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温暖学生作文

2024-09-20

独特的温暖学生作文(精选8篇)

独特的温暖学生作文 篇1

独特的温暖学生作文

阳光不知疲倦的照在大地上,温暖了世界,也温暖的人们的心房,微风轻轻地抚摸着万物,给我们带来了一丝柔和。

“嘀嗒,嘀嗒”,钟表上的时针慢慢划过十二点,太阳高高挂在天上,肚子早已提出了抗议。“走吧,妮妮。咱们去吃饭!”说着拉上我和弟弟,向一家拉面馆奔去。

到了饭店,坐在一张土黄色的椅子上。“老板,来两大碗拉面,要细的。”“好嘞”老板热情地答道。“砰砰……”紧接着一阵拉面的声音传入耳膜,触动了我和弟弟的好奇心,便跑向拉面窗口,饶有兴趣的看着里面厨师的表演。

妈妈放下手中的手机,忽然发现我们两个不见了,焦急的向四周望了望,叫道:“小虎!”弟弟答应了。但又有一种奇怪的声音放出来:“唉!”向声音的来源看上去,竟然是拉面的叔叔答应的,原来他也叫小虎。那位叔叔见了尴尬的笑了,他望了望弟弟,说:“原来你也叫小虎啊!”弟弟点了点头,我和弟弟笑了,那位也叫小虎的叔叔又继续开始拉面。

这时温暖的阳光照在那位叔叔眼睛上,他不由得眯起了眼睛,一阵风吹过,立刻,把这美好的`一幅画面冲走了,叔叔见阳光消失了,叹了一口气说:“可现在我不再是小虎,而是一只老虎了。”

拉面做好啦,用筷子夹起一口,瞬间一股暖流传入心间……

吃饱了饭,准备离开的时候,忍不住抬头向上望了望那几个难以忘怀的大字——“小虎拉面馆”,这几个字是那样亲切。

那碗拉面犹如一轮温暖的太阳,在这寒冷的冬天里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温暖。

独特的温暖学生作文 篇2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平等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先看一个案例:在教《爱莲说》这课时, 我问学生受到的启示与教育是什么, 有一学生回答:作者对牡丹的比喻是不恰当的, 我认为牡丹花非常漂亮, 大家都喜欢这种雍容华贵的花, 况且现在她还是我国的国花呢!真没想到学生有这样的想法, 可我的教案里写着, 牡丹是金钱富贵的象征, 是我们大家所鄙视的, 我们应该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例如兰花等, 象征鄙视名利的人。看到还有一个学生举手要求发言, 下课的时间又快到了, 我便赶紧把自己的答案说出来, 让学生用笔记下, 课后, 我反复思考, 似乎觉得这样处理不妥。还有一个案例, 在讲授《长城谣》时, 师生都在歌颂长城的伟大, 称赞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可是有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说:“我认为长城阻碍了民族的进步, 阻碍了相互的沟通, 我和大家的观点不一样。”此语一出, 我没有马上反驳, 而是肯定了她的说法, 辩证地分析了长城的作用, 在课后又引导学生进行了讨论。这些案例, 引发了我对课程改革更深的思考, 同时对课程标准也有了更多的理解。

首先, 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这个层面来讲, 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 不能把学生当作接受灌输的容器, 或者预先设置一个个圈套 (问题) , 让学生往里钻, 而应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阅读教学中, 不能用所谓正确的、标准的答案取代学生的感受, 统一学生的理解, 束缚学生的思维, 抑制学生的个性, 以致阻碍、窒息了学生的创造。

课堂上, 即使学生的回答幼稚、肤浅, 甚至片面、错误, 教师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 而应当热情地鼓励、引导, 用心去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 这对学生自信心的增强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针对其思维过程的缺陷、不足, 开展积极有效的帮助, 这样, 教师不仅在教学生学, 而且向学生展示了一种虚心、诚恳、民主、宽容的人格风范。

