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田旅游

2024-08-03

梯田旅游(精选8篇)

梯田旅游 篇1

菲律宾的巴纳韦梯田于1995年正式进入世界遗产后, 我国各地开始认识到梯田的独特景观及其旅游价值, 梯田旅游开始实施起来。梯田的发现让部分学者开始对梯田文化和旅游开发展开了相关研究。最早研究梯田文化的是毛佑全, 他简要阐述了哈尼族的农耕渊源、梯田的由来以及梯田耕作程序和技能。最早研究, 梯田旅游的是卢光祥, 他分析了哈尼梯田目前存在的资源优势、民俗风情和旅游发展前景, 并深入的分析了哈尼梯田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以及提出了相关解决对策。随着梯田旅游的发展, 激发了学者们对梯田文化研究的热潮, 关于梯田文化的学术性著作不断推出。文献检索表明, 有关梯田文化的研究1991~2015年仅有84篇, 有关梯田旅游的研究2003~2016年仅有47篇, 并其中含有报刊杂志。通过文献检索也可看出, 目前, 国内研究最多的是云南哈尼梯田, 旅游开发最早的是广西龙脊梯田, 而新化紫鹊界梯田的研究和旅游开发目前都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

1 梯田起源及其历史

近几年来,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梯田文化及其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问题。一些学者关注和研究了梯田的起源和发展。邓蓉等人从著名的古代历史文献和古典诗词中探寻梯田的悠久历史。距今2000年前创作的著名作品《诗经》中就有“瞻彼阪田, 有菀其特”描写梯田的诗句。2000多年前的《尚书·禹贡》中有“厥土青黎, 厥田上下”等关于梯田的描述。后来的《髙唐赋》、《汉书》、《骖銮录》中等都有关于梯田的描述。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农学著作如氾胜之所编著的《氾胜之书》、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元代的《王祯农书》更是对梯田有更加详尽的描述。古代也有许多以梯田为吟诵对象的名诗佳词。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 梯田有着悠久的历史, 并相伴产生了灿烂的梯田文化。

当今全国各地著名的古老梯田遗存如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广西桂林龙脊梯田、湖南娄底紫鹊界梯田等其起源有所差异。如分布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拥有“中国最美的山岭雕刻”之誉的云南哈尼梯田, 是在汉唐时期由哈尼人在哀牢山开凿而成的。另一种观点认为, 哈尼梯田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公元前3世纪前后) 。而紫鹊界梯田起源于秦汉, 盛于唐宋, 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最早为苗瑶两族祖先开创。龙脊梯田有两种说法, 一是起源于宋代, 二是起源于元代。虽然每处梯田起源不同、历史不同, 但总的概括来说, 梯田是我们祖先在农耕实践中创作出来的山地耕作方式。

2 农耕文化与梯田文化

文化是一个旅游景点的内涵, 是旅游业的灵魂, 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保护好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关于什么是农耕文化, 目前的定义存在多种不同的表述。彭金山把农耕文化内涵简要概括为“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八个字。陈丽军、夏庆利则区分了农耕文化的广义和狭义概念。广义上的农耕文化是对农业社会人们生产和生活中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的总称, 即包括法律、法规和各式各样的规则, 也包括社会风俗、习惯、价值形态等。狭义上的农耕文化等同于小农文化, 主要包括农业社会人们的思想意识、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等。农耕文化是构成中华民族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 是中华民族不可替代的宝贵财富, 也是乡村旅游得以快速发展的灵魂 (蔡林、王庆, 2015) 。中国农耕文化对当今我国国民修身养性, 传承中国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 走生态文明之路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张海翔, 2010) 。

拥有数百上千年历史的梯田蕴涵了内涵丰富的梯田文化, 体现了生产性与审美性的统一、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统一、乡土性和生态性的统一。拥有数百上千年历史的梯田是不同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自然区域逐步修筑而成, 因此, 不同梯田有不同的梯田文化和民俗文化。人们研究最多的属哈尼梯田, 学者们从人类学、社会学、梯田文化角度对哈尼梯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中国的农耕文化中, 哈尼梯田文化被认为是“山地农耕文化的最高典范”, 是人与自然和谐、互动完美结合的典范。哈尼族梯田文化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融、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哈尼族梯田文化不仅仅是梯田景观, 而是包含了“江河、梯田、村寨、森林”四大要素在内的、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良性循环生态系统。哈尼族梯田文化也是以梯田农业为核心构建的哈尼族传统文化, 它包含了一系列与梯田相关的民俗文化, 如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礼仪庆典、穿戴服饰和歌舞文化等。哈尼族梯田文化呈现出历史性、延续性、科学性、生态性的统一, 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独特创造力。哈尼族梯田文化之美, 学者陈燕把它归纳为内涵丰富之美、历史悠久之美、和谐共生之美、民族精魂之美、自然景观之美、朴实生活之美。

3 梯田文化的旅游开发价值

学者们分别从景观特色、旅游资源、民俗文化等不同视角, 阐述了梯田文化旅游开发的价值。梯田气势恢宏, 景观奇特, 文化内涵丰厚, 有观赏、体验和教育等多方面的旅游价值。梯田旅游是以乡村梯田景观及其文化为载体的资源吸引型旅游。梯田旅游是以乡村梯田景观及农耕文化为主要对象, 具有观光农业旅游、乡村旅游特点的旅游休闲模式。区别于一般观光农业旅游、乡村旅游的特点是, 梯田具有较强体验性, 可提供与梯田生产和梯田相关的生态产品, 具有审美价值和游客参与的旅游方式。围绕梯田所开发的乡村旅游、农业旅游项目能同时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享受。

一些学者从遗产独特性、生态价值、观赏美学价值和保存完整度等分析了紫鹊界梯田旅游开发的价值。紫鹊界梯田以其美妙的田园风光, 优美的生态价值能使游客悦心悦耳地观赏美景。紫鹊界梯田的市场吸引大, 自然环境景观和旅游接待的承载力中高, 旅游发展潜力大, 适合旅游开发。龙脊梯田有着典型的农业生态系统以及农耕文化和少数民族风俗的完美融合, 且自然景观丰富, 梯田的美景随季节的变化各有不同, 观赏价值高。哈尼梯田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典范, 具有很高的乡土价值, 是云南特色农业景观。

研究者大多是对梯田旅游地资源进行分析、评价, 针对梯田旅游发展的可行性进行评价, 为梯田旅游发展、梯田景观的保护规划提供了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4 梯田文化旅游发展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梯田文化旅游就是利用梯田独特的人文景观及其悠久的历史文化进行开发。梯田旅游开发中存在的显著问题为基础设施不完善, 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 资源优化配置与经济利益再分配的矛盾, 旅游中游客参与体验项目少和工作人员文化素质较低等问题。哈尼梯田因其悠久的历史, 开发程度较完善, 并且广为人知, 而新化紫鹊界梯田由于认识、研究方面等原因, 开发程度和水平较低。

不同的学者对哈尼梯田、龙脊梯田和紫鹊界梯田的景区旅游开发进行了深入研究,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陈丽军、卢明强对哈尼梯田的旅游发展进行了SWOT分析, 认为改善基础设施及规划好市场营销工作是提升哈尼梯田旅游发展的关键。朱晓辉, 魏彬针提出了融入生态理念的旅游开发对策, 认为要从产业集群、管理体制、旅游产品、人才培养及基础设施方面来解决旅游开发中所存在的问题。吴忠军则认为设置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调整村民参与旅游形式, 寻求多样化旅游参与途径是解决目前龙脊梯田旅游发展问题的解决对策。杨平认为不仅需要保持梯田的完整性和审美度, 还要从基础设施、利益分配协调及宣传等方面改善才可以推进紫鹊界梯田旅游加速发展。何丽芳通过分析新化紫鹊界旅游目前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紫鹊界梯田景观的旅游开发, 提出了积极融入大桂林旅游经济圈、开发文化特色的旅游产业和原生态特色的旅游产品等对策措施。甘德欣、龙岳林等客观分析了紫鹊界梯田景旅游开发中的问题, 应根据景区生态旅游最佳容量, 确定开发的规模来保持梯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并提出以梯田自然景观为背景, 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等解决对策。

