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贫困地区发展农村经济的调研文章范文

2024-07-29

关于贫困地区发展农村经济的调研文章范文(通用8篇)

关于贫困地区发展农村经济的调研文章范文 篇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和农村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农村正经历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适应农村经济形势,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各级政府和银行信贷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笔者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发展战略谈些粗浅看法。

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很不平衡,很多边远、贫困地区的农民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其突出问题是:

一)发展农村经济的短期行为和指导思想上的急于求成。表现在有些县乡对已经制定的经济发展规划不能自始至终贯彻执行。有些还会因为行政领导的意图或领导班子的换届而任意更改。有部分农村干部在具体工作中思想跟不上,不能适应,有的还存在“一年看、二年干、三年等着换”的短期行为。据江苏省高淳县委组织部对166名乡村干部进行抽样调查显示,乡村干部中积极性较高的占20%,处于被动应付地位的约占60%,有20%的乡村干部实际起不到作用或作用很小。个别的喜欢盲目争项目、铺摊子,大量的资金投入,效益却不理想。有的不仅没有解决温饱,反而背上了债务。农村的干部群众往往急于求成轻率地提出“一年脱贫,二年致富,三年奔小康”、“三年解决温饱、五年脱贫致富”之类的口号。实践证明要使我国农村彻底摆脱贫困,绝不是一两个五年计划可以完成的。因此,必须从指导思想上有一个根本的转变。

(二)农村人文环境较差,思想受到束缚。很多农村生态环境恶劣,基础设施不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市场规模狭小,商品经济活跃不起来。在1990年4

月召开的全国政协会议上,四川代表介绍全省1990个乡没有文化站,一年3000万农民看不上电影,文化消费作为“软需求”受到冷落,降到可有可无的位置。因而,很多农民对传统习惯抱残守缺,长期处于封建宗法式的自然经济状态,形成封闭式的循环格局,对历史上形成的小农经济思想缺乏冲动意识。较为普遍的心理是: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下蛋攒个油盐钱。从这种现状上看,绝不仅仅是收入水平、消费水准、生产效益等经济上的差距,而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在内,甚至整个社会进化过程中历史阶段的差距。

很多农村,尤其是一些边远、贫困的农村,基础教育落后,农民文化素质差。在贫困落后的贵州省,5——11岁的儿童入学率只有65%。农村人口中的文盲、半文盲明显高于城市。以东部地区为例,文盲、半文盲人口比例超过30%的省份都是以农业为主的省份。江苏省的文盲、半文盲率为27.62%,但农村文盲率却高达40.58%。由于农民文化素质低下,因而对本地区的优势和劣势缺乏明晰的认识。以致一些农民产生了无可奈何、听天由命、任其自然的心理。劳动力素质低下,文化环境不仅束缚着人们的手脚,阻碍着人们的视听,还禁锢了人们的头脑。造成农业科技应用缓慢,推广艰难,近10年来,全国有26000项先进适用的农业科学技术问世,其推广率仅达到30%,而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应用率达60%——80%。农产品的产、供、销等生产经营活动缺乏有效的信息引导和明确的努力方向。

(三)乡镇企业发展滞后。乡镇企业普遍面临着资金效益不高、市场占有率低、产业结构失衡、技术力量薄弱和人才缺乏等问题。乡镇企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由于地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社会发育不成熟,投资环境差,资源出不去,人才、技术、资金进不来,乡镇企业未能走出耗能高、效率低、质量差、粗放生产的误区。二是企业生产形式和经营基本相同,产业结构、企业布局不合理,争速度、争规模、争原料、争能源,市场竞争力差。三是有的企业靠行政推拉生成,因陋就简,土法上马,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熟练工人和技术人员缺乏,长期处于低层次运转状态。四是集体经济的衰退使乡镇企业资金“先天不足”。据新华社报道: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期,我国农村原生产大队、生产队财产约800亿元,到1985年只剩有300亿元。在商品经济观念淡薄的情况下,一味靠“输血”,并没有引发出乡镇企业的经营活力,反到铸成了一种依赖有余、自给不足的恶性循环链条。据新华社1991年报道:农行系统乡镇企业贷款中逾期贷款占四分之一,坏帐5%。企业高比例负债经营,加之经营行为短期,后劲不足,步履艰难。

针对目前发展农村经济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迅速扭转被动局面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改变农村自然经济状况,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受自然、社会、历史诸多因素的限制,农村要彻底改变自然经济状况并非易事。需要国家从交通、邮电、电力、卫生、教育、广播、宣传多方面进行有机配置和有效的投入。在当前大多数农民基本解决温饱的前提下,改善农村经济的着力点:一是要提高农村组织者和领导者的素质,培养科技带头人。二是应着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素质

。以回乡知识青年为重点,由县乡进行大规模的技术培训。从长远规划上讲,应抓好基础教育,办好农村职业技术中学,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内外输出。三是推行科技兴农、发展生产力。结合实际,引进、组织、动员一批科技工作者,深入农村多层次、多形式进行农业技术集团承包。四是兴办第三产业,搞活商品流通,鼓励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加快农村集镇建设,积极

发育农村市场。五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实行远交外引,东进西出,南北合作,外向开放政策。六是狠抓交通,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为农村经济发展搞好基础建设创造良好的农村经济发展环境。

(二)加速乡镇企业的发展,完善企业经营机制。加速乡镇企业的发展,要解决好规模速度与巩固提高两方面的问题,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政策为依据,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与提高并重的路子。

1、完善乡镇企业经营机制。通过承包制、股份制、厂长负责制等方式,确立企业独立经营的地位,建立高效灵敏、指挥自如的决策管理机制。

2、根据企业各自的规模、效益、明确企业与个人的利益关系,建立企业激励机制。确定适当的消费与积累比例,完善企业分配机制,制定提高人员整体素质的发展规划,抓紧人才引进和培养,建立企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引进机制。

3、立足优势发展骨干。立足资源丰富,农副产品各具特色,贫困地区劳力充足等优势,选准企业的生成点和发展源,按资源区、农牧区、城郊区、边贸区、民族区等不同类型经济区,优先发展材料工业,农牧产品加工业,大企业配套加工业,出口创汇产品加工业以及民贸商品生产等。

(三)广泛开展经济联合,发展外向型经济。发展农村经济需采用多种形式,开放让利,引进资金,引进设备和物资,大搞横向经济联合和发展外向型经济。

1、依靠大城市、大企业的设备、技术、资金、人才优势,开展城乡联合,以城带乡,以大带小,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以骨干乡镇企业为龙头,组织行业性企业集团和联合群体,实行行业联合,以龙头带龙尾,以强带弱,形成规模生产和规模效益。利用资源优势开发区域联合,主动吸引外资,用别人的设备资金、技术和人才,武装现有乡镇企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联营,引进最新科技成果或高薪聘请技术人才和管理方面的行家里手,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2、积极走进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逐步提高自身的出口创汇能力。在较大规模上利用外资,引进并吸引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较大范围内参加国际劳务合作,成为加入与推进国际循环的重要组织成员。改革工艺、更新设备,提高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发展名、优、特和出口创汇产品。利用农村资源优势,由易货贸易逐步向外向型合资企业发展。在边境地区利用当地优势,发展奶牛、养、猪等家禽基地生产,出口创汇。有条件的村发展适度规模的出口蔬菜基地建设。边贸地区走贸工农一体化的道路,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优势,进行劳务输出,建立跨区域、跨系统、跨产业、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多类型、全方位的农村经济市场格局。

关于贫困地区发展农村经济的调研文章范文 篇2

1 瑞昌市茶叶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瑞昌市山地资源丰富、气候好、环境优, 青山、九源、花园、南阳等山区, 土壤与植被状况好, 昼夜温差大, 是种茶传统地区, 一直以来都是优质庐山云雾茶加工原料的主产地。

