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魅力(精选11篇)
独特的魅力 篇1
二胡,是中国弓弦乐器中的一种,是我国各地名族民间乐队中的乐器。二胡产生于唐代,当时称作“奚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关于二胡最早发源何地,据宋代学者陈旸在他所写的《乐书》中说:“奚琴本胡乐也”。就是说“奚琴”本是我国古代北部地区一个少数民族的拉弦乐器。后来流传开来。从唐代诗人岑参所写的“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看来,既然在“中军置酒饮归客”的场合中也出现了胡琴,可见胡琴在唐时就已经流行并被人们所重视。到了宋代,胡琴又取名为“嵇琴”,据宋末陈元靓《事林广记》中记载:“‘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二弦,一竹片轧之,其声清亮”。北宋时,二胡已有了相当高的演奏技巧。我国宋朝大学者沈括在他所著的一本名著《梦溪笔谈》(卷八)中曾经记载过这么一件事情:在一次宫宴上,一位名叫徐衍的“伶人”为皇帝大臣们演奏“嵇琴”。徐衍能为皇帝演奏,自然时很有艺术造诣的艺术家。他演奏得情切切,意绵绵,情声并茂,回肠荡气,听得皇帝大臣个个高兴。忽然,只听“嘣”的一声,原来,因徐衍感情太投入,拉到深情处,用力过猛,竟然就把一根弦拉断了,“二胡”成了“一胡”。在这种场合,拉断弦时不吉利的,弄不好要砍头的。徐衍急中生智,面不改色,手中的弓不停,指不乱,竟然在剩下的一个单弦上继续拉着,直到把曲子演奏完。皇帝见他演奏技巧如此高超,哪里还想得起吉利不吉利,还夸奖他演技高,重重奖励了他呢。元朝《元史·礼乐志》所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顾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进一步阐述了胡琴的制作原理。到了明清时代胡琴已传遍大江南北,始成为民间戏曲伴奏和乐器合奏的主要演奏乐器。
到了近代,胡琴才更名为二胡。半个多世纪以来,二胡演奏水平已进入旺盛时期。刘天华先生是现代派的始祖,他借鉴了西方乐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大胆、科学地将二胡定位为五个把位,从而充扩了二胡的音域范围,丰富了表现力,确立了新的艺术内涵。由此,二胡从民间伴奏中脱颖出来,成为独特的独奏乐器,也为以后走进大雅之堂的音乐厅和音乐院校奠定了基础。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民族音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二胡演奏艺术的发展也随之突飞猛进,五六十年代在张韶、张锐、王已、项祖英、鲁日融等一批二胡教育家、演奏家的努力下有培养出了新一代的二胡演奏高手,闵惠芬、王国潼、肖白墉等一批演奏家是新一代二胡演奏家的代表;专业二胡作曲家的出现为二胡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20世纪60年代刘文金的《豫北叙事曲》、《三门峡畅想曲》曾经轰动整个民乐界,而20世纪80年代刘文金的大型民族管弦乐和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的出现对二胡的演奏技术更是作了许多创新。正是在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下,二胡这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才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现在,二胡已成为流行最广的乐器之一,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穷乡僻野,处处皆可闻到二胡声。
笔者的专业是二胡演奏,对中国音乐史和中国民族音乐有很大的兴趣。二胡的许多曲子大部分都与中国历史息息相关,有讲述祖国大好河山壮美景色的;有讲述封建爱国人士奋勇抗敌的;有讲述怀才不遇才子的悲愤之情的……在练习这些曲子的时候首先必须了解曲子的历史背景,掌握曲子情感中的精髓,用自己的感情把整首曲子所要表现的内容展现在欣赏着面前,这才是演奏家应该如何演奏好一首乐曲。历史背景尤为重要!
说到二胡演奏家,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刘天华。在我小时候看过一部电影,名字就叫做《刘天华》,讲述的是他一生历经艰辛为中国民族乐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故事开始,刘天华发妻在追忆中娓娓道来:刘天华,字寿椿,江阴人,酷爱音乐,好静听钟鼓、管弦之声,乐而忘返。1914年春,其妻嫁至刘家,恰逢刘丧父。天华偏又失业,贫病交迫,每日拉二胡,抒发内心的忧愤。当年秋,刘受聘常州母校担任音乐教员,惶惑于国乐之没落,又忿忿于国乐之不争,每日静坐于空谷之中,思国乐改进之大计。生活虽然过得清贫,但两口子的日子却也融融。一日,一封来自北大蔡元培教授的聘书改变了刘天华一生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近代中国民乐史的历程。刘背负起行囊,告别了发妻和爱子。怎知他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1922年的北京,风雨摇曳。天华任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国乐导师,结识了俄籍小提琴教授古诺夫。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一方面,刘挖掘国乐精华,收集民间失传的旋律,改进二胡的制造规格和传统的工尺记谱法:另一方面,从古诺夫那里学习西方成熟的小提琴技艺和教学方法,汲取有益的艺术养分为己用。然而,“五四”运动被政府无情地镇压了下去。天华再一次失去了工作,古诺夫也远走异乡。北大的同僚钦佩刘天华高超的艺术造诣和个人品德,替他谋了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讲师一职。那一年,刘的妻子携幼子从江阴搬来北京,一家人终又团聚了。慕名而来师从刘天华的学子越来越多,颠簸流离的人生道路也让天华思考了许多音乐之外的东西。从苦闷、彷徨到挣扎、奋斗,刘天华的人生观彻底改变了。在社会各界的鼎立协助下,1930年,天华在原北京饭店大厅举行近代中国最具价值的一场民族音乐会。
他支撑着疲惫的身体,把中国的民乐精华献给在场所有的中外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在二胡曲《光明行》壮丽而又坚定的结尾乐声中,全场掌声雷动。
自从看完电影以后笔者对二胡越来越有感情了,殊不知是受了这位前辈的“间接指导”啊!可见有教育意义的老一辈对我们的激励作用是多么的强大,他们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对我们今后生活、学习等有巨大的影响,促进我们一步步朝着新的前进方向大步向前迈去。
参考文献
[1]于瑶.试论二胡演奏的艺术魅力[J].天津音乐学院.2009.
[2]孙久乔.浅谈二胡的发展及魅力[N].音乐大观.2012.
独特的魅力 篇2
感受邮轮旅行的独特魅力
http:// 2011年03月13日 09:46 21世纪网
邮轮旅行最特别的魅力,是它的休闲性、自主性、便捷性和私密性都非常强,而这四者又是彼此联系互为支撑的。具备邮轮气质的人,不但更能享受海上的旅行,他们在陆地上的日常生活也会过得更愉悦一些。感受邮轮旅行的独特魅力
邮轮启蒙:科班出身与歪打正着
我和我的朋友C所接受的邮轮教育,有点殊途同归。
我一直戏称,在这个缺乏邮轮教育的国度,C简直可以算得上“科班出身”。她几乎是国内第一批接受正统培训的人,关于邮轮的历史、文化和礼仪,甚至包括如何更好地享受船上的各种设施及娱乐节目。那时各大邮轮公司尚未进入中国市场,某著名邮轮品牌打算把她培养成未来中国市场的销售人员,于是邀请她到自己的旗舰船只上体验其最经典的航线。
C至今记得专业人士给她上的第一课。初上邮轮,她像平时入住酒店一样,习惯性地把箱子往行李架上一扔就去忙别的事。结果人家告诉她,上邮轮后的第一件事应该是“安家”:把衣服一件件挂进衣橱,袜子、内衣及各色杂物放进抽屉,洗漱用品分门别类地在浴室里摆放好。然后把空箱子塞进床底,直到下船那天才取出来。这个行为本身有它的文化逻辑:在接下来十多天的旅程中,这个房间就是你的家,你要在这里过真正的生活,而不再是一个随时需要收拾行李奔波的匆匆旅人。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C并没有为邮轮公司工作。她却由于上述经历爱上邮轮这一旅行方式,成为了资深邮轮客。例如她前不久才从阿拉斯加回来,刚见面又怂恿我下次跟她一起坐邮轮去南太平洋岛屿。她甚至已经做好了功课,计划是用整整两个星期的时间去大溪地的帕皮提岛、社会群岛的波拉波拉岛、库克群岛的拉罗汤加岛、汤加的努库阿洛法岛、斐济的劳托卡岛。行程中还会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我听了她绘声绘色的描述不禁悠然神往,甚至已经开始考虑应该带哪些衣服上船。
跟C相比,我接受的邮轮启蒙则可以用“歪打正着”来形容。引导我了解邮轮的,并不是业内人士,而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挪威中年妇女。我甚至都不是在邮轮上遇到她的,而是从奥斯陆到哥本哈根的斯堪的纳维亚王冠号渡轮。
那是七年前,我在伦敦念书,寒假跟同学去北欧旅行。当时从挪威到丹麦选择坐船的原因,完全是出于理性的考虑:除了对交通工具多样性的体验,那艘夕发朝至的渡轮可以同时解决交通和住宿问题。