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及梯田逐步的被发现, 对于梯田的研究从涉及农业、水利、地理逐步延伸到梯田文化及梯田旅游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们去梯田实地考察、调研, 挖掘梯田文化和旅游价值。但目前关于梯田文化及梯田旅游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 还不够深入。大部分学者只对国内著名梯田进行相关分析研究, 其他无名气的梯田基本处于“无人问津”。学者们从梯田起源历史、梯田文化旅游价值及旅游开发模式进行分析研究;但对于梯田的起源只做简要概括, 没有详细介绍, 并且也没有深入挖掘梯田文化。并因新化紫鹊界梯田旅游开发较晚, 我国专家学者对于新化紫鹊界梯田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 远没有对云南哈尼梯田研究的深入。所以, 在未来我们要逐步全方面, 深层次对梯田进行研究, 结合当地民俗风情、人文景观及生态保护系统争取为梯田旅游发展提供更好的开发模式, 针对梯田旅游开发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更全面和有效的解决对策, 进一步探索基于梯田景观与梯田文化的乡村旅游品牌打造的路径与策略。

梯田旅游 篇2

一、 全县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开展基本情况

(一)活动开展情况。

我局严格按照县政府制定并印发的《XX县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工作实施方案》,对三项活动的资金分配、活动开展、资金使用等方面从严管理,并认真组织活动开展。,县采茶剧团下乡演出146场(其中列入农村文化“三项活动”52场),观众10.5万人次;县电影公司下乡放映电影2275场,观众达43.5万人次;县文化馆配合各乡镇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78场,参与活动人数6016人;接待市歌舞团演出10场。全县农村文化“三项活动”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服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人才队伍情况。

县剧团现有演职员工37人,其中二级职称4人,三级职称19人,四级职称10人。平均年龄42周岁;县文化馆现有人员6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1人,职工3人;县电影公司现有职工8名。其中中级职称4人;全县乡镇文化站现有人员19人;新干老年艺术团演职人员23人;青铜艺术团演职人员40人;村文化辅导员(含农家书屋管理员)120人。

二、我县农村文化三项活动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组织领导上实行“三个强化”,致力为农村文化活动开展提供坚强保证

农村文化“三项活动”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必须依靠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县委、县政府及县文化主管部门切实加强领导,实行“三个强化”。

首先,强化领导机构。

成立了农村文化“三项活动”领导小组,由县委、县政府有关领导任组长和副组长,县文化、财政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县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对农村文化 “三项活动”十分重视,经常过问工作进展情况,专题研究并印发了《XX县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实施方案》;多次深入潭丘乡中洲村、荷浦乡莒洲村等地,实地观摩指导群众文化活动。同时,县委、政府还着力解决剧团演员等一系列困难和问题,先后特批县采茶剧团招收年轻的新演员11名,并拨付资金购买了一部演出小客车;在县城南新区无偿划拨33亩土地,投入3000多万元筹建县文化服务中心。县农村文化“三项活动”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实施、指导和协调。为明确责任,县文广局还将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指导乡镇群众文化活动等三项工作分别由2名班子成员负责,形成了分工合作、齐抓共管的合力。

其次,强化组织协调。

在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实施过程中,县文广局、县财政局注重搞好与其它有关部门、各乡镇、村组的工作协调,坚持每年科学安排农村文化“三项活动”;积极协调与县交通、稽征等部门的关系,为县电影公司运输数字电影放映设备的三辆三轮摩托车免除了公路养路费;对县电影公司人员实行分片包乡村负责制,尽量利用其本乡本土的人缘、地缘优势,每人负责1-2个乡镇电影放映工作。通过几年的努力,如今县电影公司人员已与各乡镇、村组干部形成紧密、融洽的工作关系,所到之处可谓如鱼得水。

再次,强化资金保障。

县财政每年都安排了农村文化“三项活动”专项经费,先后拨款10多万元为县剧团添置了灯光音响、服装道具等;将村级文化建设帮扶作为一项刚性任务纳入了县直各有关部门新农村建设挂点帮扶的目标管理考评范围,县文广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局等部门还积极捐资、捐物帮扶挂点村的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援建了一批村级农民业余剧团、村文化活动室等。以来,县、乡两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共安排600多万元资金用于支持农村文化三项活动。一石激起千层浪,各级政府的资金投入,有力地激发了基层农村投资自办文化的积极性。潭丘乡9个行政村就有6个办起了文化活动室(或文化大院),其中:潭丘村投资50万元,南山村投资20多万元;中洲村、潭丘村、大塘村还办起了农民业余剧团。全乡形成了可喜的农民自办文化热的“潭丘现象”。

(二)活动开展中狠抓“三个关键”,全力为农民群众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和优质的文化服务

农村文化活动开展得怎样,农民群众的满意度是主要的衡量标准。为了提高广大群众对此项工作的认可度和满意度,我们注重精心谋划、狠抓关键,严格把关,不断提高农村文化“三项活动”的质量和水平。

第一,狠抓节目质量关。

组织县剧团、县文化馆等单位,精心创作、排练一批优秀作品。县剧团每年都推出5至6台全新的剧(节)目,打印成“菜单”样式,任由农民群众“点单”。其中,采茶剧《陶母截发》、《割肉还娘》、《乾隆买桔》、《假相大白》等剧受到市文化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好评。县电影公司紧跟电影产业新动向,不仅及时采购了众多的国产大片和进口影片,并针对我县农业支柱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下载了《柑桔高产栽培技术》、《香菇栽培技术》等科教片,采取“一村一片”的方式,深入全县巡回放映,受到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对于下乡演映的节目,县文广局实行事先审查制,从源头上保证了节目的高质量。

第二,狠抓优质服务关。

在组织送戏、送电影下乡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搞好优质服务。特别是XX县采茶剧团,坚持发扬“扁担剧团”精神,以不懈的努力和贴心的服务羸得了广大群众的交口称赞。每次演出之前,剧团采取“四自”方式,坚持自带行李、自办伙食、自搬道具、自搭舞台。即使是在获省厅赠送的流动舞台车以后,条件改善了,但“扁担剧团”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没有丢,对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的部分村庄,他们克服了路况差、车难行的困难,坚持送戏进村。每到一地,他们均散发宣传单、张贴海报,或手敲铜锣走村串巷,努力吸引更多的观众。演出过程中,剧团坚持做到“四个一样”,即:观众多少一个样、条件好差一个样、城里乡下一个样、领导在场不在场一个样,确保演出质量不打折扣。每次演出结束后,坚持“三不走”,即:借东西未还不走,场地未打扫不走,未征求意见不走。台上演文明戏、台下做文明人,剧团还经常为演出地做好人好事,捐钱捐物,或利用演出前后的空余时间积极参与当地新农村建设。4年来,除600多场演出纳入了农村文化“三项活动”资金范围外,另无偿演出317场,是名副其实的“送”戏下乡。较高的专业水准和过硬的素质、优质的服务,使“扁担剧团”声名远播,名不虚传。县电影公司组建了9个放映小分队,分赴全县各地放映。无论是年近60的老放映员,还是身体孱弱的女职工,都坚持顶严寒、冒酷暑,不避风雨、跋山涉水送电影下乡。他们或用摩托车搭载,或靠肩挑背驼,将沉重的放映设备送到每一个放映点;待到放完电影返回住地时,往往已是深夜一二点钟,但从没有人有过怨言。在抓好县内文艺团体优质服务的同时,我们对县外优秀演出团体如江西省木偶剧团、XX市采茶剧团、XX市歌舞团等不仅热忱欢迎,而且指定专人负责,协助他们制订演出计划和演出线路,并提供事先帮助联系、演出过程全程陪同等服务。

