新型,3——外观设计,8——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PCT发明专利申请,9——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PCT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第6至12位数字(共7位)为流水号,表示受理专利申请的相对顺序。

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受理专利申请时给予专利申请号和校验位。校验位位于专利申请号之后,在专利申请号与校验位之间使用一个下标实心圆点符号作为间隔符。

PCT申请

国际申请号结构: PCT/CN2006/001234(普通的书面申请)PCT-SAFE电子申请号结构: PCT/CN2007/070001 PCT/国家代码,含义是由某一受理国根据PCT程序受理的国际申请。

代理人考前辅导模拟练习题

一次专利文献是指各种类型的。A 专利说明书。B 专利公报。C 专利分类表。D 专利检索工具。答案:A

是中国专利申请号。A ZL 92200123 B 85100463 C CN 1036245 A D CH 116327 B 答案:B

1993~2003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出版的中国专利说明书类型包括。

A 发明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发明专利申请审定说明书、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说明书 B 发明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发明专利说明书、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说明书 C 发明专利申请审定说明书、发明专利说明书、实用新型专利说明书 D 发明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发明专利说明书、实用新型专利说明书 答案:D

中国专利文献中经过实质性审查并批准为专利的说明书是。A 发明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 B 发明专利申请审定说明书 C 发明专利说明书 D 实用新型专利说明书 答案:C

以下列出的代码哪一个是WIPO制定的国家、机构及政府间组织使用的国际标准代码中的日本国家代码。A JPO B JA C JP D JO 答案:C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是一种 的文献。A 未经实质性审查尚未批准专利 B 未经实质性审查批准专利 C 经实质性审查尚未批准专利 D 经实质性审查批准专利 答案:A

一般来说,作为公开出版物的专利文献包括。A 专利说明书

B 专利公报、文摘和索引 C 专利产品样本 D 专利分类表 答案:A B D

通常,一件专利说明书由 等部分组成。A 说明书 B 权利要求书 C 申请书 D 扉页

答案:A B D

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出版的专利说明书种类包括。A 发明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A B 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说明书——Y C 发明专利说明书——C D 发明专利申请审定说明书——B 答案:A C D

在下列一组号码中,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是。A 85100001 B ZL 85100001 C 89200001.5 D 93100001.7 答案:A D

在以下列出的专利分类号中,哪些不是国际专利分类号。A 3B104 AA00 B H01R 35/04 F C A45B 25/16 D 303/6.01 答案:A B D

专利公报的作用是。A 用于了解专利申请和授权的最新情况 B 用于确定专利保护范围

C 用于进行专利文献的追溯检索 D 用于掌握各项法律事务变更信息 答案:A C D

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使用国际专利分类法对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文献依所属技术领域进行分类。答案:错

2003年10月1日之前受理的中国三种专利的申请号中第三位数字“1”“2”“3”分别表示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答案:对

•检索主题:

——有关“合成金刚石”的中国专利

•检索条件:

——关键词:合成;金刚石 ——相关分类:

C01B 31/00 碳;其化合物

C01B 31/02 · 碳的制备;纯化

C01B 31/04 · · 石墨

C01B 31/06 · · 金刚石

•检索策略:

文献总结 篇5

一、审计成本影响因素研究

(一) 被审计单位特征对审计成本的影响

(1) 被审计单位资产规模关于被审计单位资产规模与审计成本之间的关系, 国内外学者都进行了大量研究, 普遍认为被审计单位资产规模与审计成本正相关, 资产规模越大, 审计成本越高。刘斌、叶建中和廖莹毅 (2003) 通过对我国2001年披露的590家上市公式的审计费用数据, 利用Simunic修正模型进行实证研究, 发现企业总资产是影响审计费用的主要因素。伍利娜 (2003) 、漆江娜 (2004) 、张继勋 (2005) 、王洪春 (2002) 等国内学者的研究结论都反映被审计单位资产规模与审计成本正相关。Simunic (1980) 最早考察了可能影响审计费用的十大因素, 发现资产规模是决定审计费用最关键的因素。Francis (1984) 用修正Simunic模型考察了澳大利亚审计市场, 同样发现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与审计费用显著相关。Firth (1985) 、Taylor&Baker (1981) 、Anderson&Zeghal (1994) 、Krishnagopal&David (2001) 等国外学者的研究都反映被审计单位资产规模与审计成本正相关。 (2) 控制子公司数量子公司数量关系业务复杂程度, 有关审计费用的实证文章中, 子公司数量常作为解释变量被研究, 得到较为一致的研究结论, 普遍认为被审计单位控制的子公司数量与审计成本正相关, 控制的子公司数量越多, 业务越复杂, 关联方交易和舞弊可能性加大, 增加了审计资源的投入。刘斌、叶建中和廖莹毅 (2003) 的研究发现控股子公司数量与审计费用在显著相关。韩厚生和周生春 (2003) 等国内学者研究都得到控制子公司数量与审计成本正相关的结论。Simunic (1980) 对美国审计市场的研究表明子公司数对审计费用具有显著影响。Francis (1984) 的研究表明上市公司业务复杂程度 (控股子公司数量) 与审计费用显著相关。Krishnagopal&David (2001) 也在其研究中得到类似结论。但Firth (1985) 的研究结果却显示审计费用与子公司数量并不显著相关。 (3) 应收账款水平应收账款是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 通过应收账款的虚构、坏账的计提与转回等方式进行盈余管理。因而, 应收账款的核查是审计的重要工作之一, 需投入较多的审计资源, 应收账款水平越高, 审计成本越大。国内外大量研究结论显示应收账款水平与审计成本正相关。刘斌、叶建中和廖莹毅 (2003) 的研究显示度量经济业务复杂程度的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在0.01水平上与审计费用相关。张继勋、陈颖和吴璇 (2005) 在其研究中得到上述结论。Firth (1985) 研究显示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重对审计费用有显著影响。Simunic (1980) 等国外学者在其实证研究中也得到上述结论。 (4) 盈余管理水平盈余管理水平与业务复杂程度相关, 还与审计风险相关, 故盈余管理水平既影响审计成本, 也影响审计风险溢价。盈余管理水平越高, 审计所需投入的资源越多, 审计成本也就越高;另外, 盈余管理水平越高, 诉讼风险越大, 也会通过风险溢价影响审计费用, 本文将在审计溢价部分提及盈余管理水平对审计费用的影响, 此处只阐述对于审计成本的影响。由于盈余管理水平本身不容易衡量, 已有研究尚未得到确切的研究结论。刘运国、麦剑青和魏哲妍 (2006) 借鉴Simunic的修正模型对审计费用和盈余管理进行实证分析, 认为一定程度上, 审计收费与盈余管理正相关, 注册会计师对调减收益的盈余管理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审计费用与调减收益的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 与调增收益的盈余管理水平正相关, 但并不显著。而伍利娜 (2003) 在其论文中得到不同的结论, 认为处于“保牌”区间的盈余管理与审计费用负相关, 并从审计双方议价、协商角度加以解释。事实上, 在审计费用研究领域里面, 被审计单位特征对审计费用的影响是最热门的研究, 众多学者都对此进行了研究, 本文难以详尽地加以归整, 不可避免地会遗漏一些研究成果。另外, 可能是研究方法、样本选取、模型构建方面的差异, 某些方面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 不同研究得到的结果可能相反, 尚待更深一步的研究。

