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符号

2024-07-15

空间符号(共7篇)

空间符号 篇1

1. 空间的商品化与符号价值

当前, 中国发达地区城市正由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转型, 在这一过程中, 由于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调整, 城市资本的积累过程越来越多地和消费相关的服务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等联系在了一起;加之土地与住房的市场化, 私人开发商在城市建设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房地产业已成为国家的支柱性产业, 城市空间本身也逐渐成为了可供大众消费的商品。1

由于消费社会是一个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地激发消费欲求的社会, 商家为了激发大众消费欲求并获得更多利润, 为商品添加上使用价值以外的符号价值的就成为十分有效的策略。这些符号价值一般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商品的品牌与形象等独特性符号价值, 二是商品本身所指称的社会象征性价值2。法国社会学家让·波德里亚 (Jean Baudrillard) 3认为, 商品符号的消费才是当今消费的主要目的, 消费者购买商品除了使用它们还希望获得附加的地位、声望、个性偏好、生活态度等方面的符号价值。4

因此, 空间作为消费品, 和其它商品一样, 既有使用价值的消费, 也有符号价值的消费。城市中的空间与建筑不仅能满足人们对居住与使用等方面的功能需求, 而且其本身也是一种能够满足心理和情感上需求的商品。随着中国城市转型的进一步深入, 城市空间与建筑的符号价值特征也随之日益突显出来 (图1) 。

2. 空间使用价值的弱化

一方面, 在日益商品化的过程中, 城市空间更多地成为了产生利润的工具, 它们的功能可以根据空间消费市场的需求进行变换, 因此其使用功能变得不再固定和单一, 功能的混合、调整或置换已成为当代城市空间发展的一大特征。尤其是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更新过程中, 传统的生产空间也可以轻而易举地转变成其它类型空间, 比如工业产房可以改造成文化创意街区、超市或节庆场所。使用功能的不稳定性进一步弱化了空间使用价值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 高附加值使得商品的符号价值逐渐超越了使用价值。在空间商品化的过程中如何有效提高利润的关键就是让空间附加上更多和更受欢迎的符号意义。于是符号价值的生产与消费成为空间商品生产者关注的重点。通过包装、展示以及广告等大众传媒的反复宣传鼓动, 开发商有意识地培养消费者对空间符号意义的关注并激发他们对符号的欲望。当前的各种商品房楼盘的广告体现得最为明显, 品质、身份、地位等符号意义总是商品宣传的重点。与此同时, 中国社会的进步必然带来消费模式的变化, 如今空间商品的消费正在由“温饱型”需求向“小康型”需求转变, 这无疑为空间符号的消费提供了可以支撑的欲求市场, 因为空间功能和价格不再是消费者考量的唯一因素。相关研究表明, 商品房的投资价值和环境品质及其象征意义已超越价格和套型等实用因素, 成为购买者优先考虑的因素, 这在购买“第二居所”的消费者中表现的尤为明显。5

3. 空间符号价值的消费

随着消费社会的发展, 城市空间的个性和品位、身份和地位、生活方式等符号意义成为了空间消费的重要对象。

3.1 空间与个性和品位

当前, 为了满足了人们多元化的个性需求, 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 城市中的空间和建筑呈现出风格化与个性化的发展趋势, 其形象上的个性和特色日益成为吸引消费者的卖点。这些空间不但提供了与众不同的视觉刺激, 还成为满足了人们对个性和品位的追求:形体夸张的建筑受到了前卫和时尚人群的青睐, 通俗具象或商业艳俗的建筑更多地得到了世俗阶层的欢迎, 而诙谐荒诞的建筑则更容易获得“叛逆”青年的肯定。近年来, 中国城市中出现了一些引起社会影响的时髦空间, 它们所象征的个性和品位正是成功的关键。例如,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兴建的SOHO住区, 由于集合了“自由办公、自由生活”的理念, 受到了年轻创业者、自由职业者的欢迎;文化艺术人士聚集的文化创意街区, 例如北京798艺术区等, 吸引人的卖点是自由的文化艺术氛围和带有历史文化韵味的建筑;而北京三里屯等酒吧街, 真正销售的并不是饮料, 而是时尚的西方情调 (图2) 。由此可见, 个性和品位作为一种符号无疑已经为空间带来了巨大的附加价值。

3.2 空间与身份和地位

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 人们的社会地位与距离越来越多地通过消费空间商品的落差来进行衡量。不同阶层、职业、年龄、性别和不同亚文化的群体会消费与自身身份和地位相协调的空间商品。从目前中国城市的消费行为来看, 新富阶层与低收入阶层在卖菜方面有超市与农贸市场之别, 在休闲方面有酒吧与公园之分, 在购买房产方面有别墅与经济房之分。

在多样性社会竞争中, 空间占有已成为社会地位的符号象征, 社会地位越高、个人财富越多, 空间占有的表现就越充分;一个人的空间占有多寡成为社会地位和个人成就的符号6。城市中的富有阶层, 往往争相通过租赁、购置等方式占有城市中的景观地段、历史地段、商业地段等高价值、稀缺资源型的空间。近年来, 南京的许多能够观水望山的高档景观楼盘, 成为新贵一族竞相购买的目标, 楼盘所象征的身份与地位是购买者考量的决定性因素。例如, 南京莫愁湖东畔的万科金色花园, 由于其优越的观景区位和开发公司知名的品牌效应, 曾创下南京的商品住宅“天价”, 其在地位与财富上的象征作用, 是其它普通楼盘所不能比拟的 (图3) 。

此外, 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与企业同样看重空间商品所具有的身份与地位意义。他们的办公总部往往选择处于世界城市体系顶部的城市, 例如象征着财富与科技中心的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中心城市, 而且会在这些城市中建造或入驻具有象征意义的标志性建筑。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与政治地位的不断提升, 上海与北京已成为国内外公司与企业的竞相入驻的城市。《2008上海外商投资环境白皮书》指出, 截至2008年11月底, 外商在上海累计设立总部经济机构671家, 其中地区总部223家、投资性公司178家、研发中心270家, 上海已经成为中国内地省市中外著名公司总部入驻最多的城市7。而位处浦东陆家嘴黄金地段的金茂大厦和环球金融中心作为上海的标志建筑, 也是入驻公司财富与地位的象征。从这点来看, 城市及标志性建筑物也成了带有浓厚符号意义的消费品。

3.3 空间与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的象征意义是空间商品消费的重要内容之一。波德里亚认为, 符号价值使商品成为某种特定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象征, 拥有某种商品就是拥有了某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意义和文化价值。空间商品也不例外, 早在19世纪末的法国巴黎的邦·马尔奇商厦 (The Bon Marche) 8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图4) 。许多研究学者认为它作为当时一种开创性的商业空间, 吸引人们的并不仅仅是其中陈列的精美商品, 而是空间所体现的一种代表着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文化意义。美国社会学家迈克尔·米勒 (Michae Miller) 指出, “邦·马尔奇商店向所有那些过着和相要过中产阶级生活的人们出售物品”9。如今各式各样的空间商品更是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例如, 去辛巴克喝杯咖啡, 去“新天地”休闲和交往, 去上海大剧院欣赏歌剧无疑体现了上海中产阶层带有小资情调的生活方式和态度;购物在休闲商业街、游乐在主题乐园、居住在酒店式小公寓, 则体现的是一种青春时尚的生活方式。值得一提的是, 近几年以北京798艺术区为代表的工业复兴地段, 成为文化艺术等创意人群生活聚集的场所, 代表的是一种时髦的将生活、工作与艺术融合在一起的LOFT10式的生活方式;而以上海外滩18号为代表的豪华概念店, 销售的绝不仅是昂贵的奢侈品, 更是向人们炫耀并兜售着富豪阶层的奢华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

