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貌用语话术

2024-10-16

礼貌用语话术(精选8篇)

礼貌用语话术 篇1

保安常用礼貌用语话术及实际模拟操练

1、保安员小王:对来访人打敬礼同时说:“您好,请留步,请问您找谁?

2、张老师:“我来拜访XX公司的王总”

3、保安员小王:请问您贵姓,来自哪个单位,和王总有约吗?

4、张老师:冕贵姓张,XX公司的业务主管,已经和王总预约好。

5、保安员小王:“请您稍等,我来给您联系一下”;

(被访人时不愿接见来访者或不在)

(1)保安员小王:您好,我是门口执勤的保安员小王,请问是办公室吗?

(2)XX公司办公室:是。

(3)保安员小王:现在有一位XX的业务主管要拜访王总。

(4)XX办公室:王总不在(或王总正忙着,没时间)……….(5)保安员小王:好的,明白

6、保安员小王:不好意思,让您久等了。王总现在不在。如有需要,请您在此做好登记,王总回来后,我会帮您向他说明情况。

7、张老师:好的。

8、张老师:我还需要拜访XX公司的马总。

9、保安员小王:请问您和马总有约吗?

10、张老师:我已经和马总约好了。

11、保安员小王:“请您稍等,我来给您联系一下”;

(被访问人员同意会见)

(1)保安员小王:您好,我是门口执勤的保安员小王,请问是办公室吗?

(2)XX公司办公室:是。

(3)保安员小王:现在有一位XX公司的业务主管要拜访马总。

(4)XX公司办公室:好,请他至一号楼202办公室……….(5)保安员小王:好的,明白

12、保安员小王:请您出示一下的证件(检查证件),请您做一下登记。

10、保安员小王:谢谢您的合作。马总,住在1号楼203,直走就能看到。

11、张老师:谢谢

12、王:这是我应该做的,请慢走。(敬礼)

礼貌用语话术 篇2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各国文化经济不断地进步,交流更加的深入。从而语言成为我们交流的重要工具。中国富有礼仪之邦之称,在亚洲与日本一水之隔我们的交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我国对于各个国家语言礼貌用语的研究中,更加偏重于中英或日英或日韩的对比。然而中日语言的对比却未得到足够重视。在人们日常交际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就是感谢和道歉。而这两种语言行为在汉语中可以看成是相互独立的,但这在日语中却是可以融为一体的。而感谢和道歉这两种语言行为将在本文中得以深究。这两种语言在各种文化中普遍存在。而道歉和感谢到底应该用于什么样的场合,道歉和感谢的表达方式,在各种文化中都有着多多少少的差别。道歉与感谢既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交流中,又能在不同的社会体现出不同的规律及意义的一种社会现象。对此,本文将深入研究日常交流中感谢和道歉的使用条件,以对比中日两国文化和历史为基础,比较日常生活常用的感谢和道歉语,并区分中日语言,分析社会人际关系对感谢道歉语的影响。

二、中日礼貌用语的文化异同

李晓琪的《中日语言学概论》中指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借助语言保存,传递人类文明。语言它不仅代表着话语本身也承载着其国家的文化。文化与语言剥离不开,相互辅佐。如果语言是一座大楼那文化便是基石。没有文化做润滑那么不同的国家,民族相互交流将难上青天。“对不起”与「すみません」两词除了文字差异外还隐含着文化差异。

1.“和为贵”与儒学

《论语》:“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类似的古训很多,和为贵、和气生财、和气致祥、和衷共济、家和万事兴,百忍堂中有太和,都是说的“和”。儒家的“太和”观念,包含着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自我身心的和谐。儒家是通过道德修养达到自身的和谐,再推广到“人与人的和谐”。

在日本文化中,“和”的精神是日本人精神生活的主要部分之一。从古至今,日本人很在意“和”的精神。所谓“和”,也就是人和社会或人和人之间和谐关系。《浅谈日本的“和”精神》中指出飞鸟时代(645—710年),关于“和”的思想与道德标准正式被提出,因此“和”的思想成为日本传统思想之一。如果说日本人比较在意“和”的思想,在这里一定得提到中国的儒学思想。儒学思想对日本人的道德伦理观念,尤其在处理事情的方式和行为准则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日语中「すみません」一词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很频繁地使用,也正是“以人为本”、“和为贵”的儒家思想变为日本化模式。「すみません」起到了跟他人相处和谐融洽的效果,这也反映了日本社会“以礼为上”,容忍、谦让的为人处世哲学。「すみません」在不经意间甚至可以让白热化状态中的矛盾系数下降到最低,它同时折射出一个民族自我克制的能力。

