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意义

2024-08-15

翻译意义(精选12篇)

翻译意义 篇1

一、翻译中意义缺失原因简析

如果说翻译得以实现的前提是可译性的话,那么翻译补偿存在的理由就是不可译性,或可译性限度。可译性指的是双语转换中的可译程度。全球现在有数千种语言,虽然不同民族的语言与文化存在各自的特色,但是它们同样存在着很多共同性。人类拥有共同的生理与心理语言基础,而语言又有共同的语言功能基础以及现实中确实存在着沟通人类思想的同构机制,所以不同语言之间是可以通过语言的转换进行交流的。但是,真正的、完全对等的翻译在很多的情况下是难以实现的。那些难以进行翻译的情况就被归结为翻译限度。总体上来说,可译性限度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 语法结构与词汇形态的可译性限度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翻译中最常见的、最难解决的要属于语言表达上的结构或手段构建。因为语言结构通常体现出某种语言文字的结构上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一般只能在同族语言或同系语言之间找到对应体。同系语言之间同时出现语符共用现象,不需要完全转码;而类似转换却很难在非亲属语言之间实现,因为非亲属语言之间需要借助其他的方法来实现完全转码。

2. 语义的可译性限度

两种语言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差别越大,可译性限度就会逐渐增加,直至不可译。汉语双关辞格正是利用汉语的文字形式、音位特征及特有的搭配关系来制造歧义,达到“说此意彼”的效果。尽管英语在格式上和修辞作用上有与之基本相同的辞格,但汉语双关大多数不能用英语双关对等译出,即英语双关汉译时存在相当大的可译性限度。如影片《大话西游之仙履奇缘》的台词“人和妖精都是妈生的。不同的是人是他妈的。妖,是妖他妈的”,其英文字幕译为Htmans and devils are born by their mothers.A human is a human's mom;a devil is a devil's mom。汉语中“他妈的”这个词一语双关,表示某人的妈,有时指骂人的脏话。而英文中mom却没有诋毁人的意思。

3. 文化的可译性限度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特定的词汇、成语、典故等,有人把这些有文化印痕的词称为“文化负载词”,翻译时有些文化负载词往往使译者绞尽脑汁却无计可施,有的只得“宁信而不达雅”。如中西方文化中的“东西风之争”。汉语的“东风”与英语的east wind,尽管其所指意义相同,但其联想意思则出入很大。中国人偏爱东风,因为中国位于西太平洋,东风会给中国的土地带来温暖与雨水,是温暖和希望的象征;英国人的东风是从欧洲大陆吹过来的,象征着寒冷和阴暗。若将east wind不假思索地译成“东风”,起到的效果也许会相反。

二、翻译意义缺失补偿方法

1. 词汇层面上的补偿

(1)换位补偿法。这一方法对修辞手法有很大作用,对可译性限度中的语言结构障碍和惯用法障碍中的词语搭配和成语搭配等都有很有效的翻译作用。如对语言结构障碍中的一些诗韵律的翻译,在英语中常常很难找到恰当的对应,这时利用词位的补偿则可有效达到用句中的其他词汇或结构上应用相似点的效果进行这种补偿。如电影《功夫》的一段对白:

火云邪神:这种气势,难道就是人称神雕侠侣的?

包租公:杨过。

包租婆:小龙女。

Beast:Could you two be the fated lovers?

Landlord:Paris.

Landlady:and Helen of Troy.

将汉语中人们知晓的对应转化成西方人所熟知的神话人物,很好实现了翻译上的意义对等。

(2)词语融合补偿法。这种补偿法主要是针对源语的多种表达很难在目标语言中找到对应的翻译文化背景和信息所采取的手段。词语融合补偿的方法对与可译性限度中的文化障碍有辅助作用。如“沉鱼落雁之容,闭花羞月只貌”可以直接合并为一个直译的句子his beauty puts flowers shame。

(3)词语分拆的补偿法。词语拆分是给这些文化障碍另一种解决手段,就是加以详细的补充和说明使目标语的读者能更全面明白其表达的意思。如“东施效颦”句对句翻译是明显不够的,所以需要拆开来解释:Xi Shi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e,Dong Shi was an ugly girl who tried to intimate her ways,which brings a lot of laugh。这种用法对于可译性限度中文化障碍的由于意识,民族、社会,地域风俗所引起的难译起到有效调节。

2. 语义层面上的补偿

中西方由于社会背景、文化及语言的不同,很多表达在翻译时难于进行补偿,有的甚至无法补偿。这种情况下,要设法做到意义上的等值,以各种手段对原文进行补偿性翻译。下面是笔者用方言进行补偿的一种尝试。

在电影《月亮上的男人》中,John不允许同国外同行分享其研究信息,因为这涉及安全机密。而在给国外同行写的信被英国国家安全部门检查后,与约见警察的谈话:

"I never for one moment believed that my letterswould be opened.Had I known that,I would have found other methods of communication."

"Such as?"asked de Vouvanay."

Pigeons."spat John.

对话中最精彩的部分是约翰最后幽默的回答。Pigeons是编剧的特殊安排,并非是一个简单的回话,这可从spat这个词看出。因为,他没想到自己的信会被拦截,这让他很气愤,所以用相当于“呸”的语气回答“信鸽”,特别是Pigeons这个词的发音方式就像“呸”一样的形式。这也一种巧妙地对警察暗中拆开他的信的行为的憎恶。如果这里简单地译为“信鸽”的话,其中约翰的幽默风趣和气愤就会大打折扣。这个看似简单的回答,应该怎么译呢?在此,笔者给出了一个探索性的翻译,就是可以用方言的方法进行补偿。可以翻译成“醒哥(信鸽)”(桂林方言,意为傻瓜)。这不仅翻译了Pigeons的意义,也凸显了他暗地里骂那个警察是“傻瓜”,与原文的布局设计产生了等值,比较好地完成了翻译。

翻译,是科学又是艺术,是技巧也是鉴赏,是选择与决断。尽管由于不同语言的不同特征,译者在翻译时,不论语言方面还是文化方面,努力保持原文的语用意义及其风格,把语言转换过程中的意义丢失减少到最小程度。上面所提到的一些弥补损失比较常用的手段,需要译者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新的手段。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加深了解不同文化,才能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减少翻译过程中的意义缺失,提高翻译质量。

摘要:翻译是两种不同文化进行变流的纽带。但是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会经常遇到翻译中意义的缺失,这有时阻碍了交流的正常进行,甚至会造成文化冲突。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对意义缺失进行补偿。其具体方法有词汇层面补偿和语义层面补偿两种形式。

关键词:翻译,意义缺失,翻译补偿

参考文献

[1]NIDA E A,CHR R 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E J Brill,1969.

[2]姜兰.翻译中的不可译现象及相应的对策[J].青海师专学报,2007,(3):117-119.

[3]李莹莹.论翻译的损失与补偿——兼评张谷若的翻译技巧[J].合肥工业大学报,2004,(10):118-121.

[4]刘宓庆.现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5]刘秀芬.文化失落及其补偿策略分析[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47-51.

[6]马红军.翻译补偿手段的分类及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0):37-39.

[7]文军,等.翻译、外语与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

[8]夏廷德.翻译补偿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9]张健.报刊新词英译纵横[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

[10]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翻译意义 篇2

The Meaning of Travel

Travel is a good way to refresh and broaden our horizon.During your travel, you can turn off your cellphone and keep far from the Internet.You can forget your work, your study or your family, and just enjoy the leisure time.From the moment when you start your journey, all the trifles should be locked at your house.During the travel, you can kill your time slowly to have a good rest, and you ca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people.They may be a window for you to know a different world.Meet various people, experience things, which make your world bigger.You just clean up your entire mind and you can get the true meaning of travel.旅行是消除疲劳开阔眼界的好方式。在旅行中,你可以关掉手机,远离网络,可以忘记你的工作、学习或家庭,只需静静地享受旅行的闲暇。从踏上旅程的那一刻起,所有的琐事都应该被紧锁在家里。旅行的时刻,你可以慢慢打发时间,好好休息,也可以和不同的人打交道,这些人可能是你开启另一个世界的窗口。遇见不同的人,经历不同的事,这都可以使你的世界更宽广。你只要清空思绪,就可得到旅行的真正意义。

翻译意义 篇3

【关键词】色彩词语 隐喻意义 对比 翻译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C-0136-03

作为语言的一种基本要素,用来表述色彩的词汇,都深受民族文化的影响,散发出鲜明的民族文化气息。由于文化、地域、社会形态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民族的语言在色彩词的使用上大相径庭,在跨文化交流中就会引起文化冲撞。因此,本文通过对具有文化内涵差异的色彩词语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文化对比,使学习者对这些色彩词语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以期在翻译交流中提高语言交流效率,消除文化障碍。

一、世界的认知与大自然的色彩

人类生活的意义之一在于拥有一个缤纷多彩有颜色的地球,因此色彩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颜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世界各民族的共同感觉。当色彩这个词进入到人类的视线,引起人类对色彩的好奇和关注后,自然地人类的语言符号中必然就少不了对色彩的描述或者引用色彩来表达某种意境的颜色词。人类认知社会的这个过程中,人与环境相互影响,赋予了颜色词具有心智和生理的基础。

二、颜色词语与概念隐喻

世界上绚丽的色彩使这个世界更加富有特有的韵味。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人类用各种语言描述着多彩的颜色。色彩词作为人类认识这个世界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其概念及内涵的外延,如隐喻等常为人类的表达方式所常用。人们尤其是语言学家在认知语言学研究领域,对隐喻做了大量的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多的成果。如乔治·雷可夫(Lakoff George)认为隐喻性的符号系统涵盖人类所有语言,而人类对于社会及社会活动的认知过程与隐喻概念的形成密不可分,并被人类用来创新一种概念、思想的主要方法,也就是把隐喻的本质定义在用“用一种事情或经验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情或经验”上。虽然表示色彩的词汇在汉英语两种语言中有着相当程度的一致性和相同性,但色彩在两种语言中的内在含义却不尽相同。有时在中英两种语言中的颜色所反映的事物和现象具有相同的引申含义,但有时在中英两种语言中,人们使用着表示相同色彩的语言,但却表达着完全不相同的含义。我们对不同色彩词汇所蕴涵的内涵意义进行分析,就会在结构上更深层地了解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和其文化。

三、英汉颜色词语的概念隐喻意义对比分析

语言作为记录文化的符号系统,具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由于各个民族在历史文化、思维模式、社会风俗、行为规范、生活环境、政治制度、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差异,因而同一种颜色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往往有着明显的差异。色彩词语的使用所隐含的文化内涵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同一种色彩词语在英汉语言中具有相同的隐喻意义

颜色词作为表达思想的最小语言单位的词义,首先,世界各种文化有相同,但各民族又各具特色。胡壮麟教授认为:地球上所有的民族在生理结构和文化心理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例如,英汉语言中同一种色彩红色(Red)词语,在英汉两种民族文化中包含有相同的隐喻意义。红色在英汉两种民族文化中都分别与热烈、喜庆或者危险、暴力、色情等联想。红色在汉民族文化中是一种表示富贵、喜庆和欢乐的颜色,如表示兴旺与发达的有“开门红”、“满堂红”、“红包”;表示成功和圆满的有“走红了”、“红得发紫”等。英语中“Red”也有喜庆的语义,如西方的圣诞节等“red-letter days(喜庆的日子)”。英语中还有“roll out the red carpet(铺设红地毯欢迎)”。这是一种国与国之间极高、极为隆重的礼遇,现已成为国际礼仪。从红色可以联想到战火和流血,汉语中含有“红”的词语有“红军”、“红色政权”、“红色根据地”等。汉语中还有“白刀子进,红刀子出”、“杀红了眼”等形容暴力的行为。英语民族概念中的“red”是同“流血、牺牲、殉难”相关的,如“red hands(沾满血的手)”、“red battle(血战)”。在西方国家中,“Red Army”、“Red Brigades”均为恐怖组织,名称中的Red意为“流血的恐怖”。

