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意义的翻译

2024-11-06

语用意义的翻译(精选12篇)

语用意义的翻译 篇1

1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 广告已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电视广播到报纸杂志, 广告无处不在。它以其鲜明、独特的语言风格受到语言研究学者的关注。Leech在English in Advertising (1969) 一书中就从语言学角度分析了广告包含的各种语言策略。随后, 其他语言学家也从文体、语用等多个方面对广告进行了研究。

中国加入WTO以来, 与全球经济合作日益紧密, 广告的翻译也势必成为跨国贸易中重要的一环。假如一则广告能够吸引外国消费者, 自然能为产品赢得市场。但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 一些广告翻译往往不符合对方的表达习惯而导致营销失败。因此, 从语用学角度对广告翻译的语用等效和语用失误进行探讨,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 广告的语用翻译

广告作为一种促销手段, 必须引人注目, 具有“注意价值 (attention value) ”和“可读性 (readability) ”, 同时还要有巨大的“说服力 (persuasive power) ”或“推销能力 (selling power) ” (廖, 2002:247) 。广告语通常自然亲切、简洁有力、新颖生动, 是一种鼓动性语言, 翻译时应采用适当的方法使译文具有相同或近似的效果。语言的语用意义是指语言符号与使用者的关系, 是语言符号对人产生的影响, 即联系意义。词语的语用意义即在实际运用中所蕴含的意义, 它与其使用的语境密切相连, 并与其存在的社会文化息息相关 (蒋, 2002) 。因此, 广告翻译也必须考虑到文化差异的影响。语用翻译实际上就是研究翻译等效问题。它可以分为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会语用等效。语用语言等效类似于Nida的功能对等。在语用语言等效翻译中, 必须注意原语境的语用用意 (pragmatic force) , 它又分为暗含 (implicit) 的言外之意和明说 (explicit) 的字面意义。翻译时要小心分辨语言的言外之意, 使译文具有与原文相同的语用用意。社会语用等效翻译强调译文要符合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习惯和社会风俗, 从而实现等效翻译 (何, 1997:78) 。当然, 在实际应用中, 这两种方法往往不能完全区分开来。为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 译者可将它们结合起来, 更好地理解和传达原文的语用用意。

2.1 广告的语用语言等效翻译

为达到广告翻译的语用语言等效, 必须识别暗含的言外之意, 并采用适当的语言形式进行翻译。例如:

[例1]Do your teeth a favor!

There’s not toothpaste around that’s better at fighting cavities than Crest. (徐, 2004:54) .

这则广告采用了一个我们熟悉的英文短语:“do somebody a favor (帮某人一个忙) ”。如果我们将它直译为“帮牙齿一个忙”, 听起来会非常奇怪。从广告的上下文我们可以看出, 这则广告其实是在宣传几种新型口味的佳洁士牙膏, 因此, “do your teeth a favor”实际上也就是“do your teeth a flavor”。为达到语用语言对等, 原文可翻译为:

令您皓齿生香

佳洁士牙膏的防蛀功效比其他任何一种牙膏都好 (徐, 2004:54) 。

[例2]It happens at the Hilton.

同样, 有人或许会将这则广告译为“它发生在希尔顿”。虽然字面上与原文意思相符, 却让人摸不着头脑, 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译文并没有抓住原文暗含的意义。希尔顿酒店的这则广告其实是要向人们展示其周全的服务, 让人们觉得所有服务在希尔顿都能得到满足。因此, 它应当译为:

希尔顿酒店有求必应。

从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 正确理解广告语言的语用用意对翻译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但要实现广告的语用语言等效, 还需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例如:

[例3]We care to provide service above and beyond the call of duty.

殷勤有加, 风雨不改。 (UPS联合快递服务公司)

虽然这则广告中英文版的字面意思和语言形式都大相径庭, 但中译文仍保留了原文暗含之意。译者在识别出原文的语用用意后选择以四字短语进行表达, 符合汉语习惯, 也更加生动简练。若照原句译为“我们愿意提供高于或超出我们责任感的服务”, 显然不如前者更具可读性, 也不方便人们记忆。

2.2 广告的社会语用等效翻译

实现广告翻译的社会语用等效, 译者必须从社会文化交际的角度考察语言的使用。这就要求译者具备跨文化交际的知识, 在原文的语用意义因文化差异不能被译文的读者接受时, 要进行恰当的处理, 避免译文读者难以理解, 甚至误解广告的语用用意。例如:

[例4]此茶产自云南高山云雾之中, 清明前精心采制……

The tea is grown naturally on mountain slopes nourished in clouds and mist.Owing to its slow growth at this altitude, the plants give high quality and pure health tea.The tea is prepared from tender leaves which are picked before early spring, and every drop of its essence is retained in the tender leaves… (徐, 2004:116)

译文中, 译者为达到社会语用等效进行了一些调整。首先, 他将“清明前”译作“before early spring”。对中国人而言, “清明”是一个熟悉的日子。这一时期正值初春, 万物复苏。这时的茶叶嫩绿新鲜, 香气怡人。清明节前采摘的春茶称为明前茶, 保留了茶叶的鲜嫩和营养。这才是原作者想要表达的语用用意。倘若将“清明”译作“Qingming Day”或“the Tomb-sweeping Day”, 反而会弄得外国人一头雾水。因为他们的文化中没有这样的表达, 他们也不知道“清明”到底是什么。如果再慢慢解释, 反而显得罗嗦, 也不符合广告语的特点。因此译文直接纳入“早春 (early spring) ”的概念, 使外国读者能够清楚明白原文的语用用意, 达到社会语用等效。另外, 译者对“高山云雾之中”也作了一定的解释。因为熟悉茶文化的人知道, 生长在高山云雾中的茶叶品质更好, 营养价值更高。但外国人并不了解这一点。译者将其加入广告中, 使外国读者更易了解茶的品质, 同时也使广告更具有说服力。

3 广告翻译的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是指人们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 所用句子的符号关系是正确的, 但语言的使用不合时宜, 或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 也就是说, 说话人不自觉地违反了人际规范、社会规约, 或者与时间、空间、对象、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场合等不匹配, 违背目的语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 使语言交际遇到障碍, 交际行为中断或失败, 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 这种错误统称为语用失误。简单地说, 语用失误就是不能理解话语的含义。Jenny Thomas将语用失误分为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 (Thomas, 1983) 。

3.1 广告翻译的语用语言失误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用原则。在广告翻译中, 译者有时忽略了语言上的差异而译出机械生硬的译文, 令目的语读者感到费解。这样的译文就属于语用失误。比如, 有的译文生搬硬套, 用目的语中对应的词来翻译, 字面上看起来是差不多了, 原文暗含的语用用意却没能表达出来, 导致了误解。

[例5]本品可即购即食, 食用方便。

Opening and eating immediately (蒋, 2002) .

这则广告原本是想要强调食品食用方便。这里的“即”不能译为“immediately”。因为“eating immediately”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如果食物不马上吃就会坏掉。这当然不符合原文的意图。不如直接将其译为英语惯用的表达“instant food”或是“always ready to serve”, 这样才能在双语转换中达到等值的效果。

另外, 将母语习惯套用到目的语也是造成语用语言失误的一个因素。如果译者过多地受到原语广告写作手法的干扰, 一味考虑原语语言因素, 则可能使广告变得不伦不类, 让译文读者难以理解和接受。

[例6]三十年纺织品和服装出口经验。质量第一, 信誉第一, 友情第一。重合同、守信用、始终一贯。

30 years’experience of textiles and garment export.Quality the Best, Reputation and Friendship the Foremost.Always abide by Contract and Credibility (廖, 2002:259) .