(二) 事务所特征对审计成本的影响

(1) 事务所规模事务所规模差异往往代表了审计质量差异, 不同的审计质量要求投入不同的审计资源。因而, 事务所的规模会对审计成本产生影响。实际研究中, 往往将事务所划分为两组———大所和非大所。伍利娜 (2003) 借鉴Simunic等1994年研究所运用的模型进行研究, 发现事务所规模对审计费用有明显的影响, “五大”比“非五大”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漆江娜、陈慧霖和张阳 (2004) 用2002年沪深股市数据进行研究, 发现“四大”所收取的审计费用比“非四大”高。其他国内学者在进行实证研究中, 也考察了事务所规模对于审计费用的影响, 与上述结论基本一致, 认为事务所规模越大, 所收取的审计费用往往也越高。国外学者对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费用关系的研究结论也基本一致, Francis (1984) 用修正过的Simunic模型考察澳大利亚审计市场, 发现事务所规模和审计费用呈显著正相关关系。Johnson, Walker和Westergard (1995) 在Firth的基础上研究新西兰审计市场, 发现规模最大的五个事务所较其他事务所多收取24.1%的审计费用, 即事务所的规模越大审计费用越高。Rubin (1988) 、Mark De Fond (2000) 等学者研究也得到类似结论。但是, 也有学者在其研究中未发现事务所规模对审计费用的系统性影响, 并从事务所规模报酬、审计行业竞争程度的时期差异等角度加以解释, 例如Simunic (1980) 、刘斌、叶建中和廖莹毅 (2003) 等的研究。 (2) 事务所行业专门化行业专门化是事务所基于对行业知识和行业审计程度的高度重视而采取的一种经营战略和市场竞争策略。行业专门化战略可能为事务所提供总成本领先优势 (Ratna, 2005) , 也有可能为事务所带来产品差异化优势 (Simunic&Stein, 1987) , 这两种优势会对通过事务所行业规模经济与行业专长溢价对审计定价产生影响。行业专门化所带来的规模经济与经验曲线效应 (Taylor, 2000) 等会导致审计成本的下降, 进而影响审计定价, 在不考虑审计双方议价能力的情况下会导致审计费用的下降。另一方面, 行业专门化所导致的产品差异化优势, 这种优势往往意味着更高质量的审计服务, 有可能产生审计溢价, 导致审计费用的上升。国内外大量文献对行业专门化和审计费用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但是所得到的结论并不一致, 多数研究表明行业专门化与审计费用只看存在正相关关系。Craswell (1995) 以1982~1987年澳大利亚上市公司为样本, 发现“八大”审计师中的专长审计师比非专长审计师要多收取34%的审计费用溢价, 并推断行业专长是提供差异化审计服务的基础, 是高质量审计需求的体现。Defond、Francis和Wong (2000) 对香港审计市场进行研究, 发现“六大”事务所中的专长审计师比非专长审计师多收取29%的审计费用。相对于被审计单位特征, 事务所特征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研究较少, 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事务所特征方面的数据、资料难以获取, 进行实证研究比较困难。已有关于事务所特征方面的研究也主要关注事务所规模, 因为事务所的规模数据比较容易获得, 学者往往利用虚拟变量对事务所按照规模大小进行分类研究。但是, 也有少量学者关注到事务所的其他特征进行实证研究, 例如审计师特征、审计师行业专长等等。这些方面的研究数据收集较为困难, 研究成果较少, 本文不对此类影响因素做系统的归整。

二、风险溢价及其他影响因素研究

(一) 风险溢价影响因素研究

(1) 公司治理水平有效率的公司治理结构因能够降低公司的固有风险或控制风险而最终会减少会计师事务所收取的审计费用。公司治理结构效率越高, 其对管理层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动机约束越强, 因而公司的固有风险或控制风险也越低, 因此有效率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助于降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潘克勤 (2008) 以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发布的公司治理指数作为公司治理质量的替代变量, 研究公式治理质量对于审计费用的影响, 发现公司治理质量与审计费用负相关。高水平的公司治理能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减少审计费用的发生。蔡吉甫 (2007) 也在其研究中得到同样的结论。 (2) 违规公告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及深证和上海两个证券交易所 (简称“一会两所”) 对上市公司违规事件处罚公告会产生明显的市场反应。被处罚公司再次发生舞弊行为的可能性较大, 公众关注度较高, 且这类公司再度被监管部门审查的可能性也较大, 这些处罚公告的后续反应会增加事务所的审计风险。事务所对这些公司审计过程中, 往往收取较高的风险溢价, 导致审计费用的增加。朱春艳和伍利娜 (2009) 通过研究2001年至2007年被“一会两所”处罚过的上市公司的审计市场反应, 发现处罚当年及以后年度被收取更高审计费用的可能性更大。 (3) 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指企业经营过程中, 未能按约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而导致的经济纠纷和诉讼仲裁。上市公司所面临的法律风险与事务所审计失败风险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关系, 上市公司所面临的法律风险越大, 事务所的审计风险也随之增加。审计风险增加的直接后果就是事务所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进行补偿。因而, 从理论上讲, 上市公司法律风险与审计费用正相关。冯延超和梁莱歆 (2010) 以A股上市公司2006—2008年的经验数据, 考察诉讼仲裁、违规处分等法律事件对审计市场的影响, 发现上市公司法律风险与审计费用显著正相关。陈小林 (2007) 认为我国不同省份之间的法律环境存在差异, 法律制度完善、执行力度较大的省市, 企业所面临的法律风险更大, 审计定价相对更高。 (4) 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往往作为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度量, 反映了企业对于负债的保证程度, 体现企业的偿债能力。从理论上讲, 资产负债率越高, 财务风险越大, 审计市场所要求的风险溢价越多, 审计费用自然越高。但是, 实证研究中, 对于资产负债率和审计费用之间的关系并没有一致的结论。刘斌、叶建中和廖莹毅 (2003) 利用Simunic模型实证研究了审计费用的影响因素, 认为资产负债率对于审计费用没有明显的影响。但是, Simunic (1980) 最早在对美国审计市场的研究中发现资产负债率对审计费用有显著影响。 (5) 盈亏状况盈亏状况也是度量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指标, 反映企业盈利能力, 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亏损企业的财务风险大于盈利企业的财务风险, 对于事务所而言, 审计亏损企业的风险相对而言更大, 因而可能会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 带动审计费用的上涨。但是, 实际研究中, 并没有印合理论解释。刘斌、叶建中和廖莹毅 (2003) 借鉴Simunic模型对590家样本公司进行实证分析, 并没有发现盈亏状况对于审计费用的显著影响。

