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村党建工作典型案例

2024-09-24

贫困村党建工作典型案例(共12篇)

贫困村党建工作典型案例 篇1

贫困村党建工作典型案例

---xx镇xx党总支党建纪实

xx镇xx村位于xx镇北部,与西邑接壤,国土面积16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2160亩,其中旱地1760亩,水田380亩。境内雨量充沛,气候垂直变化明显,适宜发展粮食、烤烟、茶叶、泡核桃、鸡蛋果等种植业和畜养殖业。全村13个村民小组372户,1549人;有1个党总支,4个支部,6个党小组,64名党员。2010年人均纯收入2485元。

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xx村党总支紧紧围绕“抓党建,促发展”的总体思路抓经济建设,在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立足温凉山区资源丰富,劳力充足等优势和产业结构单

一、产业科技含量不高等实际情况,以资源为依托,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动力,粮食稳定为基础,烟、蔗、畜建支柱,林果突破,个私求发展,两基教育抓提高的发展思路。引导全村人民群众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壮大农村经济。

强化队伍建设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增强党组织战斗力。xx村党总支下设4个党支部,长期以来不断加强党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严格按照《党章》和党员发展程序有关规定,贯彻执行发展党员公示制、预审制、入党介绍人资格审查制、票决制和责任

人畜饮水工程;投资75万元修筑了3.9公里的村道弹石路;实施了50户“三改”(改厕、改厩、改灶)工程、14户“三建”(建家、建沼气池、建园)工程、建成沼气池37口。二是建设文化阵地、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投资50多万元,修建了占地1400多平方米的村委会办公大楼,设置党员活动室、会议室、图书室等组织阵地,丰富了党员、群众精神生活。

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为切实增加农民群众收入,党总支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点,调整和优化了产业结构。2010年林果产业的发展以泡核桃为主,共新发展林果产业1500亩,其中泡核桃200亩,产量40吨,总收入28万元。到2015年计划发展泡核桃1000亩以上。推广地膜包谷覆盖种植技术,共种植地膜包谷500亩,预计实现收入50多万元;加大畜牧业养殖方式,投入4余万元带动群众建设养殖圈舍40多个,积极推进规模养殖专业化,2010年大牲畜存栏920头,猪羊存栏4500头,大牲畜出栏80头,猪羊出栏1100头,畜牧业总产值90多万元,畜牧业收入60多万元。

巩固和壮大主导产业烤烟和甘蔗的发展,2010-2011年甘蔗种植450亩,烤烟1006亩,通过广大党员和群众的努力,现已完成镇下达任务。目前村经济已初步形成烟、蔗为主导,林果业和畜牧业快速发展的结构模式,群众收入逐步多元化。

(二)要着力提高农村党员群众的“五好、五带头”能力。一是实施农村党员素质。结合农村实际,加大对党员进行党的理论知识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外。二是实施农村党员和致富带头人的培养工程。加大对党员干部和致富带头人的培养力度,拓宽培养渠道,增强党员的“双带”能力,发挥党员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动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xxxxxxxxx委员会 2011年6月5日

贫困村党建工作典型案例 篇2

某大学生, 男, 2013级新生, 生源地为广东陆丰。该生的家庭本来就贫困, 学费都是借来的。刚入学不久, 60多岁的父亲就摔伤了脊椎, 伤及神经, 手术及治疗费近十万元。该生多次打电话要求退学, 退还学费给父亲治病。

根据这一情况, 辅导员和班干部等多次与该生沟通交流, 详细了解了该生家庭的特殊境遇, 由学生干部牵头发动全系学生为其捐款, 并把其中一个国家助学金的名额给了他。最终在系领导、辅导员、同学坚持不懈的关心鼓励和帮助下, 该生重回了校园, 成为了品学兼优, 乐于助人的学生。

2 案例解决过程

一个周五的下午, 我接到了蔡某的短信, 说回家一趟, 我以为是周末正常回家, 于是回他信息说:好的, 注意安全!。因为短信无法传达出发信人的心情, 我当时并没有解读出蔡某的不安, 回完短信后就把这件事暂时搁下了。星期日上午蔡某又发信息来说要请假一周或更久, 我马上意识到事情肯定不像我当初想得那么简单。我立刻拨通了蔡某的电话, 果不其然, 电话那头传来了他的低沉的声音。我心里很是诧异, 他家里发生什么事情让一个性格开朗的学生变得如此低沉, 我开始仔细询问事情的原委。

事情的起因是由于家庭本来就贫困, 不想日前年事已高的父亲不小心摔伤了脊椎, 并伤及神经, 手术及治疗费近十万元, 经请示系领导批准了他的请假。没过几天他打来电话要求退学并退部分学费以解决当务之急, 我清楚他是想继续求学的, 只是迫于眼前的困难。

国家提出:大学生不能因交不起学费的原因而退学, 如何才能妥善解决这个问题, 我反复考虑形成了一个基本的想法, 所以我极力劝阻其退学的同时马上向领导汇报, 经过系领导同意着手实施。首先系里决定将一个国家助学金的名额戴帽给他;其次组织学生干部发动学生捐款, 学生们纷纷解囊, 踊跃捐款;最后积极为该学生寻找勤工助学岗位。

一周多后他重返校园变得沉默不语, 我多次主动与其沟通交流, 得知他一方面因同学们的捐款而自卑;另一方面工科专业学习连贯性强, 缺了那么多课有点跟不上。我开导他:每个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 现在大家帮助了你, 你要好好珍惜, 努力学习, 让自己以后有能力帮助更多的人。我还与科任教师联系, 并安排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和他一起学习, 积极为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 不久后, 他走出了困境, 重新做回了自己, 而且比以前更加努力、更加乐于助人!

3 案例分析

该案例的特殊性在于, 该生本来就贫困的情况下, 又遭遇巨大变故造成了经济和心理上的困难。除了要解决其经济、生活上的困难外, 更要注重对其心理上造成的创伤, 采取有效的手段对其进行心理疏导, 使其尽快恢复自信, 走出困境。通过该案例的问题成功解决同, 也促使我们辅导员对待贫困生的情况应当做到以下几方面。

3.1 通过日常工作对贫困生的家庭情况做充分了解

对于贫困生、特殊家庭学生的关注和关心应该将工作做在前面, 平时多走访宿舍, 多参与他们组织的活动, 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注意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防止因拖延和疏忽造成不良后果。

3.2 关心其学习和生活, 使其感觉到大家庭的温暖

对于贫困生来说, 他们尤其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爱。辅导员要像亲人一样, 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上给予更多的关心帮助, 及时发现和纠正他们的心理问题。通过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关心和帮助, 提倡其他同学多帮助、多亲近他们, 积极为贫困生营造出温暖的家庭氛围。大家庭里的亲情与友情, 将会使这些贫困生情绪逐步稳定, 并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

