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村发展规划

2024-10-16

贫困村发展规划(精选8篇)

贫困村发展规划 篇1

贫困村发展规划 xx 乡 xx 村“十三五”贫困村村庄整治建 设规划及年度项目实施计划(xx—2020 年)

为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 xx 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指导下,xx 村通过广泛宣传动员,走访座谈,入户调查等形式,充分听取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意见,在准确掌握 xx 村的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经过认真分析研究,结合我村实际情况,制定出 xx村 xx—2020 年规划。

一、xx 村概况 1、区位条件 xx 村坐落在 xx 西北部,距离乡政府 0.5 公里,距离县城 4 公里,集镇,南至 xx,西至 xx,北至 xx,总面积 18平方公里。

2、自然条件 xx 村委会下有 12 个自然村,14 个村小组,全村 526 户,2450 人。村两委队伍配备齐全,共有村干部 4 人,党员 36 人。全村拥有水田面积 2392.6 亩,山林面积 5300 亩。贫困户 44 户,162 人。村内有完小一座,学生 3、经济状况 xx 村级集体由于无产业和土地,目前收入只有转移支付。至 xx 年底,村人均收入 3500 元。主要经济来源是外出务工和种植水稻。

4、贫困现状

通过精准扶贫识别:1、全村有贫困户 44 户,总人数 162 第二篇贫困村发展规划《三溪村 xx-20xx 精准扶贫规划》 三溪村 xx-20xx 精准扶贫规划 三溪村位于五权镇政府以北 7 公里处,幅员面积 7158 亩,全村 9 个村民小组,356 户 1761 人,党员 21 人,其中贫困户 83 户 356 人,xx 年全村人平均纯收入为 4450 元。以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以扶贫开发驱动区域发展,三溪村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增收、生态环境建设、能力素质提升、公共服务保障、微型金融服务“六大扶贫工程”,着力解决村内贫困群众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用能难、增收难、制约发展等突出问题。至 20xx 完成 83 户 356人脱贫任务,实现全村人均纯收入达 4450 元,实现贫困村向新农村、小康村转变,贫困户向宽裕户、小康户转变,同步建成全面小康村。

一、基础设施建设 1、公路建设:xx 年硬化村道公路 4.5 公里(中河村至焦家院子);xx年硬化村道公路 4.5 公里(长梁上至垭喝坪),新建泥结碎石路 4 公里(毛狗洞至大地坡,庙儿梁至杨家山),实现社社通公路,村道公路上档升级,全面解决群众行路难问题。

2、水利建设:xx 年实施集中供水工程 13 处,解决 5、6、7、8、9 社饮水难问题。xx 年实施灌溉渠道 2.5 公里(大河沟至田坝里,锅底滩至毛家坪)实现新增灌面 500 亩。

二、产业发展贫困村发展规划 标准管护核桃 500 亩,xx 年新栽核桃 500 亩,xx 年新栽核桃 500 亩,xx 年新栽核桃 500 亩,建茶园产业道 2 千米;标准管护茶叶 500 亩;xx 年新发展中药材 500 亩;发展土鸡养殖,每年出栏土鸡 6000 只,xx 年新发展养羊大户 3 户,xx 年新发展养羊大户 5 户,xx 年新发展养羊大户 10 户。全村形成以茶叶、核桃、养殖为主的增收致富农业产业。

三、人居环境建设 xx 年实施民居环境改造 183 户(其中贫困户 83 户),全面整治环境卫生,使全村人居环境和生活条件得到全面改善。

四、能力培训 xx 实施实用技术培训 300 人次,xx 年实施实用技术培训 300 人次,通过种养殖技术培训、实用技能培训,使每户贫困家庭都有一个技术明白人,都有一个增收致富的路子。

五、社会事业建设 新建村卫生站 1 所,建村级健身运动场 1 个,规范村文化书屋 1 个,广播电视“村村道”全覆盖,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农业保 险、小额意外保险全覆盖,建小额信贷金融服务点 1 个,开展法制教育,实施环境综合治理,培育诚实守信新农民。

六、组织建设 规范建设村委会阵地,打造“学习型、团结型、服务型、创新型、廉洁型”的“五型”班子建设,为引领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第三篇贫困村发展规划《xx 村扶贫规划 xx-2019》 甘州区 xx 乡 xx 村

扶贫规划(xx--20xx)

编制时间:xx 年二月 甘州区 xx 乡 xx 村 扶贫规划(xx--20xx)

开展“扶贫攻坚”行动,是省委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形势,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立足推动转型跨越新实践,着眼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新要求,作出的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为积极响应中央和省、市、区委号召,按照 xx 乡发展规划目标和“扶贫开发”工作要求,现结合 xx 村实际,特制定本村扶贫开发规划。

一、基本概况及致贫原因 (一)基本概况 xx 乡 xx 村位于甘州区城南 34 公里处,辖 4 个社,213 户,810 人,耕地面积 2785 亩。xx 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3385 元,低于甘州区平均水平。

干旱缺水,种植结构单一,资源匮乏,无集体经济来源。耕地少,种植结构单一是制约全村发展的主要因素,全村 213 户,户均有劳动力1.36 人,劳动力仅占总人口的 40%,而外出务工的劳动力由于文化素质较低,外出务工的收入也较低,仅能维持自身的生活,对家庭收入的增加没有多大的贡献。由于群众积累少,底子薄,很少有从事运输业、建筑业和加工业的经济能人。

现有贫困户 29 户,100 人,其中一社户、人,二社户、人,三社户、人,四社户、人,五社户、人。其中,低保户户,五保户户,扶贫户户,因病致贫户,因残致贫户,因学致贫户,因灾致贫户,缺土地户,缺技术户,缺劳力户,缺资金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户。截止 xx 年住房为危旧房的户,无卫生厕所的户,主要燃料为柴草的户。

(二)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发展的因素 1.受区位劣势的影响,村社经济发展滞后 xx 村远离张掖市,接受经济辐射的机会小,虽然国家给予了特殊优惠政策和直接的财政转移支付,但与全区相比,xx 村的发展速度仍显缓慢。再加上 xx 村自然条件较差,干旱缺水的自然条件严重制约着全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2.人力资源质量不高,自我发展能力不强 xx 村贫困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小学文化程度占%,初中文化程度占%,高中文化程度占%,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与全区相比,文盲、半文盲劳动力相对较多,高出全区近十个百分点。贫困户思想保守,等靠要思想严重,发展意识不强,缺乏致富思路和致富技能,自我发展能力严重不足。

3.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村社发展后劲不足贫困村发展规划 目前 xx 村 70%的农田灌溉渠道陈旧破烂,65%的农田灌溉渠道为土渠,40%的通村主干道未硬化,60%村社道路为泥土或砂砾路面。尤其是贫困户的通路、通电话拥有率分别落后于非贫困农户 15—20 个

