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

2024-07-15

世界遗产(精选12篇)

世界遗产 篇1

花山岩画HUASHANYANHUA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艺术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广西左江花山岩画艺术文化景观于7月15日在伊斯坦布尔举行的第40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 (世界遗产大会) 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成为中国第49处世界遗产。

大会指出,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艺术文化景观之所以入选, 是因为其把景观、岩画与中国南方壮族先民骆越人生动而丰富的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所显示的独特性。花山岩画申遗成功填补了中国岩画类世遗项目的空白。

花山岩画地处广西崇左市左江流域, 与其依存的山体、河流、台地共同构成壮丽的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 是战国至东汉时期岭南左江流域当地壮族先民骆越人群体祭祀遗留下来的遗迹。岩画绘制年代已有2000多年历史, 其地点分布之广、作画难度之大、画面之雄伟壮观, 为国内外罕见, 具有很强的艺术内涵和重要的考古科研价值。

对于花山岩画申遗成功, 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刘曙光高兴之余表示, 申遗过程充满艰辛, 岩画地处偏远, 原来的研究基础较薄弱。申遗过程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研究不够充分, 而且因为岩画处于高湿高热环境之下, 保存状况也不好。在审议花山岩画项目时, 土耳其代表提请关注自然风险对花山岩画所构成的威胁。

刘曙光说, 花山岩画是中国第一处岩画类遗产, 此次申遗成功大大改善了中国世界遗产的丰富性和平衡性, 同时有利于促进广西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神农架SHENNONGJi A

湖北神农架申遗成功

日前, 第40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 (世界遗产大会) 把中国湖北神农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 中国的世界遗产项目达到50个。

有关神农架的评估报告指出, 湖北神农架被视为野生动植物的“宝库”, 尤以丰富的植物多样性闻名。大会引述报告内容说:“神农架在植物研究史上占据重要位置, 科学家尤其是植物学家一直对神农架抱有浓厚的科学兴趣。”报告同时提醒, 神农架地区已经建成一座新机场, 旅游增长所导致的潜在压力应予以重视。

住房城乡建设部风景名胜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章林伟介绍说, 申遗成功后要做好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工作, 处理好生态文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具有完整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并因“野人”的传说引人关注。1990年, 神农架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 2013年被列入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

世界遗产 篇2

目录发展分类其他世遗现代遗产收缩展开发展

1959年,埃及政府打算修建阿斯旺大坝,可能会淹没尼罗河谷里的珍贵古迹,比如阿布辛贝神殿。196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努比亚行动计划”,阿布辛贝神殿和菲莱神殿等古迹被仔细地分解,然后运到高地,再一块块地重组装起来。 这个保护行动共耗资八千万美元,其中有四千万美元是由50多个国家集资的。这次行动被认为非常成功,并且促进了其它类似的保护行动,比如挽救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巴基斯坦的摩亨佐-达罗遗址、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等。 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起草了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协定。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1965年美国倡议将文化和自然联合起来进行保护。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1968年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并于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提交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讨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于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在巴黎举行的第十七届会议,注意到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越来越受到破坏的威胁,一方面因年久腐变所致,同时变化中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使情况恶化,造成更加难以对付的损害或破坏现象。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分类

两个前提 ⑴ 遗产项目所具有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最基本的前提); ⑵ 保护管理(由相关管理机构,制定法律规章还有经费)。 世界遗产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与文化复合遗产和文化景观。具有明确的定义和供会员国提名及遗产委员会审批遵循的标准:

文化遗产

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以及其综合体。 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 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联合工程以及考古遗址地方。 其标准有: ⑴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⑵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⑶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⑷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⑸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 ⑹与具有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和实质的联系(委员会认为,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或该项标准与其他标准一起作用时,此款才能成为列入《名录》的理由)。

自然遗产

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由地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 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规定的濒危动植物物种生境区。 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地带。 其标准有: ⑴构成代表地球现代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 ⑵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 ⑶独特、稀少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 ⑷尚存的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种的栖息地。

混合遗产

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Mixed Site)简称“混合遗产”、“复合遗产”、“双重遗产”。按照《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只有同时部分满足《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中关于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定义的遗产项目才能成为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

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这一概念是1992年12月在美国圣菲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6届会议时提出并纳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 这样一来,世界遗产即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与文化复合遗产和文化景观。文化景观代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所表述的“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一般来说,文化景观有以下类型: ⑴ 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包括出于美学原因建造的园林和公园景观,它们经常(但并不总是)与宗教或其他概念性建筑物或建筑群有联系。 ⑵ 有机进化的景观。它产生于最初始的一种社会、经济、行政以及宗教需要、并通过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相联系或相适应而发展到当前的形式。它又包括两种次类别:一是残遗物(化石)景观,代表一种过去某段时间已经完结的进化过程,不管是突发的或是渐进的。它们之所以具有突出、普遍价值,就在于显著特点依然体现在实物上。二是持续性景观,它在当地与传统生活方式相联系的社会中,保持一种积极的社会作用,而且其自身演变过程仍在进行之中,同时又展示了历史上其演变发展的物证。 ⑶ 关联性文化景观。这类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与自然因素、强烈的宗教、艺术或文化相联系为特征,而不是以文化物证为特征。此外,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古迹遗址、自然景观一旦受到某种严重威胁,经过世界遗产委员会调查和审议,可列入《处于危险之中的世界遗产名录》,以待采取紧急抢救措施。 文化景观的评定采用文化遗产的标准,同时参考自然遗产的标准。为区分和规范文化景观遗产、文化遗产、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的评选,《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对文化景观的原则进行了规定:文化景观“能够说明为人类社会在其自身制约下、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下以及在内外社会经济文化力量的推动下发生的进化及时间的变迁。在选择时,必须同时以其突出的普遍价值和明确的地理文化区域内具有代表性为基础,使其能反映该区域本色的、独特的文化内涵。” 世界上的第一项文化景观遗产诞生于1992年,即新西兰的汤加里罗国家公园(Tongariro National Park)。此后,陆续评选出了一些文化景观遗产,但往往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单中。

其他世遗

线性遗产

是指在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形或带状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族群,运河、道路以及铁路线等都是重要表现形式。 ⑴世界线性遗产: ①塞默林铁路(奥地利) ②大吉岭喜马拉雅铁路(印度) ⑵中国的线性遗产: ①中国大运河 ②丝绸之路 ③徽商兴起路线 ④长征 ⑤滇越铁路 ⑥川陕古蜀道 ⑦茶马古道 ⑧浙东唐诗之路 ⑨徐霞客游记路线 ⑩海上丝绸之路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确定而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遗产项目。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是相对于有形遗产,即可传承的物质遗产而言的概念。 10月通过的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涵盖五个方面的项目: 1. 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2. 表演艺术 3. 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4.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 传统手工艺 中国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需先入国家级名录。 [ 相关详细内容请参见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

世界记忆文献遗产

世界记忆文献遗产是指符合世界意义,于1992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确认而纳入《世界记忆名录》的文献遗产项目。世界记忆文献遗产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延伸,侧重于文献记录,包括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等文化事业机构保存的任何介质的珍贵文件、手稿、口述历史的记录以及古籍善本等。其目的是对世界范围内正在逐渐老化、损毁、消失的文献记录,通过国际合作与使用最佳技术手段进行抢救,从而使人类的记忆更加完整。 [ 相关详细内容请参见 【世界记忆文献遗产】 ]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从起,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全球环境基金开始启动设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按照粮农组织的解释,农业文化遗产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概念上等同于世界文化遗产,其保护项目将对全球重要的受到威胁的传统农业文化与技术遗产进行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不仅是杰出的景观,对于保存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农业生物多样性、维持可恢复生态系统和传承高价值传统知识和文化活动也具有重要作用。 [ 相关详细内容请参见 【GIAHS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

世界湿地遗产

国际湿地是世界遗产的一部分,,湿地国际联盟组织正式开展了对国际湿地纳入世界遗产保护战略的范畴,目已经在中国计划开展湿地世界遗产评估的项目有青海湖、洞庭湖、泸沽湖等湿地。