第三,狠抓督查指导关。

我县农村文化“三项活动”不仅有方案、有计划、有安排,更重要的是有督查指导。县文广局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文艺股(效能办)人员不分工作日或双休日、节假日,不分白天夜晚,经常深入演映现场明查暗访,实地监督活动过程,征集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检查演映效果。对于各乡镇开展群众文体活动,县文化馆和各乡镇文化站坚持派人实地指导,活动开始前进行文艺辅导,帮助编排、演练节目;活动过程中派人现场督导,确保每次活动取得实效,不走过场。在县、乡两级文化部门的督促、指导下,我县不仅专业团体演映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而且带动了群众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地处赣江中心的荷浦乡莒洲岛举办了“红桔旅游文化节”,溧江乡举办了“西瓜节”,七琴镇棠木村举办了“农民音乐会”,麦斜镇晓坑村举办了“农民文化节”,七琴镇还举办了“走进燥石”摄影作品展、剪纸作品展,金川镇举办的端午节包粽子大赛,等等。繁荣活跃的群众文化不仅成为我县新农村建设中一道靓丽的风景,而且产生了实实在在的社会效益,在农村形成了“四多四少” 的局面,即:忤逆不肖的少了,孝敬公婆的多了;打架斗殴的少了,邻里和睦的多了;搞封建迷信的少了,移风易俗的多了;赌钱打牌的少了,勤劳致富的多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风貌为之一新。如:曾经秩序混乱、民风强悍的中洲村,如今已变成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井冈山报》以题为《从“麻烦”村到“模范”村》作了连续报道,生动地反映了该村在农村文化建设的带动和影响下发生巨大转变的历程。

(三)资金管理上做到“三个到位”,努力提高农村文化资金使用效益

管理出效益。在农村文化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上,县文广局积极XX县财政等部门,切实加强管理,严格程序,做到“三个到位”,确保了专款专用,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一是经费计划安排到位。每年上级关于农村文化资金的计划下达我县后,县文广局就及时与县财政部门协商,按照省市有关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订具体的资金安排计划,做到资金计划符合政策、切实可行。二是票据报帐手续到位。按规定,县文广局规范了农村文化资金专用票据的报帐手续,做到每张票据有村委会(学校、农林场)负责人签字、财政所负责人签字,五名观众签字并注明联系电话号码,并逐级盖章。原有部分手续不齐全的票据,包括省、市文艺团体来我县演出的报帐票据,均要求该演出活动单位“补课”,补齐有关手续后方可报帐。三是资金拨付及时到位。对于已经开展了演映活动的专业文艺团体和开展了群众文化活动的乡镇,经审查其活动真实有效、票据手续齐全后,县文化局均及时商县财政部门,按程序迅速拨付资金,做到不积压、不拖延,把资金及时拨付下去。由于资金使用管理得当,我县农村文化资金实现了封闭运行、专款专用,没有任何挤占挪用现象,有限的资金全部用在了农村文化活动的“刀刃”上。在县审计部门的专项审计以及全省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检查中,县文广局农村文化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符合政策规定,顺利通过了专项审计和检查。

三、存在的问题与意见和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单位设施缺乏,硬件设施还跟不上,特别是没有专门的车辆,电影公司下乡放映只能靠骑自行车、摩托车,携带机器设备存在不少安全隐患;县文化馆经常要深入农村辅导组织开展群众文体活动,只能坐客车,遇到去边远山区还需步行,造成工作效率不高和辅导不及时,影响了群众的积极性。二是农村文化专业人才偏少,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活动的健康发展;三是乡镇文化站人员待遇低,多数人员被安排其它工作,文化活动开展受到影响。四是文化人才学历结构编低,知识结构相对老化,缺乏发展后劲。

(二)意见和建议。

梯田旅游 篇3

一、元阳哈尼族梯田文化景观的分布与组成

(一) 元阳哈尼族梯田文化景观的分布

元阳县拥有梯田面积16.95万亩, 占总耕地面积的53.1%, 分布于全县2镇、13乡, 而集中连片者达10万多亩。[3]其中, 红河哈尼梯田世界遗产申报核心区新街、胜村、攀枝花、牛角寨四个乡镇的梯田面积就达8万多亩, 约占全县梯田总和的一半, 且这些梯田片片相连、山山相接, 形成宏伟壮丽的云海梯田景观。在坝达观景点, 能一眼目及到全福庄、箐口、水卜龙三个村委会梯田1.4万余亩;在上主鲁老鹰岩观景点能看到麻栗寨、主鲁梯田万余亩;在胜村乡黄草岭观景点能看到多依树梯田一万多亩;在老虎嘴观景点能一览阿猛控、多沙、勐品、保山寨梯田6900亩;在牛角寨乡小窝宗能观及洛美河两岸连片梯田数万亩。[3]在不同的梯田观景点, 梯田特色也不一样, 观景时机亦各有不同, 如坝达梯田以雄伟壮丽著称, 适于清晨日出时观赏;老虎嘴梯田以秀美变化莫测闻名, 适于黄昏日落时分细细品味。

(二) 元阳哈尼族梯田文化景观的组成

1.“江河——梯田——村寨——森林”四素同构、天人合一的神奇景观

元阳哈尼族居住的环境显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与朴实的人与自然共生思想。大山之脚奔流着江河, 弯弯曲曲, 静如白练;一座座灰色的村寨犹如一簇簇雨后出土的蘑菇, 散落于半山腰, 拙朴灵性, 风情别致;寨子下方和两侧是山山相接、绵延不尽的梯田, 为无与伦比、壮观恢宏的大地艺术;寨子后方是苍茫绵亘、满目青黛的群山。“江河——梯田——村寨——森林”的壮丽景观是梯田文化景致中最直观、最富民俗特色的部分, 也是最具美学观赏价值的成分, 故而成为哈尼梯田文化旅游观景赏美的首选对象。

2.神秘的云海天象景观

元阳的梯田景观是一幅风味独特的水墨画, 绘制的仿佛是世外之景;又似是一首歌, 伴随飞扬轻舞, 撩人心魄;而云海是其最瑰丽、神奇、灵性的成分, 是梯田神秘美丽的霓衫羽衣。元阳县河流众多, 山高谷深, 沟壑交错, 地势高低悬殊, 故雾气浓重, 一年中近半年是雾期, 元阳老县城新街素有“云雾山城”之称。冬春时节的清晨, 漫漫云雾溢满千沟万壑, 形成茫茫云海, 铺天盖地、柔波柔卷、舒展奔涌, 隐没在其间的村落、梯田、山峰时隐时现, 扑朔迷离, 宛若世外仙境;当红日东升时, 云海与霞光交相辉映, 一派云蒸霞蔚的气象;而云海渐渐散去后, 梯田揭开神秘面纱, 在阳光下水波粼粼, 尽展动人真容, 美不胜收。

