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共12篇)
饮食文化旅游产品 篇1
摘要:文章结合当前饮食文化旅游盛行的市场背景, 分析国内饮食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经验, 发现强调饮食与文化的结合、饮食旅游的载体与内容日趋丰富、项目设计突出游客的互动体验性、重视开展饮食旅游节事活动、营销推广模式符合时代潮流是它们共同的方法。在此基础上, 结合南通发展长寿饮食文化旅游的实际, 提出五个方面的启示。
关键词:饮食旅游,南通,启示
一、引言
随着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持续热播, 各色精美的地方美食成为人们追逐与向往的明星, 不少旅游网站也纷纷推出系列“舌尖上的旅行”主题线路, 行程以品尝各地的美食为主。一时间饮食文化旅游成为旅游界的热门话题, 一股美食旅游热正在全面风靡。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 美食本就是排在第一位的要素, 享受美食是很多游客旅游中的重要体验部分。如今饮食旅游的盛行正是旅游市场由传统的团队标准化旅游模式向现代个性化、体验化散客旅游转变的例证。国内旅游市场上已经涌现出一批以饮食旅游为主要发展方向的目的地, 并成功实践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模式与方法, 取得了明显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本文拟对国内饮食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经验加以整理分析, 并结合南通市发展长寿饮食文化旅游的实际情况, 提出一些可供决策参考的意见。
二、国内饮食旅游发展经验分析
(一) 强调饮食与文化的结合
文化消费日益强劲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特征, 这一大趋势反映在饮食旅游市场就是人们不再仅仅关注于吃什么, 而是更强调要吃出文化、吃出内涵、吃出品味。例如旅游名城扬州以《红楼梦》中的记载为蓝本, 参考其他历史文化典籍, 精心制作文化韵味十足的“红楼宴”, 从两淮盐商的家宴中精选出代表性菜品推出“盐商宴”。这其中的每一道菜品均与文化典故相结合, 加上扬州厨师的精湛技艺, 扬州城的优美胜景, 游人可以综合体验到美食、美景、美器、美乐等诸多元素的感官刺激, 实属一次难得的文化盛宴。
(二) 饮食旅游的载体与内容日趋丰富
传统意义上的饮食旅游开发是多局限于食物本身这一单一载体的, 游客来到目的地的主要内容就是品尝与购买美食。随着饮食旅游的逐步发展与成熟, 这一模式已经被打破, 饮食旅游开始涵盖越来越多的层面与内容。绿色新鲜的食物原料、别致的烹饪工具、精湛的烹饪工艺、精美的饮食器具以及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饮食方式、制度、礼俗等多样的资源都被成功地加以开发与包装, 极大地丰富了饮食旅游市场的产品体系。在中国知名的长寿旅游地广西巴马, 已经初步形成了“农—旅—加工业”的养生产业链, 拥有香猪、火麻、茶油等绿色长寿食品, 绿色蔬菜、野菜等长寿食品种植基地, 拥有矿泉水、保健酒、保健饮品等加工业。另一方面, 饮食旅游的功能也在日趋多样化, 在很多旅游地饮食与养生保健、科普教育、亲情交流等融为一体, 展现出极大的市场魅力。
(三) 项目设计突出游客的互动体验性
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 旅游业的流行趋势已经从初期的静态观光旅游阶段发展到如今较为高级的体验旅游阶段, 在这一阶段, 游客们不再仅仅满足于优美的景观与热情周到的服务, 而是要求能够参与到旅游活动中去, 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来获得深度的精神体验和心理感受。全国各旅游地为迎合这一发展潮流, 已经成功推出一系列参与互动性活动, 例如2010年临安邀请游客参与森林美食征文比赛, 游客可将对临安森林美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成多种文体, 优胜者可获得相关奖励;2012年成都国际美食节期间推出了“美食侦查连”活动, 由美食名人带领民间“吃货”穿梭在成都大街小巷, 奔赴各美食餐馆现场进行集体试吃, 从而评选出优秀的民间美食。除此之外, 很多旅游目的地还推出“跟大厨学做菜”“新鲜食材采摘比赛”等多样化的参与性项目。
(四) 重视开展饮食旅游节事活动
旅游节事活动是目前各地常用的一种旅游推广模式, 借助于节事活动能够在短时期内吸引大批量的游客, 创造众多的旅游商机。与此同时, 高密度的节事活动宣传还能带动旅游目的地的营销宣传, 塑造品牌形象。目前国内开展的饮食旅游相关节事活动众多, 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以地区命名的综合性城市美食节, 如广州美食节、成都美食节、苏州美食节、南京美食节等, 在这些美食节上, 除了可以品尝到丰富多样的美食之外, 还会举办名菜、名点、名小吃等评选活动以及各种厨艺展示; (2) 以某一食品种类命名的美食节, 如山东青岛“啤酒节”、江苏盱眙的“龙虾节”、普陀山和武夷山的“佛 (禅) 茶文化节”等; (3) 以某一类菜系命名的美食节, 如中国 (合肥) 徽菜美食旅游节、中国 (银川) 清真美食旅游文化节、中国 (淮安) 淮扬菜美食文化节、中国 (南昌) 辣文化美食节等。这些旅游节事活动的开展已经成为提升旅游地形象品牌的重要营销途径与平台,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五) 营销推广模式符合时代潮流
随着旅游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 旅游营销已经成为旅游目的地发展中较为重要的一环, 国内饮食旅游地在营销模式上也在紧跟时代潮流, 大胆尝试微博、微信、微电影、门户网站、影视剧植入、歌曲推广等众多的新式手段。2012年四川首部旅游微电影《爱在四川———美食篇》在网络上颇为流行, 该剧以数对情侣的爱情为主线, 巧妙地将四川小吃、火锅、美食、变脸艺术等多种元素融合在一起, 让观众能够在观看的同时更直观地感受四川美食, 进而产生强烈的旅游动机。同样, 在2014年成都国际美食旅游节上, 主办方为了吸引年轻的游客们, 采用扫描微信二维码, 现场免费WIFI美食互动屏, 微信手机上传美照可得神秘礼物等互动平台造势营销,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三、南通长寿饮食文化旅游发展概况
南通素有“长寿之乡”的美誉, 独特的人文与生态环境孕育了南通悠久的长寿养生饮食文化传统, 其下属的如皋、如东、启东等县市均被评选为“中国长寿之乡”。2014年5月, 南通市更上一层楼, 成功获得世界首个“长寿之都”的称号, 这标志着南通长寿的品牌得到了国际的认可, 更加具有含金量。近年来, 随着长寿旅游日益受到市场的青睐, 南通的长寿饮食旅游已经初见成效, 各地区均涌现出富有特色的产品, 例如以如皋为代表的农业类长寿养生食品 (如式香肠、肉松, 黄酒、萝卜干、茶干等) ;以如东、启东为代表的海鲜类养生食品 (文蛤、海带等) ;以海安为代表的河豚养生饮食旅游等。这些产品的开发与设计为南通旅游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丰富了旅游产品的种类, 带动了旅游经济的持续攀升。但客观而言, 与国内知名的饮食旅游目的地相比, 南通的长寿饮食旅游还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 资源虽好, 市场知名度尚欠缺, 还有不少领域需要进一步改进。
四、对南通长寿饮食文化旅游开发的启示
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旅游产品类型的丰富、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旅游市场竞争力的提升都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南通是一个新兴的旅游城市, 要在激烈的市场中发挥优势, 抢占市场份额, 就必须另辟蹊径, 开发出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因此, 借鉴国内成功旅游目的地的先进经验, 尽快地加以学习吸收, 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这是南通发展长寿饮食文化旅游所不可或缺的一个步骤。
具体而言, 国内饮食旅游发展的经验对南通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为南通长寿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提高竞争力的核心元素, 那就是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在开发中要突出与其他旅游地在文化上的差异, 加大对长寿饮食的深度分析与挖掘, 将“饮食”与“长寿文化”有机结合。二是拓展了南通长寿饮食旅游发展的视野, 丰富了产品体系的内容。饮食旅游不再仅仅局限于食物本身, 一切与之相关的资源均可进行合理科学的开发利用。饮食旅游的产业链可以进一步延伸与开拓, 旅游乘数效应应该得到更大的发挥。三是为饮食旅游产品的设计提供了方向。要改变传统的观光型思维模式, 迎合游客注重体验的消费心理特征, 加大对互动参与性项目的设计与推广, 突出主题性, 注重体验环境和氛围的营造, 更好地引导游客感受当地悠久的长寿饮食文化内涵。四是提供了一种开发模式, 即通过成功的节事活动来提升南通整体的旅游形象与品牌知名度。南通长寿饮食文化节庆在时间选择、商贸合作、融资模式等方面均要有新的思路、新的方式。五是为南通长寿饮食旅游的营销推广树立了榜样。旅游目的地应重视搜索引擎、微博、微信、微电影、播客等新媒体的作用, 广泛利用网络平台, 实施在线推广, 全面打造长寿饮食旅游的新形象。
2010年社科院颁布的《旅游绿皮书》中指出:“饮食所具有的强烈的地域性、民族性、民俗性等人文特性, 又使它成为旅游的重要目的吸引物, 并在旅游营销中扮演了活色生香的极具诱惑力的角色。”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正好符合了这一市场大背景的要求, 有着广阔而美好的前景。南通旅游业可以对国内饮食旅游目的地的成功经验加以借鉴, 在此基础上辅以创新, 使之符合南通的实际情况, 服务于南通旅游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麦池.旅游目的地饮食文化资源开发机制论[J].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4 (1) :22-25.
[2]史涛.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体系探析[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2012, (04) :55-59.
[3]熊文慧.巴马养生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及问题分析[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12, 8 (4) :47-49, 99.
[4]侯兵, 朱敏.淮扬饮食文化景观谱系的构建及其旅游开发价值[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2013, (04) :40-46.
