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师贫困证明

2024-08-15

农村教师贫困证明(精选8篇)

农村教师贫困证明 篇1

农村低保贫困证明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证明吧,证明是持有者用以证明自己身份、经历或某事真实性的一种凭证。大家知道证明的格式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农村低保贫困证明,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农村低保贫困证明1

xxx:

本人xxx,家有三个人,爷爷、父亲和我,母亲与父亲已离婚,(可以的`话也写下母亲是否给予固定生活或者教育费用),爷爷身体不好需要长期吃药才能保持身体健康,父亲是个油漆工工资很低,只能简单的维持家庭的生活,家庭负担全都靠父亲微薄的收入,我的学费对于我的家庭更是一个不轻的负担,所以请学校给予支持。

此致

敬礼

证明人:xxx

日期:XX年XX月XX日

农村低保贫困证明2

xxx:

兹有我镇(县)xxxx(具体地址)村民(居民)xxxx、xxxx之子(女)xxxx被xxxx大学录龋该生家庭xxxx(家庭成员状况),主要从事xxxx(主要收入来源),家中经济收入xxxx(家庭收入状况),经济状况xxxx(是否困难),家庭经济能力无法负担该生的学习和生活费用,请有关银行和学校给予该生助学资助,扶助该生完成学业。

特此证明!

乡(镇)人民政府(或县民政局)单位公章:

xx年xx月xx日

农村低保贫困证明3

兹有我镇xx村民xx、xx之子xx被xx大学录取:该生家庭xx,主要从事xx,家中经济收入xx,经济状况xx,家庭经济能力无法负担该生的学习和生活费用,请有关银行和学校给予该生助学资助,扶助该生完成学业。

特此证明!

xx乡人民政府单位公章:

20xx年xx月xx日

农村低保贫困证明4

xxx:

兹有我镇(县)xxxx(具体地址)村民(居民)xxxx、xxxx之子(女)xxxx被xxxx大学录龋该生家庭xxxx(家庭成员状况),主要从事xxxx(主要收入来源),家中经济收入xxxx(家庭收入状况),经济状况xxxx(是否困难),家庭经济能力无法负担该生的学习和生活费用。请有关银行和学校给予该生助学资助,扶助该生完成学业。

特此证明!

乡(镇)人民政府(或县民政局)单位公章:

xx年xx月xx日

农村教师贫困证明 篇2

(一) 贫困农村教师缺乏学习和提高的机会

中小学教师工作繁杂、压力大、时间紧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这在农村地区尤其严重。教师的工作主要有三部分:一是常规工作如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负责学生安全等。这样, 教师要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备课、写教案、上课等常规工作上;二是应付各种行政事物。尤其是在学校兼任行政职务的教师, 常常为了应付“上头”的各种检查、评比而奔波;三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校规定提前上晚自习、假期补课, 教师都很辛苦。在这种情况下, 要让教师集中时间和精力进行自我学习和发展是非常困难而不切实际的。

(二) 贫困农村教师缺乏可利用的发展资源

教师要进行有效的校本发展, 必须有可供教师利用的各种资源的支持。包括:政策资源、文化资源、物质资源等。由于贫困农村学校大多地处偏僻山区, 交通不便, 信息不畅通、经济发展状况落后, 多数农村学校缺乏可供教师利用的发展资源。农村学校没有制定相应的教师专业发展政策。教师的发展离不开学校领导的支持。在农村, 教育管理者和校长自身专业化发展仍是问题, 只有他们意识到教师应该不断地进行专业发展, 并且制定了明确的“专业标准”, 才能管理好教师, 引导教师走专业化之路。但目前的情形是:有的领导虽然表面上支持课改, 但暗中还是交代“侧重考试内容”, 更有甚者公开宣扬“我只要考试成绩和名次, 谁准备课改教研, 请他别处去”。在这种情形下, 教师也只能屈从于考试、分数的压力, 常规工作完成后仅剩的时间全部贡献给学生补课、加上晚自习。

(三) 贫困农村教师发展缺少可持续性

经济、社会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自我发展的意识性不强。人的自我发展首先在于有一种自我进取、自我赶超的意识, 而在目前的师范毕业生中, 这种自我进取、自我赶超的意识不够强烈。有些教师只满足于“书能教”“课能上”、上面的检查、抽测能应付, 得过且过。一些年轻教师把自我发展只定位于“混文凭”“拼职称”, 一旦追求的“文凭”“职称”到手便不再有新的追求。自我发展停滞不前。现在不少中小学教师从教多年, 但工作状况依旧, 随着教学激情的消退, 其教学效果甚至不及当年。这类教师在中老年教师群体里, 占较大的比例, 出现自我发展中的“高原现象”。这类教师具有一定的进取心, 但一旦到达了一定的工作水平或年限后, 便很难有新的突破, 即使有发展, 也非常的缓慢。

二、以校为本促进贫困农村教师发展

本论文在对正在进行校本教师发展实践探索的寻甸县六哨乡中学进行个案分析的基础上, 总结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期望能为其他农村学校在探索以校为本进行教师专业发展时提供一些借鉴。

(一) 观念转变是农村教师校本发展的前提条件

校本教师发展作为一种新的教师专业发展形势, 强调教师任职学校更多地参与教师发展活动, 为教师的专业发展负责。这就要求以政府、学校及教师的观念转变为前提, 关注农村教师的发展, 对农村教师的价值和作用有清晰的认识。同时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农村教师身处偏僻、交通不便的山区学校, 信息落后, 能接触到的知识信息有限。如果广大农村教师还不注意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农村的落后状况将很难改变。农村教师不仅要学习国家的方针政策, 更要学习涉农知识, 不断把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引领未来农村的进步。

(二) 制度建设是农村教师校本发展的必要保障

农村教师工作头绪多、压力大而导致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不足是目前制约农村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保证教师专业得到发展, “学校就应该为教师提供学习胜任21世纪教学工作必备知识和技能的时间”, 这是美国学者凯瑟琳J. (Kathleen J. Skinner) 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如何促进教师校本发展的一条对策, 她强调中小学教师任职学校在教师发展中负有提供教师可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促使教师发展的重要责任。因此, 为保证校本教师发展顺利进行, 学校就应该认真研究, 如何解放教师的时间、减少教师的压力的具体措施和办法, 使教师能“静下来”学习和思考, 而且学校还应建立相应的制度, 以制度的形式来规范和保障教师进行自我发展的时间与精力投入。