这则广告是典型的逐字翻译, 还不要说其中的语法错误, 这种形式也会令外国读者难以理解, 因为这与他们心目中的广告形式实在大相径庭。广告的目的在于传播信息, 诱导读者购买宣传的产品。广告的翻译不需要在文字和形式上与原文完全相符, 译者的首要任务是复制原文对读者产生的促销效果 (廖259) 。

3.2 广告翻译的社会语用失误

社会语用失误指广告中因不了解或忽视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而出现的语言表达失误。比如, 在中国, 广告商更倾向于标榜某产品符合大众的口味, 人人都喜爱。北极绒保暖内衣就诏令天下:地球人都知道!这可谓是全中国最知名的广告语了。但在西方国家, 人们却更中意标榜个性而不随波逐流。因此便有了“Cindy Clauford’s Choice”、“Anna Kournikova’s Choice”等广告。当然, 这也是利用了明星效应。但在中国, 同样选择明星为产品代言, 商家却不会直接地说:“北极绒保暖内衣——赵本山的选择!”。

[例8]Make yourself heard. (Ericsson)

理解就是沟通。 (爱立信)

这则译文可以说是原文的改写。如果将它再翻译过去应当是:“Understanding is communication”。这里的改写却是必要的, 因为它避免了社会语用失误。在美国, 人们强调个人的价值, 广告也自然倾向于个人。Make yourself heard就很好地说明了这点。但在中国, 太强调个人会被视为一种炫耀, 甚至有个人中心主义之嫌。中国人更注重合作, 宣扬集体主义。因此, 原文中的单向交流被改为双向交流——相互的理解和沟通, 更好地达到了等效。

4 总结

总之, 语言文化的差异使语用用意极具挑战性。译者在进行广告翻译时应准确传达原文的语用用意, 尽量避免语用失误, 实现语用等效, 这样才能把产品或服务推向市场。从语用学角度研究广告翻译, 或许不能解决广告翻译中存在的所有问题, 但也为我们开拓了思路, 具有现实意义, 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摘要:广告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 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试图从语用翻译的角度对广告翻译进行探索, 分析广告翻译如何达到等效, 并关注广告翻译中的语用失误问题, 力求提高广告翻译的准确性。

关键词:广告翻译,语用翻译,语用失误

参考文献

[1]Geoffrey Leech.English in Advertising[M].London:Longman Group Limited, 1969.

[2]Thomas, Jenny.‘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 Vol.4, No.2, OUP, 1983.

[3]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4]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5]蒋磊.英汉文化差异与广告的语用翻译[J].中国翻译, Vol.23, No.3, 2002.

[6]廖七一编著.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C].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2.

[7]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语用意义的翻译 篇2

英语专业高年级教学不仅输入语言知识,更要输入语用知识.外语教学应该以语甩知识的传授为中心,以语用能力的培养为宗旨.学生能深刻地把握文本中的语言意义和语境意义.翻译教学中应积极引用语用教学的思维,树立语用意识,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能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作 者:管砚宁 蓝建青  作者单位:管砚宁(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电信学院,湖北・武汉,430212)

蓝建青(江汉大学文理学院外语学部,湖北・武汉,430056)

浅析叹词的语用功能及翻译 篇3

【关键词】叹词 语用功能 翻译

一、引言

汉语的词从语法功能来看分为两大类,即实词与虚词。表示具体的概念,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为实词,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量词、代词等;相反,不表示具体概念、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为虚词,它包括连词、助词、介词、叹词等。而嘆词作为虚词的一个分支,常用来表示所在的话语仅是前面话语的一种回应、延续,这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了它们的语用功能。

二、英汉叹词比较

叹词是指摹拟人们感叹或者呼唤应答的声音词,无论在汉语还是在英语中,都是用来表达说话人的喜怒哀乐,因而具有丰富的表情功能。汉语叹词英译时,可用与之形式相对应的英语叹词。汉语中叹词有“唉,哼,咳,呀,哇,哎呀”等。但英语叹词比汉语还多,英语有“aha(表示得意,满意),pshaw(表示鄙视,不高兴),bah(表示鄙视),bravo(用于欢呼),hurrah(欢呼,庆祝胜利),hush(嘘),now(请求,埋怨,不耐烦、诧异等),fie(表示轻蔑,羞辱),tut(表示不高兴,鄙视等),还有 say,amen,well,come,alas,hello,there 等。由此可看出叹词在英汉翻译中实际上具有不对等性。由于传统语法对其功能无法阐释清楚,况且在不同的语境条件下,叹词除了上述表情功能外还具有多功能性,因此只有详细了解其主要功能,才能作出恰当的翻译,避免出现语义紊乱状况。

三、语用功能辩析及翻译

1.表情功能。在言语交际中,叹词尽管本身没有具体概念,但与实词连用,能更清楚、更准确的表达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语气和情感,即表情功能。例如:“……这街上,哼,鬼地方!……还有那些山里呵,比乡下更冷哩,咳,那才好哪!火烧一大堆,大大小小一家人,热闹呀!……”

“…… But this street,humm,what a terrible place! In the mountains,its even colder,but when they have a fire in the house with the whole family sitting around it,wow,its heaven!”原文出自一乞丐之口,他在寒冬的某个夜晚说了这番话。语句里充满叹词,反映说话人的不同心情。首先,一个“哼”字,表示了他对城里天气冷、人情更冷的愤懑。而谈到乡下和山里时,口气就大不一样了,所用的叹词“咳”、“呀”等都带有明显的褒义色彩,透露出说话人的兴奋感以及对山里人家那份热情的留恋与向往。除表情功能外,这些叹词还具备语用意义,它们恰如其分的反映出说话人的语言文化背景,十分生动形象。几十年前乡下来的乞丐当然不会受过什么文化教育,因而无法用贴切的言词来表达内心的感情,只有通过叹词来达到这一目的。翻译时应把这一特殊的语体色彩考虑在内。译者在此并没有把所有叹词都一一相应译出,而是有所侧重的选用了两个叹词“humm”和“wow”,其它则融进了上下文之中。“humm”在发音上与“哼”相似,但含义更广,可表示不满、怀疑、轻视、惊奇、高兴等,在这里也能体现说话人的心情。而原文中的“咳”,按音译容易与英语的呼语Hi混淆,削弱表现力。因此,译者选用了英语叹词“wow”来表现说话人的羡慕与激动的心情,更利于读者接受。此外,“wow”本身带有夸张的色彩,再辅以“its heaven”也比较适合说话人的身份地位。因此,在叹词的处理过程中,译者在充分理解叹词表情功能的基础上,使译文体现了原文的语用意义。

2.缓和功能。很多言语行为都可能威胁到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在言语交际中人们就会选择一定的手段或说话方式去避免冲突,维持良好的交际,因为交际中说话人或者听话人的之间的意见或看法经常会出现对立,或说话人的请求遭到拒绝等,类似的情况出现意味着说话人或听话人的面子受到威胁,此时,适当的叹词会起到缓和气氛及语气的作用,即缓和功能。

3.延缓功能。叹词用作延缓词表迟疑时,可以避免过长的停顿,并暗示对方要提供的信息还没有考虑好,或者说话人因某种原因而犹豫。例如:A:How much are you selling your second-hand bicycle for?B:well,let me see……how about 100 yuan since you are my friend.A:你的这辆二手自行车买多少钱啊?B:嗯,让我想想看……既然我们是朋友,那100元怎么样?在本例句中,“well”和“let me see”都起着延缓时间的功能,但well作为叹词,不具有任何的意义,而此时又要译出它的语用功能,笔者认为“嗯”表达出了说话者因为某种原因而犹豫了一下,即体现出了叹词的延缓功能。

四、结语

以上我们谈了人们长期以来忽视的叹词,论述了它们在不同语境条件下表现出来的多种语用功能,而不是语法功能。而叹词本身作为话语标记语,并不具有实际的意义,无法构成语句的基本语义,但是却具有丰富的语用功能。在信息处理时,我们必须联系一定的语境条件,从整体理解中去识别它们的语用功能,才能作出恰当的翻译。

参考文献:

[1]王佐良.刘世沐等.性情人生[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2]冉永平.话语标记语 you know 的语用增量辩析[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2014a,(4).

[3]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5.