4. 符号价值强化了空间的社会属性

由于空间的消费可以和衣着打扮一样也成为人们生活方式、身份与地位等符号识别的重要因素, 那么具有相似消费趣味的个体之间通过消费相应的空间商品, 就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认同, 继而可以成为社会交往并产生群体认同的重要基础。因此, 符号消费强化了的空间的社会属性, 城市空间也决不是均质化的空间, 而是可能带来情感认同与区隔的多元化的社会性空间。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 (Pierre Bourdieu) 11对巴黎空间的研究证明了以上的观点:富豪阶层以“消费”巴黎右岸空间 (塞纳河北岸的商业中心) 作为自己特殊的品位;文化精英却以“消费”左岸空间 (塞纳河南岸, 是大学生、作家、艺术家汇集之地) 作为自己的品位。12正如前文所说的, SOHO住区、酒吧区、文化创意街区等等中国城市中的“符号性”空间同样地具有强烈的社会属性, 消费者大多是时尚的年轻人与中产阶级, 而老年人、低收入人群却很少光顾。

总之, 进入消费社会之后, 空间符号的消费带来了城市空间的社会性分化, 未来城市空间的发展也必将趋于多元化;尤其是各种消费趣味群体的出现与壮大, 将使得城市的“社会—空间形态”地图变得更加复杂, 就像马赛克一样混杂。13

5. 结语

消费时代的来临, 空间及其符号的消费为城市发展带了新的契机。一方面, 由于文化符号增加了空间的价值, 城市空间的文化资本可以轻易地转化成经济资本, 从而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上海新天地、北京789艺术区、深圳万科“第五园”小区等空间商品的成功证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 城市空间的文化资本也可以转化为社会资本。未来在城市空间的布局和建筑设计中, 应在坚持社会公平的基础上, 更多地考虑各种消费群体对空间个性、品位、身份、生活方式的喜好, 这无疑有利于规划与设计视野从探询空间物质规律向研究空间社会文化属性的拓展。此外, 对空间身份认同与情感归属的需求, 将为大众的创造性使用和消费城市空间提供契机, 从而在城市空间实践过程中促进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流互动, 并为城市空间发展带来民主和活力。

参考文献

[1].Micheal Miller.The Bon Marche:Bourgeois Culture and the Department Store, 1869-1920[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1.

[2].[法]布希亚J.物体系[M].林志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英]费瑟斯通M.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4].[荷]根特城市研究小组.城市状态:当代大都市的空间、社区和本质[M].敬东, 谢倩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5.

[5].王宁.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6].季松.消费时代城市空间的生产与消费[J].城市规划, 2010 (7) .

[8].张鸿雁.城市空间的社会与“城市文化资本”论--城市公共空间市民属性研究[J].城市问题, 2005 (5) .

[9].王步云.商品房购买决策影响因素的研究--基于南宁市商品房消费群体的调查[J].现代商业, 2008 (2) .

空间符号 篇2

关键词:建筑符号学;建筑构件研究;“福禄坊”

0 引言

在恩伯托·埃科的《符号学原理》一书中,提到建筑符号是为了使用功能而制造出来的客体,建筑的外观、材料、用途等,都从各自的使用功能中被抽象出来,被解码为符号。建筑符号学以艾柯、勃罗德彭特、詹克斯等学者的相关理论和著作最具代表性,他们对建筑符号学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例如,建筑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外延与内涵、意义等的问题。

1 筑符号学的内涵

1.1 建筑符号的能指与所指

建筑符号学在定义自己的研究对象时,指出符号学的符号必须是能指与所指的双面体,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前者是形式空间,后者为可视内容。现代建筑的口号“形式追随功能”。例如,建筑的开窗明示着采光、通风、视野间的联系。以玻璃幕墙例,20世纪60年代它在美国几乎成了办公楼的代表。办公建筑有序、庄重等特征恰好与玻璃幕墙所体现的含义相吻合,可见,约定俗成的形成具有时代性、地域性以及阶层性。

1.2 建筑符号的外延与内涵

恩伯托·埃科在《功能与符号——建筑的符号学》中提到,通常建筑的第一含意就是人要住进去就必须做的事——建筑物既指一种“居住的形式”。建筑最早的模式中,洞穴代表了一种遮蔽的功能,这表达的是建筑的外延,后来它开始包含“家庭”、“群体”、“安全”、“亲切的环境”等等内涵,外延目标是实用的功能,内涵目标是追求审美的功能。

2 福州三坊七巷传统民居建筑构件以建筑符号学形式的主要表现

2.1 三坊七巷的建筑符号列举:天井(能指与所指的双面体)

福州地理位置特殊,处于亚热带纬度,又毗邻台湾海峡,属于炎热多雨的海洋性气候,夏季时间较长,从每年的6月至10月,为了适应福州地区潮湿、闷热的气候环境,高出一般民居的屋顶在隔热采光的同时,能更好地吸纳东南方向吹来的海上气流。在左右山墙各开一扇小门则有利于主座与附座即花厅之间的空气流通,各厢房的透空雕花门与窗户,在夏天里可以对流透气,到了冬天则可以通过贴纸或镶嵌玻璃的方式来阻挡寒风。天井呈现纵向排列,每一进空间都有设置,且天井四周为敞廊、敞厅,前后连续贯通,并延续到最后一进的花厅,不但有利于采光和和遮阳,同时取得了良好的通风、排湿的作用。而在冬季,只要将各“进”的层户闭合,就可以挡住室外寒流的侵入,从而达到居住环境冬暖夏凉的要求。以上是天井的所指特性即可视内容。三坊七巷的建筑也是充分遵循“形式追随功能”,而符号学的能指(形式空间)也在天井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1)它是一个起联系、导向作用的枢纽空间。(2)延伸了堂屋的空间,扩大了活动范围和视觉感受。(3)极大地丰富了入口大门的空间处理。(4)它又是宅内重点装饰的地方。

由于天井的突出作用,让三坊七巷的建筑有了很强的生命力。

2.2 三坊七巷的建筑符号列举

隔扇俗称格子门,广泛用于建筑室内分隔,山墙围合的建筑单体外立面。(建筑符号的外延与内涵的充分表现在,外延目标是实用的功能,内涵目标是追求审美的功能。)

外延目标: (1) 使各空间之间但到既分又合的效果。(2)便于采光、通风。这在尚无玻璃的情况下,显得非常必要。

内涵目标: (1)福扇用于建筑面对宅院的一面,便于观景。(2)福扇典雅的花格和木雕,产生浓重的装饰效果,是建筑装饰的重点部位之一。

隔扇的特征及其结构:隔扇图案以木格(俗称满天星)和柳条窗居多,民间将其分为四冒满天星、六冒满天星和柳条三式。清中叶以后,隔扇也日趋华丽。虽制式仍多取六冒满天星形制,花格图案和裙板雕刻均趋精巧细致。花格如柳条十字川、宫式嵌菱、葵花嵌画板、葵花嵌瓷板等十余种。裙板采用浅浮雕装饰。

三坊七巷的建筑符号特征在于:既反映在外部的形象与风格,也存在于内部的结构,呈现两方面的特征: (1)将中国木构体系中的叠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生成了新的结构体系。(2)构成木结构的主要构件受到地域文化的浸润。