现代遗产

定义

“现代遗产”是世界遗产中一个重要的类型,它的定义是“19世纪以后出现的人类杰出创造”,其口号是“人类献给未来的礼物”。

历史沿革

国际社会最初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通常是为了保护史前时期的古老遗物。19世纪中后期,人们开始将中世纪的历史建筑,尤其是教堂建筑纳入保护之列,并进一步包括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进入二十世纪,保护对象逐渐扩展至二十世纪初、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文化遗存。同时1945年以后的各类文化遗产也日益受到关注。 1981年,悉尼歌剧院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世界遗产委员会以“竣工不足的建筑作品无法证明其自身具有杰出价值”的理由予以否决。该项目虽然申遗未果,却引发了人们对二十世纪人类创造的审视和思考,即在充分重视古代遗产的同时,如何评判和对待那些未足百年的人类创造。 在此背景下,受世界遗产委员会委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于1986年向世界遗产委员会提交了“当代建筑申报世界遗产”的文件,内容包括近现代建筑遗产的定义和如何运用已有的世界遗产标准评述近现代建筑遗产。随后,一系列关于二十世纪遗产的会议相继召开。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将二十世纪遗产保护作为一项全球战略加以推动。在国际社会的带动下,一些国家也纷纷作出积极反应。二十世纪遗产的概念也从房屋建筑拓展到其他领域的人类创造,一些存在仅数十年的园林、纪念碑、雕塑、港口码头、海上石油钻探平台,以及粮仓、铁路、生产线等也同样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保护。 ,在首次申遗遇挫的26年之后,悉尼歌剧院以二十世纪遗产的身份进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截至20,在《世界遗产名录》中,共有二十世纪遗产30余处,其中包括出类拔萃的建筑物、独具特色的城镇、布局合理的大学校园、著名艺术流派的诞生地,以及昔日举足轻重的工业厂房和景观等。

甄别标准

尽管国际社会关于二十世纪遗产的定义以及甄别方法的探讨仍在继续,尚未形成明确的理论成果,但是对于二十世纪遗产的保护实践早已迫不及待。 美国通过立法规定:凡是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且有50年以上历史,在建筑、考古、工程和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的地区、遗址、建筑物、构造物和其他实物,都列入需要登记造册的范围。美国已经确认和登记、并列入保护名录的历史性建筑和文化遗址有100多万个,其中相当部分属于二十世纪遗产。

代表项目

巴西利亚;巴塞罗那神秘而奇异的盖勒公园;20世纪代建设的瑞典威堡广播站。

现实意义

中国世界遗产名录 篇3

截至2012年7月,中国已有43处世界遗产。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0处,世界自然遗产9处,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4处,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意大利(47处)和西班牙(44处)。

具体名录(以得到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批准列入《名录》为序:

1.泰山 2.长城 3.北京及沈阳的明清皇家宫殿 4.莫高窟 5.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 6.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7.黄山 8.九寨沟风景名胜区 9.黄龙风景名胜区 10.武陵源风景名胜区 11.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 12.曲阜的孔庙、孔林、孔府 13.武当山古建筑群 14.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 15.庐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16.峨眉山风景区,含乐山大佛风景区 17.丽江古城 18.平遥古城 19.苏州古典园林 20.颐和园 21.天坛 22.大足石刻 23.武夷山 24.青城山与都江堰 25.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 26.龙门石窟 27.明清皇家陵寝 28.云冈石窟 29.三江并流保护区 30.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 31.澳门历史城区 32.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33.殷墟 34.中国南方喀斯特 35.开平碉楼与村落 36.福建土楼 37.三清山国家公园 38.五台山 39.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 40.中国丹霞 41.杭州西湖文化景观 42.澄江化石遗址 43.元大都遗址

(摘自北京大学出版社《世界遗产与旅游》 编著:李燕琴)

中国世界遗产旅游研究综述 篇4

世界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是文明史上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积累和沉淀。截至目前, 中国共有世界遗产41处, 其中, 世界文化遗产26处, 世界自然遗产8处, 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处, 文化景观3处。近年来, 国内兴起世界遗产旅游的热潮, 遗产价值、遗产开发、遗产保护、遗产管理等一系列与世界遗产相关的话题愈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与世界遗产相关的课题也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

本文以1994年以来国内学者对世界遗产地的学术研究为基础, 通过中国知网对“世界遗产”和“旅游”作为关键字进行核心文献的检索, 共搜索出相关文献459篇, 文献研究内容涉及世界遗产开发、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世界遗产经营管理、世界遗产旅游者行为四大领域。

一、世界遗产开发

遗产开发是世界遗产价值凸显的有效方式, 世界遗产开发模式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学者的研究热点。梁学成 (2006) 指出, 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开发不能按照市场化的方式向旅游产品方向转变, 不然会造成旅游价值取代遗产价值的后果, 引起世界遗产核心价值———真实性和完整性的丧失, 遗产资源应进行多方面的价值挖掘, 并提出以基于旅游价值的五种开发模式。傅才武、陈庚 (2010) 指出, 物质文化保护遗产有博物馆式保护与产业开发模式、大遗址保护与整体开发模式、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城市历史街区开发模式、村落开发模式五种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有民俗博物馆保护与开发模式、节庆文化保护与开发、特色餐饮开发模式、演艺开发模式、主题公园开发模式、物化产品开发模式、影视开发模式七种类型。

世界遗产旅游产品的开发也是世界遗产开发的重点内容之一, 陈金华等 (2006) 以世界遗产———武夷山为例, 分析其旅游线路现状, 指出旅游线路及经营所出现的问题, 并根据旅游线路设计的原则, 提出创新的旅游线路方案。梁学成 (2010) 认为, 多元化的旅游产品是文化遗产资源开发的必然选择。周永振 (2010) 将内蒙古文化旅游产品按照客观真实旅游体验、结构性真实旅游体验、舞台化真实旅游体验、存在性真实旅游体验四类划分, 并描述了内蒙古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 提出提升草原文化品牌建设、注意文化产品组合、注重文化真实性与旅游者真实体验相结合的开发策略。

二、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世界遗产是大自然的恩赐, 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世界遗产保护是世界遗产管理和发展的重中之重。国内学者在世界遗产保护方面展开如下相关研究:杨慧 (2002) 论述了丽江旅游业发展的现状以及为古城风貌所带来的弊端, 从古城原始居民、古城建设投资、古城监管机制和法规等角度提出保护丽江古城的相关建议。毛历辛 (2004) 陈述了世界遗产保护的必要性, 指出我国世界遗产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世界遗产保护对策。章剑华 (2006) 指出, 保护是对待文化遗产的首要态度, 保护文化遗产的目的是加以利用, 开展文化遗产旅游是保护与利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孙九霞 (2010) 认为, 旅游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选择。

保护和走可持续发展路径是世界遗产发展和管理的必然选择, 将有效增强世界遗产地的生命力, 延长世界遗产地的生命周期。杨云仙 (2010) 以世界遗产地庐山为例, 根据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评分法相结合的方法, 得出庐山的资源条件要重要于开发条件, 并分别从资源条件、自然开发环境条件及社会经济开发环境条件三方面入手提出一系列对策保护庐山的生态环境, 促进庐山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同样受到广大学者的青睐, 卢松等 (2010) 建立了古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型。该模型从人文系统和生态系统两大角度 (分别包括社会文化发展等和总体环境感知等8个维度) 入手, 对宏村现阶段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状况作相关评价。文举 (2010) 指出地震灾后四川各世界遗产地的损害情况, 提出通过黑色旅游的结合等有效手段实现世界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张辉、袁俊、张萌 (2010) 认为, 实现遗产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仅有科学规划并不够, 还必须有强有力的制度及各种管理措施作保障, 政府通常可采取经济、教育、法律三方面的手段, 展开澳门遗产旅游的利益相关者协调、澳门遗产旅游规划、澳门遗产旅游管理三方面的分析。

三、世界遗产经营与管理

世界遗产的经营管理一直是学者探寻的热点。白宇飞 (2010) 以美国国家公园的特许经营管理模式为例, 分析国内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的特许经营现状, 并提出改善特许经营现状的建议。刘长生、简玉峰 (2010) 通过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型的构建, 以中国四大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的数据为例, 利用优化控制理论建立相关模型。建立旅游产业发展与环境质量的模型。并分析得出, 在中国的世界遗产旅游景区中, 当生态环境质量较差时, 生态环境质量与旅游产业发展存在正相关关系;当生态环境质量较好时, 生态环境质量与旅游产业发展存在负相关关系。建立政府环境管理与环境质量关系的模型, 并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征收较高的排污费时才能产生优化排污的效果。建立环保部门的污染管制程度与旅游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模型。并得出关于不同投资主题的投资行为差异及其政府行为方式对旅游业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所产生的影响的结论。张辉等 (2010) 提出建立权威高效的“澳门文化遗产委员会”、采取有效措施协调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加强遗产地旅游环境容量规划和服务设施规划、引入经济管理手段和旅游者教育手段以深化遗产旅游管理。

四、世界遗产旅游者行为及感知

旅游者的行为与世界遗产地的发展息息相关, 我国不少学者从旅游者行为与感知的角度对世界遗产展开研究, 以期实现世界遗产的保护及世界遗产管理水平的提升。卢松等 (2004) 以实地调研为基础, 以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为例, 分别得出古村落以季节性、一般周、黄金周、客流周以及客流日等时间节点的旅游流的特征, 从社会自然等因素、遗产景区的管理体制及经营管理水平等角度分析影响客流时间变化的原因。李涛等 (2010) 以故宫等13处世界遗产旅游地的实地调研数据为样本, 采用对应分析法, 分析了受访者年龄、学历等因素对经济影响、社会影响、环境影响、文化影响的差异感知。蔡彩云等 (2011) 从游客的满意度入手, 以民居类遗产福建永定土楼为例, 通过实地调研等方式, 建立目标层和要素层细化评价指标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利用IPA法分析得出游客对永定土楼的满意程度感知。邹统钎等 (2011) 分析游客对于贵州荔波的价值取向及游客需求, 提出适合荔波发展的建议。