商标翻译的语用对等 篇4

一、商标翻译

(一) 商标翻译的文化差异

世界是一个多民族整体, 多元文化的社会。由于发展方式, 地理位置, 环境等的不同, 每一种文化有着各自的特征。因此, 文化差异影响着各国之间的理解与交流。然而, 从古到今, 人类从未停止跨文化交际活动, 这主要是通过语言的翻译来实现的。用来描述文化现象的语言是文化的重要部分。它是表达文化, 传播文化和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工具。不同文化的国家与民族, 其文化也有许多共同之处。这些共同之处就是翻译的基础。

商标翻译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商标翻译是否成功又影响商品的销售。因此, 当译者在进行商标翻译时, 必须对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进行调查, 以免产生文化冲突。文化差异固然也存在于东西方文化中, 因此, 译者应该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并明确它们是如何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活动, 因为不同的购买动机, 在很大的程度上, 取决于不同的文化价值。

在跨文化交流中, 由于文化差异, 直译商标可能会在目标语言中失去原有的美感, 或语用意义。这就导致它不能够达到宣传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 译者主要应该考虑这些因素:目标语言, 文化和审美心理。然后, 他须运用语用对等的翻译原则。

(二) 商标翻译的语用对等

语用对等与奈达的“动态对等“类似。“动态对等”强调与目标语言最接近自然的对等。这就是说, 奈达的“动态对等”与“语用对等”具有相同的功能。语用对等也是功能对等, 而不是源语言与目标语言结构的相似。

社会语用翻译指的是跨语言, 跨文化的双语交流服务的对等翻译。也就是说, 译者应该以理解源文本为基础, 根据语境和文化习惯, 使目标文本适合目标语言国家的文化习惯以达到翻译对等。商标翻译应该使用语用对等原则, 因为作为双语语言活动的商标翻译不仅仅交流语言, 而且还涉及文化的传播。

二、商标英汉互译中的语用对等

(一) 英汉商标翻译的语用对等

正如人的名字是人的符号, 商标是商品的符号。现在, 商业上存在许多竞争, 其中一个便是商标的竞争。在国际商场上, 商标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宣传作用;商标翻译也变的非常重要。因此, 商标翻译是否成功直接巨大地影响该商品能否成功的打入市场。在英译汉中, 有许多商标翻译的方法, 其中有两点是很适用的:1) 商标意义的直译;2) 商标的语音翻译。然而, 当译者用这两种商标翻译的方法时, 应该遵循语用对等原则。例如, “Cocacola”译成“可口可乐”听起来一样, 被认为是最佳的翻译之一。我们知道, “Coca cola”是一种饮料;“可口可乐”听起来让人愉悦快乐。这个翻译是达到语用对等最好的例子。“可口可乐”得到的效果优于“Coca cola”。法国品牌香水“Poison”没有被直译成“毒药”而是被译成“百爱神”。这就是因为“毒药”是不好的, 能伤害到人们甚至夺去人们的生命。那么, 把它翻译成毒药肯定没有人买它, 因此就被译成“百爱神”。后来, 这种香水受到广大中国消费者的喜爱。不需要解释, 大家都知道“百爱神”的意思。它暗含, 人们一旦买它, 就会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人。因此, 它在中国市场销售很好。还有很多商标名的翻译都是遵循语用对等原则, 比如:“Good Companion”被译成“良友”, “Giant” (自行车) -“捷安特”, “Cortina”-“跑天下”, “Bluebird”-“蓝鸟”, AUDI (汽车) -奥迪, Nike (鞋) -耐克, GOLAGATE (牙膏) -高露洁。

商标翻译中也存在语用失败。这是由于译者没有掌握目标语言的文化和语用原则。例如, “Head&Shoulders” (洗发水) 曾经被译成“海伦仙度丝”。我们中国人不知道海伦仙度丝是什么, 更不能把它与洗发水联系起来。因此, 它被改成“海飞丝”, 便在中国家喻户晓。它意味着, 人们一旦使用它, 头发就会变得非常柔软。

(二) 汉英商标翻译的语用对等

汉英商标翻译时, 也有两种方法:1) 商标名称含义的直接翻译2) 商标读音的语音翻译。然而, 当译者在进行汉英商标翻译时, 他们不仅要运用直译, 同时也要考虑外国消费者的文化习俗和审美心理。换句话说, 在把商标从中文译成英文时, 也应该遵循语用对等原则, 这样才能达到宣传的目的。例如, “四通” (电脑品牌) 被译成“Stone”, 暗含该电脑的质量非常不错, 让消费者放心, 从而可以安全购买。“方正” (电脑品牌) 被译为“Founder”。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翻译。我们使用电脑的目的是要找到我们想要的。“Founder”能够为我们做到这一点。“乐凯” (胶卷) 被翻译为“Lucky”。它指当人们带着“Lucky”外出旅游时, 他们将会很高兴和幸运。

接下来谈一下语用失误的例子。“凤”在中国象征好运和高雅。所以我们把它用作品牌商标名称, 如“凤凰牌自行车”。然而, 如果我们把它翻译成“Phoenix”, 它就不能被西方消费者所理解和接受。因为在西方文化里“phoenix”的寓意是“The bird ofwonder”, 它每五百年才重生一次。这翻译名称不能达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语用对等。也就是说, 这个译名导致语用失误。

三、结语

在商标翻译中, 我们将遵循语用对等原则。商标语用意义翻译是否成功是译名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 如果译者想要做出出色的商标翻译, 他应该牢固的掌握语言的基本技能, 并应一再考量词语, 使他能够使翻译实现最大程度的功能对等。总之, 商标翻译变得越来越重要, 我们应该尽量做到最好。

摘要:作为社会术语的商标与经济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目前,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对商标及商标的翻译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 译者应该对商标翻译投入更多的精力。然而, 译者在进行商标翻译时又必须注意许多因素, 比如文化差异和语用意义。

关键词:商标,文化差异,语用对等

参考文献

[1]刘季春.实用翻译教程.1996.

中国语用翻译研究 篇5

中国语用翻译研究

语用翻译是翻译研究的新领域.国内学者在语用学的框架下研究了指示语与语用前提、会话原则、言语行为理论、关联理论、顺应理论等对翻译的制约与解释力,以及跨文化语用翻译、语用翻译策略等,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们认为,国内语用翻译应注重实证性与动态翻译过程的`研究,结合中外语用翻译研究成果,透视语用翻译的本质,逐步建立起语用翻译的模式与流派.

作 者:曾文雄 ZENG Wen-xiong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外语学院,广东,广州,510320 刊 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P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年,卷(期):2005 28(2) 分类号:H05.9 关键词:语用学   翻译研究   翻译模式  

浅析公示语翻译中的语用失误 篇6

【关键词】公示语翻译 语用失误 解决方法

【Abstract】As everyone knows that public signs are the guide of an area,a city even a country,to a great extent,it reflects the humanistic quality and civilization of the city. Analyze the public signs of the city on pragmatic failures,through cases analysis of public signs translation,finding the pragma-linguistic failures and socio-pragmatic failures.Simpl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pragmatic failure,and puts forward the way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in order to more accurately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Public Signs Translation;Pragmatic Failures; Measures

一、引言

公示语作为一个地区的公共标识随处可见,它是展示以及宣传一个城市精神文明的重要方式。可以说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要用到公示语,无论是城市路牌,宣传手册,店铺标识,景区标志等等,公示语都以无处不在之势影响着人们生活的诸多领域。但是随着城市发展速度的加快,城市精神层次的建设却随之缺失,就拿公示语来说,随处可见错译,乱译甚至是拼写错误这样的低级错误,并且一些译者不讲究词语的选择,不注重译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从而导致公示语翻译过程中出现五花八门,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正因在这个跨国际交流日益密切的大环境下,我们更应该对这个代表着城市文明的公示语翻译加以必要的重视,了解源语和目标语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以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这样那样的语用错误。

二、公示语翻译中的语用错误分析

1.语用语言错误。语用语言失误就是指语言使用者没有达到Hymes提出的语言交际标准的能力—能够构成和辨别合乎语法的句子,能够判断语言形式的可接受性,能够选用适合于某一语言环境的语言形式,能够知道话语在多大程度上能付诸实施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在公示语翻译当中容易出现语用语言失误的几个方面。

