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哈尼族饮食文化(共6篇)
独特的哈尼族饮食文化 篇1
哈尼梯田有着超过1300年的历史。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 哈尼梯田早已形成了“江河—森林—村寨—梯田”这样一个农业生态循环系统, 它被称为中国甚至世界的奇迹。哈尼族人擅造梯田, 他们很好地利用了居住地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条件, 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梯田文化。哈尼梯田分布十分广泛, 在云南省红河、普洱、玉溪等州市均有分布, 范围涵盖元江、墨江、红河、元阳、金平、绿春、江城等10多个县份, 面积近7万公顷。元江两岸层层叠叠的梯田, 有的多达百级, 从河谷一直延伸到山顶, 像彩色的阶梯伸向天际, 令人叹为观止。元阳哈尼族开垦的梯田依山势地形而变化, 因地制宜, 坡缓地宽则开垦大田, 坡陡地窄则开垦小田, 甚至在一些细小的石缝中也开垦出了梯田, 因此梯田大者有数亩, 小者仅有簸箕大小。哈尼梯田体现了哈尼族人民1000多年的梯田开垦史和管理史, 也很好地展示了围绕梯田所形成的社会习俗、意识形态和与之相适应的人文环境。哈尼族梯田文化体现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是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又遵循自然规律的典范。
水渠是梯田耕作和村寨人生活必不可少的配套设施。水渠随山势回环, 随梯田和村寨人口的增加而延伸。大水渠下会修无数小水沟, 在梯田成群的山坡上, 水渠、水沟犹如人体的血脉, 形成沟渠纵横的灌溉网络, 是功能强大的水循环系统。一般的水渠长达数公里, 有些水渠则穿过几个村寨甚至不同的县界, 长达几十公里。渠水引自深山的溪流, 围山绕坡, 穿村过寨, 遇到不易打通的地方, 人们就用凿空的竹子或木头架桥引水前行。如果遇到实在绕不开的岩石, 哈尼人会在岩石上堆放大量的干柴, 点燃干柴将石头烧红, 随后用竹筒背来冷水浇在石头上, 这样岩石就会炸开来。积沙田是梯田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位于每片梯田的进水口处, 其功能是沉积随渠水流来的泥沙。积沙田一般不用来种植作物, 到一定时间就要把积沙挖出来, 堆放到荒地上。哈尼人在易发山洪地段的梯田周围修建防洪沟, 目的是防止大量洪水涌入田里, 冲毁梯田。哈尼人为在田间劳作之后休息、纳凉、避雨之便, 在田间搭建了田棚。秋收时, 哈尼人还用田棚暂时存放收割的稻子。田棚也被用于关牲畜。
哈尼人的村寨多建于山峦环合、古木环抱的山坡地上, 水源充足, 村寨下边连着梯田。在选定寨址之前, 人们就必须要考虑这块土地能养活多少人、可以发展成多大规模的寨子。哈尼山寨一般的规模为40~100户。人口发展后, 一部分人就从寨子里分离出来, 重新选地方建寨, 然后按同样的模式建新寨, 并开辟出新梯田。就居住而言, 哈尼族更倾向于选择半山的向阳坡建造房屋, 最典型的哈尼民居就是蘑菇房了, 因其四斜面草顶从远处看形状似蘑菇而得名。红河州的元阳、绿春等县的哈尼族人多住蘑菇房。蘑菇房多为土木结构二层或三层楼房, 屋顶用茅草或瓦片铺盖而成。三层楼房的下层用来养牲畜, 第二层供人居住, 第三层则用来存放粮食和杂物。这样的房屋建造习惯同样也是为适应梯田农耕生产习惯而形成的。因为居住在半山, 在管理梯田的作物时比较省时省力, 也便于把村寨的肥水顺沟渠送入到梯田中。
梯田的设计使得现代机械无法作业, 因而哈尼人仍然是采用牛耕法犁地耙田, 农家肥是作物生长的主要肥料来源。每到需要施肥时, 人们会先将能够通往自家水田的水渠中的其他人家的进水口堵上, 接着将稀释好的农家肥倒入水渠中, 肥水就可以直达自家的梯田。水在农业生产中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当然, 哈尼梯田也不例外。水是梯田农业的生命线, 哈尼人在长期的农耕生产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民约水规“水木刻”。这是根据各家的利益和梯田规模设置的画有不同刻度的横木, 放置在各家田地的入水口, 随着渠水的自然流动来调节各家各户的用水量。这是一种十分合理又科学的水资源管理手段, 在保证了每块梯田都能得到充分供水的同时又有效地节约了水资源。在分水这天, 每家每户都要派出一个人参与水量调配的协商并带上食材, 中午就在田间开火做饭。值得一提的是, 刻木分水之后任何人都不能随意修改。
哈尼人的饮食习惯也和梯田文化有着很大的关联。哈尼族的主食是大米, 大米又分为糯米、红米、紫米以及普通的稻米等种类, 而玉米、荞麦、小麦等则是哈尼人的辅食。就哈尼人的菜材来看, 他们的许多菜肴来源于梯田。梯田内常年有水, 人们在里面放养鲤鱼, 这种鱼被称为“梯田鱼”。鲤鱼在插秧后放入, 到水稻季时取来食用, 吃不完就捉起来重新放入秧田中, 到要食用时再去秧田里捉。人们也充分利用了梯田的田埂和田旁边的水渠, 哈尼族人会在田埂上种植作物, 大多数为黄豆, 有时也会种上野生芋头用来喂猪。他们还会去采集那些生长在梯田内和田埂上的各种野生植物为食, 如水芹菜、鱼腥草、车前草、蕨菜、苦麻菜等, 这些都是经常能在哈尼人的餐桌上见到的菜。
哈尼人认为“万物有灵”, 他们信仰多神崇拜。灵魂、鬼和神是其多神信仰的三个主要对象, 一切宗教崇拜活动都是围绕这三者展开的。而所有的崇拜活动都是为了人畜平安健康、粮食丰产丰收而进行的。哈尼人一年中的节日均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每一个节日都在农业生产的特定时间进行, 比如插秧时、丰收时。譬如, 在农历二月, 哈尼族过“昂玛突节”, 也就是祭寨神, 这是哈尼族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哈尼村寨都有一片“龙树林”, 其中最茂盛的一棵树就是龙神, 象征着“寨神”。祭祀活动在农历二月属龙日由咪谷 (主祭) 主持举行, 祭祀活动通常为三天, 为的是祈求神灵的保护和稻谷的丰收。苦扎扎, 又称“六月节”, 时间为农历六月二十三至二十六日。在六月节的最后一天, 各家要点火把进行驱邪活动, 以求人畜平安、五谷丰登。而扎勒特, 即哈尼十月年。十月是哈尼族的岁首, 也是丰收的季节。为庆祝丰收, 人们会在十月年进行两项大型活动, 一个是荡秋千, 另一个则是举行全寨的长街宴。
