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饮食文化结构是怎样的

2024-10-16

美国饮食文化结构是怎样的(共11篇)

美国饮食文化结构是怎样的 篇1

美国人日常生活接触到最多的食品如汉堡包、炸鸡、比萨、酱汁面条、塔可卷饼、三明治、热狗、炸薯条,这些全都是早期从西欧各国传入的舶来品,牛排、羊排、猪扒、鱼排也不是美国最早发明的食品,因此有许多人用严厉的眼光、严格的尺度来衡量,认为这些都不能算是美国菜。

由于受到早期移民(英国清教徒及美国拓荒者)的影响,传统的美国菜就如同传统的美国佬,它的特色是“粗狂实在”,食用新鲜的原材料,不靠添加剂,调味剂,食物保持原汁原味,烹调的过程不拖泥带水,无论是烤、煎、炸都没有很复杂的做工,也不讲究细火慢炖(除了少部分的地方菜肴),没有太多的花俏装饰,放在盘子里的食物都能吃下肚里,痛痛快快、实实在在地吃个饱。

美国食物的主要结构是一二三四制,如同三角形状,最主要的一是牛肉,二是鸡、鱼,三是猪、羊、虾,四是面包、马铃薯、玉米、蔬菜。

20世纪末,随着美国文明的发展与经济的逐步富裕,加上资讯与交通的发达,美国人对吃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特别是从1965年开始美国放宽了移民政策,各层次各行业的人士从世界各地大批地涌入,这些庞大的新移民对于美国社会及文化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新移民带来的烹饪方式及菜肴特色如同燎原的星星之火,使得美国家庭和餐馆的餐桌上出现了丰富而多元化的食物。

毫无疑问的,美国人全都承认欧洲菜是美国菜的祖先,美国菜是用欧洲菜作为“根”,再经过自己的培育、发芽长出枝叶,逐渐茁壮茂盛,树立了自己的主体,甚至还播种接枝,传播到世界各地。

美国是怎样驯化日本的 篇2

日本对美国的依存,最直接的根源无疑是那次战败。在战败之前,美国乃是日本的敌国,在很长时间里被视为“美英鬼畜”,美国文化对日本人也并无吸引力。那时的日本所醉心的其实是西欧文化,尤其是英德。传统上,日本人向来认为美国只是个暴发户式的物质主义国家,在“精神”和“文化”上不足挂齿;直到战后初期,在日本基本没有美国文学的译著,英语只是选修课,美国以及美国文化几乎无人知晓。

因此,对美国人来说,战后日本至关重要的一点便是:如何重塑日本国民对美国的认识,强化交流,以促成其对美国及美国文化的认同感,尤其是对美国资本主义体系优越性的认识,没有这种认同,则美国对日本的软实力从何谈起?概言之,美国的使命是驯化日本,使这个“拥有燃烧着特殊能量和野心的少年”朝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

显然,美国的战略极其成功。战后日本实现了民主主义、经济繁荣和抑制军事力发展这三大目标,这三者均有助于美国的战略目标:一个民主、繁荣但没有威胁的小伙伴,将是美国的“资产”而非“负担”。战后在长达近七年的时间里,日本是一个被占领国家,没有国家主权也没有外交关系,实质上是盟军总司令部(GHQ)的殖民地,美国人得以全面推行其战略。

美国饮食文化结构是怎样的 篇3

中国的高中教育体系是经过高考来获得进入大学的门槛,但美国没有高考,美国的高中名校(如在中国有多所分校的UHS)的学生,是怎样获得进入加州大学这样的名校的录取的?

加州大学体系是全美乃至全世界最成功,最负盛名的公立大学系统。十所该系统内高校有八所位列美国综合大学百强,其中六所排名前50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更名列全美公立大学第一名。学生在该系统内可选专业,校区极为广泛,且由于从该系统内各校毕业的成功校友众多,在这里的学习也会为将来的研究或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加州大学有三个主要渠道录取:一是优质中学的提前批录取ELC计划,通常占三成的录取名额;这个计划是在美国名牌高中中,物色GPA成绩在3.8分以上的同学,发出提前录取的邀请,美国大学对高中生“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本土生或海外生,在elc计划面前人人平等。

二是每年11月的正常批录取,占录取名额的四成;三是加州大学独特的“转移学分”TAG计划,录取的大

美国饮食文化结构是怎样的 篇4

是怎样“变坏”的?

一.企业价值观

再优秀的企业文化也有变质的时候。当规则不断破旧立新,一种能适应企业发展和商业环境变化的新价值观和良性文化就有可能得到确立,文化是企业的个性。有人批评戴尔(中国)企业文化缺失。严格来说,这是不准确的。对企业而言,没有文化就是一种文化,这就好比某个人没有性格就是他的性格一样。

二. 企业文化五要素

企业文化由五方面的要素组成:

① 企业环境,这是对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关键影响的因素; ②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构成的核心因素;

③ 英雄人物,他们将企业价值观人格化,为员工提供具体的楷模; ④ 礼节和仪式,即企业的日常惯例和常规,向员工们表明了所期望他们行为模式;

⑤ 文化网络,即企业内部主要的“非正式”联系手段,是企业价值观和英雄人物传奇的“载媒介”。

这些观点有一个交汇点——企业价值观,这也正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所在。简单地理解,我们可以说,一个企业推崇什么样的价值观,它就有一种什么样的文化。

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于是很多齐国人都跟着穿紫衣。而在当时,紫衣相当贵。齐桓公为此很担心,他问管仲有什么解决办法。管仲就告诉他,只要他不穿紫衣,并很明确地对身边的人说很讨厌紫衣就行了。齐桓公依计而行。果然,没过多久齐国就看不到穿紫衣的了。

这个故事说明,很多时候人并不是完全理性的,而是处在有限理性的状态,而其价值观也不是恒久不变的。所以,对企业而言,构建一套良好的价值观体系系用于引导企业中人的行为,并培育出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显得非常重要。

美国留学的学生签证怎样预约 篇5

2、 然后“寻求美国公民服务请按1,进行下一步选择请稍等” 。不按键,等5秒钟。(如果选择1的话,会讲大约好几分钟使馆和领事馆提供给美国公民的服务)。

3、 接下来“查询有关美国移民的信息请按1,查询有关赴美旅行的信息请按2” ――按2。(附:如果按1选择收听录音资料的话,会出现下面这些选项:1.美国公民协助在华亲友申请赴美签证,2.赴美旅行免签证国家名单,3.美国大使馆及领事馆地址及您该选择在哪里签证,4.申请签证手续及中信实业银行联络方法,5.申请非移民签证所需资料,6.通过中信实业银行申请签证的条件,7.拒签后重新申请,8.紧急事件,9.其他服务)。按2以后,系统会提示“这项服务是用户付款服务,费用是12分钟收取人民币54元”,有五个选项:

“如果你已通过汇票或邮政汇票方式支付了费用,现在希望服务生效请按1,如果你购买了中信实业银行的密码预付卡请按2,如果你已在网上购买了密码请按3,如果你已经使用了此项服务,现在想用完剩余的分钟请按4,欲知付款的方法请按5”

如果按5,那么系统会提示三个选项:用信用卡支付按1,输入卡号,确认按1,输入有效期,确认按1,提示将收取54元人民币,扣款成功,播放14位的密码。最后得到密码以后,就是支付成功了!这个密码一定要记住(可以听不止一次),预约、咨询都要用到,你可以打多次电话,只要合计不超过12分钟。

接下来就是就是输入密码进入排队系统了,“想听录音资料请按1,将资料传真给您请按2,联络客服代表请按0”,如果你想直接预约签证,就按0接通客服代表。你按了0以后,就会进入排队系统,等候空闲的.客服代表。(会用中英文念提示,然后就是放音乐)。这个时候系统会告诉你,平均的等待时间是4-5分钟,计费是从接通客服代表开始的。经过多次验证,如果这个时候你没有耐心将电话挂掉,你的时间是会扣掉一分钟的。 ――各个步骤按键的号码安排经常变,大家根据提示按键就可以了。

美国饮食文化结构是怎样的 篇6

美国的次级抵押债风波似乎越演越烈,大有波及全球之势。看了一些文章,发现本文题目的问号还是应该有人回答的。我在美国的衍生金融产品市场上有过多年的操盘经验,在此结合实践经验谈些看法,与大家分享。

