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品与旅游管理

2024-07-06

旅游产品与旅游管理(精选12篇)

旅游产品与旅游管理 篇1

我国地大物博, 自然景观丰富, 近些年来为了加大旅游业的发展, 众多地区将当地的自然风光改造成了景观供游人参观。但是在旅游业繁荣发展的过程中, 我们要时刻牢记旅游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旅游业的生存以及发展。虽然我国在近几年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带动了落后地区的经济效益, 但是在人们潜意识中始终存在一个错误的观点, 那就是旅游是一种经济活动。如果不改变这种错误的观点, 就会在极大程度上造成我国旅游资源的过度开采, 反而影响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1 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1 经济发展中的短期行为破坏旅游环境

许多经济不发达地区尝到了旅游效益带来的甜头, 就不顾生态环境的利益, 一味的开发新的旅游环境, 造成当地的生态利益一再受到破坏, 将经济作为第一指标后, 其他利益就置若罔闻, 造成一种不伦不类的现象。环境保护一再被忽视的后果就是谋求经济效益舍弃环境效益, 最终导致当地的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一些著名景区游船遍布江面上, 景观的美感不再, 有些游人的素质不高, 将垃圾随处乱扔, 原本清澈的水面变成了污臭的水沟, 完全失去了往日的风采。有的森林景观附近兴建了众多工厂, 这些工厂的排污设备不合格, 造成森林资源受到污染, 原本的绿色世界不再了, 还有对树木胡乱采伐的现象, 以至于周围水源的水位逐年下降, 面临枯竭的状况。上述一系列情况只是冰山的一角, 还有更多的旅游资源遭受破坏的现象, 严重影响到旅游价值。

1.2 旅游者不文明行为导致自然环境质量下降

旅游者的素质不高是造成自然资源受到破坏直接因素。近些年来, 新闻报道中时常会出现某某游客在某景区随意刻画等不文明现象的报道, 究其原因, 是长期以来我们对这一情况不够重视造成的, 等到问题真正积压到了爆发的境地, 才开始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从根本上说, 旅游者在游览景观的过程中潜意识里不具备保护环境的意识, 完全忽视了景区内的警告牌标志, 随意进入草坪内践踏, 到处可见垃圾的身影, 垃圾桶反倒成了一种摆设, 随处乱吐痰, 采摘花草早已屡见不鲜, 虽然加大了监管力度, 但是作用仍然是微乎其微。因为我们没有从根本上改掉这一恶习, 导致环境资源的大面积破坏。

1.3 旅游区客容量超负荷破坏了旅游区自然生态系统平衡

一些景观并没有设置旅游人数, 导致一到大型节假日就出现景区内人数超负荷的情况, 而景区内又没有配置与游客人数相当的公共设施, 因此造成了环境污染。当游人数量超出景区的承载量时, 环境破坏的程度就会变得更加严重。比如某处喀斯特地貌的景观, 在某一时间段的游人如织, 人数一多呼出的二氧化碳也就增多, 造成空气中的温度与适度增加, 引起景区内的环境发生变化, 严重的情况会导致溶洞内融化, 遇到干燥的空气进入, 又会出现结晶的现象, 由此造成景区的环境污染变得更加严重。在我国的许多景区, 这都不是罕见现象, 超负荷的人流最终会导致景观的寿命缩短, 所以我们不能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发展。

1.4 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破坏旅游区环境

当前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 由于相关部门在前期缺少相应的调查与研究, 没有进行详细的评估便急于开发资源, 导致景区的建设并不能与当地的整体环境相适应, 这种不协调的现象最终会使得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有些地区忽视了原有的自然古迹, 而盲目改造, 使之变得不伦不类, 具有悠久历史的估计反倒被现代化的巨擘所取代, 违反了发展规律。究其原因, 都是开发者过于贪求经济利益导致的, 只注重不断地开发, 却忽视了环境的保护, 最终带来的后果只能是百害而无一利。

2 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

2.1 健全旅游环保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

鉴于旅游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破坏, 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严格执行和遵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有关立法部门应尽快制订和颁布《旅游法》、《旅游环境保护暂行规定或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 以便和已有的制度配套完善。与此同时, 更重要的是通过依法守法来保护和治理旅游环境, 建立强有力的旅游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完整的管理体系, 来执行有关法律、法规, 并监督和管理旅游开发和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做到有法必依。

2.2 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管理

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应树立“防胜于治, 防先于治”的管理思想, 使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宏观地贯穿旅游规划、开发, 发展和巩固等各个阶段, 规划时, 应通过科学合理的环境预测和估计, 对环保的点、面可能造成破坏的程度和范围以及景区超载情况的有效调控等问题进行宏观管理, 应切实避免旅游开发与发展中重产值、轻环境的短期行为, 避免“亡羊补牢”式的管理手段。

2.3 提高环保意识、实现主客体参与管理

旅游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部门, 管理部门, 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全体参与;因此, 通过法制观念教育、全面观念教育以及长远观念教育, 来提高全民族乃至入境游客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 对于持续发展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创造舒适优美的旅游环境, 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 努力提高游客自觉地爱护景区旅游资源、保护景区旅游环境;另一方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景区旅游环境的保护措施。增设钢网护罩加以妥善保护, 确保重点文物和景物不受损坏。

2.4 研究环境容量, 保证旅游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为了顺利地发展我国的旅游业, 必须加强对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 根据每个景区的具体情况, 提出可容纳游客的最大限量指标, 采取提高热点旅游区的门票价格、划定特殊旅游景点并控制其旅游人数等手段;调整旅游区的旅游规模, 在保证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使旅游区的环境得到保护。

结束语

总之, 旅游发展不应把自己同旅游环保敌对起来, 环境有效保护是为了更好, 更持续地发展旅游;相信在全民环保意识日渐提高的今天, 通过有关部门对旅游环境的宏观保护和综合治理, 我们的旅游资源一定能够得以持续利用, 旅游业一定会真正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项“朝阳产业”。

参考文献

[1]汤春琳, 唐.我国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思考[J].法制与社会, 2008 (20) .

[2]李淑萍.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J].成才之路, 2009 (18) .

[3]黄娜.加强旅游环境教育的主要对策[J].科教导刊 (中旬刊) , 2013 (2) .

旅游产品与旅游管理 篇2

旅游消费与文明旅游的现状

近年来,在**县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旅游业快速发展。成功创建“中国长寿之乡”,建成并对外开放“一河(**河)”、“一湖(**天湖)”、“一电站(**水电站)”,“一山(大山原始森林)”、“一洞(**河**湖)”、“一峡谷(**大峡谷)”六大景区,并形成精品一日游旅游环线;同时完成**大峡谷国家森林公园创建**生态旅游示范区、六美生态农业休闲园创建**四星级乡村旅游区及大山原始森林创建3A级景区工作,创建六美生态休闲园**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参与建设的**珍珠李示范基地认定为**第二批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先后创建了纳王三星级乡村旅游区、登里山泉乐园旅游扶贫示范点。我县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和大力的宣传促销力度,提升了**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来**旅游人数逐年增长。

一、**旅游消费现状

我县通过民俗活动与外出开拓客源市场相结合的办法,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旅游。2015年,我县按照“月月有节庆、季季有高潮”的宣传模式,已>策划开展**河文化旅游节、亲子游景区、壮乡刨汤节、桐花节、燕归来节、“5•19中国旅游日”、**珍珠李节、下老金三角垂钓•赏栗节等文化旅游节庆活动,2015年1-11月,接待国内游客131.2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2.75亿元;接待入境游客0.59万人次,国内旅游(外汇)收入 235万美元,预计全年,克接待国内外游客139.65 人,实现旅游收入 13.32亿元,逐步打响我县旅游知名度。

旅游收入与人均消费水平增长主要几点原因:一是与我国日益增长的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密不可分,以大众旅游为特征的国内旅游蓬勃发展;二是我县旅游商品原材料都是来自大山深处的生态绿色材料,旅游商品不断研发,品种繁多;三是旅游商品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提升旅游商品附加值。

二、**文明旅游的现状

游客外出旅游,是希望求得身心放松,心情愉悦,缓解工作疲劳,自今年4月6日国家旅游局颁布《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发布施行后,文明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新风气,不明文的行为得到了遏制,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各个景点景区仍有很多游客的不文明行为。

通过对我县旅游的调查分析可以发现,游客在旅游中所表现出来的不文明行为主要有如下方面:(1)随处抛丢垃圾、废弃物,随地吐痰、擤鼻涕、吐口香糖,污染公共环境;(2)在非吸烟区吸烟,打喷嚏不掩口鼻,危害他人健康;(3)在公共交通工具、宾馆饭店、剧场影院等公共场所高声接打电话、猜拳行令、喧哗吵闹;(4)在景观文物、服务设施上乱刻乱划,踩踏禁行绿地,攀爬摘折花木;(5)在他人面前打赤膊、袒胸敞怀,在房间外穿睡衣活动,穿着不合时宜;(6)讲黄色段子、宣扬封建迷信、传播胡编乱造的政治笑话,热衷低级趣味;(7)吃自助餐时多拿多占,离开宾馆饭店时取走非赠品,贪小便宜。

上述不文明旅游行为的危害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极易造成旅游景区整体吸引力下降、旅游价值降低,严重影响着旅游景区(点)的可持续发展, 甚至还可能给景区带来灾难性影响。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给旅游景区环境管理、景观管理带来极大的困难。其次, 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本身往往成为其他游客游览活动中的视觉污染, 影响游兴, 破坏环境气氛, 进而影响其他游客的游览质量。

三、治理不文明旅游行为的建议

一是深化宣传教育。要深入宣传贯彻《旅游法》和文明旅游《指南》、《公约》,加强文明行为教育引导,强化人们的文明旅游意识。把公共场所作为文明出境旅游宣传阵地,制作和展示文明旅游公益广告,以文、图、声、像等多种形式教育广大游客文明出行。

二是加强管理约束。提升游客文明素质,既要靠正面引导,也要靠管理约束。制定完善相关管理规章和制度,建立文明旅游引导工作考评机制,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对不能有效教育引导游客文明出行、造成不良影响的旅行社和相关责任人,要进行通报批评并责令整改。把游客行为文明,作为旅行社年度审核的重要内容,各旅行社要坚持服务和管理并重,自觉承担起教育引导游客的职责,建立导游和领队文明旅游教育责任制。

三是健全监督机制。健全和完善旅游监督机制,实现舆论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行业自律与群众监督相结合,促进公民出境旅游素质不断提高。要设立社会监督电话、媒体监督专栏,加强对旅游行业单位服务工作和出境旅游团体、游客的监督,及时曝光旅游服务不规范和旅游不文明行为,不能为迎合游客不当需求而放松管理。

四是加强组织领导。提升公民旅游文明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切实加强领导,统筹各方力量,形成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结合工作职责,发挥部门优势,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在提高工作针对性、实效性上下功夫。

论旅游者与旅游产品真实性的关系 篇3

关键词:旅游者;旅游产品;真实性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066-02

伴随着旅游大军的日益壮大,最近三四十年间旅游活动中的“真实性”讨论成为旅游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旅游作为一项游客离开惯常地到另一地寻求异体验的活动,旅游产品的真实性是旅游行为中的重要因素。但是在现代文化的冲击和旅游活动的涵化中,真实性在旅游活动中的存在程度、游客对真实性的要求如何,这都是我们需要思索的问题。反过来讲,如果在旅游活动中,游客不再需要足够的真实性,旅游地东道主可按经济、社会的标准肆意打造自己的文化,那么对遗留下来的优秀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将是一种毁灭性的破坏。所以讨论旅游中的真实性,有助于辨别现代生活中的真实性特征与资源的传承,使旅游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才是可持续发展之道。

一、概念阐释

“真实性”,源出拉丁语系,译自英语“Authenticity”,有“原初的”、“真实的”、“可信的”三层含义。对于“Authenticity”的翻译,在我国为使用方便、通俗易懂通常将它称为真实性,有些学者专门针对这个词译作“原真性”。原真性概念最初是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中发展的,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中首次提出“原真性”,“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人类价值的统一性,并把古代遗迹看作共同的遗产,为后代保护这些古迹的共同责任,将它们真实地、完整地传下去是我们的职责”[1]。关于旅游产品的概念定义,由于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个较权威的说法,所以这里采用了一种狭义的解释“旅游产品是旅游业者通过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提供给旅游者的旅游吸引物与服务的组合。即旅游目的地向游客提供一次旅游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服务的总和。”①

二、旅游中的“真实性”现状

(一)勐巴拉纳西

勐巴拉纳西是“光之城”的意思,这是一台以西双版纳民族风情为题材的超级歌舞晚会,也是当前云南旅游歌舞晚会中投资最大的。全剧共分为五场:《版纳神韵》、《孔雀吉祥》、《泼水欢歌》、《圣洁祝福》、《一江春水》。游客可在晚会中观赏西双版纳的热带风情、傣族民众的风俗、信仰……

这台集观赏性、娱乐性、艺术性于一体的超级歌舞秀在多大程度上真实反映了西双版纳的民俗风情还有待商榷。晚会中演员们穿着形式各异、甚至有些夸张的“傣族”服装进行表演:头顶房屋造型的头饰、透过支离破碎的布条在走动中露出女性的大腿、整体服装造型像塔状……这是真实的傣族服装吗?除去版纳街头随处可见的展现女性曼妙身材的筒裙,即使有其他服装样式应该也不至夸张于此吧。就民族服装来讲,如果着装只是为了良好的舞台效果,沾了点民族服装的边角进行夸张的改造,那么打造这台晚会的意义又在哪里?纯粹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吗?

