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意义(精选12篇)
符号意义 篇1
2015年12月10日, 百度无人驾驶汽车完成路测;11日, 百度无人车登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14日, 百度成立自动驾驶事业部, 并预计3年内在全国10个城市划分示范区, 正式商用无人驾驶汽车;16日, 百度无人车亮相乌镇, 李彦宏向习近平主席现场讲解。在BAT中, 百度常被视作最为弱势的一家, 如今推出无人车, 可谓是一“驾”惊人, 在互联网上引起了激烈的讨论。有人说是中国骄傲, 也有人说是沽名钓誉, 有人盛赞其为中国自动驾驶的里程碑, 也有人将它黑得体无完肤。
点评:作为一家科技企业, 百度研究无人车是对技术作为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好诠释, 但作为一家民营企业, 无人车的商业价值是否足以影响百度布局移动互联的重要因子令人生疑。只有当技术和商业价值相互促进, 才是科技企业良性发展的正途, 从这一点看, 百度无人驾驶汽车的符号意义远大于其实际意义。
符号意义 篇2
1、★:《药品目录》中,不同剂型同一品种只编一个号,重复出现时在编号栏标注“★”。
2、*:《药品目录》备注栏标有“ * ”的药品,其费用先由个人自付15%,余额按基本医疗保险有关规定支付。工伤保险不受此限制。
3、**:《药品目录》备注栏标有“ ** ”的药品,其费用先由个人自付35%,余额按基本医疗保险有关规定支付。工伤保险不受此限制。
4、△:《药品目录》备注栏标有“△”的药品,为限定在门诊使用时由基本医疗保险个人帐户基金按规定支付的药品。工伤保险不受此限制。
5、●:《药品目录》备注栏标有“●”的药品,为仅限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药品,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不予支付。
奢侈品的符号意义 篇3
早在2004年罗马举行的Comitcolbert全体大会上,中国已经成为所有奢侈品行业巨头的热门话题。60位奢侈品行业巨头坐到一起,在“中国一日”的主题下,从研讨“如何将法国奢侈品品牌带入中国”、“中国人眼里的奢侈品是什么”等论题入手,一直说到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中国的历史、中国消费者的特点。在Comitcolbert成立的50年中,类似的讨论此前只进行过两次,对象是美国和日本,它们分别代表着两个已经逝去的奢侈品消费黄金时代。
奢侈品的中国时代,来了。
错位的奢侈符号
保罗·福塞尔是一位对品位和格调颇有研究的高手,他在《格调》一书中阐释了他的研究报告:社会地位是通过消费细节界定的,消费行为可以毫无保留地划分你的社会阶层地位等级。
社会地位对中国人是一件比面子更重要的事情。孔子和儒家将“礼”视为稳定社会结构的根本,礼即规范社会中人的地位及关系,所谓“君臣父子”。消费被赋予象征意义后,“满意”就成了相对的消费概念,消费者的“满意”越来越由别人界定。在中国文化中,“地位”更成为消费的理由和依据,为显示自己地位或表示尊重别人地位而作出消费决策。“面子”是别人对自己满意度的衡量指标,消费者购买品牌越来越成为提升“面子”的途径。
但中国本身并不存在一个完整的、能体现阶层差异的消费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奢侈品,或者说奢侈品符号体系的引入应当是最适宜中国当前社会的选择。然而,文化的差异却让这个符号体系发生了一系列的错位,以至于让这些品牌的创造者本身反而看不明白中国人的奢侈品消费。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因此指出,日本人曾经被认为是最盲信的消费群体,而现在中国人大有取而代之的趋势。对西方人来说,因为存在严格的奢侈品符号体系,所以他们总是谨慎小心地购买那些知根知底的奢侈品,中国人却在接受着那些并不十分了解的知名品牌,并以自己的理解去消费着它们。
文化曲解后的标识
上海连卡佛的一位营业员说,在众多的男装品牌中,Hugo Boss最好卖,因为它最规矩,只在细节上有变化。这样的说法也许本身没有问题,Hugo Boss鼓吹的哲学一直是“为成功人士塑造专业形象”,是个很讨好人的主张,而且其相对宽松的风格也让大多数人都能比较容易上身。但是,Hugo Boss之所以好卖还有更深刻的理由——这跟它的名字有关,有哪个男人不想让自己看上去像个风度阔绰的大老板,尽管这是个无比俗气的名字,但它在全世界都备受男人的欢迎。有业内人士说:“中国大陆大概有50多种带Boss后缀的品牌。”由此可见大家对老板这个名词多么喜欢。
这里没有贬低Boss品牌的意思,但中国人对于Boss的这种心理暗示,却证明了大多数中国男性还处于奢侈品消费的“学前班”,他们未必会“不买最好的,只买最贵的”,但很可能“不买最合适自己的,只买最贵的”。
奢侈品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梦想
就奢侈品而言,其本身并不是消费的必需品,而在很大程度上包含着一种称之为是梦想的成分,传递的是使用者所希冀成为什么样的人和拥有什么样的生活,因而这也让我们看到,有一些消费能力不够的消费者会通过购买化妆品、配饰等单价相对低的奢侈品,来满足自己的某种心理需求。之所以人们把奢侈品当作一种生活梦想,是因为通常奢侈品传导着高品质和高品味的生活方式,众多奢侈品品牌身后都有一段很长的历史,如Fendi手表,就是一个具有80多年历史的品牌,从一开始从事各式皮革用具的经营,它讲述和传达的是皇室的奢华,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演变,Fendi早已扩展成一个综合的时尚品牌,其双F的Logo形象传导的是精致生活的标志。
通过我们的调查和了解发现,中国的奢侈品市场虽然刚刚起步,但其发展速度相当惊人,综观全球奢侈品消费市场,欧美国家仅占10%的份额,而中国市场占到了30%的份额,不过中国奢侈品消费与欧美国家相比,呈现出极大的不同:其一,在欧美国家奢侈品消费以女性为主,而在中国奢侈品消费以男性为主;其二,在中国,消费最多的是精制而实用的奢侈品,诸如手表、汽车等。
从消费心态而言,购买与使用奢侈品无非为了满足这样几个心理需求,一是证明自己的身份与地位;二是为了对某种精神意义进行提升;三是帮助人际关系;四是体现个人风格。而作为一个奢侈品消费刚刚起步的中国市场,其消费者与欧美消费者的最大不同在于,真正为了突显个人风格的消费者太少,大多购买和使用奢侈品的消费者,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只是为了社交的需要,其目的是为了炫耀和攀比,因此这些消费者大多是通过口耳相传的途径开始认识各个奢侈品品牌的,而对各大奢侈品品牌的文化内涵及风格传导缺乏了解。
因此教育消费者是许多奢侈品品牌要做的工作,通过CEM系统对消费者进行管理,让中国消费者在体验奢侈品购买的过程之中,将其品牌的精致度与内涵传导给消费者,而这种购买经验虽然是一种很短暂的行为,但是却能够成为一种记忆长期存留在消费者的意识之中,这种记忆将会对消费者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炫耀性消费是国内奢侈品消费的主要力量
我们通常会把外在感觉奢华、物品稀有和价值昂贵的东西称之为奢侈品,而现代市场上出售的各个奢侈品,都包含着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即外形与表面上都有着独特的美学价值与艺术品位,而内在使用价值也相当高,有着极强的功能性,同时每个品牌都传承了一段历史,有着持久性的特征,对奢侈品的消费,通常能获得某种心理满足。
可以说国内的奢侈品消费的时间虽然很短,但其发展却是相当惊人,这主要是因为几十年的财富积累的速度太快,从而造就了一大批财富的拥有者,他们常常通过使用奢侈品来标榜富有,更多地追求一种个性的人生奢侈,与欧美国家的奢侈消费有相当大的区别,其形式更为外在而单一。另外,与欧美国家不同的是,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的主导力量是青年,大多在45岁以下,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本身确实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能够有足够的能力消费奢侈产品,还有一部分则是“透支”型消费者,他们对奢侈品的热爱远远高于其自身财力,他们购买奢侈品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并非是因为对奢侈品牌本身有非常深刻的认识与了解。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中还有一种现象就是,购买奢侈品并非自用,而是作为馈赠的礼物,这一群人可能自己从来不穿着和使用奢侈品,但却会为了满足某种目的,不惜花费很高的价钱去购买奢侈品送人。
当然消费奢侈品的能力是与其经济力量直接相关的,在中国目前私人财产超过千万的人数有60万人,超过千万美元的也有20万了,因此奢侈品的消费量不断增加也属于正常趋势,人们在已经满足了基本需求之后,自然而然会寻求更高的物质需求,更加讲究生活品位和质量,但是我们也确实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中国奢侈品消费中存在不少盲从现象,许多人消费奢侈品无非是为了炫耀,而对其高档品牌的内涵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与认识,这一过程恐怕要通过时间来完成,通过奢侈品的消费者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与素质来完成,我们在这里需要提醒的只有,如果你喜欢哪一些奢侈品品牌,请对其品牌的历史多一些了解与认识,这是使自身奢侈品趋于合理的关键一步,同时个人品位与修养的提升,也是对这些奢侈品品牌的一种保护。
奢侈符号30年
70年代 雷达表 第一次奢侈震撼
1978年的3月15日,中国人第一次被“奢侈品”震撼。
那天,上海居民们像往常一样打开手中的《文汇报》,他们看到了巨大的精美广告——雷达手表。如果这时候他们打开家里的黑白电视,雷达手表正在做特写展示。
尽管数年以后,雷达在国际名表榜上并不排名前列,但是30多年前的那一天,所有看到这个广告的平头百姓的心中,第一次对奢侈品有了模糊的概念。
在那个难觅进口产品的70年代的中国,享用进口产品成为一种奢侈生活的表象。而雷达手表,可以理直气壮地将自己归属于那个时代在中国的奢侈品观念的先行者和开拓者。
手表也因此成为奢侈品在中国的第一个赋形而出的代表,独领风骚。直到今时今日,手表依然凝聚着国人难舍的情结,成为谈及奢侈品时最直接的思维链接和反应。
80年代 逝去的皮尔·卡丹、
劳力士,以及砖头手机
雷达手表真正进入中国市场上销售是在1982年,在中国人强烈的好奇心中,它终于一露庐山真面目。但是接下来的相当长的时间里,奢侈品在中国的发展变得一度沉寂,始终与大众保持着莫名的冷漠。
在大众媒体的笔下,奢侈品的代名词一度曾是80年代进入中国的皮尔·卡丹服饰——而它今天也不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奢侈品牌,和雷达手表一样,是属于特定时代的阶段性奢侈品。而同时,劳力士金表与大砖头状的手机也曾经成为一代中国暴发户的漫画符号。
90年代
登喜路男装+雷达表的标准搭配
1993年,专营Dunhill产品的Spioo精品店在北京国贸中心商场试营业。1994年,中国最早的奢侈品专卖店上海锦江迪生商厦创立。
随着一个个品牌的“下水”,在各大奢侈品牌商的中国战略性布局报告上是这样一串数字:
全国663个城市中,城市零售总额大于千亿的7个大城市,适宜首先进驻世界一线顶级品牌;
城市零售总额大于五百亿的15个城市,是开设旗舰店的目标;
城市零售总额大于百亿的45个城市,是名牌代理的延伸城市。
这是一个奢侈品争先恐后进驻中国各大城市的五星级酒店、免税商场的火热时代。但此时,各品牌在中国的发展多以代理形式出现。代理商的品牌货品专柜的装修风格和铺货方式都是自己在进行操作,只是参照国外品牌商的要求,自己摸索着保持牌子本身的风格和地位相一致。据说这样可以节省大笔费用,国内代理商的成本能够比国外低30%或者更多。而显著缺点是无法做到与该品牌的国外店铺同步,此时在内地奢侈品销售中,很少有新的款式;国内代理商的品牌运作和品牌诠释难免出现一些偏差,结果出现了一些反常现象,登喜路成了男士服饰的名牌,雷达在中国开出了近180家表行,而登喜路男装+雷达表几乎成了奢侈装备的标准搭配。
新千年 LVMH们的年代
时间跨入新千年,世界各大奢侈品牌不约而同将目光聚焦在中国。在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消费者面对奢侈品越来越捂紧了口袋的时候,精明的商家一夜之间发现了亚洲新大陆——特别是中国新兴的奢侈品消费势力,他们说:到中国去!