3.雄浑的地质地貌景观

元阳地处哀牢山南段、红河南岸, 山高谷深, 沟壑纵横, 属深切割中山地类型。由于长期受红河水系的侵蚀和切割, 地形呈V形发育, 地貌呈现为中部突起, 两侧低下,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主要有东西观音山及其16条山岭。县域内无一平川, 最高点为东观音山的白岩子, 海拔2939.6米, 最低点为元阳与金平两县相交的小河口, 海拔144米。地形复杂, 景观壮丽, 可谓“地险山越峻, 天平岭自雄, 层云霾峭壁, 绝涧倒悬峰”, 为开垦规模宏大的梯田创造了必要的地质地貌条件, 也为开展梯田文化旅游奠定了地理环境基础。

4.寒暑兼有的宜人气候

元阳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 四季如春, 温湿多雨, 四季无明显差异, 但由于地形复杂, 海拔高差悬殊, 立体气候十分突出, 呈现热带、亚热带、温带三种气候特点, 有“一山分四季, 十里不同天”之说。立体垂直的气候状况孕育了元阳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和植被类型, 赋予了其百里云海、雾笼朝阳等独特天象景观, 同时创造了元阳哈尼族梯田文化形成的气候环境条件以及“山间铃响走马帮, 河边泼水锣鼓忙”的多采民俗风情。

5.浓郁的多民族风情

元阳县拥有哈尼、彝、汉、傣、壮、苗、瑶等多个世居民族, 其中, 哈尼族占全县人口总数的53.9%, 占全县少数民族总数的60.8%。以哈尼族为主体的元阳各民族, 历史来源不相同, 地理分布有差异, 生活方式不一样, 但因千年的和睦共居, 调适整合, 在各自生存的海拔地带, 形成了多样化的民族文化, 集中表现为多姿多彩的村落民居、民族服饰、民族饮食、农耕生产、民族节庆、恋爱婚姻、丧葬习俗、民族乐舞、民间文学、信仰崇拜等, 为民族文化旅游提供了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和丰富资源。

6.悠久的历史文化

由于区位特殊, 历史上, 元阳长期保存着混合型政治形态, 地处江外, 却由临安府管辖;受制于流官, 却整体保留着土司制度。长期的土司统治, 留下了星罗棋布的土司衙门, 其中, 保存较好的主要有猛弄土司署。猛弄土司署位于攀枝花村, 建于清朝末年, 为砖木结构四合院建筑群。全院有大小6个天井, 有议事正厅及厢房数十间, 还有西式洋楼及花园“长春园”。司署大门前的120级石阶, 与整座司署大院连成一体, 更显出雄伟气势。其它历史古迹有白云别墅 (纳更新衙门) 、镇江王庙、大坪碉堡、猛多桥、飞龙桥等, 丰富了元阳梯田旅游的内涵与活动内容。

二、元阳哈尼族梯田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开发

元阳哈尼族梯田文化旅游资源的最大特色就在于“江河、梯田、村寨、森林、云海、日出日落”构成的人文化自然景观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 因此, 在进行旅游开发时, 应该充分利用与突出这些特点, 并设计和建设一系列旅游精品。根据元阳哈尼族梯田文化旅游资源的特色, 可重点设计与建设三大旅游品牌体系:观光休闲旅游、民族风情旅游、特色专题旅游。

(一) 观光休闲旅游

观光休闲是旅游市场上的传统大众旅游产品, 拥有最广泛的客源市场开发潜力。元阳县寒暑兼有的宜人气候、雄浑的地质地貌景观、浓郁的多民族风情为开展观光休闲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氛围, 而元阳县的江河、森林、村寨、梯田、云海、日出日落景观, 壮观绮丽、神秘多姿、风情万种, 既有怡人的自然之美, 又透射着动人的人文色彩, 美学观赏价值极高, 对国内外游览观光旅游者具有极大吸引力。此外, 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增大、人情世故的淡漠, 寻求返朴归真、到乡村休闲度假、体验农家之乐, 已成为现代都市人的一种时尚和身心放松方式。元阳哈尼族地区宜人的气候、新鲜的空气、美丽的风光以及自然、祥和、闲适的世外田园生活气息和淳朴厚实的民风民情, 对城市休闲度假旅游者具有特殊吸引力, 适宜于都市人的周末、假日乡村田野休闲度假游。

元阳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以梯田经济为龙头, 以云海梯田为背景, 以高山原始森林为依托, 带动蔬菜、水果、茶叶、渔牧、花卉等特色农业, 利用梯田、村寨、茶山、果园、菜地、花圃、鱼塘、高山、森林等资源, 开展“观哈尼梯田, 游哈尼人家”的“哈尼农家乐”旅游项目, 推出“菜园、茶园、花圃采摘游”、“果园尝鲜游”、“梯田鱼塘垂钓游”、“攀登高山健身游”、“原始森林探险游”之类的旅游活动。开发“假日农夫”项目, 推出“农耕出租”、“土猪认领”等参与性较强的旅游项目。所谓的“农耕出租”, 就是游客与农户签订协议, 由游客承租一块梯田、一片菜地、一个花圃或几棵果树, 交纳一定租金及管理费, 而由农户承担日常管理;承租游客空闲时下乡逛逛看看, 收获季节邀上亲朋好友前来收取劳动成果。“土猪认领”则是游客在农家认领一头或数头猪, 支付一定的身价钱和喂养费, 由农户代其喂养, 待到中秋、国庆、元旦或春节, 认领者邀上亲朋好友下乡杀猪过节, 参与歌舞狂欢, 尽情享受农家节庆的欢乐。这些活动不仅富有生活气息, 而且对青少年颇具教育意义, 既有利于促进城乡交流, 又可以增加农户经济收入, 并招徕较为稳定的回头客。

元阳哈尼族梯田文化观光休闲旅游品牌由两大主题旅游产品构成:一是云海梯田观光游, 代表性内容有云海梯田观光、民俗旅游项目参观等, 该项旅游产品具有国际、国内和地方多重市场。二是山村田野休闲游, 代表性内容有民族山村休闲度假、享受农家之乐等。该项产品主要面对地方市场。

(二) 民族风情旅游

元阳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县份, 境内世居民族有哈尼、彝、傣、苗、瑶、壮等, 其中, 哈尼族为主体民族, 占全县总人口的53.9%, 形成了以梯田文化为主体的多民族浓郁民俗风情。以传统饮食、民族服饰、梯田生产、民居建筑、民族村落、节日庆典、婚恋礼仪、音乐舞蹈、宗教信仰等为代表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 为元阳县开展哈尼族梯田文化民族风情旅游创造了优越条件。

元阳哈尼族梯田文化民族风情旅游产品主要有以下主题系列产品组成:一是特色村寨访问游, 代表性内容有特色民族村寨、特色民俗活动参观或参与等。二是民族节庆狂欢游, 代表性内容为在民族山寨欢度六月年、十月年等重大民族节庆, 品味长街宴, 参与歌舞狂欢。三是民族艺术、工艺游, 代表性内容为民族音乐、舞蹈表演, 民族传统工艺品及制作流程展示等。四是组合型民族风情游, 即为上述各个主题旅游类型及其它民族风情项目的综合产品。元阳哈尼族梯田文化民族风情主题旅游产品具有广阔的国际、国内和地方市场前景。

(三) 特色专题旅游

元阳哈尼族梯田文化所蕴藏的科学性、完整性, 所具有的悠久历史、丰富内涵, 所表现的高度美学观赏价值, 所营造的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亲的无与伦比的文化意境, 对海内外的科学考察、生态环境、历史文化、摄影、绘画、文学、艺术等专题旅游者具有强大吸引力和独特研究意义。

元阳哈尼族梯田文化旅游资源可设计开发出一系列特色专题旅游产品:一是科学考察游, 代表性内容为农业生态考察、农耕技术考察、农田水利考察等。二是文化考察游, 代表性内容为民俗文化考察、历史文化考察等。三是摄影采风游, 代表性内容为摄影创作及比赛等。四是文学艺术游, 代表性内容为文学、绘画、音乐、舞蹈采风、体验、考察等。元阳哈尼族梯田文化特色专题旅游品牌具有国际、国内和地方多重旅游市场。

摘要:哈尼族梯田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分布广袤、景观壮丽, 为哈尼民族文化的缩影, 是我国梯田文化的代表。作为哈尼族梯田文化的中心区, 元阳的旅游资源集中体现于梯田文化。根据元阳哈尼族梯田文化旅游资源的特色, 可重点设计与建设三大旅游品牌体系:观光休闲旅游、民族风情旅游、特色专题旅游。

关键词:元阳,哈尼族梯田文化,旅游产品,开发

参考文献

[1]红河哈尼梯田申报世界遗产办公室.红河哈尼梯田——农耕文明造就的大地艺术[M/CD].西安:陕西电子音像出版社, 2002.