事实上,勐巴拉纳西歌舞秀的现状是有它多方面原因的:首先整台歌舞秀以不菲的门票卖给游客,进行商品交换,在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必然要以吸引游客为卖点,从而对舞台展演做出一定的改动;其次就是晚会制作者受自己艺术感知力、民俗认知的影响出现对真实性感受的偏差,对晚会所要展现的文化内涵上可能并不到位;另外当地政府为了发展经济也会有政策性引导,出现无可避免的偏差。但是,总而言之,把少数民族文化打造成时间限定的经济娱乐项目,其文化本身所蕴含的传统与意义已经被舞台展演中的表演成分所超越,成为经济规则的牺牲品。

(二)泼水节

西双版纳有一处每天都过泼水节的地点——橄榄坝上的“傣族园”,这是一个傣族村寨的旅游景点。每年四月是傣族真正过泼水节的时间,也是傣族最盛大的民族节日。旅游的开发使泼水节有了一个每天都过的空间地点:作为旅游景点的傣族园,每天三场泼水节表演。在活动开始前游客可以在景点的服装租赁处租一套傣族服装和一个水盆,收费并不低廉。然后大家排成圈伴着傣族音乐围着中间的水池转几圈,之后随着主持人的指令进入水池,当激荡的音乐响起,主持人便煽情地引导大家过“快乐的泼水节”。

从民俗文化本体的原真性来讲,这场二十多分钟的泼水狂欢已经完全失去了作为民俗节庆本来的文化意义,而是旅游与经济的结合体。这种商品化导致了对文化空间的转换,成为了一种文化展演,一种麦坎内尔所称的“舞台化的真实”。更重要的是,此情景下的旅游者属于“明知故犯”状态。民俗节庆一年只有一次,规定时间内旅游者不一定有时间的空闲,而且节庆期间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承载力有限,有需要才会有市场,所以旅游者默许了这种方式的存在。

(三)丽江古城

丽江自1997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传媒宣传等手段对丽江的渲染让旅游者趋之若鹜。现在在这个旅游者建构的“天堂”里,林立的商铺、喧闹的音乐、灯火阑珊的夜生活、小资情调的食街……已经占据了这个水乡山城的主流。

1996年丽江遭遇了7级地震,倒塌房屋35万多间,60.9万多间被损坏,原始的城市建设与房屋受到了一定的毁坏。现在的丽江古城中几乎没有了原住民,大多搬去新城居住,古城里几乎都是做生意的外地人。很多卖围巾的商铺里坐着摩梭女孩在纺织围巾,据当地人介绍那只是展示给过路游客看的,挂在店里的围巾都是机器制造。自然风景依旧,可风景中的原住民呢?最传统的纳西文化呢?大部分游客是不会探寻纺织女孩背后是一种文化的展演还是真实古老的纺织技术。所以“旅游者对本真性的体会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和场景内进行的,他们不可能体会到绝对本真的民俗文化,所谓‘眼见不一定为真、‘耳听不一定为实,即使有文化的再现,但并不等于文化本身”[2]。

三、关于旅游中真实性的讨论

旅游对旅游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猎奇,通过不同的传播媒介旅游者知道了某一地区、某一种文化,受到吸引后会前往探寻它是“什么样子的”,原真性在此体现。但是旅游活动中的不“真”现象已经屡见不鲜,旅游常常为了迎合整个社会的价值标准、商业利益,为了取悦旅游者,而使真实性成为一句空话。“原生态的歌舞,按照当代肤浅时尚的审美趣味加以改造;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制作大量机械复制;古老村落成了喧嚣的闹市。”[3]

(一)旅游中真实性的界定

“真”的对立面是“假”。如果按照这种理解,一件器物的制作工艺在明朝是初创,清朝进行改进,到了现代又进一步发展,那清朝和现代哪个又是“假”的?福建地区的南音,它与蒙巴拉纳西歌舞秀的例子恰恰相反。在舞台上的南音经过专家考证最大程度地恢复了其真实性,但是泉州家庭式、不正规的南音演唱反而占据了主导。游客如果去观赏舞台上的南音,这又是真实的。以什么时间为结节点,对于真实性的厘清与辨别是一个难题。所以旅游者追求的真实只是相对的,真正意义上的真实性并不存在。

另外旅游者大部分作为观光客,对于某种文化背后的历史了解不全面,甚至是知之甚少。游客所要寻找的真实性也许并不十分符合他们的心理期望,但是作为娱乐大众可以轻松、快速、简单接受的文化展演,游客并不排斥,这种方式无论是隐是显,文化内涵是深是浅,游客在远离现代物质文明的、相对轻松的社会氛围里不会深究下去,毕竟他们不是专家、学者,不需要为了某个仪式的某种特殊规定进行深入考察、论证。现代人不可能准确解说曾经的历史生活,所以“失真”是一个难以把握的尺度。

(二)旅游者与东道主的合谋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麦康纳认为,对真实性的追求依然是现代旅游业的主要动机。尽管理论上的真实性与游客追求有较大差异,然而旅游活动还是真实的。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不论旅游者是否知情,事实上他们寻找的并不是真实的体验。对游客而言,“东道主社会的‘真实性其实是根据东道主社会的现实存在和游客的期待而结合在一起的‘原型的影像。”[4]布尔斯廷也认为,“虚构事件、假货和造作的体验是旅游业的通病,因为这些都是游客想要的。”[5]

因此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一定程度上为了自己的舒适度,并不会去做两种真实的辨别。例如游客在古城住宿,他不会因为房间里有配套、方便的卫生间(真实原始的生活状态是房间里也许没有卫生间)而对旅游产品的真实性产生疑问与怀疑。既要有不同于城市的风韵,又要有舒适的配套设施,这些并不影响游客对文化主体的真实性追求,可以有部分“不真实”。所以说东道主揣摩游客想要的,游客从东道主社会得到满足,二者之间是合谋关系。

四、结语

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不论出于何种目的,一项重要因素就是异域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认识、猎奇心理。旅游者把对旅游“真实性”的追求寄托于异域文化群体,而商品化进程在旅游活动中导致的结果就是:传统节日庆典可以缩短、简单复制;手工艺品可以改变形状、材料或颜色;民族文化可以加工……社会发展中东道主社会中的居民为满足旅游者对真实性的要求,在本身已经改变了原有生活方式的前提下,不得不继续扮作“职业的土著”,将“传统文化”表演给旅游者,旅游者欣然接受。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如果继续这样“合谋”下去最终将会导致旅游者对“真实”的追求走向失败。

参考文献:

[1]罗靖,章牧.保护还是破坏: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J].黑龙江民族丛刊:民族学与人类学,2010,(4).

[2]唐玲萍,马春.旅游者对民俗旅游产品本真性感知的实证研究——以新平大沐浴花腰傣民族文化生态村为例[J].思想战线,2011,(37).

[3]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7.

[4]彭兆荣.旅游人类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67.

旅游广播与旅游栏目研究综述 篇4

1 国外研究现状

二十一世纪以来,媒介多元化、融合化得到极大地提高。在这一新的媒体发展格局中,广播一方面在谋求技术上的融合,发展“网络广播”等新形式;另一方面在节目内容上也在追寻不断创新和发展。检索资料发现,目前国外广播发达国家的广播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广播史、广播技术、广播政策、广播节目。

其中,国外广播节目研究又主要集中在新闻、音乐与广播剧的研究上。

广播内容的研究,隶属于广播本体研究范畴。在美国等广播发达国家研究的初始阶段,出现了大量关于广播传播功能的研究,研究者多从节目内容出发,鲜有对广播新闻传播的探索。在二战结束后,美国学者的广播研究方向又有所改变,出现了大量对广播音乐、广播新闻节目的分析研究;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以来,研究者多从实用角度出发,出现了一批研究广播新闻节目制作技巧的作品,如美国维莱莉·盖勒的《造有影响力的广播》;也有学者从广播新闻本位角度出发,出现了广播新闻节目研究和新闻节目主持人传记;从广播娱乐功能出发,出现了对音乐节目和广播剧的研究。此外,对广播节目表的定量分析也占有一定的研究比重。[1]

从广播诞生伊始,广播剧和音乐节目就成了广播栏目的基础内容。近一个世纪以来,音乐节目始终是广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便现在,音乐的比重也有增加趋势。在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音乐栏目广播栏目的最初形态,听众接触广播也多是从音乐节目开始,基于当时情况,音乐和娱乐是曾是广播研究的一个重点,但研究数量并不多。因为广播播放的独特性,伴随性是其一大主要特点,时至今日,不少音乐广播提出了办“伴随性”广播。在美国等传媒发达国家,音乐台一直是最主要的电台类型,随着发展,音乐台也成功实现细分,根据不同的音乐类型,又把音乐广播细分为乡村音乐广播、流行音乐广播和摇滚音乐广播等等更细化类型电台。尽管随着发展,在中国出现了专业的旅游广播,但由于美国旅游业的发达,以及美国公民旅游理念与旅游活动实践的成熟,在美国,鲜有专业的旅游广播出现。

综观目前国际论文和著作的发表情况,国际上还少有对旅游广播开展的研究。

2 国内研究现状

2.1 关于广播的研究

在CNKI检索关键词“广播”,共查到文献1974篇,研究大致可分别广播技术、广播节目制作、广播经营、广播发展。其中,广播发展中有多篇文献将广播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作为研究方向。笔者发现,近年来,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研究增长较明显,成果较突出。

《融合与创新新媒体时代广播发展的必由之路》(侯晓冰,2012)提出,新媒体与广播的融合可以促成相互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广播与网络的融合可以使广播的传播方式转化为网络的传播方式,广播与移动工具手机的融合可以拓展广播的收听与服务领域。[2]

《“微电台”——广播电台新宠儿》(祁鹏,2013)指出,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为了满足广大受众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微电台”应运而生。该文就微电台的发展现状、发展特点以及发展局限三方面进行了阐述。[3]

《从新媒体发展看广播节目的转型》(徐宏,2014)提出:一是推出门户网站;二是试水“微电台”;三是加强微博互动;四是建立微信“圈子”。[4]

《微博时代的广播之路——以安徽交通广播为例》(王薇,戴红莲,2012)提出:安徽交通广播主要通过广播与微博的互动、利用微博提升广播的新闻报道能力、注重广播自身微博的建设和完善三个方面来应对微博带来的挑战。[5]

《关于新媒体时代广播突围的思考》(潘亚平,2014)一文分析了广播存在的危机、面临的挑战,提出广播与新媒体融合实现突围的办法即搭建与受众的互动平台,满足受众自主选择节目的需求,实现广播功能的跨越。提出的具体做法为:1、提高运用新媒体的能力,传播正能量;2、传统广播内容与形式的改革与创新;3、注重用户的收听体验。[6]

《广播应对新媒体竞争创新策略分析》(肖飞,2015)提出:一、更新观念,积极采用新技术;二、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三、坚持内容为王,提高节目质量。[7]

《试论广播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崔汝源,2014)提出新媒体时代到来,新旧媒体亟需互相融合、互相促进,综合运用图、文、电、光等立体全方位的展示传播,同时利用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手段传播。[8]

