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符号

2024-10-11

建筑符号(精选12篇)

建筑符号 篇1

摘要:建筑符号是对建筑的一种解读, 在如今建筑界占有着重要地位。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 建筑往往通过象征符号来表现其背后的意义和思想, 因此, 研究我国古建筑中的象征符号, 是一个必要的过程。通过以明清建筑为例, 浅析其象征符号中的各种象征的运用, 以求从历史中获得对当代建筑的反思和新思路。

关键词:明清建筑,象征符号,建筑设计,符号学

1. 概述

著名建筑史学家佩夫思纳 (Even Pevsner) 在他的《建筑类型的历史》一书的结语写道:“任何建筑物在观者印象中都会产生一种联想, 无论建筑师是有意图的或是无意图的。”我国长达五千年的历史中, 不同阶段出现过各种不同的建筑, 每一个时期的每一栋建筑都蕴含着人们的思想和情感。而现代符号学作为一门20世纪新兴的学科, 在80年代中期才从西方传入中国。但是, 直到目前为止, 中国建筑界仍然很少把符号作为一种设计手法和评价标准来研究。符号起源于语言, 国内外语言环境不同, 符号背后所代表的意义也不同, 直接将国外的符号移植到国内的建筑内, 是生硬的, 行不通的。

因此, 我认为, 要因地制宜地创造出被我国人民所接受的建筑作品, 首先要研究我国建于历史中的古建筑, 在中华文明的环境中更深刻地了解我国建筑的意义, 深入我国建筑师的思想, 从而继往开来, 站在适用于我国的建筑符号基础上, 去创作新的建筑。

由语言学的符号传递到建筑学的符号,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在中国传统建筑中, 礼制的等级, 名分要求, 习俗上的风水观念, 文化上积淀的种种文脉、哲理, 都需要通过象征性符号来表现。传统建筑, 特别是宫殿、坛庙、陵墓等建筑类型, 很重视象征手法的运用, 采用了大量的象征性符号, 并形成严格的规制。所以, 研究我国建筑的象征符号, 是研究我国建筑符号的一个重要环节。

明清时期距离现代时间较近, 建筑保存相对更多更完好,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概述象征符号与明清建筑的关系;第二部分以分解象征的不同方法为线索浅析部分代表性明清建筑;第三部分以明平武报恩寺为例, 谈谈我对明清建筑象征符号的一点认识;第四部分结合当代建筑进行小结。

2. 四大象征概览

2.1 数与几何象征

象征符号可分为五大类:数与几何象征、文化信码象征、特征与形体象征、历史诠解式象征以及色彩和装饰象征。timg.jpeg¬

周易还提到, 《说卦传》:“乾为天为圆……坤为地”, 《坤·六二》:“直方大……”后以圆形建筑象征天, 方形建筑象征地。历代北京城平面图都是方形, 形制除《考工记》规定外, 也与古人对宇宙“天圆地方”的认知有关。天坛的建筑结构圆形, 而地坛建筑多采取方形, 其基本理念也源自于此, 这就是几何象征符号的体现。

2.2 文化信码象征

文化信码象征在明清时期的南北各有一个代表。

在南边, 浙江金华兰溪的诸葛八卦村则是通过空间布局来体现文化象征的符号。“整个村落以钟池为核心, 八条小巷向外四周辐射, 构成内八卦, 将村落居民住宅分布在乾、兑、坤、离、粪、震、良、坎等八处分区方位, 且该村址又被外环八座小山围绕, 形成外部八卦布局;钟池位于村落九宫八卦图中心, 一半水塘一半陆地, 中间以‘S’形分隔, 构成鱼形太极图。水塘边缘呈圆形, 陆地边缘呈方形, 象征天圆地方。两边各设一口水井, 为阴阳鱼眼, 寓意象征构成宇宙间万物的阴阳二气。望二气调和运行有度, 则万物有序, 风调雨顺。整个八卦图象征顺天道求福社, 求家族兴旺发展。”

2.3 特征与形体象征

特征与形体象征, 苏州拙政园中的云墙与扇面亭是这类象征的典型。云墙顶部波浪起伏, 与周围树木山石更加和谐。

扇面亭在苏州园林中并不少见, 而拙政园中的扇面亭还特别在三面墙上开有扇子形窗洞, 亭子之后有一圆形攒尖顶的笠亭, 从扇面亭对面望去, 二者恰似一把完整的扇子。

而云南的干栏式建筑, 则是模仿鸟巢, 下面的立柱为树, 鸟巢构筑在树上, 以避免毒蛇猛兽的袭击。

2.4 历史诠释式象征

因为封建制度原因, 历史诠释在明清建筑中表现得不多, 避暑山庄内的普宁寺大乘阁屋顶以四角上四个小的围绕重要一个大的, 变形与佛教密宗的金刚宝座塔, 这种起源于印度的建筑是以方形基座上伫立五座塔的形式构造而成, 将这种形式用于外八庙中最高的大乘阁, 其中蕴含的宗教意味是可以想象的。

3. 报恩寺的象征表达

3.1 报恩寺背景简介

报恩寺位于四川省平武县内, 始建于明代, 在我国大木构建筑群中占有重要地位, 被专家誉为“明初罕见之遗构。”

根据当地导游介绍, 报恩寺是明朝镇守平武的土官佥事王玺准备自立称帝时为自己所修的宫殿, 后被朝廷发觉后临时改成寺庙。然而通过对史书的查阅, 例如周洪漠的《敕修报恩寺记》载:“忠君爱国, 人臣之本心也;建寺奉佛, 人心之至善也”可知王玺是为“祝延圣寿”, 是奉旨为皇帝所修的寺庙。无论是哪一种说法, 报恩寺与皇室色彩都是分不开的。

3.2 报恩寺中的色彩象征

报恩寺以天王殿、大雄宝殿和万佛殿为主体建筑, 布置在中轴线上, 坐西朝东, 分出前中后三进院落。配殿和游廊等左右相对排列, 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群。

屋顶的颜色等级则又有不同。报恩寺山门墙顶采用单檐歇山式, 覆盖有绿色琉璃筒瓦, 明清规定, 屋顶颜色黄色>绿色>蓝色>黑色。绿色琉璃瓦顶在故宫是第二等级, 为太子居住的房屋所用, 在这里用到了绿色琉璃瓦, 足以看出修建时的形制规格之高了。

3.3 报恩寺的数字象征

报恩寺大门有三扇, 这是一般的佛教寺院山门的做法, 象征着“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三解脱门。大门上钉有铜质门钉, 横竖各7路。明清时期对着门钉的数目有着明确规定, 虽不能与紫禁城横竖各九路门钉相比, 但报恩寺的横竖七路门钉已经持平了公侯级的建筑形制, 这也是这座寺庙和皇家不可分割的一个象征。

而关于整个报恩寺三进院落的空间, 也是寺院中的一个典型做法。三部分空间分别代表了“佛法僧”三宝, 只要当人走入寺院, 那就是已经皈依三宝了。

而其他还有许多和数字相关的带有佛教意味或者皇室意味的象征, 比如最后万佛殿的重檐三滴水, 又比如从报恩寺广场到山门的层层台阶, 共分五级, 每级设置踏跺三道, 阶级两侧安置高三米的石狻猊……在古代, 奇数为阳, 为天, 这里均用阳数。3.4报恩寺的装饰象征

装修在木构建筑中本就是非常重要的一节。

报恩寺内的天花彩画等各种装修是国内保存的相对完好的, 彩画内容有龙、凤、卷草、云纹、牡丹、莲花等等, 分别象征皇权、好运、富贵、圣洁等等。

4. 小结

通过对符号学的学习认识, 以及我国古建筑的概览, 才知道自己所了解的只是非常浅显的冰山一角。符号是另一种建筑的语言, 通过研究符号, 作为使用者, 才能与建筑师对话, 作为建筑师, 才能对使用者表达思想。当代建筑中有许多应用传统建筑符号的成功案例, 比如贝聿铭的北京香山饭店, 就是很好地将古典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引借进建筑的榜样。中华文明五千年, 璀璨生辉, 只有读懂历史, 才能传承历史, 打开未来。

参考文献

[1]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 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P.89

[2]舒波符号思维与建筑设计, 硕士论文, 重庆大学, 2002, P.2

[3]张驭寰古建筑的符号, 第一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1, P.112

[4]邵志伟易学象数下的中国建筑与园林营构, 博士论文, 山东大学, 2012, P.31

[5]张晓非清代皇家园林与苏州私家园林中小建筑的符号学比较, 华中建筑, 2009, P.161

[6]程晓婷李琪晋商曹家大院符号语言赏析,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第九卷第五期, 2010, P.612

[7]居阅时明清皇宫建筑文化象征的解释, 同济大学学报第十四卷第四期, 2003, P.29

[8]居阅时翟明安中国象征文化, 第一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年, P.35

[9]向远木四川平武明报恩寺勘察报告, 平武县文物保管所, 1991年, P.2

建筑符号 篇2

【摘要】本文围绕着建筑符号学这一概念进行了介绍和研究,通过符号、符号学及建筑符号学的三个组成部分和建筑符号学的应用特征等几方面分析,从而使读者对建筑符号学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知。

【关键词】符号 符号学 建筑符号学 建筑符号学的应用特征

符号在中国的《新华字典》中解释为代表事物的标记、记号。符号来源于文字,一般量的符号只由一个字母构成,但也有由几个字母构成的符号。人与人之间的最重要的环节和手段是交流,人通过交流来发送、接收和创造信息,而这个交流的媒介除了语言之外,最重要的便是符号。符号的本质是它具有指示能力,符号是用于代表另一事物的某物(这是必备条件)。典型的符号包括:指符(能指)、被指、规则和引申的含义三个方面,能指和被指的关系是人赋予的,不是先天就有的。人可以赋予任何事物一种意义,而赋予事物意义的手段则要通过符号来完成。

符号学,按照文字理解,是处理符号现象的科学。符号学是一门研究符号性质和规律的学科,传达体系和变化状态的普遍法则。符号学的对象包含人们所创造的一切符号体系。最早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和美国哲学家皮尔斯创立,作为一种新型的研究工具,它借鉴了许多学科的经验和研究成果,是对周围世界认识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和认识的有效手段。随着现代建筑“意义危机”的出现,人们开始系统反思现代建筑的本质困惑及现代文化,在20世纪50年代,符号学的研究开始扩展到建筑领域,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现已建立了一套内涵丰富且严密的建筑符号学体系。

符号学具体可分为3个主要组成部分:

(1)句法学:即符号关系学。是研究如何联词成句的问题,涉及符号之间的组合以及符号系统中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指从符号与事物以及符号与译义的关系抽象出来单独讨论符号和符号之间的种种关系,即系统结构的研究。