对于一个学生而言,那艘大船简直无异于泰坦尼克号。惊讶于船上的生活节奏是如此地不同,我们在餐厅、咖啡厅、商场、电影院、酒吧、舞厅、俱乐部等地穿梭流连,快活得几乎没有时间回房睡觉。
我是快下船的时候在甲板上遇见那位挪威妇女的,不知怎地随意闲聊起来。她最吸引我的一点,是特别体现当地的传统价值观。例如她感叹奥斯陆的治安大不如从前了,过去他们需要外出的时候,即使家里空无一人也不锁房门——这样倘若他们的朋友经过附近,可以进屋自己煮杯咖啡。谈到为什么会选择坐船旅行,她耸耸肩:“我们坐船是为了享受愉悦。”她还半开玩笑地告诉我,有一种说法是旅行的层次从低到高按如下顺序排列:步行、坐车、坐飞机、坐船。她本人不同意步行是最低等的,挪威很多人喜欢徒步,但她认同坐船是最高境界的旅行方式。
多年以后,当我坐在钻石公主号上和别人讨论关于邮轮文化的话题,突然惊觉自己一再引用“愉悦”这个词,因为那位挪威妇女曾用它来概括航海旅行的精髓。是的,我们选择坐邮轮的原因,是享受它给我们带来的愉悦,包括人与海、人与人、人与时间、人与各种休闲方式、人与所处的临时社区之间的愉悦感受。而且这种愉悦是如此独特,别的任何旅行方式都无法替代。它是一个邮轮客乐此不疲的真正原因,为了能再度拥有这种愉悦感,他们一次又一次地上船,没有体验过它的人难以明了。
邮轮魅力:休闲+自主+便捷+私密
邮轮旅行最特别的魅力,是它的休闲性、自主性、便捷性和私密性都非常强,而这四者又是彼此联系互为支撑的。
邮轮的节奏,通常是用一两天的时间在海上航行,接下来的一两天上岸观光,如此循环,因此行程中有大量的闲暇时光可供挥霍。另外在公海上手机经常一整天没有信号,通过卫星连接的互联网费用又相当昂贵。这样一种半封闭式的空间,半强制性地让你脱离常规的工作和生活轨道,从而有时间、精力和心情专注休闲。或者说,你终于可以有整块的时间做自己一直想做的事,因为现在再也没有障碍、阻力以及形形色色的借口。
同时,邮轮的特质又使得真正个性化的旅行方式成为可能。这里不需要领队和导游,也不需要就每天的日程跟其他团友反复讨论彼此妥协。你是你自己的,可以完全根据个人兴趣和需求设计每一天的活动。今晚是愿意入住酒店体验当地的夜生活,还是回船上睡?喜欢慢慢悠悠地一天只做一两件事,还是各种各样的活动都想尽量体验一把?是选择随意性强且品种丰富的自助餐,还是换上正式服装去高档西餐厅?想锻炼时是打高尔夫还是练瑜伽?晚上听音乐剧还是脱口秀……通常越是高档的邮轮,船上的娱乐设施和节目越丰富,水准也越高。有的时候,同一个时间有好几场演出可供选择,放弃哪个都觉得可惜。幸好有的演出只有一场,有的会一连上演两晚,所以碰到时间冲突的时候,简直需要运用时间管理的技能设计出两不相误的完美时间表。
而有那么一些时候,选择拒绝参与也会带来特别的意义。我的同事Bob曾分享过自己在林查班港的经历。船停靠后客人有去曼谷或者芭提雅两种选择,Bob之前已经去过好几次泰国,所以当天他选择哪里都不去,待熙熙攘攘的人群散尽之后,体验船上前所未有的宁静。他告诉我:“那一天船上的人极少,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我可以真正地静下来思考,包括人生中若干我曾经回避了很久的问题。我就这样在甲板上坐了三个多小时,直到想清楚自己究竟应该如何抉择。”
另外,邮轮生活所特有的便捷性让客人可以非常容易地到达目的地。你只需要走出房间,进电梯按一下相应的按钮:五楼看展览,六楼听音乐会,七楼上陶艺课,八楼购物,九楼游泳,十楼打高尔夫,十一楼看电影,十二楼喝下午茶,十三楼玩桥牌,十四楼健身,十五楼做SPA……
我的大学同学苏珊是邮轮上的积极分子,什么活动都想体验的那一种。我曾经调侃:“你是不是觉得少参加一样就亏了?!”苏珊的回答非常在理:“我平时在北京每天只能做一件事,剩下的时间,为了做这件事从城东跑到城西,再从城西跑回城东。可在邮轮上我一天简直能干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件事。这么说吧,我这两个星期所参加的活动,超过我在北京半年的总和。”
甚至还听说过有人是因为不愿意每天收拾行李而选择邮轮的。上次在某邮轮上认识了一个广州游客,他说自己实在受不了旅行团那种每天换一个酒店的仓促节奏,尤其是他太太总抱怨每晚都要花很长时间收拾一家三口的行李。后来他们约定每次旅行不能换超过三家酒店。两口子第一次上邮轮的最大感受,是终于可以过上安稳日子了。这里不但不需要拉着行李箱满处跑,在船上大多数时候连挎包都没必要带,缺什么直接回房间拿就行。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邮轮生活的私密性非常强。有那么一类人,包括我自己在内,是完全没有办法接受跟团旅行的。因为不同的人对旅行有不同的需求,没有任何一款产品能让所有人满意。倘若再遇到若干语言乏味面目可憎的团友,行程还没结束就已经相看两相厌了。只有在邮轮上不存在这个问题。夸张一点说,即便跟敌人一起上同一条邮轮我都可以无所谓,因为在一艘十多万吨重的大船里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彼此能迎面撞上的几率都屈指可数。有一次我和某摄影师一起上的邮轮,除了工作需要外,我俩经常一整天也见不了一面。我看蔬果雕刻表演的时候,她正在参观杰奎琳?肯尼迪的首饰展;我参加品酒会的时候,她去打水上排球……想着晚上吃饭总该在一起吧,可我要吃寿司她想去地中海餐厅。
邮轮气质:温和友善 从容优雅
我喜欢邮轮生活的另一个原因,是这个临时社区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友好亲切。漫漫旅途,悠长假期,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同一条船上相聚。楼道里电梯中,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迎面遇上了,会习惯性地互相问好。又或者,在甲板上碰到,随意聊聊各自在世界各地旅行的有趣经历。过两天某个转角再见面时,已经俨然是熟人了,还可以相约着一起干点什么。跟不同国籍的人交往,事实上就是向不同文化学习的最自然过程……在这样的氛围中,人与人之间既不冷漠,也不过分亲热,是让人最舒服的那种距离,同道之交,好风如水。
船上的工作人员也大都是很温和友善的那一类,几天下来彼此便颇为熟络。他知道你喜欢坐在餐厅的什么位置,爱哪种面包,好哪种咖啡。他会一边给你上菜,一边告诉你他在老家有几个孩子,脸上还带着慈祥的微笑。
一个有趣的例子,是有一次我坐在从港口通往越南芽庄的车上,有个完全不认识的美国老头居然特意从后排跑上来问我:“咦,你的孩子在哪里?”我指着车辆的最前方说她非要跟她的小伙伴坐在一起——难道这个陌生人还担心我把娃给丢了?
或许,是因为没有任何利益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容易回复简单纯粹。又或者,喜欢坐邮轮的人性格中友善温和的一面会更为突出。亦舒曾说:“世上确有气质这回事。”套用她的说法,真的是有“邮轮气质”这样一种东西。如果你近距离地观察一些欧美资深邮轮客,你会从他们的神情和举手投足中清清楚楚地感受到这一点。这种气质中包含了温和、友善、从容、优雅,让人显得彬彬有礼,举止高贵。
一位我非常尊重的旅游界前辈曾告诉我,让他觉得遗憾的是,邮轮上很多中国游客或多或少地都缺乏所谓的邮轮气质。他在自己的博客上写道:“如今的邮轮市场面临一个矛盾,一方面邮轮公司都在积极地开辟中国市场;但另一方面,大多数中国人不了解邮轮文化,甚至有的人身在邮轮上却毫不尊重它的文化。”他尖锐地指出:“不得不承认,在现阶段如果一条顶级邮轮上的中国游客超过一定的数目,这艘邮轮的氛围便会完全不一样。”
不,别误会,他绝不是你所认为的崇洋媚外之徒。事实上,他是那种特爱国特有民族荣誉感的人,他只是不能忍受自己的某些同胞糟蹋他所热爱的邮轮文化。例如出发前收到的邮轮须知上明确要求装正式服装参加船长欢迎晚宴,愣是有人穿着牛仔裤混在一群身着晚礼服的客人中间,还大摇大摆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例如在自助餐厅对海鲜等贵重菜式一哄而上,恨不得把整盘菜都拨到自家人碟里,席罢桌上浪费大量食物。又例如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在禁烟区抽烟,进电梯时连“先下后上”的基本礼节都不遵守更不用提让女士先进……事实上这种种毛病并不只体现在邮轮上,某些同胞去任何地方旅行都是这样的做派。只不过在邮轮这样半封闭性的临时社区中,同船的客人朝夕相处,这些不得体的行为非常容易频繁凸显出跟主旋律极端不和谐的音符,因此也更容易让旁人侧目而视。
还有一些行为,虽然算不上是缺点,却也明显地体现了中国游客跟大部分欧美游客的区别。例如中国人在船上迎面遇见陌生人,很少会主动微笑致意或者打招呼。又例如相当多的中国游客在船上基本不消费,他们尤其不愿意在一天五顿用餐免费的前提下在餐厅里花钱。饮料需要另外付费,所以连杯可乐也舍不得点。老外则在用餐消费上更从容一些,他们愿意花二十美金的订位费去牛扒餐厅品尝上好的牛扒;他们吃正餐的时候少不了要开一瓶葡萄酒;他们愿意放弃免费的美式咖啡,掏钱点一杯自己想喝的Espresso或者Cappuccino……总而言之,绝不掏一个子的极端节俭在他们看来有违邮轮生活的愉悦主题。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某邮轮公司的调查显示,60%不打算近期上船的中国消费者是因为“怕无聊”。的确,目前大多数的中国旅客还是以观光游为主,他们尤其看重的是自己去过多少个国家。当习惯了十天游欧洲八国的行程,一下子需要改变旅行的节奏和方式,从早到晚在茫茫大海上航行,确实挺难适应的。有了大段大段的闲暇,整个生活形态骤然改变却又不知道该如何适应和把握,那种感觉并不好受,有人会觉得这样闷在船上还不如回家蹲在马路边吃碗米粉痛快。
正因为如此,对旅游产业而言进行邮轮文化的教育变得如此重要和急迫。在学会尊重进而欣赏一种迥然不同的旅行方式之前,需要了解它的历史和文化逻辑。具备邮轮气质的人,不但更能享受海上的旅行,他们在陆地上的日常生活也会过得更愉悦一些——因为他们更明白内心的需求,更有能力按照自己的节奏行走,更从容不迫地面对各种际遇。而邮轮的意义,是让我们在学会旅行的同时,也学会生活。你想啊,一个人如果连好日子都过不好,那差日子能过得好吗?