综合现有研究成果,多是从实践角度提出促成融合发展的具体措施和手段。另通过在CNKI对题为“成都广播”进行检索发现,关于成都地区的广播研究较少,有关汶川、芦山地震背景下的成都地区应急广播相关内容有三篇,主要采取的是纪实形态进行呈现。除此之外,相关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广播功能、广播技术与广播发展上。

电子科技大学毛一玲硕士论文《地区广播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成都及周边县(区、市)广播电台为例》(2011)多维角度出发,审视成都地区及县(区、市)级广播发展现状,通过文献资料梳理、深度访谈、问卷调查、框架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构建公共服务体系中成都及周边地区广播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针对问题提出了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成都地区广播联制联播新平台的构建的初步对策。[9]

成都广播电视台经济广播总监杨显撰写的《成都经济广播的类型化探索》(2012)对成都电台经济广播重新将定位回归到了经济生活上面进行了探索总结。提出用类型化的思路确立频率定位,重新构建节目框架;用专业化的思路提升节目的品质,打造频率核心竞争力;用脱口秀统领节目表达方式,增强市场识别度;用符合频率定位的活动,提升社会影响力等。[10]

2.2 关于旅游广播的研究

目前关于中国旅游广播发展的研究,也没有相关的专著,在中国期刊网上没有查到相关的优秀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研究成果大多数是以单篇散论文章的形式出现。

通过在CNKI上以关键词“旅游广播”进行检索,共检索到两篇文章。其中,《对台旅游类广播节目探究——以东南广播《旅游我最大》为例》(黄月慧,2011)一文是以传播学理论为基础,探究对台旅游类广播节目的制作。[11]《新常态下的旅游广播如何做好特色经营》(王曼,2015)一文则探讨了在新常态下的旅游广播需开拓特色经营。[12]

以篇名“旅游广播”进行检索,共找到50篇文献,其中有5篇关于旅游广播的研究文献,主要是从观察、思考和总结的角度来阐述旅游广播的发展状况,并提出一些建议。另有文章介绍了当地旅游广播的诞生及基本情况,其他研究主要是关于广播旅游栏目制播的研究。在CNKI以“新媒体”、“旅游广播”两个关键词进行检索,没有查到相关文献。

另在互联网搜索到《旅游广播——在蹒跚中前行》(赛立信媒介研究,2012年07月27日)一文,该文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出旅游广播的以下问题:1、频率数量少,区域分布不均。2、旅游广播普遍定位含糊。3、旅游节目比例普遍偏小。4、旅游节目整体水平不高。[13]赛立信乃是国内一家提供专业市场调研和信息咨询服务的公司集团,2010年,其成功研制出“广播收听测量仪(BSM)”,该技术引入到中国广播收听率调查的数据采集当中,使得收听率调查更加科学化和数据精准化,该研究颇具价值。[14]

2.3 关于广播旅游栏目的研究

由于旅游广播的诞生较晚,关于旅游广播的研究很少,关于广播旅游栏目的研究也较少。尽管基于广播发展规律,旅游栏目应该要早于旅游广播的诞生而先存在,但没有查找到中国第一档广播旅游栏目的相关资料。旅游栏目多是从别的节目形态演变而来,从最初的旅游欣赏渐渐演变成旅游欣赏与旅游服务相结合的综合性旅游栏目。近来,国内近年也涌现出一批专家学者和广播一线的主持人、记者、编辑开始对旅游节目进行相关的分析研究。CNKI上分别以篇名“广播旅游”、“旅游广播”检索文献发现,研究大致可分为四类:一、从传播者主持人角度进行分析总结;二、广播旅游栏目的音乐与音响应用;三、旅游栏目定位与制作;四、广播旅游栏目存在的问题与发展策略分析。

第一类是探讨主持人的角色把握:《旅游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把握》(杨施敏,2011)提出,主持人角色定位准确与否是关系广播节目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旅游类广播节目因其特殊性,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尤为重要。文章从多个方面充分阐述了旅游类广播节目主持人目前以及未来的角色定位。如一、统领全局的“领导者”;二、游刃有余的“调控者”;三、心细如发的“第三方”;四、学贯中西的“旅行家”。文章还从旅游节目主持人应用具备的素质做了阐述。[15]

第二类是探讨音乐与音响应用:《试论广播旅游节目中音乐的运用——以旅游节目《神州任我行》为实例》(高佳帧,2010)指出,音乐是广播声音三要素之一,在广播节目中对气氛的营造和渲染、情感的抒发等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文章从音乐节奏、音乐同构式、音乐反构式三个角度对广播旅游的音乐使用进行了专业分析。[16]“同构说”指事物的运动或形体结构与人的心理、生理结构有相类似之处。音乐反构式与同构式相反,是指在节目的音乐设置上,知其情绪但反其道而行之。[17]

第三类为旅游栏目定位制作:其中《广播旅游节目的定位和特色》(计亮,2008)通过对《飞跃城市》联播栏目的分析研究,提出要做一道广播风味的旅游大餐。文章中介绍了在2001年岁末,一档由济南、西安、海曰、开封等52家全国重点旅游城市广播电台共同策划、推出的大型旅游互动直播节目《飞越城市》应运而生。[18]

第四类为问题查找与发展策略分析,此类研究文献较多:

《浅析广播旅游类节目的发展》(杜艳亮,2011)探讨了如何以声音进行有效传播。一、以多样性的播出形式吸引观众,依托热线、联播、网络等方式来丰富广播。二、转变广播电台节目的理念,突出本土化元素、融合音乐元素、借鉴其他节目的形式。[19]

《对办好旅游广播节目的思考》(许岩,2001)提出要明确目标群体、提供使用信息;主持人要专业化,树立独特风格;策划直播活动,增强节目互动;运用音乐元素,展现各地风情;实现文化旅游,提升节目品味。文章对办好广播节目进行了较丰富的思考,其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顺着这个脉络可以更深入地去做分析研究。[20]

《广播节目如何助推西部旅游业发展》(李雅芳,2011)的研究指出:随着中国旅游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全国多地陆续开设了与旅游相关的广播栏目,有的还设立了专业的旅游频率。但在西部各省区,不仅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不够、推介不足,广播旅游节目也没有打开局面、产生较大影响。其问题的提出也贴合了本人的研究方向。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旅游产业将是开发和打造的重点,作为西部广播节目如何在发挥自身优势助推西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又能借助旅游业快速发展来扩大自身的影响,值得思考。[21]

《旅游广播节目的现状、文化内涵及发展趋向》(金震茅,2009)写到:旅游广播节目是我国当代广播发展进程中最为活跃的节目形态之一。旅游广播节目以深刻的文化内涵、鲜明的旅游主题、寓教于乐的可听性和服务性满足广大受众的需求,从而激发更多受众的旅游兴趣,进一步拓展旅游广播的发展空间。文章就旅游广播节目的现状、文化意境做了分析,并就旅游广播节目的发展趋向谈了一些个人的意见。

3 文献综述小结

通过文献查阅,我们可以看出,现有的相关研究主要针对旅游广播发展以及广播旅游栏目制作,这些研究有以下特点:

3.1 研究成果少:

以往的研究主要以传统媒体中电视、报纸等旅游报道的研究居多。缺少深度挖掘,多以散论的形式出现。不过,现有的少量研究对旅游广播的现状进行了观察与分析,对旅游广播今后的发展提出了部分颇具指导性的意见,但总体而言,广播一线人员和专家学者对此倾注的研究力量还不多。

3.2 研究方向窄:

以往对于旅游广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大类,一个是旅游广播发展策略,二是广播旅游栏目的研究,从文献数量来说,以栏目研究居多。栏目研究多是就某一方面进行实践总结,如主持风格、内容编排等方面进行总结,提出建议。总体而言,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

3.3 研究缺高度:

以往对旅游广播的研究主要集中对现存现象的描述和分析,具有一定的实践基础,但缺少理论高度。特别是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相关研究还较浅显,理论层面的研究更是一大缺失。因此,笔者认为,新的媒体环境下,需要更多专家学者从传播理论出发,给予旅游广播更多研究关注。

3.4 研究新重点:

近年,新媒体、自媒体迎来快速发展,传统广播媒体需适应新的媒体环境,结合新的传播形式、工具、热点,谋求融合发展。“互联网+”、“大数据”、“智慧旅游”与旅游广播融合发展的研究将是重点方向:

“互联网+”行动下的旅游广播思维:目前,媒体环境复杂,变化较快,旅游广播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新局面。李克强总理今年在3月5日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旅游”、“互联网+旅游广播”、“互联网+广播旅游”将是旅游广播发展过程中必须把握的新情况和新机遇。

“大数据”时代里的旅游广播运营:如今已是“大数据”时代,旅游广播对“大数据”的运用成为新热点。再者,移动预定与移动支付的使用率和覆盖率逐年提高,旅游广播与“移动终端”的结合成为新突破点。

“智慧旅游”背景下的旅游广播交互:近年,中国“智慧旅游”建设迎来高速发展,景区智慧化不断加强,既体现在信息传递,也包含旅游预定与交易等各环节。“智慧化”改变了我们的出行习惯,旅游广播在“智慧旅游”背景下迎来了新的发展突破口,做到高效快捷的广播动态交互,为听众提供更好服务是旅游广播发展的新目标。

旅游广播如何运用互联网来制播节目?旅游广播如何运用“大数据”细分用户,并向目标用户精准推送?旅游广播如何运用“移动终端”建立线上线下互动、创新广告经营手段……笔者认为,旅游广播一线人员和专家学者可在以上三个方向做更多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摘要:在中国广播市场,随着频率向专业化发展,在2000年以后陆续出现了旅游广播。旅游广播,作为广播频率发展细分出的小分支,诞生时间不长。本文通过查阅相关研究文献,对近年来关于旅游广播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最后对旅游广播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广西旅游资源与特色旅游产品开发 篇5

更新时间: 2006-03-23 21:12:59.0 作者: 袁铁象 来源: 广西旅游局 阅读次数: 11广西旅游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旅游产业基础较好。经过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的加快建设,广西旅游业正日益显示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大量中外游客前来广西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在国家大力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中国加入WTO新形势下,在加快西南六省七方区域经济协作进程中,广西将进一步发挥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继续加大力度推进特色旅游产品开发建设,努力将广西建设成为特色鲜明、设施完善、服务一流、驰名中外的旅游先进省区。

一、广西旅游资源与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广西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奇观胜景遍布八桂大地,堪称旅游资源大省。我区的旅游资源以喀斯特地貌景观为主体,以桂林山水、北海银滩、民族风情,边关风貌为主要特色,与其它省(区)、市比较,呈现以下明显特征:一是种类多,主要有:瑰丽多姿、秀甲天下的山水奇观;气势超群、形肖神似的峰林和山地景色;鬼斧神工的岩溶洞穴景观;形声动魄的瀑布奇观;富含各类有益人体矿物质的冷、热、温、奇泉;绚丽多姿的滨海风光;浩瀚林海的森林公园;种类繁多的动植物;历史悠久的古迹和众多的革命纪念地;古朴浓郁、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以及宗教寺庙文化,侨乡风光以及独具魅力的南国边关风貌等。二是分布面广,广西所有地、市和绝大多数县都有较丰富的旅游资源。三是旅游资源的等级和品位高,特点突出,其中有些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具有代表性和垄断性:如世界驰名,山水甲天下的桂林风光;滩长平、浪柔软、沙洁净、水湛蓝、无鲨鱼的北海银滩;险峻壮观、神秘莫测的乐业大石围天坑群;多姿多彩、令人陶醉的壮、瑶、苗、侗等各少数民族风情;“千古之谜”的花山崖画;我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的兴安灵渠;震惊中外的太平天国起义旧址桂平金田村;亚洲第一跨国瀑布——横跨中越两国边境的大新德天瀑布;世界第五长寿之乡的盘阳河流域及其风光;高峰丛、深洼地喀斯特地貌奇观——大化七百弄;世界奇观——龙胜龙脊梯田等。

除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外,优越的区域位置更是广西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广西作为全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唯一的既沿边又临海的省区,地处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的交汇处、位于华南与西南经济圈、港澳与内陆经济圈、东南亚与南亚经济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结合部,是祖国大西南出海的重要通道,是环北部湾经济区域合作的重要基地之一。独特的区位优势,不仅有利于广西在更大范围的旅游区域经济格局中找准自己的定位,而且极利于广西旅游客源市场的开拓、旅游区域经济的联合和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汇聚。

