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农村语文教师

2024-10-01

提升农村语文教师(共9篇)

提升农村语文教师 篇1

如何提升农村教师的素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条件。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队伍正在逐步优化、精英化,但在一些地区,特别是像我们这样比较偏远山区的农村学校,教师精英化犹为迫在眉睫。近几年来,由于改革的不断深入,系列招考制度的不断完善,有相当大一部分的乡村优秀年轻教师知难而进,踊跃进取,通过招考进城、公务员等途径充分展示他们自身的才华,离开了乡村学校。看到这么多的教师都离开了农村,离开了偏僻的地方,到条件优越的城市去工作,其他教师也都跃跃欲试,因此无法在农村安心工作,所以农村教学质量是越来越差。但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还离不开农村这块广阔的天地,因而,还战斗在农村的教师,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提升自身的素质,就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针对这个问题,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转变观念,加强师德修养

1,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的道德观念、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即使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育工作者也不例外。外界丰厚的工资收入,优越的生活条件无疑对农村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因而有的教师不安心于本职工作,对教育教学工作敷衍了事。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我们应该定期或不定期地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政治理论、政策法规及当前形势的学习,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和政治水平,向扎根在山区的优秀教师,比如马宪华等同志学习,增强自己的责任感,激发自己的工作热情,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深刻认识到教育工作者在当今时代特别是在落后山区的重要意义: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我们要甘当人梯和红烛,对学生要充满爱心,对工作要充满责任心,对未来要充满信心,从而真正做到爱岗敬业。

2,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区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鼓励为主,充分调动农村教师积极性,设立一个乡村优秀教师奖,把奖励农村优秀教师的面尽量扩大一些,使他们在含辛茹苦工作的同时,心理上有一种会心的成就感,荣誉感,快乐感。精神的愉悦是努力工作的强大动力,如果在精神力量的激励下从事农村教育教学工作,并以此为乐,相信我们的农村教师更会积极主动的想方设法去提升自身素质。

二、主动学习,提高业务能力

高尚的师德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基础,精湛的业务能力是提高驾驭素质的关键。因为,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教育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教师业务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及语言表达、组织管理、教育科研及创造能力,自我鉴定、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能力等。要在这些方面有较大的提高,我认为,应该从这几条途径入手:

1,自修提高

这是最便利、最常用的一种学习提高途径。教师知识的更新,专业素养的提高,最主要的就是通过自修。据一项调查显示,95﹪的中青年教师都有自我提高的愿望。但处在比较贫穷偏远的山区,客观条件又制约了教师自我修养潜力的发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便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条件,比如借阅学校专业书籍,自己订阅专业报刊杂志,同行间资源共享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电子计算机、互联网也已经逐步走进了农村。俗话说,山中乾坤小,网上天地宽。通过网络,我们可以远程学习,了解当今世上很多通过其他途径无法了解的信息、资讯,更何况网上查询、网上学习、网上交流已成为时尚。通过电脑培训、操作等,既可以提高我们现代化教学-------比如多媒体、课件制作等的能力,同时,又能开阔视野,学习他人先进经验,从而提高自身业务素养,何乐而不为呢?

2,拜师学艺

为使自己在成长提高上少走弯路,迅速成为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作为农村教师,更应该拜师学艺,以求在业务上有人进行专门指导和培养。这比全靠自己独立摸索省时省力高效。关于这点,我认为,有三种途径可行。其一曰“走出去”。正因为我们是山村教师,偏于一隅,就更难与当代或当地的教育行家、名家进行交流学习,也就无法得到他们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更无法得到他们的悉心指点,因此,我们要打破“闭门造车”的传统,勇敢地走出去,聆听当地知名度高,教育卓有建树的专家的教诲,然后勤习不辍,这样,必定能够大大地提高自身业务素养。其二曰“请进来”。一个人拜师学艺毕竟受惠的是个人,而我们的教育工作特点之一就是团结协作,整体提高。独木难成林,万紫千红才是春。如果能够请进专家给我们以居高临下,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或根据专业特点和教学实践,专家亲临现场具体指导,传经送宝,客观地说,我们便可充分利用专家的师资、技术、资源优势进行研修,访学,交流,实践,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其三曰“校内拜师,校外结对”。访名师,学名师尽管是提高教师素质的一条捷径,但那毕竟要受到多方面条件的限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在学校内部,年青教师应该多向有丰富教学经验、较强教学能力的老教师学习。他们的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加之他们对同校年轻教师的指导、培养通常情况下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双方的交流也能更充分,更自然,这是目前农村学校教师素质提高的重要方式。当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如果农村学校能和城区的学校结成对,由城区学校对口指导乡村学校,或派优秀教师下乡指导,或乡村教师定期到城区学习他们的先进教学理念、模式,我相信,农村教师素质将能得到很大提高。

3,积极实践。

教师积极地投入教育教学的过程也就是加强自身学习进修、自我提高的过程。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必须立足于教育教学的实践。“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掌握规律、发现问题,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在实践中提升素质、增强能力。例如,教师要做好一堂优质课,事先必须有目的地查找相关的理论书籍和文献资料,寻找出一些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理论观点,同时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理论知识,才能设计好一堂课。就这样,一边教学,一边研究,长此以往,理论结合实际,我们就会在教学上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从而使自己的业务素养大大提升。

总而言之,教师应努力提升自身素质,特别是农村教师,更应该寻找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学习提高途径,使自身的知识不断更新,专业水平不断提升,教学素养不断增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真正为农区教育贡献出自己最大的力量。

