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村新农村建设

2024-07-25

贫困村新农村建设(精选8篇)

贫困村新农村建设 篇1

关于贫困村新农村建设的调查和思考

田科成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吹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号角。如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早日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蓝图,成了大家共同关心和思考的问题。带着这个问题,笔者深入到省定扶贫村——龙山县茅坪乡复兴村,就贫困村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对此作了一番认真地思考。

一、现状

复兴村位于龙山县中部,距县城35公里,南与当年华国锋登过的远近闻名的洛塔界接壤。全村辖8个自然寨,6个村民小组,共153户696人。全村土地总面积175公顷,耕地面积47.2公顷。2005年,全村人平纯收入1400元,低于我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856元)456元。复兴村无论是在我县首轮整村推进的74个贫困村,还是在所有的200个整村推进的贫困村中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对复兴村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至少有四个方面的情况,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不容忽视。

(一)基层组织比较涣散,缺乏战斗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有好的带头人,贫困村更不例外。由于受经济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贫困地区人才大量外流。年轻的、有文化的、或富有一定开创精神的人才都流向山外的大世界,留在村里能够参加村、支两委,承担起带领群众建设家乡重任的真正的能人却很少。就拿复兴村来说,一是党员年龄偏大。全村现有党员11人,70岁以上的3人,50岁以上70岁以下的5人,40岁左右的3人,年龄最大的81岁,最小的38岁,全村党员平均年龄58.7岁,仅有的3名40岁左右的党员,均常年在外务工。二是基层干部结构不合理。该村三名村主干(支书、村委会主任、计生专干各1人),除计育专干兼妇委会主任常年在家外,支书年事已高(58岁),经常性在乡政府所在地租住,照顾在校读书的孙子,村主任更是常年不在村里,长住龙山县城经商,开出租车,村里的很多工作难以落到实处。再则,该村包括村委会委员在内的4名“村官”都是向姓人氏,虽然除支书外都是村委会换届时民主选举产生的,但明显带有宗族派性烙印,不利于团结全村大多数村民进行新农村建设。

(二)硬件不“硬”,直接影响着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作为贫困村,都是历经多年的扶贫,在一个又一个包扶联系单位的支持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了不少。但由于后期管理不到位等种种原因,仍然较为普遍地存在硬件不“硬”的现象,群众在行路、入学、就医、用电、饮水等方面还是困难多多。

一是行路难。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看外出通道,复兴村境内有一条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修建的长达8公里的简易村级公路,由于年久失修,平时养护不到位,造成通路难通车。就是这样的路也还有岩脚、田家寨两个小组不能受益,给群众外出和运输生产资料、农副产品等方面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再看村里各自然寨的人行通路,清一色都是泥路,晴天倒还可以,一旦下雨,走在上面就真是苦不堪言,既给群众带来不便,又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

二是入学难。复兴村原来是一所完全小学,近年来由于生源减少,已停办了3—6年级,仅保留1、2两个年级,三年级以上的学生读书必须到离村十几公里以外的中心小学。由于部分学生年幼生活不能自理,加之中心小学条件也不是很好,不能给学生很好的照顾,致使学生家长纷纷走上了随生租房陪读之路。据笔者了解,仅复兴村就有近60名学生家长在茅坪乡或县城陪读,既增加了群众负担,又影响了生产。现在的村小学,由于规模缩小了,全校两个年级仅13名学生,1名教师,从管理到学习氛围,都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从某种程度上又加剧了“学生带着家长”外出求学的现象,一些经济条件差的家庭就只好眼睁睁地让子女失去了学习的大好机会。

三是就医难。这是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广大贫困村则显得尤为突出。复兴村仅有一家私人诊所,也算是村里唯一的卫生室,其主人是一名50多岁的赤脚医生,从来没有参加过系统、专业的培训,仅能凭自己的经验给村民治治常见小病。要是遇上突发疑难病症就只好望病兴叹,贻误治病最佳时机,往往小病成大病。既给群众增加痛苦,又给群众增加经济负担。加上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药价虚高,看病贵、看病难,也造成了一部分贫困村农民有病看不起,小病则捱,大病就拖,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时有发生。

四是用电难。据统计,2005年复兴村全村用电量仅3万度,户平196度,不及城镇居民的五分之一。造成类似复兴这样的贫困村用电量少的原因就在于电价过高,致使不少村民群众“惜电”。据了解,由于农网改造还远远没有到位(我县目前仅实现高压进村,低压入户还谈不上),农村用电的价格大大高于城镇,一般都在每度1元左右,高的可达每度2元,而且还要按月以表加收“表损”3—5度。用电难成了贫困地区农民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焦点问题。近几年来,我县每次人代会期间,农村代表提出的要求改造农村电网,降低农电价格的建议都不少于10件,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三)群众素质不高,缺乏主动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需要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更需要他们积极主动,全身心的投入。从对复兴村的调查来看,由于村民群众素质不高,大多数人从内心里都希望自己生活的地方有个大的变化,但真正考虑如何参与到新农村建设热潮中去的人却不多,大都缺乏应有的主动性。究其原因有三:一是文化素质较低。全村350个劳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仅有9人,占劳动力总数的2.57%;小学文化水平的有154人,占到劳动力总数的44%;文盲半文盲82人,占劳动力总数的23%。适龄儿童144人,在校118人,失学儿童为26人。二是思想素质参差不齐。80%左右的村民存在依赖思想,报着“等、靠、要”的观念,认为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完全应该由国家投入,老百姓完全可以坐享吃成。三是观念陈旧,长期靠传统单一生产方式赖以生存,死守着“生意买卖眼前花,锄头落地种庄稼”,缺乏市场经济的意识。

(四)产业建设滞后,缺乏带动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是生产发展。在交通、信息相对闭塞的贫困地区,要发展二、三产业谈何容易,甚至可以说很不现实。贫困村要使生产真正发展起来,就必须因地制宜培植发展支柱产业,用产业带动一方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据对复兴村的调查,由于该村处于石灰岩风化土质区,土地贫瘠,不适合种植烤烟,而使该村成了茅坪这个种烟大乡里的唯一的烤烟空白村。从对全村2005年种养殖业情况来看,当年种植粮食作物113公顷,总产量470吨;油料作物3公顷,总产量4吨;药材2公顷,总产量13吨;蔬菜24公顷,总产量241吨;水果产量在7吨左右;当年出栏牲猪580头,人平不到1头;出售和自宰牛9头,肉用羊250只,家禽400羽;大牲畜存栏48头,其中34头用于劳役。从粮食生产、到经济作物,再到畜牧养殖,都不成规模,除满足自己食用外,难以形成商品,更谈不上产业和支柱。

二、几点思考

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就必须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把一系列优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鉴于贫困村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切实解决贫困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以促进广大的贫困村跟上时代的步伐,早日迈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行列,真正实现和谐共建。

(一)以创建一个好班子为切入点,把基层组织建设作为贫困村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农村有句俗语:村帮村、户帮户、群众看干部。的确,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基层干部的带动示范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影响着一个寨、一个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贫困村基层组织建设,为当地群众创建一个能带头致富的班子,在推进贫困村新农村建设中至关重要。一要注重发现苗子,培养好接班人。把那些热爱农村有志于家乡建设,文化水平较高的年轻人,和长年在外务工创业,有见识、能办事、会办事、且办成一定事业的成功人士或准成功人士吸纳进党组织或村支两委,逐步改变目前贫困村基层干部青黄不接的问题。二是从县直单位和乡镇选派有一定能力和培养前头的中青年干部入村工作,担任村支部第一书记或村委会科技副主任(或科技专干),明确其工作重点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是从应往届大学毕业生中选拔一些热爱农村工作,有较强工作能力和事业心强的同志入村锻炼,既有利于使其自身得到锻炼,加快成长,又能充分利用他(她)们在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为贫困村的新农村建设增砖添瓦,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以培养新型农民为突破口,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贫困村新农村建设的保证

应该说,农民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内因。由于受教育落后、信息闭塞等因素的影响,贫困村的农民群众无论是经营管理素质、科技素质,还是法律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相对于发达地区的农民是有相当的差距的。要使他们大多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他们参加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自觉性,就必须加强培训,加强教育。一是要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这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根本所在。在提高下一代农民素质的同时,通过他(她)们把一些新技术、新信息又带回村里、带回家里,促进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要不断改善乡镇中心小学办学条件,创建一大批保育式寄宿制学校,把大量的贫困村劳动力从陪读中解脱出来。二是积极开展农民技术培训,采取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综合培训和专项培训,送出去培训和请进来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当家”的青壮年农民每人至少掌握1门以上实用技术。同时,运用互联网、有线电视、手机短信等便捷的传播方式为贫困村农民提供各种信息服务。

(三)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着力点,把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作为贫困村新农村建设的亮点

