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梯田世界遗产(通用9篇)
哈尼梯田世界遗产 篇1
摘要:红河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区的传统稻作农业和社会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 并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一套独特的道路交通体系。本文通过对其道路交通体系特征及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从交通体系的角度认识哈尼文化, 并对其交通体系的现状及发展进行评价与建议。
关键词:哈尼梯田,遗产区,道路交通体系,因素
0 引言
红河元阳哈尼梯田农业历史悠久, 有深厚的原始农耕基础, 哈尼梯田农耕文化与哈尼社会文化的发展形成了相应的道路交通体系。道路交通体系的形成与哈尼族原有的生活、生产方式、旅游业是分不开的。
国内学者对山地与村庄的道路交通体系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 结合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根据山地城市特殊的地形地貌与城市用地特征, 从交通方式、交通可达性和交通设施等因素切入, 进行线网规划、站场规划和出租车规划等交通规划研究[1,2,3]。 (2) 从人性化角度出发, 分析道路交通与居民出行构成特点, 提出山地城市人性化交通建设中的对策与小城镇发展的新模式[4,5]。 (3) 针对静态交通、公共交通等某一交通问题, 从规划、建设和管理等方面提出山地城市交通优化建设对策[6]。针对山地村庄道路体系与民族生活、生产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对于遗产区来说, 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与旅游业的继续开发, 现有道路交通体系已不能满足大多数村庄的运输需要, 道路交通体系是影响遗产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对道路交通体系的研究与村庄的发展密不可分。
1 遗产区道路交通体系特征
在哀牢山立体地貌与立体气候中, 形成了高山区森林、中山区村寨和下半山区梯田三位一体的空间格局。
1.1 遗产区对外交通
遗产区对外交通目前主要依托214省道, 省道在遗产区西部贯穿南北, 北接南沙, 南接绿春。另“哈尼梯田”机场已完成选址, 位于遗产区西边的沙拉托乡, 距新街镇约20公里, 距南沙约30公里;建成后将为遗产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极大的便利。
1.2 遗产区内部交通
1.2.1 车行体系
内部车行体系, 依托S214省道、元绿公路及牛角寨新街连接线以国家二级公路标准建设, 形成一个环状交通网络;以S214省道、途径大鱼塘、全福庄、胜村及多依树的县道并和攀枝花与多依树连接线形成另外一个旅游环线。通往村庄道路和村庄内部交通路网由于地形原因, 多是尽端式道路;有的村庄坡度太陡, 内部没有车行路, 只是通到村入口。整体呈现以环状连接枝状形式。
1.2.2 步行体系
(1) 纵横交错, 遍布群山:哈尼族迁徙到哀牢山后, 在这片人迹罕见的原始森林开始以采集狩猎为生的生活。当时狩猎, 野兽穿行地段逐步变成人行道, 构成了原始山道的起源, 后来形成了自然的道路交通。因为山地对于发展交通不利, 人们之间的互相往来基本靠徒步行走, 物品的运输也靠人背马驼。所以造就了遍布群山的步行体系, 以此满足生产、生活及交往的需要。 (2) 形似等高线:在下半山区梯田间, 由田埂组成的道路形同遍山的等高线, 是开挖梯田时垒起的田埂。在坡度缓的低山, 田埂较低较薄, 梯田面积较大;越往高处, 坡度越陡, 田埂越厚约密集, 梯田面积较小。这些田埂是村民通往田间的主要道路。 (3) 水渠即道路:高山森林的小潭、小溪和河流的水源经过水渠注入最高层梯田, 水满再流入下一块梯田, 直到汇入河谷江河。兴修水渠是梯田农业的关键, 所以人们很重视水渠的护养, 形成了大水沟跨县连州, 小水沟通往村寨和梯田。以此修筑的沟堤宽大结实, 行走舒适, 也成为道路交通体系中重要的的一部分, 主要是联系从高山森林区通往半山区的村寨与下半山的梯田[7]。
1.2.3 道路交通体系存在的问题
(1) 停车混乱。当地居民的村庄内部停车混乱, 影响车辆通行和村庄风貌;在遗产区承担旅游服务的村庄, 例如胜村, 常出现交通拥堵, 车辆乱停乱放的现象。旅游环线上停车设施不足, 当游客在景观较好路段停车观看时易影响其他车辆正常通行。 (2) 存在安全隐患。由于地形原因, 村寨中部分步行道一侧为陡坎, 此类道路无护栏且无路灯, 对儿童和夜间行走构成隐患。部分村内车行道路坡度较大, 为水泥硬质路面, 防滑处理不够, 车行与人行之间存在隐患。 (3) 路面状况较差。路面状况差主要表现在路面破损和路面卫生较差两方面。现阶段村庄路面基本硬化, 但存在部分路段破损严重, 影响车辆通行和村庄风貌。由于排污沟渠小, 常有污水溢流;另垃圾随意堆放也影响路面卫生状况。
2 影响道路交通体系的相关因素
2.1 地形地貌限制
由于遗产区所处区位边远, 地势险要的哀牢山区, 北部红河隔断了与外部的沟通, 所以对外交通以214省道为主。村庄间与村庄内部车行体系不完善,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坡度较陡, 不能满足通车的条件;另外有的区域地质条件不稳定, 也限制了道路交通的发展。
2.2 农耕文化影响
在哈尼族迁徙到此后, 开始在山地上发展农业。开挖的梯田不仅形成了哈尼族的劳动场所, 相连的梯田间形同等高线的田埂形成了步行交通体系。使村寨与梯田, 村寨与村寨紧密联系。
随着村寨扩大, 新开梯田增多。为了有充分时间保证精耕细作, 梯田的维修保养, 必须保证耕作半径在一定范围内。所以为了就近田地, 就会分出新寨, 形成小型分散的聚落与相连成整体的梯田空间格局。此时步行交通成了丈量人地距离的工具, 劳动时间的限制不会造成村寨的无限扩大与劳动空间的无限扩大, 从而平衡村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山有多高, 水有多高”是哈尼梯田的一个特征, 其中, 兴修水利行成的沟渠不仅保证了村寨与梯田的用水, 形成水网体系, 也成为联系村寨与梯田的道路交通体系。
2.3 生活与社会交往需求
哈尼族在家庭观念上, 奉行“树大分支”, 哈尼族男子一经结婚生子, 一般要与父母分家, 修建新房, 建立独立的小家庭。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 村寨膨胀、分离。哈尼族居住相近的村寨的人们在古老氏族社会中存在血缘关系。虽然这种关系早已淡薄, 但是村寨之间的关系还是很友好, 每年“苦扎扎”节的串寨活动都是加强村寨间相互沟通, 加深友谊的手段, 对哈尼村寨友好关系起到积极的作用[8]。由于梯田农业是依山地自然地貌而营造的, 往往需要大范围的集体协作才能使其正常顺利的进行。这种合作的关系也会使得村寨之间需要相互交流与沟通。所以联系村寨间的步行体系较为完整。
2.4 旅游业发展带动
由于开发旅游的需要, 旅游环线把保护区内景点连接在一起, 同时又兼顾保护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功能分区的划分。旅游环线基本上是沿着村寨与梯田的边界。这样, 在保证林梯田景观完整性的同时, 又在空间上引导了游客旅游环线, 同时保证了通往各村寨与外界联系的便捷性。
2.5 村庄的快速发展
随着人口增长, 村庄的扩大, 道路交通体系的滞后性更加明显。原来村内垃圾随沟渠自然排放入梯田, 不需要处理。现在原有排污沟渠已不能承当, 村内部分垃圾需要运出村外处理, 由于村庄内部车行系统不完善, 造成垃圾的滞留而导致影响环境卫生。村庄内的很多建设活动, 建筑材料的运输还是依靠人力。旅游业的发展使游客数量增加, 景点周边停车设施不能满足需要, 管理滞后, 使游客随意在路边停车, 也容易影响交通的通畅性。
3 启示与建议
遗产区的道路交通体系线路走向都是伴随着村镇发展与扩张以生活、生产与社交需求为引导形成的。相对于纵向上自由形成的连接森林、村寨、梯田步行体系, 遗产区对外和通村的车行体系整体缺乏系统的规划, 村与村间往往没有做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旅游交通体系的规划只是在线路上连接了景点之间, 缺乏相应交通设施, 许多道路是放射状的。这样的路网结构适应了一定时期交通的要求, 但不能满足其继续发展的需求。
