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符号

2024-09-05

媒体符号(共5篇)

媒体符号 篇1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人均收入逐渐增加、购买力不断提升,当代社会消费文化迅速膨胀。现代社会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日渐成为一个消费社会,消费已经逐渐从“物的消费”过渡成为了一种操作性的符号:“符号消费”。正是由于当代消费文化的转变,使消费呈现出符号化的特征。

关键词:符号消费,媒体,经济发展

1 符号与消费

1.1 符号与消费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消费作为一种生活和生产方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目前,消费不单是一种经济行为,更被赋予了特定社会的文化和行为形态。

1.2 符号消费的形成

交换价值的本质在日常消费活动中已经成为符号性的抽象,主导消费选择的是符号价值的地位和差异。形形色色的符号具有一种永无止境的激发人们欲望的能量。正是由于消费对象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使人们的心理从“对消费对象的使用价值的需求”变成了为“满足欲望的需求”。由此,消费要成为一种具有意义的符号。

想要获得欢迎的品牌都需要树立自己的特征,并且要形成特殊的理念,正是由于商品具有符号属性。商品一旦有了自身的符号属性,也就代表了这个商品的社会文化意义或精神价值。这二者让不同商品产生了本身使用价值之外的区分。

大众媒介就像是充满诱惑的载体,将各类消费联系在一起,把消费的对象进行丰富,目标就是接收信息的个体。可以说,对符号价值的消费,需要商品具有一定的文化承载,以显现商品拥有者的个性和品位。

2 媒体在符号消费中的角色

人们每天都在接触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并且在新媒体日益活跃的今天,媒体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媒体炮制和宣传的“符号”麻醉了我们的精神,广告的物品符号充斥着我们的视野。鲍德里亚也说过,高科技传媒是“关键性的仿真机器”,它制造的符号如电子媒介模拟出的影像、符号或景观被用来代替真实事物和真实生活。这种人为的生产(或再生产)出来的真实,比真实更真实。

当设计师用时装发布会传达当季的流行趋势,媒体记者就会将设计时预定传达出的时尚理念通过媒体的平台传播,最终会渗入受众的生活中。符合这些规则的商品被认为是新潮、时尚的,不符合的则是丑陋的、落伍的。人们的审美不知不觉受到影响,被潜移默化地灌输。很多时候,人不断地购买各种只是“看起来”需要得到的商品,往往是受到它们携带的符号价值的影响,而不是它们的实用价值。

3 经典广告现象实例

广告中商品的可见性恰恰是符号交换价值实现的前提,所以广告能最直接地使商品变得可见,也是目前展示商品最好的手段之一。作为传播工具、一种具有强大发展潜力的媒体,广告在符号消费过程中的作用最为典型。因此,可将广告作为媒体代表,选取成功的广告案例并依据广告的不同特性进行分类分析。

3.1 符号定位

LV包包的高价成为一大特点,它不可能标出低价位,正是由于LV的高端定位。高价是市场定位,这已经成为受众心中对LV这一品牌符号的定位。

每一个产品在市场上都有一个确定的位置,将该位置以观念化的形式移植到受众心中,实现成功的产品定位、品牌符号定位。

3.2 形象符号——身份的代表

“哈撒韦男人”:哈撒韦衬衫公司的设计师奥格威用穿衬衫的人而不是衬衫本身来界定品牌符号。奥格威尝试了18种方法,把有魔力的“故事诉求”掺进广告,其中一种方法就是给模特戴上眼罩。他让一位以模特为职业的白俄罗斯贵族难民蒙上一只眼睛,给这位人物平添了一层神秘色彩。在卡耐基大厅指挥纽约爱乐乐团、演奏双簧管、临摹戈雅的画、击剑、驾驶游艇、购买雷诺阿的绘画作品等,不同场景的广告中都出现了这个戴眼罩的男人。戴眼罩的男人迅速走红,成为哈撒韦衬衫的品牌标志。