攻略:那些邮轮须知里没有告诉你的事
临行前: 每个邮轮品牌都有自己的精准定位,同一个品牌旗下的不同船只配置也不一样。购买前先做足功课,选择符合自己层次的品牌,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挑选其装备最先进的船只,而不是濒临淘汰的产品。了解所选邮轮的工作语言,例如文字和广播会不会有中文版本。有些中国游客较少的邮轮不提供这样的服务,邀约游伴时最好约个英文好的一起上船,以便帮助沟通。不过即便是那样的邮轮上,在餐厅等地也可以要求要会说中文的侍应生或者中文菜单。要不要带上孩子,是有幼儿的家庭在计划旅行前最常犹豫的一个问题。通常来说,只要孩子超过三岁,你完全应该带他(她)上邮轮。为了能让父母们轻松度假,邮轮上会有专业人士负责替你看管孩子及组织各种游戏,你可以把这项服务理解成邮轮上的免费幼儿园。邮轮上的着装要求比起其他旅游方式来说相对复杂。因为你需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准备正式服装、半正式服装及休闲装。另外邮轮上组织的活动有时也会对服装有特定要求,例如上船以后你才被通知某晚的甲板party 为配合相应主题要求穿“白色或体现亚洲风情的装束”,所以多带点衣服备用非常必要。对行程中需要上岸观光的地点要提前做功课,了解其主要旅行路线及景点,以便上船后能有的放矢地及时购买相应的观光团票。上邮轮时护照会被收走,直到行程结束才交回客人手中。建议出发前带上自己的护照复印件,以备旅途过程中的不时之需。
上船后: 在享受托儿服务前需要先带孩子去儿童中心注册,了解相应的规定及注意事项。有的邮轮会要求注册时带上家长的护照复印件。客房里有针对每个观光日而设计的旅游路线资料,需要尽早阅读并及时预订自己所选择的团票。因为某些线路选择的人较多,如果报名晚了有可能名额已满。有的地方即使打算自助游,也需要购买相应的团票以解决交通问题。
每天晚上都会收到第二天的活动安排通告,可以提前阅读,做好计划。不同的餐厅对于用餐时段有不同的规定,有的餐厅还会安排分批就餐。餐厅又分为免费和须付订位费两种。选择餐厅之前需要了解具体情况。邮轮上的免税店及特色商店在行程中有特定的营销计划,例如有的邮轮为鼓励购物会在初上船的两天提供折扣,接下来不同的时间又会对不同类别的商品进行促销。因此对于不急需的物品可以择机而购,没必要一次性匆忙买下。另外,通常客房里会备有导购小册子,里面附有关于各类消费的优惠卷可供使用。
潮州小吃的独特魅力 篇3
潮州小吃的特点是:清而不淡,鲜而不腥,嫩而不生,肥而不腻。潮州小吃有100多种,做法有蒸、煎、烙、焗、焯、炖、烤、炸,味道酸、甜、咸、辣各异,有的以酥脆喷香取胜,有的以鲜美可口见长。
潮州小吃在制作过程中,一是选料上乘,所有主料、辅料都要精益求精。二是注重调味,哪一种小食配哪些辅料、调味品都有考究。三是烹调独特,有的小食制成成品后还要进行烹调,让其独具风味。
蚝烙 来潮州观光者必尝的传统民间小食。精选小颗黑耳白肚珠蚝,加番薯粉一起搅拌,用旺火煎至上下两面焦黄,再摊上鸡蛋、葱花,撒上胡椒粉和切碎的芫荽,上桌时配上沙茶和鱼露酱碟。蚝烙色泽金黄,表皮香酥,鲜美爽滑,外脆内嫩,蚝香、蛋香、葱花香,汇成一股浓香,观之馋涎,食之咬舌。
糯米猪肠 把五花猪肉、香菇、虾米、莲子切成小粒,和糯米一起拌匀,调入酱油、味精、胡椒粉等,塞入猪肠内放到蒸笼上蒸。蒸熟的糯米猪肠皮薄、馅饱、圆鼓鼓,如同一条条胖乎乎的大茄子。将其横切成薄片,摆成花瓣状拼盘,吃时再蘸上红豉油,别具特色。如下锅略煎再吃,就更加有味了。
油炸豆干 把豆干切成小块,放入油锅中,炸至皮呈金黄色后捞起来。吃时,把它在用辣椒丝、生蒜头、韭菜、盐水制成的卤汁里蘸一蘸,真是下酒的恩物。豆干皮酥脆,内肉白而嫩滑,又脆又软,黄豆淡淡的香味发挥到了极致,食后久久萦绕于口齿之中。虽是油炸,却异常清爽宜人。
鸭母捻 这种小吃色泽洁白、软滑细腻、清香甜美,形似母鸭在水上漂浮游荡,故名。其制作方法很独特:先把上等糯米浸透,和水磨成浆粉,装入布袋压出水分,再倒出来揉压,直至又柔又韧;再做成小酒杯般的粑皮,包上精制的绿豆蓉、红豆沙、芋泥等甜馅,捏成比荔枝果稍大一些的湯圆,放进白糖汤中煮熟,即成冬夜、夏日之极佳小食。
牛肉丸 潮州最为普遍和大众化的民间小食,既是点心小食,又可作为一道汤菜上筵席。潮州牛肉丸现已经誉满全国,尤其在广东,处处可见其招牌,只是想吃到真正手捶而非机器绞制的牛肉丸,还得到潮州来。食店的师傅高举两根特制的呈方形的铁棒左右开弓,轮流捶打,直至把牛肉打成肉浆,再捏成肉丸,然后扔进用牛肉、牛骨慢熬成的滚汤内。煮熟的牛肉丸爽脆,绝对够筋道,吃起来又香又有嚼头,配着沙茶酱,口感超好。吃完牛肉丸,再喝上一碗原汁原味的牛肉鲜汤,那份浓郁和鲜甜,让外地人恨不得马上迁做潮州人。
番薯粥 潮州人喜欢喝粥,尤其喜欢喝番薯粥。做番薯粥的材料很简单:番薯50克,小米50克。将番薯洗净去皮,切成小块。再把小米淘净,共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用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煮至米烂成粥。番薯粥一般是早餐小吃。喝番薯粥时配上一些自家泡的小菜,口味独特。配粥的小菜有很多,菜脯、乌榄、咸菜、麻叶、卤猪肠等,都很出名。
潮州小吃用料之讲究、制作之精细、口味之独特,是其他地方的小吃不具备的。
孙犁抗战小说的独特魅力 篇4
一、浪漫而幻美的文学意境
孙犁作为热爱生活的作家, 他在抗战作品中以美感和诗意来表现生活的情绪, 创造出有着浪漫主义色彩的意境。在他的浪漫主义和唯美手法所创造的优美文学意境中, 战争的血腥与残酷和现实的苦难与沉重已经被淡化处理了, 生活的韵味与风情流露出来, 显示出生命的美感与人性的精神, 也把作家对于人生独特的体验与无尽的感慨流露出来, 为抗日小说增加了浪漫、梦幻和诗意的色彩。在孙犁的小说中, 景物的描写在其中尤其引人注目和喜爱, 不仅在创造环境和烘托气氛方面发挥作用, 而且与人物描写一起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在他的短篇小说《荷花淀》中的开头一段就把一个诗情画意的世界创造出来。宁静清冷的一个北方平原上的秋夜, 如水的皎洁月光之下, 美丽温柔的年轻妻子神态安详地编织着苇席, 静静地等待着民兵队长丈夫的归来。环绕她身边的是银白的苇叶和苇席, 就如同一片洁白的雪地和云彩, 烘托着这个水乡女人。读者从中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浪漫的格调、神奇的色彩、浓郁的诗情与梦幻的气息, 也能真实地感受到童话般美妙的世界。就是这一幅水乡女子月下织席的场景成为了小说中最浪漫和幻美的意境, 也成为了一个最经典的战争生活的画卷。在这篇抗日小说中, 作家以自己那支充满温情的笔触, 有机地将视野中半透明的月光、晚风的柔和、荷香的清淡、银白的芦苇非常优美地结合起来, 在精心构筑白洋淀这一浪漫乐曲般的艺术世界和精神家园的战争场地的同时, 把一个让人迷醉的轻音乐般的文学意境营造出来。由此, 读者在深切感受到作家向往和渴望和平生活的同时, 也体会到一种对于残酷战争的无奈和疲倦。
同样, 在他的短篇小说《纪念》中, 辽阔无垠的夜空中, 那灿烂的群星幻化为一个美妙而神奇的意境, 给人们提供了无限的遐想与幽思:
从此就听不见母女两个的交谈, 月亮也落下去。我望一望那明亮的三星, 很像一张木犁, 它长年在天空游动, 密密层层的星星, 很像是它翻起的土花, 播撒的种子。
经历过长久战争之后, 在辽阔平原上的一个宁静的秋夜, 面对浩瀚的星空, 无论谁都会对遥远的乡土和生活在那片土地的亲人产生怀念之情, 这其中, 又蕴涵着多少关于生命的惆怅和人生的感悟。
而在他的小说《浇园》的结尾, 透过作者创造的文学意境, 让读者对战争岁月的生活情趣与韵致获得别样的感受:
李丹嘴里吃着甜棒, 香菊在前面缓慢地走, 也不回头, 仅仅有李丹的拐响可听到, 将他拉的很远了。新冒出的弯弯月亮下垂在天空, 与其上面出现的一颗比较大的星辰, 就好象出现在疆场广漠之中, 被人将一粒弹丸突然射了出来。
读着这情景, 让读者感受到战争的烽火硝烟之余, 出现了宝贵的片刻宁静、温馨与祥和, 也可以看出广博的大自然的美丽与宽广。在那初夜的田野之上, 一对年轻的少男少女虽然默默无语, 然而却有着非常神圣、美好和朦胧的人间感情开始在两人的内心升腾起来。透过这些优美的文学意境与自然风光的文字, 我们看到了战争中的血雨腥风背后, 那些平凡的人生与艰辛的生活之中, 依旧在散发着些许的诗意的情怀与浪漫的气息。
由此来看, 孙犁所创造出的优美的文学意境, 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卷的同时, 还把战争岁月中普通人真实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的图景为我们展示出来。
二、包含诗性的优美文学语言
在孙犁的抗战小说中, 其文学语言饱蘸诗性与诗情, 显得在简洁率真之中又不乏含蓄婉转;在清丽淡远之中又充满浓郁芬芳;在隽永优雅之中又格外凝练细腻, 从总体上呈现出自然天成的效果。就象那白洋淀中的荷花与少女一样, 不仅脉脉含情而且还摇曳生姿, 在行云流水之中让其抗日小说绽放出别样的魅力和艺术光彩。同时, 他的文学语言不仅包含诗意, 而且不加雕琢与粉饰, 其中散发着格外浓郁的乡土与田园的气息。在他的小说《正月》中, 孙犁通过包含诗意的语言, 对一位纯情乡村少女在新婚前夕内心正沉浸在难以言表的无尽甜蜜、幸福、喜悦和希望之情进行了描绘:
少女每天吃饭也不下机子, 在忙碌着。全身收拾的利落干净, 头上是精心梳好的油亮头发。新婚之前的少女, 头发怎么会突然变得如此地黑, 年轻的脸上怎么总是充满红晕?当机子给少女拉动起来, 就有白布卷出她的前胸, 如同泻下小山的一道瀑布。看她微歪的头, 不断上下颤动的身子, 而有抹笑靥始终挂在嘴角上。机子在挺拍挺拍地响动着, 这就是她那心的声音。
小说中那内心憧憬爱情的少女, 优美的语言将其单纯而明净的美丽特点惟妙惟肖地显示出来。这是一位对未来充满希望和光明的平凡的乡村少女, 浑身散发出青春生命的热力和气息。
在他的小说《第一个洞》中, 围绕如何挖掘地道, 在一对原本和睦恩爱的夫妻之间却爆发出一场激烈的矛盾冲突。当消除误会之后, 女主人也就对自己的丈夫没有了怀疑之心。对这样的时刻, 作家以生动传神的语言对妻子轻松喜悦的心情进行了描绘:
植物油被灯心吸足了, 产生了爆炸, 疑心不再属于女人。当他看到自己丈夫那枯燥的脸, 眼里充满血丝, 以及一件大事完成之后, 闪耀快乐与兴奋的神采, 女人就笑了。就如同那八月十五的月亮, 飘过一片乌云之后, 身边的月亮就更美丽了。那些小花为了躲避露水的阴冷, 将花瓣合了起来, 一旦出现阳光, 就粲然开放……
在小说《碑》中, 作家的文学语言充满悲壮、哀伤和诗意, 把在残酷的反围剿斗争中八路军战士的负伤与死亡的情景隐讳含蓄地写了出来:
战士们冲出了炮火, 浑身是热烈的激情, 就象要爆炸一样。他们奋身跃进冰水的河中, 不断以枪托击打着身前的冰块, 欲尽早走到河的深处。然而当腿麻木了, 心脏收缩了, 战士们就无知觉地沉到水中去了。
而在小说《钟》里, 作家所运用的文学语言朴素而动人, 对女性在孕育生命的过程中那种既痛苦又幸福的内心情感进行了细致地描绘:
当那些刚结婚不长时间就怀孕的女性, 突然膨胀和凸起的身体让她们感觉新鲜和莫名的幸福。即使自己躺在母亲身旁, 这些女性也会轻轻闭着眼睛, 手在肚子上抚摩着, 微笑洋溢在内心, 仔细去体味肚子里跳动的小生命的感觉。她们不断地在祷告, 期待着这小生命快点平安地降临。那就是女性所创造出天才的产品, 是自己荣誉和光荣的来源。
总起来说, 孙犁的文学语言虽然平易、朴素, 然而其与赵树理等作家的民间化追求显然大不一样。其作品中所体现的并非民间话语的俗白, 是对五四新文学文人白话的简洁进行了传承, 在其作品中所体现的并非世俗情趣, 是一种特殊的文人的情调。
摘要:孙犁在他的抗战小说中, 巧妙地融叙事与抒情、写实与诗化为一个完美的整体, 以此使作品散发出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情韵和气息。本文从浪漫而幻美的文学意境、包含诗性的优美文学语言对其抗战小说的独特魅力进行分析。
关键词:孙犁,抗战小说,意境,语言
参考文献
[1]孙犁.孙犁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2]金梅.孙犁小说状景抒情的独特性[J].天津社会科学, 1985 (4) .
胶州秧歌的独特魅力赏析 篇5
(一)鲜明的风格特点。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是“扭、拧、抻、韧、碾”,“活动起来扭断腰”,是徒步秧歌的一种,由于它是徒步秧歌,着重“扭”,要“扭断腰”,扭出“三弯九动十八态”,这也是扭胶州秧歌要达到的水准,具体讲,这“三弯”是扭起来要有“三道弯”的体态。汉族民间舞女性舞蹈中都有“三道弯”的动律体态,在各舞种的“三道弯”体态中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如胶州秧歌的“三道弯”是舞者通过步法的拧、碾而形成的流动中的“三道弯”;安徽花鼓灯中的女角兰花的动作是以拧、倾中的“三道弯”为特色;云南花灯的动律是“崴”,“胯、腰、肋”在连续不断、自然平衡的摆动中出现“三道弯”的体态;“九动十八态”是指头(腮)、肩、胸、胯、腿、膝、脚、大臂、小臂、手等部位的姿态和变化路线。头、胸、胯、大臂、小臂、手、腿、膝、脚九个部位各自同时向不同方向持续地弧线运动,而九个部位的左右两侧又各自有不同的动向和运动次序,如是方可构成“三弯九动十八态”的特殊动态。“三道弯”在许多民间舞中都可以见到,而“九动十八态”则是惟胶州秧歌所独具。至于那扭起来的效果,简单说就像喝醉一样。古人说:“扇影衣香人如醉,笙歌围住一团春”,形容得很好。
(二)特色的步法。胶州秧歌的步法独具一格,很有特色,有动律代表性的步法是丁字三步和倒丁字碾步。前者强调了拧,后者强调了碾。丁字三步是提抬起步,经过一个拧动换另一脚起,先落脚跟,再落脚外边,经过脚外缘的滚动来完成重心过渡,垫后脚支撑,再换另一只脚提抬起步。即:脚下的拧劲儿,促成了膝部的粘劲儿,带动了腰的扭劲儿和手臂的抻劲儿。倒丁字碾步是从丁字步演变而成的,它区别于丁字步和碾步的是只用一半过程形成步态。它的变化规律是脚掌碾动的同时换脚和换支撑腿,要求脚、体、头、手都在同一拍中完成姿态,有瞬间停顿的动感。当地老艺人概括为“抬轻、落重、走飘”、“前仰后合两边弯”、“站着好像一柱香,扭起来恰是风摆柳”。
(三)人物角色的不同特点。胶州秧歌有五对不同的角色。即鼓子、翠花、棒槌、扇女、小嫂。其中翠花、扇女、小嫂这三个女角在动作的基本步法都是“丁字三步”。翠花又称“大老婆”,因为最初演员串门乞讨是身背一个专卖女性用品的翠花包兜售物品,故得此名。翠花的动律特点是泼辣幽默,开朗大方;扇女又称“二老婆”,常在小戏中扮演少妇或中年妇女角色,其动律特点是细腻多姿,温柔淑静,含而不露;小缦是胶州方言里对少女的称呼,其情窦初开,活泼俏丽,含羞倩笑。她们三者动作有明显的共同之处,即含蓄、内在、细腻,另外形体动作的空间运用方面也有一致的特性,姿态变化中自下而上绵连逶迤的“三道弯”,力度变化中持续不断的推、拧、抻以及节奏变化的轮番缓发快收。女角的基本步法都是“丁字三步”,但持扇舞扇的动作却绝然不同,翠花是推扇,扇女是翻扇,小嫂是划扇,翠花和小熳两扇交替时,同为大臂带动小臂横划“8”字。翠花持闭合摺扇由胸前慢慢推出,小嫚则双臂架起,彩扇与绸巾一并挥舞,而扇女则由胸部举至头上,手腕上下翻飞。另外,男角分鼓子和棒槌,他们的舞蹈动作,则为武术架子和技巧。棒槌的动作、姿态幅度变化大,击锤动作脆、艮,动作有耳花、怀花、腰花、腿花、跳花、摆花,并时而做出逗人发笑的单人或双人的对舞技巧;鼓子动作轻、俏、飘,力求诙谐逗趣,动作比较灵活,只有基本动作,没有固定次序,每次表演都不尽相同。其动作有舞花步、四步袖花、三步袖花、丑鼓八态、八态丑鼓、鼓子扭子、鼓子行进弓步等。
(四)对舞。对舞是胶州秧歌的主要组合,如鼓子对翠花、棒槌对扇女、棒槌对棒槌、鼓子对鼓子。鼓子与翠花的对舞最有趣,因他常用水袖扫翠花的胸、摸翠花的脸、打翠花的臀部,故俗称“十八摸”,也叫“鼓子戏翠花”。还有棒槌对扇女的动作,棒槌在扇女的臂间钻来钻去;棒槌对棒槌、鼓子对鼓子的动作则多系武术技巧。
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突出,它的基本动律和韵律,对舞者具有很强的训练价值。要想掌握好胶州秧歌必须经过系统的训练,才能逐步掌握胶州秧歌拧、碾、抻、韧的身韵。
浅析唐卡绘画的独特艺术魅力 篇6
关键词:唐卡,绘画,艺术
一、唐卡的起源
唐卡 (Thang-ga) 也叫唐嘎, 唐喀, 类似于汉民族的卷轴画, 多画于布或纸上, 然后缝制装裱用上绸缎、丝织等做底, 画面上一般覆有工笔彩绘及双条彩带。也有部分唐卡使用缂丝、刺绣和珍珠等特殊材料制作。唐卡在内容上大多表现西藏传统的人文特色、历史文化、民俗传承、宗教仪式等, 包含着藏区千年来发展、演变的过程, 体现了藏族人民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和艺术表达力, 是藏族地区独有的艺术方式。从唐卡的模式和功用上看, 它与藏民族先人长期的游牧生涯有着紧密联系。唐卡是一种方便吊挂, 随身装带, 方便保存的圣物, 在重视佛教的高原祖先的长期游牧生涯中, 唐卡这类宗教艺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吸取汉地或印度, 尼泊尔等异域艺术精华, 更新原有艺术特色。终归形成我们现在看到的有着浓厚的藏民味道的唐卡艺术。
二、唐卡的艺术创作独特之处
1. 唐卡艺术的构图特点
(1) 具像构图
在唐卡中十分常见的具象构图是指绘制的形象还原于自然对象的一种构图。
(1) 中心对称构图法
构图目前为止一副唐卡组成的最普遍的形式应该属于“中心构图”通俗来讲就是具像构图以正中间人物为主, 在周边叙述与其相关的故事内容, 以达到饱满均匀的效果。
(2) 故事叙事构图法
唐卡是不受时间、空间及透视为转移的, 这类构图多用于绘制连续的人物传记或故事情节, 常常会把一个故事集中在一个画面, 应用广泛。
(3) 人物刻画
唐卡画面里不难发现, 简洁有力的轮廓线条与细致富有变化的人物表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藏族画家绘画时不纠结于外表的真实性, 更注重内在特征和神态情感。
(4) 具象画表现手法
唐卡艺术的具象构图主要表现为唐卡把故事繁琐、情节复杂、关联性强的神话或故事, 通过巧妙运用各种山水、白云、花鸟鱼虫等图案拼接成为连续的故事, 并将情节自然分割开来, 使它形成一幅既独立而又连贯的生动有趣的传奇故事画面。
2. 抽象构图
抽象构图是透过形状和颜色等主观方式来表达的一般不描述自然世界。
(1) 坛诚图
《坛城图》是一种以几何图形为主要内容的抽象绘图形式, 坛城指的是佛祖宫殿。在佛教文化中非常看重要将佛祖、菩萨的形象严格按照佛经规定的比例、大小、尺寸进行缩放, 必须要做到绘制精准、比例适当, 这样的唐卡才符合制作的要求。