1999年,LV皮具进入中国,一开始就在大众化的城市晚报上做起了广告。它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顶级名表江诗丹顿(VC)在2004年开始大跨步进入中国的时候,再一次重现昔日雷达手表上报纸广告的盛举。
2003年11月上海首届时装周上,Lanvin、Ferragamo、Paul & shark等六大一线品牌在上海同一舞台上展示它们2004年春夏款,这在全球是第二次。第一次是一个月前在巴黎艾菲尔铁塔下,这标志着中国第一次与世界最新时尚的时间差缩短至1个月。
此时的奢侈品在中国,店铺开设的便捷已经成为繁华闹市一道靓丽的橱窗风景,极高的曝光率使它们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时尚文化的一部分,“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国普通大众,对奢侈品的接受程度从来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样达到如此高度。
奢侈品牌在这个时代完成了在中国的试水,而中国的奢侈品消费,也才开始与国际同步。
奢侈消费是一条从疯狂回归温和的轨迹
中国奢侈品消费在乍贫还富阶段,也曾经出现过一个群体暴发的迹象。上个世纪80年代中、90年代初,中国奢侈品无外乎以下标志:“金链子恨不得像拇指一样粗,珠宝全部披挂上身,开丰田车,系金利来领带,喝人头马,吃龙虾。”这种暴发户型奢侈,突出表现在深圳、海南开发热阶段。
著名法国社会学家布尔德曾经分析过法国不同社会阶层,他认为,为过上百万富翁的生活,拥有一百万是不够的。经历了个人奋斗而富足的人一般需要很长时间,甚至一生去学习以前认为是浪费的、在新的生活条件下是必要的消费行为。
中国奢侈的品位和流向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以前追求大品牌,现在的奢侈消费则更加别致、低调,更看重设计感。最重要的是IT等新兴行业的兴起,使得一批高素质、有学识和修养的人群加入了奢侈品消费大军,他们改变了中国奢侈消费的性质。他们将自己定位为成功人士,言谈举止更加自律,关于奢侈的消费渐渐得体。他们喜爱的奢侈品牌集中在人头马、劳力士、奔驰、宝马、劳斯莱斯等,选择逐步与国际流行趋同。
海外工作背景,香港各大品牌旗舰店的常客,对品牌的熟悉程度甚至超过某些时尚杂志,偶尔扮演一帮上流太太的“时尚教父”。40岁的IT商人Lik正是这股回归潮流的典型代表。
1990年代初,刚刚进入IT行业的Lik发现,当国内的新富阶层还在一窝蜂地追逐着皮尔·卡丹、金利来的时候,香港的同行们却在紧守着严格的穿着秩序——Polo衫、牛仔裤,典型的搭配形成了这个群落的识别符号,也形成了一个行业的品位风格。600元买下第一件Polo T恤,Lik第一次感受了不一样的消费哲学。
并不是没有经历过疯狂的阶段,必须要承认,奢侈品的诱惑是惊人的,尤其是对于从物质贫乏时代一步踏入奢侈消费时代的中国人,这种诱惑足以让人迷乱。在Lik的“奢侈经历”中,曾经有接近一年的时间也是在这种迷乱的兴奋中度过的。“那段时间我疯狂地买‘老鼠货’,就盯着大牌子买,也算是过足了瘾,也觉得很有面子。”
但一块假卡地亚手表让Lik彻底改变了观念。一次,Lik戴着一块假卡地亚手表参加朋友聚会。没想到在座的好几位也都戴了卡地亚来,甚至还有卡地亚爱好者。假卡地亚自然曝了光,看着拆开的机壳里那颗甚至已经生锈的机芯,Lik还算镇静,开玩笑说:“都说卡地亚防水,要不我们拿杯热水都来试试?反正我这块扔下去就100块钱,你们那都是好几万。”窘迫在轰然一笑中过去了。
可奢侈的外壳被剥去的感受深刻留在了Lik心里。从古老的Lanvin到新生的Gucci,他开始无比认真地追逐着品牌和品牌的学问来。那时对他来说,品牌就是标签,就是一个人身份、地位的绝对反映。
“奢侈品,或者说时尚,其实就是一种潜规则。一旦入了门,你就得按照它的规则去消费。什么牌子是什么风格,有什么特点,哪些地方对自己可取或者不可取,都必须一一弄清。那么显眼的符号,弄得不好它带来的负面效果也同样是显眼的。”
时过境迁,随着时间的推移,Lik对各种品牌的了解越来越深厚,但当初对品牌的狂热却一天天转变成别的感受。“可能过去我很崇拜品牌,但了解越深,我越觉得它是我的爱好。不能否认,消费它们本身可以算作一种奢侈,甚至可以说是炫耀。但消费本身就是乐趣,不是吗?”Lik承认从开始喜欢奢侈品到现在,就一直存在轻微的炫耀心理。只不过,过去他炫耀的是奢侈品本身,而现在,却是有关奢侈品的知识、文化。比如,在高尔夫球场,Lik的新炫耀方式不再是炫耀品牌本身,而更可能的是在高尔夫球场对球友说:“试试Munsing Wear(万星威)吧,它新出的球衣吸汗、干得快,好用。”
越是研究品牌,越会回归本源。“我现在看人,不会再去看他穿的衣服是什么牌子。而会注意他穿的衣服是不是适合他的风格,是不是适合当时的场合。品牌本身始终是个消费的概念,它再是什么品牌,最终还是一件衣服、一块手表、一辆车。它所包含的东西始终要靠使用来体现。”
“顺便补充一句,我其实从来没认为任何品牌的服装是奢侈品,它们都是成衣,只要是量产的东西,就永远谈不上奢侈。”平头、无框眼镜、看不到Logo的格子棉衬衣,还有一脸的闲适,这就是我眼前的Lik——“如果你足够优雅,那么你越是奢侈,就越不显得奢侈——直到最后,当你经历了越来越多特殊的奢侈之后,你最终会达到这样一种奢侈的地步:除了你之外,没有人能看出你的奢侈。”《优雅》的论断忽然浮现在脑海里。
每个人的奢华
时尚大师乔治·阿玛尼关于奢侈有句名言:“时装,是生命中的一些本质;风格,是每个人都有资格拥有的真正奢华,无论你富有与否;典雅,则是在喧腾的潮流中持守宁静。”
对于大师的“时尚圣经”,法国人也许理解得更为深刻。
“我们很少说Fashion这个词。可能对法国人来说,身边无处不是时尚,时尚也就是生活里很常态的各种信息。”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法国人安凯民(Heckmann.A)对记者说着他的时尚心得,“你消费什么,使用什么都是在向别人传递相应的信息,我是谁,我是干什么的,我的性格是什么……诸如此类。所以,我们不会说某个人很时尚或者很不时尚,我们只会说某个人看起来是不是很有自己的特点,是不是有自己的风格。因为法国人只有一个时尚——自己的时尚。”
风格,实质上是一种鉴别力的体现,对服装或者其他奢侈品的。知道什么是“品位”以及一眼看出别人有无“品位”也都需要这种鉴别能力。而这一切,都需要足够的“文化资本”。
世界上其实只有少数人能购买巴黎的高级时装,即使是那些高档品牌提供的成衣也超出了大多数人的购买能力,这对法国人本身也并不例外。但法国人并不会因此而产生任何尴尬。实际上,在大多数法国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典型的消费模式:他很可能一辈子只会买少数几套时装,但这几套时装一定是那些需要花大价钱的经典款。
有两种不同的时尚,一种是真正的时尚,而另一种是转瞬即逝的时尚。真正的时尚如同深沉的河流,它每隔四五年才有所改变,而且这种改变是来自独特的创意。而转瞬即逝的时尚则如同河面上的波纹,它来自一个季节的风向,许多不同的设计师聚在一起就能让它产生。如果用稍微长远的眼光来看,世界上只存在真正的时尚,因为真正的时尚才是一个时代的标志——这是法国人的时尚观,是他们的“文化资本”,也是你总能在他们身上读出优雅的根本原因。
基于自身,而不是基于时尚或者潮流去奢侈,那才是自己的奢华,个人的奢华。关于时尚?——没有合适的就不买呗。
当然,前提是你足够了解时尚本身,了解奢华是一种怎样的语言表达。
打造精英外形
这是一个以衣取人的时代,你外形的每一个细节都在向人宣扬你的身份。不用到处考察,这个时代存在一种精英外貌:它要求女人要瘦,穿合体的服装,用价格昂贵但很低调的鞋和提包,极少的珠宝饰物。她们佩戴丝巾——这立即表明等级身份,因为丝巾除了显示身份外别无它用。男人应该消瘦,完全不佩戴珠宝,无香烟盒,头发长度适中,绝不染发。对时下的、惹眼的和多余之物的拒绝过程,成就了男人和女人的精英外貌。
衣着
精英人士在衣着上绝对拒绝多余之物,这基于一条根本的思想:衣着是以人为主,应该用来体现人本身的品位、风格,而非让人成为衣着本身的架子——“你这件衣服真好看”和“你穿这身衣服真好看”相比,显然前者更像句委婉的批评。当然,拒绝多余之物并不意味着他们在服装上追求“最少化”。相反,多层穿戴是必要的。但无论穿什么衣服,最理想的颜色是真正的藏青色。多层穿戴屡见不鲜,低调则是共同的倾向。
质地
服装并非不存在等级标准,它基本上依照两条准则:颜色准则和有机面料准则。除藏青色外,颜色越柔和或黯淡越有档次。至于面料,越有生物成分越有档次,也就是说,羊毛、丝绸、棉和各类动物皮毛。仅此无它。所有合成纤维的千篇一律都是令人厌倦之物。
易读性
随着社会等级的提高,低调原则越来越显得重要。一个刚出道的大学生可能会选择印有各种口号字样的T恤,而一位中产白领则会允许某些品牌的Logo出现在外观上,但一个真正的上流人士,则应该让所有容易识别的符号从自己身上消失。记住,在商店能买到的任何所谓奢侈品牌都是成衣,是工业品,而任何工业品都不是你独一无二拥有的。符号化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把自己工业化,一个精英,是应该显示出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的。
整洁
符号意义 篇4
如今对很多商品的消费已经具有其特定的符号价值, 并逐渐超越商品的使用价值, 从而给消费者带来超越物质、生理满足之外的心理、精神及社会性满足。正如日本学者岗本庆一所言:“消费者不是以需求为媒介, 而是以新奇性、话题性、意义性等物品的传播性为媒介而从事消费。”尤其在现实社会的消费行为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更新, 当今消费的经济属性已日渐淡薄, 其社会心理属性日趋明显, 消费越来越重视消费中的情感价值及其商品所能给自己带来的附加利益。商品的消费分为物质性消费和感性消费两种。物质性消费与消费者自身的某种基本生活需要相联系。物质性消费是以物质性的满足为主要目的, 注重商品的内在质量特性, 直接利用商品的实际效用。而感性消费则是人们为了在消费中除物质性满足外获得更多的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满足, 而注重和利用商品具有的象征意义和表现能力, 通过消费商品, 表现出商品持有人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及生活情趣、个人修养等个性特征和品质。本文就试图从符号消费的视角来探讨广告的功能和符号意义的构建。
二、理解符号消费
1、符号消费的含义
一些学者指出所谓符号消费, 是指消费者在选择与消费商品的过程中, 追求的不仅仅是商品的物理意义上的使用价值, 还包括商品所附加的、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声望和表现其个性特征、社会地位以及权利等带有一定象征性的概念和意义。
还有学者认为符号消费是指在消费过程中, 消费者除消费产品本身以外, 还消费着这些产品所象征和代表的意义、心情、美感、档次、情调和气氛, 即对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或“内涵”消费。在这种情况下, 消费者不再将消费性物品视为纯粹的物品, 而是将其视为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 消费也不再是纯粹的经济行为, 而是转化为在某种符码之下, 以差异化符码作为媒介所进行的文化行为。
2、符号消费的特征