提升农村语文教师 篇2

然而, 尽管中小学语文教学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是最多的, 但语文科的教学成效与之却不成正比, 语文考试结果更是不尽如人意。学生学完十几年的语文, 到头来充其量只是认识了一些常用字, 阅读能力、作文能力饱受批评,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 甚至连最基本的一些应用文体都不会, 更不用说写文章, 这不能不说是应试教育的一大失败。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和个别现象, 尤其在农村基层学校更突出, 让关心和从事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士颇困惑和不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现象呢?笔者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和自己多年的摸索, 就农村语文教育教学的问题和提高农村语文教学质量的方法谈谈看法。

一、农村教育教学现状和语文教学质量低下的根源。

与城市教学相比, 农村学校教育教学基础薄弱, 起点低, 投入少, 各种教学设备落后、单一, 配备严重不齐, 如实验室、实验器材、图书馆的图书册数、阅览室等, 在农村很多时候只是为了应付检查, 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与此相对应的师资水平和学生水平相对不高, 很多一线乡村老师因为种种原因, 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样, 只要是学生学习成绩稍优秀、能力较强、家里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 家长都会选择把孩子送到较好的中小学或者去城里就学, 所有这些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每况愈下, 各学科的教学严重失衡。可以这么说, 城乡教育教学的不均衡和优秀生员的大量外流, 是导致农村语文教育教学质量低下的最主要的因素, 此其一。

其二, 落后的教育思想观念和因循守旧的教学方式方法, 是直接导致农村语文教学质量低下的另一个主要因素。近十几年来, 中小学语文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批评下, 进行了几次大的教学改革, 从教材的编写、课程标准的制订和修改、教学思想观念的更新到教学方式方法的培训等, 其改革的呼声不可谓不高, 力度不可谓不大, 然而很多学校的老师, 虽然接受了思想观念的学习, 但在应试教育的考试指挥棒的指引下, 唯升学率是从, 观念还停留在改革之前, 除了开公开课或交流课会绞尽脑汁地有所创新和标新立异外, 日常教学几乎没有什么样的转变, “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无法真正贯彻落实, “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几乎贯穿每一堂语文课中。在这样因循守旧的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桎梏下, 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是一句空话。

其三, 外部的语文学习氛围和课外学习语文的习惯, 是制约农村语文教学质量的因素。众多担任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老师都会不约而同地认为, 农村学校语文的学习氛围和学生课外学习语文的习惯极其淡薄、缺失。在县城和城市里, 大大小小的书店不计其数, 每到课外、双休日或者假日, 都可见到许许多多身穿校服的学生坐在书店里, 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 他们的努力为他们语文的学习开阔了视野, 拓宽了知识面, 储备了语文学习所必需的大量的材料。而在农村, 情况刚好相反, 老师只负责传授教科书上的知识, 讲精讲透, 学生只负责把老师传授的知识死记硬背下来, 最多也是稍作理解, 再做几份练习卷就算了事。再有很多学生家长自身的文化素质就不高, 繁重的劳作和疲惫, 使他们根本无暇督促子女的课外语文学习和阅读, 学生的视野和知识储备极为狭窄和不足。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无怪每次语文考试统计出来的优秀率、高分段、及格率、平均分等都令人揪心。

二、精耕细作, 极力打造语文教学平台, 采取切实高效的教学方式方法, 多层次多角度地促进农村学生的语文学习, 提高农村学生的语文素养。

荀子《劝学》中有云:“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这一段话有力地说明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和真谛, 即语文学习在于平时的锲而不舍, 积少成多, 聚沙成塔。农村学校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就要想尽一切办法极力打造语文教学平台, 积极引导学生从日常语文学习和课外阅读积累中获益。

那如何打造语文教学的平台, 创设语文学习的浓厚氛围呢? 首先,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心理学认为, 人的知、情、意、行四个方面是依次进行、稳步执行的。要让农村学生平时专心地投入课外语文学习积累, 首先要让他们从思想上、情感上、心理上真正愿意并乐于接受语文, 培养学习语文的乐趣, 养成每天学习语文的习惯, 这一点至关重要,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她永远胜过责任感”。学生有了学好语文的认同感, 就会夜以继日地在课外自觉地习惯性地从书海中汲取营养, 开阔视野, 丰富见识, 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小型“图书馆”, 学习语文就能找到方向。

2.语文教学的规律和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 决定了语文学科的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自觉学习, 积少成多, 学以致用, 唯有循序才能渐近;同时应该让学生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尝到甜头, 有成就感, 从而一如既往从事语文积累并认真钻研。农村学生最大的特点是不怕苦, 有韧劲, 但他们与城市学生相比, 又有不爱或不擅长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弱点。这就需要农村老师在日常课程教学和考试中比城市老师更有意识地“导”, 更需要老师毫不悭吝地“成人之美”, 把课堂交给学生, 让他们在自主探究学习中找到知识、找到答案、找到乐趣。著名教育家、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平时就非常重视这样的教学方式, 每一学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知道语文该学什么、如何学, 总是让学生自己画一棵“语文知识树”, 并不断地修缮完整, 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总纲后, 在日常学习中就能有的放矢。“课堂教学六步教学法”为:定向、自学、讨论、答题、自测、自结, 完全是在老师定向的引导下,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在文本学习讨论中, 由简到难, 循序渐进, 既学得知识, 又掌握方法, 还在讨论、回答其他同学的问题中获得成就感, 从而激发学习语文、表现自己的欲望, 这样的语文教学于己于人都是大有裨益的。农村老师要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习惯上下工夫, 设疑激趣地让他们产生学习语文的欲望, 发挥出农村孩子不怕吃苦的优势, 投入课堂课外语文学习中。

