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铭记(精选4篇)
独特的铭记 篇1
公元前228年,秦王嬴政派大将王翦攻打赵国,杀掉赵葱,遂克邯郸,掳掠赵王。强敌压境,燕国危在旦夕,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要挟秦王归还被侵占的土地,如果劫持不成,便刺杀秦王,使秦廷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荆轲刺秦王》描写了荆轲刺杀秦王前后慷慨悲壮、惊心动魄的场景。全文共分为12个场面:荆轲出场———求取信物———准备利刃———配备助手———怒斥太子———易水送别———计见秦王———顾笑武阳———图穷匕见———秦廷搏击———倚柱笑骂———被斩身死。这些场面按时间及事件发展的顺序,组合成一个悲壮动人的完整故事,生动地塑造了一个深沉刚毅、大义凛然的悲剧英雄形象。荆轲死了,他的故事和精神却永载史册、流传千古。掩卷沉思,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导致荆轲刺杀秦王失败了,又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失败”的历史人物成为人们赞叹不已的英雄。下面,让我们走进《荆轲刺秦王》来一起解读荆轲的“成”与“败”。
先从荆轲之“败”说起。根据课文的描写,我认为荆轲刺秦失败的原因大致有二:其一是太子之急。荆轲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燕国是北方的一个小国,当初燕王迫于秦王的压迫,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人质,秦遇之不善。后太子丹逃回燕国,先找到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这一刺杀任务,太子丹非常高兴,拜荆轲为上卿,精心侍奉。为了能让荆轲义无反顾地赴险地,成此“义举”,太子丹可谓极尽恩宠、情意有加,有史载曰:“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
荆轲刺秦王是太子丹与荆轲早已谋就的计划,但太子丹报仇心切,过于着急了。选文中太子丹有两次急躁的表现:一是在秦将王翦破赵兵临燕国边境之时: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面对强秦的进攻,太子丹惶恐至极,无计可施,只能将所有希望寄托在荆轲身上,让其速速起身,行刺秦王。太子丹的这一决定,在情理之中,但并非良谋善策。燕赵毗邻,唇齿相依,秦国破赵,燕国危矣,此所谓“唇亡齿寒”。燕国之危在秦国,秦国之祸在秦王,情急之下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企图以此来阻止秦国的进攻实属一计。可燕太子丹并没有审时度势,透彻分析此举的可行性及其带来的后果。从当前形势来看,秦国经过几代国君的励精图治、变法图强,至始皇时已然成为战时超级大国,再加上秦王的雄才大略,仅凭一国一人之力抵秦,实属下策。后事为证,由于荆轲刺秦的失败,非但没有阻止秦国的进攻步伐,反而加速了燕国的灭亡。由是观之,此计何其愚也。二是在荆轲“有所待”之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
荆轲在求取信物、准备利刃、配备副手之后,还是有些犹豫,故迟迟未发。荆轲有所待,不是因为惧怕秦王,也不是因为害怕牺牲,他是在等人,等一个真正能与他一道完成刺杀任务之人,可这个人居住较远,一时难以赶到。出行之缓是荆轲的权宜之计。然而,这一切太子丹并未知晓,他错认为荆轲迟迟不动身,是有悔改之意。从这两处描写来看,太子丹对荆轲的侠义风骨和刺杀策略并没有深刻了解,也恰恰是因为他的操之过急而使荆轲未能完全按照自己的计划展开刺杀行动,以致时机尚未成熟荆轲就仓促赴秦,最终身死异国。