其次, 从教学相长, 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角度来探讨, 学生说出独特的与教案不同的理解, 对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文化积淀无疑是一个挑战和促进。按着教参讲, 照着教案读, 自然省心省力, 一旦“开放”, 一个头脑怎能应对60个头脑?这也是对教师专业功底、教育理念和教学机智的考验。它唤起了教师的危机感、紧迫感, 教师们沿用了几年或者十几年的教学方式和习惯受到了冲击。所以我们必须继续读书, 终身学习, 不断发展、充实、提高自己。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 这是新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对于传统教学理念和方式的挑战, 如何成功应对这种挑战并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从教学设计的多样性、复杂性、合理性及实用性等角度看, 教师要摒弃备课设计上的拿来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习惯定式和慵懒意识。教学上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严重束缚了广大教师的创新思维, 以其昏昏岂能使人昭昭?一个缺乏创新思想和精神的教师又如何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教学设计上慵懒的拿来主义更使教师丧失了不断进取不断拓展和积极创新的勇气和信心。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 不仅表现在课堂上, 其实更多的是体现在教师辛勤的创新设计中。

2、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教师如果能真正走进学生心中, 老师就要放低自己的身段, 和他们交朋友, 做平等的伙伴, 只有这样, 他们有话才敢说, 才能大胆地与老师一起去探讨。

3、从教学方式看, 类似引发思考启迪智慧的教学内容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如可以采取研究型学习的方式, 让更多的学生参加, 让学生在思考、探讨、交流中碰撞出创新的智慧火花。

慎对学生的“独特体验” 篇3

剖析“独特体验”

类型一:违背了文本价值取向的“独特体验”

案例:王老师正在执教《山谷的谜底》,孩子们兴趣盎然,都在为东坡雪松的先弯曲,再反弹,然后获生而感到惊讶和高兴。这时,A同学却举起了手,表明了自己不同的观点:“古人说得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我一点儿也不佩服雪松这种求生的方法,反而更喜欢被积雪压断的那些树!”王老师认为这种见解很有创意,大加鼓励。

分析:《山谷中的谜底》这篇课文主要要告诉读者这样一个人生哲理: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很显然,A同学的观点违背了文章的主旨,是对课文感悟得不够所致。王老师一味肯定A同学观点的独创性,却忽视了文本的价值取向,不免有顾此失彼之嫌。我们在课堂上,固然要鼓励创新,固然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但创新必先“求真”,尊重决不意味着可以肯定歪曲课文主旨的理解和感受。王老师不妨先表扬A同学与众不同的想法,然后及时引导:“大家对此怎么看?请再读读课文,从课文中找找答案!”相信,经过讨论交流,包括A在内的所有同学都会认识到:不先弯曲,只会带来无谓的毁灭。

类型二:游离于文本内容之外的“独特体验”

案例:张老师正在与同学们学习古诗《游园不值》,课近尾声,B同学发出了异音:“诗人根本不需要到此,与其在这儿欣赏‘一枝红杏’,还不如到田野里去游玩,那里景色更美!”话毕,教室内一片哗然,大家都谈论起了春天的美景和自己春游的经历。张老师见学生热情如此高涨,笑而不语,直至下课铃声响起。

分析:B同学的“独特体验”在课堂上似乎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然而,我们仔细一想便会发现,他的“体验”已经完全游离于这首古诗的内容之外,在课堂上根本没有讨论的价值。这样,就不得不让我们思考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该用什么来影响并感染学生?毫无疑问,主要凭借的是课文,是课文的字里行间蕴藏着的深刻内涵。而张老师对B同学这种“出格”的“体验”不置可否,势必会滋长学生课堂表现的随意性,长此以往,还会削弱学生起码的思辨能力。张老师在这样的“体验”面前的确不应沉默,可作如下引导:“B同学,看来你很热爱大自然的美景,也很善于想象,那你能不能根据诗人描写的‘一枝红杏’,想像一下园子里有哪些迷人的春色呢?”这样既保护了B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又将学生的注意力引领到了诗中。

类型三:脱离了学科性质的“独特体验”