针对遗产区交通体系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3.1 完善道路交通体系
遗产区的发展将会更加依赖车行道路体系, 目前停车混乱的现象更加严重, 所以遗产区应该完善道路交通体系。一方面是村内车行道路体系的完善, 以传统村落道路系统现状格局为基础, 要考虑道路系统发展的趋势, 以自然环境允许道路系统发展的可能性为前提, 通过环状化、加强村内道路体系连续性来完善通村车行路与旅游环线的连接, 以此满足村庄机动化运输的需求 (如图1、2) 。另一方面在旅游交通体系中, 逐步解决旅游过路交通与村庄之间的矛盾, 增加交通设施:例如交通标识、停车场的建设。
3.2 完善市政设施配置, 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通过市政设施的完善保证传统村落的设施供应不能落后发展水平, 使村庄日常生活水准对村民产生较强的吸引力。依托村落道路系统而配置市政设施, 既不破坏道路系统格局, 也不影响传统村落风貌。
3.3 完善节点空间、加强村民保护意识
道路空间同时也是村民社会交往的重要公共空间。道路交通体系的完善不仅需要技术方面, 还需要加强村民保护意识。传统村落村民意识到完整的道路系统可使传统村落风貌变得更美, 自觉维护道路体系与路面环境[9]。对道路系统进行梳理, 增强道路的安全性的同时, 根据街巷空间与村民活动需求在公共节点增加公共设施, 诱发街巷交往活动, 通过丰富公共交往活动增强村民对村庄公共空间的体验感, 从而激发村民对公共环境的维护意识, 增强乡村和谐氛围。
参考文献
[1]王喆, 王玮.西南山地小城镇公共交通规划研究[J].小城镇建设, 2013 (01) :31-35.
[2]李泽新, 李治.西南山地高密度城市的空间结构与交通系统互动关系研究[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4, 29 (04) :45-51.
[3]崔叙, 赵万民.西南山地城市交通特征与规划适应对策研究[J].规划师, 2010, 26 (02) :79-83.
[4]李泽新, 童丹, 李治.山地城市人性化交通建设目标与措施[J].规划师, 2014, 30 (07) :21-26.
[5]董菁菁, 温旭丽, 郭海超.小城镇交通特征及发展对策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 (应用技术版) 2013, 105 (9) :273-276.
[6]蓝岚, 莫乾树.山地城市静态交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2013, 13 (03) :16-19.
[7]王清华.梯田文化论[M],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3, 6.
[8]张翊.旅游景区交通需求管理规划研究——以凤凰古城景区为例[J].公路与汽运, 2014, 5 (3) .
[9]贺国佑, 叶青, 刘东兴, 吴祖磊.城市森林保护区道路交通规划——以九峰城市森林保护区道路交通规划为例[J].城市交通, 2007, 5 (03) .
元阳?哈尼梯田 捕猎自然光影 篇2
梯田,本是农耕文化的发展和受地理环境条件影响的产物,新街地处哀牢山脉末端,境内山势起伏较大,沟壑纵横,数千年来,这里的各族人民不断开山引水造田,形成了今天气势磅礴的梯田景观,成为称甲天下的人间奇景。在哀牢山的崇山峻岭中,到处可见哈尼人的梯田,层次分明的田丘从上至下,错落有致,水意盈盈的田丘闪亮着清凉光芒,如同一面面形状各异的天然镜子。天光云影,竹篷树木,投影镜中,水中影像经由汪汪田水的洗涤,更显清澈明亮。
在元阳,当地人会告诉你,日出时应去多依树,日落时要去龙树坝。也许是因为“最牛”的观景台“作祟”,许多人格外偏爱多依树。看日出一定要早起,赶在6点左右到多依树。据说在12月至3月这段拍摄梯田的“黄金季节”,多依树的观景台上放眼看去大都是摄影爱好者,各种长枪短跑如卫兵般排成一个个队列。日出未现,梯田的轮廓在晨曦中若隐若现,俯瞰山野,呈现出淡墨水彩般飘渺的画境。当红日从东方升起,第一缕光线射下来,梯田开始展现银白色的光泽。渐渐地在太阳光的投影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辉,周边的色彩也随着太阳升起而变幻,斑斓多姿、令人眩目,整片梯田瞬间化为浑然天成的大地艺术。就算是不能看到日出,稍微早起床一点,在清晨时分在这走走,也是绝好的体验,梯田中水的颜色,移步换景,瞬息万变,视觉的冲击让人应接不暇,好像版画一样的画面,绚丽非常。站在观景台上往下看,层层梯田直落河谷,从谷底到山顶的海拔高差,大概在千米以上,或宽或窄、或长或短、或直或曲的坡地梯田从河谷缓缓向两边山坡舒展升高,一层梯田就像一级台阶,满山梯田就像一排排登高的天梯,直上蓝天。一山山梯田都装满了水,阳光洒在水面,放射出漫山的粼粼波光,细瘦弯曲的田埂上走动着稀疏的人影,水中游行着三三两两的鸭群,万事万物都是如此静谧与安详。
更多信息
○元阳梯田景区的核心是老县城新街镇,所以住宿一般选择在这里。从新县城南沙到新街有40分钟的路程。新街有多家酒店和旅社,每年冬季因游客众多需提前1个月订房。摄影爱好者建议住胜村的农家乐旅馆,以靠近梯田拍摄日出。
○在元阳观赏梯田的地点很多,坝达、多依树、龙树坝、金竹寨、老虎嘴等等,最著名的是多依树和老虎嘴。多依树距老县城新街25公里,有规模最大的观景台,而老虎嘴以马形梯田而著称。
○自驾车沿昆曼大通道在元江出口下,沿着红河边新修的二级路直达元阳,全程约3-4小时。
哈尼梯田世界遗产 篇3
项目名称:红河哈尼梯田传统民居改造
地点:云南省元阳县全福庄村中寨
业主:中寨村民卢世雄、卢永亮等
设计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主持建筑师:罗德胤、孙娜、霍晓卫
设计时间:2012年4月
竣工时间:2012年7月
结构形式:木构架(结构)、土坯墙(围护)
全福庄中寨位于云南省元阳县,坐拥闻名遐迩的世界遗产——红河哈尼梯田。当地的“蘑菇房”是哈尼族特有的传统民居,点缀于梯田之上,浑然天成,美轮美奂。然而,与许多传统民居的境遇相似,近年来蘑菇房数量锐减。一方面是因为受到大规模统建和村庄空心化的巨大冲击;另一方面传统蘑菇房也难以满足现代化的生活需求,居住环境不佳;村民对土坯房也有抵触和排斥,视其为贫穷的印记。现在的哈尼族村寨已渐失特色,日趋平凡。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2012年4月,在哈尼梯田申遗的背景契机下,开始了遗产区内的村寨风貌整治。建筑师选取了中寨的三户民居作为改造示范,以期寻找传统民居适应现代生活的方式,并推广保护传统民居的观念。
传统蘑菇房以木构架承重,土坯墙作围护,哀牢山盛产的茅草制成屋顶,是哈尼人于漫长的岁月中应对地域气候与资源的最优选。蘑菇房一般为三层,一层为牲畜和杂物房,二层为人主要活动空间,三层主要是粮仓。建筑师敏锐地分析归纳出传统蘑菇房与现代生活的根本矛盾所在,并逐一提出了改造措施:
恢复了茅草顶设计的中寨48号民居
(1)茅草顶易发生火灾,有了更广泛的建筑材料选择范围之后,村民渐渐不再使用茅草。建筑师将保留遗产区传统风貌作为基本的价值判断,蘑菇房主要因茅草顶而得名,所以必须加以恢复。其后辅以技术手段规避火灾隐患,加装了屋顶喷淋系统,以遏制火灾蔓延,形成“小型火情户主自行解决,出现蔓延及时控制”的灵活消防体系。
(2)过去人畜混居,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卫生问题。设计中首先调整了室内功能布局,将家畜移出,厨卫移至一层,二层增加卧室,满足三世同堂的家庭结构。再调整层高,适当增加一层和三层高度,保证使用的舒适度。
(3)传统蘑菇房光线昏暗,故少量增加窗户的数量和尺寸。同时内墙面改用浅色饰面,改善了室内光环境。
这一改造中,不刻意追求繁复的炫技,也不拘泥于建筑师的小众美学执念,而是很踏实地在建造,在满足居住的根本问题。在点滴的细节上思考生活,如楼梯口保留的哈尼族祭祀神龛。平凡中,或是正是建筑最初始、也最本真的意义所在。本届田园建筑竞赛中,民居设计是一种并不那么容易出彩的类型,本方案作为寥寥数个获奖的民居项目之一,具有很高的借鉴和推广意义。
红河哈尼梯田传统民居改造获得第一届田园建筑优秀实例一等奖
专家评语:
哈尼梯田 雕琢千年的大地之画 篇4