百分点,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4.农业基础条件较差,产出效益普遍较低 xx 村耕地以半坡地为主,大多数耕地单位面积小,土层薄,墒情差,机械化程度低,农业产出效益差。人均耕地有限,而且水浇地面 积更是不足人均 1.4 亩,农业生产基础十分薄弱。

5.三大产业结构单一,非农产业发展不足贫困村发展规划 xx 村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高达 86.4%,其中,有 90.32%从事种植业;从事第二产的劳动力比重为 11.7%;从事第三产的劳动力比重为1.9%。贫困户从事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 96.8%、1%、2.3%,第一产业中的种植业以效益低下的小麦、大麦为主,非农产出比重较低,经济发展实力较弱 二、思路目标贫困村发展规划(一)规划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正视现实、挖掘潜力、扬长避短、奋力追赶、转型跨越”的总要求,以 29 户贫困户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加强贫困户所在社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有机结合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坚持一手抓贫困户贫困村整体脱贫,一手抓脱贫后的巩固提高,全面促进贫困乡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农村面貌发生较大变化。

(二)规划原则

坚持精准扶贫与普遍受益相结合,坚持行政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

(三)规划目标 1.紧扣持续增加收入这一核心。确保 29 户扶贫对象年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区平均水平2 个百分点。到 xx 年 xx 村农民人均纯收入 达到 8000 元以上,其中,非农收入比重为 35%。到 2020 年 xx 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12950 元以上,非农收入比重达到 46%,贫困面低于 5%。

2.做到不愁吃、不愁穿。无论丰年灾年,100 个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都有可靠保障,吃穿条件有明显改善,基本实现家里有余粮,手头有余钱。3.落实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三个保障。到 xx 年,xx 村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达到 99%以上;完成户贫困户危房改造,80%以上贫困户危房得到改造。到 2020 年,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达到 99.5%以上,所有农户住无危房。

4.实现四大突破 (1)基础设施建设。到 xx 年,xx 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 97%以上,实现动力电到所有贫困户。到 xx 年所有贫困村通沥青(水泥)路、通班车。到 2020 年,xx 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 99%以上,普及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2)富民产业培育。到 xx 年,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劳动者有增收技能,农民从非农产业中获取的收入超过 40%,贫困户从非农产业中获取的收入超过 50%,到 2020 年,初步建成种养加、产供销协调推进的多元富民产业体系。

(3)公共服务保障。到 xx 年,xx 村有标准文化活动室,农村低保、五保供养、新农保和临时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确保所有平困人口生活标准高于国家扶贫标准,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 100%。第四篇贫困村发展规划《文应村(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产业发展项目实施方案(初稿)》 文应村(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 产业发展项目实施方案 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1、生产区机耕路(石渣路)公里,计划投资万元。

其中:应屯 4 公里、布太屯 3 公里、古梅屯 4 公里、东山屯、章山屯、力山屯、念笃屯 2、屯内道路硬化公里,计划投资万元。

其中:应屯 4 公里、布太屯 2 公里、古梅屯公里、东山屯公里、章山屯公里、力山屯公里、念笃屯公里.3、人饮工程供水管道维修米,计划投资万元。其中:应屯 5000 米、4、地头水柜座计划投资万元。

其中:

5、公共服务中心、舞台、篮球场 6 处,计划投资 74 万元。其中:应屯公共服务中心 1 处,布太屯公共服务中心、舞台、篮球场各 1 处,章山屯公共服务中心、舞台、篮球场各 1 处,力山屯公共服务中心、舞台、篮球场各 1 处,念笃屯公共服务中心、舞台、篮球场各 1 处。

6、移动基站 6 座,计划投资 120 万元。

其中:布太屯 1 座、古梅屯 1 座、东山屯 1 座、章山屯 1 座、力山屯1 座、念笃屯 1 座。

7、排洪渠道米,计划投资万元。

其中:应屯 xx 米、布太屯 xx 米、古梅屯、东山屯、章山屯、力山屯、念笃屯 应屯、布太屯、古梅屯、东山屯、章山屯、力山屯、念笃屯二、内容仅供参考

贫困村发展规划 篇2

1 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困境

1.1 债务多、还贷少

由于历史的原因, 过去村办企业的不成功, 大多数村级集体背负着沉重的债务。有些富裕村经过几年的努力, 基本还清了金融机构的贷款, 但贫困村就不同了, 很少村能还清银行贷款, 有的只能还少部分, 有的根本就没有偿还能力, 日积月累, 有些贫困村的银行债务越来越重, 严重影响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为了不可避免的许多公益事业的进行, 有些贫困村处在不得不大额向金融机构欠债的两难境地。由于债务多, 还贷少, 很多金融机构已无意向贫困村集体开展这种有风险的业务。

1.2 自身短处多、发展空间少

一是受区域环境限制。贫困村绝大多数是因交通相对闭塞, 信息不灵等因素的限制, 致使贫困村集体经济难发展。二是村干部流动性大。随着打工经济的兴起, 村干部中许多有头脑、有技术、有门路的年轻干部不愿守着村里微薄的工资而选择外出务工, 导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严重缺乏人才。三是贫困村干部的综合素质不高。部分贫困村干部思想保守, 市场经济意识不强, 缺乏开拓创新精神, 有的干部甚至工作能力差, 缺乏工作思路, 缺少工作办法, 过多强调客观条件, 不从主观努力, 怨天尤人。有的主要村领导个人说了算, 一人做主, 随意性大, 致使村级集体经济难发展。

1.3 事务多、收入少

贫困村与富裕村一样, 麻雀虽小, 但五脏俱全。随着农村基层组织的不断完善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村级公共服务体系的管理成本日益增加, 村干部要管理的事务逐渐增多, 相对来讲村务管理的费用开支也随之增加, 村集体经济的负担也就越来越重, 但贫困村集体经济的收入又难提高。

1.4 项目多、下拨少

随着农村生产承包责任制几十年不变, 农业公共基础设施大多数被损坏, 不得不进行维修, 有的还需要重建。所要进行的项目越来越多, 但这些所需的资金上面下拨又较少, 只有村集体来垫付。就村级而言, 现村集体支付的农田水利建设维修以及管理的费用越来越多, 也使得村集体经济越来越难, 贫困村就难上加难。

1.5 矛盾多、解决少

经济是基础, 发展是硬道理, 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 才能促进农村社会不断进步、产生的矛盾不断解决。在富裕村, 村集体各项事务能用村集体经济解决, 并有的富裕村, 年满60岁的老人每月还有几百元钱的养老金, 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矛盾很少。而在贫困村,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农民生活也较困难。村级多数项目靠村民摊派才能完成, 为此, 干群之间产生的矛盾较多。而村基层组织也较软弱涣散, 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差, 在群众中威信不高, 缺乏凝集力和感召力, 有些矛盾也很难得到解决。

