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符号

2024-05-13

民俗符号(共5篇)

民俗符号 篇1

北方民俗是北方文化的遗存, 孕育滋润了具有北方艺术特色的影像艺术, 是在人类生存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病愈人类相始终的古老文化, 它集物质与精神、现实与理想、情感与理智、使用与审美于一的多重文化品性。为影像中的人物提供了特具民俗氛围的生存环境。我们不仅要研究北方民族的内部文化, 同时也要研究各个区域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一、民俗学与符号学概述

(一) 民俗学及其研究领域

民俗学, 本意是“民间的智慧”或“民众的知识”, 可译成“关于民族大众知识的科学”。可以将民俗学定义为:对风俗、信仰、传统文化、口传文学及其思考模式进行研究, 并用来阐述这些民俗现象在无限的时空中流转变化的学科。

谈到民俗学, 可以说它与我们身边的各种生活场景、生活现象密切相关。虽然人们并非都能意识到个人对社会整体有多大的影响力, 但是关于人类活动的所有细节, 都能作为民俗学的研究对象, 并且其中还蕴含着较为丰富的文化信息。

(二) 符号学及其研究渊源

符号学从广义上来讲是研究符号传达的意义的人文科学, 含盖所有讯号符、涉文字符、古文明记号、密码、手语等方面。在西方, 人文科学领域直到结构主义的兴起时, 哲学家们才大量引用俄罗斯关于符号的研究以完成对文化的真正再现。符号学另一个源头来自于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他将符号分成意符和意指两个部分后, 才真正确立了符号学的基本理论, 并影响了后来的罗兰·巴特等法国结构主义的学者, 因此被誉为“现代语言学之父”。另外, 符号学应用得较为广泛的领域有电影符号学、建筑符号学等。本文意在从民族学和符号学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电影的北方风味。

二、中国电影中的北方民俗符号

(一) 反映老中国的北方悲苦命运的特定民俗符号

张艺谋的《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秋菊打官司》等作品, 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系列, 将中国北方的贫穷与富饶, 妥协与抗争, 沉默与呐喊, 愚昧与智慧等矛盾而又真实的民族风格用各种民俗符号渲染到了极致。黄得发金的土地上是贫穷和亘古不变的信仰;红红的高粱地里是的热血的男儿打杀鬼子的斗志;酒里酝酿的是为捍卫民族尊严流出鲜红的血液;秋菊嘴里不停重复的“俺就是要讨个说法”是我们民族执着与不屈不挠的根。我们可以在这些导演的作品中看到老中国北方人民悲苦的命运与豁达的心胸。可以感受到他们喷张的血液和痛苦的低吟。可以看到那些铮铮的符号诉说着文化的浩瀚与历史的沧桑。

(二) 对破败进行扬弃的新型北方民俗符号

我们民族的史书上书写了种种苦难, 自然灾害和外族侵略让我们的民族曾遭受巨大的创伤, 时至今日, 中国部分地区的发展仍路途坎坷, 中国人民也在探索幸福之路上依然上下求索。

对于从古至今不断沿袭下来的民俗我们不应该全盘抛弃, 而应该理性的采取扬弃的态度。这体现在电影中就是各种民俗符号的运用应更好的反映中国人内心最本真、最向善的传统。《我的父亲母亲》中不断奔跑的母亲, 那自然摇摆的的身姿和飞扬的辫子, 是我们民族生命力的象征。而她不断地在“小路”上奔跑和对“家庭”的重视, 反映了中国人对爱情和家庭的重视, 对团圆的渴求。