二、广西特色旅游产品建设取得重大的进展

近几年,广西始终坚持以特色旅游产品开发为中心,以特色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建设旅游精品,改造提高传统旅游产品,大力开发新的特色旅游项目,逐步推进新的旅游热点和特色旅游线路,不断丰富旅游产品的内涵,增强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在旅游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广西一贯推行“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运作、专家管理”模式,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通过政府引导性投人、招商引资,股份合作制、企业和社会投入,争取旅游国债和旅游发展资金等多形式,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开发了一批特色突出、主题鲜明,吸引力强,上规模、上水平的重点旅游项目。其中,由自治区旅游发展资金重点扶持,引导各方面资金集中建设的项目主要有兴安灵渠、资江八角寨、龙脊梯田、阳朔西街改造一期工程、桂林漓江补水工程、桂林虞山公园、柳州奇石城、柳候公园、南宁杨美古镇、南宁青秀山、广西药用植物园、武鸣壮文化大观园、北海银滩西部景区、北海海滩公园改造、北海涠洲岛火山遗址公园、凭祥友谊关景区、大新德天瀑布、靖西通灵大峡谷、乐业大石围天坑溶洞群、南丹白裤瑶新寨、武宣百崖大峡谷等重点特色旅游项目;近几年引进境外、区外资金成功开发的重大项目主要有桂林乐满地休闲世界、桂林愚自乐国际雕塑公园、阳朔世外桃园、荔浦银子岩、北海海底世界、大新德天瀑布等;各级政府通过财政投入、银行贷款、部门集资等各种形式筹资开发的主要有桂林市两江四湖环城水系、漓江补水工程和漓江两岸的绿化美化工程;南宁市大力开发杨美古镇和青秀山;兴安县多渠道筹资建设灵渠景区,荔浦继续完善丰鱼岩景区和改造进景区道路,容县成功开发都峤山——贵妃园景区,陆川集中力量建设龙珠湖、九龙温泉山庄景区,武鸣调动各部门资金开发伊岭岩旅游度假会议中心,蒙山县自主开发西炮台公园和太平天国封王建制旧址,南丹主要依靠地方财政资金建设山野温泉和白裤瑶新寨等。近几年我区呈现的良好旅游形势,增强了区内企业、投资商开发旅游项目的热情和积极性,不少区内企业和个人斥资建设旅游项目,如金秀圣堂山生态旅游景区、象州温泉源头宾馆、靖西通灵大峡谷、横县九龙瀑布、永福麒麟山景区等。另外,我区积极争取旅游国债和国家有关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如龙脊梯田、兴安灵渠、资江——八角寨、北海银滩西部景区、南宁青秀山、昭平黄姚古镇、大新德天瀑布、阳朔遇龙河——兴坪景区、乐业大石围天坑溶洞群旅游区、太平天国金田起义旧址旅游区、钦州七十二泾滨海旅游区等11个重点特色旅游项目。在大力推进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项目建设的同时,近几年广西还加大了旅游产品结构与布局的调整优化和传统旅游产品的完善提高。一方面,在丰富和完善观光型旅游产品的同时,着力开发休闲度假、会议商务,生态旅游、修学旅游、探险旅游等新旅游产品,从总体上增强广西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另一方面,着力调整优化广西全区旅游产业布局,充分发挥广西龙头——桂林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努力形成南北对接、东西呼应,客源互流的大旅游、大市场格局,延长游客在广西的停留时间,增强旅游消费、提高广西旅游业的整体效益。其次,近两年广西大力开发旅游区(点)质量等级评定工作,以此促进现有旅游景区(点)环境、管理、服务质量的提高,逐步使广西旅游景区(点)迈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目前,广西已有14个景区列入国家4A级旅游区(点)名录,10个旅游景区荣获国家3A级旅游区(点)称号。

三、构筑广西特色产品体系的战略构想

随着国内外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业的竞争将日趋激烈。广西旅游业要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要建设一批世界级的、有强烈吸引力和震撼力的精品,并以此形成有很强竞争力的特色旅游产品体系。为此,广西应紧紧围绕旅游产业“四区一带一龙头”的总体战略布局和“一个中心,四大支柱、四大体系”的战略构架,以全新的理念、创造性的思维、宽广的视野,以资源为依托,市场为导向,通过实施资源集约、产品整合、区域联动等策略,按照突出特色、提升品位、丰富内涵、扩大规模、增强竞争力的总体要求,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内涵丰富、上规模、上水平的特色旅游产品,并以“版块式、点轴式”等形式组合提升,形成广西山水风光、滨海休闲度假、民族风情、边关风貌为主体的特色旅游产品体系。继续推进”411—5103840”工程,建设和完善桂林山水民俗旅游线、南国边关风情旅游线、环北部湾滨海边境旅游线、桂东历史文化宗教名胜旅游线和南昆铁路奇山秀水生态风情旅游线等5大旅游线路以及桂(林)一海(北海)高速公路旅游带、中越边境公路旅游带、滨海公路旅游带、黔东南——桂林、桂林——贺州——广州等特色旅游线路。突出开发桂林山水风光游、北海银滩休闲游、南国边关揽胜游、壮乡文化风情游、瑶苗侗乡采风游、千年灵渠寻古游、花山崖画探奇游、金田名胜古迹游,百色小平足迹游、巴马寿乡探秘游等10大旅游精品;建设38个重点旅游项目;完善40个重点旅游市、县。重点抓好漓江补水、兴安乐满地、愚自乐国际雕塑公园、漓汀大自然艺术剧场、兴安灵渠、龙胜龙脊梯田、阳朔西街、南宁壮乡之旅,南宁青秀山、北海银滩、涠州岛、大新德天瀑布、靖西通灵大峡谷、凭祥友谊关、昭平黄姚古镇、太平天国金田起义旧址、乐业大石围天坑溶洞群旅游区等重点旅游项目的建设。将这些项目建设成为21世纪广西新的旅游精晶和参与国内外旅游市场竞争的主要载体。

四、进一步提升广西旅游的对策与措施

(一)继续加强旅游规划。旅游规划是旅游资源开发和项目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按照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要求搞好旅游项日策划和旅游景区(点)规划设计,高品位的旅游资源才有可能开发成一流的旅游产品,旅游资源和环境也才能得到切实保护。为此,要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学习借鉴国际高水平的旅游规划理念,不断提高广西旅游规划水平。同时加强规划实施管理力度,充分发挥旅游规划对旅游产品开发的指导作用。

(二)加快与旅游产品开发相配套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有关优惠政策和资金,加快通往旅游景区公路的建设步伐,开通更多全国各省区直达广西的旅游专列。完善北海至越南下龙的海上航线,以及防城至下龙的近海航线。经营好香港北海——南宁——香港的空中航线;巩固桂林——汉城、桂林——福冈航线,增加上座率;尽量开通广西至新加坡航线;将泰国至南宁的航线延伸至桂林。通过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更好地发挥我区旅游在东连西接、南来北往的区域性旅游枢纽作用,切实保护好资源和环境,注意将生态旅游与生态扶贫紧密联系,通过开发桂西北河池地区、百色地区的生态旅游,既保护资源环境,发展旅游,又促进生态扶贫,旅游扶贫。

(三)调整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和旅游经济布局。在改造提高观光型旅游产品的同时,着力开发商务旅游、会议旅游、修学旅游、生态旅游、特种旅游等新产品,从总体上增强我区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做好做足旅游购物文章,提高旅游购物在旅游总收人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旅游业的整体效益。努力培育新的旅游经济增长极,对于我区那些客源市场潜力大、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好、接待服务设施较完善、相关配套产业较发达、旅游产业意识强烈的重点旅游城市,通过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特色景点开发,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途径,重点扶持培育发展为我区旅游经济新的增长极。除继续抓好全区旅游龙头桂林市的建设以外,近期将重点培育发展南宁、北海、梧州、防城港(东兴)、柳州、凭祥6个旅游经济增长极。

(四)进一步加强区域旅游经济的联合与协作。一是要加强与港澳台,东南亚特别是越南在旅游项目开发、客源市场促销、旅游线路开发等方面的合作,大力推进对越边境旅游的发展;二是要加强与东部省、市合作,将我区的旅游资源优势与东部省市的资金、技术、市场、人才等优势形成互补联合;三是做好西西联合。与西南的云南、贵州,四川、重庆,西藏等省(区)市联手合作,资源共享,客源互流,促进相互投资,开展联合宣传,利用各自优势联合开发上“山”下“海”出国旅游线和跨省旅游大环线,充分发挥广西大西南出海通道的作用;通过“广西铁路旅游大篷车”的宣传促销活动,宣传广西旅游整体形象和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举措,提升广西整体知名度。与西部省(区)旅游部门在宣传促销上联手打出“西部牌”,形成统一的对海内外的宣传攻势,谋求包括广西在内的整个西部旅游的整体综合宣传效益。

(五)营造良好环境,扩大对外开放。在西部开发中要有新思维、新观点,用改革开放思想指导各项工作,清除各种障碍和束缚,改革体制,完善机制,扩大开放领域和层次,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旅游饭店业、娱乐业、旅游资源开发以及旅游交通、旅行社等各方面全方位向国内开放。同时,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特别是法制环境和投资环境,建立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增强法制意识,加大执法力度,提高依法办事效率。制订诸如鼓励项目投资,旅游组团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努力创造一种能够融人全国经济和世界经济范畴的氛围。坚持国际国内两个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广泛吸纳区外、境外、国外的资金以及技术,人才参与广西旅游业的开发建设。

旅游产品与旅游管理 篇6

关键词:双语教学;旅游礼仪;探索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知名度的提高,尤其是北京奥运会和60周年国庆大典后,大量海外游客纷至沓来,也对中国旅游接待业的硬件、软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旅游市场的飞速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高校旅游专业的学生,必须既熟知世界各国的礼仪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又能熟练地用英语直接与外国游客进行交流并提供优质服务,树立良好的形象,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作为一门国际通用性很强的学科,旅游礼仪双语课集礼仪学习和英语学习为一体,在此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一、在礼仪课中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一)礼仪课中实施双语教学符合礼仪课的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根据旅游高等教育的特点及双语人才培养的目标,双语教学应选择实用性强、文化性强的课程。实用性即具备鲜明的实用特色,与旅游的实际工作紧密结合,既可将语言教学融入专业教学,又便于实践特色导入教学,充分实现双语教学的价值。文化特色既是课程注重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又注重对外国文化及其思维模式的把握。

旅游礼仪课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旨在系统地向学生介绍旅游礼仪学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并用以指导学生的旅游服务工作实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社交礼仪的基本规则,掌握旅游接待与服务的礼仪规范,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指导旅游服务工作实践。

通过双语教学,学生能很好地掌握旅游接待人员礼仪行为规范、仪容仪表仪态、宴请活动礼仪、旅游从业人员的语言修养、我国少数民族礼仪、我国主要客源国和地区的习俗与礼节、宗教礼仪常识、国际礼宾礼仪等。因此,礼仪课中导入双语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两种语言思维的能力,更好地完成对外交流。

(二)礼仪课中实施双语教学有利于旅游从业者对外宣传中国礼仪文化,树立国际旅游形象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作为一个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礼仪早已渗透在社会的各个环节、各个角落。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往往是通过这个社会的礼仪发展程度来展现的,礼仪代表着一个城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风土人情、诚信程度和对外形象。旅游专业学生学习礼仪,就是要学会按照礼宾规律行事,把握自律、敬人、宽容、平等、真诚、适度的原则,运用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更好地树立热情友好、文明礼貌的对外形象。

(三)礼仪课中实施双语教学能帮助学生了解主要客源国的礼仪风俗文化

随着文化交流的扩展与深入,英语已成为当今世界通用语言。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世界日益在变为一个联系密切的地球村落,礼仪是人与人交往时的桥梁和纽带,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礼仪课双语教学为学生构筑了一个国际化的平台,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客源地文化背景、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学生以国际化的视野来思考问题,凭借语言优势,能更直接、更迅速地把握世界旅游最新的发展态势,开拓视野,拓宽旅游文化知识,培养专业技能,与时俱进地和国际旅游业接轨。