饮食文化旅游产品 篇2
商学院 10国贸班 刘方舟 1013100055
旅游是一项较高的精神需求的体现。通过旅游,我们遍访名山大川,体验风俗民情,在短时间内感受到不同的景观变幻,自身得到愉悦。而旅游并不是自古就有的一项活动,不同地区的人,生活不同,观念不同,看到的景观不同,需求不同,经过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对于旅游也有不同的观点,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不同的旅游文化,影响着世世代代。
中国人自古比较保守,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人民忠厚老实,勤劳诚恳。人们对于自己的要求,多是老老实实干好自己的分内工作,尊老爱幼,勤勤恳恳,忠君爱国。这样的思想使得人们很少愿意去冒险,加之当时社会发展尚不发达,交通工具落后,信息不发达,人们很少知道自己之外的世界,更少去想外面的世界,旅游也就相对少见。在中国,古人有着传统的宇宙观和礼教思想,人本思想深入人心。天地人和,人本思想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就建筑来说,中式建筑突出了宇宙的模型,尚大,尚中。
中国传统建筑有着一些明显的特点。中国传统建筑突出雄伟。首先,为了体现出建筑的雄伟,在修建的时候就会加大,加高台基。中国建筑一直是站在一个台基上,台基的高低与建筑物的重要性成比例。高大的台基使得建筑物看起来更显庄严大方,如故宫三大殿。其次,单一的建筑会显得比较单薄,很难有雄伟浩大的感官冲击,因此,中国传统建筑以群组建筑著称。如故宫群组建筑。再次,中国传统建筑强调亲近自然,天人合一。这与中国的宇宙观有密切联系。中国人将建筑与假想的宇宙模型相联系,亲近自然,天人合一。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如中国的四合院,北京天坛,这些都是天人合一的代表。接着,中国传统建筑还注重颜色的搭配。不论是中国的哪个地方,都具有自己建筑的色彩特点。如皇家建筑多为赤,黄两色,显得大气,宏伟,充满了吉祥如意的寓意。而民居只能是灰、黑、白三色作为主要色调。这也是等级划分的体现。种种特点,构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景观。中国以宏伟和谐著称的长城,故宫,天坛,还有传统民居四合院等等,都成了中国的标志性建筑。
而西方则由他独具特点的景观,与中国的景观完全不同。
西方人天性爱冒险。他们总喜欢探索新鲜的事物,思想比较开放活跃。在西方人的生活中,宗教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每个人都有信仰,忠于上帝。上帝是万物的主宰,人们一切的行为都有上帝所主宰,越接近天,就越接近上帝。人们对于生活的追求也是不断的增加。当时的交通,信息并不发达,不能够满足人们探索的欲望,因此不断有人发明创造,希望能
改变世界,了解更多不一样的生活,而不像中国传统的世世代代始终如一。
相对于建筑特点来说,中西方建筑的差距很大,因此造成文化景观上差异很大。以法国哥特式建筑为例。哥特建筑特点主要体现在天主教堂上,这与他们的宗教文化背景有着很大的关联。哥特建筑主要突出了尖顶高塔,尖塔拱门,绘有圣经故事的巨大玻璃窗,每一处特点都体现出了宗教的神圣。整个建筑外观上高大挺拔,直线线条突出,耸入云端,教堂平面呈现出拉丁十字形。教堂的内部空阔宽敞,向上延伸空间大,四周的玻璃窗上都有着传统的宗教图案,神圣肃穆,处处弥漫着浓厚的宗教氛围。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的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等。这些建筑,第一眼看上去就有一种神圣肃穆之感,仿佛是与上帝相通的道路,与中国建筑的和谐自然相异。
中国与西方不仅仅是文化建筑景观不同,人文景观也相距甚远。中国人习惯热闹的场面,讲究排场,平日里朋友聚会,有喜事庆祝则大摆筵席,排场越大则显得越诚恳,越有面子。在饮食场所,经常见到一派热闹的场面,人声鼎沸,大家相互劝酒,夹菜,好不热闹。传统节日多,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节日的由来则多为一些民间传说,或者纪念某位英雄,或者祭拜某个神仙,与中国的民俗息息相关。婚丧嫁娶的事情,多为长辈见证,亲朋祝福则圆满完成。仪式也颇具中国民间特色。而西方在庆祝的时候与中国则有所不同。
西方人注重礼教信仰,饭前祷告,在朋友聚会的时候,私人聚会时会重视彼此的礼节,包括参加聚会的服装,介绍新朋友的礼节等等,这些与中国人之间的“客套”则相去甚远。西方的节日与宗教联系较多。许多节日都是圣经中一些事件传承演变而来的,如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等等。在人的出生,嫁娶,死亡等重大事件发生时,西方人都会让上帝作为见证人,礼节上也有着自己的特色。
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在各处。文化的差异,使得人们的思想,生活等都有很大的不同,在社会不断的发展之中,人们逐渐了解到在离自己很远的地方还有许多不同的人,过着不同的生活。也许他们的生活在我们的眼中是有趣的,是多彩的,是值得一看的,所以人们便借助便捷的交通工具来到自己想要了解的地方,一看究竟。一来一往,旅游便越来越流行。
那些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情,使得一个地区因为这些而闻名,人们便将这些特色保护起来,形成自己的优势,借此来吸引更多的人了解观摩,并且通过旅游,交换思想,学习文化,补全自己的不足之处,让自己的特色也能随着时代而更新变化,最终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旅游文化与旅游服务 篇3
[编者按]
2012年8月25日,由中国旅游协会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服务”发展论坛在山东泰安举办。本届论坛以“文化引领服务,服务创造文化”为主题,继续沿着前两届论坛“前沿、理性、建设性”的思路,共同研讨“中国服务”发展的热点问题、核心问题、根本问题。会议期间诸位专家发表各自观点,本文对其中的精彩发言摘录刊登。
本届论坛登临泰山发布《“中国服务”泰山宣言》,宣言中提到中国正在经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服务”的深刻转变,要将“中国服务”作为国家战略,建设成新的国家符号和国家品牌,与“中国制造”共同构成经济振兴和文化繁荣的两翼;应当充分认识服务业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积极应用现代理念、新兴技术;适应全球化的竞争环境,加强服务模式、服务业态等多方面、多层次的交流与研讨;旅游业率先倡导、践行“中国服务”。
本届论坛由山东省旅游局、泰安市人民政府、首旅集团、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承办,由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等多家单位协办。
在首届中国服务发展论坛上,我曾经指出旅游业是最适宜、最可能、最应该创造出中国服务品牌的领域,经过几年时间的实践和观察,今天我依然坚信这一点,下面我讲三点看法与各位一起探讨。
一、旅游业对树立中国服务业品牌和形象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是在中国制造国家品牌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服务的概念,这也意味着中国服务必须在国际市场上能够拿得出手,必须在国际市场上广为人知,必须有庞大的国际消费人群,而旅游恰恰具有这样的条件。一方面,2011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已经达到1.3亿人次,过夜旅游者达到5758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485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入境目的地国家和第四大旅游外汇收入国家,通过不断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无论是旅游企业还是非旅游企业,都在与境外需求打交道的过程当中积累经验,为摸索“中国服务”模式及体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与我国庞大入境旅游消费市场对应的,是迅速崛起的更为庞大的国民出境旅游市场。2011国内居民处境人数已经达到了7025万人次,其中因私出境6412万人次,占总出境人数的91.3%。
2012年上半年,我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3856万人次,从表面上看出境旅游不同于入境旅游,好像对中国服务形象和品牌的塑造作用不大,但是实际上,我国庞大的出入境消费人群,恰恰是推动中国服务走出国门,真正走向世界的重要基础。
除了首旅集团等旅游集团,还包括银联等金融服务机构,甚至也包括绿地等房地产企业,庞大的出入境旅游市场,不仅推动中国旅游服务走出去,更多的带动中国服务走出去。只有真正的走出去的中国服务形象、国家品牌才能立得住。无论是出入境旅游,都已经并将继续在这一进程当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旅游服务在服务业中有终极意义和创新引领地位
美国学家甘哈曼在第四次浪潮中指出,第四次浪潮将把我们现代生活推向追求高生活质量的社会阶段,人们为自己的身心健康从事工作,好多现象会是以前社会的重演,人们有点像回到传统社会的味道,在更高的文明层次上重温昔日的田园乐趣。第四浪潮产业将在二十一世纪兴起,主要包括观光旅游、美食活动、体育娱乐活动以及度假类活动等等。
无独有偶,日本经济学家田河九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将第三产业进一步细分为五种产业,他认为的第三产业是用手脚进行的体力服务,而在这个基础上,第四产业是靠智慧进行开发,靠体力加以保护的复合服务,第五产业是脑力提供的服务智慧服务,第六产业是使人们情绪舒畅的情绪服务,第七产业是使人们心安理得的宗教服务。其中的情绪服务就包括旅游、娱乐产、电影、绘画、戏剧等等。
甘哈曼的预言和新世纪的现实,使我们切实感受到相对其他行业而言,旅游业与人民追求高质量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更符合人民身心健康的需要,田河九更是将旅游纳入到第七产业宗教服务的第六产业情绪服务。从这个意义来分析旅游服务对于满足人民需求,提高人民福祉,具有终极意义。这一认识和判断,对于我们正确把握旅游以及休闲产业,在国计民生当中的应对地位,对于实现不断改善人民福祉,让人们更加有尊严,更加幸福生活的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在我国众多服务行业当中,旅游服务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很多创新具有引领价值。其中影响最为广泛的就是旅游服务当中的星级饭店的标准,这个标准经过多次修订,已经具备国际领先水平。更为重要的是经过多年的发展,饭店星级标准已经广泛渗透到其他众多服务行业当中,现在无论是银行业、商贸业以及其他行业,我们都可以看到星级服务的概念和星级服务的体系。此外目前日益受到各方关注的旅游房地产以及旅游综合体,城市综合体等等,也是来源于旅游业。
当然这并不是说旅游服务已经很好,在实际中旅游服务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有些方面的问题甚至还比较突出,国家旅游局也将全面提升服务质量作为新时期旅游业的中心工作,不断巩固和完善行、游、住、食、购,加强工作方法,完善工作成果的同时,还要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这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三、旅游服务的完善和提升离不开文化的引领
人们常说文化是人的灵魂,其实文化同样也是旅游服务的灵魂,独具特色的优秀旅游服务,必须高度关注文化融合与解读,加深对文化的提炼与创新。
首先要以人为本。在旅游服务中最重要的文化,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历史演化进程的积淀与轨迹,这里面的核心就是人,服务的终极目标也是人,服务是为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幸福、安逸。我们要认识到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以人为本仍然是所有服务创新最根本的归一与最重要的源泉,服务的最高宗旨是以为人本,服务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创造以人为本的文化。
其次要善于挖掘最具代表性的中国特色文化。将特色文化内化到旅游服务之中,成为旅游服务创新的符号,让这些创新的旅游服务,成为中国服务的重要载体和符号。比如说首旅集团段强董事长领先创新的安麓品牌就是这方面的有益尝试,该品牌将悠久的中国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强调中国人传统的好客本质以及和谐、优雅、绿色的环境与现代化结合,突出以建筑传承文化的理念,立志于让消费者可以最大限度享受中国文化影响下的生活体验。
再者是学会从文化的视角对旅游服务各个环节进行优化和深化。旅游企业有必要用文化的眼光从服务哲学、服务模式、服务标准、服务设施、服务环境、服务程序、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服务技能、服务效率、服务感知、服务品牌等众多角度,对旅游服务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从而构筑起中国旅游服务的文化建构,以此引领中国旅游服务的良性健康快速发展。