1.1 发展种植情况

近年来, 瑞昌市茶产业快速发展, 主要走高山云雾绿茶和白茶并进之路, 高山云雾绿茶和“安吉白茶”都是立地条件很好的生态有机茶。目前, 全市已有茶园面积20hm2, 在建茶园146.67hm2, 投产茶园面积66.67hm2。茶叶主要分布乡镇:范镇、青山、花园、武蛟、肇陈、南阳等地, 其中:范镇113.33hm2、青山80hm2、花园133.33hm2。建园主体基本以种植大户为主, 目前全市6.67hm2以上种植大户8户。新建茶园都是6.67hm2以上成片开发, 有3个正在建设的新茶叶基地面积都在66.67hm2以上。

1.2 生产加工情况

瑞昌市目前引进了浙江安吉县仙子茶场、金彪茶场和长兴县泗安绿鑫苗木场等在瑞昌市投资建设新茶园。九源仙子茶场66.67hm2, 总投资700万元, 预计2014年春投产, 产品为“九源仙子”白茶, 投产后盛产期茶叶年产量1.5万kg, 产品主要销往浙江安吉和满足九江市场;金彪茶场46.67hm2, 总投资500万元, 预计2014年春完成建设任务, 产品主要是白茶;长兴泗安绿鑫苗木场在花园建茶叶基地133.33hm2, 总投资1400万元, 预计2014年春建成, 产品主要是白茶。

1.3 品牌建设情况

重点建设青山茶业有限公司、九源仙子茶场等中型茶叶加工企业, 注册了“雾春”、“九源仙子”等茶叶商标。“雾春”茶在2012江西“浮瑶仙芝”杯名优茶评比活动中获得金奖。2013年9月生产问世的第一杯红茶“瑞红1号”由青山茶业有限公司生产, 其香气为浓厚的甜香型, 且锐高而持久, 汤色清澈明亮, 堪称茶中的“茅台”。

2 瑞昌市茶叶产业发展的优势潜力

瑞昌市茶叶生产规模不大, 影响力也比较小, 但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已将茶叶产业作为重点产业进行扶持发展, 在组织领导、资金政策、技术推广等方面进行了安排和部署, 茶产业发展很快, 茶产业正呈现后来居上的发展态势。

2.1 独特的资源优势

瑞昌地处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 气候条件十分优越, 年平均气温17.3℃, 地面温度19.2℃, 降水量1583.9mm。全市适宜种茶山地面积6667hm2, 青山省级森林公园、范镇、花园、南阳等山区具有发展茶叶生产非常优良的山地土壤、环境与气候条件, 且劳动力资源配置方便, 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特别是青山林场为庐山姊妹山, 最高海拔921.3m, 平均海拔540m, 适宜种植茶叶面积达666.67hm2, 一直以来都是优质庐山云雾茶主产地。

2.2 良好的发展基础

一是群众愿意种。盛产期茶园667m2产值一般可达1.5~2万元, 纯收入一般为1~1.5万元, 667m2劳动用工支出2000元以上。发展666.67hm2优质茶园产值可达1.5~2亿元, 纯收入可达1~1.5亿元, 农民用工35~40万个, 农民工收入2000万元以上, 种植茶叶利润大, 致富快、群众积极性高。二是上级扶持种。2012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茶产业发展的意见》, 要求通过几年努力力争使江西省绿茶面积达到13.33万hm2。九江市政府启动了大九江茶品牌整合工作, 并拿出茶叶专项资金300万元扶持茶产业发展。三是地方鼓励种。2010年以来, 瑞昌市制定了茶叶产业发展规划, 并对新建规模化标准化茶园667m2补贴1000元的扶持政策。3年多来对新发展的茶园安排了330万元专项茶叶经费, 扶持建成了青山、武蛟、范镇、肇陈、南阳5个茶叶生产示范基地。

2.3 广阔的市场前景

茶是最佳天然保健饮料, 被称为“21世纪饮料之王”。随着人们对茶饮品认知认同程度的不断提高, 茶产品市场需求稳定增长。从发展趋势看, 货真价实的名优茶将长期供不应求, 但随着消费群体保健意识的增强和消费观念的变化, 会相继产生和呈现有机茶热、保健茶热、地方名优茶热的发展趋势。茶叶生产走产业化之路, 形成社会化、规模化的高效益产业市场空间巨大。多年来, 瑞昌市茶叶产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发展茶产业, 培育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总体思路, 发展规模、品质提升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以原生态, 无农药残留、品质优良享誉市场, 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发展市场前景广阔。

3 瑞昌市茶叶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瑞昌茶叶产业经过多年来的努力, 得以长足发展,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但因起步较晚, 在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上, 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1 品牌效应较低

瑞昌市茶叶规模小, 实力弱, 质量意识和名牌意识低。茶叶目前产量低、档次低、市场占有率低。虽然近2年来瑞昌市青山茶业公司和九源仙子茶场先后注册了“雾春”和“九源仙子”茶叶品牌, 并作了宣传, 但品牌效应较低。

3.2 科技水平较低

一是产品单一。主要是多年种植且已退化的群体种。二是机械化程度低。机制茶少、机械化采摘应用率低, 造成劳动力用量大, 生产季节劳动力不足, 生产成本偏高, 生产效益低。三是包装水平低。一方面, 部分企业没包装, 套用“庐山云雾茶”包装, 这些包装不仅不符合茶叶包装所需要的密闭、阻光、防潮等基本要求, 而且违法。另一方面, 部分企业虽有自己的包装, 但设计特色不鲜明、文化品味及档次不高。四是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部分种植大户缺乏长远战略目标与科学管理机制。

3.3 服务体系不健全

瑞昌市还需加快速度培育能引导和带动企业、茶农的社会化服务组织, 如茶叶协会、茶叶专业合作社等。茶叶产业协会2013年7月份成立, 但许多东西还有待规范和完善, 茶叶专业合作组织尚未成立。

4 瑞昌市茶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虽然茶叶的国内外市场潜力巨大, 但要做大茶产业也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 特别是近年来茶叶行业对茶叶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行业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因此, 发展瑞昌茶叶产业, 必须按照产业化的要求, 做好品牌和市场文章, 进一步整合利用各种资源, 发展壮大龙头企业, 提高瑞昌茶叶的知名度, 走“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的路子, 才能做活瑞昌市茶产业, 实现全市茶叶产业的发展壮大。

4.1 服务是前提, 首先要做活茶产业“看”的文章

让瑞昌的茶叶有“看头”, 就是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要上下形成抓茶叶产业的共识。一是进一步深化认识。瑞昌市茶产业发展进入规模扩张快车道的关键时期。茶叶产业收益是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保障来源。同时, 发展茶叶生产对改善山区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要进一步深化提高各级干部群众对发展茶叶产业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 切实按照“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规划、一个政策、一套实施办法”的工作要求, 不断推进茶叶产业的优化发展。二是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要成立以市领导挂帅, 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茶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为推进茶产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只有加强茶叶工作的领导, 保持资金扶持政策的连续性, 才能抢抓机遇促进茶产业做大做强。三是要进一步强化落实服务。明确并严格落实乡 (镇) 、村各级各部门服务茶叶产业发展的工作责任, 完善建立层级联动的产业发展服务体系, 帮助解决茶叶生产企业融资难等问题, 营造更加利于茶叶产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氛围。