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之一是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就现阶段来看,城乡差距十分明显,贫困村在水、电、路、校等方面更是大大落后于其他地区。笔者认为,在推进贫困村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应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为着力点,在改善当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也为那些贫困的山乡增添几点亮点。一是在改善生产条件方面,应该把农田水利建设和生态建设作为重点。通过实施一些小型的水利工程,帮助贫困村的农民实现旱涝保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从而稳定地增加投入。同时,搞好贫困村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防止水土流失,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贫困村群众的祈求。二是在改善生活条件方面,以改善贫困村水、电、路、校等为切入点。要在前几轮实施扶贫工程的基础上,完善和巩固已取得的成果。同时,以沼气池建设带动贫困村的改圈、改厕、改厨,从而从根本上改善当地群众的人居环境,最终达到村容整洁。总之,通过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改变贫困村行路难、上学难、饮水难、用电难、看病难等状况,逐步缩短与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差距。

(四)以产业建设为支撑,把帮助农民稳定增加收入作为贫困村新农村建设的重点

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在于发展生产,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如何实现这一点,特别是如何在众多的贫困村为农民群众建立起稳定、长效的增收机制呢?窃认为,应该因地制宜,引导扶持贫困地区依靠独有或独特的地理、资源优势,培植壮大支柱产业。一是大力扶持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于一体的龙头企业,依托贫困农村建立基地,可采取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思路,帮助贫困村建成企业的第一车间,最终实现“双赢”。二是组织引导贫困村在发展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上作文章。在这方面,龙山县的比耳村算是成功的例子,他们的比耳脐橙已成为闻名省内外的品牌,连北方的不少大客户都被吸引过来。

当然,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长期而复杂的社会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地去探讨。这里,只是笔者的一些肤浅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田科成,龙山县人大常委会农经工委主任

贫困村新农村建设 篇2

一、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困境

(一) 环境恶化, 资源少, 经济发展缓慢, 农民增收困难

贫困地区一般地处山区其中大部分是大石山, 资源贫乏, 环境恶劣, 例如都安县石山面积占89%。这造成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 农业产业结构比较单一, 这样经济发展相当缓慢, 农民收入结构单一且收入不稳定。

(二) 农村人口多, 农民素质普遍不高, 城乡差距拉大

我国有1 3亿多人口.农村人口占9亿多, 其中有近5亿多农业劳动力.尽管我国农业技术在飞速发展, 但我国耕地面积总量是固定的.投入高、产出总量少;贫困地区农民多数是少数民族地区, , 欠发达地区的农民的思想观念、文化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不高, 最突出地表现在科学文化索质的贫乏和新型劳动技能的短缺两个方而。而乡镇无论在资金、技术、人员方面都比农村比较优越, 加上近几年城乡差距不断扩大, 新农村建设在思想工作方面更加艰难。

(三) 资金投入不足, 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

国家近几年投入到农村的财力不断增加, 但是我国贫困地区农村人口多, 基础差, 农村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发展比较缓慢。特别是在石山地区农民多数居住在群山中, 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 且建设成本高, 如都安县到2006年止仍有10.9万人 (数据来源于广西行政管理2006年第二期P 6) 未解决饮水问题。

(四) 政府与农民、社会力量的权责不清晰

政府在实践中会有错位、失位的现象:政府工作人员没能及时更新观念, 工作方式未能改变, 没能真正做到为新农村建设出谋划策, 变成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没能充分发挥群众的主动性;群众习惯了等、要、靠的思想, 认为政府就是上帝, 凡是都看政府, 自己缺乏主见:由于经济发展的原因, 社会营利组织与非营利组织发展缓慢, 有的乡镇现在还没有农民协会、乡镇企业等, 这显然, 新农村建设就是去了一根柱子, 一份监督力量。

(五) 缺乏系统的规划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 其会产生事倍功半的后果。当前贫困地区农村建设规划的现状是:规划的覆盖面不够广;规划内容不全面, 规划主要是配合城镇或工业发展的需要, 没有充分考虑到民众、环境的需要, 如田东工业园区建设离村民、县城都很进等;规划水平不高, 由于受资金影响, 村乡规划没有像城市那样有高技术水平的人员做规划, 所以规划的内容难免会缺乏科学性、长远性与系统性。

二、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一) 对人的创新

新农民。新农村的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都离不开农民,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培育新农民是新农村建设重要的任务。新农民就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培育新农民首先要重视教育, 特别是要重视义务教育的资金和人员投入, 普遍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素质, 使其更快转变观念, 容易接受科学技术;其次要要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这是贫困地区农民最急需的, 这也是增收的肯本保证, 例如南宁市良庆区南晓镇就在那敏村开展荔枝培训, 组织专家定期给农户授课, 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

新的领导者。首先是政府要起到主导作用, 要及时给农户提供信息和政策, 要组织开展技能培训, 要充当宣传者的角色, 深入宣传新农村建设的信息、政策、措施等, 使农民真正感到政府是提供服务的角色, 自己是主体:其次要培养农民能手,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农村中要发展优势现代产业就必须培育种植、经营能手, 通过这些能手, 逐步形成以点带面的效果, 这样农业搞上去了, 同时也带动服务业和工业的发展, 农民增收就多了一条途径。最后要注重村干部的作用, 在加强村干部业务培训的同时, 要更加尊重其在经济上的保证, 如武鸣大皇后村, 村干部平时注重业务学习, 带领村民致富, 村民通过开会同意提高干部待遇, 这样增强了他们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农村各项事务的开展。

(二) 对组织的创新

新的政府。政府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乡镇政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层政权组织, 直接面向三农, 必须充分发挥级别优势, 为农村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努力打造服务型政府。政府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扮演谋划者、引导者、帮助者、服务者的角色, 逐步转变观念和职能, 不断完善自身在行政管理体制、财务管理等方面, 在群众中树立更加美好形象。

新的“家庭”。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来, 很多农村家庭都是单个生产, 无论在成本和规模上都没能达到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因此应该借鉴发达地区支持家庭联合生产或经营, 这样容易形成规模, 节约生产、销售成本。

新的环境。政府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和人力, 加大综合执法力度, 尽力解决农村积累的纠纷案件、黑势力、赌博、吸毒等这些社会不稳定因素, 给农民一个良好的生存、生产、生活环境, 同时要提供一定的公共物品努力改善农村的自然环境 (垃圾、则所等) 。有了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后, 还应该在“软实力”上下功夫, 那就是提供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 这样除创收外还可以带来就业, 发展第三产业等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晓山、李周等:《新农村建设研究报告 (2007) 》, 黑龙江出版社, 2007.10。

[2]朱晓峰、蒋和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人民出版社, 2007.10。

[3]《广西行政管理》, 2006年第2期。

陕北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调查 篇3

8月初,记者驱车前往陕西省府谷县采访,快到王家墩乡政府的时候,我们首先被山上的景色震惊了:夏末季节,远处山头的土地一片荒芜,几乎看不到绿色!身边少数田地里的庄稼更让我们惊讶:就要立秋了,山地上的玉米不到二尺高,糜子不到五寸!当地的农民说:由于天旱,今年王家墩又是一个大灾年!

府谷县是陕北的一个贫困县,当地许多农民依然生活在缺电缺水、出行不便的山沟里或塬畔上,因此,改变居住环境就成了这些地方新农村建设的头等大事。

“新农村”里少人烟

记者与王家墩乡的三名干部一起来到该乡建设新农村示范点李家焉行政村。接待我们的是李家焉自然村71岁的村支书杨外信。

杨外信告诉记者,李家焉两个自然村共有284人,但现在留在村里的常住人口也只有83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是另外一个自然村杨家沟村。杨家沟原先170多人,现在只有60口人。建设“新农村”用的是国家扶贫移民资金,准备投资60万元,盖30套房子,把住在沟底下的杨家沟村人搬迁到山上来。现在地基已经铲开了,具体什么时间动工盖,他也说不准确。

说到搬迁的事儿,杨外信显得很淡漠。他说,两万元盖一套房最多也就是个主体,内工、门窗要花的钱都得农民自己出,现在呆在村里的人吃饭都成问题,到哪儿寻钱去?

杨外信说,李家焉自然村过去是人不多光棍多,114口人有30多个光棍,当过村长的人都找不上媳妇。现在是钱少、粮少、人更少了,全村只住着33口人!今年的灾荒已经遭下了,有劳力在外打工的人家还好说些,那些没有依靠的人怎么度过这个灾年是个大问题。

在场的一位70岁老人拿起了一个很大的玉米面窝窝头对记者说:“明年春上我们能吃上这样的窝窝,就不怕了!”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目睹了一场令人心酸的“交易”:一个走村串户收废品的人路过李家焉村,该村一个老汉拿着5个类似矿泉水瓶一样的塑料瓶子,打算以每个7分钱出售,但是收废品的人每个只给5分钱,双方僵持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这笔买卖没有成交,就因为1毛钱的争议。后来,收废品的人走了,老汉则把那几个塑料瓶子宝贝似地收藏起来。

记者前往王家墩乡的路上,在武家庄乡段黄河边的一片百亩左右的河滩上,看到了几十套没人居住的房子。这些房子显然是通过统一规划建起来的,都是砖混结构,主体已经完成了,但绝大多数没有做内工,门窗大都用砖干垒着。