2 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发展壮大农村村级集体经济, 解决村级组织“有钱办事”的问题, 是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必然选择, 也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双层经营机制, 保证和促进农村经济以更快速度和更高质量向前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来源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字”。

拨。拨主要表现在对村级集体经济的转移支付, 一是省市下拨的每个村相同的管理费65000元;二是按农业税、农业特殊税两税基数返还的金额, 基数多下拨的款数就多。

要。要就是贫困村根据村委会年度安排, 如维修学校、修公路、搞农田基本建设等项目向上级农业管理部门、乡政府、或县政府等上级组织打报告所需要的资金, 作为村级集体经济安排。

讨。讨也是贫困村解决村集体经济不足的一种方式。讨就是向祖籍在村委会外出有钱的名人、有权的官方人士, 向其诉说村集体经济的困境, 请求其帮忙解决一点村委会集体经济的不足。

罚。罚是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一项资金来源。主要体现在:一是计划生育罚款。违犯计划生育政策是贫困村常见的现象, 有些贫困村村民违犯计划生育政策只要向村委会交上几千元罚金也就完事了。二是违规建房罚款。有些贫困村村民不是按国家政策建房, 乱搭乱建, 甚至有的村民在自家耕地建房, 一但建好了, 村委会只好罚点款了事。

留。留是少数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一是留田。有的村一贯有这种做法, 家庭承包责任制初就留有一些田地作为村级集体经济的收入。有的村是因为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粮食不值钱, 很多村民不愿种田, 大面积抛荒。只好由村委会全部接收下来, 反承包给其他人种, 后来有点经济收入, 一直就作为村级集体经济的收益。二是留湖泊。有些湖面较大, 一直归村委会管理, 村委会将其转包到农户, 承包资金作为村集体经济一笔收入。三是留山地。有的靠山的村委会留有山地面积较多, 承包给农户, 也是村集体一笔不小的收入。

3 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

3.1 解决干什么的问题

有好多人提起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就把创办加工、流通企业等同起来,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路子很多, 除了发展二三产业外, 还可以发展种植业、兴办养殖业, 还可以发挥村干部头脑活、信息灵等方面的优势, 为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有偿服务。对于一些村集体拥有土地、山林或湖泊的村, 可采取招商引资、资源作价入股的方式, 获取收益。总之, 解决干什么的问题, 必须面对市场寻求发展。

3.2 解决谁去干的问题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并不是说所有经营项目非得村统一经营不可, 应当采取灵活多样的经营管理方式。比如村留的田、塘、山等, 可以租赁、承包给个人或单位经营, 村按合同收取租赁费或承包费。当然村级也可以与企业、其他村级、群众或外商实行生产要素联合, 发展混合型经济、部分参与或不直接参与经营管理, 按股份或合同获取村集体收益。

3.3 解决不会干的问题

贫困村村干部大都是土生土长, 存在知识面有限、认知能力不足等现象。过去所从事的工作一直是催收催种、收粮收税, 现在主要是局限在抓计划生育和一些村级管理事务中, 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方面不会干的问题比较突出。即使是那些通过创办企业积累了一定经验的村干部, 面对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 特别是在面临全球经济的危机, 村干部确实存在其素质和能力不适应新形势的问题。要解决不会干的问题, 关键是提高村干部领导的素质, 村干部必须努力加强学习, 使村级组织成为学习型组织, 使村干部成为学习型干部, 成为懂经济、善管理、会管理的干部。作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直接领导者, 村干部素质和能力的高低, 将从根本上制约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

3.4 解决不敢干的问题

贫困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有时不如个体私营经济灵活, 也没有个体私营经济优惠和实在。贫困村要解决不敢干的问题, 关键必须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资金短缺是贫困村无法回避的难题, 应当动员多方力量帮助解决。特别是政府部门应制定对贫困村的帮扶政策, 鼓励组织各级部门与贫困村对口支援、结对帮扶。财政、工商、税务、土地等部门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量给予优费。当然, 村级组织缺乏懂经济、懂经营、懂管理的人才, 也是贫困村不敢干的因素所在。

3.5 解决干不好的问题

有不少贫困村上的项目不是不景气, 就是垮了台, 给村委会留下沉重的包袱。虽然原因很多, 我认为关键还是责任心的问题。村干部要尽职尽责, 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实行民主理财, 定期审计, 财务公开。村与单位或个人合资合营的企业, 村干部要坚持原则, 敢抓敢管, 勇于为集体利益负责。对承包、租赁出去的项目, 对应该收取的承包费、租赁费、有偿使用费及红利等, 要理直气壮地收取。

摘要:村级集体经济是村级组织运转和农村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也是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凝集力的坚强后盾。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困难, 是当前农村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难题, 特别对于贫困村而言, 就难上加难。阐述了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困境, 分析了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提出了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贫困村互助资金发展路径分析 篇3

【关键词】贫困村互助资金;问题;解决方案

宁夏作为全国第一批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省区,自2006年开展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以来,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本文从这些问题出发,找到他们解决的方案。

一、贫困村互助资金项目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互助资金运行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可以称之为先天不足。

一是资金互助社的资金融通本质上是一种金融性很强的工作,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负责这些工作的人员往往是村委干部。基本没有受到过专业的培训,这对于实现工作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带来了困难。

二是互助资金的所有权名不副实。根据相关文件规定,村民缴纳的互助资金归其本人所有,其他资金,诸如财政扶贫资金、捐赠资金和增值部分资金归全体互助社社员所有。这种权属关系的安排对于贫困户来说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该享有的收益额、没有得到保障,很可能被一些村干部将属于他们的收益划分到集体所有中。

三是互助社在法律上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据统计,尽管有82%的互助社在民政部门登记为“民办非企业法人组织”或者“民办非企业单位”,但是至今还是有18% 的互助社仍然是没有办理任何登记手续。

以上种种原因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

1.互助资金运行的风险较大。由于资金运行有很强的金融属性,而负责这些工作的人大都是对金融毫无概念的村委干部,无法有效的保障工作的质量与水平。

2.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没有发挥应该有的效率。经过调研发现,一方面是贫困户缺乏启动资金;另一方面是账户内还有资金剩余,这不仅造成了资金的浪费,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经济的发展速度。

3.部门地区使用互助资金的使用成本过高。资金互助社本是为了帮助当地发展经济,消除贫困的一种非盈利性质组织,但是根据实际的调查结果来看,发现有些互助资金占用费率要高于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利率。此外,为了保障资金的安全,贫困户需要3到5户联保,这样贫困户从申请到贷款的时间就需要7天以上的时间,手续繁杂而且时间成本太高,对于贫困户借贷来说是一种很大的障碍。

4.资金的使用对象精确程度不够。资金互助社的资金使用对象应该是贫困人群,但是为了保障资金的安全性,种种程序阻碍了贫困人群贷款的积极性。使得贫困人群的使用比率减小,这样就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当地的贫困人群。