4.2 企业是主体, 根本要做活茶产业“喝”的文章

让瑞昌茶叶有“喝头”, 就是要抓企业产品质量, 关键要抓龙头企业产品质量。一是建立重点龙头企业扶持机制。每年确立1~2家重点龙头企业, 整合项目对重点龙头企业予以扶持, 确保每家龙头企业项目扶持资金不少于50万元, 带动企业投入不少于200万元。二是要严格生产管理。强化落实茶叶专业技术队伍服务茶叶种植、修剪、管抚、病虫害防治、采摘、加工营销等工作职责, 引导、鼓励、扶持种茶农户实行机械化生产, 提高茶叶生产效益;设立茶叶技术推广财政专户基金, 专项用于茶叶新品种引进推广、标准化生产示范、生产新工艺研究开发等, 确保茶叶生产科技推广的顺利实施;加强制茶行业滥用农药、化肥, 无证照经营, 卫生不达标以及制假贩假、以次充好等重大问题监管;实行茶叶收购户工商、质监、卫生等部门申报注册登记制度, 取缔无证收购, 规范茶叶市场交易, 确保茶叶市场有序经营。三是推进科技创新。要制定人才培养战略, 按每3.33~6.67hm2一个技术人才的要求, 制定千名技术人才培训计划;每年推广一批适用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模式, 使茶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4.3 品牌是关键, 重点要做活茶产业“说”的文章

让瑞昌茶叶有“说头”, 重点是要加大瑞昌茶叶的宣传度, 而品牌最有说服力, 唯有打造统一品牌, 才有实力做响做强。一是准确市场定位。根据全省茶叶市场的基本情况以及市场需求, 确立以名优茶、礼品茶为主导方向的市场定位方向。二是确定运营思路。即统一品牌, 统一标准, 统一包装、统一宣传, 统一质量监控。三是打造品牌。现在, 全国的各种推介会、展销会很多, 我们也要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力度, 快速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和实力。安吉县从2001年起, 连续举办“中国安吉白茶节”, 举办地从安吉到上海、北京, 影响力也从周边几县市到全省、全国, 产生的效益越来越显著;同时他们还在其他的途径上加大宣传推广, 如在设立外销窗口的城市做小规模的公关活动, 在媒体上加强认知感的宣传, 与业已成名的名茶合作, 采取“引进来, 走出去”等措施。这些措施, 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要利用各种宣传推介机会, 利用各种媒体, 广泛宣传瑞昌品牌茶叶, 提高瑞昌品牌茶叶的知名度。四是拓宽营销渠道。加快茶叶一条街建设, 使之成为瑞昌茶叶走向市场的主渠道;建立茶叶销售网站, 实行网上宣传与网上营销;建立销售窗口与销售专柜, 展示瑞昌茶叶形象;借助旅游景点平台, 让游客亲手摘茶制茶, 丰富旅游内涵, 延伸产业链, 同时推介地方特产。

4.4 文化是保障, 核心要做活茶产业“玩”的文章

关于贫困地区发展农村经济的调研文章范文 篇3

【关键词】汉语水平考试(HSK);苏州;发展现状;调研

A Survey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HSK in Soochow

Huang Lei Chou Guangyu Zhang Zhi Liu Bo

【Abstract】Hanyu Shuiping Kaoshi, or HSK, is China’s standardized test of Mandarin Chinese proficiency for non-native speakers. Since its introduction about two decades ago, HSK has evolved into a scientific test as the design, instruction, and assessment of the exam become standardized. This paper has conducted a survey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SK in east China’s Suzhou City, hoping that the analysis and data in the paper can shed some light on the reform of the HSK in the future.

【Key words】Chinese Proficiency Test; HSK; Suzhou; development; survey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2-0150-03

HSK即汉语水平考试,是为测试母语为非汉语者(包括外国人、华侨和中国国内少数民族人员)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目前已在国内的36个城市设立了77个考点,在亚、欧、美洲和大洋洲的33个国家和地区(不包括港澳台)设立了62个考点。截止到2006年底,已有50多万人参加了HSK考试。同时,HSK以“汉语托福”为定位,进行了自身的调整和改革,使考试趋于完善。

苏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是吴越文化的代表性古城,有着很多的历史文化古迹,旅游业发达。近年来苏州经济迅猛发展,已成为长三角黄金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外资企业入驻苏州,苏州已经成为国内国际性程度较高的城市之一。例如苏州市和新加坡联合打造的苏州工业园区成立15年来,已经有300多家外资企业,如欧莱雅、三星、松下等世界著名品牌企业。以上这些因素,不仅为苏州这座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活力,而且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涌入苏州。据统计截至2009年,苏州市外籍人口多达 22 万,并且已经有3万多外籍人士在此工作定居。HSK在苏州的发展现状是我们衡量这里的汉语推广现状的标准之一,不仅代表着当地的汉语教育水平,也与当地的人文、历史环境息息相关,因此,立足苏州市开展这项调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许多关于HSK的调查都立足于考试的内部研究,包括试题的内容、效度等方面,本文主要是从外部的角度进行调查分析,主要集中在考生的视角来进行分析。本次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在苏州学习、工作的外籍人士,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7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60份,无效问卷27份。调查对象主要是他们的年龄具体见表1。

表3和表4构成了我们研究HSK大的背景,第2题的目的是测量HSK的知名度,有近90%的人都知道HSK。一方面,这个是相当高的比例,显示出HSK拥有很高的知名度;但另一方面,没听说过考试和没参加考试的数字分别达到10625%和51%,这都是不容忽视的数字。而参加过考试的却不到50%,这反映出我们的考试宣传的覆盖面是较大的,但是在考试的参与度方面还要努力下功夫。

在此,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反思一下HSK的宣传推广工作,可以考虑加大宣传、包装的力度和广度,而改变以往的单一宣传模式,例如只在考试前在报纸上做广告。同时,我们可以更好的利用网络的特点和优点,通过网页、论坛、博客等渠道进行广泛的宣传,让更多的汉语学习者了解HSK。我们知道,苏州是一座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城市,每年都吸引大批的外国游客,那么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结合城市的特点,在景点处进行宣传,从而得到更好的效果。

从表格中我们可看出,一半以上的人参加考试是出于工作的需要,这也体现出苏州成为国际都市的潜质,汉语在这里的地位不言而喻;而出于生活需要的百分比不到百分之三,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在HSK试题中针对“工作需要”来进行试题内容的改革,以满足考生对汉语应用能力的渴求。

从数据中不难看出,半数以上的人认为考试中“语法知识太多”,这一方面与汉语自身的特点有关,但是也反映出我们的考试中的某种不均衡;其次,是“缺乏实用性”,这也体现出HSK的弊端,即考查的能力与实际运用中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是需要我们改进的。而在“题型不合理”方面,比例是比较小的,说明我们的考试在题型上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第6题:“你认为HSK组织安排工作有哪些不足?”

“考试次数少”成为大部分调查对象的选择,达到了40%,在这点上,笔者认为,可以适当的增加考试的次数,2011年国内HSK考试安排为HSK[基础]:2次;HSK[初中等]:4次;HSK[高等]:2次,这是不能满足考生的需求的。同时我们可以注意到,在“其他”栏中,比例高达35.714%,他们中大部分人觉得考试费用太高,是出乎意料的。 HSK的费用分等级从100元到400元人民币不等,相比雅思、托福等考试,这些金额并不高。既然如此,他们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呢?笔者猜测,考生将考试费用和平时的物价水平等量衡量了,另外,这也与考生所在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例如,9名来自越南、老挝、印度尼西亚的考生都认为费用太高。

不难发现,近四分之三的人都有意愿参加HSK,这也说明HSK还是有非常广阔的市场以及潜在考生的。只要我们努力的进一步完善、改进HSK,相信会有更加辉煌的未来。同时,不应忽视的是27.4%的人不愿意参加考试,其中原因主要集中在没有必要、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在实际生活中帮助不大这几个方面,针对这几点,我们可以有目标的进行完善,同时在推广上也要多做文章,改变一些人的观点。