2.中日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

在汉语语言中,当我们做错了事情或表达自己的歉意的时候多会用“对不起,抱歉”来表达出自己的愧疚之情。《日语道歉语的表达方式》中提到“对不起”这个词却没有日语中「すみません」这一词的使用频率高。日语中有固定道歉的用语(如「すみません」等)的场合,汉语是有着其他非固定形式的说法。如日本人拜访他人家庭敲门的时侯,总是说「すみません」或「ごめんください」等固定的道歉语,而在中国是没有这类固定短语的,中国人通常以“您好,有人在家吗”这样的语言来询问确认。总的来说,汉语中可以使用其它词语或语句来表达日本人用「すみません」表达的内容或心情,不必向日本人那样频繁使用「すみません」等致歉语。因此可以知道,中国人和日本人在道歉行为认识上的不同以及由致歉所带来的后果的差异,使得中国人不像日本人那样容易说出道歉的话来。

三、中日感谢用语之比较

在各国语言之中,无论是汉语,还是日语,感谢语言都比较复杂。李丽娜《汉语“感谢”言语行为研究》将言语行为的分类理论作为基础,感谢言语行为可划分为:直接感谢言语行为和间接感谢言语行为。这两大类语言行为由显形感谢词语来区分。直接感谢言语行为是指:在这一话语中包含显形感谢词语(即专门感谢词语),间接感谢言语行为则是指:不包含显形感谢词语,可在功能上却能起到感谢作用的话语。

1.道歉式

汉语和日语中的一个重要的表达方式,用道歉语来表示感谢。李丽娜《汉语“感谢”言语行为研究》中提到说话者认为自己给对方造成了麻烦,就会用道歉的方式来表达出自己的谢意,有指向又着重地向对方表述了自身亏欠对方人情的信息。比如“不好意思”和“过意不去”「すみません」「恐れ入ります」等。

实际交流中的中日语言,道歉式的言语和感谢言语行为与直接式的言语和感谢行为比较容易被大众混淆。从表面上看来,中日直接与间接感谢言语中有许多相像的地方,但是我们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现,中日语言会出现很大的区别。我们经常习惯性的将“谢谢”翻译为「ありがとう」。可以说人们在翻译工作中通常会认为母语中的直接言语行为与其他国家语言中对应的直接言语行为意思相同。

这一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例如,你丢了东西别人捡到把它还给你时,在中国我们表达得到别人帮助的时候会礼貌地说句“谢谢”。日本人此时会用「すみません」来感谢对方。这是由于日本人认为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增添了麻烦,因此感到非常的不好意思。生活中日本人将「すみません」「大変恐れ入りますが」这类语言习惯性流露在言语间。即便有时候明确了解这言语只是相互间的客套之辞,然而在接受别人的“雪中送炭”时不这样说,在日本他人就会觉得这是不礼貌的。由此可知,可以笃定这样一个结论:汉语中的“谢谢”与日语中的「ありがとう」不相同。

2.回报式

为表达自身的感激之情便以回报的方式,这不只是表达了对所欠恩情的重视,同时也突出了“礼尚往来”的意味。而估算所欠恩情的多少,又可将其分为承诺式和邀请式。像是:“往后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助,管开尊口”、“有事打电话”、“以后有事说话”、“一起吃个饭吧”等。这样表述的方式具有鲜明的中汉文化特点,也就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和“大恩不言谢”的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体现。

《诗经》中有句子:“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琼琚是一种美玉。你赠于我果子,我回报你美玉,与“投桃报李”不同,回报的事物价值远比受赠的东西昂贵得多,这也体现出了人类的高尚情感与品德。这种情感宣扬的是将心比心,是精神领域意识范畴上的契合,所以其回赠的东西和对方价值的比对在此层面上也只具有些微象征性的示义,并且体现出的是对别人对自身的精神意识的珍视,因此说“匪报也”。这是阐述受到了恩惠,应当知恩图报,需要加倍的报答。为的是与人相互结交,这也就是指的人伦层面上情感的沟通。《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中所记载的信陵君数次请朱亥,其所体现出的大恩不言谢的观点也一直流传至今。