(2) 抽象画的表现手法
坛城是以几何图形为主的构图, 是典型的通过抽象、具象两种变换手法。构图布局紧凑, 给人以饱满有序, 严谨丰富的视觉感受。图案结构繁复多变, 装饰性强, 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
(1) 选材
唐卡的绘制上在布面和纸面上绘制。唐卡画布的敷料胶一般选用植物树脂, 其中品质最好、最为适宜的当属从兰科植物佛手参中提炼的植物胶。而更高级的有珍珠唐卡、彩绘、刺绣、织锦、缂丝、提花、贴花和宝石缀制等约十余种。
为了保证唐卡能够抵抗藏族地区恶略的环境, 画出效果通透自然上千年保持原色不变。彩绘的唐卡颜料在4000多米高的山上采集以金粉、银粉、玛瑙、朱砂、雄黄、珊瑚等不透明纯天然矿物颜料为主的矿石或用植物颜料相配的。
(2) 唐卡的设色
唐卡画整体给人以色彩浓烈、富丽堂皇, 灿烂夺目之感, 得力于绘制唐卡使用的颜料主要是矿物颜料和部分植物颜料。画面色彩鲜艳纯度很高、不易褪色、覆盖能力极强。唐卡一般采用干画法、湿画法绘画技术。绘画技师在创作唐卡时喜欢选用红、黄、蓝三色作边饰, 既可以保护唐卡流传久远, 又更加凸显了鲜艳的色彩。藏传唐卡选用真金作画, 用金纹饰物, 用赤金磨底, 用金线勾勒, 用金粉抹平, 再用黄金勾勒花纹, 金银色的特殊技法的运用, 使画面更具有鲜明夺目, 金壁辉煌的装饰效果, 这是唐卡画的一大特色。唐卡绘画艺术都大胆而又巧妙地运用高纯度的对比色, 采用以冷色调作间色, 由此构成强烈的色调反差, 强化了整个画面的视觉感染力, 突出层次感从而达到鲜艳明快强烈的视觉艺术效果。
(3) 绘制流程
根据画面的大小来选择尺寸合适的画本, 沿画布的四边把它缝在一个细木画框上, 把画框上的画布绷紧, 用结实的绳子把细木画框牢牢地绑在画架。分为绷制、打磨画布;绘画底稿、勾线;开眼、整理这几个步骤。绘画的程序根据艺术家个人的经验也可能有所变化, 不是固定的死板的教条, 以上所说的是最普通的绘画程序。艺术家们绘制唐卡作品尤其个性凸显, 这也是唐卡艺术的一个独特之处。
(4) 唐卡与工笔画的区别
唐卡画与工笔画相比, 他具有独特的具有独特的印藏风味, 且线条挺劲有力, 疏密穿插得体, 画面色彩十分考究, 对比强烈。而工笔画则更为柔美随性, 没有强烈的对比。
3. 唐卡的价值
藏区人民往往把唐卡供奉在寺庙、佛龛等神圣的宗教场所。供奉前, 有一上师或德道高僧经过开光, 才能算是具有宗教功效的唐卡。否则仅仅出自画师之手的唐卡, 只能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品进行收藏, 而不能作为佛像进行供奉。
唐卡是一部表现西藏社会生活史的风俗画, 题材广泛, 内容无所不包, 尤以宗教题材冠首。在自然科学方面唐卡具体很高的保存价值, 如藏医、藏学及人体科学、天文历算等方面。在一个医学学术会议上就展现了藏族地区百年前绘制一副完成呈现人体胚胎发育的医学类唐卡, 是2000多年前的藏医药经典著作《四部医典》而绘制的80幅彩色挂图之一。唐卡的历史价值在于它记录了当时历史上的重要的政治、宗教事件和重大活动。对于研究当时服饰、风俗、重要事件都是现在非常重要的文献资料。唐卡的艺术价值是在构图上展现透视空间突出, 整体简明概括既能表达复杂的意义, 衬托画中人物对构图具有很大帮助。
总之, 唐卡在世界绘画史上是一门独特而严谨的绘画。唐卡艺术是佛教普度众生方面的法门, 以绘画的方式告诉民众离苦得乐的方法, 所以它都必须依据经典上的尺度, 不可有丝毫逾越, 是佛教方便智慧之门的开启, 是辅助完成佛教修持者和体征, 是个体生命的修持过程。唐卡绘画有着独特, 崇高的宗教功德。
结论
近年来民族地域化受到时代的影响, 唐卡绘画基于其独特的呈现方式呈现于世人面前, 令人耳目一新, 对于我们研究民间古老艺术及其文化发展都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传承价值及现实意义。唐卡艺术, 在保留其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的基础上, 不断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变化、融会贯通, 形成了独具一致的新唐卡绘画, 并影响着世人不断探索更新。
参考文献
[1]泰奥·吉美.论唐卡绘画艺术的特色[J].甘肃高师学报, 2002 (4) .
[2]关却呼尼玛.西藏艺术研究[J];唐卡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期刊论文, 2009 (1) .
略论舒曼钢琴套曲的独特艺术魅力 篇7
与此同时, 舒曼又是一位有着典型二重性格特征的艺术家。他臆想出了两位内心世界的代言人——弗洛列斯坦 (Flore-stan) 和埃塞比乌斯 (Eusebius) , 在他的钢琴套曲中始终伴随着这两个性格迥然相异的艺术形象:弗洛列斯坦豪放、热情、勇敢, 俨然一位富于斗争精神的英雄;埃塞比乌斯娴静、内敛、优雅, 更像一位富有浪漫气质的诗人。正因为如此, 舒曼的钢琴套曲在具有新颖体裁的同时, 又有着独特的音乐张力和艺术魅力。
一、文学手法中承载了丰富感情
音乐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具有丰富的感情内容。舒曼在音乐评论中认为“音乐是心灵的流露”, 在钢琴套曲创作中, 则是力求实践、体现这一观点。他通过模拟文学手法, 运用钢琴音响中丰富的复调、织体、华丽的音色效果和踏板的色彩等, 进行了深刻的心理刻画、鲜明的形象描绘和丰富的情感抒发, 真正做到了把思想感情有机融入钢琴套曲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使他的钢琴套曲显得思想深刻、内容生动、情节感人。舒曼本人自称他的作品是“情调之画”, 一点也不为过。后世的音乐评论家更是对他钢琴作品的这一特征给予了高度肯定, 如前苏联的瓦·科年 (B.KOHEH) 就说过, “舒曼的同时代人中没有一个能包罗如此多种多样的印象, 表达如此深刻充沛的感情。由激动而转为兴奋激昂、处于极端对立的奔放的热情和伤感的幻想、不可思议的神秘性、时而近乎怪诞的幽默、叙事诗的因素——这一切使得舒曼的钢琴作品具有了独特的特征。”[1]这一评论无疑是对舒曼钢琴套曲中所具有的丰富感情的最好注脚。
二、极端对比中凸现了戏剧效果
舒曼在他的钢琴套曲里既描绘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又叙述了变化无常的内心世界, 既展现了栩栩如生的自然景象、又刻画了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 使得他的作品就象是一出出内容丰富、情节生动的戏剧。特别是, 舒曼在钢琴套曲中巧妙地描绘了弗洛列斯坦和埃塞比乌斯强烈反差的内心世界和明显冲突的情感表现, 从而使得他的钢琴套曲让人听后觉得时而热情时而冷静、时而激昂时而沉思, 进一步加强了这种戏剧效果, 使钢琴套曲展现的戏剧场面更为逼真、戏剧效果更为明显。舒曼的钢琴套曲中, 有不少曲子可以让人感受到生动的戏剧场面和强烈的戏剧效果, 如《幻想曲集》在这方面就是一个典型, 它的第一首是以压抑而细腻的音响写成的幻想“场面”《夜晚》, 接着是狂热而兴奋的《激情》, 之后是满怀柔情的《为什么》, 再后来又是用陡升突降的音调所表现了动荡不安心情的《奇想》。其中的分曲也是如此, 如在第一个三部曲式的结构里, 一开始表现的主要是“弗洛列斯坦”性质, 与中部“埃塞比乌斯”性质形成对比, 但是这个中部本身的结构也象是对比的三部曲式, 其中间部分紧张、冲动而激昂, 使得整个曲子的中央插部显得忧郁而神秘, 含有对比的、爆发性的因素。用来衬托这个插部的第一个‘弗洛列斯坦’主题, 和它形成最强烈的对比。[2]
三、诗意幻想中彰显了现实力量
舒曼有一句关于幻想的名言:“但愿在法则的链条上, 永远绕着幻想的银线”。[3]此外, 他也曾说过, 在艺术的幻想中寻找现实的幻想的代替物。或许, 舒曼由于家庭成员屡遭不测和个人感情生活的挫折, 在现实生活中感受了失落和压抑, 加之受文学作品的影响, 便自然而然地沉醉于幻想世界, 藉以精神安慰和感情寄托。不过, 舒曼的幻想与当时德国浪漫主义者追溯往事、逃避现实的作风不同, 而是追求诗意的提升和前进的热情, 是一场理想与现实的心灵对话。在他的内心挣扎中, 较之于埃塞比乌斯的温情诗意, 弗洛列斯坦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总是占着上风。因此在他的作品中, 撩开幻想的面纱, 通过绘声绘色的表情、触动心弦的音调、发自内心的呐喊、震撼人心的效果, 我们在感受由庸俗的社会、宫廷的约束、孤独的心灵所带给他的悲观失望和怀疑逃避的同时, 同样可以感受到他直面现实的勇气和勇于抗争的精神, 而不仅仅是遁入幻想的诗意。因此, 他的钢琴套曲一方面具有梦幻诗意, 另一方面却又总是彰显着现实力量。也正因为如此, 喜爱舒曼音乐的人, 无论是演奏家, 还是欣赏者, 总能被他钢琴套曲中所蕴含的激情和力量所深深打动, 进而产生心灵的共鸣。
总览舒曼钢琴套曲, 他继承了贝多芬的古典主义风格, 发展了威柏和舒伯特的进步浪漫主义传统, 在此基础上, 创新了钢琴曲的表现手法, 开拓了钢琴创作新的境界, 展现了音乐艺术的现实力量, 在钢琴音乐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参考文献
[1][苏联]瓦·科年.舒曼的音乐创作.音乐译文, 1960, 3.p60.