3.努力打造课内外语文学习的平台 , 践行新的课堂教学的理念和行动, 开展形式多样大语文学习活动, 营造学习语文的浓厚氛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从课程目标与内容, 从实施建议, 高屋建瓴地指示了语文教学的方向、策略、方式方法。因此, 农村学校要学习贯彻好语文课程标准, 就要努力打造课堂教与学语文的平台, 努力从课堂教学规律出发, 从农村学生实际出发, 以文本教学为蓝本, 以课堂教学为契机, 努力在课堂上学生兴趣的激发、文本的解读、写作的思路、问题的设计、知识的梳理、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教学方法、师生配合、主体主导地位的摆正、层次的教学、学生层面的优劣搭配等方面下大工夫, 制订计划, 研究策略, 有条不紊, 循序渐进, 每日、每周、每月、每学期有效地开展教学任务和工作, 以促进学生从愿学语文到乐学语文、从学会语文到会学语文的转变为终极目标, 以“得法于课外, 增效于课外”的大语文学习为理念, 以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课堂学习效率为准绳, 结合文本, 深入文本, 脱离文本, 掌握方法, 向45分钟要效率, 逐步缩小与城市学校的语文差距, 弥补教学设备与教学资源的不足。

其次, 努力打造课外学习语文的平台,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 营造课外学习语文的良好氛围, 有意识地引导农村学生走入阅览室, 走入图书馆, 走进名人名著, 走进报纸杂志, 走入社会的大语文环境中, 用心观察, 仔细记录, 眼到、口到、手到、心到, 饱览群书, 博学多识, 做到我眼观生活, 我口读经典, 我心诵名篇, 我手写我心。打造课外语文学习的平台, 积极地制订每学期的“周周语文活动计划”, 结合农村实际, 分年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性实践活动, 如“错别字歼灭活动”、“词语接龙大赛”、“规范字听写比赛”、“剪报剪文展示”、“读书笔记展示台”、“即境即兴演讲”、“名著读书报告会”、“诗文朗诵交流”、“农谚搜集”、“民间故事搜集交流会”、“民俗民风整理交流会”、“地方特产介绍”、“地方戏剧研究”、“县志名人介绍”等, 在活动中促使学生阅读资料、搜集资料、整理资料, 无形中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让农村学生有展示和表现自我的机会, 在语文学习中积累经验, 储备知识, 获得应有的成就和尊重。

总之, 新的课程标准改革和中高考制度的改革, 需要中小学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创新。农村语文教育教学不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农村学校语文教育教学必须依托生活之本, 经典文化之源, 努力为学生打造语文学习平台, 逐步改革、创新, 提高农村学生的语文素养, 适应新时代语文教育教学的持续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魏书生.语文教学探索[M].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0.

[2]李兆德.魏书生教育方法100例[M].辽宁教育出版社, 1985.

提升农村语文教师 篇3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备课时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尚存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课件缺乏整体性,造成本末倒置。由于多媒体教学的发展,许多教师花费大量时间来研究课件,希望将课件制作得更加完美。而完美课件的形成需要搜集资料,包括音频、动画、图片等形式的资料,而且还要进行反复修改,短时间内难以完成。由于制作课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因此教师对于教材的思考就相应地减少了,造成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忽视了对教材的研读与书写,出现教师对于教材不熟悉的情况。教师难以将课文的重难点解析透彻,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不利于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提高。二是教师未结合实际进行备课。由于多数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缺乏教学经验,所以常常会出现备课脱离实际的情况。多数教师单纯地依赖网络而未对农村学生的生活背景以及知识结构进行分析,使学生对于这样的教学方法较难接受与消化。

二、提升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备课能力的策略

首先,要将传统方法与多媒体备课结合使用。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小学语文课堂也逐渐丰富起来,也给语文教学方式的创新与转变提供了条件。虽然多媒体教学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教师并不能因此而一味依赖计算机网络来开展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容忽视。作为传统教学的重要工具,黑板和粉笔具备多媒体教学所没有的优势。小学语文教师应将传统的备课方式与多媒体教学结合使用,从而实现优势互补,有效地将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进行融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学习困倦的情况,则可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播放相关的短片或者图片来消除学生的疲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充分将多媒体的价值体现出来。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教师应注意掌握一定的度,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同时教师还应重视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其次,要强化对参考资料的解读。为了使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更充分地掌握教学方向与教学预设,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对《课程标准》和《教学用书》进行仔细研读。由此达到熟悉教材并将其进行有效合理地整合,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的目的,并通过实践来提高对教材的综合运用能力。在阅读《教学用书》时,教师应对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分析,从而准确地把握课文的关键词句,重点与难点。在备课时,教师应对相应的单元主题进行阅读,在掌握主题的基础上更好地做到回顾性教学,从而加强课文与知识点间的衔接。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重视日常知识的积累,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在文学的熏陶与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随着网络的发展,语文教学的平台不断扩大,教师可以借鉴网络上的名师教学视频,但不能完全照搬,要有选择性地进行参考或应用,同时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出适合农村学生的教学模式。

再次,要细读文本,熟悉教材。为了提高备课的效果,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对教材文本进行仔细阅读,在反复的研读当中体会文章的精髓,掌握文章的精妙之处,最好能够烂熟于心。小学语文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主要接触的是字词、句子、段落、标点符号、表达方法等,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可以划分为多个步骤来阅读。首先对生词和重点句子进行细读,领悟文章的精妙。其次为了了解课文的写作意图,教师必须做相应的习题,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文章内涵。最后则要对文章进行反复阅读,由浅至深,强化对教材的理解。另外在课内教材学习的基础之上阅读相关的课外文章,从而从多个角度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而将阅读感想、写作背景等教材未出现的内容进行填补,增强文本的文化意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备课作为一项具有较强专业性与复杂性的工作,需要教师投入较多的精力来提高其备课能力,增强教学能力,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的质量,从而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提升农村小学教育水平。

提升农村语文教师 篇4

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国内外研究述评、选题意义、理论依据和研究价值 1.课题的提出