(1)错译乱译拼写错误。比如,有一些随心所欲的乱译更是让人难以接受,“严禁烟火”本应是 No Smoking and Firing!却被译为Watchful Fair!;“市人民政府”为 People’s Government of City.却被随意译成 The Government of People’s Republic of.这样的公示语翻译出来,不仅损害了译者的颜面更是体现了一个城市文明发展的缺失。

(2)冗长累赘的表达。居住在城市生活中的人们对于电梯并不陌生,因此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警示语:“遇到火灾,勿用电梯”如果将其译为“When there is a fire,don't use the elevator!不仅仅让读者觉得这样的翻译非常的冗长以及复杂,而且还很容易给读者造成歧义,因为这样翻译有其隐含意在里面,让人觉得火灾很可能会发生,让人产生恐惧心理,这样往往背离了此公示语的初衷。其实这里如果翻译成“Don’t use the elevator in case of a fire.”就显得更为妥帖了。

(3)选词不当。英语公示语的词汇选择非常重视公众化,严格避免使用生僻词语、古语、俚语、术语 ,如:Open(正在营业)、Ticket Only(凭票人场)及Fragile(小心易碎)等。又比如我们常常在小区,公园,汽车等一些公共场所或交通工具上都会看到“禁止抛物”字样的公示语误译成"Parabolic Against",译文想表达的意思无非就是反对抛物,但是却选择"Parabolic"这个并不常用的词,Parabolic的意思是“抛物线的”,是数学几何学中常用到的词,显然用在此处并不恰当。还不如直接译成 “No Littering”既简单明了,又十分贴切。因此在公示语翻译的过程中我们要尽量选择常用词进行翻译,因为公示语说到底还是给大家看的要符合大众的语言习惯,否则翻译出来的东西你觉得高深其实是晦涩难懂的,因此也就起不到公示语本应该起到的作用,所谓公示语就应该通俗易懂起到提示或告知作用,否则会影响这个城市的形象。

2.社交语用错误。

(1)忽略文化因素。从跨文化角度来说,无论是任何种类的形式的翻译都应该考虑到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原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转换更应该相互尊重其语言文化,民族风俗等。 如果不考虑文化因素,直接翻译或者是字对字的硬译就会导致翻译的失败。“干”字会经常出现在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中,例如:“干货”,如果采用像fuck foods这样的直译而不考虑译语的真正含义,就会出现侮辱甚至是猥亵的意思。更加背离了“干”字所要表达的意思。

(2)禁忌语的不恰当使用。英语中有许多带有忌讳的词,数字以及颜色等,一般都不直接表达出来,而是用相对委婉的词语间接表达出来,从而避开那些在英语文化中不被人们所喜爱的表达方式。因此在翻译公示语的过程中,要正确了解一些禁忌语的表达方式,这样才不会对译语读者产生冒犯。

总之,简练准确的公示语翻译不仅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更是我们所在环境文明的一个象征,经过上文的实例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比语言失误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译者只有提高自己的双语能力,对交际双方的文化有着深刻的了解,把握好语境,避免语用失误,以保证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参考文献:

[1]HymesD.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Pride.JB,Holmes,J.Sociolinguistics.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1972.

语用意义的翻译 篇7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国际商业化程度的提高, 英汉对照的商业标语层出不穷。将商业标语翻译成英语, 旨在吸引外商的兴趣和关注, 然而语用失误的翻译往往会引起外商的误解, 从而丧失宝贵的商机。商业标语翻译的语用失误常常出现在词汇、修辞和文化层面, 译者必须提出相应的翻译措施, 以达到商业标语翻译的语用等值。

二、理论背景

何自然 (1997:205) 指出:“语用失误不是一般遣词造句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错误, 而是说话不合适宜的失误, 或者说话方式不妥, 表达不合习惯等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商业标语翻译中的语用失误, 指外商对商业标语的理解与汉语读者不一致。商业标语的翻译要达到实用的目的, 译文与原文就必须实现语用等值, 即“译文读者对译文的理解必须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基本一致。” (Nida, 2001:118) 语用意义分为宽式语用意义和窄式语用意义, 前者体现在文化语境中, 后者体现在语言语境中。 (陈宏薇, 2002:52) 商业标语翻译具有明显的商业动机, 译者应尽可能地考虑到外商的文化和语言语境, 避免不必要的语用失误, 从而让外商充分理解原文的商业动机, 并且采取与原文读者类似的商业行为。

三、词汇语用失误

词汇具有指示和联想意义, 指示意义是词汇实际的语言学意义, 而联想意义是词汇在具体的使用过程的派生意义, 包括读者对该词汇的价值观和态度。 (Nida, 2001:40) 普通译者认为翻译出商业标语的指示意义即可, 但由于不同的联想意义, 这类翻译会造成严重的语用失误。如:

例1:九月, 相约大连服装节。Dating in Dalian fashion festival.

例1是大连服装节的商业宣传标语, 目的在于吸引外商的关注, 参加这次时装盛会。而译文选用了“Dating”一词, 根据《朗文现代英汉双解词典》 (Procter, 1996:357) “Dating”指的是未婚异性之间的约会。大连服装节邀请的显然不是到大连寻求浪漫的情人, 而是到大连获取时装商机的外商, 因此例1的翻译在词汇层面上出现了语用失误。对原文的翻译不妨借用北京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的歌词“相会在北京”的英文翻译“Meet in Beijing.”利用变译的方式将例1翻译成“Let’s meet in Dalian fashion festival in September.”或者采用转译的手法翻译为:“Welcome to Dalian fashion festival in September.”改译不仅基本实现了原文的语用意义, 更增添了一层亲切感。

四、修辞语用失误

修辞在于使文章更具美感和情趣, 但英汉语毕竟分属不同的语言体系, 人们对同一种修辞手法的审美情趣不尽一致。汉语往往充满了华丽的辞藻, 从结构上讲究工整和对仗, 写作注重作者个人感情;而英语则强调简洁朴实, 讲究实物描写。商业标语翻译中的修辞如使用不当, 不仅达不到宣传的效果, 甚至会引起外商的反感。如:

例2:满树金花, 芳香四溢的金桂;花白如雪, 香气扑鼻的银桂;红里透黄, 花多味浓的紫砂桂, 花色似银, 季季有花的四季桂, 竟相开放, 争研媲美。

Golden osmanthuses are filled with the tree, furnishing with fine aromatic surroundings;Silver osmanthuses are snow white, sweet greeting the travelers;Red porcelain osmanthus are red in yellow.All season osmanthuses are silvery, which are available in all seasons as the name is called.All the osmanthuses are in full blossom, fighting to compare beauty with one another.

例2是上海桂花节的宣传标语, 原文充满了溢美之辞, 旨在吸引国外游客前来赏花。译文采取了逐句对译的方法, 利用了大量华丽的词语, 从汉语审美观点来看, 译文倒也充满了诗情画意, 但国外游客却觉得译文不仅冗长乏味, 而且缺乏实际意义, 没有实现原文的语用意义。根据英语的审美特征, 原文不妨译为:“The Park of Sweet Osmanthus is noted for its profusion of osmanthus.Flowers from these trees in different colors pervade the whole garden with their fragrance.” (贾文波, 2001:80) 改译采用了省略的手法, 略去了大量华而不实的词语, 译文不仅简洁明了, 而且直观写实, 完全符合外商的审美情趣, 从而避免了语用失误。

五、文化语用失误

文化差异常造成商业标语翻译的语用失误, 英语和汉语分属两种不同的文化圈, 即使是同一件事物也具有完全不同的文化内涵。原文和译文的文化差异越大, 就越需要采用更加灵活的翻译手段。如:

例3:以外贸企业为龙头。with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s as the dragon head.