此外, 国内不少学者对世界遗产地的空间结构有相关研究。如陶伟等 (2002) 以苏州为例, 通过苏州旅游空间结构的节点、通道及域面要素的分析, 提出苏州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整体整合和核心整合两种手段。宗晓莲 (2005) 以丽江古城为例, 介绍了古城空间被直接商品化和间接商品化的具体表现形式, 并论述了空间商品化对丽江古城的社会影响、文化影响。有学者对世界遗产地的土地利用展开相关研究。如梁栋栋, 陆林 (2005) 以实地调研为基础, 以世界文化遗产西递为例, 总结了古村落型旅游地的土地利用特点, 并分析了旅游开发前后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也有部分学者从法学角度对世界遗产地进行思考。于定明 (2007) 从法学角度出发, 阐述了世界遗产发展旅游业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提出应建立有效保护世界遗产的配套制度, 世界遗产旅游景点游客容量控制与游客平等观赏权的协调, 世界遗产地居民正当合法权益的保护。

结语

从现今关于世界遗产的研究现状看来, 关于世界遗产的研究主要集中世界遗产开发、世界遗产经营管理、世界遗产保护及可持续发展、世界遗产旅游者行为感知四个方面。随着人们对世界遗产的认可度的提升, 世界遗产地将会迎来更多旅游者的到访, 世界遗产的价值也将会受到更多专家学者的关注。由于世界遗产原真性和完整性的本质, 今后关于世界遗产的研究将更多集中于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 以及更多有关世界遗产旅游地开发、经营管理、及遗产旅游者的行为的研究, 必将积极引导世界遗产管理部分的合理性开发, 鼓励遗产地旅游者开展生态的、和谐的、环保的遗产地旅游, 而其终极目标则是实现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学成.对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分析与开发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 2006, (6) :16-22.

[2]梁学成.多元化旅游产品:文化遗产资源开发的必然选择[J].旅游学刊, 2010, (5) :9-10.

[3]陈金华, 秦耀辰.论武夷山旅游线路的创新[J].福建林业科技, 2006, (6) :197-200.

[4]周永振.内蒙古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基于文化遗产真实性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0, (5) :71-72.

[5]傅才武, 陈庚.当代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模式[J].武汉大学学报, 2010, (7) :93-98.

[6]章剑华.当代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时代性[J].艺术百家, 2006, (7) :1-3.

[7]任文举.地震灾后四川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0, (5) :70.

[8]孙九霞.多元化旅游产品:文化遗产资源开发的必然选择[J].旅游学刊, 2010, (5) :10-11.

世界遗产作文 篇5

走进颐和园的大门,来到了颐和园里最有名的长廊。长廊里绿漆的柱子配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全长700多米,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非富多彩的图画,你们相信吗?几千幅画中没有哪一幅是相同的。

走出长廊,我们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一望,我们就可以见到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矗立在山腰,那就是佛香阁,屋顶上闪闪发光的东西就是琉璃瓦。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昆明湖边有头铜牛,你们发现了吗?铜牛的尾巴是断的,为什么会断呢?让我来给你们细细讲解:有一年的七月七,铜牛活了,朝着织女亭跑去,几个壮汉拉住牛的尾巴,谁知,力气太大,牛尾巴断了,在昆明湖边留下一头断了尾巴的牛。

世界遗产 篇6

长安—天山廊道路网与世界贯通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 作为线路文化遗产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新疆北庭故城、高昌故城、交河故城、苏巴什佛寺遗址、克孜尔石窟、克孜尔尕哈烽燧等6个遗产地成为新疆首批世界文化遗产。

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贯亚洲、连接欧亚大陆的著名古代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又是中国与西方政治、文化、思想和技艺交流的重要通道,是中国、印度、希腊三种主要文化的交汇桥梁,在世界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经济贸易上,中国的丝绸是东方输往西方的最重要的商品之一,当然还有其他种类繁多的货物,有从东方运往地中海的贵金属和宝石等,以及从西方贸易到东方的棉花、纺织品、玻璃、红酒等。除此以外,还有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出产的优良马匹也从此条线路销往东西方。

与此同时,佛教也沿着丝绸之路从印度传播到东方,甚至远达日本,以及西方的土库曼斯坦等地区。沿着丝绸之路传播的还有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从地中海、祆教和摩尼教从波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科学技术成就、医药知识、农作物种植等也沿着丝绸之路得以传播。

新疆首批6个遗产地获准进入世界遗产

“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是指“丝绸之路”东段由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独特性的遗址点串联而成、并具备突出普遍价值的跨国系列文化遗产,属文化线路类型。它作为“丝绸之路”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公元前2世纪至16世纪期间东亚古老文明中心的中国的“中原地区”和中亚区域性文明中心之一“七河地区”之间建立起直接的、长期的联系。是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期间古代亚欧大陆间以丝绸为大宗贸易的、开展长距离贸易与文化交流的交通大动脉,是东西方文明与文化的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以中国长安/洛阳为起点、经中亚向西到达地中海地区、向南延伸至南亚次大陆、南北宽约3000公里的区域内,是人类历史上交流内容最丰富、交通规模最大的洲际文化线路。在中国境内包括了分布于黄河中游地区,河西走廊和天山南北3个文化地理区域的交通路网。

丝绸之路东起西安(洛阳),经中亚、西亚直达欧洲,穿越27个国家,全长近8000公里,中国新疆段2600多公里,约占全长的三分之一。这次申遗项目涉及的新疆6个遗产地分布在天山南北,在历史不同时期都曾发挥过区域性重要作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高昌故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以东约30公里的三堡乡,北距火焰山南麓的木头沟沟口(胜金口)约6.5公里;东距鄯善县城55公里;北距阿斯塔那古墓群3公里;东北距胜金口石窟7.5公里。高昌故城是高昌历史上的政治、文化中心,曾是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西域最大的国际都会、宗教中心以及亚洲巨大的印刷中心之一,同时也是“东连东土、西通西域、南扼丝路、北控草原”的交通枢纽之地。作为中心首府的高昌城,是历史上政权交替、文化交融、中西交通、多教并存、商旅辐辏之重地。

故城遗址主要包括城墙与建筑基址,其中外城城墙相对完整,内城城墙大半缺失,城门遗址大都毁坏;现存地表可见的建筑遗迹占地面积约40公顷,为故城遗址面积的20%左右;基址保存状况普遍较差,仅少置基址保存了较完整的形状。外城城墙平面轮廓呈不规则方形。周长5440米,围合面积198公顷。残存的墙基厚9~12米,墙体最高约达10米余。墙体为夯筑和土坯垒砌,大多残缺,普遍存在裂隙,可见多次维修痕迹。墙体上留有上下数层纴木孔,孔内衬方形土坯或生土块。墙体外附墩台和马面。宫城(小城)位于内城城内北部,仅存南、西、北三面城墙。城内北部有一面积约900平方米土台。土台上有塔形建筑遗址。土台西侧有下沉式庭院遗址;南侧正中和西北角有台阶;南侧有大片建筑遗迹。

交河故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西10公里处的雅尔乃孜沟中的一座台地上。台地呈柳叶形,长1750米,最宽处300米,周长约4100米,面积为37.6万平方米,遗存的建筑面积约22万平方米。台地高出沟底约30米,四周壁立陡峭的断崖就成了交河城天然的屏障,西南边缘残存有城墙遗迹,而在崖壁上开出的豁口,就成了交河城的城门。雅尔乃子沟的西面和北面台地上均有墓地,交河故城沟西墓地为晋、唐时期的平民家族墓葬群;沟北墓地为汉代车师国贵族墓地;雅尔湖石窟位于交河故城沟西黄土沉积地带的河谷西崖壁上,与交河故城遗址隔河谷相望相距仅0.8公里,雅尔湖石窟开凿于公元五世纪间,为交河故城所属寺院。

交河故城地处东西交通的要冲,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是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整座城市的建筑,利用自然地势,从原生土中或掏挖窑洞、或减地为墙,再辅以少量的版筑干打垒而建成,规模之宏伟,保存之完整,堪称世界之最。交河故城以其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成为人类文明史、人类文化交流史上重要见证。

北庭故城遗址,位于新疆吉木萨尔县城以北12公里的冲积平原上,东临东河坝,西接西河坝。北庭故城遗址是唐代北庭大都护府遗址,分内外两重,平面均呈不规则的南北长方形。内城位于外城中部略偏东北。城的四角建有角楼,城墙外部筑有敌台和较密集的马面,外绕护城壕,外城之北还有羊马城。外出西侧有回鹘寺院遗址。北庭故城形制、布局和构筑特点除具有唐代中原和回鹘时期的风格外,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内外两重城,城外四面环水的布局,这种形制在新疆古城建造史上是非常独特的。