中国人常常把商品分为“正品”和“次品”,次级债也是相对于“正品”债而言的。由于负债的资产是房子,房价上升,资产质量必然提高,穷人和富人都享受资产溢价,所以不会出大问题。房价一跌,利率一升,穷人的房贷就可能出问题了。从房价看,如果首付是10%,房价跌过15%,穷人搬家了,门上贴个条子:房子还给你了(It'syours now!),这在美国已经成了一句流行俚语。从利率看,美国的房贷利率是可以选择的,如果你借款时选了一年期浮动房贷(One year ARM),那么从第二年开始,房贷利率就随着市场利率浮动了,所以在利率上调时,月供款随之上调,就会有人面临支付困难。这就使我们就看到了美国房贷市场的一个周期性特征:在房价上升利率下跌时,房贷的“正品级”比例高,“次品级”比例低;在房价下跌利率上升时反之,原来已经放出的次级贷款就可能出现呆坏账。前一段时间,美国的房价节节上升,所以美国房贷市场出现了高比例的次级债,从10年前的3~5%上升到20%左右。

如果次级贷款的支付危机仅仅停留在房贷市场,极而言之,就算这些次级债都出了问题,也不会波及全球,因为次级贷款的总量不过8千多亿美元。为什么现在欧美央行累计注入资金已高达5千多亿美元呢?国人更不明白的是:次级债为什么还有AAA评级呢?这就需要离开房贷市场,上升一个层次,进入到房贷资产的证券化市场。

资产证券化是把同质性的贷款一次“打包”,变成有固定收益的证券。这时银行套现退出了,投资人接手成为这个贷款群体的风险承受者。不同证券的评级要根据贷款利息收入的高低及违约率来评级,从AAA-AA-A再到BBB-BB。价格是按照收益和评级的高低来确定的。于是,在市场上的证券化产品价格随着利率和违约率浮动,一旦发生较为集中的违约率上升,价格就会发生暴跌,进而产生流动性不足,甚至无人买卖。美国的次债危机就是穷人房贷的违约率急剧上升引发的,而违约率上升的原因是房价下跌和利率上升。

违约率上升虽然从个案扩大到了一个群体,从房贷延伸到证券,这依然不足以说明美国次债危机的放大。再往前走一步,我们就看到了次级债券的买方:机构投资人。于是我们看到,这些债券或者卖给了银行,或者卖给了基金,其中有许多卖到了国外。因为,美国的评级机构给了AAA的评级,AAA次级债券的收益远高于AAA级的国债,所以很容易吸引投资人。有人说,这不是故意骗人吗7不是。因为从这些债券的源头看,作为“次贷”的抵押资产和“正贷”的抵押资产并没有差别,都是房产。所以从资产看都可以是“AAA”,从贷款人看才会有正次之别。这就是债券评级的双重标准,可以用抵押资产做统一定价(Uniform BasedPricing),也可以用违约风险做差别定价(Risks Based Pricing),在房价上升时,二者几乎没有差别,所以都可以被评为AAA级的证券化资产抵押债券。

如果银行或基金购买次级债券仅仅是为了较高的债券收益,危机也不会很大。实际上,购买次级债券的机构并不都是追求较高的债券收益。有些机构,通常是对冲基金,持有次级债券的动机是在衍生产品市场上进行对冲交易,这就进入到一个更高层次的市场:金融衍生产品的对冲交易市场。在这个市场上,次级债券和正品债券之间的收益差可以通过高比例的杠杆交易产生惊人的暴利。

假设同是AAA级的债券,一个是5%的收益,另一个是8%的收益,投资银行就可以进行“二次打包”,把本金和收益分别做成两个证券,本金和本金对冲,利息和利息对冲,于是承载利息收益的证券就有了8-5=3的息差(Spread)。对冲基金把这个差价在衍生产品交易市场上用放大多信(最高可达33倍)的杠杆投资锁定为远期利润,所用的信用额度是由证券存管清算银行(Clearing Bank)提供的。这种对冲交易在一定金额以上的信用交易账户(MarginAccount)进行操作,往往只需要增加很少的保证金就可以锁定巨额利润,极而言之,追加几百万就能锁定一个亿的远期利润。只要作为抵押品的基础证券能够到期兑现,锁定利润就能够到期实现,这就是“二次打包”形成的新证券以及对冲交易的内在动机。

这种“二次打包”的证券通常是流动性较低的CDO(Collateral Debts Obligations),但只要有AAA的等级,清算银行就可以接受为对冲交易的质押品,列入可质押证券(Marginal Securities)。从这里开始,次级债券的违约风险就又回到了银行,不是原来发放贷款的商业银行,而是专业化的证券清算银行,如美国的比尔斯登(Bear Stern)。次级债的违约风险是通过三次衍生,以放大数十倍的金额回到了银行体系。危机爆发之后,在对冲交易中被质押的次级债券突然失去了流动性并且从AAA降为“垃圾债券”(Junk Bond),证券清算银行必须强行平仓,这时基金就会产生巨额亏损乃至于破产清算,就像当年轰动世界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破产案一样。于是在对冲交易中放大多倍的信用额度和锁定利润,会立刻变为清算银行的账面亏损,从而逼迫证券清算银行向央行求援,而央行的“救灾”行动通常是向清算银行注入流动性,以延缓对冲交易的平仓,防范违约交割的扩散。

从房贷到债券,又从债券市场到对冲基金,再从基金的对冲交易走到衍生信用额度,走到提供信用额度的证券清算银行。这才揭开了美国次级抵押债危机的面纱,看到了从商业银行到清算银行之间的多层次衍生交易市场。时至今日,流动性金融资产的概念早已脱离了本源的基础证券,左图是全球非股权类金融资产的市场结构(图一),而次级抵押债危机是通过两次打包后的三级衍生产品交易,逐步以放大倍数扩散到全球金融市场的(图二)。

美国饮食文化结构是怎样的 篇7

为何金融专业看重学生的数学水平?

很多学生都非常关心为何美国大学金融专业非常关注学生的数学成绩,这是因为美国的金融教育跟中国有很大不同。在中国,一谈到金融就是货币银行、国际金融,所以很多学生家长都容易误认为金融属于文科。其实,在美国的金融学主要都是学习和研究金融市场,包括股市、债券衍生工具,公司财务(资本机结构、收购)等等,而所谓的国际金融则更多属于经济学。对此,对数字敏感,且数学功底好的学生去学习金融比较好。因为美国金融专业所有的金融问题数字化和量化,所以课程要学习很多大量的数学和统计方法。因此数学差,或数字功底不强的`考生可能会学得较吃力。

美国本科留学申请文书怎样写 篇8

I was seven years old when I saw the ocean for the first time. My grandmother had invited me to visit her near Okinawa, Japan. I will never forget that encounter—the intense sun, the endless horizon, the infinite shades of blue that dissolved any boundary between sky and waves. And most of all, the secret of the water. Swimming in those waters was like diving into a kaleidoscope, deceptively plain on the outside, but a show of colors on the inside, waiting to dazzle me, mesmerize me. Those colors! Coral reefs—pink, green, red, purple—covered the seafloor; streaks of sunlight illuminated them, the swaying water creating a dance of hues. And weaving in and out of the contours of coral swam brilliant fish that synchronized every movement with the water, creating one body, one living entity. I longed to join and flow with them to the music of the waves; that’s where I felt I belonged. And leaving was like parting home, not going home.

Five years later, I returned. At first, all seemed to match my memory: the crystalline waters and that open horizon with the sun daring to come closer to Earth. But the second I dove in, I knew my home had vanished…white. That’s all I could see around me: bone-white death. I couldn’t accept it. I kept swimming farther out, hoping to catch even the smallest hint of color. But there was no sign of that brilliant garden I remembered, just fragments of bleached coral. It was like looking down onto the aftermath of a war: a bombed city, with only the crumbles of cement to testify for the great buildings that once stood. But who was the culprit behind this egregious attack?