案例:陆老师在上《丑小鸭》一课时,出现了这么一个意外的插曲:在讲了丑小鸭不堪忍受他人的嘲笑、欺侮而毅然离家,经受了重重的磨难而始终没有屈服之后,陆老师满怀激情地说道:“丑小鸭终于迎来了春天,迎来了幸福的生活。”这时,C同学的提问使课堂陷入了僵局:“丑小鸭本来就是一只小天鹅,它如果不离家,即使受到别人的欺侮和嘲笑,第二年春天它不也会照样长成漂亮的大天鹅吗?那时它不也会过上幸福的生活吗?”面对这样棘手的问题,陆老师灵机一动,设计了一个讨论题:如果丑小鸭一直甘心生活在那个鸭窝里,受别人嘲笑和欺侮,即使第二年长大了,它会成为一只真正的天鹅吗?那时它会是什么样儿?小组讨论不到3分钟,很快就得出了结论:失去了尊严,没有经过磨练的丑小鸭即使长大了也不可能变成真正的白天鹅,因为它缺少的是一颗天鹅的心。那样它当然也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生活。

分析:C同学的观点当然正确,但他是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的。而作为文学作品,它的意义当然决不在于介绍这种生物常识。陆老师的成功之处便在于她没有让学生用自然学科的思维方式来理解这篇课文,而是引导学生用学习文学作品的方式来学习课文。她情急之下设计的讨论题,将学生的思维、情感以及人生观从生物领域带进了无比广阔的文学空间,使他们很快感受并接纳了丑小鸭的那种追求自尊、面对困境始终不屈服的精神。对学生,这无疑是一次思维的锤炼、情感的陶冶和思想的启迪。

确立有效对策

一名语文教师,必须直面新课程,必须直面新课改所带来的“负产品”——学生对文本歪曲的“独特体验”。于是,确立有效的对策已成了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钻研教材,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的价值取向。只有对教材的价值取向把握准确,教师在课堂上才能正确判断是非,才能合理引导,成功驾驭课堂。可以想像,假如陆老师对教材理解得不够透彻,那这堂课又该是怎样的情形呢?

2.巧妙引导,把思辨和发现的权利交给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研读、体验、讨论和争辩进行甄别和评价,达到深化认识的目的。这里,教师的引导必须具有导向性和启发性,陆老师的引导便堪称巧妙。

3.熏陶感染,努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教师要发挥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用积极的人文精神去滋润、涵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只有当教师热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时候,才能以情悟情、以心契心、以神会神,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也只有做到这一点,学生当中那些离奇的“独特体验”才会从根本上减少。

独特的风景作文 篇4

优美的风景使人快乐,优美的风景使人动心,优美的风景使人舒畅。当然,我想我就是那一道美丽的风景。

家中,我是风景——

“谁刷碗呀?”“我啊!我啊!”吃完饭过后我便穿上围裙,摆好架势,开始刷碗了。心里想着:哎呀,我是勤劳的小蜜蜂,我劳动,我快乐。爸妈每天都不辞辛苦的工作,这点微不足道的小事,还是让我尽尽儿女的孝道吧!

朋友圈中,我是风景——

“呵呵呵!”一听便知道是我的朋友发出的,我生性滑稽有趣,活泼开朗,经常把朋友逗得“笑声鼎沸”!朋友们都说我是一颗“开心果”,将快乐的果实奉献给他人。我很快乐,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将快乐给予他人,我想也是一种美德吧,如鸡汤般温暖他人的心灵,使他人得到心灵的慰藉。我想我是朋友圈的一道风景。

班级中,我是风景——

“这遥控器怎么又没电了,财务员,快去买一节电池。”我闻声而去,气喘吁吁的回来后,老师向我投来了肯定的眼光。帮助老师,服务同学,快乐自己,既能提高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又能让同学们无忧无虑的学习,我帮助班级,我很快乐!

