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的饮食特点文化(通用9篇)
广东的饮食特点文化 篇1
广州菜是粤菜的主体和代表,它包括了珠江三角洲及其周边地区的饮食风味。选料广博奇异,品种多样是广州菜的一大特色。天上飞的、地下爬的、水中游的,几乎都能上席,一经厨师妙手,都变成佳肴,每令食者击节赞赏,叹为“异品奇珍”。广州菜特别讲究厨艺精湛,烹调方法有21种之多,尤以炒、煎、火局、焖、炸、煲、炖、扣等见长,讲究炎候,尤重“镬气”和现炒现吃,做出的菜肴注重色、香、味、形。口味上以清、鲜、嫩、爽为主,而且随季节时令的不同而变化,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浓郁,并有“五滋”(香、酥、脆、肥、浓)、六味(酸、甜、苦、辣、咸、鲜)之别。广州菜有许多调料,如蚝油、鱼露、柱侯酱、沙茶酱、豉汁、西汁、糖醋、酸梅酱、咖喱粉、柠檬汁等,为广州菜的独特风味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过,对比起中国其它菜系,广州菜较少用浓重辛辣的调味料,以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广州菜的着名菜肴有:烤乳猪、龙虎斗、太爷鸡、红烧大裙翅、菊花龙虎凤蛇羹等。饮早茶
特色
饮早茶,广州人喜爱饮茶,尤其爱饮早茶。早上见面,往往以“饮咗茶未”(意即“你喝茶了吗”)作为问候,可见对饮茶的喜好。饮茶是广州人的生活习俗。民间流传着“清晨一壶茶,不用找医家”的谚语。广州人所说的饮茶,实际上指的是上茶楼(习惯叫茶居)饮茶。不仅饮茶,还要吃点心(作为早餐);不仅饮早茶,还要饮下午茶、夜茶;不仅填饱肚皮,还顺便传播新闻、叙说友情、洽谈生意。可见,广州人的饮茶实际上是一种社会交际的方式。
广州的茶客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熟客,每天清早必到一间固定的茶楼,通常是“一盅”(排骨饭)“两件”(点心),这类人以离退休老人居多;另一类是饮“礼拜茶”,即在休息日去饮茶,不限“一盅两件”,而是品尝多款点心,从容“叹茶”。广州的茶市每天有早、午、晚三市,其中以早茶市最为兴旺,从清晨至中午十一时许,往往座无虚席。饮夜茶也渐有兴盛之势,尤其是盛夏,一边饮茶一边听戏曲演唱,还一边享受空调冷气。广州的早茶通常是清晨4时开市,晚茶要到次日凌晨1-2时才收市。广州茶市成为朋友相会、交流思想的重要社交场合,成为家人团聚、共享天伦的重要方式,是现代紧张、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的有效缓冲,是一些人特别是老年人休闲的重要方式。
饮凉茶
凉茶,是指将药性寒凉和能消解内热的中草药煎水作饮料喝,以消除夏季人体内的暑气,或冬日干燥引起的喉咙疼痛等疾患。广州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同时,广州人爱吃,会吃,有时吃的煎炸东西多了,难免会上火,于是饮凉茶也成了广州人常年的一个生活习惯。广州的凉茶历史悠久,凉茶品种甚多,有王老吉凉茶、三虎堂凉茶、黄振龙凉茶、大声公凉茶、石歧凉茶、廿四味凉茶、葫芦茶、健康凉茶、金银菊五花茶、苦瓜干凉茶、徐其修凉茶,生鱼葛菜汤、红萝卜竹蔗水等,也成为广州人喜爱的传统老牌凉茶。 最著名的王老吉凉茶,历来为广州人所推崇,特别是亚运会王老吉作为赞助商之后,其知名度大大地提高了。广州的主要成份是夏枯草、冬桑叶、野菊花、绵因陈、崩大碗、岗梅、车前草、地胆头、水翁花、金银花、紫苏、薄荷、布渣叶、半边莲等等。可以这样说,广州凉茶就是糅合了中医药理论的精华,即人与自然界的合一和谐,有“天人合一”的意味
煲汤
广州菜中最有名的莫过于用各种药材煲出的“老火靓汤”。广州气候炎热而潮湿,出汗多是当地人的一种生理性适应。饮汤可以补充因出汗而丢失的水分,是一种好的饮食习惯。具有清火、排毒、滋补作用的汤如花生猪蹄汤、霸王花猪肚汤、白果南杏生鱼汤等,以家常的材料配以适合的药材,长时间熬制,便成为广东人每日必不可少的佳肴。汤的味道浓郁却不油腻,富含维生素,蛋白质,膳食纤维,矿物质等,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利于消化,非常适合各类人群饮用。但是,煲汤时间过长这点却是不可取的,这会使蛋白质变形,水溶性维生素遭破坏。还有“喝汤而不吃汤渣”也一种错误的饮食习惯,煲汤原料中的肉类蛋白质遇热即凝固变性,变性后的蛋白质不溶于水而保留于煮熟的汤渣中。光喝汤不吃肉(汤渣),是完全得不到蛋白质的营养的。所以真正的“靓汤”不能长时间熬制,还要把汤渣吃了,才会得到更多的营养。现在的广州人也慢慢地意识到这一点,开始调整煲汤的时间。
文化知识
首先,从主食上讲,广东地处亚热带,粮食盛产水稻,因此广东人主要以米饭作为主食,或以米制成各式点心、小吃,颇具岭南特色,与北方的面食文化形成鲜明对比。这是南方各地都较为普遍的主食,而广东饮食文化主要与其他地区的不同,正是由作为四大菜系直一的粤菜来体现的特色饮食。粤菜作为广东饮食文化的标志是令人津津乐道的。广东菜能成为国内四大菜系之一,并不是虚有其表的,由其特点便可略见一斑。广东菜有此美誉,其特点主要有三,其一:选料杂博、无所不食;其二:博采众长、讲究实际;其三:制作精细、追求享受。有关选料杂博、无所不食这一特点,没有真正领悟到广东饮食文化的人,必会瞠目结舌,感到残忍,甚至恶心。而生活在广东或对广东饮食文化有所了解的人,就会对此表示欢迎或会觉得这样也在情理之中。
在古代,广东广西一带河汊纵横,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其东、北方有南岭、西面有云贵高原,整个地区就在丘陵之中,被丘陵地貌所环绕,林丰草茂,岭南佳果丰富,同时丰盛的树林孕育着许多飞禽走兽,其南面是广阔的海洋,这里又是珠江的入海口,滩涂辽阔,出产不少咸淡水产和两栖类动物,这使古广州成为中国饮食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粤菜的形成历史悠久,秦汉以前就有了杂食的习惯,以后各朝各代的更迭,大量的移民从北方南迁至此,也带来了各式的食物,这使粤菜可以得到发展。粤菜的发展主要有两个阶段,一是北宋末,宋帝带领许多名厨南逃,不少宫廷美食流和原材料传到广东一带,使粤菜得到丰富;另一个阶段就是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广州的对外开放,国外文化大量涌进中国,而广东则首先消化了这种外来文化,并与自身原由的文化糅合成为有广东特色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当然也包括有饮食方面的。
经过长期的发展,便形成了现在的这种富有特色的饮食文化,飞禽走兽、山珍海味、野菜山花,无不可入肴,传统的蛇、鼠、雀、虫、狗、猫等都是其它菜系难以接受的,而最近几年则有蜗牛、蚂蚁、仙人掌等创新,这些都是其他菜系想象不到的。以蛇为例,其它省份是不敢入口的,而在粤菜中蛇却是上等佳品,而蛇体内的蛇胆更是令人喜爱。古籍《南越异物志》中就有一首吃蛇的歌谣:“蚺蚺大蛇,既洪且长,宾亨嘉宴,是豆是觞。”可见广东人吃蛇之历史是何其悠久,如今,吃蛇的风气仍十分兴盛,且有越演越烈之势,各地都设有养殖场。
事实上,广东人的这种无所不吃的性格,也正是其开放的心态在饮食上的反映。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地域性格。广东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形成了广东人一种开放性的思维结构,同时由于地处边疆,长期以来受正统封建思想的影响较少,中原传统文化对它的影响不断淡化,从而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容纳力。
广东菜形成于秦汉时期,它以本地的饮食文化为基础,吸收国内京、鲁、苏、川等菜系的精华和西餐的烹饪技术,逐渐形成独特的南国风味。 这就是广东饮食文化的第二个特点--博众采长、讲究实际。
广东饮食文化在吸收国内其他菜系的优点及国外饮食文化的同时,也逐渐地屏弃了一些陋习,形成不尚奢华、不铺张、讲究实际的风格。广东人的饮食,讲究少而精,即使宴请宾客,也绝不铺张浪费,即使是到餐馆酒店设宴也会精打细算,尽量使人吃饱而不浪费,即使吃剩的菜也喜欢“打包”带回家。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外交流也逐渐增多,这使的西方的快餐文化迅速在中国发展,而在广东,对本土的饮食习俗也有十分大的冲击,随着经济活动的日益紧张,媒体宣传的力量越来越大,使得不少人特别是青少年及儿童的饮食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这种饮食观念的变化是好是坏,难以评论,但就这种兼容并蓄的特点,正在不知不觉中推动饮食习俗的发展。