例3目的在于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本地, 语用意义就在于告知外商外资企业在本地经济中起到了领头的作用。但在英语文化中, “龙被看作一种不祥的动物。……在圣经中, 龙是魔王撒旦的化身。” (程立, 1999:115-116) 由于文化的差异, 例3译文足以让外商望而生畏, 完全丧失了原文的语用意义。译者可以采用归化的方法, 将“龙头”转译成英语中类似的文化意象, 如“with foreign trade firms as the locomotive” (丁衡祁, 2002:46) “locomotive” (火车头) 与“龙头”都具有领头或牵引的意义, 改译基本上保持了原文的语用意义。

六、结语

在译文中传达原文的语用意义是商业标语翻译的基本要求, 但译文在词汇、修辞和文化层面的语用失误常常引起读者的误解, 从而丧失商机。译者应尽量采取转译、省略、归化等灵活的翻译方法, 避免译文中的语用失误, 使译文和原文基本达到语用等值。

参考文献

[1]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52

[2]程立:英汉文化比较辞典[M].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115-116

[3]丁衡祁:对外宣传中的英语质量亟待提高[J].中国翻译, 2002 (4) , 46

[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205

[5]贾文波:汉英时文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80

[6]Nida, Eugene 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40, 118

语用意义的翻译 篇8

唐山工业历史悠久, 形成了依托资源的钢铁、建材、机械、陶瓷等产业。同时, 唐山又处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时期, 发展旅游业成为经济转型的首选产业。在“十一五”期间, 唐山市委和市政府将建设文化名城做为发展的目标, 逐步形成了以工业文化、地震文化、地方文化、休闲旅游文化和生态海洋文化为重点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目前, 唐山已经储备了一百多项文化产业项目, 如利用工业遗产的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启新水泥工业博物馆、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南湖公园等。

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和唐山发展机遇的到来, 唐山市的文化创意产业也应走向国际, 凸显其文化软实力。这样, 文化创意产业的语用翻译就变得尤为重要。因此, 本研究将结合唐山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实际,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 基于文化语境, 对唐山市文化创意产业的语用翻译对策进行研究。

一、 文化创意产业语用翻译需要文化语境

语境即言语交际的环境, 如交际的参与者、时间、空间、对象等。而文化语境则指言语交际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是文化习俗, 由人民世代相传, 沿袭下来;二是社会规范, 指社会对人的交际活动做出的各种规定和限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通过语言更好地展现出来。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因此, 文化语境在翻译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翻译来说, 文化语境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可以说, 文化创意产业的翻译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实现的。唐山市的文化创意产业无不与唐山的历史文化紧密相关。要想让不同国家的人了解唐山市的文化创意产业, 翻译人员就必须将唐山市的文化渗透到翻译中, 形成文化语境, 而翻译策略中的解释是是实现文化可译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在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关于开滦煤矿的介绍中“开滦, 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地煤矿企业, 坚持‘内挖外扩’的方针, 通过对唐山老区资源挖潜, 走出去到内蒙古、新疆、山西, 国外加拿大等地区开发资源, 获得资源量115亿吨, 形成了‘五大区域’、‘七大战略基地’的煤炭生产格局”, 其中的“内挖外扩”、“五大区域”和“七大战略基地”的翻译都需要相关的文化语境, 也就是说译者要将其中的“内和外”、“五”以及“七”分别解释并译出, 才能实现翻译的目的。

二、 文化创意产业语用翻译人员要具备跨文化意识

翻译是语言的交流, 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 翻译人员则是文化交流的桥梁。为了保证不同文化的国家交流与合作的顺利进行, 翻译人员需要具备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意识指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敏感性。具备跨文化意识的翻译人员在认识文化差异的基础上, 将自己置身于对方的文化和语境, 从而传递语言中的文化意义。如果想要顺利地翻译文化内涵丰富的语篇, 翻译人员需要灵活采用各种翻译方法, 既要传递文化, 又要使语言通顺自然。切不可只顾文化的存在而忽视了语言的流畅。

在文化创意产业翻译中, “文化”是一个关键词。但是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 不同的语言表达之间存在着文化空缺现象, 因此, 翻译人员在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翻译的过程中, 尤其要注意文化的介入作用, 即要抓住词的对应关系, 又要将词语背后的文化内涵充分表达出来。如在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关于女娲燃煤炼石补天的介绍中“女娲补天的传说见于先秦时期的《淮南子》。女娲选用各种各样的五色石子, 架起火将其化成浆, 把天上窟窿补好。天上出现的彩虹就是女娲补天神石的彩光。相传女娲补天的五色石就是用煤炭烧炼而成”, 其中的文化典故“女娲补天”是需要翻译人员去解释和传递的。

三、 结语

伴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和唐山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唐山市的文化创意产业也将会走向国际, 凸显其文化软实力。而语用翻译是使唐山市文化创意产业走向国际的途径之一。唐山市文化创意产业语用翻译需要文化语境, 也需要语用翻译人员要具备跨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吕和发, 周剑波, 许庆欣.文化创意产业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1.

[2]Nida, E.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3]陈国强.略论唐山市文化创意产业艺术反正[J].作家, 2012 (10) .

语用预设翻译浅析 篇9

翻译是译者对原作的再创造过程。源语作者与读者拥有共同的社会文化基础, 因而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会预设许多的文化常识, 并“理所当然”地认为读者能够自然推理并理解。但这却给来自不同文化的目标语读者造成了不少理解上的困难, 文化差异造成了理解上难以跨越的鸿沟。翻译时尤应谨慎处理这些文化负载浓厚的语用预设, 好的翻译通过对原作的巧妙再创造, 让目标语读者自然轻松地理解其中的“不言而喻”, 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本文基于语用预设的特点就如何恰当翻译语用预设提出了几点方法, 以期有所帮助。

二、语用预设

预设 (或称前提) 一般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两种。语义预设建立在真值条件基础上, 绝大部分是由语言本身所引起的。如“John’s brother is ill.”无论这话真实与否, 前提“John has a brother”一直存在, 此预设由属格“’s”而来。Leech曾列举了包括属格在内13种语义预设语言因素 (1981:181-184) 。可见语义预设是语句命题本身所拥有的一种意义, 是静态的, 抽象的。但在具体的话语交际中, 语句总是与具体使用相联系, 处于一定的语境中, 因此从单纯的语义角度来研究预设显然是不够的, 有必要从语言使用的角度来研究预设, 这就构成了预设的语用研究。语用预设是指“那些对语境敏感的, 与说话人 (有时包括说话对象) 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关系” (何自然, 1997:68) 。比较语义预设, 语用预设受语境的影响, 是动态的, 具体的。语用预设一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1) 语用预设是说话人对语境所作的设想。说话人对自然语言环境有他自己的理解, 有一些设想, 并基于这些设想展开话语交际, 语用预设是话语产生的背景信息。 (2) 语用预设是一个言语行为的必要条件。 (Fillmore, 1971:276) 说话人在实施言语行为时预设了那些能使此言语行为恰当实施的必要条件。 (3) 语用预设是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 (Jackendoff, 1972:230) 语用预设还表现在说话人会预设他认为对方也拥有的知识。语用预设的这种“共知性” (mutual knowledge) 是交际得以成功的基础, 没有这一共同拥有的背景知识, 话语交际就不能顺利进行。由此可见, 语用预设绝大部分是由非语言因素引起的, 跟语境密切相关, 与交际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 与交际双方的关系密不可分。总体而言, 语用预设有两个基本特征:合适性 (appropriateness) 和共知性 (mutual knowledge) 。具体而言, 还有主观性、单向性和隐蔽性。语用预设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在话语交际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既然翻译要求译者忠实地传达原作者的思想, 如何让原作者这些“不言而喻”的预设被目标语读者所理解就成了一个难点, 下文将对此作一番探讨。

三、语用预设的翻译

正如Levinson指出的那样“就算两种语言来自相差非常大的语系, 它们的语义预设也大体是相通的” (1983:216) , 语义预设的翻译大都可直译, 如:

I saw you and your girlfriend walking in the street yesterday afternoon.

昨天下午我看到你和你的女朋友在逛街。

“your girlfriend”和“你的女朋友”都预设了“你有女朋友。”又如:

You are beating your child again.

你又在打你的孩子了。

“Again”和“又”都预设了“这已不是第一次打孩子了”。

比较而言, 只有一些语用预设是大部分语言所共有的或涉及人类普遍思维和心理反应的, 目标语读者可基于这些共同知识体会原作者的“不言而喻”, 因而可直译, 但大部分语用预设因为与社会文化相关, 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 不易被目标语文化的人接受, 因而应受到格外的关注。如:

Gorge got his arm struck in the drain cover, so the fire brigade was called in.