三、从张艺谋的电影看中国电影的北方民俗符号特点

(一) 粗豪的北方男性符号所代表的民族生命力

从我爷爷疯狂的颠轿和野合中, 我们看到的是北方男性强悍的生命力, 无论是粗豪雄壮的“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 还是气壮山河的饮高粱酒, 还是与鬼子们的殊死搏斗。都是如此的酣畅淋漓地展示着敢于生也敢于死的北方人的生命信条。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 理性与写意一直贯穿始终, 中国人似乎更含蓄, 但其实也是一种虚伪。“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怨而不怒”、“发乎情, 止乎礼义”的美学观一直主导着中国人的审美价值观。《红高粱》的出现是对这种种的反叛, 它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的感情、人性的冲动, 真实地反映了人类的原始欲望与生命欲求, 在中国的电影的大银幕上展示了新时代的人物形象。

(二) 温柔但却强韧的北方女性符号

例如张艺谋电影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是如此的饱满与圆熟, 既带有原始的女性的普遍的美, 又隐含了个体的独特性。是大写的爱的诠释, 是人类爱的极致的展示。女人的温柔敦厚的母性, 娇蛮又富有生命力的女儿性在张艺谋的电影中随处可见。可以看出, 张艺谋的作品都或隐或显地带有一定的集体无意识般地对母性的追溯和膜拜。

张艺谋影片中的女性形象, 美的不仅是外表的自然天成, 更是内心的坚韧与强悍。母爱的诠释使人们无法拒绝张艺谋电影中对于女性美德张扬。女性作为土地的象征, 温柔而又强韧, 正是这种矛盾的特点才使女性形象在张艺谋的电影中具有典型意义。不可否认, 张艺谋电影中的女性已经上升到了神话的高度。

(三) 色彩符号的大量运用

极其地热爱红色是张艺谋电影的一大特色, 这也是电影中北方符号的特色之一。就算运用了其他的颜色, 他也能做到色彩的浓艳于炽烈的风格的统一。不管是我奶奶的红盖头、红头绳、红衣服红裤子, 还是红红的高粱丛、血红的高粱酒、打鬼子时我们的或是敌人的鲜红的血液。红色是中国的颜色, 也是血液的颜色, 它象征着人类的激情, 人类的爱憎。红色可以最好地表现人类思想的奔突与冲撞。红色也是最理想的表达北方民俗特点的颜色。整个电影看上去更像一幅画而不是一个故事。

张艺谋电影中对各种色彩的融合与对比做得也是出神入化。我们看《我的父亲母亲中我母亲》中我母亲年轻时漆黑的眼睛和头发、美丽的花棉袄、洁白的雪地和奔跑中红扑扑的灿烂的脸孔, 会感到对爱情的无限憧憬和对美好的留恋。再看我母亲年老时黑白的画面与之形成的强烈反差, 反映出的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中生命的蹉跎、悲凉和爱情的永恒浓烈、赤诚。

结语

影像作品中的电影艺术作为一种文化, 它既是每个民族的精神写照也是民俗的真实传达。他会不可避免地反映一个民族所特有的生命体验。尤其是在文化传统悠久绵长的中国, 电影除了可以刺激、娱乐、调节观众的感官, 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可以重现中国各个区域的民俗特色, 还原古中国人民灵魂的精神特写。对于回顾我们伟大而命运多舛的历史、对于认识我们当前的生存现状、对于激发我们的民族热情和超越历史的使命都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因此, 一部真正的好电影一定显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一定真实的反映了它所特有的民俗特色, 才能在世界舞台上立于不败之林。

淮滨泥叫吹:活在民间的民俗符号 篇2

红陶鸟

2008年,河南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民间遗产普查。在普查过程中,当谈到河南传统泥玩具——淮阳泥泥狗和浚县泥咕咕时,来自淮滨的郭文斌插了句嘴:“这个在我们淮滨也有。”他的话立刻引起了河南省群艺馆研究员、民间美术专家倪宝诚的注意。

其实,早在泥叫吹走进当代人视线之前,它已经在淮滨流传了数千年,有着极其久远的历史渊源。

1981年,考古学家在淮滨县三空桥乡肖营村附近的沙冢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意外获得了一对造型独特的宽胸长尾红陶鸟。经过鉴定,该红陶鸟为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2300年的器物,被定为国家二级文物,现收藏于淮滨县淮河博物馆中,被当做“镇馆之宝”。