总之,旅游树立中国服务形象和品牌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及旅游服务在服务行业当中所具有的终极意义和创新引领地位,召唤和激励着中国旅游人为中国服务国家形象和国家品牌的崛起,多一份历史的担当,要求中国旅游人以文化引领旅游服务,并在旅游服务中不断丰富和创造中国服务文化。
饮食文化旅游产品 篇4
1、体验经济的内涵与特征。1998年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二世(B.Joseph PineⅡ)与詹姆斯·吉尔摩(James H.Gilmore)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欢迎体验经济”一文中首次指出体验经济(Experience Economy)时代已经来临。所谓“体验”就是通过消费者与外界事物、活动、他人的互动,激活其内在心理空间,引起胸臆间的强烈反响,使其在意识中产生美好的感觉,并经久难忘。总结对体验的认识,可知所谓体验经济就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无形的依托),以商品为道具(有形的载体),以体验(难忘的感受)为经济提供物进行买卖的新经济类型。
2、旅游产品的体验化是体验经济的必然要求。旅游的本质是体验,游客“体验”的实现需要旅游业提供相应的载体,作为旅游核心的旅游产品无疑是充分展示体验经济魅力的最佳场所之一。在体验经济下,旅游产品必须围绕审美和愉悦等体验核心,综合多重体验价值,为旅游者设计开发出体验性的旅游产品。旅游产品体验化是指将作为经济产出类型的体验设计成为旅游产品的一部分或者设计成为一种体验式旅游产品,以吸引旅游者参与和消费来获取体验的高经济附加值。旅游产品的体验化能让旅游者在差异化体验和活动参与中获得精神享受和满足,创造出难以忘怀的经历和回忆;同时使经营者通过追加多重体验价值,获得长期的发展机会和持续的经济效益,最终使旅游地在社会文化经济的互动作用中获得综合效益的最优化。
3、历史文化旅游产品更需注重体验化开发。文化旅游是以人类社会历史变迁而留下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遗产为依托,旅游者通过历史回顾和艺术审美,得到精神和文化享受的一种旅游活动。历史文化旅游产品通常是地下的历史遗迹和文物古迹,大多属于资源依托型旅游产品。如在徐州多表现为两汉陵墓及其附属陪葬的兵马俑、画像石和当时的用具器物等,这些资源开发成旅游产品后绝大部分是由静态的历史建筑和遗存构成,虽具有文化和环境的差异性,但由于缺少鲜活的、富有动感的音乐、艺术、民俗、社会生活的陪衬,加之旅游者往往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难以从深层次去观赏吸引物的内在美,无法从中得到心灵陶冶,因此旅游活动很难产生快乐的体验。为此必须通过后天的主观努力,将文化与生活、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开发设计出富有创意性的体验产品以增强游客的参与性,使旅游者“发思古之幽情”,感受到异质文化的丰厚底蕴和独特观念,满足追求快乐体验的终极目标。
二、徐州两汉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1、产品开发肤浅,参与性不强
从旅游产品开发的程度而言,历史文化旅游产品可分为认识型(静态的产品陈列)、认同型(动态的文化展示)和参与型(吸引游客亲身参与)三个层次(李江敏,2000)。徐州两汉文化旅游的开发主要停留在认识层次上,旅游产品以静态展示为主,缺少深度设计,游客仅能从表面上予以认识,一看了之,减弱了游客求知和猎奇的兴致。认同层次上旅游产品仅处于起步阶段,在已开发的15处两汉文化景点中,仅有两处设计出认同层次的旅游产品,一是在徐州汉城内每天定时表演《汉宫盛典》、《汉王点兵》等10多种文艺节目;二是在汉文化景区设计了汉宫古乐展演厅和多媒体厅。至于发展层面上的参与互动式旅游还没有出现。在传统的游览观光式旅游向参与互动式旅游转化已成共识的前提下,徐州亟需设计参与互动性强的两汉文化旅游项目。
2、产品内容雷同,体验类型单一
被誉为“汉代三绝”之一的汉墓,在徐州一带共发现了300多座,规模较大的有20多座,其中共发掘8座楚王陵,它们虽各具特色,但在开发过程中,没有突出各自独特的内涵,对资源的利用处于简单的粗放型阶段,缺少明确的主题,景区产品内容趋同,旅游者在参观完一两个墓葬或许会惊叹赞赏,但看多了就会造成雷同厌烦,很难满足游客获取不寻常体验的需求。
一般来说,体验类型越丰富,游客体验效果越好。体验的类型有五种,即娱乐消遣(entertainment)、审美猎奇(estheticism)、知识教育(education)、逃逸放松(escape)和置身移情(empathy)。人们感觉最丰富的体验必须同时涵盖这五个方面,即处于五个领域交汇处的“甜蜜地带”(sweet spot)。在这个甜蜜地带中,旅游者完全脱离了自己的现实世界,融入到环境和服务当中,既得到美的享受,又增长了见识。但由于两汉文化景区的产品设计大多停留在资源表层,文化内涵难以外显,因此可以提供的体验类型较为单一:游客与资源本身以及当地居民的接触很少,游客到博物馆、汉墓、汉画像石馆多是“走马观花”式的巡游参观,停留在观看、拍摄景区建筑、遗迹等表层旅游体验内容上,只能调动视觉感官,因此体验类型只是以审美体验为主,教育、娱乐体验肤浅,缺少需要游客参与其中才能完成的项目,导致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减弱,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
三、徐州两汉文化旅游产品的体验化开发思路
1、开发目标
在体验式旅游过程中,旅游者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快乐,以达到最优的体验标准,达到“畅(flow)”的最高境界,即“具有适当的挑战性而能让一个人深深沉浸其中,以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
这一理论将成为指导旅游产品设计和创新的重要思想,可以说满足游客的快乐体验是旅游产品体验化设计的最终目标。因此,旅游产品设计要以游客体验为导向,具体方向就是要突出强调“感受”在产品中的位置,重视旅游者的个性化和情感需求,体会其要求与感受,以促使旅游者在差异化的体验和活动参与中获得最优的旅游体验,获得令人感动和难以忘怀的经历和回忆。
2、开发原则
(1)史娱兼顾原则。大量的汉代遗迹和遗存,构成了古城徐州璀璨多姿的汉文化旅游资源,但好资源并不一定是好产品,需要对众多旅游资源进行全方位的精心策划和包装,对于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尤其要注意把历史的真实和轻松的娱乐有机地结合起来,只重历史,而忽视娱乐,则容易蜕变为单纯的历史教育基地,对以寻求快乐体验为目的的游客缺乏吸引力;当然也要注意过分强调娱乐而虚化历史,否则就会失去文化旅游的价值,起不到寓教于乐、文化休闲的作用。因此在遵循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让两汉文化“活”起来,围绕“活”字做文章,“白化”产品内容,尽可能增强其易感知性和可理解性,让游人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两汉文化”。
(2)参与互动原则。互动是游客感知旅游吸引物和加深游客体验的重要途径和措施。在旅游活动中,游客只有与旅游产品、当地居民及其他游客之间产生互动行为,融入其中,才能完成自己独特的旅游体验,创造属于自己的体验经历。参与程度与体验效果直接相关,参与程度越高,体验效果越好。参与可使游客消除与景区景物之间的隔阂,将旅游者与旅游地的自然风光、风俗民情较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增强亲切感和满足感,在实现自我价值中获得成就感和快乐感。
3、开发措施
(1)提炼个性化的体验主题。体验是有主题的,主题是体验的基础和灵魂。徐州两汉文化旅游的载体很多,旅游者不可能每景必看,因此对两汉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在原来基础上体现各自的特色,提炼出各具特色的“体验主题”,围绕这些个性化主题深度挖掘汉文化内涵。如被誉为“千古奇观,中华一绝”的龟山汉墓蕴藏了许多千古之谜,可以借此突出汉代文化的神秘色彩;狮子山楚王陵的主人是第三代楚王刘戊,曾以参与“吴楚七国之乱”而著名,他本人也在两军对峙中兵败自杀,作为其陪葬坑的汉兵马俑兵种齐备,集中反映了汉初楚王国军队的整体建制。对这样一处汉文化景区,应以尚武精神为主题,介绍汉代军事,抓住军事文化主题进行全方位挖掘。沛县汉城和徐州汉城属仿古建筑,作为资源脱离型旅游产品,出现了严重的雷同倾向,应强调两处汉城的分工,沛县汉城可以集中体现汉室皇朝的气派、奢华与威严、神圣,展示汉代政治、文化;徐州汉城可以建设成汉代生活的综合情景区,集中展示汉代社会生活,在食、住、穿、用、生活习俗等方面完整体现汉代社会的风格特征。
(2)设计体验式旅游活动项目。两汉文化景区的主题形象确定之后,就要根据主题设计出各种灵活、生动的体验项目,利用景观建筑、民俗风情、风物特产、历史传说、生产生活形态、文化形态等因素来“白化”产品内容,改变汉文化旅游进墓、赏画、看碑、观展的静态旅游方式,通过品汉宴、观汉舞、习汉俗、戴汉饰、购汉物等动态体验活动,将汉风汉韵渗透到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的各方面,使其成为可进入、可停留、可观赏、可联动、可享受、可回味的目的地,吸引更多的不同层次的旅游者,并争取更高的重游率。如徐州的汉画像石内容丰富,质量品位较高,但目前的开发有点“曲高和寡”,大众参与性不强,其利用方向是在目前的新展区采用墓葬复原和祠堂复原的形式,逼真地展出汉画像石以及其原生环境;进一步考虑雅俗共赏,按画像内容主题重新进行分类排列,演绎白化其内容,通过电影、歌曲、电子游戏等形式挖掘其中的历史文化与人物故事;也可以模仿石刻中的内容,让游客表现汉人生产、生活状况的场面,体味汉代民俗风情。
(3)营造体验场景与氛围。两汉文化旅游产品要真正吸引游客参与体验,还必须注重体验场景的设计及氛围的营造,利用现有的体验资源搭建体验的场景或“舞台”,以为旅游者提供一个体验的真实环境。在两汉文化旅游区内,不论是自然景观、历史遗址还是人造建筑,都应该表现其确定的文化主格调,突出该旅游区的整体文化风格,园林及建筑设计要遵循“貌合、神合、势合”的原则,体现两汉文化基调,切忌现代化改造倾向,以形成动静结合、地上地下、城内城外完整统一的两汉文化旅游亚区,在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完整体现汉代社会的特征。在城市建设中要打造“两汉文化看徐州”的真实形象感知,塑造具有两汉文化特色的现代城市新景观,通过建筑、雕塑等方式在适当的地点、地段(即必要的时空)将文化的内涵表达出来,建设较为逼真的“两汉文化场”,建筑应力求体现汉代风格。此外,在机场、车站出口也要注意营造与两汉文化相容的气氛,借以暗示游客,让其一踏上徐州的土地就立刻感受到两汉文化的昔日辉煌。比如可以通过声音、文字解说和图像展示、画面放映等形式,再现两汉文化精华,选取最能代表两汉文化精粹并能给现代人以启迪的言说列于主要街道,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徐州的旅游形象标识语。
(4)开发特色旅游纪念品。旅游纪念品是旅游者从旅游目的地几乎唯一可购买、带走的一种有形的东西,可以加深旅游者对旅游地的印象,提升产品的综合体验效果,也是目的地形象体现、延伸和传播的有效载体。目前,有关徐州两汉文化的旅游纪念品主要是一些汉画像石拓片、铂金画以及景泰蓝工艺的礼品(主要是车马出行图)等,产品形式单一,价格昂贵,不能为广大游客所接受。具体改进的方式有:运用徐州精湛的民间工艺制作汉代人物面塑、各式木雕、柳编等;将汉墓中出土的精美的玉器做成仿真制品或小型真品出售,制作汉代不同时期的钱币制品出售,利用悠久的雕刻艺术,把汉画像石中具有代表性的车马出行图设计生产成各种质地(如玉质、木质、竹质等)的、小巧精致的纪念品;可以将汉画像石图案印作丝巾、手帕、提包,或拓印作水印卷轴画出售;根据楚王陵的兵马俑仿制小型兵马俑作为旅游纪念品吸引游客的目光,使景点文化的外延扩大。
(5)打造体验式旅游服务。旅游体验实际上是一个综合的游客感受,游客的整个旅游过程中受到的服务都会给游客最难忘的体验。因此,必须提高景区的员工素质,使其融入景区的氛围,形成与游客互动的演职人员,共同创造令游客难忘的深刻体验。另外,宾馆、饭店、商场等旅游企业可以通过个性化、细微化、人本化和延伸化的服务变化,力图使游客感受到的每一个服务细节都能创造欢愉、激动和惊叹,以全面提升旅游产品的体验价值。
参考文献
[1]B.Joseph PineⅡ,James H.Gilmore.Welcome to the Ex- perience Economy,Harvard Business[J].1998,(July-August): 97-105.
[2]PINE II,B.H.GILMORE.The Experience Economy[M].Har- 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9.
[3]谢彦君.基础旅游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57-60.
[4]吴文智,庄志民.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创新——以古村落旅游产品体验化开发为例[J].旅游学刊,2003,(6):66- 70.
[5]邹统钎.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景区管理模式[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11):41-44.
[6]李江敏,李志飞.文化旅游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22.
[7]A.J.BEEH O,R.C.PRENTICE.Conceptualizing the Experi- ences of Heritage Tourism[J].Tourism Management,1997,18 (2):75~87.