中国人的人际交往以“情”为上,归结为一句古语便是“投桃报李”,而言语与钱财都是不可比拟的,自然而然便形成了中国人以实际行动回报对方恩情的风俗。从现今社会人和人相互沟通的角度来说,人们更讲究开门见山的报答方式。

由此可知,当代的中国人与古人的相对比,更愿意使用承诺方式的言语,用以表述自己已记大恩在心中,一定必会涌泉相报的心情。其中的目标一样也是为了那种感情上的交流。这样,以这个角度去分析,在汉语语言中,回报感恩式的感谢用语是间接感谢的言语行为中,感激之情最突出的一种。而这种表达感谢的方式的语言,在日语中却是极其少见的。

四、结论

中国和日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往往呈现出极为相似的理念,这是由于两国都曾致力于发展儒家文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相似的理念之下仍存在着些许差异。正是因为我的这次深入了解,才知道许多语用错误的原因。我们总是惯性地认为母语国的直接言语行为即等于目的国的直接言语行为,而忽视了两国文化底蕴下的差异性,这是在实际语用以及语言翻译中导致错误的通病。本论文以言语行为理论作为基础,对中日感谢语这一言语行为进行了细致的论述与探讨,详细的总结出其各自的语用特征,并在最后就其背后的文化因素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比较。用以启示那些跨文化言语交际以及日汉互译的外语学习者,正确选用得体礼貌的语言,有效避免语用失败,确保交际的顺畅与准确度。

摘要:在世界各地生活习惯不同的人相互交流时,因为语言文化的不同,相互理解有差异,进而可能造成误会,导致交流出现障碍。现在,国界之间交流日趋频繁,对于表示道歉和感谢的交流方式,可以减小相互之间的摩擦,同时也可以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对国界之间的交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都是很有好处的。语言结构,社会背景、文化习俗等的不同,导致不同国家的不同表达方式。当代语言的学习,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而道歉、感谢等语言行为也应当成为重要的学习内容。中日礼貌用语对比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理论,言语行为理论从行为的角度探讨了语言的使用,是否可以广泛运用于外语教学与研究。本文试图运用这个理论,通过对中日感谢言语行为的比较研究,探讨中日在感谢言语行为背后所蕴含的不同思维意识及文化心理,并由此而引发出在汉日翻译方面的一些启示。

礼貌用语荟萃 篇3

乙:岂敢岂敢,你对我如此垂青,让我受宠若惊。

甲:敢问老弟,今天我来拜访,你怎么这样客气呀?

乙:彼此彼此,你不也是礼貌用语不离口吗?中国是礼仪之邦,传统礼貌用语博大精深,我想借此机会,与你进行这方面的探讨,以便提高自己的文明素养。

甲:真是高见,我一定奉陪,请你多多赐教。我问你,当我请人帮助或询问别人时,该怎样说呢?

乙:应说“打搅”“见教”或“借光”。

甲:“打搅”“见教”我理解,可“借光”我就不懂了,“光”好“借”吗?

乙:当然好借。这里有个典故——古时候有一个穷姑娘,她想晚上借其他姑娘点灯的光亮做针线活,于是早早来到那里,先打扫环境,再和别人一起做针线活,别人帮助了她,她也帮助了别人。于是就有了“借光”这个说法。

甲:原来如此。那对方帮助了你,你又该怎么表达谢意呢?

乙:你应该说“让你费心了,感谢”。

甲:事情办成了,我想离去,该说些什么呢?

乙:你该说“告辞”呀!

甲:别人要送怎么办?

乙:那你就说“请留步”。

甲:呵,就是说让别人的脚步留下来,倒也蛮形象。要是我不慎打扰了别人,又怎么打招呼呢?

乙:你得赶快说“得罪”“请见谅”和“海涵”呀,这样说别人心里就会暖洋洋的。

甲:如果别人找你帮忙,你一时又脱不开身,怎么办?

乙:你可以说“实在对不起,请稍等”。

甲:“冒昧”一词在什么时候说呀?

乙:可以在初次与人打交道时,如“冒昧请教”。

甲:“谅解”是什么意思?

乙:也就是请别人体谅的意思。

甲:别人来造访,你安排照顾得已经够周到的了,为什么还要说“怠慢”呢?

乙: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

甲:这不是虚情假意吗?

乙:这是礼貌,决不是虚情假意。这种说法在人们语言交际中经常听到。比如说,明明自己有喜事,别人来道喜,却要说“同喜”。明明已经出门迎接了,却要责怪自己“失迎”。明明下次不一定来,却要说声“回见”。

甲:听你之言,真长见识。我觉得多用礼貌用语,能融洽人际关系,提高亲和力。今天就谈到这儿吧。回见!