沙冢红陶鸟造型简洁大方,线条流畅,虽经岁月洗礼,却仍可依稀辨别出朱红底色。“红陶鸟身上透露出的原始美、自然美、朴素美,浸透了原始先民的信仰、審美等多方面的精髓,是我们研究远古先民生活的重要依据。”倪宝诚说。

寓意吉祥的泥叫吹

泥叫吹从造型上大致分为动物、人物两类,以动物为主,人物为辅。动物类主要以鸟为主,另有十二生肖等其他动物。人物则主要是戏剧人物,如关羽、郭子仪、杨六郎、穆桂英、樊梨花等。

从色彩上看,由于肖营村古属楚国文化范围内,故尚黑。泥叫吹以黑铺底,以黄、白、红、蓝、玫瑰、紫等色泽亮丽、对比强烈的鲜艳色彩描绘其上,故而艺人们说:“一要捏得像,二要画得鲜。绿要绿得嫩,白要白得净,红要红得鲜。”在色彩的搭配上,一般以黑色为主,其他色彩以装饰色而存在,大多不超过三种色彩。

在彩绘的图案上,泥叫吹多用花瓣纹、鱼鳞纹、羽毛纹、凤尾纹、回水纹等。在寓意上,大致有以下几种吉祥寓意:一是护子,如生肖泥玩,每个生肖都是一个保护神,意为保护小孩平安、健康、快乐成长;二是延年,如猫与蝴蝶相配,为耄耋之年;三是祈福消灾,趋吉避祸,如狮子看门、孔雀开屏等;四是忠孝传家,家里必发,在中国大忠孝观念下,泥叫吹也秉承了中国主流文化内涵,塑造了众多忠孝两全的形象,如关羽、郭子仪、穆桂英、岳飞等。

泥叫吹虽小,但其制作工序相当繁杂,而且一个都不能少,如撮泥、塑形、钻孔、打磨、初期晾晒、后期晾晒、彩绘、罩清漆等。为了便于操作,艺人还代代相传制作口诀,如“羊嘴尖、猪嘴齐” “羊角直、牛角弯”“老虎要露牙、龙要张大嘴”“站着尾巴长、坐着尾巴短”等。

“泥叫吹的出现填补了淮河流域没有泥塑作品的历史空白,而且很有可能与浚县泥咕咕和淮阳泥泥狗一起,构成代表中原地区农耕文明的三点一线的民间泥彩塑文化传承体系。”倪宝诚激动地说。

民俗符号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民俗符号,景观设计,传统元素,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将民俗符号融合到现代景观设计中, 对表现地方传统文化、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有重要的作用。此外, 将民俗文化融入到现代景观设计之中, 还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有重要的意义。

1 景观设计与民俗符号

1.1 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是指在都市生活中, 基于人对自然和美的追求而形成的多艺术类型融合的景观建筑, 其内涵即观众在欣赏中所获得的审美感受。因此,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 常采用多种元素融合的设计方式, 从而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此外, 景观设计还具有现实意义, 即对自然的复制, 从而体现环境保护等现代人类的议题, 提升民众对环境保护问题的客观认识。

1.2 民俗符号

1.2.1 符号学概述

《符号学》并不是新出现的概念。瑞士学者索绪尔对19世纪末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梳理, 并在学生的帮助下, 出版了《普通语言学教程》, 其明确说明了符号学的特征以及含义, 这也是人类第一部关于符号学的著作。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 索绪尔明确说明了符号的形式, 并根据符号的特性和表现阐述了其对不同受众的引导作用。