路人告诉记者,这是几年前政府修起的“移民新村”,从建起来就没有什么人搬进来住过。记者把这个“移民新村”仔细看了一遍,发现只一套房子好像有人烟。

带着疑问,记者专程赶到了武家庄乡。一名乡政府干部告诉记者,这个“移民新村”叫川头新村,2000年左右建成,是为本乡生存条件很差的园则迪川头两个自然村整体搬迁而建的。没人入住大体上有三个原因:一是原来居住在园则迪川头两个自然村的近700人,近几年走得剩下不到200人,又大都是老弱病残者,难离故土;二是两个村的村民太穷,多数做不起新房的内工,也修不起门窗,因此搬不起家;三是“移民新村”建在没有任何防护的黄河滩上,说不定一场大水就会被夷为平地,想搬的村民也不敢搬。

记者从武家庄乡政府提供的一份移民资料上看到,2000年到2003年,全乡8个村开展了移民工作,共284户,1325人。但是,真正有多少农户搬迁,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数字。

返回的时候,记者穿过了乡政府所在地的武家庄“移民新村”,按说这应该是该乡移民工程最闪亮的“新村”了,但是,我们发现这个2003年建成的“新村”,目前的入住率只有30%左右,大部分的房子也都空着。

前园则村的渴望

前园则是府谷县墙头乡的一个行政村。墙头乡地处府谷县东北部,黄河沿乡而过,拥有耕地13900亩,其中有7000多亩水浇地,是府谷县拥有水浇地最多的乡镇,也是最具有“田园风光”的一个乡。

前园则村村支书李鹏元家是一座上世纪70年代建起的农家小院,窗棂上的油漆很多已经脱落,显得有些陈旧。

李鹏元告诉记者,前园则村在墙头乡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村”,近几年,由于国家免去了农民的各种税费,加之当地农副产品市场的兴旺,村民们从种植业中已经尝到了很大的甜头。虽然村里真正有大积蓄的人并不多,但论起生活水平来,也算小康了。现在,村里的劳动力基本都在地里干活,一般人是不出去打工的。

提到建设新农村,李鹏元一下子来了劲头。他说,建设新农村的事,全村人都知道了,乡里和县上已经把前园则村作为全县首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试点村,这是村民们的大喜事。前一段时间,县城建局请了外地一家设计院已经来村里勘测过了。

在李鹏元的心里,对前园则村的未来是有初步设想的。他说,由于村民们普遍采用了比较先进的科学种植方法,加上特殊的地理条件,前园则村种植的瓜果蔬菜等农作物,不仅上市早,而且品质也远远超过了塑料大蓬里生长的作物,因此,在价格上具有很大的优势。这几年村民富起来靠的就是果蔬产业,这也是前园则村建设新农村的基础。

现在前园则村的村舍大多数是30多年以前建起的,李鹏元设想将全村搬迁到即将建成的沿村而过的公路边上,统一规划,为每户人家修建一处两层小楼,二楼住人,一楼统一做门面房,使这里在将来成为一个有特色的农贸市场,逐步打出前园则村农产品的品牌。至于旧村农舍则全部拆除,几十亩土地全部复耕变为水浇地。

说到搬迁费用,李鹏元掰着指头算了一下,每户拆旧建新需要10万元,全村搬迁到新村里至少需要1100万元。但是当记者问1100万元的巨额资金从哪里来时,李鹏元看了一眼跟随记者采访的乡政府的王秘书,不大有把握地说,村上和乡上肯定没有这么多,县上大概会想办法吧。

个人出资建新村

从府谷县城出发沿神府一级公路到达新民镇段后,记者拐进了一条山沟。在沟底,我们碰到了新民镇芦草畔村村民刘润羊,他是芦草畔新村建设前期工程的施工负责人。而投资建设芦草畔新村的则是府谷县保榆煤焦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刘彪。

刘润羊带记者来到芦草畔新村的建设工地。这是一块平展展的土地,大约有50余亩。刘润羊告诉我们,这是刚刚用推土机铲平的,新村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是80套内设楼梯的两层别墅式住宅,每套住宅的使用面积320平方米。同时,还将建设与

之配套的中心街道和绿化娱乐休闲园区。

随后,刘润羊又带着我们爬上了新村村址旁边的一个荒芜的山头。他说,平整这个山头也是芦草畔新农村建设工程的一部分,首先给有130口人的芦草畔自然村修出200亩基本农田。将来把山下矿井里的地下水抽上来,这里就是一片旱涝保收的水浇地了。

在一个山头上,记者看到了对面山崖上的原来的芦草畔村,远远看去,村子里基本没有什么住户了,大部分是被遗弃了的土窑洞。我们走进村里,在村西头找到一家农户,家里住着老两口,男主人告诉记者,现在在村里居住的人不到全村人的20%,而且都是些老弱病残。有劳动能力的轻壮年包括妇女们都到山下的煤矿或者焦化厂里做工去了。为了干活就近,许多人都在打工的煤矿或工厂附近搭建了简易房子全家搬了下去。我们问老人,知道刘彪要在山下新建一个芦草畔村的事吗?老人说知道,还说:“那是大好事呀,不过几时修建起来呢?”

在府谷县城,记者见到了刘彪。

刘彪的头发梳理整洁,略有点花白,看上去更像个中年教师。今年53岁的刘彪出生在芦草畔村,由于家境贫寒,上小学期间就辍学了。他当过泥瓦匠,在小煤窑挖煤当过炮工。刘彪告诉记者,在井下挖煤那几年,他从一个井下矿工开始,逐渐懂得了煤矿的生产、管理和经营。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刘彪在芦草畔村的山脚下办起了一座煤矿,开始几年吨煤坑口价只能卖十几元,有时还卖不出去,常常负债经营。1999年以后,煤炭市场兴旺起来,煤矿也值钱了。他投入1000多万元资金,把原有的煤矿生产能力从10万吨提高到了15万吨(今年底可以达到30万吨),并于2001年成立了一个煤焦公司,进行煤炭的深加工。

记者想让刘彪透露他现在有多少钱?他没有正面回答。不过,他轻松地告诉我们,建一个芦草畔新村的钱,自己是不用借债的!

说起建设芦草畔新村,刘彪强调他并不是赶时髦,而是很早就有了这个想法。他说,他的煤矿可以开采30年,现在芦草畔村民们只要在他的企业里干活,不用种地也能过个好日子。但是,30年以后怎么办?现在不考虑芦草畔村的后路,到时候就怕来不及了。他觉得自己有责任对芦草畔村未来着想,否则良心上也是过不去的。

记者问到建成芦草畔新村最终需要多少钱时,刘彪回答:“初步预算1000万元,不够再加,总之花多少算多少,我全认!”

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篇4

张冠华

近两年来,桂东县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路子,扎实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不断创新投入和服务两个机制,突出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示范村(带)建设三个重点,坚持与扶贫开发、产业开发、小城镇建设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四个结合,实行整合资源、部门联动、农民主体,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完善一个规划。确定的22个示范村遵循规划先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注重保护历史文脉和生态自然景观、坚持不大拆大建、不砍树、不填塘、不推山等原则,制定了一个因地制宜、长短结合的村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以及一个科学合理、切合实际的村庄建设规划。槽里示范点成立了产业协会,制订“1133”产业发展十年规划,即到2015年,人平达到种植药材10亩,养殖牛羊10头,绿化抚育用材林30亩,年收入3万元。东坡村引进郴州大东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落户大塘,进行花豆等生态农产品精深加工,公司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确定产品收购最低保护价,使农民吃上了放心丸。今年该村种植花豆580亩。

——创新两个机制。一是创新投入机制。一方面,县财政对每个示范村安排引导资金5万元,列入财政预算,同时实行部门联动,积极引导部门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充分调动各部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把资金集中用在刀刃上,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合力,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近两年多来,全县整合部门各类资金2000多万元,投入农业产业发展、乡村通畅公路、农村人畜安全饮水、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如:县林业局近两年投入示范村45万元,帮助示范村农民新修公路2公里,发展玲珑茶320亩 ;另一方面,坚

持以农民为主体,引导农民投资新农村建设。凡是新农村建设项目,都让受益群众按一定比例配套投资投劳,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新坊乡按照1:4的比例积极引导排脑示范点农民投资投劳,自行解决水管、河沙、石子等原材料。第一期工程施工中,农民投工5700个、自筹资金25万元,乡财政投入6.38万元。完成房屋亮化4786.23平方米,庭院美化926.7平方米,硬化主干道2996平方米、入户道路1189平方米、坪2377平方米,建设U形槽水渠2200米,铺设饮水管道3500米,建设安全饮水水池2座,改厨18户、改栏45间、改厕21间,新建沼气池20口,发展养猪86头。二是创新服务机制。从32个县直单位选派48名工作能力较强的干部组成20支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实行单位包村、工作队住村办点的工作责任制,并列入县委县政府工作目标管理,实行亮化考核,工作成效与公务员考核直接挂钩,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由县委县政府表彰奖励。较充分地发挥了各包村单位的职能作用,加大了资金、技术等要素向示范村建设的投入,强化了工作队的服务意识,提高了综合服务能力,队员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从群众最迫切、最直接、最关心的问题抓起,引导农民建设好自己的家园。