(二)同一种色彩词语在英汉语言中具有不同的隐喻意义

因为汉语和英语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价值系统,因而同一种色彩词语在英汉语言中又可能会具有不同的隐喻意义。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1983)认为:“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一个民族语言中的某个词语往往能从另一民族中找到相近的对应词,但切不可只从完全相同的字面意义去理解,因为它们的文化语义有差异,甚至大相径庭。汉语里所表达的红色与英语中的(Red)在英汉两种民族文化中包含有不同甚至相反的隐喻意义。汉语的红色在汉语民族文化中能引起褒义的文化联想,然而(Red)在英语民族文化中会引起贬义的文化联想。在西方文化中,西方人一般厌恶红色,如red hot political campaign指激烈的政治运动。Red还象征粗俗、亏损、暴力、疾病、愚蠢等,如red lining(圈红线)指美国金融机构将贫困地圈上红线,拒绝提供贷款,使该地区陷入更大贫困;go to the red(有赤字);red beans表示愚蠢。

(三)在一种语言中,同一种色彩词语的隐喻意义缺失

所谓色彩词语隐喻意义缺失,指的是同样的一种词语的使用在一种语言中所引发的涵义联想,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却不会。这就是不同的民族文化使词义产生独特性。例如,绿色在汉语中至少存在的两种文化语义,在英语中却没有,一是涉及女性,二是有关淫荡。古人由绿的清丽恬静联想到青春韶光,因此常用绿字来描写年轻貌美的女子,如“红男绿女”;在汉语中,“绿”通“翠”,如女子住的叫“翠楼”等。“绿云”则多用于形容女性的头发。“青楼”指的是妓院。绿色在英语中有“缺乏经验”、“嫉妒”等涵义,在汉语中却没有这些涵义,如:a green hand(一个新手)、a green horn(涉世未深、容易上当受骗的人),a green thought(不成熟的想法)。据说,妒忌、不快乐、疾病会导致人体的黄色胆汁分泌过多,是人的脸色或眼睛发青或苍白,故英语中有“green with envy,green as jealousy,green-eyed”等说法。英语中如说某人戴个绿帽子“wear a green bonnet”,则表示“破产”。在美国,纸币是绿色的,因此常用green代称“钱财、钞票”或“有经济实力的”,如green power金钱的力量,greenback美钞,green field project(新上马项目)指需要资金的新兴企业。

四、英汉颜色词语的概念隐喻意义翻译策略

翻译学家尤金·奈达分析,不同语言间的翻译是否达意,关键在于等值的最大化,然而由于文化间的差异,翻译的等值不能等同于语言上的等值。语言上的等值应与词语所蕴涵的意义、语境和相关的信息相匹配。那么,翻译词语时,我们就应尊重色彩词在原文化中所外延的涵义,并根据相关的翻译原则表达出原语色彩词语的隐喻意义。

(一)隐喻意义相同时采用直译法

英语和汉语为母语的民族在对世界的认知方面存在一定的相同点,因此两个民族间对于人类的生活体验会出现相类似的隐喻。翻译时,应尊重原民族语言的风格,使用直译法。例如,(1)Grows are black all over the world.可译为:天下乌鸦一般黑。(2)to give a green light to…可译为:为……开绿灯。(3)a blacklist可译为:黑名单。(4)Red-light district可译为:红灯区。

(二)隐喻意义差异时的互译

1.形象转换归化法。表达色彩的词语通常有字面和引申两层意义。由于本族语者熟悉自己的文化,因此能从字面上直接获取词语的隐喻。但如果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则译者需按照译者自身民族的特点对词语进行诠释,尽量做到喻体即使变了,其隐喻意义仍然得到尊重。例如,Mr. Brown is a very white man. He was looking rather green the other day. He has been feeling blue lately. When I saw him, he was in a brown study. I hope he will soon be in the pink again. 要正确理解这段话,必须根据其语境弄清楚每个颜色词在这一特定语境的含义:white历来是纯洁、忠实、可靠的象征;green 则是一副病色;blue代表沮丧、忧伤、忧郁。 In a brown study 的意思是“深思”,而be/ feel in the pink 则是“身体健康”。故这段话的意思是:布朗先生是一位忠实可靠的人。那天他脸色不好,近来他一直闷闷不乐。我见到他的时候,他显得心事重重。我希望他早点振作起来。又如, White days可译为:黄道吉日,White-haired man可译为:红人。

2.形象保留释译法。译者不熟悉需要翻译的词语特定的文化背景,那么就无法对颜色词进行准确的定义,也无法在翻译中对词语表达的形象进行。这时,译者就需要尽可能对词语的隐喻意义做出合理的解释,使译入语读者在理解原文信息的基础上同时,又能领略到异域文化的魅力。例如,“医生收红包将被开除。”译为:any doctor who has accepted a red paper wrap containing money will be dismissed.汉语“红包”喻体中有“红”这个颜色词,但“红包”不一定都是“红色”的纸包,“红包”中的“红”字富含有某种特殊的文化功能寓意。“红包”的汉英翻译要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1)对于医生拿“红包”的现象,无论是卫生主管部门,还是各家医疗机构,都是三令五申明文禁止的。

译文:Fat envelop—secret money to a doctor usually from his patients expecting more care from him.

(2)元旦前后,福建某小学的一些老师大肆收取学生的“感恩红包”,钱数为10元到150元不等。据学生家长反映,学生为老师送红包,竟是响应学校的“号召”。

译文:Thanksgiving red packet—a small sum of cash wrapped up in red paper, symbolizing studentsthanks to their teachers.

(3)记者日前从市公安局消防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针对民警利用职务之便收受“红包” 问题,一经查实,将根据有关规定给予最严厉处分。

译文:Paper wrap—money given as a bride.

(4)某女演员用“身体红包”说明中国导演缺乏诚信。

译文:Body package—sexual bribe

(5)佳节来临了,孩子们开始悄悄地盼望大人的红包。

Red-packet—cash in red paper symbolizing good luck in the coming year.

又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译为:staying near vermilion, you will get stained red, staying near ink, you will get stained black—very careful in choosing your company.

3.形象放弃意译法。译者翻译源语时虽然大多数时候可以通过组织自己本族的语言来进行诠释,但有时候为了让外来的词汇保留原有的形象,译者则需大费周章,很容易造成译文的冗长,破坏读者阅读时获得的美感。这时候,我们不妨放弃源语中包含的喻义而采用意译的方法。例如,汉语“一颗红心,两种准备”与英语a red heart with two preparations并不等同,西方人读了译文会想起心脏移植手术,two preparations暗示这场手术或许成功,或许失败两种情况。因此不妨意译为:a loyal heart to the Party, mentally prepared for any work opportunities, whether good or bad.这样原文的内涵意义就表达出来了。又如,“红尘”可译为:human society;“红白喜事”可译为:weddings and funerals;“白面书生”可译为:young handsome scholar;“黑社会”可译为:criminal syndicate;“黑钱” 可译为:ill-gotten money;“黑心肠” 可译为:evil-minded等等。

五、结论

汉英两民族文化都源远流长。两种语言体系中都存在大量有着隐喻意义的色彩词语。翻译过程中,往往由于不对等或不完全对等的文化差异产生的语义,都会造成词语蕴涵的特有的语义及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理解偏差或者误解。因此,译者在进行翻译操作时,务必要准确把握好色彩词语在语境中用作隐喻时所具有的特殊含义,忠实原意,运用恰当的翻译方式,确保其民族特色得以最大程度的尊重。不管语言词语的语符形式、字面意义如何不同,我们只要紧紧抓住语言词语在语境中的文化含义这个关键,翻译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Lakoff George & Mark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戴卫平,婓文斌.英汉文化词语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郭竞.汉英植物词汇隐喻意义对比及其翻译[J].南昌高专学报,2009(6)

[4]刘法公.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5]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7]闫传海,张梅娟.英汉词汇文化对比研究[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8]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9]张植华.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与其语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莫 颖(1973- ),女,广西宁明人,研究生,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语言文学。

意义研究对英语翻译教学的促进 篇4

筅重庆文理学院向士旭

在翻译教学中对意义进行研究极为重要, 因为对意义的理解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译者能否成功地完成一项译事活动, 能否准确地把源语的信息、风格、神韵等一并传达到目的语, 实现“动态对等”。词义是人类认知的反映, 也可能是人类情感的反映;可能与语言的外部世界相联系, 也可能与语言的内部功能相联系。正如惠宇所言:“有时, 一个词义的界定要看整个句子的中心意思, 而且有赖于整段乃至整篇文章的中心意思。”

一、意义概述

各派学者对“意义”给出了许多理论观点, 诸如:指称论、观念论、真值论、语境论、解构主义语义观、认知理论语义观、多元论等等。尽管语言学家们还不能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意义”的定义, 但对意义的比较分类却得到了普遍认可。语义可以从语言交际的本质出发, 从功能角度、哲学角度、语言交际过程中参与者的角色出发来加以分类。本文采用了Leech对语义的七分法来概述意义以及探讨意义研究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

Leech把最广义的“意义”划分为七种不同的类型: (1) 概念意义或理性意义:也可以叫作指称意义、外延意义或认知意义。指词与词组所具有的以客观世界为基础, 在人们意识中概括而成的一种心智上的意义。它以概念为基础, 是语言交际的核心因素, 且具有相对稳定性、明确性和有限性。 (2) 内涵意义:指词语的概念意义以外的一种附加意义, 它常常是人们的主观看法, 因人而异。 (3) 社会意义:指所传递的关于语言运用的社会环境的意义。如方言、时间、使用域、正式程度、语气、讲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关系等所表示出的意义。 (4) 情感意义:指所反映的关于说话人或作者的感情和态度的意义, 如语言所具有的褒贬义便是这种情感意义的反映。 (5) 反映意义:指通过与同一词语的另一意义的联想来传递的意义。如在做礼拜时, 听到“The Comforter”就会联想到非宗教意义的comfort (安慰) , 使人感到温暖和安慰。 (6) 搭配意义:指通过经常与另一个词同时出现的词的联想来传递的意义, 即指因词的固定搭配而产生的区别性特征, 如beautiful和handsome都有“漂亮、好看”的意思, 但由于它们通常的搭配不同, 因而所联想产生的搭配意义就不同。如:a beautiful woman (漂亮的女人) 和a handsome man (英俊的男人) 。 (7) 主题意义:指组织信息的方式 (如语序、强调、语调等手段) 所传递的意义。Leech把后六种意义归纳为联想意义。

二、意义研究对翻译教学的促进

英语中有一句名言:“词本无义, 义随人生”。这句话只能大概勾画出意义的蓝图, 还有待于听话人运用意义分类研究、有关语境知识和推断加以充实, 才能理解语句意义。

1. 概念意义或理性意义的确立

Leech认为, 可以证明在某种意义上理性意义对语言的基本功能来说是不可缺少的, 而其他类型的意义却并非如此。由于不同的民族认识和描述客观世界的方法不尽相同, 因而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许多看似相对等的词实际上却有着不同的概念意义和词义范围。例如:有人常把英语中的wine和汉语中的“酒”对等起来, 实际上英语中的wine仅指葡萄酒, 而汉语中的“酒”是一个集合词, 它包括葡萄酒、白酒、红酒、啤酒、药酒等。因此, 汉语中的“酒”译为英语时大概应译为alcoholic drink了。