其二是秦武阳之怯。秦武阳也是燕国的勇士,“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由此观之,其人不可谓没有勇力。然而太子丹为荆轲配备的副手,并非荆轲真正所需之人。他之所以随荆轲同去,一则是奉太子丹之命,二则或许荆轲也觉得此人不至于那么烂。然而事实却完全出乎荆轲所料,荆轲与秦武阳来到秦国,,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在蒙嘉的引见下,秦王于咸阳宫召见了他们。且看: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此时,荆轲已经来到秦王面前,一场蓄谋已久的刺杀行动即将开始,然而就在最为关键的时刻,历史跟荆轲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太子丹为荆轲精心挑选的“勇士”,在刚刚进入秦宫,还没顾上看清秦王面目之时,已经色变振恐,两股战战了!也正是秦武阳的这一“变”一“恐”的怯懦者之态,让秦国君臣心生怀疑,有了防备之心。也正是这一“变”一“恐”,延误了时间,让荆轲失去了刺杀秦王最好的时机,致使整个计划功亏一篑。
假如太子丹不催促荆轲出发,假如荆轲等到了真正能和他完成刺秦任务之人,假如秦武阳在秦廷没有色变振恐。那么,荆轲或许会刺死秦始皇,历史或许就会重新改写。然而,历史终究是历史,历史一旦形成就不会再有假设。事已至此,我们只能为荆轲的悲剧感到遗憾和惋惜了。
以上是荆轲之“败”的陋析,那么又何谓荆轲之“成”呢?我以为荆轲之“成”概有其三:一曰荆轲之勇。自古燕赵大地从不缺义士勇士,有诗为证,“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作为一个刺客,第一品质是勇敢,需要有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非此不能成事。这一点,荆轲做到了。文中有两处描写:一是“顾笑武阳”的情景: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来到秦廷,秦武阳胆怯引起秦王怀疑,但面对险情荆轲从容镇定,随机应变,据实理辟,一番辩词让听者无从怀疑。一是“秦廷搏击”的场面: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秦宫大殿,图穷匕见。面对突如其来的白刃相见,毫无准备的秦王惊慌失措,有备而来的荆轲频频出击。霎时间,庄严的秦廷上,荆轲“逐”,秦王“走”,群臣“愕”,上下“尽失其度”,最后竟出现“乃以手共搏之”的戏剧场面。眼看秦王要成为刀下之魂,侍医夏无且以药囊提轲,荆轲被秦王断其左股,最后“被八创”,完全失去了战斗力,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荆轲还在倚柱笑骂秦王。在这惊心动魄的搏斗中尽现了荆轲的英雄虎胆,历史真为荆轲叫绝,勇哉荆轲!壮哉荆轲!
二曰荆轲之智。面对杀人如麻,有虎狼之心的秦王,荆轲深知只身赴险需要大勇,更知道秦王的狡诈多谋难以取其信,需要大智。于是乎,他在临行前做了充分的准备。首先提出以樊於期之头作为赢得秦王信任筹码的谋略,这是一个残忍却又可行的计划。樊於期本是秦国的将军,因得罪秦王,其父母宗族皆被戮没,后逃至燕国,太子丹收留了他。为此,秦王愤意难平,悬赏金千斤、邑万家,欲购樊於期人头。因此,樊於期对秦王恨之入骨,正在伺机寻找报仇的时机,现在机会终于来了。然而,太子丹却徒有妇人之仁,不忍以己之私伤长者之意,无奈荆轲只好向樊於期直陈其利弊,以己之智成就樊於期之义。至秦,厚遗中庶子蒙嘉,乃见秦王。所有这些,表现了荆轲的大智。
三曰荆轲之悲。荆轲之悲悲在“易水诀别”,这是本文最为悲壮的刺秦背景。其文曰: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易水河畔,满目萧瑟,白衣送别,风寒水冷,壮士悲歌,一去不还。作者像一位高明的摄像师,交替运用全景镜头、特景镜头、特写镜头,将一瞬间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交织起来,构成了一副慷慨悲壮的画面,读来令人动容悲怆。唐代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诗云:“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写尽了英雄人物在国家危亡之际挺身而出、不惧生死、义无反顾的凛然气节,使得荆轲的形象感人至深、千古犹存。“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临行前,留在天地之间气吞山河的豪情壮言。此言一出风云因而色变,草木为之含悲。于是乎,荆轲去了,带着一颗带血的人头,带着故国的万里江山,带着数万万性命的寄托,毅然决然赴死地而去了。也许,这样的离去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个悲剧;也许,荆轲的极致,只能是死,唯有死,才能承载他生命之重的意义。