(三) 专业引领是农村教师校本发展的技术支持

专业引领指的是具有教育研究专长的人员, 如大学教学、科研人员和专家型教师等, 通过他们的先进理念、思想方法和先进经验的引导, 带动一线教育工作者开展教育实践探索和研究,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促进学校内涵的活动形态。专业引领实际上可以有效地将学校自我发展和外部支持联系起来, 支持了中小学在以校为本的理念和基础上, 与大学开展平等合作的教师发展模式。贫困地区的农村学校内可供教师利用的发展资源有限, 外来信息渠道较少, 教师知识更新速度慢, 在这种情况下, 高校及其他教师教育机构的专业引领作用更是不可或缺的。校外专家可以为农村教师提供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帮助他们分析现有的问题, 制定整体发展规划, 并在此过程中, 给予理论上的指导, 平等合作,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更好地促进农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实现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 经验反思是农村教师校本发展的基本途径

教师这个职业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 还应该依靠现有的专业知识, 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并能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美国学者波斯纳 (G.J.Posner) 曾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他指出,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 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 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 波斯纳的这一成长公式说明教师的成长过程应该是——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 可以帮助教师挖掘或梳理出经验中蕴含的原理, 使经验升华为理论, 从而构建起属于教师自己的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现不仅能支持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 而且促进教师专业上的提升和自我发展。教师面对的是变化的环境和正在发展中的有差异的个体, 所以没有任何一种措施是符合集体中每个成员, 也没有适应于任何教学情境的最佳教学策略。教师只有在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 并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才能不断适应和促进教育工作。换句话说, 教师不可再奢望仅靠职前教师教育阶段的学习就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而需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借助反思不断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 不断积累和更新属于自己的实践智慧, 最终形成具有教师个人特色的课堂教学风格。

摘要:通过对正在进行校本教师发展实践探索的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六哨乡中学进行个案研究, 力图在客观描述贫困农村学校的“校本教师发展”问题与困境和取得的成效基础上, 探讨贫困农村学校教师以校为本进行专业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以期为其他贫困农村学校教师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贫困农村,校本,教师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仕松, 朱广荣.影响农村教师专业化的因素与对策[J].琼州大学学报, 2005 (6) .

[2]Kathleen J.Skinner.School-bas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Addressing Educator Knowledge and Skills Needs to AchieveImprovement Goals.ERIC Digest[EB/OL].htttp://www.ael.org/eric/publicat.htm#digests.2005-6-4.

[3]王陆.大学支持下的校本研修教师专业发展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 2005, (3) .

农村教师贫困证明 篇3

关键词: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措施

近年来,西部贫困地区部分农村教师由于工作环境不理想,频繁出现大量教师的离职现象,严重的影响了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相关部门应关注贫困地区农村教师的生存状况,及时采取改善措施,缓解教师面临的各方面压力。

一、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现状

1.教师职业压力的表现

(1)经济负担过重。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教师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制,正式分配进来的教师不愿意去农村任教,部分教学任务由一些民办教师所承担。他们的工资基本在800元左右。这种工资水平尚不及一个普通的外出务工人员。教师微薄的工资收入与家庭巨额费用支出的落差,给教师造成了经济上的沉重负担。

(2)工作负担过重。农村学校,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小学,教师数量严重缺乏,在校的教师不得不承担更多的工作量,据调查显示,他们每天工作都在10小时以上。由于部分学校资源的不足,只能采取复试教学模式(两个年级的课程同时在一个班级上),由一名教师承担,可见教师的工作量很大。

(3)精神压力大。教师的评价标准仍然以学生成绩为依据,他们在大量工作之余还要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同时,寄宿学生及留守儿童教育和安全问题也困扰着小学教师。这不仅增加了教师的实际工作量,而且学生如果发生意外,还得承担相应的的法律责任。

(4)新课改的压力。小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持欢迎态度,但教师中对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内容了解的人并不多。他们空有一腔热情,却一知半解,无从做起。另外,贫困地区农村教学条件较差,无法满足新课改的要求,教师面临着诸多的尴尬境遇。

2.教师职业压力的负面影响。过重的职业压力,给贫困地区农村教师产生了焦虑、担忧、精神疲倦以及对工作不满等不良情绪和行为上的反应。这种压力如果不能有效释放,将直接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厌教、流失,以及教育教学质量的下降。

二、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压力偏高的原因

1.社会因素

(1)教师编制不合理。贫困地区的农村小学,由于分布相对分散且规模小,而教育管理部门仅以师生比来分配教师名额,导致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增加了教师工作的职业倦怠感。

(2)家长不支持教育。贫困地区农村由于家长对教育的偏见,教育的重要性未能引起他们的高度重视。这种不良的教育观念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无形中加重了教师管理及教育学生工作的难度,是造成教师职业压力过大不可忽视的因素。

2.学校因素

(1)教师评价体系。目前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教育仍然存在应试教育模式,学生的考试成绩是评价教师的唯一尺度。在生存、荣誉与尊严面前,小学教师承受着巨大压力。

(2)管理制度落后。目前许多西部农村小学根本没有自己的管理理念,经常模仿一些较为先进城市学校管理方式,频繁的抽考评比、竞赛、教研活动、公开课等让教师应接不暇。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带来了额外的负担,加重了教师的压力,使得教师疲惫不堪。

3.教师因素

(1)教师职业期望值过高。在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中多数基本上都来自高等师范学院的毕业生,他们受教育的年限较长,学历较高,对自己的职业有着较高的期望,但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距却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2)教师能力的欠缺。教师承担着实施初等教育任务、传递文化知识和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使命。这要求教师具备各方面的能力,如专业能力、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还有非常重要的情绪调控能力等其他能力。

三、缓解贫困地区农村教师职业压力的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本人认为缓解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压力应从社会、学校和教师三层面入手。

1.社会层面的措施

(1)提高教师待遇。部分农村教师在条件极其艰苦的环境中默默无闻奉献自己的一生 。国家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经费投入,尤其要妥善解决民办教师的工资待遇问题。这样可以激发教师工作热情,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教育事业。

(2)教师数量编制合理化。贫困地区农村小教师工作负担过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缺编。就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适度增加教师分配名额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

(3)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贫困地区农村不论从生活环境还是工作条件都无法满足高等师范毕业生的需求,即使有愿意奉献之人,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也会望而却步。所以政府应出台优惠政策,吸引高等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前来贫困地区农村小学任教。

(4)重视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针对贫困地区小学教师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的实际情况,政府应加大对在职教师培训的经费投入,同时要完善培训机制,使培训工作落到实处,而非流于形式。在培训中除了更新教师的知识、教育教学的能力,还要加大他们教育观念及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的培训,让教师掌握一些基本自我调节和缓解压力的方法。