二、针对贫困村互助资金项目问题的解决方案

1.将村民缴纳的那一部分资金退还给原来的持有者,而政府及其他组织配套给贫困村互助社的那一部分使用资金是集体所有的。这个方案适用于那些发展较为成熟、基础性设施已经完善的互助社,能够充分的让资金回归民享、民有、以及民受益的本质,最大程度的避免资金的过于集中的贪污腐败的问题,但是这个方案的缺点就在于由于资金的总体量减少,所以在避免相对风险的同时也造成收益的减少,缺点就是资金无法保值增长,这样就会造成基础设施的欠账大以及欠账快的特点。

2.将互助资金转化为风险补偿金,按照一定比例使得银行向贫困户贷款

由于这个方案能够在短时间募集到大量的资金,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所以目前已经在广大地区开展实施了。他的优点也比较显而易见,就是利用有限的互助资金能够贷到更多的资金,贫困户可以有更多资金发展生产。缺点就是引入了银行贷款手续的这个环节,加大了贷款手续的繁琐性,不如互助资金贷款来的方便、简洁。

3.以县为单位将村级扶贫资金互助社组建为扶贫资金互助社联合社

这种由于没有得到相关法规的认可,所以至今没有实行,但是这个方案对于提高资金的使用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将资金实行集中式的管理,不仅增加了资金的总量,而且能够将本来闲置的资金进行有效的使用,这样就能够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以及实际收获的效益。他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就是容易造成贫困互助社团体太大,这样就与《关于进一步做好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有些规定相违背,而且扶贫资金互助社的扩大只能够将资金进行集合管理,但是并不能够提高资金的管理水平。

4.将具备条件的互助资金改组为具有农村合作金融性质的农村资金互助社

这个方案可以在有条件的贫困村实施,依托国家扶贫资金组建符合《中国银监会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的扶贫互助社,面向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便利服务。这个方案既可以解决由于没有专业人员造成的资金使用不规范、不科学的问题,而且能够使得扶贫互助社有一个正统的法律地位,可以在银行开设公众账户以保证资金的安全性,杜绝了贪污腐败的根源。但是他的缺点在于农村由于地方小,缺乏相应的管理人员,而对于村委会干部来说,他们缺乏管理的经验,而且也没有经受过专业的培训,所以很难胜任这个工作。而如果聘请专业人才的话,就会增加其运用的成本。

三、结语

我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了数十年,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尤其是对于沿海开放城市来说,改革开放的30年是经济快速发展的30年,但是对于内部地区来说,他们仅仅是解决了吃穿的问题,所以消除贫困无论是从去全局战略还是从区域经济上来看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王雪青,陈媛,刘炳胜.中国区域房地产经济发展水平空间统计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4(1).

贫困村发展规划 篇4

根据自治区扶贫办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开发区一站、五站、四站村实际情况,现对开发区一站、五站、四站村开展建立“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项目工作制定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一站村:位于隆湖开发区一站,一站村所辖4个村民小组(场部组、渠北组、渠南组、西沙窝组),人口6786人,1673户,劳动力3992人,耕地3458亩。

五站村:位于隆湖开发区五站,五站村所辖3个村民小组(五站组、新东组、东北渠组),人口3967人,1089户,劳动力2330人,耕地3577亩。

四站村:位于隆湖开发区四站,四站村所辖5个村民小组(四站组、八分沟组、四东组、四西组、乌兰组),人口6080人,1530户,劳动力3571人,耕地5589亩。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按照“总结经验、探索路子、培育典型、示范推广”的总体思路,积极稳妥地开展建立“互助资金”试点工作。通过在贫困村

建立“互助资金”,努力解决贫困农户发展资金短缺矛盾,有效缓解贫困农户发展生产资金短缺的问题,积极支持贫困村和贫困农户自我管理、自我组织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加快扶贫开发进程,实现开发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三、基本原则

根据建立“互助资金”的宗旨、目标和要求,要在建立和运作“互助资金”的工作中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围绕“一个目标”,即增加贫困农户收入。本着“公开透明、民众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原则,大力组织广大贫困农户积极加入“互助资金”,积极引导他们围绕不同产业发展,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发展快、效益好、能增收的产业与项目。按照“周转使用、滚动发展”的原则,通过借用“互助资金”自主发展生产,促进农户自主经营性增收和“互助资金”盈利财产性增收。

二是突出“两个紧扣”,即紧扣扶贫宗旨、紧扣互助互济。要保证大多数贫困农户都能加入和长期使用“互助资金”,并在建立和使用“互助资金”过程中大力彰显“互助互济”精神,努力营造农村和谐发展的氛围。要切实保证“互助资金”用于贫困农户发展生产,不得用于非生产经营活动。

三是做到“三个限制”,即参加“互助资金”限本村村民;赠股限于建档立卡在册的贫困户;借款限于已参加“互助资金”的本村民。要保证“互助资金”的建立和运作都能

在政策规定和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不得超越本村范围吸纳股份和借用“互助资金”;不准少数人占有和高额度使用“互助资金”。

四是提供“四项服务”,即提供资金服务、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和法律服务。村级互助组织要在开发区管委会和农业办公室的指导下,“互助资金”的运作与本村产业发展紧密地衔接起来,既保证“互助资金”按照政策要求和操作规则运行,又要为群众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服务,积极热心地帮助贫困群众选好项目,用好资金,科学发展,增加收入。五是坚持“群众自愿”,即贫困农户入股自愿、退股自由。本“民有、民管、民用、民受益”的原则,村级互助组织在建立“互助资金”时,要充分尊重广大群众的意愿,坚持民众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不搞强迫命令,也不设置任何限制条件,力争使更多困农户加入“互助资金”并能受益;入股农户因特殊原因要求退出“互助资金”应按规定准予退出。

四、“互助资金”构成

一是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包括市县区财政)补助每个试点贫困村一定数额资金,作为建立“互助资金”的配股基础资金。

二是鼓励贫困村村内农户以自有资金入股,补充扩大“互助资金”的规模。

三是可以接受社会各界,包括各级“对口帮扶”部门、单位和个人的帮扶、捐赠资金,与“互助资金”整合使用。

四是“互助资金”滚动发展中的部分盈利收入滚入本金,逐步加“互助资金”总量。

五是对于来自不同渠道的支农资金,开发区管委会在与相关部门协商同意后,也可以整合用于“互助资金”使其发挥“集合”效应。

六是积极争取国际非政府组织、慈善机构等以扶贫为宗旨,无附加条件的项目资金与“互助资金”整合使用。七是借助“互助资金”运行机制和信用平台,采取与商业银行协作、财政扶贫资金和其它资金贴息的办法获取贷款,逐步扩大“互助资金”规模和覆盖面。