克孜尔尕哈烽燧,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县城西北11公里的盐水沟台地上,克孜尔尕哈是维吾尔语,“克孜尔”是红色,“尕哈”是哨卡,意为“红色哨卡”。烽燧残高13.5米,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6米,南北宽约4.5米。自下而上渐收,至顶残缺。南侧由于剥蚀,呈现一自上而下的尖凹面。北侧尚保存附属建筑坍塌后的土包堆积,原或许可以从此登临烽顶。

nlc202309020818

烽燧的构筑方式是库车古代土木建筑垒筑得最为古老的方法,四周围板夹之,然后层层夯筑,每层厚10~20厘米不等,每层中再夹以树干、枝杈或中或横以之为筋骨。它对研究古代历史、丝路交通、军事通讯、文化、建筑等学科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

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乡东南7千米木扎提河北岸明屋达格山断崖上,克孜尔千佛洞始凿于公元3世纪,经过公元4世纪中—5世纪末叶的发展,于公元6—7世纪达到繁盛,最后衰落于公元8—9世纪中叶。

石窟开凿在明屋达格山断崖上,自西向东绵延约3千米。洞窟按所处位置分为四个区域:谷西区、谷内区、谷东区和后山区。克孜尔石窟洞窟形制多样:禅修用的僧房窟,礼佛观像用的中心柱窟和大像窟,讲经说法用的方形窟。雕塑和壁画的主要集中在中心柱窟和大像窟。壁画题材内容丰富,主要是围绕释迦牟尼事迹的本生、因缘和佛传故事及弥勒兜率天宫说法等。本生和因缘故事均有100余种,佛传故事也有60多种,被誉为“故事画的海洋”。天相图、天宫伎乐、飞天和供养人也很有特色。克孜尔石窟壁画主要反映的是“惟礼释迦”的小乘佛教思想,晚期洞窟出现了“千佛”等大乘佛教内容。克孜尔千佛洞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结晶,它作为丝绸之路在中国新疆境内公元3~9世纪时线路交流的产物,见证了龟兹石窟产生、发展、繁盛和衰落的过程。

苏巴什佛寺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阿格乡栏杆村南2千米,库车河(又称铜厂河)出却勒塔格山口的东、西两岸冲积台地上。两岸寺院遗址隔河相望,扼守山口,北依群山,南眺库车绿洲,形势险要。苏巴什佛寺遗址分为河东和河西两个区域,总面积20万平方米,分为东西两个部分。河西遗址,又称西寺,遗址呈南北向分布,南北长700余米,东西宽190余米。有佛殿、佛塔、僧房、洞窟等建筑分布其间,地面建筑均由土坯垒砌而成。河东遗址,又称东寺,分布于库车河东岸的山梁上。遗址总体南北方向分布,但很不规则。遗址南北长535米,东西宽146米。

苏巴什佛寺遗址于3—10世纪持续沿用,是西域地区保留至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佛教建筑群遗址。它是天山南麓古龟兹地区的重要佛教建筑群遗址,展现了丝绸之路上古龟兹地区长期作为西域佛教传播中心的历史。出土的丝织品、古钱币、器物和文书等遗存,见证了丝绸之路古龟兹地区灿烂的历史文化。

“丝绸之路”申遗历时9年

“丝绸之路”串联了一系列国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引起了沿线许多国家的兴趣,国际组织积极的参与也促进了申遗工作的开展。由于社会发展、文化背景、经济形态等差异,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历经了一个相当长周折,长期的筹备过程磨合这些差异,使联合申报成为可能。

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了“对话之路:丝绸之路整体性研究”项目。该项目通过组织国际性科考、研讨会、会议等活动,采取跨学科手段以促进与丝绸之路研究相关的课题研究。1990年至1995年间,该项目组织了以丝绸之路为对象的5次国际科考活动,相关主流媒体深入参与了该项目的活动,并积极地向社会报道了活动情况。这一项目引发了世界范围对丝绸之路的浓厚兴趣,从而有人开始考虑将丝绸之路整体或部分地申报世界遗产。

2005年11月,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亚地区研讨会上,来自该地区的成员国会议代表一致通过了将丝绸之路中亚段作为线性遗产申报的计划。2006年8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推动下,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中亚五国共同启动了丝绸之路跨国系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在吐鲁番市召开了丝绸之路申遗利益相关者国际协商会议。会议就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相关事宜进行磋商、协调,形成通过了《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吐鲁番行动计划》,正式启动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同年12月,丝绸之路、吐鲁番坎儿井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07年6月17日—19日,国家文物局在乌鲁木齐市召开了丝绸之路联合申遗工作会,与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有关的河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6个省区代表出席会议,对丝绸之路联合的预备名单的认定初步达成一致。2007年8月,国家文物局世界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对新疆提交预备名单的遗产地进行实地考察,同年12月,国家文物局确定了丝绸之路沿线6个省区共有48处遗产地,新疆有12处遗产地正式列入预备名单(即:交河故城、高昌故城及阿斯塔那墓地、台藏塔、苏巴什佛寺遗址、楼兰故城、尼雅遗址、克孜尔石窟、库木吐拉石窟、森木塞姆石窟、柏孜克里克石窟、吐峪沟石窟、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墓)。

与此同时,自治区成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专人负责与新疆“申遗”相关的工作协调、资料收集和宣传工作。组织完成了各遗产地的文物保护规划编制、管理法规的修订颁布,开展了遗产地环境整治与基础设施,实施了遗产地的本体保护工程,以及遗产地人才培训、档案建设、申遗宣传等大量的工作,为新疆丝绸之路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国内紧锣密鼓的开展工作的同时,中亚对丝绸之路申遗有兴趣的国家也在联合国的框架下进行了有序的准备工作。2006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会议上,从技术层面讨论了丝绸之路中亚段的申报方式,形成了“丝绸之路概念性文件”。讨论了丝绸之路中亚段和中国段遗产首次申报的策略和时间表,形成了丝绸之路联合申遗最初的概念设计。2007年4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申遗地区研讨会”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5个国家通过了该概念文件。

2011年12月27日,国家文物局在乌鲁木齐召开了“丝绸之路跨国申遗协商会”,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代表研究推动联合申遗工作,并形成《丝绸之路跨国申遗工作备忘录》,建立了丝绸之路联合申遗和协调保护管理的有效机制。会议的最重要成果就是中、哈、吉三国以“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作为首批丝绸之路申报项目,在201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根据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协商确定的技术路线和我国丝绸之路遗迹的现实情况,国家文物局初步确定了丝绸之路首批申遗的大名单。

nlc202309020818

2012年,确定了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的计划及时间表,定名为“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确定了第一批33个遗产点的大名单(哈萨克斯坦8个、吉尔吉斯斯坦3各、中国22个)。中国段:陕西省的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张骞墓;河南省的汉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新安汉函谷关遗址、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甘肃省的锁阳城遗址、悬泉置遗址、玉门关遗址、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彬县大佛寺石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北庭故城遗址、苏巴什佛寺遗址、克孜尔石窟和克孜尔尕哈烽燧遗址。

列入首批申遗名单的各遗产地先后完成各遗产地申遗文本、管理规划,以及遗产地环境整治、解说、展示方案的编制、报送、报批工作。同时开展了遗产地信息采集的测绘、价值研究的考古勘探、设施建设的方案编制、环境整治的征迁准备等大量前期工作。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作为线路文化遗产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丝绸之路走过了艰辛漫长的申遗过程。新疆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北庭故城遗址、克孜尔尕哈烽燧、克孜尔石窟、苏巴什佛寺遗址等6个遗产地成为新疆首批世界文化遗产。

追溯“丝路”渊源

丝绸之路的提出,最早是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在19世纪70年代提出的,后得到广泛认同,简称 “丝路”。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历经长期过程,肇始于两汉,兴起于隋唐,衰落明后。

丝绸之路主要跨越陇山山脉,穿过河西走廊,通过玉门关和阳关,抵达新疆,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通过中亚、西亚和北非,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全长8000多公里,而中国境内总长4000多公里,俨然是连接欧亚内陆的交通大动脉。其主干道东起西汉的首都长安(今西安)或东汉的首都洛阳,经陇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兰州),通过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门关或阳关,穿过白龙堆到罗布泊地区的楼兰。汉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两道的分岔点就在楼兰。北道西行,经渠犁(今库尔勒)、龟兹(今库车)、姑墨(今阿克苏)至疏勒(今喀什)。南道自鄯善(今若羌),经且末、精绝(今民丰尼雅遗址)、于阗(今和田)、皮山、莎车至疏勒。从疏勒西行,越葱岭(今帕米尔)至大宛(今费尔干纳)。由此西行可至大夏(在今阿富汗)、粟特(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安息(今伊朗),最远到达大秦(罗马帝国东部)的犁靬(又作黎轩,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另外一条道路则是从皮山西南行,越悬渡(今巴基斯坦达丽尔),经罽宾(今阿富汗喀布尔)、乌弋山离(今锡斯坦),西南行至条支(在今波斯湾头)。如果从罽宾向南行,至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转海路也可以到达波斯和罗马等地。