(2)语义学:符号与所指事物的关系,即符号如何传送意义,诸成分的性质。就语义学,莫里斯指出:“涉及符号以及各种意指方式所进行的表意”,即涉及它们的实际“携带”含义的方式。

(3)语用学:符号与人们行为反应之间的关系,是某些人的符号效应。即语用学研究的是设计者与使用者的关系,它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看作是一个符号系统,去实际影响使用它们的人们。

人类的一切创造活动都是符号化的过程,而建筑是人类活动的容器、是一种语言,它表现为形式、空间、表面、体积等,其第一层意思为声音、味道、触觉、动觉等。而建筑的第二层含意则为图像学、转换了的含意、潜在的象征、暗含的功能等。

建筑是自然气候的调节器,建筑作为石头的史书,记录了时代特征的社会存在,当然也可以被看作一种符号或由符号组成的系统。符号学很早就在意大利首次被引进建筑学中。而建筑符号学在四十年代萌芽,六十年代兴起,七十年代成长,并流行于美国,它是关于建筑的符号学。建筑是文化的象征,是文化和信仰的传播体,这与卡西尔的符号哲学相吻合。建筑是一种语言,语言又是一个系统,那么建筑语言也是一个系统,这也正是索绪尔所讲的符号体系。因此,建筑是一个具有自身内在规律或内在秩序的符号系统。建筑符号学的意义在于交流,是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和有效手段,它主张用人类文化真实而科学的整体感受去理解和感受建筑整体问题,一方面它有效地帮助人们在新的层面上全面深入了解建筑、认识建筑的意义,另一方面在使用者和设计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与上面所谈到的符号学相似,建筑符号学也是由三个部分组成:建筑句法学、建筑语用学和建筑语义学。

第一,建筑句法学

建筑句法学是研究建筑符号本身的关系和规律的学科,研究如何“联词成句”的问题,与意义的表达无关,是符号学理论中最为基础的部分,揭示了事物内部的关系。乔姆斯基认为语言中存在一种深层结构,它是支配句子生成的核心。受此启发,布罗德本特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认为建筑作为一种复杂的符号体系也存在一个深层结构,它是支配建筑生成的核心,是建筑中最根本的内在因素,潜藏在千变万化的符号体系之中。建筑句法学只从建筑元素本身的组合关系出发,在总体布局上研究实体元素与虚空元素的关系,研究这些元素的相对位置及其构成关系。对于建筑个体则着眼于其他建筑构件的形态构成及相互关系,完全不涉及建筑元素以外的意义及其影响。

第二,建筑语义学

建筑语义学是研究符号与符号所指代的事物的关系,即研究建筑中能指与所指的关系。能指由物质表象构成(如形式、空间和体量等),所指则是能指所代表的思想或概念。意大利符号学家艾柯认为建筑是一种表达含义的信号媒介,这种信号系统是建立在社会约定俗成基础之上的,在对建筑功能和形式关系的阐述中,既包含了功能和形式的信码联系,又体现了形式反映功能的约定概念,而且作为社会客观实在的建筑只有在信码的基础形式上才能表达功能。

符号学家皮尔斯根据能指和所指的关系将建筑符号分为三类:图像符号、指示符号、象征符号。图像符号反映能指和所指的形式关系,即符号自身与对象的相似特征作为符号发生的基础。指示符号反映能指与所指间存在的因果关系,象征符号反映能指与所指间存在的某种约定关系,这种约定关系最初是任意的,这种约定一旦被人们接受以后就可以用来交流,并在该文化背景中对人们的联想产生特定的指向性。在这三种符号之间越是后者,与指设对象的联系越间接,其观念性和符号性也越强,因此,会更加依赖于社会的约定俗成。

第三,建筑语用学

建筑语用学研究设计者与使用者的关系。人们对符号的理解是以社会约定为中介的,并且与认识者的年龄、经历、文化信仰、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等因素有关,不同时代、不同对象、不同国度的人对同一建筑符号会产生不同的反映,人们在判断建筑的属性时,往往是以头脑中已有代码提供的信息语义与认识对象提供的具体信码进行比较,然后再做出判断。人们对建筑的`理解中,建筑师是信息的发出者,建筑师在社会的约定俗成基础上,把情感因素倾注在建筑实体上,建筑实体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充当着信息中介,把建筑师所赋予的信息传递给接受者,从而达到建筑师与鉴赏者之间的共鸣,产生应有的审美效果和精神功能。

了解了建筑符号学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之后,我们还需从建筑符号学的应用特征方面,包括:建筑符号应用的必然性、建筑符号应用的普遍性以及建筑符号应用的地域差异性等三点来深入探究建筑符号学。

建筑符号应用的必然性

建筑是人们用来居住的容器,作为与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紧密相关的建筑物及其环境,既要满足人的越来越高的生理与安全要求,同时也要满足人类友爱、尊重甚至自我实现的精神需求,这些方面都不得不被建筑师在创造人为环境时所考虑。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因此,我们可以设想有一门研究社会生活中符号生命的科学;皮尔士则提出,人类的一切思想和经验都是符号的活动,因而符号理论也是关于意识和经验的理论;乔姆斯基更加注重语言生成中的语义的作用;卡西尔进一步强调,人主要是通过他的符号活动而表现其特点,一切文化成就都是所谓人类符号活动的结果。所有文化现象和精神活动都是运用符号形式来表示人类的种种经验。建筑文化自然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把符号学引入建筑领域,不仅有其真实性,而且有助于我们把研究的目光转向创造建筑文化的人类,继而延伸至客体的建筑物。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建筑符号学的产生及其运用是20世纪建筑文化价值虚无的现实提出的必然要求,是自然科学实用主义建筑理论与浪漫人文主义建筑理论的价值信念都遭到现时历史演进中普遍怀疑的厄运所提出的必然要求,是陷入历史困境之中人的生命体验形式绝对价值意义的必然要求。它的产生与运用必然将以往的种种理论传统及其心态带来新的素质。

建筑符号应用的普遍性

建筑是人与自然对抗的产物。一方面,作为功能的符号给人以直观感受,建筑的含义显而易见;另一方面,作为人的思想表达的符号,让人从广泛的联想中得出历时性或同时性的文化结论。因此我们可以说建筑符号是当作包容性较广的大概念来使用的,它同时包含了对建筑直接使用与感知作用两个方面。一切建筑设计活动不论它的初始意向与终结结果如何,都离不开对这两种使用方式的考虑。这就表明了建筑作品同时蕴藏着多重含意的可能性。建筑之所以存在,并成为一种语言符号从而阐述自身以及自身所在的时代,正是因为建筑符号的广泛存在、普遍运用和可以被多重解释的事实。

建筑符号应用的地域差异性

人类文化的发展在同一历史时期就地域而言是不均衡的, 尽管这些地域文化都是人对自然的反应, 不同地区符号体系的秩序不尽相同。即使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同一的,而能指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地区也会有相异性。相异性来自于文化亚代码。那么基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性,其建筑以及建筑符号的应用必定具有地域差异性。

以中国和韩国的古亭为例,首先亭子作为建筑是一种语言,是一种符号体系。亭子符号的特征是以代码为基础,代码是一个结构,而亭子符号的代码包括技术代码、句法代码、语义学代码。而我们比较中国和韩国的古亭,其实就是来比较中国和韩国的文化亚代码的差异以及建筑符号应用的地域差异。

从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在1)中国·韩国古亭平面的形状均以方形、三角形、圆形为最基本代码;2)中国·韩国古亭的立面是以三角形、方形、长方形、梯形等最基本代码而构成;3)中国·韩国古亭的色彩是以灰、红、绿为最基本代码。4)中国·韩国古亭具有“记忆”的内容等四个方面具有相似之处。但是,中国古亭平面的方胜形、双环形、双六角形、三叉形之句法代码,韩国古亭的平面7字形之句法代码,以及古亭的面阔和侧面多开间,都为中韩古亭符号的差异特征。这些建筑符号上差异也正是文化背景和地域上的差异。

综上所述,建筑的本质是科技、人文等诸方面的综合,是建筑师对人类生命体验形式的代码和亚代码的真实体验。符号学之所以必然引入建筑领域,是因为现有建筑理论自身存在缺陷的合理要求。建筑符号学的建立与应用,使原本对立的建筑观念有了交流的可能性。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在具体实践的基础上对已有理论进行不断的学习、补充和完善,应从我国具体的国情出发,充分挖掘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实现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 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G·勃罗德彭特[英] 乐民成 译《符号·象征与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3] M·塔夫里.《建筑学的理论和历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4] C·布罗林.《建筑与文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祖庙建筑语言里的人文符号 篇3

[关键词]祖庙建筑 人文 载体

祖庙古建筑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自明朝1372年至今共进行了27次扩建和重修,并于清嘉庆年间形成现有规模。在建筑群长达148米的中轴线上由南往北依次为万福台、灵应牌坊、锦香池、钟鼓楼、前殿、正殿和庆真楼7个主体建筑。过去,对祖庙的研究大多从民俗的角度进行挖掘,鲜有以建筑文化作为切入点分析古人对建筑赋予的人文内涵。建筑不仅是人类遮风避雨的物质存在方式,更是人类文明的精神寓所。正如吴良镛先生在《广义建筑学》中所说到的“建筑的问题必须从文化的角度去研究,因为正是在文化的土壤中培养出来的;同时,作为文化发展的进程,并成为文化之有形和具体的表现。[1]因此,本文主要是从建筑文化的角度剖析祖庙古建筑语言里的人文符号,探讨本土先贤如何通过建筑这个媒介表达对中华传统哲学、礼制的精神追求,并将上层建筑的价值体系渗透到建筑装饰中去,引导民众的精神生活。

一、祖庙建筑是先贤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追求的物化表现

(一)、中国传统人伦思想的群体观念———祖庙以群体建筑为特色的空间构成

建筑的空间观念是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审美心理的综合反映。占地3600平方米的古建筑在长达148米的中轴线上由南往北依次由万福台、灵应牌坊、锦香池、钟鼓楼、前殿、正殿和庆真楼7个主体建筑联建而成。其连续性与整体性是区别于西方单体建筑最大的特点。尽管祖庙几大建筑主体并不是在同一个年代修建而成,但后续的世人却一直遵循着同一个设计理念进行规划。我们的先人为何不重视让建筑向高空叠加而执着地以一个简单的基本空间单元在量上作集结?这其中建筑的群体意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建筑的群体意识实际上就是社会文化深层结构中人本身的群体意识的反映与浸透。[2]在中国的传统人伦中,从未有过“个人”。个人的身份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找到对应的角色才可能被认可。同样的,任何一个单体建筑,如万福台、锦香池等客观上是不具有彰显自己独立个性的主体性。祖庙古建筑群里的每一个单体项目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空间特体而存在,是整个祖庙建筑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孤立于整体,个体便不存在价值。从中华传统的“群体生存需要”的角度分析祖庙建筑的群体组合,可以看出中国传统人伦思想中的这种“群体”和“角色”观念,从深层次上探究,实际就是中国传统建筑伦理理性的根源,也是古代礼制建筑群体组合秩序的依据和催化剂。[3]