独特的老师作文 篇5

我漫无边际地走在操场的草地里,这个问题一遍又一遍的在脑海里走过……累了,我坐在草地上,随手一摘,一颗小草就站立在我的指缝里一个无数次经历过的镜头,在这一刻去有一次又一次撞击着我的心灵。

我看着它,发现它每时每刻、每分每秒都伴我们左右。只要我们的眼睛累了,它那娇小不起眼的身姿就会及时出现在我们的眼帘里,用它那绵薄之力保护着我们的眼睛。在此同时,它也保护着被人类无情破坏的生态环境。哪怕它的力量薄弱到常被忽视与践踏,他依旧不求回报地帮助我们。

我犹记得之前洪水过后,躲在家里避难的人们个个流露出疲惫脆弱的神情;而任由洪水吞没它们身躯的小草,在水中与洪水做了长期斗争的依然站立在那里。我耳边似乎传来了老师长辈们的教导,可这些教导都不及这一刻来的让我震撼。每次做事都求回报的我,每次半途而废的我,被人伤害记仇的我,这一个个的我让我厌恶。我发现自己不如一颗小草,它那不求回报,以德报怨,那顽强不屈的品德是让人无法忽视,这些品德连带着让它那娇小不起眼的身影变得庞大而不可忽视。

独特的体验作文 篇6

到了中午,我的肚子开始了抗议,咕咕地叫起来。我走进一家面馆,点了一碗面。在等面的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位老太太,她跟我坐在了一起,随即也点了一碗面。两个人都在默默地等着,没有一丝声响,十分寂静,我真想打破这种尴尬的氛围。

服务员喊道:“面好了!”正准备付款时,却发现自己出门忘记带钱了。正在不知所措时,这位好心的老太太随即说:“我这里有,她是我孙女。”便帮我付了钱。我连忙说:“谢谢!我一会儿回家拿,我家离这里不远。”

她像是看出了我的忧愁,说道:“钱不急,孩子,就当奶奶请你吃饭了。我看你是不是有什么烦心事,来告诉奶奶。”我一五一十地讲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她也很耐心地听我说。等我说完后她语重心长地说:“没有尝试就放弃,怎么行呢?凡事只有尝试才能知道难易程度,没有尝试就先退缩,是不行的。”听了她的话,我似懂非懂,开始吃面,忧愁似乎解了一半,面吃得也津津有味。

吃完面后,我告别了她,并大声说:“谢谢奶奶!明天还在这儿,我把钱还您。”随后便立即向家的方向跑去。在回家的路上,雨中的精灵似乎在为我欢呼。回到家后,我终于解开了困惑我半天之久的数学题,不过,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学做饭,虽然有些困难,但我这次绝不会再逃避了。

晚上,躺在床上,觉得很有成就感,不过这要归功于那位老奶奶,因为她我有了一次独特的心灵体验,明天一定要好好谢谢她才行呢。

语文教学如何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 篇7

当然, 这一理念的实施, 就目前的课堂教学操作层面来说, 还是处于尝试与探索阶段, 要想做到情遂己愿, 实属难事。教学中, 许多老师在借之革故的同时, 也衍生了一些新的问题, 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 我们的语文教育会再次生发出迷茫复彷徨的无奈, 这不得不令人深思。那么, 新的问题是什么呢?又如何寻找转机呢?笔者根据自身的经历及其他同仁的情况谈点粗浅的看法, 也许是管中窥豹, 也许是步人后尘, 还望方家赐教。

文学是作家人生经历的结晶, 也是他醇厚生命的再现。在某种意义上, 对文学的感受也就是对作家的感受。从感受中, 如果我们能挖掘出作家的人生内涵, 就会多一份智慧, 然后以这来锻造自我生命的厚度, 提升自我生命的价值, 就会多一份魅力。所以, 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 引导学生去感受作家, 应视为我们语文教育的一种责任。