“丝路”新意义

丝绸之路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对于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彰显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繁荣的永恒主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八以来,国家启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由于新疆所处的战略位置及丰富的资源优势,使其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凸显出来。国家启动并推进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并成功跻身世界文化遗产的行列,这是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的重要步骤。以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为契机,将文化遗产的社会效益转化为惠及民生的文化财富,使各族人民群众在享受文化遗产的同时,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社会归属感,为新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丝绸之路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无疑会增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世界关注度,提高其沿线的吸引力和参与度,将极大地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进程。

世界遗产之旅·江西三清山 篇7

一、让学生成为“主角”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个体活动,作者必须有充分的主动权。但一直以来,我们所谓的“命题作文”,以及种种“应考”的模式,极大地挫伤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文成了苍白无味的蜡团。其重要原因是学生在作文教学中没有真正成为“主角”。学是内因,教是外因。唯有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主角”,作文教学才会有生机。

1.要呵护学生的心灵感知方式

教师对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不够,对学生生活了解不够,总是站在成人的角度,以成人的眼光、成人的尺度去评价学生的作文,应该是作文教学失败的原因之一。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努力呵护每一位学生的心灵感知方式和生存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的创造力不至于过早枯萎,生命活力才不至于过早消失。作文教学一开始就应把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人来看待,承认每个学生的差异,以及各自独立的个性;教师要着力营造一个完全让孩子舒展自己心灵的空间,从而让学生在这个小小的课堂内感受到世界的丰富和瑰丽,感受到自己心灵的真实,感到自由和乐趣,从而也使学生真正为他、为大家描述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

2.开展活动,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在学校生活中,学生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各种各样的活动了。在玩中,学生会尽情展露出自己的灵性。教师若能适时抓住时机,及时诱导,学生肯定会写出一篇篇充满情趣的文章来。在课堂上,也不妨多开展诸如课本剧表演、辩论会等活动,活动结束后,教师根据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及时引导学生作文,学生一定会兴趣盎然。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作文竞赛、编辑手抄报、推荐学生习作投稿等活动,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学生写作的积极性高了,才能将自己融入到写作过程中,才能使自己成为写作的主角。

3.关注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作文教学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把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在教师这一方,需要我们在作文命题和作文要求时多加考虑。教师在命题时,应提出个范围、给个话题即可,不用全命题作文,尽量少用半命题作文。教师要让学生在自由状态下写作,要让学生愉快参与。同时,教师要注意每个学生不同的起点,不用统一的标准评价。教师要本着低起点的态度,要宽容地、低起点地鼓励他们。尤其是后进生,要善于捕捉他们文章中的闪光点,一句话,一个词,都可拿到班上来评议,来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引导其由“怕写”到“乐写”的迈步。

三、让学生自己种“米”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代作文教学要让学生从传统的写作教学中解脱出来,不要一味依赖教师,要自己“找米下锅”。教师除了让学生在书本和生活中找“米”外,还应引导学生自己学会种“米”。

重视世界遗产点的“域外档案” 篇8

这座千年古桥驰名中外。中国地方史志多有记述,文徵明、卜舜年、夏完淳等明清文人志士亦多吟咏,甚至乾隆皇帝南巡时也诗兴大发。该桥在异国视野中同样倍受关注,不同时期的游记为其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域外档案,本文将就1840年以前及1840年至1949年两个阶段的内容加以介绍。

大运河的开凿、贯通为外国人游历苏州提供了诸多便利。在古代来吴的外国人员中,日僧寂照于北宋景德元年(1004)来华, 后任苏州僧纲司并定居于吴;北宋熙宁七年(1074)日僧成寻乘船抵苏,当地僧众出迎至运河。“数年后,寂昭、元灯等日僧相继来到宋朝,宋真宗分别授予大师称号,赐给紫衣,事后他们顺汴水南下至江南,在苏州吴门寺留住多年。”[2]22意大利旅行家马可. 波罗(1254-1324)、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罗马尼亚人尼·斯·米列斯库(1636—1708)、法国耶稣会传教士李明(1655年-1728年)等,都有经运河航行抵达苏州的经历,有相应文字记录,但都未具体描述过宝带桥。

明弘治元年(1488) 突遭暴雨,朝鲜弘文馆副校理崔溥(1454—1504)与同伴飘至浙江台州海滨登陆。他们一行被排除倭寇嫌疑后沿京杭大运河到达北京,倍受礼遇。崔溥返国后不久即以流畅汉文写成5.4万余字的《漂海录》。崔溥一行经大运河过嘉兴抵达平望驿而泊,后过吴江至苏州府,沿途所记地点甚详。过宝带桥一带,作者写道:“……可三里许,至宝带桥。桥又有虹门五十五穴,正舟车往来之冲,跨澹台湖,湖山饶景,望若横带。即邹应博所重建也。夜三更,傍苏州城东而南而西,至姑苏驿前。自宝带桥至此驿,两岸市店相接,商舶辏集,真所谓东南一都会也。”[3]105彼时宝带桥一带的商业盛景可见一斑。

英国资深外交官乔治·马戛尔尼勋爵(1737-1806),1792年被委任为访华全权特使,以贺乾隆帝80大寿之名出使中国。这是西欧各国政府首次向中国派出正式使节。马戛尔尼和他的随从团员撰写了大量的回忆录,成为欧洲研究清朝的珍贵资料。

马戛尔尼一行在返回途中乘船匆匆驶过苏州城,但对夜色中的宝带桥印象深刻:

“……已而又过三小湖乃互相毗连者,其旁有一长桥,环洞之多,几及一百,奇观也!”[4]180

他的随行人员巴罗写得较为详细:“我非常遗憾我们是在夜晚经过这座大桥的。恰好桥引起一个瑞士仆人的注意,他在船只经过时开始数桥孔,但发现超出他的估计,越数越多,而且,孔越来越大,他跑进船舱,急迫地大喊……于是,在微弱光线下,我们足可看清与运河东岸平行的一座桥的孔洞,此桥架在一个大湖湾上,便于通航。”[5]422

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其实是很严厉的。因此,无论是崔溥还是马戛尔尼一行,他们得以游历中国甚至可算是偶然事件,能对宝带桥有较详细描述更是难能可贵。毋庸讳言,宝带桥的确是作为东方水城苏州的骄傲。但马戛尔尼们认识到东方古老帝国的腐朽、落后与虚弱,此前西方社会关于中国的神话一下子破灭了。中国由此逐渐进入百年屈辱的一页。

近代以来游历并记述宝带桥的著名外国人有冈千仞(1833-1914)、内藤湖南(1866-1934)、德富苏峰(1863-1957)、股野琢(1838-1921)、威廉·埃德加·盖洛(1865-1925)等。笔者按照游历的先后顺序简介如下:冈千仞,精通汉学与西学。1884年6月下旬,冈千仞乘船进入苏州,观景观,访名人,逗留一周有余,他的宝带桥游记言简意赅:“自是江流弥漫,石桥截水心,亘二三里,匾曰 ‘宝带桥’。此间桥梁,甃石成门,以通行舟,我邦所谓叆叇桥者。而宝带桥穿门五十余,为最巨工。”[6]33

内藤湖南,日本近代中国学的重要学者。1899年10月25日, 内藤乘坐客船经大运河进入苏州。他不愧是中国学的资深专家, 其苏州游记史料丰富、文采斐然。他一路旅行同样也是一路考证、 辨伪,偶尔发思古之幽情,时常感叹亭台楼榭的破败。他这样写宝带桥:“过了平望镇,再往北走,从旁边路过一座叫作宝带桥的大桥。桥下共有五十三个眼镜形状的空洞,中间的三个洞比较大一些。说它如长虹横空也不为虚构。《大清一统志》说此桥长一千二百丈,过于夸大,我觉得大约有七八町。”[7]102

德富苏峰,被称为“日本的梁启超”,是继福泽谕吉之后日本近代第二大思想家,鼓吹极具侵略性的皇室中心主义,是日本右翼思想家典型。《中国漫游记》记述他1917年第二次游历中国时的所见所感。游览宝带桥激发起他这样的感受:“……我们乘舟去参观宝带桥。运河河水滔滔,直接汇入太湖。夕阳的余晖静静地洒在水面上,不惊起一点微波。虽说是运河,但它宛如浩瀚汪洋。泛舟河上,我有一种江湖漂荡,徜徉五湖的感觉。”[8]169