Though at the age of twelve, I couldn’t even begin to guess, I now know the answer is us. Humans are an impressive species: we have traveled to every continent, adapted to countless environments, and innovated to create comfortable means of living. But in the process, we have stolen the colors from nature all around the globe, just as we did that coral reef. Our trail of white has penetrated the forests, the oceans, the grasslands, and spread like a wild disease. I, too, have left a white footprint, so I have a responsibility to right these wrongs, to repaint those colors, and to preserve the ones that remain. Some question why I should care. The answer is simple: this planet is my home, my birthplace. And that, in and of itself, is an inseparable bond and a timeless connection. Nature has allowed me my life, so I have no right to deny its life. As Jane Goodall once said, “If we kill off the wild, then we are killing a part of our souls.” This is my soul—our soul. I know that I alone cannot protect this soul, so I will not make a promise that I cannot fulfill. But this promise I will make: I will do what I can do.

yours Sincerely

xuexila.com/shenqing/

写作技巧

文书主题要明确

一篇好的文书首先要有一个主题,你可以像张靓颖一样有天籁般的声音,也可以像贡米一样,有疑似某著名明星的长相。有了主题,你才是你,才会特别,才会被记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题,可以是与生俱来的天赋,可以是毕生奋斗的目标,也可以是儿时的志愿,就像春田花花同学会的同学们一样,做一个医生,或者一个啃鸡脚的人。当然,文书的主题要跟你的目标结合,要跟你学习的领域结合。比如你想要去美国读CS,将来建立一个强大的搜索引擎,不但信息全,品位也高。这个就是你的主题。比如你想要去美国读传媒,将来成为一个探求真相传播理念的文化使者,为祖国的民主进程,为人类的文化复兴,奉献终生。这个就是你的主题。当然主题是需要接下来的部分进行支持和阐述的,所以文章各个部分的内容,要围绕主题,彼此契合,才会让整篇文章显得流畅和完整。

申请要求

东北大学要求TOEFL/IELTS/PTE考试成绩。

TOEFL总分不低于92分,口语单项不低于24分,其他单项均不低于22分;IELTS总分不低于6.5分,各单项均不低于6.0分;PTE总分不低于62分,各单项均不低于62分。

东北大学只有极少数语言分数低于上述要求的申请者被录取,此类学生须在入学前参加额外的英语能力评估测试。

SAT/ACT

如申请者在美国就读高中,则需递交SAT/ACT+写作考试成绩;如在美国以外国家或地区就读高中,则无需递交SAT/ACT考试成绩,建议在美国以外就读高中的国际申请者递交AP考试成绩、IB文凭证书、3门IB课程考试成绩或高考成绩。本科被录取新生的SAT与ACT均分如下:

SAT阅读均分:660-740,SAT数学均分:680-770,SAT写作均分:640-730。

ACT综合均分为31-34

(1)对在美国就读高中,且所在学校未有计分机制的国际学生而言,需递交2门SAT II考试成绩,其中一门为SAT数学,另外一门,如申请理科专业,应为SAT理科科目,如申请工程学院,另外一门应为SAT物理科目。

(2)对与在美国就读高中的国际学生而言,如申请者在11月份参加考试,且在12月1日之前分数送至学校,可考虑申请EA;如申请者在1月份参加考试,且在2月15日之前分数送至学校,可考虑申请RD。

AP/IB

东北大学接受国际课程,如AP/IB/A-Level课程抵学分。上述课程抵学分标准大致如下:

AP课程:取得4分或5分。

IB课程:高水准课程取得5分、6分或7分,标准水准课程不可抵学分(Further Mathematics除外)。

A-Level课程:A-Level课程取得E以上成绩,AS-Level课程取得C以上成绩,O-Level课程不可抵学分。

注:国际课程最多可抵32个学分,相当于本科1年级课程。

美国饮食文化结构是怎样的 篇9

“如果你想拒绝白宫晚宴的邀请,只能有四个原因:一是家人去世;二是身患重疾:三是婚嫁迎娶;四是身负要职需要出差。除此之外,不管什么原因,你都不得以任何理由缺席晚宴,这与个人的荣誉无关,而是关乎整个国家机构的权威。”

——玛丽弗朗奇(白宫礼节长官)

5月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记者协会晚宴上幽默地说,虽然不少人曾经怀疑他并非出生在美国,但既然大家都愿意和他同坐一桌吃饭,说明多数美国人对他还比较认可。他的一席话,赢得了一片掌声,一扫早前因为白宫蹭饭客引发的晚宴危机。随后, 《名利场》杂志记者鲍勃克拉塞罗在最新一期的《名利场》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说:“在奥巴马的多元化法则下,白宫晚宴的风格和许多年以前相比已有天壤之别。”此外,该作者还首次讲述了多年来白宫晚宴的变迁历史,揭开了这个世界顶级饭局的秘密。

谁策划了第一次白宫晚宴?

飞行时代到来之前。白宫最重要的社交活动就是每年内阁、最高法院的法官,参议员首席、众议院议长及外交使团与总统的晚宴,每位男士都要穿燕尾服、系白领结。

白宫晚宴的处女秀,发生在1874年,当时的美国总统尤利塞斯·格兰特宴请夏威夷的国王卡拉·卡乌。作家巴瑞兰登在《总统的餐桌》一书中记载:“当时有35位客人,29道菜,清一色的法式风味。”随后,1893年,格罗弗·克利夫兰总统以一顿烛光晚餐招待了西班牙=国王的女儿。1902年,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在白宦的草坪上搭建了一个舞台,招待普鲁士的亨利王子,那时白宫进行了一次修缮,足以装下100位客人。这只是白宫晚宴数得出的几次外事接待,事实上,早年的晚宴还只是总统、副总统和极少数政府官员交流政务的小型聚会。

1903年,莱特兄弟的飞行壮举改变了人类历史,大大缩短了空间的距离。白宫晚宴也由此发生了改变——海外客人越来越多——从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到赫泊特·胡佛总统的32年间,有18位外国首脑来过白宫。1928年,白宫设立了礼节长官一职,主要职责是安排总统的行程,负责白宫的接待等礼节性工作。美国第一任礼节长官名叫詹姆斯·卡莱门特,丹,这个人在胡佛总统和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手下都当过差,尽管由他策划的白宫晚宴延续了老式的风格,但从他开始,白宫晚宴才正式地受到美国官方的重视。

晚宴程序是这样的:首先,总统和第一夫人要站在白宫的前门接待来访的客人,然后领着他们上楼,进入椭圆形的黄色大厅,在这里享用一些私家酿制的鸡尾酒;稍作休息之后,客人下楼来到一层的外交接待室,接受记者团的提问-最后,在东厅里参加正式酒会,客人们一边享用美酒一边观看表演,如果有雅兴,还可以在大厅里翩翩起舞。

1939年,二战爆发,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战争,以及安抚国内情绪,罗斯福总统邀请了英国乔治六世国王和妻子访问华盛顿,希望可以达成一些共识,这也是英国的君王首次访问美国。当时,大萧条的影响还没有恢复,罗斯福的新政削减了大量白宫招待费用,但还是破例为欧洲最有权势的皇室开了荤,一切都按照最高规格接待。餐后的节目也极为丰富,著名的播音主持明星凯特-史密斯,男中音歌唱家劳伦斯·蒂贝特和非裔女低音歌唱家玛丽娅·安德森奉上了精妙的表演。知名演员、娱乐明星、社交名流就是从这时开始踏进了白宫的大门。

顶级饭局风格变迁

白宫晚宴可以看做是外交工作的序曲,也可以看作是总统个人风格的体现。多年来自宫晚宴经历了多次风格的转变,从一个侧面画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政治圈。

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时代

(1949—1960)

二战结束后,杜鲁门总统对白宫晚宴进行了改革,将晚宴改为自助餐形式,并且取消了舞蹈环节。华盛顿的首席社交专栏作家Betty Beale在回忆录《权力的游戏》中记载,“当时的白宫老旧陈腐,连天花板上的枝形吊灯都摇摇欲坠,发出奇怪的响声。”白宫亟待翻修。于是,杜鲁门总统和夫人将晚宴搬到了宾夕法尼亚大街的布莱尔别墅,在那里,他们接待了年轻的伊丽莎白公主和她的丈夫菲利普。