教师专业水平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和重要保证。当今世界各国为了提高教育水平,纷纷加大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投入,将其作为提高学生学业水平的主要推手而置于特殊优先的地位。一些在国际性测试中取得较好成绩的国家都十分重视提高职前教师和在职教师的专业水平,为教师提供持续和广泛的学习机会以培养实践能力。

教师是影响学校发展诸多因素中最核心和最活跃的因素,每个教师都有强烈的发展愿望,一旦发掘出这个潜力,就会变成一种优势,变成学生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活性机能和动力支撑。高”专项研究,切实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水平,近几年来我校一些骨干教师通过竞岗调往县城的学校,而新分配的专业教师少之又少,这样严重地影响了我中学校的师资。从历次历届全区各年级检测情况看,我校的教学质量达不到全县中上等学校的水平,学生的学习落后面不小,部分学生文化水平低困扰了自身各方面素质的提高。这些与教师素质的低下和敬业精神的欠缺有着极大的关系。这样薄弱的教育基础和资源,严重地制约着本地各方面的发展。纵观全国发达地区不断发展的成功经验,我们觉得一定要立足本地、根据本地区的教育实际,认真组织好“关注教师专业水平发展促进教学质量提提高教学质量”。

2、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教师专业发展,在当前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主要包括:教师生涯规划,自我成长;能获得知识,充实自我;能实施研究改进教学;能反省批判,自我更新。这其中要特别强调的是教师本人在专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的发挥,关注教师自身的需要,关注教师日常生活、专业生活与专业发展的关系,以及更多的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待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教师具有对自己周围场景“教育意义”的敏感性,具有协调诸种可能和现实因素的意识和能力。注重实践,通过多种形式的“反思”,加强教师对其自身实践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升教育实践,探究性专业发展的实践——反思取向;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或途径,通过由小组的教师相互合作,以确定教师自己的发展方式,从而构建一种合作的教师文化的生态取向。

3、课题的界定

“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一种趋向,是指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 因此,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其本质是个体成长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本课题提出的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课堂教学行为、发展创新潜力等各方面获得提高。从专业发展角度看,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育教学实践和校本研训,如果抛开学校去谈教师的发展或成长,那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石和依托。因此教师的发展在具体的实践中、在对自身实践的不断反思中和在校本研训才能完成。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一)课题试验研究目标

随着国家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行和学校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如何造就广大教师适应课程改革并成为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壮大骨干教师队伍,是各个中小学需要完成的紧迫任务。因此,探求新课程条件下提高教师专业成长水平的方法和途径,建立学习型学校,以“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创办学习型学校,全面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确保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和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1、通过抓思想教育,强化师德建设,逐步建立了一支适应现代化教育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师队伍。

2、通过加强培训,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逐步建立以终身教育为目标、分批分期地开展师资培训工作的体系。

3、依托校本研训,培养教研意识,建立一支研究型的教师队伍。

4、以反思教学为突破口,加强个案分析,做到教师专业发展渐进化。

5、以优质课竞赛活动为载体,培养竞争与合作意识,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三)研究方法

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方法与途径的研究过程,主要用到如下研究方法:

1、调查法。通过对师生的问卷调查,掌握专业化成长过程中应采取的方法、途径,以及教育教学思想和手段的变化情况。

2、个案法。通过个案的追踪研究和分析,探求个体专业化成长的规律和特点,产生示范性作用,推广先进经验。

3、统计法。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中发现问题,掌握普通规律和特点,总结经验。

4、测试法。通过专业技能测试、掌握专业化成长过程的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变化;通过对学生的测试,了解教师专业化成长所取得的效果。

5、分析法。对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方法和途径进行充分的研究和论证,总结和提炼符合学校实际的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和途径。

三、课题的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1、成立专题研究组织机构

成立以理化生教研组为核心的专题研究组织机构:

组 长;余芳柏

组 员: 聂汉良

任明文

王志民

2、调查研究

实验前,对全体教师进行摸底,了解教师的专业水平情况,以增强研究

实验的针对性、可行性。

3、坚持舆论引导与名师引领 舆论为先导,名师为引领。

4、制定措施

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开展好课题研究。

(二)研究的技术路线

在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探求研究过程中,我们主

要采取了如下几种途径:

1、启动学校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壮大骨干教师 队伍。为了加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全校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学校启动了骨干教师培养工程,确定三年为一个培养周期。规定了骨干教师的培养目的、标准和任务,引导全体教师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提高教学艺术水平和教研能力,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师岗位成才、岗位立业的热情,促进了广大教师从“教书匠”向“专家型”和“研究型”教师的转变过程,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2、推行导师制度,结对互帮,互动学习,大力培养青年教师。由于工作需要大量骨干教师调动,一些大学毕业生充实到学校,如何使这批教师迅速成长为合格的中小学教师,进而成为骨干教师,是学校面临的紧迫任务。为此,学校从 年秋季开始选拔了首批富有中小学教学经验的 名同志为导师,与各青年教师结对互帮互学,极大地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开展业务知识考试,促进广大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为解决“一碗水与一桶水”的关系,学校鼓励广大教师平常注意研究考试动向,多作会考模拟试卷,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激发了广大教师自学自研、虚心学习、钻研教材的自觉性,推动了广大教师业务素质的普遍提高。4、改进听课制度,防止作假现象的发生,鼓励教师听课互学共研,将听课互帮互学落到实处,促使了广大教师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实实在在地完成听课学习活动,推动了学习化组织的构建。

5、实施课例研究,把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同课堂结合起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做到人人参与课例研究、充分利用教研组的教研职能,发挥“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的作用,全面推动广大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6、组织学习新《课程标准》,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研究教育新理论,更新教育新理念,学习教学新方法,适应新课程改革形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7、申报科研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组织教学反思和赛教活动,培养广大教师的教研能力,推动由“教书匠”向“研究者”、“专家型”教师的转变。

8、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加非学历进修,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