符号消费最大的特征就是表征性和象征性, 即通过对商品的消费来表现个性、品位、生活风格、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同。在后工业社会中, 人们的休闲时间和娱乐活动大量增加, 经济与政治机构的价值与文化的价值开始脱节, 这就使得身份越来越建立在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基础上。在符号消费体制的引导下, 人们对物品的符号性追求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对物品本身的功能性需求。消费一种符号形式, 实际上等于消费了一种欲望, 从而获得等级、自尊和社会承认。因此, 超价值的欲望消费除了获得对物质的无穷占有的快感外, 更重要的是获得自我实现和社会尊重的借代性满足。
符号消费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差异性。现代社会, 市场不再把每一个人看作大众平均状态的一个分母, 而是尊重他们的个性, 消费者也厌烦了大众消费市场千篇一律的产品, 需要找到自己的个性并且肯定它, 通过符号的力量来抽象地重构。一件物品要成为消费的对象, 它必须成为符号, 它被消费的不是它的物质性, 而是它的差异性。
3、符号消费的意义构建
符号消费的产生, 使得消费者愿意为这些“符号”价值支付更高的价格, 消费者通过消费这些“符号”获得了某种超出物品使用价值之外的符号价值。商品或劳务越是能彰显出它的拥有者和使用者的社会地位、名誉和社会威望, 它的符号价值也就越高。因此, 对于企业来说, 如果物的性能还不足以构成商品的独特性, 则必须通过符号示差化过程, 赋予商品独特的符号意义和文化特征, 以吸引更多消费者的眼球。在产品日益丰富和竞争日愈激烈的今天, 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打动消费者的心才能在竞争中争取主动。因此, 必须充分重视消费者所关注的文化意义、表征意义和象征意义, 并使商品同这些意义相结合, 从而使商品成为某种消费者所关心意义的符号象征。那么, 如何才能使商品符号化、并成为某种象征意义的符号呢?这里涉及到一个“意义转移”模式, 即商品文化意义、表征意义、象征意义并不是凭空产生的, 而是从文化世界里“转移”过来的。这种意义转移主要通过广告诉求等手段来使物品获得象征意义, 成为代表某种意义的符号和载体。
三、广告的符号意义构建
1、广告的符号功能
从商品的符号意义上来讲, 广告是生产商品符号价值的机器。商品符号价值形成的主要途径, 是通过营销传播工具的生产而获得。在符号消费时代, 企业需要把商品当作符号商品来制造, 而符号商品的制造不仅要遵循技术规律, 以便生产出具有特定性能的物质产品;更重要的是遵循符号规律, 将特定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注入到商品中去。符号化生产不是传统生产部门能单独完成的, 在符号商品的生产链中, 广告等营销传播工具变成了商品符号价值的生产机器。按广告信息内容的主观客观性, 商品广告可分为信息性广告和劝说性广告两种, 这两种广告的劳动性质截然不同。信息性广告侧重于向消费者传递商品的价格、性能及其他客观性内容, 这部分的劳动没有增加新的使用价值, 从而也不创造价值, 所以这部分劳动是非生产性劳动。可是, 劝说性广告把各种意象附着于普通消费品上, 使商品成为力量的、快乐的、幸福的象征, 这样, 劝说性广告就以特定的方式生产了商品的文化意义, 使商品符号化。很多人认为, 无论劝说性广告中如何营造文化氛围, 淡化商业推销色彩, 都无法掩饰广告的最终目的是促销。但是广告的这种策略实际上是在制造产品、创造价值, 因为它不单是帮助商品实现价值形式转化而必需的费用, 而且由于这种广告影响了商品的使用价值, 从而追加了价值。广告活动和产品的保管、运输一样, 属于生产活动在流通领域的继续, 虽然不能使生产的总量加大, 但在追加生产过程中创造了价值, 也是一种具有生产性的劳动。
2、广告的符号性
符号消费的产生, 使得消费者愿意为这些“符号”价值支付更高的价格, 消费者通过消费这些“符号”获得了某种超出物品使用价值之外的符号价值。一件商品越是能彰显出它的拥有者和使用者的社会地位、名誉和社会威望, 它的符号价值就越高。广告作为符号的一种, 也是赋予商品文化意义、象征意义的一个良好途径。广告作为符号, 它体现了人类的思维习惯、文化习俗, 同时它也在不断构建整个社会符号系统, 重构人们的消费习惯和心理习惯。作为一种消费推进器, 广告是消费社会里的一种符号价值显示;广告意识作为一种公众集体意识, 是消费文化中的一种意识形态体现。广告信息表征着某个产品或服务的直接情况以及与之相关的一切情况。信息既然是事物的普通属性而非事物本身, 那么广告信息的传播, 则必须假以一定的物质形态一可使广告行为受众识别的符号, 才能实现。广告行为过程就是对商品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并赋予其某种相应的物质形式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 广告行为过程就是商品信息符号化的过程。信息是符号的内容, 符号是信息的物化形式。
3、广告传播是一种符号意义构建方式
广告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营销, 而是营销中的一种符号构建方式, 是通过符号的操作来创造信息, 传播信息。
(1) 广告是产品增加文化附加价值的方式
文化附加值是指产品通过广告、公关、服务等各种渠道留给消费者的一个有独特内涵的形象, 这个独特内涵是产品表达的意义, 是无形的, 附加在产品物质形态上的。如海尔“真诚到永远”的服务理念, 诺基亚则提倡“科技以人为本”表达科技的终极目的是为人服务, 森马“穿什么就是什么”则不断鼓励个性的张扬。
(2) 广告是消除产品同质化, 创造符号个性的方式
在竞争者林立的市场中, 保持商品个性是引起消费者注意和兴趣, 从而形成购买欲望的重要条件。但是, 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 除特殊的专业产品外, 一般产品要长期保持物质功能和品质层面上的优势和个性已变得非常困难。同质化倾向构成了商品销售的严重障碍, 消除这一障碍的重要手段, 就是通过广告传播中的符号操作, 即独特广告定位和广告诉求, 使其在品牌上、使用价值上具有个性化。广告定位和诉求在其本质上来讲都不会物质性地改变商品的特性, 而只是符号的操作。广告通过独具魅力的编码方式, 如一定的广告口号, 广告视觉形象, 广告标志性音调等, 能够赋予消费品本身所不具有的附加价值或个性魅力。从而使得消费者在欣赏广告、消费广告产品的过程中具有了广告所宣传的心理上的享受。从这个层面上讲, 广告通过符号创造, 能够成为它们所宣传的商品鲜明可辨的个性特征。
4、广告符号的明示意和隐含意
索绪尔曾指出, 符号的意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其中一部分是比较确定的, 他称之为“明示”, 另一部分是不那么明确的、联想性的、富于感情色彩的, 索绪尔称之为“暗含”。例如七喜是碳酸饮料, 区别于非碳酸饮料即果汁、茶、矿泉水等事物符号系统, 这就是“明示”。而七喜饮料所代表的涂鸦、嘻哈、快乐、年轻态的美国文化就是一种“暗示”。目前广告编码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符号意义上的“明示”和“暗含”相混淆的趋势, 使得原本属于“暗含”的、不确定的和文化的性质转变为商品“明示”的、确定的和自然的性质。
摘要:在消费社会的背景下, 消费者越来越看轻商品的使用价值, 转而更重视商品的符号价值。消费者更注重商品符号给自己带来的心理和精神上的满足。他们通过符号消费来表征自己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和生活方式。而广告是在消费社会中为商品创造符号价值的主要工具, 所以本文试图从符号消费的视角来探讨广告的功能和符号意义的构建。
《元素符号的意义》微课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道元素符号的意义,并会正确表达;
2、培养学生注重细节,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设计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发现过程和对新知识的体验与探索,教学中引导学生懂得合作、讨论与交流以此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教学设计思路:
元素符号的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是宏观上表示元素,二是在微观上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这是单个元素符号的意义。如果在元素符号前面写上数字,它的意义就只表示若干个该元素的原子,因为元素只有种类,没有个数。在教学中通过分析、比较总结出元素符号的意义,并运用讲练结合的方式加以巩固。
教学过程:
一、通过实例总结出元素符号的意义:1、表示一种元素,2、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二、从元素的意义出发,引出如果在元素符号前面写上数字,它的意义就只表示若干个该元素的原子。
秦汉时期卷云纹的符号美学意义 篇6
通过符号学的方法分析秦汉时期卷云纹的装饰语言,并结合民族文化与民族审美习惯分析其蓬勃美、内蕴美和气韵美,对秦汉时期卷云纹的装饰意义进行总结,指出其在装饰纹样史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卷云纹 符号学 内蕴 气韵
1.秦汉时期卷云纹的符号所指
“符号是意识与对象世界之间的结构关系,它是二者融合为统一的意义世界。传统观念把符号当作某种实体的指代物,是意识的被动工具,符号本质上不是指称某个实在物,它是意识与对象之间的一个中介,是表示一个意义。从符号学来说,符号之所以为符号,是有着一个人为的约定俗成的过程,有了这种约定俗成,不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才能统一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观念,成为一个群体的共同意识。因此,我们必须从人文的角度,民俗的角度去分析构成秦汉时期卷云纹符号的视觉元素所蕴含的人为意识和共同观念。秦汉时期的卷云纹是由云头、云躯和云尾构成的。
1.1视觉元素的所指
①云头
从结构形态上看,秦汉时期卷云纹的云头和商周时期云雷纹的云头有着很大的内在联系。其结构模式的相似使卷云纹的云头结构呈定型状态,确立成c形、s形两种基本结构模式。在春秋至秦汉时期,卷云纹的云头简化结构后显得更加轻盈灵活。从符号学角度来看,云头的形式表达和情感表达就形成了其符号的能指和所指。
②云躯
云躯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的金银错工艺的使用而出现的。因为金银错工艺的特殊性,需要有大量的线条来突出金银材料的材质特色,所以在线条上加长正好可以很好地体现金银错的装饰效果。从装饰符号上看,相对与云头之点,云躯自然就成为了扩展空间的线。从符号的意义来说,云躯的作用就是将云头所定下的气韵风格延续下去,成为这一风格的延伸。如秦汉漆器,漆器中的线条是写意性的、抽象性的。漆赋予线以个性,线赋予漆以艺术的生命,线成为漆器装饰的基本语言和主要艺术形态,曲折盘卷或流动飞舞,粗细相容刚柔并济,创造了一个生生不息、流动翻飞的线的艺术世界。这些都不能否认卷云纹中线的魅力。
③云尾