总体看来,HSK受到的评价相当高,但是需要改进的地方仍有许多,特别是在宣传方面,我们做的还不够。

按地区来说,HSK在亚洲、尤其是在日、韩两国最活跃,欧洲次之,北美、澳洲又次之,而在非洲和南美则几乎是一片荒漠。根据调查对象来看,日、韩两国参加HSK的目的多是与中国的经济、教育交流密切相关的,这也提醒我们注意HSK在海外的开拓有赖于中国经济和教育相关的发展。可以预期,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HSK在日、韩两国将更受欢迎。北美、澳洲则是HSK下一步发展主攻的地区;从欧洲的情况看,他们的学生参加HSK,主要是对中国文化感兴趣,这也启示我们在汉语教学中不能忘记加入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2 改进建议

2.1 实用性:实用性和可行性是HSK作为服务于全球汉语学习者的知名测验而应该具备的品质。通过调查对象的反映,我们已经看到HSK在这点上仍需努力提高,我们在考试设计和实施上都要进行相应的改进以能够增加HSK的社会适用性,做到方便、灵活和实用。

2.2 注重语言交际能力兼顾语言知识。针对多数考生认为试题中语法知识过多的情况,我们应该考虑到这种兼顾。HSK是测量学习者一般语言能力的水平考试,同时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就既要注重考察交际能力又要兼顾语言知识的测评。

2.3 考试研发模式:理想的研发模式,首先,要将“裁判员”与“运动员”分开。HSK属于国家,但研发工作可以委托社会上的专业考试研发机构完成,走市场运作的路子,如此才能责权明确。国家机构投入资金并监控其质量,专业机构保证并提高考试质量,克服以往国家机构自行研发缺乏压力、动力等弊端。其次,考试主办方可以考虑委托若干家而非一家专业考试研发机构共同参与研制,形成竞争、优化机制,包拯研制质量及效率。第三,考试主办方为考核研发机构研发质量,可委托中立的第三方来对各研发机构完成的相关产品进行评估。第四,考试主办方要协助或授权研发机构调动国内相关院校的力量来开展研发工作,扩大研发基础。基于这样的模式,可以预计,未来持续的研发动力将源自这些既有科研实力又有市场竞争关系的机构。

2.4 考试的宣传模式:HSK需要建立全球网站,实现考试信息发布、网上报名、成绩查询、成绩验证、数据传输等功能。HSK要考虑建立国内招收留学生的高等院校的通讯地址、联系人、电子信箱、电话、传真等数据库,提供HSK成绩转发服务。HSK宜增加全年考试次数,可以考虑增加到每年4-5次,各地考点结合当地实际,选择承办其中的一次或若干次。收费方面,HSK可以实行一费制,即考生只需要交考试费,而不需要再向考点交报名费。

HSK将来的发展趋势总体上是非常好的,尤其是以苏州为依托的基础上,但是我们仍可与预测这种趋势可能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有某些因素不协调,整体趋势就因为短板效应而受到阻碍,甚至是削弱。

参考文献

[1] 谢小庆主编.《中国汉语水平考试研究报告精选》.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7

[2] 谢小庆,彭恒利主编.《考试研究文集》(第2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4

关于贫困地区发展农村经济的调研文章范文 篇4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就地消化农副产品,促进农产品流通,培育更多更好的龙头企业,无疑为农民创业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继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之后,农村经济体制和经营方式的又一次创新,目前已在名地全面启动,开成了一股又一股热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

下,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农业生产的科学性,产业化经营是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区结合自身的具体实际,在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作了一些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整体来说,农业产业化推进的比较缓慢,农业的比较效益不太高,农民增收的幅度还不够大,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制约因素:

一是确立市场意识困难。产业化经营首要的条件就是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而传统农业惯有的自给性和封闭性制约了产品市场化,使农户的经济行为缺乏现代经济主体的竞争性,加之农民惧怕市场风险,习惯了种什么卖什么,种多少卖多少的生产经营方式,不愿意或极少去考虑市场的要求,产品仍以传统的粮猪型为主,制约了新产品、新市场的开发与发展。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脆弱。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业的基础设施有着相当的要求。从总体看,农业依然处于基础设施脆弱,后劲不足的状态。其一,虽然国家从九八年开始大力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但主要还是倾向于大江大湖和城市防洪堤建设,真正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经费还是比较少;其二,我区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基本上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其三,由于农田长期施用化肥、农药土壤结构破坏严重,地力下降,农业自然生态系统失调。今年国家虽然启动了测土配方施肥“春季行动”,但对于基层来讲由于设备落后,又无资金,所以此项工作还处于宣传阶段;其四农村教育和科技落后,农村文盲和半文盲比例还不小,科技人员严重不足,科技手段落后,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仅为35%左右;其五由于对农业的投入不足,因而农业物质技术装备还不适应农业产业化的要求。

三是产业化集约经营程度不高。农业产业化只有在市场化和集约化这两个前提下才能得以顺利进行。集约化经营的过程是确立主导产业和实施产业区域化布局的过程,就是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过程,是产业化经营的前提和基础。集约化经营成难主要体现在产品结构难调整,基地建设难组织。这在一定意义上成了产业化的“瓶颈”,我区现虽已初步形成兴桥、长塘的优质稻生产带,兴桥、樟山的奶牛,禾埠、曲濑的韭菜花,白塘、长塘的无公害蔬菜,兴桥肉牛,长塘生猪等产业带,但在规模上、集约化经营上还比较弱小,有待于进一步做大做强。

四是社会化服务配套不完善。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我区虽涌现出了许多民间流通组织、专业协会、农民合作社,但由于有些服务组织带有某些行政色彩,且趋利性比较强,在服务过程中,难免加重农民负担。而且,这些组织的服务功能还不完善,达不到加入成员的一些要求,有些成立不久就“夭折”了。

以上因素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影响着农业的壮大和农民增收,要改变这种状况,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帮助农民牢固树立市场意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出现和形成,从本质上讲是农业对市场经济所做的一种适应。因此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树立明确的市场意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市场,我们要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两个一号”文件精神,通过广播、电视、农经网、农民热线118等大力向农民宣传市场经济意识,鼓励农民通过积极调整农业产业内部结构,拓宽产品经营渠道,以达到既增产又增收的目的。

第二、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确立区域性主导产业。要从本地的自然资源条件出发,根据本地区位特点分析自己的淘汰优势和区位优势,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来定位农业产业化的主导产品规划和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者的主导产业和生产基地。首先,要发展完整的农户经济,通过推广农业科技和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种养大户,在农户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在乡镇范围内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的专业特色,然后向一乡一品、几乡一品拓展,实现户有主营项目,村有骨干品种,乡有经济强项,区有特色主导产业。其次,选择好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启动点。对经济实力强,龙头企业具有一定规模的地方,一方面应加快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促进上规模、上档次,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提高龙头企业的外向度;另一方面应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打破地域界限,跨区域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在原料地设立分厂,实现优势互补。对于暂时无条件建设龙头企业的地方,应充分发挥本地优势,根据资源状况,种养习惯和市场要求,搞好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优势,通过借船出海、借梯上楼,把产品销往国内外市场。对于生产无需加工的,深受消费者欢迎的名、优、特产品的地方,应积极搞

好市场建设,促进商品流通,使更多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

第三、选择适当的经营模式,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比较效益。考虑到区位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对大中城市的依附性,在经营模式上还应选择主导产业带动型——主导产业+农户和现代农业综合开展区带动型——综合开发组织+农户,利用主导产业的牵动力,将农户和市场链接,不断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第四、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共同体。从整体上讲,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是市场行为,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但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是密不可分的,一是要尊重企业与农户的经营自主权,坚持主体独立,自愿合作,利益联动,共同发展的原则,不能违背生产者、经营者的意愿,更不能靠行政命令强行凑合。二是企业与农户要按照股份制原则兴建龙头企业,力求达到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三是企业与农户要通过合作组织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对农户实行利润返还。四是企业与农户要签订购销合同,按优惠价格或保护价收购农户的产品。五是龙头企业或一体化经营组织,依据基地和农户的要求,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服务。