(三)实验步骤:

教师专业化成长,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课题研究分如下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5年 9月至12 月):启动筹划。制定研究计划和方案,设计研究措施和方法。第二阶段(2016年1 月至 3月):实施研究。把研究方案和措施投入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第三阶段(2016 年 4月至 2016年6月):结题总结。分析归纳研究的方法和途径,总结研究成果,完成研究报告。

四、完成课题可行性分析

1、学校领导要更新观念,做好带头与模范作用。

学校以教学质量求生存,学校教学质量提高靠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来做保障。而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一定成长的环境和展示的平台。学校领导要创建一种学习型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自我做起,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做好带头与模范作用。

2、坚持教师专业发展师德为先。

有句名言:态度决定高度!没有良好的师德师风,没有强烈的责任感,再高的专业水平没有发挥出作用,工作效率也是等于零。所以坚持教师专业发展师德为先。

3、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各项培训有效进行。

专业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是教师的成长总会伴随着自觉和不自觉行为,所以学校需要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各项培训有效进行。

4、利用网络,自我成长。

网络教研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教研模式。在这里,与名师对话、与同行交流。许多教师得益于网络教研,迅速地成长起来。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教研这个平台,让自己迅速地茁壮成长起来。

5、依托校本研训,培养教研意识

3、通过“导师制”的培养,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很快成长起来,成为了学校教育教学骨干力量。2004年毕业分配进校的 张老师,已连续承担了毕业班教学工作,成为了数学把关教师并担任毕业班班主任工作,现被学校任命为 数学组组长。2003年毕业分配进校的 一位老师在担任了一届初三毕业班教学工作后,主动申请到边远山区支教两年,受到被支教学校的高度评价。

4、以校本教研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日渐突显。

提升农村语文教师 篇5

在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下,部分初中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受制于经费有限、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因素,并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和阅读书籍,语文素养培养资源相当有限。而整本书阅读概念的出现,降低了语文阅读素养培养对书籍等资源的需求,能够充分发挥农村有限阅读资源的价值,有效地提高农村初中生语文素养。

一、整本书阅读指导对于提高农村初中生语文素养的价值

整本书阅读这一概念的提出与语文教学领域一直在探索的“语文主题式教学”理念与模式有非常高的契合度。教育领域的一些专业人士提出了完成“语文主题式教学”由“课时观”向“课程观”进行转变的建议,希望学生能够摆脱以往机械接受的学习状态和学习习惯,能自主、自觉地完成语文学习过程的构建。并在语文主题式教学模式的重构过程中,逐步完成整本书阅读的指导课、交流课、探讨课这三种课型的设计与布局,使学生在由教师对学生的课下阅读活动进行监督与指导,到由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效果进行评价与总结,再到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合作探究与交流,并能够在深度交流的过程中总结自我阅读活动的得失[x]。对于整本书阅读本身来说,更偏向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语境阅读。由此形成的教育模式目前已经形成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在进行教材编排过程中,形成了以课堂阅读、课下阅读、名著阅读中学到的阅读技能的迁移、应用为主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间段进行落实。其次,在整本书阅读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课堂管理方面,也形成了相应的细则,从教师、学生、授课环节、课堂评价等多个方面入手,探索出了具有相当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的课程实施标准。

二、整本书阅读在提升农村初中生语文素养中应用的具体策略

1.整合阅读资源,提升农村初中生语文素养

对于农村初中生而言,阅读似乎并不是一件重要的事,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不会太高,因此要推动整本书阅读方式在农村初中学校的推广,就必须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不仅愿意在课堂阅读时间进行专注、高效地阅读,也愿意花费课下时间进行,充分发挥整本书阅读在连贯性、整体性等方面的优势。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呢?首先,我们要使学生有足够的阅读书籍以供选择,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农村村室以及村图书馆的建设经验,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划拨专款进行图书采购,在资金缺乏的情况下,号召学生、学生家庭以及附近村落进行捐书,共建图书角,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书籍,使整本书阅读安排既有有益性,又有有趣性,能够兼顾教材安排与课下阅读这两个方面[x]。又比如人教版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就充分体现了课堂阅读与课下阅读的紧密结合,教师可以由教材内容进行延伸与展开,由课堂教学内容出发,为学生推荐课下阅读书目,比如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那么授课后教师即可向学生推荐散文集《朝花夕拾》。除此之外,在书目的选择中,可以为学生留出充足的空间,坚决杜绝学校对课外读物的完全掌控,教师与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标准与范围,鼓励学生将符合有益、有趣要求的图书带到学校、带进课堂。如近年来比较热门的《三体》、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等都可被允许带到学校在规定的时间里阅读,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2.采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提升农村初中生语文素养

提升农村语文教师 篇6

听课、评课的基本要求

您习惯的听评课关注了哪些方面? • 听课前做了哪些准备?

A.业务

B.物质

C.心理

…… • 听课过程中,主要关注哪些方面?

A.教师施教行为

a1 目标

a2内容

a3结构

a4手段 ……

B.学生学习行为

b1 情绪

b2参与度

b3学习进程……

C.课堂环境

D.教学效果

……

一、听课评课的目的 1.了解课堂教学的基本情况 2.诊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3.评判教师教学的大致水平4.学习借鉴同行的优势长处 5.改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新课程背景下听评课新的界定

• 专业的日常生活 • 在职学习课程

• 有效的合作研究方式

三、听评课是一项完整的专业活动

• 课前会议

• 课中观察 • 课后会议

——课堂观察

什么是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是一种科学的观察,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它不同于一般意义的观察,即日常观察。课堂观察是在一般观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技术,它有明确地观察目的,除了用个体的眼睛、心智之外,往往还要借助一些特制的观察工具,使观察者获得一般观察无法达到的对课堂中事务洞察的深度和广度。特点:目的性、系统性、理论性、选择性、情境性 要求:明确的目的