[2][苏联]瓦·科年.舒曼的音乐创作.音乐译文, 1960, 3.p62.
中职学校图书馆员的独特魅力 篇8
中职学校图书馆员的新三大魅力:热爱师生读者, 互动意识强的魅力。中职学校图书馆员对学生读者的爱, 它包含了对全体学生读者每个人 (不分相貌, 性别, 个性) 的热爱和尊重, 理解和期待, 图书馆员是不可能在任何学府中或任何书本中学到热爱学生读者这种高尚的情感的, 它是馆员的一种职业道德修养, 其中中职图书馆员在学生读者阅读中角色转换使得图书馆员这种热爱读者的表现生动化, 感人化, 积极化, 促进了学生读者积极参与的兴趣, 图书馆员积极倾听学生读者的意见, 让学生读者自主组织和参与活动, 成为阅读的主角, 尝试以学生社团开展图书馆管理工作, 由图书馆牵头让学生社团组织读书部, 编辑部, 讲堂学部, 外联部, 宣传部等, 在图书馆设立学生编辑部办公室, 由学生自办杂志, 自己采稿, 主要刊登学生的原创文学作品及读书征文赛的文稿, 自己进行编辑排版, 自己发行, 充分利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及社团对学生的凝聚力。校图书馆与其他几个学生读书俱乐部, 校学生会宣传部, 书法社, 歌咏社, 诗社等学生社团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支持社团同学们组织相关读书, 文化活动, 有效开展阅读推广工作, 图书馆每个学年面向全校师生组织读书征文赛活动, 征集读后感文稿, 网络投票和专家评选相结合评出优秀文稿, 给予获奖证书及奖金, 鼓励在校师生们积极投稿。在“讲堂学”系列讲座中, 鼓励学生就一个新的观察专题做深入研究, 走上讲台发表演讲, 在活动过程中, 进行抽样收集同学的评价意见, 总结活动效果。正是这种与学生们的交流互动, 对意见的反馈处理, 促进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为目标的阅读推广工作的开展, 提高了图书馆员的独特魅力。
中职学校图书馆员作为图书馆的主体, 馆员的外在修养即得体的礼仪, 文明的谈吐, 广博的知识, 娴熟的技能, 尊重的态度使得图书馆员这个称呼充满人格的魅力。图书馆员的面容是最受学生读者重视的部位, 整洁自然庄重的容貌对学生会产生重要的心理影响。所以馆员的服饰要大方, 齐, 洁, 挺, 含蓄, 就是要合身, 整洁, 不穿起皱, 过分暴露, 夸张的衣服。图书馆员的言谈要使用声音优美, 表达恰当的普通话礼貌用语, 主要用语是“您好”“请”“您需要什么”“我马上过来”“欢迎经常来”, 等, 合适的礼貌用语拉进了馆员和学生的距离, 如遇到学生不遵守图书馆规则时, 馆员要耐心解释, 面带微笑, 不和学生发生冲突, 图书馆也可以利用墙壁, 宣传栏, 橱窗等张贴文明用语条幅, 礼仪修养图画, 结合自身言谈举止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 彰显图书馆员的人格魅力。
中职学校图书馆员的内功即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精通某些社科和科技的专业知识, 以及掌握现代计算机技术等业务素质使得图书馆员魅力大增, 使得到图书馆来的师生大增, 自从图书馆网络环境建设以来, 师生到馆查找资料, 在图书馆的网上自动化借阅读机上查找资料, 下载电子图书, 电子化的图书馆提供了电视机, 电脑手机的综合功能, 提高师生运用全世界信息资源的生活质量, 使得师生在图书馆又重新找到学习的活力和乐趣, 这样图书馆和图书馆员又熠熠生辉了。
网络时代信息种类繁多, 真假难辨, 如何帮助师生在浩瀚的网络世界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料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因此, 图书馆员要有精湛的各种技能, 特别是有精通计算机操作知识的基本功, 才能在指导师生正确地通过网络去选择和整理各种信息, 达到学习使用信息的目的, 发挥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的最大魅力。采编室的馆员要提高自身素质, 尽其智力财力采编到师生喜闻乐见的书籍, 收藏到艺术形式和图文思想健康完美结合的好书新书.
在中职学校图书馆事业未来的发展和实践中, 以“实体图书馆”为基础和依托和以“虚拟图书馆”为现代品质和时代特征, 将“实体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有机地结合起来, 中职学校图书馆员要紧跟时代, 不断参加继续教育学习, 以宽广的人文情怀, 较高的文化立意和文化内涵来吸引师生读者, 使得中职学校图书馆员浑身上下充满了魅力, 图书馆成为一座不夜城, 城中座无虚席, 师生的智慧采购每每都能满载而归, 按此中职学校图书馆必能前景似锦。
参考文献
[1]孙琳, 肖兰英.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学理论, 2011 (2) :269-270.
[2]石莉.高校图书馆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阅读推广体系探析[J].图书馆界, 2014 (6) :80-86.
[3]吴高, 韦楠华.我国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13 (3) :47-51
色彩在电影艺术中的独特魅力 篇9
在电影中, 色彩的叙事作用首先就是展现自然、带给观众最真实的感受, 进而运用自然的规律来美化生活、创造艺术、激起欣赏者的共鸣。
色彩作为电影符号的表述元素之一被大量的运用于当代电影之中, 在故事片中, 色彩不仅仅只是代表本身的含义, 它更多是对故事的发展, 转折, 冲突等要素起到了叙述性的作用。而对于色彩的叙述作用, 张艺谋的电影, 可以说是起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张艺谋在电影《菊豆》中成功运用了色彩这一电影语言形式, 片中视角、叙述者、叙事时间、环境、情节、人物的生成转换基本上都是通过色彩的运用来完成的。这种色彩完全成了一种张扬个性的表现形式和载体。故事发生在一个染坊, 而这个染坊就是制造色彩的地方。整部电影的底色是淡黄, 在单色中交织着各种淡淡的色彩, 这种色彩的搭配给我们一种神秘和幽怨之感。那一幅幅从天而垂的红色染布就是在叙说着一种欲望, 一种愤恨, 一种对于现实的不满。
色彩叙事的作用到了《大红灯笼高高挂》就成为了一种平面化的凝重的存在。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 影片一开头就是一个景框呈静态的场面调度型长镜头。凝固的空间, 重压的氛围, 正面的角度, 肖像特写, 倔强而木然的目光, 把观众置于颂莲所直面的不在场的画外继母地位, 倾听她说“嫁人就嫁人”、“当小老婆就当小老婆”, 体味她的屈从与反抗。灰色是这部影片中的一个基本色调, 它像幽灵一样跟随着大部分镜头:灰黑色的天空、灰白色的地面、灰黑色的牢不可破的城墙、青灰色的枯死的瓦片, 充塞了观众的视觉空间。灰色的视觉形象在心底的投影往往是—种沉重压抑且缺乏生机的感觉, 这一片弥漫的灰色雾障就像坚固的院墙一样牢不可破。它是一种象征, 象征着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对人性的压抑与束缚, 我在审看片子的过程中总是无端的感觉到有一种受压抑的烦躁感。导演通过该镜头表达了一群下层妇女在压抑困顿的现实中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执着与向往。陈府大院内凝重的让人揪心的灰色和耀眼突出的大红灯笼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视觉上的对比, 这种对比完全强化了电影所要传达给观众的一种被压抑被毁灭被践踏的思想内涵。它促使我们去思索去憎恨。在这种色彩设置和搭配中, 我们看到的是男性权利对于女性命运的一种剥夺和强制。这种宁静的反复循环的色彩正是男权之下女人命运的恒定性和往复性的像征。此时, 张艺谋的色彩叙事趋于完美。
二、色彩的情感作用
我们对事物色彩产生的情感, 就是出自对生活实践的联想及由此形成的象征意义。因此在电影中通过色彩的运用表达出的情感应该是最真实、最直接、最形象的。
张艺谋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认为在电影的视觉元素中, 色彩是最能唤起人的情感波动的因素”。在张艺谋的电影中, 经常可以看到某种主色调贯穿其中, 这样对于色彩的痴迷, 不能单单理解成是传达电影作者即张艺谋的某种情绪或者情结, 甚至它展现了张艺谋的内心深处最浓烈的情感。色彩作为电影艺术造型的一个重要的视觉元素, 除了能还原景物的原有色彩, 同时, 还能传递感情, 表达情绪。当然, 由于人们对不同色彩有不同的生理、心理上的反映, 也就形成了不同的色彩的不同的情感作用。
比如:红色——红色是太阳和火焰的色调, 象征着温暖、爱情、热情、冲动、激烈。红色总是给人热烈活跃, 蓬勃向上的感觉。在中国的民俗中。尤其是在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中, 红色是主色调, 象征着喜悦、吉祥。
红色是中国人最喜欢的色彩, 也是最强有力的色彩, 张艺谋把红色的色彩表现力推向了极致。影片《红高梁》中红红的高梁酒, 《菊豆》中的鲜红的染布, 《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大红灯笼, 《秋菊打官司》中那一串串挂在墙头上的红辣椒, 都构成了一种视觉张力, 象征着一种热情的生命活力。