哈尼梯田被列入世界遗产,最为突出的独特价值就是:它已经成为见证传统稻作文化的稀有证据。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哈尼梯田道:“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所体现的森林、水系、梯田和村寨‘四度同构’系统符合世界遗产标准,其完美反映的精密复杂的农业、林业和水分配系统,通过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社会经济宗教体系得以加强,彰显了人与环境互动的一种重要模式。”
元阳梯田完全依靠高山原始森林和次生林蓄集吐放的山泉、溪水、河流,经人工开沟引水自流灌溉而成,可谓“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展现了人类在极限自然条件下顽强的生存能力、创造力和乐观精神。
哈尼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红河、元江、元阳、绿春及金平等县。如此众多的梯田,在茂密森林的掩映中,在茫茫云海的覆蓋下,构成了神奇壮丽的景观。
梯田随山势地形而变化,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万亩。梯田坡度在15度至75度之间,以一座山坡而论,梯田最高级数竟达3000级,这在中外梯田景观中十分罕见。远远看去,一座座优美的“田山”,仿佛一部部非文字的巨型史书。
哈尼族每一个村寨的上方,必然矗立着茂密的森林,提供着水、用材、薪炭之源;下方是层层相叠的千百级梯田,提供着哈尼人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粮食;中间的村寨由座座蘑菇房组合而成,形成安居之所。
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这就是千百年来哈尼人民生息繁衍的美丽家园。
梯田是哈尼人的命脉与精魂,是最能代表哈尼族文化特征的标志性景观,是哈尼民族精神的象征。它不仅是一个世界独特的景观,更是一部活的农耕文化典范,一部哈尼民族文化发展史。
哈尼族拥有的不仅是梯田:他们的古歌代代相传;他们举行神奇的葬制,展示着豁达超脱的生死哲学;他们的民间故事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他们的风俗、礼仪、服饰、饮食,无不充满奇异的魅力和智慧,令现代社会叹为观止。
所有这一切非物质文化因素,都是世界遗产哈尼梯田文化生态景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得以完好的保存和延续。
浅谈哈尼梯田复合生态系统 篇5
关键词:哈尼梯田,生态系统,水循环
0 引言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迄今为止面临的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挑战之一, 也是影响未来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1]。《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指出, 气候变化将继续对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尤其是对农牧业生产、水资源供需等影响较为显著[2,3]。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滞后, 生态环境脆弱, 农业生产更易受到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2010年春天在中国西南地区发生了60年未遇的特大干旱, 西南地区五省与多年同期相比, 降雨总量偏少50%以上, 部分地区降雨总量偏少甚至达70%以上, 接近或突破历史极值。西南地区五省共计5.03×106公顷农作物受灾, 绝收面积1.12×106公顷, 直接经济损失达236.6亿元[4]。在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遭到灭顶之灾的同时, 云南省元阳县的哈尼梯田受旱灾影响却很小, 始终保持着充足的蓄水量, 成为全国瞩目的一枝独秀。哈尼梯田成功应对极端干旱主要得益于完备的生态系统、有效的水资源管理与利用、良好的森林保护与管理以及哈尼人在千百年劳动生产中积累的适宜山区农业的传统知识。在全球气候变化、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的大背景下, 哈尼梯田复合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研究对于全球生态农业建设、稳定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此外, 揭示以哈尼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传统知识在应对极端气候事件方面的特殊作用, 对于指导我国民族地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具有积极意义,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传统知识的保护和传承。
1 哈尼梯田概述
哈尼梯田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南部、东南部的哀牢山脉、元江流域地区, 面积4万余公顷, 由世居于此的哈尼族以及其它民族人民群众共同创造, 距今已有1300年历史。哈尼梯田主要分布于海拔144~2000m、坡度在15~75°的山坡上, 森林、梯田、村寨、江河依次分布, 具有显著的垂直特征[5]。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四素共构”所形成的复合农业生态系统[6], 可以保持良好的水、土条件, 有利于耕作和提高作物产量。研究表明, 哈尼梯田稻作农业是传统山地农业中效率最高的农业模式[7]。哈尼梯田是全人类共享的文化与景观遗产, 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典范, 它为人类适应全球变化、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应对战略与资源基础[6]。
2 哈尼梯田完备的生态系统
哈尼梯田复合生态系统主要由森林、村寨、梯田和江河四部分组成, 具有显著的垂直特征, 形成森林—村寨—梯田—江河沿等高线分布的空间结构 (如图1所示) 。这种空间上的垂直分布模式, 对于保持水土、维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作用[8,9], 另外, 各部分间相互作用、有机结合, 确保了复合生态系统始终维持着良好的生态功能, 为适应气候变化提供了前提保障。
2.1 森林生态子系统
森林生态子系统在整个哈尼梯田生态系统中发挥着核心功能, 一方面为哈尼梯田提供了大部分水源, 另一方面为其提供了大量腐殖质。其主要功能包括: (1) 涵养水源。森林通过截留、吸收天然降水和地表径流, 有效调节了地表水的时空分布, 充当“绿色水库”的角色。 (2) 保护土壤。森林通过对降雨和地表水的截留, 有效减弱土壤所遭受的冲刷, 减少水土流失, 有效防止了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3) 天然仓库。森林为村寨子系统提供了饮用水源、薪柴、各种动植物食物及各种生产生活用品, 被誉为哈尼人的“天然仓库”。
2.2 村寨生态子系统
哈尼族村寨大多位于森林和梯田之间的半山腰, 这里气候温和, 适于居住, 既便于上山采集狩猎, 又利于梯田的灌溉施肥等管理。哈尼村寨选址具有严格的条件, 首先必须选择朝阳而平缓的山梁、山坡或散布其间的小凹地;其次是必须有水源;再次是上方必须分布着茂密的原始森林[10]。哈尼族在建寨时要选择水源丰富的地方, 任何一个哈尼村寨都会修建蓄水池或水井, 然后搭建水渠竹管引入高山溪流, 为日常取水、洗菜、洗衣服所用。村寨生态子系统具有控制和影响其他子系统的功能, 对于整个复合系统的维持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3 梯田生态子系统