第五、建立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有效的利益保障。农民的市场风险意识和防御市场风险能力都比较弱,因此,建立和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应在三方面着力,即发挥政府调控职能,建立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建立和完善市场支持体系;建立和完善科技支持体系,加快农业实用技术开发,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

关于贫困地区发展农村经济的调研文章范文 篇5

一、农村沼气推广建设进展情况

年初,上级下达我县今年的农村沼气项目建设任务是5394户(池)。6月20日,全市沼气建设观摩会后,又调减为3510户。我县按照要求分三类(国债项目村、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将任务分解到9个乡镇53个村。各乡镇在实施过程中,为了确保任务完成,以三类村为重点,将实施范围扩大到了可能完成任务的全部村,个别乡镇达到所辖行政村百分之百的覆盖率。截至XX年年7月4日,全县已建成和在建沼气870户(据农业局统计资料),占到全县调减后总任务数的24.7%。

从调研情况来看,全县农村沼气推广建设工作得到了县、乡各级的高度重视,呈现全面铺开、点面整体推进的态势,正处于攻坚阶段。虽然目前工作推进力度非常大,措施扎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任务要求差距较大,全面完成任务尚有不少困难和问题。

二、工作推进的几个特点

全县上下在推动沼气建设中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领导重视。从县委、县政府到各乡镇和职能部门,各级领导干部都高度重视沼气推广建设工作,并将其作为行政一把手工程来抓。

2、措施扎实。县政府决定拿出150万元专款用于沼气建设补贴。各乡镇和村也都克服困难,多方筹措资金,出台了程度不同的补贴和激励扶助措施,千方百计推动此项工作。

3、强化责任。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了责任状。各乡镇把沼气建设工作与乡、村两级干部的考核挂钩,强化责任,严格奖惩,形成了层层有压力,人人有责任,上下抓落实的良好氛围。

4、善于创新。在按照有关要求推广单户建池的同时,我县结合实际创新出了联户建池的新模式,有效降低了沼气建设成本,扩大了沼气使用覆盖面。

三、存在的问题

农村沼气推广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县、乡、村三级所付出的努力、做出的工作、取得的成效是应当肯定的,但其推进的艰难和面临的困难及存在的问题也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粪源严重缺乏。全县9个乡镇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建沼买粪的现象。各乡镇为了保证本乡镇建设沼气的用粪需求,严格限制辖区内的粪源外流。在粪源争夺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许多乡镇的沼气用户开始向县境外的武乡等地买粪。河峪乡青阳坪村的冯变成甚至从吕梁市的文水县买回一车牛粪。而随着买粪需求的增加,粪价也一路走高,武乡一带的牛粪就从原来每方30至40元上涨到每方60至70元,翻了近一番。以8立方米标准的沼气池一次投料3—4方计算,一个沼气池仅买粪投料就需要花费300多元。但,即使四处买粪也满足不了现有需求,沼气建设面临“粪荒”的严重考验。以莲花池村为例,建成34户,仅有7户通过买粪完成装料,其余27户全是空池,至今仍在找粪下池。

“粪荒”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我县的畜牧养殖发展不足,畜牧业发展水平难以有效支撑沼气的用粪需求。全县870户已建成和在建沼气用户中,有家畜养殖的还不到10%。河峪乡是我县的畜牧大乡,但在河峪乡寄子村,全村集粪都不能满足村民李社清8立方米沼气池的初次投料需求。兰峪乡郭郊村192户648口人,全村仅存栏3头牛4头猪,所产粪料,按照沼气技术要求,仅仅可供两个8立方米沼气池正常运行。而按照任务分解要求,郭郊村的沼气建设任务是100户,假设任务全部完成,98户的粪源缺口如何解决将是个大难题。

“粪荒”的出现给我们的沼气推广工作带来了先天不足。没有稳定的粪源,不仅严重制约沼气的推广进度,而且会影响到已建成沼气的持续运行。如果沼气必须靠买粪来维持,那么沼气建的越多,粪价就会越高,沼气运行的成本就会越高。如果不能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此项目难免再蹈八十年代初推广夭折的覆辙。同时,按照沼气运行“勤添料、勤出料”和新鲜粪的技术要求,买粪既不经济也不符合技术要求。因此说,买粪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粪源短缺的问题。一池三改是建设沼气工程完整的工艺体系,其中改厕与改圈解决的就是粪源问题,而我县已建成和在建沼气用户中,同步完成或在建改厕与改圈的只占总数的不到4%。粪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沼气推广的瓶颈。

2、技术力量薄弱。调查发现,全县已建成装料的沼气池能正常使用的比例很低。社城镇顶村在去年就开始沼气试点,群众积极性也比较高,建成22户,但是使用效果不理想,尤其是去冬今春以来,能正常产气使用的仅仅只有20%左右。镇村两级多次邀请技术员察看指导,也找不到不产气的原因,拿不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在镇村两级的努力下,该村今年只新发展了6户,仅占去年发展数的1/4强。兰峪乡屯村已建成15个15立方米的沼气池,先装料1池,但至今不能点火,技术人员也搞不清是什么原因,余下的14池就一直空着,不敢装粪,在等待观望。

技术力量薄弱已经成为制约沼气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尽管沼气是一项成熟技术,但沼气工艺流程长、影响因素多,单单靠培训几次农民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面临的技术问题,需要有较高技术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必需的技术装备作为支撑。只有技术指导和服务的水平提高了,农民群众的沼气点着了、烧旺了,沼气建设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成功。而我县目前的沼气技术力量仅仅是领取了省级沼气技工合格证的107名沼气池施工人员。县农业局虽然也组织了服务队伍,并深入一线跟踪服务,千辛万苦,但他们与农村持证上岗的技工属于同批次同课时培训,仅仅是文化程度比他们高而已,理性认识多于感性认识,甚至在建池操作技能上还不如农民技工,给农民提供有效的技术服务心有余而力不足,技术水平的提高成熟尚需要一个阶段与过程。沼气使用、管理和维护全能技术人才严重缺乏,不能为农民群众正确使用沼气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指导与支持。比如,云竹镇赵庄村的两个沼气用户,一样的粪料,同一天装粪,一户正常点火,一户则是哑火,搞不清是何原因,增加了群众对沼气技术的迷惘和不信任。

3、项目的实施条件和实际情况存在不对接。由于任务压力大,完成任务心切,全县各级在沼气建设上倾向于单纯追求任务量的增长,而不能有效结合实际,充分考虑粪源及居民生活习惯等因素,因地制宜,因户制宜,科学实施。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任务量与农村实际及群众生活水平相脱节。比如箕城镇北泉沟村,地处县城郊北,名为农村,其实早已在居民生活习惯等方面融入了县城。从事养殖的很少,而且近70%的居民都已经使用上了煤气灶和电磁灶等新型灶具。而北泉沟村作为箕城镇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却分解到了建设100多户沼气的任务。再比如郝北镇的台曲村,全村413户中有300多户都已经使用煤气灶、电磁灶和蜂窝煤,而该村作为郝北镇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却分解到了270户沼气建设的任务。对台曲这样的农村来说,缺少粪源已经不再是影响推广沼气的问题所在,真正的问题是失去了沼气项目推广建设的必要性。而为了完成任务,村干部带头,村长家未养一头家畜,用着电磁灶却又挖坑建起了沼气池。这些矛盾现象的存在折射出本项目与农村实际情况不对接,势必给项目的实施带来先天制约,难免困难重重,出力不讨好。不考虑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与想法,工作就变成了一级压一级的行政体系或组织体系的线性运动。