股野琢,是活跃于明治后期和大正初期的汉学家。他自幼接受严格的儒学方面的家庭教育,勤修经史、研习诗文,造诣日深。 《苇杭游记》是股野琢1908年经朝鲜到中国游历时的见闻记录 。 股野琢在苏州游历了三天多时间,他眼中的锦带桥(即宝带桥) : “归途……沽轻舟观锦带桥,唐王仲舒自卖宝带,创设之以便行者,故名。长五百弓,幅二弓,桥下骈开半月形水道五十八,中央颇大,以充舟楫往来,真为伟观。”[9]161

威廉·埃德加·盖洛,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传教士、旅行家和地理学家,他的《中国十八省府》(1911)用近两万字(兼有部分照片)介绍了作为江苏省省府苏州的悠久历史、城市建筑、水路交通、名胜古迹等。文字分为三个部分,其中第二部分言及苏州发达的运河、失于管理的下水道和以宝带桥为代表的拱桥。谈及宝带桥,作者还饶有趣味地记录了与此桥有关的传说与掌故。

也有外国人对宝带桥缺乏兴趣的。例如日本现代作家芥川龙之介就评价宝带桥“只是一座长长的石桥罢了”[10]106。属于“都很无趣”的地方之一。

外国人关于宝带桥的历史记忆,由于其学识水平、熟悉程度的差异,自然有认识偏差,这不足为怪。但这一时期,宝带桥也如同整个国家一样,经历了屈辱与磨难。这是读宝带桥游记时应该仔细辨析的。

世界遗产 篇9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之间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 近两千年以来为人类的共同繁荣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此次申报的丝绸之路段落在丝绸之路交通与交流体系中具有突出的特点, 它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 兴盛于公元6~14世纪, 沿用至16世纪, 分布于今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丝绸之路见证了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期间, 亚欧大陆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之间的交流, 尤其是游牧与定居文明之间的交流;它在长途贸易推动大型城镇和城市发展、水利管理系统支撑交通贸易等方面是一个出色的范例;它与张骞出使西域等重大历史事件直接相关, 深刻反映出佛教、摩尼教、拜火教、祆教等宗教和城市规划思想等在古代中国和中亚等地区的传播。同时世界遗产委员会建议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

据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本次丝绸之路申遗文本主要负责人陈同滨介绍, 丝绸之路是跨国系列文化遗产, 属文化线路类型。它经过的路线长度大约8700公里, 包括各类共33处遗迹。其中, 中国境内有22处考古遗址、古建筑等遗迹, 包括河南省4处、陕西省7处、甘肃省5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6处, 遗产区总面积为29825.69公顷, 缓冲区总面积为176526.03公顷。哈萨克斯坦境内有8处遗迹, 吉尔吉斯斯坦境内有3处遗迹。

丝绸之路跨国系列申遗项目历时久, 难度大, 申报项目内容复杂, 要求高, 涉及面广, 是前所未有的开创性项目。中国和中亚各国为保护丝绸之路遗产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开展了大量工作, 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丝绸之路申遗成功, 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联合申报的形式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丝绸之路项目, 也是我国第一个跨国联合申报世界遗产的项目。

此次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运河包括横贯中国中东部地区的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 在春秋战国、隋朝及元朝时期都曾经历过大规模兴建。依据历史分段和命名习惯, 大运河共包括十大河段。申报的系列遗产分别选取了各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遗产点, 包括河道遗产27段, 总长度1011公里, 相关遗产共计58处遗产。

对于大运河项目,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 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 也是工业革命前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土木工程项目, 它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 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 以及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历经两千余年的持续发展与演变, 大运河直到今天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运输、行洪、灌溉、输水等作用, 是大运河沿线地区不可缺少的重要交通运输方式, 自古至今在保障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世界遗产 篇10

1. 基本旅游信息也可称之为直接旅游信息

旅游活动中会直接涉及的,有显著的旅游行业特征的,或者说是概念较为明确或较为固定的信息。如:景区、景点、旅游线路、旅行社等。

2. 相关旅游信息或者称为间接旅游信息

这些信息虽然与旅游活动有某些联系,但它的旅游特征并不十分明显。如:医疗、保险、电讯等。

3. 特定的旅游信息

不是常规旅游活动中会直接关联或者间接相关的信息,或者可以说是受到某种专门的旅游活动所引出的相关信息。如穿越天门这一活动所引发的俄罗斯空军飞行大队的相关信息等。

二、世界遗产所在地旅游特色馆藏的收集范围

1. 旅游政策和行政管理方面的信息

国家法律法规和旅游主管部门形成的关于旅游规范文件、会议文件、领导人讲话等文献资料。

2. 旅游景点建设的信息

自然、人文旅游景观等设施在兴建、保护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图纸和文件等。

3. 旅行社与旅游酒店的信息

指旅行社在接待、导游人员培训和考核等方面形成的文件;旅游酒店在经营管理工作中所形成的文献信息。

4. 旅游统计数据方面的信息

旅游管理部门、旅行社在出入境旅游、国内旅游、旅游基本建设、旅游资源调查等工作中形成的统计报表、分析材料等。

5. 旅游安全方面的信息

包括旅游安全、投诉案件和事故处理、现场取证、保险与理赔以及紧急救援等工作中形成的原始记录等。

6. 红色旅游方面的信息

在接收和征集革命历史文物史料、图片、创作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过程中形成的有关材料等。

7. 旅游科研与旅游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包括旅游研究论文、报告,出版的旅游文化图书、期刊、报纸等。

三、世界遗产所在地旅游特色馆藏的收集途径

第一,与地方史志、党史的整理和研究部门建立长期联系。从而及时掌握当地党史类的图书信息,并及时购入所需要的图书。

第二,与各级政府机构以及政协建立不可或缺的联系。政府机构每年所出版的文史资料,对研究地方文献是具有很大参考价值的;各级统计机构所出版的统计年鉴及统计资料,是对各行业变化发展的量化反馈,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与参考价值;各厅局委通常都会印发大量的招商资料与宣传资料,这些资料都有较强的针对性,是反映当地经济、政治、文化状况的宝贵资料;各地的文联也有大量富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资料,与各地方的文联、作协加强合作,是收集这一类资料最好的途径。

第三,与各旧书市场及拍卖机构建立相应的联系。数量不少的地方性文献资料是属于内部出版,或者是著作者自费出版的。在书单上根本就不可能查到,更不用说可以订阅到了。但是,在古旧图书市场或者古籍拍卖会上经常会有意外的收获。

第四,要多方寻求与本学科组织建设相关的文献资料。组织各方人员多方位购置并搜集国内外的科技期刊和核心期刊的会议记录以及其他报刊中具有学术性价值的本校特色专业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国家发布的相关重点学科的专利、标准和法规;重点学科中专家的科研成果;重点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我们只有多渠道、深领域地搜集重点学科的文献材料,才能建立起特色文献馆藏体系。

四、世界遗产所在地旅游特色馆藏数字化建设路径

1. 旅游特色馆藏信息的网络环境建设

网络环境建设是构造旅游文献信息网的基础,可以采用结构化网络综合布线系统,为图书馆的自动化系统稳定的运行以及给全文信息服务和网络多媒体信息提供理想的技术通道。图书馆网络综合布线系统所要考虑的三个主要方面是经济性、扩展性和先进性。

2. 旅游特色馆藏自动化信息管理综合系统建设

自动化信息管理综合系统建设不仅是旅游文献信息网的重要构造部分,也是信息资源与馆藏图书实现自主操作以及对外服务的核心,还是实现馆内采编、信息检索、信息流通等服务的管理平台。当前我国开发和使用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多达三十多种。从总体上来说,国内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是已经进入到了应用的精益求精阶段。国内的图书馆自动化信息管理系统都必须要严格遵循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使之能方便的与其他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并且能兼容各种汉字内码体系和多种文字处理。各机构可根据资金及本馆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系统进行馆藏自动化建设。

3. 旅游特色馆藏电子信息文献资源建设

一种是把现有的传统型旅游文献信息资源转换为数字型的旅游文献信息资源。这是在旅游特色馆藏电子信息文献资源建设中最主要的一种手段。传统型的旅游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包括了对印刷型的文献、视听资料和缩微资料等文献的选择、搜集和贮藏,这是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因为旅游文献信息具有涉及学科范围广的特点,我们想要建设好的传统型旅游文献信息资源,可以通过订购报刊、购买旅游专业书籍等途径来收集旅游文献信息。然后把这些现有的资料通过专业人员录入到数字媒介上,完成由传统型的信息到数字型信息的转化;另一种是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数字化旅游文献信息资源是用计算机能存取的数字形式,把文字、图形和声音等信息储存在光盘、磁盘等存储介质上的文献,常见的诸如电子期刊、光盘数据以及电子图书库等。数据化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不仅包括了自建的数据库,也还包括了从外面引进来的数字化信息资源。

参考文献

[1]尹美菊.旅游地区图书馆特色馆藏数字化建设研究[J].图书馆,2008(01):1-3.

[2]邵平.高校图书馆开发特色馆藏建设的必要性及方法初探[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172):1-2.