乔治的手卡在渠盖里了, 因而向消防人员求救。

源语读者对此话没有任何理解上的困难, 但却让目标语读者有点费解———这跟消防员有何大干系?造成理解困难的是两种文化的差异:在英国消防员不仅处理火警, 也处理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难事;而中国文化里这更是110的事, 而不会首先想到消防员。既然不同文化读者并没有共享原作者对相关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预设, 直接翻译成源语形象当然会给这些读者造成困惑了。因此翻译此类语用预设时用直译往往欠妥, 而应做些恰当的加工处理, 下面是处理这类语用预设的五个方法。

(1) 加注法

当预设的源语文化现象在目标语文化中空缺时, 加注是可行的办法之一。如:

我属鸡。我从来不吃鸡。鸡年是我的本命年。

I was born in the Year of the Rooster, I never eat chicken, the Year of Rooster will bring me good luck of bad luck. (Chinese people traditionally use 12 animals, representing 12 Earthly Branches, to symbolize the year of the Rooster.People born in this year have the rooster as their life symbol.All other years of the rooster, according to an old Chinese saying, become either-goodor-bad-luck years for them.)

生肖是典型的中国文化现象, 众所周知, 说话人预设了这点, 理所当然认为读者理解没问题。但对英语文化的人来说, 这是个不小的文化空缺。因此为弥补这一空缺, 可加注说明相应文化背景知识, 便于对方理解。

(2) 语境化法

对类似事物的表达有时源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相去甚远, 这种情况除了可用加注法, 也可以用语境化法。如:

He had been faithful to the fourteen-year-old vicar’daughter, whom he had worshiped on his knees but had never led to the alter.

他一直忠于十四岁的牧师的女儿, 他曾经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 但终于没有和她结婚。

“Lead somebody to the alter”是典型的西方婚礼场景, 作者预设了这一点, 认为读者自然知道这一文化常识, 但目标语文化读者却不一定了解此文化常识, 直译成中文不太好理解, 因此把它意译成“结婚”, 把语境表现出来。

(3) 简略化

并不是所有的语用预设均需明白无误地翻译出来, 在一定条件下, 一些可省略或简单化。如:

过年杀的狗肉早已吃光, 狗皮一直挂在墙上。

The dog died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and the dog skin is still on the wall.

中国人好吃狗肉, 说话人预设了这点。但这种行为西方文化的人难以接受, 因此可委婉翻译, 简略处理, 只说那狗“died”。

(4) 转换法

在表达同一事物时, 有时源语形象和目标语形象不吻合, 甚至相互冲撞。这种情况下, 可直接译为目标语形象。如:

“You don’t want to lose Larry altogether, do you?”/she shook her head.

“你不想完全失掉拉里, 是吗?”/她点点头。

“shook her head”与“nod”相一致, 作者认为读者不会有任何理解困难, 预设了这点语言常识, 但却与中国的语言文化不符, 因此译成中文要符合中文习惯, 变成“点点头”。

(5) 直译法

以上四种处理语用预设翻译的方法在一定条件下都行之有效, 但并非无缺陷。其中第一种加注法可保留源语形象, 但易造成阅读不流畅;其余三种方法属于意译, 一个共同的缺陷是通过这些方法处理后的译文在一定程度上了丢失了原文的形象意义, 削弱了原文的魅力。在中西方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 人们对对方的文化越来越了解, 许多源语文化现象也变得不再陌生, 因而对作者预设的文化常识也越来越能理解, 这种情况下可直接翻译, 以保留源语形象。如:

I know not where is that Promethean heat that can thy ligh relume.

我不知道什么地方有那天上的神火能够燃烧你原来的光彩。

这是早些年的翻译, 当时中国人对普罗米修斯的神话传说还知之甚少的, 因而意译为“神火”, 译者把作者对这一文化知识的预设明示化了, 以便于目标语读者理解。而在今天, “Promethean”完全可音译, 因为大家对此已不再陌生。

四、结语

翻译的标准为“信、达、雅”, 语用预设的翻译也如此, 因其跟社会文化背景关系密切, 尤需谨慎处理。总体而言, 如果目标语读者与原作者共享预设信息, 则可直译;如果目标语读者不具备原作者所预设的信息, 则视情况采用余下四种方法。以上是笔者愚见, 希望能有所帮助。

摘要:大部分语用预设与社会文化相关, 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 不易被目标语文化的人接受, 因而在翻译时应格外谨慎。本文探讨了语用预设的特点, 并就如何恰当翻译语用预设提出了五个方法:加注、简略化、语境化、转换法和直译。

关键词:语用学,语义预设,语用预设,文化

参考文献

[1]Fillmore, C.Verbs of judging[A].Fillmore, C.&Langendon, T.Studies in Linguistics Semantics[C].New York:Holt, Rinehart&Winston, 1971.

[2]Jackendoff, R.Semantic Interpretation in Generative Gram-mar[M].Mass:The MIT Press, 1972.

[3]Leech, G.Semantics[M].Harmondsworth:Penguin, 1981.

[4]Levinson, S.C.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论商务合同翻译中的语用完善 篇10

1商务合同与语用失误

国际商务合同翻译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了其固有的语言风格, 其所承载的信息就是语言文字表面所传递的信息, 不能有任何的引申含义。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 语用失误是:“the inability to understand what is meant by what is said” (不能通过听到的话来理解其含义) , 这是英国著名的语用学家Thomas Jenny给语用失误下的定义。我国的语用学研究者对语用失误的解释是:语用失误现象是会话人 (或语用人) 因缺乏准确理解或有效使用语言的能力而造成表述或理解失误。语用失误又分为语用语言失误 ( pragma-linguistic failure) 和社交语用失误 (social-pragmatic failure) 。语用语言失误是因为语用者缺乏正确理解或恰当使用会话双方当时共用的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来表达用意的能力而产生的失误。当说话人在某一表述中使用的语用方式系统性地不同于将语言作为母语使用的说话人在这一表述中经常使用的语用方式时, 就会产生失误。因此, 从事商务合同翻译的工作者在翻译国际商务合同时, 尤其要注意选词专业、正式、准确, 使译文结构严谨、逻辑严密、言简意赅, 与合同使用者间的语言保持一致, 避免任何歧义及误解。

2准确选词避免语用失误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 其词汇具有非常丰富的含义。同一个词或者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截然不同的含义。例如:instrument of payment (支付工具) , instrument of pledge (抵押契据) , instrument of ratification (批准证书) , instrument of credit control (信用管制手段) , instrument of acquisition (购置凭证) , 译者在翻译时则应该依据相关专业知识以及上下文推理出其准确含义;同时, 有些词在普通英语和商务合同英语中使用的不同则更应该加以注意, 不能盲目参照词典中的解释, 以免导致语用失误, 引起不必要的纠纷。例如“collection”、“confirm”、“accept”、“tolerance”和“more or less”在普通英语中通常被译为“收集”、“确认”、“接受”、“承受”和“大约”, 而在合同中, 这些词则是商务术语, 分别是“托收”、“保兑”、“承兑”、“公差”和“溢短装”的意思。下面再看例句:

原文: (合同) 条件中的标题和旁注不应视为条件的一部分, 在合同条件或合同本身的理解或解释中也不应加以考虑。

译文1:The headings and marginal notes in these conditions must not be believed part of conditions or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n the interpretation or explanation of these conditions or of the Contract itself.

译文2:The headings and marginal notes in these conditions shall/may not be deemed part thereof or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n the interpretation or construction of these conditions or of the Contract itself.