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分析论文 篇5
随着时代的发展,近些年来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舌尖上的中国》热播,使得饮食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成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相关联的旅游产品不断涌现,成为当下线上线下热门的旅游话题。学者赵荣光把“饮食文化定义为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1],即食生活、食生产、食思想、食事象、食风俗的总称。
二、南京饮食文化资源
1、南京饮食文化资源类型
南京的饮食文化包括京苏大菜文化、鸭文化、野菜文化和小吃文化。京苏大菜历史悠久,受人文荟萃的熏陶,京苏大菜名菜众多,蒸鲥鱼、酥鲫鱼、凤菜心、罐罐肉、炖生敲、素什锦菜、炖菜核、八宝一棵松、松子熏肉、扁大肉酥等都非常有名。南京人鸭的消耗量占全国四分之一,且历史悠久,有板鸭、烤鸭(北京烤鸭的前身)等,形成鸭文化。南京人素有“一口饭一口草”的传统习俗,野菜中的马兰头、芦蒿、菊花脑等十分热销,形成野菜文化。南京小吃位列中国四大小吃之首,历史悠久,风味独特,品种繁多,著名的夫子庙小吃响彻全国,形成小吃文化。
2、南京饮食文化资源特征
(1)底蕴深厚的文化历史。江南自古是人文荟萃之地,不少古诗文中都留下了文人墨客的江南美食情结,读来令人食指大动。如苏东坡的《惠崇江上晚景》中描写到,“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蒌蒿、河豚留下了一段段东坡居士的江鲜情缘。辛弃疾的《鹧鸪天》中描写的“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率师征陈友谅至潇湘所写》中描写到“马渡江头苜蓿香,片云片雨渡潇湘”,荠菜、苜蓿头等自古就是南京人爱吃的野菜。郑板桥的“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可见鲜笋、鲥鱼也是郑先生的最爱。而在文学巨著《红楼梦》、《儒林外史》、以及《随园食单》、《白门食谱》等书中都有关于南京美食的记载。
(2)原汁原味的清香口味。南京是个包容的城市,接纳了五湖四海的人。“南京菜”就是原汁原味、不咸不淡、小资情调。利用时令原材料,体现了菜肴的原汁原味,对成菜的要求是,酥烂脱骨而不失其形,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淡而不薄,浓而不腻,突出原材料的本味。其风味特点主要表现在口味醇和、咸淡适中、适应面广、原汁原味。
(3)出神入化的刀工技艺。南京菜讲究刀工,擅长刀技,技艺高超的厨师,用一把普通菜刀,或雕或刻,或镂或削,可以做出多种花样造型,如月季、菊花、荷花等,在品味这一道道美味佳肴之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精雕细琢的工艺品,让人不忍心去下口,不得不感叹厨师出神入化的刀工技艺。(4)古朴淳厚的食俗风情[2]。南京为十朝都会,拥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当地特有的古朴淳厚的食俗风情。如南京有正月初八上灯,十八落灯,讲究“上灯元宵落灯面”,是南京人元宵灯节期间的食俗。三月三这天,南京人用荠菜花煮鸡蛋,传说可治头痛。四月初八在南京郊区有吃“乌饭”(青精饭)的习俗。饭是以南天烛(一名青精树)叶捣烂滤汁泡糯米,晾干蒸煮而成,据说人吃了能强筋骨、益气力,被誉为“仙家服食”等。
三、南京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1、饮食文化内涵挖掘不深
目前南京餐饮市场上将饮食与文化结合起来的主题餐厅屈指可数,一些因为定位不明确、菜品和服务不佳,曾经“名噪一时”的主题餐厅已经倒闭或者“奄奄一息”。究其原因是在满足旅游者的基本温饱需求的同时,饮食文化的挖掘比较浅薄,仅从菜肴表面的色、香、味、形,难以深层次的体现文化特色。因为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旅游者不仅仅只是为了品尝美食而出来旅游,更要满足精神上的文化追求。
2、旅游项目参与性不强
近年来,美食节目大行其道,前有《舌尖上的中国》,紧接着香港明星谢霆锋加盟《十二道锋味》携好友跨界做“厨神”挑动国民味蕾,掀起舌尖之旅。美食制作过程所展现的诱惑不亚于品尝美食,而南京旅游市场上目前能让游客直接参与制作的饮食旅游项目少之又少,旅游项目缺乏参与性,单就品尝美食,不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3、品牌营销意识薄弱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早已经离我们远去,饮食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商品,要有自己的运营方式和商业包装机制[3],在旅游市场上需要品牌营销战略,而目前旅游市场上有品牌辨识度的饭店极少,仅有的几个如“南京大排档”、“狮王府”、“绿柳居”,大部分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缺乏深层次的包装和宣传,品牌营销意识薄弱,不能满足旅游者的心理需求。
4、地方特色不够突出
苏菜属于八大菜系,南京菜又属于苏菜的四大代表菜之一,被称为“京苏菜”,地方特色明显。近些年来,许多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口味,纷纷引入外地菜肴如川菜、粤菜等,菜品出现了多元化的现象,口味繁杂,菜肴中混杂了其他菜系的特色,失去了本帮菜原有的味道,游客难以再品尝到原汁原味的京苏大菜,地方特色不再突出。
四、南京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1、打好文化牌,提升软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重要手段。南京拥有深厚的民俗饮食文化底蕴,挖掘文化内涵,可以通过对一些神话传说、名人逸事等加以开发利用来提升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在文化上做文章[4]。另外也可以通过定期开展节庆展、美食节等活动,利用微电影微视频展播、讲解员现身说法讲解美食渊源,图文并茂地呈现出南京的饮食文化风情,把文化注入饮食中,增强南京饮食文化旅游的竞争力。
2、激发游兴,提高游客参与度
在品尝美食的同时,开发一些参与性比较强的旅游项目,让游客能够参与制作美食,体味其中的乐趣。比如在品尝南京小吃蟹黄汤包时,可以让游客亲自体验包汤包的乐趣,品尝汤包时可以告诉游客十二字要领:轻轻提、快快移、先开窗、后吮汤,让游客回味无穷。南京的盐水鸭非常出名,可以在品尝盐水鸭时,引导游客亲自制作盐水鸭,最后作为地方特产带回家乡等。游客在体验制作美食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到了美食制作的方法,而且还体验到制作美食的乐趣,提升游客的游兴。
3、实施品牌战略,增强竞争力
实施品牌战略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保证。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游客对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开始追求品牌、质量。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对产品进行包装宣传,提高品牌的辨识度。并利用广告宣传、节庆活动、美食活动如“农业嘉年华”、“南京美食节”等进行大力宣传,打响知名度,塑造出特色鲜明的知名品牌,从而塑造出南京地域的文化名片。
4、挖掘特色,体验地方风味
饮食文化旅游产品 篇6
关键词:体验经济;道教文化旅游;金华道教文化旅游产品
一些学者认为,体验经济已经逐渐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的一新的经济形态。何谓体验
(experience)?其英文译为“经验、经历、阅历”等意思。从广义上说则为“人生经历”。另外,体验还有“感悟(考虑)”的意思。综合而言,体验即为经历和感悟。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渴望通过体验获得心理的满足。而越来越多的企业却希望通过精心设计、销售体验而赢得利润,这就是体验经济。
那么,对道教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金华而言,为顺应体验经济时代之潮流,应如何设计令旅游者难以忘怀的
一次“道教文化之旅”呢?
一、金华的道教文化旅游资源
(一)仙踪道源——金华山
金华山是历史上有名的道教名山,早在宋代就有“天下名山”之誉。双龙、冰壶、朝真三洞合为道教第三十六洞天。它与历史上的赤松宫一起被誉为“洞天福地”。现今闻名于港、澳、台、北美、东南亚一带的侨仙黄大仙据说就是在金华山修炼成仙的。
作為黄大仙的真源和祖庭,金华山是独一无二的(在香港啬色园黄大仙庙主殿前牌坊就刻有“金华分迹”字样及有关“叱石成羊”传说的雕刻)。它在海内外别具一番神缘、乡缘和商缘。景区内现有黄大仙祖宫、金华观等景观,并有关黄大仙传说的卧羊山、叱石成羊、白马腾空、撞石成仙等多处景点。
另外,汉朝第三代张天师、安期生、赤松子、徐公、葛洪,元代赵缘福、叶宙思、明代普仁等道教名流据说都曾游历或修炼于此。
(二)炼丹名山——九峰山、方岩
炼丹,指用炉火烧炼矿石药物以制取长生不死的仙丹,与修炼精气神的“内丹”相对,烧成金丹供服食,所用药物以铅汞为主。
九峰山距金华市区28公里,面积10.38平方公里。系仙霞岭山脉括苍山脉余支,为丹霞地貌结构,峰石林立,山水相依。九峰山优美的自然景观曾引来许多文人雅士到此隐居讲学,名仙到此修道炼丹。传说中,晋代道家创始人、炼丹名家葛洪曾在此炼丹,并著《神仙传》,后葛洪得道成仙,但其炼丹所用鼎炉尚存。
方岩山距永康市区23公里,它既有丘壑之美,又有名石之胜,是浙江省典型的丹霞地貌区。明朝程正谊曾作《方岩》诗一首,其中:“以此胡生来,炼药于其中。左熟复釜丹,右植桃花红。见我引手招,两腋生仙风。就之忽不见,缥缈云山空。”可见,浙东名山方岩,历史上也曾有仙人在此炼丹之说。
(三)八卦古村——诸葛八卦村
在兰溪城西18公里的八卦村,古称高隆,传说诸葛亮27代裔诸葛大师按九宫八卦设计布局了该古村落,为全国最大诸葛亮后裔聚居地。整个村落以钟池为中心,八条小巷向外辐射,形成内八卦,更为神奇的是村外八座小山环抱整个村落,构成外八卦,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大仙故里——黄湓村
在兰溪市区北隅的黄湓村,为黄大仙即黄初平的出生地。
(五)辉煌洞天——赤松山
赤松山山峻、水秀、石奇、洞幽,是道教三十六洞天中最后一个洞天,也是最辉煌的洞天。山中殿堂林立,气宇非凡,有元机洞。元辰殿、二仙殿、万圣阁等。山中藏风露水,云雾缭绕,区内亭台楼榭古朴幽雅,曲径回廊幽雅古邃。
综上所述,金华不仅有黄大仙的真源和祖庭,而且还有九峰山、方岩山这两座炼丹名山,更有以道教的标志“八卦”之形布局的诸葛八卦村和大仙的故里以及道教的辉煌洞天赤松山。可见金华确实拥有得天独厚的道教文化旅游资源。
二、旅游者对道教文化旅游产品的理解、认同
道教上溯千古,兼容百家,其思想渊源与我国古代社会的宗教意识和民族文化紧密相连。道教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传统思想及传统生活方式贴得最近,它的教义信仰、修持方法、制度仪式等等,无不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的特点。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道教与佛、儒二教并立,形成近两千年中国传统文化中三教鼎立的基本格局,不仅为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学术思想、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医药科学等各方面产生重要影响,而且也深刻地影响我国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思维方式、伦理道德、思想情操以及素养、愿望、感情等等。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
所以,旅游者对道教文化是完全认同、理解的,并且还会产生较浓厚的兴趣。愿意真真切切地对道教文化进行一次旅游的体验。
三、对金华道教文化旅游产品整体的创意和设计
(一)游名山赏胜景,体验道法自然(金华北山)
道法自然的理念是道教祖师老子提出的,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在老子的眼里,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始祖。“自然”则是一种法则,而法即为遵循、仿效之意。正是这种道法自然的思想唤起了道教修炼者热爱自然、尊重客观规律的美好情操。他们一向重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从而强调应爱护自然、保护环境。而这与现代环境主义者后提出的观点亦刚好吻合。
金华北山有双龙洞森林公园,其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植被景观丰富,具有“绿、凉、清、幽”等特色。元朝许谦诗云:“林幽不见天,山静只闻泉。”九峰山和方岩山也兼具其特点。《次刘明府登方岩韵》一诗中曾赞美方岩“云中闻鸟语,天半听松涛”。
因此,通过金华北山的游历,能让旅游者真正体验“道法自然”之机理,真正回归自然放松身心。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体验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
(二)认知玄妙八卦,解秘道教标志(诸葛八卦村)
八卦作为道教的标志,充满了玄妙机理。所谓无极生有极,有极是太极,太极生两仪(即阴阳),两仪生四象,四象演八卦,八八六十四卦,此为伏羲八卦,也叫先天八卦;另外周文五的乾坤学说,分乾、克、离、震、巽、地、艮、坤八卦,八卦由三爻演变而成。
神秘难懂的八卦,可以让旅游者通过诸葛八卦村的游览,对八卦有一个比较形象的理解。再通过导游的介绍,我想旅游者不会觉得八卦晦涩难懂,而且还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当然导游还可以适时向客人介绍道士见面时打招呼的礼节,即双手相抱成八卦状。
(三)诵读道教经典,领悟文化根基(兰溪黄湓村)
道教的主要经典《道德经》,又称《老子》。博大精深,充满睿智,是一部不朽的哲学著作。“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洋洋洒洒五千言中不凡名言佳句,倘能由一道士在黄大仙的故乡——“黄湓村”带众游客齐声诵读,不仅可以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道教文化之旅的文化内涵,更能宣扬中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另道家经典《太平经》、《灵宝经》、《上清经》等可以适当进行挑选,然后诵读。