五、“互助资金”规则

(一)农户加入和使用“互助资金”限于本村村民,实行农户自愿入股和政府配股、赠股的办法。入股者使用“互助资金”,不入股者不配股、不赠股、不使用互助资金。(二)每股股金1000元,每户最多可入3股。配股比例不得低于6:4,即政府每股配600元,农户每股入400元。一般贫困农户,政府配股600元,农户每股入400元;绝对贫困户,政府配股600元,赠股200元,农户每股入200元;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户,可以入股,但不配股。

(三)“互助资金”在运作中的盈利收益35%滚入本金,40%用于农户入股分红,25%提取公积金,主要用于村级互助组织管理费支出。

(四)农户借用“互助资金”的额度最多3000元,第一次借款期限最长一年,第二次借款时,视农户的信用度和项目情况可适当延长使用期,但须按规定由农户提出申请,经村级“互助资金”管理管委会批准后方可延期,延期时间不得超过2年。

(五)“互助资金”采取有偿使用的办法,农户借款须交纳一定占用费。占用费率由村级“互助资金”管委会根据群众意见确定,原则上不高于农村信用社同期贷款利率。

(六)参股农户根据自主发展项目的实际需求,可以短期借用“互助资金”,也可以开始少借,中途再借;也可以一次性还款,也可在规定期限内分期还款。

(七)农户使用“互助资金”须先提出书面申请,经村管委会审查并张榜公示。群众对借款额度、资金用途无异议后,借款农户与管委会签订《“互助资金”借款协议》;农村信用社凭《“互助资金”借款协议》将农户借款打入“一卡通”,农户可根据生产需要随时提取使用。

(八)“互助资金”实行农户责任担保制度,采取五户联保,或以4—6个农户为组担保,农户自由组合,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相互监督,保证资金安全运行。

(九)“互助资金”的操作必须公开透明,农户入股、政

府赠股以及资金投放、回收、占用费分配等情况都要及时在村务公开栏公示,接受群众和主管部门的监督。

(十)农户入股“互助资金”2年以后,确因特殊情况需收回入股资金,可与本村愿意扩大股权的农户协商,向村管委会提供达成的协议书(书面),由村管委会研究同意可股权转让;农户如自愿要求退股,经村管委会研究同意,只退个人入股资金和应得红利,政府配股、赠股部分用于扩展其他农户入股。

六、实施步骤

(一)组织培训阶段(4月15日—16日)。认真组织开发区相关参与人员和试点贫困村干部学习领会相关政策精神,准确掌握建立“互助资金”的目的、原则和要求,明确“互助资金”管理、使用的操作程序等,并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保证建立“互助资金”的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二)发动群众阶段(4月17日—19日)。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宣传,使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开展“互助资金”工作的重要意义,明确“互助资金”使用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入股村民的权利、义务。通过宣传发动,让广大群充分认识“互助资金”的便捷性特点和利民性、成长性优势,熟知“互助资金”使用管理原则,充分调动贫困农户参加“互助资金”的积极性。

(三)成立互助组织阶段(4月20日)。召开全体村民大

会或村民代表大会,由全体村民选举自己信得过、公道正派、有责任心、懂得经营的村民组成“互助资金”管委会。管委会一般由5人组成,任期2年,主要负责农户发展项目的审定、借款审批、资金投放和借款回收、盈利分配等事务;为使“互助资金”运作更好地衔接本村产业发展,管委会至少有1名村两委班子主要成员参加。根据群众意愿,也可成立监督委员会,负责监督管委会对“互助资金”的运作合规得当,向全体村民负责。

(四)制定管理章程阶段(4月21日—23日)。“互助资金”管委会要按照“互助资金”工作原则,组织村民共同讨论制定村级互助组织章程和“互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在自治区《实施意见》的基础上,根据本村实际进一步细化操作规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之成为全体村民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保证本村“互助资金”合规运作,安全运行。(五)建立“互助资金”阶段(4月24日—5月15日)。国家和自治区安排用于建立“互助资金”的财政补贴资金要将存入在当地农村信用社,为试点村开设的“互助资金”专用账户。在开展宣传发动和组织试点村建立章程、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互助资金”的规定程序。积极引导贫困农户入股参加“互助资金”,并使农户入股资金存入村级“互助资金”专用账户个人名下。

(六)发放借款阶段(5月16日—6月初)。村级互助组

织在建立“互助资金”后,要积极引导群众选择适合自主发展的增收项目,受理农户借款申请;在15天内完成项目审定、借款审批和张榜公示,并与借款农户签订《“互助资金”借款协议》;20天内要使借款农户在农村信用社凭“一卡通”领到“互助资金”借款。不得拖延放款,影响生产。(七)按期回收借款。借款到期前两周内,互助组织要将《还款通知书》及时送达借款农户,农户据此到农村信用社还款,并凭信用社出具的还款凭证到村管委会核销借款,申请下一轮借款。信用社将农户还款存入“互助资金”专户。互助组织在10天内完成农户下一轮借款的项目审定、借款审批和张榜公示,并与借款农户签订《“互助资金”借款协议》;15天内要使借款农户在农村信用社凭“一卡通”领到新一轮借款。

七、“互助资金”退出原则和程序

一是“互助资金”发生损耗,由互助组织成员承担、分摊后,除运作成本,按入股比例退还村民缴纳的入股资金,剩余资金收回财政。

二是“互助资金”有盈余的,扣除运作成本,按入股比例退还村民缴纳的入股资金和“互助资金”收益后,剩余资金收回财政。

三是财政收回的“互助资金”继续用于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具体试点项目由县级扶贫、财政部门按照自治区扶

贫办《意见》要求另行安排,并及时上报自治区扶贫办、财政厅备案。

八、实现目标

(一)通过在贫困村建立“互助资金”,增加财政扶贫资金对农户发展生产的直接投入,有效地缓解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资金短缺的困难,创新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机制和扶贫开发模式。

(二)积极探索“互助资金”与农村生产、技术、销售等环节有效结合,促进贫困村各种生产要素、社会要素的整合,提高扶贫群众生产经营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

(三)通过建立“互助资金”,提高贫困农户自主发展、自我管理、自我组织的能力,培育专业合作组织和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四)“互助资金”的优势作用充分显现,贫困村多数群众从中受益,贫困农户借用“互助资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经济收入逐年增加。

(五)大多数贫困农户能够参加“互助资金”并得到借款;资金闲置率低,利用率达到90%以上;还款率100%,按期还款率达到90%以上;村级互助组织对“互助资金”的管理逐步规范。

(六)贫困群众自主发展经济的能动意识明显增强,精神面貌发生改变;自我发展能力、民主管理能力、综合素质逐

步提高,信用意识明显增强;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

九、保障措施

(一)加强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开展建立“互助资金”的工作政策性强、操作难度较大。开发区成立村级“互助资金”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其组成人员:

组 长:刘 虎 大武口区委常委、政府副区长、开发区管委会主任

副组长:芦 君 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

成 员:邢东娟 大武口区纪委副书记、开发区纪工委书记 党军科 开发区农业办公室主任 罗喜君 开发区财政局局长 陶长鹏 隆湖信用社主任

做好试点工作的组织与协调。小组成员要明确责任,紧密配合,精心组织,不断地加强试点工作的指导。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强协作,积极为贫困农户发展生产提供良好的资金、信息、技术、法律服务,大力引导群众选好项目,自主发展生产,切实增加收入,确保“互助资金”试点成功。

(二)积极宣传动员群众广泛参与。采取种形式,加大对“互助资金”的宣传力度,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互助资金”,不断提高入股参与率,确保“互助资金”在解决民生问题、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同时在

高度集中农民群众意愿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互助资金’试点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三)建立健全“互助资金”管理各项制度。制定村级互助组织章程和“互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在自治区《实施意见》的基础上,根据本村实际进一步细化操作规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之成为全体村民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保证本村“互助资金”合规运作,安全运行。

(四)加强“互助资金”的管理。村级“互助资金”要按照就近便民的原则,在当地农信社开设账户,实行专户管理;村级“互助资金”管委会加强与农村信用社在业务上的联系与配合,尽力缩资金结算和农户借款周期;互助组织要根据农时和农民生产经营需要,及时召开农户借款审定会议,保证农户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借款,借款农户需要改变资金用途,或要求退出“互助资金”要及时开会议研究审批;对无故逾期不还款的,要参照农村信用社有关规,在规定占用费率的基础上加收占用费,并对应《经济合同法》等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手段确保广大群众利益不受损失。

(五)强化监督检查。农业办公室、财政局、纪工委要加强对“互助资金”使用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实行全程监测、监督,及时掌握资金运行情况,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对于不能正确和正常履行职的村级“互助资金”管委会及其成员,要及时进行调整。要建立和完善“互助资金”运行情况报表

贫困村发展规划 篇5

培训班上的讲话提纲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贫困村村民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培训班,非常荣幸市扶贫办张主任亲临我镇并将亲自为大家讲课。首先,让我们对张主任等市县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我镇作为第三期省级重点扶持乡镇,并被确定为国家贫困村村民发展互助资金试点乡镇,在我镇西界牌、四泉庄、莫峪子、郑旺庄、丁旺庄等5个行政村开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这不仅是对我们界牌工作的信任,也是我们加快发展、和谐发展的一次难得的机遇。

贫困村村民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的开展,将帮助我们的贫困村建立“互助资金”,是财政扶持贫困农户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新模式,将进一步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在努力缓解贫困村农户发展资金短缺的同时,促进贫困村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提高贫困村生产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通过建立和有偿使用“互助资金”,将极大的培养农民的信用意识和互助意识,进一步优化农村信用环境,有效的激发农民自主创业精神,提高贫困村村民的组织化程度和自我管理能力,对于丰富全镇新农村建设内容,促进农村和谐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自从被确定为贫困村村民发展互助资金试点乡镇以来,1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为加强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促进规范管理、安全运行、发挥效益,镇上成立了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副书记为副组长,项目办、财政、经管、农林水、土地乡建、工商、金融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和工作小组。根据上级有关精神,制定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在县扶贫办、财政局指导下,抽调人员组成了几个调查小组,对提报的“互助资金”试点初选村逐一进行深入调查摸底,通过认真分析、严格筛选,优中选优,确定了村“两委”班子战斗力强、村民发展愿望强烈、主导产业带动作用明显的西界牌、四泉庄、莫峪子、郑旺庄、丁旺庄等5个试点村。试点村确定以来,各村都积极主动,组织人员外出学习,广泛宣传发动,做了一些工作,但是离真正的吃透精神、明确政策界限、把握组织程序还相差很远,今天市县到我镇全面系统地培训,是我们高质量完成试点任务的保证,希望每位到会的同志珍惜这次培训机会,真正领会试点工作的精神实质,以便把培训和掌握的内容融入到下一步工作中。

今天,镇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的同志都来参加了培训,希望你们真正负起责任,自己先吃透精神,指导把握好全镇的试点工作。要在学习借鉴外地好的经验做法、深刻领会市县领导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我镇实际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凡是有利于贫困村发展经济、有利于互助资金试点工作顺利进行的,就要大胆地探索。要充分发动群众,集思广益,只有我们所有的群众都认识了,都参与进来了,才说明我们的试点工作成功了。5个村的情况各有不同,要根据村情

分类指导,对于不明白的、拿不准的问题,要及时向上级请示汇报,确保我镇的试点工作与上级政策不出现偏差。各村是试点工作的具体实施者,更要把每一个细节都弄明白,首先我们要做明白人,自己不明白,就不可能组织和把握好,村里的工作就会走弯路,这是一个必要的前提和基础。前期,我们这五个村认识很到位,积极性很高,但光有热情还不够,在工作中我们可能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还需要我们做大量的深入细致的工作,希望大家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但只要大家今天把市县领导讲的内容听明白了,领会好了,回去后扎实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试点工作就一定能成功。

今天这次培训,对于我们界牌镇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的成功开展非常关键,张主任既是领导同时也是这方面的专家,我们大家要认真领会落实好张主任的讲话精神,切实把握好国家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方面的政策,抓紧开展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好互助资金的作用,为第三期省级扶持乡镇带个好头,不辜负领导的期望和信任。

谢谢大家!

中国山区贫困农村农业的发展 篇6

——湖北省巴东县为例

摘要;湖北省巴东县是湖北省少数几个贫困县之一,是国家重点扶植的几个贫困县之一。也

是西部大开发的地区。其发展关系到湖北西部整个地区的发展。巴东县是农业大县,其农业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巴东县的发展。贫困山区农业的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必须走与市场相结合的产业化道路培育新型农民。

关键字:农业现状;产业化,现代农业,政府主导,农民主体

湖北省巴东县是湖北省少数几个贫困县之一,也是国家重点扶植的几个贫困县之一。现阶段,巴东县总人口49.1万人。行政村总共492个(村委会),共有重点贫困村295个,绝多贫困人口16.56万人,低收入7.9万人。虽然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权限任命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水平明显改善。而生活水平仍然是处于低水平。农民的发展致富极其困难,农村的持续快速康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怎样利用西部大开发的契机,赶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快车道是当前的主要课题。

农村的快速健康发展关键在于农业的发展。下面就该县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并试图提出解决办法。

一,该县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山多地少的现实条件,落后的耕作方式和不合理不科学的资源的利用。

1)巴东县地貌的基本特征是:山高坡陡切割深。因三山(大巴山巫山武陵山)盘踞,两江分割,形成三高山(北部小神龙架,南部蛇口山,中部绿丛坡)家两地(长江清江河谷)在湖北省行政区域地貌分类研究的报告中,巴东县被列为高山县,其大高山,高山地貌的比重分别为12.9%,68.6%居全省各县市之首的士高差悬殊海拔高从66.8米到3005.0米最大相对高差2938.2米低山(低于800米)二高山(800米到1200米)和高山(1200米以上)面积分别占29.53%33.18%和37.29%。山多地少。