(二) 其他影响因素研究 (1) SOA404条款对审计费用的影响。

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 (Sarbanes—Oxley Acts, 以下简称SOA) 404条款实施初年, 美国审计市场审计价格上升。黄京菁、王禄河 (2005) 对此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审计费用上升的首要原因是执行SOA404条款的审计成本、风险溢价上升, 次要原因是审计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审计成本上升是因为SOA404条款要求对企业内部控制发表审计意见、要求对审计人员进行新条款培训;SOA404条款要求审计人员作出更多主观判断, 增加了事务所的风险 (将会产生更高的风险溢价) ;新条款的实施也增加了事务所的诉讼风险, 增加了事务所的风险溢价要求。另外, SOA404条款对审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审计服务供求关系产生了影响, 无形之中增加了高质量审计服务的需求。SOA404条款的实施, 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了审计定价, 导致了审计费用的上涨。 (2) 事务所变更对审计费用的影响。事务所变更具有明显的信号效应, 外部观察者对于事务所变更比较敏感, 会猜测各种可能导致上市公司变更事务所的原因。国内外学者曾研究事务所变更原因, 认为事务所变更的原因之一是前任审计师与被审计单位未能就审计收费达成一致意见。但是, 事务所变更具有系统性的原因吗?变更前后审计费用会发生变化吗?宋衍蘅和殷德全 (2005) 研究了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对于审计费用的影响, 发现继任注册会计师对于不同类型公司的审计收费确定标准是不一样的, 对于盈余管理动机强烈的公司, 继任会计师倾向于以盈余管理幅度来衡量审计风险, 并为此要求较高审计费用;对于财务状况恶化的公司, 继任会计师会考虑公司财务状况和支付能力, 降低审计费用。李爽、吴溪 (2004) 发现自愿性审计师变更和诱导性审计师变更后的审计定价有所不同, 诱导性审计师变更的审计费用高于自发性审计师变更的审计费用。Lennox (2000) 发现购买审计意见是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主要原因, 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和审计收费增加正相关。 (3) 地区经济状况对审计费用的影响。被审计单位所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也不同, 审计市场可能有所区别, 这些差异可能对审计费用产生影响, 导致被审计单位处于不同经济水平的地区, 审计费用方面产生区别。实际研究中, 有学者根据经济发展程度对不同地区进行分类, 探讨地区经济差异对于审计市场、审计定价的影响。刘斌、叶建中和廖莹毅 (2003) 按照经济发展程度将中国划分成四个区域, 探究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对于审计费用的影响, 发现不同经济状况的区域之间审计费用存在区别, 经济发达地区相对而言审计费用更高。漆江娜、陈慧霖和张阳 (2004) 在其研究中, 根据经济状况划分区域, 将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分为一类, 其余地区为一类, 实证检验发现经济发达地区的审计收费高于相对不发达地区的审计收费。 (4) 审计意见对审计费用的影响。非标准审计意见说明财务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问题, 相对标准意见的财务报告来讲, 前者审计风险更大。审计意见的区别, 反映出财务报告质量差异, 这种差异经过传递会在审计定价过程中得到体现, 不同审计意见的审计业务可能收取不同的审计费用。国内外实证研究中, 有学者利用虚拟变量探究审计意见与审计费用之间的关系。漆江娜、陈慧霖和张阳 (2004) 利用虚拟变量将审计意见分为非标准审计意见和标准审计意见, 研究审计意见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发现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审计收费高于被出具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公司, 并认为事务所处于审计风险考虑调高审计收费。但是, 伍利娜 (2003) 利用2001年上市公司数据进行研究, 未发现审计意见对于审计收费的系统性影响, 被出具非标准意见的上市公司审计收费与被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公司并没有系统性差异。Simunic (1980) 在其研究中发现审计费用与保留意见呈正相关关系。

三、结语

文献总结 篇6

一、纸质文献回顾总结

纸质文献历史久远, 并有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 又称为传统文献资源, 属于实体馆藏, 主要形式有图书、期刊、报纸、图片、画册等, 其中图书、期刊、报纸对人类保存和传播知识信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它更符合人类阅读习惯, 无附加条件, 在任何有光线的地方均可阅读, 具有随意性和直观性。纸质文献资源的主要特征是文献信息内容以纸为载体, 以印刷为手段记录文字信息。我们的先人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 发明了造纸术和印刷术, 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固定阅读习惯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 即使在信息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 纸质文献仍是高校图书馆收藏的主要文献形式, 也是资源建设的主要部分。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阅读习惯的延续性。长久以来, 我们所获得的各项信息和知识都是通过传统文献。一些重要和珍贵的图书会作为人类文化遗产永远保存下来, 人们不会轻易放弃纸张印刷的出版形式。 (2) 携带随机性、保存持久性。纸质文献便于携带, 阅读方便, 随机性强, 具有观念的一览性, 一般不受阅读场所限制, 阅读无需辅助工具设备。 (3) 维护知识产权。纸质文献不具有涂改性, 可长久保存, 避免了数字资源的复制性、篡改性, 为捍卫作者的知识产权有一定贡献。