[2]李期博.论哈尼族梯田稻作文化[C].红河州哈尼学学会, 李期博.哈尼族梯田文化论集.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0.

梯田多美作文 篇4

我故乡的梯田是典型的“斗笠丘、眉毛丘、蛤蟆一跳过三丘”的碎田块,在崇山峻岭间连绵如流云飞波,犹如天梯直入云端,犹如人间仙境。

春天,农民们插着绿油油的秧苗,一步一个脚印地劳作着,在逶迤青山的陪衬下,漫无边际的千亩梯田,蔚为壮观。

夏天,秧苗长成了稻禾,抽出了稚嫩的稻穗,此时的梯田像一卷卷绿色的画卷。

秋天,梯田像一架自然的钢琴,当大自然弹动它那金色的琴键时,梯田顿时撒满了金粉,整个世界都变成了金色。金色的稻穗在微风的抚摸之下,泛起了一片又一片的稻浪。

冬天,满是稻茬的梯田虽然光秃秃的,但在我心中还是美的。灌满水的梯田在冬日太阳的照耀下,闪烁着亮光,像一面面神女的镜子,熠熠生辉。四季四景,色彩缤纷,置身其中,如入世外桃源。

走进我的家乡的梯田,便仿佛走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梯田线条优美,疏密相间,造型各异。田在山中,群山环抱,绿树相衬,水色山光,绵延广阔,加上田间房舍、袅袅炊烟、劳作的人群,构成一幅幅浓浓的山水田园诗画。

故乡的梯田海拔在1000米以上,气候十分特异,常常云涛L滚,在那美丽的梯田青山中忽隐忽现,那依稀可见的村舍,若隐若现,让人在陶醉中生起一种身在幻境的错觉。远远望去,这真是“云在山间绕,雾在山里飘”啊!

故乡的梯田田在山中,田在雾里,田在云霄,是醉美的大地雕塑。饱受城市喧嚣的你,雾霾侵扰的你。

“工业梯田”开发模式研究 篇5

目前,在我国,土地粗放利用盛行,“空心村”、土地抛荒撂荒等现象普遍存在,耕地资源的保护问题亟待解决(见图1~2)。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拥有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而耕地资源现在已成为了解决民生问题的决定性因素,在尝试了多种方法而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工业梯田”为耕地资源的保护带来了新的希望。我国是一个多山少地的国家,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66%,本文所探讨的“工业梯田”即是指在荒山或荒坡上开发工业用地,将荒山荒坡建设成台阶式的“梯田”,用于工业生产的土地开发利用模式。

2 “工业梯田”在国内的发展情况

“工业梯田”是首先在福建兴起的,福建省山多地少,从2000年在德化县建立第一个山地工业园起,福建的“工业梯田”为当地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2003年,继福建的“工业梯田”建立之后,贵州省岑巩县的山地工业园也有了发展,岑巩县工业园区的总规划面积是30.23 km2,按照“一心两翼”结构发展,积极的向山要地,梯级开发。随着福建和贵州“工业梯田”的发展和成功,其他省份也逐步开始推广这一开发模式,同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鉴于十堰市荒山多的现状,在2008年,十堰市市委市政府决定采取“工业梯田”,将荒山变成有用的工业用地。如今十堰市的“工业梯田”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这打破了工业用地对十堰市经济发展的制约,大大增加了十堰可利用工业用地的范围,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首要条件。

3 “工业梯田”开发模式的探讨

广义的山地包含了如丘陵、山地以及崎岖不平的高原等多种地形,根据基地现状以及周围环境的不同,“工业梯田”的类型也是不同的,我们对于一些现已建成的工业园或已有的规划方案进行了分析及归纳,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工业台地型、缓坡地主导型和生态嵌入型,这三种类型的开发模式各有其特点,针对不同的基地现状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开发模式,以下对这三种开发模式进行简述。

3.1 工业台地型

工业台地型是以改造低缓山地,增强其建设适宜性与利用效率为主导的一种开发建设模式,其以“推平建设”为主要特征。这种开发模式是土地利用率最高的一种,同时也是建设土方量最大的一种,它适用于坡度较缓的山地工业园。

典型案例:浙江省丽水市的丽水水阁工业区,该工业园位于丽水市莲都区西南部,金丽温高速公路出入口处,该工业区将昔日连绵起伏沟壑纵横的山地经过高挖深填削峰填谷建成新型工业城,其占地面积约为10 km2,自2002年开发以来,为当地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见图3)。

3.2 缓坡地主导型

缓坡地主导型是以保持地势和整体地形为主导,按照地势地形将基地改造成适宜建设的缓坡地式或台地式的工业用地,从而形成缓坡式与台地式相结合的一种土地开发利用模式。这种开发模式是与地形结合最好的一种,同时也是建设土方量最小的一种,这种开发模式可根据基地现状建设出最具特色的“工业梯田”。

典型案例:福建省大田县冶铸机械加工城,该工业园位于福建省中部的大田县上京镇,其交通区位优势也十分明显,该工业园规划总面积6.77 km2,基地内地势连绵起伏,平均标高为761 m,除部分高峰外,大部分用地坡度属于适宜建设用地范围内坡度相对较高的一类,该工业园规划基于用地选择评价与用地可建评价,保留不宜建设的高山区与生态敏感区,在规范性、经济性和可实施性的原则下将用地划分为12个不同标高的建设平台。工业园合理选择主要道路走向,以最短路径、最小坡度连接各平台,保证各平台的有机联系(见图4)。

3.3 生态嵌入型

生态嵌入型是通过严格的开发建设控制和引导,不破坏原始地形地势,将工业厂房区隐于山林,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新型现代化工业园区。

典型案例一:浙江省义乌市盘塘地块产业园区,该工业区位于浙江省义乌市,是中国极其重要的轻工业基地,其总规划面积2.68 km2,其中平地1.03 km2,低丘缓坡地1.38 km2。该规划利用现有的、即将建成的路网,与基地周围的建成区联系建设公共设施,这不仅为工业园的发展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对现有建成区产生了有利的影响。规划将基地中保留的生态山水连片贯通,形成一条新型绿化带,增强了其生态性(见图5)。

典型案例二:湖北省宜都市高新技术示范园概念性总体规划,该工业园位于湖北省宜都市枝城镇区西北部,西临规划宜张高速公路,该规划范围约13.65km2,大部分高程在70~120 m之间,适合建设工业园区。规划采用“三轴、四园、三区”的规划结构,力求以最经济的成本打造最合理的工业园区,保护和利用基地现有的生态资源,突出城市特色,改善园区环境,提升整体品位(见图6)。