3.3 价值功用

“冰箱的灾难”:某广告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一位主妇做饭前打开冰箱,一股难忍的臭味袭来。在购买了保鲜膜把食物包上后,第二天再打开冰箱时,就看到了花园般的景象。这种体现产品价值的符号设计往往先给出一个让人尴尬的难题,再出现产品解决困难,突出功用,在消费者心中形成一个助其解决困难的符号形象。

4 符号消费的负面作用

为了追逐商品被赋予的符号意义,人们经常错误判断了商品的使用价值。相对于商品本身价值,很多人更可能因为想占有和操控商品背后的文化意蕴,陷入到消费主义泛滥的洪流中,消费客体的本质也随着主体的改变发生转移。人们痴迷于消费主义带来的表面的自由,又陷入了价值混乱引起的困扰和失望,如此不断受挫。那么,是什么在推动符号消费的不断蔓延呢?鲍德里亚的观点值得思考:“在消费时代,民主原则由真实的平等如能力、责任、社会机遇、幸福(该术语的全部意义)的平等转变成了在物以及由社会成就和幸福的其他明显标志面前的平等”。

参考文献

[1]鲍德里亚.物体系[M].林志明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杜,2001.

[2]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M].夏莹译.南京:南京人学出版社,2009.

习得符号语言 培养符号意识 篇2

一、感悟符号语言,渗透符号意识

1. 在操作中感悟。人的思维分为三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因此,在低年级教学中要多创设让学生摆一摆、分一分、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符号语言。如教学《倍的认识》时,要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摆、画、圈等活动中理解“倍”。还有教学分数时要让学生在分饼、折纸、涂色等过程中理解。注意,在操作活动中应让学生的眼、手、脑、口并用,在操作、思考、说话中感悟符号语言。

2. 在对比中感悟。在操作感悟符号语言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符号语言与文字语言的对比,让学生认识符号语言的简洁性,感悟符号语言应用的便利性,从而激发其学习和应用符号语言的兴趣。如吴正宪老师执教《搭配》一课时,先是展示了学生用文字表示两件上装和三件下装搭配的结果,如图1、2所示。让孩子们感受到用文字表述比较麻烦,写不完(还有的是全部用文字表述,显得冗长,有的是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出现了遗漏或重复),然后引导学生交流比较发现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搭配才能把所有的情况写全。接着,教师再展示一位学生用符号表示的情况(如图3所示),在学生读懂图3意思后再出示图4让学生比较,引发学生感悟到“一件复杂的事情用小小的图形就能够表述清楚了,同时体会到用两种图形区分上装和下装”。紧接着,教师展示图5,此时学生不仅读懂了图意,还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可以把上装用字母来表示,以示区分。

在上述案例中,吴老师让学生经历了从无序到有序,从麻烦费时的形象图及文字到简洁明了的图形、数学、字母等符号,在切身体验中充分感受到了符号语言的独有魅力——简洁。

二、理解符号语言,培养符号意识

每个数学符号都有它特定的含义,理解符号的意义是数学学习中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培养符号意识的最基本要求。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抽象的符号本身看到其表示的具体的数学意义。

1. 重视生活语言与符号语言的转化互译。

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教学中要密切联系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符号,或者把抽象的数学符号还原为形象的生活语言,帮助学生理解符号语言的意义。例如,教学“9的认识”时,要从具体的9朵花、9个小朋友、9棵树、9只小鸟等具体事物抽象出用9个小圆点表示;再抽象出数字9,接着让学生说出:“9还可以表示9张桌子、9面红旗……”又如,教学加法时,要先让学生根据图意说出:“小丑一手拿着3个红气球,另一只手拿着1个蓝气球,合起来一共有几个气球?”;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图中是表示“三个球加一个球”,从而列出算式“3+1=4”;然后结合算式“3+1=4”让学生说一说3、1、4分别表示什么,特别要让学生理解“+”表示合起来的意思;最后,再让学生说一说:“3+1=4还可以表示什么?”让学生在不断地“说”中找到具体的载体,从而理解符号语言,培养符号意识。