朝鲜战争结束后,白宫修缮工程竣工,艾森豪威尔总统夫妇成为在“新白宫”举办晚宴的首位主人。1959年,他们举办了第一次例行式的白宫晚宴,邀请的嘉宾有阿根廷、墨西哥、萨尔瓦多、爱尔兰、几内亚等国的总统,还有比利时国王博杜安、前苏联总理赫鲁晓夫等。

艾森豪威尔的妻子玛米俨然成为宴会的女主人,各项活动都必须按照她的要求和规范严格进行。在穿着上。从主人到客人都必须正装出席,男士需系白色领结,穿燕尾服。她还会负责监督宴会的每一处细节,桌上摆放的是她最喜欢的紫色兰花,宴会上没有烈性酒,只有美国产的葡萄酒。在座次上,艾森豪威尔总统像个国王一样坐在u型桌的顶端,其他首脑及夫人按照官方的排序分列他的周围。嘉宾名单基本都是政府要员或者著名企业的总裁,而科学、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名人不会被邀请到这样的国宴中。Betty在书中写道,“在为伊丽莎白女王二世和菲利普亲王举办的晚宴上,作陪的都是可口可乐、CBS、Tiffany公司的老板。没有一个明星或音乐界、艺术界的人士。”

款待英国皇室的晚宴一直是白宫最高规格的宴会。一位前礼仪长官的夫人表示:“通常,一顿晚宴的嘉宾有50到60人,但是款待女王的晚宴有120人。这时只能采用E型桌,u型太挤了。招待赫鲁晓夫的晚宴也很特别,他不愿意穿燕尾服、系白领结,只穿了一件普通的西装,胸前佩戴了一个小巧的绿宝石和钻石镶嵌的胸针。我还记得他拍着我丈夫的肩膀幽默地说,‘共产主义者也有珠宝’。”

肯尼迪时代(1961—1963)

“肯尼迪时代,那真是一个巨变的时代”,第一任白宫社交秘书蒂莎·伯德里奇如是说。著名的“Black-Tie”风格也正是出自杰奎琳肯尼迪之手。她将白色的燕尾服改为黑色的西装;严肃的嘉宾诸如将军和法官变成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社会名流;庄严的U型桌被温和的圆桌代替,每桌坐10到12人,总统和第一夫人分开坐,便于招待客人。

白宫晚宴沉闷的套路被打破,格调随着杰奎琳的独特品味提升了好几个档次。传记作者莎莉史密斯说,“杰奎琳的梦想是打造一个美国的凡尔赛宫。”杰奎琳请来了法国的主厨Rene Verdon展示橱艺;请来了服装设计师Oleg Cassini设计服装,并提出“和巴黎的Balenciaga

和Givenchy一样大气”的要求;请来了法国的著名室内设计师St@phane Boudin重新设计大厅的风格,她还邀请自己的好友、慈善家兼园艺设计师Rachel Mellon装点白宫玫瑰园。

杰奎琳希望这一切都是高品位、优雅但又轻松惬意的,如同她个人的着装风格。她也很强调设计的独创性。在肯尼迪总统遇刺之前,她主持了15次国宴。杰奎琳特别热衷于邀请科学文化界的人士,1962年4月,她接待了4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紧接着又接待了法国文化部长。1963年,在款待阿富汗的国王Zahiri时,杰奎琳第一次将晚宴移到了玫瑰园,同时也是第一次在白宫燃起了焰火,只可惜当时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大雨。

看上去,杰奎琳完全掌控了白宫晚宴,但有一件事情只能由她丈夫做主,那就是对于请谁不请谁这样的问题。社交秘书帕梅拉在1964年的一次采访中说; “他总是让我把嘉宾名单拿给他看,然后他会说,‘我觉得你应该把谁谁谁加上,否则他叉要暴跳如雷了’,或者‘你为什么要把谁谁谁加上,我最近可没听说他干了什么好事。’”

约翰逊和尼克松时代

(1963—1973)

林登·约翰逊夫妇举行的第一次国宴是招待前西德总理路德维格。但是在1963年期间,美国上下都沉浸在肯尼迪遇刺的惊恐与悲痛中。白宫里也弥漫着一蹶不振的气氛,杰奎琳请来的法国大厨Rene Verdon还和约翰逊的妻子“小鸟夫人”意见不和。约翰逊总统怕发生事端,便将宴会地点转移到了得克萨斯州的一座农场中,举办了一次烧烤主题的宴会。这一举动在当时的政治圈里还遭到了耻笑,但当人们得知钢琴家范克莱在现场进行了表演之后,批评声就逐渐减弱了。专栏作家Betty Beale说:“后来每一位外国客人都想参加总统在农场里举行的宴会,他们觉得这种形式很轻松,而且拉近了客人与主人之间的距离。”

尼克松夫妇在白宫举办晚宴的次数超过了历届总统,可以登上吉尼斯世界纪录。当时的社交秘书路西·布里斯蒂说: “至少,我就参与了76次。”在尼克松的女儿翠西·尼克松举行婚礼之际,尼克松夫妇在白宫玫瑰园举办了好几场盛大派对。宴会着装恢复了燕尾服和白领结的传统,弃用了杰奎琳开创的“Black-Tie”穿着方式。之所以这样做,据路西布里斯蒂说是因为尼克松夫妇和欧洲皇室来往频繁,而这些皇室成员每次来访都会携带多件华丽的礼服,只有非常正式的宴会才能和这些礼服匹配。

尼克松的晚宴采用的是E型桌,这样可以避免和不是特别想见的人寒暄,尽管圆桌可以容纳130人,E型桌只能容纳100人。举办宴会时,尼克松还有一些特别偏好,比如他尤其爱喝德国白酒。他还特别喜爱音乐,兴致高昂时,会自己走到钢琴边,向客人秀一秀琴技。

福特和卡特时代(1974—1980)

尼克松总统举办的最后一次白宫晚宴是在1973年12月。8个月后,“水门事件”被揭发,尼克松辞职。一周之后,新上任的福特总统夫妇在白宫举办了属于他们的第一次晚宴,款待了约旦的侯赛因国王,并且恢复了晚宴中的舞蹈环节。第一夫人贝蒂·福特说: “从一开始,我和福特就想在白宫营造一种愉悦的氛围,让人们在这里能尽情地玩乐和享受,因为我们想通过晚宴来反映出整个美国的状态,尤其是在全盛时期。”

福特夫妇在2年半的时间内共举办了26次晚宴,其中1976就达到了11次。福特夫妇邀请的客人来自各个领域,从田纳西州的乡村歌手厄尼福特到芭蕾舞明星爱德华维利亚。社会专栏作家艾琳受邀出席过2次。当时她被安排坐在第一夫人贝蒂的旁边,周围尽是政界要人和权贵名流。艾琳回忆道: “当时一个朋友紧张地跟我讲: ‘我真想要到他们每个人的签名,但是又羞于开口。’而我说:‘既然坐到同一张桌子边,大家就同等重要。’我将签名卡片在每张桌子上传递了一圈,要到了在座每位客人的签名。”

卡特总统夫妇对于杰奎琳肯尼迪开创的法式风情晚宴情有独钟。第一夫人罗莎琳恩·卡特说: “精致的法国菜、韵味十足的鸡尾酒,一切都是那么优雅。可你看看现在,无非就是服务生端着盘子走来走去,太没有情调了。”在这位第一夫人“掌权期”,杰奎琳式的格调再次回到了白宫。

此外,卡特夫妇格外重视家庭的气氛。之前的白宫晚宴并不会刻意把夫妻安排在一起桌,而卡特夫妇的晚宴上,夫妻是一定要坐在一起的。在款待墨西哥总统乔希·波特烈的晚宴上,卡特总统9岁的女儿艾米坐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上,这后来成为媒体的众矢之的,认为不够庄重。但事后第一夫人罗莎琳恩却说, “那是她父亲的座位,所以我没有阻止她坐在那里,我们是一家人,我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

克林顿和小布什时代

(1993—2008)

在美国历届第一夫人中,第一位从真正意义上掌控白宫,甚至担负起一些政府职责的希拉里‘克林顿,在入主白宫后的16个月里都没有举行任何晚宴。她的理由是, “我得好好准备,不能让共和党人小看了。”