“食在广州”这一理念早已传遍大江南北,名扬海内外,无数游客慕名前来品尝,感受这种独特的岭南饮食文化。
“食在广州”这种饮食潮流为何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其原因就在于广东饮食文化中“制作精细、追求享受”这一特点,还有就是菜式丰富。凭着选料的优势,不少菜式从传统的搭配和食法中转换产生,例如一到菜,更换其中一种原材料,那么也就变成另一到口感完全不同的佳肴。当然,一到鲜美的佳肴的制作,有赖于各个环节之间有条不紊的协作,粤菜在配料、刀工、火候、烹饪时间、起锅、器皿、上菜方式等诸多环节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例如做鱼讲究即杀即烹,这样才能保持鱼的鲜美,拼盘的制作必须注意配料的选择,以达到造型美观、口味丰富的效果,一道好的拼盘,不仅是一道佳肴,更是一件艺术品,让人赏心悦目,胃口大开。
广东的饮食特点文化 篇2
一、日本的饮食特色
日本的饮食特色以杂为主, 杂的原因是日本处于海岛之上, 因为陆地面积不足, 不能够拥有充足的米、面以及植物食材供给, 所以需要引进国外的食材。同时也是因为日本国内早起畜牧业不是非常发达, 牲畜一般都用于耕地等体力劳动, 而不是用于食用, 之后随着佛教传入日本之后, 因为佛教提倡吃素, 反对食肉, 所以在一段时期内, 日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并且保持了很长时间, 由于肉类摄入不足, 所以在早期的日本人身高普遍低矮。
不过在近半个世纪以来, 日本已经认识到自己作为岛国的优势之处, 那就是海产品非常的丰富, 对于肉类的摄入, 日本人以海鲜为主, 所以日本人的身高和体重均有明显的增长。
日本饮食中最主要的特色就是“生鲜”, 作为日本生鲜食品之王的“生鱼片”, 以其鲜嫩、爽口而闻名世界。不仅如此, 日本人不仅喜欢生吃植物和各种蔬菜, 还生吃鸡蛋、鱼、和肉。日本人还提倡食物“时令”的讲究, 意思是能够生吃的食物需要在其最旺盛的时候进行生吃, 这样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获得食物中的营养, 这种饮食方式得到了现代医学的认可, 现代医学经过证明, 处于“时令”中的食物中各种激素以及营养物质含量最高, 生吃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获得其营养, 但是质地比较坚硬不容易消化的食物, 医生还是建议将其烹熟之后再进行食用, 否则就会引起消化不良, 导致胃肠道疾病。
日本饮食不仅讲究生鲜, 同时还要讲究食物的外型, 要色、香、味俱全才行, 因为追求食物的外形美, 很多日本国内的食物名称都被冠以大自然中天然植物、动物或者地点的名称, 其食物本身的形状也与自然中的实物非常相似, 这就是日本在饮食上追求的境界。
二、以杂食为主的日本饮食反映出的民族特点
1、杂食体现“兼收并蓄”的民族特性
日本饮食非常杂, 从麦当劳以及肯德基, 一直到泰国小吃、欧洲面包、法国大餐, 韩国烧烤以及牛排等等应有尽有, 在日本, 你几乎可以吃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特色菜肴, 所以日本拥有“世界第一杂食族”的称号。
通过对日本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教育, 一直到国内的各行各业, 特别是饮食行业, 日本人都对全世界的美好事物不加排斥, 他们对好东西好事物来者不拒, 兼收并蓄, 并且通过自己对这些吸收来的事物进行理解, 然后将其融合, 推陈出新, 这就是日本人喜欢将世界的东西纳为己用的优良传统, 所以日本能够跻身世界前列, 与这种兼收并蓄的民族特性是分不开的。
通过饮食就可以看出, 日本人在食物上要求不高, 因为四周环海, 本国国内的陆地面积很小, 大部分食物都要靠进口, 唯独海鲜不用, 不仅不用, 日本在海鲜上的造诣世界领先, 其饮食中的“生、鲜”特色闻名世界。
2、杂食反映出日本民族乐于学习敢于创新的特色
杂食总类最多、敢于生吃鱼肉以及大海内多种可食用物种,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 日本民族乐于学习, 敢于创新。在饮食方面对全世界的美食都进行引进, 可见其容纳力度, 而对海鲜等日本国内最发达的饮食种类, 日本民族敢于创造出各种新鲜吃法, 生吃是最具特色的一种。
日本民族在世界历史上都有很响亮的名号, 其乐于学习的精神为全世界所景仰, 敢于创新是日本民族的根本特性, 不仅在饮食方面, 在政治以及经济和社会中的各个行业, 都有日本人自己的特色。在电子电器制造方面, 日本的电子产品生产技术世界领先, 全世界著名的松下电器、东芝、索尼、佳能、西门子等大型跨国公司的产品质量毋庸置疑。
而饮食作为日本的另外一种特色行业, 其杂食范围之广令世界惊讶, 很多喜欢旅游的人到了日本, 才真正见识到饮食的独到之处, 饮食中所反映出的民族精神代代流传。
三、日本饮食文化受佛教影响颇深
1、日本饮食遵照佛教以清淡为主
自从佛教传入日本之后, 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因为佛教一直以来崇尚清静、淡雅以及吃素的原则, 以成佛为最终目标, 过程中需要对禅进行修行, 其高尚、出世的生活态度令日本人非常赞赏并且大加学习, 尤其是日本的茶道, 是僧侣们从国外带回到日本的, 当时日本的天皇对茶道非常认可, 同时也对佛教的教义在日本国内进行推广, 佛教倡导吃素, 禁止杀生食肉,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对日本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度导致日本人的肉食摄入不足。
日本人清静、淡雅的生活习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佛教教义, 饮食是人之大欲, 民以食为天, 在日本体现的非常完美, 所以在日本国内, 很多菜肴都是以清淡为主, 很少用油。
2、恬静的生活和饮食习性流传至今
日本料理, 是现今日本国内非常流行的饮食方式, 料理的特色有清淡一途, 在这种饮食方式中, 主要体现的是恬静、安逸以及清雅舒适, 日本大多数食品都已清淡为主, 面食是日本从中国引进的, 中国的面食样式以及食用方法非常复杂, 同时味道也非常的鲜美, 而清淡的面食尤其为日本人所喜好。至今, 日本的面食主要以小馒头和糕点为主, 很少有油炸食品。
豆腐是中日两国人都非常喜欢的食品之一, 豆腐因为品性清淡, 非常适合日本人的口味, 很快就成为日本人餐桌上的常见食品。日本人将豆腐从中国引入本国之后, 加以完善和创新, 逐渐发展出了具有本国特色的汤豆腐、蛋豆腐以及冻豆腐等多种豆腐品种。目前日本豆腐已经成为全世界都广受欢迎的食品, 并且在我国餐桌上也经常可以见到日本豆腐这道菜。
日本人不仅喜欢料理和豆腐, 对于茶道也是非常的讲究, 通过举例可以看出来, 日本人最喜欢的食物很大一部分都是以清淡为主, 而日本人的民族特色, 除了某些激进的政治党派之外, 从日本人的生活习性以及对真诚生活的追求上可以看出, 日本人受佛教的影响很深, 至今仍然还有很多日本人在通过茶道进行参禅, 希望能够证悟佛家清静境界, 这都与日本人的民族特色有很大的关系。
四、结语
日本的民族特色其实非常优秀, 他们在饮食方面的研究也非常深, 一向以清淡饮食闻名世界的日本饮食文化, 折射出了日本人喜欢清静自然、和谐安逸的生活态度, 这与很多国家向往和平的心理是一样的。不过目前日本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在很多年之前的佛教影响之后, 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 加上日本人学习和模仿力很强, 在一段时期内对欧美等国家的生活方式都仔细模仿, 巨细不遗, 但是日本人也有自己的文化传统, 在经过学习之后, 他们自己也注重推陈出新, 很长的一段时间里, 日本人对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一度非常痴迷, 但是经过学习之后, 对西方国家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的认识也逐渐理性起来, 创造并且推出了具有日本自己国家特色的电子产品、饮食食材和食法等等, 总之, 在饮食方面, 日本的杂食结构是全世界最复杂的, 这一点能够充分反映出日本的民族特点。
参考文献
[1]宫田登.民俗[M].东京:大修馆书店, 1998.
[2]贾蕙萱.中日饮食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3]石毛直道.日本の食事文化[M].農山漁村文化協会, 1999.