4评价与结论

工业台地型土地利用率最高,它通过地形的改造,形成适用于工业建设的平地,这种模式利于园区内的各个小地块内部进行各类开发建设,同时也利于园区内部的“七通一平”。但是,这种模式建设投入大,对原地形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是最大的,需要利用外部的生态腹地进行补偿。由于这种模式改变了当地的自然地形,所以在建设中要加强工程预防措施,而且在建成后也存在着个各种水文地质灾害的隐患。

缓坡地主导型与地形的结合最好,也能够体现出各山地工业园的特色。但是,该模式同样对生态环境有十分严重的破坏,需要利用外部的生态腹地进行补偿。

生态嵌入型与地形结合高度契合,能够体现山地建设特色和城市设计理念的开发建设模式,该模式对生态环境得以保护和延续,但在用地开发上相对受到限制。

三种开发模式各自有其特色,在选择开发模式时,需要综合考虑建设基地的地形、周边生态环境以及填挖土方量等各种因素,因地制宜,找到最具地域特色的低成本、高效益的开发途径。

摘要:本文针对土地粗放利用盛行,土地资源日趋匮乏的背景,通过对“工业梯田”开发模式案例的对比研究,提出山地工业园必须因地制宜、综合利用“工业梯田”开发模式,才能找到具有地域特点的低成本高效益的开发途径。

关键词:工业梯田,山地工业园,工业园,土地集约利用

参考文献

[1]蒋红兰,等.工业梯田——我国土地利用的新模式[J].农机化研究,2007.

[2]王炜,等.浅谈城镇化与工业园区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山东省日照市工业园规划为例[J].城镇规划,2003.

[3]张立文,等.生态嵌入型:新产业园规划模型——以义乌市低丘缓坡盘塘地块的规划为例[J].华中建筑,2011.

[4]周骏.低丘缓坡开发的规划方法研究——以大田县冶铸机械加工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1.

[5]叶斌,等.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定探讨[J].总体规划,2011.

梯田旅游 篇6

湿地公园是国家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栖息地以及湿地多用途管理区等共同构成了湿地保护管理体系。截至2015年, 全国共批准国家湿地公园试点706处, 其中古梯田类国家湿地公园仅有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国家湿地公园、浙江云和梯田国家湿地公园和贵州从江加榜梯田国家湿地公园3处。相对我国多山、多梯田的资源现状, 古梯田类湿地公园建设的必要性尚未得到足够重视, 建设对策研究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因此, 以浙江云和梯田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浅析古梯田类湿地公园建设的必要性与对策, 促进古梯田湿地的有效保护。

2项目区概况及评价

浙江云和梯田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浙南的云和县崇头镇, 最早开发于唐初, 兴于元、明, 距今有1000多年历史。公园范围包括云和梯田群及其周边山场林地, 地理坐标为东经119°25′48″~119°29′56″, 北纬27°59′16″~ 28°04′21″。规划面积2192.4hm2, 其中梯田、河流、沼泽、库塘等湿地面积875.3hm2, 湿地率39.9%。

2.1生态区位重要

浙江云和梯田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浙南山地丘陵重点生态功能区, 地处浙江省第二大水系———瓯江的源头区, 生态区位重要, 湿地公园在涵养水源、调节径流、保护中山地区稀有的沼泽化草甸与湿地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2生态系统典型

湿地公园境内以梯田湿地生态系统为主, 包括河流、沼泽 (沼泽化草甸) 、农用池塘等多类型湿地生态系统。同时, 多样的湿地生态系统与周边的山地、森林、村庄等有机结合, 构成自然和谐的“山、水、林、田、村”生命共同体, 在我国南方丘陵山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2.3生物多样性丰富

湿地公园内生物多样性丰富, 其湿地维管束植物计有70科296种, 湿地脊椎动物计有5纲19目35科106种, 其中淡水鱼类4目6科13种、两栖类2目7科21种、湿地爬行类3目7科25种、湿地鸟类7目12科36种、湿地哺乳类3目3科11种。分布有野大豆、野荞麦、鸳鸯、虎纹蛙4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

2.4景观与文化价值高

湿地公园以华东地区最大的梯田群为基底, 构建了气势恢弘、美轮美奂的梯田特色湿地景观, 并与公园内底蕴深厚的梯田文化、畲族文化、银矿文化、女神文化交相辉映, 令人心驰神往、痴迷沉醉, 被誉为“中国最美梯田”, 美学与历史文化价值极高。

3建设必要性分析

3.1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需要

古梯田是山区坡耕地水土保持系统工程的范例, 重要的生态区位使湿地公园境内的湿地在涵养水源、调节径流、保持水土、防止滑坡、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建设古梯田类湿地公园, 加强山地湿地生态系统保护, 对维护区域环境质量、国土生态安全及流域水生态安全意义重大。

3.2响应湿地保护、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的需要

湿地公园珍稀的湿地物种和华东稀缺的中山沼泽化草甸等湿地资源均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通过湿地公园建设, 严格保护湿地资源及湿地生态系统, 是积极响应湿地保护行动的需要, 对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也具有重要作用。

3.3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示范样板的需要

云和梯田开垦历史久远, 在与自然共处的历程中, 积淀了丰富的地域生态文化:“樟树亲娘”民俗、“山林— 村舍—梯田—河流”和谐的生态格局, 特别是利用废弃的银矿遗址改造为梯田, 是受损山体生态修复及利用的样板。通过湿地公园建设, 保护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 传承地域生态文化, 挖掘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财富”, 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典型示范与生动实践。

3.4展示国际形象、建设“美丽中国”窗口的需要

云和梯田因其面积广、落差大、形态美等典型少见的湿地景观、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深厚的湿地文化频频受到众多国内外知名媒体的关注, 先后被CNN、香港大公报、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等各大国际媒体评为“中国最美的40个景点之一”、“国际艺术家采风创作基地”、“中国特色旅游最佳湿地”等称号, 被列为国家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实践基地。在生态文明及美丽中国建设的时下, 加强云和梯田湿地的保护是“美丽中国”国际窗口建设和湿地保护宣传的需要。

3.5打造山水童话乡村,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湿地公园一方面通过严格保护, 为云和“山水童话乡村”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基础;另一方面, 通过生态旅游开展和社区共建, 可以为社区居民改善人居环境、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品质, 提升知名度, 增强影响力和优化投资环境, 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4建设对策及重点建设内容探讨

通过云和梯田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条件评价及必要性分析, 遵循湿地公园“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 持续发展”的方针, 湿地公园建设应以系统性保育、恢复古梯田湿地生态系统为核心, 突出景观与文化优势, 对江南独特、历史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极高的“中国最美梯田”开展可持续性的合理利用, 充分发挥湿地公园的多维功能和效益, 示范古梯田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4.1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

以系统、整体性的生态保护理念, 开展湿地生态系统及其周边森林“生命共同体”的保育与恢复。通过复合湿地生态系统保护 (水系水质、水岸、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 、梯田湿地景观保护和地域湿地文化保护等措施, 保护公园内完整的复合生态系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稀缺的湿地类型、美轮美奂的湿地景观与丰富多彩的湿地文化。

湿地恢复主要通过水源涵养林培育, 加强梯田湿地水源供给的“根”———森林的水源涵养能力, 维护湿地水量的补给与平衡, 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以退菇还田、补水耕种等措施, 恢复传统梯田湿地, 发挥湿地的多重效益。同时, 以拆除工棚、违建, 改造民宅外观等措施, 恢复原生态自然和谐的湿地景观。

4.2湿地科普宣教与科研监测

通过建设水生作物园、梯田湿地探索路径、稻作生态教育基地、社区湿地学校、银矿文化陈列馆、畲乡民俗文化长廊等科普宣教设施及公园解说标志系统, 宣传普及湿地科学知识, 全面展示湿地公园独特的湿地资源、 深厚的文化底蕴, 提高全民的保护意识, 弘扬生态文明。