2. 重视三种数学语言的转化互译。

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平台,加强将三种数学语言(图形、文字、符号语言)转化互译的训练,以使学生灵活掌握三种数学语言。如教学运算定律时,不仅让学生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要求学生用文字叙述运算定律,还要懂得用具体的例子表示运算定律。再如教学计算时,可以让学生画图表示算式的意义,一年级学习计算后,可以让学生用图形(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等)表示算式;三年级学生学习分数加减法时,让学生画图表示算式,在画图中理解算式和算理;还有解决问题,要引导学生把情境式、图文式或纯文字叙述的题目,转化为线段图,进而再抽象出文字式题,或者让学生根据线段图叙述图意。如果学生能灵活地互译三种数学语言,那么数学也一定掌握得好。

三、运用符号语言,发展符号意识

符号意识更多地表现为学生主动运用符号的意识,因此对数学符号不仅要懂,还要会用。运用符号表达数学对象就是“用”符号的重要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尝试运用符号语言,并加以鼓励,使之最终形成一种自觉行为,从而发展符号意识。

数量关系是数学符号的一种具体表达方式,在教学解决问题时,特别是分数及百分数应用题,教师要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并要求学生尽量写出数量关系式再解答。再如学生在实践运用中遇到比较复杂的习题时,教师要教给学生用符号表示关系的方法,帮助其理清题意,进而正确解答。例如,习题“在一个减法算式中,被减数、减数、差的和等于120,减数是差的3倍,差是( ),减数是( ),被减数是( )”。这是三年级的思考题,对相当一部分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如果教师指导学生把题目转化成符号关系式后,相信会有更多的学生能理解并解答出来。方法如下:被减数用□表示,减数用○表示,差用△表示,根据题意可以写出□+○+△=120,因为减数是差的3倍,所以○可以换成3个△,□就可以换成4个△,所以4个△+3个△+1个△=120,差△=120÷8=15,减数○=15×3=45,被减数□=15×4=60。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实验小学集美分校)

媒体符号 篇3

1 表情符号的特性分析

情感性是表情符号的第一个特性, 表情符号可以表达一定的情感, 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认为:“人类表达基本情感的面部表情具有普遍性。”即使是与世隔绝的原始部落, 也能读懂快乐、伤心、愤怒等基本表情的含义。社交媒体中使用的表情符号是模式化、符号化的人类类表表情情, 如表示微笑, 表示害羞, 表示伤心等。除了表示基本情感外, 表情符号往往还可以表达一些复杂的难以言明的情感。如最近很火的表情符号就有这样的功能。这个表情符号蕴含了多种情感, 在很多情景中都可以使用, 且并没有违和感, 人们在聊天的时候可以通过表情符号代替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趣味性和生动性也是表情符号的特性, 据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研究, 社交中的信息传递仅仅7%靠语言, 而以表情为主的态势语言占了信息传递的93%, 而表情符号就是人类为了模仿态势语言而创造的。相对于普通的文字聊天来说, 表情符号显得更加生动有趣可以弥补文字的不足。单纯的文字聊天难免给人枯燥和呆板的感觉, 长时间的文字聊天会造成心理和视觉疲劳, 而表情符号更有视觉冲击力, 所以增加表情符号使对话更有趣味性, 可以调节气氛。此外, 表情符号还能彰显自己的个性, 从使用表情符号的习惯可以看出一个人的部分性格特点, 相比于文字, 年轻人更喜欢用生动形象的表情符号来彰显自己的个性。