(二)“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响应———祖庙古建筑与自然环境取得的良性互动

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文化生态的和谐与统一。文化生态包括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两大彼此渗透、相为表里的部类。把环境与人类看作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并共同遵循自然的规律是“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在建筑方面的核心追求。而这一价值追求却又与现代建筑学中的“可持续建筑”的理念是一致的。如果从“可持续建筑”的评定原则去衡量祖庙的文化生态,祖庙无疑是出色地处理了建筑与自然的微妙关系,达成了人与宇宙的和谐共存。首先,祖庙古建筑群的采光与通风系统就完全符合资源的应用效率原则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原则。祖庙坐北朝南及建筑北高南低的特点都是应允佛山所处的地理位置作出的技术处理。佛山处于地球的北半球,陆地都在北回归线以北,一年四季阳光都从南方射入,因此朝南修建建筑更能善用可再生资源减低能耗。另外一方面,建筑北高南低,北向无窗,南向开门,利于夏季南风的灌入而拒北风于墙外,从而使建筑取得冬暖夏凉的理想状态。其次,祖庙古建筑的建筑材料同样与污染防止原则和环境和谐原则不谋而合。在强调建筑与自然的融合中,建筑的材料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否取之于自然,回归到自然是可持续建筑的一大特征。祖庙古建筑无论是从梁架、墙体、及地砖等之所用的材料都是木和混合粘土,全部建筑材料都是可降解和可循环使用的资源。自然环境处于文化生态最基础的层次,它给人类的文化创造提供活动舞台与物质能量源泉,如果失去地理环境提供的一切,所谓文化创造不过是空中楼阁。[4]因此,我们的古人一直谨记,人类发展到任何阶段,都须臾不得脱离自然环境给予的恩惠,并无可回避地受其制约。在改造世界的同时,要把天人同构的哲学思想贯穿始终,珍惜和尊重与自然建立的这份友谊。这样,建筑才能与自然取得长期的良性互动。

(三)中国艺术对均衡的审美追求———祖庙建筑的艺术处理

祖庙古建筑群于明洪武五年重修时,“不过数楹”,后因明景泰年间的黄萧养农民起义事件后,祖庙被敕封为“灵应祠”,从此由地方民祀庙宇上升为国家春秋官方祭祀的官庙,其规模自此后的几百年不断向南北延伸。祖庙古建筑群的平面布局是传统的中轴线对称,但如果足够仔细就会发现祖庙长148米的中轴线其实是三段南北走向的平行线的叠加,而不是由始至终归于一条直线上。万福台到三门为第一段,三门到前殿是第二段(向西偏移63公分)、前殿到庆真楼为第三段(又再向西偏移85公分)。由于祖庙几个主体建筑分别在不同的年代扩建,受到续地情况的限制,整个古建筑群的连贯性有了一定的影响,但设计者对均衡的审美追求还是表现得相当强烈。因此尽管受到场地因素的约束,但上述三个片区一切单体建筑都以各自的中轴线为依据,布置秩序均为左右分立。而三条中轴线虽不能归于同一直线上,但还是作了平行的艺术处理,让观众对建筑的外形布局始终保持在均衡对称的印象上。与此相似的还有三门前锦香池,为了取得均衡的艺术效果,它被故意设计成正梯形以克服观众由北往南观看时视觉上产生的误差(把池南边的长度多加了40厘米)。“中国艺术最大的一个特质是均齐,而这个特质在其建筑与诗中尤为显著。”[5]均衡的建筑形象,在审美视觉上给人以安稳、持重、冷静而又坦然之感。但是,建筑的布局绝不是一种理想化产物,这种理想的对称均衡模式也不是绝对的。先贤们通过艺术处理,在改变绝对对称关系后保持原有的均衡追求,使人在观感上仍获得对称均衡的审美效果。祖庙古建筑群里三段平行中轴线及梯形池子的产生就源于对我国对均衡的审美心理追求。

(四)儒家礼制文化的承传———祖庙被赋予的政治角色

礼对建筑的制约表现在建筑类型上,形成了一整套庞大的礼制性建筑系列,而且把这些礼制性建筑摆到建筑活动的首位,建筑的等级制度被突出地强调。[6]祖庙作为珠三角唯一一家享受官方祭祀的北帝庙,除了古建筑群内悬挂着的几幅皇帝御赐的匾额和对联,建筑本身也留下了其他的痕迹诉说着它与众不同的等级与地位。接下来我们可以从祖庙古建筑的屋顶形制、屋脊脊兽的数量等细节去揭示它尊贵的身份。灵应祠古建筑群最核心的建筑正殿采用的是歇山式屋顶。歇山式屋顶是中国屋顶样式之一,规格仅次于最高级的庑殿顶,只有五品以上官吏的住宅正堂才可以启用此屋顶形制。除了屋顶形制以外,屋脊脊兽的数量亦是重要的建筑文化符号。明清两代有明确规定,全国除皇宫太和殿的跑兽用十个外,其他建筑上都要用奇数,数目因建筑的等级而相应增减。在州县的建筑中,数目一般都在五个以下。佛山当时作为南海县下的一个行政单位,建筑屋脊上的脊兽居然有七个之多,实属罕见。明皇朝所赋予祖庙的政治角色是佛山其他173所寺庙不可比拟的,其建筑所采用的斗拱朵数、屋顶琉璃及大门使用的颜色、开间数都是与当时皇帝敕封的礼制相契合的。然而现时祖庙古建筑围墙于2010年百年修缮后由原来的青砖墙改为红墙显然就是对历史的不正确认识,因为红墙是皇家宫殿所独有的。每一座建筑都有自己的身份等级与地位,古人给建筑设计不同的等级形制,说到底是在维护封建的等级制度,因为维护贵贱等级秩序是中国古代“礼”的一项主要内容。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儒家伦理思想渗透到一切社会和人生领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面貌与历史发展,十分强烈地表现在中国古代的宫殿、庙宇等建筑文化中,中国古代建筑也就成为一部用土木写就的“政治伦理学”。但这部政治伦理学不仅仅是抽象的伦理道德符号的演绎,而是通过建筑物的的色彩、数字等具化象征手法演奏出的“礼乐和鸣”。[7]

二、 祖庙建筑装饰是统治者进行精神统治和价值观宣传的重要手段

每一个时代的历史和文化信息都在建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除了在建筑结构上可以寻找到,建筑装饰及雕塑同样凝聚了很多人文符号,它们都是后人了解当时时代文明的重要因素。祖庙,作为佛山传统社区的祭祀中心,扮演着佛山人大祠堂的角色,是统治者进行精神统治及普世价值宣传的重要场所,因此祖庙建筑中的匾额对联和“三雕二塑”不仅有提升建筑文化品位及美化建筑外观的作用,其对公众还有重要的精神导向教化作用。据祖庙博物馆资料的显示,现存于灵应祠古建筑的木石匾额与对联一共有38件,大部分悬挂于前殿与正殿,内容均以圣化北帝的功德为主,以三门前这副题写于明景泰年间的对联为例“溯铜瓶捍御之功鸟阵蚊旗共懔神威赫赫,膺玉册褒旌之祀霓楣云楶肃瞻庙貌峨峨”就是在不断强化民众对北帝保乡安民、救民于危难的形象。而“廿七铺奉此为祖,亿万年唯我独尊”这简简单单的十四个字同样也把祖庙的神圣地位推到无以复加的高度。统治阶层通过对建筑装饰的故意刻画大肆吹捧神权以达到思想把控的目的,同时也浓浓地渗透着上层建筑的价值意识,推动民众的文明教化。万福台的木雕是祖庙最大型的漆金木雕作品,内容涵盖对儒家“仁和”思想的追求、福禄寿的祝愿及“唯才是用”的倡导。不仅木雕,陶塑装饰上“穆桂英挂帅”、“郭子仪祝寿”等故事,事实上都是前人通过价值观的物质外化形式将普世价值植根于民众的思维中,引导大众形成符合统治者期望的价值体系的过程。因此,建筑装饰及雕塑不仅是整体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审美构件,对民众还有重要的精神导向及教化作用。

三、结束语

建筑是一个富有内涵的体系,阅读建筑就像阅读诗书一般,里面有无限可读的译码。事实上,建筑都被人类不自觉地赋予了人的运动与人的情绪。我们把建筑改写成我们自己的术语,通过建筑的体型布局、装饰雕塑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这就是建筑的人文主义。祖庙,这座在佛山有着近千年灵气的岭南圣域,不仅是佛山善信朝圣的心灵寓所,更是民众对中国传统人伦哲学的精神追求、统治阶层进行价值宣传的重要载体,其一砖一瓦都贴上了历史与文化的符号,是我们与古代文明进行对话的重要媒介。

参考文献:

[1]陈丛耕,孙汝建,孙祥斌.建筑美学.学林出版社,1997,第1版,66页;

[2]佘念,储坤.中国古代建筑的群体意识.四川建筑,2002(02),35-36页;

[3]邹衍庆.中国传统建筑组群形态生成机制研究.南方建筑(01),2005,,103-106页;

[4]白晨曦.天人合一:从哲学到建筑———基于传统哲学观的中国建筑文化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52;

[5]王振复.中华古代文化中的建筑美.学林出版社,1989,第1版,93页;

[6]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第1版,147页;

[7]王振复.中华古代文化中的建筑美.学林出版社,1989,第1版,126页。

消费时代的建筑符号 篇4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里,提出符号学的最基本的规则之一就是,符号可以区分为“能指”和“所指”,所指和能指是符号的组成部分,它们如同一张纸的正反两面,两者须臾不可分离。但是实际上人们在认识符号时,往往将“符号”看作是“能指”所包含的意义。因为“能指”是符号显现的方面。而“所指”则是符号所表达的在表象之外的意义。

建筑可以符号化吗?