3.3 重新树立目标, 在追求中恢复心理平衡

对于贫困生来说, 帮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价值,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他们重新确立目标, 在追求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价值, 从而恢复心理平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辅导员、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要特别留意这类学生身上的优点, 多创造让他们展现自己个性的机会, 并适时地给予肯定, 唤起他们的自信, 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 坚定生活的勇气和信心。通过适时地开展人生观、价值观的讨论, 帮助他们正确观察和认识社会, 重新树立起人生的奋斗目标, 在不断的追求中, 使他们自身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而他们的心理也在这种拼搏与追求中走向一个新的平衡[1]。

4 案例启示

4.1 辅导员在贫困生的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辅导员虽然不是心理医生, 但他们更贴近学生, 亲和力强。贫困生在校园生活中与辅导员接触密切, 碰到事情愿意接受辅导员的意见, 辅导员容易发现贫困生的各种问题。

4.2 辅导员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必须注意的方法与技巧

(1) 对贫困生的家庭情况要充分了解。辅导员在新生入学前尽可能多查阅学生档案;入学后多走访宿舍, 关心学生的生活, 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及时发现和掌握学生面临的变化和危机, 及时给予力所能及的保护和干预。 (2) 辅导员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和工作水平, 在关键时刻牢记国家政策, 理清思路,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争取领导的支持, 将组织的关怀融入学生心里, 将党的政策落实到行动之中。 (3) 帮助贫困生解决实际问题。宣传国家资助政策、帮助学生申请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积极为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 能够化解掉很多学生的经济压力及心理负担, 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情谊, 有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 (4) 要发挥班级干部和同学的作用。负责任的班级干部能够成为老师不可或缺的助手, 成为老师和贫困生之间的纽带。他们不仅能够帮助老师随时掌握学生中的异常情况, 还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 在班级或宿舍内形成一股合力, 共同帮扶有家庭困难的同学。一个宽容、宽松、宽厚的集体氛围对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化解是至关重要的。 (5) 对贫困生产生的异常行为要重心理疏导慎管教。学生的异常行为不能简单地从道德和纪律层面来考虑, 辅导员做工作时要走进学生内心, 把握其行为的真实动机, 辩证地分析, 给予理性的指导。 (6) 树优秀贫困学生典型, 在学生群体中积极开展励志自强教育, 提高学生抗挫受压能力。

参考文献

[1]杨珂, 贾成军.高校助学育人工作更应注重人文关怀[J].石河子大学学报, 2011 (12) :14-16.

[2]张艺馨.论高校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的建构[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08 (11) :87-89.

贫困生案例分析 篇3

关键词:贫困生 案例分析 贫困生帮扶

案例事件:

王英杰,2010级沈阳药科大学高职学院中药一班学生,来自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父母均靠种地为生,家里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两年前弟弟突然患有再生性障碍贫血,治疗费用让家里入不敷出。父亲目前常在外打工,提高家庭收入,母亲在家一边忙农活一边照顾弟弟;姐姐在当地担任补习教师,把自己的收入基本都补贴给家里。但治疗费用太大,家里欠了很多债。

该生是我校的贫困生,学校除了为贫困生提供助学金外,还提供部分勤工俭学工作给愿意参与此项工作的学生。该生为了补贴自己的生活费主动提出勤工俭学申请。但实际工作当中,该生每次打扫教室都等到自习室没有人总担心周围同学的反应,,怕他们嫌弃自己家庭条件不好,把自己当异类。该生内心受着极度煎熬,常常来找我哭诉这种矛盾心理,既想继续勤工俭学,有害怕别人异样的眼光。

案例分析:

王英杰的案例属于贫困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案例,家庭贫困会造成学生自卑心理,不能坦然的面对周围的老师和同学。所以分析该生产生这种心理负担的根本原因至关重要。在与她长时间花心思的谈心和了解后得知,(1)该学生家庭本本分分,在当地是一个和谐、幸福,而且家庭条件并不贫困的家庭,突然地变故使家里经济条件急转直下,难免会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2)该生来到大学,面对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有些不适应和胆怯,自尊心强,很想融入集体有有些自卑;(3)弟弟的病治疗周期长,耗费精力大,对未来缺乏信心。

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法,注意工作技巧:

(1)既然学生有困扰就要耐心倾听他的经历,注意抓住其中的细节,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及时对他的遭遇表达充分的理解和合理的同情。逐步的让学生信任辅导员,愿意在辅导员面前畅所欲言,把自己心理所有的顾虑和担忧无保留的表达出来。

(2)辅导员真诚的表达出对此事的看法,进而分析大部分学生的内心想法,结合实际情况让其明确这些顾虑都是自己的猜测,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顾虑。

(3)交谈语言、措辞和语气要格外注意,保护学生敏感的自尊心。

(4)此类学生心理转变速度较慢,容易反復,故要保持开导工作的长期性。坚持长时间内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给予及时指导,达到真正的精神解困。

教育效果:

经过对她的开解和沟通,该生目前能够正视自己的家庭情况,对待勤工俭学工作认真负责,不再把它当成一个负担,而是一份很平常的工作;另外该生也时常和要好的同学提起家里的种种情况,主动把烦心的情绪表达出来,自己觉得现在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

常见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随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学习和就业压力明显增加,特别是一些贫困大学生来到陌生的环境,适应性较慢,自卑感和自尊心格外明显,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学校老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1、自卑心理较强

部分贫困生因家乡属贫困地区,整体经济条件较差,教育条件也相对薄弱,学生们从小就自立要强,与周围同学差异不大;进入大学校园以后,大家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面对学校丰富多彩的文化气氛,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际交往,他们多数不能适应,自尊转变为自卑,甚至产生强烈的失落感。这些学生总担心自己寒酸的外表和拮据的消费被人看不起,对周围的人和事常常敏感多疑,害怕同学们不能理解和接纳自己。正是此类异常的顾虑和担忧干扰了他们全面客观看待自己优势和所拥有的条件的能力,往往因为一点小事,或者是误会而不满意自己、否定自己;同时他们不愿表白自己的心理,或者将自己的真实心理隐藏起来既不善交际也不愿同周围人交流,长期形成心理压抑。

2、自立自强,但心理负担较重

贫困学生因受家庭环境等影响,大多吃苦耐劳,待人诚实,做事踏实,勤劳朴素。但他们的心理负担较重,与其他同学相比他们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学习,还要担心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开支,每当新学年开始时他们都很担忧难以交齐的学杂费和平时的生活费。这些担心都会不断加重他们的心理压力,使其长时期处于紧张状态,如果不能及时表达出来或者找到适合的发泄渠道,将会产生恶性循环的效果。

3、关注学习成绩,常忽略交际能力的锻炼

贫困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等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域,能考上大学进城里念书实属不易。所以他们更珍惜上大学的机会,平时学习认真刻苦,成绩优异,但他们往往忽略综合素质的培养,性格相对内向,交际能力薄弱,与周围同学交流甚至应聘工作时处于被动状态。