2 表情符号的发展趋势研究

随着网络社交平台的增长和社交媒体使用人数的增多, 表情符号未来的制作和使用也会呈现出大众化、多元化、本土化的发展趋势。

2.1 大众化发展

表情符号的大众化发展不仅指表情符号的受众越来越大众化、覆盖的年龄和社会阶层越来越广泛, 更重要的是表情符号的设计者也向大众化发展。截至2015年第一季度末, 微信用户每月活跃用户已达到5.49亿, 覆盖200多个国家。超过38.3%的人经常使用微信表情[2], 而且这个数据还一直呈上升趋势。微信于2015年7月宣布对表情平台实行全面的、深层次的开放。意味着只要你有创作聊天表情的才能, 创作出表情产品, 就可以到这个平台投稿上线, 然后微信官方根据表情的使用量和下载量挑选出精选表情, 精选表情的收益会提供给创作者, 且用户还可以给自己喜欢的表情创作者发红包, 这会刺激到表情符号的设计创作, 推动表情符号的发展, 使更多有才能、有想法的创作者参与其中。类似的平台还有很多, 如暴走漫画也拥有自己的移动客户端, 网友可以随时绘制、上传自己独创的暴走漫画表情。暴走漫画团队每天能收到6000~7000份作品, 将掀起“全民创作表情符号的高潮”。

2.2 多元化发展

不仅表情符号的外在表现形式越来越多元, 其内容也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现在表情符号的表现形式由初期的“黄豆”系列经典表情产生了巨大的飞跃, 如今表情符号的形式不仅包括静态图片、还有电影截屏、动画等。此外, 表情符号的内容也越来越多元, 原来的表情符号大多是为了表现人们喜怒哀乐等基本情感, 现在的表现内容更加丰富多元, 不仅涵盖了“萌”“恶搞”等多个系列内容模块, 且大量加入网络流行语等元素, 使对话更加生动有趣, 表情符号在聊天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甚至达到了仅仅依靠表情符号就能完成一次对话的程度。成为网络聊天的主要方式, 语言文字则渐渐沦为辅助表达的工具, 这种聊天对话方式在时下的年轻人之间比较流行。

2.3 本土化发展

腾讯公司发布的研究表明, 越是本土化的表情越受容易受到使用者的青睐, 所以表情符号也必将朝着本土化的方向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各个国家的文化传统不同, 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例如, 在表达爱意方面, 西方发送的表情符号往往比较直接, 而中国则相对含蓄。外来的表情符号并不能很细腻地表现自己丰富的感情及思想, 只有本土化的表情符号才能做到与所处地区的文化背景相结合, 才能在聊天交流中发挥出更大的功能。因为本土化的表情更容易与当前的话题、网络流行语和审美习惯相结合, 因此国内精彩的、流传较广的表情符号大部分都是本土化的, 即使借助了其他国家的动画形象, 也都与国内的审美习惯、文化传统结合起来, 来表达国人的思想、情感。随着表情符号在国内的发展, 大量优秀作品的出现, 这种本土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所以本土化发展是表情符号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现在甚至也出现了广东版、陕西版的系列表情符号, 本土化更加彻底也更接地气。

摘要:随着即时聊天工具的普及和表情符号的流行, 表情符号在聊天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表情符号在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一些变化, 本文对其发展趋势进行研究, 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社交媒体,表情符号,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石晓灵.替代文字是神话?[J].北京日报, 2015-09-23.

多媒体视听交互中的符号学浅析 篇4

关键词:多媒体文件,动态情境,交互设计,符号

一、引言

科学技术的发展, 带来了社会的变革, 同时, 也迎来了系列产品的生成。譬如媒体, 媒体不可否认是技术的产物, 正是有了技术, 才能将声音、图像等元素综合在一起。传统印刷媒体就是印刷技术的结果, 多媒体更是如此。多媒体涵盖的技术较传统的行业而言, 范围更广, 内容更综合。其信息载体的样数多、交互性强、集成度综合的特点决定了与技术之间的密切关系。由此也可得知多媒体的信息载体与技术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 多媒体如若脱离了技术, 则会处于孤立的局面, 无法使用。