建筑一方面可以认为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通过技术手段组成的结构体,这个是建筑实体性;另一方面,建筑作为一种人工创造的事物,其中必然负载着某些信息,它具有信息的传达作用,这便构成了建筑作为符号的一般特征。在这里我们可以将一个由材料所构筑的结构物看作是建筑作为符号的“能指”,而将这个结构物所表征的形象看作为建筑作为符号的“所指”。所以建筑既是一个物质的实体,同时也是一个包含意义的概念,而某种建筑所表征的社会和文化的象征性,则是抽象的,意识的。正是这样一对基本的能指和所指关系,构成了建筑作为符号的基础。

在李幼蒸的《理论符号学导论》中,作者列举了三种符号的所指手段:一种是“标示”关系,第二种是“图像”关系,通过图片让观者产生符号的形象;第三种是“象征”关系,通过这种关系使观者产生心理的联想。在前两种关系中,所指和能指具备确定的关系,而第三种中,能指和所指的关系存在着不确定性,具有约定俗成的任意性。正是这种带有不确定性和任意性,形成了建筑的在地域、年代上的差异性。也正是这种所指的不确定性和任意性,造成了现今建筑领域内的奇特和混乱的现象。

那么建筑作为符号的所指关系的这种特性究竟怎么影响着我们的城市和建筑以及建筑领域的发展呢?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明显增长,带来了商品的极大丰富,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消费选择和消费观念的变化,而消费主义所突出的表现是符号化、象征化、并且带有明显的个性化的选择特征,符号价值与符号价值的象征被一种手段——媒体对应地等同起来,使得现在的商品消费带有了某种复杂的寓意和暗示,可以见诸于形形色色的楼书,在这些楼书中,商家和媒体往往正是通过象征的所指关系,通过一句句激动人心的口号诸如“沐浴澳洲风情、像赛纳河之于巴黎,所有重要的城市地标建筑……傍水而立”来抓住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仿佛入住这里的楼盘,消费者真的能够沐浴澳洲风情,真的能够生活在如诗般的环境之中。固然,这些的确是商家和媒体的生存之道,但是正是这种虚情假意的象征关系,正在时刻改变着我们的城市面貌,吞噬着城市的特色和肌理,商业化充斥着发展中城市的每个角落。

同样在另外一个领域——政治内,建筑同样存在这样的象征作用。各个城市都有“欧陆风情”的银行、法院、检查院、政府办公大楼。当然,欧陆风只是这类建筑最极端的表现,“业绩工程”、“形象工程”、“地标建筑”是城市破坏的重磅炸弹,动辄就是上万平米的城市广场、上百亩的城市景观绿化。

商业,政治的影响使得建筑的所指脱离了其本身的面貌。建筑作为水泥沙浆,钢铁砖石的组合体往往不再是人们所关心的。建筑的形态变成了一种叙事性的、带有修辞意味的附庸物,建筑的泛领域化使得建筑和城市所要完成的使命更加复杂和沉重,形式美学让位与广告、叙事价值。建筑的人文价值将要被抛弃殆尽,建筑学的独立变成了“天方夜谭”。

当然在这种状况下,建筑师的世界里存在着各种策略来应对。他们有的选择坚守,如埃森曼的自足形式探索;肯尼斯·弗兰普顿所提倡的通过地方性而达到的“批判的地域主义”;有的选择迎合,弗兰克·盖里的毕尔堡的美学——市场模式;有的选择更为中肯的办法,一些建筑师如瑞姆·库哈斯、让·努维尔和伊东丰雄等尝试将建筑学的中心部分地让位于某些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如“城市基础设施”等;另一些建筑师如赫佐格、德默隆和妹岛和世等则尝试尽量缩减建筑学与外部相冲突的界面,以更精妙的方式化解外界压力。

参考文献

[1].《理论符号学导论》李幼蒸

[2].“中西方传统建筑——一种符号学视角的观察”王贵祥《建筑师》,NO.116

建筑符号 篇5

内容摘要 :文章通过对浙江民居中建筑装饰的调查分析,论述了隐含在民居建筑中传统符号的文化价值,阐明了新型民居建筑应从国情出发,而不仅仅是从“构图”出发,强调设计者的社会责任,提倡“整体思维”的思想方法,才会在面临社会的巨变和时代要求时不致困惑,才会在延续、创造、扬弃、发展中华民族新时期的农村民居传统建筑文化的广阔天地中大展身手。

关 键 词 :民居 建筑装饰 自然和谐 文化价值

当我们漫步在浙江各大乡镇,看着1幢幢略带欧式风格的民居时,深深地感受到浙江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在高兴之余,却感到1丝不足与担心。不足的是走在这样的乡镇不会使人感觉是在浙江的农村,那种江南水乡的意境已不存在。担心的是当肯德基等洋文化在走进我们的生活时,农村的民居、农民的思想也正在被外国文化所影响,传统的民族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淡泊。农村因民居的现代化而毁灭文脉,毁灭地域特色。崇尚历史、自然的我们,更应该重新审视我们民居中传统符号的文化价值。

浙江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足,水网密布,独特的自然环境,使这里几千年来1直为全国经济、文化发展最快的地区之1。江南人凭借着灵山佳水,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和改造自然,发展了世代生活,营造出农耕、渔猎、商埠并存的村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江南水乡的意境,是多少人所梦中向往的。浙江民居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民居,也称民宅、住宅、家屋,是各类建筑中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品类也是最多的。由于我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各地民居的形式、结构、装饰艺术、色调等各具特点。江南水乡古镇,像1本无言的古书,记录着历史与人们的生活,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装饰韵味,吸引着成千上万生活在城市中渴望回归自然的人们到此观光游览,享受生活的宁静与回味古镇的沧桑。

在浙江众多的古村民居中,经常可以看到1些不起眼的小屋,虽然有些破旧,但依然在风雨中见证着人类的发展。小屋的小窗、门槛,院落的水井、石磨等建筑符号,极具传统文化价值。民居由白墙、灰瓦和栗色的门窗装修,构成素静的色调。白墙黑瓦在丛林溪流映照下,给人以明快的感觉,素雅清淡,韵味无穷。

浙江民居的装饰艺术,无论是木雕、砖雕、石雕,还是壁画、彩画,都各具特色,匠心独运,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其中以木雕工艺最为突出。我国4大着名木雕中的东阳木雕和黄杨木雕都在浙江。东阳木雕在传统民居建筑中得到广泛的运用,从梁架、檩条到斗拱、驼峰等大木构件,从门窗、栏杆到牛腿、雀替等小木装修,随处可见构图饱满、层次丰富、繁而不乱、富有立体感的精美华丽的雕刻。雕刻的内容有花卉、飞禽、走兽、人物、山水、植物及几何图案等。

以东阳卢宅为例,无论是建筑上的斗、拱、昂、梁、牛腿或隔扇,还是家具的细部装饰中,都体现了木雕之乡的浓郁特色。在隔扇的裙板和绦环板上,有各种戏剧题材的雕刻,如“8仙过海”“姜子牙遇文王”等,雕刻手法有透雕、浮雕,内容或人物、或山水、或花鸟鱼虫,无不雕工精细,形态传神,令人叫绝。牛腿上的多层雕刻人物神态自然,花鸟活泼动人,祥兽栩栩如生,恍若神品。东阳木雕据传说起源于唐贞观元年间的立体圆雕木俑,现存实物最早的是北宋初的1尊童子像和1尊残损的佛像。有记载称,清代中期仅浙江东阳和嵊县就有400多名木雕艺人去北京紫禁城从事雕刻。卢宅各种雕刻艺术品见证了东阳木雕的兴衰与变迁。明代以前,由于工具的限制,雕刻作品的形象多严谨生动,线条粗犷、豪放。而清代以后,木雕工具迅猛发展,刀具就达300余种,木雕的彩绘技术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2者充分结合,使卢宅的木雕开始呈现出华丽、精致,更富艺术感染力。在宁海、宁波、诸暨、嵊州、兰溪、龙游、武义、衢州等地的民居中都保存了许多精美的木雕艺术珍品。

砖雕、石雕以浙东1带、浙北杭嘉湖、宁波、诸暨、龙游等地民居比较突出,雕刻细腻,造型生动,艺术价值较高。龙游石佛乡3门源村叶氏住宅的砖雕门楼,以戏剧故事为题材,有“过江杀相”“白猿教刀”“渭水访贤”“3气周瑜”“刘备招亲”“义释黄忠”“雪里访普”等,内容非常丰富,雕刻技法娴熟,是金、衢地区清代晚期民居建筑中的砖雕代表作。

除了建筑本身的装饰外,室内装修也是构成建筑空间的重要部分。1直以来,工匠们都把建筑装修与建筑整体的处理结合起来。栅棂搭接轻巧爽朗、柱枋构造素洁简练,体现了民居内敛、宁静、明快的生活氛围。因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室内装修多采用灵活、通透的结构构件,装饰也多表现在出挑、窗户、檐部等经常使用、或视线比较集中的地方,以起到点睛的效果。木雕在民居建筑装饰上大量使用,丰富了建筑面貌的地方特色。此外,广泛采用楼房悬挑结构,使用桐油、清漆防腐,突出了浙江农居的地方特色。

江南民居体现出与北方民居的明显区别,就是雕刻装饰极为繁多,却极少彩画,墙用白瓦青灰,木料则为棕黑色,或棕红色,与北方的绚丽色彩相比10分淡雅。浙江民居建筑装饰造型的传统符号为(冒号):白墙、灰瓦和栗色的门窗装修。

浙江民居的白墙、灰瓦,以其简洁的外观和朴素的色调,将中国装饰元素、传统建筑风格观念与人文思想相融合,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意境,营造出典型的江南水乡民居风格。中国人对居住环境和居住建筑的选择,基本上是由两种观念相互作用的结果(冒号):1是道教的“天人合1”思想,与其他建筑体系更强调人工与自然的对比不同,中国传统建筑基于与自然高度协同的中国文化精神,表现出热love自然、尊重自然的`气质,将建筑镶嵌在自然中,仿佛是大自然的1个有机组成部分。2是儒教的礼制,粉墙黛瓦是中国传统民居的色彩选择,白黛两色的单1和协调,恰到好处地抒写了江南淡静的诗情画意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率真自然。浙江民居的境界反映了中国人那种淡泊、宁静、悠闲的人生态度,素面朝天,以其怡然淡定的建筑风格,引导人们以回归自然为本,以自我修养为悟,与自然进行着多层次的对话。

从人居环境的视角看传统民居,“天人合1,物我同1”的中国哲学思想反映着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在民居的选址、布局,住宅的设计和营建中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强调人与物的同构,从物质的层面到精神的层面把“外适内合”当成居住环境和居住品质的最高境界。

浙江农村传统民居是传统建筑文化极富特色的历史遗存,正在日益受到重视和保护。在传统文化遗产不断受到重视的当代,给广大设计者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从国情出发,而不仅仅是从“构图”出发,要强调设计者的社会责任,提倡“整体思维”的思想方法,才会在面临社会的巨变和时代要求时不致困惑,才会在延续、创造、扬弃、发展中华民族新时期的农村民居传统建筑文化的广阔天地中大展身手。

参考文献 :

[1]余英.中国东南系建筑区系类型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6.