辅导员工作启示:……

1、贫困生只是因某些学生家里经济相对拮据而产生的特殊称谓,故是否是“贫困生”与学生本身的能力、学习成绩等并无本质联系,只是有少数学生相对内向,没能及时调整自己心态而存在自闭、自卑的心理。这种情况并不能代表全部情形,所以对贫困生不能一概而论,大部分贫困生还是积极乐观向上的。

2、俗话说“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贫困生的家庭同样如此。有的是因为家乡位于相对落后地区,经济整体发展缓慢;有的家庭面临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而遭到临时变故;有的家庭则是因为亲人生病等情况而入不敷出……因而面对不同的学生首先要认真了解其家庭背景,这样才能更深切的走入学生内心,学生也会愿意向老师倾诉他们的所思所想。

3、当学生面临实际困难时,辅导员就要依据学生不同的心态、生活背景而采取侧面引导、学业指导、勤工助学、班团会及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帮助。

贫困村党建工作典型案例 篇4

一、贫困情况回放

张林涛,男,商南县过风楼镇炭沟村人,是叶自启老师帮扶结对学生。家有四口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林涛。母亲在他两岁时就过世了,学生的家庭负担就由父亲一人扛着,既要挣钱养糊口,又要当爹当妈管护孩子吃喝拉撒上学、健康成长,还要照顾年迈的爷爷奶奶。孩子生在这样的家庭里,成熟的过早,很小时候就为父亲分担一定的家务,垫着凳子洗衣服,帮爸爸摘香菇、剪香菇把„„按说一家人也可以这样勉强度日,但不料今年奶奶被查出患了癌症后,加上林涛对考上了县高中,花销更大了,看到父亲到处借钱,四处碰壁,整天哎声叹气,林涛决定缀学回家帮父亲挣钱养家,但这样一个童工到哪挣钱呢?无奈父亲还是决定把他送到学校„„从此,林涛家庭经济陷入更大的困境,本人也消沉了许多。

二、帮扶措施

进入高中以来,他一直未曾主动找过老师,班主任也没有关注到这个学生,直到这次“万名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活动,把他与叶老师结对后才了解到这些情况,叶老师做了如下工作:

1、经常到教室、宿舍或请来办公室与其谈心、交心,对其进行鼓励,帮助他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激发进取心。

2、学习方面,叶老师经常与林涛任课老师交流沟通,掌握他各科学习情况,积极主动为林涛提供学法指导,使他尽快适应高中生活,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3、品德方面,经常与林涛探讨交流、谈理想、谈人生、谈困难、谈挫折,还时不时让他就身边的人或事发表个人见解,然后循循善诱、潜移默化,使他不断明辨是非、善恶分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懂得知恩相报,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品行。

4、生活方面,随时了解林涛的信息,一旦知晓他最近生活遇到困难,马上帮他渡过难关,虽然叶老师本身也不富裕,但为了让林涛安心学习,还是慷慨解囊,助钱、捐衣。最近叶老师准备倡议大家发扬勤俭节俭的优良传统,以“少点吃喝穿,省下零花钱”入手,让家庭条件好的孩子们实施爱心捐助贫困学生,让孩子懂得“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未来”。

5、与家长密切联系,提供致富信息,寻找致富门路,让家庭早日脱贫,从根本上解决林涛的后顾之忧。

三、帮助成效

贫困村党建工作典型案例 篇5

×××大学优秀贫困生×××成长案例

帮扶,让这些家庭看到了希望,在“脱贫”的路上迈开了坚实的步伐。特别是农村贫困学生在各项资助政策的帮扶下,免除了升上高一级学校求学的后顾之忧,实现了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崇高理想。这些受助贫困学生在感恩党和国家政策的同时,也更加努力地学习,心系国家,感恩社会,怀着创造美好未来的理想而努力奋斗着。

成功资助案例:

×××镇地处川南边陲,是典型的边远农村贫困地区。×××镇×××村5组的×××,就是这样一位“家贫志坚”,在国家扶贫政策资助下努力学习,不忘回报社会的优秀大学生。

×××来自一个农村单亲家庭,父亲务农,家徒四壁,还要以为微薄的收入供她读书。至孝明义,心怀感恩的×××没有辜负年迈多病的父亲的希望,为了减轻父亲的负担,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即使身在大学校园里,她也心怀忐忑,父亲年过六旬,体弱多病,也无力供她上学。×××局已申请办理助学贷款每年5000元,仅够学费和书本费。

2016年,×××镇人民政府在实地了解她家里的情况后,当即把她家被列为建档立卡户。根据国家和政府相关政策,×××当年就享受了四川省大学生本专科学校建档立卡户每学年的4000元贫困资助。2017年12月,×××再次享受到了×××教育局资助本地贫困学生生活费3000元的资助金。在就读学校评比国家助学金时,她以建档立卡户家庭和品学兼优的表现得到了学校优先考

虑。

这些资助对她的帮助非常大,让她看到了完成学业,学成归来回报社会的希望。在基本的求学物质条件得到满足后,她努力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在求学路上更加积极上进,她时刻告诫自己不能因家庭条件不好而自卑气馁,相反,要把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压力当作一种动力和挑战。在校园里,每一个勤奋上进的学子背后都有一个不平凡的故事,多数是因为贫穷,因为感恩,因为要回报社会,他们在求学的道路上如饥似渴,永远坚持着不忘初心,坚持始终的人生信念。

正如她所说,有党和国家给予的呵护与关爱,更加坚定了她与贫穷作斗争的坚强意志和毅力,使她更加有力量去跨过每一道坎,越过每一次沟,不断战胜自己,不断超越自己。在爱的路上让她深感风雨无阻,永不服输,贫穷终将成为过去,沐浴在党的恩泽里,她再也不畏惧贫困所带来的生活压力,她认为自己只有继续努力学习,将来才能用所学得的知识回报社会,回报家乡,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案例分析:

在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发展壮大,经济逐渐转型的历史时期,农村贫困家庭致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更多的还是因为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贫困。“×××”类的贫困学生,亲历农村生活的艰辛,深知农村贫困的根源,从小怀着改变命运的理想,更能激发出他们去努力改变农村现状的潜能。党和国家把他们作为扶贫重点对象,通过学校教育的正确引导,假以时日,在他们学成后,更具有扎根贫困地区的能力,适应边远贫困地区的工作和生活,必将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为我国新农村建设作出卓越的贡献。个人信息:

贫困村党建工作典型案例 篇6

一、柏杨树村“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脱贫”发展产业脱贫模式

(一)企业对口帮扶贫困村

2015年精准扶贫的号角吹响以后甘州区城郊龙头企业张掖市春绿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作为柏杨树村的对口帮扶企业,帮助该村发展高原夏菜。3月份抱着试种的态度种植露地甘蓝、菜花各1.5亩,作为试验示范,6月份实验成功。7月份建设20座钢屋架大棚继续扩大实验示范种植娃娃菜,11月份喜获丰收,由于柏杨树村高海拔的地理环境,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生产期长,产出的蔬菜品质好,被客商看好。