二、电子文献的认识

互联网和现代化传播技术的日渐普及和广泛应用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网络以其信息资源承载量大、传输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以及超时、跨界等特点日益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同时, 电子文献是一种新兴的文献, 它是信息社会文献载体形成、发展、进化的必然产物, 是以磁、光、电为介质, 以数码方式将文字、图形、声音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存储磁、光、电等介质上, 通过计算机或具有类似功能的设备阅读使用。数字资源改变了传统信息资源的传播及利用方式, 对传统图书馆的经营方式、服务理念, 尤其是馆藏建设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电子文献的优越性: (1) 传播速度快, 范围广。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在网络环境下只需要几秒钟便可以得到所需的文献信息。 (2) 不受时空限制。数字化图书馆不受时空限制的远程高速特点及强大的检索查询功能使资源共享成为现实。 (3) 具有高度的整合性, 便于各种媒介信息的一体化。 (4) 能集成多元化信息。电子文献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 做到图、文、声并茂, 三维立体显示, 全面地再现信息的真实性。 (5) 交互性能强。由于数字信息存储在计算机能够识别的介质上, 因此随着计算机软件的更新与性能的日益提高, 用户逐渐具有更多主动性。

电子文献的的不足: (1) 阅读的不便利性。数字资源的使用和阅读必须借助于相应的信息技术设备, 必须有电源, 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装置才能阅读。 (2) 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标准繁杂。数字资源的种类和形式多样, 给统一的计量和统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数字资源的共享标准、协议制定困难,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源共享。 (3) 在学术地位方面存在的问题。由于数字资源目前还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 其信息的权威性、准确性、深度性变化莫测, 很难接受任何形式的同行评议或内容审查, 导致人们对数字资源学术权威性产生疑虑。 (4) 信息源复杂性。电子文献的信息来源比较复杂, 各种正式出版物和非正式网络信息交织在一起, 缺乏有效的统一管理机制, 信息安全和信息质量得不到有效控制和保证。

三、复合图书馆时代的到来

可以看到电子文献尽管具有诸多的优越性, 它迎合信息时代快节奏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给人们带来极大的方便, 这些是纸质文献无法比拟的。但纸质文献以自身的价值和特点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 并弥补了电子文献的不足与局限。因此21世纪将是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互为补充、彼此并存、整体结构比例逐步调整的世纪。电子文献代表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 它逐步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学习环境当中, 随着科技的进步, 它所存在的脆弱性问题将逐步改观, 在文献收藏体系中的比例逐渐加大。复合图书馆就是在此大背景下产生出来的, 其有效地利用了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的优缺点所建立的一种新型图书馆模式。

1. 复合图书馆的概念。

最早使用“复合图书馆”一词的是英国图书馆专家苏顿 (S·Sutton) 。他于1996年在一篇题为“未来的服务模式与功能的融合:作为技术人员、著作者和咨询员的参考馆员”的文章中, 将图书馆分成连续发展的四种形态:传统图书馆、自动化图书馆、复合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苏顿提出“复合图书馆”的概念后, 立即得到英国电子图书馆计划主任路斯布里奇的赞赏。他在1996年11月修改了提交给电子图书馆发展计划工作小组的文件, 采纳了“复合图书馆”的提法, 并把这一概念介绍给广大的图书馆界, 使这一术语得到推广。

复合图书馆是以传统图书馆为基础, 实现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共存互补与有机结合;是实体加虚拟, 围绕信息存储的物理场所和信息空间, 应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与传统技术, 根据版权法的规定, 对印刷型、电子型和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收集、组织、转化、管理, 实现一体存取, 为信息用户提供馆内服务和不受时空限制的网络服务的机构。复合图书馆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信息载体多样化, 即在复合图书馆中, 传统印刷型文献资源与数字化信息资源互补并存。二是操作分工化, 使图书馆手工操作和自动化操作技术方法得到全面展现, 原有面貌获得改观, 也减轻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三是管理服务集成化, 即强调对图书馆不同来源的技术和资源进行整合, 实现对传统文献资源与数字化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和服务。三是功能复合化, 即复合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有机结合, 是优势互补的统一体。

2. 复合图书馆特点。

复合图书馆的诞生, 标志着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以其自身的特点、功能、作用、优势共同发展。它不是单独存在的形态之一, 是复合图书馆的另一组成部分, 在相当长的阶段里它与传统图书馆并存。传统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的母体, 数字图书馆是在传统图书馆基础上产生的, 并生成了图书馆系统又一分支, 与传统图书馆结合, 共同构建复合图书馆。其主要特点是:

⑴文献信息资源的多元化。传统图书馆主要收藏纸质文献, 而数字图书馆收藏的是电子文献, 在满足读者需要方面两者都有自己的局限。复合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整合, 文献信息来源丰富, 文献信息载体形式多, 既包含有传统的文献信息实体馆藏, 又包含有电子书刊及虚拟馆藏, 是电子文献和虚拟网络空间的电子信息资源。文献信息载体的多元化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而产生的。复合图书馆必然以越来越多的数字化制品作为馆藏的发展趋势, 文献信息载体的演变过程, 也是一个多种载体长期共存、共同发展、互为补充的过程。作为图书馆工作对象的多种载体形式的文献信息, 是复合图书馆所表现出的最基本特征。

⑵综合业务技术, 提高服务质量。图书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信息知识服务于社会, 满足读者的需求, 一切为读者着想。因此, 千方百计方便读者, 提高读者服务质量, 是图书馆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作为现实存在的复合图书馆, 既保留和发展了传统图书馆的基本业务, 如珍贵文献的保存, 纸质文献的采、编、流阅、检索、摘编等, 同时也广泛开展了基于数字图书馆形式的电子阅览、远程检索、数据库建设等业务。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各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两者有机结合于一体, 建立复合图书馆, 就可以实现传统服务与网络服务的一条龙。这样, 读者既可以使用传统文献, 也可以使用数字化文献;既可以亲自到馆查阅、借书, 也可以在单位或家里通过网络利用图书馆;既可以从图书馆获得系统、全面的知识信息, 又可以从网络上获得最新信息和资料。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各类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

⑶工作人员能力复合化。复合图书馆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传统图书馆员的危机感和生存压力, 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不思进取。恰恰相反, 未来的图书馆———复合图书馆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就是既要有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基本技能, 又要有现代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基础。复合图书馆人员结构的特性, 体现在数量上, 是图书馆专业技术队伍中的复合型人才比例在大幅提高。在质的变化上即传统的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保留了传统图书馆的专业技术基础, 又逐步掌握了现代信息服务的技能, 专业面在拓展, 适用性更强, 由于工作的“复合”实现了工作人员素质的复合。那些拒绝接受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及复合图书馆系统的人, 最终将被淘汰。