哈尼梯田是在哈尼人影响和控制下达到动态平衡的农业生态系统, 是人工湿地的杰作, 梯田中的典范[11]。梯田生态子系统是以梯田为基础, 以水稻作物群落为中心的半人工生态系统。作为一个输入和输出均开放的生产系统, 梯田生态子系统与其他三个子系统间存在着显著的相互作用关系, 其主要功能包括保持水土和物质能量输出两个方面。哈尼梯田沿山坡而筑, 对于山地水土流失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 还通过截留径流中的腐殖质发挥保肥作用。梯田生态子系统具有向村寨子系统提供食物和能量的功能, 它为村寨子系统提供了最主要的食物———稻米, 并提供了作为重要菜肴的梯田动植物, 也提供了一定的生活资料———稻草。
2.4 江河生态子系统
江河生态子系统的主要作用为通过强烈的蒸发、蒸腾作用为高山森林区提供充足的水分, 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哈尼梯田集中分布的哀牢山、无量山地区, 分布有红河 (又称元江) 、把边江 (又称李仙江) 和澜沧江三条主要河流及众多支流, 单红河州境内长度超过10千米的支流便有17条之多[12]。众多江河分布的河谷地带终年干燥炎热, 蒸发量和蒸腾量极高, 大量蒸发、蒸腾的水汽上升至高山森林位置时遇冷凝聚, 形成降水。研究表明, 哀牢山地区降水量无论在旱季还是雨季都有随海拔增高而增加的趋势[13]。以哈尼梯田核心区元阳县为例, 该县全年雾天多达180天, 相对湿度达85%[14]。水分蒸发形成的绵绵雾雨滋润着其它生态子系统, 极大地减弱了极端干旱的影响。
3 哈尼梯田复合生态系统的水循环
哈尼梯田复合生态系统的灌溉水源以降雨经森林截留之后形成的地表径流及泉水出露为主。溪水流出森林后, 经沟渠自上而下流经村寨, 进入梯田。梯田上丘和下丘均有出入水口, 上满下流, 终年不息。在灌溉层层梯田后, 最终汇入位于干热河谷地区的红河等江河。江河水网密布的河谷地区, 由于常年高温而蒸发强烈。水分蒸发形成的热气团上升至高山低温区时形成绵绵雾雨, 重新滋润高山区的原始森林, 在林海山间汇集成无数水潭和溪流, 进行下一次水循环。整个水循环过程如图2所示。正是在这一周而复始的水循环过程作用下, 整个哀牢山区形成了“山有多高, 水就有多高, 到处泉水叮咚响”的独特地理环境[15]。
哈尼人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 凭借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从海拔1900米的森林边缘修筑数千条沟渠, 将溪水引入海拔1600米左右的村落分布地带, 并从村寨周边往河谷山脚开垦出层层梯田, 引导溪水泉流终年顺着层层梯田下流汇入河流水系。密集的沟渠将四个子系统紧密联系在一起, 形成了森林—村寨—梯田—江河有序分布、和谐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哈尼梯田复合生态系统的水循环过程实现了水资源的重复利用, 在极端干旱条件下为生态系统提供了充足的水分。
4 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
哈尼梯田复合生态系统四个子系统间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四个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如图3所示。森林生态子系统为村寨子系统提供水源、薪柴、动植物产品及建材等生产生活用品, 为整个复合系统提供水源;梯田生态子系统为村寨子系统提供稻米、鱼虾、水芹菜等食物, 同时是畜禽饲料的主要来源;村寨生态子系统通过输出人力、畜力等辅助能及各种技术调节和控制着整个复合生态系统, 维持自身的稳定和发展[5];河谷生态子系统汇集水资源后, 通过蒸发形成降雨, 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在以上一系列复杂关系作用下, 整个生态系统保持了较高的稳定性, 成功抵御了极端干旱等外界干扰。
5 结语
哈尼梯田世界遗产 篇6
云南省红河州的哈尼梯田目前已成为国内外多领域学者的研究对象, 从各个角度看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将从美学角度探究哈尼梯田深厚的内在底蕴。哈尼梯田本身既是一项自然景观, 又具有人文景观的价值内涵, 文章意在解读梯田的形式美与内容美的和谐统一, 即如何兼具“韵律美”与“意蕴美”。
一、中国古代对于“韵”的阐述
“韵”本来是音韵、声韵。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说:“异音相从谓之和, 同声相应谓之韵。”“韵”一字开始多指音乐中的节奏韵律, 后经延伸又运用于文字诗歌或舞蹈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中。多用于描绘这些艺术类别的形式美。
“韵”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在宋代推广到一切艺术领域, 并且作为艺术作品的最高审美标准, 能够拥有透过外在现象进而深入可得的意蕴。同理, 在评论一件艺术作品的美学价值时, “韵”字不仅足以描绘审美对象的外在形态, 也能表达其作品背后所蕴含的“风神”, 进而捕捉创作者的性情以及创作意图等。
二、哈尼梯田作为一个综合艺术的表述
艺术是艺术家有意识的创造性活动, 梯田本身并非艺术, 哈尼族开垦梯田只是为满足其物质生存资料需求, 但是哈尼族的无意识行为在今天却使哈尼梯田达到了艺术审美效果, 从结果来看, 具有明显的综合艺术特征。
(一) 综合艺术的定义与特征
综合艺术首要的审美特征就是综合性, 它能够将视与听、时与空、动与静、再现与表现集于一身, 从而实现了美学层次的高度综合性, 具有巨大的综合表现能力。哈尼梯田作为一个审美对象, 首先是以整体形象展示在众人面前的, 它给人以震撼与壮阔的体验。
哈尼梯田具有很强的造型艺术特征。哈尼梯田遵循了美学形式美的规律和法则, 通过各部分的巧妙融合达到了整体上的多样统一, 具有强烈的节奏韵律美感。其次, 哈尼族上千年的文明, 使梯田在获得韵律美的基础上承载了意蕴美, 即在抽象、变形的过程中把原型的自然属性转换成为形式特征。
(二) 韵律美
在音乐艺术中, 优美的旋律需要以专业的音符组合为依托, 同样在哈尼梯田中, 韵律以格局为基础, 不同的格局直接造成韵律的千差万别, 进而影响哈尼梯田审美意蕴的表达。
梯田是一个生态系统, 系统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 无论从面层或深层来看, 哈尼梯田经过世代改进已趋向成为一个复杂而统一的农业生态系统。哀牢山区以“立体”为其显著的自然特征, 即立体地貌、立体气候、立体植被群落及其相互关系, 一个农业系统若想运作良好, 必定需要具备复杂的组织关系以应付环境, 山势的特殊性恰巧为梯田带来了富有层次感的结构美;从不同的方位观察梯田, 尤其以俯瞰的角度进行审视, 梯田呈现出奇妙而圆润的线条美, 不同地区的梯田群亦呈现不同风格、不同密度、不同硬度的线条美;同一山间的海拔差异, 直接导致梯田种植品种和轮作制度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造就梯田如一幅美轮美奂的绚烂拼图, 色彩的渐变和对比随处可见。
(三) 意蕴美
“韵律”多是一种形式上的描述, “意蕴”往往可以通过拥有强烈韵律美特质的造型来显现, 两者融合为精致且富有内在力量的审美形式。在上文中可以看出哈尼梯田具有很强的韵律美, 仅从形式审美上说它是不够的, 其核心的审美意识还是由其外表下所蕴含的深层意义所决定。
梯田是哈尼族民族性格和民族情感的写照, 是哈尼族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人生哲学等的载体。主要表现在下面三方面:1.在哈尼族的思想意识中, 世间万物是活生生的, 井然有序的。这样的模式有赖于哈尼人民固有的宇宙观, 宇宙之下一切事物的运转只有在符合宇宙总秩序的前提下才能够生生不息。这也从根本上说明了哈尼梯田的“错落有致”源自何方。这种朴素自然的宇宙观已经深深烙在哈尼人民的实践法则中;2.哈尼人正是看重精神历练而非肉体折磨的人生态度, 认真对待生命、辛勤工作的人生理念, 支撑哈尼人民在天灾人祸中把苦难当财富, 进而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真正的精神文明。3.拥有普世的人文关怀和深厚的感恩之心, 使哈尼族坚守着遇事折衷、谦让无争、中庸平和的处事精神。这种精神在哈尼梯田的建造中一览无遗, 梯田各部分相互连通、彼此协调、绝无突兀, 缺少集体主义便不会产生这样的群体艺术, 而集体主义的内涵便是中庸平和。
三、结语