析:译文1在普通读者看来几乎没有什么错误, 但是放在合同文本中则有几处还需进一步的商榷。这里的误译究其原因, 主要是没有认真研读目标性文本, 对合同术语的含义未能准确把握且缺少翻译实践造成的。其一:“must”的误用。“must”在合同中用于强制性义务 (必须做什么) , 而“may (shall) ”则用于禁止性义务 (不得做什么) 。从原文中, 我们可以看出, 合同其中一方并没有强制另一方做什么, 而只是对某些方面进行了限制而已, 因此应将“must”改为“may/shall”, 从而体现合同条款内含法律的威严性和约束性;其二:“believe”的误用。虽然“deem”与“believe”在意思方面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然而若将其放入专业性文本中, 其用法则不尽相同。“deem”常用语被动语态, 在合同中是“认为”或者“视为”的专用语, 而 “believe”则没有此用法;其三:“explanation”的误用。“explanation”与“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在普通英语中作“建筑”讲, 在合同文本中则为专业术语, 作“解释”讲) 同义, 然而在合同文本中“construction”比“explanation”正式, 为了保证合同文本的严谨性, 译者在翻译的时候选用construction则更为妥当。其四:Thereof (其) 这类古体词语的使用除了能体现其庄重严肃之外, 还可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使意义更加清楚、简明。

3使用专业术语避免语用失误

专业术语是商务英语形成一种相对独立体裁的保障, 是商业贸易及谈判的各个专业环节的保障, 是保证原文交际者的思想和意图能够得到准确传达的基础, 因此, 翻译工作者在翻译时必须深刻理解原文术语的含义, 并把它们规范准确地再现在译文中, 以使双方迅速达成共识。例如:“依据合同相关规定”一般说“pursuant to provisions contained herein”或“as provided herein”等, 而不说“according to relevant terms in the Contract”。

原文:Without prejudice to any rights which exist under the applicable laws or under the Subcontract, the Contractor shall be entitled to withhold or defer payment of all or part of any sums otherwise due by the Contractor to the Subcontractor.

错误译文:承包商依据适当的法律或分包合同在对拥有的任何权利不带成见的条件下, 应该有权扣留或暂缓支付在不同情况下应由承包商支付给分包商的任何全部或部分金额。

分析: “prejudice”一词本身具有“成见、偏见、歧视、损害”, 等意, 而“without prejudice to”则有“不使 (合法权利等) 受损害”之意, 这一短语在合同中经常出现。如:without prejudice to the generality of Article 4.1, … (在不违背第4.1条一般原则的情况下, …) 、Without prejudice to the Contractor's entitlement to interest under Sub-Clause 60.10 and to terminate under Sub-Clause 69.1, … (在不影响承包商按第60.10款享有利息的权利和第69.1款有关终止合同权力的情况下) , Without prejudice to the Contractor's right to suspend/terminate this Agreement, … (在不影响承包商暂停、终止本协议的权力的情况下, …) 等, 都是商务合同中经常使用的词句。熟练掌握这些词句后, 这段文字就不难翻译了。

正确译文:在不影响按适用法律或分包合同享有任何权利的情况下, 承包商有权扣留或暂缓支付承包商应付给分包商的全部或部分到期金额 (李全申, 1998) 。

同时, 为了准确描述商务活动中交易双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商务合同中除大量使用商务类专业术语外, 也使用了较多的法律类专业术语。商务合同中这类法律专业术语不以大众是否理解或接受为转移, 它是商务合同语言准确表达的保障, 是其独有的现象。对于初涉商务合同翻译的人而言, 在翻译时除切忌望文生义外, 还需准确的记忆并使用此类词汇。

4准确使用介词“和/或”连词避免语用失误

众所周知, 合同中要明确规定双方的责任。而合同双方常常使用介词“或/和”连词来对时间进行限定, 因此英译与时间有关的文字时, 则应非常严格慎重地处理, 一点看似细小的错误将可能给公司或企业打来巨大的财产损失或者法律投诉等问题。

本合同签字之日一个月内, 即不迟于12月15日, 你方须将货物装船。

译文1: Your party shall ship the goods within one month since the date when this Contract is signed, namely, by December 15.

译文2:Your party shall ship the goods within one month since the date when this Contract is signed, namely, on December 15.

分析:在仔细研读了这两个译文之后, 我们不难看出, 这两个译文只有一处不同, 即by与on的使用。在英译合同时, 为了避免产生歧义, 被对方钻了空子, 常常使用一些有限定作用的结构来界定细目所指定的确切范围。因此, 当英译终止时间时, 比如“在某月某日之前”, 如果包括所写日期时, 就用介词by;如果不包括所写日期, 即指到所写日期的前一天为止, 就要用介词before。 译文一选用介词by, 说明12月15日包括在内;而译文二选用介词before, 则说明装船日期应在12月15日之前, 不包括12月15日。译者在翻译时一定要根据上下文, 弄清楚合同书写者的真正意思, 然后再翻译, 以免因语用失误引起法律纠纷。

5结语

商务合同是商务活动当事人权利与义务的体现, 它对双方均具有约束力。根据以上对几个译文的翻译, 我们可以认定, 虽然商务合同语言具有独特性, 但是其使用仍遵从一般的语用原则, 只是更侧重于“严谨”、“准确”, 即语用原则中的“质准则”和“量准则”, 这样便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译者应熟练掌握其语言特点其使用, 从而尽可能地避免因语用不当导致一方不应有的损失或者时间上的延误。

参考文献

[1]Yule, G.Pragmatic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2]陈苏东, 陈建平.商务英语翻译 (英译汉)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3]胡壮麟.语言学教程 (修订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4]廖瑛, 莫再树.国际商务英语语言与翻译研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英汉文化差异与广告的语用翻译 篇11

【关键词】广告语言 语用意义 文化差异 等效翻译

目前,我国的对外贸易不断地增多。中国产品依靠品牌形象参与国际竞争,广告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各个地区的文化背景和习惯、观念的的差异,使得读者对广告的理解因地而异。广告活动作为一种创作活动,实质上是文化的结晶。任何民族文化均对广告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广告语言是广告的核心内容,因而,民族文化也必然影响和制约着广告语言及其表达。广告语言的创作只有注重对民族文化的研究,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广告语言的语用意义与语用翻译

1.广告语言的语用语言等效。广告翻译的语用语言等效必须重视语言的语境,翻译时根据语境辨认原词语的暗含用意。例如:广告词:It's the taste!(味道好极了),但在很多语境中的意思是“味道太差太糟糕了”。

2.广告翻译的社交语用等效。

(1)文化共性的社会语用等效翻译。广告翻译的社会语用等效要从社会文化交际的角度考察语言的使用。翻译者要对两种不同语言的语用原则熟悉,具备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能进行沟通语用意义的差异,实现等效翻译。

(2)文化异性的社会语用等效翻译。洗发香波名为Poison。Poison的原意为毒药或毒物,体现了一种逆向思维的命名方式。研究发现,一些女性追求野性的异国风情。名为Poison的洗发香波正是为了迎合这种情况,反而受到很多国家女性的青睐。在中国,追求野性风情的女性较少,所以在中国把产品命名为“百爱神”,符合了中国的文化。

二、文化差异与广告语言的翻译

语言文化与思维之间的关系在广告语言的跨文化研究中得到了体现。不同的文化形态对应不同的思维方式,继而影响各自的语言。

1.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差异,使各地人们对同一广告的理解因地而异。中西国际广告的跨文化因素,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中国崇尚人文主义精神,强调“内省”、“克己”。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人文精神强调道德规范,逐步使中国人形成内倾的性格。而西方人是外倾的性格,更强调大胆个性的外在形式。(2)不同的心理结构。中国国民心理结构稳固,讲求“仁”、“务实”,具有大统一观念、从众心理、小农意识、人情至上的特点。西方人的心理结构较复杂松散。(3)不同的地域与人文环境。中西文化差异较大,中国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家庭观念比较强;而西方国家历史比较短,是迁移形成的,家庭观念淡薄,具有较强的个人主义和冒险的探索精神。

2.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文化的差异形成对文化的理解不同,不同的语言之间会有相悖的地方。导致“语用失效”,主要表现在文化差异影响且误导广告信息的获得,造成广告信息交流障碍。(1)文化差异影响广告信息的获得。广告是信息传递的载体,在不同的文化地区语言情况不同,要保证产品能够得到准确的表达,保证传递产品的形象与信息准确无误。(2)文化差异误导广告信息的获得。广告翻译过程中,对广告信息理解不到位,则会在翻译中误导广告信息的获得。(3)文化差异造成广告信息交流障碍。中西方对事物的理解方式不同,消费双方会存在信息交流障碍,所以广告翻译要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购买者的消费心理。