2.学校层面的措施

(1)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学校管理者要经常深入到教师中去,倾听教师的心声,了解教师的需要,体察教师的困难,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急教师所急,尽力为教师解决实际困难,让教师无后顾之忧的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2)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目前贫困地区的部分农村小学仍以传统的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师工作的唯一尺度,只注重结果的评价而忽略过程评价。学校应该建立合理评价方式,消减教师职业压力。

3.教师自身的努力

(1)教师树立教书育人的使命。教育事业要发展,需要广大教师的努力与贡献。教师应加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应淡泊名利,完善自我修养,在压力面前不退缩,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教育事业。

(2)提升自修能力。广大贫困地区农村教师应尽一切可能从多方面发展自己的能力,利用学校举行的各种培训机会,加强自己专业能力、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的提高,使自己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教育工作者。

农村家庭贫困证明样本示例 篇4

我家住在偏僻的农村,气候恶劣,土地贫瘠。父亲在外打工,这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母亲身体不好,不能从事体力劳动。让我们来看看这篇农村家庭贫困证明的具体内容吧~

需要写明家庭成员情况及家庭收入、困难的原因和程度等情况,需要你所在的街道或居委会出具。以下四种情况属于生活困难:

1、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扶养人的居民;

2、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或领取失业保险金期满仍未能重新就业,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3、在职人员和下岗人员在领取工资或最低工资、基本生活费以后以及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后,其家庭人均收入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4、其他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以上所说的“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以所在省统计局当年四月二三十日公布的上省平均统计数为准。

以上四种情况的证明,有工作单位的由工作单位证明,无工作单位的城市人口由社区居委会证明,上报街道办事处核准;农村人口则由村委会证明,报乡政府核准。

兹有我镇(县)___________(具体地址)村民(居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子(女)___________被___________大学录龋该生家庭___________(家庭成员状况),主要从事___________(主要收入来源),家中经济收入___________(家庭收入状况),经济状况___________(是否困难),家庭经济能力无法负担该生的学习和生活费用。请有关银行和学校给予该生助学资助,扶助该生完成学业。特此证明!___________乡(镇)人民政府(或县民政局)单位公章: ____年____月____日

家庭经济困难证明(例文)

大连民族学院:

________(学生本人姓名)系 省(市、自治区)市(县)______(村民委员会或居民委员会)人,2008年考入贵校,其家庭(以下填写申请人家庭经济情况介绍)生活困难,父母在家务农,以种田养蚕为业,每月收入约300元左右,其哥哥在广州某电脑学校工作,每月收入600元左右。2008年秋季与其弟弟同时考上大学,家庭经济收入少,无力支持其完成学业,拟申请助学贷款,望贵校予以资助。

特此证明。

经办人:________签字)

________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盖章)201x年 8月__日

附:2

个人家庭经济困难说明(例文)

尊敬的老师:

我是大连民族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2008级____系____班学生,因家庭生活困难,欲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现将家庭经济情况说明如下,请审核:

我家住在偏僻的农村,气候恶劣,土地贫瘠。父亲在外打工,这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母亲身体不好,不能从事体力劳动。另外,弟弟现在正在读高中。家里没有能力供我完成学业,特申请国家助学贷款。

学生:________(签名)

201x年8月__日

农村教师贫困证明 篇5

[论文摘要]文章从开展对标活动,创新管理激励机制,挖掘自身潜力;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学校间教学质量的均衡;推行教育革命,引进优秀教师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如何解决贫困县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师生“薄弱意识”、人才严重“缺失”等问题,以期在县域内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论文关键词]贫困县农村教师教师发展

贫困县是一个相对意义的概念,主要是指人均年收入在千元以下,以老少边穷为核心的农村地区,这些地区社会成员生活水平低下、发展机会匮乏、发展能力不足。这些地区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等方面,仍然面临着很大困难,集中表现为发达县级市与贫困县之间义务教育不均衡的问题,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重要因素就是师资质量的欠缺,所以,本文仅就贫困县教师的发展问题提出几点看法。

一、教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师生“薄弱意识”的困扰。贫困县的一些学校,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其在各方面相对薄弱,如教学条件差、师资力量差、学生生源差,使学校的所有主体在社会处境和学业成绩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这种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累积形成的薄弱意识,在不断比较中而逐渐成为内化的意识,成为学校师生自我意识消沉的根源,也成为学校现实中、心理上的沉重包袱。因薄弱学校而带来的自我贬低,使得薄弱学校的师生看不到出路和希望,侵蚀了他们的自信和对未来发展的信念,把希望寄托于外部世界,寄托于外在力量的介入。

2.人才的严重“缺失”。我国农村教育最可悲的是将其功能定位“游离”于农村社会发展之外。个人接受教育的目的不是对现有乡村生活进行改造和建设,而是自我抽离出“乡土社会”,完成“由乡野到庙堂”的空间转换,通过“学而优则‘仕’”或“学而优则‘市’”而成为“城里人”。大量农村学生精英“弃乡入市”,造成农村社会“人才和资源的空洞化”。这是造成教师队伍人才短缺的重要现实因素之一。“没有梧桐树,引不得金凤凰”,目前校长和教师队伍力量相对薄弱,主要原因是收入低,待遇差;职称岗位有限,没有升职机会;没有住房,或买不起房,年轻教师找对象都困难;工作任务太重,高负荷运转,致使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宁可留在城市打工,学非所用,也不愿意到贫困县当老师。另外,由于县级财政有限,缺编现象严重,中小学代课老师偏多,工资少,转正没有希望,现有人才留不住,更枉谈人才的`引进。这是造成教师队伍人才短缺的重要现实因素之一。

3.职业发展的前景“黯淡”。贫困县学校教师编制过少,不能满足教学需要;颈椎病、心脏病、妇科病、脂肪肝、癌症发病率较高,缺编的事实也比较普遍;教师学历相对较低,代课现象严重,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不合理,年龄过大,知识陈旧,教学方法单一;音体美老师缺乏,教非所学的现象极其突出;没有或很少有学习和进修的时间和机会,无法进行教育教学思路的拓展和科研;教育领导者办学理念陈旧、管理能力有限。

二、应采取的对策

1.采取综合措施以消除薄弱意识,激发学校自身潜力。要想消除薄弱学校的薄弱意识,除了需要提高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等外源带动之外,最重要的是学校师生要有“革命”精神,挖掘自身潜力,燃起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奋斗意识,通过自身的努力,促进教学质量的内涵性发展。具体方法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通过对标行动,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工作水平。所谓“对标行动”,就是选择先进典型作为学习和追赶目标,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实现工作的飞跃。贫困地区的学校通过对标活动有利于学校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拓宽工作思路,少走弯路。贫困学校开展对标活动,选准学赶目标是关键,最好选择客观条件基本相同或不如自己,但主观努力、工作业绩却超过自己的学校作为学赶目标,这样才能学得服气,赶得有劲,不断取得新成果。