张树林.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色彩.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2.

朱淳.室内设计教程.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9.

贝聿铭.同济大学出版社,.9.

图形符号在建筑形式美中的表现 篇6

图形符号元素在中国的建筑中应用极其广泛,建筑的形式美离不开图形符号的表现。本文通过阅读童寯先生设计的南京外交部大楼,认为童寯先生将民族图形符号以元素的形式大量的运用在建筑中,赋予了建筑另一种美学意义,再与西方的建筑符号进行比较,突出了中国建筑美的独特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对现实生活的需求,人们在生活上的要求越来越高,包括人们对居住条件的要求,也导致了许多建筑在风格上的不伦不类,或者说是一成不变,造成了视觉上的疲劳,中国建筑的图形符号只有具有民族特色才能在这个风口浪尖上立足,因此,设计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图形符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图形符号与中国的民族建筑

图形语言能直观的表达出设计者的观点,并富有意识表现力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图形符号运用在建筑当中,其唯一性和独创性令人们在视觉上有最直观的雅、俗之分。比如在建筑外观图形上过于民族化,与现代都市风情格格不入,而完全摒弃了民族元素又将会显得缺少一种独特的情调。就如美国的理论学家巴巴纳克所提出的设计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支撑眼前我们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功能,更主要的是在于设计本身对第三方的影响,也就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而这就涉及到了一个度的问题,这也是历来设计师们一直所考虑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之一,这种观念永不过时。

民族建筑的形式美与案例

童寯在建筑学术研究领域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开西方近现代建筑研究之先河,特别是他对中西方建筑图形的认识给出了与众不同的回复,随着经济的发展,与西方文化交流的机会也越渐繁多起来,免不了与西方建筑符号在观念上的强烈冲突,针对于这种现象,童寯先生认为我们还是应该持一种客观的态度去对待这种现象,所谓“崇洋”,“崇”的要害明显高于“洋”,他认为西方的建筑有很多值得我们东方所借鉴的,特别是作为其图形的建筑,但也有应该批判的地方,例如西方建筑把设计和结构完全分开、尤其是支柱只为美观,无支撑作用,还有对于经济造价问题,西方设计师比较漠然等等。中国的大屋顶有太多的不精致美观,如何在中国创造的基础上添加上西方设计元素,使之成为具有“乡土”外貌的建筑,童寯先生曾声称,如果将我们的秦砖汉瓦产生中华民族自己的风格,将传统元素进一步探究与升华,那么才将我们老祖宗的文化发扬光大,毕竟,西方建筑家有引用老庄哲学、宋画理论打开设计思路的。他期待中华民族能在传统材料-木材的影响下,将建筑图形 更具有新的突破。

图形符号在东西方建筑上的比较

1.结构比较

就东方来说,最朴美的建筑符号那就是中国式的建筑,而西方建筑就以希腊多利克了,多利克柱子间的距离完全受三槽线的距离所控制,这其间的长度没有定数,,但能够使排当方形为度,每柱顶中心必有三槽线一个,两柱之间,又夹三槽线,一束。而这又很像在中国建筑中的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传统的结构方式,由方形的斗、拱、斜的昂组成,将庞大的建筑物通过斗和拱将重量分散后支撑起来,在屋檐上加的一层一层的成弓形的木材为拱,而各个拱之间垫的方形小木块为斗,合成斗拱。

2.特征比较

武梁祠的浮雕石刻与希腊建筑中的女像柱之间的区别:

位于我国山东省的家庙—武梁祠,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一处画像遗存,祠堂内部装饰了大量完整精美的古代画像石,记录了这个名叫武梁生前的事迹,是中国建筑的重要资料。例如,在建筑物第二层上的图案所示,这个看起来像舞蹈者的人物,不但用手支托着屋顶的一部分,而且用其头部也支托着整个建筑,很是奇怪。粗略一看,这个图形的轮廓与希腊建筑中的女像柱有相似之处,究其不同处在于此中国建筑看起来比较轻松愉悦,没有任何精神负担。由浮雕的异同也可以看出中西方在建筑图形这个话题上有着前世今生的联系,其相似度也是在令人瞠目惊舌。

结语

通过中国建筑中大量运用图形符号,从而发现建筑设计中的美学元素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建筑设计中带入美学元素能使建筑更加符合大众的审美,赋予了建筑另一种意义。就童寯先生所设计的南京外交部大楼,将具有民族元素的图形符号带入了中国的建筑设计当中,无论是在图形符号上的应用还是在美学元素上的借鉴,对于研究者都有一个新的认识。再与西方的建筑符号进行比较,突出了中国建筑美的独特性。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

作者简介:张 璐(1991-),女,汉,籍贯: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建筑符号 篇7

符号学是将世界的所有的现象皆可以看成符号所组成的世界。其中符号的特征, 即符征。跟其符号所指的意义称之为符指。符征跟符指之间的关系成为了符号学所着重的焦点。而记号的外在符征所对应的符指, 需要在相同的文脉之下的族群约定俗成而来。记号本身无法透过自证 (self-evidence) 来彰显自存 (self-being) 的状态, 而需要外在系统的附加, 才由客体换置为暂存主体。因此记号本身的符征与符指的关系才有可能因此而搭建。

建筑符号学关于符号学沿用至建筑上, 虽然早在Saussure的理论之中已经被提及, 但比较明确的证据是20世纪60年代Levis Strauss跟Roland Barthes还有Umberto Eco等人才开始。其中建筑符号学建构成熟的应属意大利的Umberto Eco。在1968年所写的La Struttura assente中建立了建筑记号学的理论, 同时也提出了明示意义 (Denotation) :消极地运用建筑记号的结果, 其目的是为了追求实用的功能。亦可以称之为主要功能 (primary function) 。内涵意义 (Connotation) :后者是积极性的运用建筑记号的结果, 最高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审美的诉求。亦称之为深层机能 (secondary function) 。

后现代建筑跟符号学之间的关系Charles Jencks的著作“the language of post-modern architecture”可以说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论跟作品的成熟。其中Jencks不同于其他的建筑史学家对于建筑所下的定义:建筑是利用形式上的符征, 如空间材料, 之后利用一些手段, 如结构、经济或是营造技术上的需要来说明符指 (如生活方式、价值观、机能) 。

符号学发展到了Pirce之后, 更进一步的将记号分成了三个层次:1) Icon (图像) :记号跟记号所指之间, 有形状相似的直接特性。例如:一个苹果的图形记号, 会让观者一目了然的知道图像所指之水果。2) Index (指示) :记号跟记号所指之间, 具有顺序相对应的因果关系。例如:箭头的指向, 可以让观者明了记号所指示的去向。3) Symbol (象征) :记号跟记号所指之间, 有既定约定原则。这一项约定的特性通常都会牵涉到使用记号的文化体所具有的特殊内涵。因而可以让在此文化体之中的族群产生了联想, 并且让个体了解其中所代表的事实。例如:十字架虽然是一个记号, 但放置于西方世界跟东方世界之中, 会产生不同的指涉。而何种的指涉就牵涉到文化体本身如何去诠释。

2 符号学观点

从中国台湾的建筑发展来看, 自日据殖民统治时期到现在, 台湾的建筑风格就一直是外国建筑形式的复制品。强烈的地域性主义建筑不只是用来对抗中国传统建筑思维或者是西方的建筑思想风格的, 而且还是一种自觉寻找发自台湾内部条件的建筑风貌, 从建筑的发展模式我们可以看出结合对地方历史、传统在地与文化的尊重和自然及整体环境的了解及对当地材料的熟悉运用, 藉由批判性之地域主义来探讨台湾未来的建筑形式与风格定位, 以台湾淡水的十三行博物馆为例, 探究其空间形式及内涵。

2.1 造型中的“符征 (Signifier) ”

造型中的“符征 (Signifier) ”, 强调与周遭的领域达成和谐互动, 建筑物并非单一个体自我存在。建筑量体以活泼的“鲸背沙丘”立面, 重在图像 (Icon) 的层次, 以隐喻在地建筑的真实性存在, 呼应人民生活有机的建筑立面表情;面对外在环境的建筑特色就是让它真实地存在, 并且适切的融入 (见图1) 。

2.2 强调基地拥有的地势特性

强调基地拥有的地势特性, 把“符指 (Signified) ”的地位提出, 并考虑当地的环境的互动, 以响应基地的特殊重要性。

关切在地居民的生活形态, 建筑物采取半开放的方式来促进居民活动的植入与参与, 在基地的位置上与真正考古发迹地点不到200 m, 让人民了解考古文明的重要性, Symbol (象征) 的意义浓厚, 掌握基地的地区优势, 创造了居民活动空间的延伸性及馆体与大地的对话, 整体的建筑配置, 就像和大地锚定在一起般自然。

以考古的语意打破了语言之间的结构, 而深层语意是对于建筑外形式演化最主要的依据, 以南岛神话或南岛族群的各项仪典的深层语意, 转为产生建筑的表层意义, 建立在文化基础上让世人取径, 这种文化的意识形态, 是一般大众乃至于评论者很难有的意识形态警觉度 (见图2) 。

2.3 强调可以透过视觉和触觉来感受外围的环境

基地的材料是以清水混凝土表达“山形”, 再连接上弧形的钢结构代表“海湾沙丘”, 在视与被视之间, 体验空间的旨趣, 且以不同高程的空桥来体验与时间及空间的互动。并且适切的找回场所的、光线的、营造的以及触觉的感觉, 而不只是纯粹视觉上的感觉。

2.4 具有本土性的情感怀旧, 仍是可以加入新的元素用来隐喻在地文化的世界化

在建材上则使用地域的特色如质朴的清水混凝土建材, 搭配具现代化的钢构与浪板, 形成一个丰富的触感经验, 反映了“表现当地风格及亲和性”。而此种地域性并不是一种怀旧的、复古的历史主义情结, 而是在地方的特征中来衍生出新的元素, 降低普世文明的冲击 (见图3) 。

3 结语

结论符号学的理论产生跟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兴起, 不但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更说明了人类除了机能需求上的满足之外, 更有心理层面的需求。因为建筑不单单是住人的机器, 更是人心理上的归属跟认同。

建筑设计者在设计作品上重视在地文化所表现的特质与样貌, 尊重地域性的生成;表现手法上, 以抽象、简化或是变形、夸大的传统语汇重新诠释, 以展现出时代性建筑的风格, 并经由故事的策略安排, 说一个能被这个社会与文化接受而吸引人的“有效”故事;而在分析一件设计作品时, 就不仅仅是在文本上的直接解读, 更需要对文脉的理解与抓取, 以及对表达手法的设计分析, 才可充分的理清与洞悉设计者的背后策略与意图。

经由建筑符号的理论分析, 除了更了解设计师的图像性记号的表达之外, 甚至于能进而发现建筑所处的文化意涵与背后所不为人知的设计策略, 对于建筑的审视已不再是单纯的美感说明与形式辩解, 对于解析语意上有着极大分析性与结构性, 并更加深刻体验到在地风土的独特性与个别故事叙述性, 以此理论建构对设计作品的阅读, 对后续研究建筑或相关具有文化内涵设计作品, 以提供观察者有着完整的解析与精确阅读设计之基础能力。

摘要:对符号学、符号学在建筑上的应用、符号学的层次等进行了介绍, 研究了符号学的观点, 指出结构符号学的理论产生跟后现代建筑的兴起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通过对建筑符号的理论分析, 帮助人们认识建筑的文化意涵及设计策略。

关键词:符号学,地域性建筑,建筑风格

参考文献

[1]夏铸九, 王志弘.空间的文化形式与社会理论读本[M].台北:明文书局, 1992.