哈尼梯田是韵律美和意蕴美的综合体现。韵律美和意蕴美并非独立的审美形态, 两者必须在相互依靠、相互包容的基础上才能够凝聚成完整的审美系统, 并在这个系统中发挥各自的审美价值。梯田这个综合艺术符号离不开形式和意义, 借助意义才能成就美的形式, 没有形式意义也无从挖掘。饱含意蕴美的韵律才是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
摘要:本文从中国美学研究中的“韵律”和“意蕴”两个美学范畴入手, 诠释红河州哈尼梯田文化系统的审美形态以及审美意识。意在指出哈尼梯田是集“韵律美”和“意蕴美”为一体的具有综合审美艺术效果的“大山艺术”。
哈尼梯田世界遗产 篇7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引发了世界范围的水资源紧缺, 水环境功能降低, 水生态系统衰退, 进而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协调各生态系统的生态用水, 科学合理地配置水资源成为当前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而生态环境需水量成为水资源配置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生态环境需水量有广义和狭义的概念[1,2,3,4]。广义的生态环境需水量是指维持全球生物地理生态系统水分平衡所需的水, 包括水热平衡、水盐平衡、水沙平衡等;狭义的生态环境需水量是指维持生态环境不再恶化并逐渐改善所需消耗的水资源总量。目前, 其研究主要集中于河流、湖泊、湿地和陆地植被等生态系统类型, 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计算方法。
云南省元阳县哈尼梯田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 并于2006~2007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区。由于保护区内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低水平开发和滥用等因素, 给区内的资源和生态造成巨大的压力和一定程度的破坏, 许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正面临退化和消失的危险, 部分地区生态失调, 环境恶化, 滑坡、泥石流等各种自然灾害经常发生, 用水紧张情况连年出现。因此明确生态环境需水量的重要性, 合理配置有限的水资源在元阳哈尼梯田灌区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按照云南省元阳县哈尼梯田灌区不同生态系统对水量的需求, 对元阳哈尼梯田灌区的生态环境需水量进行了初步研究, 计算了哈尼梯田灌区各生态系统生态环境需水量, 并对其缺水状况进行了分析, 最后提出了保证灌区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具体措施。
1研究区概况
1.1自然条件
哈尼梯田灌区位于元阳县的中部, 包括4个乡镇, 灌区总土地面积419.33 km2, 占全县总面积的18.9%。灌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最高海拔1 800 m, 最低海拔700 m。由于受地理环境和地形条件的影响, 立体气候明显。
1.2水资源状况
灌区属红河南岸流域和藤条江上游流域, 区内主要有者那河、麻栗寨河、大瓦遮河及藤条江上游支流水系——阿勐控河。4条河流年径流量约为17 902万m3, 区内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 407.7 mm (1958~1996年统计资料) , 多年平均年蒸发量1 540.1 mm (1958~1996年统计资料) 。
1.3生态环境现状
元阳哈尼梯田灌区梯田的开垦, 有效地阻止了当地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 层层的梯田构成了一个立体的水系, 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灌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决定了其特有的生物多样性。在这里, 森林茂密, 水源丰富, 但由于传统的劳作方式和人为毁林开荒种植, 造成灌区内部分地区生态失调, 环境恶化, 滑坡、泥石流等各种自然灾害经常发生。目前, 灌区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有:①生态系统脆弱;②森林覆盖率降低, 生物多样性减少, 整体效应减弱;③水土流失严重, 土壤肥力下降;④人畜饮用水源枯竭。
2研究方法
2.1研究区生态系统类型
哈尼梯田灌区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点:村民的居所——村寨是由座座古意盎然的蘑菇房组合而成, 每一个村寨的上方, 必然矗立着茂密的森林, 提供着水利、用材、薪炭之源;村寨下方是层层相叠的千百级梯田, 提供着哈尼人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粮食;梯田的下方分布着河流。因此哈尼梯田灌区所辖区域主要由4个部分组成, 即森林、村寨、梯田、河流。故本文认为灌区生态系统由森林生态系统、村寨生态系统、梯田生态系统及河流生态系统4个亚生态系统类型组成。
2.2研究区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方法
由于村寨生态系统生态环境需水量主要是人畜饮用水, 其需水量相对较小, 此处不进行计算, 故本文将该区的生态环境需水量划分为森林、梯田、河流需水3大类型, 分别从水量和时间2方面进行探讨。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生态环境需水内涵及计算方法见表1。下面就各生态系统需水内涵加以阐述。
注:①基础流量为年平均天然流量的10%。②Wf为林地蒸散量;Ea为林木蒸散定额;A为林地面积;Wp为作物需水量;A (t) 为种植面积;ETm (t) 为蒸散发量;t为时间;W0为水面、土壤蒸发需水量;A′ (t) 为梯田面积;ET0 (t) 为单位面积净蒸发量;t为时间;Ws为土壤需水量;α为田间持水量或饱和持水量百分比;γ为水的容重;Hsi为土壤厚度;Asi为土壤面积;We为蒸发需水量;A为水面面积;Ei为平均蒸发量。
(1) 森林生态环境需水量[5,6,7,8,9]。
根据有关研究文献, 认为森林生态环境需水量是指受气象因素、土壤水分含量以及林木种类影响的林地蒸散耗水量, 其计算可根据林木的需水定额及其面积的大小, 采用面积定额法计算。林木需水定额的确定, 以Penman综合法为基本依据来计算林木的潜在蒸散量ET0, 具体公式参见文献[3], 再对ET0进行土壤水分及林木种类的修正求得林木实际蒸散量, 公式如下:
式中:Ea为林木蒸散定额;ET0为林木的潜在蒸散量;Ks为土壤水分修正系数, 本文由于资料缺乏, 暂不进行土壤水分修正;Kt为林木系数, 根据有关文献, 本文取为0.5。
(2) 梯田生态环境需水量[10,11,12,13,14]。
灌区内主要种植水稻, 在水稻生育期内 (3~8月) , 梯田的生态环境需水量主要表现为水稻的腾发量及土壤需水量。由于研究区特殊的地形与土质情况, 在水稻非生育期, 梯田仍需大面积积水泡田, 否则梯田会失稳坍塌。因此梯田生态环境需水量表现为水面、地面蒸发量及土壤需水量, 具体每一部分计算见表1。
(3) 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15,16]。
根据灌区特点, 河流分布在整个地形的最低处, 污染较小, 且都是河流的上游段, 含沙量也较小, 因此计算时忽略河流的自净需水及输沙需水量。同时, 由于河流的地理位置较低, 可以接受上部森林、梯田等的渗流补给, 故本文认为河流的渗漏损失与上部的补给相抵消。综合上述, 灌区河流的生态环境需水量由河流基础流量需水量及河流的水面蒸发需水量组成, 计算公式及解释说明见表1。
3研究区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
按照森林生态系统、梯田生态系统及河流生态系统3种生态系统类型, 分析计算出元阳哈尼梯田灌区的生态环境需水量。
3.1森林生态环境需水量