3 仿三坊七巷民居的现代居住空间——“福禄坊”别墅案例分析

“福禄坊”以三坊七巷传统民居的建筑文化风格与现代建筑材料相结合的一个典型案例,它以典雅的民族建筑文化前庭、天井、后院的传统布局为主轴线,真实再现了传统民居建筑的生活空间。传统联排别墅建筑形态决定了其户型变化空间不是很大。例如,黑白分明的院墙、镂花与落地窗的搭配,现代时尚元素与传统建筑符号完美而自然的统一。福禄坊另一特别之处——在房屋之间嵌入加蓋式天井。开发商为天井加了透明的固定盖,建筑本身围墙、门坊、街景完全从三坊七巷传统民居中提取元素,以现代建筑材料画龙点睛,使整个院区既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清晰的历史文脉,又不失现代感和舒适感,美观而又实用。例如,古代建筑风格的卧室一般是昏暗的,而现代别墅的内部中庭人喜欢比较明亮的。因此,将卧室设计在楼,层高达5米多,三楼的主卧室采光均使用通透性比较好的大窗,而其他辅助采光是通过天井等方式来增加亮度。

福禄坊的在平面布局方面,内部功能分区、单元化组合及空间围合方式都强调必要的私密性和向心性,层次分明、内外有别、处理灵活、空间的分合与联系便捷。例如,起居空间的厅堂与内部的卧室相互分离,前后部分之间设置小庭院或天井等都可成为现代住宅的设计素材。现代住宅设计通过运用对外封闭、于内开敞、设置等方式形成内聚的形态与向心力,也有的采取敞厅及连廊的方式形成多层次空间,已成为在住宅建筑设计者积极吸收传统建筑要素的模式之一。

4 结语

建筑符号学在建筑中的意义举足轻重,了解并运用符号学理论可以指导建筑的设计实践,提高设计理论哲学水平。三坊七巷作为福建福州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建筑对福建的传统建筑文化和现代的建筑文化搭建良好互动的桥梁,对现代居住空间的影响是既保护了传统文化又彰显了地域文化特色。运用建筑符号进行文化表达成为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从“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科学”起步[J].城市规划,2010(02).

[2] 何镜堂.岭南建筑创作思想——60年回顾与展望[J].建筑学报,2009(10).

[3] 卢健松.建筑地域性研究的当代价值[J].建筑学报,2008(07).

[4] 郝曙光.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研究[D].东南大学,2006.

[5] 孙大章.中国民居研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空间环境中汉字符号解构研究 篇3

项目编号:YJSCX2011-017X

空间环境设计中的语言表达与符号息息相关。汉字符号作为一种语言方式正以极大普及的势态携带大量的信息符号渗透到我们生存的每一个角落, 厌倦了阅读和修辞的语言方式, 我们的感官已经越来越适应和满足这些方便快捷、充满新鲜和刺激的解构符号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汉字符号在具体运用中被我们的感官所接受, 更重要的是对它赋予了确定意义以后, 它还可以作为信息的载体, 提供了其内含的信息。在空间环境中抽取汉字符号信息解构新的图形符号, 它并不是原图形符号的简单相加, 而是一种超越或突变, 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给予观者丰富的心理感受。

基于汉字符号本身特征研究的基础上, 利用汉字的特殊性与可持续性将空间环境表现的更富有人性化。并对汉字符号进行解构和阐释, 以期达到利用汉字来传达环境文化内涵、提升环境氛围的目的。把单一的符号信息解构置于空间环境中, 起到快捷、实用、醒目心情愉悦的最终目的。

近几十年来, 随着后现代主义风格对“现代”设计观念的质疑, 大众“寻根”意识的回归、对于文脉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对环境“场所精神”的广泛关注, 使符号学方法在今天的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研究与运用, 更具有现实意义。文字的产生源于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需求, 文字符号作为人类创造的视觉信息应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

一、认知解构汉字

“解构”产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哲学。解构成为艺术手法并被赋予了新内涵的这种方式也慢慢的被人们所接受, 演变成了一种态度。解构从字面看可以解释为, “解”有拆解、解开、分解的意思, “构”可理解为构建、组合、连结之意, “解构”应理解为对原有构成的分解、拆解之后的重构和再构建。体现出一种多元化的表现方式。

(一) 解构汉字的符号化特性

汉字自身具有点、线、面等视觉特征, 与其它文字比较, 其图形符号特征更为明显。汉字经历了从图像符号演变成抽象符号的过程中形成了系统的符号理论, 同样也留下了特有的文化内涵。汉字解构后, 视觉符号增强的同时符号的特性也相对减弱, 同时更具有一种新颖的韵味和美感, 成为“有意味的形式”。

汉字的主要特点是具有明确的概念性, 还可以对不同国家的语言文字进行翻译, 更具有一定意义上的认知度。而不足点是表达的信息具有局限性, 不同于图形符号富有完整而且生动的形态特性。通过汉字解构之后构成的符号语言弥补了汉字的不足之处;汉字解构后视觉符号语言具有完整、具体和多样性, 同时赋予其动态和生命力。

(二) 解构汉字的结构特性

汉字字符有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这就是“汉字与其它文字的区别所在, 这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因此, 比如小说、散文与诗歌中运用汉字组成的词或成语, 表现在文章中。然而, 解构汉字改变了汉字传统的表达方式, 如主题中也有展现细节文字。汉字解构的形式的多样性往往成为人们注意的焦点, 也成为传达信息的方式之一。因为独立的汉字也具有含义, 所以利用汉字的结构与本意经过解构的方法创新后, 能够创造出更加新颖更直白的表达出解构后的寓意。或者运用解构汉字后的元素符号作为象征性的隐喻创新, 将其演化成一个新颖的图形符号。

(三) 解构汉字的符号学分析

符号就是指示或者代表另一个事物的东西, 汉字是一种图形符号。而汉字解构后的“符号”, 即为设计符号。符号学家皮尔斯认为, 表示或展现其它失去的东西就是符号, 可以被人门所认知或者解释, 并且具有重要的意义;莫里斯认为, 人类的行为是一种符号过程;符号研究分为三个分支:语用学、语义学和语构学[5]。

二、汉字解构的呈现

一个城市或一处景观的精神象征和环境氛围往往是通过象征符号去获取这种信息。人与世界传达信息的主要媒介就是符号, 人们对这种“媒介”的选择越来越倾向于汉字符号易辨别的特性。通过解构汉字的这种方法, 不但可以新颖的传达出设计意图, 而且还可以赋予其隐喻内涵。

(一) 汉字虽然被设计解构, 但是仍旧保留汉字的内涵和象

征意义, 所以解构之后的“汉字”呈现的第一层信息便是中国的, 民族的。把打散后的汉字笔画作为单个视觉元素, 结合设计主题, 将其形成特定的一种装饰语言。

(二) “汉字”呈现的另一层信息便是结合新的语境所产生的新的意义。

德里达认为:“解构”并非为了彻底瓦解作品中原本的意义, 而是要在作品之中解开、析出其他意义, 使一种意义不至于压制其他意义, 从而让多义共生并存。因此, 当设计师完成了设计作品时, 他不仅赋予产品一种功能性的语义, 而且也表达了情感性、象征性以及关联性等其他的涵义, 去体现某一种有特定文化内涵的价值。