广东的饮食特点文化 篇3
关键词:阿瓦提;刀郎麦西莱甫;饮食文化;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1
研究麦西莱甫能为研究维吾尔族的民族风俗、民族文化、文学艺术等方面提供珍贵的材料。阿瓦提刀郎麦西莱甫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既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也显现出自身特殊的个性。这是由其所處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的独特性所决定的。阿瓦提县隶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中部,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天山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位于叶尔羌河、阿克苏河、和田河三大河流交汇处。东、北与阿克苏市的喀勒塔勒和库木把什乡接壤。从阿瓦提维吾尔族的历史、生活、欢乐以及民俗中不仅可以了解麦西莱甫的历史、传承方式,也可以认识到阿瓦提维吾尔族人的生活方式、民族风情、思维定势等等。因此阿瓦提刀郎麦西莱甫能为我们研究维吾尔族的民族文化、民族风俗、文学艺术等方面提供珍贵的材料。
一、阿瓦提刀郎麦西莱甫的起源及概述
麦西莱甫最初从阿拉伯语中发展而来。它在现在的维吾尔语中可以解释为“集会”、“聚会”,后来当地人就把它当作娱乐戏剧性表演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麦西莱甫是一种具有规模的艺术表现,它在思维与艺术、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前提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它比较完整的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融合为一体。
刀郎麦西莱甫的构成包含刀郎舞、刀郎木卡姆、民间歌谣以及富有戏剧娱乐性的种类繁多的演出,经过上述这些表现形式能够表达出刀郎维吾尔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当地风俗、伦理道德、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民族心理、传统教育、周围环境等比较多形式的,具有民族及当地特点的文化综合体。刀郎麦西莱甫是一种娱乐性传统仪式,它是刀郎维吾尔人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包含歌舞,各种民间娱乐,风俗习惯及社会伦理道德相结合的艺术文化。由于刀郎维吾尔人把它作为自古以来的生活经验的精髓,加上深受刀郎维吾尔人民的喜爱,所以,刀郎麦西莱甫在民间广泛流行,慢慢地变成了具有传授传统、艺术和风俗习惯、教育人们及维护社会道德的方式或手段。
二、阿瓦提刀郎麦西莱甫中的饮食文化特点
阔纳克麦西莱甫,诺肉孜麦西莱甫等是特地为庆贺诺肉孜节或是在特定的季节举行的麦西莱甫。
(一)诺肉孜麦西莱甫
诺肉孜麦西莱甫(恰克皮来克
(二)阔纳克(khonakh,玉米)麦西莱甫
每当玉米收成之时,农民会把收摘的玉米堆到院子中,这时村子里的人集合起来挨家挨户一起剥玉米皮,等大家把玉米皮全部剥完后, 家主宰羊做饭款待大家,举行麦西莱甫。此外,大家还做很多好玩的游戏,如“泊塔”(pota)游戏。阔纳克(khonakh,玉米)麦西莱甫是在每年收摘玉米的时候举行的,能反映出饮食作为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是人类所有生活活动的最终目标。体现出维吾尔族饮食文化中蕴含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容。
从以上阿瓦提麦西莱甫中能看出维吾尔族人的饮食文化。麦西莱甫饮食是无规定的,不同环境、不同季节、不同类型的麦西莱甫决定其饮食的构成。一般来说只要条件许可,人们都会在麦西莱甫上美餐一番,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同时麦西莱甫也是一种精神食粮,吃什么无关要紧,重要的是喜在歌中、美在舞中、乐在戏中。麦西莱甫是包容,展现维吾尔文化的所有种类的文化场。麦西莱甫文化中具有的文学性,综合性与生活性等特性使得麦西莱甫文化成为维吾尔人所特有的文化遗传,构成维吾尔人整体而独特的麦西莱甫文化。
参考文献:
[1]海燕萍,周玉玲:《浅谈维吾尔族的饮食文化特色》,新疆社科论坛,2004.6
[2]王德怀:《从熟语看维吾尔族的饮食文化》,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7(1)
[3]阿布力米提·买买提,欧阳伟:《维吾尔麦西来甫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0(3)
[4]艾迪雅·买买提:《以为人类学者视野中的麦西莱甫》民族出版社.2006(9)
[5]阿布都许库尔·吐尔地著,张宏超译:《论维吾尔民间艺术麦西莱甫》,载《新疆社会科学》,1983(1)
作者简介:租力米热木古力·达吾提(1988-),女,维吾尔族,新疆人,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英国饮食文化特点 篇4
与此相关,英国人在用餐上也是很讲究的。
一般的英国家庭一天通常是四餐:早餐、午餐、午茶点和晚餐。
有极个别地区的人还要在晚上九点钟以后再加一餐。
英国人讲究口味清淡,菜肴要求质好量精,花样多变,注意营养成分。
他们喜欢吃牛肉、羊肉、蛋类、禽类、甜点、水果等食品。
夏天喜欢吃各种水果冻、冰淇淋,冬天喜欢吃各种热布丁。
进餐时一般先喝啤酒,还喜欢喝威士忌等烈性酒。
中国茶叶自从十七世纪传入英国,当时的英国人不懂得饮茶,竟把茶叶当成好吃的菜吞下肚子。
但当他们了解之后,便和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改过去只喝咖啡、啤酒等饮料的习惯。
如今,真正的英国人都有早上喝“被窝茶”,午后喝“下午茶”的习惯。
并一般以红茶为主。
英国人的早餐通常在七点到九点之间,他们少不了喝麦片粥,此外还有咸肉、鸡蛋、面包、果酱等食品。
午餐通常在下午一点左右。
有各种熟肉、沙拉、面包、饼干、奶酪、黄油等食品。
以为下午大多数人还要工作,所以绝大多数人不在进餐时喝烈性酒、晚餐一般在晚上7点到8点之间。
主要食品为汤、鱼、肉类、蔬菜、布丁、黄油、甜点、水果以及各种酒类和咖啡。
这是极为讲究的一餐,因而时间也较长些,至于午茶点一般都在下午四点左右。
早餐
传统的英式早餐有煎培根、香肠和煎土司。
这叫做“煎食”。
但现在多数人都很忙,没办法每天都吃这种丰盛的早餐,所以现在最流行的早餐种类有:
·一碗玉米片加牛奶;
·一些优格加新鲜水果;
·土司涂果酱,通常在早餐时喝茶、咖啡、或果汁。
英国人仍在周未享用传统的英式早餐。
各个旅馆或饭店,尤其是大家所熟知的家庭式旅馆(B&B's)皆有供应传统的英式早餐。
午餐
英国人的中餐很快就解决,不像意大利人,通常午餐只需三十到四十分钟,许多英国人吃三明治,或许是因为三明治是英国发明的。
通常人们早上在家做好三明治,然后在午餐时间食用,三明治是英国人的便当。
同样受欢迎的午餐为烤马铃薯。
英国的生活习俗
现在英国人更加注重生活质量,追求精神享受。
重要场合穿着很正规,平时追求简单、舒适的服饰。
饮食式样简单,注重营养。
英气候温和、湿润,英国人喜爱阳光。
平时喜欢自己动手做家务,酷爱运动,喜欢外出旅游度假。
另外英国人非常爱好文化活动,如阅读书刊、写文章、听音乐会、看戏等,还喜欢养宠物。
英伦生活面面观
一、生活中的数字
在英国,成人平均每周22小时从事全日工作或全日教育,并以相同数量的时间用于家务劳动。
而从事家务劳动的人的性别仍以妇女为最高。
但妇女参加工作的越来越多。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妇女参加工作的比例45%。
在非体力工作部门,妇女占一半。
而在服务行业,妇女则占一半多,可谓“半边天”!
英国家庭的消费额1990年至间增长了75%(含通货膨胀率)。
而二季度又比19上涨了2.8%。
其消费格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年,居民用于娱乐和教育支出耐用品的消费增加了10%。
其支出内容为购买收音机、电视机、电话、电脑和其它耐用品。
这部分消费还用于租录像机和音乐磁带,购买文体用品,以及教育投资。
1997年一般商品成本价上涨了4.4%,但个别商品如食品、酒精、燃料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比例最高的当属香烟。
由此可见,现在英国人的生活方式,更加注重生活质量,追求精神享受,并渐渐摆脱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
二、追求简单、舒适的生活
西服仍称得上是英国的国服,但是,虽然上班族西装革履,甚至在重要场合,男士着燕尾服,女士着低胸晚礼服,但是,很多老百姓日常喜欢穿休闲服,式样简单、舒服合体。
英国人的饮食习惯亦式样简单,注重营养。
早餐通常是麦片粥冲牛奶或一杯果汁,涂上黄油的烤面包片,熏咸肉或煎香肠、鸡蛋。
中午,孩子们在学校吃午餐,大人的午餐就在工作地点附近买上一份三明治,就一杯咖啡,打发了事。
只有到周末,英国人的饭桌上才会丰盛一番。
通常主菜是肉类,如烤鸡肉、烤牛肉、烤鱼等。
蔬菜品种繁多,象卷心菜、新鲜豌豆、土豆、胡萝卜等。
蔬菜一般都不再加工,装在盘里,浇上从超市买回的现成调料便食用。
主菜之后总有一道易消化的甜食,如烧煮水果、果料布丁、奶酪、冰激凌等。
三、公园与绿地
英国气候温和、湿润。
一年四季适合各种花草树木的生长。
政府在制定市区规划时,几乎在每一个生活小区都专门规划出一大块绿地或公园,供人们休息或散步,为孩子们嬉戏提供空间。
广东春节饮食习俗 篇5
煎堆是家家必备的。煎堆馅为爆谷拌糖胶所制,爆谷是把糯谷炒至爆开,去掉谷壳便成。煎堆皮是用糯米粉制成,很薄,外面粘着芝麻。整个煎堆放在沸油中炸至金黄色即可。现在也没有那幺讲究,有的人家做煎堆,里面不会放馅的也有。另外,还有油角,其中又有软角、脆角、酥角之分。
春节还必备瓜子,有红瓜子、黑瓜子“摩登”瓜子(葵瓜子)之分。中式糖果有糖莲藕、糖莲子、糖马蹄(荸荠)、糖冬瓜、糖桔饼、糖椰角、糖椰片等。
糕类则有年糕、萝卜糕、芋头糕、马蹄糕、九层糕、松糕等,寓意新春步步高。年糕也叫“大笼糕”,因盛糕的器皿可以用很大的开口的竹笼而得名,富豪人家用数十斤的米做成一个年糕,金黄色的糕面插上红枣、柏枝,寓意吉祥如意、鸿运长驻。萝卜广州方言称“菜头”,取“菜”与“财”的谐音,过年食萝卜糕,是寓意招财进宝。马蹄糕用荸荠作塬料,粤方言称“荸荠作“马蹄”,过年食马蹄糕,可以清热、消滞,其调节胃口的作用已为实践所证明,而且还有“马不停蹄”、自强不息的寓意。
广东地区新春美食品种繁多,寓意吉祥,普通的菜式亦赋予美好的名称,使人乐意享用。如发菜猪手称“发财就手”,发菜蚝豉即“好事发财”,咸酸菜炒猪舌(广州人称猪利)叫“一本万利”,炒鲜百合叫“百年好合”,菜胆扒冬菇叫“满地金钱”,鱼滑豆腐煲叫“老少平安”。还有各种鸡类制品,美其名曰“丹凤朝阳”、“百鸟朝凤”、“龙凤呈祥”等等,不一而足。鸡是新春菜肴中必不可少的,所谓“无鸡不成宴” 嘛,还有烧猪肉,除婚嫁中象征贞洁外,新春则寓意壮旺。年初一午饭时,还必备一味素菜,俗称“罗汉斋”,用绍菜、木耳、粉丝、虾米配制,亦有些人家蒸腊味的,但起筷时要先吃“斋”。
广东人过春节介绍
从农历十二月中旬开始置办年货;除夕前,在大门上或厅堂里挂上“福”字或年画,有的人家还将“福”字倒挂,意即“福”到。除夕夜,一些家庭到宾馆酒家吃团圆饭,然后“行花街”。初一至十五,亲友或相识的人互相拜年时,已婚或年长者要给未婚者或小孩封“利是”等。
广东人的习俗和习惯
按照“老广们”的旧习俗,农历大年初一不能洗头,怕洗走财气;年初二是开年,自除夕年夜饭后,到今天才能动荤;年初叁是赤口,不要拜年,易招惹是非;跟着车公诞、人日等等有说不完的讲究。还有,过年时不能买鞋,因粤语发音“鞋”同“唉”;买书更不行了,书发音同“输”,怕这一年都“输、输”声,更是大忌。在大时大节,喜筵寿宴上,习惯于谈吉利语,不说丧气话。若有人不小心摔破了碗碟,即念一声“岁岁(谐碎)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广东人过春节风俗习惯
1、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至除夕深夜举办迎春花市,数以百万计的人参加逛花市活动。
2、置鲜花。家家必置,包括摆年桔、摆水仙、插鲜花。