其实哈尼梯田本身就是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系统。哈尼梯田一般分布在半山腰以下, 半山腰至山顶大多是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山脚江河之水受热蒸发上升之后, 在山腰和高山区形成云雾, 最后凝聚为雨水降落, 通过山区森林的过滤、贮藏, 再汇集为常年涓涓流淌的溪流和瀑布, 为梯田的灌溉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哈尼人充分利用这一自然条件, 开挖水沟、引水入渠、灌溉梯田, 同时供日常生活使用。梯田里面的水层层向下, 回归江河, 在此过程中升空降雨, 就这样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循环系统。天然降水落到地面, 形成地表径流, 地表径流沿坡面流经森林、村寨和梯田。得益于森林的水净化功能, 加之梯田修成的水平面, 并有一高出水平面的田埂, 从而使地表径流及其携带的泥沙在梯田中逐级沉淀, 具有保持水土的功能。这样的生态系统也具有自净功能, 哈尼人生产生活的污水、垃圾粪便被截留在了梯田中, 这样不仅增加了梯田的肥力, 还减少了人的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
哈尼族梯田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良好典范。梯田是哈尼人的生活中心和重心, 是哈尼人改造自然和适应自然的产物, 是哈尼文化与自然巧妙结合的产物。哈尼梯田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这个系统包含了人类和自然两个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看起来有些难以调和的部分。哈尼族作为一个新型的山区稻作农耕民族, 崇拜自然神, 也崇拜抽象的神灵。他们认为神能降福于人, 也会带给人灾祸。哈尼人也相信在其生活的山水间存在着很多神灵并居住于此地, 是在接受着神灵的眷顾, 换句话说, 他们更多的时候是带着一种感激的心生活的。要更好地理解梯田、了解梯田文化, 我们就必须深入了解哈尼族这个民族, 包括他们的信仰、态度和生活习惯, 因为正是这些东西造就了美丽磅礴的梯田。
参考文献
[1]《哈尼族简史》编写组.哈尼族简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5
独特的哈尼族饮食文化 篇2
具有独特个性的日本语言文化
本文从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日语的结构和特征,分析了日本民族时代变迁以及与异文化接触的历史,并由此形成了具有许多独特个性的.语言文化.
作 者:回智光 HUI Zhi-guang 作者单位:鞍山师范学院,外语系,辽宁,鞍山,114007刊 名:鞍山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SHAN NORMAL UNIVERSITY年,卷(期):10(1)分类号:H36关键词:语言文化 日语 独特个性
独特的哈尼族饮食文化 篇3
云南是我国的民族大省, 哈尼族是当地的一大民族, 其民族文化极其丰富。哈尼族的节日有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之处, 是我国博大精深多元文化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哈尼族的“祭母节”主要是居住在云南红河南岸哀牢山脉卡多一带的哈尼族卡多人的传统节日, 此节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
论文化, 按萨摩维尔的说法, 就是:文化是千百年来民族群体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信念、价值、活动、观点、理解、等级、宗教、节令、责任、关系、自然观、艺术等的总和 (L.Samovar, 2000) 。
哈尼族系一个来自中国西北的古老民族, 该族支系较多, 因此节日也很多, 主要有“矻扎扎”, 又称“六月年”、“十月年”, 有“东腊干通”、“扎台台”、“富士”等不同的称呼;“牛皮大鼓节”、“祭龙节”又称“新米节”、“捉蚂蚱节”又称“阿色念”、“里玛主”、“姑娘节”、“阿玛突”、“苗爱拿”、“米索扎”、“卜马兔”、“祭母节”、“老人节”;此外还有与汉民族共同的节日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大部分哈尼族节日都保留着哈尼族的原始文化特征。
二、对“祭母节”民族文化的理解
哈尼族分支很多, 可分为卡多、雅尼、豪尼、僾尼、白宏、布都、布孔、弈车、西摩洛等几乎多达三十个支系。根据中共中央统战部1989年的《民族问题文献汇编》记载:“西南少数民族种类复杂, 数量很多, 地区散布广。据说云南一省即有一百四十多种……云南各县都有……”虽然国家民族委员会将除了汉族外的其他少数民族定为五十五个, 但实际上民族的差异很大。哈尼族的民族特性原始而淳朴和古老而率真。
哈尼族主要居住在红河州, 但玉溪、普洱、西双版纳及毗邻云南省的周边国家, 如越南、老挝、缅甸和泰国等地也有分布。
三、对“祭母节”道德教育意义的理解
“祭母节”具有极为深刻的教育意义。总的来说, “祭母节”就是哈尼族的“母亲节”, 具有悠久历史, 反映了哈尼族人民的道德历史, 此节起源于一个尊老爱幼的历史叙述诗的故事, 故事中充满了母子恩爱的动人场面, 是弘扬哈尼道德观的一部史诗, 是教育子孙后代的极好教材。
四、对“祭母节”节日的翻译
祭母是卡多山区哈尼族的一项有悠久历史的活动。它有专门的地方, 哈尼族叫“东坝”, 故祭母节也叫东坝祭母。每年农历二月第一个属牛日举行, 这天山寨一般都不搞农事活动。早上, 各家都要安排小伙子捕雀打鸟, 妇女捉鱼, 还专门派人杀猪宰羊。中午, 各家按一个儿子缴大米和酒各一公斤给经办人, 连同早上捕捉到的东西, 便着手备办宴席。当太阳偏西时, 大家聚集在祭母树前, 当主持活动的长者宣布开始, 大鼓和锘锣齐鸣。随着, 大家便齐唱《思母歌》, 唱毕, 全寨入席饮酒吃饭。这段文字可翻译为:
Mother Worship Day or the Hani Mother Day, a longhistory event, is annually held among those Hani Kaduo people living in the area of Kaduo Mountain.Since there is a specialized place for the activity which is called Dongba———“the east plain”, it is called Dongba Mother Worship Day.It is held on the first Ox day of Chinese Zodiac in February of the lunar calendar.During the festival people don’t have any farming-work activities.In the morning, each family may arrange a young man to catch birds, and a woman to catch fish.Some other people are arranged to slaughter pigs or goats.At noon, each family should send one kilogram of rice and wine per son together with what has been caught in the morning to the management person for arranging dinner party.When the sun goes to the west, all people come together under the tree for Mother Worship.When the elder in charge declares commencement for the rites, the big drums and the gongs sound loudly.Along with the chorus———“Missing Mother”goes to the end, all people begin to enjoy the food and wine at the village feast.