哲学家皮尔世泽在剖析研究中发现了“三分法则”, 其从表象、特征和寓意层面对符号学进行了认证, 找到了适合阐述符号的最终方式。在“三分法则”中, 表象的存在主要依托于共性 (文化特征的共性) , 并通过符号形式的转化, 最终成为了具有共性的符号表象;特征是独树一帜的符号表现, 因客体具有的必要存在性而引导了特征的出现和确立, 同时, 在特征之下, 符号促成了与人的记忆连接, 即搭建了与人构成关系的桥梁;符号是寓意层面的核心特征, 在寓意之下, 符号可引导人的行为, 进而实现符号的作用和价值。由此可见, 符号学中所蕴含的符号是一个复杂的构成载体, 而并非仅带有某种含义的标志。因此, 符号可通过实践的方式达成使用者的某种目的。

1.2.2 民俗的符号学特性

从符号学的构成来看, 其除了表现形式外, 更重要的是内层含义。所以, 由符号学所形成的特征可理解为:在某种符号的推动下, 观众会因为符号的特殊价值出现某种与情感相融合的契机, 进而成为以行动为核心的符号表现。比如, 在我国的国画中, 竹子代表气节, 所以, 在一些文人骚客互相赠送的礼品中常出现竹子, 以表示情感上的赞同。正因为符号的存在, 接受赠礼的人会心存感激。由此可见, 多数符号学的特征建立于情感的引导。

2 民俗符号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2.1 民俗景观符号的创作过程

在设计师融入和设计符号前, 必须明确本地的特征, 即获取本文的文化资源, 比如洛阳的牡丹花等。只有深刻地了解本地特性, 才能挖掘到深层次的需求, 从而实现符号的融入。此外, 设计师还要进行一定的分析工作, 确保符号信息能与本地产生交互。事实上, 每种符号都有着无数种表现方式, 但一些不合理的尝试会引发民众对符号的负面情绪。

在符号的创作过程中, 唯一的方式就是挖掘, 即通过现有的符号形式寻求契合的模式, 并以此为灵感, 采用专业的技术手段实现。值得注意的是, 不可忽视民俗文化的作用, 应借助民俗文化, 从而使民俗符号给观众带来全所未有的认知体验, 更加深刻地传达设计师的思想。

2.2 民俗景观符号的创作方法

民俗景观符号的创作主要依托于设计师所创作的特殊符号形式。此前, 一些设计师认为符号的价值在于融入。事实上, 无论哪种符号, 其特殊性在于对观众的引导, 以此为基准, 任何能带动观众情绪的符号都可以被采纳或使用。比如, 在设计过程中, 可提取原始的民俗符号, 找到与之对应的更易被接受的现代化元素, 并借助一定的设计手段, 将其转变为可视的实体符号, 比如雕塑建筑、景观建筑等。此外, 还可以采用符号中心模式的设计方式, 即以符号的核心表现性为基准, 突出符号的中心建设理念, 并通过其他的景观搭配方式建设符号式景观。此类景观具备更加直接和高效的引导作用。

目前, 我国已有一些景观采用了民俗符号, 比如贵州省的思南县, 其以土家族文化为基础, 经过设计师的不断努力, 并借用土家族的建筑形式, 深刻剖析了其原始的符号特征。但设计师并没有采取传统的设计方式, 而是利用了现代化的元素, 将原本严肃的题材以轻松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在以科学为主要构成的社会中, 采取这样的形式可更好地提升外来者对土家族文化的认知水平。

3 结束语

景观设计的核心需求并不是为城市的绿化作贡献, 而是借助景观更好地提升民众对自然的认知水平。在其中引入符号不仅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还能体现景观建筑更深层的寓意。

参考文献

[1]韩依纹.浅谈民俗符号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及意义[J].科教导刊 (中旬刊) , 2011 (08) .

[2]罗雯.鄂西南地域性民俗符号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J].设计艺术研究, 2015 (02) .