2016年3月,由柏杨树村出土地、出劳力,春绿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出资金、出技术、出管理、包市场的办法,注册资金2000万元,成立了柏杨树村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集高原夏菜、瓜果、农产品的种植、收购、储藏、保鲜、加工销售为一体,吸纳建档立卡人口36人。合作社坚持“把高原夏菜做成大产业,带动贫困户奔小康”发展理念,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苦干实干、创造佳绩,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以“柏杨树”为品牌系列的高原夏菜,主打的“柏杨树”娃娃菜在广州、深圳、上海等地建立了5个对外销售窗口,远销香港等地。合作社已实现管理民主化,种植规模化,运营规范化,已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二)采取的主要脱贫措施

二是建立“合作社用工+贫困户就业”的模式。针对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贫困户,建立务工台账,实行村内合作社用工贫困户定额制,要求合作社在用工方面贫困户不低于40%,确保贫困户通过安置就业的方式实现稳定增收。目前,通过“乡镇劳务站+合作社”岗位技能培训使123名贫困户达到合作社用工要求,在合作社长期稳定就业贫困户人数达到24人,季节性务工贫困户人数达到99人,有效解决了贫困人口孩子上学与就业难的问题。

贫困村党建工作典型案例 篇7

很明显, 王×的问题属于“抑郁自卑心理的反应”。什么是抑郁自卑心理的反应呢?就是指当人遇到了自己难以处理的困难或者问题的时候, 产生的着急和焦虑甚至造成心情低落, 进而怀疑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的情况。这种情况严重的会导致对自己彻底地失望, 进而轻生。要想帮助她走出抑郁自卑的阴影, 首要的是要找到造成这一阴影的原因。首先, 学校的生源90%都来自本省, 在班级里, 只有她是外省的学生, 生活习惯与口音都与大家不同。其次, 她父母是外地打工者, 收入有限, 她的生活很节俭, 但是当她看到室友的父亲开着轿车接送, 还送孩子手提电脑, 她深深地感到了自己家庭的贫苦, 进而带来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的差距, 她开始产生了自卑的心理。由于自卑, 她不喜欢和同学们交往, 总怕招来别人的冷眼和嘲笑, 并拒绝参加很多集体活动, 她甚至觉得自己的家境几乎决定了她的前程。再次, 王×从小学到中学, 学习一直很优秀, 学习成绩的优异带给了她很强的成就感, 但进入职院之后, 除了学习好以外, 还要有综合素质能力的考核 (包括社会能力) , 这是她以往的生活里所欠缺的锻炼的内容, 这让她产生了对自我认识前后之间的落差。最后, 父亲重病复发急需帮助与自己无能为力的矛盾冲突, 让她心力交瘁, 越着急越使情况恶劣, 抑郁和自卑就越严重。

通过对问题原因的分析, 使我能够更好地对王×进行帮助。首先, 我定期对她进行了心理健康测试, 及时地、高频率地关注她的心理状态, 并对心理测试结果加以分析, 要求班级同学给予她关心与关注, 与我一起对她进行心理疏导, 使其尽快走出心理阴影。其次, 我密切关注王×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 经常与她进行沟通与交流, 真正深入贫困学生群体, 与同学进行座谈交流, 形成了良好的师生友谊。最后, 从她自己的心里认知入手, 帮助她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心, 用一篇《迎着风与自己赛跑》的小寓言, 引导她要注重自身的提高, 找到自己的优点和特长。

通过与班级同学的交流, 我了解到王×的钢笔字写得很漂亮, 在课间我找她帮忙写通知, 后来推荐她加入了学生会组织, 并经常找她谈心, 请她对学校活动提出自己的建议与看法, 对于她提出的好建议和好想法, 我鼓励她做成策划书, 落实到具体的实际中, 并要求她出现问题及时与我和同学沟通。在这种方法的鼓励下, 王×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了。接下来, 我进一步从具体行为上帮助她, 与她一起制定学习计划, 注意劳逸结合;为她联系成绩优异的同学帮她补习功课;让她多回家看看, 积极关注她父亲的病情, 组织同学们私下进行了捐款, 用学生们的微薄之力帮助她。就这样, 王×成功地参与到后来学校的许多活动中, 并因此结识了更多的朋友, 终于大家又可以看到她那久违的笑容了。

普通高校贫困资助工作分析 篇8

关键词:高校;教育;资助;公共

作为人口世界第一的大国,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对教育始终保持着政策上的高度重视,为了确保家庭贫困的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制定了一系列的高校资助政策,资助政策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现已初步形成了我国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和工作系统。但是,作为社会发展和前进的基石——公共教育,即是公共事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国家公共事业的发展水平,贫困学生资助不仅作用于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更是教育公平,保证公民公平享受公共事业的前提条件,而且,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由于地域、行业发展不平衡,高校贫困学生学习问题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2015年底全国普通高校在校学生已达到3600万左右,其中,贫困学生比例约占到30%左右。

与实际情况相较,目前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掌握的反馈情况是:国家助学贷款的申请程序繁琐复杂,贷款审批难度较大,学生还款的诚信态度不强;国家助学金评审工作过程中,存在着现有评审机制和监督体系与社会人文发展情况不协调的矛盾,或导致了平均分配,或导致了结果失衡,或导致了资助无力等恶性现象;此外,高校勤工助学途径单一,校外助学岗位欠缺且风险大,校内岗位不仅受体制制约,更严重影响学生正常的生活学习而且收入微薄,资助作用不明显。诸多情况显而易见,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既重要,又十分具有挑战性,面临巨大的难度,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在现有体制的框架下,努力借鉴优势经验,共同承担责任。其中,毋庸置疑政府的资助力度包括政策和投入均应继续加强,例如继续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保障体制;社会应当更加理解人才培养的重要程度,理解教育公平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更多的参与到贫困学生资助工作中去;而学校则应加强对贫困工作的研究,完善单位内的贫困资助系统,不仅落实好实际资助政策,更应致力于健全队伍,增加职能,改变传统经济资助方式,培养学生乐观、感恩意识,把经济资助拓展到物质资助和精神资助两个方面,让资助工作得到质的改善和提高。

一、贫困学生资助的意义

做好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对社会主义公共教育的发展和促进具有重要作用,首先,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基础,其次,是构建和谐社会环境,保证公民权利的必要途径,是教育公平和机会均等的重要保障。

高等教育是我国各类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依托,为了保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能够符合国情需要,我国普通高校的教育事业必须以公共教育的特性出发,在充分考虑教育公平和成本分担的问题上,向社会合理配置资源,

我国高校教育公平性的关键在于实现教育机会的公平,其基本要求是保障每个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因此,落实好高校学生的资助政策,是解决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高等教育的贫困资助是保证教育公平和教育中公共产品属性的重要基础,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

《论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的主体》中指出: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主要指中央与地方政府根据各自的财力状况对高等教育费用进行合理分担,高等教育成本补偿则是由高等教育收益各方(政府除外)根据各自收益高低及支付能力大小对高等教育费用进行补偿,有时把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统称为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所谓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是指高等教育费用在各级政府用人单位,学校自身及受教育者个人之间合理分担并实现[1]。