祭母实际上是进行一次传统的道德教育, 据说它是这样来的:相传, 从前哀牢山卡多寨子有一个寡妇领着一个儿子过活。母亲把儿子视为掌上明珠, 冬天, 怕孩子冷病, 半夜三更还要起来烧火塘;夏天又怕娃娃热伤风, 就领着孩子到万年青树下做针线。孩子吃少, 母亲咽不下;孩子多吃一口, 母亲就笑得合不拢嘴, 日子一年年过去, 孩子长成了壮小伙子。儿子上山做活计, 母亲都要给儿子送饭, 可是儿子心肠很坏, 饭送得早, 他破口就骂, 送迟了动手就打母亲。一天早上, 儿子看见一只老雀给全身光秃秃张着大嘴卿卿嘈嘈要食的小鸟喂食的情景, 深感内疚, 下决心痛改前非。这时, 正好母亲送饭来了, 他急忙迎上去。老人以为儿子又要来打, 放下篮子, 转头就跑, 她十分伤心, 心一横就跳下河, 儿子赶到后, 连忙也跳下河去救, 但只捞到一筒木头。他把木头扛回家, 雕成母亲的像供在门前的台子上, 天天祭祀, 据说这天是农历二月的第一个属牛日, 因此“祭母”的日子就定在这天。人们认为这种做法很好, “祭母”活动也就兴起来了, 并且各个村寨都指定了一棵树作“母亲树”, 作为母亲的化身。在那里祭奠。现在, 有着传统美德的哈尼人民的“祭母”活动还继续保持着。这段文字这样译:
Mother Worship Day is an important event in which the traditional moral education is appreciated.The story came as, it is said that there was a widow in Kaduo village in Ailao Mountain, who made a living with her son.The mother treated her son as the apple in her eyes.In winter she was so afraid of her kid might catch cold that she might get up to build a fire in the fire pitch.In summer she feared that her son might get summer heat.So she always did her needle work with the kid under the ever-green tree.If the kid ate too little, she would not swallow anything either.But she might become extremely happy if the kid could eat one mouthful more.Time flew year by year.The kid had grown into a strong young man.If the son went to work in mountain, she would send food to mountain.However the son seemed that he had got no kind heart.He might even break into abuses or scold his mother if she sent food too earlier or beat her if the mother sent him food too late.One morning, however, the son saw an old bird was feeding her big-mouthed-chirping-baby birds which were featherless.He felt so much guilty that he repented of havingmade so many mistakes.Just at this time, his mother was coming with food.He hurried up to his mother.However the old lady thought that her son wanted to beat her again.She let the basket on the ground, turned and ran.Since she was very sad, she made a sudden decision, and eventually jumped into the river.He son, however, jumped into the river to save her.But it was too late.He only got a stock timber.He carried it on his shoulder home bitterly, and cut the log into a figure of his mother, and presented it by the door for worshipping her every day.It is said that day was the first ox day of the lunar February.People thought it was good.Therefore the MotherWorshipping Day is fixed.And a tree in every village is specified as the mother tree, a symbol of a Mother.Nowadays the Hani ethnic minorities with traditional virtues still keep the rites for worshipping their Mother.
五.结语
“祭母节”是哈尼族人民的道德教育历史, 节日充满了母子恩爱关系的文化内涵。使用讲故事平铺直叙的译法进行翻译即可, 无论是笔译还是口译均较为容易。
参考文献
[1]www.hh.gov.cn/.
[2]Samovar, Larry A.et al.Communication BetweenCultures[M].3rd ed.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Research Press, 2000.