汉字解构之后仍具有传递信息的符号功能, 而且更加多元化和深刻化。通过对此分析不仅要传承和保留汉字元素的民族化特征和精神, 还要对有着深厚内涵的汉字元素做一个有意义的创新。文化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积累形成了一种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方式或认知目的等, 其重要的承载就是记录这些文化内容的文字符号[7]。而汉字解构就是运用了解构主义的方法把汉字与其它事物进行相互交融变化, 以形的变化来表现设计意图, 使汉字解构的“形”和“意”得到精妙的融合, 创造出一种丰富的符号语言, 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趣味性和视觉冲击的一种设计表现手法。

摘要:汉字以极强的图形化特征和独特的构成方式在空间环境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而汉字解构之后的设计符号更值得我们去探索其内在的设计价值。本文在探讨其汉字与符号本身, 阐释它在空间环境设计中的传达意义。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 人们对感官刺激、意识形态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 对室内空间设计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利用汉字符号解构的空间环境, 具有与一般环境不同的特点, 运用在设计过程中, 除了解决建筑本身的功能要求之外, 还不得不在建筑空间、环境质量、符号信息等方面予以重视。为了透彻的了解视觉符号解构带给人们的精神享受, 充分实现汉字符号解构具有的全民性和公共性特征.

关键词:解构,符号,汉字,空间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宗明.汉字符号学[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 P202.

[2]徐恒醇.设计符号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P170

[3]戴鹏.浅议汉字符号的视觉传达及文化意义[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2008, (6) , P70

[4]徐恒醇.设计符号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P4

[5]徐恒醇.设计符号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P53

[6]刘子川.“孟菲斯”的“解构”设计观[J], 装饰, 2004年第2期

空间符号 篇4

地域文化符号是室内空间设计中重要的隐性因素。结合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 将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物化为地域性设计符号参与主题餐饮空间设计, 使其既满足现代使用功能又符合当代视觉审美, 使地域文化符号在当代室内设计中得到保护与传承, 同时也提升了餐饮空间的文化内涵。

一、地域文化在餐饮空间设计中地位与作用

(一) 提升餐饮空间的文化

如今餐饮空间的发展, 不再只是提供食物的场所, 更要体现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审美情趣与态度。为了满足人们猎奇和特殊审美心理, 体现商业化、产业化、个性化的餐饮空间设计屡见不鲜。这种过分强调个性化和形式化设计思想, 导致了畸形、怪异甚至雷同空间的出现。这源于设计者和委托者之间的设计目的和文化意识的偏差, 更源于设计者对地方本土文化内涵缺乏理解。事实上, 地域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层面, 如历史文化古迹、自然文化景观、民间艺术、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 其传承的是当地的历史记忆和历史演绎中沉淀下来的文化传统。将地域文化符号引用到餐饮空间设计中, 寻求文化与设计之间的联系, 重塑本土地域文化在人们观念当中的呆板沉闷形象, 创造独具本土特色的餐饮文化空间, 有利于提升餐饮空间的文化内涵和持久生命力。

(二) 传承地域文化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多样、民族众多, 形成了区别其它地方的语言、风俗、宗教、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 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地域性文化符号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 也是地域文化表达的重要元素。地域文化符号中的图形符号包括民俗服饰、织物中的图形;当地动植物形象图形;传统建筑中砖雕石刻、木雕梁柱、门罩图形等, 除此之外还包括以抽象几何等形态象征的哲学观念、文化意识的图形, 这些都表达出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根据特定室内空间的功能、结构以及设计主题的需要, 运用现代的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对地域文化符号进行提炼、再设计, 使其满足现代使用功能、符合当代视觉审美, 同时具有时代特征的表现形式, 使地域文化符号在当代室内设计中得到保护与传承。

二、地域文化符号在餐饮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将地域文化符号应用于餐饮空间设计中, 不能只是简单的复制和模仿, 而应当对地域文化符号进行提炼、再创造, 运用现代的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 将符号语言转换为地域性设计语言, 注重对其历史人文内涵的挖掘和提炼, 并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 让人们从视觉的第一印象中认可它, 并与设计师产生共鸣。地域文化符号在餐饮空间设计中的表达方式是多元化的, 根据空间的功能、结构以及餐饮空间的主题需求, 将地域文化设计语言中的外在造型思维和内在的意境和情感通过创新设计手法融入空间设计中, 使得地域文化符号成为现代信息的载体, 传达出不同地域文化的深层内涵, 从而使地域文化在现代室内空间中得到良好的传承。因此, 接下来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地域文化符号应用在餐饮空间设计中具体的应用方式:

(一) 地域文化符号的直接引用

根据餐饮空间的主题需要, 将地域文化符号中的图形符号、色彩符号、材质符号、空间形态符号、陈设符号、建筑装饰符号直接引用为室内的装饰符号, 虽然是直接引用, 保留文化符号本体的某些形态, 但也需要创意设计并非只是完全复制, 可以通过位置的改变和形式的简化两种方式对文化符号加以提炼, 让人们从视觉的第一印象中认可这一符号, 被现代人接受。

1. 位置重构

“位置重构”是指在餐饮空间设计中, 通过对地域文化符号进行空间上和功能上的位置改变, 并使其在原有传统形式中固有的、或指人们思维定势中所习惯性安放的位置和功能进行改变、重构。如江南水乡的河道、弄堂浓缩运用于餐饮空间中, 分割包厢的道路或墙体;苏州园林的花格窗可以应用于铺地和顶棚设计中, 因位置产生变化从而产生视觉上的新奇感。又如传统建筑的建筑构件、旧时的拴马桩、马槽等农具被安置在餐饮空间中, 作为一种装饰营造餐饮空间的某一主题氛围。

2. 置换与拼贴

“置换与拼贴”是指保留某地域文化符号的形态、肌理和结构, 通过改变其材料、色彩或是功能来创造出新的视觉体验的一种设计手法。上海的“琉璃工坊” (又称“牡丹六六”) 餐饮空间设计, 其设计概念来自于江南的苏绣牡丹花, 设计上就用鎏金材质和透明亚克力做成牡丹吊顶和牡丹藤蔓屏风, 给人一种复古又前卫的视觉张力。又如著名室内设计师梁志天就擅长将传统的太师椅、博古架、茶几, 用鎏金材质、透明亚克力或是玻璃代替其原有的红木, 或是保留原家具的局部, 再拼贴新材质, 甚至是嫁接新功能。传统园林中的洞门被引用到室内, 经过透光石、镜面不锈钢板、暖黄色的LED灯光的“置换与拼贴”无论是直线式洞门还是曲线式洞门, 营造了空间的神秘感和梦幻感。

3. 反复与叠加

地域性文化符号的“反复与叠加”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某一或某一类符号以相同体量、材质和形式出现在同一空间中, 做出某种有规律的重复序列;另一种是以不同的体量、不同的材质、不同的形式分散在不同的空间中, 通过这种符号的反复出现来强化空间主题。可以借鉴台湾的芭比主题餐厅中关于芭比符号的应用方式:将芭比的各类头像以相同的体量、相同材质反复叠加, 并以阵列的组合形式作为入口玄关的屏风, 烘托餐饮空间的芭比主题氛围。同时, 在就餐区的墙面装饰上陈列悬挂的是著名的芭比服装设计师Robert Best的手绘设计草图, 体现了芭比符号的反复应用。

(二) 地域文化符号的间接提取

1. 解构与重构

“解构与重构”是探索餐饮空间设计中用创造性思维表现地域文化的一种重要的方式。通过重构与抽象的方式可以达成餐饮空间设计的地域性与创新性。“解构与重构”就是将某地域文化符号原有的造型结构和组合方式进行分解、消解、拆解, 提炼出其最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结构设计语言, 并进行重新组构以及必要的形式上的处理, 从而得到融入原型特征的全新形态。