三、广告翻译的跨文化语用失效

在跨文化的交流中,由于不明白对方的语义而造成了交际障碍,其中语用失误有重要的责任。

1.广告翻译的语用语言失误。广告翻译的语用语言失效主要表现为:

(1)片面的字面理解,不了解真正的语用意义。例如:千层饼译为“thousand-sheeted bread”,在语句中的 “千层饼”代指层数多,并不是有一千层,所以译成thousand-sheeted bread 会造成外国人的误解,要加入部分音译,译为“qianceng bread”。

(2)违反英语民族的语言表达习惯。在汉语中,啤酒、葡萄酒、白酒等酒类都用“酒”代替。但英文中“wine”,“ alcohol”,“liquor”和“beer”等都表示酒,并且表示不同的种类。“wine”仅指葡萄酒,“alcohol”为含酒精的饮料或液体,“liquor”指烈酒。所以在翻译时一定要注意英语民族的语言表达习惯。

2.广告翻译的社交语用失误。在中英广告翻译中,常由于忽略或不知英美文化中的特定准则和意义联想造成社交语用失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文化习俗的差异引起联想意义的差异,社会政治制度不同引起社交语用失误、误用禁忌语。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广告的语言和诉求手法要尽可能与当地顾客的文化心理相吻合。

总结:由于各地的文化差异,导致的思维模式和语言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在进行广告翻译用语时,要更加具有针对性。进行不同的翻译用语。在翻译过程中根据一个国家的具体国情、风俗习惯、文化习俗等实际情况做到准确表达,实现商品的有效推广。只有达到等效翻译,尽量避免语用失效,广告才能够达到有效宣传的效果,不断地树立企业品牌形象,推动国家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李旭.广告金句鉴赏[M].长春:吉林科学出版社,1996.

[3]马谋超.广告心理[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语用视角下的科技英语翻译 篇12

“翻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必须借鉴和吸收众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与成果才能不断发展”(杨仕章,2006)。用语言学理论分析翻译现象是翻译研究的一条重要途径。语用学理论的介入,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何自然指出,“语用学研究在特定情境中的特定话语,特别是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1997)。语境是实施语言交际所依赖的环境,任何语篇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下才有明确的深层的意义。作为语用学的核心理论,语境理论对翻译实践有着巨大的借鉴价值。此外,语用学的语用等效理论也对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 语境与科技翻译

语境即言语交际所依赖的环境,它可以是语篇的上下文(co-text),可以是交际的客观环境,即情景语境(situationa context),也包括交际者之间的关系及各自的文化背景(cultural context)。语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交际者是在不断变动着的环境里进行交际并获得理解的;语言是规约性的,是在社会语境中形成的,语境决定了语言的运用 (薛雁,2003) 。

科技英语更注重科学性、逻辑性、正确性和严密性。科技文体在用词方面要求准确,尽量避免含混不清和一词多义。科技翻译的实质是信息的语际转换,其翻译标准是信息等价性。由于科技英语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许多人认为科技文章带有非文化属性,语境的研究可以不必应用于科技翻译领域。事实上,语境在科技英语的翻译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1 语言语境

科技英语大量使用科技术语,其中有相当数量的专业术语借自英语的常用词汇,它们是英语的常用词,但用到某一专业科技领域中却成了专业技术用语,具有严格的科学涵义。例如power一词,其采用的范围更为广泛,在机械动力学专业中它的词义即有“力”、“电”、“电力”、“电源”、“动力”、“功率”等。在翻译这些词语的时候,我们不仅要考虑整个文本的语境,而且要考虑词汇和句子所在的上下文。

2.2 文化语境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使用总是在某种文化中,它会受到社会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关于翻译中的语境,纽马克(1982)认为:“语境在所有翻译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大于任何法规、任何理论和任何基本意义。”文化语境不仅仅限于文字形式,其影响范围大,难把握。因此,文化差异给翻译带来一定的困难。有时词语的表层指称意义相同,但深层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却不尽相同,甚至相反。只有充分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内涵,才能将原文恰如其分地翻译到译语当中。

例如:(1) If we want to travel into deep space, beyond ourown backyard, the Solar System, we’ll need a new breed of spacecraft.

译文:要想穿越地球的后院———太阳系,进入外层空间,我们需要一种新型的宇宙飞船。

“deep space”为航天术语“深空”,相当于“outer space”。而“backyard”出现于科技文章中,是因为总体而言,严肃或正式语体中的比喻都可被认为是一种语体的破格。

直译:肿瘤变成了一具特洛伊木马。

意译:肿瘤组织内发生变化的病菌可能携带一种能够杀死皮肤癌细胞的酵素。

在该例子中,作者把肿瘤比作特洛伊木马,因为其内部变质的病菌可能会间接地杀死癌细胞亦即这些病菌充当内部破坏者的角色。

以上例子表明在翻译时一定要首先了解文化语境所产生的具体含义。不难看出,文化语境是科技英语使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可以用来分析语言使用功能的语言学范畴。

3. 语用等效理论与科技翻译

语用学的翻译观可以说是一种等效翻译理论。根据何自然的观点,语用等效指原作和译作在语用语言和社交语用两个层面上所达到的等值效果(equivalent effect)。语用语言等效指的是在理解原作的语言信息的明示意义(explicit meaning)和暗含意义(implicit meaning)的基础上将它们完全复制到译作中 (2001) 。下面主要以词汇的等效翻译来举例说明。

3.1 表层结构等效翻译

译文:太阳光谱中的几千条谱线,绝大多数能确切地与地球上的已知元素谱线相吻合。

译文:这种药品的优点之一是没有副作用。

在上面的这些例子中,词汇的翻译均用了其引申意,即“identified”译成“吻合”,而“beauties”则译成了“优点”。所有这些词汇在词典中均找不到对应的译法,如果按照字面意思来译,则不能实现等效翻译。而在上面的翻译中,译者采用了这些词汇的引申意义,恰如其分地将句子翻译成汉语,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3.2 深层结构等效翻译

有时候,译者在翻译某个具体词汇的时候不能完成表层或是修辞方面的对等。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应寻求深层结构的对等,即译出词汇的本质意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先考虑深层对等,深层对等是实现表层结构对等的基础。下面例子体现了句子深层结构的对等。

例如: (1) By experimentation, imagination, and reasoning, mathematics are discovering new facts and ideas tha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re using to change our civilization.

译文:通过实验,想象和推理,数学家们正在寻求新论据新观念,从而使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用之以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在上述的例子中,“mathematics”本身并不能发出“discover”这个动作,相同的“science”和“engineering”也不能发出“use”的动作,在翻译的时候,译者将这些抽象名词译成了具体的人称代词,实现了词汇深层结构的对等。

(2) There were times when emigration bottleneck was extremely rigid and nobody was allowed to leave the country out of his personal preference.

译文:过去对移民地限制极为严格,不允许任何人出于个人考虑而迁居他国。

在第二个例子中,“bottlenecks”的字面意思是“瓶颈”,是可以触及的东西,然而,其深层意义是指某种限制或缺陷,因此在例子中取其深层涵义,译为“限制”。

等效是译者追求的理想,只有达到语用上的等效,才能真正保证跨文化交际的实现。但等效翻译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它并不同于数学上的全等概念。在跨文化语境翻译中的语用完全对等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应透视语言深层文化,尽可能综合不同的翻译策略,力求译文与原文最大限度的等效。

4. 结语

语用学介入翻译,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研究视角,特别是对以科学性、客观性为标记的科技文体更是提供了翻译研究的新思路。科技文体并不是非文化的,其翻译深受语境和社会文化的影响。语用学理论是以指导语言实践的,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价值为以后的研究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和诱人前景。然而,语用翻译,特别是科技英语的翻译,作为一种新的理论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尤其需要在翻译实践中接受反复的检验。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对语用翻译的探索将是无止境的。

参考文献

[1]Levinson, S.C.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2]Newmark, Peter.An approach to Translation[M].Perga-mon Press Limited, 1982.

[3]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上一篇:中国管理哲学体系论文下一篇:文献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