虽然多媒体在展示和运行的时候需要技术的支持, 但归根结底, 技术也只是保持其能正常运行的手段和工具, 多媒体使用的目的是能够将信息更好的传播, 使聆听者能更好地接受汇报者的信息。因此, 多媒体文件设计的核心还在于视听的交互, 而不是以技术为中心, 这是使用多媒体进行交互的主要目的。

关于多媒体文件的设计, 如何在视听交互方面做到更好, 我们联想到了符号学的相关知识。在符号学的范畴内, 多媒体文件的主要内容可划分为文本符号、图像符号和视频符号。以上符号结合多媒体交互的情境, 又可划分为静态情境符号和动态情境符号, 而我们之前讨论过的文本、图像和视频, 同样也存在两种符号情境。接下来, 我们将对此内容进行详细论述。

二、多媒体动态语境的信息符号

在多媒体视听交互系统内, 语言是非常重要的信息载体, 也是我们要花重点去研究的信息符号, 语言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交流和传达信息的作用, 在视听交互中更是如此。在我们之前讨论的两个语境中, 文本由文字符号构建, 人的声音作为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 也可作为一种声音符号, 多媒体中的音乐、音响又可作为声响符号, 而最重要的展示图像, 可作为图像符号。

1.声音符号。由于声音符号的范畴较大, 不同人对声音符号的认识存在不同看法, 因此, 声音符号在本文中特指人的声音。关于声音在多媒体视听交互过程中的作用, 有的认为声音的功能就是传递信息, 把多媒体系统中的图像、文字以一种辅助性解释的功能传递, 其实就是文字或图片符号, 然而, 我们认为这是对语言符号认识的偏差, 人是复杂的、有感情的动物, 同样, 声音的发出也会带出不同的情感, 而不仅仅是传递话语、文字、图像的意义, 而且, 声音的音色、节奏、声调对多媒体系统的视听交互效果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音色与参与活动者的性别、特征密切相关, 男女性及不同年龄者的声音形象是有差别的。女性的声音形象是“文雅轻柔、亮丽清纯”。男性“浑厚、粗放、醇和、有磁性, 具有一定的气势和力量感”, 而老年人则是“稳重、厚实、醇和、老成”。假设在一个目标人群为儿童的多媒体情境里, 为达到更好的视听效果, 制作者就要考虑插入儿童的声音和较为轻快、活泼向上的儿童语言, 或选择一些年轻男性或女性的声音, 在选择时要注意男性的声音不要过于有气势和力量感。

因此, 在其构建多媒体文件时, 音色的选择不能随意。同样的道理, 声音的其他方面对其表义也有重要的影响。

2.声响符号。声响符号与声音符号不同, 声响符号主要是指多媒体系统中的音乐和音响。音响是除去人的声音和音乐之外的一切声音, 音乐大家都比较熟悉, 不同音乐会给人带来情绪上的不同感受。而音响, 在多媒体系统中更有其举足轻重的地位, 甚至具备特别的语用功能, 尤其是音乐。音乐在导入情境时, 会将聆听者带入不同的环境, 多达到的交互效果的好坏与带入音乐有很大的关系。同时, 音乐和音响可对视听内容进行渲染, 达到电影中的煽情效果, 另外, 我们都还知道音乐所具备的时代感, 音乐能塑造交互环境的场景和气氛, 影响视听交互的效果。

3.图像符号。多媒体情境里的图像符号主要涉及到色彩、动作与场景等。图像符号是多媒体信息交互中极为重要的符号, 聆听者在多媒体环境中, 视觉是与之最直接的交互。通过视觉的刺激, 可以带动视听者的情绪。同时, 在陈述一些较为抽象且不易被人理解的内容时, 图像总是能起到辅助信息理解的作用。如目前被津津乐道的大数据, 数字作为文本符号, 如若没有声音、声响、图像符号, 是很难被人接受的信息, 在交互系统中肯定会影响交互的效果。倘若能借助图像符号, 便会产生很大改观, 如大数据可视化。技术高超的设计师可以将繁缛庞杂的数据信息以各种各样的图像展示出来, 有助于观察者对信息的理解。同样, 色彩也是图像符号中较为重要的因素, 以儿童的多媒体情境为例, 儿童的视觉系统发育还不完善, 鲜艳的色彩更容易吸引儿童的注意力, 因此, 在多媒体文件设计的过程中, 要注意选择适当的颜色, 以达到较好的交互效果。