云尾自然是要跟动植物与卷云的嫁接联系起来,正是这种嫁接,才使得卷云纹的骨骼结构进一步突破完善。这种由弧状三角和细线尖角构成的云尾给云气纹增添了力量感、运动感和速度感。云尾具有一种特殊的气势,它将云气纹的气质和形态上升到了另一个高度,使云气纹的结构模式衍变到7--种更加散漫自由的格局。因此,云尾这一符号在云气纹中,不但具有了形象上的定型作用,还具有了气势内涵上的象征作用。
1.2组合体的所指
当然,我们看到的多数是整体的卷云纹,而不是零碎的符号。从整体形态来看,春秋至秦汉时期卷云纹有C形、S形、△形三种形态模式,这三种形态模式在它的符号意义上各有不同。C形,是卷云纹最初的结构模式,C形如意头式,相对双旋的组合使云头更加丰润饱满,这也贴合了如意之意,也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和审美习惯。s形,是卷云纹的衍变结构模式,具有很强的流动感和节律感。△形,是卷云纹组合的衍变结构模式。△形印证了道家“三生万物”之说,使得装饰纹样的组合及构成更加稳健与丰富。
2.秦汉时期卷云纹的美学意义
云气纹的流行和结构样式的出新,使之成为秦汉时期标志性的装饰纹样。中国自古以来所重视的“周全”、“联系”、“生动”等特点也找到了新的饰纹样式。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提出“天有时,地有所,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工艺创造美学原则,体现了工艺实践和工艺美学的结合,为后世的工艺创作提供了极重要的参考标准。而秦汉时期的卷云纹正是在这个感性美学准则的规范下成型。当我们在关注“美”的时候,有一点似乎很清楚,就是美的对象和审美的感受是离不开感性的;中华民族所关注的美多数是感性与理性、自然与社会的相互交融。汉代儒家和道家学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形成了“儒道互补”的情感美学。儒家强调“自然的人化”美,艺术需要人工雕琢和具有社会功利性;道家强调“人的自然化”美,浪漫不羁的想象和热烈奔放的情感,两者共同之处在于都是怀着对待人生、珍惜生命的情感,都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来达到自然和人的统一。
2.1适形饱满的蓬勃之美
汉代云气纹的产生和发展与当时尊崇黄老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汉初诸帝以无为治国,奉行黄老之术。汉代时期的政治稳定局面和繁荣的经济势头给民间艺术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民间艺术与生活的器皿的多样也给装饰纹样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适形是一种整合力,将纹样的形象与载体的形制不停组合,使其纹样造型由繁至简,由具象至抽象。但是,任何纹样的造型变化都离不开人们对审美的理解和感知。正是因为有了创造主体的审美感知,装饰纹样才能在保留自身风格的基础上与装饰载体融会贯通,形成新的艺术风格。卷云纹的造型变化也是如此。早在彩陶图案中的旋纹就以饱满流畅和循环回旋为特征;春秋战国时期的勾云纹也以饱满圆润的勾卷云头表示了旋纹的痕迹;秦汉时期,饱满隆起的简化云头依旧向人们展示着自先民传达下来的对事物动态美的理解和体验,在艺术表现上的创造也显得有迹可循。特别是在某些艺术载体上的特殊造型表现出卷云纹应用在装饰艺术中的灵活。如适形图案、连续图案等装饰格式的形成,虽说有彩陶图案的影响,但我们不能否认卷云纹运用在这些形式中的贴切性和可塑性。适形卷云纹圆润的线条充满张力,均匀的格局在视觉上极富弹性,此种饱满适形的图案给我们的视觉感受带来强大的冲击力,我们能够感受图案中卷曲线条中透露出来的饱满美和蓬勃美,这种意味着扩张、流转、运动的线条搭配使得平面的适形边框更加富有内容。图中的卷云纹的规律排列中出现了虚实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装饰手法运用在漆器或者铜器的装饰中使工艺品显得更加富有层次。
2.2完形心理的内蕴之力
中华民族向来认为天地万物由创造到生成从来不是单一的结构,如自然中对称的树叶、羊角或者是生命的雄雌、阴阳,这一切都是在宇宙间无限循环的结果。基于人们的审美习惯和审美哲学的影响,在装饰纹样的造型和结构模式的定型上,人们自然就追求着阴与阳的共存与转化。在我们观察客观世界时,凡是被封闭的曲面都容易被看成“图”,而封闭这个面的另一个面总是被看成“底”。而且面积较小的总是被看作“图”,面积较大的面总是被看成“底”。格式塔心理学把这种关系称作“图形/背景”关系,即图底关系。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格式塔完形心理”。人们在接触到一种封闭的表达模式后,自然会联想到与之对应的非封闭的表达模式,这在心理上就形成了一种“审美空缺”,因此在创作主体创作艺术品或者装饰纹样的时候,这种完形心理所起的作用就十分大。我们现在看不到残缺的艺术模式,凡是定型的、经久流传的结构模式都是对应的、循环运动的形式。可以说,秦汉时代的艺人一定是意识到了这种图底关系的特殊性,才有意识地创造和设计了诸多能够互相转换的纹样。卷云纹中纤细的线条和粗犷的装饰块所形成的就是图底关系,这种纵深空间让装饰纹样更加富有层次。视觉在实与虚中不停转换,产生了视觉与思维的结合,想象与现实的交替,这也就是图形突破了原形的局限,显得更加生动。卷云纹应用在秦汉的漆器装饰艺术上就具有这种特殊的视觉效果。往往纹样的交替和漆色的关系会造成视觉上的“图底”关系,卷云纹线条之间的空隙形成另一组互动的纹样,此时的卷云纹已经是作为主要纹样来装饰工艺品了。
2.3意蕴气韵的融汇之风
《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中,“寓意纹样”的定义是指含有某种意义的装饰花纹。寓意,即是借一个或一组可以“假托”、“转喻”、“谐音”的形象来传情表意。中国汉字表意特别形象生动,导致中国文化对事物的了解侧重于整体上的把握以及感性的认识。中国汉字的同音通假使得中国的审美情趣除了纯粹意义上的美感之外,更加注重寓意谐音的审美情怀。例如:石榴——多子多福,鸳鸯——成双,喜鹊——喜庆,鹿——禄,蝙蝠——福,莲花和鱼——连年有余,瓶——平安,等等。事实上,此种审美方式和中国文化传统是分不开的。中国文化是沉郁而凝滞的,所以一旦某一事物和另一种事物联系起来之后,时间久了就逐渐固定了下来。这些本来毫无意义的图形一旦与这些寓意结合起来,文化则自然地融入到这些图形当中,以此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审美方式就具有了强烈的民族色彩与身后的文化底蕴。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民族都有将某些自然事物和人为事物视作吉祥的观念信仰。它们流传于民间,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部落图腾形象。从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玉器和漆器中,常见的龙纹、凤纹、卷云纹与其他鸟兽造型已明确地表示了其吉祥寓意。秦汉以后,更加被广泛使用。如此看来,卷云纹也是观念艺术中的一种,尽管它的外在形象存在感性的成分,但它能指引人们去探究其内在的精神性的方面。这种观念艺术的形成却不是一朝一夕的。在商周时期,云雷纹就作为统治者权威的象征向天下展示着威严,随后的春秋战国至秦代时期的勾云纹展示了人们追求活泼、浪漫的情怀,汉代的云气纹则掀起了社会信仰儒家理念和宣扬散漫、自由的风气。如此之多的社会背景、文化承载、观念信仰都聚集在卷云纹的身上,我们叉如何能将卷云纹的意蕴轻易地用形态流畅来形容?如此一笔带过似乎只肯定了卷云纹的装饰价值,而抹灭了卷云纹的象征价值。
“意象”是艺术符号的信息载体,艺术符号不仅是指示某个事理,而且代表着具有某种特殊意义的生活意象,因而可以触发欣赏者的情感,引起丰富的联想,而不至于只是得到某种概念。可以说,秦汉卷云纹体现了“阴阳之道,有无之境,言(象)意之表,抑扬之法”的艺术的辨证思想。其中“言(象)意之表”中的“象”即某些具象的形、形象、造型等含义。卷云纹的“象”早在原始社会的彩陶上就初露端倪,此后历代的衍变转化,都保持着卷云纹固定的结构模式。而“意”则是表达出来的某些意蕴。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气学”史,“气学”贯穿于整个文化体系。在中国画中有“气韵生动”,它是南齐谢赫提出的“六法”中的第一个,所谓“气韵生动”就是要求绘画生动地表现出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而不在外在环境、事件、形状、姿态的如何铺张描述,它成为至今对国画艺术作品品评的最高尺度,成为艺术审美中的最高标准。在中国功夫中有气功,典型的是太极,甚至最具中国色彩、最具文化理念和结构模式的“太极图”,都是运动的气。“气学”中“气”与“云”又是紧密相关的,“气”与“云”是互为一体的,贯通一气的。《黄帝内经.素问》在“阴阳应象大论篇”中有:“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可见,古人认为云气是相生相长的,云气纹图案深刻反映了当时汉人追求宇宙阴阳二气的和谐,以气韵生动作为审美目标。中国的空间意识以中国的生命哲学为基础。《易经》说“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而其生成万物,万物皆由气而生,这是生生不已的阴阳二气组成一种有节奏的生动。作为气论哲学的体现,生动的卷云纹在表现人们的审美思想时,突出了中华民族始终追求完美的审美心理。从小C形到大C形、S形、△形的出现,无一不体现了人们对气韵、运动的审美追求。特别是卷云纹由单旋发展到双旋,由正旋C形演变到反转S形,这都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好事成双”、“阴阳生万物”的生命追求。
对于卷云纹,其文化形态、社会背景、观念信仰我们都能从每个朝代的装饰风格上看得十分明了。如此的意象结合之风,才能给卷云纹带来完美的艺术造型和饱满的人文意蕴。从美学看,这种“天-人”统一系统的意义就在于它强调了自然感官的享受愉快与社会文化功能作用的交融统一。
小结
学习服装符号学的意义 篇7
德国哲学家本赛认为设计对象可以被规划、实施和应用。而服装设计的过程同样符合这一理论, 即服装的结构工艺等方面的设计、生产应用、展示发布和信息反馈等过程:
在服装设计的规划阶段, 即构思阶段, 设计师需要考虑穿着者、时间、地点、场合、目的等条件, 有时更需要考虑品牌自身的理念与销量等客观状况, 再结合服装材料、工艺水平等条件进行综合考量完成整个造型设计。将功能条件与物质媒介组成的材料结合起来, 以实现所预期的设计对象。
而在服装设计的实施阶段, 即制作阶段, 要在服装的造型设计基础上, 进行结构和工艺的设计与规划, 然后将原材料加工生产为服装成品。
接下来进入服装设计的应用阶段, 即应用阶段, 穿着者在合适的时间、地点穿着使用服装或进行展示发布, 进而形成流行或贩售, 以完成设计的最终目的。
这一连串的过程中, 设计师时刻需要信息的输入与输出, 将服装行业中大部分的信息或者概念符号化, 则有利于信息迅速准确的传递, 并辅助服装设计的过程。
然而从更深层结构来看, 服装符号学理论的体现是十分复杂的。
符号学中认为, 功能性是服装设计所体现出来的外部意义, 通俗点说, 就是服装依靠它的功能和其他人事物产生互动。功能作为产品符号的目的和最终目标, 是服装符号学的深层结构关系, 即服装是人对不同物质综合应用的产物, 并且要在帮助人体适应环境的同时, 起到装饰作用;同时服装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符号学理论通过符号造型和对服装表达意义相关元素的排列、综合、重组等构成方式来解释服装设计的意义, 从而使服装的使用者能够更有效迅速地理解设计诉求与研究服装所代表的人类文化。