本来, 感受作家也就是文学鉴赏中“知人论世”的一个方面, 无须再去赘述。然而, 综观现在的语文教学, 我们不难发现, 它已成为一叶远逝的孤帆, 被师生们遗忘了。教学时, 许多教师往往把感受的焦点集聚在文本本身从字面上所折射出来的意蕴, 而漠视了作家的存在。作家的人生经历, 创作时的情绪抑或他的人生信仰, 在课堂上倍受冷落。殊不知, 漠视了作家也就意味着漠视了一种文化与文明, 一种精神与真理。因为任何一篇文学作品, 其真正的价值在于它凝结了作家创造时的哲思与体验, 它一般处于文本的最深层, 而作家创造作品的时间对于我们解读作品的时间来说, 不管二者相距多远多近, 都是“过去式”。有时, 单单凭借文本的字面意蕴去认清一个作家的过去, 远比预测自己的未来还要困难得多。认不清作家的过去, 就会模糊作品的真正价值, 甚至还会有误解, 这样, 作品的魅力就会受到弱化。如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有些读者以为它的主题是在宣扬雷锋精神, 其实, 只要我们切身感受一下彭老创作本文时的思想情绪, 便知不能把它的意义仅囿于雷锋精神的范筹。本文写作的时间大概是“文革”时代刚刚过去, 彭老七年的牢狱生活刚刚结束, “伤痕文学”渐起盛兴, 许多作家纷纷以“文革”时期的生活为素材进行创造, 直接倾吐自己积压于心的苦闷, 但彭老却把笔触伸向了抗战时期的云南边境生活。那时, 虽说是战争年代, 条件异常艰苦, 但人们却能彼此关爱。而现在处于和平年代, 生活条件大有改善, 人性反而遇到了扭曲, 生命反而遭到摧残。彭老深感悲哀, 于是, 就情不自禁地写起了《驿路梨花》, 我想, 其目的是表达一个饱受“十年文革”苦难生活的作家对美好人性的呼唤, 对生命报以珍视的呼唤, 而并非只在宣扬雷锋精神。可见, “尊重学生的感受”, 简简单单的几个字, 不可等闲视之。

这里就有一个如何感受作家的问题。课堂上, 如果教师只是把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用嘴巴读一下, 或简单地利用多媒体课件投影出来, 然后便了然无事, 不再问津, 是不妥的。读出来的投影出来的只是一种信息, 一种符号而已, 对学生而言, 充其量只是了解, 根本谈不上感受。教师可提前布置学业生去搜集一些有关作家作品的材料, 并且告诉他们要有取有舍, 作家的出生日期、职业、著作情况等只要有个印象即可, 不必作记录。待上课伊始, 让学生把自己搜集的成果相互展示出来, 然后通过对话的方式, 在民主平等真诚信任的氛围中, 学生之间彼此谈谈自己所搜集的材料与课文有什么联系, 与别人所搜集的有何不同, 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也可针对别人所搜集的材料作点评价等等。对话的过程可能较短, 但课堂效应却与白居易笔下琵琶女的那份“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技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经过如此的酝酿, 学生再去感受文本, 必然会别有天地。

现在, 封建的桎梏已经砸碎, 各种思想的禁锢也被冲破, 精神自由的春天早已是莺歌燕舞。当今学生, 青春不再有防线, 精神也不再有枷锁, 他们喜欢想我所爱想的, 喜欢说我所爱说的, 这是时代赋予他们的权力。基于此, 语文教学中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与体验”, 鼓励他们大胆质疑, 尽情地表现自我, 是非常必要的, 也是不容置疑的, 和过去要求学生唯师是学的做法确实有着天壤之别, 是一大进步。遗憾的是, 如今我们有些教师对学生太过于“尊重”了。不管学生的表达是如何的狂乱, 想象是如何的荒诞, 都不加分辨, 一概肯定, 造成的局面异常尴尬。看来, 教师在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之时, 也应慎重, 切莫哗众取宠, 把“尊重”当作了时尚而刻意求取。