民俗符号 篇4

一、民俗艺术及民俗艺术文字符号

(一)民俗艺术的内涵。民俗艺术,是指在民间广为流传并相约成俗的各式各样的艺术形式,主要包括音乐、舞蹈、 曲艺、杂技,以及绘画、剪纸、雕塑和雕刻等多种造型艺术形式。民俗艺术是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艺术具有典型而鲜明的艺术特征:它不仅真实生动地描绘出了民俗风情,表现民间百姓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而且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稚拙古朴的艺术神韵。

(二)民俗艺术文化符号的意义。民俗艺术文字符号是一种符号形式,是受自然环境、社会和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 通过其字形、字义和字音等特征来表现民俗文化。民俗艺术文字符号具有极强的形象性和意象性:民俗艺术文字符号通过在文字中添加图形或进行其他方式的修饰加工,在表达原意的同时,创造出新的意境;民俗艺术文字符号往往将世间万物的形象融入其中,生动形象;民俗艺术文字符号通常是对汉字的再创造,赋予了更多的美学意义;民俗艺术文字符号可以看作是汉字与图画的结合,能够表达出特定的含义。

(三)在现代广告设计中运用民俗艺术文字符号的意义。随着我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发展,民俗艺术也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识和了解,并被设计者整合运用于现代广告设计中。民俗艺术文字符号在现代广告设计中运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1. 有助于生动传达设计者的理念;2. 有助于增强广告的文化感和美感;3. 有助于发扬我国民俗艺术文化。

二、民俗艺术文字符号在现代广告设计中的运用

(一)以吉祥符号为主题。中国的民俗艺术与人们的生活、民俗和习惯密不可分,因此能够长盛不衰,源远流长。 比如说龙的符号,龙一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象征着权威、 吉祥和力量。当龙的意识和象征意义被运用于现代广告设计中时,它不仅体现出民族特色,而且表现出神圣、吉祥之意。中国结在古代经常被作为信物,以结表情,以结寓意。 在现代广告设计中,中国结可以表达出人们对于祥和生活的追求。例如:中国联通公司的标志即采用了源于佛教八宝的 “八吉祥”之“盘长”的造型,取其“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相辅相成”之意。由此可见,民俗艺术中的吉祥符号已经是现代广告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以寓意联想为主题。在现代的广告设计中,设计师往往是将事物的美好寓意进行象征,人们通过对广告的揣摩,才能体会到广告中所运用的民俗文化。民俗艺术也经常采用寓意联想这一艺术手法:石榴和葡萄意味多子多孙,桃、 龟、松寓意长寿等。所以,在现代广告的设计中,设计者也常常发挥自己想象力,以寓意联想为主,继而传达出广告的设计理念。例如,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会徽,以中国汉字“世”字书法创意为形,与“2010”巧妙组合,相得益彰,表达了中国人民举办一届属于世界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博览盛会的愿望。“世”字图形寓意三人合臂相拥,状似相携同乐的家庭,也可抽象为“你、我、他”广义的人类, 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突显出世博会以人为本的积极追求。

(三)以文字组合为主题。中国人民内心向往着吉祥如意,因此特别钟爱带有吉祥意义的文字,尤其是传统的 “福”“禄”“寿”“喜”等。在现代广告设计中,它们常被作为吉祥符号加以应用,其文化内涵也随之被不断地拓宽和丰富。设计者常常借助民俗艺术中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国泰民安等吉祥语,表达人们内心急求吉祥的美好愿望,同时也传达出广告产品的信息。这种方式,不仅符合人们追求美好的普遍心理,也提高了商业宣传的效果。

三、总结

现代广告设计不仅是传达出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的载体,也是实现对中国民俗艺术文化传承和发扬的一种形式。民俗艺术文字符号的运用,有效提升了广告的文化内涵, 成为创意广告的精神支撑。民俗艺术文字符号和现代广告设计结合,不仅有利于弘扬民俗艺术文化,也赋予了传统民俗艺术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杨雪.现代广告设计中民俗艺术文字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4,(22):98.