研究区森林生态系统总面积158 km2, 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7.7%。森林生态系统的植被类型全部为原始森林, 其生态环境需水全部来源于天然降水量, 计算其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意义在于保护研究区原始森林不再退化, 为梯田的供水环境提供保证。原始森林蒸散量在年内存在动态变化, 如表2所示。由计算结果可知, 研究区森林生态系统年蒸散水量10 229万m3, 即森林生态环境需水量。森林系统的生态环境需水量占研究区年降水总量59 029万m3的17.3%, 其中3、4、5月份集中了全年40%的蒸散水量, 与灌区的气候特征相吻合。
3.2梯田生态环境需水量
梯田是灌区人民的命脉, 提供着哈尼人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保证梯田的生态环境需水量非常重要。研究区耕地总面积10 027 hm2, 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3.9%, 以种植水稻为主。灌区灌溉面积8 373 hm2, 其中水田面积6 373 hm2, 旱地面积2 000 hm2。由2.2节公式计算的梯田各项生态环境需水量如表3所示。由表3可以看出梯田总的生态环境需水量中作物需水量集中在3~8月, 符合水稻生育规律, 且水稻生育期作物总需水量为5 035万m3;而水面及地面的蒸发需水量主要集中在水稻非生育期当年9月至次年2月, 且其需水量为2 096万m3;土壤需水量在水稻生育期及非生育期各保持稳定的值, 符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综合上述, 梯田总需水量为14 817万m3, 即为保证元阳梯田生态系统健康所需生态环境需水量。
3.3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
研究区内有者那河、麻栗寨河、大瓦遮河及阿勐控河等4条河流。基于2.2节所述, 河流生态系统生态环境需水量为河道基础流量需水量与河道水面蒸发需水量。据此分别计算各条河流各月的基础流量及蒸发量, 见表4。
4讨论
(1) 本研究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计算从生态系统本身出发, 以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和生态系统过程与功能为目的, 结果基本能反映生态系统的实际需求。研究表明云南省元阳县哈尼梯田灌区森林系统生态环境需水量为10 229万m3, 占多年平均年降水总量 (1958~1998年系列资料) 的17.3%;梯田系统生态环境需水量为14 817万m3, 占多年平均水资源量的19.3%;河流系统生态环境需水量为4 574万m3, 占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的25.7%。
(2) 图1所示为森林、梯田、河流各月的需水量曲线及年内各月的降水量线。由图1可知森林需水主要集中在3~5月, 与当地的气候特征符合;梯田需水主要集中在3~8月, 即水稻的生育期内;河流需水量在年内比较平缓。同时, 降水量曲线变幅很大, 降水主要集中在5~10月, 占全年降水量的77.2%。由图1可知, 灌区内3~5月份缺水严重。
5具体措施
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的目的是解决水与自然生态的平衡问题, 最终研究阶段必然是在保障自然生态功能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下, 最大程度降低生态环境需水量, 增加可利用水量, 以便实现地区经济, 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障生态环境需水量的途径和措施主要取决于陆地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和保护, 改善水循环条件。基于研究区特点及各生态系统需水及缺水情况, 提出以下具体措施以保证研究区的生态环境需水量:①确定规划目标;②加强对水资源涵养林的保护;③提高雨水利用率;④合理利用与节约水资源。
6结论
云南省元阳县哈尼梯田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 但由于近年来毁林开荒种植, 破坏了灌区内的生态环境, 导致了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生态问题。本文基于保护元阳县哈尼梯田灌区景观, 缓减灌区水资源短缺以及生态环境问题, 将灌区生态系统分为3种类型, 即森林生态系统、梯田生态系统及河流生态系统, 并对3种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需水量进行了初步分析计算, 其计算结果基本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依据。但由于资料缺乏, 地形复杂导致数据代表性不够等原因, 其计算结果还需要做进一步深入研究。另外, 生态环境需水是一个动态的值, 随生态保护目标的提高或经济发展, 其计算结果也将发生变化。
摘要:从生态系统角度分析了云南省元阳县哈尼梯田灌区的生态环境需水量。将灌区生态系统划分为森林、村寨、梯田及河流4种生态系统, 探讨了除村寨系统以外的其他3种生态系统类型的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方法, 并对其生态环境需水量进行了初步分析计算。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省元阳县哈尼梯田灌区森林生态环境需水量为10 229万m3, 占多年平均年降水总量的17.3%;梯田生态环境需水量为14 817万m3, 占多年平均水资源量的19.3%;河流系统生态环境需水量为4 574万m3, 占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的15.7%。生态环境需水量是一个动态值, 随生态保护目标的提高或经济发展, 其计算结果也将发生变化。
哈尼梯田世界遗产 篇8
一、元阳哈尼族梯田文化景观的分布与组成
(一) 元阳哈尼族梯田文化景观的分布
元阳县拥有梯田面积16.95万亩, 占总耕地面积的53.1%, 分布于全县2镇、13乡, 而集中连片者达10万多亩。[3]其中, 红河哈尼梯田世界遗产申报核心区新街、胜村、攀枝花、牛角寨四个乡镇的梯田面积就达8万多亩, 约占全县梯田总和的一半, 且这些梯田片片相连、山山相接, 形成宏伟壮丽的云海梯田景观。在坝达观景点, 能一眼目及到全福庄、箐口、水卜龙三个村委会梯田1.4万余亩;在上主鲁老鹰岩观景点能看到麻栗寨、主鲁梯田万余亩;在胜村乡黄草岭观景点能看到多依树梯田一万多亩;在老虎嘴观景点能一览阿猛控、多沙、勐品、保山寨梯田6900亩;在牛角寨乡小窝宗能观及洛美河两岸连片梯田数万亩。[3]在不同的梯田观景点, 梯田特色也不一样, 观景时机亦各有不同, 如坝达梯田以雄伟壮丽著称, 适于清晨日出时观赏;老虎嘴梯田以秀美变化莫测闻名, 适于黄昏日落时分细细品味。
(二) 元阳哈尼族梯田文化景观的组成
1.“江河——梯田——村寨——森林”四素同构、天人合一的神奇景观
元阳哈尼族居住的环境显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与朴实的人与自然共生思想。大山之脚奔流着江河, 弯弯曲曲, 静如白练;一座座灰色的村寨犹如一簇簇雨后出土的蘑菇, 散落于半山腰, 拙朴灵性, 风情别致;寨子下方和两侧是山山相接、绵延不尽的梯田, 为无与伦比、壮观恢宏的大地艺术;寨子后方是苍茫绵亘、满目青黛的群山。“江河——梯田——村寨——森林”的壮丽景观是梯田文化景致中最直观、最富民俗特色的部分, 也是最具美学观赏价值的成分, 故而成为哈尼梯田文化旅游观景赏美的首选对象。
2.神秘的云海天象景观
元阳的梯田景观是一幅风味独特的水墨画, 绘制的仿佛是世外之景;又似是一首歌, 伴随飞扬轻舞, 撩人心魄;而云海是其最瑰丽、神奇、灵性的成分, 是梯田神秘美丽的霓衫羽衣。元阳县河流众多, 山高谷深, 沟壑交错, 地势高低悬殊, 故雾气浓重, 一年中近半年是雾期, 元阳老县城新街素有“云雾山城”之称。冬春时节的清晨, 漫漫云雾溢满千沟万壑, 形成茫茫云海, 铺天盖地、柔波柔卷、舒展奔涌, 隐没在其间的村落、梯田、山峰时隐时现, 扑朔迷离, 宛若世外仙境;当红日东升时, 云海与霞光交相辉映, 一派云蒸霞蔚的气象;而云海渐渐散去后, 梯田揭开神秘面纱, 在阳光下水波粼粼, 尽展动人真容, 美不胜收。