克林顿夫妇举办的第一次晚宴是在1 994年,款待日本明仁天皇。晚宴在白宫后院的帐篷里举行,宾客人数高达176位,包括获得普利策奖的作家爱德华·阿尔比、历史学家大卫-麦克卡伦,还有简·芳达、奥普拉、《华盛顿邮报》的老板凯瑟琳·格雷厄姆等等。据一位当事人回忆:“到处都是闪光灯,到处都在合影。人人都在说,‘请把照片寄给我’。”

那次以后,克林顿夫妇总共举办了30多次晚宴,名单和规模不断地扩大。这也让他们受到了不少批评,认为他们拿着纳税人的钱大干门面之事。但希拉里是出了名的不会因任何言论而改变自己态度的女人,她保持着一年举办4到5次大规模晚宴的水准。1999年,在招待阿根廷总统卡洛斯的晚宴上,他们一时兴起,还跳起了探戈舞,恩爱之情溢于言表。可相当讽刺的是,当时,全世界人民已经知道了莱温斯基。

小布什夫妇的第一次晚宴是在2001年9月5日,招待墨西哥总统文森特·福克斯。晚宴人数是134人,在白宫大厅里举行,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美满,还点了烟花。但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这次晚宴成为白宫历史上最不堪回首的一次。6天之后,9·11事件爆发,尽管晚宴和恐怖袭击没有什么联系,却一直让小布什夫妇心有余悸,在此后的7年任期里,只举办了10次晚宴。

除了次数少之外,小布什夫妇也相当保守,他们从来不跳舞。尽管第一夫人劳拉对舞蹈并不排斥,可小布什却完全不愿意迈出一个舞步。他总是独自一个人找一块安静的地方站着,默默地看着眼前的景象。

伊拉克战争爆发之后,小布什受到多方面的谴责,这直接影响了白宫晚宴的质量——有三成的客人拒绝了小布什的邀请。从那之后,小布什夫妇的晚宴总是透露着一股苍凉的意味,稀疏的宾客、欲言又止的话题,都让这对夫妇成为白宫最落寞的晚宴主人。

奥巴马时代(2009—)

奥巴马总统上任之后,一改小布什时期晚宴的紧张、封闭和古板风格,力图将晚宴变得轻松愉快、充满活力。奥巴马夫妇竭力地向公众表示:他们主张发扬美国社会的文化多样性,鼓励年轻人要形成自己的处事风格。“变”是他们的座右铭和口头禅。

2009年11月24日,奥巴马夫妇宴请了印度总理辛格及夫人。以社交秘书德西·罗杰斯为首的数百名职员。为了竖起奥巴马品牌,对这次晚宴进行了精心策划,风格被全面改革。他们邀请了350位宾客到一座类似于举行印度婚礼的帐篷里就餐。实际上,这是一座庞大的凉亭,里面设有管弦乐队、舞台灯光、专业音响系统、热力系统及卫星厨房。12盏巨型吊灯分别由常春藤等藤蔓类植物支撑装饰。

宴会菜单也融入了许多创新元素,他们为非裔美国人和素食主义者准备了羽衣甘蓝及菜秋葵,另外还有异国风情的翠绿咖喱虾及其他特色菜品。这顿晚宴的菜单由纽约饭店的著名厨师马库斯·沙米尔森亲自设计,并且遵照了一贯传统:葡萄酒都是美国本地生产,分别来自加利福尼亚、俄勒冈及弗吉尼亚。为了增进党派之间合作的认同感,餐具都是老布什及克林顿在职时的瓷器。宾客名单也非常小心,民主党与共和党的议员人数要达到平衡,还邀请了百事公司总裁英德拉·努伊、CNN的桑杰古普塔博士等,另有好莱坞大牌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

只可惜,看似天衣无缝的安排之下,却闹出了最大的笑话。一对来自美国弗吉尼亚州的夫妇未受邀请,却神奇地通过层层安检关卡,不但混进晚宴海吃海喝,还与副总统拜登、白宫办公厅主任伊曼纽尔等要人及各界名流拍照合影。《华盛顿邮报》称,这是美国近代历史上首次发生白宫晚宴出现“不速之客”的意外。几个月之后,社交秘书德西·罗杰斯引咎辞职。

美国饮食文化结构是怎样的 篇10

背景一:李正光抓企业文化越抓越实

李总说,早在东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学习期间,“三老四严四个一样” 的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就在他的心灵深处扎下了根。

1980年大学毕业后,他如愿以偿地在哈尔滨石化分公司参加了石油石化工作。他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干起,从技术员到企管办副主任、人事处长、组织部长、分公司党委副书记直至2001年末任总经理兼分公司党委书记。这期间,他不论工作千变万变,但总有一条信仰使他坚韧执著,继往开来:那就是人生的坐标不变,抓人生价值观不变。文化底蕴转化为文化力,文化力作用促进生产力不变。

事实也正是如此。记者在黑龙江省企业管理协会的调研推荐表上看到: 1994年,在总经理兼党委书记李正光的指挥下,哈尔滨石化分公司完成了以150万吨/年常压蒸馏和8万吨/年气体分馏装置为主的新区二期工程,使原油加工能力达到300万吨,比过去翻了一番,企业也一跃进入国家大型企业行列。十几年来,公司累计投资20亿元,建成生产装置10套,累计产出30亿元,投入产出比达到1:1.5;企业固定资产原值由不足10亿元增加到30亿元。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在1998年8月嫩江、松花江发生特大洪水时,他率领公司抗洪突击队战斗在第一线。同时,公司捐款100万元、捐献11万条编织袋支持抗洪救灾。企业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优秀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为人要厚道、办事要公道、管理要霸道”是李总为人处事的座右铭。2005年李正光从哈尔滨来到大庆炼化公司任总经理,他就是靠着这么股劲,又先后打了几个漂亮仗。2005-2006年度,公司累计完成原油加工量1 086.42万吨,原油加工量创历史新高;公司聚丙烯酰胺生产能力达到10万吨/年,成为世界最大的油田用聚丙烯酰胺生产基地;科技研发喜结新硕果,《高分子量抗盐聚丙烯酰胺工业化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项目获得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06年4月李总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荣获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既是大庆炼化一次创业建树业绩的动力源泉,也是二次创业再铸辉煌的企业之魂。早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一代又一代大庆石油石化人的血液,在耳濡目染的熏陶中成为了一种“精神基因”被传承下来,这种蕴藏在大庆石油石化人潜意识之中的奋斗激情不断竞相迸发。

李总谦虚地说:“大庆炼化原来的企业文化基础就非常扎实。我能融入到这个团队与职工们一起摸爬滚打也深感学到了很多东西……”

背景二:大庆炼化几经变迁越变越美

大庆炼化公司是2000年10月由大庆油田化工总厂与林源石化公司重组成立的中国石油所属地区分公司,2006年2月与林源炼油厂实施二次重组,受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委托,对林源炼油厂进行托管。公司现有员工11 029人,固定资产原值120亿元,拥有包括世界级规模的10万吨/年聚合物、180万吨/年ARGG、20万吨/年异构脱蜡、30万吨/年聚丙烯等主体生产装置30套,具有600万吨/年原油一、二次加工能力和1.1万锭毛纺生产能力,可生产汽油、柴油、润滑油和聚丙烯酰胺、石蜡、腈纶、聚丙烯、毛线、地毯等20类200多个牌号的石油化工和轻纺产品,是集炼油、化工、化纤、轻纺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石油化工企业。

李总说,公司成立之初,企业客观存在着“资产整合人不合,队伍整合心不合”的突出矛盾,公司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征集文化故事、开辟企业文化论坛等形式,对重组前两个企业辉煌的发展历程和深邃的文化渊源进行了一次全员性无形资产总结活动,对重组前两个企业的文化背景、文化形态进行了全方位的审视和思考,最终确立了“三相文化”。即:“心相通、情相融、力相合”的“三相”炼化团队。心相通是指以员工与企业价值实现为目标,达成对企业发展愿景的广泛认同;情相融是指以建立上下心理契约为目标,达成员工对管理团队的广泛认同;力相合是指以构建资源节约型和谐企业为目标,达成对企业制度安排和企业道德的广泛认同。并确立了以“三相文化”为主旋律的和谐文化建设整体思路:高举大庆精神这面旗帜不动摇,努力践行中国石油“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企业精神和“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企业宗旨。