礼貌用语礼貌原则开题演讲稿 篇4

中国学者中,礼貌研究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徐盛桓和顾曰国。徐盛桓提出礼貌原则的新构想。1992年,顾曰国总结了中国文化礼貌中的四个基本要素,即尊敬他人、谦虚、态度热情和温文尔雅;归纳了与汉语言文化有关的五条礼貌准则。1997年,蒋玉新提出,正是文化差异导致了行为举止、问候语、社会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2002年,戈玲玲认为语用失误主要源自不同的文化背景。

本选题在以往研究范围的基础上,基于礼貌原则的理论研究,将英汉礼貌用语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探究跨文化交际中礼貌用语使用失误的内在原因,以礼貌原则的视角探究中西方礼貌用语的文化差异和语用差异,这样即可以更透彻的了解中国文化,也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本选题侧重对礼貌用语的概念,分类和使用不当的原因进行阐述、对比,以英汉礼貌用语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具体分析英汉礼貌用语在内涵,使用方法,文化背景上的差异,结合Grice的合作原则,Leech的礼貌原则和顾曰国的中国礼貌研究等相关理论,和一些跨文化交际双方礼貌用语使用失误进行典型案例分析。重点在于运用语言学和语用学理论以及礼貌原则的视角来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实际问题。

礼貌用语规范 篇5

头次见面用久仰,很久不见说久违。

认人不清用眼拙,向人表歉用失敬。

请人批评说指教,求人原谅用包涵。

请人帮忙说劳驾,请给方便说借光。

麻烦别人说打扰,不知适宜用冒昧。

求人解答用请问,请人指点用赐教。

赞人见解用高见,自己意见用拙见。

看望别人用拜访,宾客来到用光临。

陪伴朋友用奉陪,中途先走用失陪。

等待客人用恭候,迎接表歉用失迎。

别人离开用再见,请人不送用留步。

欢迎顾客称光顾,答人问候用托福。

问人年龄用贵庚,老人年龄用高寿。

读人文章用拜读,请人改文用斧正。

对方字画为墨宝,招待不周说怠慢。

请人收礼用笑纳,辞谢馈赠用心领。

问人姓氏用贵姓,回答询问用免贵。

表演技能用献丑,别人赞扬说过奖。

向人祝贺道恭喜,答人道贺用同喜。

日常礼貌用语 篇6

与人相见说您好,问人姓氏说贵姓,问人住址说府上。仰慕已久说久仰,长期未见说久违,求人帮忙说劳驾。向人询问说请问,请人协助说费心,请人解答说请教。求人办事说拜托,麻烦别人说打扰,求人方便说借光。请改文章说斧正,接受好意说领情,求人指点说赐教。得人帮助说谢谢,祝人健康说保重,向人祝贺说恭喜。老人年龄说高寿,身体不适说欠安,看望别人说拜访。请人接受说笑纳,送人照片说惠存,欢迎购买说惠顾。希望照顾说关照,赞人见解说高见,归还物品说奉还。请人赴约说赏光,对方来信说惠书,自己住家说寒舍。需要考虑说斟酌,无法满足说抱歉,请人谅解说包涵。言行不妥对不起,慰问他人说辛苦,迎接客人说欢迎。宾客来到说光临,等候别人说恭候,没能迎接说失迎。客人入座说请坐,陪伴朋友说奉陪,临分别时说再见。中途先走说失陪,请人勿送说留步,送人远行说平安。初次见面说幸会,等候别人说恭候,请人帮忙说烦请。

1、礼貌用语十个字:您好,请,对不起,谢谢,再见。见面语: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您好、很高兴认识您、请多指教、请多关照。

感谢语:谢谢、劳驾了、让您费心了、实在过意不去、拜托了、麻烦您、感谢您的帮助。

打扰对方或向对方致歉:对不起、请原谅、很抱歉、请稍等、请多包涵。

接受对方致谢致歉时:别客气、不用谢、没关系、请不要放在心上。

告别语:再见、欢迎再来、祝您一路顺风、请再来。

2、礼貌用语顺口溜:“您好”不离口,“请”字放前头,“对不起”时时有,“谢谢”跟后头,“再见”送客走。

文明礼貌用语

一、日常文明用语

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

一)、“您好”是向别人表示敬意的问候语和招呼语,恰当的使用能使双方都感到亲切,温柔、使用时通常要注意以下几点:

1、当客户光临本服务中心时应主动向客人招呼说:“您好”然后才能说其他的服务用语,不要顺序颠倒。

2、各部门在接外来电话或相联系工作时应也养成先说:“您好”的习惯,以表示主动、热情、谦逊,尊重之意。

3、当别人先向我们打招呼说:“您好”时,我们应立即回敬说“您好”同时伴有微笑和点头。

4、在使用时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时间使用“早上好”、“下午好”或“晚上好”。还可以加称语。“您好先生”或“先生您好”。二)、如何说“请”

说“请”本身就是对他人的敬意。这个词单独使用也可与其他词搭配用,这样表示更为明确的意义。

1、在关照或安抚他人时可用“请”字。如:“请稍等”或马上就过来(为您服务)。

2、在希望等到他人谅解时,要用“请”。如:“请原谅”、“请相信我们不是故意这么做”、“请理解我们这里有关规定”等等。

3、要求对方不要做某事时可用“请”字。如:“请不要这儿吸烟”“请勿打扰”等。三)、如何说谢谢

“谢谢”是礼貌的表示表示感谢的用语。要掌握说声“谢谢”二字,这得在使用时注意以下几点:

1、要明确实对什么言行行举止说“谢谢”,如果他人对我们提供协助、合作、帮助和配合时,又如:客户向我们提供宝贵的意见或建议以及对服务工作表示满意、称赞等情况下都需要使用这句礼貌用语。

2、说:“谢谢”时表情要自然,面带微笑,目视对方,“谢谢”二字的重音应在第一个上,吐字清晰,语速适中,语调柔和,节奏不能呆板。

3、不要千篇一律的使用“谢谢”,可用根据实际需要做些变化。如可以说:“谢谢”、“十分感谢”、“谢谢您的帮助”“谢谢您告诉我”、“谢谢您的称赞”以及“谢谢您为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等等。

四)、如何说“对不起”

“对不起”是道歉的礼貌用语,通常是在自己对别人有愧或有过失行为时使用,有请求他人原谅的含义。使用“对不起”需要做到:该说时及时说,不该说时不能说。在以下需要说“对不起”:

1、言行举止不当时需要使用“对不起”,以便取得他人,特别是服务对象的原谅。如“对不起,我错怪您了”、“对不起,我把这件事忘了,这是我的疏忽“等。

2、希望得到对方的谅解时用。如“对不起让您久等了”、“对不起打扰您了“等。

二、接听电话用语1、2、3、4、5、6、您好!这里是包装材料库x组xx库请问您找谁? 我就是,请问您是哪一位?„„请讲。

请问您有什么事?(有什么能帮您?)请稍等,我记录一下。您放心,我会尽力好这件事。不用谢,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再见。

xx同志不在,我可以替您转告吗?(请您稍后再来电话好吗?)。

7、对不起,这类业务请您向xx处咨询,他们的号码是„„。

8、对不起,您打错号码了,我是包装材料库x组xx库„„没关系。

9、再见!

三、打电话用语

10、您好!请问您是xx单位吗?

11、我是包装材料库x组xx库,请问怎么称呼您?

12、请帮我找一下xx同志,谢谢!

13、(若打错联系电话)对不起,我打错电话了。

四、接待来客用语

14、请进!

15、您好!同志您办什么事情?(或请问您找谁?)

16、请稍等,我马上为您办理。

17、他(她)不在,请问有事需要转告吗?

18、x处在x楼,具体办公地点在xx地方。

19、对不起,让您久等了。20、请坐(请喝茶)。

21、我就是,请问有什么事需要办理吗?

22、您反映的情况,我们尽快办理。

23、对不起,这个问题因情况特殊无法立即办理,请留下您的联系电话,在答复您好吗?

24、不用谢,请慢走。

五、到外单位办事用语

25、对不起,打扰一下。

26、请问xx处(室)在那间办公室?

27、请问xx同志在吗?

28、非常感谢您(麻烦您啦!)