那么服装符号学是如何体现在服装设计的过程中的?
首先, 服装本身其实就是一种符号。
服装设计需要设计者剖析服装符号本身, 以及与服装符号相联系的各种其他符号 (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 之间的关联, 以确定相应的服装设计方案, 并根据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来判断设计思路的正确与否, 得出设计方向客观合理的评价, 并进行相应的调整。
同时, 要在设计过程中不断发掘服装符号的发展潜能, 找到其永恒最基本的原则性的意义 (比如功能性) , 并将服装符号放在不同的环境下对它的含义进行调整, 例如将服装符号置于严苛的科学实验环境中时, 它本身代表的装饰意义几乎可被忽略不计。娴熟地把握符号系统的运作, 将其运用于现代服装设计, 这为能创造出更个性化、人文化的设计思路及理念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当我们把服装看做是一种符号时, 可以将其分成三类:
第一种是真实的服装。服装是时尚流行文化中主要的部分, 它的意义只有在人穿着服装后, 即与人这种符号相结合才能体现出来。于是怎么穿衣服, 穿什么衣服, 什么衣服最好看就成了一种文化社会现象。
第二种是意向服装。意向服装是指通过摄影、绘图、影像等方式呈现的服装, 是通过多种形式表现服装的样式、线条、表面、效果或者色彩。它和人的关系是在空间上有一定的隔阂。
最后一种也是最难理解的一种———书写服装。书写服装主要是指服装除遮蔽身体、保暖、美化修饰以外的意义。比如在封建王朝时期, 服装的制式有相当严格的要求, 王侯将相穿什么, 平民百姓穿什么, 服装更多的是体现了一个人的身份, 阶层与地位。而在当今社会, 它更多的表现为以大众传媒文化为基本载体所创造出来的流行服饰文化体系, 例如波西米亚风格的服饰所代表的嬉皮士文化等。
服装符号学的学习与研究对于一个服装设计师来说, 具有更加实际的市场指导意义。
服装符号学可以帮助我们将具象的服装符号———款式、面料、色彩、质感、图案等服饰元素做一个系统的统计, 形成在特定文化中的组合方法, 缩短制定设计方案的耗时加快整个服装设计行业的运行速度;也可以将不同文化政治经济背景下产生的独特的服装 (例如少数民族服饰) 提炼概括为符号, 并相互组合, 促成更丰富多变的设计方案。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当今社人们的消费活动已经不是过去仅仅为了满足基本需求而消费, 更多的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 一件商品背后所代表的文化含义、生活理念、审美层次成为了趋势人们消费的主要因素。在服装行业, 较为典型的例子是Adidas针对年轻人而推出的Neo系列。Adidas在宣传该系列服饰的广告中不再强调服饰本身的功能性, 而是着重表现穿着Neo的人群的生活方式, 服装在这些广告中变成了代表乐观、动感、不断探索的符号, 而一部分年轻人就会被这种符号趋势从而购买Neo系列的服饰产品。
并且研究服装符号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加了解消费导向, 更便利的掌握顾客及品牌的需求, 以及时设计推出更加符合社会需求 (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符号层面上) 的服装。比如近两年二十到三十岁年龄段的消费者在运动类服饰方面的支出有明显增加, 此时运动类服饰作为一种符号即代表着消费者对运动的重视与诉求, 于是服装品牌便设计推出大量即时尚又具有吸汗、透气、保暖等功能性的运动类服饰产品。
由此可见, 服装符号学的学习与研究是优秀的服装设计师或服装企业应该掌握的学科;也是在未来服装设计方面的培养教育活动中应该推广、加深的学科。
摘要:服装符号学这一理论学科对国内一些高校服装相关专业来说尚属新颖, 未得到足够重视。本文通过从什么是服装符号学、服装符号学在实际过程中是如何体现的以及学习服装符号学的作用三个方面对学习服装符号学的意义进行简单阐述, 并希望通过本文使服装符号学获得一定的重视, 帮助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服装, 称为更加优秀的设计师。
关键词:服装符号学,服装设计,培养教育,市场导向
参考文献
[1]黄翠.基于符号学的服饰研究.陕西科技大学
[2]朱正基.符号学理论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3]王永丽.服装品牌传播的符号学研究.天津工业大学
符号意义 篇8
我们儿时都听过《咕咚来了》的故事, 一个落入水中的大木瓜经过不同的发讯者和收讯者表述之后, 变成了可怖的怪物, 有个成语形容得非常恰当———以讹传讹。那么为什么会有意义传达的“形变”, 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设计符号的意义传达中存在衍生和理解不足现象
(一) 衍生是指意义传达过程中受众理解形成的意义超过了设计者所要传达的意义。
如图1所示:A代表设计者所要传达的意义, B代表受众理解了的意义。举例来说, 就像一位数学教师讲解正圆的方程时, 一位喜欢文学的学生由此想到了落日的绚烂。意义衍生现象出现的原因, 从纯粹传达的角度看, 主要是受众所拥有的意义领域要比设计者广阔, 因而常常将自己对设计者所使用的符号系统的个人理解附加上去。这就出现了人们常说的“与想象中差距很大”。
在设计符号的意义传达过程中的也存在理解不足的现象。这是受众获得的意义的范围与解释者所要传达的意义仅存在部分共同的一种情形。如图2所示:图中A代表设计者, B代表受众, C代表B所理解了的意义。由于C只是A所要传达的意义的一小部分, 因此就出现了理解不足的情形。
理解不足的发生, 主要是因为受众所具有的意义域不等同于设计者的意义域, 因而受众对设计者使用的符号系统一般会有隔膜, 常常只能接受其中一部分信息。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超出自己理解范围的话语。比如我们与医疗专家之间的对话, 专家使用的术语对我们来说, 总有些听不明白;电器的线路图, 也不是人人都能看懂;在网络中一些年轻人用的“火星文”对于网络以外的年长者来说更是陌生。就像俗语中的“隔行如隔山”, 人们的生活总有自己关注的、擅长的, 也有自己忽视的、生疏的知识技能。另外, 理解不足现象的存在, 还与意义传达过程本身的特点有关。所指和能指一样是人为约定的、不确定的和任意的。符号并不是意义本身。但渴望理解意义的人们, 却不得不通过符号去识别和发现意义。符号只能表达普遍的东西, 但人们所意指的却是特殊的、个别的东西, 因此, 在信息交流中, 受众缺乏和设计者不同的符号学背景, 便不可避免地要发生理解不足的意义变形。对于同一符号, 由于文化信仰的差异可能有多重译码, 某些译码甚至相互冲突, 因此某些设计产品经常兼有不同的解码, 如现代派建筑师的“和谐的比例完善的纯体积”, 在大众眼光中成为“冷冰冰的方盒子”;金庸笔下的人物在每个读者心中都有自己的人物形象, 当被以影视剧的形式再现时, 总会觉得没有文字中来的精彩;北京奥运主场馆“鸟巢”和“水立方”建筑外观众说纷纭, 褒贬不一, 成为公众争论的焦点。
(二) 意义传达中的误解现象。
误解是受众在意义选择与认定上正好与设计者相悖的一种传达过程。一个符号的意义往往是多元的。有些符号的意义系统中甚至还包含互相矛盾和否定的因素。因此, 在意义的传达过程中, 设计者在使用一个符号时的根本意向必须注意受众选择的认知意义, 如果受众由于自身角度、偏见等因素的影响, 忽视或故意无视这些媒介物, 便会出现意义的误解。由于多重译码的存在, 在设计中经常会出现“事与愿违”的现象。前段时间美国《纽约时报》一则枪杀黑猩猩的漫画 (图3) 被指影射现任总统奥巴马, 虽是根据当时一则真实新闻改编的漫画, 无论设计者其本意如何, 因为触碰到种族主义的敏感话题, 很容易让人产生歧义。
二、人类设计的符号意义传达过程同时也就是符号意义发生形变的过程
和机械的传达相比较, 符号的传达无论在解释环节还是在理解环节上, 都要发生为人所用的变化。人类传达的这一特征, 是需要认真加以分析和总结的。
首先, 人类的符号传达中存在着意义个体化的倾向。所谓意义的个体化是指, 由于设计者和受众拥有不同的个人背景、知识阅历, 任何一个设计者或受众在他们开始进入意义的传达过程时, 都处于一种前把握状态, 因而, 任何解释都是一种自我解释。由此可见, 在传达过程中追求设计者与受众意义视界的彻底融合仅仅具有某种理论上的可能性, 根本不可能成为现实的结果。设计者的符号意义视界与受众的符号意义视界只能在意义传达的过程中无限逼近, 而绝不会合二为一。设计者在与受众互动的过程中, 只能达成某种有条件的“视界融合”, 从而实现设计者与受众、历史与现在、传统与末来的有限度的沟通。
其次, 符号意义的个体化倾向不仅是意义形变的原因, 而且是意义创造的内在根据与动力。客观地说, 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不带任何个人背景的解释和理解。正是个人独特的解释和理解背景, 才形成了解释与理解过程中的歧义性, 并最终产生新的思想。我们应积极地看待这个差异, 让各种思想在碰撞中不断更新。
再次, 设计者和设计符号 (包括话语、文字、图形) 之间也存在着间距。这一间距使设计符号相对独立于设计者之外而获得了某种自由性, 最终导致了设计者的设计符号与设计意图相冲突。这种现象在写作活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德里达就将写作视为一种制造踪迹的活动, 他认为写作话语的自由性及意义的约定性导致了设计者在运用符号示意的过程中增加了某些东西, 其结果就是总比原先多了点什么。尽管他的观点有偏激之处, 但对能指相对独立性的认识却是准确的。设计符号会脱离设计者的控制, 意义的传达也便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设计者的本意被遮蔽, 能指的衍生意义喧宾夺主, 成为传达的主体。这种情况在艺术设计中也是常有的事情, 达芬奇在画蒙娜丽莎的时候, 绝对没有想到后人会在她的嘴角边制造出那么多的话题;梵高身价最高的画作也未必是他身前最得意的作品。设计界情形也是一样, 艺术符号一旦产生变成符号系统, 其“狂暴”并不是解释者本人所能制服的。
公众的理解的可能性多种多样。尼采说过:“也许真理是个女人。”以此为例就可证明理解的波动性:无论“真理”还是“女人”一词, 都有很多不同的含义。如果从不同的含义组合出发, “也许真理是个女人”这句话便有许多含义。实际上, 意义的传达也正是在不同设计符号不同含义的不同组合中完成的, 这种依附于不同的歧义性理解的意义传达, 是无法还原到设计者心理意义层面上的。我们来分析这张海报 (图4) 的意义传达:它直接利用图片的方式表达意义。图片的好处最显而易见的一点———它更直观, 更具世界性, 利用我们的“手”来做一个全世界都可以理解的胜利手势“V”。但我们发现“胜利”并不美妙, 它是用三个手指的缺失换得的, 由此联想到战争带来的结果更多的是灾难, 而不是所谓的“胜利”。这张海报产生误解的可能性相对较低, 一来它的传达方式直观直接, 二来它利用的是人类共有的一些生活经验, 很容易产生共鸣, 达到了传达的目的。
三、结语