3.雄浑的地质地貌景观
元阳地处哀牢山南段、红河南岸, 山高谷深, 沟壑纵横, 属深切割中山地类型。由于长期受红河水系的侵蚀和切割, 地形呈V形发育, 地貌呈现为中部突起, 两侧低下,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主要有东西观音山及其16条山岭。县域内无一平川, 最高点为东观音山的白岩子, 海拔2939.6米, 最低点为元阳与金平两县相交的小河口, 海拔144米。地形复杂, 景观壮丽, 可谓“地险山越峻, 天平岭自雄, 层云霾峭壁, 绝涧倒悬峰”, 为开垦规模宏大的梯田创造了必要的地质地貌条件, 也为开展梯田文化旅游奠定了地理环境基础。
4.寒暑兼有的宜人气候
元阳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 四季如春, 温湿多雨, 四季无明显差异, 但由于地形复杂, 海拔高差悬殊, 立体气候十分突出, 呈现热带、亚热带、温带三种气候特点, 有“一山分四季, 十里不同天”之说。立体垂直的气候状况孕育了元阳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和植被类型, 赋予了其百里云海、雾笼朝阳等独特天象景观, 同时创造了元阳哈尼族梯田文化形成的气候环境条件以及“山间铃响走马帮, 河边泼水锣鼓忙”的多采民俗风情。
5.浓郁的多民族风情
元阳县拥有哈尼、彝、汉、傣、壮、苗、瑶等多个世居民族, 其中, 哈尼族占全县人口总数的53.9%, 占全县少数民族总数的60.8%。以哈尼族为主体的元阳各民族, 历史来源不相同, 地理分布有差异, 生活方式不一样, 但因千年的和睦共居, 调适整合, 在各自生存的海拔地带, 形成了多样化的民族文化, 集中表现为多姿多彩的村落民居、民族服饰、民族饮食、农耕生产、民族节庆、恋爱婚姻、丧葬习俗、民族乐舞、民间文学、信仰崇拜等, 为民族文化旅游提供了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和丰富资源。
6.悠久的历史文化
由于区位特殊, 历史上, 元阳长期保存着混合型政治形态, 地处江外, 却由临安府管辖;受制于流官, 却整体保留着土司制度。长期的土司统治, 留下了星罗棋布的土司衙门, 其中, 保存较好的主要有猛弄土司署。猛弄土司署位于攀枝花村, 建于清朝末年, 为砖木结构四合院建筑群。全院有大小6个天井, 有议事正厅及厢房数十间, 还有西式洋楼及花园“长春园”。司署大门前的120级石阶, 与整座司署大院连成一体, 更显出雄伟气势。其它历史古迹有白云别墅 (纳更新衙门) 、镇江王庙、大坪碉堡、猛多桥、飞龙桥等, 丰富了元阳梯田旅游的内涵与活动内容。
二、元阳哈尼族梯田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开发
元阳哈尼族梯田文化旅游资源的最大特色就在于“江河、梯田、村寨、森林、云海、日出日落”构成的人文化自然景观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 因此, 在进行旅游开发时, 应该充分利用与突出这些特点, 并设计和建设一系列旅游精品。根据元阳哈尼族梯田文化旅游资源的特色, 可重点设计与建设三大旅游品牌体系:观光休闲旅游、民族风情旅游、特色专题旅游。
(一) 观光休闲旅游
观光休闲是旅游市场上的传统大众旅游产品, 拥有最广泛的客源市场开发潜力。元阳县寒暑兼有的宜人气候、雄浑的地质地貌景观、浓郁的多民族风情为开展观光休闲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氛围, 而元阳县的江河、森林、村寨、梯田、云海、日出日落景观, 壮观绮丽、神秘多姿、风情万种, 既有怡人的自然之美, 又透射着动人的人文色彩, 美学观赏价值极高, 对国内外游览观光旅游者具有极大吸引力。此外, 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增大、人情世故的淡漠, 寻求返朴归真、到乡村休闲度假、体验农家之乐, 已成为现代都市人的一种时尚和身心放松方式。元阳哈尼族地区宜人的气候、新鲜的空气、美丽的风光以及自然、祥和、闲适的世外田园生活气息和淳朴厚实的民风民情, 对城市休闲度假旅游者具有特殊吸引力, 适宜于都市人的周末、假日乡村田野休闲度假游。
元阳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以梯田经济为龙头, 以云海梯田为背景, 以高山原始森林为依托, 带动蔬菜、水果、茶叶、渔牧、花卉等特色农业, 利用梯田、村寨、茶山、果园、菜地、花圃、鱼塘、高山、森林等资源, 开展“观哈尼梯田, 游哈尼人家”的“哈尼农家乐”旅游项目, 推出“菜园、茶园、花圃采摘游”、“果园尝鲜游”、“梯田鱼塘垂钓游”、“攀登高山健身游”、“原始森林探险游”之类的旅游活动。开发“假日农夫”项目, 推出“农耕出租”、“土猪认领”等参与性较强的旅游项目。所谓的“农耕出租”, 就是游客与农户签订协议, 由游客承租一块梯田、一片菜地、一个花圃或几棵果树, 交纳一定租金及管理费, 而由农户承担日常管理;承租游客空闲时下乡逛逛看看, 收获季节邀上亲朋好友前来收取劳动成果。“土猪认领”则是游客在农家认领一头或数头猪, 支付一定的身价钱和喂养费, 由农户代其喂养, 待到中秋、国庆、元旦或春节, 认领者邀上亲朋好友下乡杀猪过节, 参与歌舞狂欢, 尽情享受农家节庆的欢乐。这些活动不仅富有生活气息, 而且对青少年颇具教育意义, 既有利于促进城乡交流, 又可以增加农户经济收入, 并招徕较为稳定的回头客。
元阳哈尼族梯田文化观光休闲旅游品牌由两大主题旅游产品构成:一是云海梯田观光游, 代表性内容有云海梯田观光、民俗旅游项目参观等, 该项旅游产品具有国际、国内和地方多重市场。二是山村田野休闲游, 代表性内容有民族山村休闲度假、享受农家之乐等。该项产品主要面对地方市场。
(二) 民族风情旅游
元阳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县份, 境内世居民族有哈尼、彝、傣、苗、瑶、壮等, 其中, 哈尼族为主体民族, 占全县总人口的53.9%, 形成了以梯田文化为主体的多民族浓郁民俗风情。以传统饮食、民族服饰、梯田生产、民居建筑、民族村落、节日庆典、婚恋礼仪、音乐舞蹈、宗教信仰等为代表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 为元阳县开展哈尼族梯田文化民族风情旅游创造了优越条件。
元阳哈尼族梯田文化民族风情旅游产品主要有以下主题系列产品组成:一是特色村寨访问游, 代表性内容有特色民族村寨、特色民俗活动参观或参与等。二是民族节庆狂欢游, 代表性内容为在民族山寨欢度六月年、十月年等重大民族节庆, 品味长街宴, 参与歌舞狂欢。三是民族艺术、工艺游, 代表性内容为民族音乐、舞蹈表演, 民族传统工艺品及制作流程展示等。四是组合型民族风情游, 即为上述各个主题旅游类型及其它民族风情项目的综合产品。元阳哈尼族梯田文化民族风情主题旅游产品具有广阔的国际、国内和地方市场前景。
(三) 特色专题旅游
元阳哈尼族梯田文化所蕴藏的科学性、完整性, 所具有的悠久历史、丰富内涵, 所表现的高度美学观赏价值, 所营造的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亲的无与伦比的文化意境, 对海内外的科学考察、生态环境、历史文化、摄影、绘画、文学、艺术等专题旅游者具有强大吸引力和独特研究意义。
元阳哈尼族梯田文化旅游资源可设计开发出一系列特色专题旅游产品:一是科学考察游, 代表性内容为农业生态考察、农耕技术考察、农田水利考察等。二是文化考察游, 代表性内容为民俗文化考察、历史文化考察等。三是摄影采风游, 代表性内容为摄影创作及比赛等。四是文学艺术游, 代表性内容为文学、绘画、音乐、舞蹈采风、体验、考察等。元阳哈尼族梯田文化特色专题旅游品牌具有国际、国内和地方多重旅游市场。
摘要:哈尼族梯田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分布广袤、景观壮丽, 为哈尼民族文化的缩影, 是我国梯田文化的代表。作为哈尼族梯田文化的中心区, 元阳的旅游资源集中体现于梯田文化。根据元阳哈尼族梯田文化旅游资源的特色, 可重点设计与建设三大旅游品牌体系:观光休闲旅游、民族风情旅游、特色专题旅游。
关键词:元阳,哈尼族梯田文化,旅游产品,开发
参考文献
[1]红河哈尼梯田申报世界遗产办公室.红河哈尼梯田——农耕文明造就的大地艺术[M/CD].西安:陕西电子音像出版社, 2002.