3.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
4.送压岁钱是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年初一早上,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年,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但不能去远的地方。
5.谢灶 :腊月二十叁晚,送灶君老爷上天,叫“谢灶”、“送灶”或“祭灶”。祭灶的贡品有:一碗米,两砖片糖,一封利是,一碗清水,一礼烧猪肉,一些蔗、桔,纸钱等。
6.正月初二、初叁,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
7,正月初7吃7样菜,然后初7,20要全家出去玩。
8.12点,要在家里守岁。
9.广东人过年一定要买一盆金桔,一盆水仙,或者一棵桃花。为什幺桃花是一棵,而不是一支?是的,广东人是把整棵砍下的桃花树买回家的。桃花之于广东人,犹如圣诞树之于西方人。广东人对花情有独钟,无论是高雅之士还是庸俗市井,过年都要买桃花等老几样,再配搭各种各样的鲜花。
广东的饮食特点文化 篇6
(一)商周时期 有许多有关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饮食文化的记叙。战国末期又出现了专门的烹饪著作——《吕氏春秋·本味篇》,篇中记叙了商汤以厨技擢用伊尹的故事及伊尹说汤的烹饪要诀,该烹调理论成为中国以后几千年饮食烹调的理论依据。
(二)秦汉时期 追求长寿等道术的流行更进一步促进食疗理论的发展。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菜肴的品种和烹饪方法明显增多,已达20多种,尤其是“炒”,这种旺火速成的烹饪方法的出现,对中国菜肴的进一步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隋唐宋时期 开始注重饮食、医疗保健、娱乐等方面的研究。
(五)元明清时期 中国菜在世界各地进一步扩大影响。同时西洋饮食也传入中国,在大城市出现了不少西菜馆。中国菜肴在中外文化的交融之中得到新的发展。
(六)中华民国时期 由于社会动荡、战乱不休,饮食文化研究进入“文化荒漠”时代
广东省海岛旅游的特点及对策探讨 篇7
关键词:广东省,海岛,旅游开发
一、广东省海岛旅游的特点
1旅游产品单一, 地区雷同。广东海岛旅游产品主要集中于自然景观产品, 文化产品主要是历史、革命遗迹, 优势在于山海自然景观, 主要产品包括海岛观光产品、海带度假产品、渔家民俗旅游产品等。除了海岛观光外, 近年来惠州、广州等城市先后承办了国际滨海旅游节, 但从总体上看, 层次还有待提高。目前, 广东海岛旅游产品种类还相对单一, 季节性海岛观光产品比重还过大, 展现给游人的产品多是千篇一律的沙滩游泳、潜水捕鱼模式, 没有创新和主题, 没有个性, 海岛之间的恶性竞争激烈。
2海岛旅游接待设施建设不合理。广东各海岛旅游地接待设施这几年发展迅猛, 全省一半以上的星级旅游宾馆和旅行社分布在沿海城市, 由于广东旅游的季节性问题, 各海岛旅游地宾馆普遍存在夏季旅游旺季接待能力不足, 而其余季节又大量闲置的现象。全省海岛旅游最火爆的海陵岛、南澳岛全年旅游宾馆开房率也只有80%左右, 而三甲、马屿等地的开房率就比较低。广东海岛旅游宾馆档次普遍偏高, 全省一半以上的三星级及以上宾馆分布在沿海的几个地级市, 而中低档宾馆和满足国内旅游需求的大众宾馆严重不足, 缺乏面向驾车族的汽车旅馆和学生旅游的青年旅馆等旅游接待设施, 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国内旅游的需要。
3海岛旅游异常激烈。广东海岛旅游发展较早, 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但于日本、韩国、东南亚地区其在国际海岛旅游市场上的吸引力有限, 而同处祖国东部沿海的浙江、山东、福建、海南等省以及秦皇岛、连云港、大连等地的海岛旅游发展也很快, 竞争异常激烈。除了外部竞争外, 广东沿海地区的内部竞争也逐步加剧, 广东比较出名的海岛就有20多个, 小岛更是星罗棋布, 而针对漫长海岸线的滨海旅游开发更是遍地开花, 但各地旅游产品雷同, 层次单一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广东海岛旅游发展内部的无序竞争, 削弱了广东海岛旅游的整体优势。
4游客结构存在局限性, 客流分布不均。对于商务、会议旅游和国内短程观光旅游的依赖造成广东滨海旅游的季节性顽症难以克服, 国际游客比重太低。而且, 游客普遍集中于几个开发较早的岛屿, 海陵、下川、南澳、上川等岛屿游客量大大高于其他岛屿, 这些景区旅游旺季客流过于集中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观, 而一些新开发的旅游景区由于种种原因还不能有效地分流高峰客流。
二、广东海岛旅游发展对策建议
1优化海岛旅游产品结构, 发展海岛休闲旅游。
海岛单一的旅游品种结构很难形成海岛县旅游业持续发展的优势。而现在休闲度假型旅游产品、海岛运动型旅游产品、探险猎奇型旅游产品、海洋科普旅游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海岛县具有发展休闲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因而应该重点发展海岛休闲旅游, 这将极大地优化海岛县的旅游产品结构。发展海岛休闲旅游将优化海岛县旅游产品结构, 是改变海岛旅游目前观光旅游仍占较大比重、旅游开发层次较低、走质量—效益型道路的必需。
2实施有效营销策略。广东大小岛屿众多, 海岛旅游前景广阔, 但是如果没有实施有效的营销策略就不能将产品推向旅游消费者。针对旅游产品的特征, 要通过网络营销、传媒营销等新型营销方式。广东各地区的旅游局可在其网站上发布当地的滨海旅游产品、服务的信息。利用报纸、电视等媒体, 鼓动更多人离开喧嚣的都市, 投入蓝天碧海的怀抱。采取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 推动广东旅行社的网络化、集团化建设, 培植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的旅行社集团, 同时吸引外资旅行社在广东沿海的发展, 通过国内大的旅行社集团和外资旅行社的竞争来推动广东滨海旅游的国际化发展进程。
3加强海岛县间区域旅游沟通与合作。广东省海岛产品雷同的重要原因就是在开发中未能相互沟通合作。要加强和全面、具体地落实和实施区域内旅游合作, 各海岛县、市区要注意利用各岛屿自身资源特点, 打造各自特点品牌, 合理配置海岛旅游产业达到优势互补, 避免重复建设。与此同时, 要形成合力, 联合推出广东海岛旅游形象, 共同开发和占领国内外旅游市场。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加强海上交通及岛上基础设施建设, 以海上交通带动海岛开发。进一步加强旅游住宿接待设施建设, 提高住宿条件和层次, 加强景点建设, 形成食、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 并加强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培训, 全面提高旅游接待能力。
参考文献
[1]柴寿升、王树德、姜琳:《论青岛海岛旅游开发的现状及对策》.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3 (1) [1]柴寿升、王树德、姜琳:《论青岛海岛旅游开发的现状及对策》.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3 (1)
[2]刘忠秀、谢爱良:《山东滨海旅游可持续开发研究》, 商业研究, 2007 (7) [2]刘忠秀、谢爱良:《山东滨海旅游可持续开发研究》, 商业研究, 2007 (7)
饮食文化的翻译 篇8
【关键词】饮食文化 归化 异化
一、翻译策略
归化是以目的语或译文的读者为归宿,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作变成地道的目的语语言。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异化是在翻译上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杰里米·芒迪,2003:207-209)作为两种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绝对的归化和绝对的异化都是不存在的。纵观整本小说的译作能明显地看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为了向中国读者展示整个小说的魅力,综合了这两种翻译策略,在叙事上,尽量采用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语言,让读者为小说中的事件牵肠挂肚,欲罢不能,而在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叙述上,则尽可能地为读者展示美国内战时期的真实场景,这一点,在饮食文化的翻译上表现得尤为明显。食品文化的翻译应在译语文化和语言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传达源语信息和所承载的源语言文化。食品名称翻译障碍的主要原因在于词汇空缺。由于各国所处地域上的差异,世界各国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风土人情和饮食习惯,并各自承载着丰富的民俗风情。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饮食文化的特殊性必然表现为语言的特殊性。当然文化也是有其共性的,饮食文化也不例外,比如小说中出现的dried peas(干豆),apple(苹果),stewed dried apples(炖苹果干),yame(红薯),parched corn(烤玉米),peanuts(花生),milk(牛奶),rice(饭),beef (牛肉),pork(猪肉),butter(黄油),flou (面粉),sodar(苏打),tea(茶叶),meal(粗面粉),salt(盐),bacon(咸肉),对于这些在中国读者生活体验中共性的食物,译者均采取了直译法。
二、翻译方法
饮食文化的翻译方法应该是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指导下灵活采取具体的方法,将文化从语言的层面上实现转化。直译法是指在不违背目的语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在目的语文中完全保留源语的指称意义,求得内容与形式相符的方法。如:rabbit and possum,greens(兔肉和负鼠和蔬菜)音译法也是直译可以采用的手段之一。音译法:语言系统是一个符号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接受外来词汇,音译法能避免因直译或意译带来的误解和不可读性。比如在小说中我们看到的有Havana cigars(哈瓦那雪茄),Brunswick stew(布伦兹维克炖菜),shrimp Creole(克里奥虾)等等。
1.意译法:语言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不同的表达形式,当形式成为翻译的障碍时,一般采用意译法。如: “…cold corn pone and cold turnip greens on which congealed grease was thick in white flakes.(……冷玉米饼和冷大头菜叶,冷玉米饼上舔着一层厚厚的白花花的奶油。)(米切尔,2003:778)
“…bowl of dried peas,and plenty of rice and gravy,the latter somewhat watery,for there was no flour with which to thicken it.For dessert,there was a sweet potato pie.”“……此外是一碗干豆,很多饭,还有一碗卤,不过那卤像水一样稀,因为没有面粉调不稠。点心是山薯饺子”(米切尔,2003:352)
“Gumboes and shrimp Creole,doves in wine,fish baked cunningly in oiled paper and limes.”