借助一定的观察工具

讲求一定的方法

接受一定的专业培训

课前会议

课前会议指在课堂观察之前,一般至少需要15分钟,最好在开课前一天举行,其目的在于 1 给参与人员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授课教师陈述上课内容主题、在教材中的地位、教学目标、重难点及其解决思路、教学设计大致结构,创新点和困惑,以及学生的基本情况等。然后确定课堂观察的目的、观察点等,明确合作观察的分工。最后分头设计观察工具。

课堂观察

课中观察指进入研究情境,在课堂中依照事先的计划及所选择的记录方式,对所需的信息进行记录。观察者进入现场之后,要遵守一定的观察技术要求,根据课前会议制定的观察量表,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观察角度,迅速进入观察状态,通过不同的记录方式,采用录音、摄像、笔录等技术手段,将定量和定性方法结合起来,记录观察到的典型行为,做好课堂实录,记下自己的思考。

课后会议

课后会议指在观察结束之后,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针对上课的情况进行探讨、分析、总结,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制定后续行动跟进方案的过程。

课后会议一般分为自我反思、分析观察结果、思考和对话、提出改进建议。持续时间视情况而定,一般至少需要30分钟。被观察者结合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对课前会议所制定的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自我反思。每位观察者围绕课前会议确立的观察点,根据自己所采集的课堂观察的信息,提出基于有效教学的改进建议和对策。

应用课堂观察研究课堂的基本过程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调整教学行为 基于证据 作出推论 进入课中观察 选择/开发观察表确定 观察点)

四、目前普遍采取的听评课方式

(一)如何听课?

– 课前要有一定的准备工作 – 听课中要认真观察和记录

– 听课后要思考和整理

1.听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

• 业务准备:了解教材结构和教学内容,了解授课教师的有关情况,了解学生的现有状况,准备一份课堂教学评价表。• 物质准备:课标、教科书、听课记录本、其他工具(量表、录音录像设备等)• 心理准备:抱着学习的态度,不能先入为主,不能求全责备。

• 舆论准备:伦理学问题,要与授课教师沟通,使之不产生抵触、紧张情绪(如果必要的话)2.听课过程要“眼到”“耳到”“手到”“心到”(观看、倾听、记录、思考)

• 关注教师的基本状态和施教行为。

以施教行为为例——

(1)课堂教学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目标在何时采用何种方式呈现?目标达成都如何?

(2)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课堂教学氛围如何?

(3)采用哪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4)设计了哪些学生活动?

(5)渗透哪些教学思想?

……

• 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

(1)学生在课堂上出现哪些学习行为?

(2)学生是否有兴趣参与学习活动?兴趣维持的情况?

(3)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常做出怎样的情绪反应?

(4)学生的自主、互动、探究等学习方式是否有必要的时空保障?(5)学生学习进程和学习效果?

……

• 记录:

教学环节,衔接过程、细节特色、板书提纲、点评批语、备注信息

• 思考:

多问几个为什么,适当的预测和猜想、体察授课者的思想。

(二)如何评课

从教师角度

1.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2.从教学内容上分析 3.从教学结构上分析

4.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5.从教学组织形式上分析 6.从课堂管理分析

7.从课堂互动的状况分析 8.从课堂评价分析

9.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除此之外,还可以对教学效果、课堂环境等方面发表评论。从学生角度

1.学习行为的类型及效果 2.学习习惯

3.学习状态

4.学习目标达成情况

从教师角度

1.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 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关于目标本身)

要看是否全面、具体、适宜?

• 从目标达成来看(关于目标的实现情况)

要看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是否都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要看课堂上是否尽快触及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是否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是否得到巩固和强化。

2.从教学内容上分析

• 教学内容选择是否得当?是否与教学目标一致? • 是否关注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多个维度?

• 是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教材作了必要的加工? • 是否把教材当做唯一的学习材料? • 是否整合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 3.从教学结构上分析

• 课堂中安排了哪些教学环节?各环节的时间比例?

• 教学环节的时间与教学任务是否匹配? • 是否安排了充分的学生活动时间?

• 教师讲授和学生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得当? • 重难点的教学与教学高潮的呈现是否匹配?

• 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是否自然?整体教学结构是否流畅? 4.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 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和手段? • 是否量体裁衣,优选活用?

• 是否有学生积极活动和参与的成分? • 多媒体的运用是否有利于优化课堂? 5.从教学组织形式上分析

• 不同的组织形式(全班学习、小组讨论、独立学习)各占多少时间? • 是否符合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经验? • 是否建立了小组学习的规范?(含评价机制)• 是否考虑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 6.从课堂管理分析

• • • • 是否有课堂规则? 如何表扬学生?

对违纪行为如何反应?

管理方式是否促进学生学习?

• 课堂整体氛围? 7.从课堂互动的状况分析

• 互动有哪些类型? • 互动如何展开?

• 师生平等的状态如何? 8.从课堂评价分析

• 评价主体是否多元?

• 评价是否考虑了态度和情感体验? • 评价手段方法是否多样?

9.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 板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字迹美观?

• 教态是否从容大方?是否富有感染力?

• 教学语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是否富有启发性?语音语调是否高低适宜,快慢适度? • 运用教具,操作多媒体设备是否熟练、规范

从学生角度

1.学习行为的类型和效果

• 学生学习过程出现哪些学习行为?持续时间?多少学生出现该行为?

• 各种学习活动主要是哪些学生参与? • 各类行为的规范程度? • …… 2.学习习惯

• 听讲的习惯

• 做笔记的习惯 • 发表观点的习惯 • 思考的习惯 • 合作的习惯 • 提问的习惯

• 利用学习资源的习惯 • …… 3.学习状态

• 主动或被动?

• 积极或消极? • 自信或焦虑?