构建农信社独特企业文化的思考 篇4
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是缺乏竞争力的企业。依靠先进的企业文化构筑市场优势、赢得市场竞争,提高核心竞争力,已成为金融业发展的主流。那么,作为农信社来说,如何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倡导和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呢?
一、加强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企业文化主要是指企业(银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的、独特的经营传统与管理方式以及发展战略,而获求发展是企业文化的根基,并且只有优秀的“人”才能使企业取得更大的发展,同时也只有不断发展的企业才能留住优秀的“人”。当今世界范围内金融企业的竞争,已发生延伸与演变,不仅直接表现为产品和服务的竞争,而且更体现于企业文化的竞争。世界管理研究的权威美国哈佛大学认为,金融企业的成功越来越依托于企业文化的建设,对企业文化的投资不但能营造企业发展所需的动力和氛围,还能够减少巨额的管理成本,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用文化管理企业。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与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特别是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金融业将呈现出明显的业务国际化、竞争白热化、手段现代化、经营全能化、管理系统化等新经济时代的特征。金融企业必将在企业文化上展开较量,形成冲击反差,因为在科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金融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技术支援、营销手段等方面的差异日渐缩小,客户的选择更注重对企业文化及其衍生的企业形象的认同,优秀的企业文化正在成为崭新的竞争手段。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农信社惟一的出路就只有加速层次升级,在不断完善“硬件”的同时,加快“软件”优化,构筑优秀而又先进的企业文化,用生生不息的企业文化为农信社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因而,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对于农信社增强市场竞争力极具战略性,并且农信社企业文化的重新创造不能再“慢跑前进”与“小幅修正”,应从根本上进行突破。这是由于农信社今后即使技术、人力及硬件要素等能跟上,若没有企业文化去支撑,“软件”落后,企业依旧缺乏内驱力,难以维系可持续发展。所以,农信社必须加强特色的企业文化的建设。
二、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纵观农信社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农信社在企业文化的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当 前农信社整体上还存在着诸多深层次的问题:在同业竞争方面,新兴业务发展较慢,综合竞争力较弱;在风险控制方面,客户结构较差,基础管理薄弱;在考核机制方面,考核分配细化不到位,责权利协调机制不清晰,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在队伍建设方面,员工
整体素质和人才结构与现代商业银行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这些问题虽然有体制机制等历史因素,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些问题的形成也与企业文化建设不到位有关,在企业经营理念上没有高度统一,在核心价值观上没有形成广泛共识,在行为规范上依法经营、合规管理的文化尚未构建到位。
(一)部分信用社对企业文化建设认识存在误区
企业文化建设脱离了经营管理,一是没有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对经营管理的重要性,只注重业务经营,过度强调任务考核和物质激励,而忽视了企业文化建设对员工思想的影响,只看到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当期成本,而没有认识其远期回报;二是片面地把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相混淆,将企业文化建设简单地认为是组织员工学习座谈或是搞文化娱乐活动,企业文化建设停留在形式表层;三是对企业文化建设进行了外出学习和尝试,但与各行实际结合不够,形似而神不似,忽视了对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的再造。
(二)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合力,没有统一的规划
一些行缺乏完整的企业文化建设推进计划,有的行只提出了字面上的理念,而没有具体的标准和措施。部分行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短期行为,热衷于抓“见效快”的项目,在企业文化建设上没有连续性,员工无法形成统一的价值观。企业文化建设存在分散性,认为企业文化建设是工会部门的事,企业理念的提出也往往是由工会部门负责,而制度建立则是由各专业部门负责,理念与制度、措施缺乏有效的衔接。
(三)企业文化建设缺乏鲜明特色
一是企业文化建设模仿多,真正从经营管理实践中提炼的少,往往是“拿来主义”;二是通用理念多,缺少银行特色,缺乏农信社个性和创意;三是对外形象宣传层次较低、品味不高。公众对农信社的业务范围、产品功能认识模糊。
三、建设有农信社特色的企业文化