[2]杨裕富.建筑.设计.后现代评论[M].台北:田园城市出版社, 2002.

[3]杨裕富.设计的文化基础[M].台北:田园城市出版社, 2002.

[4]孙全文.近代建筑理论专辑[M].台北:詹氏书局, 1986.

[5]高宣扬.后现代论[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1999.

[6]高宣扬.结构主义[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3.

[7]贺承军.建筑的现代性、反现代性与形而上学[M].台北: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1997.

中国传统建筑符号性的体现分析 篇8

传统建筑文化的艺术性与哲理性对现代建筑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促使现代建筑从不同角度体现出传统文化中的多样与复杂, 尤其是对传统建筑符号的运用。

1 传统符号的分类

对符号的记述最早出现在《易传 系辞》中, 而西方古罗马时期的哲学家也对符号下了定义, 可见符号的创造与运用在历史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符号本意是指借用一种特定而明确的单元或图案来表达一些概念和具体事物的内涵。它分为“图像符号”、“指示符号”和“象征符号”三种。

1.1 图像符号

图像, 通过线条或颜色来描绘事物形象。它具有直观性。线条和色彩是美术形式的表现语言, 借用这种表现语言, 使事物产生具体的轮廓和色彩特征, 逐渐成为一种文化审美, 用于表达文化和生活的观念, 满足人类的精神渴求。

1.2 指示符号

指示符号是指表现形式与内容涵义之间存在着内在因果关系的符号。可以是表现功能意义的, 也可以是表现方向、位置说明性的。

1.3 象征符号

象征符号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 使表现形式与内容涵义之间存在约定俗成的联系。随着我国5千年的文明发展, 各民族在长期生活和生产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文化底蕴, 从而使这类符号具有了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

2 符号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建筑, 更加注重文化内涵的需求, 对于文化气氛的追求通常表现在一尺见方的空间里, 千百年来, 这个拥有文明发展史的中华民族各个朝代的劳动人民对美感诉求所引发的生活习俗, 通过各种符号的不同组合, 建构文化系统中意象美的特征。而符号在传统建筑中运用相当丰富, 从顶部的藻井桁椽、梁架柱枋, 到壁面的墙板门窗及底部的门槛、地面等等, 无不体现出典型的民族性和地方性。

常见的图像符号在传统建筑中表现为一些有机图形, 像是各种植物纹、动物纹等自然形态, 也有水纹、云纹和简化的几何纹样等自然现象, 以及各种吉祥图案和历史题材典故等。

而指示符号在建筑设计中除了体现它的功能外, 同时也成为建筑本体的一部分, 而发挥它与建筑之间的联系作用。例如建筑中的门窗, 既是反映建筑物内容与形式的“本体形态”符号, 又具有交通开启闭合以及通风、采光、眺望等功能性意义。此外指示符号还具有说明性功能, 像是表明方向的标志、箭头以及表示状态的灯光等。由此可见指示符号是传统建筑符号的主要部分, 也是建筑构件和归纳空间的形象部分。

象征符号在传统建筑设计中具有避邪、纳福、求吉等文化内涵, 如八角喻吉祥、圆形喻圆满、钱纹喻财富、莲花喻清白、石榴喻硕果、蝙蝠喻福寿、蝴蝶喻美好。这些具体的符号具有鲜明的传统意味和象征性, 其内涵意义一般来自于其色彩、大小、地域所带来的视觉感受。从而建构起了中华民族文化系统中意象审美的特征, 使它具有了超越时代的生命活力。

3 传统符号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符号传递着多元的信息, 体现出不同的审美情趣, 它们或是以原有形态直接应用在现代建筑中, 也或者是以原形为基础, 进行概括提炼, 形成新的符号语言, 传递着中国传统的文化情结。这种新的符号语言, 不仅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同时也被赋予了现代意义和联想, 成为现代建筑的有机体。

例如西安大雁塔广场建筑和不夜城的整体设计, 本着继承和发展历史文脉为方针, 以唐长安城的规划原则和建筑风格为基调, 借用唐代里坊的概念, 设计成多个单位空间, 与大雁塔慈恩寺建筑格局相呼应, 形成完整而系统的大唐盛貌。在符号运用上直接借用唐代宝相花图案, 铺设于地面青砖上, 华丽而厚重, 较好地对设计主题进行了提示, 烘托出大雁塔唐代不夜城的历史时代感。北广场主喷泉的东西两侧, 地面均匀铺设祥云青龙图案, 威武大气, 彰显唐代风貌。

上海世博会展馆的设计, 更是沿用了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的斗栱造型, 但是传统曲线被拉直, 同时在层层出挑的设计上吸取了商周时期青铜器的方正博大, 而在地区馆的外墙设计上, 借用中国古老的篆字符号传递着二十四节气的信息, 整体选用最具中国元素的“故宫红”, 这些都是对传统符号的诠释。

而当今社会一些小区的整体设计中, 更是追求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派生出各种园林小区、各色文化小区等。它们将各种具有代表性的图案符号运用于小区的外墙面以及地面设计上, 此外还会借用如匾额、窗式等, 在传承小区文化的同时, 也传递中国传统的文化寓意和象征吉祥美满的情结。例如外墙上有规律地排列着中国传统的如意图案, 象征事事如意, 传达着浓浓的中国文化。现代社会中很多的餐饮店也越来越注重传统文化的体现, 像是大门、窗、空窗、漏窗和漏窗的花格、墙面上的砖饰等, 这些传统符号重复排列在一起, 在现代社会中传递着文化的信息, 也在喧闹中传递着宁静。

在现代建筑中单一符号的运用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类的需要, 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从追求局部的视觉性逐步转变为整体的形象性, 同时受到地域因素、文化差异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使得符号呈现出相同、相似或是相反的关系。像是上海金贸大厦, 采用中国传统密檐塔的外观造型, 体现出阶梯状的符号特性, 提炼出“塔”的形与意。整体设计和西安小雁塔的檐部收分相似, 从第一节16层开始, 每节减少两层, 逐步收进到第五节的8层, 之后每节减去一层, 使这种有节奏感的阶梯外形成为刚劲有力的轮廓线, 借用现代手段表现出了古塔的韵律, 避免表面上的传承, 体现出上海现代化城市的精神。

4 结语

传统符号是文化历史的浓缩精华, 在对符号的使用和创造上, 要把握准确, 要有统一性, 不论是单一符号的运用, 还是某种形式的表现, 再或者是现代材质的使用上, 都要体现出传统符号的神韵和内涵, 而不是刻意的模仿。我们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 也要学会发展自己的特点。每个符号既有自己的“本体性”, 也有一定的象征性, 因此这是设计师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 传统和现代的尖锐“冲撞”, 使得人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形式, 而符号这个可以行走于时代的表现语言, 和现代建筑有机结合起来, 展现出时代的智能和概念, 同时传统符号的精神和内涵又给我们带来了宁静与平和。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 我们应该把起点放在传统与现代的时空坐标上, 建构现代与传统的结合点, 其实探究传统与现代并不是为了区别新与旧、是与非, 我们珍视历史遗产是为了探索明天, 创造未来。社会发展到今天,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世界交流的快速扩大, 这一领域所呈现出的艺术魅力和活力越来越大。

摘要:建筑, 是人类文化的一种载体, 是人类借以表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空间形态, 而依附于建筑上的符号又使它具有了文化内涵。从建筑与符号的内在联系出发, 通过传统建筑符号的分类及其主要特征, 分析符号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应用, 以及对传统符号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表现手法和影响, 都作了系统化的分析。同时希望通过对传统符号的现代运用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关键词:图像符号,指示符号,象征符号,现代建筑

参考文献

[1]吴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语言的现代表述的研究[D].湖南大学, 2007.

[2]李允禾.华夏意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3]罗楠著.当代建筑创作手法解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建筑在消费社会中的符号阐释 篇9

让·博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向人们展示了消费社会的“丰盛”景象:“大商店里琳琅满目的罐头食品、服装、食品和烹饪材料,可视为丰盛的基本风景和几何区。在所有的街道上,堆积着商品的橱窗光芒四射。”消费者在这些摇摇欲坠的物品面前,“所拿走的并非全部而是其中的一部分”。现实是否真的象看起来那么“丰盛”,消费者是否在其中得到了他们所需要的而就此止步呢?事实上,消费社会的“丰盛”造成了诸多矛盾的社会现实。

1)“物的丰盛”是消费社会被信息构筑的“幻影”,与现实相矛盾。

人们在其中也不会得到满足,因为它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而是不断制造新的欲望。维系消费继续和进一步扩展的一个重要消费方式就是“浪费”。消费的欲望和“浪费”被物的重要信息形式——广告,通过无数次重复加以强化。广告的目的就在于“去除商品的实用价值,去除它的时间价值,使它屈从于时尚价值并加速更新”。“电子时代生产的虚拟形象比真实的现实还要‘逼真’。”“幻影”造成了表象的“丰盛”,并在媒体的重复中让人们深信不疑,而它的实质却仅仅是信息的“丰盛”。麦克卢汉指出“媒介是感官的延伸”,通过这些被消费文化操纵的发达感官,人们相信了被媒介构筑的“真实”,获得永无止境的欲望。

2)消费社会是一个宁静的社会,也是一个“暴力”的社会。

“暴力”既是消费社会失衡的表现,也是维系“丰盛”的一种手段。因为“消费社会需要商品来存在,但更确切地说,需要摧毁它们”,普通的消费是一种手段,暴力也是一种手段。另外,也许“暴力”和“灾难”并不象媒体宣传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但是作为符号必须用如此的强度进行宣传,让公众更加珍惜那个宁静的消费圈。