29、请留步。服务忌语1、2、3、4、5、6、7、8、9、有事快说。不知道,问别人去。快下班了,明天再来。说了半天,您怎么还不明白。这事我不管,想找谁找谁去。他不在,到外边等着去。你这人怎么事儿这么多。你懂不懂,这是政策规定。上面都写着呢。自己看去。

10、谁给你说的(谁答应你的)找谁去。

11、有话就说,你管我姓什么。

12、你着什么急,没看我正忙着哩。

对外汉语礼貌用语教学探究 篇7

关键词:对外汉语,礼貌用语,原因,建议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礼貌用语的教学主要是在综合课和口语课中完成的, 但仅是课文有所涉及时教师才会进行讲解。在对留学生使用汉语礼貌用语进行考察时, 我们发现, 留学生的汉语基本礼貌用语使用情况并不好。仅以人们常用的“你好”为例, 中国人见面使用“你好”作为招呼语是有条件限制的, 认识却不熟悉或刻意保持距离时, 才使用“你好”, 而熟人见面打招呼常使用疑问句型或无疑而问句 (去哪儿啊?/买菜去啊?……) , 而这恰恰是留学生难以理解, 并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避免使用, 教师在教学中讲解不足的部分。本文将对这一现象进行简要分析。

一、汉语礼貌用语教学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一) 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价值观差异导致礼貌用语在课堂上被回避使用

由于文化价值的差异, 教师无法理解留学生课堂上未经允许的自由讨论, 并竭力制止学生违反课堂纪律, 此种情况下, 教师基本不使用礼貌用语, 而采取严厉管教;而留学生的个人主义很强, 他们更希望在自由平等的课堂中学习, 以朋友的身份和老师交流, 对老师的严苛表示不理解, 循环往复, 对教学产生不良影响。

2、忽视礼貌语语用教学

汉语学习者身上有一个普遍的现象, 即礼貌用语使用偏误, 在语言表达过程中常违反礼貌原则, 比如:对长者直呼其名;表达请求别人做事, 秉承其母语的表达习惯,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汉语教师忽视礼貌用语教学的结果。尤其对一些汉语初学者进行授课的时候, 为了交流方便, 一些老师尽量使用手势和简单的词语或短句。对汉语学习者来说, 他们缺少了汉语礼貌语使用的环境和练习。

(二) 留学生礼貌语学习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表达习惯差异对留学生学习和使用汉语礼貌语产生负迁移

使用礼貌语是一种普遍现象, 而每个国家和语言都有自己的礼貌表达方式和礼貌用语。

中国文化讲究称呼尊重, 比如一人身兼多职, 称呼其时, 要分清场合, 而留学生多保留其母语称呼习惯, 尤其英语国家的留学生习惯无论对长辈还是上司都可直呼其名, 或者Mr+姓氏, Mrs+姓氏;习惯用could you...?how about...?而不是汉语的“陈述+好吗?”的形式, 如下午一起逛街去, 好吗?/明天一起吃饭怎么样?等。

这些礼貌用语表达习惯的差异对留学生理解和运用汉语礼貌用语产生负迁移, 阻碍了其学习汉语礼貌语。

2、文化价值观差异产生负迁移

礼貌语是文化的载体, 是文化的体现。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文化根源和价值的人在交往时如果缺乏对对方文化背景、价值取向的认识, 则必然以母语文化的规范去交际和衡量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规范, 是否有礼。

比如中国习惯用姓氏+职称的方式称呼上司, 如“胡总”、“高科长”等, 而不是称对方为某某先生, 某某女士;晚辈见到长辈用亲属称呼, 如叔叔、阿姨, 而不是直呼其名;日常打招呼常问候对方或对方朋友的当前活动、日常生活、工作, 如“身体怎么样”、“去哪儿”、“洗衣服呢”, 如果不了解中国文化, 定会以为对方在窥探自己的隐私而愤怒, 对于无疑而问型的问候语无法理解。

3、留学生掌握的礼貌语言不足

汉语礼貌用语教学不容乐观的主观原因和说汉语的人学不好英语一样, 留学生掌握的汉语礼貌用语太少, 汉语的礼貌用语又是相当的丰富。

(三) 教材编写中存在的不足

1、教材中的礼貌用语编写缺乏连贯性

汉语礼貌用语教学贯穿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始终, 而不是阶段性教学, 培养留学生的汉语语用习惯和思维方式应该从初级抓起。而诸多教材对于礼貌用语教学阶段性重视程度差异过大, 没有给学习者创造一个良性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

2、教材更多侧重语法词汇方面的教学, 缺少对礼貌用语的语用教学

目前多数教材多听说读写、文化内容较少, 使得留学生不理解中国文化中强调舍己为人, 重视谦虚, 不善回应表扬和赞赏他人, 对人表示感谢时总是因觉得给别人带来不便而满怀歉意等, 自然就无法正确理解和使用汉语礼貌用语。