概念意义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或概括, 并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例如deer原指“动物、野兽”, 但现在词义缩小为专职动物或野兽中的一种:“鹿”。同样的, missile原指“可以抛掷或发射的物体或武器”, 现在词义缩小为专指“导弹” (guided missile) 。概念意义是语言的最基本的意义, 如果对概念意义理解不够透彻、准确, 势必导致译文的不准确。因此, 在翻译实践中首要的就是要准确无误地掌握某一词的概念意义。

2. 联想意义的确立

只注重概念意义而忽视其他意义的思想是不可取的, 因为这直接关系到能否准确掌握和应用一种语言。在翻译实践中, 我们不仅仅是理解原文语言的概念所指意义, 而且还会对所理解的意义作出感情方面的反应。内涵意义是指一个词凭借它所指的内容而具有的一种交际价值, 它可能因人因地而异。例如:Christmas这个词的内涵意义便会因不同年龄的人和不同国籍的人而异。大人、小孩对Christmas的感觉联想是不一样的;中国人和欧美国家的人对Christmas的内涵理解也是不同的。而在英汉两种不同的语言中, 一些词的内涵意义也可能是相同的。例如:“母亲”和mother都带有“慈祥、体贴、亲切等”内涵意义;“狐狸”和fox都带有“狡猾”的内涵意义等等。在词的内涵意义中, 有些词有褒义, 有些词有贬义, 有些词则为中性。分清楚词的褒贬性对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译文中语言的文体色彩、词语语气的强弱、使用域等也可以影响到译文的质量与交际的成功与否。

有时候, 我们会观察到这样一种现象: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很多词义是相对应的, 但这两种语言对它们所赋予的联想意义却不一定完全一致。因此, 在翻译时, 有必要对这种现象加以重视, 否则, 将导致译文与原文之间所传达的信息不一致。例如:英汉语中的同一个颜色词“绿色”和green所产生的联想意义是截然不同的。在英语短语中, green常常译为“green with envy (十分嫉妒) ;a green hand (新手、生手) ”等, 而在汉语中当“绿”与“戴绿帽子”等连用时就会传达出与英语中的green完全不同的意义。

而搭配意义是指词与词之间搭配后产生的意义, 同一个词语在与不同的词语搭配时便会产生不同的意义, 这种意义在交际功能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如Firth所说:“意义取决于搭配”, 它和从“概念”上或“思维”上分析词义的方法没有直接的联系。night的意义之一是和dark的搭配关系, 而dark的意义之一自然也是和night的搭配关系。英语中的good是一个多义词, 只有具体到与它所搭配的词语时才能确定其意义, 而不能想当然地一律译为“好的”。例如:good fire旺盛的炉火;good hard work不是指“一项好的但却艰巨的工作”, 而是指“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 (这儿译为“好的”甚至会导致错译) ;a very good vacuum高度的真空;a good conductor良导体;a good soil肥沃的土壤;good oil提纯了的油;a good money真的货币;a good river畅通的河道;good English规范的英语;good example典型的例子等等。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思维方式上的不同, 如果不深入分析、了解这种差异, 在翻译实践中的错译和不地道现象将十分普遍。索绪尔指出:在同一种语言内部, 所有表达相邻近的观念的词都是互相限制着的。任何要素的价值都是由围绕着它的要素决定的。

在翻译实践中, 我们通常会感到一个词的词义很难仅仅靠它自身就能决定词义, 往往要靠它的上下文语境, 通观全句、全段甚至整篇文章来定出意义。例如:

The functions of the federal government have ex-panded so much that there are few aspects of national life outside the area of its interests, if not its regulation. (联邦政府的职能已大大扩大了。如果不说它控制了国民生计的各个方面, 至少可以说一切都在它的关注之中。)

由于regulation一词为多义词, 如果不通观全句, 我们很难从“规则、管理、限制、调整、控制”等这些涵义中选择出恰当的一个。

3. 主题意义的确立

主题意义的确立可起到加强突出句子语段中某一语法成分的作用。对同一个语言信息, 不同的表达方式会产生出不同的表达效果。例如:

Tom broke my cup yesterday.汤姆昨天打碎了我的茶杯。

It is Tom that broke my cup yesterday.是汤姆昨天打碎了我的茶杯。

It is my cup that Tom broke yesterday.汤姆昨天打碎了我的茶杯, 而不是其他东西。

It is yesterday that Tom broke my cup.是昨天汤姆打碎了我的茶杯。

不同的词语、不同的语态、不同的逻辑重音、不同的语调、不同信息焦点的安排等等都将导致不同的交际效果, 使得在一篇既定的语境范围内, 译者不得不考虑主题意义的确立并通过主题意义来增强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Leech, G.N.Semantics.London:Penguin Books Ltd.1981.语义学.李瑞华等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7.

[2]Sausser, F.de.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Ed.by C.Bally&A.Sechehaye.1916.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3]惠宇.加强逻辑思维, 提高译文“信”度.外语教学, 1991 (2) .

[4]刘宓庆.文体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5]吕俊, 侯向群.英汉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6]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7]伍谦光.语义学导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非言语行为意义的翻译浅议论文 篇5

[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 非言语行为 功能对等

[论文摘要]在交际过程中,非言语行为与言语行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传递语言意义及文化信息。本文结合非言语行为的交际功能,论述了不同情景下非言语行为翻译应当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方法,进而实现翻译功能对等。

一、引言

人类的交往离不开语言交际,但语言交际不可能是纯粹的言语行为,同时包含非言语行为。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传递语言意义及文化信息,因此充分发挥二者的作用才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非言语行为与文化紧密相连,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非言语行为所表达的意义也有可能不同。翻译作为沟通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之间关系的桥梁,不仅应当重视言语行为的翻译,更应该重视非言语行为的翻译,尤其是不同民族文化中非言语行为意义的翻译。

二、非言语行为简介

非言语行为(nonverbal behavior)是指言语行为之外的身势行为、目光语行为、沉默语行为、衣着打扮、人体姿态、面部表情和交谈时的身体距离等。这些非言语行为都可以用作交流信息、传达思想、表达感情、态度等(贾玉新,)。虽然非语言行为在交际过程中不可缺少性,但是我们也不能以此来断定非语言行为在交际中的主导地位。须知非语言行为必须在语言行为的配合下才能执行明确的交际功能。另外,非言语行为在交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通常别理解为是辅助性的,主要包括重复、补充、否定、替代、调节言语信息的功能。

三、非言语行为意义的翻译策略

翻译是人们相互交流的工具,它涉及到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信息转换活动。翻译的首要标准是忠实,在翻译的过程中为了准确传达原文的内容、风格、所涉及的文化等多个方面,译者在重视语言行为意义翻译的同时,还必须十分关注非言语行为意义的翻译。然而非言语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文化的影响,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相同的非言语行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可能表示完全不同的意义,体现不同的功能,这就给翻译的过程造成了困难,下面具体分析不同语境下非言语行为意义翻译应该主要采取的翻译策略。

(一)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如果非言语行为相同,所表达的意义和功能也基本相同,这种情况下对非言语行为的翻译可采取直译的方法。

例1.He came up to her, his red face, with its bloodshot eyes, thrust forward, and gripped her arms。She cried in fear of him, struggled to be free。 (D.H.Lawrence, Sons and Lovers)

译文:他走到她身边,眼睛充满血丝,满脸通红地凑到她面前,一把抓住她的胳膊。她害怕得叫了起来,挣扎着想脱身。 (《儿子与情人》,蒋景阳译)

上例中 “Came up to her”和“走到她身边”,“with its bloodshot eyes”和“眼睛充满血丝”,“his red face”和“满脸通红”,“gripped her arm”and“抓住她的胳膊”等一系列非言语行为意义的表述与中文相同一样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可采用直译的方法将原文中非言语行为的意义作直接翻译表达即可。

(二)非言语行为相同,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所表达的意义也不同的情况。

1.虽然非言语行为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存在不同的理解,但是具体的语境下可以为读者所接受的,为了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可以采取直译的方法。

例2:When Tom won the first prize in the composition competition, we all patted him on the back。

“pat sb on the back”在说英语国家表示对某人的祝贺,但是在中国文化中要看具体语境:当某人做某事失败的情况下可以表示安慰,在某人成功的时候也可以表示认可和赞赏等。上例由前面语境可知是汤姆在作文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此时patted him on the back。这一非言语行为应该是表示对他的祝贺或者赞扬。因此上文可直接译为:

“当汤姆在作文竞赛中获一等奖时,我们都拍了拍他的.背。”有上下文语境的影响,直译不会给读者的理解造成苦难,故就可以采取直译的方法。

2.相同的非言语行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表示不同的意义和功能,直译过来会令读者费解的,这个时候可采取直译兼意译的方法。

例3:After the composition competition, we all patted Tom on the back.

此例只是在例3的基础上做了些改动,但却会对我们的翻译方法产生大的影响。上文中已经提到:“拍某人的背”在英语国家特定的表示对某人的祝贺,但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却可能有不同的涵义。在没有上下文语境的情况下,如果直接翻译过来中国的读者可能会不知所云或者产生误解,这个时候就需要译者改变策略,使用意译的方法了。故此例笔者认为可意译为:“作文竞赛结束后,我们都拍了拍汤姆的背向他表示祝贺。”

(三)如果某种非言语行为只在一种民族文化中存在,可以采取直译加注或者是意译的方法。

例4:The young girl thumbed her way to the passing cars。

一些国家的人们通常有搭便车履行的习惯,通常他们会用上例中的手势:“竖起的拇指”向路过的车辆挥摆表示想要搭个便车,如果是刚巧碰到和他们同一方向的人就会带上他们。但是在中国,同样的想法缺不用相同的手势,故在路边用“竖起的拇指”对过往车辆挥摆以表示要搭便车是属于说英语国家一种特有的非言语行为,中国的读者不易理解其特殊意义和功能,因此翻译时要将这层意义采取意译或直译加注的方法解释清楚,否则可能造成读者的误解。故上例可译为:“那个年轻姑娘站在路边向过往的汽车摆动着竖起的拇指表示要搭车。”

四、结语

综上所述,非言语行为是交际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言语行为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因此在翻译过程应对非言语行为意义的翻译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对待不同文化背景下非言语行为意义的翻译应根据不同的语境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本文试以读者的理解和接受为基础,以实现翻译中的功能对等为目标,对不同文化、不同语境下非言语行为意义的翻译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希望对非言语行为学习及其翻译研究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 Edward Hall,The Silent Language [M]Oxford University, 1959

[2] R, A, Hudson, Sociolinguistics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0,

翻译意义 篇6

【关键词】英汉颜色词;因素;翻译技巧

一、英汉颜色词概念及分类

大然色彩斑斓,颜色词(color words)的存在使得人类的语言和文字更加生动。它可以在人类的大脑中展现一个视觉触及不到但能真切感受到的五彩世界。在英汉语言中,表示各种色彩的颜色词都非常丰富。不同的民族的认知基本相同。社会的发展推动语言的发展,也赋予颜色词丰富的文化含义。有些颜色词可以表达出远远超出其自身基本含义外延的含义。

英汉语中的颜色词数量都极为丰富。而英汉两种语言把颜色词大致分为三类:basic color words (基本颜色词),color words with colors of objects (实物颜色词)和color words in shades(色差颜色词)。从英汉两个民族对颜色的感受来说,对基本颜色的概念比较一致的。

1.基本颜色词

基本颜色词是指那些本来就可以表达事物色彩的颜色词。英语和汉语对基本颜色词的分类差别不大。

Red——红,赤,yellow——黄;

Blue——蓝,white——白;

Black——黑,green——青;

Purple——紫,brown——棕,褐。

2.实物颜色词

实物颜色词就是把用自然界物体的本色来表示颜色的词:

Gold(金)——金黄色,orange(桔)——桔色;

Grass(草)——草色,silver(银)——银白色;

Chestnut(栗)——褐色,rose(玫瑰)——淡红;

Falx(亚麻)——淡黄色,violet(紫罗兰)——紫色。

这类颜色词广泛用于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

二、影响颜色词派生意义的因素

1.金融、经济事件

“Black Tuesday”即黑色星期二,该说法原本在汉语中是没有的。它是指1987年10月19日,华尔街股市大跌,也导致了全世界其他股市大幅下挫。但是由于那次大规模的金融事件,黑色现已被广泛应用。在汉语中也有人用“黑色”来形容经济低迷,或者大量亏损的一段时间了。比如,有人非官方地把2007年的5 月30 日,股市跌至谷底的一天称为“黑色530”。Black economy,汉语译为“黑色经济”,指一个国家的经济的一部分,通常是指未申报的无法报税的收入,这里的黑色指非法的。这和中文的“黑”意思相同。中文“黑”也有秘密的意思,特别指非法的。这种颜色词和经济系统中某些非法的成分的关联,在中国也有一定的应用,如人们在说某机关或者某人的收入来路不明或者来路不正时,会使用“黑色收入”,和“灰色收入”的说法,这里的灰色,是指看起来不是很“黑”,但也绝对不“白”的这样一种收入。

2.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习俗

以黄色为例。汉语中的“黄袍加身”,指的是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了皇帝。黄色被视为尊色,在汉民族文化中由来已久。因此。出来天子,普通百姓是不敢染指黄色的。“黄袍”、“黄榜”、“黄门”等,都无一不同尊贵与荣耀联系在一起。黄色所具有的“崇高”、“尊严”和“权力”的象征意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英语中的yellow(黄色)却表示“卑鄙”、“怯懦”、“猜忌”等。如yellow joumalism 指的是“黄色新闻、耸人听闻的新闻”。

从上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中延伸意义的不同。它们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含有鲜明的民俗语义。尽管这些词汇中有很多词汇已成为历史用语,但是他们却忠实的记录了中华民族的西方民族的历史,透视了特定的社会时代的精神风貌,从而烙下了鲜明的文化印记。在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下,颜色词在不同的语言中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只有真正了解颜色词背后的文化背景,才能正确理解颜色词的象征意义,并准确翻译。对于没有背景知识的译文读者,很难真正理解颜色词的深层含义。

3.述事物的角度

不同的人对于观察和描述周围事物有不同的角度。拿蓝色举例说,英语中蓝色可以指烹饪极生的牛排,但是中国人从来不会用蓝色来形容牛排的颜色。中国文通常用红色来形容生牛排。这种差异是由于说中文和英文的人从不同角度来形容事物而产生的。根据D. Key 和 C. K. McDaniel 的理论,生牛排的颜色是紫色,是蓝色和红色的混合色。所以,用蓝色还是红色来形容生牛排完全取决于描述它的人所选取的角度。

另外还有“black tea”,说英语的人用茶叶的颜色来命名这种茶,而说中文的人选择用茶叶泡出的茶水的颜色来命名。所以说英语的人说“black tea”,而说中文的人说“红茶”。总体来说,颜色词意的衍生并不是无根据的,而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三、翻译颜色词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以上英汉颜色词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由于民族心理,审美标准不同及其它众多因素,英汉语中颜色词的象征意义和感情色彩差别较大,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视角(perspective)观察入手,例如: 汉语注重从内容入手而英语则注重从背景入手。比如blue movies 象征 romantic,因此要注意在翻译实践中不能脱离上下文的具体情况而孤立地理解与翻译,必须在理解原文颜色词含义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整体的对颜色词作灵活处理,才能避免错译或死译的现象。在通常情况下,颜色词的含义不外乎有两个方面:即基本含义和文化引申义。准确理解颜色词的含义是忠实通顺地翻译颜色词的基础。常用颜色词的翻译方法分为直译与意译两种:

1.直译法

所谓直译(literary translation),就是在转达原文意思的时候,使译文的表达形式和句法结构尽量同原文一致,能完全对等的就完全对等,不能完全对等的也要大致对等。尽量保存原作的写作手法与生动形象,达到与原文近似的语言效果,让译文读者体会到原文的神韵。

例如: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Red, orange, yellow, green, blue, indigo, violet, who is dancing, waving the colored ribbon against the sky?

源语中表达基本含义的颜色词:“赤橙黄绿青蓝紫”正好与英文(目标语)中用来描写彩虹的基本颜色词一致,所以作者就用了直译法。此外英文词语的red, red flag, red carpet, green, green tea, green leaves 、etc也可以从汉语中找到其相对应的词或短语,同样可采用直译法来进行翻译,可分别译成“红色的,红旗,红地毯,绿色的,绿茶,绿叶”等。

译文意思准确而不失原句的韵味,此时我们即采取直译法。直译能够保持原作的表达形式,尽可能使用原文的词语、结构和比喻等修辞手法,意思比较清楚,可接受性好,译文读者读后能得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因此我们能直译的时候尽量直译。

2.意译法

在不能采用直译法,也就是直译不能达到翻译效果时,我们即可采取意译法。所谓意译(free translation),是指通过对原文深层意蕴的理解和消化,将原文的表层结构打破和重组,然后转化为译文自然流畅的表层结构;换句话来说,就是冲破语言的外壳,将其真正的意指挖掘出来。

(1)文化对等译法。“文化对等译法”(Cultural Equivalence)。其定义是指当原语言中的颜色词使用的是其基本含义时,而译语中却习惯使用另一词来表示同一颜色。

例如:“红榜”不可译成“red roll”,英语的习惯表达是:“honor roll”;“红娘”的相对形式是“go-between”,而决非 “red woman”之类。而像“black tea” 不是翻译是黑茶,而应该是对应中文的“红茶”,这是因为中文重 从内容方面入手,这个红茶是指茶水的颜色;而在西方人眼里,他们更加注重从外表颜色入手,因为茶叶在没下水泡开之前大部分是黑色的,所以外国人就称其为“black tea”。与此相类似还有像brown sugar (红糖) brown bread (黑面包) black and blue (青一块,紫一块)等。产生这种现象是由于英汉两种文化中审美情趣的角度不同。汉语讲究的是对称美丽,“诗句、对联”等是中国文化追求对称美的集中体现。而在英语中颜色词的使用倾于表达的准确性。

(2)功能对等译法。所谓的“功能对等译法”(Functional Equivalence)就是在译语无法把原语言的颜色词直接翻译时,把原语言中一个带有特定文化色彩的词翻译成译语中意义相同却不带文化色彩的词。例如:

black leg 骗子,black dog 忧郁、不开心的人;

black smith 铁匠,white rage 震怒;

a white lie 善意的谎言,a white night 不眠之夜;

a white elephant 耗费巨大却无实用价值的东西。

四、结语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容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存在着不同的文化。随着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各种文化的相互渗透,人们的颜色观出现相同和重叠的现象。但由于历史传统、民族心理、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因素,颜色词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仍存在巨大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所以我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要把握住个民族的文化内涵,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风俗习惯才能算是真正的学到了一门语言。对于颜色在中西文化中不同象征意义,我们在理解时要特别留意,不能望文生义,力求准确理解其“颜”外之义。这样才能够更顺利地进行中外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蒋栋元.论颜色及颜色词的文化差异.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第18卷(2)

[2]蒋冰清.论英汉颜色词的比较与翻译[J]. 宁德师专学报,2002,(1):66

[3]赵静.英汉颜色词的比较与翻译[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6,22:92

[4]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之英汉互译(增订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3

[5]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第1 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7月

作者简介:

浅析语料库对于翻译研究的意义 篇7

关键词:语料库,翻译,双语语料库,平行/对应语料库

“语料库”的英语单词corpus来源于拉丁语, 意思是body, 有“全集”的含义, 即“语料的集合”。有的学者认为语料库是基于形式和目的的存储于电子数据库中的文本集合, 是描述自然发生语言的集合;也有人认为它是按照明确的语言学标准选择并排序的语言运用材料的汇集, 旨在用作语言的样本。国内语料库学者杨惠中对语料库的定义做了较为详细的界定。他指出, “语料库是指按照一定的语言学原则, 运用随机抽样方法, 收集自然出现的连续的语言运用文本或话语片段而建成的具有一定容量的大型电子文库”。

语料库所收集的语料是真实、自然的语言。不同于普通的文本数据库, 它的设计和建设是以系统的理论语言学原则为依据, 并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语料库的结构严格依照既定程序设定, 以一定研究目的为基础, 按学科或语篇类型分类存储。语料库中的语料必须符合科学的语言研究, 语料可以随机抽取或按统计学方法采集。

语料库的类型和分类标准很多。按用途分, 语料库可分为通用语料库 (general corpus) 和专用语料库 (specialized corpus) ;按语料选取时间, 语料库可分为历时语料库 (diachronic corpus) 和共时语料库 (synchronic corpus) ;按不同结构, 语料库可分为平衡语料库 (balanced corpus) 和自然随机结构语料库 (random structure corpus) ;按语料库的性质, 语料库可分为原始语料库 (raw corpus) 和标注语料库 (annotated corpus) ;按语言种类, 语料库可分为单语语料库 (monolingual corpus) 、多语语料库 (multilingual corpus) 和双语语料库 (bilingual corpus) 等。

传统上, 语料库在翻译中往往作为辅助性的工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 语料库已经成为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不可或缺的“利器”尤其是在人工翻译和机器翻译等应用领域。

在人工翻译实践中, 我们可将已译好的文本进行格式处理并保存到数据库中, 以便为日后的翻译工作提供参考。在这些翻译系统中, 通常配备有文本对齐和术语管理的工具, 它们可为以后的翻译工作提供译文参考, 极大缩短了日后查阅术语、短语词组所用的时间, 甚至可以为整句翻译直接提供译文。

除了为重复出现的文本翻译提供参考之外, 多语平行语料库还可在翻译过程中为不经常重复出现的文本翻译提供帮助。平行/对应语料库 (parallel corpora) 可被当做多语种的词汇库来使用, 它比字典所能提供的内容更全面、更具实用性。多语种比较语料库可被用来区分不同的语言类型以及语言使用的领域。术语语料库的建立为专门用途文本的翻译与专业术语的规范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如果对语料库中的语料进行标注, 就可进一步将它运用于解决语法或语义上的翻译问题。比较语料库 (comparable corpora) 的研究可应用于很多领域。在文学研究或翻译中, 不同语料库的对比可以揭示一个作者在写作中或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个人风格, 这有利于我们对文学作品的把握。

机器翻译的目标就是应用计算机辅助或代替人来从事复杂及枯燥的翻译活动。机器翻译是最早的利用计算机来进行的非数字化的应用, 也是自然语言处理的计算机应用之一。现阶段许多人一直在研究完善利用双语对应语料库实现机器翻译。由于传统的基于规则和词典的机器翻译系统往往不能生成适合特定语境的通顺译句, 人们希望利用双语对应库大量提取实用的翻译例句。例如, 在汉译英时我们可以把每个中文句子跟其英文翻译句连接起来, 反之亦然, 这样就形成了大规模的翻译例句语料库。当人们用机器翻译时, 软件可以自动快速的搜索类似翻译。后来人们把对齐的词汇和词组翻译应用于机器翻译, 试图在大规模双语对应语料库中提取各级语言单位的翻译。

近年来, 多语尤其是双语对应语料库开始引起语言学界和翻译界的高度重视, 各种对应库的建设和相关研究都在进行中。对具体文本翻译而言, 最重要的应该是双语 (或多语) 平行/对应语料库。其优点在于平行/对应语料库可大量存储同一语篇的两种或多种语言的互译译文, 并对对应语料加以词性、句法和语义信息等标注。有了这样的语料库, 利用特别研制的检索工具, 可探究一种语言的词集 (sets of words) 或语法特征, 可在对齐语句中检索一种语言及其外语对应成分, 这种对齐和检索过程简单易行。

在收集对应语料以建立双语对应语料库的过程中, 也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翻译质量问题。翻译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 有些译文质量不太高, 甚至有错误。如果在语料库中收入这类文章, 将影响其所包涵的翻译知识的可靠性, 会对基于这些语料库的研究产生负面影响。另外还有选择语料问题。如果想要用于研究整体语言, 则要建立尽量平衡的语料库, 如果想要用于研究语言的某一个侧面, 如特殊语体、题材等, 则要收集大量的有关语料, 以便包含尽可能多的那一方面的词汇、句型等。

参考文献

[1]柯飞.双语库:翻译研究新途径[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9) .