从餐饮空间设计角度讲, “解构与重构”包括对形状、空间、位置、材质、色彩、尺度等方面的重组。如“形状重构”, 是根据地域文化符号的立体的形或平面的形进行打散后重构成一种新的符号, 但这符号既能让人们第一眼对其产生认同感, 但又在似像非像中发现其实是对原地域文化符号的再设计。

2. 夸张与变形

地域性文化符号的“夸张与变形”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引入对象的某些具有代表性的特点进行夸大、弱化甚至是删除其次要部分;二是将某一符号固有的形态进行整体改变, 夸大、缩小或是变形, 以打破人们的惯性思维, 从而创造出一种“讥讽”、“幽默”甚至是“玩世不恭”的效果。如北京“798”某餐饮空间顶部的“水墨”造型, 就是模拟水墨滴入水中瞬间晕开时定格后在显微镜下的形态;又如将鸟笼扩大为餐饮空间包厢的立面结构, 将明式官帽椅的椅背拉长约180cm, 对就餐空间形成一个围合和限定, 在视觉上也具有一定的冲击力。因此, 通过夸张与变形的设计手法可以获得大量既脱胎于地域文化符号本身, 又有异于该符号的新装饰形式, 是地域文化符号在餐饮空间创新应用极其重要的方法。

3. 象征与转译

“象征与转译”是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 借以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艺术表现手法。这种设计手法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也可以使复杂的概念浅显化和单一化。对于立足于地域文化表达室内设计师而言, 通过对地域文化符号的象征与转译, 使人产生由此及彼的转化和联想, 使观者能够透过共同熟知的文化符号产生共鸣, 从而传承地域文化的精神实质。如在著名隐逸日式餐厅中, 入口玄关处以“一花一世界, 一树一菩提”的概念完成了禅宗意蕴氛围的营造, 设计通过“象征与转译”的手法巧妙地将“花、树、菩提、世界”转译为设计中一束枯莲、一尊佛头、一柱袅袅的青烟、一条潺潺的流水, 这种形式刺激人们对其所象征的形象进行联想和想象, 把顾客带入一个清新、淡雅、无为的禅宗境界。

三、结语

地域文化符号在餐饮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是现代主题餐饮空间设计的重要方法, 是对历史文脉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但不能肤浅地停留在对某地域文化的表面复制和模仿上, 而应该提取图形、色彩、材质、空间形态、家具及陈设、建筑装饰等地域性设计要素, 通过各个要素之间不同的表现手段, 如拼贴、置换、位移、解构、重组、夸张、转译等, 加之形式上的综合协调与配合才能起到文化创新应用, 符合环境要求, 满足适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 务必做到设计手法的合理、适度, 切忌元素符号的堆砌, 也要注意地域文化符号的选取要与餐饮空间主题内涵相吻合。

参考文献

[1]张凤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 2008, (04) :63-68.

空间符号 篇5

一、莫里斯符号学理论简介

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了他的符号学理论,现代符号学由此开始发展起来。现代符号学有三大著名理论:索绪尔的符号理论、皮尔斯的符号理论以及莫里斯的符号理论。莫里斯将符号学划分为三个部分:符构学、符义学和符用学。符构学主要研究符号的组成即组织结构;符义学是对各种符号的表达意义的研究;符用学是对符号的起源、使用、符号的作用以及符号与使用者之间关系的探讨。[1]

符构学也被称为句法学,是莫里斯符号理论的基础部分。为便于理解,我们以句法学为例来解析符构学的研究内容。句法学研究的是语言的句子结构,句子由单词组合而成,排列正确的句子被认为是合乎语法的句子,而合乎语法的句子都是根据一套句法规则构成的。虽然任何语言的句法规则数量都是有限的,但说话者可以理解和表达的句子数量是无限的。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说,对建筑符构的研究就是对建筑符号内在排列组合关系的研究。

符义学被视为符号学的核心。根据索绪尔的符号理论,能指与所指之间的最初关系是任意的,但一经确认,这种关系就成为一种直接关系即约定俗成。约定俗成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依赖许多特定条件得以形成的,因此它具有时代性、地域性以及阶层性。后现代建筑师格雷夫斯将符义学的研究更推进了一步,他认为建筑能产生两种不同层次的含义,即一次含义和二次含义。一次含义是指人与建筑交流过程中所产生的对建筑功能的客观理解,即功能含义;二次含义则产生于一次含义之外,是人与建筑交流过程中产生的对于建筑空间的个人化、情感化理解,即精神含义。

符用学研究的是在一定的上下文里符号的使用,包括符号的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及可能产生的效果。何兆熊先生在他的《语用学概要》中指出:“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从建筑的角度来看,人们对建筑符号的解读能力仰赖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受教育程度、生活阅历、文化信仰及思想观念等。人们在阅读建筑、理解空间时往往以头脑中已存的代码及其相关信息作为解读建筑的字典,通过对照实际所见的各种建筑空间信息(建筑代码)来解读建筑的含义。[2]

二、室内主题空间设计中的符号学运用

“主题”一词最早起源于德国的音乐术语,后被广泛运用于其它艺术领域中。高尔基将“主题”定义为:“主题是从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由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但聚集在他的印象中还未形成。当这种思想用形象来体现时,它会在作者心中唤起一种欲望,赋予它一个形式。”室内主题空间设计作为一种思维模式与其他艺术领域中主题的概念本质是相同的,但作为一种空间语言的构思方式又有其独特性。它强调营造一种整体氛围,让空间的体验者处于某种场景化的情境片段中,激发其潜意识和情感上的共鸣,最终目的是获得空间体验者的认同,满足其高层次精神需求。[3,3]

室内主题空间设计对设计的场景化、情感化要求比较高,其设计目的是使空间具有表现文化、传递思想的“语言能力”。在近年来盛行的室内空间主题化设计思潮以及相关的大量设计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符号学理论对室内设计领域的影响。为了突出表现主题空间的设计立意,设计师常在设计中运用一些能够被使用者所识读的设计代码,这些代码如同设计师笔下的语言词汇一样,通过对它们进行有机组合、变化乃至拆解、重构,设计师便可演绎出主题明确、引人入胜的室内设计作品来。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设计师进行设计的过程就是选择代码并将它们组合成符号的过程。“代码”即为设计作品中能表现设计主题的诸多设计元素,“符号”则为这诸多设计元素所组成的意义综合体——设计主题。

三、莫里斯符号理论在室内主题空间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莫里斯提出符构学、符义学和符用学之间具有相互包含的层次关系,其中符用学是最根本的,符义学是符用学的一部分,而符构学又是符义学的一部分。但在室内主题空间设计中,符构学、符义学和符用学却不能依照相互包含、层层嵌套的关系模式来运用,这三者更像是分别主导设计三个阶段的理论基础,下面就分阶段论述莫里斯符号理论在室内主题空间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一)符义学主导阶段

当设计的主题被确定后,设计师首先要围绕设计主题展开联想,搜寻一切能表现和支撑主题立意的设计元素(设计代码)。任何符号都包含了能指和所指两个方面,建筑的能指可视为建筑的形式、空间,所指可视为建筑的内容。因此,建筑的所指应是由能指所涉及的概念形成的。在设计实践中,“能指”即为设计师在设计作品中具体运用的设计元素,“所指”即为这些设计元素所传递出的信息内容。设计师在此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尽力找出那些能够高效、准确地表达所指的能指,并将它们作为叙写主题立意的备选词汇整理、提炼出来。