(四)礼仪课中实施双语教学有助于学生将专业知识与语言能力相结合

由于旅游行业是以出售服务为主的窗口行业,它需要服务者和顾客之间良好的沟通,这种沟通的好坏,极大地影响着服务质量的优劣和高低。礼貌待客既是旅游行业衡量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旅游行业竞争的重要手段;既影响着旅游企业的形象,也影响着国家形象。因此,旅游服务礼仪是旅游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

在旅游礼仪课中实施双语教学,能帮助学生在学习礼仪规范,培养礼仪修养过程中构建语言能力,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比如涉外饭店的员工必须学会并掌握一套合乎礼仪规范的宾馆礼仪,友好、热情、周到、温馨地为客人提供优质服务,使客人有一种宾至如归、家外之家的美好感受,这必须要借助流利的英语口语和很好的沟通能力才能实现。试想,一名业务熟练、举止得体、熟知中西方礼仪文化异同、会说一口流利英语的旅游服务人员,一定会让外国游客如沐春风,获得超值旅游体验。

总之,礼仪课中实施双语教学对于旅游专业学生重塑整体形象、提高整体素质、强化职业道德,为提高我国未来旅游业服务水平,缩短我国旅游业与国外先进旅游业之间的差距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应充分重视礼仪双语课程的教学,并积极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旅游礼仪双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礼仪课双语教学教材的短缺问题

教材是开展双语教学的载体,没有教材,双语教学便成了“无源之水”,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如何选用一本合适的教材就显得格外重要。目前我国高校实施双语教学主要使用原版教材,但在礼仪课教学中,由于国情和价值观的差异,国外原版教材的内容与旅游礼仪课的内容相差较大,直接引用往往不合适。笔者在进行礼仪课双语教学的准备工作中,几乎不能找到一本可以直接用于教学的礼仪课原版或双语教材,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另外,原版教材和参考资料价格较高,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有限,也给教材的选用带来一定的障碍。

(二)礼仪课双语教学师资的短缺问题

在禮仪课中实施双语教学,教师是关键。双语教师承担双重任务,不仅必须精通学科内容,而且必须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能熟练地进行外语口语交际,熟练掌握旅游礼仪文化专业外语。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双语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语言知识和学科知识,才能准确地用外语进行授课,用规范的专业外语进行板书和制作课件,并为学生进行课余辅导。而目前我国旅游专业的双语教学面临师资严重不足,知识结构单一且整体水平不高,师资水平影响到整个双语教学水平和质量的高低。

(三)语言和礼仪实践环境的缺失是学生学习的障碍

礼仪课的双语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现实中语言和礼仪环境的双重缺失,使学生感觉学习困难大、学习任务重,需要付出超过其他课程若干倍的时间和精力。旅游礼仪课强调理论与训练的有机结合,训练内容主要包括符合职业要求标准的坐、立、行等举止体态、仪态仪表、职业用语、旅游业各岗位的规范服务礼仪等等。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很快并熟练地掌握礼仪理论,但并不能自如地应用到实际当中,这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学生自身能够清楚地意识到但却难以克服。

礼仪双语教学要求学生将原有的英语基础知识运用到专业课学习中,这就要求学生掌握良好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但由于长期缺乏语言环境,学生不能将课堂上的知识学以致用。美国著名教学法专家Rivers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常出现的焦虑、紧张情绪和怕丢面子而缄默不语,是学生遇到的一些主要障碍。因而,要有意识地创建双语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更多能应用英语和礼仪的实践场所。

三、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探讨

通过一定时期的教学实践,笔者找到几点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

(一)优选教材,加快双语教材建设步伐

合适的双语教材是顺利开展双语教学的重要保证。笔者在礼仪课教学中主要以中文和原版教材为参考,通过改编、整合、利用网络资源积累双语教学素材;自编讲义和制作课件,对教学内容进行翻译、增补、删减和修改,同时增加录像、多媒体等视听教材;以满足双语教学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双语课备课的工作量,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外,笔者建议课程组可以组织专业教师以国外原版教材为蓝本自编适用于学生的教材,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二)加强学习,提高师资水平

培训是短期解决师资的有效途径,双语教师的培训应注重整合高校资源,提倡院系之间的横向联合,可以从两个方面开展,一是对有良好专业基础的教师展开语言强化培训,二是对具有一定语言基础的教师开展旅游学科知识培训,从而建立一支跨学科、多层次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此外,也可选派有双语基础的教师出国深造、参加学术交流,拓宽教师培训途径。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双语教师应通过查阅外文文献资料,不断积累英语知识和专业知识,教学相长,使自身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提高双语教学质量,适应教育国际化的要求。

(三)因材施教,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礼仪课的双语教学中,要想使学生取得理想的成绩,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让学生认真对待这门课程,不可敷衍应付。笔者所在的旅游学院将2007级旅游管理本科生中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并且分数在前四十名的学生编为双语实验班,专门开设双语课程。有了良好的英语基础,这就为双语课的实施提供了前提保障。学校在制定有关政策时也充分予以考虑,如为学生就业考虑,对学生双语考试的成绩予以备注说明,以及在同样学时情况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分优势等,激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双语教学中来。对于学生日常学习的评价,将现行的结论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灵活运用笔试、口试、开卷、闭卷等考核方式,使学生成绩构成多样化,激发学生双语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只有建立这样的发展性评价,学生在双语教学中所付出的努力与成果才可能得到科学公正的反映,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利用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礼仪课的双语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学生必须成为学习的积极参与者。双语教学课堂不是老师按照中文讲义的逐字翻译,它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必须强调课堂的互动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需要老师饱含感情地进行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内容丰富、交际形式多样、师生关系融洽的双语活动;另一方面,老师应充分利用双语教学会给学生提供更为强烈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的优势,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团队合作、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兴趣,达到教学效果。

在双语教学实践中,笔者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手段。在礼仪课教学的初期,讲授的内容主要是礼仪的基础知识、旅游接待人员的基本礼仪等理论知识,主要采用英语板书、汉语为主讲解的教学方式;随着教学的深入,讲授旅游行业主要岗位的接待礼仪等实践性很强的章节,主要采用英语板书、中英文交叉的讲解方式;在礼仪课教学的后期,内容涉及到我国少数民族礼仪、我国主要客源国和地区的习俗与礼节、宗教礼仪常识、国际礼宾礼仪等礼仪文化知识,主要采用英语板书、英语为主的教学方式。

礼仪课双语教学中还可以运用大量的中英文案例、格言、名言,突出礼仪在生活中、旅游服务中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礼貌待人、礼貌待客的意识;采用实训、情景、表演、多媒体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化抽象为具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对于难点内容,则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在课堂上还特别注意调动班上敢于发言,胆子较大的学生,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从而带动活跃整个课堂的气氛。随着双语教学的延伸,学生学科知识和英语水平不断提高。

(五)创设环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如果没有实践,那么礼仪课双语教学的效果就得不到强化。学校应加强双语教学氛围的整体设计,应注重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旅游礼仪实践和外语交际环境,通过建设实训场所、实习基地、增加见习次数,多带学生到旅游岗位的第一线,广泛接触外国游客,加强学生学习外语的压力和动力,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技能,使其在求职就业方面占有竞争优势。

总之,礼仪课的双语教学乃新生事物,还需要经过不断地摸索和完善。笔者认为双语教学法适合旅游专业学生的礼仪课教学。通过上述教学手段和方法,相信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旅游礼仪双语课的教学质量,从而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參考文献:

[1]王敏.旅游高等教育中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旅游学刊,2004,(S1):73-76.

[2]谢雨萍.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94-96.

[3]王敏.旅游高等教育中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4:73-76.

旅游经济与旅游资源间关系 篇7

一、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

(一)旅游资源

通常情况下,旅游资源主要是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 使其能够对其产生旅游意愿的各类资源。 其是旅游区域经济、社会以及环境效益的重要生产因素。 目前,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两类, 自然形成的自然资源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人文旅游资源。

(二)旅游经济

旅游经济是建立在旅游商品流通基础上的, 借助多种现代化的科学技术, 将在旅游活动中旅游的经营者和游客间经济利益关系有效地反映出来,其是与旅游相关的经济活动以及关系的总和。

二、旅游资源对旅游经济的促进

(一)旅游资源整合是旅游经济强大的重要基础

目前,我国的旅游资源越来越丰富多彩,但是,由于各旅游资源间缺乏必要的联系,进而严重地影响到旅游资源整体经济的实现效果。 因此, 加强旅游资源的整合是促进旅游经济健康、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其不仅能够开发出更为迎合旅游市场需求的相关旅游产品,还能够在旅游者享受旅游产品的过程中,带动当地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并且,还能够有效地促进区域间的经济合作。 当然,讲到资源的优化整合,不是盲目的,不是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在其道路上应注意旅游资源的保护,不要过度开发,还要注意控制游客数量,不要超负荷的接待,在城市建设规划中也要注意保护旅游资源,不要破坏其周边环境。 使旅游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资源整合促进旅游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通常情况下, 旅游者能够对一个旅游地点或者开发项目 “流连忘返”,主要决定于:旅游产品是否能够满足游客的多方面旅游需求;是否营造出良好的旅游氛围和强大的旅游接待能力; 是否能够提高高标准的人文服务。 目前,国内的旅游经济效益实现主要是依靠提高景区门票价格等,但是,这种并不能实现旅游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目前, 实现旅游资源的优化整合是将传统的速度型旅游经济推向质量效益型旅游经济的必然趋势。 其亦是实现旅游经济健康发展的根本需求。 作为一个多行业跨度,多产业联合的复合型经济行业,其几乎涉及到“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这种经济属性在客观上便需要有效实现各个经济要素的有机整合。 而且,一旦某一个环节出现了“滞后”,都会对旅游经济的整体效益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不仅如此,因为游客的需求层次亦是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同样的旅游资源亦是需要多方面开发。 否则,便无法有效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进而影响到旅游经济发展。

游客方面的多样性以及个性化需求, 不仅是对旅游经济运营方的一种考验,更是对各地旅游资源整合效果的一种检验。 只有满足了游客的多方面、多层次需求,才能真正地实现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才能实现旅游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因此,大力推动当地旅游资源的优化整合,是推动旅游经济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旅游经济对旅游资源的促进作用

旅游产业是一种社会性产业, 为了满足旅游者多方面的需求, 需要整个社会提供物质的和精神的产品。就某一区域而言, 常常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 因此旅游产业应该是一种合作的产业, 是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合作, 是产业与社会的合作, 是产业中行业与行业的合作。 通过合作, 资源、产业和市场都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互补优势。当然, 这种合作应该遵循旅游者行为规律特别是出游的规律, 通过线路产品将资源进行整合, 使旅游者在较短的时间里得到更多的享受。 由此可知,要想真正地实现旅游产业的做大、做强,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为其配置优质的旅游资源。

从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的关系来看,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目前,我国的旅游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更是应该为了促进旅游经济的良好发展,大力发展旅游资源的优化整合,进而更高地推动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明水,谢红彬,陈文虹.近十年来福建省旅游经济时空差异演变分析[N].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11

[2]李庆雷,杨春和.地方政府竞争:理解中国旅游经济现象的重要视角[N].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2

[3]方法林.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分析与对策研究——以江苏为例[J].江苏商论,2012

[4]Li Sheng.Taxing tourism and subsidizing non-tourism:A welfareenhancing solution to“Dutch disease”[J].Tourism Management,2010

奖励旅游与传统公费旅游比较研究 篇8

关键词:奖励旅游,公费旅游,新兴旅游

一、引言

随着旅游市场不断细分,一种新型的旅游项目——奖励旅游,从传统旅游市场中产生并迅速发展起来。典型的奖励旅游能够提供给参与者一次难以忘怀的经历,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有助于企业形象塑造、市场拓展,绩效提高等目标的实现,从而被誉为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法宝。[1]随着市场的逐渐成熟,奖励旅游的应用主体从企业逐渐拓展到政府、事业单位。这使得很多人对奖励旅游的认识只是停留在公费旅游层面,阻碍了奖励旅游的健康迅速发展。因此,辨析奖励旅游与公费旅游的关系,破除阻碍奖励旅游发展的社会环境障碍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奖励旅游的基本认识