二、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中的问题与不足

(一)资助观念存在的问题

本文提到的资助观念的问题,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资助方的观念问题,另外一部分是受助方也就是学生的观念问题。

国家在资助工作中往往只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支持,忽略了就业、心理等多方面的帮助,近年来,国家已经意识到了这方面存在的不足,在高校内提倡开展分类引导的工作,对贫困生的关注也列入其中,但资助工作仍是停留在物质资助和个体资助上。

(二)资助制度中的缺陷

我国最大力量的资助项目是助学贷款,以助学贷款为例,国家制度中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1.各地政策不一致。以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贷款为例,虽然该项目工作已经基本覆盖全国,但有部分地区仍没有实行,天津市就没有本地的生源地贷款,这些得不到开发银行生源地贷款的学生都将扶持压力堆积到国家其他助学贷款中,造成助学贷款压力增加,且由于国家政策指导性的模糊,导致各地的实际操作情况不一。例如:《湖北省生源地助学贷款实施办法暂行》则规定,学生在校期间的助学贷款利息由财政全额补贴;《河北省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实施办法》则规定,贷款利息财政补贴剩下的由学生自行承担。生源地助学贷款缺乏国家的统筹规划与宏观管理,其实施的效果也会大大折扣[2]。

2.国家助学贷款申请困难重重且存在不合理方面。国家设立助学贷款的初衷是让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习,不因贫困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将成本分担带来的经济压力向社会和国家转嫁,但实际上在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助学贷款的申请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学生需要提供大量的材料、证明,来支持助学贷款的申请,很多因为时间耽误影响申贷工作。二是很多银行担心学生毕业后的还贷风险,并不十分支持助学贷款工作,导致学生申请困难。

三、完善现有工作的办法

(一)完善家庭困难学生认定标准和公平的评定程序

1.确保贫困生认定工作中的标准一致原则。应该在省内制定统一的贫困生管理办法,可以明确在资助的各类关系中各方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由省级部门加强监督和管理。目前各高校都是在符合国家的框架和要求下,制定在各高校内部实行的制度和规则,如兰州大学目前实行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就只适用于兰州大学。在共有平台中建立统一的管理办法,能够让贫困生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和程序化,保证资助工作的公正、公平与公开,并且在整个管理工作中更好的协调。

2.确保贫困生认定工作中程序公正和公开。各学院应该建立贫困生的动态数据档案,将申请贫困生的学生的家庭住址、家庭人口及职业、年均纯收入、贫困证明及以前的受资助情况进行调查登记,对数据的真实性进行调查研究,并对这些资料进行认真分析,区别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的贫困程度进行动态管理,为助困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依据。

3.确保贫困生认定结果公平、公正。贫困生认定结果直接影响到日后该学生在各类资助中的的评审基础和受资助的类别,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和学业的顺利进行。为此,作为工作的管理者的学校相关老师,有责任也有义务,严格把关贫困生认定工作,对认定结果详加核实,让认定结果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为其他资助工作提供基础和依据。

(二)完善资助育人体系,促进资助政策长期、有效开展

1.健全人员配置

(1)首先从学校层面来讲,以天津美术学院、天津理工大学等天津市高校为例,各高校从机构建制上基本可以实现设有学生资助中心等直接负责学生资助工作的机构,但现实人员安排情况并不乐观。学生资助中心一般下设于党委学工部或学生处下,受学生处的直接管理,上级领导为学生处长,由于学生处的工作性质,学生资助工作往往很难实现专人专项的局面,更多情况下负责具体操作学生资助工作的人员会同时身兼其他岗位工作,从学校层面上造成了对资助工作的影响。

(2)各院系负责学生工作的人员一般为普通辅导员,除学生资助工作外,还要兼顾其他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这种局面导致最基层的学生资助工作往往停留在应付工作的角度。

所以,当前各高校很难实现专人专岗负责学生资助工作,在大量工作的牵扯下,精力有限的工作人员很难从实质上深入研究、探讨、提升学生资助工作,也就影响了资助工作水平的提升,可以说,目前,各高校实际上并无专门负责学生资助工作的人员和机构。完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体系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实现专人专事,健全队伍,保障工作的人力基础,避免客观条件对工作质量提升带来的不能规避的实际负面影响。

2.提高工作队伍水平

(1)资助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是决定工作开展质量的重要基础,各高校应当在高校资助机制中,增加工作人员培养的部分,避免因工作人员对于制度的把握造成标准不一等不良影响。

(2)作为直接开展资助工作的公共部门,各高校应严把资助工作人员的道德关,资助工作比其他工作更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工作人员必须能够始终保持公平、公正和无私的工作态度,同时,资助工作是往往涉及到众多材料的整合,数据的整理等内容,这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能够踏踏实实干好工作,让国家资助政策实实在在发挥作用,为贫困学生排忧解难。

【参考文献】

[1]曾贱吉.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的主体[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1(1):18-21.

贫困村党建工作典型案例 篇9

为了贯彻落实省、市关于驻村帮扶工作、精准扶贫的决策部署和全省驻村帮扶工作队建设工作座谈会精神,10月19日,张家川县将利用3天时间,举办驻村帮扶工作队培训班。县政府党组成员、副县长候选人张树增出席开班仪式并讲话。县委农工部负责人主持开班仪式。

张树增就做好全县驻村帮扶工作指出,一要充分认识开展驻村帮扶工作的重要意义。精准扶贫是全县各级党组织当前和今后两年的最大政治任务,也是社会各界责无旁贷的义务,更是驻村帮扶工作队义不容辞的责任。要从政治和战略的高度、从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驻村帮扶工作的重要性,真正把思想统一起来,把力量凝聚起来,有效地开展好驻村帮扶工作,推进精准扶贫各项措施取得实效。二要全面履行驻村职责落实帮扶工作任务。按照省、市、县委要求,在出台《全县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选派和管理的实施方案》后,我县又制定了《张家川县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管理实施细则》,对驻村帮扶工作队的职责、日常管理、工作保障、考核奖惩、纪律要求等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要围绕《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中确定的任务,坚决贯彻落实到位。三要打造组织放心群众满意的.帮扶队伍。作为县委县政府选派的驻村帮扶工作队,每个干部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县委县政府的形象,也代表着单位的形象。每名驻村帮扶干部要围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自觉用“三严三实”要求约束和规范自己,以良好的言行和工作的成效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四要着力强化驻村帮扶工作队组织保障。扶贫工作政策性很强,特别是新形势下要按照精准的理念、精准的方法、精准的措施来推进工作,对驻村帮扶工作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各级各单位切实加强对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教育引导,加强督查检查,落实激励机制,确保每个驻村帮扶工作队“下得去、蹲得住、有作为”。