[2]王克非, 黄立波.语料库翻译学十五年[J].中国外语, 2008 (11) .

中职英语翻译教学的意义及实践 篇8

关于中技、职中、中专公共英语的教学, 由于各校普遍开展各种教学方法的研究和试验, 不断更新教材或者编写内部教材, 强调对于听说能力的培养, 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有了一些提高。但从学生参加全国公共英语一级考试的情况来看, 学生的口试通过率并无显著提高, 笔试中以考查翻译能力为主的改写句子和依题意写作部分更是失分的重点, 而这些学生大多是各校英语学习的尖子生, 因此, 其他学生的成绩可想而知。

在五年制高技的公共英语教学中, 学生基础差与教材难度大的矛盾尤为突出。虽然报读高技的大多是同级学生里中考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 但毕竟基础还是有些薄弱, 学生经过类似于纯语法课的成人高考备考学习后, 语法概念有所加强, 听说能力却没有提高。学生在随后的大学英语学习中, 难免落入只适应语法翻译法, 同时又十分厌倦这种一成不变的沉闷教学法的状态中。然而, 当教师尝试使用交际法时, 一方面受到教材的限制, 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羞于开口, 课堂效果不甚理想。面对该课程的最终考核——全国英语应用能力B级考试, 学生既有巨大的学习压力, 又苦于无力适应教材难度, 矛盾突出。

关于专业英语的教学, 长远教学目标的缺乏是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最主要因素。无论在课时安排上还是教材选择上, 专业英语都难免成为公共英语的延续。专业英语没有确立同社会接轨的、科学的甚至是量化的教学目标, 从而导致学生学得懒散, 教师教得松弛。

中职英语翻译教学的意义

(一) 翻译教学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使用情况及其分析

从上文对中职英语教学现状的描述中不难看出, 翻译教学在中等层次的公共英语课程中基本上没有开展, 学生在课程学习后, 由于没有翻译能力作为支撑, 仍然缺乏再上一个台阶的英语自学能力, 一直依赖于通过英汉对比来巩固外语学习效果。翻译教学在高级层次的公共英语课程中处于尴尬的位置, 犹如鸡肋, 食之无味, 弃之可惜, 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 也无法有效地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翻译教学在专业英语课程中没有固定的地位, 是否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完全由授课教师决定, 这种情况不能给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提供量的保证, 更无法评价翻译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得当, 操作是否符合实用性原则。

与此相应的现实是, 听、说、读、写、译是英语能力的五个方面, 这五方面相互联系, 缺一不可。现行的中职英语教学普遍强调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重要性, 将教学重点放在听说方面, 对于翻译能力的培养却很少提及。而翻译恰恰是中职学生就业之后经常面临的考验。翻译能力差常常成为中职生求职或升职过程中的巨大阻碍。可见, 翻译教学的使用远远落后于学生的实际需要。

因此, 正视翻译教学的现状, 改变翻译教学的困境刻不容缓。要对症下药, 首先要了解制约中职英语开展翻译教学的因素。笔者认为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1) 上层缺乏重视。这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 上级教学主管部门没有明确地指出翻译能力也是衡量英语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其次, 各校领导也未曾意识到翻译能力对于职业学校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作用, 没有在校内提倡翻译教学。 (2) 教材对语言能力的培养不全面。目前, 中职英语教学使用的教材侧重点都很明确, 或重听说, 或重阅读理解。因此, 教师必须在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加入翻译教学才可能实现听、说、读、写、译的全面发展。需要指出的是, 虽然许多教材每一单元后都附有翻译题, 尤以提供英语词组、习惯表达的汉译英练习居多, 然而这种练习实际是对学生词汇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查, 答案通常是唯一的, 并不能称之为对于翻译能力的培养。 (3) 教师教法死板。关于翻译教学, 许多教师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这一认识层面, 教法死板, 始终是讲解、练习、评讲三部曲, 学生难以对翻译产生兴趣, 更难以形成有益于日后工作和发展的思维习惯。 (4) 学生素质难如人意。职业学校的学生同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 明显地不善于思考问题, 更不用说进行抽象思维。在这种情况下, 课堂或课后的翻译练习很容易成为学生流于形式的背诵答案, 很难真正提高他们的翻译能力。

(二) 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开展翻译教学的意义

通过有意识地培养翻译能力, 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词汇掌握准确度以及写作能力等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巩固学生的基本语言知识, 使语法学习变得有实际意义。许多学生在学习语法时都是为记语法而记语法, 只有面对专项的语法练习才会联想起记忆过的语法规则。事实上, 语法是为提高英语语言能力服务的, 为记忆而记忆的语法将失去其应用的意义与价值。翻译教学和多渠道的翻译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多地将语法和运用相结合, 从而加强语法的学习效果。 (2) 配合普通教材阅读文章的学习, 让学生有能力、有兴趣阅读更多的英语教学资料。通过翻译教学, 传授翻译技巧, 可以帮助学生检查对文章的理解是否正确, 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3) 增强学生对词汇的掌握程度。这一点是目前大部分翻译练习所具备的功能, 此不赘述。 (4) 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中职学生在进行听、说、读、写四个环节的英语学习中, 都会或多或少地用翻译作为一种中介, 用以连接头脑中的想法或理解面前的语言材料。英译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积累词汇;汉译英则有助于锻炼使用英语进行表达的能力。

中职英语翻译教学的实践

(一) 翻译教学的分类

翻译教学有多种分类, 一般认为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应有所区分。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口笔译学院鲍川运教授认为, 本科院校不论是针对非外语专业还是外语专业的翻译教学都只能称为教学翻译, 而非真正的翻译教学, 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训练时间与专业翻译员的培养有着质的区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穆雷教授在《中国翻译教学研究》 (1999) 一书中按照翻译的目的将翻译教学分成三类:第一类为辅助外语教学而进行的翻译教学, 即教学翻译, 其目的在于提高双语能力, 重点为比较语法和两种语言的基本特点及其在表达方式、习惯用语等方面的异同;第二类是为培养译员而进行的翻译教学, 即真正意义上的翻译教学, 其目的在于培养翻译工作者, 重点为培养正确的翻译观和提高翻译能力;第三类是为推行素质教育而进行的翻译教学, 即对非英语专业不以专业译员培养为目的的大学生开设的翻译课程, 其目的在于提高双语表达能力, 扩大知识面, 了解多种文化及其交流的过程与特点。清华大学的罗选民教授则将翻译教学分为两类:教学若针对非外语类学生则称为大学翻译教学, 若对象是外语专业或翻译专业学生则称为专业翻译教学。

(二) 中职英语翻译教学类别和形式

根据中职英语教学的对象和培养目标, 本文所讨论的翻译教学绝非以培养专业翻译人员为目标, 而应是作为外语教学的辅助手段, 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双语运用能力, 使学生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同时, 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其翻译教学必须以适应社会职业发展需要为前提,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重点都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 遵循应用性原则, 突出能力培养。因此, 中职英语的翻译教学采取的形式应该侧重于基础翻译技巧的传授, 同义词、近义词的选用, 英汉句式差异所引起的表达差异以及在交际场合里英汉用语的异同等与学生实际语用能力培养息息相关的方面。

(三) 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开展翻译教学的具体方法

从上述分析可知, 翻译教学要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得到良性发展, 就必须灵活地结合各种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针对性强的翻译教学模式。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推进专题案例法专题案例法主要适用于专业英语的教学。专题案例法结合案例教学法和专题讲授法, 既具有案例法所具备的启发性、实践性、分析性等优点, 又具有专题法自主定题、逻辑性与一体性兼备的优点。实行专题案例法进行翻译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精心设计针对性强的专题。根据往届学生的反馈意见、社会用工单位的普遍认可标准以及教学前辈的经验总结, 认真选择和制定专题。 (2) 专题确立后, 教材与练习渗透案例, 选材具有目的性、启发性、生动性和实践性, 给予学生思考的动力与空间。教师围绕案例中心, 不断提出新设想、新思路, 引导学生自我完善、自我修正。 (3) 最后还要适当点评和总结案例练习。

巧用译文评析法译文评析法主要适用于公共英语的教学。一般说来, 译文评析在文学翻译教学中用得最多, 这里针对学生的水平, 译文评析只侧重于句段的翻译, 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语篇意识。进行评析的文句或文段必须是学生能够理解、单词难度不大的, 使学生不用把精力放在词义理解上。以教育部成人高等教育英语组编写的教材《英语2 (非英语专业专科用) 》Unit11对话课文中的一句为例:I think I’ll try chopsticks and see if I can manage them. (1) 译文一:我想还是试试用筷子吧, 看我会不会用。 (教参答案) (2) 译文二:我想我会尝试筷子, 看是否我能成功。 (3) 译文三:我认为我该试试筷子, 看看我能否用得到。通过译文评析, 配以无参考答案的翻译练习, 学生能够锻炼自主思考的能力, 重视汉英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差异, 提高词汇使用的效度, 有效地解决传统翻译教学中学生以参考答案为唯一标准的问题。

善用口译对话法口译对话法是针对口语表达能力训练的辅助教学。笔者在担任公共英语一、二级考试口试官的过程中发现, 许多没有通过口试的学生, 问题在于无法将头脑中的个别词汇组织成为口头表达形式, 即最初级的口译能力不足。因此, 在完成课堂普通教学后, 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 紧扣课本进行口译测试或者难度稍大的指定主题的随意口译测试。测试或练习可以由教师主导, 也可以分小组完成, 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现代社会资讯发达, 网络媒体在生活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翻译教学也不能忽略这一手段。教学中使用网络资源可以采用多种形式, 例如教师设计时搜集资料——包括视听资料, 给学生布置课前或课后任务以加强时代性, 课堂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演示等等。

情景语境线索与翻译中的意义选择 篇9

关键词:情景语境线索,语篇理解,意义选择

1. 前言

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艺术工作。它涉及原语 (source language) 与译文 (target language) 两种语言及其各方面的知识, 是用另一种语言对原语所表达的内容、思想、感情、风格、神韵等的再现或再表达。情景语境是语篇的直接语境, 可以被看作是促成语篇构成的所有相关特征 (motivational relevancies) 的抽象化。翻译作为一种交际行为, 它与语篇中的语境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是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交际桥梁, 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 译者必须先分析原语的语篇语境, 然后根据译语与原语之间语境的不同, 确定翻译策略, 最后形成译语语篇。译文中哪些要与原文对应, 哪些不要对应, 译者的着眼点应该是整个语篇, 而不是生硬地字句对应。