任何一个现实的符号意义传达过程, 在追求意义视界的融合时应有一个合理的尺度, 不能生硬地强求设计者彻底地向受众回归, 更不能盲目轻信能达到理解与解释的完全重合。由此出发, 在理解和把握文化发展中思想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时, 我们就应该以科学的眼光和宽容的态度看待各种思潮。
作为设计者的我们更需要对意义传达中的“形变”有客观的认识, 在设计中尽量采用直观的, 不隐晦的、指向明确的、没有歧义的设计符号作为元素, 并且主动地了解公众需求和社会潮流, 同时提高自身素质修养, 尽可能地创作出准确表达设计意图并且能引导公众审美取向的作品。我们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思想和态度, 善于发现和接受新的事物, 对于来自不同角度的反映和建议应做到心中有数, 不能一味排斥他人的理解和解释, 也不能毫无原则地一概接受和服从。在保持自身独特性和品味的同时要兼顾大众的需求, 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设计思路和表达方法, 去伪存真, 去粗取精, 在不断思考中进步。
摘要:任何一个现实的符号意义传达过程, 在追求意义视界的融合时应有一个合理的尺度, 不能生硬地强求设计者彻底地向受众回归, 更不能盲目轻信能达到理解与解释的完全重合。设计者需要对意义传达中的“形变”有客观的认识, 在保持自身独特性和品味的同时兼顾大众的需求, 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思想和态度, 善于发现和接受新的事物。
关键词:设计符号,意义传达,形变
参考文献
[1]李幼蒸.理论符号学导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6.
[2]吴风.艺术符号美学.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2.1.
[3]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9.6.
教师的非语言符号的教育意义 篇9
关键词: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教师的非语言符号
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是教师教育传播活动中使用的两类传播形式。其中, 语言符号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 而非语言符号则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辅助手段。教师的非语言符号作为教育传播活动的重要手段, 其作用绝不亚于有声语言符号的作用。Ross (Ross, 1974) 曾提出, 在传播活动中, 语言符号传递35%信息, 而非语言符号传递65%信息, 而当人与人面对面沟通时, 仅仅面部表情就可以传达65%信息量中的55%。教师通过运用非语言符号如身势、表情、语调和眼神等等可以使学生接受的语言符号所传递的信息更加生动具体清晰。无论是在语言符号还是在非语言符号中, 教师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不论是小到教学传播活动或是大到人类的传播行为, 人与人之间不仅仅是传递信息, 更是交流和增进感情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更应该尽可能的运用一切非语言符号, 调动学生的兴趣, 从而才能取更好的传播知识的效果并试图与学生成功地交流。在一定的情况下, 非语言符号甚至能够代替或者补充语言符号的交流活动, 所以人们不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教学中, 进行语言交流的同时, 也会使用非语言符号如肢体语言。
1 非语言符号
非语言符号指, 除语言符号之外能够产生刺激同时传递信息的符号。如, 人们在交流中所使用的身势, 眼神和表情等等。非语言符号的种类繁多, 从视觉角度来看有手势、相貌、服饰、体态、表情、图像、距离等;从听觉角度看主要有声音、声调、掌声、哈欠声和音乐等等。也就是说, 非语言符号是处语言符号以外的交流活动。语言学家声称, 在整个传播活动中, 语言符号传播仅占30%, 而非语言符号占70%。
2 教师的非语言符号
古人云,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而只凭语言符号的传播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于教师的教学的需求。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不仅仅需要通过语言传道授业解惑, 更需要手势、眼神、动作、声调、图像和表情等必不可少的非语言符号辅助教学, 调节气氛,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Cooper说:“非语言交际对教师至关重要, 教师的非语言行为关系到学生对学校的态度。研究表明, 教师如果学会了如何在课堂上更有效的运用非语言交际, 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会得到改善。不仅如此, 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学习效率也会提高。” (1988;57) 语言符号是指除语言符号之外的其他符号。教师的非语言符号, 能够在学生身上悄无声息地引起变化, 并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效果。我们将从以下两点简单介绍教师的非语言符号在教学活动中所起的重要影响。
2.1 教师的身势
身势是非语言符号中最强有力的部分。例如, 在西方, 人们被问到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时, 时常会耸耸肩。.教师的身势是指教师的动作, 面部表情及眼神。教师的身势能够帮助传递复杂的信息,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是很有效的非语言教学辅助工具。如果只是单纯的有声语言教学, 无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会觉得课堂无聊生硬。生动活泼的教学风格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教学材料更加具有趣味性, 促进学习活动。积极地身势包括竖起大拇指、肯定得眼神、鼓掌、与学生眼神交流、面带微笑和相关的身体动作等等。教师的手势动作同样也很重要的教学辅助方式。事实证明在教学中, 教师的手势力度, 方向和速度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辅助方式。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以语言符号相符和丰富多样的手势动作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增加教学趣味性。一个优秀的老师不仅仅具有流利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应该具有能够灵活自如的运用非语言符号的能力。
2.2 教师的仪表
教师的仪表是学生视觉所能感觉到的非语言符号, 主要是指, 教师的服饰, 妆容。虽然教师的仪表在多数教学情况下, 并不和教学内容相关。实际上, 却是影响教育活动不可忽视的潜在因素。教师的衣着, 妆容都反映着教师的品味和文化修养。提到教师的仪表就必须提及教师的衣着颜色, 风格及发型等所有教师所携带的元素。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的仪表具有不可替代的身教作用, 教师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影响学生, 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教育不仅传承知识, 更是塑造学生的良好品德的过程。例如, 一个穿着得体大方, 课堂中不接听电话, 极力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会更容易赢得学生的喜欢和信任, 拉近师生距离。因为教师的行为举止、态度及大方得体的仪表在学生中会起到重要的模范作用。塑造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行为。
2.3 教师的眼神
教师的眼神所指代的语言种类繁多。比如说, 看或者不看, 看多久, 仅仅是瞥一眼还是盯着看, 在不同的场景中都具有不同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运用眼神语言, 更多地从学生处获得信息。从学生的眼神中我们可以判断出, 他/她是否在专心听讲, 是否听懂。根据心理学家的观察所显示, 在很大程度上, 信息传递过程依赖于人类的眼神, 眼神携带着80%-90%的信息。眼睛是心灵对的窗户。对这个世界来说, 最宝贵的莫过于人类, 而对于人类来说, 最宝贵的莫过于眼睛。通过眼神, 我们可以获取他人的心理状态如, 高兴、悲伤、愤怒和兴奋等等。在一些文化中, 眼神交流很重要, 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则不然。正确的运用眼神语言能够极大地增加交流效率。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熟练运用眼神语言, 以正确的视角看学生而不是只是盯着天花板。倘若教师对学生投以和蔼、自信、表扬和期盼就如同教师与学生在思想上的交流对学生好的表现加以肯定, 就像心与心之间的对话“你很棒, 继续努力, 我相信你一定行。”
3 结束语
古人云:“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承, 也是追求更高效教育方法的过程。综上所述, 本篇文章主要从教师的身势, 教师的仪表和教师的眼神三方面探讨了教师的非语言符号在教学中的表现。教师作为教育传播活动的主体之一, 对于非语言符号的恰当、广泛地运用更好的解释、加强、补充了语言符号, 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非语言符号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 从而提高学生兴趣和教育传播效率。当然最好的教学方式是将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成功地结合。一篇好的教案, 通过教师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容色, 会使教师的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教学工作的有效推进。培养一名优秀的教师历程中, 非语言符号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组成部分和长期目标。掌握非语言符号技能, 在语言教学和日常交流中都具有重大意义。非语言符号是最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兴趣的方式。
参考文献
[1]刘新春.巧用体态语言, 提高课堂实效[J].小学时代:教师, 2011 (5) .