借鉴先进企业的文化建设实践,我认为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着力塑造“六大农信社文化”,在努力培育企业精神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以人为本的管理氛围,以绩取人的用人氛围,团结友爱、和谐宽松的人际氛围,干事创业、争创一流的工作氛围,致力于建设有学习力、有文化力、有战斗力的团队组织,为农信社的可持续发展培植茂密的常青藤,锻造“文化力”。
一是塑造学习文化。当今世界,成功的企业应是“学习型组织”。按照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圣吉的观点,学习型组织具有五种技能: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与这种学习型组织相适应的是学习文化。在这种文化导向下,人们追
求通过学习提高素质,开发能力和智慧。尤其是团队通过共同学习,提高整体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超越自我,超越平庸。因此,学习已经成为企业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二是塑造管理文化。管理是办好商业银行的永恒主题,是业务经营稳健运行和改革顺利推进的重要保证,只有按照科学管理、规范管理、从严管理的要求,全面加强管理,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同时,还要适应时代要求,确立人本主义管理理念,积极倡导以自我约束为条件、以自我管理为基础、以自我改善为目标的柔性管理,以独特的制度文化统一员工的行为规范,使员工自觉地遵守规章制度,保证全行目标的实现。
三是塑造服务文化。农信社是一家服务银行,服务是银行提供的唯一产品,银行同业竞争实际上就是服务的竞争。因此,我们必须在全行树立一种“客户第一”的思想,努力营造一种服务高尚的氛围,使服务成为融入每名员工的血液,让每位员工都知道什么样的服务行为是受人尊敬的,什么样的服务行为是受人唾弃的,一切以客户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客户的满意为落脚点,让每一位走进农信社的客户都满意而来,乘兴而归。
四是塑造家园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家,要想让员工爱企业、爱农信社,农信社就必须尊重、关心、爱护自己的员工,维护员工的利益,让员工就像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一样,感到温暖、温情和温馨,使农信社真正成为农信社员工的依靠和家园,从而使广大员工自觉地爱家、建家、管家,形成“农信社是我家,建设靠大家”、“我靠农信社生存,农信社靠我发展”的共同理念。
五是塑造制度执行文化。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只有建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机制,公开竞争、双向选择的用人机制,目标管人、制度管人的评价考核机制和以能效取酬的分配激励机制,形成以工作论英雄,靠贡献比高低,按效益行奖惩,凭业绩定升迁的氛围,才能激发员工的活力,使农信社呈现出人气旺、信心足、干劲大、效率高、节奏快、前景好的发展态势,并获得生生不息、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战略超前、谋略超前只能说明思想先进,而制度执行上高人一筹、领先一步才是决定市场优势的关键,没有一流的执行力,再好的决策和构想都是空谈。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倡导以“强化执行、狠抓落实” 为中心的执行理念,把执行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切入点,着力打造农信社核心竞争力,积极强化员工“关键在执行,根本在落实”的自觉意识和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
六是塑造品牌文化。品牌是农信社的无形资产,能够给农信社带来超额的收益。通过在社会上开展有影响的文化活动,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展示农信社的形象,反映农信社回报社会、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培养员工对农信社的荣誉感、自豪感,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就能使农信社的品牌形象、文化形象不断得到提升,进而带动业务的快速发展。
独特的哈尼族饮食文化 篇5
一、元阳哈尼族梯田文化景观的分布与组成
(一) 元阳哈尼族梯田文化景观的分布
元阳县拥有梯田面积16.95万亩, 占总耕地面积的53.1%, 分布于全县2镇、13乡, 而集中连片者达10万多亩。[3]其中, 红河哈尼梯田世界遗产申报核心区新街、胜村、攀枝花、牛角寨四个乡镇的梯田面积就达8万多亩, 约占全县梯田总和的一半, 且这些梯田片片相连、山山相接, 形成宏伟壮丽的云海梯田景观。在坝达观景点, 能一眼目及到全福庄、箐口、水卜龙三个村委会梯田1.4万余亩;在上主鲁老鹰岩观景点能看到麻栗寨、主鲁梯田万余亩;在胜村乡黄草岭观景点能看到多依树梯田一万多亩;在老虎嘴观景点能一览阿猛控、多沙、勐品、保山寨梯田6900亩;在牛角寨乡小窝宗能观及洛美河两岸连片梯田数万亩。[3]在不同的梯田观景点, 梯田特色也不一样, 观景时机亦各有不同, 如坝达梯田以雄伟壮丽著称, 适于清晨日出时观赏;老虎嘴梯田以秀美变化莫测闻名, 适于黄昏日落时分细细品味。
(二) 元阳哈尼族梯田文化景观的组成
1.“江河——梯田——村寨——森林”四素同构、天人合一的神奇景观
元阳哈尼族居住的环境显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与朴实的人与自然共生思想。大山之脚奔流着江河, 弯弯曲曲, 静如白练;一座座灰色的村寨犹如一簇簇雨后出土的蘑菇, 散落于半山腰, 拙朴灵性, 风情别致;寨子下方和两侧是山山相接、绵延不尽的梯田, 为无与伦比、壮观恢宏的大地艺术;寨子后方是苍茫绵亘、满目青黛的群山。“江河——梯田——村寨——森林”的壮丽景观是梯田文化景致中最直观、最富民俗特色的部分, 也是最具美学观赏价值的成分, 故而成为哈尼梯田文化旅游观景赏美的首选对象。