⑷体制和功能的一致性。复合图书馆是一个整体, 是图书馆发展过程中一种独立的形态, 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复合, 不论是多元的载体形式, 传统和现代的工作方式, 还是机构的多元化, 人员的复合化, 均统一于复合图书馆这一整体。它遵循的是一致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机制, 以服务社会, 提高国民素质, 促进经济发展为一致的目标, 仍然是一种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机构, 履行保存文化遗产, 促进知识信息交流的职能。由此可见, 数字图书馆的缺点正是传统图书馆的优点, 而传统图书馆的缺点正是数字图书馆的优点, 两者是共存互补、相互结合, 从而构成了世纪图书馆发展的新模式———复合图书馆。

在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的长期互补期内, 广大读者既有对电子文献的需求, 又有对纸质文献的需求, 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图书馆, 必须有数字化的前瞻性和敏感性, 未雨绸缪地推进相关工作, 做好电子信息资源的整合和服务。与此同时, 对纸载体期刊、图书的收藏也不能削弱, 这方面的服务也决不能放松, 特别是教学所需要的古籍、经典性原著以及各学科发展阶段中有代表性的、年代久远的文献, 在未能全部对其进行数字化处理之前, 还要十分珍视, 并注意充分发挥其作用。为了节约经费保证重点, 应调整文献采访的对策, 以适应网络条件下的新情况, 避免只把人力、物力投向数字图书馆, 而轻视纸质文献资源的投入和服务。在两者交融的基础上下工夫, 利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模式, 提高纸质文献的利用率。把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有机结合, 根据信息需求对纸质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和电子信息资源进行整理与组织, 形成科学的资源配置, 优化馆藏、建立起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新.电子文献与纸质文献之比较[J].医学信息学杂志, 2007.

[2]赵艳红.电子文献与纸质文献的共享与互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04 (9) .

[3]杨忴.纸质文献和数字资源和谐发展的思考[J].焦作大学图书馆, 2007 (1) .

[4]彭运南.对我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启动的思考[J].江西图书馆学刊, 2000 (4) .

[5]初景利.复合图书馆的概念及发展构思[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2 (3) .

电子文献对纸质文献的替代性研究 篇7

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 各种信息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通信技术和信息存储技术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电子文献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文献在日常生活中以及在图书馆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个人计算机、手机、平板电脑越来越普及的今天, 人们通过这些终端就能访问并使用电子文献。电子文献对纸质文献的替代性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1 电子文献的特点

1.1 差异性

电子文献包含将传统文化进行数字化的文献以及直接生成的电子文献。电子文献主要包括将纸质文学书籍, 期刊、报纸等数字化的可供网络阅读的文档和现行的电子类书籍、文献。电子文献包括图形、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格式[1]。它既有静态信息, 如文本、图表;也有动态信息, 如音频、视频集成信息。同时, 它的各种数据均可以借助计算机等网络设备来进行编辑, 将平实枯燥的文本类信息转化为更直观、生动、可读性强、便于读者理解和吸收的文档信息。

1.2 易于传播性

电子文献的传播方便性主要体现在传播速度快, 传播范围广, 易于分享[2]。其一, 传播速度快:电子文献借助计算机网络、数字电视网络、手机网络瞬间可以传递到地球上任何有网络覆盖并且网络联通的地区。在传播的过程中, 得益于信息高速公路, 让电子文献的传播没有时间负担。其二, 传播范围广:在有网络的地方, 任何国家、地区、民族之间都可以传播电子文档进行沟通, 消除了传播空间约束限制。其三, 易于分享:电子文献经过授权以后可以方便地进行复制, 一次性购买就可以分享给任意一个具有接收电子文献能力的用户。如果需要, 可以方便地通过打印机打印到纸上。

1.3 强交互性

智能软件更新和性能日复一日的提高, 逐渐让用户有了更多的主动权, 他们不仅是电子文献资源的使用者, 同时, 更多的将会成为电子文献资源开发主体。人们将电子文档存储在电脑, 手机, 平板电脑等可识别的媒介上, 通过网络信息的发布, 以自底向上的方法, 任何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出版, 读者可以及时和作家, 编辑, 出版商的交互式双向通信, 它将方便的, 低成本的收集大众的反馈信息, 有助于提高电子文献的使用效果。

1.4 易于检索性

纸质文献的检索一般通过实物检索工具, 如年鉴、目录、百科全书等, 操作起来有一定的复杂性。电子文献吸收超文本、多媒体等先进技术, 以及相应数据库和计算机软件的支持, 大大提高检索质量和效率。文本中的各种信息, 可以通用多入口和更灵活的组配来进行检索, 并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聚类关键词及其相关的输出, 使全文数据库和基于关键字的模糊检索的功能更加便捷[3]。电子文献检索速度快, 以cnki为例, 一般输入检索词之后会在5秒钟以内获得检索结果, 纸质文献的检索速度远远低于电子文献的检索速度。

1.5 廉价性

电子文献的廉价性主要体现在电子文献的使用及复制等方面。如《中国学术期刊》所订购的三千多种纸质型期刊的年经费是光盘版期刊的四倍多, 与此同时, 光盘版相对于纸质型期刊而言不仅节约了更大的建筑成本, 而且也不需要过多的人力资源成本和管理资源成本的投入[4]。

纸质文献除了录入, 排版、校对等工序和电子文件大致相同, 且还需要一个制版、印刷、装订和许多其他环节, 其成本远高于电子文档。电子文献随着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降低成本, 这种优势是纸质文献望尘莫及的。

2 电子文献的局限性分析

相比纸质文献来说, 电子文献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这些局限性决定了电子文献并不能完全代替纸质文献。

2.1 载体依赖性

电子文献的载体为磁盘、光盘等, 这些载体面临消磁、塑料老化、自然灾害、人为损害等问题, 都可能导致所存电子文献的消逝。而且, 电子文献的保存期限一般不超过30年。由于新的软件和硬件不断发生变化, 必须进行数字迁移才能使数字化的电子文献能够适应软硬件的发展。数字迁移具有内容稳定性风险、安全性风险、成本风险、参考性风险等[5]。而纸质文献一般能保存上百年甚至千年, 又不需考虑载体变化带来的问题。