贫困村帮扶工作总结 篇10

从20xx年6月至今,根据市委基层办的安排,我单位挂钩扶贫乌迳镇白龙村,该村地处偏僻,面积大,人口少,交通不便,经济薄弱,下辖9个村民小组,共有270多户,1200多人,有党员32名,耕地面积1500多亩,是个贫困村。

为了做好帮扶贫困的白龙村,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状大增加农民收入,我单位竭尽所能,高度重视,从资金,物资,人力方面大力支持白龙村,使贫困的白龙村面貌有了较大改变。两年多来,我们一共投扩帮扶资金1。5万元,领导和干部到村80多人次,办好事4宗,组织结对帮扶8个。20xx年,村委会集体经济纯收入1。6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800多元。各项工作排在乌迳镇各村委会前面。

一、村级集体经济年纯收入1。6万元,主要是:

1、兴办了一间果场,从江西引进脐橙种苗500多株,在旱坡地种植,面积近10亩,并在果场养猪养鸡,年收入9000多元。

2、山塘出租。将四十多亩的一口白沙泥山塘出租给湖口一养殖户,年租金元。

3、兴办了一间沙场。村委会与投资老板合办了一间沙场,每年纯得2000元纯利。

4、其它收入3000元。

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1、村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领导班子能够团结协作,各司其职。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村党支部实行“两个按时”、“两个坚持”,对镇组织的活动按时参加,对党的重大会议精神,及时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如学习“三个代表”,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省、市重要会议等,都能及时组织学习和传达,领导班子政治思想得到了提高。每年坚持召开两项党支部民主生活会,实行党员评议;每年召开两次村务公开,把收入情况向村民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同时积极培养上进青年向党组织靠拢,发展新党员4人,去年又把一名创业能手陈太明列为党员发展对象。

2、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能力有进一步提高。

村领导班子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一边努力搞邓村党支部和村委会面上的日常工作,一边带头大种黄烟,开展立体种养。村支书朱兆华去年养猪25只,开发山塘养鱼10亩;村文书郭奕南种黄烟10多亩;村妇女主任种果树近10亩,养猪30多只,养鸡300多只。在村干部的带领下,种养业蓬勃发展,共有养猪专业户20多户,养鸡专业户8户,种烟大户30多户,白龙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提高。

三、帮助理清了发展思路。

为帮助白龙村找准发展集体经济,强村富民的路子,我中心领导一把手梁高俊主任多次亲自深入扶贫点和农户中调查研究,指导村委和村民脱贫致富。同时专门指定一名副主任和办公室同志组成工作队,多次深入到白龙村,与村干部上起,研究发展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针对该村实际,提出了“修好路,搞好种养,办好企业”的发展经济路子。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采取“三个一点”的办法:“中心”挤一点,村委会筹一点,承包者投资一点,定期维修好7公里的村道,办好了一间果场,开发了一口山塘,兴办了一间沙场。计划今年再开发两口20多亩的山塘。到时候,整个白龙村的生活、生产用水将得到有利保障。

四、完善经营管理制度,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我们帮助白龙村委建立健全了“山塘承包管理制度”,“果场经营管理制度”,“沙场经营管理制度”等,并经常深入村委会了解经营情况,完善制度,落实责任,提高效益。同时帮助村委会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村务公开制度”,“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推动集体经济走上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五、落实包干责任制,建立回访跟踪制。

通过两年多的扶持建设,我们的帮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离脱贫还有一定距离,根据要求,我们认真落实包干责任制,除单位从资金、物资、人员方面大力支持外,还积极协助村委争取外出人员的支持,争取今年内村委会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万元。在白龙村脱贫后,我们将建立回访跟踪制度,每年不少于4次到村委了解已建项目的`生产经营情况,力所能及解决困难,使集体经济保值增值,持续发展。

通过帮扶工作,带动了机关作风的转变。首先领导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严格落实“中心”各项制度,积极主动搞好外商和民营经济的服务。其次干部职工认真做好各自的工作,积极主动深入到外商和民营企业中解决实际问题,认真管理和监督好各窗口部门的收办件和收费工作,使窗口服务更耐心,更细致,更周到,得到了办事群众的赞誉。

对抗贫困:一份有意义的工作 篇11

施日庄早年一直在英国威尔士务农。这个英国农民每日除了“汗滴禾下土”,还对时局与社会问题非常关注,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我很享受那一段既用脑力又用体力的生活”。1976年,施日庄移居香港。当他第一次站在香港热闹的中环街头,他不知道与此同时,就在他的身边,几个香港年轻人忙碌着开了一家二手商品店。开店赚钱不为自己,而是为了世界各地的贫穷人们筹款。这就是香港乐施会最早成立的雏形。在亚洲南部湿热的气候中,施日庄更不知道他今后的工作与生活竟与由这家小店未来发展而成的组织结下了不解之缘。

关于乐施会

话题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开始,乐施会以“助人自助,对抗贫穷”为宗旨,气候问题关系到全人类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福祉,这也是乐施会官网最近在首页持续关注的内容。

《环球慈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举世瞩目,发达国家谋求减排,而未完成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需要发展空间从而改善国内人民的生活水平,要求发达国家肩负起更多的责任。乐施会以扶贫为首要任务,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施日庄:是的。发达国家在过去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当然要做得更多,要肩负起历史责任。现在,发达国家的人们基本不存在饥饿问题,人类生存的脆弱性主要体现在发展中国家的贫穷人口上。这些人首先需要生存权的保障。当然,发展中国家也需要做一些事情,毕竟为了发展造成的环境破坏,最终还是会伤害到自己。这中间就要把握一种平衡,比如采用清洁能源等,这是惠及全体人民的举措。

发达国家当然要在资金方面帮助发展中国家,乐施会的主张是,一方面帮助发展中国家减缓温室气体的排放;另一方面帮助其去适应气候变化,降低最贫穷的人们生存的脆弱性。

《环球慈善》:乐施会一半以上的项目都在中国。目前,乐施会在全球70多个国家地区开展工作,并在其中10个地方设立办事处。中国之外的项目与关注点可否介绍一下?

施日庄:在亚洲与非洲,我们所有工作宗旨都以扶贫为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贫穷社区的扶助工作。二是在普通社区对民众的宣传,让大家了解贫穷问题及怎样解决,从而在自己生活中做出帮助他们的选择。比如,我们在香港公民教育中心,定期组织学生来观看演出,以一个非洲难民家庭或是深圳农民工家庭为背景,让孩子们看到贫穷是什么样的。三是通过我们的宣传倡导,希望影响到一些大企业和政府,制定惠及穷人的政策。比如,让穷人能够得到便宜的药物,还有促使发达国家敞开国内市场,开展更公平的国际贸易等等。

总之,我们认为以上几个方面都是乐施会工作的领域,扶贫不仅要治标,更要治本。

《环球慈善》:金融危机对乐施会近两年的募款是否有影响?采取了什么应对措施?