北泉沟和台曲这类矛盾现象的存在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沼气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对接上不适应。是否使用沼气并非新农村的根本标志和属性,也不是新旧农村的本质区别所在。推广沼气是因为沼气在传统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方式与新农村的某些本质要求之间可以发挥符合实际的较好的衔接作用,可以通过推广使用沼气有效解决一些农村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与新农村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对于那些处于城市周边,生活习惯已经实现或正在向城市化(城镇化)转型的农村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没有了推广户用沼气的基础。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推广沼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间的关系,推广沼气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手段之一,而不是目的本身。

再者,推广户用沼气与畜牧业的发展现状、趋势和农村建设方向、农村生活习惯等也存在着一定的不适应。一是,随着近年来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手扶拖拉机、三轮车等农机具的拥有量不断增长,以及太谷、祁县等邻近地区悬耕机的深度介入,使得农村养畜使役逐渐淡出农业生产,牛、驴等大牲畜养殖日趋减少。二是,随着农村劳务输出的发展,农民家庭收入日趋多元化,特别是前几年生猪市场的不景气和疫病流行,及养殖猪、羊市场风险的不可预见性和农民一家一户抵抗风险能力的不足,农村分散经营式的家庭养殖日趋减少,畜牧业发展开始逐步走向集约化、规模化、小区化。三是,随着农民居住条件的逐步改善,大部分新规划建设庭院都在200平米左右,而一个8立方米的沼气池需要配套养殖5—7头猪、200只鸡或者2—3头牛。受有限空间的局限,一家一户家庭养殖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实际,推广以家庭养殖为基础的户用沼气条件先天不足。

此外,由于我县的气候条件,取暖期长达4个多月之久。而我县农村冬季取暖绝大多数是采用火炉烧煤的形式,烧饭取暖一体化。同时,沼气在冬季受气温影响较大,从我县去年发展的一些沼气用户的使用情况看,冬季沼气闲置率几乎达到90%。

4、补贴政策的两难困境。调查发现,沼气建设完成情况好的村绝大多数都是在上级投资的基础上,县、乡、村三级配套补贴,不少群众不用花一分钱。有的村民说,要是花钱,俺就不建了。这种思想在群众中间比较普遍,由于这种思想的存在,大部分推进较快的村都是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补贴沼气。全县太长高速过境村几乎是清一色地拿出征地补偿款来补贴沼气建设。有的乡镇的一些村由于集体经济薄弱,无力补贴,村干部便以个人名义贷款筹措资金补贴沼气建设。常银村村干部个人贷款1.3万用于垫付沼气补贴。这种精神可嘉,但不值得推广,更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关于贫困地区发展农村经济的调研文章范文 篇6

建立健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是“保民生,保稳定”的一项惠民利民工程,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民心工程,为此,本人就我县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进行了一些调查,并对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提出了几点思考意见,不对之处,请指正。

一、我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和问题

1992年,民政部印发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标志着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我国开始实施。按照上级规定,我县的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也于1993年1月起施行。我县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刚启动时是由民政部门设立相应的机构运作,设有会计、出纳岗位,基金独立核算。至2008年民政局的此项职能整体移交到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所属的经办机构。

我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开展以来,解决了部分群众“老有所养”的问题,对于深化农村改革和维护社会安定,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与发展需求相差甚远,还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范围小,覆盖面窄。

政府实行社会养老保险的目的应该是为老年人提供一个“保护伞”,使其老有所养,但是,目前社会养老保险所覆盖的人数非常少,未能真正发挥社会保障的功能。我县从1993年开始推行农村养老保险,至2008年底有6163人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只占我县农业人口9.8万人的6.5%。

2、社会化程度低,保障功能差。

目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于参保率低、待遇水平低,虽在全县范围内实行,但社会化程度低,保障功能差,社会保障基金调剂范围较小,加之没有统筹金支持等因素,造成了现在符合享受待遇人员领取金额太少,达不到“养老”的目的,至2008年底有301人领取养老保险金,领取标准人均7.93元/月,最高的93.94元/月,最低的1.08元/月,这种状况削弱了社会保障对劳动者的生活保障作用。

3、农村社会保障模式单一,基金管理缺乏法律保障。目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主要采取储蓄积累模式,但范围极小。由于无统筹金支持,又没有其它补助收入,使农保基金总量不足,抗风险能力不强。从整体看,现行的农村社会保障模式无法承担农村老龄化高峰到来的冲击。由于

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致使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缺乏约束等机制,资金使用存在风险大,无法解决保值增值的问题。

二、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思路

1、必须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政府要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要适当增加集体补助,通过政策扶持、加强管理、深化改革等途径,大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高村集体对农民的补助能力,并制定相应的办法规范村集体对农民的补助;要引导农民自身增加投入。通过一系列政策激励,吸引农民参保,不断提高覆盖率,最终实现“全民皆保”的目标。

(2)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农村人口数量庞大,经济基础相当薄弱。因此,现阶段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还难以完全替代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农村养老仍然必须坚持和强调社会保障与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相结合;必须坚持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与国家补助为辅、国家适当给予政策扶持相结合;必须遵循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必须坚持量力而行与适度保障相结合的原则。

(3)坚持“城乡衔接”的原则。由于农民的收入水平普

遍低于城镇居民,缴费水平不能超出农民的承受能力;又由于农村消费也远低于城镇,相应地农村社会保障的待遇水平也应当远低于城镇社会保障标准。在总的管理原则上,目前农村社会保险应与城镇社会保险有所区别,但是社会保障理论体系应一脉相承,社会保障项目要基本一致,资金管理原则要基本一致,规定互相衔接立法要基本一致,最终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2、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操作细则。

(1)明确参保对象: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加新农保。对原来已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对象要制定好科学合理的移接手续,让政策更好延续。据最近一次摸底统计,我县总人数农业户籍人口98499人、其中16岁—60岁人员67803人。

(2)制定制度模式: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财政和单位或集体缴费的一部分和全部农民个人缴费计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实行缴费确定型的支付办法,即按个人账户储备积累的总额确定保障基金发放标准,体现效率原则。并逐步建立社会统筹基金,实行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基本相同的制度。财政出资和单位或

集体缴费的一部分进入统筹基金。社会统筹基金按待遇确定型的原则,除用于承担个人账户支付完毕后的支付责任,还可按当地农村生活支出一定比例发放社会统筹养老金。

(3)建立筹资机制:农民养老保险金的筹集,采取农民自交、集体补助,国家扶持(或补贴)相结合的办法。即农民自己交一块,集体补助一块,政府扶持一块。原则上以个人缴纳为主,以集体补助为辅,可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确定集体补助的上限;财政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重点放在政策引导、鼓励农民投保和给予激励上,可以视财政情况给予一定比例的统筹基金或补助资金。

(4)提高保障水平:缴费水平决定着保障水平。在缴费标准上,可设立低、中、高多个档次,由参保人根据不同的经济条件、收入水平、健康状况进行自主选择,并可在申请批准后调整缴纳档次。最低缴费标准按最低享受(支付)标准倒推,应在加上政府和集体的补助后,能保证基本的养老需要,保障水平达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5)合理待遇享受: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时开始享受,享受标准可根据个人账户积累额,制定科学合理的个人账户计发系数,按月或按季发放;个人账户余额不敷使用的,由统筹基金支付。要加大财政和集体(单位)投入,建立农村养老保险的待遇调整储备金,根据物价指数增长等情况,适时提高养老金水平。

关于贫困地区发展农村经济的调研文章范文 篇7

一、辽西北地区大力发展秸秆畜牧业意义重大

大力发展秸秆畜牧业, 是辽西北地区实现土地稳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现实要求。实践证明, 这既能解决当前特大旱情带来严重欠收的燃眉之急, 又是避免这一地区十年九旱造成灾害影响的长远选择。