(秋葵浓汤,克里奥虾,酒泡鸽肉,以及用油纸和石灰精心烤制的鱼肉。) (米切尔,2003:1034)
意译法可以采用解释、删减、借用等手段来实现。
2.解释。如:ramrod rolls(通条卷),“...beneath the smoke-blackened surface was unsalted corn bread,mixed their ration of corn meal with water,wrapped the thick paste about their ramrods and roasted the mess over camo-fires.It was as hard as rock candy and as tasteless as sawdust”(......煙熏黑的表面下是没放盐的玉米窝头,将玉米面和了水,用推枪弹的通条卷了这种面团放在营火上烤这种东西。咬起来像冰糖,尝起来像锯末一样无味。) (米切尔,2003:573)
3.删减。例如oysters in crumbly patties full of creamy sauce,mushrooms and sweetbreads and turkey livers(奶油脆耗饼,蘑菇牛胰)。为了使食品名称显得简单明了,有时在翻译时可以省略无关紧要的词语。
4.借用。借用就是用目的语读者所熟悉的食品名称来翻译部分中国食品名称,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
参考文献:
[1]玛格丽特·米切尔.飘(上、下)[M].(王惠君,王惠玲译)奎屯:伊犁人民出版社,2003.
[2]杰里米·芒迪.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M].(李德凤 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广东的饮食特点文化 篇9
第二章 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
【2】
第一节 中国饮食文化区位的历史考察
【3】
一、“饮食文化圈”的概念
文化圈的概念首先由德国的人种学家格雷布纳提出,此后,在地理学、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术领域被广泛认可与运用。根据中国客观纯在的饮食文化的区域差异,用“饮食文化圈”的概念反映和表达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属性的特征,可以叫清楚地了解到不同民族、历史、地域、习俗在中国饮食文化形成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具有相同饮食文化属性的人群所共同生息相存的自然和文化生态地理单元。
【4】
二、中国饮食文化区位的类型
按照赵荣光的观点,中国饮食文化从17——18世纪,形成了12各饮食文化圈。分别是:
1.东北饮食文化圈 2.京津饮食文化圈 3.黄河中游饮食文化圈 4.黄河下游饮食文化圈 5.长江中游饮食文化圈 6.长江下游饮食文化圈 7.中北饮食文化圈 8.西北饮食文化圈 9.西南饮食文化圈 10.东南饮食文化圈 11.青藏高原饮食文化圈 12.素食文化圈
【5】
这种划分的依据是饮食文化在形成过程中的历史进程以及各区域饮食特征及习俗,但其中所牵涉到的因素多而且复杂。从了解饮食文化知识的角度上说,划分中国饮食文化圈也是为了理解的方便。
【也有人认为中国饮食文化圈可以只分为6个区域,分别是:华北、华东、西南、中南和西北饮食文化区。】
【6】
三、中国饮食文化区位形成的历史原因
(一)地理环境、气候、物产等地域因素——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二)政治经济与饮食科技因素——经济的发展对饮食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民族、信仰与饮食习俗因素——中国西部游牧民族文化区历史地形成了中北、西北、青藏高原彼此风格差异较大的三个饮食文化区位,其中除了历史地理气候等的影响之外,民族、信仰与饮食习俗也 有很大关系。比如:新疆的传统宗教是伊斯兰教,内蒙的宗教主流是萨满教,而青藏高原的宗教是佛教。
【7】
第二节 中国饮食文化区位的历史概况
【8】
一、东北饮食文化圈
东北饮食文化圈包括今东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哲里木、呼伦贝尔三盟在内的一个饮食文化历史区域。基本的生态条件是:土地肥沃、地面水源丰富、草原肥美、平原广阔、山林原野动植物及江河湖海水生资源丰富、无霜期短、冬季严寒而寒冷期长,人们将东北地区总结为“北有粮仓、南有渔场、西有畜群、东有果园。”清中叶以前人口非常稀少。
【9】
东北饮食文化圈在十九世纪中叶,居住着众多民族。除汉族外,还有满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锡伯族、赫哲族、吉里迷人、苦夷人、回族、朝鲜族等。从12世纪开始,契丹、女真族相继崛起,至明末,女真人演化成满族,继而统一中国。
【10】
该地区日习3餐,杂粮和米麦兼备,一“粘”二“凉”的粘豆包和高粱米饭最具特色。主食还爱吃窝窝头、虾馅饺子、蜂糕、冷面、药饭、豆粥和黑、白大面包;
【11】 以饽饽和萨其玛为代表的满族茶点曾是《满汉菩翅烧烤全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名重一时。
【12】
蔬菜则以白菜、黄瓜、西红柿、土豆、粉条、菌耳为主,近年来大量引种和采购南北时令细菜,市场供应充裕。肉品中爱吃白肉、鱼虾蟹蚌和野味,嗜肥浓,喜腥鲜,口味重油偏咸。制菜习用豆油与葱蒜或是紧烧、慢熬,用火很足,使其酥烂入味;或是盐渍、生拌,只调不烹,取其酸脆甘香。由于兴安岭上多山珍,渤海湾内出海错,故市场上的筵席大菜档次偏高,名肴玉食琳琅满目。
【13】
还因为气侯严寒,居家饮膳重视火锅,“白肉火锅”、“野意火锅”等颇有名气,在清宫盛极一时。
【14】
喝花茶爱加白糖,还有桦树汁、人参茶和汤岗矿泉水;抽水烟或关东烟,“十八岁的姑娘叼根大烟袋”,曾是“关东三怪”之一。尤爱白酒与啤酒;饮啤酒常是论“扎”、论“瓶”、论“提”(一提为8瓶),酒量惊人。受“白俄”的食风影响,好友相聚,常以大红肠、扒鸡、花生米、由于清代山东人“闯关东”的较多,鲁菜在这里有较大的市场,不少名店均系山东人所开设或由鲁菜的传人掌作。再加上紧邻俄罗斯,与南北朝鲜交往频繁,亦受日本食风影响。
【15】
“罗宋大菜”、“南韩烧烤”和“东洋料理”也传播到一些城市,部分 食馔也带点“洋味”。
【16】
在民族菜中,朝鲜族和满族的烹调水平较高。前者的“三生”(生拌、生渍、生烤)、牛肉菜、狗肉菜、海鱼菜和泡腌菜;后者的阿玛尊肉、白肉血肠、白菜包、芥末墩和苏叶饽饽,均有浓郁民族风情。清真菜在此亦有口碑,《全羊席》和国民面摊脍脍炙人口。至于蒙古族的“白食”和“红食”;鄂伦春族的《狍子宴》和老考太粘粥;赫哲族的《鳇鱼全席》和“稠李子饼”;鄂温克族的“烤犴肉”和“驯鹿奶”;达斡尔族的“手把肉”和“稷子米饭”,也都是民族美食廊中的精品,令人齿颊留芳。
【17】
从饮食市场来看,东北地区更是珠玑山积,红火兴旺,可以开出很长一串清单。如:菜肴类:白肉火锅、鸡丝拉皮、猴头飞龙、红油犴鼻、冰糖雪蛤、冬梅玉掌、镜泊鲤丝、游龙戏凤、两味大虾、烤明太鱼、人参乌鸡、红烧地羊、烹大马哈、牛肉锅贴、鹿节三珍汤、酒醉猴头黄瓜香、神仙炉;
小吃类:萨其玛、包、马家烧麦、熏肉大饼、老边饺子、参茸馄饨、稷子米饼、冷面、打糕、豆馅饺子、海城老山记馅饼、馨香灌肠肉、刨花鱼片、松塔麻花、焖子、苹果梨泡菜、辣酱南沙参;
筵席类:《盖州三套碗》、《关东全羊席》、《大连海错席》、《长白山珍宴》、《营口九龙宴》、《沈阳八仙宴》、《锦州八景宴》、《本溪太河宴》、《铁岭银州宴》、《洋河八八席》、《天池鞭掌席》、《抚松山蔬宴》、《燕 翅鸭全席》、《龙江三宝宴》、《松花湖鱼宴》、《野意火锅宴》等。茶叶蛋和面包佐餐,一次“小酌”往往几小时。
(附加资料)。最有名的菜式是“小鸡炖口蘑”
【18】
二、京津饮食文化圈
京津饮食文化圈是以北京、天津为中心,并辐射到周边地区的饮食文化圈。
从元代起,北京相继成为各朝代的都城,元、明、清均建都于此,因此逐渐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至明末,北京人口已达到70余万。蒙古、汉、满、回等各民族的交融,构成了北京饮食文化的汇集南北风味,而后自成一家的特点。
【19】