[2]冷增龙.浅谈民俗艺术符号在当代广告设计中的应用[J].美与时代(中),2015,(04):106-107.

民俗符号 篇5

一、淮河流域民间艺术符号分析

淮河锣鼓是淮河流域民间民俗艺术之一, 随着历史的演变出现了多种流行的曲牌, 例如“长流水”、“十八翻”等, 已经淮河沿岸庆祝佳节不可缺少的一种娱乐方式 (图1) 。

花鼓灯, 流行于淮河流域4省20多个县、市, 是以舞蹈为主、以锣鼓为乐, 运用折扇、手绢和花伞, 通过优美的动作和民歌小调, 抒发丰收心情的综合艺术形式的小戏, 多以民间广场艺术的形式出现。它的系统相对其他小戏来说更加完整。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艺术语言, 是世界上用肢体语言表达复杂情节和人物的民间舞蹈之一。花鼓灯综合了南北文化的优点, 舞蹈形式热烈、奔放、迅捷、灵巧、优美、细腻, 加上题材广泛、节奏多变、高昂激烈、婉转纤柔的民歌, 使花鼓灯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特殊的美感力量。花鼓灯艺术是淮河流域一些艺术品种的根脉, 然而目前原生态的凤台花鼓灯已濒临消亡, 急需有效保护和抢救。如何用现代的传承方式把花鼓灯文化延续下去, 是我们现代艺术设计者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流行于淮河沿岸的阜阳和淮北地区的剪纸艺术兼备南北剪纸艺术的特点, 浑厚洒脱、淳朴秀美、动静结合、巧拙和谐, 通过剪、刻、撕、染等方法塑造艺术形象 (图3) 。再加上对称、简单的形式特点, 使剪纸成为淮河沿岸人们节日、礼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 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外来的文化不断充斥着本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民间艺术的生存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其中有些珍贵的民间艺术已失传。为了弘扬和继承传统而优秀的民间艺术, 我们要把握现在, 运用我们的艺术设计知识, 利用现代的科技, 将淮河沿岸优秀的民间艺术推陈出新。

二、淮河民间民俗艺术符号在当代纪念品设计中的体现

在一些经典的现代设计案例中, 时常会把旅游景点或当地特色文化通过平面复制化、夸张化、简略化、形象化等途径应用到旅游纪念品中。例如独具特色的剪纸文化应用到产品包装 (图4) , 苏州的秋裤造型应用到钥匙环 (图5) , 北京的鸟巢缩小应用到产品的纪念模型等。这些设计显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点, 取得了过目不忘的视觉效果。

在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 淮河文化一直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如今的淮河文化又是现今旅游文化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以“设计”的方式, 将淮河民间文化应用于实际是淮河儿女不可推卸的责任。通过淮河文化和旅游纪念品的结合, 使它比其他的特色旅游产品除了资源性价值和垄断价值外, 更有附加性价值。这种附加性价值使旅游纪念品具有宣传、广告功能, 收藏、欣赏价值, 投资增加功能等用途。而这些功能, 不仅能吸引更多的游客, 发展淮河沿岸的民间艺术, 还能进一步提高游客的精神享受、审美情趣和生活情趣。使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当地的特色文化, 从而使本地的旅游产品不仅能用来纪念, 还能发展成为淮河沿岸的文化符号。这种标识性的东西, 在功用性、识别性、艺术性、符号性、持久性等方面都有显著的特点。

民俗旅游纪念品所具有的特殊性质:

第一, 旅游纪念品具有特殊的文化性。文化渊源是旅游纪念品的生命力之所在, 实践证明, 文化特征越鲜明、文化品格越高的纪念品, 价值越高, 也就越受欢迎。淮河流域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双墩文化、大禹文化、道家文化等文化印记深深地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在本地的旅游纪念品中应有较明显的反映。