(二)符用学主导阶段

对设计元素的搜集工作完成后,便进入符用学主导阶段,在此阶段设计师的工作是根据主题立意精选出数量有限的设计元素(设计代码)。这一筛选工作往往是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甚至连最后推演出的设计元素组合方案也可能有多个。如同人们在写文章表述事物时可以从不同角度,以不同语气、文笔风格来叙述一样,对设计主题的表达方式也可以有多种选择,单看设计师所擅长的是什么,怎样写、怎样说才能真切的表达设计主题了。因此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设计师要根据设计主题的内容及受众特点选择合适的设计词汇组成备选方案。

(三)符构学主导阶段

这是设计方案的成型阶段,在此阶段设计师通过对室内空间受众人群的研究来确定使用何种句法规则将设计元素进行排列组合。这个过程类似小学生的组词成句练习,设计师使用既定的设计词汇,选择恰当的语法和句式来编写出能够完美表达设计主题的语句。通常情况下设计师会选择那些易于被受众人群解读的句法规则,所表达的设计主题也容易被人理解领会。但也有不同情况,比如设计师将几个明显成句的设计词汇以反常规的词序、语法组合起来,从而产生一种奇特的表达效果。受众人群在解读此种建筑空间时秉持着脑中已有的惯常阅读经验,却读到了语序颠倒错乱的文字,根深蒂固的语法逻辑常识会使受众人群将所见到的在脑中重新排列组合成符合约定俗成的语句并体会其含义。这就产生了真实(所见)与联想(经验)的对比和错位,形成空间与人的对话交流,使室内空间充满趣味性,主题突出,令人印象深刻。

四、结论

优秀的室内设计往往是通过变化无穷的“言说”方式来显露其无穷魅力的,对于室内主题空间设计来说,真正要做到的就是在设计语言中以独到的眼光和独特的方式处理、解决具体问题,在巧妙的“言说”中创造新意。将莫里斯符号理论应用于室内主题空间设计无疑将会拓宽室内设计师的设计思路,为他们提供一把打开室内设计理论之门的钥匙。

参考文献

[1].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87-108。

[2].徐龙飞,杨茂川.从语用学的角度探析文化建筑的空间形式.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4):80-82。

[3].回大伟.浅谈室内主题空间设计.室内设计,2011(4):22-24。

空间符号 篇6

一、城市遗址景观符号的形象和内涵

(一) 空间的符号化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 (Ferdinand de Saussure) 将符号理解为“能指”和“所指”的二元关系, 即符号存在形象本身和概念表达两个层面。符号的具体形象, 即“能指”部分, 而符号形象背后指代的非物质层面的要素则构成了符号的隐含意义, 即“所指”部分。空间是人类活动的载体, 与人类社会制度、经济体制以及文化意识密切相关。以建筑为例, 建筑的空间布局、结构以及材料等本身就能传达出固定的意义指向, 同时人们作为客观物质世界的对立面来使用建筑时, 能从主观上感受到建筑暗示、隐含以及表现出来的多重含义。任何符号意义的生产与阐释都离不开特定的文化空间, 只有在相应的文化空间中符号才具有意义。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城市遗址景观作为一个城市的历史和“身份”, 出现了大量的遗址公园、风情街区甚至复古建筑等景观类型, 这些都可视作遗址景观符号的开发和利用。

(二) 城市遗址空间的符号价值

城市遗址景观由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种要素构成。其符号形象包括遗址自然条件、古树名木、各类文物以及遗址遗迹等内容, 而其人文内涵则指符号的物质形象所传达的历史事件、建筑功能、社会制度以及艺术形式等内容, 甚至包括在遗址空间上生活人群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性以及社会组织等信息。这些信息决定了城市遗址景观的符号价值, 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经济、景观和科教等方面:

1. 经济价值

遗址本身不具备经济意义, 但是遗址景观包含的各类文物、城市空间以及丰富的物质遗存可以作为文化资本参与经济运作, 同时遗址景观代表固定时期内的社会制度、历史事件、生活习俗以及生产方式等内涵, 这些内容可以成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此外鉴于遗址景观的独特性空间符号, 周边地块的经济价值也随之展现。

2. 景观价值

城市遗址景观是一个城市的“基因”和“身份”, 代表着一座城市独特的人文内涵, 具有重要的景观价值。城市遗址景观符号具有多重意义, 既能独立表达特殊的景观含义, 同时也是城市景观塑造的重要素材。遗址符号的历史跨度和当今城市环境的现代感能产生强烈的对比, 可以形成耐人寻味的景观效果, 目前各大城市纷纷打造的遗址公园就是对这一符号的直接利用。

3. 科教价值

遗址景观的科教价值主要通过文物展示、背景挖掘以及场景还原等方式实现。遗址景观代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力水平, 同时也可以反映具体的建筑构造技术、生态技术以及装饰艺术的状况, 凝聚着固定时期人们的社会意识。城市遗址景观的这些内涵通过现代景观艺术手段的打造, 既可以成为重要的景观要素, 同时又可以成为科教展示的重要内容, 使城市居民跨越历史了解不同水平的技术和艺术手段。目前对遗址景观的科教展示还处在较为初级的阶段, 主要原因是遗址景观的物质遗存呈片段化的状态, 要还原其真实状况需要有大量专业技术团队的支持, 增加了解读的困难。同时并不是所有的遗址都具有科教展示的价值, 还需要对遗址景观进行较为全面客观的资源评价。

二、午朝门遗址公园景观符号调研

明南京皇宫规模宏大, 布局严谨, 成为后来兴建的北京皇宫的母版。明朝南京城包括宫、城、郭三部分, 明故宫就是其宫城部分, 而午朝门是宫城的一座城门, 位于今南京市中山东路。因现存有午朝门建筑遗址, 现开辟为午朝门公园, 午朝门遗址公园的景观符号内容分析如下:

1.场地概况

午朝门遗址位于今南京市中山东路与御道街的交汇处, 是明故宫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午朝门公园是将明故宫的宫城内一部分区域建设为公园, 另有一部分被辟为明故宫公园, 周边地块被南京地区的部队、高校、居民区、企业厂区等占用, 外围环境与公园内联系不大, 从城市肌理角度来说也缺乏延续性。而民国时期为了护送孙中山先生的灵柩, 开辟了中山东路横穿了明故宫遗址。后中山东路一带地块成为国民党统治时期重要的街区, 近代优秀建筑密集, 同属于重要的历史遗存而被列为文物。错综复杂的用地环境使得午朝门公园风貌的整体修复性保护变得不切实际, 只能在场地内保持完整的历史空间原真性, 同时尽量使周围片区在绿化、公共设施方面与遗址公园风貌保持一致。

2.建筑遗存

午朝门公园内现存建筑遗址有午朝门、金水河以及五龙桥等, 此外还有大量散落场地中间的建筑柱础以及其他装饰元素, 比如九龙壁等 (如表1) , 这些部分是明故宫遗址重要的地上建筑遗存部分。厚重的城门上原有木结构城楼一座, 毁于后来的战火。因此现有城门就成了所有历史事件的见证, 最近几年相关部门做了大量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有效增强了建筑的安全性。而城门上城楼的柱础还是按照原有形制存放, 充分还原了历史的真实性。原宫城的中轴线青石铺地保存完好, 一直贯穿整个场地并直达城门, 两侧增了种植池, 栽植雪松、紫薇等景观植物。