奖励旅游起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最初,它是基于生利还本的理念,为奖励经销商而产生的,后来被美国的一些企业采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继而传播到欧洲并拓展到全世界,成为激励员工的一种手段。在我国,奖励旅游是伴随着外资企业引入而兴起,起步较晚,发展时间短。奖励旅游的英文是Incentive Travel,也有学者认为将其翻译为“激励旅游”更为恰当。奖励旅游目的的特殊性,并强调了旅游的难以忘怀及其“管理工具”的作用,较好地表达了奖励旅游的内涵。

奖励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活动。它通过旅游产品的特别设计、行程的专业策划、旅游受众的精心挑选、消费的高规格和高档次来提供一次不同寻常的旅游,给予的是普通大众购买不到的体验。奖励旅游是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现代企业管理越来越强调“以人为本”,关心员工发展和成长。奖励旅游从形式到内涵,都印证了这一趋势。首先,相比传统的实物、现金奖励形式,奖励旅游可以提供一个“无限光荣”、“难以忘怀”的经历,有助于满足人们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体现企业对个体和人性的尊重、关怀,从而成为人本管理的重要手段。[2]其次,奖励旅游将企业文化理念贯穿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如颁奖典礼、主题晚宴、与领导共商大计等,可以增强受奖员工的归属感和成就感,是企业文化建设管理的重要手段。第三,奖励旅游不仅可以激励受奖者更加努力的工作,对潜在受奖者也能起到刺激、鞭策作用,实现奖励几个人,激励一大片的效果;而且激励效用更持久、更显著,从而成为现代企业激励管理的重要手段。

三、奖励旅游与公费旅游的比较

1. 公费旅游的类型。

提到公费旅游,人们的第一反映通常是,政府官员以外出考察之名行公款旅游之实,有违廉政建设。因此,对公费旅游是普遍的反对声。与人们对公费旅游狭隘上认识不同,福利旅游则包括社会旅游、员工旅游和奖励旅游。从研究的时间来看,奖励旅游在我国起步晚,研究时间较短,是新兴的旅游形式;而国内关于公务旅游、社会旅游和员工旅游的研究则较早,可划入传统公费旅游形式。

2、奖励旅游与公费旅游的比较。

奖励旅游在费用来源上属于公费,是各种公费旅游类型中的一种,但是与传统的公费旅游形式又存在一定的区别,特别是有别于社会公众所理解的“以考察之名行公费旅游之实”的这类公费旅游。表1将奖励旅游与公费旅游其他形式在费用来源、参与对象、开展目的、旅游产品设计、产品特色等方面做了比较。

3. 奖励旅游的特征。

通过把奖励旅游与公费旅游的其他形式相比较,可以发现奖励旅游是一项特殊的旅游形式。与公费旅游的其他形式相比,典型的奖励旅游具有一些自身显著的特征,包括受众特殊、目的特殊、产品特别设计、消费和利润高等。这些特点在下面提供的奖励旅游案例中都有一定的体现。

案例1:2000年2月,康柏公司在迪拜举办了每半年一次,为期5天的35人奖励旅游,其主题为“阿拉伯探险”。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优点在于:活动由一家名为“旅游影响”的公司和一家激励管理公司两个专业机构联袂决策;活动目的明确,即促使销售业绩的提高和公司内部良好合作关系的建立;精心挑选参与者,从1万人的潜在市场中精选出35人;向潜在的参与者讲解如何被选中参加奖励旅游;迪拜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不需要签证,并且与英国之间有着便利的航空交通;聘用当地的目的地管理公司;由五星级饭店提供住宿;休闲活动种类繁多,如汽艇大赛、出人意料的豪华宴会、赛车手杰克·斯图尔特激动人心的发言。[3]

案例2:2005年2月,某大型公司在芬兰为65位信息技术专家举办了为期5天的奖励旅游,每人花费2300英镑(是普通旅游团的5倍)。活动不同凡响的原因在于:选择北拉普拉作为目的地;活动由总部位于赫尔辛基、经验丰富的目的地管理公司设计;安排了不同寻常的活动,尤其是乘坐爱斯基摩狗拉雪橇,乘坐雪地车和冰上钓鱼;为参与者设计了几次“意外事件”,其中包括汽车在乡间的伪装故障;与当地的拉普兰人接触。[4]

(1)受众特殊。与传统公费旅游形式的受众不同,奖励旅游所针对的某些特定群体一定是公司的精英层,是已经达到、甚至超越公司预定业绩目标的对象,可以是公司的员工,也可以是公司的经销商、代理商,甚至是企业品牌的忠实消费者等。换言之,奖励旅游的对象是针对企业的有功人员,他们都是从企业团体中千挑万选出来的,必须通过特定的审核尚可获得此资格。[5]如“阿拉伯探险”活动中,受奖的35人是从1万人的潜在市场中经过某种选拔方式,精选出来的。

(2)目的特殊。奖励旅游目的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除了奖励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外,[4]奖励旅游还有着增加员工向心力,塑造企业文化、开拓市场等附加的目的。如案例1中康柏公司开展奖励旅游的目的在于提高销售业绩并促进公司内部良好合作关系的建立。与此同时,此次活动全程贯穿着企业文化,也为企业文化的塑造、企业形象宣传提供了机会。

(3)特别设计的旅游产品。奖励旅游产品必须是别出心裁,富有创意的,能够给参与者带来无限惊喜和难以忘怀的体验。产品设计强调独一无二性,而不能仅仅是饭店、景区、线路、机票组合。上述两个案例中提供的就是典型的奖励旅游活动。无论是激动人心的豪华宴会、汽艇大赛,还是与当地的拉普兰人接触、乘坐爱斯基摩狗拉雪橇,都让参与者兴奋不已,难以忘怀。而传统的公费旅游形式在产品设计上往往是组织员工、客户、经销商等参加普通的旅行社,一味的观赏风景或消遣娱乐,而没有量身定做产品,在活动安排策划上也没有让员工感到此次旅行的非比寻常和荣誉感。

(4)经费来源特殊。奖励旅游的费用由奖励旅游购买者(如企业、政府、学校等组织)承担,而不是由个人支付,因而被纳入公费旅游的范畴。但对于开展奖励旅游的企业来讲,研究者认为奖励旅游的费用尽管来源于企业,却不是企业自掏腰包,而是出自员工创造的超额利润的一部分。当然,对于携带家属参与的奖励旅游会增加公司的开销,很多公司都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免费的或是让员工付部分费用的方式进行。

(5)消费高,利润空间大。奖励旅游团更加看重社会影响和独一无二性,因此对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有着高标准的要求。而这种高档次、高规格的消费水平远远高于一个普通的公费旅游团。案例2中某家公司在芬兰为65位信息技术专家举办的为期5天的奖励旅游,每人花费2300英镑,这个消费额是一个普通旅游团的5倍。这种高消费团体不仅显著的增加了旅游创收,还可以为旅行业经营者带来较高的利润空间,因此越来越受到一些旅游公司、旅行社的关注。

四、总结

奖励旅游作为高级旅游市场上的一部分,正在成为国际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的重要方向,有着不可忽视的经济意义。[6]但国内奖励旅游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缺乏深入的认识与研究,往往将其简单的等同于员工旅游、公费旅游。奖励旅游作为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的产物,应该成为企业激励员工、凝聚企业文化、提高声誉的有效手段,企事业单位需要将其与传统的公费旅游形式加以区分,旅游企业也应该重视这一国内旅游的新走向,积极开展市场营销、提供量身定做的旅游产品,满足日益发展的奖励旅游需求。

参考文献

[1]季玉群,刘敏.企业推行奖励旅游的制度探析[J].江苏商论,2012,(6).

[2]刘敏.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奖励旅游发展研究[D].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孙中伟,王杨,耿香会.奖励旅游的特征、组织运作及发展环境培育模式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5,(3):54-59.

[4]傅广海主编.会展与节事旅游管理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梁文慧,马勇主编.亚太地区旅游会展教育论丛[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旅游产品与旅游管理 篇9

1.研究背景

近年来在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消费升级和国家对于旅游行业的大力支持的大环境下旅游行业发展迅猛,在线旅游市场的体量也水涨船高。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100EC.CN)监测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达2772.9亿元,比2013年增长27.1%。在线旅游市场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的同时,OTA企业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为了争夺在线旅游市场份额,各大OTA企业各显身手。2014年4月29日上午,携程旅行网宣布战略入股同程网约30%股份,成为仅次于同程管理层团队的第二大股东,涉资超过2亿美元。此次合作,携程将把景点门票的现付业务接入同程,并支持同程独立IPO。2014年5月5日,携程入股途牛,2014年5月9日,途牛在纳斯达克上市。携程此番入股同程、途牛之后,在线旅游行业已经分化为携程系、去哪儿和艺龙三大阵营,整个行业可谓大洗牌。同年7月28日,余额宝和淘宝旅行宣布联合推出“旅游宝”。试图借力P2P撬开在线旅游市场。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试图通过对文献,资料,调查问卷的收集和整理,研究“旅游宝”对于阿里,以及整个在线旅游市场的影响。同时,透过“旅游宝”,对旅游互联网金融模式(旅游预售+货币基金+阿里小贷)的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探究,并针对其未来发展提出可行的对策。

2.旅游互联网金融概念的界定

旅游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旅游业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兴金融,是传统旅游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

3.旅游预售+货币基金+阿里小贷模式的定义

所谓旅游预售+货币基金+阿里小贷是一种具有互联网金融概念的旅游业态。具体指消费者用余额宝购买淘宝旅行的预售产品,钱就被冻结在余额宝账户中,预售款通过投资货币基金获取收益,并且可兑现为现金,便实现了资产的增值(“钱生钱”)并且这种收益一直到“确认收货”之前都可以享受收益。由于本应该打给卖家的钱被冻结在余额宝里,卖家向上采购(包机、包酒店)需要付出成本,面临着资金周转的压力,便产生了融资需求,阿里小微金融服务就可以向卖家提供小额贷款,实现从用户到卖家到供应商资金融通的生态循环。这样就形成了旅游预售+货币基金+阿里小贷这一模式。2014年7月28日,余额宝和淘宝旅行联合推出的“旅游宝”便是这一模式的产物。

二、在线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从1997年发展至今,共经历了三个阶段。1997年~2003年被称为在线旅游市场的探索期。2004年~2006是市场启动期,2007至今处在高速发展期,2018年以后才进入应用成熟期。由此可见,在线旅游市场发展前景看好,各大OTA企业都想从中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谋求更多的利益。经过激烈竞争,在线旅游市场形成了两级多强格局。携程,去哪儿和途牛拥有较强的实力,预计2017年实力会进一步壮大,领先于其他OTA企业。而艺龙偏向于务实,创新程度不高,未来很可能会流失一部分市场。而阿里·去啊初具规模,预计会由务实者向创新者转变。由此可见,阿里前景良好,但与携程,去哪儿尚有差距。

三、“旅游宝”的现状分析

1.“旅游宝”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1)“旅游宝”内部环境分析。“旅游宝”由余额宝和阿里·去啊联合推出,是一款基于旅游消费的互联网理财产品。打开支付宝不难发现,它还推出了招财宝、娱乐宝。余额宝、招财宝和娱乐宝被称作阿里“三宝”。(1)余额宝是基于支付宝的余额类增值服务产品,把钱转入余额宝也就是购买了天弘基金提供的增利宝货币基金,可以获得收益;灵活性上余额宝凸显出作为阿里“第一宝”的先天优势,余额宝和支付宝可以互相转存,随意支取。喜欢网购的消费者还可以利用余额宝的资金直接淘宝购物;(2)招财宝带有浓重的P2P模式气息,但它与其他P2P平台又有很大不同。目前产品主要包括三大类:借款产品(中小企业贷、个人贷)、基金产品、保险产品;(3)娱乐宝吸引人的地方更多的来源于娱乐炒作及粉丝权益,电影及电视行业想必并没有那么缺钱,而更多的是把娱乐宝当作营销平台。三种产品各有优势,其中余额宝的优势在于灵活性高,作为“第一宝”拥有众多用户。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100EC.CN)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余额宝用户数达到1.85亿,盈利超过240亿元,人均持有3133元。由此可见,基于此推出的“旅游宝”有广大的群众基础。再加上在线旅游市场的火爆,总的来说“旅游宝”的内部环境良好,利于“旅游宝”的推出与使用。