三、多媒体视听交互系统设计的两个原则

1.文本符号与视听符号的合理分配。文本符号在多媒体系统中是较为常见的符号, 文本符号作为视听符号的辅助元素, 在多媒体系统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视。但如若想达到较好的交互效果, 应尽量减少文本符号, 能达到辅助作用即可。但文本符号和视听符号在多媒体系统中是相辅相成的, 缺一不可, 他们同时作用于交互的整个过程, 因此, 必须将两者所能起到的作用详细划分, 根据其产生的效果来合理划分两者在整个系统中所占的比例, 才能实现较好的交互, 达到信息传递的目的。还是以儿童的多媒体系统为例, 由于儿童识字数量有限, 因此, 在设计多媒体系统时, 文本符号所占的比例当少之又少, 文本符号可能只是给儿童的家长看, 起到辅助性的作用, 因此, 在设计过程中, 还是要以受众和内容为导向, 合理的分配两者的比例。

2.合理分配视听元素。在上一段我们已经讨论了文本符合和视听符号, 在这段我们将视听符号的分配再进一步细分。视听元素反应在符号学里即为图像符号、声音符号和声响符号, 以上都会通过受众者的视觉和听觉感知。视觉工作记忆区与听觉工作记忆区是相对独立的, 因此, 当其中的一个元素产生效果时, 如果另一个没有任何反应, 肯定会对交互效果产生影响。尽管视觉和听觉的工作记忆区虽然是相对独立的, 但视觉和听觉在整个交互过程中, 也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我们也可以通过例子来论述视觉和听觉的关系, 假设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喜庆的画面, 但我们听到的却是一个低沉的音乐, 这在我们的印象区便会产生差别, 只有看到的和听到的一样, 才会加大感知度。因此, 视觉和听觉的分配一定要合理, 不能随意搭配, 要能产生渲染和加深印象的效果。

四、结语

多媒体视听交互具有信息载体与技术的二重性。多媒体视听交互系统的研究, 需要从根本出发, 从符号学的角度理清多媒体文件制作过程中各信息符号的特点、优势、接受过程, 并进行合理搭配, 不断完善和改良这一符号体系, 以达到信息传递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常樱.多媒体画面语言的符号学分析[J].学术论坛, 2007, 01.

[2]张先亮.非语言符号特征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2002, (6) .

[3]胡飞.杨瑞, 设计符号与产品语意:理论、方法与应用[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4]项国雄, 王佑美.交互媒体与交互模式[J].计算机世界, 2001.

[5]马颖峰, 杨栋.何探究式教育游戏的学习交互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 2010, (05) .

[6]张宪荣.设计符号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80-88.

[7]曾方本.外语多媒体设计的符号学思考[J].外语教学, 2006, (11) .

媒体符号 篇5

在社交媒体中,以表情图为代表的网络符号在主流话语体系当中建立了另外一种主流。2016年1月发生在两岸网民间的“表情包大战”中,以表情图为代表的符号在两岸网民的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依据符号互动理论,人际交往无法直接发生,必须通过中介物——“符号”才能实现,通过符号来解释交往的双方相互间行动的意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微博、贴吧等为代表的主流社交网络逐渐成为当下舆论风暴中心,通过符号互动理论可以向我们展示在网络事件中参与群体的互动模式。