• 集中或涣散? • „„

各种状态分别出现在哪些时段? 4.学习目标达成情况

• 完成学习任务的时间和参与人数?

• 完成任务的质量?是否有创新点或亮点? • 对核心概念和重难点的掌握情况? • 是否生成新问题? • …… 案例分析

课题: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授课教师:陈丙生(广州增城中学)课标要求:1.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2.概述绿色植物为所有生物体提供食物

和能量 主要教学环节:

小老师复习

有机物构建植物体(阅读、联系生活)

有机物为生活提供能量(模拟试验)

呼吸作用是所有生物共同特征(讨论)

提升农村语文教师 篇7

对于数学教学来说, 学生们学会了某一种数学知识, 却没有学会学习的方法, 更不会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为了考试而学习. 这不但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反而抑制了学生本身具备的能力, 堵死了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道路. 而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教师, 在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 要能够发掘学生的潜力, 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

二、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熟悉教材中的知识是教师最基本的责任, 并且还应该掌握一至六年级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师应当根据教材中的知识, 制定适当的教学方法, 在把握好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采用多样的教学模式, 才能保证不“跑题”, 从而让学生在有趣的课堂上学到知识.

三、教师应当关注学生思维方式与心理情感

每名学生的性格不同, 在学习数学时的表现就会有很大的差别. 教师应当多加关注每名学生的具体情况, 比如有些学生善于严密地思考, 在某一处数学知识上, 要把每一个点都想到, 这种思维方式的优点就是不会漏掉重要的信息, 但是, 却花费时间比较长, 教师就应当教学生如何筛选数学知识中的重要信息, 忽略不重要的部分, 从而节约学习的时间.而有些学生善于跳跃式思维, 这种思维方式的优点是速度快、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强, 却容易因为马虎粗心犯下错误, 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养成仔细认真的好习惯. 关注学生的心理情感, 有利于掌握学生的兴趣所在, 把学生喜欢的事物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到一起, 让学生在娱乐和游戏中学习, 这比单纯地讲解教材中的知识效果要好得多.

四、教师应当灵活使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 他们还无法总结出具体的学习方法, 而相对来说, 教师的教学方法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模式, 合适的教学方法, 能够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 而所谓合适的教学方法, 其真正的含义就是适合教师所教的学生的教学方法, 某一种学习方法对于某一个班级适合而对于另一个班级就未必适合, 别人认为“最佳的教学方法”, 对于我们来说不一定适用. 作为教师, 千万不能生搬硬套 (别人的方法只能借鉴) , 要灵活的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首先,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根据教材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因为在同一本教材中, 内容不同, 难易程度也不同,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时, 灵活的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教好学.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及年龄特征来选择教学方法. 对于这一点, 教师要充分考虑. 因为教师长时间的运用一种教学方法教学, 学生就会厌倦, 兴趣就会减弱, 当然教学效果也会随之降低. 所以, 教师要随着班级的不同, 学生个性的发展, 多选择、多转换教学方法, 在提高学生积极性上多下工夫, 已求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五、教师应当积极参与教育科研

教学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它的动态性, 这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这是因为教育与社会发展有着互动的关系, 社会进步不断赋予教育新的含义和功能. 同时教育科研的深入, 又使人们对教育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不断拓展和深化. 教师要达到“贵在得法”的境地, 尚且需要不断地加以探索、研究和优选教学方法, 更何况教学工作并非是一个教学方法的问题. 由此可见, 教育科研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今天, 教育面临着深刻变革的形势, 社会不断地给教育教学工作增添新的任务, 提出新的课题和要求, 作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就必须与时俱进, 勇于接受挑战, 自觉地进行教育科学研究, 有意识地运用最新的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并善于思考和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 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 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一方面, 教师研究的问题直接来自教育教学实践, 是为解决具体问题服务的, 它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另一方面, 教师的科研应体现在如何将已有的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尽快地转化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第三, 教师在教育科研中应是一名学习者. 唯有如此, 教师才不是在自己的领域里被动的工作, 而是主动地创造;他便不再是一支燃烧得什么也没有的蜡烛, 而是用科研不断照亮自己前进的道路;他便不再是一个只对教材做肤浅了解、按教案简单操作的工匠, 而是必然成为攀登教育科学艺术高峰的实践者.

六、教师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对于任何一名教师来说, 都不可能一开始就把教学工作做得完美无缺, 都是在一次次地教学中不断地吸取教训、总结经验, 教学能力才得以慢慢提高.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总结出:哪些经验适用于所有的教学情况, 哪些经验适用于哪种特殊情况. 有了这些经验, 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 才更能把握小学数学教学的方向. 在总结自己经验的同时, 也要借鉴其他教师的方法和经验, 尤其是那些有着丰富教学经验、取得过优秀教学成绩的教师.作为一名教师, 不但要教学生, 同时自己也要不断学习、反思, 这样才能够让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进步, 让学生也跟着自己一起进步.

摘要:新时期推进的素质教育, 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小学数学教学也应当不断地进步, 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师要加强专业的培训、认真研究教学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并且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总结教学经验, 从各个角度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并且让这种教学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得以运用.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并且为学生进一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也是素质教育对教师基本的要求.

关键词:小学数学,农村,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崔江萍.小学数学教师信息素养与培养[J].科技咨询导报.2007 (17) .

浅谈如何提升农村学生语文素养 篇8

关键词:语文素养;农村学生;学生教育

一、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每所学校的课程资源都是丰富的,但不少教师却白白地浪费这些有用的课程资源。那么,教师怎样开发学校课程资源,使学校变成不只是学生读书的地方,而且是学生生活地方呢?