(2)“旅游宝”外部环境分析。行业内已有的“宝宝”产品。此前携程已推出了“携程宝”和“程涨宝”两款有理财特征的旅游预付产品。通过研究数据资料,“旅游宝”的优势在于灵活性高,收益可以返现。且30天内无条件退改服务更是让消费者毫无负担而言。相比之下,由于“携程宝”和“程涨宝”两款产品资金并没有投资于金融市场,所获得的本金和返利也全部是以携程预付卡的形式获得,这些都使它更像是有促销意图的旅游预付卡,很难把它们归类于互联网金融的旅游产品。而“旅游宝”的预售款是通过投资货币基金获取收益,并且可兑现为现金,实现了资产的增值(“钱生钱”),从这个角度看,“旅游宝”便具备了理财的功能,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财产品。种种迹象表明,“旅游宝”的外部环境总体良好。

2.“旅游宝”的使用现状分析

阿里旅游知名度并不高。在我们调查的人群中,有37%的注意到了阿里旅行的存在,剩余的人都是忽略状态。造成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阿里旅行的宣传不到位,另一方面说明消费者对于这方面的关注度不高。阿里旅行和去哪儿的移动端用户集中于三四线城市,而携程的用户更集中于一二线城市。根据这个差异,阿里旅行可以重点向三四线城市推出产品,逐步产生客户粘性,产生竞争优势,占领这一部分市场;阿里旅行移动用户端用户集中在低收入上,85%以上的用户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对比携程和去哪儿,阿里旅行走的是亲民路线。未来阿里旅行可以运用这个优势占领广大的农村市场。

四、旅游预售+货币基金+阿里小贷模式运行现状分析

1.模式运营的优点分析

对传统互联网金融模式来说:革新了风险控制的手段;对旅游业来说:带动了预售模式的发展;对卖家来说:节约成本,增加利润;对消费者来说:开心旅行,放心消费;对阿里巴巴来说:增加了用户人数。

2.模式运营的缺点及成因分析

通过调查,接近40%的人认为收益不够理想和增添不必要麻烦。我们在进行采访的过程中也了解到,有人认为现在所谓的理财产品宣传收益和实际收益相比相差很大,存在欺骗性。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线下途径更为方便快捷。除此之外,30%的人认为产品存在风险。

对其原因进行探究归纳如下:

(1)余额宝收益偏低。调查可知,余额宝投向的天弘基金收益率与其他产品比较最低。加上前面我们提到阿里旅行的消费者分类,不难理解为什么消费者觉得收益并不理想。

(2)理财产品泛滥,消费者难辨真假。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100EC.CN)监测,来自《消费领域维权成本大调查报告》显示,超过六成参与调查者碰到过“网络理财产品风险提示不充分”的情况;两成参与调查者遭遇过“网络理财收益未达标”。有18%的参与调查者在利用互联网金融理财时,遭遇网银资金被盗或者P2P网贷平台跑路事件,本金受损较大。

(3)线上支付存在风险。线上支付是把双刃剑,给人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风险。近日,对于手机端支付宝应用的安全性质疑也越来越多。智能手机平台的支付宝应用对于手机短信验证的授权过高,也导致了一旦手机丢失,如果不第一时间通过其他授权方式更改支付宝密码,支付宝内的资金将会极其不安全。阿里金融在信用和安全建设上任重道远。

五、对策

1.应用互联网思维,进行自媒体营销

所谓互联网思维,就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的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所谓自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自媒体平台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百度官方贴吧、论坛/BBS等网络社区。将互联网思维应用到旅游宝中,旅游消费者不仅仅是消费者,也可以是生产者,营销者。通过与微信微博QQ空间等自媒体平台合作,阿里·去啊的消费者可以一边旅游一边进行自媒体传播。

2.应用大数据,实现旅游私人定制

大数据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大数据的4V特点:Volume、Velocity、Variety、Veracity。“大数据”是由数量巨大、结构复杂、类型众多数据构成的数据集合,是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处理与应用模式,通过数据的整合共享,交叉复用,形成的智力资源和知识服务能力。通过与综合型在线旅游平台合作,如携程,去哪儿网等进行数据共享,对消费者的旅行偏好细分,将消费者归类。为每位阿里·去啊的使用者提供专业的旅行参考意见;同时,可以运用大数据,摈弃以往发放问卷,抽样调查的方式,普遍开展全样本的数据采集与分析。采用舆情分析可避免游客评价的主观因素。能更加真实的了解和反映游客的需求,发现潜在的问题,预先做舆论指导,提高游客满意度和服务质量。

3.建立消费者保护机制,完善在线支付风险应对机制

建立消费者保护机制。其保护机制内容应包括:消费者的安全保障权、公平交易权、知情权、隐私权、自主选择权、受教育权、损害求偿权等权利、互信息披露风险提示等义务、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法律责任、个人隐私及数据资料的保护等。同时,应提高在线支付修改密码的门槛,如采取“有效身份证件+账户名称”的方式。此外,应降低在线支付对于手机验证码的授权。降低手机丢失后账户被盗风险并引导消费者设置账户更改警报。让消费者即时了解支付账户的变化。

4.推出保险产品,确保退改赔付

阿里·去啊售后服务问题集中在退单条件上,退单条件不够清楚和公开透明,再加上用户的钱在余额宝里,订单确在卖家手里。三者之间如果不处理好资金流动关系,消费者权益就会受到侵害。对此阿里可以推出保险产品。消费者自愿购买保险,一旦出现突发状况,便可直接通过保险获得赔偿。

摘要:2014年7月28日,余额宝和淘宝旅行宣布联合推出“旅游宝”。将在线旅游与互联网金融相结合,试水旅游互联网金融。“旅游宝”是阿里巴巴打破目前在线旅游市场格局的一次尝试。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的搜集,立足于大量资料、数据的分析,研究“旅游宝”对于阿里,以及整个在线旅游市场的影响。同时,透过“旅游宝”,对旅游互联网金融模式(旅游预售+货币基金+阿里小贷)的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探究,并针对其未来发展提出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旅游宝,旅游互联网,金融模式

参考文献

[1]蒋平.2014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分析[EB/OL].http://bg.qianzhan.com/report/detail/361/140815-1ff7bebd.html.2014-08-15/2015-3-11.

[2]白静.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法律规制--以余额宝的发展与监督为例[D].河北经贸大学,2014.

现代旅游与现代旅游教育之我见 篇10

旅游学,从其本质上讲是一门应用性相当强的学科,仅仅从课本上学,所获得的知识是相当局限的。再加上课本与实际操作的差距,那距离就更远了。目前,许多高校都办了旅游管理专业,例如:旅游管理专业、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等等,名目繁多。就在旅游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大面积兴起之时,有多少院校真正考虑过所培养的学生步入社会,他们的知识、能力等能否适应社会的需要等方面的问题。尤其是现在高校日益的扩招,很多高校就像航空母舰一样,不仅地盘大,而且学生多。这么多的学生出来,他们要吃饭、要生存。没有扎实的本领,哪能在社会上立足?

该专业培养的是服务性行业的人员,毕业生毕业后大多是在饭店、旅行社从事服务性质的工作。这当中和学校的教育就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比如:一些高校在知识的讲解中大多讲的是管理知识,但这个讲解只是纸上谈兵地讲,不涉及到任何的与实践的结合。再说,管理只有和实际的工作结合起来,才会逐渐地积累起一定的管理经验。因此,所谓的课堂讲解只是一种泛泛而谈,又有多少学生认真地听过。还有,一些高校的学生误以为学习了管理那就是管理人员,今后的工作就是坐办公室,这种想法是极端错误的。任何企业不会让一个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人当管理者的,即使当了,由于对基层工作不熟悉,最后还是只有败下阵来。可是让我们的大学生去餐厅里洗盘子,去客房刷马桶,又有多少学生愿意呢?况且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洗盘子,刷马桶都是最简单的事情,正如有的人说连一些农村里出来的没有读过书的大妈都会,只要敢于吃苦,不怕累、不怕脏,谁都做得下来。因此,大学生们就更加觉得读该专业冤枉。

旅游本身就是许多学科的综合,旅游专业的学生说起任何一个方面都没有自己的专长。比如:说到导游的讲解方面,旅游专业的学生不如历史专业和中文专业的学生知识积淀深厚,说到财务管理不如财务专业的学生对财务知识精通,说到企业管理不如工商管理的学生,说到营销工作不如营销专业的学生,因此,该专业毕业的学生面临着一个非常尴尬的处境。这里面就存在着许多问题:高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一个问题,高校学生思想观念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不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高校学生思想观念

像一些重点院校,要么就不要开设该专业,要么若开设该专业就应当限制学生的招生数量,让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真真正正地学习管理知识,并在学习期间能深入到企业去实习,让他们在学习时就能积累一些最基本的服务知识以便他们在毕业后能顺利地走上管理岗位。

另一种方法,可采取依附于另一种专业,而不是单单地办旅游专业。旅游是一种边缘性的学科,与任何学科均能靠上边,因此可挂靠在其他学科上。比如:目前有些本科院校将其设置为旅游管理(英语方向)、旅游管理(日语方向)等,重点在加强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只加一部分旅游知识的学习。这样,学生的就业面也比较宽。即使该学生不喜欢毕业后从事旅游工作,他(或她)还可以进外贸公司工作。

二、职业院校所培养的学生大多是面向工作的第一线

因此,该院校可以开设旅游专业,但是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不应以学习服务为主,学校应当让该专业的学生真正能够掌握一门服务方面的技术,让这些职业院校的学生出去能有一技之长。为什么现在很多职业技能培训学校那么火爆,就是因为他们交给学生的是一项技术,而不是简单的书本知识。我认为:学校应当在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多为学生着想,除了灌输给他们服务的意识,具备职业道德外,还应当加强对技能的培养,例如:培训学生调酒、咖啡、厨师等技能。学生有了一技之长后,就业的范围就较宽,至少不只是能做简单的服务员的工作。

三、加强对该专业教师的培养

旅游专业的教师首先应当眼界宽广,其次动手能力要强。学校应当经常性地将该专业课教师派出学习,并且让他们多到景区景点、饭店等进行参观访问,和企业的员工、领导进行面对面的沟通,而不是只留于形式。另外,还应派教师多参加技能的培训,鼓励他们考级考证。

旅游产品与旅游管理 篇11

关键词:智慧旅游;电子商务

之前举行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在总结2013年的旅游工作的同时也对2014年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做了一个简要分析。从全球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来看,其发展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首先,加快发展旅游业现在已经成为很多国家的战略决策,第二,旅游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持续提高,另外,从世界范围来看,旅游业还呈现了一个特点就是融合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带动,旅游跨国界、跨领域、跨行业、跨产业、跨部门融合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从全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旅游业的外部环境进也在不断优化,大众化旅游的发展趋势也更加明显,中国未来旅游也会呈现新趋势,旅游业的新产品和新业态将层出不穷,比如海洋旅游、自驾车旅游还有房车旅游等新业态即将成为引领旅游消费增长的重要领域。而旅游电子商务的诞生恰好能够满足人们的这些需求,并未大家提供各种新的出行模式。

无论是通过团购参加团体旅游,还是订购门票和房间自行出游,人们都必须通过相关的旅游网站。各种网站再为大家提供服务的同时,为了推动自身业务的发展也不时推出各种优惠政策,让更多人能够实现自己的“穷游梦”。

但是由于互联网在我国普及时间较晚,旅游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系列问题。首先,旅游商务网站太少,总体发展水平偏低 。目前,中国已经有众多涉及旅游服务的网站,但能集吃、行、住、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为一体,并及时未游客提供具有个性化、信息化、季节化旅游产品的旅游商务网站太少。其次,网上交易存在安全隐患,另外,服务项目和形式过于单一很多时候不能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为此,政府在加强对旅游业的监管的同时也应当加大对网上旅游交易秩序和消费者权益的维护,同时要完善其宏观环境,提升其行业的市场定位,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并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高校也应该加强对于其相关人才的培养,更多地开展与之相关的课程。