古人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荆轲死了,但死了的只能是荆轲。两千多年过去了,每每读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眼前总会浮现出那日秦国大殿上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场面,总会为荆轲凛然赴死的大丈夫气节慨叹不已,也总会为荆轲的悲壮之举感到深深的痛惜。荆轲远去了,为了一个承诺、一个使命,荆轲迎接了死,他用一个生命的终结向我们诠释了另一个生命的伟大。穿越千年时空,伫足易水河畔,我听见沉重的击筑之声从亘古的天外传来,萧萧秋风中,一种悠远的孤寂,在天地间回荡,回荡……
独特的铭记 篇2
秋日,我踏着鲜红的枫叶探访嘉兴南湖。层林尽染难掩萧瑟,红日寒霜聚拢坚沉,我满怀着崇敬来到南湖畔。这是一艘怎样的船,漆红色的船身上有历史刻下的`斑驳,如同一位经验丰富、历经沧桑的老者,睿智而又沉静的立在湖中;简洁而大方的窗棂,低矮的船檐,伴着落日的余晖下倒映在金黄的水面。正是这样一条与别的舟船并无异样的船,成就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让中国从此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崛起在世界的东方。
一舟,一日,一池秋水,这幅静谧的画面,却让我心潮澎湃。闭上眼睛,眼前浮现出九十多年前一群热血青年挺拔而坚定的身姿,眼神中透着救国的报负和永不后悔的决心,耳边回响起他们低沉而又铿锵有力的誓词“中国共产党万岁”。这其中不乏有二十几岁的热血青年,比我们年长不了几岁,却凭着“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在风雨飘摇时为国家赴汤蹈火,唱响一首无悔的青春之歌,谱写一曲盛世华章。这些青年们“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乘着这小小红船,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如董必武所云“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
秀水泱泱,红船依旧,再回首,已是沧海桑田。惊心动魄的时刻早已被历史铭记,昔日那壮烈的革命誓言早已内化于心,历史的潮水淹没不了时代的光芒,抹杀不掉那一个个为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而奔走疾呼的英雄,那些沉淀下来的记忆与情感,无关年华与风月,历久弥新。
“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这条路我们走得坎坷而又艰辛、坚定而又沉稳。我辈必须铭记这段开天辟地的光辉历程,永不忘记革命党人为新中国付出的鲜血与生命,勇敢地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以不可抵挡的力量勇往直前。纵使这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车轮流滚滚向前,“红船精神”依然绽放着灿烂的时代光芒,谱写着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成为铸就在每个青年心中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独特的戏曲独特的美 篇3
戏曲经过800多年的发展变化,中国戏曲已成为一个拥有300多个剧种,5万余出传统剧目,2000多个剧团和近40万名从业人员的庞大体系,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别具风采。戏曲是一种综合艺术,其中表演占有突出的地位。在古代中国,戏曲演出常在广场、寺庙、草台或院坝,而在乡镇农村,又多是剧场与市场的合一。成千上万的观众聚拢,如潮的人声夹着摊肆的嘈杂。处在这样的条件与环境下,艺人们为了不让戏剧淹没在喧嚣之中,都苦心孤诣地寻求突出自己存在和影响的有效手段。