[2]李维.课堂教学理论[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8.
[3] (美) 巴克.非语言交流[M].小平, 译.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1.
[4]张广君.课堂教学中的教师的非语言行为[J].教育研究, 1989 (6) :76-78.
[5]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8.
[6]庄继禹.动作语言学[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8.
[7]宣伟伯.传媒信息与人[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3.
[8]吕林.教师的非语言符号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 26 (9) :123-126.
[9]石秀华, 郝广伟.课堂教学中的非语言交流[J].松辽学刊:哲学社会科版, 2000 (6) :34-36.
符号意义 篇10
近年来新一代的移动终端用户,在应用软件的可操作性以及软件操作的舒适性等方面对应用软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期望所用的软件拥有强大的功能外,更期望应用软件能尽可能的为他们提供一个轻松、愉快、感觉良好的操作环境。这表明,“就消费者而言,界面就是产品。”[1]界面设计已经成为手机应用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符号学家艾柯提出:将符号定义为任何一种东西,它根据既定的社会习惯,可被看作代表其他东西的某种东西。无论是图形、文字、色彩都可以看成是符号,与意义密切相关的符号。智能手机界面的设计从色彩、图标、文字、状态无不由各种符号组成,可见研究其符号的运用可以提升界面良好的可用性。
一、智能手机基本功能界面符号研究方法
1. 对比法
根据调查,手机的功能一般分为效用型,实用型,沉浸型三种,效用型是用于帮助完成日常的一些工作,如收发邮件、即时通信、照片管理与分享;实用型是用于执行一项简单的任务(如计算器,天气报告);沉浸型是可以为用户带来极致的娱乐和游戏体验的功能。在这里选取效用型功能的短信界面,实用型功能的上网和音乐播放界面进行符号分析。选取了Nokia X6作为塞班系统的代表;iPhone作为IOS系统的代表;Motorola Milestone作为Android系统的代表;HTCHD7作为Windows Phone7的代表。
(1)效用型界面符号对比
如图2.1通过对诺基亚,苹果,摩托罗拉,HTC使用的四个系统进行符号对比分析可以看出:
状态栏:塞班在状态显示上采取了突出信号和电池量的竖直符号表示,由此带来了使状态栏占据了比较大的面积,但从整体的面积看比例是协调的。而其他三个系统则缩小符号横排,保证主要区域的空间,其中IOS和Android对采用了渐变色感表现立体的电池、信号等状态图标,使其与整体相容;由于Windows Phone 7特殊的拉升界面体验,带来的状态栏表现了其不定性,即在实体操作页面可以看到其状态表现,带来的符号表现力度非常弱。
图标:都采用了映射的表现手法。塞班的短信是信封代表短信,其余从漫画中的拟人手法得来,可以看出,塞班的短信符号比较正式,而在其系列的功能表现上都运用了这种符号,则有点重复。
按钮:按钮的排列上,IOS以上下编排并且在弹出效果上做了特别的背景变暗处理,凸显了按钮的作用,而其余三个系统均为底部放置。在符号的表现上,Windows Phone 7特别的采用了映射表现手法,尽量减少文字占有空间。
文字:从整体上看都是类似黑体,有细微区别,分别采用了黑体,iPhone黑体,Droid Sans Fallback, Segoe WP字体,令人感觉均匀而方正。
色彩:由于简约风格的流行,在色块的运用上,基本上都以大片单色表现,且背景与字体的颜色形成对比,而在重要部位做亮色标记,比如黄色小图标,蓝色字体。而Windows Phone 7过于简约,其色彩基本处于黑白灰状态,重要部位通过字体大小对比表现。
(2)实用型界面符号对比
如图2.4通过对诺基亚,苹果,摩托罗拉,HTC使用的四个系统进行符号对比分析可以看出:
图标:音乐符号的隐喻方式各不相同,其中最难理解的就是Windows Phone 7的隐喻原则,运用的几何符号一般人很难理解,而IOS结合了其杰出的音乐产品IPOD得出了其特有的音乐符号,体现了其品牌的连续性。
按钮:指示性符号的统一表现了其绝对的指向性,且摆放位置也高度统一,不会对任何使用者造成模糊的概念。
色彩:基本上都采用黑色为主色调,突出音乐的安静环境。由于塞班定义音乐符号的色彩为玫瑰红,即确立了一定的活泼和女性的象征性。
二、智能手机基本功能界面符号设计要点
1. 有效地利用屏幕进行符号设计
“移动设备的屏幕的空间是宝贵的,界面元素的体量不可能很大。一方面,需要在有限的空间里表现界面元素;另一方面界面元素要承担起语义传达、易于操控、视觉美好的功能,这对界面设计师提出了较高的挑战。”[2]针对智能手机产品,触摸屏幕成为一种手机交互趋势,但是不同的品牌,不同的机型,其产品屏幕的大小和分辨率规格仍然很多,应针对特定的屏幕大小及分辨率进行界面符号大小和界面布局的设计,以提高操作的效率和效果。有效的利用屏幕进行符号设计可以减少操作步骤,紧凑信息交流,提高功能引导。
2. 合理根据操作方式进行符号设计
在操作体验上,全屏触摸分一点式,多点式,具有滑动,点击,交叉的操作方式。不同的操作方式带来的符号设计也应不同,比如在滑动时,符号表现的按钮的颜色变化,而点击后符号变现的按钮具有细微动作反馈,交叉动作能够使主要区域的图片变大缩小等。这种根据操作方式把静态的符号变成动态的符号,使得界面的转接与信息反馈更加生动灵活,同时从动态效果反映操作效果,减少了科技的陌生感,拉近了人与机的距离。
3. 合理根据功能分类进行符号设计
不同的功能对符号的设计也是不一样,按照功能的用途分类,分为指示类,操作类。指示类采用指示性符号,简单且统一,例如手机的信号和电池指示图标,基本都是采用了简洁统一的隐喻设计原则;操作类采用图像性符号,如输入界面的显示均采用了模拟键盘的按键的符号设计,使人能立刻对界面产生点击提示。按照功能的使用效果分类,功能分效用型,实用型,沉浸型三种,效用型的符号通常是一个组的系列表现,图像与文字描述,背景变化结合起来表现,突出其可操作性;实用型则由于可操作性的符号减少,基本保持基本的操作即可,沉浸型则根据不一样的虚拟情境进行大量符号写实设计。
4. 个性化地进行符号设计
在对智能手机进行目标群细分后,对界面符号进行个性化设计是必要的,用户可以根据不同需求进行手机体验,从而提高手机的吸引力同时其被认同的个性成为产品本身个性的记号。在手机界面符号运用上,图标的个性化设计表现尤为突出,拿IOS系统的iphone手机图标作例子,其每个图标的隐喻表现都带有一定的个性色彩,在结合了人们的日常习惯后,对日常事物进行了符号采集,但是在表现方式上仍然还原了事物的原本特色,而没有将其更抽象化,使得其个性十足。
5. 系统性地进行符号设计
在对符号进行设计时,系统性不仅使符号表现更加整体,更保证了产品风格的统一性,在这个系统性上,分为符号与符号之间,符号与产品之间。符号与符号保持统一,使符号本身更具有整体性,关联性,统一性;符号与产品之间保持关联,比如把品牌系列产品的外观形象运用到手机图标上,即表明了图标的意义又能联想到其它产品,做到了很好的品牌关联性,统一性,整体性。
在对智能手机的基本功能界面进行符号分析后,认识到符号运用需要考虑到屏幕、布局、功能,以及人的因素进行系统性的设计。不能孤立符号本身去设计符号,而应该综合性的认识符号的意义,从而进行更好的符号运用。
参考文献
[1] (美) jef raskin.人本界面.交互设式系统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P34.