2.2 阅读局限性

随着技术的发展, 电脑、智能手机、掌上电脑等都支持电子文献的阅读。但这些设备还远远没有书本、纸质期刊、手稿等普及。电子文献的阅读仍需要借助高科技设备。由于电子文献一般存在于网上数据库, 必须有网络联通、智能软件、搜索引擎的支持才能阅读。电子文献的使用对于年龄较大的人群、偏远贫困的地区等没有网络知识的人以及没有网络覆盖的地区而言是不可能的。而纸质文献的使用, 只需要认识文字。由于须借助电子设备阅读, 使得电子文献阅读起来索然无味, 不能满足舒适、惬意的心理需求。一些电子文献不能像纸质文献那样随意的标识阅读进度、评阅评语、做特殊记号, 无法满足个性化阅读需求[6]。长期使用电脑等设备容易使人疲劳, 甚至影响人的健康。其方便性和舒适性不如纸质文献。

2.3 管理复杂性

采访部将采集电子文献作为检索类数据库的部分工作主要始于20世纪80至90年代。采购方式主要有使用部门和领导共同协商进行自主采购, 由于工作人员对电子文献的性能和使用并不十分了解, 且处于电子文献发展初期, 所以, 在最初的时间内是可以被接受的。进入大数据时代之后, 电子出版物种类和发行量日趋陡增并逐渐成了大众的主要读物之一, 其馆藏比重和采购工作也日益增加, 使得之前传统的采购工作已不能适应当下的发展需要, 因此, 要根据电子文献的发展现状, 制定合理的采集管理策略。培养懂电子文献及相应的应用软件的使用与硬件设备管理的图书馆馆员, 使读者更好的使用电子文献, 并及时帮助读者排除故障解决其后顾之忧。同时, 电子文献的蓬勃发展也逐渐影响了馆舍环境的改变。长远来看, 馆舍并非愈大愈好, 根据电子文献的特点, 必须特别考虑联机检索装置的房间, 专业的光盘储藏室, 以及对储藏室的设计中考虑其温度、湿度、清洁度、并作出特别规定。此外, 为了方便抽样, 每个光盘需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 以提高工作效率[7]。

3 纸质文献的不可替代性

虽然电子文献在日常阅读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纸质文件的存在有重要的理由和价值。

3.1 存在的权威性

纸质文献从编辑到出版、再到分配和销售的系统早在一千年前就已经完整存在。就科学评价而言, 所有的书籍期刊出版部门建立完善学术评审委员会或类似机构,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确保文献发表的学术水平, 被发表的文献基本上赢得了科学界的认可。目前, 由于电子文献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 使得信息很难具有科学的权威性、可信的精准性和独立的深奥性, 审查和内容评议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们对电子文献存在相当大的疑虑。

纸质文献更倾向对生产和传输的社会上伦理和政治的审查功能, 因此, 能够产生和传播的文献基本上可以代表社会道德和政治道德, 对保护共同的社会群体, 保护社会道德和社会公德及维护社会稳定有积极的作用。在网络环境下, 因为电子文献不必存在有形的物理对象, 而像过去的纸质文献那样的审查和控制不再是有效的, 网络文学再也不能负载伦理道德审查功能, 各种道德观念与当前社会习俗可以借助网络传播世界各地, 因此, 纸质文献信息传播更能使人们接受和认可[8]。

3.2 纸质文献更易被接受

纸质文献从产生到现在, 一直在人们的生产和使用当中不断促使人类形成稳固的习俗和观念, 并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相关联存在的, 在人们心中深厚的基础并不是电子文献随意可以替代、改变和动摇的, 所以, 短期内还是相对难以改变这种局面的。从人们的阅读习惯和角度来看, 电子文献确实有较多的优点, 可是它的存在需要借助于其他阅读工具, 并不会像人们手捧书籍可以随时随地的慢慢品味。这是悠久历史所积淀的深厚文化使人们所形成的习惯, 那种阅读状态是阅读电子文献所远远不能达到的。倘若在未来的世界发展中电子文献的发展足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但也不是纸质书籍所能完全替代的, 所以, 纸质文件在未来仍将存在很长一段时间[9]。

3.3 纸质文献的保护技术优势

纸质文献信息保存与纸张之上, 由于文字的永久性特点, 只要保存好纸质文献载体, 也就能保存好纸质文献。纸质文献的产生经历了上千年, 人们积累了大量的技术来保护纸质文献, 把握好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纸质文献的存放环境, 便可以进行长期的保存, 承担保护文献的责任。电子文献必须承载于一定的载体才可供使用, 其信息和载体是相互分离的, 所以, 保护电子文献就需要对信息和载体分别进行保护。对于载体的保护, 由于电子文献的出现时间还不长, 所以, 对存储介质的实际保护经验相对比较欠缺, 对其寿命的说法也大相径庭, 且存储介质中的磁盘和光盘等对温度和存储方式的要求也比较高。对于信息的保护, 主要是对文件转换格式的升级和对阅读设备和软件的保护来进行。所以, 不管是对载体的保护技术还是对电子文献的保护技术都仍旧存在一定的缺陷。故而得出, 纸质文献依然是对保存人类文献信息方面负有重要职能的[10]。

3.4 纸质文献的健全法律

目前, 我国对于纸质文献的法律保护的相关产权和版权都已经有了比较具健全的法律保护制度。相对于电子文献的法律保护制度还不是很成熟, 导致在电子文献发展的同时各种不法侵权行为时有发生, 造成了很多作品的复制权、版权、发表权乃至跨国权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对数据网络的传输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 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电子文献在网络上的使用。这些问题不是可以即时解决的, 因此, 相对完善的纸质文献的法律保护很大程度上还将助力纸质文献的长期存在和不可被替代。

3.5 纸质文献的便捷性

纸质文献不管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可以方便、快捷的获取, 不但经济适用而且容易携带, 更能够贴近满足更多读者的需求, 购买之后没有其他的后续费用的出现。同时对于视力健康这一块而言只要保证正确的姿势, 其保健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反之, 电子文献必须借助在一定载体的基础之上, 对于那些经济上不宽裕或者偏远的贫困地区的人们来说是一种奢望, 不管是费用支出还是技术使用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后续问题, 对于低收入及信息基础设施不发达的地区而言存在很大的困难, 因此, 从短期来看, 人们获取信息还是主要通过纸质文献的阅读。

4 结语

经过上述分析, 在人类的文献资源开发利用中, 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共同发展才是主要方向。两种文献在功能和特点上都各有千秋, 因为不同和优劣同时存在, 所以, 从现实情况出发, 一方不能完全替代另一方, 且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是能够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纸质文献是根和源, 电子文献针对纸质文献来说是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离不开这个基础而存在的, 所以, 电子文献发展的愈好越不能离开纸质文献中最深厚的历史积淀。纸质文献的存在铸就了电子文献的庞大数据库的形成和发展, 电子文献更确切的来说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更进步的一个生产力提升的象征, 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一个必然。反之, 纸质文献的发展也需要依托电子文献的数字化而存在, 需与之俱进才能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发展前途, 人类历史发展至今乃至以后的光辉更是离不开纸质文献。因此, 我们在开发利用文献资源方面, 要正确把握资源重组, 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挖掘各种文献资源, 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张红.电子文献与纸质文献的比较研究[J].现代情报, 2003 (9) :10-12.