结合相关科研力量, 开展相应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应用性科研项目, 为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通过布设监测站点、购置监测设备、培训监测人员, 构建湿地公园的监测网络, 对境内生态环境、游客影响等进行监测。

4.3湿地合理利用

主要包括湿地农业生产和生态旅游两种利用方式。 湿地农业生产主要通过建设无公害大米生产、湿地蔬菜生产和田鱼养殖3处湿地生产基地, 以点带面, 为区域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示范。

湿地生态旅游在游客容量及规模预测的基础上, 重点细分观光游览、摄影创作、自驾车、乡村度假、避暑休闲、科普教育等客源市场, 设置观景台、畲乡民俗文化苑、银官桥、坑根石寨、夫人殿、摄影家俱乐部等景点、设施, 组织游览线路, 打造旅游形象。

4.4湿地公园管理与社区协调

通过成立社区共管委员会, 协调湿地公园与社区的关系, 开展社区培训, 合理布局居民点, 积极引导产业转型, 加快梯田农产品的品牌建设, 增加文化附加值, 提高梯田产品的市场价值, 可持续性地共同保护、管理与建设湿地公园。

5结语

我国是一个湿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文化多元的国家, 古梯田是历经上千年的垦殖创造的湿地农业生态奇观和古代农耕文明的活化石, 创建古梯田类湿地公园是湿地公园体系的重要组成。同时, 以梯田为依托和主体, 利用“山林—村舍—梯田—河流”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体系, 建设独具特色的湿地公园, 也是梯田湿地保护的典范。

正确认识并协调好森林与梯田、公园与社区、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创新等关系是古梯田类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陈宜瑜.中国湿地研究[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2]焦文捃, 闵庆文.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类型和需要注意的问题[J].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7 (24) :4~6.

[3]徐鹏, 何林荣.武义县湿地可持续利用模式探讨[J].华东森林经理, 2015 (4) :70~72.

[4]张志, 刘德晶, 闫平.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技术探讨[J].湿地科学与管理, 2008, 4 (1) :28~32.

浅谈哈尼梯田复合生态系统 篇7

关键词:哈尼梯田,生态系统,水循环

0 引言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迄今为止面临的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挑战之一, 也是影响未来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1]。《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指出, 气候变化将继续对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尤其是对农牧业生产、水资源供需等影响较为显著[2,3]。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滞后, 生态环境脆弱, 农业生产更易受到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2010年春天在中国西南地区发生了60年未遇的特大干旱, 西南地区五省与多年同期相比, 降雨总量偏少50%以上, 部分地区降雨总量偏少甚至达70%以上, 接近或突破历史极值。西南地区五省共计5.03×106公顷农作物受灾, 绝收面积1.12×106公顷, 直接经济损失达236.6亿元[4]。在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遭到灭顶之灾的同时, 云南省元阳县的哈尼梯田受旱灾影响却很小, 始终保持着充足的蓄水量, 成为全国瞩目的一枝独秀。哈尼梯田成功应对极端干旱主要得益于完备的生态系统、有效的水资源管理与利用、良好的森林保护与管理以及哈尼人在千百年劳动生产中积累的适宜山区农业的传统知识。在全球气候变化、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的大背景下, 哈尼梯田复合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研究对于全球生态农业建设、稳定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此外, 揭示以哈尼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传统知识在应对极端气候事件方面的特殊作用, 对于指导我国民族地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具有积极意义,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传统知识的保护和传承。

1 哈尼梯田概述

哈尼梯田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南部、东南部的哀牢山脉、元江流域地区, 面积4万余公顷, 由世居于此的哈尼族以及其它民族人民群众共同创造, 距今已有1300年历史。哈尼梯田主要分布于海拔144~2000m、坡度在15~75°的山坡上, 森林、梯田、村寨、江河依次分布, 具有显著的垂直特征[5]。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四素共构”所形成的复合农业生态系统[6], 可以保持良好的水、土条件, 有利于耕作和提高作物产量。研究表明, 哈尼梯田稻作农业是传统山地农业中效率最高的农业模式[7]。哈尼梯田是全人类共享的文化与景观遗产, 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典范, 它为人类适应全球变化、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应对战略与资源基础[6]。

2 哈尼梯田完备的生态系统

哈尼梯田复合生态系统主要由森林、村寨、梯田和江河四部分组成, 具有显著的垂直特征, 形成森林—村寨—梯田—江河沿等高线分布的空间结构 (如图1所示) 。这种空间上的垂直分布模式, 对于保持水土、维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作用[8,9], 另外, 各部分间相互作用、有机结合, 确保了复合生态系统始终维持着良好的生态功能, 为适应气候变化提供了前提保障。

2.1 森林生态子系统

森林生态子系统在整个哈尼梯田生态系统中发挥着核心功能, 一方面为哈尼梯田提供了大部分水源, 另一方面为其提供了大量腐殖质。其主要功能包括: (1) 涵养水源。森林通过截留、吸收天然降水和地表径流, 有效调节了地表水的时空分布, 充当“绿色水库”的角色。 (2) 保护土壤。森林通过对降雨和地表水的截留, 有效减弱土壤所遭受的冲刷, 减少水土流失, 有效防止了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3) 天然仓库。森林为村寨子系统提供了饮用水源、薪柴、各种动植物食物及各种生产生活用品, 被誉为哈尼人的“天然仓库”。

2.2 村寨生态子系统

哈尼族村寨大多位于森林和梯田之间的半山腰, 这里气候温和, 适于居住, 既便于上山采集狩猎, 又利于梯田的灌溉施肥等管理。哈尼村寨选址具有严格的条件, 首先必须选择朝阳而平缓的山梁、山坡或散布其间的小凹地;其次是必须有水源;再次是上方必须分布着茂密的原始森林[10]。哈尼族在建寨时要选择水源丰富的地方, 任何一个哈尼村寨都会修建蓄水池或水井, 然后搭建水渠竹管引入高山溪流, 为日常取水、洗菜、洗衣服所用。村寨生态子系统具有控制和影响其他子系统的功能, 对于整个复合系统的维持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3 梯田生态子系统

哈尼梯田是在哈尼人影响和控制下达到动态平衡的农业生态系统, 是人工湿地的杰作, 梯田中的典范[11]。梯田生态子系统是以梯田为基础, 以水稻作物群落为中心的半人工生态系统。作为一个输入和输出均开放的生产系统, 梯田生态子系统与其他三个子系统间存在着显著的相互作用关系, 其主要功能包括保持水土和物质能量输出两个方面。哈尼梯田沿山坡而筑, 对于山地水土流失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 还通过截留径流中的腐殖质发挥保肥作用。梯田生态子系统具有向村寨子系统提供食物和能量的功能, 它为村寨子系统提供了最主要的食物———稻米, 并提供了作为重要菜肴的梯田动植物, 也提供了一定的生活资料———稻草。

2.4 江河生态子系统

江河生态子系统的主要作用为通过强烈的蒸发、蒸腾作用为高山森林区提供充足的水分, 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哈尼梯田集中分布的哀牢山、无量山地区, 分布有红河 (又称元江) 、把边江 (又称李仙江) 和澜沧江三条主要河流及众多支流, 单红河州境内长度超过10千米的支流便有17条之多[12]。众多江河分布的河谷地带终年干燥炎热, 蒸发量和蒸腾量极高, 大量蒸发、蒸腾的水汽上升至高山森林位置时遇冷凝聚, 形成降水。研究表明, 哀牢山地区降水量无论在旱季还是雨季都有随海拔增高而增加的趋势[13]。以哈尼梯田核心区元阳县为例, 该县全年雾天多达180天, 相对湿度达85%[14]。水分蒸发形成的绵绵雾雨滋润着其它生态子系统, 极大地减弱了极端干旱的影响。