二、汉语礼貌用语的教学建议

(一) 对外汉语教师方面

1、提高自身的礼貌意识

留学生潜移默化中学习的是对外汉语教师的一言一行, 如果教师不注重自身言行, 缺乏使用礼貌语的意识, 则会给学生传递一种错误的信息, 同时使学生丧失了礼貌用语模仿和学习的一个环境, 所以对外汉语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礼貌意识。

2、加强跨文化教学意识

教师自身应熟悉中国文化与学生母语间的文化价值观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将中国文化与学生母语文化进行比较, 给学生灌输中国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内容, 帮助学生养成自觉进行文化对比的习惯, 找出文化的异同点, 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3、重视礼貌用语教学及方法

礼貌用语教学本质是文化教学, 汉语与其他语言的差异根源在于两种文化的不同。教学中需结合文化教学和语言能力教学, 慢慢将中国文化内涵传达给留学生, 使其理解汉语礼貌语的文化渊源, 如此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4、弥补教材的不足

多数教材的第一课都会教问好型礼貌语“你好”, 而事实上, 这种问好型礼貌语只用于正式的场合, 且打招呼与被招呼的人关系一般, 甚至是陌生人, 而熟人之间可以说“早”、“好”等, 面对教材的不足, 教师有义务去补充。

(二) 汉语学习者方面

1、自觉进行文化对比, 克服母语的表达习惯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的差异实质是文化的差异, 留学生学习汉语礼貌用语时需自觉将中国文化和本国文化进行对比, 找出并接受文化差异, 找到学习汉语的捷径。

2、学习汉语的思维方式, 自觉使用礼貌语交际

一些留学生因掌握的礼貌用语不多或者对礼貌用语不理解, 为避免使用错误, 他们在交际中尽量回避使用礼貌用语, 所以留学生应多利用课堂中学到的礼貌汉语与中国人多进行交际训练, 体会汉语礼貌用语的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方法, 正确理解和灵活使用汉语礼貌语。

3、跨文化交际中双方需“入乡随俗”

汉语学习者进行跨文化交际应符合汉语语用原则和社会文化生活习惯, 试着理解对方的用意, 也就是入乡随俗。

(三) 教材编写方面

教材应依据实用性、科学性、趣味性、系统性原则编写, 根据学生学习汉语的认知能。从简单到复杂, 融入文化知识和文化内涵, 讲练结合并配有完整注释。

1、增加礼貌文化知识的介绍

礼貌问题归根到底是文化问题, 教材编写时缺少对礼貌用语的重视, 留学生不理解中国的文化内涵, 只能生搬硬套课堂上学到的句子, 必然导致交际的失败。

2、强化应用性练习

重复输入输出所学知识可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反复练习不仅帮助留学生巩固已学知识, 还能起到温故知新, 启发新知识、新思维的效果。所以教材编写中应强化课后应用性练习的部分, 使其加强对礼貌语的使用并加深对汉语礼貌语的理解和认识, 从而提高留学生使用汉语礼貌语的能力。

总之,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礼貌用语的教学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这样才能使留学生真正掌握活生生的汉语。

参考文献

[1]曹霞.英语和汉语中的礼貌用语及其文化价值.河海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2

[2]范开梅.中英礼貌用语差异及其对交际的影响.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3

[3]刘全花.现代汉语礼貌语言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11/09/01

中法日常礼貌用语分析对比 篇8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必须通过与别人交流以获取信息,获得知识,达到各种目的。为了取得交际成功,人们必须在与他人交谈中采取一些重要的会话策略。礼貌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条重要准绳。作为一种社会活动,语言活动也同样受到这条准绳的约束,大多数情况,人们说话交际是由人们的社会关系决定的,一种语言行为必定是一种社会行为。在交际中我们就必须考虑社会所能接受的各种因素,使用恰当的语言,规避不礼貌的话语,避免在交际中引起不必要的不快与误解。

作为社交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礼貌用语具有建立和延续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通过对礼貌用语的使用,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角色以及两者之间的亲疏关系被突出出来,并加以确定。本文通过对基本礼貌用语的对比,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找出中、法文化的差异,以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交流。