公司成立6年来,他们坚持以文化力提升经济力,有效地促进了企业核心竞争实力不断提升,6年累计实现销售收入917.38亿元,上缴税费64.33 亿元,连续6年超额完成股份公司考核利润指标,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223 亿元,上缴税费8.7亿元,创历史新高,企业综合实力在中国化工500强中排名第17位。公司先后获得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国家重合同守信誉先进单位、黑龙江省民主管理优秀企业、中国石油安全环保先进单位等30多项荣誉,还多次获得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实践创新奖、企业文化优秀成果奖、个人贡献奖、设计案例奖等荣誉称号。

针对记者采访的提问:大庆炼化的“三相文化”究竟是怎样炼化而成的?有什么好经验好做法?李总着重谈了三点做法:

做法一:培育员工价值取向要持之以恒

李正光说,在这方面我们做了三件事:一是努力培育服从大局、为企分忧的价值取向。我们公司大部分青年员工是油田子女和80年代后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由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中各种思潮所带来的价值观多元化影响,使青年员工在新的历史时期对继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疑惑。为此,我们以 “学习铁人精神、争做新时期大庆炼化人特训营”等活动为载体,持续不断地进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再教育。公司主要领导亲自骑着自行车带队,一路上高唱《踏着铁人脚步走》,行程20多公里到铁人纪念馆和铁人一口井等地参观。公司所有35岁以下员工分批参加了活动,回来后组织开展了大讨论、演讲比赛,青年员工自觉撰写心得体会文章,开始把人生的意义与企业的发展目标联系起来,服从大局、为企分忧的价值取向得到了广泛认同,广大员工为实现企业奋斗目标建功立业的激情充分涌流。30万吨/年聚丙烯工程是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点投资项目之一,温家宝总理曾经两次到现场视察,为了这套具有世界级规模的装置能够早日建成投产,数千名员工同舟共济、拼搏奉献,每天连续工作14个小时以上,仅用16个月实现了优质、安全、文明施工的目标,提前完成中交并一次开车成功。

二是努力培育勇闯难关、拼搏奉献的价值取向。我们在全公司通过全方位的典型宣传等方式,极力倡导勇于拼搏、甘愿奉献的新时期炼化人新风范。2005年9月25日,我公司聚合物一厂的一套为油田生产化学驱油产品的装置突然发生持续10小时的停电,导致了催化剂失活,按日本厂家设计方案,重新制备催化剂至少用75天时间,这会造成整个驱油产品生产系统全面停工,将严重影响到油田的原油生产。十万火急之下,公司不等不靠,决定自主研发快速制备催化剂的方法,攻关组及所有参战员工彻夜不眠,连续奋战的动人场面,让每一个到现场的人都感动得潸然泪下,从开始研制到催化剂制备完毕仅仅用了15天的时间,比日本人原来的设计制备速度提高了5倍,为公司挽回损失2亿元。

三是努力培育兢兢业业、求真务实的价值取向。我们落实中国石油股份公司员工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把广大员工的理想追求和价值目标,教育引导到兢兢业业、求真务实做好本职工作中,通过算单位挖潜增效账、生活质量变化账、业务素质提高账、工作环境改善账等,看改革的成果,看企业的发展和个人生活质量的变化,使广大员工进一步强化了对企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进一步激发广大员工立足岗位做贡献的热情。6年来,全公司有12人次荣获国家、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称号,多名员工被评为科技工作者标兵、管理者标兵和公司劳模,员工违反劳动纪律和习惯性违章现象大幅度减少,进一步说明广大员工珍惜岗位意识明显增强,职业道德素质明显提高。

做法二:实践炼化团队目标要不断创新进取

李正光说,我们一是用美好愿景把企业与员工凝结成命运共同体。在企业二次重组整合的过程中,借鉴一次重组的成功经验,首先把确立的战略目标“建设世界级聚丙烯和油田化学品生产基地”的这个美好愿景,作为两个企业的共同奋斗目标。在整合共同愿景的基础上,既坚持以往成功的管理原则、管理标准,又尊重两个生产区的文化传统,在制定措施和出台政策上认真考虑各自的差异性;既尊重历史,平稳过渡,又灵活对待,针对个性化的问题采取特殊的办法,得到广大员工的理解和认同,激发了他们对二次创业再造辉煌的强烈渴求。从目前实施情况看,达到了队伍稳定、生产平稳的目的,并逐步实现了“四个一致”:理念一致、制度一致、管理模式一致、行为规范一致。

二是用无障碍沟通架起管理者与员工的互信桥梁。第一种方式是面对面沟通。公司定期开展两级经理(厂长)接待日活动,员工代表与党政领导面对面坐在一起,员工提出问题领导当场给予回复,6年来接待日答复、解决员工提议1 211条。

第二种方式是信息化平台沟通。将公司全部制度体系、管理体系、文件体系,以及所有不涉密的信息都挂在局域网上。开辟了网上“总经理热线”和“员工论坛”,6年来总经理进行网上答复员工来帖1 400多个。

第三种方式是内部媒体沟通。在公司内部建立了有线电视网络,公司重要的新闻动态都能以直观的形式让员工了解到,还专门开辟了员工驿站、专题集萃等专题栏目,传播公司理念,解读员工心声,讲述员工自己的故事。自办了《员工学习手册》刊物,文化新闻网建立以来,点击率达到100多万次以上。

三是用价值分流渠道满足员工实现自我的需要。首先是构建激励平台。针对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和一线员工等不同类型的人才,我们制定了不同的激励方法,其中对科技创新进行重奖就是近几年来施行的一项重要措施。公司每年召开科技大会,评选优秀科研成果,并根据应用效果对科研项目进行奖励。几年来,已评选出438项科研成果,奖励额度达500多万元,单项科研项目奖励最高达到了50万元。

其次是构建成长平台。我们实施了“121”人才培养工程。通过与石油大学、哈工大和大庆石油学院等高校联办研究生班、举办生产技术运动会、岗位练兵、“师带徒”等措施,6年中培养10名掌握炼化前沿科学技术的学术带头人、100名科技创新人才、100名高级管理人才、1 000名高级岗位操作人才。坚持择优竞聘的选人用人机制,6年共有130多人通过竞聘走上了科、处级管理岗位,打破干部工人界限,有数十名优秀工人走上管理岗位。在岗位工人中推行星级操作员管理办法,6年总计评选出全能操作员17名、三星级至五星级操作员近千名。

第三是构建展示平台。我们持续开展“金银铜点子”评选活动,总计评选出“葛立彬滑梯”、“王彬工作法”等有价值的点子3 342个,充分展示了员工的智慧。公司每年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丰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为有特殊才能的员工创造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先后有200余名员工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涌现出数十名优秀辩手、才艺之星、最佳主持人、优秀多媒体制作人、体育健将、演讲明星等青年人才,每搞一次活动都人才辈出,每搞一次活动,都是员工队伍的大凝聚。先后有数百人次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球迷世界杯》、《全明星猜想》、《城市之间》等5次国际国内节目,10余次参加国内外各类赛事。

做法三 :履行和谐发展责任要

不折不扣

李正光说,我们一直把履行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的重点定位在三个方面:

一是履行好安全环保的责任。建立了以职业健康安全、环境和质量三个认证体系;实施了“绿色停工、绿色检修、绿色开工”的全过程绿色检修,做到污油不落地、废气不排空、检修无噪声、废物不乱扔;采取了“安全教育大讨论”、“反习惯性违章专题点子征集”、“安全啄木鸟”、“友情提示卡”、“家人安全嘱托信”等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安全管理水平;组织开展了“安全直通车”活动,分期分批将几千名生产一线员工家属请到工作岗位上参观,体验安全生产对亲人的重要意义,把安全管理与亲人嘱托相结合,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实到本质安全中去;细化安全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识别工作,共识别各级安全风险4 310项,环境风险2 071项,全部制定了相应的控制措施;投资2 944.9万元的49项安全环保治理项目已经完成41项。