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激励机制或教研活动,营造积极的工作学习氛围。引导教师深化对教育工作意义的认识,逐步培养教师的事业倾向。学校可以通过讲座、座谈、演讲等形式,认识到自己工作对人类社会的贡献,挖掘自身的潜力,激发师生的成就动机,为学校的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通过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及各种教研活动,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强化师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信念、意志、能力与水平,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和校风,使学校通过苦练内功,形成教育内部均衡发展的良性循环。

2.加强对现有教师队伍的培养,促进学校间教学质量的均衡。调查发现,真正困扰学校的是缺乏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在教师队伍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方面,义务教育依然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别、城乡差别和学校差别。因此,改革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政策推动。全市财政新增教育事业发展经费优先用于农村;组织教师培训时,增加农村教师参训人数,培训内容是学员“点菜”,教师“下厨”,新聘任教师首先安排到农村学校任教;评聘专业技术职称、评优评先优先考虑农村教师。第二,城市带动。建立城区学校对口支援农村教育的长效机制,每年选派城区教师到农村支教。建立农村学校教师到主城区学校挂职学习、跟岗培训制度和省骨干教师、特级教师巡回送教下乡制度。第三,县域联动。将义务教育办学水平较高的县(市、区)与相对薄弱的贫困县结成“盟县”,县域之间、校际之间实行对口帮扶,联动发展。第四,信息化促动。实施“教育资源下乡行动计划”,通过“校讯通”“同步课堂”“远程协同教学”“网络协同教研”等形式实现“校校通”“班班通”,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第五,校长轮岗。从优质校选调校长到薄弱学校当校长。设置以行政部门投入为主的城乡义务教育校长交流专项基金,以确保城乡校长持续顺利交流,完善校长交流的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提高交流质量与效益。

3.推行教育革命,引进优秀教师,提高教师质量。一方面,坚持并加强“农村学校教师特岗计划”,挖掘并留住特岗生中优秀人才。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在特岗教师踏入教师岗位之前,首先要接受为期六周的集中岗前培训,使他们巩固所学的教学论知识,培养专业实践精神,增强管理学生的才能。为保证特岗教师能够获得一流的专业培训和支持,可挑选大学教育学院作为合作培训机构,采取在校集中模块式学习和课外作业自我学习相结合的教师培养方式。第二,在特岗教师分配到实习学校之后,学校指派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对其提供课堂指导和其他方面的支持,帮助其尽快适应学校环境、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有条件的学校还可配备专家型教师进行诊断性指导,每两周左右对特岗教师进行督导,帮助其提高教学水平,确保其保持愉快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得到各方面的有力支持。第三,为排除特岗教师的后顾之忧,可使表现优秀的教师提前进入正式教师编制;通过提高教师待遇,如通过盖教师公寓楼解决教师的住房问题等,使他们在完成三年的教学任务后继续留教。鼓励特岗教师建立志愿教师的校友网络,通过网络的联系凝聚更多有志于教育事业的人共同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农村教师贫困证明 篇6

为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 现对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出现的问题与现状进行研究, 因为, 只有培训质量上去, 才能保证农村教师的教育质量, 才能更好地推进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改革, 因此, 建议对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应的解决。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S县7所中小学校进行研究, 确定了两类调查对象:分别是教师、校长, 所调查的教师是在每所学校随机抽取42名老师进行问卷调查, 访谈对象为这几所学校的校长以及S县教育局的正副局长。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笔者在问卷中, 设计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现状的相关问题, 分别对S县的7所中小学校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此调研以问卷调查为主, 访谈为辅, 此次调研共发放教师问卷300份, 回收248份有效问卷, 问卷回收率为82.67%。

2.2.2 访谈法

此次访谈主要对学校校长、教师及县教育局主管领导进行访谈, 此次访谈的目的是为了解S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所出现的问题。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现状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

由访谈中得出, 培训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表现为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空洞、不切实际。从表1可知, S县中小学教师对当前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较不满, 表现为培训内容太过理论化、不切实际, 故不能给教师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培训时间不够灵活, 工学矛盾突出

从表1可得, 制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主因是培训时间不够灵活。从访谈中, 很多教师认为培训时间与自己的工作相冲突。

教师个人负担培训经费比例过高, 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经费不足

针对培训费用负担重问题, 笔者抽调S县8所不同层次与类型的学校。从问卷调查结果看, 目前制约S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次要原因就是培训费用负担重, 大多数教师表示, 自己承担继续教育培训费或是学校和自己共同承担, 从调查结果看, 大多数老师希望政府或学校能加大继续教育培训经费支持力度。

其次, 许多校长提出, 为了让教师培训, 都是挤出其他经费用于教师继续教育培训, 而这部分经费只占到总经费的5%, 甚至还不到, 因此培训经费短缺已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培训效果不理想

大部分教师认为, 继续教育培训只是一种形式, 学校为了应付各项指标的达标, 派送教师到高校或其他地方培训, 名额也很有限, 其次, 培训效果也不是很好。

4. 结论及建议

4.1 研究结论

本研究主要围绕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现状进行分析, 通过教师问卷, 及访谈, 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 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 太过于空洞, 不切合实际以及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现状。

第二, 培训时间不够灵活, 主要表现为工学矛盾突出。

第三, 教师个人负担继续教育培训经费比例过高, 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经费不足。

第四, 教师在继续教育培训中效果不理想。

4.2 建议

第一, 针对不同的培训内容, 采用多种培训形式相结合。在培训过程中采取不同的培训形式, 同时, 培训机构应腾出更多时间让教师自主讨论问题, 让教师多学习。

第二, 继续教育培训监管机制的建构, 主要是在培训中, 我们疏于对培训过程进行监管, 使得培训走形式化, 因此, 我们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培训监管制度。

第三, 建立资源共享平台。远程培训是一个非常好的培训方式, 运用远程培训, 可以让老师运用网络解决实际教学过程中困难与问题, 与老师近距离交流, 以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

第四, 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应提高。教育经费的投入, 需要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人员的支持, 只有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才能使我们继续教育培训上一个新台阶, 也才能实现我国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第五, 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评估制度的完善。为确保中小学教师的培养质量, 我们必须对教师教育机构实施教师教育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经常性的监督和评价。

摘要:为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 现就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以国贫县S县为样本, 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果 :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单一, 针对性不强, 缺乏实用性和灵活性等问题。因此, 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应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贫困地区,继续教育培训

参考文献

[1]李瑾瑜, 李泽林等.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的创新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8 (1) :8-11

[2]湖北省十堰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验研究报告[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1 (12) .