首先, 学生独特的感受离不开文本基本的意蕴。江水因为有了岸的约束, 才会入东流;曲木因为有了绳的准量, 才会成其直。世间万物皆有所规。感受文本也应同此理。它必须要遵循文本所提供的基本意蕴, 否则都是无意义的。对于文本的基本意蕴, 要么是学生并非真的不了解, 只不过在我们一再强调“阅读要有个性, 思维要有创新”的鼓励下, 学生的头脑中涂抹上了盲从的色彩, 使得他们好于“标新立异”, 以获得一阵掌声, 赢得一份青睐;要么是学生在初步阅读几次后, 仍然很难把握准确, 成了迷途的羔羊, 于是带着一份真诚求知的心态说出自我的感受, 期待教师的指点。若是出于盲从, 我们教师要勇于端正学生的观念, 用委婉又充满善意的话语让其返朴归真。若是出于求知, 则要善于点拨。点拨的语言不宜直截了当, 要从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出发, 努力找到教师、文本、学生三者之间的契合点和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积极引导学生把自己相关的生活体验渗透其中, 循序渐进地让他们质疑、释疑, 从而为这些“迷途羔羊”找到来去的路。

其次, 学生独特的感受要能为自己的成长给予丰富的滋养。勿庸讳言, 当今社会, 一些道德遭受了沦丧, 一些信仰出现了危机, 一些功利得到了崇尚,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内心世界, 造成他们在感受某些文本时出现了偏差。本人在执教张晓风的《行道树》一文时, 曾设计过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 行道树因自己的奉献精神苦了自己, 却幸福了他人。试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感受。”有一个同学说:“行道树的付出是不值得的, 它委屈自己, 不但成不了参天古木, 而且还得不到人类的回报, 如果是我, 早就不干了。”真是让人忧虑。如果我们还要去“尊重”的话, 那“尊重”就成了纵容。当纵容的星火在教学中一旦蔓延成燎原之势时, 学生健康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便会随之滑入泯灭的边缘, 尊重就由爱变成害了。遇此情况, 我们的教师还得借助于现实生活。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赤心之子, 他们为社会, 为人民而甘愿燃烧青春, 挥洒热血, 甚至付出了生命, 用自己的行动在精神文明的苑地中铸就了一座座丰碑。广大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出黑板报、收看电视新闻、编演小品等活动, 向他们宣传, 以教育学生, 鼓舞学生, 洗清他们思想中的尘埃。

自从学生独特的感受受到尊重以来, 语文课堂成了“多极化世界”, 语文教师的“霸权主义”已一去不复返了。但是, 有一个事实, 无论你怎样看待, 都必须承认, 语文教师的“霸权主义”的逝去, 并非说教师存在的意义也要一同被淹没。学生的语文学习还是离不开教师教的, 而教艺永无止境, 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笔者认为, 记录学生感受, 也许是探索中应该做到的一点。可惜我们都做的不够。由于不去记录, 当记忆在岁月的浸泡中褪色的时候, 我们就会把学生的感受搁置在最深的角落以致遗忘, 你可以遗忘每届学生的容颜, 但不允许遗忘他们的感受。遗忘了他们的感受, 也就谈不上为此有了真正的珍视, 你也会多了一份教学中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因为, 今日学生的感受, 对充实我们未来的人生, 指导我们未来的教学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诚如一位哲人所言,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推而言之, 人间也没有两种完全相同的生命历程, 生命历程的差异也就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人生感受的多样化, 学生的人生感受之于教师, 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只要教师都能持有一颗耐心, 课后把学生感受中的哲思小语记录下来, 并时时翻阅, 用心感受, 它必定会一次次触动你的心弦, 一次次启迪你的心智, 让你发现, 自己生命中原来也有平凡与渺小的存在, 于是, 你会去不断的努力, 努力摒弃浮躁, 淡泊名利, 默守教坛, 甘于奉献, 从而在平凡的职业岗位上成就一番不平凡的业绩;也会让你发现, 自己原来对学生的认识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 于是, 你会不断地去反思, 反思自己与学生交往中到底还有什么缺陷, 又该用怎样的言行去缝合, 从而进一步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 唱弹更加美妙的师生关系之歌;还会让你发现, 自己以前的教学设计中有一些问题的设置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于是, 你会不断地去改进, 改进陈旧的教学方法, 分析原因, 吸取教训, 力求使今后的问题设置最大限度地科学化, 从而换来你教学技艺的新境界。总之, 记录学生的感受, 你会在从教路上日有所新, 日有所获。