二、中法礼貌基本用语对比

(一)称呼语

称呼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是社会中权势或平等性的象征。一般来说,汉语文化中的称谓形式有以下几种:(1)亲属称呼语,包括对自己的亲属,如“爷爷…‘叔叔”等;(2)姓名称呼,包括全名,学名,小名,别名和老/小/大+姓等方式的称呼,如“李聪”“小李”等;(3)通用称呼,指“同志”“女士”等,可广泛用于社会会上各个成员的称呼语;(4)职衔称呼,就是以人们所从事的职业或担任的各种职务来称呼,如“老师”“主任”,职务称呼和职业称呼前面也可加上姓氏,如“赵医生”等;(5)零称呼语,只用“喂”“劳驾”等日常用语或不用称呼语打招呼。

与汉语的称呼相比,法语中的称谓模式主要有两种基本形式:(1)称谓词十姓。(2)首名或教名,直呼其名在西方国家非常普遍。中法对礼貌称呼语的标准存在着一些差异,像“老/小/大+姓”,如“小王”在汉语文化中感到很亲切,但在法语中称呼“Pierre”为“Vieil Pierre”,却是很不礼貌的。

在汉语中询问长者的年龄常用“您高寿”“您高龄”,而问晚辈或小孩的年龄则用“你几岁了”“多大了”等。这个准则在法语文化的交际中有类似的表现,在法语中询问年龄通常用“tu”或“vous”,如果是询问不太熟的人或者长者,则用“vous”,表示尊重。

法语的家庭称谓一般较笼统,模糊。如祖辈一般通称为“grand-parents”,称呼兄弟为“frere”,姐妹为“soeur”,父母的兄弟通称“oncle”,父母的姐妹则为“nnte”,他们的孩子通称为“coisin”。虽然这种称谓不如中国人对人际关系表达得明确,但却是一种典型对等式称呼类型。体现了关于民族平等的文化取向,平等的社会标志。

(二)隐私话题

我们中国人互相闲聊时,经常谈论并询问对方的姓名、年龄、工资、子女等问题。而西方人很忌讳谈论这类话题,认为这些是个人隐私。这与中西文化、价值观念有关。中国人与法国人交谈要尽量避免涉及到个人隐私的问题。否则会认为是不礼貌、不尊重别人的行为。

在汉文化中,关心通常被看作是对他人的重视和真诚的情感。比如,中国人邀请宾客的时候,总是极力表达出他们的盛情;当两个人第一次见面,他们肯定会询问彼此的年龄,收入,有没有结婚;老朋友见面也总是关心对方的事情;如果看到别人脸色不大好,他们会问“是不是最近没睡好啊?…‘是不是最近家里有事啊?”等等,来表达他们的关心。

然而法国人相对来说不喜欢这样。他们往往提倡尊重个人的空间,而不喜欢别人询问过多关于他们自己的事情。他们很少会问别人这些问题:你几岁了?你结婚了吗?你来自哪个地方?你要去哪里?你每月的工资是多少?你这件衣服在哪里买的呀?多少钱?你信仰什么教?在他们看来,这些都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与他人无关。

(三)赞扬和恭维语

在中国,谦虚是一种美德,不主张夸耀个人的荣誉,体现的是谦逊的原则。而西方人对赞扬所采取的是迎合的反应,因为西方价值观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因而往往采取一致准则,表示接受赞扬。这种对于礼貌用语的不同侧重,倘若发生在跨文化的语境下,就很容易引起误会与不快。

中国人习惯贬低自己,以此来表示礼貌;而在西方国家,高兴地接受到别人的赞赏而非极力拒绝赞扬被认为是很好的礼貌行为。反之,它会认为你跟他的关系过分疏远,不诚实不耐烦等等。

(四)祝福语

祝福语是礼貌用语的一部分,汉语中有许许多多表示吉祥、幸福的祝福语,如为朋友送别时,有:鹏程万里、一帆风顺、万事如意等。法语里也有相应的祝福语如:Bonneroute(祝你旅途平安、愉快)。在节日之时,中西方都有不少祝福语。在中国,春节是一个全家团聚的日子,祝福话语特别多,如恭贺新禧、年年有余、恭喜发财、步步高升等等。圣诞节在西方的隆重犹如中国的春节,其祝福语也不少,如JoyeuxNoel(圣诞快乐)、Bornnechance(祝你好运)等等。我们要根据这种文化的差异选择相应的祝福语。

三、结语

上一篇:浅谈工会经费预算管理的问题及对策下一篇:贫困村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