3 哈尼梯田复合生态系统的水循环

哈尼梯田复合生态系统的灌溉水源以降雨经森林截留之后形成的地表径流及泉水出露为主。溪水流出森林后, 经沟渠自上而下流经村寨, 进入梯田。梯田上丘和下丘均有出入水口, 上满下流, 终年不息。在灌溉层层梯田后, 最终汇入位于干热河谷地区的红河等江河。江河水网密布的河谷地区, 由于常年高温而蒸发强烈。水分蒸发形成的热气团上升至高山低温区时形成绵绵雾雨, 重新滋润高山区的原始森林, 在林海山间汇集成无数水潭和溪流, 进行下一次水循环。整个水循环过程如图2所示。正是在这一周而复始的水循环过程作用下, 整个哀牢山区形成了“山有多高, 水就有多高, 到处泉水叮咚响”的独特地理环境[15]。

哈尼人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 凭借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从海拔1900米的森林边缘修筑数千条沟渠, 将溪水引入海拔1600米左右的村落分布地带, 并从村寨周边往河谷山脚开垦出层层梯田, 引导溪水泉流终年顺着层层梯田下流汇入河流水系。密集的沟渠将四个子系统紧密联系在一起, 形成了森林—村寨—梯田—江河有序分布、和谐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哈尼梯田复合生态系统的水循环过程实现了水资源的重复利用, 在极端干旱条件下为生态系统提供了充足的水分。

4 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

哈尼梯田复合生态系统四个子系统间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四个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如图3所示。森林生态子系统为村寨子系统提供水源、薪柴、动植物产品及建材等生产生活用品, 为整个复合系统提供水源;梯田生态子系统为村寨子系统提供稻米、鱼虾、水芹菜等食物, 同时是畜禽饲料的主要来源;村寨生态子系统通过输出人力、畜力等辅助能及各种技术调节和控制着整个复合生态系统, 维持自身的稳定和发展[5];河谷生态子系统汇集水资源后, 通过蒸发形成降雨, 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在以上一系列复杂关系作用下, 整个生态系统保持了较高的稳定性, 成功抵御了极端干旱等外界干扰。

5 结语

梯田旅游 篇8

一、发展果品产业的优势

㈠自然条件 境内年均气温8.0℃, 年均降雨量547.8mm, 年极端最低气温-23℃, 极端最高气温为34.8℃, 夏季 (5月~8月) 月平均气温17.8℃。土壤以黄绵土、黑垆土为主, 耕层平均有机质含量1.3%~1.5%。年日照时数2179h, 光照充足, 昼夜温差大。水资源丰富, 无工业污染源, 森林覆盖率27.3%, 生态环境优越, 各项生态指标符合2003年农业部编制出台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中《苹果区域布局规划》的7项生态指标, 具有生产优质高档果品的区位比较优势。

㈡交通条件 东距宝中铁路安口站80km, 南距陇海铁路南河川站100km, 北距国道312线70km, 平庄、华庄、泾甘公路交汇贯通, 乡乡油路畅通, 村村公路纵横网布, 交通运输条件便利。

㈢劳动力资源条件 果品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庄浪县是农业大县, 农业生产劳动力富裕。据统计调查, 户均有2.5个劳动力, 而且劳动力成本同南方发达地区相比低30%~50%, 可大大降低果品生产成本, 提高果园经济效益。

二、苹果产业发展概况

㈠产业基地稳步扩张, 经济效益日益凸现 从2012年开始, 全县按照集中连片、整村推进、整乡突破、整流域开发的思路, 每年以0.67万hm2的规模发展果园。至2014年5月底, 全县共建成苹果4.00万hm2, 挂果园面积达到1.33万hm2, 人均拥有苹果园0.09hm2, 基本实现了苹果适宜区全覆盖。2013年全县苹果总产量达到20万t, 果品总产值达6亿元, 农民人均果品收入达1463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3%。

㈡科技含量明显提升, 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近年来, 庄浪县在果品产业开发中注重推广应用以树形改良、果实套袋、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治理等实用技术, 大大提升了果品产业的整体科技术含量, 使果品优果率达到80%, 商品率达到95%。随着全县果品生产的迅速发展, 有力地促进和带动了苗木繁育、果品贮藏、包装、销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初步形成了产、贮、销一体化的发展格局。2005年通过实施农业部种子工程项目, 建成了苹果无病毒良种苗木繁育基地, 基本实现了苹果苗木的自供自足。全县建成各种苹果窖 (库) 800余座, 年实现贮藏增值3000万元。

㈢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技能培训不断强化 相关主管部门在14个果园乡镇组建成立了果树服务站, 健全了县乡两级果业服务机构, 在果园重点乡镇成立了乡级果业协会5个、村级果业协会23个, 提高了全县果农的组织化程度, 组成了210人的果业专业技术推广队伍和500多人的技术服务队伍, 常年从事果园管理、技术指导、科技培训等服务工作, 为全县果园的健康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㈠财政资金投入不足 果品产业作为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 需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才能发展壮大。庄浪县是国家贫困县之一, 财政收入困难, 在得不到国家和省财政对果品产业化的专项支持的情况下发展苹果产业, 显得力不从心, 制约了全县苹果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㈡产业链条短, 缺乏龙头带动力 庄浪县还没有建立产贮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格局, 以采后商品化处理、果汁生产等为主的果品深加工企业空白, 附加增值环节少, 综合效益差。

㈢果品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低 由于庄浪县果品生产是以单家独户的分散经营模式为主, 如遇市场波动, 就会出现果贱伤农的现象。另外, 庄浪县果区早春低温霜冻频繁, 夏季又是雹灾多发区域, 一旦发生灾害, 会使果园的产量和效益严重受损甚至绝收。

四、发展思路与对策

㈠强化果园的标准化管理 目前, 庄浪县果园面积达到4.01万hm2, 基本实现了适宜区全覆盖的目标, 以后的栽植将是局部性栽植。为此, 要把产业开发的重点转移到果园精细化管理和标准化生产上, 要在增加“标准园”“挂果园”和“创汇园”上下功夫, 全面抓好果园的拉枝、修剪、病虫害防治等常规化管理。

㈡延伸产业链条 围绕苗木供应、果品生产、加工、包装、贮存等各个环节, 积极培育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涉果企业, 实现果品的综合利用和增值。建立苹果新优良种繁育基地, 解决庄浪县苹果基地建设长期依靠外调的现状, 实现苹果苗木自育、自繁。同时, 加快对果品精包装厂、果汁生产厂、果品进出口贸易公司、半地下式果窖及气调库等企业的投资建设。

㈢继续抓好果农技能培训 在果园管理中, 果农是主体, 只有建成一支高素质的果农队伍, 才能全面提升果园管理水平。随着庄浪县果品产业中心工作的转移, 果园管理特别是标准化管理成为重中之重, 因此, 要把果农的培训放在果园管理工作的首位, 组织果业技术人员采取集中课堂培训和现场实地指导相结合的方法, 手把手传授管理技术, 努力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果农队伍, 加大示范园建设, 力争建成一批精品示范园, 充分发挥示范引导、典型带动作用, 推动全县果产业发展上台阶、上水平。

摘要:为了强力推动庄浪县苹果产业提质增效创牌, 加快由梯田大县向产业强县转变进程, 根据全县苹果产业发展现状, 分析总结了近年来苹果产业发展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思路和对策建议。

上一篇:老年呼吸衰竭下一篇:公司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