截至目前,实现可控污水达标率99.8%,可控废气达标率98.5%,厂界噪声达标率100%,安全处置固体废物、废渣处置率100%。

二是履行好地区稳定发展的责任。为保证油田存续企业利益,同比大庆地区同类企业每年多承担水、电差价1.8亿元,承担其它关联交易8.04亿元。为了维护地方稳定,每年承担林源生活区的供水、供电、供暖、供气差价1.14亿元,仅2006年就投资1.36亿元对林源生活区的道路、文化场馆和地下采暖管网等设施进行维修改造。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盐聚合物产品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006年大庆油田聚合物驱油产量达到1 167万吨,占大庆原油产量的1/4,节约配制用新鲜水3 682立方米,取得连续5年聚合物驱油超千万吨,累计增油1亿吨的好效果。

我们还立足于把改革发展成果回馈社会,每年为大庆市政建设投入数百万元。

三是履行好惠及员工的责任。改革发展几年来,员工收入每年以13%以上增长。2002年取消福利分房后,投巨资一次性解决了666名无房户的住房问题;为员工增加了团体大额医疗保险,使员工医疗报销费用可达到18万元; 6年来已经对多名有毒有害岗位员工实行强制疗养政策;每年拿出800多万元实行免费午餐;全公司1 700多名党、团员结成帮扶对子1 339对,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数千个;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带头捐款,全体员工自发捐款,建立了“温暖基金”,为32名特困员工送去慰问金79.3万元。

三是为员工送温暖。通过生日贺卡、家庭访问、手机短信、小型生日会等形式,为普通员工过生日1.2万多人次,拉近了与员工之间的感情距离。

结束了对李总的采访,记者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在我们今天不断学习外国各种企业文化管理方法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坚持发扬光大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企业文化——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三相文化”。

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三相文化”在人们心中永驻!

于魁智 文化气质是怎样炼成的 篇11

——于魁智

人物简介:于魁智,毕业于第二届中国戏曲学院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现任国家京剧院副院长、艺术指导。

國家京剧院的京剧演员于魁智,是当下公认的最具票房号召力的京剧老生演员。无论他走到哪里,总会刮起一阵票房旋风;无论他创排什么新剧目,都让人感到耳目一新。在他身上,传统与现代共生,古朴与时尚交融,老戏迷爱他的基础功底深厚,兼收并蓄传统流派之优长,既有杨(宝森)派之刚柔相济,又有余(叔岩)派之婉转俏丽,还能显见李(少春)派之神韵;青年观众则在惊叹于他唱念做打无一不精之余,更被他潇洒端庄的台风和儒雅高贵的内在气质所吸引,他们认定,他身上体现的就是一种文化!

“票房”号召力从哪里来?“文化”气质又是怎样炼成的?

检点他38年从艺之路,一路辛苦,一路求索,从一个年少成名的“京剧神童”,到今天的国家京剧院副院长、艺术指导,国家一级演员,乃至于成长为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常委,文化部青联主席……其间固然少不了时代机遇的垂青,前辈名家的提携等等,但于魁智最看重的,还是他的母校——中国戏曲学院,因为曾经的两度入学,由本科生而至研究生,都是在他学艺之路的关节点上……

懵懂少年的京剧梦想

京剧是个既艰苦,成材率又低的行业,俗话说就是这碗饭不是那么容易吃的。

1961年,于魁智出生在沈阳一个工人家庭,自小受到当音乐教师的母亲启发诱导,他在小学时已是合唱队的领唱,加上嗓音天赋条件及身体素质优秀,不满10岁便被沈阳京剧院学员班选入。自此,于魁智算是与“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告别,提前进入“苦乐相伴”的早熟期。

京剧是讲求“童子功”的,基础打得好才会受益终生。小小年纪的于魁智还不可能懂那么多大道理,但不怕吃苦、听老师的话却是他打小就信奉的金科玉律。不管春夏秋冬,每天5时起床压腿、喊嗓子,然后就是全天的基本功、武功、唱功训练,血汗伴着岁月,有眼泪只能望自个儿的肚里咽,因为京剧成才不相信眼泪!多年后,陈凯歌的电影《霸王别姬》问世,于魁智联想起自己童年时的学戏经历,他会告诉你,学戏其实远比电影《霸王别姬》中苦多了——用板砖撕腿算什么?晚上我还枕着自己的脚脖子睡觉呢……

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刻苦努力,经过名师的精心培养,于魁智的“童子功”日见长进,在唱念做打各方面都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3岁那年,沈阳京剧院创排现代京剧《大橹歌》,于魁智被选中担任儿童主角,这部戏后来在东北地区连演百场不衰,人们惊奇地称他为“戏剧神童”。于魁智初尝了成功的喜悦,一个懵懂少年的京剧梦想提前展示出美好的前景。

1978年,中国京剧唯一的最高学府——中国戏曲学院面向全国招收两名老生行当的插班生,于魁智听到这消息顿时激动不已,一下子激发起他更大的京剧梦想——考戏曲学院,让自己走向更大的舞台!是时时间已经不多,他二话不说干脆自绝后路,放弃了已在沈阳京剧院工作的所有工资待遇,用最快速度办好进京手续,然后买了一张站票一路站着连夜赶到北京。16岁的他,在北京举目无亲,加上盘缠有限,为了“赶考”,他白天找个没人的地儿练功、喊嗓子,晚上就睡在火车站的长椅上。初试那天,他一口气连唱三段,将在沈阳京剧院6年中师从名家杨元咏、黄云鹏等人的成果系数展现。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以优异成绩被学院录取。

尽管对京剧人才的培养,无论在院团学员班,还是在戏曲院校,沿袭的基本仍是以“口传心授”为主,这是由京剧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质决定的,但进入戏曲学院后的于魁智,深感天地是如此广阔,毕竟这里教学体制和学习方法更规范,更科学,更严谨,除了剧目,还有戏曲理论、艺术修养的冶炼,更有更好更多的老师倾心而教,四年寒窗,于魁智先后得到了叶蓬、李世霖、王世续、孔雁、何金海、刘福生等教授的亲传,在学习杨(宝森)派剧目为主的同时,兼学了多出文武老生传统戏。1982年,于魁智以各门功课全优成绩从中国戏曲学院毕业,并同时被中国京剧院(现国家京剧院)一团选入。

坚守并快乐着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经济领域里改革开放大潮初起,而文艺战线,尤其是戏曲表演团体,却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阵痛和考验。随着国门的打开,各种诱惑纷至沓来,古老戏曲的演出市场被挤占得支离破碎,人们的心开始变得越来越浮躁,“出国潮”、“经商潮”也在此际呼啸而生。

于魁智至今清楚地记得,和他一起同时毕业的那么多京剧新人,个个都是好苗子,可有将近三分之二的人都先后改行,或经商,或出国,可于魁智却打定主意坚守。不为别的,就为了自己从10岁就开始踏上这条道儿的一路追求。他不相信自己为此所吃的那么多苦,为此所忘我付出的那么多努力,竟不会有一个好报?更不相信老祖宗创造的如此博大精深美仑美奂的京剧艺术,会在一夜之间说不行就不行了?好在中国京剧院是个人才济济的大团,那么多威震华夏的前辈名家云集在此,捞不着上台演戏的机会,那就继续把这儿当“学院”,好好跟着这些大艺术家们学呗!