[2]张玉珍.在竞争中共同发展——论电子文献与纸质文献的关系[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3 (1) :51-54.

[3]徐学珍.关于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的辩证理解[J].图书馆论坛, 2005 (2) :87-89.

[4]姜玉明.谈电子文献的优势特点[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2 (6) :51-53.

[5]臧国全.数字迁移风险管理[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6 (3) :54-56、86.

[6]胡平.电子图书不能取代传统图书[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7 (5) :123-125.

[7]刘莹.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服务与管理[J].现代情报, 2007 (7) :112-114.

[8]杨淑萍.关于数字资源长期保存风险管理问题的探讨[J].图书馆学研究, 2007 (7) :83-87.

[9]李菊梅.纸质文献在未来图书馆的存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33) :57-58.

文献总结 篇8

做到以上事情, 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及时采集馆藏文献利用率数据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二是充分调动学科文献采访体系中预置的一项设计:经过测算, 每一个学科文献都具备核心出版社区域和重要出版社区域, 前者为必选, 后者则可根据需要决定选择与否, 具备选择弹性。

于是, 我们先为每一种学科文献的文献利用率作数据采集和分析, 再根据其分析结果决定该学科是否需要选择其重要出版社区域中的出版社所属学科文献品种。学科文献采访体系构建中的这项弹性设计, 为我们的学科文献品种选择提供了可能, 而其前提是学科文献的文献利用率数据分析结果。

1 文献利用率采集与分析

文献流通数量与馆藏文献数量的比率, 即馆藏中被利用过的数量占全部馆藏的百分比, 是为文献利用率。换一种说法, 文献利用率是文献机构在一定时期 (多为一年) 内所收藏文献中被读者借阅的数量占同期入藏文献总数的比率。在这个指标上, 国外图书馆的文献利用率高, 如美国234%、英国500%, 我们国家较低, 只有25%。拿最近的数据来看, 2012年一所985高校馆藏利用率15.62%、一所师范类省属本科高校馆藏利用率52.72%[3]。历年新购文献的借阅率, 作为读者利用入藏新书的衡量指标, 其在文献采访工作评估中的作用被排在首位。

1.1 2012、2013年文献利用率采集

西昌学院图书馆采用学科文献核心出版社测算结果构建的学科文献采访体系作为主要遴选方法后, 累积的众多数据可以作为未来采访调整的依据。这里就包括入藏图书的文献利用率。2014年5月底6月初, 使用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统计子系统, 逐一采集了2012、2013年各学科文献利用率, 经过数据导出、整理, 对不同统计途径数据作加权平均处理, 形成下表:

根据系统说明, 统计途径为“按种”意为某种书只要有1册被借阅过, 即为已使用, 借阅多次仍计为1次;而“按册”意为同1册书, 当借阅次数多于1次时, 仍计为1次。

1.2 2012、2013年文献利用率分析

按照西昌学院图书馆入藏图书利用率统计表的“加权比较值”, 对30个学科类别进行排序, 可知30个加权比较值的中位数是由教育与教育事业学科的0.89和汉语学科的0.87作算术平均得到的0.88。30个学科类别文献利用率加权比较值的算术平均值为1, 大于也被用于测度顺序数据集中趋势的中位数0.88, 说明数值序列中有较为突出的极端值出现。于是采用不受极端值影响的位置代表值来作分析———使用中位数以及四分卫位数。

整个数值区间的下四分位数为旅游经济学科的0.63, 上四分位数为语言学学科的1.25。即有25%的学科类别文献利用率比较值在0.63以下, 有25%的学科类别文献利用率比较值在1.25以上, 有50%的学科类别比较值介于0.63~1.25之间, 此时的四分位差为0.62, 说明中间50%的学科类别文献利用率比较值较为分散。

2 文献采访多维度优化

根据分析结果, 2014年学科文献采访中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2.1 采访强度控制

2014年的学科文献采访中, 高于上四分位数1.25的7个学科进行高强度采访———采访所有的核心出版社及重要出版社书目, 这些学科包括:心理学、艺术理论、工艺美术、英语、绘画、管理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低于下四分位数0.63的7个学科进行低强度采访———只进行各自所属核心出版社书目采访, 不作重要出版社书目采访, 这些学科包括:农业经济、无线电电子学与电信技术、水利工程、信息与知识传播及情报、法律、环境与安全科学、化学工业;介于上下四分位数之间的16个学科作选择性采访———根据文献购置经费状况、签约馆配商文献品种配置, 在学科类别文献利用率比较值基础上进行选择是否进行各自所属重要出版社书目采访。

2.2 重点学科配置

在2.1节采访强度控制的大框架下, 本校的教学科研重点与增长点也需要考虑。农业科学及生物科学两门学科的文献利用率比较值分别只有0.77和0.82, 低于中位值0.88, 位于上下四分位区间下端靠上位置。作为优势学科, 这两个类别需要优先发展, 可以归入到高强度采访系列。同样理由, 排在上下四分位区间最末的旅游经济学科刚处于下四位数点位上, 因为全省战略对于学校所处地区的定位要求, 未来有成为优势学科的可能, 可考虑作高强度采访。类似地, 仅有0.40比较值、位处下四分位数之下的信息与知识传播, 文献采访背景是新开办的新闻及主持专业, 馆藏文献极度缺乏, 也应在一定时限内作高强度采访。