下面我根据自己多年的舞台实践,浅谈一下戏曲的表演艺术。戏曲表演手段极其丰富,通常概括为唱,念,做,打四个方面。唱,指的是唱腔,各种腔调,合辙押韵,抒发情感,为听觉形象。如《三娘教子》王春娥紧紧抓住了一个“情”字,将戏深挖细磨,把一出本来平淡无华的一出戏演的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戏里王春娥几次举起家法,欲打逃学的英哥,但没有一次打下去,将她恨铁不成钢的慈母心肠,将她有悲有恨,又爱又疼的心理,揭示的细致入微。戏里大段大段的唱词,唱的朴实无华,极富情感色彩,以情传声,以生传神,唱的哀怨委婉,让人荡气回肠。念白也不同于日常说话,而是一种艺术语言,有韵律,讲究抑扬顿挫,赋予音乐性。听起来有独特的味道,如《夜审姚达》《四进士》《杀惜》等许多剧目都是念白很重的戏,演员嘴里要有功夫,掌握好气息,节奏,从情感而发,把念出来的字很清晰的送到观众耳朵里。视觉形象为做,身段,手势,脚步,眼神亮相等,再比如《拾玉镯》中花旦在剧中表现的活泼可爱,又生活,出场数鸡,喂鸡的动作,还有捻线穿针的动作,没有任何语言,通过手势,眼神,绘声绘色的表现出做针线活的情景。《扈家庄》扈三娘的起霸,用动作表现人物内心世界都是"做"的艺术。“打”是戏曲形体动作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武术的舞蹈化,也是生活中格斗场面的高度艺术提炼。不仅要有深厚的功底,而且还必须善于运用这些难度极高的技巧,准确地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神情气质。凡用古代刀枪剑戟等兵器(习称“刀枪把子”)对打或独舞的,称把子功。在毯子上翻滚跌扑的技艺,称毯子功。演员从小练武功,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拿顶,一练就是一炷香的时间;小翻、旋子,一走就是几十个;耍刀花、耍枪花,不到精疲力竭不止。只有苦练,才能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技术功底还只是创作素材,演员还必须善于运用这些难度极高的技巧,准确地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神情气质,并分清敌对双方的正反、胜败和高下。
戏曲表演最主要的就是程式化,程式是什么?它是来源于生活又严格区别于生活的自然形态,是对生活高度的概括,形成了一定的规律可以遵循的艺术表现形式。戏曲里的唱,念,做,打是以虚拟为特征的,按照美的规律而创造的,即使是在表现丑陋的现象,也要赋予形式美,给观众以美感生活中的疯子是不美观的,但戏里《乾坤福寿镜》里疯子扑蝶却翩若惊鸿。生活中的醉态令人生厌,但《贵妃醉酒》的表演却惟妙惟肖,美妙无比。即使丑扮的反面人物,如《十五贯》里的娄阿鼠,虽然灵魂丑陋,但其身段却是一套优美的程式。这就是“丑中见美”。
戏曲的表演程式有两类,一类是贴近生活,如:开门,关门用双手按住门然后拉开门栓,迈出门槛。像《拾玉镯》里孙玉娇母亲不在家就想出门在门口做针线,因为小姑娘很少出门,出门看到外面的一切都感很新鲜,所以开门时的动作显得很休闲,当拾到付鹏的玉镯时很害羞害怕,关门时脸红心跳,所以动作较快当他听到媒婆叫门后,不知把玉镯藏在哪里,又急又慌,怕露出破绽,所以还故作镇静的慢慢的开开门,通过连串不同的开门节奏加上情绪的变化,把一个情窦初开少女的心态表现的活灵活现。另一类是情节戏剧化表演,如:大将下战场之前的起霸,行路的走边,马趟子等。
戏曲还有一特点就是“虚拟化”演员拿一个马鞭代表着骑马,四个兵将代表了千军万马,一只船桨就代表着在船上,桌子,椅子就可以代表高山峻岭等等,无所不能,包罗万象,这是其它戏剧舞台所不能的,但戏曲舞台可以。还如《拾玉镯》孙玉娇坐在椅子上就代表屋里,开开门出来就是院外,还有在院里轰鸡,通过演员身段和眼神的表演,就能让观众随着联想而明白剧情。还有《三岔口》里摸黑的表演,完全靠演员用美妙的舞蹈姿态和生动的表演动作来表现的。这种表现手法,不仅能得到观众的承认和接受,而且还使观众获得美感享受,欣赏了演员的表演艺术和唱腔艺术。
铭记的排比句 篇4
1、如果忘记是春天里消逝的冰层,那么铭记就是灼灼其华的桃花;如果忘记是夏季里落英缤纷的桃瓣,那么铭记就是映日别样红的`荷花;如果忘记是秋季里已无挈雨盖的荷花,那么铭记就是犹有傲霜枝的金菊;如果忘记是冬季里比西风更瘦的残菊,那么铭记就是傲雪独立、犹有暗香的雪梅!
2、他为什么要这样辛苦呢?国亡了,他可以逃走,可以隐居,可以平静地终老一生,然而他没有!因为他没有忘记国君的责任,没有忘记亡国的耻辱!在他的心底,铭记着他向夫差俯首称臣那一刻的心痛,铭记着他的子民迎他回到会稽时满眼的泪水!这铭记,使他可以忍受苦胆之苦,柴薪之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