现在许多国内的网站都将重点放在了销售旅游产品上,几乎所有的网站打开以后最为醒目的就是关于出售景区门票和机票的信息。而很少有网站真正能够从满足游客需求的角度来着手,将旅游产品的特色为旅游者清晰地进行展示,同时很多包线游也不能满足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之前本人曾发现有可以进行景区配套讲解的软件觉得不错,但缺点就是讲解太笼统,可能由于开发不完善,里面讲解的景点也十分有限,不过这的确有着不错的发展前景。一个地区发展旅游业一方面为了拉动经济促进消费,但同时也应当为大家展示一个良好的地区形象,弘扬该地区的文化与特色,从而使地区的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一方面可以提高公民的文化素养和自豪感,同时也能够提升地区的文化影响力和整体形象。也只有形象好,影响大的地区才有可能吸引更多的人来投资,并为该地区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互联网的应用无疑为此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如果能够高效并正确的使用,它必将在很大程度上造福一方。

旅游产品与旅游管理 篇12

一、城市近郊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 尤其是人们的旅游消费开始由长距离旅游向中短途旅游转变, 从追求旅游景点名气向追求旅游质量转变, 短线旅游、乡村旅游等城市周边旅游已成为消费者的旅游热点。城市郊区旅游资源依托大城市稳定的客源市场, 以及资源、客源、区位和设施优势, 吸引着大量的城市居民去观光、度假、休闲和娱乐。

(一) 城市近郊旅游发展现状。

从生态环境角度来看, 由于城市人口和交通的高度集中, 城市问题日显突出, 主要包括大气污染、噪声污染、交通拥挤、能源紧张、城市绿地空间日趋减少等。我国城市绿地空间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明显要少, 人均仅4.1平方米, 而近几年由于城市扩大等原因, 不少绿地挪作他用, 使绿地空间更显紧张。由于城市绿地空间不足, 制约了城市居民的户外活动, 一些城市公园已出现人满为患的局面, 特别是周末尤为突出。而城郊生态环境相对较好, 郊野空间开阔, 空气清新, 有江河湖泊、绿草森林、鸟虫啁啾等这些市区缺乏而又是人们向往的生活环境, 许多城市周围还有风景胜地、寺庙古刹、名人陵墓等景观, 郊野的田园风光、农家生活也让城市居民心驰神往。这些都强烈地吸引着厌倦城市喧嚣、繁杂生活的城市居民奔向郊区。

从旅游者的角度来看, 节假日延长、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闲暇时间的增加是人们能够实现外出旅游的前提条件, 而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是其内在因素。在旅游消费上, 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不再愿承受“人车劳顿”之苦, 花费许多钱财东西南北几千里路观光游览, 而是热衷于足刚出户, 不用远行就能观赏到丰富多彩的田园风光和游览主题公园。

另外, 城郊旅游所拥有的特性也是促使其自身发展的重要原因, 如优越的区位条件使其拥有大量潜在的旅游客源市场;“回归自然”、“可持续发展”等发展基调, 使人们在与自然对话中, 全身心得到放松、家庭亲情得到融合、朋友关系得到升华;参与体验性较强使得城郊旅游者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积极参与;各种人文旅游项目, 如历史遗址游、名人故居游、文化名城游、特色居民游、民俗风情游、民间艺术游、革命圣地游、各种主题乐园、宗教旅游等飞速发展也大大提升了城郊旅游的文化内涵;城郊旅游产品多种多样, 有传统的自然观光游览, 也有时尚的蹦极、攀岩、跳伞等专项旅游。同时, 其经营方式也是多样的, 不受地区、部门的约束。城郊旅游无论从资源、产品和经营方式各方面来看, 都是综合的, 具有极强的包容性。

(二) 城郊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 城郊旅游的大众旅游市场已经形成, 然而从城郊旅游自身发展来看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很多城市的城郊旅游景点的设施布局犹如“天女散花”般处于无序化状态, 缺乏科学的优化组合;同时, 没有良好的交通、接待等配套服务设施, 旅游项目雷同, 重复建设过多, 过于超前的旅游业开发也不利于旅游业整体效益的发挥;城郊旅游产品结构类型单一, 主题设计雷同, 地域环境和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 创新不足, 同一地域常常出现众多同一类型的旅游地和产品, 导致竞争加剧, 旅游地和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大部分城郊产品形象定位较低, 缺少精品项目, 都是一些传统的旅游项目, 无外乎就是让客人漂流、农家乐等, 都是把城郊旅游定位为一种低消费、低层次的旅游产品;城郊的基础设施相对较为落后, 交通、通讯、给排水、电力、饭店等等均不可能与城市相比。另外, 城郊景观出现严重的城市化倾向, 旅游产品开发中“先人造景观, 后自然景观, 重人造景观, 轻自然景观”的做法尤显突出, 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大量城市景观建筑, 这种人工景观可以收到短期经济效益, 然而从长远来看, 会受到严重的挑战。再者, 城郊旅游的宣传力度不够, 游客与景区的信息不对称, 游客一般通过朋友推荐、网站、杂志、报纸、电视等方式的宣传来收集信息, 对景区的交通情况、住宿、饮食、购物等情况了解的渠道较少。许多城郊旅游景点、景区只是依靠回头客和口碑效应带来一些客源。旅游宣传、促销缺乏强有力的手段, 未能充分引导和调动市场。

在现实城郊旅游发展中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 片面追求客源数量对自然环境和生态已造成了很大破坏, 景区布局分散, 占用了大量土地, 造成了资源浪费, 严重制约了城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旅游地产发展现状

目前, 旅游业的繁荣带来了旅游地产的规模化开发。我国旅游地产现阶段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主要由政府主导开发。

在我国特殊的政治和经济制度背景下, 对旅游区和旅游地产开发还主要由政府主导, 政策性明显。由于思想观念的落后和对旅游地产自身规律的背离, 使得旅游地产的发展偏离了市场的需求, 许多大型的旅游地产项目难以正常经营, 甚至濒临破产, 成为烂尾项目。

(二) 高端化日益明显。

由于作为主导的开发者———政府没有明确旅游地产的市场定位, 把目标客户定位于高端消费人群, 而忽视了中端消费者, 失去了大量的市场份额。

(三) 投资方式日益多元化。

早期的旅游地产主要由国有企业进行投资建设开发与经营管理, 民营企业的投入少之又少, 更鲜有外资企业的投资。目前, 我国逐渐放开对旅游地产的开发权, 大量国内民营企业成功获得开发权, 而有强大资金能力和管理经营能力的外资企业也纷纷以酒店管理公司的身份涌入我国旅游地产项目的开发运作中, 为该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生命力。

(四) 资源优势明显。

目前旅游地产开发项目大部分分布于我国较好的风景区, 占据了较优质的旅游资源, 因此具有了强大的资源优势, 为将来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发规模逐渐加大, 无论是投资项目还是旅游地产的面积都非常大, 周期比较长, 逐渐与国际接轨。

(五) 投资和度假消费需求加大。

旺盛的旅游地产需求为其规模化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早期对旅游地产的需求以国内商务型、会议型度假为主, 家庭式的休闲为辅, 而目前商务型和家庭型则平分天下, 共同支撑了旅游地产的开发。异地置产的兴起也为旅游地产的兴盛做了不小的贡献。

三、城市近郊旅游与旅游地产耦合发展研究

(一) 城市近郊旅游对旅游地产有带动作用

1、良好的资源环境。

随着旅游的发展, 城市近郊旅游目的地的原始风貌可能受到一定影响和改变, 但由于其城市化率总体说来相对中心城区水平较低, 受到现代工业开发和城市建设的影响较小, 受各种类别的污染也相对较少, 基本能保持其本身的自然山水风光和田园风貌。同时, 我国旅游资源种类多样, 包括温泉、湖泊、草场、山林、雪原、喀斯特地貌等众多类型;这些丰富多彩且保持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成为旅游地产开发商和购房游客的特殊吸引物, 成为游客在考察旅游地产物业时的首要考虑因素, 极大地带动了城市近郊旅游地产的发展。

2、广阔的市场需求。

随着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旅游需求量也正在逐步加大;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和紧张的工作除了为人们带来更高的收入外, 也逐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理念, 人们更加渴望在有限的假期时段回归自然、体验休闲度假生活, 以达到放松身心, 提高生活品质的目的, 旅游地产的产生与发展正迎合了人们的这一需求。因此, 具有良好资源与区位优势的城市近郊旅游目的地成为城市居民出游居住的首选地带, 从而使城市近郊旅游目的地在发展旅游地产时将具有广阔的客源市场。

3、旅游产业综合带动效应。

旅游产业本身就是综合带动非常强的产业。城市近郊旅游的发展同样能够带动交通、通信、餐饮、酒店、商业、地产等行业的发展。事实上, 旅游业的发展是一个与相关部门和众多行业的互动发展过程。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依赖着社会其他行业的发展, 同时也能够极大地带动和刺激相关部门和行业发展。旅游业在与其他行业联合互动发展时, 将比单纯强调发展旅游业或其他某一行业对地区经济的影响更加显著, 有利于形成产业经济良性增长, 保证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二) 旅游地产促进城市近郊旅游的发展

1、提供资金支持, 提高旅游目的地经营水平。

旅游地产项目的投资为城市近郊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大量资金的支持, 有利于旅游目的地开展更全面、更深层次的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的建设, 能有效推动旅游目的地更新颖、更高级和更综合的经营模式的出现, 并进一步改变过去旅游地仅依靠门票维持收入的局面。而众多特色接待设施既能满足游客需求的多样性, 又能增加旅游地收入, 大大提高了旅游地的盈利能力, 改善了旅游目的地的经营水平, 推动了旅游地的全面发展, 延长了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周期。

2、优化产品结构, 提升旅游目的地竞争实力。

旅游地产项目及其接待设施既可以作为一种景观资源, 与旅游地协调发展的同时又最大化地体现各自特色;又能改变城市近郊旅游目的地过去仅以简单静态的方式来吸引游客, 而忽略动态手段的产品开发方式, 使得各近郊旅游目的地内部能打开旅游产品开发的新思路, 从整体上有效弥补原有旅游资源和产品所存在的不足, 丰富旅游产品的层次, 促使旅游产品多元化综合性发展, 有效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地区旅游消费结构。

3、产生联动效应, 保障旅游目的地可持续性。

旅游地产项目的建设一方面能带来优质的物业管理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 这就有利于使旅游目的地形成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完整接待体系, 同时极大地带动当地人口的就业水平。而且, 旅游地产的产生与发展就能更加合理地对旅游资源和各种能源进行利用, 有效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 实现旅游业、地产业的有序发展;使得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相协调, 既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 又保证后代人的权利不被侵犯, 因此城市近郊旅游地产的发展真正实现了对一些不可再生资源的永续利用, 实现了环境保护和当地经济共同发展的目标, 使得城郊地区与城市的差别逐渐缩小。

4、旅游地产可以促进旅游业发展模式的转变。

旅游地产的发展是伴随着休闲度假旅游的产生和普及而发展起来的, 同时, 旅游地产的发展又反过来支持和引导休闲度假旅游的深入, 进一步改变传统观光旅游粗放式的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发展道路, 不再以单纯追求接待人数的增加而提高收益, 旅游地产的发展使旅游者逗留时间增长、消费水平提升, 各种商贸往来成倍增长, 使旅游经济走向效益化发展模式。

四、总结

由上可以看出, 城市近郊旅游目的地通过其良好的资源环境、优良的地理区位、广阔的市场需求及发展旅游产业产生的综合效应来带动旅游地产的发展, 而旅游地产的发展则能够促进城市近郊旅游地实现产品结构的优化、旅游地经营水平的提高和竞争力的提升, 并促使旅游地生命周期发生变化, 保障旅游地发展的可持续性和郊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在城市旅游经济发展进程中, 如果能将城市近郊旅游业和旅游地产系统高度耦合, 促进两者良性协调, 为城市旅游经济迎来更大的上升空间。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出游理念的深入, 以及带薪休假的逐步推行, 城市近郊短途旅游越来越成为城市居民旅游的首选。而在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旅游消费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的同时, 一些企业开始以房产开发的形式介入旅游产业发展, 推进以旅游为主题的房地产项目开发的兴起。旅游业与房产业都是第三产业中附加值高、关联性强的产业, 二者的融合势必成为中国经济新一轮的增长点。

关键词:城市近郊旅游,旅游地产,旅游经济

参考文献

[1]生延超, 钟志平.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旅游学刊, 2009.8.

[2]刘云, 甘开鹏.国际公约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兼论我国可持续旅游发展之路径[J].经济问题探索, 2010.1.

[3]朱萤, 刘云.基于DLC理论的石林景区经营管理对策研究[J].旅游纵览, 2012.12.

上一篇: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问题下一篇:互动式帮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