一、事件回顾

2015年1月8日,台湾艺人周子瑜被黄安实名举报为“台独”艺人。事件开始在小范围内发酵,但由于事件的敏感性,国内与之合作的单位迅速反应,相继取消与其的合作。但周子瑜所在的公司却迟迟未能对此做出回复,直到1月14日,其所属经纪公司JYP娱乐才在微博上发表致歉声明,15日晚间周子瑜公开道歉。此时距离事件发生已有一周时间,迟来的道歉非但没有减弱事件的负面影响,反而由于周子瑜持稿道歉的行为和敷衍的道歉内容推动了事件的进一步恶化。大陆网友纷纷指责周不够诚恳,纷纷在底下留言嘲讽,包括微博粉丝数高达两千万的大陆艺人林更新也转发道歉视频并留下评论:“道歉来的太突然,还来不及背稿”。

随后这一事件被台湾岛内部分媒体利用,趁机抹黑中国大陆,一些台湾网民在林更新的社交媒体账号下留下不雅言论,这一消息被大陆网民得知,引发了极大的不满。围绕这一事件,活跃在各种社交媒体的大陆网民有组织地聚集起来,在线上的虚拟空间中展开表情图互动,即“表情包大战”。但区别于一般的网络骂战,大陆网友们在社交媒体下以表情图留言大多积极正面,但内容上宣扬爱国主义和表达两岸间血浓于水的亲情。这些表情大多诙谐幽默,着重于弘扬中华文化,也不吝于对“台独”分子加以嘲讽,事件始终保持着轻松愉悦的气氛。最后,这场娱乐性色彩浓厚的事件也以喜剧性收尾,台湾社交网站中出现戏剧性的一幕,被大陆网友表情包刷屏了的台湾媒体表示“图都好有趣”“已存”;从大陆传入的“尔康表情包”也开始被台湾的社交媒体所使用;两岸网民“化敌为友”。

事后,国台办对此事发表评论,鼓励两岸青年继续加强交流。在彼此间的交流中促进双方的沟通与了解,提升对海峡两岸关系的正确认知,实现两岸同胞民族感情的融洽。

二、符号互动视角下的互联网社区

美国学者柯林斯在戈夫曼拟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互动仪式链理论,认为社会中大部分的现象其实都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依靠各种互动仪式形成并维持的。而符号互动的核心机制在于参与者之间高度的相互关注性,在此基础上形成高度的情感连带——通过参与者行为的协调一致、激发了所有参与者神经系统,从而在所有的参与者之间形成与认知符号相关联的成员身份感;而这种高度的相互关注也为每个参与者带来了情感能量,推动他们充满激情地去从事他们认为道德上被允许的活动。因此,互动仪式需要四个构成要素:第一,群体的在场,即两个及两个以上人的身体在场,能够互相施加影响;第二,与其他群体的界限,即对局外人设定了界限;第三,共同的关注焦点,即人们将目光投射在共同的焦点之上;第四,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

周子瑜事件孕育和发展的主要渠道在于社交网络,通过微博和百度贴吧等拟社会化的社交网络平台,向网民提供了在场的条件和感觉。在这些社交网络中,网友们通过信息互动实现了人际互动往来,产生了一种类似“群体集会”的效应——人们彼此知道对方的姿态、彼此间也知道对方清楚自己的姿态。网络社交媒体的出现成功地将传统互联网中原本一盘散沙的匿名用户“组织”起来。同时,社交媒体的出现加速了群体的聚集,群体的形成变得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容易。但此时,活跃在社交媒体上的用户也面临着群体性的“焦点渴求”。“表情包大战”的出现,正是在社交媒体用户“焦点渴求”的时候,恰到好处地满足了大众这一需求。