1.有利于抗旱避灾, 提高土地产出。发展秸秆畜牧业, 既可以增强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 也是实施突破辽西北战略的重要路径。一是可以抗旱避灾。辽西北是典型的半干旱地区。与种粮食作物比, 在严重干旱的条件下, 利用4-7月份种植青贮玉米等畜禽专用饲料作物, 既可以充分密植, 还可以一年收两季甚至三季, 具有抗干旱、产量高、效益好的明显优势, 能有效地避开春季严重干旱的影响。二是可以调整种植业结构。畜牧业是农业产业中产业链最长、附加值最高、带动作用最强的产业, 特别是牛羊产业经济效益好, 市场需求量大。目前, 辽西北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单一, 粮食作物比例高。如果辽西北地区专用饲料作物种植比例由目前的3%提高到20%, 畜牧业产值将增加2倍以上, 农民人均将增收2000元以上。通过种植青贮玉米、优质牧草等专用饲料作物, 不仅可以推进秸秆饲料化开发利用, 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 而且还可以加快实现种植业的结构调整。三是可以提高土地产出。专用饲料作物利用光、热、气能力强, 单位面积产出是一般农作物的2倍以上, 可以转化为更多的畜产品。大力发展秸秆畜牧业, 可以提高土地的产出率, 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如果辽西北地区秸秆资源饲料化开发利用率提高到70%, 牛羊数量就可以翻一番。

2.有利于封山禁牧, 保护脆弱生态。辽西北地区天然草原环境总体恶化, 是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 而过度放牧又是天然草原生态功能减退的根源之一。全省现有天然草原4800多万亩, 理论载畜量1380万个标准羊单位, 目前已超载30%以上。这造成70%的天然草原不同程度地沙化、退化, 生产力水平比20世纪80年代初下降30%以上。近年来, 全省大力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 有效利用秸秆资源, 积极发展牛羊舍饲圈养, 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目前辽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仍十分脆弱。如何解决畜牧业发展与封山禁牧的矛盾, 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据调查, 在放牧条件下, 4亩草原养1只羊, 而利用秸秆资源每亩可以养羊3只。通过调研我们感到, 要坚决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在全省范围内实行封山禁牧的重大决策, 有效破解植树与放牧的突出矛盾, 其根本前提就是要充分发挥秸秆资源潜力, 对畜禽实行全部舍养。这完全可以实现畜牧业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的双赢。

3.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 扩大财政收入。畜牧业上连种植业, 下接加工业, 是农业经济中产业链最长、关联度最高、综合效益最好的产业。大力发展畜牧业, 是建立现代农业特色产业体系, 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增长, 进一步扩大财政收入的重要渠道。2008年辽西北地区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7.3%, 2009年将提高到50.5%。特别是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是县域培植税源、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力量。

4.有利于吸纳劳力, 促进农民增收。畜牧业生产和畜产品加工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可以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增加农民就业机会,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利用秸秆资源, 实行舍饲圈养, 农民饲养一头肉用基础母牛年纯收入1000-2000元, 利用架子牛育肥120天, 纯收入600-1000元, 饲养一只肉用母羊纯收入150-200元, 购买架子羊育肥60天, 收入60-100元。

5.有利于安全防火, 减少环境污染。由于秸秆有效利用率低, 长期以来春季焚烧秸秆成为引发森林、草原火灾的主要原因。大力开发利用秸秆资源, 发展畜牧业生产, 不仅可以提高秸秆利用率, 实现秸秆换肉, 而且可以有效减少或杜绝焚烧秸秆, 有效降低火险隐患, 有利于安全防火, 并且减少烟尘造成的环境污染。

二、辽西北地区发展秸秆畜牧业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 辽西北地区利用资源、地域和基础优势, 不断加大秸秆资源饲料化开发利用力度, 秸秆利用数量逐年增加, 利用质量不断提升, 利用率明显提高, 有力地推进了现代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1.秸秆饲料化开发利用促进了养畜数量大幅增长。2000年以来, 辽西北地区牛羊数量以年均8.6%、13.7%的速度递增, 2008年牛饲养量达到268.1万头、羊饲养量483.9万只, 2009年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

2.秸秆饲料化开发利用促进了养畜质量明显提高。辽西北地区牛羊生产水平全省领先, 肉牛良种化率达到90%以上, 肉羊改良率超过50%, 畜牧业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已建成标准化畜牧小区4511个, 拥有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73家, 累计建设秸秆青 (黄) 贮壕327万立方米, 为进一步提高牛羊质量、实现产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3.秸秆饲料化开发利用促进了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发展现代畜牧业, 实现秸秆“过腹还田”, 推进了畜牧业生产方式的改变, 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据监测, 辽西北地区牛羊舍饲圈养区, 草原植被盖度由30%以下提高到60%以上, 产草量由30公斤提高到90公斤以上, 生态效果非常明显。围绕畜牧业生产开发利用秸秆资源, 减少了焚烧秸秆现象, 有效降低了烟尘造成的环境污染。

辽西北地区通过秸秆养畜, 有力地促进了饲养方式的转变, 为实现草食家畜集约化、规模化饲养奠定了基础, 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但仍存在一些实际问题:一是秸秆青 (黄) 贮壕等基础设施数量不足, 秸秆利用总量只有42%, 特别是“三贮一化” (青贮、黄贮、微贮和氨化) 处理利用量更低。二是省外生产的一些适用的秸秆加工机械还没有纳入农机补贴范围。三是养殖场户普遍反映贷款难、融资难, 缺少发展后劲。

三、辽西北地区大力发展秸秆畜牧业潜力巨大

辽西北地区发展秸秆畜牧业, 具有难得的资源条件和后发优势, 蕴藏着加速发展的极大潜力。

1.自然条件适宜。辽西北地区总耕地面积1418万亩, 占全省的23.6%, 人均耕地占有量是全省的1.7倍。全区有天然草原2174万亩, 占全省的44.7%。人均土地多、适宜饲料作物生产、草原面积大等丰富的自然条件, 可以为畜牧业发展、特别是牛羊产业快速发展提供充足的饲料资源。辽西北气候干燥, 不适宜粮食生产的不利因素, 恰恰是种植耐旱饲料作物, 大力发展畜牧业的优势。

2.秸秆资源丰富。发展秸秆畜牧业, 不仅需要充足的秸秆等粗饲料供给, 而且更需要增加青贮玉米及牧草等优质粗饲料和蛋白质饲料的供给。辽宁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 玉米产量占全省农作物的67.9%, 秸秆可达1400万吨。在辽西北地区, 每年产农作物秸秆800多万吨, 其中600万吨可以作为饲料资源开发利用。而目前秸秆饲料化利用量只有240万吨, 还有近400万吨秸秆资源可供养畜利用。据专家测算, 辽西北秸秆资源饲料化利用率每提高10个百分点, 可以增加养羊300万只以上。

3.产业基础较好。辽西北地区以肉羊、肉牛、细毛羊、奶牛、鹅为重点的草食畜禽品种齐全, 而且畜产品的产业链也在不断延伸拉长。拥有的朝阳市种畜场、关山种羊场等是全省重点种畜场, 基本可以保证畜牧业生产需要。近年来,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实施农业“主辅换位”战略, 由单纯主产粮食加速向现代畜牧业和食品工业转变。通过秸秆养畜带动产业化发展, 短短几年就实现了畜牧业倍增, 跻身于全省畜牧强县行列。畜牧业已成为该县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实现农民稳定增收的重要增长点。

4.政策日益完善。近年来, 省委、省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推进辽西北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组织实施了畜牧业倍增计划、现代畜牧业推进计划, 大规模扶持实施了畜牧业小区、畜产品加工企业、秸秆饲料化开发利用、草原沙化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为辽西北地区秸秆畜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在这些政策的扶持下, 辽西北地区畜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