2)耕地本来就少而且在减少,人口多而且在不断的增多。人地矛盾突出。行政统计年报表明,权限1949年人口24.42万人耕地总面积48800.00米人均占有耕地0.2公顷到1996年人口增加到48.48安人而耕地面积下降到41770.00公顷耕地减少7030.00公顷。人均占有耕地由0.2公顷减少到0.09公顷。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使农业生产面临严峻局面。

据预测,到2010年,如果将人口控制在55.7万人以内,全县粮食总产量只能达21.4万吨。人平占有粮食按400公斤计算,全县粮食需求量为22万吨,与预测产量相比,还差0.6万吨。加之,我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地和清江水布垭工程坝址所在,将会淹没和占用一些耕地,根据灾后重建、根据治水患的“三十二字”方针,对于坡耕地还要还园、还林,耕地供求矛盾会更加突出。

3)坡地多、平地少、水土流失严重。多“三跑田”。

土地资源详查结果表明,全县耕地坡度小于2°、2°-6°、15°-25和大于25°的面积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1.91%、5.41%、18.84%、28.70%和45.14%,面积分别为1019.00公顷、2882.10公顷、10046.50公顷、15299.80公顷、24000.70公顷(含梯地1735.7公顷)。

1982年长办协助我县应用遥感技术调查,全县有轻度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积2400.0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1.57%。经过十多年的重点治理和长江防护林工程建设,使水土流失面积大大减少,据水保办提供资料表明,目前全县轻度以上流失面积还有1548.57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46.18%,而且土壤的片状侵蚀和沟状侵蚀以及小型滑坡分布广泛,局部还有可能发生较大的泥石流。

4)土地利用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协调

全县耕地占土地总面积15.88%,以旱地为主,99.0%的又为坡田,水田较少,且有效灌

溉面积更少,仅占水田面积的47.0%,由于坡地的保土、保水、保肥能力差,抗旱抗涝能力弱,农业生产水平低而不稳,一遇自然灾害,返贫率较高。

全县非耕地面积大,其中仅林业用地就占总面积的63.63%,其它地类比重较少,1996年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的收入占62.2%,林业收入只占5.28%,牧业收入占32.4,而牧业生产的精粗饲料主要是靠粮油作物提供的,实际上绝大部分是从耕地中转化而来的,而面积大的林业用地的收入却远远低于耕地的收入。

5)资源利用不合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的山地资源林地资源为得到充分的利用。山地资源没有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木和养殖业。而是固守着广种薄收的经营方式,大量种植地产粮食作物,竭泽而渔的挤压式利用资源,生态黄静遭到极大破坏。

6)公共基础设施落后。巴东迄今为止未通高速公路,宜巴高速正在建设之中,沪蓉高速穿过巴东境内,尚未建成完工。农村网络发展缓慢,麦丰湾村尚未拥有一台电脑。信息及其闭塞,乡村小学基础设施有所改善,但仍然很落后,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更是落后。

第二经营模式极其落后,家庭联产承包双层经济体制,农户都是分散的经营。自发的参与市场竞争,所面临的市场风险极大,猪仔最贵时卖到200元一头,最便宜时竟免费送人都不要。家庭联产承包只分的彻底没有统一起来,没有农民自己组织的或者是由县乡村组织的给农民信息的预测机制。

第三,机械化水平极其落后,农村除了几处平地采用插秧机外垄烟机外,其余的都采用“刀耕火种”或者原始的人力牛耕。其中牛耕绝大部分限于水田的耕种。农民劳动强度大,投入的成本高。

第四,农村人口流动机构不合理。近几年来,青壮年绝大部分外出打工,留守农村的全都是老年人和妇女儿童(大部分青壮年妇女也外出务工),农村剩余劳动力丰富(人多地少),但这样的劳动力全部的外出,大部分可耕地荒芜。

第五,政府不作为的现象大量存在,没有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主导型的市场经济国家,基础设施极其落后,政府没有彻底改变贫富落后面貌,全心全意真正的为农民着想。政府没有勇敢的探索和尝试贫困农村的发展的新出路,而是等待国家政策的辅助,和原来的经济发展模式 而农村基本上处于无政府的状态。处于贫困县的政府扮演着“服务性政府”的角色,国家补贴和医保等下发时发一下的作用。政府的主导作用完全没有发挥出来,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村技术的推广和培训方面严重不够,农民缺乏足够的科学文化知识。再说政府的补贴对农民来说也是杯水车薪,仅能缓解一时止渴。

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走与市场相结合的产业化道路,特别是贫困山区的发展。以龙头企业为中心。要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还要联合起来形成有组织的生产和营销。同时在产业化的过程中,更要注重产业集群的发展。农业机械化也是农业的重要标志,根据巴东的实际,人多地少,山高坡陡,坡地多,投入的劳动强大难度大,化肥多,但产出十分低,生产效率十分低下的实际,应积极转变产业结构,科学合理的利用资源。

一,调整优化农业土地利用结构完善和切实实现土地流转制度土地仍归集体所有。,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园则园。不适宜耕种的变为林业药材油料柑橘的生产的种植,实行规模经营(政府应给与大量切实可行的补贴,比如溪丘湾乡麦丰湾村板块经济种柑橘,补贴相当少,而且现在补贴至今年已达五年补贴未到位)。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政府应该加强实地考察,加强对本地实际情况的了解,和对本县的研究。同时借鉴其他县的成功经验,勇敢地探索和改革创新。可以先进行试点,在推广。给出行管的奖励补贴政策。真正做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同时政府给出相应方针政策,指导引导农民农民也应该转变思想观念,积极适应新情况新变化,勇敢地走出来。追求更高品位的生活。,加强教育引进和留住人才,建立科研机制,人才强县,科研强县。甘肃会您的一个

极其贫困的县,被成为“状元县”。不知走出去多少优秀的学生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可是那县到现在仍然十分贫困。值得思考。),加强教育的投资,建成高标准,在巴东县要见一系列技术培训学校,为巴东培养一批技术人才。巴东县这类技术学校太少了。目前位置就巴东县一所吧。而且制度很不健全。都只是针对年轻的学生。根本没有企鹅和农村的实际情况,更没有下乡。农民根本没有机会学到。),培养现代农民。农村的发展,主体是农民。农业知识化,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一个标志和绝对的趋势。而信息的索取要靠现代的农民,现代机械的使用也要靠农民。而这些都是要靠现代新型农民,有知识有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对市场的把握有一定的准确度。当然这是全国农民都遇到的大问题,所以这是挑战。但更是机遇。),对对巴东县的高端人才要给予政策优惠,留住巴东县的优秀人才,要引进外来优秀人才,实行人才强县战略。巴东县实际上在为外地的建设培养了人才!这些年来从巴东县走出去多少优秀的学生,是巴东县人民和政府的教育投资啊。可是有多少人回来了?对巴东县的建设没有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他们都是受这样的一个教育,跳出这贫穷落后的地方。他们是跳出去了,可是他们至亲的父老乡亲呢

巴东县的建设靠人才。巴东县并不是缺少人才,而是留不住主人才。巴东县政府应给出优惠政策,鼓励优秀人才返回,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建设自己的家乡。同时加强对优秀人才的引进,根据县内的实际情况引进各种所需人才。还可以加强自己县内人才委托培养的计划,或者合同制等方式。现在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只是要靠人才来传播。现在是市场上对优秀人才的争夺已达白热化。但巴东县政府怎么就没觉察出来呢?