黄色——黄色通常给人以明朗和欢乐的感觉, 常常被用来象征幸福和温馨。黄色因明度高, 容易从背景中显现出来。具有引人注目、吸引观者视线的力量和条件。
在我国历史传统中, 以黄色作为神圣、权贵、至高无上的皇权的标志。
在电影《英雄》中, 苍凉的土黄色所表现出的是一种纯粹的悲怆气氛。土黄色并不是全片的主色调, 但对于影片中的悲戏部分来说, 土黄色却是必不可少的点缀。在绝望和悲凉的气氛中, 漫天的黄土和狂沙就像是强力的助燃剂, 在一瞬间点燃了人们心中关于悲凉的情绪, 也因此原本并不起眼的土黄色而成为银幕上不可缺少的颜色之一。
绿色——绿色是自然生命中最生意盎然的色彩, 能使人心中充满生机, 也是红色的对比色, 有一种平静、稳定、希望的感觉, 是一种最适宜人眼睛的色彩。绿色象征着和平, 代表着春天。
在武侠大片《十面埋伏》中天与地、人与物, 整个画面凝合成一片壮观的绿色海洋。那片绿看得让人心动, 让人神往。绿色在《十面埋伏》中代表着温情的回忆, 在影片中, 发生在竹林里的故事节奏凝重而缓慢。
综上所述, 虽然单个颜色会有不同的视觉感受, 也能传达一定的感情, 但色彩真正的美感是在有意识地、合理地运用色彩基调时体现出来的。
三、色彩在电影中的美学作用
色彩具有美学性, 我认为色彩美学的作用归于一种生命的本能和直观。如果说张艺谋的色彩美学在《摇呀摇, 摇到外婆桥》之前的作品中带有明显的张扬个性的意味, 那么, 从《摇呀摇, 摇到外婆桥》的色彩设置开始就更趋于完善的保守。这种色彩带有明显的时代痕迹, 更是一种电影的性质所特有的。在小金宝的舞台表演的衣着色彩的设置上可以说更具有时代的信息和印记。在一片淡黄的背景中, 小金宝身穿着火红的短裙, 而伴舞的女郎一律纯白。在这三种色彩的对比中我们看到了电影所要展现的时代的意义。电影的结尾在一个孩子眼中的颠倒的淡淡的黄色的世界, 这个画面似乎在向观众诉说着旧上海的颠倒是非的现实。
张艺谋的色彩美学发展到了《有话好好说》、《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和《幸福时光》阶段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色彩整顿期。在《有话好好说》中呈现的是事物的原始性的色彩, 反映的是事物的事实。因为电影采用了大量的晃动镜头, 所以电影的色彩也在晃动中产生了一种飘忽不定的感觉。《一个也不能少》和《我的父亲母亲》中, 电影的色彩更多的被置限在大自然当中。这些色彩更多的具有民间的风气。这种民间色彩的植入更多的让我们了解到了民间的真实的状态。《一个也不能少》的碧绿的群山, 灰突突的教室, 陈旧的衣服, 孩子渴望的眼神等等都打上了一种民间的原生态的色彩。这种色彩就是对于民间现状的最真实的呈现。
结论
色彩的表现是电影艺术造型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合理的运用色彩来表现影片的内容, 不但可以使影片获得强烈的艺术效果, 形成独特的风格, 更可为电影增加厚重的内涵, 使观众得到强烈的审美洗礼, 为自己的民族、为世界的电影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影视美学》彭吉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叙事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胡亚敏1994
独特的魅力 篇10
《天使爱美丽》,是导演 让-皮埃尔•热内 于2001年拍摄的一部,法国现代灰姑娘的童话故事。影片的背景是如明信片一般明媚浪漫的巴黎。导演用他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了一些富有意味、优美的时刻,那些发自真实生活但又被赋予了浪漫诗意的细节使整部影片细致动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影片中那些拥有着小缺点或小毛病的人,就拥有着我们身边的某一个人的影子。
一、丰富多彩的想象构建了一个纯真的童话世界
因为幼年时缺乏家庭的温暖,加之父亲的错误判断,认为女儿不适合去学校学习,使艾米丽从小就饱尝了孤单与寂寞。八岁时,母亲发生意外去世,父亲沉浸在丧妻的悲伤中无法自拔,艾米丽就爱和自己的想象做游戏,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她幻想着自己在给一只鳄鱼听诊,于是在画面中就真的出现了一只表情紧张而又腼腆的鳄鱼乖乖的坐在椅子上,看着还是儿童时期的艾米丽拿着听诊器在它心口的位置上左听听右听听。在艾米丽长大坠入爱河时,她靠在床上沉沉的睡去,站在床头柜前的小猪台灯就自己关掉了灯光,还和挂在墙上的大狗画像进行了对话。更为出彩的是一版4×4的个人一寸照片能够相互对话吵架。
这些独属于艾米丽的想象,为整部电影奠定了轻松的基调。这些想象贴近生活,轻快活泼,不用去推敲去揣测,只会在看到时轻松地扬起嘴角,为这些小小的贴心的想象倾出一抹笑容来。同时,不仅仅止于艾米丽在电影中的想象,在整部电影中都是由想象这一主题贯穿的。
谁会因为戴安娜王妃的去世而联想到生命是如此的脆弱而短暂,也因此决定用自身的力量去影响身边的人让他们都觉得快乐?因为艾米丽从小就与想象一起成长,于是在她因为失手掉下的瓶盖撞开了墙角的一块砖,她发现了里面藏着一个小铁盒之后,决定找到这个半个世纪前住在她现在房间的房客,将那个满载童年回忆的小铁盒还给失主。她找遍了整个城市,顺延着每一丝的线索寻找着,在最后找到那个人时却没有直接把铁盒交给他,而是通过一个电话亭让那个已经到了中年的男人对着铁盒潸潸泪下。
从此之后艾米丽发现自己的想象不仅能够陪伴自己,还能帮助别人。于是她开始关注身边的人——二十年不出门患有脆骨病的老爷爷,遭到丈夫背叛的女房东,善良木讷却被悭吝凶恶的果蔬摊主欺负的伙计,咖啡店对前女友念念不忘的客人和总是无病呻吟的卖烟女,路上的盲人,当然还有她自己的父亲。艾米丽用着自己独特的方法,帮助着这些人,如同她嘴角一直挂着的狡黠微笑一样,让每一个小故事都轻松欢快着。
二、简单真实的情节设计赋予影片独特韵味
《天使爱美丽》这部电影除了将想象发挥得淋漓尽致之外,更是运用了平常的生活片段,加之以浪漫动人的细节,使影片的表达更加细腻更加动人。
艾米丽遇见生命中的男生,并不是被一个篮球砸到的恶俗描写,也并非欢喜冤家的电视剧情节,而是她路过地铁站时看见一个男生正拿着长长的尺子,撅着屁股不雅的跪在拍大头贴的机器前,努力的从机器底下寻找着什么。之后她无意捡到了那个行为奇怪的男生的一本相册,上面都是他从各地的拍摄大头贴的机器下面寻找、拼凑出的曾被各种人撕毁的照片。
她用属于她自己的特殊方式将相册交还给了那个男生,同时也因为她独特的方式使自己在男生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痕迹。他们的爱情中没有鲜花礼物,没有请客吃饭。而是通过一组人们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组接,表达出来:漂亮的广场,各种箭头提示,飞舞的白鸽,悠闲的街头艺人,望远镜里挥着手的艾米丽,男生诧异的目光,未果的追逐。《天使爱美丽》替我们还原出了爱情最真实的模样——爱情本来就在普通平常的生活中。
影片末尾导演通过一个情节伏笔,深入刻画了艾米丽天使般的善良和宽容。艾米丽误以为自己失去了真爱,影片没有直接刻画艾米丽的痛苦,而是通过艾米丽的温暖幻想来反衬出她的善良和痛苦。艾米丽在做蛋糕时发现酵母粉用完了,她温暖地幻想着那个男生冒着雨去给她买酵母粉,然后藏在厨房旁轻轻拨动门帘,艾米丽欢快的回过头,却只看见晃动的门帘下是猫咪在扬头看着她,她轻轻笑了一下,之后就用自己沾着面粉的手去擦眼睛,默默的哭了。用她美好的想象和现实的状况来对比,渲染出一种淡淡的哀愁,这样也正是真正生活中的感情,不是喧嚣的夸张,仅仅是淡淡的描写,却能让观众为之揪心。
不仅是是对爱情有这样缓缓的叙述,暖暖的描写。影片中对所有的人物的刻画都十分饱满而又简单。在影片的开始,艾米丽小时候做过的那些事情似乎是每个人小时候都有的倒影:撕掉手上干了的胶水皮,吹散一卷彩带,拉开一排纸人,弹一枚硬币使它在桌子上旋转。故事的一开始就用存在于每个人记忆中的小事来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柔软情感,让人觉得银幕中的小孩就是以前的自己,于是这部电影在刻画艾米丽的同时,也似乎重现着我们自己。影片借用艾米丽的天马行空却又和现实生活如此接近的想象,倒映出每一个观众隐约依稀的自我记忆。
影片对艾米丽身边的人物刻画也十分生动有趣。旁白的介绍勾勒出人们重复、简单却又轻快的生活。对于每个人都仅仅是喜欢与不喜欢的对立,通过这样的介绍将复杂的人简化出了最干净的形态,使影片中的每个人都拥有了自己的个性,即使是一个对前女友疑神疑鬼的男士,或是一个喜欢无病呻吟总觉得自己得了大病一样的女人,都因为简单而中性的叙述过滤了人们的厌烦之情,反而赋予人物几许童真、几许可爱。
影片里描述的生活也是十分简单而真实的。不出家门半步的玻璃爷爷终日都在画着那个喝水的少女,楼下果蔬摊的老板只会欺负他的伙计——虽然最后被艾米丽用一点点邪恶的手法整蛊的很惨,失意的作家每天都坐在咖啡店喝一杯咖啡。除了艾米丽喜欢随着自己的想象做一些天马行空的事情之外,时间仿佛是安静循环着的,却又因为艾米丽有了流动感。这样的时间感觉将艾米丽的动,在小镇的静下承托出鲜活的光亮。
生活因为有了如艾米丽这样的人而充满了新奇与温暖。一如最后失意的作家路过街边看见了墙上的涂鸦写着——“如果没有你,如此良辰美景与何人诉说?”