3.使用现状分析

午朝门公园目前利用状况较为粗放, 成为周边市民的休闲场所, 虽实行收费制度, 但门票仅为一元。调查发现, 市民主要利用公园内的空地、广场和道路开展晨练、合唱以及棋牌等形式的休闲活动。入园的市民数量众多, 而且每天有较为集中的时间段, 一般为上午5时到11时午饭前, 下午15时以后也会有部分市民进入。这些市民中老年人占大多数, 休闲时间较为充裕。这样的利用方式使得午朝门公园的性质和定位发生重要变化, 不再是以展示文物和历史遗存作为主要目的, 而是转变为街头绿地形式的休闲健身场所。由于入园人流量大且集中, 增加了公园的管理难度, 园内的建筑、文物、植物资源以及公共设施等受到强烈冲击, 部分草皮被踩踏损毁, 精美的柱础成为市民游戏的工具。同时大量小商小贩也随着市民一起涌入公园, 自行车、电动车在入口处随意停放, 整体秩序较为混乱, 不符合午朝门公园的资源特性。

4.问题总结

从现场调查结果来看, 午朝门公园的利用方式明显偏离遗址公园的历史地位, 不利于发挥其文化资本的应有效用, 对景观资源的保护带来负面影响。具体来看, 可以从景观符号的物质形态和人文内涵两方面来进行总结。首先, 午朝门公园的建筑遗存、植物绿化以及道路系统等形成了暂时稳定的视觉搭配关系, 符合其历史风貌和主体表达要求。而园中精美的柱础、石刻以及厚重的铺地石块都是特有的景观元素, 公园的定位没有做到以保护其物质要素的可持续存在为前提。同时, 午朝门公园内的遗址传达出独特的人文内涵, 包括明朝初年的社会制度、官僚体系以及君臣关系, 还有相关的民间传说等, 目前公园缺少这方面信息的挖掘和整理。

分析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 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现存遗址的地上部分只是明故宫建筑的很少一部分, 要还原整体的历史风貌难度较大;同时开发工作缺乏系统性和规模化, 点式的符号应用对场地氛围的营造作用有限。例如目前在中山东路北侧重建的仿古建筑孤立的处于城市主干道一侧, 背后只是简单的植物栽植, 缺乏有氛围的配套元素, 削弱了场地的影响力和特色。其二, 周边地块的用地权属较为复杂, 难以围绕明故宫和午朝门展开统一的景观风貌打造;而且中山东路沿线分布着大量民国时期的重要文物建筑, 这些建筑也具有特定历史时期的环境风貌, 同时需要保护和开发。再者, 场地周围有不少小区和企业, 这些居民有健身休闲的需求, 周边能满足这些功能的城市公共休闲场所不多, 因此午朝门公园必然会成为市民的休闲去处。

三、总结

按照符号学的角度, 午朝门遗址公园景观符号包括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部分。从实地调研结果来看, 目前公园虽然对物质形态的遗址部分做了相关的保护措施, 但相对来说只是简单消极地延续遗址部分的存在周期, 有创意的开发和利用措施极少。同时, 缺乏对景观符号内涵的挖掘、提炼和应用。对于遗址景观来说, 物质遗存只是其符号价值的一部分, 其符号内含部分是场地精神的重要继承要素, 对于场地复兴和城市特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遗址景观作为城市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空间资源和文物, 是具备独特物质形象和文化内涵的空间符号。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用地日益紧张的背景下, 具有多重价值的城市遗址景观面临“注重形式建设、轻视内涵挖掘”的开发利用误区, 对整体城市景观特色的维系带来了消极影响。本文从符号学理论出发, 从认知的层面分析当前社会背景下对城市遗址景观的认知逻辑;并以可持续开发和利用作为出发点, 对南京午朝门公园的使用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分析, 在总结场地利用情况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维护建议。

关键词:城市遗址,景观,空间符号

参考文献

[1]胡惠林, 王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生产性保护”转向“生活性保护”[J].艺术百家2013 (4) :19-25.

空间符号 篇7

地铁空间设计中的色彩可分为装饰性色彩与功能性色彩两大类。装饰性色彩主要表达色彩的象征性,功能性色彩则是表达色彩的识别性。装饰性色彩作为一种象征性符号存在,主要通过空间装饰的界面作为媒介展示,使人们从感官到意识形态与周边信息建立潜移默化的联系。其特点是注重对空间维度的把握与表达,对整体车站装饰空间的主色调起到决定性作用。在共同的城市文化背景中,社会群体在其文化氛围内形成共同约定,也就是人们“约定俗成”的意识形态。在共同观念的作用下,装饰性色彩自身会被赋予明确的意指作用,形成象征性色彩符号。象征性色彩是指色彩情感的进一步升华并形成意指符号,能表达人们的信仰与观念。

在地铁空间中,功能性色彩主要包括:广告媒体色彩、导视系统色彩等。功能性色彩作为标识符号存在,其特点是注重对时间维度的把握与表达,对整体车站装饰空间的主色调起到调节性作用。功能性色彩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们对空间导向的识别,具有提示与指导人们行为的作用,功能性色彩在附加上某种具体的意指后形成指示性色彩符号。符号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传递信息,指示性色彩符号传递信息从色彩符号的本体到信息接收者再到接收者进行判断和行动,这个过程需要信息的有效扩张、认知和反作用[1]。因此,功能性色彩可以运用色彩的象征性进行标识导向的设计,把色彩与周边环境建立潜移默化的联系,使人们在认知空间中产生识别记忆。

二、城市文化对地铁空间色彩设计的影响

(一)地铁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关系

城市空间承载着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从社会属性看,地铁是城市的公共空间,地铁空间作为城市文化的媒介窗口并且承载着城市文化的精髓。地铁空间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社会交往与城市公共活动的需要,而且也是反映城市文化传统与历史内涵的空间舞台。因此,地铁交通空间成为目前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地铁的发展促使了城市形态的完整性与紧凑性,也对人们在城市空间中进行空间认知、学习与传播城市文化等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现如今地铁车站不再是“点”与“点”的关系,而是地下空间与地上空间要形成一个更加立体化、区域化的空间“意识形态”,同时形成集自然因素、人文因素、集体记忆因素、审美情趣为一体的具有功能价值体系的文化景观。例如,广州地铁6号线“北京路站”换乘空间中,在整体色彩风格中可以突出北京路步行街的商业氛围与历史文化的结合,提取历史文化色彩元素传递周边区域信息。正如凯文·林奇说:“地铁的出入口可以算是城市中的战略性节点”[2],我们通过地铁站内部空间设计把这些战略性节点的周边信息传递给人们,使地下空间与地上空间、车站空间与城市空间进行良好的互动。

(二)城市文化有利于色彩符号的形成

在地铁空间设计中,色彩设计成为视觉核心。把城市文化融入到色彩设计中,形成象征性符号,使人们从根深蒂固的文化中形成潜意识的视觉性导向系统,增强人们识别空间的敏感度。歌德(Goethe,1749-1832)在他的《色彩学》一书中,论述了色彩对人心理产生的影响,并探求了色彩与情感之间的绝对关系。不难看出,色彩的象征意义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需要挖掘城市文化内涵与每个站点周边区域历史信息才能够逐渐形成这样的深层联系。广州地铁6号线中的“团一大广场站”内部空间的主导色与周围主要的建筑色彩保持一致,换乘大厅内部主题墙面的设计也是在传播该站域周边历史文化信息,使站域空间与周边环境保持较好的契合度。利用色彩的视觉特性更易于城市文化的传播,而城市文化的融入也有利于实现色彩的指代意义,促使色彩符号的产生,对周边区域环境形成隐喻性的象征,提升地铁空间的识别度。