[2]李期博.论哈尼族梯田稻作文化[C].红河州哈尼学学会, 李期博.哈尼族梯田文化论集.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0.
哈尼梯田世界遗产 篇9
然而哈尼梯田能够在世界舞台上被认可,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10余年的申遗历程。“十年磨一剑,一朝鸣天下”。作为哈尼梯田申遗亲历者之一,红河州世界遗产管理局局长张红榛,将自己的一片深情揉进了红河南岸的梯田山水间,数十年如一日,执着而坚毅地守望着这片她深爱着的土地和自己的民族瑰宝。
十余年崎岖守望申遗路
1999年,云南社科院史军超研究员在云南文化产业高端论坛上,首次提出了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战略构想,时任红河州州长的白成亮等领导对此积极响应、广而建言。同年,该州州委、州政府决定将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大州建设的一个重大项目来实施,拉开了“申遗”工作的序幕。2000年,红河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协调领导小组成立。从那时起,张红榛见证并参与了这一“漫漫申遗之路”。
2006年年底,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重新调整,哈尼梯田再次榜上有名。但由于哈尼梯田是活态文化遗产,遗产元素丰富,管理难度大,还没有排定最后的时间表。面对众多竞争对手,红河哈尼梯田面临严峻考验。
当哈尼梯田申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之路陷入困境寻求突破之时,却迎来了另一丝曙光。张红榛回忆:“当时申遗之路已经走过了八九个年头,依然没有突破,我们也陷入了迷茫。就在这时,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的闵庆文教授和在日本东京的联合国大学的梁洛辉教授关注到了哈尼梯田,很快来实地考察,他们认为哈尼梯田是非常宝贵的农业文化遗产。于是,在闵庆文等专家的指导下,我们从2009年开始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这个过程中,专家团队多次调查评估、编写文本、召开研讨会等大量的工作,让张红榛记忆犹新的是每一位热爱并尊重这项遗产的人做出的努力。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院士也为哈尼梯田写下了“哈尼梯田,祖先遗产”的珍贵题词。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申报过程异常顺利,2010年6月,“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当时《文汇报》在报道中曾称哈尼梯田是“东方不亮西方亮”,以此形容其世界级魅力。张红榛说:“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申报成功,也助推了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大大增加了我们坚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信心。”2013年6月,哈尼梯田终于圆了13年的申遗梦。张红榛个人也在2014年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15年获得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项目办颁发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保护管理实践)突出贡献奖”荣誉。她说,她很珍惜这份荣誉,但荣誉不仅仅属于个人,它属于为哈尼梯田稻作系统辛勤奉献、为农业文化遗产努力工作的人们。
“哈尼梯田代表传统,更代表未来”
然而,对于哈尼梯田来说,申遗成功不意味着保护的终结,而恰恰是挑战的开始。
張红榛认为,申遗成功,决不是一劳永逸。“包括我省在内的遗产地保护和开发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还多次被联合国组织等批评。所以,我认为我们要多想想今后怎么履行遗产地的国际保护公约,怎么保护好这些宝贵的资源。”
现今,梯田保护具备了较为完善的法规体系,哈尼梯田保护工作得到了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推动。
在完善工作机制方面,哈尼梯田保护已形成省、州、县多级联动,文物、建设、国土、农业、环保、旅游等多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红河州以及元阳、红河、绿春、金平等县分别成立了两级哈尼梯田管理机构,负责梯田日常保护、管理、监测和协调利益等相关工作。元阳县政府还与遗产地村民小组、农户逐级签订保护梯田责任书,建立起县、乡镇、村委会、村民4级共同保护的新格局。
“为提高人民群众在哈尼梯田管理保护中的主人翁意识,我们还强化思想教育,组织编写了哈尼梯田保护乡土教材和传统知识丛书,将哈尼梯田的保护与利用引入中小学课堂。”张红榛认为,梯田保护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今后,还将进一步发挥村规民约的积极作用,确保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梯田的保护与发展中来。
然而张红榛也有着担忧和遗憾之处:“因为申遗的成功,哈尼梯田的知名度也大大提升,来到这里观光的国内外游客也越来越多。比较遗憾的是,现在大多数的人只是停留在观观景、拍拍照,对哈尼梯田文化的体验和了解还不够深入,我希望更多的人来认知、体验、分享和谐的哈尼文化。另一方面,这么环保营养、文化内涵丰富的梯田有机农产品,例如红米,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营销和推广,确实让人遗憾。”
留住梯田,最重要的是留住耕种人。梯田是哈尼人的命脉与灵魂,梯田的耕作需要人,需要传统的稻耕技术。今天留守乡村的中老年哈尼族人,会不会成为掌握古老农耕技能的最后一代?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张红榛认为:“保护利用工作中最关键的是,一定要确保老百姓的利益,让老百姓真正从保护中受益,从而保护他们种田的积极性。因为千百年来,当地的哈尼人和其他世居民族,才是遗产的创造者、继承者和维护者,也是将来保护的大军,所以一定要重视农民农业利益。我担心,过度强调观景旅游,反而会对梯田的保护产生负面影响。哈尼梯田的美,不单纯是自然的美,而是人与自然互动的结果,梯田的美实际上是劳动人民创造的美、文化传承之美。我希望开展旅游活动以振兴梯田农业经济为前提,保护梯田稻作农耕文化为核心,活态文化,动态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张红榛强调,哈尼梯田不仅仅是静止的历史物证,更是活的历史延续,它代表了传统,更代表未来。梯田是哈尼社会结构的基础,是物质生活的依托,是哈尼人自然人生观的桥梁,是人际关系的纽带,是人神交流的纽带,是生命情调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