3建立和完善科研机制和基金机制。研究和开发巴东特色的农产品,增加技术含量。打造品牌,创造名牌。比如在烟,酒,柑橘,药材等方面可大做文章。创造国内名牌,甚至国际名牌。巴东县在这些方面都是让那些企业基本上是自生自灭的方式。政府要加强这些产业的合理规划,形成产业集群。在农村建立自主合作的组织。在巴东县经济如此不发达的情况下,政府应加强其手段。打造属于巴东支柱产业。

4巴东县位于黄金水道长江沿岸,应积极利用长江经济带的辐射,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中小型巴东港,利用陆上公路的便利想内陆辐射,恩施各县及外省辐射,大力发展加工行业。因此应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贫困农村经济发展思考 篇7

一、坚持开发式扶贫, 实现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贫困地区群众要想摆脱贫困, 必须牢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在必要的帮助和扶持下, 以市场为导向, 调整经济结构, 开发当地资源, 发展商品生产, 改善生产条件, 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通过发展生产力, 提高贫困农户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 这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

贫困地区一般自然条件较差, 实现脱贫致富必须与当地实际相结合, 应继续把发展种养业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 是贫困地区增加收入、脱贫致富最有效、最可靠的途径。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 易县的三尖峪村、北岭东村, 通过帮扶, 大力发展林果、甘薯种植和牛、蜂等种养业致富项目, 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借鉴这两个村的成功做法, 加快经济发展, 就要集中力量帮助贫困群众发展有特色、有市场的种养业项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要以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为中心, 依靠科技进步, 着力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要以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为原则, 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实现可持续发展;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选准产品和项目, 搞好信息、技术、销售服务, 确保增产增收。

二、整合各方面力量, 实现由“单打独奏”到“合力攻坚”转变。

随着国家对农业的重视, 向农村安排的资金和项目越来越多, 但由于贫困村处于相对弱势, 获得资金和项目的机会相对较少。因此, 资金不足、力量分散是目前扶贫工作存在的重要问题。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制定具体的政策, 动员不同渠道的资金, 调动不同方面的积极性, 统筹农业、林业、交通、水利等各方面的资金和项目, 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优惠, 进一步明确各相关部门用于贫困村的项目资金比例, 也要在奖补政策上予以优惠。如现行的农村一事一议奖补政策, 可加大对贫困村的奖补比例。首先要充分发挥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协调作用;其次要有一个好的规划, 明确目标才能集中力量;最后要坚持“渠道不乱, 用途不变, 各负其责, 各记其功”, 扶贫资金起到引导和粘合的作用, 充分肯定各部门的贡献, 保证原有资金渠道不乱。这样, 才能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 集中力量, 合力帮扶。

三、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 实现由“要我干”到“我要干”转变。

广大贫困地区的农民群众既是帮扶工作的受益者, 更是脱贫致富的主力军。因此, 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要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 自强不息、不等不靠、苦干实干, 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必须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鼓励他们为脱贫致富献计献策,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发挥其主体作用。善于总结推广群众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比如:对山上建水窖、嫁接枣树、硬化入户道路等, 采取以奖代补办法, 谁干就按一定比例给予资金奖励, 以激发群众搞项目的积极性, 这一办法收效明显。在调研中去的三尖峪村, 投入奖补资金仅10万元, 就完成了嫁接尖枣、建水窑、硬化村街道路等60万元的项目。这样的做法值得推广。

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实现由“给钱给物”到“培育干部”转变。

阻断贫困遗传需打通发展自循环 篇8

近年来阶层流动不畅的问题逐渐显现,当前中央将反贫困目标明确指向贫困的“代际传递”,这不仅体现了对矛盾关键的深刻洞悉,更是对解决矛盾的时机和战略的精准把握。要解决贫病遗传,各界已有共识:必须以“造血式扶贫”取代“输血式扶贫”,帮助贫困人群走进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

在从非良性循环转入良性循环,教育显然是极为关键的要素。目前,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尤其是东西部之间,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教育资源失衡,因此加大对乡村、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显得更加紧迫。

在诸多影响因素中,师资队伍的质量至关重要。有统计显示,西部地区代课教师约占教师总数的20%,在西部贫困山区,代课教师甚至已成为支撑教学的主力军。缺乏优秀师资,教学质量不能保障,学习效果堪忧,造成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此次深改组会议将解决问题的靶心对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可谓切中肯綮。

然而,仅仅靠加大教育投入还不足以化解现实的复杂问题。在教育费用上涨,就业压力加大的背景下,贫困群体、尤其是农村贫困群体负债读书后极有可能面对巨大的偿债压力,这使得“读书无用论”极易在贫困人群中死灰复燃,部分青少年主动选择辍学打工。中科院一项课题调查发现,某些西部贫困地区初中阶段一届学生的辍学率甚至高达25%。

因此,除了将教育资源向这些地区倾斜之外,还需调整贫困家庭的受教育预期,改变其对教育的淡漠与疏离,提升其自身的发展信心。

一方面,要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使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都能接受适应就业需求的职业培训,通过疏通教育“入口”到就业“出口”的通路,以就业杠杆维护贫困家庭对教育的信心并以此撬动其教育投入。在这方面,国务院亦有精准的政策指向,2014年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特别提出要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

另一方面,要辅以正确的扶贫方法。经济拮据使贫困人群倾向于选择相对短期行为。放弃未来发展换取当下生存需要,是基于现实的理性选择。而且,在以往的扶贫政策中,政府无条件的投入有时会使被扶助对象对外援产生依赖,失去发展自身能力的动力。因此,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所倡导的“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作为一项创新性制度安排,近年来得到国际社会关注。这种制度的关键,是将贫困家庭的成年人参与劳动以及对下一代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作为政府提供补贴的前提。

而贫困群体亦应放眼长远,对教育的渗透力、支持力有信心、有期许。

在阻断贫病遗传方面,中央和各级政府精准的政策手术是一个方面,但是,从形成贫困群体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目标来看,依然任重道远,还需要相关教育机构、企业、社区、村镇共同努力来为贫困人群建立起一个温暖、健康,以“授人以渔”为目标的支持体系。

上一篇:礼貌用语话术下一篇:美国饮食文化结构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