(四)聆听道家仙乐,感受逍遥世界(金华赤松山)
道家音乐,简称“道乐”,又称“斋醮音乐”、“法事音乐”“道场音乐”,是配合道教各种仪式、活动所使用的音乐,道乐具有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特色和浓郁的民族风格。
道乐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部分,旋律古雅,内容丰富,有赞美神仙的颂歌,渲染仙境的华章,有召神谴将的磅礴之声,也有镇煞驱邪的庄严之曲,有祈愿吉祥的喜庆之乐,还有炼养清修的恬静旋律。
倘若在白云缭绕的赤松山演出这样一场道教音乐会,让旅游者听仙乐、悟仙道,在缥渺的仙乐中,真正体会“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仙家趣味,从而真正切切感受道家的逍遥世界。而足下的朵朵祥云更能让旅游者顿生一点道心。
(五)观赏炼丹旧址,感悟道教人生(九峰山、方岩)
道教以追求长生不死、修道成仙为最高目标。道教炼丹术的发明源自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长生不老的观念。如后羿从西王母处得到不死之药,嫦娥偷吃后便飞奔到月宫中成为月中仙子,李商隐有诗云:“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炼丹术兴起于秦汉之初,在唐代达到鼎盛。其重要影响人物,如葛洪、陶泓景等都是丹术大师。
道教炼丹术对中国古代学和冶金学有重要贡献,火药的发明,是道教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之一。中国古代火药的基本成分,正是道士炼丹活动中常用的硝石、硫磺和炭类物质。
而九峰山、方岩山的炼丹遗址可以让旅游者观赏到传闻中的道教炼丹术,感悟到道教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六)参观道文化博物馆,了解道教之博大精深(金华古子城)
若建一道教博物馆投资过大的话,可建议在古子称开辟一个道教文化博物馆或在规划建设中的金华博物馆内开辟一个道教文化的展厅或展室,里面可以详细介绍道教的历史;展示道教用于各种仪式的器皿,以及道教的经典等,从而让旅游者能够更感性、更全面地把读道文化的脉络、精髓,从而更感叹道教文化之博大精深。
(七)购道文化之商品,睹物思情忆仙游(金华古子城)
可以开发一系列道教文化纪念品,这不仅可以增加当地旅游购物收入,还可让旅游者能睹物思情忆仙游。道教文化纪念品可以考虑为《老子》等道家经典,亦可选用葛洪炼丹炉的微缩模型,以及八卦镜及诸葛八卦村的八卦锁等。
这些集中道教文化纪念品的商铺可以让现在偏冷清的古子城变得更有人气。而且让旅游者对道教文化之体验从抽象的精神到具体的物质。而将所购之纪念品带回家后,睹物思情又能再次让旅游者神游古婺金华,重温道教文化的魅力。
总之,在体验经济形式下,金华的道教文化旅游产品应该进行合理化整合。而本文对整个金华道教文化之旅的产品设计,犹如一个完整的音乐般行进着的过程,有序曲(游名山赏胜景,体验道法自然),有发展(认知五行八卦,解秘道教标志;诵读道教经典,领悟文化根基;聆听道家仙乐,感受逍遥世界),有高潮(观赏炼丹旧址,感悟道教人生),有结尾(参观道文化博物馆,购道教文化之商品),这样经过合理化的整合設计后的旅游产品,才是一个真正能让旅游者参予体验、认知并获得强烈满足感的道教文化体验型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1、庄志民.旅游经济文化研究[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
2、唐那碧.道教的故事[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
3、陈鹰.金华旅游大观[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
饮食文化旅游产品 篇7
一、发挥优势,为北京商业发展做贡献
“十二五”时期,是北京以“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为方向,以建设世界城市为主线,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北京商业着力打造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商务服务业中心城市,推动北京商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2010年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北京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指出:北京将努力把旅游产业培育发展成为首都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12年,北京旅游总收入将突破4000亿元,北京将成为亚洲的会展、商务之都和国际一流旅游城市。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
随着京城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东城区二十年总体发展战略规划中指出,“以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基础,以挖掘文化价值为核心,创新文化资源利用方式,加快文化经济融合发展,促进特色文化与旅游、创意设计、商业商务等多领域的融合发展,推动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变,壮大文化经济规模,将文化经济打造成为东城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优势。”
“十二五”时期,是南新仓顺应首都以及东城区发展新阶段的新目标、新要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加快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而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发挥南新仓比较优势,加快自身发展步伐的必然选择。
首届“南新仓文化旅游产品创意设计大赛”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南新仓荣升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为契机,以京杭大运河文化为主线,以“恒久魅力南新仓”为主题,以南新仓——600年皇家粮仓为元素实施创意设计,以加快培育建设具有运河特征和南新仓特色的旅游工艺品、旅游文化产品、旅游休闲用品和食品为主体的特色旅游产品体系,不断满足广大中外消费者观赏和购物需求为目标而举办的。
二、精心组织,突出仓廒文化优势
首届“南新仓文化旅游产品创意设计大赛”于2010年4月份正式启动。大赛在北京市商务委员会、北京市旅游局、北京市文物局和东城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北京市商业联合会、北京一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东四街道工委、办事处和北京南新仓商贸有限公司共同承办,得到了相关企业、设计公司、院校的大力配合以及京城媒体的高度关注,实现了“动员社会力量、丰富旅游产品、突出仓廒特色、弘扬中华文化”的活动宗旨和目标。
为保证大赛评选活动的权威性,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大赛组委会邀请国内资深文物专家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工艺美术学会名誉理事长唐克美,中国雕塑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市民间艺术研究会副会长、著名民间艺术家“泥人张”第四代传人张锠,2008北京奥组委文化顾问、亚太旅游联合会副秘书长、亚太旅游联合会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霍克,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会秘书长宋慰祖组成评审委员会,按照规定的评选标准和程序进行评选。为保证大赛的水平和质量,要求参赛作品必须做到主题突出,形式新颖,设计独特,展现南新仓的风采与魅力;材料、工艺选择正确;具有创新性、纪念性、实用性、工艺性、量产性等特点。
大赛活动为公益赛事。在中国境内的企业单位、事业单位、院校、设计公司和设计师,发明人、专利持有人、工艺美术师、手工艺制作者,学生等均可以单位和个人名义参赛。大赛参赛作品分为产品类和创意设计作品类。大赛设特等奖、金银奖、创意奖和铜奖。凡是在大赛中获奖的作品,大赛组委会将颁发由组委会认可,评委亲自签名的资格证书。
三、精品频出,形成特色产品体系
1、参与踊跃,紧扣主题
一是此次大赛参与者广泛,包括企业单位、事业单位、院校、设计公司和设计师,发明人、专利持有人、工艺美术师、手工艺制作者,学生等。其中,年龄最小的12岁,最年长的81岁;二是作品类型丰富,共征集到作品163件,超过预期。其中实物类作品137件,平面设计稿26件。实物类作品包括:陶塑、泥塑、摆件、挂件、茶具、玻璃画、蛋雕、砖雕、骨雕、木雕、紫砂壶、竹编、剪纸、景泰蓝掐丝、粮食包装袋等等;三是绝大多数作品紧扣大赛主题,工艺精细,造型生动,富有创意,充分体现了600年南新仓皇家粮仓的历史风貌、皇家特色和气息,艺术地表现了运河文化、粮仓文化、漕运文化、仓储文化的魅力。
2、权威评审,精品亮相
此次大赛由国内工艺美术大师、知名专家和学者组成的评审委员会,经过层层公正严格的评选,最终评选出特等奖作品1件,金奖作品2件、银奖4件、创意奖3件,铜奖14件。其中,陶塑五谷丰登、景泰蓝掐丝画—皇家粮仓、“好运南新仓”茶具系列三件作品分获特等奖和金奖,并在设计大赛颁奖庆典活动现场进行展示,由评委进行点评。
3、媒体关注,报道空前
大赛吸引了十余家新闻媒体对活动全程进行了追踪报道。北京电视台;《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美国侨报》、《法制晚报》、《北京青年报》、《新京报》、《北京商报》、《首都建设报》、《今日东城》;北京城市服务管理广播电台;《创意世界》;中国新闻网、沸腾都市网、数字东城等,整体宣传达30余次,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特别是《美国侨报》的宣传,提升了活动在境外的影响力。
举办此次大赛,是南新仓向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方向发展所迈出的坚实步伐。通过大赛将发掘出一批优秀的旅游商品设计人才和机构,共同推出一批具有南新仓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并与生产、市场开发相结合,从而搭建起一个长效的旅游商品开发平台,进而提升南新仓旅游商品的研发设计水平,逐步形成南新仓特色旅游产品体系,满足广大中外消费者观赏和购物的需求。
四、谋划未来,打造文化创意产业新亮点
南新仓作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十二五”时期,南新仓要紧紧抓住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和打造国际一流旅游城市的重要战略机遇,“传承运河历史精华,弘扬皇家仓廒文化”,加快自身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1、积极采取合作经营、代理代销等方式,做好设计大赛作品的市场转化工作,尽早将设计理念转化为实物,将作品转化为商品,将创意转化为利润。进一步丰富并推动北京旅游文化纪念品市场的发展。
2、充分利用街区资源和条件,提高整体商业氛围,做到商旅文结合。通过南新仓精品店这个展示平台,集中展卖获奖产品,让来到街区的游客都能购买到各类档次、别具特色的南新仓旅游纪念品。
饮食文化旅游产品 篇8
1 STP战略基本概念及文化旅游产品价值分析
STP战略即目标市场营销战略, 是现代市场营销理论的核心内容, 包括:市场细分 (market segmentation) 、目标市场选择 (market targeting) 、市场定位 (market positioning) 三要素。在STP制定的管理过程中, 市场细分战略将选择细分变量, 将一个整体的市场划分成若干不同购买群体, 并描述它们的轮廓特征;目标市场选择战略将要求企业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经营的细分市场部分, 即选择目标市场;市场目标战略则要求企业为了做到与顾客心目中的某一地位相符而设计企业的产品和营销组合。
文化旅游是近几年才出现并流行的一个名词, 体现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需求层面的转变, 主要指以旅游经营者加工、创造的观赏对象和娱乐活动为消费内容, 集历史文化、现代文化、民俗文化和道德伦理文化等层面的旅游活动。文化旅游产品能够综合资源、环境、市场、社会背景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具有多层价值:核心部分价值实现在于利用文化建构旅游核心内容, 向旅游者提供基本的、直接的使用价值以满足其旅游需求, 使游客获得新颖的审美和愉悦享受;关联价值在于旅游产品及其相关服务的价格、质量和旅游商企品牌、地域等因素对游客的消费选择和顾客满意度的影响程度;延伸价值则在于为旅游者提供在购买之前、中、后的多重附加服务和利益, 从而形成对顾客的独特吸引因素, 创造顾客对产品和企业的信赖, 最终使旅游企业借力保持和扩大市场。文化旅游利用文化交流这一较高层次的体验形式, 使旅游者获得较好的精神与智力的富足。
2 运用STP战略实现文化旅游产品价值实现的基本思路
STP战略和产品价值两个营销战略内容概念中具有不少共同点。在旅游产品乃至文化旅游产品的价值实现过程中, 对STP战略的合理运用可以帮助产品进一步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 STP战略的每一环节都在体现着产品价值的实现。
如上图所示, 首先根据可衡量性、可进入性、可赢利性、差异性和市场稳定性的条件, 体现产品的关联价值, 做出有效的市场细分。一个文化旅游产品要吸引人, 就要找准定位, 打造独特品牌, 形成特有氛围, 树立特色文化形象。那么, 在目标市场选择中, 就需要找准买点, 发育市场, 从而实现产品的核心价值。而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定位是多方面的, 要综合考虑地理、历史因素以及人文因素, 通过市场调查的方式, 确定目标人群, 掌握市场和消费者消费习惯, 从而增加产品的延伸价值。
3基于STP战略对“莒文化”旅游产品价值实现的实证研究
3.1 “莒文化”旅游产品概述