天津历来被视为北京的门户,是控制东、南、北三面的运河枢纽。在经济、政治、交通和文化上于北京的联接非常紧密。元代以来,特别是明中叶以来,天津和北京的经济已经连为一体。是“舟楫之所式临,商贾之所萃集”的漕运、盐务、商业繁盛发达的都会。明代灭亡,相当一部分宫廷御厨流入津门,宫廷饮食开始在天津流行。清代康熙年间,随着一批政府衙门迁移至天津,天津开始出现了最早的饭庄。(查阅相关资料)。民国前期,清朝皇族,潦倒贵族大批移居天津,再加上西方列强的侵入,因此津门中买办、官僚、军阀、洋行云集,饮食业空前繁荣,成为京津饮食文化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菜起源于民间,得势于地利,因其是退海之地,古有九河下梢之说,盛产 鱼、虾、蟹、民间素有“吃鱼吃吓,天津为家”的说法。
【20】
有代表性的天津风味菜肴八大碗、四大扒、冬令四珍,【21】
三、黄河中游饮食文化圈
这一文化圈在地域上大致包括陕、晋大部以及豫、陇(陕西与甘肃交界一带)、青、宁诸省在饮食文化上较为接近的地区。这是中原文化最源远流长的地区之一,从史前一直到北宋时期,都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直到金灭北宋,才逐渐走向衰落。
该饮食文化圈以农业为主。五谷和蔬菜种植都十分发达,是典型的农业经济区域。该文化区的主食为面食。(见教材P51)。另外肉食主要是猪、牛、羊等家畜。
【22】
四、黄河下游饮食文化圈
大致包括山东以及晋、豫、冀、皖、苏部分地区。以山东为主,古代为齐国和鲁国坐在地,故又称齐鲁。
这一地区在史前有着灿烂的文明,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是其代表。在三代时期主要是齐鲁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曾形成以鲁国为核心的黄河下游文化。儒家文化就产生于此。
该地区饮食文化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性,这是由于该地区政治、文化、交通、商业均十分发达,社会阶层多。因此既有王公贵族的穷奢极欲,又由于人口众多,耕地相对较少,所以民艰于耕。普通百姓的 饮食十分简朴。食物以五谷杂粮,寻常菜蔬为主,在胶东地区海鲜十分丰富。最著名的主食就是煎饼、大葱。(见教材P52)
【23】
【按:根据徐文苑等人的观点,上述饮食文化圈大致上可以划分成同一个饮食文化区,共同的特点就是民风简朴,不尚奢华,食风庄重、大方,有所谓“堂堂正正不走偏锋”之称。最有创造的就是面食,其中又以山西为最,日本汉学家评价说“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华北,华北面食在山西,山西面食在太原。”面食的著名品种有抻面、刀削面、小刀面、拨鱼面等】
【24】
五、中北饮食文化圈
中北饮食文化圈的基本特点是历史上地域文化变量较大而且比较频繁。主要是以游牧和畜牧为主要生产方式的草原文化类型。在16——17世纪以前,这一文化圈大致包括了当时中国长城以北,从东北直到大西北的一条非常广阔的游牧文化带。在今天,主要指以内蒙古为中心,包括毗邻的东北三省、宁夏、陇、青新等省区既不在内的畜牧业地区,并且与东北和西北地区有着深入的文化交叉。(见《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这一地区在中国古代相对中原地区而言,被称为“北蛮之地”,司马迁曾经对当时该地区的主要的民族匈奴做了细致的描述。主要特点就是,日子好的时候,放牧、打猎为生;遇到灾年,则依靠武力掠夺为生。
【25】
六、西北饮食文化圈
西北饮食文化圈以今天的新疆地区为主,包括陇、青、藏等一部分毗邻地区。
西北饮食文化圈的第一个特点是地广人稀。汉代时期这一文化圈大致从河西四郡,阿尔泰山脉以南,西至巴尔喀什湖,南到秦岭的广大地区。汉代统称“西域”。
第二个特点是少数民族多而且分布广。(见教材P48)。第三个特点是由于丝绸之路的原因,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对当地饮食特点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四个特点是宗教对饮食文化的影响极为深刻。10世纪前,这里的宗教分别有萨满教、摩尼教、景教、祆(xian 先)教、佛教等。到10世纪末,伊斯兰教占据了统治地位,因此饮食中表现出浓厚的伊斯兰教饮食文化的特征。其主要的少数民族除了俄罗斯、锡伯、欲固、土族外,都严格遵循伊斯兰教的食规。“禁血生、忌外荤”,不吃肮脏、丑恶、可憎的动物的血液。过“斋月”,故而清真风味的菜点炸主要地位。肉食以羊、鸡为大宗,间有山珍野菌、淡水鱼和海鲜很少。烹饪技法多是烤、煮、烧、烩。嗜酸辛,重鲜咸。菜型上追求自然,不刻意雕琢。饮食习惯上,夏冷冬补,极为好客。
【祆教就是波斯的拜火教,在古代波斯被封为国教,它和尼摩教还有景教都是源自西亚的宗教,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传入我国,在唐朝时达到鼎盛,此三教派在唐朝合称番外三教,在唐朝得到了国家 的尊重,并得以传播,后来逐渐在我国失去地位,一部分北传,被蒙古和其他少数民族吸收,至于在西亚则因为伊斯兰教的崛起逐渐失去地位。】
【26】
七、长江中游饮食文化圈
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大部,亚热带地区、地形以丘陵、低山、平原为主,水面众多。热量、雨量充沛、物产丰富。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新石器时代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青龙泉文化和印纹陶文化,就已经学会了种植谷物、饲养牲畜,并制作使用陶器烹制食物。三代时期,长江中下游文化迅速发展,随着楚国的建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原和蛮夷结合的荆楚文化。其饮食也具有鲜明的特点。具体划分,长江中游饮食文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特征。
【27】
(一)楚国时期的饮食文化特征
1.食材丰富,稻米、水产品、蔬菜、畜禽等原料均有 2.饮食器具发达、精美。主要有青铜器、漆器
3.精良的烹调技术,由单纯的用水为介质烹调发展到用油煎、炙的方法
4.膳品制作一筵宴的考究精美
《楚辞.招魂》描述了宋玉祭奠屈原的一桌酒菜,包括: 大米、小米、二麦、黄梁、牛蹄筋 酸辣羹
红烧甲鱼、挂炉羊肉蘸上蔗糖
炸烹天鹅、红焖野鸡、铁扒肥雁和大鹤,配解腻的酸浆 卤汁油鸡、清炖大鱼
油炸蛋馓、蜜沾糍粑、豆馅煎饼 蜜兑果浆 冰镇糯米酒
解酒的酸梅羹(见教材P54)5.鲜明的地域文化风格
喜欢芳香的饮料;爱喝酒;口味偏甜酸;爱吃生冷。
主食是稻米饭;菰米(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浅水里,嫩茎称“茭白”、“蒋”,可做蔬菜。果实称“菰米”,“雕胡米”,可煮食。张志和第四首《渔父》词:“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枫叶落,荻火干,醉宿渔舟不觉寒。” 其实菰饭并不好吃,它很少单独吃,只能和其它的粮食合做饼食或粥食。)
肉类的食用有等级限定,但鱼都可以吃。
调味料比较齐备,食盐、肉酱、豆豉等,辛香味的有花椒、襄荷(野姜、猴姜、瓣姜、嘉草、芋渠、阳藿、阳荷、山姜、观音花、野老姜、土里开花、野生姜、莲花姜)、桂、酒、蓼(liǎo 蓼科中部分植物的泛称 [knot-weed]。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节常膨大。托叶鞘状,抱茎。花小,白色或浅红色,穗状花序或头状花序。生长在水边或水中。叶味辛,可用以调 味。我国各地均产。最普通的如酸模叶蓼、水蓼、荭草等。)、姜等
礼节也有独特之处,以东向为尊。
【28】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楚地的饮食文化特征
1.“饭稻羹鱼”特色突出 2.旋转磨广泛使用与 炉灶改进
3.食品繁多、名肴瞩目(枚乘.《七发》)
楚国太子有病,有一位吴国客人去问候他,说:“听说太子玉体欠安,稍微好点了吗?”太子说:“还是疲乏得很!谢谢你的关心。”吴客趁机进言道:“现今天下安宁,四方太平。太子正在少壮之年,料想是您长期贪恋安乐,日日夜夜没有节制。邪气侵身,在体内凝结堵塞,以至于心神不安,烦燥叹息,情绪恶劣象醉了酒似的。常常心惊肉跳,睡不安宁。心力衰弱,听觉失灵,厌恶人声。精神涣散,好象百病皆生。耳目昏乱,喜怒无常。病久缠身不止,性命便有危险。太子是否有这种症状呢?”太子说:“谢谢你。靠国君的力量,使我能享受富贵,以至于经常得此病症,但还没有到你所说的这种地步。”