三、“表情包大战”事件中的互动仪式分析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任何一件小事都会遭到网友显微镜般的审视,而周子瑜所在公司的危机公关策略,更是将事件的负面性无限放大。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污点效应往往是互动仪式链的构建过程,而网络中的社交媒体是互动仪式的形成必不可少的条件。从互动仪式链理论看,随着周子瑜事件进入公众视野,完整的互动仪式便已经完成:社交媒体中群体集会提供给了网友们在场感,也推动了这一事件核裂变式传播并迅速成为公众焦点。在此基础上,一个关注以维护祖国统一对分裂分子怀着愤懑之情的群体产生了。根据互动仪式构成要素所对应的四种仪式的效果:第一,群体团结感;第二,个体的能量情感;第三,代表群体的符号;第四,道德感。这四种效果在“周子瑜事件”中同样存在:以“表情包大战”为标签的网络社区在各种社交媒体上出现,参与其中的网民通过反驳“台独”言论,宣扬祖国文化的价值观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感。“周子瑜”“台独”“表情包”三个词语成为群体性索引符号,全体参与的群体凝聚在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之下。

在“周子瑜事件”初期,这四种仪式效果已开始显现,但并未产生具体的、情绪性色彩的群体符号。而台湾部分不明真相的网民开始在大陆艺人林更新的脸书主页下留言辱骂时,引发大陆网民爱国主义色彩的表情图回应时,具有明确性的群体符号产生。

当“表情包”进入“周子瑜事件”的互动仪式并成为群体符号,标志着关注“周子瑜事件”的网民群体的正当不满向冲突的转向。而从互动仪式链的视角看,大陆网民制作的反击“台独”的表情包并非仅是单纯的情绪表达,而是在此基础上集体情绪、实现情感能量调动的自我连带行为。这一类表情包作为一种针对极强的情境性符号,很快在原有的网络空间中建构了“隔离”的世界,大陆网民用表情包符号来表达对“台独”分子的不满,隔离出了明确的群体界限。这也可以解释,各种“表情包远征军”为何不断创造出各种形式新颖的表情,例如,在不能回复表情图的情况下,以图片名加图片后缀的文字形式作为“表情”。可以说,互动仪式创造了群体符号,通过表情包这一群体符号强化了群体间的团结,形成清晰明确的界限,这时候,完整的互动仪式得以完成。从“周子瑜事件”本身来分析,一个16岁女孩的不成熟言论引发的关注,在这个海量信息的时代可能转瞬即逝。但在社交媒体作用下,反对“台独”分子的情感能量与大陆网民的爱国热情相结合,又形成新一轮的符号资本,在大陆网民们有组织的连带活动下,整个事件迅速朝向对台湾网民弘扬爱国主义思想方向发展。大量网民以诙谐幽默的网络表情包,向台湾网民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了两岸网友的文化交流。

冲突现象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但冲突更多是为了打破组织的桎梏而并非要进行实际的破坏,冲突的最终目的在于缓解矛盾和实现共识。柯林斯提出,人类的特性既具有合群性又包含冲突性。两岸在长期以来均处于隔绝状况,相互间隔空传话,双方不断试探。而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旧的平衡即将被打破,一种新的、更加微妙的平衡即将建立起来。在网络虚拟空间下,围绕焦点话题两岸网民展开社交媒体下的“表情包大战”,加深了两岸的交流,深化了彼此间的了解。这场社交网站中两岸青年颇具娱乐色彩的“大战”,当台湾网民开始从大陆网友那里“盗图”那一刻起,他们就已经融入了大陆这种充满活力和多元的网络文化主流了。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http://cnnic.cn/gywm/xwzx/rdxw/2015/201601/t20160122_53283.htm.

[2]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李霞.微博仪式互动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以新浪微博为例[D].天津:南开大学,2013.

[4]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5]祝捷.社交网站“大战”表明两岸青年工作大有可为[J].台声,2016(4).

[6]李苓,冯剑侠.电视访谈节目中的符号互动——以《鲁豫有约:爱人同志》为分析案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5).

【媒体符号】推荐阅读:

空间符号07-15

符号图像07-20

民俗符号05-13

文学符号05-21

符号营销05-25

景观符号05-31

工艺符号06-08

文字符号06-09

符号设计07-09

符号标题07-28

上一篇:临床生化试剂下一篇:交互式体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