2.神秘的云海天象景观
元阳的梯田景观是一幅风味独特的水墨画, 绘制的仿佛是世外之景;又似是一首歌, 伴随飞扬轻舞, 撩人心魄;而云海是其最瑰丽、神奇、灵性的成分, 是梯田神秘美丽的霓衫羽衣。元阳县河流众多, 山高谷深, 沟壑交错, 地势高低悬殊, 故雾气浓重, 一年中近半年是雾期, 元阳老县城新街素有“云雾山城”之称。冬春时节的清晨, 漫漫云雾溢满千沟万壑, 形成茫茫云海, 铺天盖地、柔波柔卷、舒展奔涌, 隐没在其间的村落、梯田、山峰时隐时现, 扑朔迷离, 宛若世外仙境;当红日东升时, 云海与霞光交相辉映, 一派云蒸霞蔚的气象;而云海渐渐散去后, 梯田揭开神秘面纱, 在阳光下水波粼粼, 尽展动人真容, 美不胜收。
3.雄浑的地质地貌景观
元阳地处哀牢山南段、红河南岸, 山高谷深, 沟壑纵横, 属深切割中山地类型。由于长期受红河水系的侵蚀和切割, 地形呈V形发育, 地貌呈现为中部突起, 两侧低下,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主要有东西观音山及其16条山岭。县域内无一平川, 最高点为东观音山的白岩子, 海拔2939.6米, 最低点为元阳与金平两县相交的小河口, 海拔144米。地形复杂, 景观壮丽, 可谓“地险山越峻, 天平岭自雄, 层云霾峭壁, 绝涧倒悬峰”, 为开垦规模宏大的梯田创造了必要的地质地貌条件, 也为开展梯田文化旅游奠定了地理环境基础。
4.寒暑兼有的宜人气候
元阳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 四季如春, 温湿多雨, 四季无明显差异, 但由于地形复杂, 海拔高差悬殊, 立体气候十分突出, 呈现热带、亚热带、温带三种气候特点, 有“一山分四季, 十里不同天”之说。立体垂直的气候状况孕育了元阳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和植被类型, 赋予了其百里云海、雾笼朝阳等独特天象景观, 同时创造了元阳哈尼族梯田文化形成的气候环境条件以及“山间铃响走马帮, 河边泼水锣鼓忙”的多采民俗风情。
5.浓郁的多民族风情
元阳县拥有哈尼、彝、汉、傣、壮、苗、瑶等多个世居民族, 其中, 哈尼族占全县人口总数的53.9%, 占全县少数民族总数的60.8%。以哈尼族为主体的元阳各民族, 历史来源不相同, 地理分布有差异, 生活方式不一样, 但因千年的和睦共居, 调适整合, 在各自生存的海拔地带, 形成了多样化的民族文化, 集中表现为多姿多彩的村落民居、民族服饰、民族饮食、农耕生产、民族节庆、恋爱婚姻、丧葬习俗、民族乐舞、民间文学、信仰崇拜等, 为民族文化旅游提供了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和丰富资源。
6.悠久的历史文化
由于区位特殊, 历史上, 元阳长期保存着混合型政治形态, 地处江外, 却由临安府管辖;受制于流官, 却整体保留着土司制度。长期的土司统治, 留下了星罗棋布的土司衙门, 其中, 保存较好的主要有猛弄土司署。猛弄土司署位于攀枝花村, 建于清朝末年, 为砖木结构四合院建筑群。全院有大小6个天井, 有议事正厅及厢房数十间, 还有西式洋楼及花园“长春园”。司署大门前的120级石阶, 与整座司署大院连成一体, 更显出雄伟气势。其它历史古迹有白云别墅 (纳更新衙门) 、镇江王庙、大坪碉堡、猛多桥、飞龙桥等, 丰富了元阳梯田旅游的内涵与活动内容。
二、元阳哈尼族梯田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开发
元阳哈尼族梯田文化旅游资源的最大特色就在于“江河、梯田、村寨、森林、云海、日出日落”构成的人文化自然景观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 因此, 在进行旅游开发时, 应该充分利用与突出这些特点, 并设计和建设一系列旅游精品。根据元阳哈尼族梯田文化旅游资源的特色, 可重点设计与建设三大旅游品牌体系:观光休闲旅游、民族风情旅游、特色专题旅游。
(一) 观光休闲旅游
观光休闲是旅游市场上的传统大众旅游产品, 拥有最广泛的客源市场开发潜力。元阳县寒暑兼有的宜人气候、雄浑的地质地貌景观、浓郁的多民族风情为开展观光休闲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氛围, 而元阳县的江河、森林、村寨、梯田、云海、日出日落景观, 壮观绮丽、神秘多姿、风情万种, 既有怡人的自然之美, 又透射着动人的人文色彩, 美学观赏价值极高, 对国内外游览观光旅游者具有极大吸引力。此外, 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增大、人情世故的淡漠, 寻求返朴归真、到乡村休闲度假、体验农家之乐, 已成为现代都市人的一种时尚和身心放松方式。元阳哈尼族地区宜人的气候、新鲜的空气、美丽的风光以及自然、祥和、闲适的世外田园生活气息和淳朴厚实的民风民情, 对城市休闲度假旅游者具有特殊吸引力, 适宜于都市人的周末、假日乡村田野休闲度假游。
元阳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以梯田经济为龙头, 以云海梯田为背景, 以高山原始森林为依托, 带动蔬菜、水果、茶叶、渔牧、花卉等特色农业, 利用梯田、村寨、茶山、果园、菜地、花圃、鱼塘、高山、森林等资源, 开展“观哈尼梯田, 游哈尼人家”的“哈尼农家乐”旅游项目, 推出“菜园、茶园、花圃采摘游”、“果园尝鲜游”、“梯田鱼塘垂钓游”、“攀登高山健身游”、“原始森林探险游”之类的旅游活动。开发“假日农夫”项目, 推出“农耕出租”、“土猪认领”等参与性较强的旅游项目。所谓的“农耕出租”, 就是游客与农户签订协议, 由游客承租一块梯田、一片菜地、一个花圃或几棵果树, 交纳一定租金及管理费, 而由农户承担日常管理;承租游客空闲时下乡逛逛看看, 收获季节邀上亲朋好友前来收取劳动成果。“土猪认领”则是游客在农家认领一头或数头猪, 支付一定的身价钱和喂养费, 由农户代其喂养, 待到中秋、国庆、元旦或春节, 认领者邀上亲朋好友下乡杀猪过节, 参与歌舞狂欢, 尽情享受农家节庆的欢乐。这些活动不仅富有生活气息, 而且对青少年颇具教育意义, 既有利于促进城乡交流, 又可以增加农户经济收入, 并招徕较为稳定的回头客。