在这个人才济济的集体里,于魁智抓紧点滴,问艺求教,又从袁世海、杜近芳、李世济、孙岳、冯志孝、刘长瑜、杨春霞等艺术家身上获益匪浅。在那段没戏演的日子里,在中国京剧院那8人一间的集体宿舍里,当别的室友为了出国正随着“跟我学”生吞活剥苦读英语时,于魁智则当仁不让也拿着那种砖头块状的录音机,一字一句跟着前辈大师反复哼唱《四郎探母》《击鼓骂曹》……

“就像是在打擂台,但大家各听各的,互不相扰,人各有志么……”20多年过去,于魁智像在讲述昨天的事情。

虔诚的坚守终于换来收获。几年后,剧院开始试行“承包”式演出改革,一批中老年名伶此际重新组合成若干个演出组。当时全院最强的是新一团——以袁世海、李世济、张春华、冯志孝、高牧坤为“五大头牌”,于魁智和少数青年演员有幸跟随其中。1985年,跑了3年龙套的于魁智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前辈名家袁世海提携下而一举成名。

这以后,于魁智终于有了一个高起点的开始——开始了以其独立的舞台形象活跃于各类演出之中。他的嗓子本就“有味儿”,经过这些年的潜心钻研,唱法上更趋成熟和讲究,加上兼有良好的武功功底,典雅的做派和端庄大气的台风,老观众惊喜地认定时下梨园行里“冒”出一个了不得的青年文武老生,新观众则从他身上发现了原来京剧也很好看,唱得“真是好听”……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振兴京剧事业被党和政府提上日程,各类政策措施相继出台,许多有识之士及相关部门也为此出力献策,推波助澜。于魁智有幸与这一大背景大环境同生共运,几乎所有汇演、大赛之类的机会,被他一个不拉地赶上了:自1987年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上获得最佳表演奖开始,1989年就摘了第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1991年又是全国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这次他斩获青年老生组第一名,1993年又荣登梅兰芳金奖大赛生角组榜首……

如此高密度的获奖频率,你可以说是于魁智的确赶上了好机遇,可机遇从来都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的,如果没有他这多年的坚守与砥砺,如果他也同样耐不住寂寞挡不住诱惑五心不定六神无主,机遇就是砸在他脑袋上恐也难有今天的于魁智了。

“回炉”母校,插上艺术腾飞的翅膀

进入90年代后,党和政府对振兴以京剧为代表的民族艺术更加重视,而此际,许多“文革”前培养的戏曲名家由于年龄的关系相继退出舞台,一个严峻的现实立时摆上了桌面:京剧10年、20年后会否面临人才断层的危机?

答案其实是肯定的。因为一个京剧戏曲表演专业的学生,即使读到本科毕业,往往也未见得能真正娴熟地掌握本行当和流派的二三十个经典剧目,尽管有如于魁智这样出类拔萃的中青年演员,但就整体水平而言,这批“新生代”还难以承担起让京剧事业薪火相传再创辉煌的历史重任。于是,一个旨在培养戏曲事业跨世纪领军人才的创举诞生——这就是中国戏曲学院于1997年开始举办的优秀京剧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简称青研班)。

于魁智至今清楚地记得,在第二届“青研班”招生时,他是在文化部、铁道部组织的“南昆铁路文化列车”的卧铺车厢里参加考试的。“当时演出任务很重,我们去南昆铁路慰问演出一去就是20多天,研究生班的老师就带着考卷来到列车上,为我单开了一个考场。”

对于魁智来说,重到母校“回炉”三年,绝不是只是“镀金”,而是一次全方位的“充电”。他发自内心地由衷感谢党和政府为他们这些青年演员想得周到,安排得具体,他仍旧拿出十年坐科时的精神头,抓紧分分秒秒,沉下心来继续深造。

当初,不少朋友曾担心三年的学习时间,会让于魁智失去许多舞台实践和出人头地的机会,但是今天于魁智却感慨那段学习太重要了。他说:“京剧讲究口传心授,我们的戏都是老师一句一句‘喂’出来的,但是由于自己的理论水平、文化修养不够,有时很难体会并且表现出来。研究生班的学习使我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分析人物,理解人物,塑造人物,让我在后来新剧目的创作中尝到了甜头。”

这话并不虚妄。举个简单的例子。人说于魁智是“晚会”型京剧演员,许多重大晚会,常见他演唱一段又一段新创的“京歌”,有时人已到了录音棚,曲谱才拿到手,就这样利用短暂的准备时间熟悉唱腔,立马就与数百人的交响乐队和乐——这功力可不是人人都能胜任的。要知道,不少青年京剧演员别看他(她)唱了多少出戏,可基本不识谱(包括有些一夜成名的所谓“歌星”)!再比如,于魁智近些年创排了不少新编剧目,过去排戏,作曲怎么写怎么唱,导演怎么调度怎么走,可现在,从表现人物出发,作为主演的他常常有自己的思考,与导演、作曲、编剧等平等交流,有了自己的“话语权”——这不都是“青研班”所带给他的吗?

青研班还给于魁智带来意外的收获——他找到了志同道合的艺术好搭档李胜素。李胜素与于魁智同时进入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深造,在第一次内部合作之后,两个人同时发现,他们的合作竟然那么默契,那么心有灵犀。二人几乎同时认定:自己苦苦寻觅多年的艺术搭档终于找到了。而在此前的岁月里,李胜素始终在漂泊,一会儿河北,一会儿山西。2001年,李胜素从京剧研究生班毕业后,调入中国京剧院,与于魁智正式开始搭档演出。两个人都是天赋极佳的演员,一个扮相英俊,一个雍容华贵。重要的是,两个人都是表演规范自然,文武兼备。如今,10年过去,他们二人早已被公认为京剧界生旦行的最佳“黄金搭档”!

历经200余年传承发展的中国京剧艺术,如今欣逢盛世,赶上了黄金时代。

于魁智用三个“没有”,来形容党和国家为振兴京剧所做的一切:

“没有哪个国家会在国家级电视媒体上,专门拿出一个频道,24小时年复一年不间断地宣传戏曲;没有哪个国家,从领袖到‘内阁’,对以京剧为代表的民族戏曲艺术给予如此大的尊重和礼遇——从每年12月30日集体出席一年一度的京剧新年晚会,到相继出台实施‘京剧音配像工程’‘朝霞工程’‘彩霞工程’‘晚霞工程’等一系列旨在挖掘京剧遗产保留大师传承并适时推出新人的措施;历朝历代,也没有哪个政府,会在国家教育体制中,为古老的戏曲艺术开设‘硕士’学位的高学历专业,且一办就是5届,历经13年,结下累累硕果……”

正因为京剧赶上了黄金时代,走出青研班后的于魁智更加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压力。随着职务一个个增多,社会头衔铺天盖地,党和人民对他怀着殷殷希望,观众对他的期望值同样也在“水涨船高”。可贵的是,于魁智把所有这些都看成是一种责任,并且是自觉地、义无反顾地把这责任扛在了自己肩上。这份责任就是:其一,他要在艺术上不断创造,让精美的京剧艺术走进校园、走进更广大的观众群、走向海外、走向世界;其二,他要通过自身的顽强努力,从老一辈艺术家手中接过艺术传承的接力棒,团结带领好自己的团队,同时联合起其他像他这样有志于京剧事业兴旺的有识之士,共同打造古老的京劇艺术在新时期的辉煌前景。

为此,他的演出计划总是排得满满当当,除了正规演出,还有大量进校园、下基层、到社区等活动性演出,政治性的、公益性的演出,以及每年都要安排到外地巡演或远赴海外的出访交流演出,一年下来,场次数目多得惊人!于魁智乐此不疲,在他看来,越演得多,说明观众越多,也正说明他肩上那份无形的责任正在有效地得到履行。

近些年来,于魁智和他的同行们一次次赴台湾、香港和澳门,他们的足迹还遍及亚洲、欧洲及美洲。其中,1996年6月,他率组赴美国夏威夷为张学良将军祝寿,传为一时美谈。尤其值得大书特书的是,2004年1月,他和李胜素两人首开京剧艺术历史先河,在音乐之都维也纳金色大厅唱响了华夏的皮黄之声,他的演唱回荡在金色大厅,也打动了许多外国观众;他的《野猪林》迷住了英国观众,《梅兰芳》享誉德国柏林……为古老的京剧艺术赢得世界性的赞誉。

投身于京剧事业已有38个年头了。38年的人生时光,于魁智从一个工人子弟,历经艰苦拼搏而百折不回,抱定与京剧事业同行的信念而矢志不移。天道酬勤。如今他已经成为享誉国内外的京剧名家。尽管现在他早已功成名就,但他始终牢记身上的责任而不敢丝毫懈怠,仍旧是一个“忙”字了得!按他的话说,他每天的工作日程安排用小时来计已远远不够,就连我们的这次采访,也是一约再约,最后是利用他在为即将上演的大型新编历史剧《满江红》作宣传拍摄剧照的间隙才得以完成的……

“美哉,于魁智”,这是青年人主动为于魁智创办的一个网站的网名。“向来痴,从此醉,于音袅袅,细品其中味”。这些年轻人看了于魁智的戏,深深为古老的京剧艺术而折服,迷上了于魁智,于是有了这个“美哉,于魁智”网站。点开网站,年轻人讨论得正起劲,帖子飞舞,你来我往,一派热闹景象!

上一篇:贫困村发展规划下一篇:单证员试用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