[3]潘晓东.泉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05.

[4]陈皎.重庆市渝中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重庆:西南大学, 2008.

[5]周忠.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重庆市潼南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问题调查与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重庆: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 2005.

农村女性文化贫困成因及其治理 篇7

摘要: 农村女性贫困的实质是其在接受教育、价值观念、个体主体性、思维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落后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从而影响到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文化贫困。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认为,造成农村女性陷入文化贫困境地的原因既有来自个体微观系统主体意识缺失的原因,也有中观系统中婚姻家庭体制的负向影响,以及宏观系统社会资源不足、文化消费有限,体制结构不合理等因素的制约。倡导文化自觉、提高农村女性自身的认知和评价水平,改变家庭传统观念,倡导男女平等,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等是治理农村女性文化贫困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农村女性;文化贫困

中图分类号:C913.6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4)05-0091-05

一、问题的提出

女性贫困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早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瓦伦丁·M·莫格哈登博士最先提出了“贫困女性化”概念,分析了贫困女性化的原因和趋势[1]。 1995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报告》也指出,贫困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全世界13亿人口生活在贫困中,其中妇女占70%,多数是在发展中国家,贫困有一张显著的女性面孔。2005年中国妇女研究会发布消息称我国贫困人口中有60%是女性,女性比男性更容易陷入贫困。2010年中国妇女研究会举办的“社会性别与贫困”论坛发布会再次提出,我国女性贫困化程度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农村女性贫困具体表现为:女性参与教育、政治决策和社会经济活动的机会和比例明显少于男性,她们的教育权、社会参与权、文化消费等权利明显不足。确切地说农村女性贫困更多的是文化上的贫困。因为文化贫困很难用数字量化和衡量,因此,往往被人们所忽视,这就造成了“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的扶贫工作重心在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忽视文化贫困治理” [2],因而一直难以从源头上彻底消除贫困。文化贫困容易产生,从而加剧经济贫困。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结构性改变?导致农村女性陷入文化贫困的原因是什么?农村女性文化贫困的后果是什么?如何能够有效改变这一状况?将农村女性文化贫困问题置于社会生态系统框架之下,分析并尝试解答上述问题是本文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二、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把人类成长的生活环境(如家庭、社区等)看成类似生物周围的生态系统,强调人的社会生活环境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特别强调人与生活周围环境之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行为发生的影响。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每个人自生来就有与环境系统互动的能力,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互惠的,个人的意义是环境赋予的,要理解个人,就必须将其置于其生活的环境之中;个人的问题是生活过程中的问题,对个人问题的理解和判定也必须在其生存的环境中来进行。

最早提出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他用公式 D=f(PE)阐明人的发展是人与环境的复合函数关系,指出D (Development)即发展,P(People)即人,E (Environment)即环境,认为人的发展就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这些环境系统直接或间接地以各种方式和途径影响着人的发展。这些环境系统从主到次分别是: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

微观系统是指影响个人的生理因素和人格特质因素,中观系统是指家庭、群体等组织,宏观系统一般指大的社会系统。三个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其中个体微观系统受到中观系统家庭的影响比较大,同时,还受诸如社区、社区文化、制度的影响和制约。同样微观系统对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也有一定的影响。

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构成一个大的社会生态环境共同作用于某一个体或群体,有学者将这一生态环境又做了具体归类:即“滋养性环境和不友善环境。滋养性的环境能在适当的时刻和方式下,提供必要的资源、安全与支持给个人。不友善的环境则缺乏或扭曲了资源支持的提供,因而阻碍了个人的发展”[3]。依此,农村女性文化贫困,并非完全是经济原因所致,更主要是长期不友善的环境的压迫及资源享受不公等原因所致。生态系统理论主张提供多层面、多元化的全人服务,为研究农村女性反文化贫困对策措施提供了较为广阔的框架,本文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阈下,从滋养性环境和不友善环境等外在影响因素,探讨农村女性陷入文化贫困的成因,思考农村女性反文化贫困对策建议。

三、农村女性文化贫困内涵界定及成因的社会生态系统分析

(一)农村女性文化贫困内涵界定

联合国开发署在《1997 年人类发展报告》 中正式提出“文化贫困”(human poverty)概念。报告指出,贫困不仅仅是收入低微、经济贫困,更深刻的是人们在寿命、健康、居住、知识、参与、个人安全和环境等方面的基本条件得不到满足,即知识缺乏、参与不足、能力低下、素质不高、权利无法保障、健康状况差等的“文化贫困”。世界银行研究报告明文指出:贫困不仅表现为饥饿、寒冷、无助,远离政治生活、绝望、没有尊严同样也是贫困。2000年联合国开发署进一步指出,文化贫困是指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发展能力的丧失,包括文盲、营养不良、预期寿命不足、母亲健康恶化、可控疾病感染,其间接衡量指标包括缺乏获取维持基本生活能力需要的商品、服务和基础设施(能源、卫生、教育、通信、饮用水)的途径。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陆学艺[4]指出,文化贫困是指一些国家或地区文化滞后于时代发展并影响到其生存与发展的落后状态。学者秦存强等[5]人分析指出文化贫困的表现是: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宿命感、无助感和自卑感;他们目光短浅,没有远见卓识;他们视野狭窄,不能在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认识他们的困难。

中国农村实事表明,女性较之男性往往更易陷于贫困,即我国农村女性文化贫困是相对于农村男性群体的事实存在[5]。 而且从本质上看,农村女性贫困并非是单纯的物质贫困和经济贫困,她们更多的是处于文化贫困状态。农村女性文化贫困是就指这一特殊群体或个人在接受教育、个体主体性、思维方式、价值理念、行为模式以及生活样式等方面落后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从而影响到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落后状态。

作为占农村人口一半以上的农村女性,她们的文化贫困不仅在家庭内部形成代际恶性传递,对其后代产生难以克服的消极影响,而且严重延缓了农村的发展进程,制约着城镇化的进程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文化贫困是一切贫困的总根源,消除女性文化贫困,将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物质贫困和经济贫困,提升农村女性个人的文化素质,进而全面推进城市化进程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二)农村女性文化贫困成因的社会生态系统分析