3)消费社会制造了消费平等和符号消费之间的矛盾。

“广告通过躯体欲望和消费需要的生产调动人们的内在欲望。”“不断重复的‘平等’和‘自由’的广而告知”塑造了看似平等的消费观念。然而,“丰盛”使“物”抽象成符号,也消解了“物”的深度。“如果人们的消费仅为满足生理需要,那么经济的成长是有极限的,且在生理需要极限满足前,经济成长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但如果人们追求的是地位、符号时,情况则完全不同。”

2 弗兰克·盖里与“毕尔堡效应”

1997年,在负债累累、被废弃的欧洲工业小城毕尔堡(Bilbao)建成了一座形态怪异、外包钛金属板的博物馆,它是建筑师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的作品。就建筑本身而言,除去“看起来激进、复杂、动感、极富表现力的外部造型外”,它对自足的建筑学发展并未有太多贡献。其内部空间组织结构几近静态和保守,甚至是对现代建筑“流动空间”认识的倒退。

当正统建筑师对这一项目提出抨击的时候,它却取得了惊人的社会效应,以其夸张的形式,一跃成为全球的旅游热点,使毕尔堡从衰败中摆脱出来。“该馆开放的首年度便接待了140万名参观者。毕尔堡小城轻易从旅游者腰包中掏取了16 000万美元的收入,足以为城市居民创造出3 800个新的就业机会。”

在城市复兴的浪潮中,每个城市都在寻找自己的出路,“毕尔堡效应”是一种成功的模式。而另一种则是以复古为目标的古镇模式,这些城镇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实现了它们的复兴使命。如果说后者是对地域和历史文化的认可、对传统建筑的继承,在建筑学视野之内尚可理解,那么“毕尔堡效应”已远不能依靠自足的建筑学来解释了。

3 自足的建筑学和消费社会的符号建筑

今天的建筑学如同其他许多学科一样,在发展的兴奋和困惑之中徘徊。一方面恪守传统,试图建立自足的建筑学,在环境、空间、技术或者形式操作等支撑建筑本体的方面寻求理性发展的出路;另一方面许多背离传统甚至逻辑混乱的建筑却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为前者而努力的包括彼德·埃森曼(Peter Eisenman)、斯蒂文·霍尔(Steven Holl)、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在内的许多建筑师,尽管他们的出发点不同,有的甚至迥然相异,但作为文化精英,他们都在试图建立一个自足的学科体系。在“后现代建筑”提法盛行的时候,埃森曼和盖里都被认为是后现代建筑师的代表,原因是:他们的建筑都有形式怪异,事实上这是两个在思想上截然不同的建筑师。盖里试图创造的是“图像奇观的主题公园”,而埃森曼的怪异形式则是进行若干次理性操作的结果。

埃森曼认为,“初始看起来激进的毕尔堡,因其对图像性奇观的过度表现,最终被公众和传媒完全消费,从而不再具有建筑学的‘批判性’。”这种“批判性”是自足的建筑学的基础,而公众和传媒所主导的消费则是“毕尔堡效应”的基础。

异化的建筑形式,正是人们消费的对象。无论建筑师是否想创造自己的纪念碑,他们都给公众提供了一个和通常建筑形式不同的信息,足以成为人们猎奇的对象。“毕尔堡博物馆有可能成为历史上最被‘媒体化’的建筑。在建造过程中,它已经开始被媒体大肆宣扬。”这和古镇热如出一辙,尽管两者形式差距如此之大,但它们都是为了构筑消费的“丰盛”之物。在被大量的广告和炒作之后,异化于日常生活之外的信息突显出来,激进的形式成为时尚、怀旧也成为时尚,都被划进了人们的消费欲望中。由此有理由相信,不论这个异化的具体形象是激进的还是保守的,都会成为信息的载体。

作为符号被消费的建筑,其深度也被消解,人们无需追问它的意义。盖里也许正是要揭示这一点,对于空间的操作不仅没有象对待形式那么激进,甚至刻意用更加古典的手段来对抗现代空间观念,从而把这种异化的符号表达置入更深的层面。

异化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利用本土化对抗全球化。古镇热是本土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不必深究它的生活内容是不是与古镇形象相符,观者只要看到它的形象是古镇就可以了。而毕尔堡博物馆虽然并不契合当地历史,却由于它独一无二的形式有足够的能力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认同感。在这种异化形式下,本土化也只能浮于表面。

4结语

建筑作为消费社会的符号揭示了那些在通俗文化和媒体影响下的建筑已经成为消费符号,但是这种符号是为了异化而异化的结果,具有浮躁性和表面化。这种建筑和作为精英文化的自足的学科体系分庭抗争,尽管表面形式差异不大,但思想渊源相差甚远,两者共同组成了丰富多彩的当代建筑。

参考文献

[1][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年~1945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鲁政.体验式消费与当代都市商业空间[J].山西建筑,2006,32(3):35-36.

[5]朱涛.信息消费时代的都市奇观——世纪之交的当代西方建筑思潮[J].建筑学报,2000(10):16-21.

凝结在符号学中的建筑文化 篇10

文化一词, 出自于《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宋代程颐《伊川易传》对此的解释是:“天文, 天之理也;人文, 人之道也。天文, 谓日月星辰之错列, 寒暑阴阳之代变, 观其运行, 以察四时之速改也。人文, 人理之伦序, 观人文以教化天下, 天下成其礼俗, 乃圣人用贲之道也。”可见文化一词承载着人类的文明, 包含着文明的创造与传承。建筑可谓与文化相辅相成, 紧密联系, 建筑作为文化展示与传播的载体, 是文化重要的左膀右臂。

建筑文化是人类文化现象的一个专业性分支。建筑文化可分为两个层面来理解:1) 建筑物质文化, 包含着城市、村镇、建筑物、景观、构筑物等, 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交际等活动的场所。2) 精神文化, 表现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世界观、价值观的使用人群对建筑物的各项要求是不同的, 服务于不同需要人群的建筑, 在空间构成、形制特点上也传达着完全不同的信息, 给人的感受和理解也各异。

建筑文化所包含的两个层面均包含在符号学理论体系中。建筑的文化信息传达所采用的传播介质, 除了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外,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符号系统。如果将建筑物比作一个人, 那么在这个人身上的各种特色的服装则可看作建筑物上的符号系统。拥有什么样的符号系统, 则体现出什么样的建筑性格、文化内涵。

2 符号学

符号学是研究任何事物可附带含义方式的一门学科, 它有三个组成部分:1) Syntactics (句法学) ;2) Semantics (语义学) ;3) Pragmatics (语用学) 。其中, 句法学专门研究符号本身的关系和规律, 与意义无关;语义学重点研究符号与符号所代表的概念或物 (即能指与所指) 的关系, 研究能指如何表达所指;语用学研究的是符号学与使用者 (人) 之间的关系。建筑符号学则是将符号学应用在建筑体系中的研究。举个例子, 在中国古代庭院建筑中, 作为构成元素的间、亭、台、楼、阁、榭、轩、廊、门洞、影壁、围墙、水、石等之间的关系与组合的规律, 则属于句法学的研究范围。一个房屋的开间与进深的多少, 不仅指示着一个房屋面积的大小, 更指示着居住其中的人的等级与地位的高低, 这便是语义学研究的内容, 其能指 (居住地、大小) 与所指 (等级、地位) 的关系。同样的一个古代建筑的房屋对于古代人与现代人, 外国人与中国人的理解与认识也截然不同, 比方说现代人与外国人也许通过这个房屋的开间进深认识不到它代表着等级、地位的这个层面。这是语用学所研究的内容。

3 符号学中的建筑文化

一切的文化现象都是符号系统, 它包含着含义的存在与表达。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 不仅承载着地方文脉, 并能用恰当的设计语言、符号等准确表达其建筑文化, 最后使这座建筑的使用者与欣赏者能够理解、读懂这座建筑的精神含义, 就如建筑师在设计这座建筑的初衷一样。

在准备设计中构思建筑的文化内涵时, 首先要研究当地的政治结构、经济形态、宗教信仰、文化心理及传统民俗等。从符号学角度看, 以上所说的政治、经济、宗教、心理、民俗作为影响文化的因素, 可统一看成是一个符号。按照句法学的理论则需要认清这个符号内在的关系及影响规律, 哪些可以对建筑有直接的影响, 哪些是间接的影响, 哪些是显性的影响, 哪些是隐性的影响, 哪个影响力大些, 哪个影响力小些。在清楚的认识了这一符号的内在关系后, 则可抓住其主要矛盾, 在建筑设计中依托于文化进行有的放矢。

其次, 用符号学理论的语义学分析符号的能指与所指, 能指如何表达所指。如江南园林中的假山, 假山的能指指的是在一定的社会规约下它所代表的物质、实物及其表面所传达的信码, 比如坚硬的、体块的、灰色的、堆叠的石头, 也就是说假山的能指是这一名词所代表的物体, 同时也包含着假山一词所携带的在形态、空间、颜色、嗅觉、触觉等方面的信码。而其所指, 指的是文人墨客对假山形态美的喜爱, 对自然山水的追求以及想回归田园生活的情怀。这里的所指不同于能指的物质层面, 它包含着更高一层的有意义的含义、思想意识, 以及对信仰的阐释、对美学的认知等。这里的能指与所指同时具有共识性与历时性的特点。共识性的意思是能指与所指的相互指示关系在造园主造园时或造园后的一段时间内 (当时人们的信仰、思想未变时的一段时间) 没有变化, 所指始终指示着造园者对自然、田园的热爱。历时性说的是经过时代、社会、人文、思想的变迁, 其能指未变, 所指指的并非原来的所指, 而是有了不同的内容。如上文的假山, 若处于现代社会, 欣赏它的人的知识结构、文化积淀与古时不同, 则对假山的所指或许有新的理解, 比如假山更多的意味着观赏与攀爬, 便体会不到更深层次的含义。因此, 能指与所指的关系会因时而变。在实际的建筑设计中, 若要准确表达建筑的某种文化, 则要在空间、结构、建筑表皮等方面分析各个符号所代表的能指和所指, 并能选取恰当的表达方式使能指指示设计者想要表达的所指, 同时考虑符号的共时性与历时性对符号信码的影响。

任何一个建筑都是服务大众的, 为大众所使用, 那么就必须用符号学理论的语用学分析建筑设计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研究建筑是否能引导使用者按照设计者的意图来使用建筑、理解建筑。在这一关系中就存在符号的传达、信息的接收是否对等。人们对符号的理解是以社会约定为中介的, 那么设计者需要依托现有的约定俗成, 运用恰当的设计手法, 表达建筑中承载的文化, 使大众不仅能欣赏建筑的物质文化, 并且能读懂建筑中的精神文化, 以达到建筑设计中文脉传达的目的。