本文结合实例, 重点分析情景语境线索在语篇理解中的作用。

2. 情景语境线索

2.1 情景语境的内涵。

英国人类学家、功能学派创始人Malinowsky (1884-1942) 最早提出了语境 (context) 的概念, 认为语言不仅传递信息 (“a mirror of reflected thought”) , 而且是一种行为方式 (“a mirror of action”) 。伦敦功能学派代表人物J.R Firth将语境发展为语内语境和语外语境。前者指语言内部一个结构成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和一个系统内项目或单位之间的聚合关系;后者来自语言外部即情景语境, 包括参与者相关特征、相关物体和言语行为效果。伦敦功能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Halliday认为, 语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语场、语旨和语式。语场是指正在发生的事情, 正在发生的社会行为的性质, 即参与者所从事的活动;语旨是交际过程中参与者的性质、社会地位和角色;语式指的是语言的交际渠道以及语言所要达到的功能 (Thompson, 2000:36) 。加拿大语言学家Michael Gregory在Malinowsk和J.R.Firth等人研究的基础上, 把情景语境因素分为三种:话语范围 (field of discourse) 、话语方式 (mode of discourse) 和话语基调 (tenor of discourse) (秦秀白, 2002:14) 。它们是情景语境的三个主要的变项, 这三个变项是相互影响的。胡壮麟 (1994) 把语境分为三类:语言语境 (linguistic context) 、情景语境 (situational context) 和文化语境 (cultural context) 。在此, 情景语境指与交际有关的人物、场合和时间。

可以看出, 情景语境是指语篇赖以产生的语言环境, 如事件、场合、时间、地点、人物活动及角色关系, 语篇所反映的人物地位、身份、态度、动机, 以及社会、文化、时代、历史背景等等。情境意义不是指“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这些“表层结构”的意义, 也不是指Chomsky所说的“深层结构”的意义, 而是指“外部意义”, 即所谓的“言外之义”或“弦外之音”。把握情景语境, 有助于译文恰当地反映出原文情景语境所发挥的交际功能。情景语境包括三个变项:语场 (field) 、语旨 (tenor) 和语式 (mode) 。语场指所发生的事, 包括时间、地点、谈话话题、说话人及其他参与者所参加的整个活动;语旨指谈话参加者的身份, 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语式指语言交际的媒介或渠道, 如:是口语还是书面语, 是字符还是音符, 还包括修辞方式, 如说明、议论、描述、劝说等。

2.2 情景语境线索。

何为情景语境线索?Hymes提出了具体的对话语意义起影响作用的情景因素, 他把情景因素分为11类:1.讲话人;2.讲话的对象口、旁听者;4.话题;5.场合;6.渠道;7.语码;8.信息形式;9.事件;10.风格;11.目的。Gumperz指出, 语境线索是语言形式的任何特征, 它有助于指示语境预设 (任绍曾, 2003, (4) :251-258) 。也就是话语的内容如何理解, 上下文如何联系是依据话语的一系列表面特征或标志, 这些表面特征或标志统称为“语境化线索” (contextualization cues) 。语境化线索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表现出来, 如语码转换、词汇、语义概念、句法形式、语篇程式的开始、继续, 结束会话的策略, 等等, 这些都可以有相似的语境化暗示功能, 促使话语在一定的语境下产生交际效果 (谷新黎, 2004:96) 。

那么情景语境线索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是时间、地点、谈话话题、说话人, 谈话参加者的身份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语言交际的媒介或渠道, 如:是口语还是书面语, 是字符还是音符, 还包括修辞方式, 如说明、议论、描述、劝说等, 也就是情景语境包括的三个方面的具体细化。

2.3 情景语境线索的语篇功能。

情景语境中语场 (field) 、语旨 (tenor) 和语式 (mode) 三种概念框架组成“语境构型”, 语境构型决定着语篇的意义范围, 即“语域”。同一个语域内的语篇属于同一种“语言变体”, 语言变体从意义模式、语类、语篇结构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张德禄, 2003:65-67) , 即所谓的叙事、论证、说明、新闻、会话等语体, 也就是说它们的语篇程式特点必须要适合情景语境中语场、基调、方式系统选择出来的特征。语域理论在解释话语和指导写作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实际这正好涉及了翻译的理解和表达两个过程。在翻译中也可以借用语域理论来进行指导, 译者只有充分依赖原文存在的情景语境并在译文中表现出原文的语域特征, 才能实现原文和译文语域的对等。人们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使用语言, 分析情景语境是把握原文的意境、气氛的一个重要手段。分析语言现象, 不能把它与所依赖的语境脱离开来。离开一定的语境, 对语言片断断章取义, 就难以对这个语言片断的结构和意义进行准确的把握。

在各种类型的语境中, 情景语境是语篇的直接语境。也就是说, 它与语篇理解的关系最为密切, 是促进语篇理解的最直接因素 (王雪玲, 2006:124) 。情景语境具有交际功能, 它决定概念意义 (ideational meaning) 、人际意义 (interpersonal meaning) 和篇章意义 (textual meaning) 。情景语境还有制约功能和解释功能, 制约着翻译当中的意义选择, 情景语境的解释功能最明显的就表现在解释情景意义、消除歧义或含混上。

3. 情景语境线索 (situational context cue) 与意义选择

下文笔者从时间 (time) 、地点 (place) 、人物 (tenor) 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四个方面来探讨情景语境线索与翻译中意义选择之间的关系。

3.1 时间 (time) 、地点 (place) 、人物 (person) 。

时间、地点作为情景因素指的是话语所产生的时间、地点。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时间说往往会具有不同的意义。例如:“I’m busy.I’m preparing for dinner.”“dinner”指“正餐”, 既可译为“午餐”, 又可译为“晚餐”。如果说这句话的时间是上午九点左右, 则指的是“午餐”;但如果是在下午四点左右, 那很显然指的就是“晚餐”。同样, 在很多情况下, 话语的意义与特定的地点密切相关。例如:It’s time to go aboard.这句话在车站说指“该上车了”, 在码头说则指“该上船了”。话语的意义选择与人物的特征有很大关系。以《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一句话为例:Well, three or four months ran along.基于哈克这个十几岁的少年的这个人物特征, 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就不能太过于正式, 而必须符合哈克的人物年龄特色, 因此, 最好翻译成“三四个月混过去了”。把其中的ran along翻译成“混”这样就更能表达出原作的韵味, 哈克的形象也更能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由此可以看出, 同样的一句话, 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 不同的人物特征就有不同的语义。这种依附于具体时间、地点、人物特征的情景意义在英语中为数不少, 翻译时一定要引起重视。

3.2 人物之间的关系。

译者的任务是要传达原作者或交际双方想要表达的意图。因此, 在翻译时掌握作品中人物的知识、修养、性格与身份, 甚至说话人与受话人表情、姿势、语气和语调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粗鲁的鄙夫, 他的话就不应译成文雅的, 反之, 一个高贵的小姐, 她的话就不应该译成粗俗的语言。一个人生气、愤怒与心情愉快时说话的语气截然不同。这些在翻译的时候都应该注意。本文以《苔丝》中第一章前半部分苔丝的父亲和那位年轻人说话时两人之间的几句对话为例, 探讨这个情景因素对人物对话翻译的影响和制约。

(A) “Yes, Sir John.Thank you.Anything else I can do for you, Sir John?”

“Tell them at home that I should like for supper, -well, lamb’s fry if they can get it;and if they can’t, black-pot;and if they can’t get that, well, chitterlings will do.”

“Yes, Sir John.”

(A1) “好吧, 约翰爵士。谢谢你。还有别的事要我为你效劳吗, 约翰爵士?”

“告诉我家里人, 晚饭我想吃——好吧, 要是有羊杂碎, 我就吃油煎羊杂碎;要是没有羊杂碎, 我就吃血肠;要是没有血肠, 好吧, 我就将就着吃小肠吧。”

“是, 约翰爵士。” (王忠祥等, 2006)

(A2) “是, 约翰爵士。谢谢你。还有什么别的事情我可以为你效劳吗, 约翰爵士?”

“告诉我家里人, 晚饭时我想吃——油煎羊杂碎, 假如他们能弄到的话;要是没有, 就吃香肠;如果香肠也没有, 那么小肠也行。”

“是, 约翰爵士。” (郑大民, 2001)

(B) “Boy, take up that basket!I want you to go on an errand for me.”

The lath-like stripling frowned.“Who are you, then, John Durbeyfield, to order me about and call me‘boy’?You know my name, as well as I know yours!”

(B1) “小伙子, 把那个篮子拿起来!我要你为我走一趟。”

那个像板条一样瘦长的小伙子有点不高兴:“你是什么人, 约翰·德北菲尔德, 你竟要使唤我, 叫我‘小伙子’?我们谁不认识谁呀!” (王忠祥等, 2006)

(B2) “小伙子, 把这篮子拿起来!我要你替我做件事情。”

这消瘦的少年皱起了眉头。“你是什么人哪, 约翰·德比, 居然要差使我, 还叫我‘小家伙’, 你认识我, 我也认识你!” (郑大民, 2001)

从作品中我们得知, 苔丝的父亲是个贫穷的乡村小贩, 五月下旬的一个傍晚, 一位为编写新郡志而正在考察这一带居民谱系的牧师告诉约翰·德伯:他是该地古老的武士世家德伯氏的后裔。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 使这个贫穷的乡村小贩乐得手舞足蹈, 他异想天开地要17岁的大女儿苔丝到附近一个有钱的德伯老太太那里去认“本家”, 幻想借此摆脱经济上的困境。他把自己想象成一个高贵的人, 见了对面来的年轻人就以一种命令的语气让他干这干那, 基于对话双方的这种隐含的特殊关系语境, 以及这一特殊的场景, 译者应该准确地表现出苔丝的父亲此时傲慢的态度和欣喜若狂的心情, 只有这样, 译作才能传达出原作的神韵和美感;译文读者才能通过译作确切地了解这两个人物的性格和彼此的态度, 进而才能像原作的读者那样确切地理解原作的神韵和美感。

4. 结语

翻译意义 篇10

人类在实践中不断地认识客观世界, 并能从不同角度用语言加以描述, 其中主动和被动是两个非常重要的角度。而从语言学意义上讲, 主动和被动是一对语法范畴, 即“语态”。语态可以使人们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事物而保持其意义或事实不变。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曾在《功能语法导论》中用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一情况:

例1.They arrived at the summit on the fifth day.

例2.The fifth day saw them at the summit.

例1讲述了人们如何作用于客观世界, 是一个动作过程;例2则体现了客观世界对人类的反应, 是一个心理过程。

例3.警察已经逮捕了那个杀人犯。

例4.那个杀人犯已经被警察逮捕了。

例5.杀人犯警察已经逮捕了。

例6.杀人犯已经逮捕了。

例3和例4是主体对客体实施动作 (逮捕) 的过程;例5和例6形式上是主动句, 却具有被动意义。

但是正如Jespersen (1922) 所说, 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所表达的意义, “虽然从本质上说是相同的, 但并不是在一切方面都同等”。汉语作为一种不拘泥于表现形式的语言, 除了常见的主动句外, 各种形式的无主句、形式被动句以及意义被动句使用频率也相当高。在汉英翻译时, 考虑到“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有时英语被动句的结构和意义可以在汉语译文中再现, 但更多的时候无法实现原文的语态和语义的双重保留。这就需要译者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 拓宽思路, 灵活使用不同的翻译。本文从英语和汉语被动语态的表达方式对比入手, 探讨英汉被动语句的翻译策略。

二、英汉被动意义表达形式对比

英语重“型合”, 相较于汉语动词来说具有更丰富地形态变化。所谓“型合”指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间的连接采用句法手段 (syntactic devices) 或词汇手段 (lexical devices) , 特别是在“be+动词过去分词”的被动语态中有着“型合”的典型体现。因为在英语被动语态中, 大多数情况下有这种标志性结构, 因而英语被动语态大多是显性的。汉语重“意合”, 即汉语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间的连接采用语义手段 (semantic connection) 或者逻辑关系进行连接, 所以汉语的被动语态常常缺乏标志性结构, 是隐性的。所以说, 英语和汉语被动语态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英汉被动意义表达形式的不同。

英语和汉语表达被动语态的形式主要有结构被动语态和意念被动语态两种。所谓结构被动句具有被动语义、被动标记兼具, 被动语态非常清晰地体现在句子自身的结构或者词汇上。意念被动句则是在句子结构上没有被动语态标记的情况下, 仍然能传达被动语义。

1. 英汉结构被动句对比。

英汉被动语态相同点在于:在句子结构上都有被动语态标志, 句子主语是受动者, 施动者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在说不出、不必说以及不愿说出施事者的情况下, 英语倾向于使用结构被动句。

例7.Many American soldiers were killed in the Vietnam War.