吴客说:“煮熟小牛腹部的肥肉,用竹笋和香蒲来拌和。用肥狗肉熬的汤来调和,再铺上石耳菜。用楚苗山的稻米做饭,或用菰米做饭,这种米饭抟在一块就不会散开,但入 口即化。于是让伊尹负责烹饪,让易牙调和味道。熊掌煮得烂熟,再芍药酱来调味。把兽脊上的肉切成薄片制成烤肉,鲜活的鲤鱼切成鱼片。佐以秋天变黄的紫苏,被秋露浸润过的蔬菜。用兰花泡的酒来漱口。还有用野鸡、家养的豹胎做的食物。少吃饭多喝粥,就像沸水浇在雪上一样。这是天下最好的美味了,太子能勉强起身来品尝吗?” 太子说:“我病了,不能去品尝啊。”
最有名的是“武昌鱼”、“搓头鳊”、“镂鸡子”是当时的名食
【29】
(三)隋唐宋元时期长江中游地区饮食文化的变化发展 1.饮茶之风流行与茶文化的形成——《茶经》作者陆羽就是湖北竟陵(今天门)人
2.士大夫饮食文化的兴起——这一时期,长江中游地区名人辈出,如孟浩然、杜甫、王安石、欧阳修、文天祥、朱熹、苏轼、柳宗元、范仲淹等等都是楚籍人。
3.这一时期长江中游的酿酒业、制茶叶均有较快发展
【30】
(四)明清时期的长江中游地区饮食文化
1.粮食生产在全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除稻米外,玉米、甘薯也有规模种植
2.区域饮食风俗厚重,具体说有: 鄂西北山冈饮食文化:口味偏重,菜肴软烂有回味,受武当山道家饮食影响
鄂东北低山丘陵饮食文化:主食为水稻、甘薯、豆类;菜肴多油、讲究猛火、口味偏重,受五祖寺佛家饮食和东坡菜点影响较深
长江中游平原地区主食就是稻米,最善于烹制淡水鱼,猪肉菜。口味咸、鲜
江南丘陵、南岭山地饮食以稻米为主,善烹家禽野味和四季菜蔬
鄂西南、湘西偏爱山珍野味,饮食古朴豪放,鳝鱼制作蜡制品和腌菜。
【31】
八、长江下游饮食文化圈(也被分为华东饮食文化区)
长江中下游饮食文化圈导致包括今长江下游两岸的苏、浙、皖大部,沪、赣局部等地区。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印纹陶文化等是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史前文明的辉煌成就。河姆渡文化证明了距今7000多年前稻谷种植,且稻作一直沿袭至今。其他还有花生、芝麻、蚕豆、两角菱、甜瓜、酸枣、葫芦等植物,猪(饲养)、鸟类、鱼蛤类以及象、犀牛、鹿、猕猴、红面猴等动物。
【32】
战国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代表是吴越文化。是有名的“鱼米之乡”。春秋时期江苏已经有较大规模的养鸭场。战国时期,江苏 的全鱼炙、胹鳖、吴羹及鱼烩都是极为有名的佳肴,酒在绍兴一带也十分流行。生儿子送二壶酒,一头犬。生女儿,送二壶酒,一头猪
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饮食文化开始蓬勃发展,南朝陈国君主笃信佛教,因此,佛教以及道教极为流行,(唐杜牧的“江南春”诗—“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因此除了民间饮食之外,佛教素食也非常流行。从而形成了该地区特有的面食、素食和腌菜类食品。
【33】
隋唐宋元时期,自唐代安史之乱以后长江中下游地区逐渐成为我国的经济中心,晚唐以来我国的财政赋税收入,大部分来自于这一地区,当时的交通枢纽和经济重镇就是扬州(李白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所谓“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34】
北宋末年,金国攻陷汴京,南宋建都临安,这一地区由此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饮食文化有了长足发展,并与黄河流域的饮食文化相互交融,自成一家。首先,烹饪技法进一步丰富,其次,食材和菜品也有了较大发展。
从北宋开始,饮食烹饪行业出现了“厨娘”这一职业女性,到南宋时期,最有名的“厨娘”是是南宋浙西浦江人吴氏,擅长私房菜,尤以家常小菜著名,其中腌制、酱制、腊制等方法别具一格,很多流传至今。著有《浦江吴氏中馈录》。即以吴氏菜谱命名的饮食专录。(其他资料见《昨日盛宴》相关章节)
【35】
长江中下游饮食文化圈在饮食制作上其实可以分为许多分支。具体有:
徽菜:由于徽商的出名而出名。明清之际出名的有徽饼、大刀切面
江苏菜(苏菜):
沪菜(主要是小吃):
浙江菜
华东人尚美食,重养生、肯在饮食上下功夫,所以表现为吃的有学问、有名堂。
【36--55】
这一文化圈小吃极为有名,上海——城隍庙;南京——夫子庙;杭州——西湖;苏州——观前街;无锡——崇安寺;安庆——迎江寺;九江——船码头,都是名重一时的小吃美食街。当地居家宴客则重食用和艺术的同一,讲究“少吃多滋味”。突出节令、讲究时尚,强调“冰盘牙箸,美酒精肴”“疏泉叠石,清风朗月”,极有文气。
【56】
九:东南饮食文化圈
东南饮食文化圈大致包括闽、粤、台、琼以及浙、赣、湘、桂局部。以福建和广东为中心。这一地区的史前文化,以旧石器时代中期的马坝人而闻名。秦时为闽越、南越,汉时为闽中郡、南海郡及九江郡局部,南朝时的广州、越州,唐宋时为岭南郡(苏东坡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该地区以稻米为主食,蔬菜、水果禽兽极为丰富。(见教材P60)。特点是什么都吃,讲究鲜活、自然、清淡,所谓“有翅膀的不吃飞机、有毛的不吃掸子、四条腿的不吃板凳,两条腿的不吃爹娘”。民谚“玩在杭州、住在苏州、吃在广州、埋在柳州。”
【57】
十、西南饮食文化圈
历史上的西南饮食文化圈主要包括今滇、桂、黔、川大部。史前不同阶段人类文化遗产分布广、积存厚,著名的元谋人就发现于此。在整个古代文明史上,这里都是气候适宜、生物丰厚的生态区域。除了四川盆地外,其他地区人口稀少,居住分散。少数民族众多。呈现出无数村寨小居住区的鲜明特点。因而相互之间较为隔离封闭。主要的农作物有玉米、高粱谷等。坝区与河谷地带则以水稻为主。该地区居民的共同特点是嗜酒,烟草种植较为普遍,而且是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饮食上禁忌很少。这与当地经济文化不够发达有关。烹调特点是香辛料用的多。嗜酸、辣、麻。川菜是全国闻名遐迩的菜系。
【58】
十一、青藏高原饮食文化圈
建立在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宗教文化基础上的青藏高原饮食文化 圈。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见教材P63)(参阅相关资料)
【59】
十二、素食文化圈
素食文化圈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饮食文化类型。表现出以下特点:
没有特定的地域
其形成的原因大致有这样几个:由于古代经济落后,只能素食:汉代以来宗教的影响:处于养生的认识。(见教材P65)(参看相关资料)
【60】
在中国文化中,宗教饮食主要指的是道教、佛教和伊斯兰教的饮食。
道教起源于原始巫教和道家学说,道家认为人是禀天地之气而生,所以“先除欲以养精、后禁食以存命”。道教饮食深受道家学说的影响,在日常饮食中禁食鱼羊荤腥及辛辣等食物,以素食为主。并尽量少吃粮食,以免使人的先天元气变得混浊污秽,而应多食水果,因为“日啖百果能成仙”。其饮食特点是尽量保持食物原料的本色本性。
【61】
佛教在印度并不食素,传入中国后于中国的民情风俗、饮食传统相结合,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首先是提倡食素,这是与佛教提倡慈善、反对杀生的交易相一致。其次,茶在佛教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佛教寺院躲在名山大川,这些地方又适合种茶。由于茶本生具有镇静清心、醒脑提神的作用,因此成为僧人们调节日常单调生活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成为历代僧侣青灯古佛之下,面壁参禅、悟心见性的重要方式。而佛家的菜肴主要取材于豆制品,蔬菜、瓜果、菌菇等。
【62】
伊斯兰教义强调“清净无污”、“真乃独一”,所以其饮食形成了自成一个的格局。所谓“清真菜”。穆斯林严格禁食猪肉、自死物、血以及十七类鸟类和马、驴、骡等蹄类动物。所以,清真菜以对牛、羊肉的丰富多彩的烹饪而著名。例如羊肉就有:烧、烤、涮、焖、腊、手抓、爆炒、烤羊肉串、炸羊尾、烤全羊、滑溜里脊等。清真菜中的小吃也极有名,比如锅贴、羊肉水饺(北京)、羊肉泡馍(西安)、羊肉面、酿皮(兰州)、烤馕、烤包子(新疆)等。
【63】
第三节 中国大陆当代流行的“菜品”文化表述法。
【64】