2.3 学科类别删补

考察统计表, 位置处于最末端的三个学科:法律、环境与安全科学、化学工业, 其采访依托的专业萎缩, 读者减少。这个判断从2012、2013年两年间利用率 (按种) 可以明显看出, 法律类别从17.23%降到9.29%, 环境与安全科学从20.51%到5.45%, 化学工业更是沿着21.69%到3.70%急泻了近6倍。这些专业除了保持低强度采访外, 应着重考察今明两年专业招生状况, 没有明显改善, 可考虑删除这些目录。相同的思路, 高文献利用率的类别就应该找出相近学科进行增补, 譬如心理学的临近类别伦理学, 艺术类别中各国艺术及摄影、戏剧曲艺、电影电视艺术等。

3 结语

作为评估一家图书馆工作效果的主要指标, 文献利用率的高低分化日益彰显出其重要性。首当其冲的就是其在文献采访工作评估中的作用。作为图书馆业务流程的龙头, 文献采访引领着其后所有业务工作, 决定了图书馆服务质量, 控制着图书馆服务深度, 影响着图书馆的外在面貌。抛开其他细节不谈, 文献采访的要津之处就是文献品种的选择和控制, 而这就是文献利用率指标显露重要作用的地方。如前所述, 通过考察读者的文献利用率细节, 作出客观分析后, 可以从多个方向进行文献采访的调整优化, 包括采访强度、学科配置和类别删补等。此外, 优化的维度不限于此, 传统意义上的读者教育、阅读推广与文献布局调整, 甚至复本率考核、馆藏剔旧设计等也能在采访优化中展现能力, 提高学科文献的利用率。

摘要:文献利用率的数据分析结果, 结合学科文献采访体系固有的弹性设计, 能够实现图书馆两次学科文献核心出版社测算周期之间文献采访优化的需要。让读者的文献流通利用信息动态反映在文献采访的多维度调整中, 可以优化配置学科文献采访资源, 提高采访效率, 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

关键词:文献利用率,学科文献采访,文献采访优化,核心出版社

参考文献

[1]曾红岩, 罗明英, 坤燕昌.学科文献核心出版社测算方法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11, 55 (11) :52-55.

[2]黄宗忠.文献采访学[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1:365-366.

文献总结 篇9

1 源文献错误的发现

1.1 通过比对引用内容发现错误

在编辑加工过程中,笔者及同事曾经发现不止一处源文献错误,比较常见的就是源文献题目中出现错别字,这种错误在校对正文过程中通过比对文献引用可以发现,对于没有直接列举相关内容的文献则可以根据常识在校对参考文献的时候发现。

如本刊收录的一篇文章中有这样的内容,“刘永祥等(5)研究发现,日粮添加CLA可显著缓解注射细胞免疫抑制剂环孢霉素A引起的仔猪脾脏和外周血CD8+T细胞数的减少及白细胞介素(IL-2)活性的降低。”

由于引用文献列出人名,必须对照参考文献核实信息是否一致,此时发现文后所列文献为:

(5)刘永祥,程伟,邱荣超,等.共轭亚油酸对环孢酶素A注射仔猪细胞免疫反应的影响[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3,18(2):130-136.(为了区别于本文所列参考文献序号格式,举例文献序号均用圈号表示,下同)。

通过比对发现,同一篇文献题目出现了“霉”和“酶”两种写法,经过检索环孢霉素关键词,说明“霉”字正确,而“酶”字错误,但查阅源文献后发现源文献即是如此,因此,可以确定为源文献错误。经验丰富的编辑在校对文后参考文献时,根据日常所见的庆大霉素、罗红霉素等的写法也可以发现和确定这个错误。

1.2 通过逻辑审读[8]发现错误

本刊接收的《黄芪多糖和氧化苦参碱协同增强鸡新城疫疫苗的免疫效果》一文,其作者为“陈茜,邢玉娟,陈玉库,胡元亮,王德云,蔡丙严”。

文章参考文献列表中有一条文献信息为:

(7)陈玉库,邢玉娟,蔡丙彦,等.四种中药成分复方抗NDV感染CEF细胞筛选效果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08(5):176-179.

从作者姓名上可以初步判断,本刊所收文章与文献应是出自同一课题组,因此推测两个蔡老师应该为同一人,但两处名字写法却不一致。为了避免本刊出版时出现错误,在提交作者校对时提出了此问题,作者反馈的结果为源文献是错误的,而且已经出版,无法更改。

2 源文献错误的处理及思考

对于源文献错误的处理办法,笔者编辑部的同人曾经进行了讨论,大家比较认可的意见是保证自家刊物正确,源文献错误不予处理。但是,对于类似于1.1节文献的非常明显的错误,笔者认为还是应该改过来,以免以讹传讹;而对于类似于1.2节的错误,可以不予处理。

源文献错误的出现,提醒编辑同人在工作过程中一定要仔细、认真,运用所学的审读方法及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常识,将错误消灭在萌芽中,保证“源头”正确。如1.1节示例中刘永祥等(5)原文引言最后一段为“本试验利用细胞免疫抑制剂——环孢霉素A(Cyclosporin A,Cs A)来模拟仔猪的细胞免疫抑制状态,研究CLA对免疫抑制状态仔猪的细胞免疫调控作用,旨在为通过营养调控措施缓解猪的免疫抑制状态,保证仔猪正常生长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这里就出现了“环孢霉素A”的正确写法,而文中其他处都是“环孢酶素A”,编辑通过上下文比对应该能发现这个错误。

源文献错误的出现与作者也有一定的关系,因此要求作者应认真对待自己的作品,尤其是署名一定要准确无误,如果1.2节示例文章所列文献并非出自同一课题组之手,则其错误编辑也实难发现;对于自引同一课题组的文献,如1.2节之例,编辑就须留心,以免自家期刊出现错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

[2]陈浩元.GB/T 7714新标准对旧标准的主要修改及实施要点提示[J].编辑学报,2015,27(4):339-343.

[3]林燕英,金晓明,张艳艳,等.科技论文参考文献引用著录常见问题分析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13(18):166-167.

[4]陈浩元.关于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若干问题的释疑[J].编辑学报,2011,23(2):109-113.

[5]陆遐,薛来奇.参考文献引用及其研究的盲点与误区[J].编辑出版,2015(1):51-52.

[6]谢二娟.科技期刊参考文献著录常见错误及编校对策[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4):182-183.

[7]宋春燕,王菊香.科技期刊论文参考文献核查与校对方法[J].编辑学报,2012,24(3):249-250.

上一篇:语用意义的翻译下一篇:自创商誉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