——突出三个重点。一是大力实施产业兴村。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新产业,建立新机制。形成了“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产业发展布局。打造了玲珑王、朝贡金桔、桂东花豆、甜玉米、无公害蔬菜、哈哈牛等特色农业品牌。寒口、槽里等村发展草(木)本药材7000多亩,下丹、红桥等村发展玲珑茶4200多亩,流源、坪水、南边、江湾等村发展甜玉米3500多亩,东坡、寒口、下洞等村发展花豆、美国红茄、大空生菜等反季节无公害蔬菜5000多亩。在示范村的带动下,全县玲珑茶基地已发展到1.2万亩、无公害蔬菜5万亩、小水果2万亩、楠竹12万亩、药材6.5万亩、花卉苗木5000亩、花豆6000亩、甜玉米6500亩、草食动物(牛羊)15万头。发展了桥头茶叶合作社、桂花城种粮专业合作社、东坡花豆协会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55个,吸收会员4469人,带动农户2.13万

户、基地12.3万亩。二是巩固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坚持科教兴县,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投入资金513.8万元,完成四都中心小学综合楼、寒口乡中心小学学生宿舍楼等5个重点建设项目;全面开展农民健康行活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2%,农民群众就医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坚持“村为主”,抓好农村人口计划生育。强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落实奖励扶持政策,实现了提高人口素质和计生优质服务达标县目标;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工作有了新的突破。东坡、流源等村兴建了村民活动中心,丰富了农民的科技文体生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新建养老院一所,“五保”之家2所。三是坚持以点带面,稳步推动新农村建设。至上半年,全县22个示范村新修、整修、硬化村组主干道和进户道路77.3公里,整修水渠12000米,兴建安全饮水工程15处,实施改水农户6759户、改厨689户、改栏(厕)1289户,农户庭院绿化460户、6030平方米,农户住房外墙粉刷535户、6.13万平方米,清路障115处,清垃圾537处,清空心房930平方米,兴建垃圾池20个,新装村组路灯3.5公里,新建村办公楼2栋。建沼气池611个,东坡、新坊、水庄、全溪、马坊、江湾等村成为沼气“百池村”。通过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使高龙、东坡、新坊、水庄、全溪、江湾、敖山等村农民走上了平坦路,喝上了干净水,住上了整洁房。示范村的典型示范作用,带动了坪水、流源、下丹、红桥、敖山、南边等村建设新农村积极性,有力地推进了全县新农村建设步伐。坪水村在市委工作队的大力支持下,采取“乡村规划、群众建设、政府奖扶”的原则,发展甜玉米、花豆、红茄300亩,种植花卉苗木200亩,扶持年出栏生猪 1500 头养殖户1户,年出栏 15000 羽养鸡户1户;选择坪水、长横、大屋场、昌前等4个自然村,为“三清五改一池两化”建设示范带,到6月底,已有50多户动工,17户完工,8月底以前可全面完成。流源村在市财政局工作队大力帮助下,结合实际,科学规划,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和引导农民投资新村建设: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适用和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对建房户按每户11000元的标准进行

补贴,引导老茵组22户村民,按新村建设规划新建住房2660平方米,实施改栏(厕)22户,规划新建沼气池22个。

——坚持四个结合。一是坚持与扶贫开发相结合。桂东县仍然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从县情出发,新农村建设必须紧密联系这一实际,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素质、推动产业开发、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等方面入手,不断增强农村的“造血”功能,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摆脱贫困,为新农村建设打好基础。近年来,无论是在资金的调配还是在驻点工作队的安排上,我县都坚持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县委新村办、县扶贫办、县基层办等部门在工作上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市委办、市直机关工委、市国税局驻坪水村工作队和市财政局驻流源村工作队,既是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又是建设扶贫工作队,他们在制定工作规划时,既考虑农村脱贫致富,又统筹安排新农村建设。二是与产业开发相结合。产业兴村是推动农民生活富裕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县把产业兴村当成新农村建设的重头戏来抓,通过典型引路,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槽里药材、东坡花豆、下丹玲珑茶、全溪无公害蔬菜、流源甜玉米、竹坑楠竹等产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三是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县委、县政府着眼于提高小城镇的聚集功能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目标,坚持以小城镇建设为龙头,以住宅小区、工贸小区、专业市场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出台优惠政策,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清泉、沙田、城关等乡镇在新农村建设中,鼓励和引导农民到集镇建房160栋(户),投资兴办针织、电子等厂12个,投资餐饮、经商等第三产业73家,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160人。四是与农村信息化建设相结合。紧密结合农村党员远程教育,扎实开展农村信息化建设,创建信息化示范乡镇1个,示范村15个,信息服务站10个,服务网点45个,配备信息员55名。

今后一段时期,我县新农村建设着重抓好以下几点:一是突出抓好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打造示范样板。着重抓好“一村一带”建设。“一村”:列入全县“十

一五”规划的22个示范村,即乡(镇)政府所在地的村;“一带”:沿106国道两旁的坪水、敖山、白竹、新桥、东坡、江湾、周江等村列入新农村建设示范带。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与发展新产业、小城镇建设、扶贫开发、农村生态文明结合起来,进一步夯实农村发展基础,建立新机制,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二是突出抓好产业兴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一要实施产业扶持政策,发展特色产业。突出抓好玲珑王、哈哈牛、小水电等特色产业示范带建设。二要抓好农产品加工,实现农产品增值。充分发挥玲珑王、大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哈哈牛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带动性,抓好花豆、甜玉米、肉食等特色农产品的精加工。三要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现金收入。以职校、启迪电脑学校、现代远程教育等阵地为依托,切实抓好农民素质培训和农村劳动力培训,帮助农民提高劳动技能,提高致富能力。三是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村发展基础。一要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切实抓好农村 “通畅”和“通达”工程,提高农村公路等级,改善农民出行条件。二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抓紧实施病险水库治理、农村安全饮水、土地整理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三要大力推进农村沼气生态农业建设。大力发展猪--沼--菜、猪--沼--果等生态产

业。

贫困村新农村建设 篇5

宛庆丰

贫困县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按照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总体要求,更应该联系实际,注重实效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从自己最能做到、农民最关心、最容易见成效的事情抓起。

一、结合实际,提高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

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得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特别是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对此寄予了很大希望。而在实际工作中,对新农村建设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如不加以克服,将影响新农村建设和发展。

一是表现为信心不足。认为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谈何容易,在发达地区提建设新农村还差不多。况且贫困地区农村与发达地区农村差距很大,不在一条起跑线上,首先要缩小这种差距后再谈新农村建设,否则,即使建设也是低水平的新农村,甚至担心搞得什么都不象。

二是表现为难有作为。认为农业是自然经济,再努力干农业发展也快不到哪里去,况且每年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很大。在从事的诸多工作中,最能体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工作就是农业,费力了不一定见效,因此,建设新农村干与不干都差不多。

三是表现为唯工业论。建设新农村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基础上,实行以工补农。贫困地区工业发展大都十分落后,自身没有能力实现以工补农,在这种情况下,抓工业才有希望,抓农业没有出路,干脆就只抓工业,靠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再来抓新农村的建设。四是表现为依靠心理。建设新农村没有投入是建不成的。贫困地区的投入从哪里来,主要还是依靠上面,上面有多大的投入,新农村就有多大的建设,什么时候有投入,我们就什么时候搞新农村建设。所谓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

五是表现为急于求成。建设新农村慢了肯定不行。作为贫困地区要普遍建设新农村有难度,那么就高标准的办点作样来体现加快新农村的建设。而在实际工作中,这种办点作样很难有推广价值,一个县要普遍达到办点作样村的水平,没有30—50年的发展还不行,这种作法实际是搞成了新村建设而不是新农村建设。

上述种种表现,都是对建设新农村认识上的不明确。那么,贫困地区究竟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呢?我认为首先要结合实际确定建设的目标。通过调查,我们结合花垣县的实际,提出了用3-5年时间,实现村村“六通”:通电、通水、通路、通电话、通广播、通电视;达到村村“六有”:有一项稳定致富的主导产业,农户有一栋舒适实用的房舍,青壮年农民有1-2门实用技术,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村民享有民主管理权利,适龄青少年享有九年义务教育;做到村村“六无”:无违法犯罪、无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无虐待老人妇女儿童、无脏乱差、无封建迷信活动、无乱砍滥伐现象的目标。我们认为通过努力,实现了这一目标,就是我县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突出重点,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

建设新农村,明确了“六通、六有、六无”的目标,那么在工作中我们就要突出重点,抓好落实。为此,在“十一五”期间,我县将从六个方面加快建设新农村。

(一)突出农业产业建设。贫困地区建设新农村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产业建设滞后,正因为产业建设抓的不够,农民的生活才不宽裕。实践已经证明:那个村有产业,那个村的老百姓生活就宽裕。为此,在“十一五”期间,我们要坚决消灭产业空白村,引导和帮助每个村建立和形成产业。一是选准规划好产业。根据花垣县农村地理和自然条件情况,在前面地区的乡镇重点发展柑桔和蔬菜产业,在中间地区的乡镇重点发展药材青蒿和畜牧产业,在后面地