关于发展学生独特思维的探讨 篇8

[关键词]数学教学 尊重 学生发展 独特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尊重学生的独特思维发展对学生之后的人生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人类的行为活动以及生活行为都是直接受思维活动影响的,由此可知,只有在中学时代培养和尊重学生的独特思维能力,才能够真正地实现数学教学的有效应用。同时,针对目前在实际的数学教学的课堂上,数学教学的模式以及教学中各方面存在的教学缺陷进行分析,并且针对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些实施有效的方案,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以及尊重他们的独特思维发展,更加有利于课堂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以及完善自身的思维发展缺陷。

一、限制独特思维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初中的各个科目教学中,数学是学校以及教学老师们最为重点关注科目之一,初中数学也是对发展初中生独特思维能力的科目。同时,任何有关细小的问题都会对学生发展独特思维造成不良的影响,会直接影响到数学学习的效果。所以,只有真正找到限制學生发展独特思维的主要因素,并且进行更加详细的分析,才能真正地提高教学效果的策略实施。其中,最为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点:

1.传统单一教学模式不利于发展独特思维

在当前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模式也存在很多的相同之处,这种求同存异的教学模式基本的流程都是一样的,只存在一些细小的差异,例如:每个教师的不同想法而出现的教学模式的差异等等。数学的课堂也是比较沉闷,最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教授概念知识、讲解课程中的范例、分析数学题目中的要点和难点、最后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述和提示对课后习题进行练习等等,这样千篇一律的课堂氛围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特性思维能力是很有意义的,对于同一个问题,换种思维模式,整个教学课堂的氛围也能得到很好的改善,发散性的思维也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多思考多探讨学习到很多课堂之外的知识,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更好吸收。

2.教学方向不利于发展独特思维

教师的教学方向是整个教学的整个核心,不恰当的方向不利于学生发展独特思维,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不负责任。数学是发散性思维科目,尤其在初中数学课程中,很多问题的思考都需要学生运用独特性思维,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来发现问题的所在和一定的问题分析能力,以及思考问题思考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种独特性思维不仅仅开阔学生的视野,也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同时也帮学生在学中更好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思路。

二、尊重学生的独特思维发展的有效措施

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和改革,教育理念也变得全新,新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在着重培养和尊重学生的独特性思维能力发展,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学习好现有的课堂教学课程,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知识和思维的全面发展。

1.打破常规的教学思维模式

在课堂中,不仅仅要从教学的方式来完善整体的教学效果,也要对教师的教学思维进行严格的分析和改善,教师一直处于常规的教学思维中,是很难有效地促进独特思维进行发展的。为此,要求教师打破常规的教学思维模式,这是一个培养独特性思维的重要影响因素。因为一直以来,教师的形象就是学生学习的典范,是课堂的引导者,所以,只有教师自己在教堂中做好创新精神的引导,努力鼓励学生在思考问题过程中多发散思维,不要把自己局限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这样对于培养独特性思维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2.引导学生多用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其实就是相对于常规的传统思维来说的,一般逆向思维方式的特点是直面问题以及直接从根源解决好问题的思维模式,同时也是顺着传统的思维模式理顺问题,再反向倒推问题,对问题进行逆向的思考和解决。

3.高效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

只有在传授教材知识的同时,重点加强对观察力和想象力的高效培养,才能够有效促进独特性思维发展。人的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会受观察力影响,尤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认真思考,这对整个思维模式的建立是很重要的。所以,在教授课程时要多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此外,人的想象力存在是辅助人思维发散的作用力,可以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根据一些片面的信息将事物重新构建,这样的一个思维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特性思维能力。

结语

上一篇:心态的初三作文600字下一篇:“闹钟” 爸爸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