施日庄:我们的资金主要来自香港11万普通市民每人每月几百港币的捐款,占到70%以上,比较平稳,不像依赖于企业和政府的NGO那样面临的风险大。我们还通过组织活动进行募款,比如在大型商厦募款,还有4000人参加的“毅行者”项目等;另外,乐施会在成本控制上非常严格,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因此能保证足够的资金用于扶贫项目。所以,尽管流失很少一部分人的捐款,但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影响不是很明显。

《环球慈善》:乐施会如何长期保证这么多来自普通市民的捐款呢?

施日庄:捐款者事前会签协议承诺每月的捐赠。我们严格遵守香港NGO的行业标准,每年有年报,详细公布财务支出情况。此外还有更详尽的问责式的报告,力图清晰透明。

在其他方面,我们对项目进展定期通报,为降低运营成本,用网络方式代替印刷品;我们还有定期的访问活动,每次邀请10位左右捐款者现场考察项目的实施,他们通过网上报名选出,需要自己承担差旅费;另外,每年有捐款人代表大会,700多人参加,包括董事会的成员、各驻地办公室的同事,大家分成若干小组面对面沟通交流,接受捐款者的监督和咨询。

乐施会与中国

香港被一些媒体称作华人社会的“慈善之都”, 慈善已成为政府、商业之外社会的第三支重要力量。从1987年至今,乐施会已在中国开展了20多年的工作。1991年,一直致力于亚洲地区工会和非政府组织合作研究的施日庄加入乐施会担任项目副总干事,后来成为机构总干事,参与有关亚洲与非洲的救援与发展工作。

在此后的近20年里,施日庄在乐施会几进几出,他看到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也看到了中国慈善事业从无到有的变化过程。“step by step”(“一步一步”)是他被问及有关中国慈善发展时反复强调的一个词,对于不断出现的问题,他认为这是发展过程必然要经历的。显然,他很乐观。

《环球慈善》:从你介绍的乐施会的情况来看,中国内地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多年的合作中,你觉得内地慈善事业发展的情况如何?

施日庄:差距在缩小。20年前,我刚来到这里工作时,内地甚至对NGO是什么都不知道,当年我们在昆明是和政府对外经贸委进行合作,但现在我们已经开始与更多的NGO合作。

NGO在香港已经发展了很多年,公众对此有更清楚的认知。香港也有很多NGO能够从政府那里得到拨款,但照样可以站出来指出政府的不足。香港NGO就是一支独立的社会力量,监督政府政策法令的走向,召开新闻发布会让政府意识到重要问题的存在;同时老百姓包括最底层人们也把它看作一个发出声音、解决问题的渠道,这样可以弥补政府工作的不足,帮助政府缓解社会的紧张度。

虽然中国内地NGO发展的时间很短,但已经在一些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比如卫生保健、消除性别歧视和环境等领域。社会向前发展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要有不同的声音加入讨论,我想其中NGO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环球慈善》:当今中国社会有一种声音,认为政府应从慈善事业中全面退出,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施日庄: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发达国家的NGO也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衍生出的一支重要力量。回顾历史,西方国家的废奴运动、妇女争取投票权等,也都是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我想在中国也一样,NGO每天都在学习如何发展,政府也在学习如何与NGO打交道,两者都在进步。

公民社会拥有更多空间,是一个过程。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和谐稳定非常重要。

《环球慈善》:乐施会已在中国开展了20多年的工作,从那时到现在,中国也在飞速发展,乐施会的工作重心是否有变化,变化在哪些方面?

施日庄:我1991年开始在乐施会工作时,那时是在云南开展一些传统的扶贫项目,比如帮助农民养鸡来维持生计的小额贷款。乐施会关注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但是基于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我们仍然认为扶贫是首要的工作。所以,继云南之后,陆续在贵州、甘肃等西部地区开设办公室。

当然,随着新的问题出现,我们也开展了更多的工作,期待与政府有更多的对话与合作。比如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帮助那里的人民掌握自己的语言以传承特色文化;我们也对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提供给政府以使问题有效解决;另外,我们也更重视公共传播,与媒体的广泛合作使公众加深对贫穷问题的认识。这是20年前做不到的。

施日庄的NGO之家

从早年在威尔士务农到关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问题,再到亲身参与实践改善,施日庄的工作履历虽多次变化,但都与NGO的工作与发展息息相关。2001年,施日庄回到英国牛津,出任国际乐施会的署理总干事。之后,他为乐施会就非政府组织与私人机构的联系方面担任顾问,并完成相关主题的硕士课程。2004年,他加入一家致力于非洲发展的机构,专门协助非洲小生产者寻找市场为本的解决方案。2006年,他重返乐施会,出任总裁至今。

在乐施会的北京办公室,同事们都叫施日庄“老施”。老施到北京这段时间,顺手把自己要喝的咖啡放到桌上,等到第二天自己动手冲咖啡时,发现已被年轻的同事们瓜分完毕,于是哈哈一笑。老施笑呵呵地承认:“每个人都会对我说,John,你错了,John,要这样。” “NGO里无大小”的工作气氛令人向往,这就是NGO的文化。

《环球慈善》:你一直从事关注社会底层人们的工作与研究,这是你最初的兴趣与理想吗?

施日庄:不是最初的理想。在英国时我曾期望建立自己与这个世界的联系,所以我选择去印度旅行。后来我在印度过了一段农耕生活,就是那段经历让我第一次看到了真正的贫穷。于是那时我就确认了今后工作的方向,那是1976年。我在思索,没有理由克服不了这个困难。我选择了一份有意义的工作:对抗贫穷。

应该说在NGO工作的人们每天早上上班时的心情是和别人不一样的,他们工作不只是为了挣钱,他们的工作能够帮助更多的人,非常有意义。

《环球慈善》:可以谈谈你的家庭吗?你在工作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和烦恼是什么?

施日庄:我认识我妻子时,她也在一家NGO工作。她开始在一家环保机构,后来是在一家关注劳工福利的机构。可以说,我们是一个NGO之家。我们的孩子也随着我工作地点的转换而到不同的环境生活。我开玩笑说,如果他们的作业是缺水问题或是和曼德拉有关,我就可以帮助他们完成这样的作业。我想,适应了不同地方的生活,使他们对自己的未来能有更多的选择。

如果说有困难就是筹款的压力,总的来说我不认为有什么大的困难。我曾看到印度因为缺医少药而夭折的孩子,我觉得那是我感到最痛苦的事情。

《环球慈善》:你选择定居东方是对东方文化感兴趣吗?