区的乡镇重点发展烤烟产业,全县结合退耕还林,建立起造纸桤木原料基地。二是扶持产业龙头企业的发展。重点扶持湘源生化、合力纸业、太坤公司和天隆酱菜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其发展订单农业建基地,给予必要的资金扶持;支持其扩大规模,给予贷款贴息扶持。三是为农户提供产业服务。只要农户从事规划的产业项目,政府免费为其供种供苗,并组织技术培训,提供信息服务。四是制定奖励政策。对新形成产业的村,凡是成片连块开发在500亩以上,人均养猪1.5头以上,人均养牛一头以上,每年奖励村里5万元,连续奖3年。对新形成的产业开发大户,凡成片连块开发在100亩以上,养猪200头以上,养牛50头以上,每年奖励大户1万元,连续奖3年;养家禽一万羽以上,奖励5万元。

(二)突出扶贫攻坚。贫困地区的贫困面比较大,帮助这部分人摆脱贫困是建设新农村的应有之举,可以说没有这部分人的脱贫,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新农村。一是要落实惠农政策。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切实把免征农业税、种粮和良种补贴、退耕还林、产业扶持、合作医疗、教育扶贫、购置农机补贴、贫困救助和农村低保等惠农政策落实到村、到农户,用政策调动起农户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二是要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首先要建立起医疗保障体系,解决好老百姓无钱看病、因病返贫的问题。在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完成了乡镇卫生院建设和改造的基础上,用3年时间完成全县所有村卫生室的改造和建设,真正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重病不出县。同时全面推行免费为少年儿童卫生防疫、免费治疗肺结核和麻风病、免费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免费为精神病患者供药等政策。其次要建立起救助保障体系。做到对所有五保户应保尽保,并且在今年内实现所有乡镇都建有敬老院,对五保户实行集中供养;做到对所有贫困户应助尽助,并相应的提高其最低生活补助标准,确保其有饭吃有衣穿。

(三)突出基础设施建设。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严重的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不仅如此,即使建设了一些基础设施,水平也不高,仍需我们下大力解决这一瓶颈制约问题。按照“六通”的目标,在未来3-5年,电力建设上我们要完成57%的村农网改造工程;要解决好6.5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要实现通村道路的提质和养护;今年电信要实现村村覆盖,100%的村通移动电话;与此同时,今年要完成所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启动建设渠道配套工程,使农业人口人平旱涝保收面积达0.6亩以上。

(四)突出教育文化事业。贫困地区贫困的根本原因是教育的落后。为此,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人才保证。在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完成所有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的基础上,今年要实现所有乡镇都建有寄宿制学校,并对寄宿的贫困学生发放一定的生活补助,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升学率。同时要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发展职业教育。“十一五”期间,初中毕业生升高中、进职校的比例要由现在的47%上升到70%以上。要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十一五”期间,要实现乡乡建有文化站,并对25个具有苗族传统文化特色的村,结合旅游产业的发展,建立起村文化室,建立起文艺宣传队伍。

(五)突出生态建设。过去,贫困地区往往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代价来求得发展,建设新农村不能走这条老路。为此,我们要继续抓好退耕还林工作,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5%以上;继续实施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每年新建沼气池5000口以上,沼气的入户率达62.5%以上;从明年起,每年给每户农户无偿提供3—5包水泥,帮助农户逐步完成改水、改厕、改厨、改拦、改浴、改舍;同时,积极实施异地脱贫搬迁工程,将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地质灾害严重的民乐镇下椿木、团结镇耐子堡等村的农户搬迁到集镇。

(六)突出基层政权建设。建设新农村,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村班子。要继续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坚定农村广大党员理想信念,认真解决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农村存在的矛盾问题。要加强农村党员活动室的建设,每年高标准建设50个村活动室;在提高了村干部补贴、给予任职15年以上退下来的村主干以及农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补贴的基础上,可考虑给予年满70岁、党龄在30

年以上的农村老党员以50元/月的生活补贴;要严格村主干的任职条件,对那些不能胜任的要撤换下来,对那些不符合任职条件的绝不拉夫凑数,勉强上岗任职。

三、注重方法,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

在贫困地区要办成一件事本来就很不容易,更何况建设新农村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就更要注重方法,好的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一方面会出现不负责任,建设新农村喊在口头上,不落实在具体中的走过场现象;另一方面会出现强行推进,不量力而行,不尊重农民意愿,从而激化矛盾的现象。

(一)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一是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认真听取群众意见,落实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发言权、建议权和决定权,不搞强迫命令、长官意志、“一刀切”。二是要教育引导农民自力更生。在广大农民中传播新观念、新技术和有用信息,让农民认识到建设新农村是自己的事,要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而不能“等靠要”、搞包办代替,依赖政府和外界投入,从而自觉投入新农村建设。

(二)注重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要坚定不移地加快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不能因为强调建设新农村就忽视了城镇化、工业化,必须不断壮大工业经济,提高城镇化水平,才能聚积财力支持农村,才能促进农业人口转移,才能使农产品有更广阔的市场和增值机会。今后五年,我们将考虑财政新增部分重点用于新农村建设;即使财政没有新增,也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每年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增长10%以上。与此同时,我们将制定鼓励和引导企业和企业家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政策和税费减免政策,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我们还将制定鼓励农民进城就业的优惠准入条件,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促进城市的扩容,农民的增收。

(三)注重集中资金办大事。要改变过来投入上“撒胡椒面”的方式,集中资金支持能对农业加快发展起较强支撑带动作用的重点项目,做到投资一项、成功一项、见效一项。“十一五”期间,我们将对县本级财政支农资金、扶贫开发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农业开发资金、民族发展资金、涉农部门专项资金、国土整治资金以及其它支农资金实行整合,实行统一制定规划、统一申报项目、统一安排资金、统一实施项目、统一项目验收、统一监督管理。在新农村示范试点建设、农业产业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农村人居环境等五个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使支农资金效益最大化。

(四)注重量力而行,不急于求成。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既尽自己最大努力,又量力而行,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总体上坚持以人为本,集中力量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最关心的增产增收、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实际问题。

2006年9月6日撰稿于中国延安干部学院

贫困村新农村建设 篇6

杨琼

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了全面部署。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建设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行动纲领。

2008年一号文件指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强化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不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坚持市场取向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坚持改善民生,不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最迫切的实际问题。

近年来“三农”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根据1998-2007年数据显示,农民收入增长是相对缓慢的,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仅为5.5%,是同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9.8%的近一半。因此,城乡差距扩大,农村穷、农民苦的问题较为突出,从而引起了全党对“三农问题”的担心,所以,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的收入。

由于农产品具有收入弹性低和价格弹性低的特性,单纯靠增加农业生产容易出现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唯有通过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使流动出来的劳动力由农产品的供给者变为农产品的需求者,又使留在农业的劳动力耕地面积增加扩大经营规模,农民的人均收入才能长期持续增长。八十年代中后期,全国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吸收了1.2亿农村劳动力到非农产业就业,九十年代初,则有大约1亿农民工进城,平均每年大约有1千万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随着九十年代末生产能力过剩,通货紧缩的出现,新增就业机会相对减少,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渠道不通,导致从1997年起到2007年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反而每年平均增加近500万人,农民收入出现增长相对缓慢,农村、农业、农民问题转为更加严峻。

由于与生活有关的水、电、路等公共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农村对现代消费品的巨大市场潜力难以发挥,存在较大存量需求的情况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活消费环境,启动农村较大的存量需求,消化掉过剩生产能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的渠道才得以畅通。所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反映我国已经到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同时,也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战略手段。

2020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全国人均收入达3000美元,就全国而言,按照目前的收入增长态势,达到这个目标并不困难。如果农村的收入按九十年代末至2007年5.5%左右的增长速度,2020年全国人均收入3000美元时,农民人均收入将不足1000美元,城乡差距3倍,农村就不是全面小康,那么就不会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完成。如果农村与生活有关的公共基础设施不改善,2020年在较大的收入与生活环境的差距下也难有和谐的社会。所以,只有通过改善农村的各种基础设施,消化过剩生产能力,打通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改善公共基础设施,缩小农村与城市的生活差距,才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新晃侗族自治县是湖南省级贫困县,全县辖23个乡镇,总人口27.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3万人,2007年实现农业总产值6.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615元。新晃县之所以贫困是由于受历史和地理等自然条件的制约,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业基础设施差,农民素质

偏低,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农民增收难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它将制约新晃新农村的建设,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县乡干部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新晃县新农村建设大多是搞试点,试点村还引发了资源分配的问题。政府各部门为了保试点村,就把有限的人财物都向试点村倾斜,很难再考虑到普通村的需要,这势必造成村庄之间的贫富差距和不平等。在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讨论与行动中,听到的主张和建议几乎都来自官员,从县官到村官。而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最终受益者,却在这场关乎自己家乡建设和自己切身利益的新农村建设中失语了,这是不正常的。所以,我们要进一步认识到:农民---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目前的现状是,政府官员成了他们建设家乡的“代言人”,丧失话语权的农民不可能真正参与新农村建设,没有农民声音的新农村建设也必定是纸上谈兵。这在实践中已经显露出来,有的地方就出现了“好心办了坏事”的情况。因此,我觉得不管是县乡干部还是决策层的领导都必需知道:农民是如何理解新农村建设的?他们面临着什么困难?在新农村建设中他们的期望和真正需求是什么?他们的认识和态度是怎样的?新晃县的农民群众大多数存在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存在“小富即安”心理,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生产粗放经营,打工靠卖苦力,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对新农村建设漠不关心,积极性不高,存在严重的“等、要、靠”思想。以上种种现状严重制约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宣传任重而道远。