“莒文化”即为莒地的历史文化, 有着几千年的厚重积淀, 与齐文化、鲁文化并称为山东三大文化。莒地, 即指如今鲁东南以日照莒县为中心的区域, 涵盖沂蒙山区以及日照市的一段沿海区域。莒县有着众多的风景名胜, 如境内浮来山清雅灵秀, 古迹众多, 山上坐落着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批评理论家《文心雕龙》作者刘勰故居——定林寺, 寺中有刘勰校经楼, 有树龄近四千年的“天下银杏第一树”。除此之外, 莒地古城堡遗址达十几处之多, 古遗址、古墓葬已发现1291处;莒县地下地上文物丰富, 县博物馆文物达12000余件, 其中国家级文物200余件。另外境内还有齐长城、状元林、乐毅垒等名胜古迹, 既为“莒文化”研究提供了实物依据, 又是访古寻幽之胜地。
以莒文化为核心, 把底蕴深厚的古莒文化与风光秀美的自然景观有机结合, 做到文化旅游互为促进, 形成特色, 实现历史文化资源向旅游资源的快速转化, 增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对地方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3.2市场细分战略
基于“莒文化”旅游现有资源和当前开发状况和旅游市场细分的基本原则, 对市场进行细分。根据旅游者的不同消费目的及需求, 可将市场细分为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休闲健身和商务会展四种;根据旅游者的不同来源, 可将市场细分为欧美、日韩, 省外城市、省内城市和当地市民。根据以上两种不同的市场细分标准, 莒县的二维市场细分如表1所示 (用•表示旅游市场的规模大小) :
分析表1可知, 横向观察可知, 莒县的旅游市场客源主要是当地市民、省内外部分游客以及少数日韩游客;纵向观察可知, 莒县旅游的主要项目侧重于历史文化和休闲健身。
3.3 目标市场选择战略
首先对“莒文化”旅游产品进行SWOT分析:
3.3.1 历史文化细分市场选择战略
从莒县旅游现状看, 省内外游客和日韩游客造访的主要目的是看历史文化项目, 鉴于此, “莒文化”旅游产品的历史文化项目开发重点应放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风景规划因“景”制宜。建设规划中, 以“莒文化”为中心, 把底蕴深厚的古莒文化与风光秀美的自然景观有机结合, 将文化的灵魂融入到旅游产业, 实现历史文化资源向旅游资源的快速转化, 增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因“景”制宜, 科学规划。莒县规划将当地旅游风景区统编为浮来山风景区、马鬐山风景区、浮来青生态园、屋楼崮莒文化园、沭河水上公园五大片区。完善配套设施, 全面创新规划思路;建设东夷民俗文化苑, 全面展示莒地历史文化民俗。构建浮来山博物馆、莒州书画城、沭河水上公园、屋楼崮莒文化园、东夷民俗文化苑、陵阳河遗址纪念馆、马鬐山风景区的旅游环线, 进一步丰富“文化旅游名县”建设内容。充分的因“景”制宜有效提高了顾客需求的满意程度, 说明通过历史文化市场细分有效地实现了“莒文化”旅游产品的价值实现。
第二, 文化产业多面发展。莒县是中国民间书画艺术之乡, 计划改造老博物馆, 建设莒州书画城, 作为全县书画创作、展示、交流、培训、展销的平台和中心, 并以此为中心, 在故城路打造莒文化一条街, 建立莒县书画、古玩市场。推介名家、打造龙头书画店、培养一批有带动力的书画经纪人, 成功把莒县的书画人才优势转变为书画市场优势, 全面发展书画产业。同时有计划地发展“莒文化”物化的旅游纪念品产业。围绕浮来山福山寿地、银杏树王、长寿果、陶文日月山、汉画石像拓片、状元卷等发挥创意, 在不破坏原迹美感的条件下改造创新。多面化的开发体现了运用差异性的营销战略进行目标市场的选择, 满足了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进而实现市场占有率的最大化。
第三, 强力保护遗迹文物。积极保护历史遗迹、文化古物。2011年8月, 政协日照市委员会成立了“日照市人文与自然遗产保护开发促进会”, 旨在积极做好日照市人文与自然遗产的保护开发工作, 弘扬民族文化, 发展文化产业, 打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品位, 扩大日照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成功地发挥了人文与自然资源优势, 促进了人文与自然遗产的保护开发, 有效巩固了旅游产品的保值工作。
3.3.2 休闲健身细分市场选择战略
从莒县旅游现状看, 周边游客前来观光主要目的是健身休闲, 在这些项目上, 莒县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如浮来山自然风景区等。休闲健身市场的重点应放在:一是合理维护自然环境, 从基本上保护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二是对民俗艺术市场的适当产业化, 在保证“原汁原味”的基础上适度开发, 改造创新;三是设计科学合理的路线, 打造“一条龙”服务, 有针对性地向周边市民宣传短途假日、周末休闲健身旅游项目。
3.4 市场定位战略
在选定目标市场后, 营销者就要为旅游产品制定市场定位战略。基于现有资源和开发状况, 对旅游城市进行准确定位, 结合自身特色优势, 塑造鲜明个性, 增强竞争力。定位就是要使其旅游产品、地方品牌在目标市场的消费者心目中形成一定的形象, 试图使目标消费者以某种方式来看待和感知其旅游产品。
通过对STP营销战略的成功应用, “莒文化”旅游产品的价值得到了实现, “莒文化”旅游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莒县旅游在日照乃至山东的旅游市场上有了一定的地位, 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影响。近年来, 特色旅游助力日照旅游业蓬勃发展。2008年日照市举办了国际海滨旅游城市发展峰会暨千家旅行社会盟、首届中国日照国际工艺品博览会等活动, 实现了旅游业上的新突破。2010年, 日照市全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2052.9万人次, 比上年增长17.9%。2012年日照市全年共接待游客2820万人次, 实现旅游总收入182亿元, 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与往年相比, 分别增长15%和20%。旅游收入已连年加速度增长。
参考文献
[1]高玉梅, 周芬.STP战略在“印象西湖”、“印象丽江”中的应用[J].云南科技管理, 2010 (3) :85-86.
[2]武燕玲.STP营销在旅游企业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7 (30) .
[3]张湘湘, 程宗钰.STP战略应用分析实例[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 2011 (4) .
[4]梁文玲.市场营销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5][美]哈利·韦贝尔.目标市场[M].董建宁, 邓兵, 译.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2.
[6]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2版.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4.
[7]麻新华, 陈俊安.崇左市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J].中国市场, 2011 (2) .
饮食文化旅游产品 篇9
1. 文化创意产品的国外需求规模。
在促进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 国外需求一直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2006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达到67%, 其中出口占GDP比重达到36.1%。与我国庞大的进出口规模相比, 文化创意产品的对外贸易在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量中所占的地位还微不足道。2006年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额为103.2亿美元, 只相当于同年进出口总量的0.59%, 出口为96.53亿美元, 相当于当年出口总量的将近1%。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服务产品进出口2 0 0 6年达到193亿美元, 约占当年进出口总量的1.1%, 出口76.4亿美元, 约占同年出口总量的0.7 5%。
尽管文化创意产品的国际贸易规模有限, 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还微不足道, 然而从我国文化创意产品出口增长速度上看, 随着全球文化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提升, 我国在核心文化产品出口方面在2002年就位居世界第三, 达到52.75亿美元, 仅次于英国和美国。在7项核心文化产品种, 我国在图书和其他出版物、录制产品、视觉艺术产品、视听产品等5项产品的出口方面进入世界20强行列, 这5种产品的年均增长速度 (1994~2002) 在20强国家中都属于最快的。
与核心文化创意产品出口相同的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中服务产品贸易的规模虽然有限个别项目的增长率有较大起伏, 但是平均增长速度十分可观, 即使是竞争力较低下的专有权利与特许费一项也有比较可观的增长 (见图1) 。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平衡表》, 世界贸易统计2007年报告
然而在看到我国文化创意产品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 有两点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我国的出口及其不均衡, 有些产品的出口大大高于其他产品。如在核心文化产品中, 发展速度最快, 金额最大的产品是视觉艺术产品和视听产品。视觉艺术品包括绘画、雕像、雕塑品、装饰品等, 视听产品则包括已曝光和冲洗的照相胶片、已曝光和冲洗的电影胶片、电视游戏带。中国的视听产品出口中99%是视频游戏, 其强大的竞争优势的确无人可敌。然而如果将视频游戏排除在外, 印度和其他高收入国家而不是中国将成为这类产品的最大出口国, 中国在核心文化创意产品出口世界排名第三的地位必将受到威胁。
与第一点相关联的第二个问题是, 我国文化创意产品的出口结构和层次。显然带动文化创意产品出口的主要产品相比较而言属于知识和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 而更能体现原创意含义和技术含量的产品如专有权利和特许费、文化遗产、影视、音乐、设计、表演艺术等还没有成为我国的主流出口产品。我国在版权贸易上的逆差情况进一步说明了这一问题。图2显示与2003年相比, 2005年我国版权贸易逆差的总体情况有了明显的改善, 其中录音录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产品的逆差下降幅度较大, 分别从2003年的1159和145项下降至2005年的201和77项。然而应当看到的是我国在各类版权贸易上的逆差仍然在高位持续存在。各项版权贸易逆差在经历了持续的降落后2006年又有所回升, 特别是图书版权逆差是总逆差回升的主要来源。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
2. 我国文化创意产品的进口需求。
与文化创意产品的出口相比, 我国文化创意产品的进口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格局。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6年《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国际流动, 1994~2003》的报告, 2002年我国的核心文化产品进口世界排名为15, 国内对核心文化产品的进口需求只有11.13亿美元, 当年顺差达到41.62亿美元。在进入前20名核心文化产品进口大国中, 我国只是在报纸与期刊 (排名20) 、录制产品 (排名第七) 和视听产品 (排名第19) 三项产品中进入前20名。与排名前三位的美国 (153亿美元) 、英国 (78亿美元) 和德国 (41亿美元) 以及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属于核心文化产品消费小国。
在文化创意服务产品贸易方面, 我国的总体贸易情况呈现出逆差逐年上升的态势, 造成逆差的主要原因是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费一项, 该项占文化创意服务贸易产品进口总额的56%以上, 并且这一项的逆差逐年增大。到2006年除了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费的逆差逐年扩大外, 其他服务项目的贸易逆差已经全部转为顺差 (见图3) 。这一变化一方面说明我国在知识和技术创新方面的差距在加大的同时, 其他大多数服务产品的竞争力在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服务产品竞争力的提高是国内需求的增长速度低于国外的需求。这再次说明我国从总体上讲是一个文化产品消费小国。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平衡表》
文化产品消费需求低下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居民的收入水平同时还反映了一个国家居民的生活质量。从以上数量分析得出的结果也证实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结论, 即国民收入与文化产品的消费量有密切的正相关关系, 与这些国家文化产业竞争力也是正相关关系。高收入国家 (9386美元以上, 世界银行, 2003) 不仅是最大的文化产品出口国, 占世界总额的近7 0%, 同时也是世界上主要文化产品的消费国。2002年高收入国家对核心文化创意产品的进口额占世界总额的73.2%, 达到440亿美元;而中高收入、中低收入和低收入组国家的进口总共只有9 0亿美元。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规模和消费需求分析