1.广开思路,开发有限设施的多种功能

在新课程的改革过程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根据各地和各学校的实际,广开思路,灵活多样、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开发有限资源的多种功能。以语文课程与科技活动课程为例,在科技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科技作品的多种功能。

2.激发热情,激活教材“二次生命”

孩子们丰富的想象、独特的思维、独到的见解、已获验证的成功的学习方式以及自己的游戏等都有可能成为教材“二次开发”的契机。

3.结合实际,开展丰富的课余活动

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多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可见,新课程强调以活动教学为手段,由教室移向生活,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全体性活动中发展自己的情感、态度、知识和能力,在现实环境中学语文、用语文。

二、合理利用家庭课程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教师在使用学校资源的同时,还要发现、利用家庭课程资源。

1.结合农家中的课程资源,使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相结合

学生生在农家,长在农家,对农家的蔬菜、水果、玉米、水稻等再熟悉不过了,对它们的外形特点和生长过程自然有深刻的印象,实践告诉我们,乡村孩子的见闻也不少,乡村特有的生活和学习语文结合起来,就能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2.凭借学生的经历体验,使理解课文与切身感受相结合

学生本身就是特殊的课程资源。他们有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家庭故事,如旅游见闻、探险、急救,失学、父母打工、家庭离异等。这些经历和体验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能力的锻炼、合作精神的形成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利用,把学生的這些经验同课文的感悟结合起来。

3.引发学生的纯真情感,使文本对话与心灵交流相结合

乡村的人际交往相对城市而言更为纯真,更具有人性化。类似于《少年闰土》中“看瓜刺猹”的农趣,“乡村孩子”的农心,“锄禾日当午”的农活,无不隐藏着乡村学生纯真的情感,作为教师,就应当善于发现每一个可能涌流无限生机的“泉眼”,精心疏通,引发学生的真情实感。

三、积极挖掘社会课程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社会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各种感观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是传统的教科书所无法替代的。

1.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用语文”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的增长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教师应鼓起热情,给予关注,给学生做现场引领,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资源,让学生实实在在去做,以实践代替想象。

2.开发利用农情农俗,培养学生爱乡情感

作为农村小学,应当让学生了解并熟悉农业生产,培养学生热爱农民、关心农业、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师可组织学生拍摄富有“农情”的照片,撰写关于“农情”的报道。在深入农村生活、具有切身体验的基础上的作品,显示出十足的“农情味”,从中也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3.积累运用农谚农语,提升学生表达能力

新课程强调语言积累,积累语言的途径、渠道很多,农民群众的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深刻的寓意。如谚语、歇后语等既通俗易懂,又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四、努力开发自然课程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课标》中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因此教师要增强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让课程开发领域“宽”起来,地域优势资源“热”起来,活性的课程生长点“链”起来。

1.开启矿产资源,了解资源状况

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可结合课后习题,引导学生收集有关资料,了解我国资源状况,挖掘地方优势资源。让学生收集资料,先说一说,再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感受、体验它们的采集、加工、制作过程,最后以各种形式描述和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这样能使学生对地球矿产资源有深入理解,又能体验到社会劳动的价值及安全问题。

2.引用传说故事,感悟传说内涵

第十册《月光曲》写到:“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本文通过描写《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传说故事,把贝多芬对穷苦人家的友善与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传说”成了生成“课程资源”的一个亮点。

提升农村语文教师 篇9

研修心得体会

2016年11月16日至21日,我有幸参加了在大连市由大连教育学院承办的辽宁省农村初中教师素质提升培训研修班的学习。在这次培训中,既有理论深厚的博士、教授的讲解,也有一心致力于教研的教研员的指导,更有经验丰富,桃李天下的优秀教师的表演,使我受益匪浅。

这次研修分为两大模块,第一部分是为期两天的理论提升,以优化教师结构、拓宽教育视野为目标。大连市第44中学的两位“仁爱之师”曾丽和张娥老师的师德报告感人至深,尤其是温柔端庄的张娥老师,管理学生相当有方法,令人敬佩。杨丽娟教授《师源性心理伤害的预防策略》事例具体语言幽默。我印象最深的是,她讲到自己的儿子不喜欢穿校服,每天都换一件不同的衬衫,儿子的班主任教师无奈地向她反映这一情况,她对儿子说:“你去问问你的好友,看他是否注意到你每天都穿什么。”她的儿子自信满满的去问同桌好友是否看到自己这几天都穿了哪几件衬衫,好友却说:“我看个屁呀!”此后儿子再也没有频繁地换衬衫。她的儿子是很多学生的代表,为了引起他人注意,追求关注,在服饰上下功夫,与众不同。杨丽娟教授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第二部分是跟岗研修模块,为期4天,以提升教师教学实践能力为目标,安排教师按学科分组,到重点初中跟岗研修,我们这些参培学员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全程参与“五课”,体验并践行先进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我到的学校是作为英语教研基地之一的大连80中学,在这里跟随指导教师及前来学习的同行听课、讲课、备课,学习交流,让我受益颇丰。

大连79中学的教师,做事效率高、工作节奏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⑴在备课方面,我们看到他们每天一备,在备课中既要总结当天所上课内容,同时也备第二堂课的内容,从头到尾,每一环节都细细备到,大体思路如何,设置哪些问题等等。⑵我们听课时,同一节课从青年教师听到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相当于同课异构,通过“听”并与同行交流,发现了好多青年教师的共同点:如何处理重难点问题。大家都知道一节课的重难点,但却不知如何把它讲出来,引出来,如何凸显出来,使之成为重难点。而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在讲完一堂课后,让我们这些参培的教师一听便知道了重难点和突破的方法,条理清楚。

通过培训学习,让我更加热爱教师这一行业,并以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作为我奋斗的目标。

辽宁省2016年农村初中教师素质提升培训研修心得

体会

红旗中学

于永超

上一篇:简爱经典语录中英文下一篇:高考地理:与海洋相关的答题思路