1.个体微观系统自卑心理、依赖心理导致其主体意识缺失、社会参与不足等文化贫困。个体微观系统是指个体生理的、心理的以及社会的系统,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影响或决定个体的生存与发展状态。在分析农村女性文化贫困现状及成因时,需要深入分析微观系统三个要素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许多女权主义者看来,女性生育的生理功能,是她们受剥削的根本,也是她们无法摆脱弱势地位的症结。因为从生理因素上看,女性较之男性,肌肉生长较为细腻,骨骼较小,力气不足。由此限制农村女性多数只能留守农村,导致农村女性不仅经济收入十分有限,而且生活范围、生活内容也十分狭窄和单一,进而致使其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自我效能感低、眼界狭窄、自卑心严重等心理偏差。在这样的心理系统和生理系统的互相影响下,逐渐走向自闭,拒绝社会交往,进而逐渐被限制在农村社会公共领域之外,而农村女性这种参与公共生活不足的状态又导致其对自身的社会价值认识不足,加重了其自卑心理。此外,农村女性自我认知生理性别意识的弱者定位,使女性人格表现出一定的依附性,她们缺乏自主、自立意识,缺乏独立开辟事业的精神。而没有属于自己的独立事业又会导致其经济收入的有限和不足。这种物质贫困、经济贫困致使其产生强烈的宿命感、无助感和自卑感,使其陷入视野狭窄、缺少主体意识、社会参与不足等文化贫困境地。

2. 中观系统中婚姻家庭体制的负向影响,造成农村女性知识和能力欠缺的文化贫困状态。家庭系统和社区系统是对农村女性生存发展状态影响较大的中观系统。由于传统因素的影响,中国农村重男轻女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一现象的结果是农村女性婚前、婚后都很难获得对家庭的土地、财产的支配权力,接受教育权也极易被剥夺。家庭因素对农村女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农村女性的受教育机会明显少于男性。农村家庭受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伦理观念的影响较深,重男轻女依然存在,导致对女性充满了偏见和禁忌,使农村女性的受教育机会明显少于男性,对农村女性文化贫困造成了深刻影响。中国从事传统农业劳动的女性人口中,大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调查数据显示:“文盲和仅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村妇女占农村妇女总数的609%,远远高于城镇妇女227%的水平。农村妇女中文盲、小学、初中文化比例分别为677%、670%、512%,均高于农村男性相应的323%、330%、488%的水平;高中(中专)和大专以上学历中,农村女性所占比例分别为388%、273%,远低于农村男性612%和727%的水平”[6]。 农村教育的男女差异,造成农村女性知识和能力的欠缺,是导致农村女性易于陷入文化贫困的主要原因。(2)在婚姻家庭制度方面的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使农村财产仅由男性子嗣继承,子女随父姓,婚嫁从夫居,对女性的经济状况与地位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如,一些地方的《村规民约》中明确要求已婚妇女退回承包地,或规定出嫁女的户口所在地进而剥夺其土地分配权[7]。 同时,从夫居的家庭体制导致了女性社会网络资源的流失和弱化,农村女性一旦陷入困境,可获得的社会支持十分有限。

3.宏观系统社会资源不足、文化消费有限,体制结构不合理使农村女性处于“失权”文化贫困状态。在探讨农村女性文化贫困问题过程中,应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阈下将其放在特定的宏观环境中分析。纵观农村女性生活的宏观环境,发现问题表现在:(1)农村女性可参与分配的社会资源缺乏。社会制度决定了社会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如社会性别群体)和个人之间的不平等分配,从而导致了特定地区、区域、群体或个人处于贫困状态[8]。 农村女性参与社会资源分配不平等待遇集中体现在物质资源、受教育培训资源以及社会参与资源不足等方面。这些都表明农村女性在现实社会中无法与男性一样享有社会资源和占有发展机会。(2)农村女性可消费的文化资源有限。目前大部分农村的文化设施比较落后,一些贫困地区没有科技文化图书阅览室,没有有线电视,没有广播影剧院等文化设施。更没有针对农村女性特点的农业科技教育体系来对主要从事农业劳动的妇女进行全面、系统、有效的农业技术培训。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村女性文化、科技技能的获得[8]。 农村贫乏的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氛围造成了农村女性的文化贫困。(3)二元分割的体制限制了农村女性的发展。城乡二元结构是指“在同一国家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城乡长期分设、分治、分管,致使二者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出现明显的差别特征”[9]。 由于二元结构制的存在,尤其是现代户籍制度的限制,使大多数农村女性无法随丈夫一起进城,不得不留守农村,长期生活在相对闭塞的文化环境中,没有机会接受现代文明和先进思想,消磨了农村女性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致使农村女性的生存方式、生活模式得不到根本上的改变。

同时,由于城乡二元的体制分割,专门针对农村妇女发展的扶持政策相对较少,农村妇女难以得到必要的资金、技术、信息、基础设施等资源,这些都形成了强大的阻止农村女性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加上社会性别歧视的存在,限制了农村女性个体的发展,使之在接受教育、个体主体性、思维方式、价值理念、行为模式以及生活样式等方面处于落后于当代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文化贫困状态。

四、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阈下农村女性反文化贫困治理途径

(一)微观层面:在个体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中,激发农村女性文化自觉,培养其主体意识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人的问题来自个人与环境之间交流的失衡,强调从服务对象的生态环境探寻问题产生的原因。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人的价值理念源于生活内容的基本观点,要改变农村女性主体意识缺失状态,全社会应共同努力积极创造条件,为女性主体意识提升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应通过宏观调控手段为提升女性主体意识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切实解决事实上的男女不平等问题,使女性从实实在在的主人地位上产生主体价值;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使女性与男性平等地开展竞争;通过各种社会化途径帮助农村女性进行角色塑造,从而成为主体价值发展的导向与支撑。

女性的主体意识是女性对自身价值认可与追求的理性起点和支撑,是激活女性追求独立、自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内在动力。女性的解放和发展关键在于女性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即女性的文化自觉。“文化自觉”与“文化贫困”呈正相关关系,即拥有文化自觉意识会使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状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能够了解自身的文化处境,进而促使其主动获取和接受先进文化。反之,文化主体文化自觉意识缺乏或不足,会极大影响或制约主体文化落后状况的改变。由于历史以及现实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加之社会性别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村女性长期以来习惯于“别人的附庸”这一畸形社会角色。改变这种状况的关键对策就是要不断提高女性自身的认识和评价水平,集个人、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力量,积极宣传健康、文明、进步的女性性别意识,努力实现农村女性自身观念的转变,通过文化和教育的影响,培养反文化贫困主体的自我觉察、自我反思和自我审视的能力,使她们从传统角色模式中解放出来,树立良好的现代性别意识,使其从内心深处产生改变其命运的自觉愿望,克服自卑心理和依赖心理,进而真正帮助其从根本上实现文化脱贫。