世界遗产:推动与冲击 篇11

“世界遗产”这个概念,正是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它是一项由联合国支持、UNESCO负责执行的国际公约建设制度,以保存对全人类都具有杰出普遍性价值的自然或文化处所为目的。

“自1972年《世界遗产公约》诞生以来,伴随着世界遗产事业的发展,疑问、思辨、探讨和争议从未中断。在具有独特文化背景和语境的东方世界、在中国,尤其如此。”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主席郭旃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是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专业咨询单位,在审定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名单过程中作用重要。而郭旃本人曾任中国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巡视员兼世界遗产处处长,亲历了中国多个世界遗产项目的申请。

业界公认的是,世界遗产这一概念的引入,改变了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面貌。大多数人也认可它不仅是文化问题,在很多地方已演变为经济问题;而在某些特殊案例中,它还可能牵动国际政治的复杂脉络。

认识文物的终极含义

对于中国高温不退的申遗热,郭旃解释说,这其实是全球范围内都在发生的一种现象。自1978年开始制订《世界遗产目录》后,世界遗产事业一发不可收拾,“跨越族群、民族、地域、宗教、文化,超越信仰、政治和自然环境的局限,全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人们,几乎一致热捧,使它成为一个重大现象和持久话题。”

世界遗产热,使文保单位由“冷衙门”一跃成为许多地方政府最重要的部门之一。而在郭旃看来,它最重要的价值是使中国人重新审视祖先留下的瑰宝,促动文保界向世界水平靠拢。

所谓“遗产”,不只是物的概念,更重视精神的凝练与传承。

例如河南登封,既有少林寺、中岳庙等不同信仰的宗教场所,又有文化场所嵩阳书院,还有观星台这样的天文机构,如何将诸多建筑归纳在一个主题之下,曾是登封申遗的主要挑战,并导致其首次申遗被暂缓。

最后经过与外国专家探讨,以“天地之中”命名这组建筑群,有效利用了嵩山作为上古中国“天地中心”的地位,以“古代中国的世界观”赢得了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的一致认可。

另一个例子是藏羌碉楼、村寨以及哈尼梯田,被提炼为“人类的坚韧精神与能力”。

郭旃认为,“世界遗产”的引入,使中国人与世界通行的文化观接轨,从观念上认识文物的终极含义。而世界也通过这种渠道更好地观察中国、了解中国。这对于希望外部世界接受自己价值观、世界观的中国来说,尤为重要。

最近20多年间,中国文保界一直以世界遗产的引领方向为重要参照系。

比如,当中国讨论文物保护是否该包含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世界遗产已经用“文化景观”来统筹保护物质与非物質文化遗产。

当中国文保人士抗议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大拆重建之时,世界遗产研究领域又提出了“历史城市景观”的概念和保护模式。

中国的文保事业因世界遗产的引入而得到了极大推动---推动的另一面,即是冲击。

比如有关历史遗存的“原真性”与“重建”,已经蔓延成为一个社会话题。

另一个重大争论是,是否要用“文化遗产”取代“文物”这一传统称谓,“探讨已不止于激烈,而且是很牵动感情了。”郭旃说。

与之相比,地方政府则因世界遗产而大大受益。从华北平原到西南边陲,都有被世界遗产改变命运的例子。

在199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之前,山西平遥的三处主要文物点:双林寺、镇国寺、平遥城墙,一年的门票收入是18万元左右。1998年,这个数字蹿升至400多万元;1999年是700多万元。从1997年开始的两三年内,原来没有公共汽车的平遥城先后开通了9条公交线路,经停的火车从13对增加到26对。

郭旃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当年启动申遗时,平遥当地老百姓并不理解,乃至有抵触情绪和行为。

另一个例子是丽江。在申遗成功前,当地财政收入几乎无法支付公务员工资。而2011年,丽江从旅游收入中获得的古城维护费就达到2.7亿元。

世界遗产改变城市命运的案例不仅发生在中国。位于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的巴克塔普尔王宫,在列入世界遗产后得到了德国人的帮助修缮,最终使这一城区的道路、排水等都焕然一新。

“外事外办、内事内办”

虽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郭旃认为中国的申遗还很难与国际规则接轨。特别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之后,中国人似乎还是“不懂外国人的心”。用他的话说,必须要“外事外办、内事内办”。

在公开场合会见外国专家,中方官员常会说,特别感谢对方为中国所作的贡献。这种中国常见的客套往往会让对方十分难堪:作为参与评选的专家,可能因此被批评有所偏向。

一些官员对于世界遗产的作用和影响还缺乏真切的认识。对于布达拉宫申遗,曾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而事实证明,成功的保护使它成为中国在西藏问题上的加分项。

另一个较早的例子是,法国雪铁龙汽车曾计划把车开到长城上拍广告。虽然他们特别提出在一段废墟上拍摄,以避免损害“真正的长城”,但是仍被文保部门拒绝。

后来一位领导正好去那里视察,当地干部汇报说,改革开放形势大好,连雪铁龙都要来这里搞合作,并提到在已经坍塌的长城废墟上拍广告。最终领导同意了拍摄计划。

当这则广告片在法国播出时,郭旃正好在巴黎。当地朋友告诉他,这条广告成为一则丑闻,播出后几分钟就收到了数百个投诉电话,抗议把车开到世界遗产上拍广告。

最终,这条广告播出一次后即停播。

作为中国人,郭旃觉得“脸红”。

nlc202309010430

更多时候,负责考察的外国专家在中国受到款待,并对此诚恳致谢,但并不会因此就改变专业评价。而这往往被中国人认为“不够意思”。

最著名的例子是云南石林申遗时,曾派出几千人手拿鲜花欢迎前来考察的外国专家。

专家最后在报告中着重提到三点:一是感谢在石林受到了“总统般的待遇”;二是认为当地人對自己遗产的了解并不理想;三是认为遗产保护也不理想。最终结论是建议暂时搁置。

郭旃说,随着中国日益国际化,对于习惯于按国内政策和程序办事的人们来说,必须尽快适应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签署一项国际公约后的新情况。

修旧如旧,最小干预

如何与世界打交道,显然不仅是中国人在申遗方面遇到的问题。在世界遗产涉及的专业领域内,有不少令郭旃觉得迫切需要改变的地方,它们关系着中国的世界遗产能否为世界所认可,并发挥自己的作用和影响力。

某次文保专家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修复一座古寺庙,“达到了古建修复的最高境界”。结果当地领导很不满:“修了这么多年,花了那么多钱,修了跟没修一样!”还有一个省份,一年之内将30多座古塔全部翻新。

虽然存在争论,但郭旃强调,“最小干预”是国际上对文物保护、修复的基本要求。

他认为,现在很多地方对文化遗址进行大规模重建,而新建的东西无论多好,都会影响遗址的历史信息,这样的重建毫无意义。

郭旃强调,作为一项涉及国家形象以及现实利益的重大问题,世界遗产的监测机制还需要更为有力地推进。比如如果有政府部门在一处世界遗产旁盖楼、破坏其完整性,可能并非文保单位所能阻止。

也许,建立更高级的协调机构是一种有效选择。目前,只在国家文物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设有专门负责世界遗产事务的处级单位。其中,景区内的历史建筑由文物部门管辖,景区管理则由住建部门负责。

在另一种工作范围划分中,国家文物局负责“文化遗产”,住建部负责“自然遗产”和“双遗产”申报。

但通常情况下,申遗后的管理工作由地方政府负责。

以彩票设立世界遗产专项资金等建议,也都有人提出。而一些地方因世界遗产而获得的旅游收入,从未拨发给文保部门。

郭旃认为,加强管理和检测,以及毫不留情地纠正失误,是保护世界遗产的根本之道。

申报和保护世界遗产是一条光荣而艰辛之路,借鉴外部世界更新观念、重新认识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同样如是。

世界遗产 篇12

一、国际档案日促进世界遗产保护的范畴界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中入选的世界遗产, 主要分为四类, 即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文化遗产景观。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收录的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随着文化遗产研究的不断深入, 文化遗产的分类也越来越详细, 相继出现了文献遗产、工业遗产、农业遗产、线性遗产、廊道遗产等专有名词, 其中文献遗产的全称是“世界记忆文献遗产”, 与档案息息相关, 它来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 是世界记忆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延伸。

从宏观层面看, 利用国际档案日对世界遗产进行保护, 应该包括所有类别的世界遗产, 甚至包括没有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世界记忆名录》的流散于民间的遗产项目。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双重遗产、文化遗产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业遗产、农业遗产等, 构成了世界遗产的综合体, 彰显了世界遗产的多样性, 这些遗产本体的存在, 本身就是档案, 是一种具有“生命”的档案。比如说自然遗产, 积聚在其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始终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是可供钻研的“神秘”的档案;工业遗产, 它的存在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工业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其静态的展现形式就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档案;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需要口传身授地将技艺传予后人, 动态的传承过程就是档案展现的过程, 也是档案记录的过程, 应该得到有效的保护。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世界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通过影像手段对不同类型的世界遗产进行记录, 从而形成了珍贵的档案, 加之不断出版的书籍资料和从古至今遗存下来的文本资料, 都应该得到妥善保护。