2、农村公共事业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医疗卫生、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科技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滞后,发展水平较低,农村市场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先进技术和设备、优秀人才基本集中在城市,农民患病在当地难以得到有效治疗,农民到县里、市里、省里大医院就诊困难倍增,经济负担加重,农民大病就意味着返贫。二是投入资金不足。由于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从根本上未得到改变。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的年限比较短,文化程度比较低,特别是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劳力都在外务工,留守人员多为“38、61、99部队”,年龄较大的妇女、儿童和老人难以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担。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

3、农业现代化水平低。一是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水平低,效益不高。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生产规模小、层次低、产业链条短。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能力不强,全县仅有1家市级农字号龙头企业。二是农产品生产粗放。在畜牧业养殖和农作物种植过程中,更多的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弱,农民增收后劲不足。三是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市场信息利用机制不完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够,资金缺口较大,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任务艰巨。五是科技投入少,科技含量、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小,科技成果转化缺乏完整的程序,科技人员没能充分发挥优势作用,农业标准化生产进程慢。六是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大多数山塘、水库、溪坝、灌溉渠道工程老化、渗漏、年久失修,管理不善,部分工程损坏,存在安全隐患,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

4、农民收入偏低。新晃县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615元,分别比全国4140元、湖南省3904元、怀化市2302元低2525元、2289元、697元,城市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为8543元,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为3453元,城乡年人均消费差距为5090元。城乡居民收入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依然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出矛盾。

二、对策

1.新农村建设要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字目标,应该以建设和改善与农民生产、生活相关的公共基础设施、村容整洁作为重点。在完成村村通电、通水、通道路,改善下水道,进行厨房改革、厕所改革,“村容整洁”的目标就达到了。改善基础设施可以启动农村的存量需求,消化过剩生产劳力,疏通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使农民收入得以逐步增长,“生活宽裕”的目标才得到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还可以使农产品的供给者变成需求者,农村生产力发展了,农民收入可随着发展而提高,“生产发展”的积极性就会高涨。村村通电视、广播后可以使农民更多地接触到现代化的信息,村村通道路后可以使农民更方便地融入现代化的市场体系中,才会有适应现代化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乡风文明”的建设。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才会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

2.新农村建设的对象应是自然村。众所周知,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性,以农业生产为主业的农民都会选择居住在自己耕地附近。而发达的城市近郊农业即将不存在,农民已经转变为非农产业的市民,或是在经营服务业等其它行业。那么,新农村建设就应该以现在已形成的在耕地附近的自然村为建设对象,而不是象有的地方拆并自然村,集中建立远离耕地的新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是给农村地区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农民的房子是农民自己的私有品而不是公共品,因此,不能象有的地方为了达标而要求农民拆屋建新的标准房。对于其他一些私有品,如沼气、厕所会影响公共卫生,具有一定的公共品的性质,我们政府只能通过补贴的方式来鼓励农民进行改造,如果农民财力不足或者没有意愿,政府不能强迫,只有做好说服、教育、劝导等工作,促进农民对公共品进行改造。

3.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应以公共财政为主。根据国家发改委专家调查,按照一定的标准满足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沼气、用电、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完,全国大约需要投入4万亿元资金。从2006年起到2020年平均每年需要投入近2800亿资金,其中有相当大的公共基础设施部分应该由公共财政来提供。

2008年一号文件提出: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那么,我们应该广泛动员全民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农民有积极性参与项目的决策,监督项目的建设,也可让富裕的农民捐一点钱。建设的水泥路由于农民捐了钱,参与决策、监督的积极性会很高,将不会有豆腐渣工程。由受益的农民参与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督,将有利于“管理民主”的目标实现。

4、扬长避短,抢抓机遇。贫困地区有劣势的一面,更有独特的优势。像新晃这样的贫困地区尽管还很落后,全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大好局势下,中央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新农村建设的倾斜政策,尤其是公共财政的扶持,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作为我们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要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既要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兴利避害,通过改变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和优势资源的开发,强化自我发展能力。又要对中央的一片爱心,以极大的感激之情,增强主观努力,积极争取更多的扶持,加大扶贫工作力度,需要国家比照西部地区、省扶重点县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更多的扶持和倾斜。要把依靠国家扶持与发动群众自力更生结合起来,坚持走开发式扶贫的路子,增强造血功能,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要加强对口帮扶、社会帮扶和定点帮扶,切实解决贫困群众实际困难,提高生产生活水平,力求早日进入新农村建设的快车道。

5、突出重点,循序渐进。贫困地区面临着贫困人口和困难群体的扶助问题。因而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应因时因地而异,立足实际,分类指导。目前,新晃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一是要着力抓好水、电、路为主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资源开发型产业,紧紧围绕山、水、田、林等自然资源做文章,把全县丰富的山林、水力、生态旅游等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使农民群众尽快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惠。二是

要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牧、桑、烟、药”四大支柱产业及特色产业,根据新晃实际,要在大力发展壮大支柱产业上下苦功,力争在两三年内将“湘西黄牛”建设成在国内外市场有一定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并大力扶持以龙脑樟、速生丰产经济林、桑蚕、名优水果、无公害蔬菜等基地建设为主要原料的农产品加工业,以点带面,实现“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的产业格局。积极培育一批辐射带动面广,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逐步实现以工哺农,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趋势,尽快增加农民收入。三是要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医疗、文化、广电、通信等社会服务事业,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事业纳入公共财政支出范围,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规范村级卫生室,逐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使农民群众更多地享受公共财政的阳光和改革开放及现代文明的成果,尽快提升农村现代化程度。四是要打好扶贫攻坚战。引导农民跳出本地市场,瞄准国内外大市场的广泛需求,开发新兴市场、开拓多元市场空间。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农业,对全县旅游资源进一步整合,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做好观光休闲旅游农业发展规划,宣传旅游开发政策,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形成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带,发展乡村旅游业,增强农村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建设环境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村容整洁”的目标。通过旅游人口的交流,大量的外来文化和先进的思想传入农村,提高农民的素质,积极开发“农家乐”生态旅游业,开发垂钓、餐饮、农业生态观光等旅游项目,增加农民非农收入,逐步实现“乡风文明”的目标。新晃县夜郎旅游资源丰富,毗邻贵州,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要进一步整合全县旅游资源,积极主动融入西部旅游圈,多方筹措资金,进一步完善“夜郎”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国家公园品牌。通过整村推进,项目带动,尽快使低收入以下贫困人口摆脱困境,走上富裕。五是要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建立和完善各类公共服务体系,要把发展订单农业作为搞活农产品流通的一个重要手段,努力扩大订单农业市场占有额,鼓励和扶持民间流通大户、专业协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二、三产业,确保农产品鲜销和农产品外销的畅通。同时,要积极构建农产品外销网络,大力宣传新晃农产品,建立一定数量的农产品外销窗口,不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能力。六是要建立有效的农村融资渠道,按照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对有关金融体制和制度进行改革创新,尤其是通过对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的深化改革和农村信贷政策的完善及农村民间金融机构的培育,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尽快提供基本的要素支持。

6、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决定因素在人。一是要举贤任能,选好领头人。从乡村基层党组织领头人的选拔任用、新生力量的培养发展、基层组织综合素质的配备三个主要环节入手,重点抓好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形成团结战斗的领导力量和坚强堡垒。二是要提高素质,培育造就新型农民。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把农村人口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也是新农村建设持续推进的力量源泉。三是要建立和完善县、乡劳务输出网络,加强劳务协作。主动与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需求较大的地区建立稳固的劳务输出协作关系,促进劳务输出合理、有序、稳定发展。四是要加大劳动力就地转移力度。积极开辟一些适合农民既不离乡又不离土的就业门路,开工建设一批开发时间长、就业岗位多的项目,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民就地转移。五是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树立“乡风文明”典范。引导农民学法、懂法、守法;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步入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破除陋习,树立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成文明、科学、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7.改革财政“省管市---市管县”体制。在近几年的改革中,“强县扩权”、“扩权强县”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省份试点推行。通过扩大县一级政府的权力,受到政策扶持的县(市)的经济发展明显加快,“扩权强县”在很多地区被证明是发展县域经济、解决“三农”问题和

新农村建设的一种现实路径。

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这是对近几年来一些地方政府进行相关改革的积极回应和肯定。省市县行政管理关系由目前的“省—市—县”三级体制转变为“省-市、县”二级体制,对县的管理由现在的“省管市—市管县”模式变为由省替代市,实行“省管县”模式,其内容包括人事、财政、计划、项目审批等原由市管理的所有方面。对现有的“市管县”这一行政管理模式,本人认为,其管理效率太低,不利于发挥县一级政府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中的主体职能。据《中国经济周刊》资料显示,截至到目前,全国实行财政“省管县”的有:浙江、江苏、安徽、广东、福建、江西、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山西、陕西、云南、海南、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22个省、直辖市。