符号意义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 符号意义 获得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2-047
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对符号意义的获取能力非常重要,这不仅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也是学生具备坚实的数学基础的重要来源。它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辅助学生学习数学。本文将结合实例从不同方面谈谈学生数学符号意义获得能力培养的路径。
一、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培养案例
数学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小学中,数学教师需要展开对学生的启蒙教育,首先,要让学生对数学这门课程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而其中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对相关数学概念有准确的认知。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集中于概念上,学生只有对各种概念有良好的掌握,才能了解更为复杂的数学定律与相关理论,才能够为后期的数学学习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概念教学中,很多内容都涉及符号意义的认识,学生对符号意义的获取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推进概念教学的效率。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的符号意义获取能力尤为重要。
许多概念都和数学符号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比如,在加法或减法的基本运算中,运算符号以及这些符号的意义就是教学的重点。这个教学过程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对数学符号意义的认知能力。
例如,在教学生认识“=”的时候,教师设计如下。
师:小猴有4只,小兔有4只,小猴和小兔一样多,这样说很麻烦。数学上有一种非常简单的表示方法,就是“4等于4”。(板书:4=4,教学生读、写认识“=”)
师:我们刚才用哪几种办法表示小兔、小猴的数量关系?
生1:对齐着排一排。
生2:可以用一句话表示。
生3:可以用等号表示。
师: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最简洁?你喜欢哪一种方法?
(学生都表示喜欢第三种表示方法)
这是非常简单的符号教学范例,也是后续的数学混合运算教学的基础。
二、数学命题教学中的培养案例
数学命题中往往也可以很好地渗透符号意义的教学,命题教学是培养学生符号意义获得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讲授数学命题时,可以引出一些非常有价值的数学思想或数学理念,这些思想或理念中往往会涵盖一些符号意义。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有效的引导,让学生的符号意义获取能力能够得到更大的提升。
用字母代替数字是数学中很常规的一种表达。但对小学生而言,他们刚刚接触这种形式,不明白这些字母的含义。这时,教师可以给予学生有效的引导,让学生明白用具体的数和运算符号所组成的式子只能表示个别具体的数量之间的关系,而用字母表示,既简单明了,又能概括出数量关系的一般规律,在较大范围内肯定了数学规律的正确性。比如,陈述加法交换律时,除运用日常语言外,还用了数学符号语言,即字母等式“a+b=b+a”;在陈述加法结合律时,也用了字母表达式“(a+b)+c=a+(b+c)”;另外,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时,也运用了字母表达式。显然,它比用具体的数表示更加直观、明确,比用日常语言表示更加简明、易记。教师在相关命题教学时应当有意识地渗透符号意义的教学,这对提升学生的符号意义获取能力很有帮助。
三、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的培养案例
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同样是渗透符号意义的良好教学机会。许多数学问题的解答都需要用到数学符号,符号的引入往往能简化问题,让解题过程更为高效。教师应当借助相关实例向学生展示数学符号的应用形式,同时,让他们直观地看到数学符号的引入在解决复杂问题上的优越性,提升他们的符号意义获取能力。
比如,在“有余数除法”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在小路边种树,每两棵柳树之间栽一棵桃树,第一棵是桃树,那么第101棵是什么树?小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确实有点困难。怎么办呢?在课堂上,学生交流讨论,各抒己见,有的说可以拿东西摆一摆;有的说可以画一画看……学生在一番讨论后总结出,如果用符号来分别表示柳树和桃树(如用“□”表示柳树,用“○”表示桃树),通过画图的形式可以找寻相关规律,这种方式是最方便的。学生发现当用符号表示出植树的规律时,就很容易解决这个问题了。此外,在分析这个问题时,线段图也是很直观的符号意义的教学渗透手段。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培养与深化学生的数学符号意义获取能力非常重要,这个教学过程可以从概念教学、命题教学和实际问题解决教学三个方面展开。
符号意义 篇12
在对煤炭进行分析、试验的过程中, 通常情况下, 会涉及概念、名词、术语及符号等相关的内容, 对于这些名词、概念、符号等往往都有自身特定的含义, 与字面含义相比, 其特定含义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 需要对其作出严格的规定或界定,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便于统一相关人员的认识。否则, 根据字面含义进行理解, 会增加人们之间的差异性, 在应用过程中, 甚至会出现错误, 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使得煤炭贸易、煤炭检测数据的共享和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和制约。为此, 国家制定实施了《煤炭分析试验方法一般规定》 (GB/T483) , 对于煤炭分析、试验过程中, 涉及到的试样、试验项目名称、代表符号、试验结果的计算等内容在规定中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在国家煤炭质量监督抽查过程中, 发现在煤炭贸易合同, 以及检测截获报告单上, 项目名称表达不清, 甚至错误书写项目符号, 以及法定计量单位使用不正确的现象比比皆是。在这里本文试举几个例子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为从事煤炭质量检测、销售和利用的组织或个人提供参考依据, 进而做好相应的检测、分析工作。
1 项目名称书写错误或含混不清
1.1 对于煤炭质量的描述, 在一份煤炭贸易合同中规定如下:
“挥发份≥7%, 全水分≤5%, 含硫量≤2%, 热值≥18.56MJ/kg”, 通过分析, 该合同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
(1) 在项目名称书写方面存在出现错误, 对于挥发份、全水分来说, 按照相关的规定, 其书写格式应该是:挥发份、全水分。
(2) 在合同中, 指标要求模糊、不明确的现象普遍存在。例如什么是含硫量?其基准是什么?在该合同中没有表述清楚。在煤中, 硫的存在形态包括有机硫和无机硫两种, 其中, 无机硫包括硫酸盐硫和硫化铁硫。对于基准主要包括空气干燥基、干燥基等。如果简单地说硫含量, 那么该指标的真正意图没有表达清除, 干燥基全硫才是正确的表述。另外, 挥发份也没有表达清楚, 什么“基”没有明确指出, 对此, 干燥无灰基挥发份才是正确的表述。
(3) 没有科学地表述“热值”, 按照GB/T213规定的相关要求, 发热量主要涉及15个发热量, 其中包括弹筒发热量、恒容低位发热量等, 通过分析该指标, 该指标在一定程度上的真实含义是表达收到基恒容低位的发热量。在这种情况下, 需要对收到基低位发热量进行正确的表述。
(4) 对于挥发份、全水分、全硫合同值的精确数没有准确地表达, 按照GB/T483的相关规定, 对于上述三种指标, 其表述方式应该:7.00, 7.0和2.00。根据合同要求, 正确的指标表达方式为:干燥无灰基挥发份≥7.00%, 全水分≤7.0%, 干燥基全硫≤2.0%, 收到基低位发热量≥18.56MJ/kg。
1.2 在表达发热量指标时, 另一份合同为:
低位发热量≥19.78MJ/kg。在该合同中, 其不足指出主要表现为:虽然明确了最低发热量, 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没有明确“基”的要求, 按照相关规定的要求, 正确的表述方式为:收到基低位发热量≥19.78MJ/kg。
1.3 对于发热量, 合同规定为:
低位收到基发热量≥19.78MJ/kg。在基和项目细划分, 以及项目符号同时表达时, 通常情况下应该从右向左读, 所以正确的表达:收到基低位发热量≥19.78MJ/kg。
2 项目符号书写错误或不规范
2.1 某报告单上, 其项目符号:
“Mt、Mad、Ad、St、d、Qgr、d、Qnet, ar”。通过分析可知, 该报告单上的错误主要表现在:没有以下标的形式表示项目的细划分符号和基的符号, 对于这种项目符号, 通常情况下, 正确的表述为:Mt、Mad、Ad、Vdaf、St.d, Qgr.d, Qmet.ar。
2.2 在某报告单上, 其项目符号为:
“Mt、Mad、Ad、Vdaf、St.d、Qgr.d、Qnet.ar”。通过对比相关规定可知, 该项目符号的错误在于:没有以斜体书写物理量的符号。按照相关规定, 正确物理量书写格式为:Mt、Mad、Ad、Vdaf、St.d、Qgr.d、Qgr.d、Qnet.ar。
在某合同中, 对发热量的要求Qnet, ar≥19.85。通过对比相关规定, 发现该合同中存在的错误主要表现为: (1) 没有斜体书写发热量项目符号; (2) 用点号隔开低位符号和收到基符号, 根据相应的书写规则应该是用逗号隔开; (3) 发热量的单位没有明确。
3 法定计量单位使用不正确
3.1 进行某实验时, 在试验室提供的检测报告上, 收到基低位发热量的单位为“MJ/Kg”。利用斜体方式书写单位符号, 按照规定要求, 正确的书写方式是正体书写。
3.2 在某份合同中, 其发热量的指标为:“收到基低位发热量5000Kcal/Kg”, 其错误主要表现为: (1) 根据法定计量单位的相关规定, “K”是热力学温度开尔文的单位符号, 在此处需要代表103倍数, 在这里需要用小写的k表示; (2) 根据法定计量单位的相关要求, 发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对于发热量的惯用计量单位卡, 现在已经停止使用。
3.3 在某份合同中, 其发热量指标为“收到基低位发热量大于19.热量大于19.85GJ/t”。根据GB/T213的相关规定, 其发热量的单位应该使用J/g或MJ/kg, 通常情况下, 一般收入到基低位发热量习用MJ/kg。
3.4 在某份检测报告单上, 其收到基低位发热量的单位符号为“MJ/kg”, 正确的书写格式为:MJ/kg。
3.5 在某份合同中, 根据要求煤样粒度为“粒度大于50mm”。按照要求, 正确的格式为50mm。
3.6 对于煤面熔融性的指标, 在某份合同中“灰熔点>1266度”。灰熔点也就是灰熔融性, 通常情况下主要包括:变形温度、软化温度、半球温度、流动温度。
3.7 根据某试验室提供的检测报告, 在该检测报告中, 干燥基高位发热量为:“4900cal/kg”。经过一系列的换算, 4900cal/kg为0.02MJ/kg, 通过分析可知, 该物料的发热量非常低。在这种情况下, 需要对合同上的数值进行核实, 确定数值的大小。
3.8 在煤炭检测报告中, 其发热量结果显示为“Qnet.ad=5210, Qnet.ar=4853”, 通过分析, 该项指标存在以下问题: (1) 作为物理量, 发热量书写存在错误, 正确的书写格式应该斜体书写; (2) 采用小写的方式书写项目符号和基的符号, 正确的书写格式应该为下标; (3) 用点号隔开细项目符号和基的符号, 正确的分隔符应该是逗号; (4) 发热量没有单位, 应该用法定计量单位。
4 结论
对于所有从事煤质检测以及使用检测数据的人员来说, 正确使用煤炭分析试验项目的名称、符号和单位这是最基本的知识和能力。所有使用各方都要遵循煤炭分析通用规定,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便于煤碳贸易和技术交流。
参考文献
[1]米娟层, 魏宁.煤炭分析试验项目符号的正确书写和应用[J].煤质技术, 2008 (09) .
[2]韩保恒, 杨巧玉, 董伟.我国法定计量单位与使用规则[Z].河南省地质调查与研究通报2007年卷 (下册) , 2007 (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