三、声画语言的生动运用
导演运用纯粹的画面色彩,灵活的镜头使用,使观众感觉自己就在艾米丽的身边,跟随着她一起参与到每一事件中。影片的色彩处理十分干净,为影片创造出了一种童话的气氛,色调十分浓郁,且在不同部分运用不同的色调,以映衬不同时期艾米丽的思想与行动。镜头则经常突破人与人之间的安全距离,用特写的镜头来使电影中的人物和观众仿佛在真正的对话,使观众有了参与感。
在音乐方面,导演运用了具有浓郁的法国风情的手风琴与口琴,加之悠扬的小提琴旋律,使片中的原声音乐在浓浓的渲染了剧情,更为众多观众所喜爱。不论是欢快的还是悲伤的,《天使爱美丽》中的音乐都拥有强大的魔力,能够生长出藤蔓将听者的心情紧紧的牵制,使之跟随音乐而变。同时原声音乐也充满着巴黎的浪漫气息,具有自成一格的异想世界,低吟时像打在湖面轻泛涟漪的细雨,轻盈时便化作跳动的水漂,音符简洁短促,主旋律带出一次次变奏,旋律就这般悠然荡漾。
独特的魅力 篇11
一、着力提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思考力
牢固树立服务意识, 做到党委、政府工作部署到哪里, 档案工作就跟踪服务到哪里。
1. 服务发展战略需要。
围绕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 省档案局适时向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理顺开发区档案管理体制的建议并被采纳。围绕沈阳经济区获批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省政府提出要在沈阳经济区城际连接带规划建设33个新城新市镇, 省档案局主动与沈阳经济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沟通, 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沈阳经济区城际连接带新城新市镇档案工作的通知》, 明确新城新市镇建设中建立档案管理机构、配备人员编制、档案馆库建设、信息化建设等要求。
2. 服务领导决策需要。
编辑了《历史上辽宁地区铁路港口矿产资源城市规划等调查资料》并报送省委、省政府, 查找、翻译了有关丹东城市规划的历史档案材料, 得到陈政高省长好评。今年5月7日陈政高省长在全省加快温泉旅游业发展现场会上强调, 要把我省打造成为全国温泉旅游第一大省。我们整理编译《日伪时期辽宁地区温泉调查》供领导参阅, 陈政高省长亲自批示给赵国红副省长和省旅游部门负责人阅办。利用馆藏档案资源编办多期《辽宁档案资政》, 引起省领导的重视。其中《辽东半岛金矿调查报告》、《日本占领朝鲜时期的罗津岛概况》得到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许卫国的批示。完成省主要领导《年度工作纪实》光盘编辑制作, 并报送有关领导。利用档案查证抚顺战犯管理所历史原貌, 为省委、省政府落实中央领导关于把抚顺战犯管理所“修旧如故”, 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指示提供了决策依据, 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充分肯定。
3. 服务重大活动需要。
2013年第十二届全运会将在沈阳举行, 为此, 我们加强对第十二届全运会档案工作的业务指导, 形成了《关于第十二届全运会辽宁省筹备委员会综合办公室档案管理现状的调查》, 主动学习借鉴北京、山东工作经验, 起草了第十二届全运会档案工作方案, 代组委会起草了“全运会档案资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的通知”, 并选派业务骨干到组委会工作。围绕上海世博会开展了照片征集, 收集编撰了“清明上河图”等三件参展国宝的照片和文字说明资料, 在《中国档案报》、东北新闻网等媒体上推介。选派3名业务骨干协助省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整理档案, 得到省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领导的好评。
4. 服务对外交流需要。
中国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来辽宁探亲访问时, 省档案馆精心制作了连战母亲赵兰坤女士在沈阳读书任教时的档案复制件。由时任省委书记李克强在会见时作为重要礼物赠送给连战先生, 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对口支援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促进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 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今年我们举办了“青海省档案干部培训班”, 由局 (馆) 主要领导授课, 对青海省档案系统80多名学员进行异地培训, 同时帮助青海省档案局制作《李氏家谱》仿真复制件。围绕“十二五”编制工作这一主题, 重启了东北三省档案工作交流协作会议, 会议邀请了国家档案局、东北三省、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部门领导, 还邀请到了华北地区、广东、湖南等地档案部门的领导到会交流, 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着力提升以人为本、致力民生的影响力
关注民生、服务百姓、维护稳定是档案部门的重要职责。
1. 以社会保障为重点, 完善民生档案资源体系。
省档案馆主动接收了公证档案、土地征用档案、学籍档案、科技成果评奖档案等各类档案约8万卷, 优化了馆藏结构。制定了《辽宁省社会保障档案管理办法》、《辽宁省破产企业档案管理规定》、《辽宁省企业职工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等规范性文件, 建立各类民生档案数据库近百个。葫芦岛市档案馆接收市物业管理中心6万件住宅维修资金档案, 本溪市档案馆争取了2500平方米库房和28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保管本煤公司等34家破产转制企业档案。省档案馆印发专门管理办法, 推进林权改革、新医保档案管理工作深入发展。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档案局联合召开的全国民生档案座谈会及国家林业部和国家档案局联合召开的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档案工作会议上, 我省分别介绍了经验。
2. 以便利为核心, 服务民计民生。
百姓需求无小事。我们建立健全主动公开机制, 信息资源收集工作由原来的专人催报催收的方式转向省政府信息公开办公室统一收集, 协调信源单位办公自动化建设, 统一电子文件格式标准, 实现电子文件实时归档, 避免重复劳动, 减少档案数字化工作量, 推进纸质档案和电子文件“双轨制”运行, 实现国家综合档案馆和各信源单位档案室的有效衔接, 不断丰富利用者的“菜篮子”、“米袋子”。据统计, 省政府信息查阅中心收集到有关养老保险等涉及民生的现行文件3万余件, 已有2万多份文件上网公布, 接待来人来电及网上查询近2万人次。帮助灯塔县400多户农民准确地查找到政策依据, 使他们最终落实了户籍待遇。盘山县档案局通过帮助查找档案, 帮助13万农垦企业职工落实了养老保险等相关待遇。
3. 以窗口建设为重点, 树立档案部门良好形象。
首先着力提升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水平。在查阅场所配置计算机、触摸屏、复印机、扫描仪等服务终端设备, 加速推进政府信息公开网站建设, 强化现代化管理手段的运用和政府信息利用目录资源整合, 提高档案信息远程服务能力, 全面提升档案工作现代化管理服务水平, 使百姓足不出村甚至足不出户便能实现政府信息查阅, 保证百姓“查得快”。如大连市档案局扩建了政府信息查阅大厅, 在电子服务区增设了盲人导读系统的“听文件”功能。中山区档案局购置了多功能助视器和阳光阅读软件, 为盲人和视力不佳者查阅政务信息提供人性化服务。其次是提升窗口服务水平。以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学习刘义权等活动为载体开展文明窗口创建活动, 以“政策通”、“复合型”人才培养为重点, 突出文明礼仪、工作规范等行为养成教育, 强化干部政策调研能力、统计分析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 主动征求利用者意见, 努力增强干部队伍政治、业务素质, 提升工作激情和咨询服务能力, 保证百姓“查得好”。省政府信息查阅中心、利用部以品牌服务、勤廉兼优的崭新形象赢得广泛赞誉, 分别获得全省“三八红旗集体”、“省直文明处室标兵”、“省直机关文明窗口创建单位”等称号。
三、着力提升还原历史、弘扬文明的创造力
档案是文化的元素, 是历史的沉积, 是传承文明的载体。档案文化力作为促进和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已成为中华民族不断进取、走向复兴的伟大精神动力。
1. 开阔视野, 还原史实。
揭开历史谜团, 抽丝剥茧地再现重要历史瞬间是档案权威性特质的重要体现。省档案局派人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征集了张学良专题文件缩微胶片55卷、私人书信近百件, 以无可辩驳的实证重现了“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决策脉络、张学良将军发动“西安事变”、遭到幽禁后不改爱国热忱的心路历程, 为研究那段历史提供了重要佐证;大连市档案局派人赴俄罗斯征集到珍贵档案资料, 揭示了110年前大连建市的历史真实, 填补了大连建市初期历史档案的空白, 为全面反映当时大连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军事等情况, 为大连城市规划、港口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今年, 我们通过台商张文琦先生征集到冯庸照片、张学良等人给冯庸的贺卡等大量资料, 通过阎明光征集到阎宝航的档案资料, 为全面反映民国至“二战”期间国际、国内政治活动提供了史料依据。
2. 深入挖掘, 弘扬文明。
注重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不断探索新的征集方式。编制了自动搜寻软件在日本亚洲资料库等网站按时段重点搜集“九一八”事变前后的日文档案资料, 增强网络搜集的针对性和资料的实证力。广泛开展地方志书及家谱征集, 已征集接收涵盖东北三省的各种综合志、专业志近千册, 家谱百余套。力争在短时期内将我馆建成集方志、家谱收藏、展示、研究和利用于一体, 全面系统收藏、陈列辽宁乃至东北三省地方文献资源的重要窗口。省档案馆已经把清代圣训全部扫描, 完成了电子数据备份, 并进行编辑出版, 以满足社会各方面利用者的需求, 同时开展对清代玉牒的数字化加工, 加强馆藏珍贵档案的保护。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档案馆从民间征集了《蒙医四部经典》, 为保护民族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沈阳市档案馆走出国门, 赴美国芝加哥举办了《映象沈阳——中国沈阳的过去与现在图片展》, 赴俄罗斯举办了《中国沈阳家庭档案展览》, 扩大了中国档案工作的对外影响力。
3. 确定主题, 教化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