一个国家某种产品进出口规模的大小直接反映了该产业的国内发展状况, 因而从文化创意产品国际贸易统计数据所得出的上述结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揭示了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规模和发展状况, 还说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所在。下面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市场规模和消费需求的分析进一步印证了上述结论。
从市场规模看,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文化创意产品市场,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只是美国的5.46%, 英国的26.35%。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中最大的部门是出版业, 市场规模达到186亿美元, 但也只是美国出版业的14.76%和英国的42.27%, 而其他行业的规模与美英相比则差距更大, 如音乐创作, 我国的市场规模只相当于美国的0.007%, 英国的0.02%。根据世界银行统计, 2005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44兆美元, 创意产业占全球GDP的6.1%。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占国内GDP的比例相当于全球比例的不到三分之一, 而美英都高于全球比例。
从市场消费潜力看, 即使是城镇居民对文化娱乐的支出也处在次要位置, 而中国广大的农村人口更没有能力消费对他们来说属于奢侈品的文化娱乐产品。国家统计局2006年对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统计结果显示, 增长率在前三位的是交通通信、衣着和居住, 分别为15.1%、12.7%和11.8%。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增长了9.6%。同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增长率在前三的有居住、交通通讯和其他商品与服务, 分别为26.7%、17.9%和15.7%。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只增长了3.3%。而在这一项支出中, 教育的增长又起主要的带动作用。从一般理解上, 教育的支出应当促进文化产品的消费, 然而胡书东 (2006) 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面分析》中通过计量分析到出的结果表明, 教育支出对文化消费需求的影响不存在统计上显著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 反而住房消费支出与文化消费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城镇居民家庭人均住房消费支出每增加1元, 文化消费支出就会减少0.11948元。可见中国居民收入增加部分的支出首先被用来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 而文化产品作为人们需求结构中较高层次的消费, 不得不让位于住房、通信和衣着等消费需求。
茶文化旅游产品整体开发研究 篇10
1 旅游产品的组合涵义与茶文化旅游产品组合
1.1 旅游产品组合的涵义
目前对于旅游产品的组合具有很多种诠释, 但是不同的诠释都包含了旅游产品的综合性和整体两个主要特点。一般认为旅游组合是一个旅游企业根据事先制定好的主题, 按照一定的旅游路线制定旅游策略, 每个旅游路线所包含的不同旅游产品组合在一起。其具体的表现形式为出行、游览、住宿、购物、饮食、娱乐等一些活动, 这些形式的旅游规划可以将不同形式、不同档次、不同特点的旅游产品按照一定的主题进行优化的组合, 以满足游客的需求, 使旅游资源发挥的作用最大化, 使其在满足游客需求的同时, 实现旅游业的经济利益。
1.2 茶文化旅游产品组合
茶文化旅游产品组合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 将组成茶文化的各个要素组合在一起, 利用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审美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保健的价值, 创作出茶叶为主的产品价值。通过这些茶文化的价值来吸引游客进行观赏、品评, 通过实际的参观和鉴赏, 体会到茶文化的魅力, 使游客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知识体验和对于茶文化的感悟。茶文化的旅游产品本身具有极强的娱乐性和休闲性, 在茶文化旅游产品的组合中要体现游客在名茶产地的游览过程的参与性、文化性、休闲性的特点。充分把握这个以茶为主的产品的特点, 有效地在茶文化产品的横向和纵向组合上实现茶文化旅游产品的优化组合。茶产品的横向组合, 也称为茶产品的广度组合。这个横向组合包括;茶景观、茶艺术、茶文化等部分, 这些都是茶文化产品的分支组合, 这个横向组合还要包括每个部分的食、住、游玩、采购等活动。茶产品的纵向组合也称为茶产品的深度组合, 指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各个旅游项目, 这些旅游项目包括与茶文化有关的名山大川、茶楼、茶产地等项目, 同时也包括这些项目中的一些茶文化产品, 包括茶道、茶文化风俗、茶礼仪及茶有关的历史等文化活动。茶文化组合十分复杂, 在进行茶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时, 必须要详细了解茶文化包含的各个因素, 根据旅游的需求和当地的实际情况, 将茶文化旅游产品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组合, 以突出茶文化的旅游主题。在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旅游项目规划时需要考虑到不同游客对旅游项目的价格、旅游时间、旅游的层次的需求。在组合中展现出茶文化的、自然、幽静、淡雅的文化内涵, 在进行旅游活动时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
2 茶文化旅游发展的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2.1 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概况
2.1.1 茶文化的形成及演变
我国是产茶的大国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我国的产茶的区域十分广阔, 几乎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大部分丘陵地区。根据产茶周边的环境情况, 茶产地的产茶历史和文化工艺等情况可以将茶区划分为三个区域, 即一级茶区、二级茶区、三级茶区。这些茶区各具特色, 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各自特色的茶品种, 并以不同品种的茶为核心形成了不同区域的茶文化。
2.1.2 茶文化旅游发展概况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民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使得茶文化在广大的民众中兴起, 饮茶和品茶之风日益盛行。目前很多的旅游企业看重了茶文化在民众中影响力逐渐提升的情况, 在积极进行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
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改进, 我国的茶产业也在不断的发展, 一些以名茶为核心的产茶基地形成了一批茶文化旅游产品, 各个产茶的地区正在积极的打造以茶文化为主的城市形象, 并且逐渐重视茶产业在推动城市发展的作用, 很多地区已经形成了以茶文化为核心的产业优化组合, 有效的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2.2 茶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相继在一些地区开展了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旅游项目, 并且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就, 一些地区凭借着茶产地的优势, 形成了一个系统的产业链, 有效的带动了当地的经济。但是这些以茶产品旅游为主打的地区, 尽管具有优美的茶园景观和悠久的饮茶习俗, 并没有很好的发挥这些旅游的优势项目, 其发展存在着一些问题。
2.2.1 产品文化含量不够, 特色不鲜明
茶文化旅游产品的核心是茶文化, 很多地区发展的重心应该放在该地区名茶产品的开放上, 围绕茶叶的特点, 开发旅游、观光、体验等项目。将茶产品与当地的民俗文化联系在一起, 使其在内容和形式上体现茶文化古朴、厚重、清新、自然的特点。目前很多地区在这些方面做的不到位, 在内容和形式上产品文化的含量不够, 产品的特色不够鲜明, 缺乏吸引游客的特色。
2.2.2 各地的旅游产业缺乏必要的旅游活动做支撑
由于我国以茶产品为主题的旅游业发展的比较晚, 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来借鉴, 很多地区的茶文化旅游产品整体开发研究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十分的单一, 大部分地区以地区观光、茶园体验、茶产品的讲解等一些传统的旅游项目为主, 缺乏内容的创新, 旅游内容比较单一、死板, 并不能吸引游客的兴趣。
2.3 产品的组合度低
我国目前的产茶地区组织旅游的经验不足, 只注重以茶文化产品为主的旅游项目的推荐, 产品的组合度极低。各个产茶地区都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众风情和特色小吃, 旅游企业为更多的吸引游客, 需要将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与茶产品组合在一起, 以提高该地区对于游客的吸引力。
3 茶文化旅游产品整体开发研究措施
3.1 基本构想
3.1.1 打造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娱乐活动
为了更好地突出茶文化的特点和地方的特色, 在了解游客的需求的基础上, 与一些具有特色旅游项目结合在一起, 打造一批与茶文化为主题的大型特色的民俗活动, 如, 采茶节、茶叶博览会、茶舞表演等内容及其丰富的活动与节日, 让游客在活动中充分的感受茶文化特色, 将各种与茶文化有关的活动结合在一起, 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产业。
3.1.2 积极培育文化含量高的旅游业态
茶文化产品主要指在品茶和赏茶过程中所衍生出的一些具有消费意义的产品, 为了对茶文化旅游茶品进行有效的开发, 需要积极培育茶文化含量高的旅游业态, 如, 茶道讲解大会、茶叶交易的大会、品茶大会等一些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活动。此外还可以安排一些地方特色的与茶相关的舞蹈, 如, 《采茶舞》、《茶之魂》《品茶歌》等一些与茶相关的歌曲和舞蹈, 提升产茶区的吸引力。
3.1.3 将茶文化旅游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结合在一起
很多的采茶区除了具有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外, 还具有很多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 为了提升该区域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要对这些特色的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 将各点连接在一起,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将茶文化旅游资源与特色的旅游资源结合在一起, 强化旅游的清新感, 提高旅游者的体验度。
3.1.4 完成区域规划建设
为了更好提高该地区的旅游魅力, 除了重视对于该地区的特色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外, 还要注意加强对于该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如建设一定规模的酒店、园林、娱乐园等设施, 并且对这些区域进行合理的规划, 营造良好的旅游和生态环境。
3.2 组合模式
3.2.1 横向组合
茶文化产品的横向组合模式是按照游客从出发地到目标的旅游区等往返的过程中安排的一些活动的组合, 这些组合包括与茶产品为主题的饮食、住宿、出行、游览、娱乐等一些列以此主线开展的组合产品, 这个产品以茶园风光、茶文艺活动为核心, 以体现此旅游活动中的茶文化主题。
3.2.2 纵向组合
茶文化茶品的纵向组合模式是指在该旅游区域开展以茶为主题的旅游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大型节庆和特色的民族活动、茶园林风光、茶文艺等一系列活动, 这些纵向的组合要根据游客的心理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做出合理的安排和组合。一般游客刚到该旅游区会感受一些身体上的疲惫, 首先安排茶艺表演专场, 使游客既能放松身心又能体会当地的茶文化。
结语
目前, 我国的茶文化产品具有极大的优势, 促进了目标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当地旅游区没有很好的利用该区域的旅游资源, 实现各个资源的优化和组合。旅游企业要根据市场的需求, 深刻的理解到旅游产品组合的涵义, 合理的利用及整合旅游资源, 促进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陶犁.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探析[J].思想战线, 2002 (4) :45-48.
[2]朱生东, 章锦河, 杨效忠.徽州文化旅游整体开发模式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0 (2) :86-90.
[3]钟晓鹏, 王晶亮.安徽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探析[J].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11 (6) :204-205.
[4]程晓丽, 胡文海.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模式[J].地理研究, 2012 (1) :169-177.