从微观层面看, 利用国际档案日对世界遗产进行保护, 应该特指《世界记忆名录》中的世界记忆文献遗产或存在于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民间私人收藏的出土文献资料、珍贵文件、手稿、口述历史记录、古籍善本等文献记录。1993年成立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咨询委员会致力于指导监督世界记忆工程文献遗产保护项目的规划和实施, 至今已卓见成效, 建立了失去的记忆、濒危的记忆、活动三个数据库, 对已经损毁和即将损毁的文献档案进行保护, 时刻敲响警钟, 号召整个世界参与文献遗产保护, 同时进行重大的文献遗产保护活动, 并不断更新资料, 供人们利用。在多年的实践中, 世界记忆工程形成了四个目标, 即保护、利用、认识和产品的销售, 一方面强调对文献遗产进行有效保护, 另一方面强调在正确认识文献遗产的基础上加强利用, 以文献遗产为基础, 开发产品并广泛推销, 所得资金反哺文献遗产保护。经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咨询委员会的不懈努力, 截止到2009年底, 全球共有64个国家建立了世界记忆工程国家委员会, 共同致力于世界文献遗产的保护。截止到2013年底, 全球100个国家的299份文献或文献集合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其中中国有9项: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清朝内阁秘本档、纳西族东巴古籍、清代大金榜、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本草纲目》、《黄帝内经》、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元代西藏官方档案。除此之外, 我国国家档案局为了将我国文献遗产的确定、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落到实处, 实施了“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 对我国有特色、有典型意义、急需抢救保护的国家级档案文献进行评定、评选, 纳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目前已评选了两批, 共计80项 (组) 。国内外珍贵的世界记忆文献遗产应该得到有效保护。

中国历史悠久, 遗产种类丰富, 数量庞杂。在利用国际档案日对世界遗产进行保护的过程中不应仅限于文献遗产一类, 而应将所有的遗产遗存都纳入到保护范围中, 但是应重点突出文献遗产的保护。

二、国际档案日促进世界遗产保护的对策

国际档案日活动在我国逐渐被重视起来, 2013年国际档案日期间, 国内各省份都开展了档案保护的宣传活动,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江苏省档案局等16家单位联合举办了以“档案梦·中国梦———档案在你身边”为主题的宣传周活动[2]78, 使档案走出封闭、走进社会、贴近民众, 发挥了档案在服务社会方面的巨大作用。但是, 各省现有的活动形式比较单一, 没有形成较大的受众群, 因此探索切实可行的宣传方式, 利用国际档案日来促进世界遗产保护, 既让档案成为人们的朋友, 又让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 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1. 巧用活动日, 活化世界遗产保护。

越来越多的领域都有特定的活动日, 各种活动日的出现以及活动日期间举办的各类活动, 能够吸引民众的注意力, 提高民众的关注度。每年的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中国文化遗产日;每年的6月9日是国际档案日。在活动日期间, 主管部门会发起不同的纪念活动、宣传活动, 这三个节日距离较近, 尤其是中国文化遗产日和国际档案日, 每年相差仅2—3天, 甚至有时会完全重合, 将这三个纪念日有机地结合起来, 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活化世界遗产保护, 能够激发民众参与遗产保护的意识, 积极参与世界遗产保护。博物馆里的藏品, 均属于文化遗产, 国际博物馆日的纪念活动, 就是要使博物馆走进社会, 让老百姓了解博物馆, 认识博物馆的藏品, 关注自己的文化传统。文献遗产是博物馆藏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际博物馆日期间, 重点向民众们宣传介绍这类遗产, 可以为6月9日国际档案日纪念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在中国文化遗产日期间, 国家文物局及各地方文博系统都会开展纪念活动, 通过展览、表演、竞赛等多种方式将中国丰厚的文化遗产展现给广大民众, 激发人们的自豪感, 如果能够在此期间将中国文化遗产日与国际档案日有效结合起来, 开展纪念活动, 一定能够将各类文化遗产 (尤其是文献遗产) 更进一步地推广到百姓生活中, 唤醒人们对文化遗产的认同。实际上, 我国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现过程, 就是活化的档案, 它能够成为维系中国文化遗产日与国际档案日的纽带,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动地表现出来, 使其得到有效的保护。

2. 编录整理世界遗产相关档案, 加强数字化保护。

国际档案日, 为全面展现档案遗产提供了有利的时机, 利用这一时机, 可以将丰富的遗产展现给广大民众, 一方面可以让民众们感受到中国世界遗产的丰富内涵, 另一方面可以将中国世界遗产保护落到实处。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 诸多不定因素时刻威胁着世界遗产的安全, 对世界遗产的相关信息进行编录整理, 通过摄影摄像手段进行数字化保护, 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对于文献遗产而言, 其本体多为纸质、竹木、绸布等, 受光照、气候等影响, 具有较强的脆弱性, 尤其是历史久远的珍贵文献遗产, 更容易受损, 如果不尽快加以保护, 一旦损坏, 很有可能无法修复。加强对文献遗产的梳理、归档、计算机登录等工作, 按照文物保护的要求, 对文献遗产本体进行摄影摄像, 对文献信息进行计算机编录整理, 可以将文献内容有效地保护下来, 供后人研究、使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 需要传承人活态传承, 而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无人, 随着传承人年龄的不断增长, 其身体状况也随时会出现问题, 因此将其独特的技艺通过摄影摄像手段进行全方位的记录, 以数字的形式保护下来, 可以供全人类学习、传承。对于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双重遗产、文化遗产景观、线性遗产、工业遗产等不可移动类遗产而言, 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 地震、暴雨等地质灾害、极端天气的频现, 以及人为的破坏等, 使这些遗产处于不可预知的危险中, 一旦被损坏, 将无法恢复原样。因此, 在不同时期对其进行拍摄, 以数字化形式进行保护, 可以形成珍贵的档案资料, 供人们欣赏、研究。这些数字化保护行动, 可以在国际档案日期间开展, 为中国世界遗产的保护增添绚丽的光彩。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及时地数字化保护, 在国际档案日期间将丰硕的成果向公众展示, 增强民众的文化自信心与文化自豪感。

3. 科普知识进校园, 加大宣传力度。

世界遗产知识和档案知识属于科普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际档案日期间, 应该加大宣传力度, 使这些知识成为学生课堂里的重要内容。世界遗产知识和档案知识作为中小学的科普教育内容至关重要, 它是实现民族认同的基础、是实现素质教育的纽带、是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关键。在国际档案日到来之际, 档案管理部门可以组织志愿者走进中小学, 为学生们传授世界遗产和档案的相关知识, 使学生们真正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 了解中国的档案精华。大学生群体中, 除了档案学专业、文化遗产专业的学生必修这些专业知识外, 在国际档案日期间, 把这些知识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给其他专业的学生, 可以拓宽其视野, 提升其文化素养。

4. 创新产品开发, 传播世界遗产。

对文献遗产进行保护、利用、认识和产品的销售是世界记忆工程的四个目标, 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 可以以国际档案日为契机对世界遗产进行产品的创新开发。一方面要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 通过图书出版、影像光盘制作、旅游纪念品开发等形式将世界遗产推向民众, 按照其价值的高低进行销售, 也可以面向普通民众发放免费的宣传册, 让更多的人在国际档案日期间了解世界遗产的档案信息。另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 国际档案日本身就是宣传世界遗产保护的平台, 在此期间, 通过展板宣传、媒体广告、文化广场活动等向广大民众宣传世界遗产的基本信息, 使人们了解不同类型的世界遗产, 并积极参与保护。在进行新产品开发和大力宣传时, 可以侧重文献遗产, 因为这类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双重遗产、线性遗产、工业遗产、农业遗产等相比, 被重视的力度不够, 社会上的宣传也不多, 民众对其了解甚少, 因此在国际档案日期间加强对文献遗产的产品开发和宣传, 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国际档案日是档案宣传的阵地, 世界遗产承载着丰厚的档案信息, 利用国际档案日促进世界遗产保护是档案管理部门和世界遗产相关管理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双方通力合作, 可以将世界遗产的档案信息展现给广大民众, 激发人们对世界遗产档案的认识和重视, 积极参与到世界遗产档案宣传与保护的行动中来, 共同保护人类的瑰宝。

摘要:本文在分析国际档案日及其重要性的基础上, 界定了国际档案日促进世界遗产保护的范畴, 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以期使世界遗产档案走进社会, 贴近民众, 服务生活。

关键词:国际档案日,世界遗产,文献遗产,保护

参考文献

[1]王铭铭.中国人类学评论 (第2辑) [M].世界图书出版社, 2007.

上一篇:空间符号下一篇:轨道交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