由于各地具体情况差异较大,“省管县”的类型也不尽相同。“从具体的方式上,虽然都是‘省管县’,但是程度还是不一样。有的是比较纯粹的‘省管县’,有的名义上是‘省管县’,其实只是带了这个帽子。”“如果从财政和行政角度综合分析,只有浙江做得最彻底,不只是财政,从行政管理到政治组织以及其他各个部门的管理,都是由省直接兑现的。连县长的任免都是省里管的,和市里都没有关系。”“安徽做得比较到位,基本上在财政体制、转移支付、财政结算、收入报解、资金调度、债务管理等各个方面,全面实行省对县直接管理,都是直接到县的。”在目前实施“省管县”的22个省市中,有些省市虽然自己对外宣称已经搞了“省管县”,但是做得并不彻底。比如,虽然在转移支付测算方面直接到县了,但是体制、资金调度没有直接到县,还在经过市里来转手。财政部2005年1月制定的《关于切实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意见》“关于推行省对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试点”部分中,对“省管县”就提出了要求,文件指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积极推行省对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试点,对财政困难县要在体制补助、税收返还、转移支付、财政结算、专项补助、资金调度等方面直接核定并监管到县。“过去是‘市管县’。财政的钱先给市,由市负责分给县乡,这就存在着一个财政资金在城市和农村分配的问题。而在财政体制上实行‘省管县’,实际上是城乡分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副研究员张斌说:之所以要推行‘省管县’,就是要把钱直接落实给县乡,不再通过市里来分。“新农村建设需要充实县级财力,‘省管县’的方式更容易实现这个目标。”“目前大部分地方进行的‘省管县’,还不是真正意义上完整的省直管县,只是在财政体制上的‘省管县’,在具体操作方面各地也参差不齐。反映出来的比较大的问题是:财政体制上县直接与省结算,但人事任命权等其他权限仍然保留在市里。这样就容易产生两个‘婆婆’的问题。因此,未来‘省管县’的发展,应当是在改革财政体制的基础之上,再改革管理体制,真正实现市县平级。”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副研究员张斌直言不讳地说:“体制要理顺,不能两个‘婆婆’长期共存,市县财政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平级成为今后的发展目标。”也将成为推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

贫困村新农村建设 篇7

一、体制障碍严重阻碍新农村建设进程

(一) 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和农业效益低下的矛盾

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 农业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的比较效益不断下降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尤其是对大国而言) 不可动摇之间的矛盾。一方面, 农业必须面对来自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 该产业的投资预期收益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 因此, 在一个竞争性经济体制中, 理性的投资者都不太愿意主动向该领域进行投资。另一方面, 主要是对发展中大国来说, 农业的基础地位又是不可动摇的。因为国内绝大多数人口的粮食问题还是必须由本国的农业生产来解决, 反之, 一旦大国的粮食问题受制于人, 将会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所以, 尽管从行业的角度来看, 农业的比较效益在不断下降, 但任何理性的政府都不会轻易放弃农业, 将本国的经济安全置于一种对外依赖的境地。正是因为以上相互冲突的两个方面的因素同时并存, 使得农业经济问题、农村社会问题以及农民政治问题, 成为了国家经济现代化进程中的普遍的、基本的、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矛盾, 这既是全部“三农”问题的最终症结之所在, 同时也是当前新农村建设所面临的最基本的客观制约因素。

(二) 村庄治理体制严重制约新农村的深入发展

表面上看, 在直接选举村委会制度下, 村委会应该是能够代表村民利益的村民自治组织。但是, 在实际运行中, 村委会扮演着准行政组织的角色, 村委会在新农村建设决策中更多地是在执行和实现乡镇政府的意愿, 而不是村民的利益诉求。村民仅仅是在选举时对村委有制约作用, 一旦村委会被选举出来, 村民对村委的监督作用就消失了。在这种治理体制下, 新农村建设决策往往不能体现村民利益要求;建设成果不能被大多数村民享受。所以在很多地方, 新农村建设不仅没有促进农村的发展, 反而激化了农村的内部矛盾, 影响了社会稳定。

二、农村社区发展要素短板制约着新农村建设发展进程

(一) 新农村建设资本投入严重不足, 基础设施薄弱

新农村建设最关键的是资本投入。不仅农业发展需要持续的资本投入, 农村公共设施的兴建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 集体经济薄弱, 村集体对公共设施的投资几乎没有。由于农村公共设施强烈的外部性特征, 特别是在公共设施建设和管理运行中, 农民的产权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 所以农民也缺乏投资公共设施的积极性。

由于农业投资的高风险、长周期和低盈利与资金追求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相悖。资金的这种逐利而动的本性在市场自发作用下, 农村资金市场实际成为吸收农村资金流向非农产业、城市和大公司的通道。这种“金融的城市偏好”直接后果是提高了农村的融资成本。因此社会资本在投资选择中往往选择远离农村。

由于各种投资主体缺乏投资农村公共设施的积极性, 因此大部分农村的基础设施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不仅没有得到改善反而将原来的已有的设施破坏殆尽, 现在农村中的交通、水利、燃料、引水和环境仍然是制约农村发展的主要障碍。2009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旱灾暴露出目前农村、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严重制约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

(二) 新农村建设面临着人才的瓶颈制约问题

新农村建设要求有新的农民, 具体来看, “生产发展”要求农民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生活宽裕”要求农民有较高的经营管理素质;“乡风文明”要求农民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村容整洁”要求农民有较高卫生健康素质;“管理民主”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民主法律素质。

虽然农村基础教育近20年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但相对于市场经济和新农村的要求来看, 农民素质状况并不乐观, 具体来看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科学文化知识比较匮乏;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较低;农民经营管理素质不高, 市场风险意识差;农民的政策、法制观念淡薄;农民的卫生、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三) 新农村建设面临着村民组织化程度低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性、选择性加大, 但现代农业的发展又需要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 在推动农业结构调整, 促进农民自主生产经营的同时, 在更高的层面上加强组织化程度, 以形成规模效应, 减少市场风险。从目前看来, 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仅数量少, 规模小, 而且缺少相应的制度保障。社会广泛关注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也由于各方面的障碍, 还没有纳入议程。自发的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在农村更是少见。上述这些原因导致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 农业的生产经济滞后, 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竞争地位恶劣。

(四) 劳动力过量流失严重, 导致农村社区衰退

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经演化为农村劳动力的纯流失, 有些地方甚至由于劳动力缺乏导致农业生产的急剧衰退和农村社区的衰落。这种趋势如果不能有效遏制将直接威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实现。

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动力是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 但是由于劳动力流失导致农村社区发展停滞, 直接威胁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其危害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 农业生产率下降, 土地大量抛荒或半抛荒, 粮食生产受到巨大影响, 威胁粮食安全。其次, 公益事业没有人干, 农村基础设施日益破旧, 导致农村生活、生产基本条件恶化。再次, 形成空心村, 留守儿童问题、家庭养老问题等社会问题更加严重, 带来农村社区的整体衰退。

(五) 黑恶势力猖獗, 破坏农村安定

部分农村基层政权和基层组织出现了黑恶化, 乡村干部为完成各种“任务”假借地痞流氓之手恫吓和强迫农民成为了一种习以为常的“工作方法”, 恶霸和地头蛇控制农村基层组织的情况已十分严重。有些农村, 流氓习气、无赖心态和黑社会思维方式已经严重败坏农村的社会风气, 并相当大程度破坏农村市场经济公平交易。有些地方农村经济发展的成果往往被具有黑社会色彩的组织和个人攫取, 严重破坏社会公平。

三、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建议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城乡统筹发展, 是有效缓解“三农”问题, 进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原则。所谓城乡统筹, 就是要遵循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规律, 突破就农村论农村、就城市论城市的发展理念, 消除城乡之间人为的体制与制度障碍, 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制度环境和融合互补的平等关系, 促进城乡之间各种经济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组合, 最终实现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体化。

(一) 为各类社会资本参与“三农”发展营造一个有利的制度环境

所谓跳出农业抓农业,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促成社会非农资本对“三农”的投入, 尤其是一部分民营资本的参与。我们在鼓励这一部分社会资本参与“三农”投资的同时, 又必须尊重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逐利本性, 因此, 只有建立起良好的农业投资制度环境, 降低农业的投资风险预期, 才能有效吸引社会资本对新农村建设地长期投入,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新农村建设中最为棘手的“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二) 以“农民知识化”工程为依托, 培育新农民

新农村建设需要突破人才问题的瓶颈, 需要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 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根本之计。目前, 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水平较低, 大多缺乏职业技能。加强教育培训, 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 是当前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因此, 各级政府必须按照规范化、系统化、标准化的要求, 以培养新型务工农民和产业农民, 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为目标, 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术培训为主要内容, 通过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 使18岁以上、45岁以下年龄段的农村劳动力基本掌握两门实用农业技术或务工职业技能。另外, 在培训技能的同时, 也要开展对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 着力提升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 造就一批既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 又有一定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移风易俗的新型农民。