例7中说话人不确切知道施动者, 所以使用被动句, 只是用于传达“士兵死亡”这样的语义。这种被动句不是由主动句转化而来, 也很难转化成主动句。

例8.It is hoped that the working condition can be improved as soon as possible.

例8中说话人知道“hope”的施动者是谁, 但考虑到对语义表达影响不大, 所以没有说出施动者。这种被动句可以补充施动者, 转化成主动句。

例9.Some unfair comments about the president was made at the meeting.

例9中说话人知道施动者, 但因为某种原因或者为了某种目的, 故意避免说出施动者, 使用了被动句。

有时在传达相同的语义时, 因为说话人认为受动者比施动者重要或者施动者是已知信息而采用被动句, 将受动者放在主语的位置上加以强调。比如:

例10.President Lincoln will long be remembered for his contribution to America’s democratic development.

与英语相比, 汉语动词无形态变化, 所以汉语被动句中不可能出现以动词过去分词为标志的被动结构。但是得益于汉语具有相对灵活的语言表达方式, 汉语有时使用“被”字句以及其他的词汇手段以实现被动语态。

例11.受动者+被+动词:怪物被杀死了。

受动者+被+施动者+动词:怪物被超能先生杀死了。

被动式与连动式合用:怪物被超能先生拖出山洞杀死了。

受动者+被+施动者+动词+得+补语:怪物被超能先生杀得一个不剩。

除了以上例11中的四种“被”字句外在汉语口语中的“叫”、“让”等与“被”语法功能相同的介词也可以实现被动语态;而书面语中的“为……所……”也与介词“被”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 例如:这种轻薄耐穿的丝袜已为广大女性消费者所喜爱。

综上所述, 英语和汉语结构被动句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动词是否变形:英语被动句中的动词需要以“be+动词过去分词”的形式出现, 而汉语动词的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无差别;其次, 英语结构被动句中施动者需要有介词“by”引入, 并且如果没有施动者, “by”也不出现, 而汉语结构被动句中的施动者要么不出现, 要么直接放在“被”后面, 即使施动者不出现, “被”字位于汉语被动句中也不会显得突兀。

2. 英汉意念被动句对比。

虽然英汉意念被动句都有“形式上的主动, 语义上的被动”这一特点, 两者仍有诸多不同。如果被动句主语不可能被误解为是施动者时, 汉语一般用意念被动句。常见的意念被动句有两种, 其一是在口语或者文言文中很常用、主谓之间的被动关系安全是通过逻辑关系来实现 (如例12) ;其二是具有消极意义的“挨/遭”或者具有积极意义的“获/承蒙”+及物动词等结构来实现被动意义 (如例13) 。

例12.吃水难这个问题总算解决了。

例13.承蒙关照, 我总算解决了住宿的问题。

而英语意念被动句中虽然具有主动句的结构特征, 主语在逻辑意义上却是谓语动词的受动者。英语意念被动句常常用来描述事物所处的状态或者具有的属性、性质, 所以其被动意义较结构被动句有所减弱。

例14.Chinese food tastes good.

在例14中, 动词“taste”表示被动意义, 气候常接副词性质的修饰语, 表示程度、状态或者性质, 类似的动词还有“read”、“need”、“require”、“deserve”和“sound”等。

例15.Mother is easy to please.

在例15虽然是主动句结构, 但表示性质的形容词“easy”后接表示被动意义的不定式结构.并与句子主语构成动宾关系。

在英语中, 意念被动句中的动词常常是不及物动词, 其后常有表示程度的副词修饰, 而且表示主语状态或性质特征的英语意念被动句要么不能转化成主动句, 如:Pills may be difficult to eat;要么转化成结构被动句之后语体色彩会发生变化。

总之, 英汉语在被动意义表达方面各有所长。英语被动句结构比汉语被动句更加简约明了, 而且绝大部分可以转化成主动句;汉语被动句有多种呈现方式, 可以以多种方式转化成主动句式。英语结构被动句比汉语使用地广泛;汉语的意念被动句使用的范围和频率都远远超过了英语意念被动句。

三、英语被动句翻译策略探讨

1. 直译法。

一般情况下, 不管有没有施动者出现, 相当一部分英语被动句可以在保持译文主要成分的顺序和原文大体一致的情况下, 直译成带有“被”或者与其有类似语法功能的含积极意义的“承蒙、获得到、获得、遇到、得以、加以、予以、使得”和表示消极意义的“被、遭、有待”等词的汉语被动句。另外, 在汉语口语的“叫”、“让”以及书面语常用的“为……所……”、“是 (由) ……的”也可以实现英语的被动语态的汉语转换。那么, 英语“be+动词过去分词”的结构被动句被翻译成汉语时通常以这样的语序出现:“受动者+被 (+施动者) +动词”、“受动者+叫 (+施动者) +动词”、“受动者+是 (由) +施动者+动词”、“受动者+为+施动者+ (所) +动词”。英语被动句如果出现施动者, 翻译时还可以利用汉语中常见的“是”字结构进行翻译。这类句子在互译时, 句子的顺序保持不变, 只是谓语“be+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变成“是”的结构, 即用“主语十是+小句+的”或“主语+是+被+小句+的”句型表达。

例16.The pregnant woman was abandoned by her husband.

译文:那个怀孕的妇女被他丈夫抛弃了。

例17.The house was sacked bear by thieves.

译文:家里叫贼偷得精光。

例18.I was received by a beautiful young lady.

译文:接待我的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士。

例19.Wearing thick dress in winter was widely accepted by most young women.

译文:冬天穿厚裙子已为大部分年轻女性所接受。

2. 意译法。

因为汉语的表达更倾向于“以人为本”, 即更强调主体的控制作用。那么在翻译英语被动语句时可以主动, 若原文中有施动者出现, 可以将施动者译为汉语译文的主语, 受动者译为宾语, 即:“施动者+动词+受动者”或者“施动者+把+受动者+动词 (+了) ”;若原文中没有施动者出现, 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增译施动者, 翻译为汉语的无主句。在英语中常常会出现被动句中不需要或不愿说出主动者的情况, 尤其是当句子是“It is+hoped/said/reported/supposed/known that”时, 翻译时常常把原文的主语译成宾语, 增译“有人”、“人们”等泛指性主语, 以满足英语被动句中措词委婉或者故意避免用主语的语义要求。

例20.The escaped prisoner was shot by guards.

译文:警卫把逃犯击毙了。

例21.It is known that Huangyan Island is an inalienable part of China's territory

译文:众所周知, 黄岩岛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例22.The scheduled war wag called off, and North and South were unified.

译文:预定的战争取消了, 南北统一了。

四、结语

本文从英汉对比的视角对英汉被动语态表达方式和英语被动句的汉译策略进行了探讨。被动语态作为英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句形, 英汉被动语态的对比研究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通过以上英汉被动句的对比分析和对英语被动句的翻译策略分析, 我们翻译英语被动句时, 应充分考虑到英汉被动句各自的特点, 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实现英语被动语义在汉语中的重现。

摘要:隶属不同语系的英语和汉语有诸多差别, 两种语言的被动语态的使用更是不同。相对汉语而言, 英语的被动语态使用更为普遍, 所以无论是中西文化交流还是翻译实践都常常涉及到英语被动语态的汉语翻译问题。那么, 如何在尊重英汉语差异的前提下, 恰到好处地翻译英语被动语态句呢?本文拟在英汉对比的范畴内, 探讨英汉被动语态的各自特点和英语被动语态翻译策略。

关键词:被动语态,英汉对比,翻译

参考文献

[1]Jespersen.Growth and Structure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22.

[2]蔡专林.英汉语被动意义表达方式的对比对比及翻译[J].韶关学院学报, 2010, (1) .

[3]曹祖国等.英汉被动语态对比及对英语教学的影响[J].教育视野, 2013, (5) .

[4]陈安定.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 1998.

[5]韩礼德.功能语法导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6]范晓.被字句谓语动词的语义特征[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6.

[7]钟小芳.英汉被动语态对比及互译方式[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2, (2) .

翻译意义 篇11

提升翻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在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中,翻译练习通常是将文章中出现的重点语法和词语搭配重新提炼出来,用相似的句型出现,让学生强化练习、加深记忆。蔡基刚指出:“尽管现在的精读教材每个单元都有单句翻译练习, 但这些翻译实际上是一种造句, 目的是看学生能否熟练运用课文中的句型或词汇”。在四、六级英语考试中,此前的翻译题型以部分翻译出现,题目中频繁出现各种从句、被动语态、虚拟语气以及倒装等较难的语法知识,将翻译这种半主观试题简化成了有标准答案的客观题。名为翻译,但实际上对于翻译技巧的考察却基本没有。而新题型跨越单句翻译直接上升为段落翻译,虽然篇幅不长,却能直观地检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运用能力,这势必能大大提升翻译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一 提高学生英语输出能力

反拨作用是指考试对教与学的影响。广义上的反拨作用是指某项考试对社会、教育教学政策、学校教学工作等的影响。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目的在于准确地衡量我国在校大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为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目标发挥积极作用。可见,考试本身需要为教学服务。然而,由于其超高的普及率及社会权重,这个考试的每一次改变都会对整个大学英语教学产生极大的反拨作用,甚至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大学英语的教学方向。

近些年来,大学英语教学一直在强调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以及读写译等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专业英语技能。然而在衡量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四、六级考试中,考察学生英语输入能力的听力、阅读和完型填空的分值相加竟然高达80%,而检验学生输出能力的翻译与写作仅占20%。这样的命题方式使得综合能力的考察成为一纸空谈,教师在四六级通过率与提高学生英语能力上往往屈从于前者。

这样的反拨作用给中国学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中国学生连续数年在雅思考试中全球排名倒数,写作、口语成绩尤其不佳,口语成绩更是倒数第一的常客。这一次又一次印证了中国学生在英语输出能力上的严重不足。蔡基刚就提出:“四六级考试阻碍了大学英语从基础向专业英语过渡,阻碍了我国大学生英语水平进一步提高,无法检验学生是否达到一般要求,无法有效为教学服务,无法检验教学大纲落实情况。”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表达另一种语言的行为,是操不同语言的人之间进行交流的活动。J. K. Hall 认为,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母语总是存在于学习者的思维之中。在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实际上经历了一个英语言输入——英语译为汉语——用汉语回答并将译成英文——英语言输出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时间越短,我们的英语能力就越接近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也就是说,翻译过程一直存于我们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因此,翻译能力的高低是检验学生外语学习输出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提高翻译水平,对于语言交流的能力提高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 加深学生对两种语言的认识

翻译的过程是从一种语言(Source,即发出语言信息的方面)的表层结构开始,由表及里,探明其深层结构,再从深层结构转换到另一种语言(Receptor,即接受语言信息的方面)的表层结构,也就是说,原文和译文的对应关系在深层而不在表层。因此,翻译的学习要从了解两种语言的差异开始,学习翻译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将语言学习的过程从单纯的背诵词汇和句法层面上升到对语言的认识,反之对于语言的认识也会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英语的词汇和句法,进而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例如:

在2013年12月,CET-6关于“中秋节”的题目中有这样一句话:“这天晚上皓月当空,人们合家团聚,共赏明月。”译为:“On this day,under the dazzling bright moon,families reunite and enjoy the moons beauty.”这句话在译为英语时多了“on”,“under”和“and”这样表示方位和连接的词。这是因为汉语句子的根据在语义,英语句子的根据在语法。汉语重视的是句子意思的内在逻辑性,而英语则重视外在的形式连接,英语在虚词的使用上要远远多于汉语。因此在翻译这句话时,首先要弄清楚汉语之间的逻辑关系才能在翻译成英语时加上表达这些逻辑关系的词语。

CET-4“中国结”这套题的头两句话:“中国结最初是由手工艺人发明的。经过数百年不断地改进,已经成为一种优雅多彩的艺术和工艺”。译为:“The Chinese knot was originally invented by the craftsmen.After hundreds of years of continuous improvement,it has become a kind of elegant and colorful arts and crafts.”比较可知,在第二句话里英文译文多了一个指代上文中国结的“it”。在汉语句子中,由于描述的主语“中国结”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即使在第二句中不出现主语也不影响理解。而英文则不行,英文句子必须含有具备一致关系的主谓结构,否则即便表达了明确的意思,也不能算作句子。在汉语中无主语和无动词的句子比比皆是,英语句子的主语和动词则不可或缺。因此,译文中必须填加it来符合语法要求。这也是为什么英语里有时会用毫无实际意义的词来充当句子成分。例如:“看样子要变天了”,要译成“It seems the weather is changing”。有时则要采用被动形式去规避根本找不到的主语。例如“那地方讲英语”,要译成“English is spoken there”。

翻译教学能够将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系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从语言的表层结构差异深入到语言的深层结构差异,加深对英语和汉语的双重认识。

三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性

在这次“四六级”改革中,除了考试的形式发生了改变之外,对命题的范围也做出了明确地界定,“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这样的命题可谓用心良苦,也给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角度。

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同时也理解所接触的他国文化,学会解决处理文化接触的问题。当今社会,中国人学习英语除了要掌握一门国际化语言,以便更好地进行国际交往的同时,还要承担将中国文化推广到世界的重任。作为大学英语教学来说,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觉性,才能让其在学习另一种文化的同时,对于本民族的文化也能够充分认识和肯定,自觉地充当推广中国文化的使者。中国文化的推广不单单是专业人士的责任,它应该是全体国民的自觉。作为站在教育一线的教师来说,这更是无法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当学生面对四大发明、丝绸之路这些代表中国文化精华的英文翻译束手无策甚至当成自嘲的工具时,实际上反映了大学英语教育的缺憾。

总之,近年来关于大学英语四、六级to be or not to be的问题一直是争论不休。整个社会把英语四、六级抬高成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标杆,大多数用人单位,即使基本用不上英语,也把四、六级作为招聘的硬杠。然而作为国家级英语水平测试,大学英语四、六级近些年的改革却落后于社会对其的高度期望,尤其是中国学生在国际英语水平测试中屡屡受挫的事实,更是让四、六级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备受质疑。因此,这次翻译改革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可以算得上是大学英语四、六级的一个里程碑,它给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敲响了警钟,让在提高“四六级”过级率或提高英语水平间挣扎的教师看到了曙光,对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提出了新的思路。当英语以看不见硝烟的形式进入中国,充斥着人们日常生活时,我们应当再次想起“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句话。

参考文献

[1]蔡基刚.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

力[J].中国翻译,2003(24).

[2]崔江宁.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反拨作用研究[J].边疆经

济与文化,2006(7).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教育课程要求[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蔡基刚.CET的重新定位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1

(4-7).

[5]Hall, J. K. Methods for 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s :

Creating a Community of L earners in the Classroom[M] .

Upper Saddle River, NJ: Merrill Prentice H all , 2001.

[6]Nida,E.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 Leiden:E.J.

Brill,1964.

[7]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C].北京:群言出

论语法意识在中英翻译中的意义 篇12

1语法意识与译文主语的选择

在中英翻译中, 主语的确定通常有三种方式: (1) 原文主语译作译文主语; (2) 重新确定主语; (3) 增补主语。具有很强语法意识的译者面对不同句式, 一般能够游刃有余地选择译文主语。

1.1主语译作主语

例1:Mindfulness is the central tene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译文:正念是佛教冥思的核心教义。

例2: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a person’s moral character is a necessary competence in contemporary social work.

译文:本文认为, 个人道德品质是当代社会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能力。

分析:英汉翻译中关于主语的翻译, 最基本的方法是主语译作主语。但前提是句子在中英文中具有相同的表达习惯, 而且主语通常由名词或主格人称代词充当。如上文例1, 原文为主系表结构, 译文没有做任何调整, 直接将主语译作主语;例2完全采用顺译, 直接将主语译作主语。这种表达符合中文表述习惯, 被认为是地道表达。

1.2重新确定主语

例3:众所周知, 父母与孩子之间应该经常进行交流。

译文:As is known to all, a regular communication should be established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例4:要想取得更显著的成果, 应当引进不同领域的人才。

译文:To get a more notable achievement, talents from different fi elds should be introduced.

分析:例3中, 将原文主语“父母与孩子之间”译作状语, 将原文宾语“交流”作为译文的主语。之所以重新确定主语, 一方面因为英语多用“被动”句式, 另一方面因为英语多用“物称”。译文满足表意和构句的双重要求, 可谓地道译文。例4为“绝对无主句”, 陈述视角比较客观。因原文中的谓语动词恰好与英文的动宾结构可以对应起来, 即“引进人才”, 这种情况下, 通常采用被动译法, 将原文中的宾语“人才”一词确定为译文主语。在重新确定主语的过程中, 译者基于英汉语言差异的语法意识对主语选择具有主导作用。

1.3增补主语

汉语作为意合语言, 通常被认为是主题显性而非主语显性的语言, 因此, 汉语通常出现无主句或主语隐含不见的情况。而英语属于形合语言, 注重显性接应, 句子成分之间需要通过语言形式手段连接。译者在此认识基础上, 结合自身的语法意识, 在翻译此类句子时, 会自觉形成增补主语的意识。

例6:要解决这一问题, 还需要做系统周密的调查。

译文:To address the issue, it is necessary to conducut systematic and thorough investigation.

例7: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实施定向调控, 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译文:To maintain a steady growth in economy, we exercised targeted regulation on the basis of range-based regulation.

分析:例6、例7均为无主句, 由于英语为形合语言, 所以翻译的第一步自然是确定主语。例6采用了形式主语的翻译策略, 增补it作形式主语, 将汉语的意合语言转换为英语的“形合”语言, 不仅遵循英语的形合特点, 也满足英语句法要求。例7节选自政府工作报告, 是政府公文中无主句的典型代表。这种表达通常根据发言人所代表的阶层和自身立场来确定主语, 因发言人是政府的代言人, 所以政府工作报告中通常增补we做主语。此外, 汉语中还有一些无主句, 通常通过结合上下语境来增补主语。这种主语增补是在译者语法意识的驱动下形成的一种无意识的行为。

2语法意识与谓语的确定及主谓搭配

汉语句子中的谓语五花八门, 非常复杂, 但英语句子的谓语比较单一, 只能由动词或动词短语承担。因此, 通常情况下, 在英汉句子翻译中我们不能将主语译作主语, 谓语译作谓语。译者需要根据语义需要, 确定译文主语, 同时考虑可与之搭配的谓语, 或者, 通常情况下, 译者需要先确定谓语动词, 再选择可与之搭配的主语。

谓语的选择需要兼顾表意和构句的双重要求, 需要考虑英语语法规范、搭配习惯及逻辑关系等问题。从构句角度, 要保证谓语符合英语句法要求, 如遵循主谓一致原则、符合英语语法规范等。由此可见, 语法意识除了影响主语的选择, 同时还影响谓语的选择及主谓搭配。

例1:自进入21世纪以来, 中国的外交空前活跃。

译文1: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finds China most dynamic on the diplomatic arena.

译文2:Since 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 China is very active in its foreign activities.

分析:译文1与译文2采用了完全不同的句式。译文1以时间状语做主语, 选择了finds一词作谓语动词, 译文表意准确, 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译文2采用“原文主语译作译文主语”的主语翻译方法, 谓语部分选择了连系动词+表语的结构, 虽然表意忠实且合乎语法, 但不够地道。

例2:他的想法为团队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为团队创新作出了巨大贡献。

译文1:His idea has provided driving force for the team development and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eam innovation.

译文2:His idea, providing driving force for team development, is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team innovation.

分析:原文主语后跟了两个并列谓语“为团队发展提供动力”和“为团队创新做出了贡献”。但经分析发现, 两个并列谓语是一种因果关系, 前者可以理解为后者的原因。译文1直接按照原文的语序进行顺译, 没有考虑并列谓语之间的关系。译文2根据看似并列的谓语之间的隐含关系, 应用了英语层次分明的分句结构进行处理。译文2的表述方式更地道, 更符合英语的表述习惯。

例3:经济搞好了, 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 社会就稳定了。

译文1:If economy is in good shape and people generally leading a comfortable life, then a socially stable society takes its shape.

译文2:If economy is in good shape and people are generally leading a comfortable life, then a socially stable society takes its shape.

分析:与例1完全不同, 例3中两个译文句式结构完全相同。不同之处仅在条件句部分。具体来说, 即译文2比译文1的条件分句部分多了系动词are。通常, 英语排比结构中, 常常省略句式结构中相同的部分。译文1基于此, 将people后的系动词are也省略了, 这样就导致了错译。因为条件分句中的第一小句中主语economy为第三人称单数, 系动词用is。根据英语语法, 我们可以判断people后省去的也是系动词is, 但这里people作为集合名词, 系动词应当用are, 因此其后的系动词是不可省略的。显然译文1的条件分句违背了主谓一致原则, 不符合语法规范。

诸如此类因谓语动词选择不当, 导致主谓搭配不当、句式结构不符合英语或汉语表达习惯的例子不胜枚举。很大一部分都是因为译者语法意识薄弱造成的。

3总结

语法意识作为语言使用者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理论自觉, 在中英翻译中的意义不容忽视。语法意识涉及对语法规则的掌握, 对英汉语言差异的认识, 以及有意遵循语法规范等。语法意识不强, 可能导致译文不符合目的语行文习惯, 没有遵循目的语语法规范, 也可能出现主语选择不当, 或主谓搭配不当, 或句法错误等问题。因此, 语法意识作为影响译文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译者应当对此予以高度重视。

摘要:作为语言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法意识是语言使用者基于对语言职能和本质的认识而形成的一种理论自关系, 语法错误频率高, 成为中英双语翻译中影响译文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语法意识,翻译,中英语言差异,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宏薇.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2.

[2]方仪力, 武显云.汉英主语对比与翻译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8 (S1) :27-29.

[3]马跃珂.汉语句子话题与英语句子主语对比分析与翻译[J].上海翻译, 2010 (3) :37-39.

[4]毛忠明.英语主语的思维研究及其汉译[J].外语界, 2002 (5) :67-71.

[5]滕云.“语法意识提升”的必要性——从语法角度调查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需求[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9 (2) :91-95.

[6]徐层珍.英汉主语的差异比较及其翻译[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3 (6) :157-159.

[7]张利.中国外语学习者语用意识、能力与语法意识、能力研究[D].西华大学, 2010.

上一篇:对话式英语学习下一篇:新课改下初中科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