论旅游文化 篇11
[关键词]旅游文化;文化人类学;再建构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4)01-0016-011
2012年初,谢彦君发表《旅游文化及其相关范畴、命题的理论透视》一文,批判地评述了国内35部“旅游文化学”教材或著作的内容结构,指出学术界苦心经营的“旅游文化”学科到头来仍在“文化旅游资源”领域里徘徊[1]。从某种意义上讲,国内的旅游文化学是建构在教材和论文之上的,几乎每年都有新著或新论问世。例如2012年有两部新版本的旅游文化学教材面世:其一是沈祖祥的《旅游文化学》,主张将旅游文化视为一种独立的、已经形成的文化现象来分析,虽然跨学科地借鉴了组织学、发生学和历史学理论,但其内容偏重历史,结构依然是“三体说”的旧套[2];其二是谢春山的《旅游文化学》,创辟地从旅游文化的主体观、环境观、时间观、区域观、效应观、实践观来组织全书,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旅游文化的不同面相,但该书架构的一大缺陷在于旅游文化内涵的模糊化[3]。谢彦君认为,教科书的知识是来自足够数量的专著的积累,而专著的积累又离不开更多数量的探索性学术论文的积累[4]。探索性研究体现在诸多方面,例如概念的更替、观点的创新、理论的建构或方法的引介等。就旅游文化研究来看,若无跨学科视野的襄助,单从旅游学的角度窥探旅游文化现象,难免误读旅游文化,奢谈探索性研究。文化人类学是一门以文化研究为旨趣的学科,它关注文化的多样性,有相当成熟的理论积淀和案例研究,对旅游文化研究有参照和启示价值。鉴于此,本文尝试在回溯国内外既往旅游文化研究之基础上,建构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旅游文化观,并大致勾勒旅游文化的外延。
旅游文化研究述评
国内研究述评
在CNKI输入主题词“旅游文化”得到的搜索结果显示,从1986年到2013年4月9日止,共有相关论文2313篇,其中,1986~1989年17篇;1990~1999年277篇;2000~2009年1261篇;2010~2012年751篇;2013年7篇。撇开2013年不计,仅从数量上看,1986~2012年的26年间,旅游文化研究呈飞速递增之势。这种状态令人困惑胜于可喜,因为我们不清楚到底是缘自旅游文化研究的必要性,还是旅游文化研究的低门槛。为此,本文从中挑选出与旅游文化直接相关的文章约250篇,逐一阅读,以摸索其研究的规律或特征。
20世纪80年代是旅游文化研究的启蒙阶段,文章17篇,其中还有几篇是报刊文章或著作节选。多数文章以界定或框限旅游文化为旨归,例如俞慈韵(1986)、晏亚仙(1987)、陈辽(1987)、魏小安(1987)、喻学才(1987)、窦石(1988)等,但最早对旅游文化下定义的是《中国大百科全书·人文地理学》(1984)。今天看来,这些旅游文化定义的外延太过宽泛,与其他文化类型存在广面的叠合,在某种意义上是为后续研究埋下暗礁,导致研究者与旅游文化本质一再失之交臂。20世纪80年代亦见证了国内一种新研究取向的兴起,即旅游文化史的研究。1987年10月,首届“全国山水旅游文学讨论会”在安徽九华山召开,会议收到专著5部,论文37篇,主要探讨中国山水旅游文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5]。其中,喻学才的《山以贤称,境缘人胜——中国旅游文化的重人传统》是典型的对旅游文化历史的追溯[6]。会议无疑激发了旅游学界对中国历史上旅游文化的集体热情,此后在故纸堆里翻寻古人旅游态度、价值观、旅游行为、旅游文学、旅游名人等的研究虽谈不上洋洋大观,但亦绵延不息。
淮安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 篇12
1.1 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
淮安美食文化源远流长,有据可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距今六七千年的“青莲岗文化”,隋唐时期,淮安地区就已形成了具有明显特色的饮食文化体系。清朝时期,作为大运河沿岸的重要城市,淮安是全国漕运、盐运的中转地和南河总督府所在地,经济空前繁荣,这促使淮安饮食加速发展成了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地方菜系。新中国成立后,淮扬菜用于国宴,使淮安美食文化有了新的发展契机,在几代淮安人的努力下,淮安饮食文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2 种类齐全的物产资源。
淮菜与淮安优越的地理位置关系密切。淮安气候温和,物产丰富,运河纵贯,湖泊星罗棋布,水渠交叉如织,以河湖时鲜为最,提供了难以胜数的水鲜,如鱼、鳖、虾、蚬,鸭、鹅、野鸭、雁等。其中鱼的品种特别多,如草、鲢、鳙、鳊、鳅、鲤等。繁多的原材料配以精湛的技艺,成就了声名远播的淮扬菜美食文化。
1.3 别具一格的特色小吃。
小吃在我国烹饪技术遗产的宝库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淮安小吃久负盛名,种类繁多。淮安的小吃有凉皮、凉皮面、烧烤、肉夹馍、辣汤、馄饨、牛肉汤、牛肉包、米线、蟹黄汤包等。淮安茶馓、高沟捆蹄等久负盛名。
1.4 风味浓郁的地方菜肴。
淮安已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淮扬菜之乡”称号。游人在淮安既可品尝到全鱼席、全羊席、长鱼席、文楼汤包、平桥豆腐、开洋蒲菜、软兜长鱼、生炒蝴蝶片、炝虎尾、大烧马鞍桥等经典美味,又可以享受到盱眙十三香龙虾、蟹粉鱼腐、酥皮虾蟹、洪泽湖活鱼锅贴等纯正的乡土佳肴。
2. 淮安饮食文化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2.1 本地餐饮企业缺乏品牌意识。
淮安市大部分餐饮经营者缺乏注册商标、争创品牌的意识,使淮安风味菜肴的无形资产得不到充分体现和开发利用。如文楼汤包、淮安茶馓等虽已注册商标,但缺乏使用制度、质量标准和管理规范,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开设文楼汤包、淮安茶馓店而不受商标的约束,这于无形中降低了“正品”的品牌价值,是无法弥补的无形资产损失。
2.2 餐饮企业服务管理水平不高。
在淮安餐饮市场中,拥有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的企业不多。大部分餐饮企业经营者素质不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欠缺,基本上是家庭式管理、粗放式经营、简单化服务,推出的菜肴品种无论是在工艺上、包装上还是在服务上都无突破。表现在一些宾馆、酒楼没有明确的目标市场定位,服务缺乏个性,经营品种雷同,无创新意识和特色品牌,且服务质量差,逐渐失去了市场竞争力。
2.3 中小餐饮企业数量多分布散。
近几年来,淮安餐饮业发展迅速,但总体上仍是以中小餐饮企业为主,餐饮、小吃店遍布淮安的大街小巷,数量多、分布散,形成规模经营的餐饮企业不多。没有登记的各类小吃、排档则散落在市区的大街小巷,随处都可以找到各类小吃店、小排档的身影。
2.4 旅游餐饮产品的宣传力度不够。
旅游餐饮产品的购买对象通常是初到该地的旅游者,他们对旅游地的饮食情况、饮食文化特色的了解主要是通过旅行社宣传、导游讲解或者其它宣传途径而获得。而淮安各旅行社尚未把旅游餐饮看作整体旅游产品的基本构成要素来进行统一宣传。淮安各大网站、广播电台未开辟有关淮安饮食文化的专栏或专题节目,各旅游景区景点也没有地方菜肴、风味小吃的介绍。这不但影响到淮安旅游餐饮产品的开发和销售,而且影响了淮安旅游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3. 淮安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对策
3.1 合理布局,打造特色美食街区。
淮安应逐渐形成一批专营淮安风味小吃的连锁性质店铺。笔者建议把漕运路开辟为展示淮安小吃和特色菜肴的“美食一条街”,让旅游者在观赏大运河夜景的同时能品尝各类美食。在全市重点旅游线路上,有计划地设立和分布一批淮安特色菜肴饭店,突出当地风味,并在淮安各旅游饭店和大酒楼推出如软兜长鱼、淮城蒲菜、钦工肉圆、码头汤羊肉等传统特色菜肴。培育淮安旅游餐饮品牌名店,淮安餐饮要做大做强,就需要培育建立起自己的餐饮名店和能充分展示地方饮食文化的旅游餐饮龙头企业。洪泽老鱼馆、朱坝锅贴城、码头羊肉馆、漂母粥店等食府在淮安餐饮市场占据一定的份额,并享有较好的声誉。
3.2 提高旅游餐饮企业的服务管理水平。
餐饮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与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对餐饮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餐饮企业如果缺乏科学化管理、个性化服务,发展则必然受到制约,不可能做大做强。因此,加强淮安旅游餐饮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企业服务管理水平,树立企业良好的服务形象,为宾客提供满意超越期望的服务,是旅游餐饮企业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
3.3 搞好旅游餐饮商品的开发与创新。
旅游商品是旅游收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淮安有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饮食特产,如淮安茶馓、苏粤乳鸽、洪泽湖野鸭、涟水鸡糕、金湖藕粉、蒋坝鱼圆、钦工肉圆、盱眙龙虾等,把这些饮食特产与旅游文化结合起来,开发、生产出包装精美、便于携带、具有纪念意义并赋予其文化内涵的高档旅游商品,对激发游客购买欲望、提高旅游购物比重、拉长旅游产业链条有着重要作用。旅游餐饮企业应强化文化品位,大力整理淮安饮食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和典故等资料,提高饮食菜品的文化含量,力求使游客达到以吃为方式、以精神享受为目的的旅游体验,使饮食文化与旅游文化达到更深层次的结合。
3.4 设计推出饮食文化特色旅游线路。
根据淮安旅游资源和饮食文化资源特色,设计淮安饮食文化旅游线路,推出淮扬菜美食游,重要节点是淮安楚州,洪泽朱坝锅贴城、老子山、黄集镇,淮阴区码头镇,盱眙等饮食特色十分鲜明的地方,使美食旅游成为一种独特的、新鲜的旅游体验。可以成立一个淮安美食旅行社,专门从事美食旅游线路设计和接待工作。
3.5 通过特色节庆活动扩大知名度。
淮安节庆活动众多,而且独具特色,已经成功举办了“中国淮扬菜美食文化节”、“金湖荷花艺术节”、“洪泽湖旅游文化节”、“盱眙中国龙虾节”和“涟水白鹭节”等有特色的节庆活动,提升了淮安旅游和餐饮食的知名度、美誉度。淮安要充分利用各种重大节庆活动和重大旅游活动,大力推介淮安传统饮食文化,充分展示淮安菜肴、小吃等系列美食产品,充分展示淮安传统美食的风采。
3.6 加大旅游餐饮的宣传营销力度。
淮安要充分发挥大众新闻媒体作用,以淮安饮食文化、美食为主要内容,电视、广播、报刊、网站要拿出适当的时段和版面开辟专栏,对专题进行广泛宣传。各旅游景点要有淮安地方风味小吃名点的介绍,主要旅游饭店、商场要有介绍淮安传统饮食文化内容的橱窗。淮安还要对传统饮食文化进行研究、整理,通过出版《淮安小吃》、《淮安饮食文化》等专业书籍,介绍淮安传统食品、特色菜肴和传统小吃的掌故习俗、文化内涵,使人们在品尝精美的风味小吃时得到一种文化享受。
摘要:淮安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本文在分析淮安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现状的基础上, 就如何做大做强淮安旅游美食文化产业提出了一些开发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淮安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
参考文献
[1]高岱明.淮安饮食文化.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2.8.
[2]吴雪华.美食淮安.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4.6.
【饮食文化旅游产品】推荐阅读:
黎族饮食文化旅游07-18
浅谈旅游饮食文化07-30
饮食文化与旅游论文10-25
海南饮食旅游文化探究10-07
域外饮食文化拾零-埃及饮食文化05-27
饮食文化11-05
西方饮食文化05-10
宜宾饮食文化06-24
中外饮食文化10-11
民族饮食文化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