5.市场前景广阔。近年来, 辽宁省牛羊及其产品始终处于供给偏紧、价格较高、效益稳中有升的状态, 市场需求旺盛。辽西北地区又毗邻京、津等消费市场, 与内蒙古自治区等牛羊生产基地接壤, 陆路交通网络发达, 是承接关内外牛羊育肥和运输的枢纽, 区位优势非常明显。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人们对肉、蛋、奶的刚性需求在不断扩大, 而辽西北这些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牛羊生产条件, 以及大力实施的品牌战略, 可以保证优质产品质量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四、全面推进辽西北地区秸秆畜牧业发展的建议

1.加大宣传培训, 增强综合利用秸秆意识。要不断加大宣传力度, 尽快使辽西北地区各级政府和农民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 推进秸秆饲料化开发利用, 真正把辽西北的秸秆资源优势转化为畜牧业和当地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农民增收的优势。力争到2012年辽西北地区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到60%以上, 牛羊数量、肉类产量提高1倍以上。

2.突出政策引导, 强化秸秆畜牧业主导地位。全省现在每年安排资金2500万元, 扶持辽西北地区建设秸秆青 (黄) 贮壕100万立方米;安排资金1.5亿元, 扶持建设畜牧业小区1500个;安排资金2500万元, 扶持建设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5个;安排资金1亿元, 治理沙化草原100万亩。建议要保持现有省制定的扶持秸秆饲料化开发利用、畜牧业小区、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草原沙化治理等工程建设的连续性。同时, 还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饲料作物种植补贴、秸秆加工机械享受农机补贴政策, 特别是要做到养殖场户购置秸秆加工机械一律补贴。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实现各县 (市) 都有专业担保公司, 采取专业公司担保、龙头企业担保、联户联保等形式, 把逐步解决养殖户贷款难问题, 纳入省政府出台的信贷对县域经济支持的范筹。通过政策拉动和引导, 有效推进秸秆开发利用, 进一步加强秸秆畜牧业的主导产业地位。

3.抓好典型带动, 推进秸秆畜牧业试点示范。要采取省抓示范县 (市) , 县 (市) 抓示范村屯、场户的方式, 在辽西北抓出秸秆饲料化利用率高、牛羊数量多、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5个典型县 (市) 、100个示范村屯, 实现看有典型、学有样板、干有模式。依靠典型带动和引导, 推动辽西北地区秸秆饲料化开发利用和畜牧业快速发展。

4.围绕项目推进, 搞好秸秆利用基础设施建设。要以秸秆青 (黄) 贮壕建设为重点, 实施好省扶持辽西北秸秆饲料化开发利用、国家秸秆养畜示范工程建设项目, 解决制约秸秆饲料化开发利用基础设施不足的瓶颈问题, 使辽西北地区每年新增秸秆青 (黄) 贮壕100万立方米以上, 秸秆饲料化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

关于贫困地区发展农村经济的调研文章范文 篇8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高职院校; 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8.5

地区经济服务乃至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职能之一 ,是高校提升内涵、增强实力、扩大影响的重要途径。因其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与生俱来的依存关系,决定了高职院校转型必须把社会服务放在关系证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位置上进行思考与研究。

一、高职院校向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存在的误区

(一)高职院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并非简单的“升格”

新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大部分有较长时间从事高职教育的经验,升格为本科层次后难免会沿袭高职阶段的教学管理体制。长此以往,将会把应用型本科办成高职的影子,所培养的学生缺乏基础理论素质的支撑,其以后的实践会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从而使学生毕业后缺乏职业延展性。

所以专升本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应避免走入用高职教育模式指导本科教育的误区,深刻理解“升格”的内涵,从办学理念、发展路径、课程体系、特色强校等角度重新给应用型本科准确定位。

(二)应用型本科教育绝非尖端教育,不可盲目为其定位为研究型高校

专升本后的本科院校完全抛却长期积攒的高职教育教学经验,放弃其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优势,转而鼓励教师和学生投身科学研究。如此则有两不利:第一,新升本的高校师资力量不成梯队,中年骨干教师较少,科研水平较低,缺乏科学研究的学术氛围,缺乏学术界具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致使走科研之路会落在大部分老牌本科院校之后。第二,放弃自己的实践优势就没有自己的特色,在当今高校生源激烈竞争的形势下,只有内涵发展、特色强校才能增强自身的参与竞争能力,才能生存然后求发展。换句话说,没有特色就没有新升本院校的生存之路。

(三)应用型本科教育非学术性本科教育,其发展过程中忽视了课程结构的优化和课程体系的完善

学术性本科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理论积淀期,所以在其课程结构建设中大量的引入基础理论,而削减实践课的学时,所开设的实验课程也多为验证性实验而非操练性实践。而应用型本科教育应突破这种模式的局限,根据自身的教学目标主动地优化课程结构,使专业技能课程有其专业基础课的支撑体系。

二、新专升本院校步入转型发展误区的原因探析

(一)传统高职教育思想所形成的思维定向性

高职教育是中专教育的延伸,它只强调学生会做什么,而不告诉学生为什么这样做,或者怎样才能做的更好。而应用型本科教育不单强调学生会做什么,还必须清楚为什么这样做,而且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对工作过程及效率进行思考,进而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二)对应用型本科与学术型本科的界定模糊,自然在发展模式上就会借鉴或模仿学术型本科,并因而失掉了自己应有的特色。

應用型本科所要培养的人才绝非学术上的精英,而是工程上的能手,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复合型、应用型及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

这里所谓的“拔尖创新人才”指的就是工程项目的实施人才,而非项目规划的研究人才。这就是应用型本科在发展上应坚持的特色,也是其今后必选的区别于学术型本科的发展道路。

(三)课程结构的优化及课程体系的完善没有切入点和有效的方法

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结构优化应从专业基础课程切入,专业基础课程是学习专业课程的必要铺垫,只有合理而科学的设置专业基础课程,才能科学地构建专业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受体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值得提出的是,应用型本科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应在原来高职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有所延伸,兼顾边沿学科和交叉学科。这是完善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第一步,也是贯彻教育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点。

三、新专升本院校应坚持的转型发展方式

(一)转变发展方式是其转型求进的关键

转变发展方式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因素。第一,对学校定位的重新审视。第二,对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重新认识。第三,转变专业设置的“大而全”的基本思路,走品牌专业建设的道路。按照教育部、财政部本科教学工程的文件精神,加快精品专业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并适时地对已建成的精品课程进行升级改造。

(二)坚持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发挥高校人才、知识密集的优势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坚持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走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社会有关部门合作共建的道路。建设稳固而利益一致的校外实习基地,鼓励院办企业及系办企业,发挥优势,巩固所取得的实践成果,使教有所得,学有所用。

在校企合作的关键问题上,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与企业建立利益相关的管理机制。做到产由企业出、学由学校养、研由教师做,切实推进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健康发展。

(三)积极开展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深化教学改革,建设中青年教师学术发展与教学能力提升的新机制

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应立足于持续而有力的教学改革,充分发挥中青年教师思维方式的灵活性,鼓励其在学术前沿努力探索,把研究经验和探索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实施,加快科研成果向行业产出转化。因此,关注教师的成长就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重心。

四、结论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本科教育的大众化阶段,其转型发展有必要借鉴高职教育和传统本科教育的经验,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把既有经验及时地转化,结合自身特色灵活运用,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根本道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2011,7

[2].张宏喜.《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原则与实践——对安徽科技学院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思考》[J].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9,23

[3].中国教育报.《应用型本科院校寻突破:错位竞争办出特色突围》.新华网.2011,11

[4].冯雪芬.《基于无锡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专业设置评价体系构建》[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15

上一篇:怀念母亲的读后感下一篇:海关常用词汇及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