第二, 具有纪念性。特殊、特定的旅游纪念品造型, 对游客来说是一种时间和情感的记忆。这可以是怀旧, 也可以是畅想未来。例如“被火车拉来的城市”蚌埠, 是淮河中游的一颗明珠, 在解放前它只有三条马路, “大马路”、“二马路”和“三马路”。如果时间停止, 用纪念品的方式记住它, 那么它将是一种跨时代的记忆。

第三, 独特性。它主要表现在地方性:地方性的原料、地方性的设计、地方性的包装使产品更具有活力, 更具有灵性。淮河流域具有地域特点的产品, 如淮阳的泥泥狗、凤阳的凤画、阜阳的剪纸、枕头馍、界首的彩陶、蚌埠玉器、怀远的石榴等, 纪念品的包装设计应具有地方特色。

第四, 礼品性。旅游纪念品系列化、配套化、色彩化、精致化, 使淮河民间艺术纪念品更便于携带。

第五, 艺术性。产品要富有艺术欣赏价值, 这是现代设计的重中之重。如昆明航空的标志就是利用凤凰和祥云的民间吉祥图案, 既具有美好的寓意, 又和行业特征非常贴近契合。所以将淮河民间的艺术符号与本地旅游纪念品相结合, 不能死搬硬套, 生硬模仿, 而是需要灵活巧妙地通过现代设计的技巧和规则, 根据人们的审美心理, 提高艺术的档次性, 便于人们对淮河文化的理解和构想。

第六, 时尚性和实用性。将传统的手工艺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不仅要能够反映地方特色, 还要具有一般纪念品没有的“实用性”, 从而更好地从另一方面提高淮河民间艺术文化的知名度, 如把剪纸功能化, 由二维图形变成立体产品 (图6) 、凤画应用于家居环保竹炭 (图7) 等。

在淮河沿岸, 这些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呈现了劳动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和对神秘自然的精神寄托。淮河沿岸的优秀民间艺术是丰富多彩的。特别是剪纸, 它极富完整性与装饰性的效果, 使图案具有极强的图形感和形式美感。节奏和韵律, 对比与调和, 整体统一与局部变化, 形与形的呼应、穿插都使原本生活化的图形变得更加趣味化。

三、结语

由此可见, 要想使淮河的民间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 就必须做到与时俱进, 推陈出新。把花鼓灯简略化, 通过水彩的方式呈现到产品包装中, 把淮河锣鼓截取写意化应用到装饰画中, 通过旅游纪念品和谐、舒适、端庄、统一的视觉心理效果及整齐的美感, 宣传淮河沿岸的民间艺术, 将宣传文化与经济发展有机统一。

保护、传承淮河民间艺术是时代的召唤, 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感知时代发展, 将传统的淮河民间艺术符号与现代艺术品结合, 充分运用到旅游纪念品设计中, 带动淮河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繁荣正是当代淮河子女服务家乡、报效祖国的一项责任, 一个奋斗目标!

摘要: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民间艺术被人们忽视, 导致原本优秀的民间艺术变得越来越稀少, 越来越贫乏。作为新时代的设计师, 必须运用所学的知识, 利用旅游纪念品的意义和功能, 将淮河民间艺术作为一种“符号”与当今的旅游纪念品设计紧密结合, 从而带动本地的经济发展, 宣传淮河沿岸的民间艺术文化。

关键词:淮河,民间艺术,旅游纪念品,花鼓灯,剪纸

参考文献

[1]陈德琥.道家审美文化视阈中的花鼓灯艺术[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06)

[2]项毅.沉淀的文化跃动的生命——当前安徽淮河流域的民间剪纸艺术[J].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4)

[3]马彦.论民间吉祥图案在标志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 2011 (09)

【民俗符号】推荐阅读:

空间符号07-15

符号图像07-20

符号意义10-16

文本符号10-18

文学符号05-21

符号营销05-25

景观符号05-31

工艺符号06-08

文字符号06-09

符号设计07-09

上一篇:职业道德教育措施下一篇:模拟实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