4 基于符号学的建筑设计手法

依据近代建筑师对符号学设计手法的提炼和总结, 共有以下几种设计手法:实用型设计、型类学设计、类比型设计、规构型设计。

实用型设计:这种设计方式多指在建筑材料上, 反复实验, 最后选取某些能够表达设计者用意的材料来完成建筑的创作, 如拱券结构使用石材, 中国古建筑使用木材。

型类学设计:设计“类似”于某特定文化成分在大众心理中所共有的一种固定形象。如现代办公大楼, 多数有大面积的玻璃幕墙, 或是有规律的窗墙比。又如西方的教堂, 人们心中固有的形象就是高耸、神秘、复杂、华丽的建筑。

类比型设计:通过利用视觉的相似性进行设计, 例如仿生设计———悉尼歌剧院, 整体造型类比贝壳, 以传达海的文化。

规构型设计:利用几何图形的变形与组合, 依据一定的比例关系进行设计。

通过以上四种最基本的建筑设计手法, 结合建筑符号学三方面的分析理论, 可以为建筑设计中文化的传达提供一个存在的基础。

5 结语

建筑物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符号系统, 同时也可以分解成很多个符号, 比如墙体、柱子、台阶、门窗, 以及建筑物每个部件的造型、围合出的不同的空间等, 再通过每个符号在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这三方面进行分析, 最终得出如何组合使用这些符号才能表达出符合当地政治结构、经济形态、文化心理和传统民俗的有文脉的建筑, 最后与建筑的使用者达成精神上的共鸣。

符号学的三个分析系统, 对建筑设计来说是个信息整合的过程, 对于建筑设计中的文化信息也同样如此。那么, 运用符号学理论指导建筑设计对建筑文化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摘要:依据符号学理论, 分析总结了在可以表达文化含义的基础上, 如何准确设计承载不同文化的建筑, 并探讨了利用合理的建筑设计手法进行创作的途径, 以期从符号学视角为建筑文化的表达提供一个新思路。

关键词:符号学,建筑设计,建筑文化

参考文献

[1]顾孟潮.当代建筑文化与美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21-132.

[2]G·勃罗德彭特.符号·象征与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1:60-61, 135-140.

建筑符号 篇11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城市建设的步伐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的加快,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使其对建筑的需求也不断的增高,伴随着这种趋势建筑行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进步,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逐渐成为一种特殊的符号,反映着城市的现代化水平。中国建筑设计具有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性双重特征,这是建筑设计人员在设计建筑时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风水学说在一些人心中有重要的位置,其影响十分深远。因此,如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性的完美融合,是当前建筑设计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建筑学理论,在建筑设计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依靠符号的表达来实现的。

1.中国传统文化符号

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对建筑设计有重要的影响,我国的建筑设计注重的是对其源流的分析,而其他区国家重视的则是对建筑形式极其实用价值的分析。传统文化对当地的建筑设计有重要影响,不同国家的建筑形式有着很大的不同,四大文明古国的建筑,从文明产生之处,就具有极其明显的差异。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从仰韶文化算起,至今至少有五千年的历史,而据史料可查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七千年前。从符号学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大致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符号。所谓显性符号,就是指文字,图画形式,数字系统,色彩布局等;隐性文化则包括了自然环境,儒家文化等。在建筑学界中,近年来出现一种发展趋势,即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进行完美的融合,从而设计出兼具传统与现代文明的建筑。而且,也保护了传统文化,彰显了其地域特色,避免了当今城市发展中的“趋同现象”。目前,这一观念已被广大建筑设计人员所接受。因此,在实践设计中,如何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契合,使其在建筑中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是重中之重。

2.传统的文化符号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1)建筑形态中所用到的传统文化符号建筑形态便是我们一般所有的建筑外观,其外型的好看与否,线条美的构建,外形是否威风气魄等。这些元素都是建筑设计师们所关心的东西。他们根据一系列的传统符号来平衡建筑的美感,这其中变不乏外形、比例、节奏、空间等元素的影响和均衡,我们所感知到的建筑外观大多都是通过这些建筑符号向我们展示,这些视觉文化符号能直接达到我们的感官,确定着这建筑设计漂亮与否。文化符号主导着人类的主流审美观,这些符号的运用能够让人更大限度的接受建筑的外形。

(2)复原性、重建性建筑与传统建筑文化之间的关联。为了恢复城市历史原貌,更好继承传统文化,部分城市探索出的新的方法,现在被广为重并,受到建筑业界的好评。即结合原有建筑理念和建筑特色,在原有建筑遗址上进行部分修复,并融入现代元素,使其呈现历史与现代,古典与当代的完美结合。这一措施在保留了历史遗迹的基础上,又融入了现代文明元素,因此收到良好的效果,并被很多城市所借鉴。

(3)与地区的建筑或者民居建筑的关联。对现代建筑设计而言,要做到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相融合,其表现在建筑设计的空间和具体形式上,并且总是和同一地域的建筑设计理念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般而言,同一地域的民居,园林和家族大院等的设计理念和实践,都有着很大的相似性。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并且是多民族聚居的大家庭。因此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色彩性,并且各具特色。在这种大的环境下,在中国建筑设计表现上的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总结

在当今世界文化符号的利用更是体现在多方面,这一切在归功于传统的同时更应该夸奖现代人的运用理念,而在建筑领域种文化符号的利用已经是很普遍的一件事情,这种文化符号的利用已经让现在的建筑物像一件艺术品。但在运用的过程中难免有困难,善意的有序的利用肯定能成为建筑艺术的关键。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建筑事业的需求会越来越多,同时随着与国际文化之间的交流,建筑的审美也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这就令建筑其精神上的意义得到改变,同时也重新得到重要性的考虑。通过对建筑审美的有效分析,将传统文化符号运用到建筑设计中去,使其传承历史文化的精华,在日后的建筑设计发展中显然是很有意义的。

建筑符号 篇12

关键词:传统元素,现代设计语言,具象,意象

1 概述

1.1 传统元素的概念

何谓中国传统元素,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从中华民族远古时期至当今现代,凡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所特有的文化符号,都可称之为中国传统元素。总体来说,中国传统元素分为抽象元素和具象元素。

中国传统元素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是世界各族人民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的有效途径。东方文化内敛、含蓄、和合,讲究“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应该适应自然。

1.2 传统元素的优势和趋向性

一方面来说,纵观古往今来所有的优秀建筑设计作品,凡是与我们情感深处能够产生共鸣的,往往在于其很好地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背景。因此,设计需要共鸣,需要文化背景的支撑,而中国传统元素正是中国文化的体现。

从另一方面讲,近期中国国际地位不断上升。中国是发展中的国家,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外国人想进入中国这个市场,必须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元素是国外友人了解中国行之有效的方式。

从设计本质来看,设计思想所需要的是“返璞归真、回归本土、回归自然”的精神。中国设计师尝试在现代化的生活中寻找回归本土的设计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竞争的加剧,市场的不断成熟,消费者、开发商和设计师都在觉醒,中国人需要有中国式的生活方式,中国设计市场需要从一个“模仿”的过程转变为“创作”“创新”的过程,需要从低级的设计过程向高级的设计层次转变和进化。使之逐渐消化成为我们民族自己的东西,要跟中国的园林一样,体现出中国的“味道”。中国制造是在现代审美文化观念下,结合消费市场需求,具备浓郁的中国文化精神和文化符号,并进行有效传承、创新的现代建筑、现代产品。这才是“中国制造”的核心和精髓。再者,从传统设计思想来看,在古代建筑设计中,五行八卦、阴阳平衡、气场圆通这些特色和优点很符合当今“节省能源、生态环保”的世界可持续发展思潮。

2 传统元素运用的层次性问题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既有形而上的意识形态,也有形而下的具体物质。既有抽象元素其意境的运用,也有具象元素的直接借鉴运用,更有抽象与具象元素结合,并与现代生活、具体实况相结合,加以改造和诠释成现代设计语言的运用。分别说明如下。

2.1 具象传统元素的运用

图1,图2为北京火车站的立面图,为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现代化铁路客运站。北京站的建设给亿万人民带来了幸福和美好,设计者杨廷宝、陈登鏊大师,被评为建国十周年十大建筑之一。外观采用传统建筑风格,大屋顶,飞檐,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但是,北京西站其内部功能却是现代火车站的流线。亦中亦西,将中国传统风格与现代建筑设计规范,流线,功能结合得如此协调,是中国建筑大师成功运用具象传统元素的代表作品。

2.2 意象与具象元素结合,提炼后综合运用

如图3所示为安徽省博物馆,设计方案结合安徽传统民居的特点,提炼“天井”元素,四周成围合院落式,形成天井。天井有“四水归堂”“肥水不流外人田”之寓意。中国人讲究风水,天井是中国传统民居最显著的特点。外墙立面采用青铜饰面,我国从商代开始就已经有很成熟的青铜技术,青铜无疑是一个很典型的传统中国元素符号。内层立面采用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与厚重的外墙形成虚实对比,材料的厚重与轻盈用得恰如其分,将现代的设计思想与传统元素结合得天衣无缝,作为一个省级博物馆,这个方案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特色,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博物馆方案,“似曾相识,未曾相逢”。

2.3 意象与具象元素结合,并将其诠释改造成现代设计语言

如图4所示苏州博物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新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坡顶景观——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新馆与拙政园相互借景,相互辉映,成为一代名园拙政园现代化的延续。越看越有味道,越看越让人心灵震撼。

色调采用传统的粉墙黛瓦,但表达方式却是全新的。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新馆不仅有建筑的创新,还有园艺的创新,成为一代名园拙政园在当今的创造性延续。

3 结语

设计在文化上如何延续:不对过去横加批评,而是撷其精华,成就自我。前提:如何选择最有代表性的古典设计语言,结合地域因素,合理利用。关键:如何将古典设计语言诠释,加以改造成现代语言,使设计好看、好用。 成果:如何将传统语言与现代高科技、新材料协调,对比利用。趋热:结合具象抽象元素并加以改造成现代设计语言,结合新技术,新材料,新设计要求。

在这方面建筑大师贝聿铭通过他设计的富含传统建筑符号的作品给我们指出了方向,帮助中国的建筑师甚至国际上的设计师找到了一条新的设计发展道路。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成就未来。我相信,我们的设计道路会越来越宽阔,优秀作品会百花尽艳。

参考文献

[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第5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上一篇:小学生阅读出错成因下一篇:实践性作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