(二)中观层面:改变家庭传统观念,倡导男女平等,发展农村教育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鼓励弱势群体多元化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应建立“家庭——社会”联动互动体系。研究与事实表明,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是影响农村女性智力开发的主要障碍。家庭生活和政治公共领域的决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10]。 多数农村家庭血缘的逻辑依然是,只有男性后代才能绵延宗族,而女孩是外姓人,“嫁出去的女人泼出去的水”。受传统父权制思想的影响,农村女孩从小就受家庭的歧视,受教育权力被剥夺,导致女性受水平普遍较低。按照生态系统理论,实现农村女性文化脱贫,需要政府主导下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1.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男女平等,消除性别歧视。在全社会层面开展男女平等,消除性别歧视教育,使男女平等思想深入每个家庭,让“男女平等”理念从村民生活层面深入村民意识。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尊重女性的氛围,向农村女性和男性宣传社会性别意识,唤起农村家庭性别平等意识。同时,在社会性别意识推广的过程中,还需要电视、广播等媒介积极介入,形成倡导性别平等的良好社会氛围。

2.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消除文化贫困根源。保障农村女性实现文化脱贫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鉴于中国农村地区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分布不合理以及男女参与学习的性别差异等因素,应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重点工作:一是发展女童教育,消除“重男轻女”传统思想的影响,并通过法律保障以及制度安排确保农村女童教育机会得到真正的实现;二是发展多样的农村社区文化[11],通过潜移默化使其受到文化的熏陶;三要加强农村女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其获取经济收入的本领。

3.通过政策法规减少父权制家庭制度对农村女性应有权力的剥夺。对于无法可依的家庭问题,国家有义务在保证社会性别平等和妇女权利不受损害原则下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以减少父权制家庭制度对女性实现功能性活动自由的困扰;坚持有法必依的原则,特别是在关于土地分配与补偿的问题上,国家应采取积极措施回应女性在村民自治过程中的利益受损问题;切实维护农村女性合法权益。同时要妥善处理好如农村女性土地承包权被剥夺、财产权受侵害等问题。

(三)宏观层面:性别取向的公共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是实现农村女性文化脱贫的根本保障

依照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观点,农村女性文化贫困问题并非仅仅是微观的个人现象,宏观社会环境中的障碍是导致其问题出现的重要因素,因此,合理的制度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制定对农村女性文化贫困问题的解决尤为必要。

1.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制定和调整具有性别取向的公共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农村贫困女性免受生存危机的磨难,这既是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是贫困女性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我国政府作为国家的公共权力机构,是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有责任调整资源配置,在坚持男女平等参与、共同发展、共同受益的原则基础上,把性别意识和性别和谐理论纳入制度和政策的制定过程,切实制定出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与妇女发展相协调的救助、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政策,并适时地调整、修正公共政策以消除对女性的不利影响,形成有利于性别和谐的政策环境。

2.制定和完善保障妇女平等参与经济发展、平等享有劳动权利的政策法规,加大对贫困女性的扶持力度。国家不仅要以法律形式保证基础教育的性别公平,而且要以法律的形式保证优先对农村女性进行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投资。政府在增加教育经费时,应保证对农村女性教育投入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她们的教育补偿和优先扶持力度。举办各类诸如扫盲夜校、农村夜校等,提高农村女性整体素质。同时,制订有利于贫困妇女的扶贫措施,保障贫困女性的资源供给。帮助、支持农村贫困女性实施扶贫项目。小额担保贷款等项目资金向农村贫困女性倾斜。

参考文献:

[1]瓦伦丁·M·莫格哈登.贫困女性化[M].马元曦,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23.

[2]黄帅,李丹丹.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文化贫困解析[J].西昌学院学报,2010(6):7578.

[3]张璐璐.生态系统理论视阈下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合教育探微[J].黑河学刊,2013(4):181183.

[4]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研究报告[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5.

[5]秦存强,郁大海,支秋霞.当代农村女性文化贫困现状与对策[J].理论观察,2009(5):108110.

[6]第二次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和2000年中国人口普[EB/OL].[20080717].http://www.hbwomen.org.cn/2008-07/17/cms647995article.shtml.

[7]谢志强,李慧英.社会政策概论[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278.

[8]金梅,祝平燕.农村女性文化贫困的社会学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822.

[9]石扬令.试论二元结构对农村经济的影响[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7):3538.

[10]王淑婕,解彩霞.中国贫困女性化的社会制度根源——基于可行能力视角的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11(6):36.

贫困证明书 篇8

兹有我乡(镇)(居委会等)___________(父母亲姓名)__________之子(女)________(学生姓名),于___________年_______月考入贵校学习。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每个家庭的具体原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希望学校、银行能为

其提供国家助学贷款,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

____________乡(镇)人民政府(公章)

_______年x_____月_______日

贫困证明书2

贫 困 证 明

兹有我乡(镇)(居委会等)×××(父母亲姓名)之子(女)×××(学生姓名),于××年××月考入贵校学习。由于×××原因(每个家庭的具体原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希

望学校、银行能为其提供国家助学贷款,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

×××乡(镇)人民****(公章)或×××居委会等(公章)

××年××月××日

贫困证明书3

xxxx(学校):

贵校学生xx-x其家长属本地居民,家庭基本情况如下:

一、家庭人口xx人,家庭成员组成:

家庭年收入约xxx元

二、主要收入来源:

xx-xxx-xxx-xxx(填写)

三、目前家庭主要困难:

(比如家庭成员是否有重病医疗开支是否较大,是否有残疾,收入来源是否单一,劳动力是否较少)确属贫困家庭。特此证明。

村委会(街道居委会)乡、镇(含)或县区政府民政部门或家庭联系人所在街道以上民政部门

20xx年xx月xx日

贫困证明书4

兹有我乡(镇)(居委会等)xxx(父母亲姓名)之子(女)xx(学生姓名),于xxxx年xx月考入贵校学习。由于xxx原因(每个家庭的具体原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希望学校、银行能为其提供国家助学贷款,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

xx乡(镇)人民政府(公章)或xx居委会等(公章)

xxxx年xx月xx日

贫困证明书5

中国XX银行XX市分行:

我于200X年XX月考进XXXX学院XXXX系XXXX班XXXX专业就读,是X科学生,身份证号码为XXXX,毕业时间为XXXX年XX月。

因为家庭经济困难,难于支付本人在校期间的学费,为了能顺利完成学业,特向贵行申请国家助学贷款,贷款200 X至200 X学年的学费人民币XXXX 元整(XXXX元),200X至200X学年的学费人民币XXXX元整(XXXX元),200X至200X学年的学费人民币XXXX元整(XXXX元),200X至200X学年的学费人民币XXXX元整(XXXX元),200X至200X学年的学费人民币XXXX元整(XXXX元),以上合计人民币XXXX元整(XXXX元)。贷款期限从200X年XX月至200X年XX月,最迟不超过毕业后第六年。

我承诺: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后,努力学习,积极上进,较好地完成自己的学业,并信守诺言,在XXXX年 XX月XX日前还清贷款;毕业后及时将工作单位或详细的联系方式告知贵行,做一名守信用的当代大学生。

我家的详细联系地址是XXXX省XXXX市XXXX县XXXX镇XXXX村

邮政编码是:XXXXXX 联系电话是:XXXXXXXX

申请人: XXXX

XXXX年XX月XX日

贫困证明书6

尊敬的领导:

您好!