(三) 合理控制劳动力流失

劳动力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过分流失不仅无法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还会导致农村社区的衰退, 因此, 剩余劳动力转移必须控制在不危害农村发展的幅度内。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要进一步消除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努力改变城乡发展差距过大的状况。今后, 应在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等方面, 实现统筹发展, 逐渐形成城乡一体化体制。要加快建立城乡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机制, 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努力建立城乡公共服务均等供给的制度, 促进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逐步建立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 促进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

(四) 组建农村新经济组织, 促进农民的联合

在我国市场化农业改革的实践中, 千家万户的独资经营农民无法有效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 因此, 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 具有相同利益取向的农户之间开展有效率的经济联合, 既是必须的, 也是必然的。

当前, 要深化供销社、信用社等合作组织的改革, 使其真正成为农民自愿参加、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要推动农村群团组织职能转型, 使其深入农村、服务农民;大力推广各种行业协会、专业联合社、经联社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 做到乡村主导产业有协会或专业合作社。同时, 还要改革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双重管理”体制, 实行合作经济组织管理部门登记管理, 加强思想政治引导,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简化登记管理程序, 鼓励发展各类经济、合作金融、社会公益、社区服务等民间组织, 努力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

(五) 严厉打击黑恶势力, 维持农村社会治安, 保护公平交易

首先要积极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保证村民自治组织的纯洁性, 防止农村干部黑恶化或与黑恶势力勾结;其次要保护农民的经济权利特别是农民产权的保护;再次要引导和鼓励农民建立合作组织, 壮大农民维权力量。

参考文献

[1]、申端锋.中国新乡村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J].小城镇建设, 2005 (11) .

[2]、贺雪峰, 农民合作:熟人社会的行动逻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4 (1) .

[3]、徐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农村社区建设[J].江汉论坛, 2007 (4) .

[4]、冯洁.建设农村新社区推进城乡一体化[J].浙江经济, 2007 (15) .

[5]、徐勇.农村微观组织再造与社区自我整合[J].河南社会科学, 2006 (9) .

[6]、孟建柱.加强村落社区建设促进农村和谐发展[J].求是, 2006 (21) .

贫困村新农村建设 篇8

关键词:农村贫困救助制度;和谐社会;新农村;意义;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C913.8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4-0011-02

现行的农村贫困救助制度是针对农村贫困群体而设立的社会救助制度,具体来说,农村贫困救助制度是国家和社会通过具体帮助农村中的贫困人口,解决其实际生活困难、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项社会救助制度。[1]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的历史新时期,构建农村贫困救助制度具有哪些重要的意义?构建农村贫困救助制度是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作浅要分析。

一、构建农村贫困救助制度的重要意义

1.构建农村贫困救助制度有利于维护农村贫困群体的社会保障权

所谓社会保障权是指在公民因年老、生育、疾病、伤亡、失业或其他原因而使其劳动能力受到影响或造成生活困难时,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使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的权利。[2]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而农村贫困人口占贫困群体总人数的3/4以上,由于社会保障权长期受到歧视和忽视,目前这部分贫困群体能享受实质性救助的人口只占10%左右。因此,农村贫困救助制度的构建有利于维护农村贫困群体的社会保障权,使农村贫困公民从制度层面上能够获得同等的待遇和平等的机会,享受到宪法所赋予的帮助、救济等基本生存权利。

2.构建农村贫困救助制度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据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提供的资料显示,2008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78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761元,两者之比为3.3∶1。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悬殊,造成部分农村贫困群体心理不平衡,不满情绪正在逐渐弥漫,如果对这些贫困群体不进行及时的社会救助,势必形成社会不稳定因素。中国的发展需要稳定的环境,而农村的稳定是国家稳定的基础,而农村贫困救助制度的建立,可以使国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介入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改变社会不同阶层、不同成员的收入分配状况,避免城乡收入差别和地区收入差别的扩大;有利于缓解农村贫困群体的不公平状况,保障农村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进而维护社会公平,促进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发展的进程。

3.构建农村贫困救助制度是防止农民返贫的重要举措

通过20多年的扶贫开发,中国在消除绝对贫困方面所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但是,近年来,我国各地返贫率平均每年为15%-20%,不少学者甚至认为我国农村的返贫率为20% -30%。[3]返贫实际上就是由具备生存条件和能力到不具备生存条件和能力的情况,由好变坏的返贫结果会给返贫户带来很大的打击,据调查,有很多农户经历了多次返贫后,他们对脱贫的信心逐渐减小甚至自暴自弃,这无疑在客观上进一步加大了农村扶贫攻坚的难度,制约着农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步伐。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返贫比单纯的贫困更具有危害性。[4]面对农村扶贫状况发生的新形式以及严重的返贫现实,我国应该在农村多采用低保、五保、最低生活保障等直接救助制度来支持农村贫困群体,以直接到人的方式进行社会救助,[5]以便帮助贫困户获得基本生存资料,有能力参与公平竞争,为彻底摆脱贫困提供基本的保障。

4.构建农村贫困救助制度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而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2008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按2008年农村贫困标准1196元测算,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尚有4007万人,若是按联合国人均不足1美元(年收入365美元、约合2200-2400中元每一年计算)为贫困,那么中国贫困人口则可能突破1.5亿人口。这表明我国农村居民还有相当一部分生活处于较为困难状态。为了解决农村贫困状况,一方面,必须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另一方面,国家财政必须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实施农村贫困救助制度,探索建立以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救济、扶贫、农村五保户供养等为内容的贫困救助制度,构建一个体制健全、机制完善、内容多样、覆盖面广的贫困救助体系,可以使改革发展的成果进一步惠及农村困难群众,这不仅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而且也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

二、新时期构建农村贫困救助制度的可行性

我国现阶段建立农村贫困救助制度无论从经济基础、政治基础、理论基础还是实践经验上来看都是可行的。

1.国家财政充实,为农村贫困救助制度的构建提供了经济可行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快(见图1),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财政收入也有了很大增长。据统计显示,到2008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即使实行新的扶贫标准人均1196元,对农村4007万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救助只需479亿元,相当于当年财政收入的0.14%,国家财政完全有能力承受这部分支出。温家宝的2009年的两会工作报告指出,中央财政拟投入社会保障资金2930亿元,比上年预计数增加439亿元,增长17.6%,同时,地方财政也会相应的加大投入,这就为农村贫困救助制度的构建和完善提供了经济上的可行性。

2.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贫困问题,为农村贫困救助制度的构建了提供政治可行性

近几年,中国农村贫困问题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都指出,要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提出,2010年前要“尽快解决少数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任务,第一次把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到了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一样的高度。党的十七大把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而温家宝总理在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又进一步指出要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做好农民工、被征地农民等人的参保工作,要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等保障水平,提高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由上不难看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社会保障问题,这为农村贫困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为农村贫困救助制度的构建提供了政治可行性。

3.专家学者对贫困救助制度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探讨,为农村贫困救助制度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

从国内的研究来看,学术界对政府贫困救助日益关注,其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其一、对于贫困救助理念的探讨。杨立雄(2003)等学者认为我国在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过程中,较多考虑经济和道德因素,设置不合理条件把一部分穷人排除在制度保障之外。[6]其二、对贫困救助建设中政府责任的探讨;李杰矩(1997)认为政府在社会救助中的应该承担;[7]杨方方(2004)认为社会保障改革的实质和核心就是社会保障责任在各方责任主体之间的划分,目前中国社会保障中政府、市场、社会这几个主体之间的责任边界模糊不清,政府没有承担起相应的义务与责任,主体地位。[8]其三、对贫困线的研究,一些学者在研究中采用了更加系统化的贫困测量指标体系,主要关注的是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应该包括哪些方面并对它们进行了更加具体的量化。其四、对农村贫困救助体系建设研究。洪大用(2004)认为单一的生活救助不能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救助需要。 [9]

4.党和政府在长期的反贫困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农村贫困救助制度的构建提供了实践经验

近年来,我国积极开展城乡社会救助工作,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和积累经验,不断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工作的体系和规范城乡社会救助的各项政策法规,为建立农村贫困救助制度打下了坚实的工作基础,为农村贫困救助制度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如在建立和完善贫困救助体系的各个环节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尊重救助对象的人格,实行科学化管理、人性化关爱;在贫困救助的实施过程中,注意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因地因时因人制宜的原则,逐步推进农村贫困救助制度;将社会救济与扶持生产结合;将政府行为与社会互助结合;将建立农村贫困救助制度与农村基层政权和群众自治组织建设紧密结合,尤其是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结合起来。以上这些都是切实可行的社会救济政策和措施,对建立和完善农村贫困救助制度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曹立前.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2]《中华法学大辞典》编委会.中华法学大辞典(简明本)[M].中国检察出版社.618.

[3]柯元.我国农村返贫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J].九江学院学报,2007(4).

[4]邓大松.刘昌平.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研究[[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9):17-18

[6]杨立雄.社会保障:权利还是恩赐一一从历史角度的分析[J].财经科学,2003 (4).

[7]李杰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探讨[J].中国社会报,1997-02-18 (3).

[8]杨方方.中国转型期社会保障中的政府责任[J].中国软科学,2004(8).

[9]洪大用.完善社会救助,促进社会和谐[J].教学与研究,2004 (12).

上一篇:秋天的雨 作文下一篇:过来人浅谈求职经验:提前做好准备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