(二)城市文化有助于区域性色彩的认知

城市文化的传播促使人们产生一种“约定俗成”的意识形态。许嘉璐先生在《说“正色”——〈说文〉颜色词考察》中指出:“从先民对颜色的分类,到后来典籍中关于正色、间色的种种解说所反映出的观念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大约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生活→习惯→规范→生活……→”[3]社会约定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人们在城市文化背景中建立起生活习惯、文化观念的过程,在这些过程当中人们通过与自然界和社会的接触,逐步形成关于色彩的概念和联想。因而,在我们进行空间色彩设计的过程中,要以人们在城市文化背景中所建立的认知为依托进行设计。色彩的象征性表达要立足于城市文化的基础上与受众取得“约定俗成”的关系,正如让·菲力普·朗科罗(JeanPhlippe Lencols)的“色彩地理学”,其目的在于表现地域中建筑的色彩与该地域周边环境以及人文环境建立密切关系[4]。因而,在地铁空间色彩设计中,色彩融入城市文化作为象征性符号所意指的意识形态带有隐喻性地传达周边文化信息,在城市文化引导下人们所特有的生活方式与习惯指引着人们自觉地与周边信息建立联系。

三、色彩作为象征性符号在广州地铁6号线中的运用

广州地铁6号线拥有13个普通站,9个重点站,其空间界面的色彩与图案是通过对周边独特的历史文化建筑图案和建筑色彩进行采样提取进行设计运用到空间中。在9个重点站中选取4个站作为文化站,文化站内部空间在重点站的设计基础上,在站厅层墙面增加大幅的文化墙,每个站厅的色彩也根据周边历史建筑信息,从城市风貌中采集色样进行设计,使每个站域周边文化延续到室内空间设计中,使地下空间与地上空间建立互动联系,有利于人们对周边信息产生某种启示。6号线设置的4个文化站分别是:东山口站、团一大广场站、北京路站和文化公园站。

(一)东山口站

中西合璧的“东山洋房”柱式门廊是广州特有的民居建筑,见证着羊城多元文化并存的历史,构成了这里别具一格的城市风貌。东山口6号线站厅墙体的用色与洋楼群中常见的黄色调相吻合,并降低其纯度,增强室内光线的柔和感。柱面上采用黑色水墨洋楼剪影作为装饰图案(如图1),给人历史怀旧感。入口处设计了以“印象东山,西韵情怀”为主题的文化墙(如图2),墙体形式采用老洋房的拱形窗与栏杆为设计元素,采用东山老洋房特有的红砖墙的砖红色为主要色彩,用黑色线描的方法勾勒昔日洋房的剪影。把东山洋楼这一建筑特色融入到地铁空间中,提高该站厅的识别度,给人们传递该区域的历史文化信息。

(二)团一大广场站

团一大广场站邻近团一大旧址(如图3)、省港罢工纪念馆(如图4)等建筑,站内空间界面采用旗帜的红色作为本站的主要装饰色,站内文化墙设计元素(如图5)与团一大旧址相吻合,站厅天花造型采用红色与灰色进行交叉,天花造型的红色降低了饱和度,既与界面的红色调进行统一,又使整个空间富有层次感。人们通常把红色比作革命的颜色,在这里,红色意指我党光荣的革命历史,并以此纪念用生命换取人民幸福的革命烈士。红色作为象征性符号引发人们对红色革命历史产生联想,也使人们潜移默化地与周边的历史遗址建立联系,传递了城市的历史文化信息,使地下空间与地上空间建立互动联系。

(三)北京路站

北京路站站厅层设有以“千年商道,繁华依然”为主题的文化艺术墙(如图6),主要内容为北京路步行街及该区域由古至今的千年商业历史。采用土黄色和赭石色进行搭配作为文化墙主要配色,整体色彩沉稳、朴实、平和,体现出浓郁的地域文化气息,具有稳定感与亲和力以及浓浓的历史怀旧感。以土黄色和赭石色为墙体主色调,用线描和色块的形式绘制北京路“千古商道”的繁华景象,犹如历史缩影呈现在人们眼前。站厅空间主要以绿色作为主要装饰色,柱面装饰的内容则为北京路大南路口的景色(如图7),用代表朝气与希望的绿色做为主色,沉稳怀旧的黑色作为点缀色,象征着北京路步行街千年历史繁华至今。当人们在站厅内进行换乘或出站时,这些色彩符号从视觉上给人们传递出周边区域信息,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便利。

(四)文化公园站

文化公园站为6号线首期六个文化站之一,在本站站厅层设有以“缤纷羊城,文化之窗”为主题的文化艺术墙(如图8),主要内容为广州市文化公园、珠江及岭南民俗文化。空间柱面装饰的内容为粤海关大楼(如图9),用浅褐色为背景色,黑色为点缀色,渲染历史文化氛围。文化墙墙体色调以土黄色作为背景雕刻出珠江概况,采用传统节日、古建筑、雕塑等文化元素作为小景,用黑色边框的形式设计为照片胶卷的形态嵌在墙体上,犹如城市文化节点的总汇,采用蓝、黄、绿等色作为小景的填充,蓝色给人怡静、深远感,是博大、永恒的象征。黄色是亮度最高的颜色,其灿烂的色彩有着太阳的光辉,象征着照亮黑暗的智慧之光。绿色给人活力、青春和平和感,是希望的象征。文化墙点缀色承载羊城的古今变化概况,展现城市文化之窗的景象,为城市文化创造出良好的传播途径,给人们营造出缤纷羊城的文化氛围。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色彩的认知已经融入了时代精神与社会风尚。色彩本身具有强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将其运用在地铁空间设计中能提高空间信息的识别性,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便捷。运用色彩的象征性手法,汇集周边区域文化元素,形成象征性符号并运用到地铁空间设计中,能使人们与周边区域信息建立潜移默化的认知联系。色彩作为象征性符号,融入城市文化的同时也传播了城市文化,促进了车站空间与城市空间、地上空间与地下空间的有机互动,建立具有“人文意象”的站域空间。

摘要:人们对色彩的认知已经融入到了时代精神与社会风尚中。色彩本身所特有的强大表现力和感染力,运用在地铁空间设计中能提高空间信息识别性,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便捷。运用色彩的象征性手法,汇集周边区域文化元素,形成象征性符号并运用到地铁空间设计中,能使人们与周边区域信息建立潜移默化的认知联系。色彩作为象征性符号,融入城市文化的同时传播了城市文化,促进了车站空间与城市空间、地上空间与地下空间的有机互动,建立具有“人文意象”的站域空间。广州地铁6号线在色彩运用方面就非常值得借鉴。

关键词:地铁空间,广州地铁6号线,色彩设计,象征性

参考文献

[1]王宇.视觉艺术中的“色彩符号”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6:33.

[2]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43.

[3]许嘉璐.说“正色”--《说文》颜色词考察[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3):7-14.

【空间符号】推荐阅读:

符号图像07-20

符号意义10-16

文本符号10-18

民俗符号05-13

文学符号05-21

符号营销05-25

景观符号05-31

工艺符号06-08

文字符号06-09

符号设计07-09

上一篇:改造系统论文下一篇:世界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