元阳哈尼族梯田文化观光休闲旅游品牌由两大主题旅游产品构成:一是云海梯田观光游, 代表性内容有云海梯田观光、民俗旅游项目参观等, 该项旅游产品具有国际、国内和地方多重市场。二是山村田野休闲游, 代表性内容有民族山村休闲度假、享受农家之乐等。该项产品主要面对地方市场。
(二) 民族风情旅游
元阳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县份, 境内世居民族有哈尼、彝、傣、苗、瑶、壮等, 其中, 哈尼族为主体民族, 占全县总人口的53.9%, 形成了以梯田文化为主体的多民族浓郁民俗风情。以传统饮食、民族服饰、梯田生产、民居建筑、民族村落、节日庆典、婚恋礼仪、音乐舞蹈、宗教信仰等为代表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 为元阳县开展哈尼族梯田文化民族风情旅游创造了优越条件。
元阳哈尼族梯田文化民族风情旅游产品主要有以下主题系列产品组成:一是特色村寨访问游, 代表性内容有特色民族村寨、特色民俗活动参观或参与等。二是民族节庆狂欢游, 代表性内容为在民族山寨欢度六月年、十月年等重大民族节庆, 品味长街宴, 参与歌舞狂欢。三是民族艺术、工艺游, 代表性内容为民族音乐、舞蹈表演, 民族传统工艺品及制作流程展示等。四是组合型民族风情游, 即为上述各个主题旅游类型及其它民族风情项目的综合产品。元阳哈尼族梯田文化民族风情主题旅游产品具有广阔的国际、国内和地方市场前景。
(三) 特色专题旅游
元阳哈尼族梯田文化所蕴藏的科学性、完整性, 所具有的悠久历史、丰富内涵, 所表现的高度美学观赏价值, 所营造的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亲的无与伦比的文化意境, 对海内外的科学考察、生态环境、历史文化、摄影、绘画、文学、艺术等专题旅游者具有强大吸引力和独特研究意义。
元阳哈尼族梯田文化旅游资源可设计开发出一系列特色专题旅游产品:一是科学考察游, 代表性内容为农业生态考察、农耕技术考察、农田水利考察等。二是文化考察游, 代表性内容为民俗文化考察、历史文化考察等。三是摄影采风游, 代表性内容为摄影创作及比赛等。四是文学艺术游, 代表性内容为文学、绘画、音乐、舞蹈采风、体验、考察等。元阳哈尼族梯田文化特色专题旅游品牌具有国际、国内和地方多重旅游市场。
摘要:哈尼族梯田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分布广袤、景观壮丽, 为哈尼民族文化的缩影, 是我国梯田文化的代表。作为哈尼族梯田文化的中心区, 元阳的旅游资源集中体现于梯田文化。根据元阳哈尼族梯田文化旅游资源的特色, 可重点设计与建设三大旅游品牌体系:观光休闲旅游、民族风情旅游、特色专题旅游。
关键词:元阳,哈尼族梯田文化,旅游产品,开发
参考文献
[1]红河哈尼梯田申报世界遗产办公室.红河哈尼梯田——农耕文明造就的大地艺术[M/CD].西安:陕西电子音像出版社, 2002.
[2]李期博.论哈尼族梯田稻作文化[C].红河州哈尼学学会, 李期博.哈尼族梯田文化论集.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0.
独特的哈尼族饮食文化 篇6
一、民族文化传承的起始点
家庭是重要的文化传承场所。家庭既是生产组织体,又是一个人成长的栖息地,是儿童接受文化熏陶,完成社会化过程的主要场所。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家庭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发挥了关键作用,各地涌现的音乐世家、舞蹈世家、文学世家等,就是对家庭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起重大作用的最好体现。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家庭始终居于社会的中心。在对初民社会的研究中,许多人类学家都把人类精巧的亲属关系网,看作破解文化玄机的一把钥匙。从马林诺夫斯基“家庭是发生机的文化摇篮”,到墨菲“亲属关系是古代社会的真正结构”,再到基辛“亲属关系是一切价值的焦点”,其中无不渗透对家庭与文化传承关系的深切洞察。在任何地方、任何时代,家庭组合均以各种形式存在过,并不同程度地显示出根本作用。由此可见,家庭向来是文化传承的主要场所,是所有文化中的一种基本的传承与教育机制。家庭,就其体现集中的、同时也是广泛的人间关系而言,是一切文化的基础学校。
二、民族文化传承与人社会化的汇合点
“民族文化内涵是扎根于社会实践中,反映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心理素质、精神理念、价值观念等,这是少数民族文化的本质和源头”。在当地的调研过程中,哈尼族同胞热情好客,宽厚开朗的性格特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成人如此,孩子们也是这样,这些民族的精神文化,正是一个民族最本质,内涵最丰富的文化根本。这些方面的传承需要的是耳濡目染和言传身教,使孩子们能够潜移默化地内化这些精神文化的东西。事实上,一个人最初的家庭关系,就是以后社会关系的模本。人成年后与其他人互动的模式,受到早年生活经历和心理体验的极大制约。同样的,人成年后对文化要素的接受与选择,很大程度上也与他早年所接受的文化启蒙和教化有关。每个人人生历程的展开都是以他早年社会化的经历为基点的。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比较,家庭教育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独特的优势。在与当地的哈尼族同胞们交谈时,当问到在本民族的文化传承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哪个对他们影响最大时,很多人回答是家庭教育。
以下是在调研中笔者与普雄乡大罗家寨黄某小朋友(就读于当地的村小三年级)的一些对话:
问:作为一个哈尼族小朋友,你觉得自己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答:我好好地对待同学们,给他们好东西吃,他们有困难我会帮助;还有我说话算数,他们都愿意跟我玩。
问:你这些优点跟谁学的呀?