施日庄:我对东方的社会问题感兴趣更甚于东方文化。亚洲文化是多元的。我对一种平衡的理念很着迷,比如在扶贫的问题上,很难说哪种方法是正确的,哪种是错误的,没有唯一的答案。人们在尝试不同的方式,不只是NGO的努力,显然,很多不同方式都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链接:

乐施会(Oxfam)是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发展和救援组织的联盟,它由十三个独立运作的乐施会成员组成。1942年Canon Theodore Richard Milford 在英国牛津郡成立,原名Oxford Committee for Famine Relief。组成目的是在二战中运送食物到被同盟国封锁的德国纳粹占领的希腊。1963年,加拿大成立了第一家海外分会。1965年起,改以电报地址OXFAM作为名称。

高校贫困生工作现状 篇12

一、贫困生的界定问题

贫困生的界定是对他们实行帮助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制定一定的标准确定贫困指标, 国家的各项资助政策和措施才能落到实处。但是各高校在贫困生的认定工作中存在着困难, 认定的标准不能统一, “贫困生是否能拥有手机和电脑等高等消费品”这个话题也争议不断。此外, 在认定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公平现象, 学生托关系开“三级证明”或其他贫困证明的现象屡禁不止, 贫困生监督机制不完善, 该由谁来监督以及监督方法不明确。

二、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奖、贷、助、补、减、勤”政策中, 助学贷款是主体, 是贫困生的命脉。它是政府、银行、学校为保证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建立的保障机制, 湖南从2000年下半年实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生的经济困难, 但是由于目前信用体系不完善等诸多因素限制, 国家助学贷款陷入两难境地。助学贷款工作中存在的困难有以下几点:一是贫困生规模大, 但是贫困生取得国家贷款受益面不大。二是贫困生规模大, 但是贫困生取得国家贷款的金额偏小, 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困难学生的贷款需求。三是贷款政策宣传还不够, 还没能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四是助学贷款各参与方政策执行力不够, 贷款速度比较慢, 只有一小部分贫困学生从中受益。五是助学贷款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1、助学贷款所属性质定性模糊。政策性定位与商业性操作使高校和银行陷入矛盾之中;2、政策本身不完善, 影响了执行的质量;3、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中涉及银行、财政、教育等多个部门, 部门之间对国家助学贷款认识上的不到位, 难以形成有效的合作;4、办理助学贷款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 导致贷款合约签订前后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5、申请程序太多, 且贷款发放比较慢, 学生贷款困难;6、学生还贷不积极导致银行“惜贷”。

三、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

高校贫困生作为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特定的成长环境以及特殊的成长经历所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和心理素质的缺陷, 给他们自身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带来了负面影响。贫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表现在:1、自卑与自尊交织;2、焦虑与抑郁并存;3、敏感与孤僻共生;4、无奈与愧疚交错;5、嫉妒与怨恨相伴;6、虚荣与依赖互融。

四、解决贫困生工作中的困难的方法

(一) 做好贫困生的调查统计与界定工作。

准确界定贫困生, 是高校做好助困工作的先决条件。贫困生的界定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印制《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 让新生入校前或进校时就填写, 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信息的正确性;二是阅读学生档案, 了解家庭经济情况;三是在学生中设立信息员, 向老师提供贫困生情况, 也可进行个别访谈;四是调查学生在食堂用餐的费用信息, 掌握贫困生的消费现状。将有关调查数据录入电脑, 建立贫困生档案, 同时建立贫困生信息核查机制, 进行动态管理, 保证档案的真实性和实时性。

(二) 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 特别是助学贷款体系。

目前, 高校已形成了“奖、贷、助、补、减、勤”的贫困生资助体系, 在整个资助体系中, 助学贷款是核心, 如何完善助学贷款体系, 对于解决高校贫困生经济困难至关重要。

1、提高认识, 为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各高校领导要提高对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认识, 在机构、人员、经费等方面给予有力支持, 要形成齐抓共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管理到位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有效机制。

2、为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开辟“绿色通道”。我们要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媒介, 及时宣传国家助学贷款实施办法, 并开通咨询专线, 及时做好新政策的宣传和导读, 及时发放《国家助学贷款指南》手册、设立接待咨询点, 帮助困难学生详细了解有关贷款信息, 做好申请准备, 为困难学生入学开通一条“绿色通道”。

3、积极强化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工作, 建设好资助工作的主渠道。要建设好国家助学贷款这一助学工作的主要渠道, 必须要把握好银行、学校和借款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因此, 我们在工作中要: (1) 把对贷款学生的诚信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关心贷款学生的学习、生活, 对他们加强引导和监督; (2) 结合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开展诚信教育系列活动, 教育贷款学生诚实守信; (3) 给每名办理了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详细说明有关政策、利息的缴存及计息办法, 并建立助学贷款档案; (4) 在与贷款银行签订借款合同的同时与学校签订“信用合同”; (5) 在贷款学生毕业前, 集中进行诚信教育; (6) 建立助学贷款管理中心与银行主管部门的定期联系制度、助学贷款额度需求申报制度、校、院两级贷款申请审核制度、公示制度、还息提醒制度、欠息追讨制度和违约学生曝光制度等有效措施, 以帮助银行化解贷款风险。

4、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及失信惩罚机制建设需要提高。银行要尽快建立个人信用体系, 这才是解决助学贷款违约的根本办法。目前, 银行还没有对大学生贷款建立完善的信用机制, 对于贫困生欠息、失信的责任追缴更多地通过学校来完成, 但是效果却并不十分显著, 因此金融机构应该建立全面的信用体制, 通过严格的“失信惩罚”, 辅以高校的诚信教育, 达到提高信用的目的, 真正提高全民“失去什么也不能失去信用”的意识。

(三) 增进和维护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

对于大部分高校贫困生来说, 经济上的贫困不仅使他们生活清苦, 更重要的是他们比其他同学有着更多的心理负担。为此, 我们要采取一定的调适办法, 使贫困生健康成长, 从而顺利完成学业, 健康地走向社会。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要充分发挥基层党、团组织和学生社团、辅导员、班主任、任课老师、学生干部等的作用, 结合当前贫困生的思想实际,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加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教育、赏识教育、责任意识教育、自立自强教育, 帮助贫困生学会接纳现实和自我接纳, 以平常的心态积极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2、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以少量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 (2)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支持大学生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社团, 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广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要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 建立贫困学生心理档案, 并随时进行更新;积极开展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心理咨询门诊、心理行为训练、心理信箱、热线电话咨询和网络咨询等活动, 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各种课外活动建立一种民主、文明、平等、相互尊重的校园文化氛围, 使贫困生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 把自己融入到大集体中去, 塑造健康健全的人格, 还可以通过优秀贫困生的事例带动整个校园的学风建设, 端正学生的消费观。

高校贫困生的解困工作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系统工程, 我们要努力将经济解困和精神解困相结合, 将教育、管理、引导相结合, 构建有效的政府、社会、学校等多位一体的贫困生帮扶机制, 才能切实解决贫困生问题, 才能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

摘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高校贫困生问题显得日益突出, 也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关心和帮助贫困生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高等学校贫困生工作现状进行分析, 就如何更好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体系,助学贷款,贫困生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张建峰等.高校贫困生的界定[J].江苏教育科研.

[2]刘燕杰.高校贫困生认定过程中的难点和对策.考试周刊, 2008.6.

[3]刘幼昕, 黄云超.完善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机制的思考.考试周刊, 2005.7.

上一篇:小学作文有趣的小狗下一篇:炭疽病防治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