一般我们可以将其作为八大菜系来加以认识。南北两大风味始于 春秋战国,成于唐宋。清代初期,鲁菜(包括京津等北方地区的风味菜)、粤菜(包括闽、台、潮、琼地区的风味菜)、川菜(包括湘、鄂、黔、滇地区的风味菜)、已经成为我国最有影响的地方菜,称为“四大菜系”,清末,加入浙、闽、湘、徽地方菜已经成为“八大菜系”,后再增京、沪,便有“十大菜系”之说。目前比较流行的划分是所谓“八大菜系”:
【65】
1.鲁菜—鲁菜包括京津等北方地区,又称山东菜,主要是由济南和胶东地方菜组成。
1)形成和发展—鲁菜的历史十分悠久,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味鲜、咸、脆、嫩,宋代京城汴梁所称“北菜”就是指的鲁菜。明清两代已经自成菜系,称为宫廷御膳的主体,对京津、东北的影响很大。
2)特点—鲁菜的特点在于注重突出菜肴的原味,内地以咸鲜为主,沿海以鲜咸为特色。菜肴以清鲜脆嫩著名。原料多选用畜禽、海产、蔬菜等、多用爆、炒、烧、扒、炸、拔丝、蜜汁等烹饪法,偏重于用酱、葱、蒜调味。善用清汤、奶汤增鲜,口味咸鲜比较明显。菜品风格大方高雅,适应性强。
3)代表菜品—蟹黄海参、白汁裙边、山东蒸丸、红烧海螺、九转大肠、糖醋黄河鲤鱼、德州扒鸡、油爆双脆、油爆海螺、诗礼银杏、干蒸加吉鱼、孔府一品锅等。
2.川菜—包括四川、云南、贵州、湖南和湖北等一部分部分。原料多选山珍、江鲜、野蔬菜和畜禽。菜品风格朴实清新,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1)历史渊源—川菜发源于古代的巴国和蜀国。从春秋至秦代 为其启蒙时期,两汉、两晋时期形成大致的轮廓,隋唐五代迅速发展,到宋代便走出巴蜀,进入东京。明末清初,随着辣椒的引进,更是促进了川菜“尚滋味”、“好辛香”特点的发展。晚清以后,形成了地方风味及其浓郁的体系。2)基本特征—正宗川菜以成都、重庆两地的菜肴为代表,素以味广、味多、味厚著称,有“一菜一品、百菜百味”的美誉。烹饪特别讲究火候,以小煎、小炒、干烧、干煸见长。重视选料、讲究规格分色配菜、主次分明。特点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浓,注重调味,离不开三椒(辣椒、胡椒、花椒。川菜常用的23种味型,与麻辣有关的就有13种。)和鲜姜,以麻、辣、酸、香脍炙人口。川菜善于综合用味,收汁较浓,在五味的基础上,形成各种复合味,如家常味、咸鲜味、鱼香味、荔枝味、怪味等。3)代表菜品——鱼香肉丝、黄焖鳗、怪味鸡块、麻婆豆腐、干煸牛肉丝、水煮牛肉、宫保鸡丁、酸菜鱼、干烧岩鲤、回锅肉、棒棒鸡、清蒸江团等。
3.苏菜—包括上海、浙江、江西和安徽等。又称淮扬菜。按照自身风格又可以分为淮扬风味、金陵风味、苏锡风味和徐海风味四大流派。
1)形成——战国时期,江苏先民就有了全鱼炙、露鸡、和刀工讲究的鱼脍等。两宋时期就有扬州缕子脍、建康七炒、苏州玲珑牡丹鲧等“吴中佳味”。到清代江苏菜的发展就 非常迅速了。
2)特点——烹饪技艺擅长于炖、焖、烧、烤、煨等。用料广泛,以江河湖海水鲜为主,刀工精细,追求本味,清鲜平和,调味善用蕈、糟、醇酒、红曲、虾籽等,但又不失本为。菜品格调高雅,形质均美,适应性强,所谓“酥烂脱骨而不失其型,滑嫩爽脆而益显其味”。
3)代表菜——清汤火方、鸭包鱼翅、水晶肴蹄、松鼠桂鱼、西瓜鸡、盐水鸭、清炖甲鱼、三套鸭。另外还有“镇江三头”(扒烧整猪头、清炖蟹粉狮子头、拆烩鲢鱼头);“苏州三鸡”(叫花鸡、西瓜童鸡、早红桔酪鸡);“金陵三叉”(叉烧鸭、叉烧桂鱼、叉烧乳猪)。
4)宴席——其一为船宴,见于太湖、瘦西湖、秦淮河等;其二为斋席,见于镇江金山、焦山斋堂、苏州灵岩斋堂、扬州大明寺斋堂等;其三为全席,常见的有全鱼席、全鸭席、鳝鱼席、全蟹席等。
4.粤菜——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和海南等地在内,又称广东菜。原料广采博收,追求生猛。粤菜由广州、潮州、东江三个地方菜组成,广泛吸收了川、鲁、苏、浙等地方菜的烹调技术精华,自成一格,有“食在广州”的美誉。1)形成与发展——秦代以前,岭南的饮食相对粗糙,但是已经有了生吃海鲜的习惯,而且嗜好吃蛇。南宋以后,大批中原士族南下,中原的烹饪技术更是随之大量流入南方,难逃的皇室把中原饮食习惯一直带到琼海,使广东菜系至今保留许多中原古代食法,与岭南地区“不问鸟兽虫蛇,无不食之”的地方风格相结合,形成了南方独特的菜肴。至此,粤菜作为一个菜系开始成形。到了晚清,广州已经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经济重镇,粤菜得到迅速发展,鸦片战争后,西餐烹饪技术传入中国,也给粤菜带来了新的元素。成为我国各大菜系中,集南北风味、中西风格、点心小吃于一体最为鲜明的菜系。
2)特点——粤菜讲究鲜、嫩、滑爽、生脆,擅长煎、炒、烧、烩、烤等,调味喜用耗油、虾酱、梅膏、沙条、红醋和鱼露,独具特色。菜肴色彩浓重,清淡爽口,滑而不腻。粤菜用料广博奇异,善用生猛海鲜,尤以烹制蛇、狸、猫、狗、猴、鼠等野生动物而负盛名。注重养生功效。3)代表菜——龙虎斗、五蛇羹、盐焗鸡、耗油牛肉、烤乳猪、干煎大虾碌、冬瓜盅、潮州冻肉、文昌鸡、五彩炒蛇丝、护国菜等。
5.徽菜——又称“安徽风味”以皖南、沿江、沿淮三地区的地方
菜为代表构成。以烹制山野海味而闻名,南宋时期就有“沙地马蹄鳖、雪中牛尾狐”的著名菜肴。
1)形成——徽菜原是徽州山区的地方菜,由于徽商的崛起,这种地方风味逐渐进入城市,流传于长江中小与地区,影响广泛。【徽商史称“新安大贾”,起于东晋,唐宋时期日 渐发展,宋代大理学家朱熹的外祖父祝确就是当时徽商的典型代表,所经意的商栈、邸舍、酒肆,曾占到歙(xi 音席)州城的一半,人称“祝半城”,明代晚期至清乾隆末期是徽商的黄金时代,当时扬州城著名的商贾约八十人,徽商就占了六十多人,十大盐商中徽商就占了一半。这些人蠹徽菜的推广起了重要的作用。】
2)特色——总体风格是清雅淳朴、原汁原味、酥嫩香鲜、浓淡适宜。一般就地取材,集刀工、火候、操作技术为一体,擅长烧、炖、熏、蒸。常用的烹饪技法约有二十五类五十余种,最具特色的是滑烧、清炖和生熏。
3)代表菜——符离集烧鸡(先炸后烧,文武火交替使用)徽式烧鱼(几分钟就能吃鱼,用武火的典范);黄山炖鸡、问政山笋(文火细炖);雪冬烧山鸡、毛峰熏鲥鱼、李鸿章杂烩等。
6.湘菜——就是湖南菜,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的菜肴为代表发展而成。
1)特点——选料广泛。品类丰富,据统计,现有民间菜式、大众菜式、宴席菜式、宴会菜式、药膳菜式共计八百余种;擅长调味,油重色浓、多以辣椒,熏腊为原料。技法擅长腊、熏、煨、蒸、炖、炸、炒。口味注重香鲜、酸辣、软嫩。在热烹、冷制、甜调三大烹饪技法上有独到之处。2)代表菜——腊味合蒸、东安子鸡、红煨鱼翅、麻辣子鸡、汤泡肚、冰糖湘莲、金钱鱼、湘西酸肉等。
7.闽菜——是福建菜的简称,分为福州、闽南、闽西三路风味。1)形成——闽菜起源于福建省闽侯县,以福州、泉州、厦门等地的菜肴为代表发展而成。2)特点:
a)烹饪原料一般以海鲜和山珍为主
b)刀工巧妙,有“片薄如纸、切丝如发、剞花如荔”的美称,而且一切刀工均围绕著“味”下功夫。c)汤菜考究,变化无穷。有“一汤十变”之美誉 d)烹调细腻,讲究调味,善用糖而去腥膻,巧用醋而爽口。e)菜品风格为淡雅、鲜嫩、和醇、隽永。
3)代表菜——佛跳墙、醉糟鸡、酸辣烂鱿鱼、烧片糟鸡、太极明虾、双枝肉、东壁龙珠等。
8.浙菜——以杭州、宁波、绍兴、温州等地的菜肴为代表发展而成。尤以杭州菜最为突出。
1)形成——南宋建都杭州以后,商事繁荣,各地风味相继进入临安。加之帝王贵族、文人骚客日益增多,名菜名厨大量涌现。形成了制作精细、淡雅宜人的独特风格。2)特点——
a)选料刻求“精”(取用原料的精华部分)、“特”(选用特产)、“鲜”(料求鲜活)、“嫩”(时鲜为尚,)。b)烹调擅长炒、炸、烩、熘、烧,海鲜河鲜的烹制独到。浙菜烹鱼,大多过水,约有三分之二是以水作转热体烹制的。突出鱼的鲜嫩、本味。
c)注重清鲜脆嫩,保持主料的本色与真味,多以鲜笋、火腿、冬菇和绿叶菜辅佐。并讲究用绍酒、葱、姜、醋、糖调味,借以去腥、戒腻、吊鲜、起香。d)形态精巧细腻,清秀雅丽,很注重饮食器皿的精巧雅致。
【广东的饮食特点文化】推荐阅读:
少数民族饮食特点10-19
中德饮食文化的差异08-06
中法饮食文化的精髓09-26
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06-05
中外饮食文化的论文10-07
小说中的饮食文化06-21
饮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08-15
域外饮食文化拾零-埃及饮食文化05-27
独特的哈尼族饮食文化08-07
浅析蒙古族的饮食文化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