答:跟我爹我妈,我爹告诉我:要做一个好孩子,就要好好地待人,要学会帮助别人,要说到做到,不能说假话。
另外,在大罗家寨,与村民高某(哈尼族)的交谈中笔者也感受到家庭教育在民族精神文化 (尤其是民族文化的内涵)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他说:我们哈尼族人虽然穷,但心态好,什么事都拿得起放得下;我们热情、豪爽、淳朴;我们团结互助,一家有事,八方支援;哪家杀猪宰羊,大家都会去祝贺,在一起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尽情地猜拳、唱歌、跳舞。这些东西都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社会再发展、再变化,我想这些也不会改变,因为这些东西是我们哈尼族最重要的,从小到大我们对它感情最深,也最在乎。无论我的孩子走到哪里,这些民族的东西都不会丢失的。因此,我们认为,家庭中传承的东西往往是本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对此,儿童最难忘记,并影响其终身。
三、家庭成员自觉主动、广泛地传承本民族文化
作为民族文化传承主体的广大家庭成员来说,其传承意识的强弱和态度与本民族文化传承息息相关,其传承意识越强,传承态度越积极,传承就越容易进行,传承效果就越好。如日本在现代化进程中,在模仿与创新中成功地传承了民族文化,保持了自己的文化特色,这跟大和民族家庭积极的传承态度、强烈的民族文化传承意识是分不开的。而有的民族置身于自身文化环境中,对自己的文化熟视无睹,民族文化意识淡漠,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对本民族文化的丧失反应淡漠,缺乏保护意识。在普雄乡大罗家寨,通过我们的调查(主要是访谈)发现,绝大多数的家长(主要是父母亲) 对本民族的文化传承积极主动,自觉性较强。认为应该保持本民族的特色,尤其是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民间艺术和文字等;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主动地把本民族的东西传递给自己的孩子们,主要有:从小学习哈尼文,学习制作民族服饰,了解本民族的传统节日、婚丧仪式以及人际交往方式等。
家庭是最重要的初级群体,是一个最充分的“人格互动的单元”。家庭成员之间是一种感情全面投入的面对面的互动,家庭互动的深刻性与全面性使其成为其他一切互动的摹本。在家庭里,孩子们潜移默化地接受着文化熏陶,完成社会化过程。可以说,在民族文化传承方面,家庭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发挥了关键作用,涉及的民族文化方面的内容十分广泛。在调查中,尽管大多数哈尼族家长由于受学校教育少,汉语表述得不流畅,而不能十分科学、系统地阐述民族文化的东西,但从他们的言谈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对于本民族的东西,他们了解最多、感受最深,传承的愿望最强烈。如在普雄乡大罗家寨,笔者对当地哈尼族同胞黄某进行访谈时,当谈到哈尼族文化的有关内容时,他十分激动地向我们介绍了一大堆东西,包括他们的民族特质、风俗习惯等。尤其是风俗习惯方面,他如数家珍,下面是他的几段话:
我们哈尼族有悠久的历史和许多优秀的东西,最值得骄傲的就是哈尼族人的性格特点,我们平和包容、诚实守信、勤劳勇敢、热情好客等。尽管现在还很穷,但过得开心快乐,没有太多的欲望。
我们哈尼人祖祖辈辈居住在密林中,在森林中狩猎、耕织、繁衍,是森林养育了我们,赋予我们勇敢、机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形成了对绿色生命之树的崇拜,哈尼村寨都依傍茂密葱绿的森林,并要在森林中选一棵高大挺拔的“龙树”作为能保佑寨子平安、人畜兴旺、五谷丰收的“寨神”来祭拜。每年农历正月的第一个属龙日都要举行盛大的祭龙活动。我们哈尼族生活在山区,自由自在,喜欢自己编歌自己唱。有时还边唱边跳,茶余饭后,我们通常聚集在一起,唱唱跳跳,非常有意思。我们最喜欢过的节日有“阿玛熬节”(哈尼族新年)、“苦扎扎节”。“阿玛熬节”这一天,我们祭龙、吃染红的鸡蛋、摆“长街宴”,跳起铓鼓舞,用鼓声祈求神灵保佑寨子平安、人畜兴旺、五谷丰登。“苦扎扎节”也是我们哈尼族的又一隆重节日,于每年五月的第一个猴日起开始,历时三至五天,是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康泰的浓重节日。届时,哈尼山寨到处喜气洋洋,人们穿上五彩缤纷的节日盛装,成群结队相聚到磨秋场上,以打磨秋的方式来欢庆节日。
从以上的这些话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哈尼族家长们对与本民族文化的东西,了解全面,感情深厚,他们通过家庭教育的方式,全面广泛地传承着本民族文化。
四、家庭教育使民族文化传承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和实用性
民族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一定的方式,哈尼族同胞的民族文化传承方式主要有: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三种方式。其中,一对一的方式是当地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并且这种传承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和实用性。在家庭中,年长者(包括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以及父母亲)在茶余饭后的火塘边、在生产劳作的田间地头、在重要集会节日来临前的准备中、在婚丧嫁娶的仪式中,通过讲解、示范、言传身教把民族的物质文化(主要包括语言、饮食、服饰、建筑等)和精神文化(主要包括信仰、民族意识、民族性格等)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下一代。这种传承方式简单实用,随机性较强。笔者在对普雄乡中学和普雄乡大罗家寨小学的学生们进行访谈时,大多数孩子们的回答充分说明了家庭教育在本民族文化传承中的随机性和简单实用性。下面是笔者与普雄乡中学初一学生曹某(哈尼族)的一段对话:
问:你了解你们哈尼族文化吗?都有哪些?如何了解的?
答:了解一些,譬如我们哈尼话、服装、“阿玛熬节”等;从小在家里学的。
问:跟谁学的?怎么学的?
答:主要是跟爷爷,还有爸爸、妈妈学的;在家里的日常生活中、在田间地头他们随时会教我,有时候看多了就知道了。
在与其他孩子们的交谈中,大多数孩子也表达了共同的观点。因此,可以说在普雄乡大罗家寨,大多数哈尼族家庭重视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传承的主要方式就是一对一、口耳授受,该方式简单实用,随机性较强。
【独特的哈尼族饮食文化】推荐阅读:
独特的日本文化08-14
云南哈尼族08-15
海南独特的野味文化05-18
哈尼族火把节作文07-03
独特文化07-01
构建农信社独特企业文化的思考07-14
哈尼梯田05-28
哈尼服饰论文08-29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2007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招聘简章06-16
哈尼梯田世界遗产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