我是,我妈妈家庭主妇,无业。父亲收入微薄,还要供养我和妹妹的学习,家庭经济收入紧张,望获得贫困帮助。

此致

敬礼!

证明人:

日期: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贫困证明书7

兹有我xxx省xxx县xxx官镇xxx村村民xxx之子xxx,于20xx年7月考入xxx学院xxx系学习。其家庭人口共5人,由于xxx的爷爷不幸在早年患上“胆结石病”,在20xx年做了胆囊切除手术,两年后又患上了“胆管结石病”,又做了一次手术,无情的病魔让李旺的爷爷开了两次刀。xxx的奶奶又患上“风湿性心脏病”,还有高血压,经常住院。由于两位老人的`多次住院导致家庭经济困难,至今还负债累累。xxx的父亲务农,母亲微薄的工资难以供给其孩子上学,生活十分困难。

确属贫困家庭。

特此证明。

xxx村民委员会

20xx年x月x日

贫困证明书8

兹有xxx身份证号:xxxx,为我县xxxx乡xxxx村村民。其父xxxx职业:xxxxx,年收入xxxx;其母:xxx,职业:xxxxx,年收入xxxx。其(兄/弟/姐/妹/):xx,职业xxxxx,年收入xxxxxx。由于xxx原因,该家庭生活一直比较贫困。又xxx年xx月xx日发生了(xxx自然灾害),该家庭又受灾严重,属于重灾户,生活更加贫穷,希望学校、银行能为其提供国家助学贷款,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

加盖公章

xxxx年xx月xx日

贫困证明书9

兹有我乡(镇)(居委会等)×××(父母亲姓名)之子(女)×××(学生姓名),于××年××月考入贵校学习.由于×××原因(每个家庭的具体原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希望学校,银行能为其提供国家助学贷款,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

×××乡(镇)人民政府(公章)或×××居委会等(公章)

××年××月××

xxxx(学校):

贵校学生xxx其家长属本地居民,家庭基本情况如下:

一、家庭人口x人,家庭成员组成:

家庭年收入约000元

二、主要收入xxxxxxxxxxx(填写)

三、目前家庭主要困难:

(比如家庭成员是否有重病医疗开支是否较大,是否有残疾,收入来源是否单一,劳动力是否较少)

确属贫困家庭。特此证明。

村委会(街道居委会)乡、镇(含)或县区政府民政部门

或家庭联系人所在街道以上民政部门

单位盖章盖章盖章

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

盖章单位联系电话:000

贫困证明书10

中国x银行x市分行:

我于20xx年x月考进xx学院xx系/x班xx专业就读,是x科学生,身份证号码为xx,毕业时间为xx年x月.因为家庭经济困难,难于支付本人在校期间的学费,为了能顺利完成学业,特向贵行申请国家助学贷款,贷款200 x至200 x学年的学费人民币xx 元整(xx元),200x至200x学年的学费人民币xx元整(xx元),200x至200x学年的学费人民币xx元整(xx元),200x至200x学年的学费人民币xx元整(xx元),200x至200x学年的学费人民币xx元整(xx元),以上合计人民币xx元整(xx元).贷款期限从200x年x月至200x年x月,最迟不超过毕业后第六年。

我承诺: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后,努力学习,积极上进,较好地完成自己的学业.并信守诺言,在xx年 x月x日前还清贷款 后及时将工作单位或详细的联系方式告知贵行,做一名守信用的当代大学生.

我家的详细联系地址是xx省xx市xx县xx镇xx村

邮政编码是:xxx 联系电话是:xxxx

申请人: xx

xx年x月x日

贫困证明书11

xxx大学:

xxx是xxx省xxx县xxx(村民委员会或居民委员会)人,xx年考入xxx大学,其家庭因(以下填写申请人家庭经济困难原因),无力支持其完成学业,拟申请助学贷款。

特此证明。

经办人:

村民(或居民)委员会(公章)

xx年xxx月xxx日

贫困证明书12

兹有我乡(镇)(居委会等)xxx(父母亲姓名)之子(女)xxx(学生姓名),于xx年xx月考入贵校学习。由于xxx原因(每个家庭的具体原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希望学校、银行能为其提供国家助学贷款,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

xxx乡(镇)人民政府

(公章)或xxx居委会等(公章)

xx年xx月xx日

贫困证明书13

尊敬的老师:

我是xxxx学院xxx学院xx级xx系xx班学生,因家庭生活困难,欲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现将家庭经济情况说明如下,请审核:

我家住在偏僻的农村,气候恶劣,土地贫瘠。父亲在外打工,这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母亲身体不好,不能从事体力劳动。另外,弟弟现在正在读高中。家里没有能力供我完成学业,特申请国家助学贷款。

学生:xx(签名)

xxxx年xx月xx日

贫困证明书14

兹有我乡(镇)(居委会等)(父母亲姓名)之子(女)(学生姓名),于xx年xx月考入贵校学习。由于原因(每个家庭的具体原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希望学校、银行能为其提供国家助学贷款,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

xx乡(镇)人民政府(公章)或xxx居委会等(公章)

xx年xx月xx日

贫困证明书15

家庭贫困证明

现特证明XX省XX市XX县(区)XX镇(乡、街道办事处)XX村(或居委会)XX组组民(市民)XX同志之子(女)XX,于20xx年月考入湖南科技学院经济贸易与管理系XX专业XX年级XX班级学习。

陈述困难原因(家庭人口情况、地处偏远山区、家庭人均年收入情况,家庭遭受自然灾害情况、家庭遭受突发意外事件、家庭成员因残疾、年迈而劳动能力弱情况、家庭成员失业情况、负债情况及其他困难原因等。)

家庭情况实属贫困,特此证明!

村委会(或居委会)(盖章)乡镇或街道办事处民政部门(或县级民政部门盖章)

20xx年XX月XX日

备注:

1、请学生以当地民政部门的身份自己书写贫困证明书;

2、陈述困难原因必须详细,数据充分,能够充分说明其家庭经济贫困;

上一篇:旅游管理优秀应聘简历下一篇:初一英语周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